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

婴儿腹泻原因精选(九篇)

婴儿腹泻原因

第1篇:婴儿腹泻原因范文

【关键词】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护理

小儿腹泻属于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它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异常。本病一年内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尤其易于发病。一般不同季节的腹泻,临床特点都不同。腹泻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种类型,其中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饮食不当引起的,这种腹泻的发病多见于婴幼儿,是是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了156例非感染性腹泻婴儿,其中1岁以下的86例,1-2岁的58例,3-4岁12例;对这156例进行再分,其中99例属于消化不良腹泻,57例秋季腹泻,其他4例。针对调查的156例腹泻婴幼儿的治疗情况分阶段进行随访,结果显示:1周后痊愈数为132例,好转24例;2周后144例痊愈,12例好转。

2具体病因分析和护理措施

对选取的156例非感染性腹泻婴幼儿大便进行观察,观察的指标有大便总量、大便次数、大便颜色、气味和形状,根据观察结果并结合有关的患儿体征进行原因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原因的饮食护理。

2.1奶瓣蛋花样便这种形状的大便主要表现为大便稀如蛋花,并且大便中夹有一些黄色或淡黄色米粒状的奶瓣。出现这种大便形状的婴幼儿大便次数偏多,主要是由于婴儿体内胃肠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不良所致。如果出现此类大便,应该及时减少食物摄入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同时要减少产妇对婴幼儿的哺乳时间,缩短哺乳次数和频率。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应该延长牛奶煮沸的时间,将牛奶中的脂肪颗粒变小利于患儿的肠道吸收。另外,可以参考婴儿的月龄大小,有针对性的在牛奶中加入一些米汤和水,其比例通常为1/3-1/2,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小牛奶中的蛋白,利于婴儿消化。对于还需增加辅食的婴儿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喂养的次数和喂养的用量,以缓解胃肠道的消化。

2.2发酵性腹泻发酵型腹泻主要表现为排出的大便颜色泛绿,带有少量的泡沫,在气味上出现酸臭味,并且含有少量的食物残渣。患有这类腹泻的婴儿大便次数较多,每日可达3-7次。出现这类大便状态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婴儿饮用了过甜的糖水,牛奶或者其他含有高淀粉的食物,比如米粥、面条等,导致婴儿的胃肠道吸收不好,食物在肠内容易发酵,产生酸臭气体。对于这类情况的发生,应该及时的减少糖类成分的摄入,减少对淀粉含量高的食品的饮用。饮食上应该以浓缩的鱼汤或者鱼肉米糊为佳。进食要定时定量,对于淀粉类的食物要趁热吃,防止冷后不易消化,还可以喂养一些水果类的水或者胡萝卜泥、土豆泥等,以中和肠道内的酸性环境。

2.3腐败性腹泻腐败性腹泻主要是糊状类大便,颜色呈现褐色或者淡黄色,气味上出现的臭鸡蛋味。出现此类大便的患儿大便次数也较多,每天多为3-7次。出现这类的原因主要是婴幼儿摄入了大量的鸡蛋和牛奶等高蛋白质的食物,或者由于食物在烹调过程中不当。当出现这种情况的大便时,患儿应该及时减少或者停止高蛋白质含量的食物,比如鱼、蛋、虾等。如果要摄入牛奶时,可添加一些淀粉类的食物,比如在牛奶中加入一些米汤等。母乳喂养的婴儿也要加喂米汤,或者喂一些水果或者蔬菜汁,来增加肠道的碱性,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2.4脂肪过食性腹泻脂肪过时性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糊状,颜色白色,外观发亮如奶油,量多且夹有小米粒的白色奶瓣。臭味比较严重。出现此类大便的患儿排便次数也较多,多为4次。出现这类的原因主要是婴幼儿摄入了大量的脂肪,油腻性食物,或者食用了巧克力,也或者是母乳本身脂肪含量较高,大量的脂肪沉积到消化道内造成肠道消化酶减少。出现此类大便的患儿应该及时减少脂肪含量的摄入,缩短母乳的喂养时间和喂养次数,避免婴儿吃到高脂肪含量的第三乳汁。人工喂养的婴儿,可以暂用半脱脂的牛奶,对于脱脂牛奶应该尽可能的将牛奶煮沸,去掉上层奶皮,反复多次可以减少脂肪含量。如果腹泻有所好转的话,可以改为半脱脂奶。对于已经增加辅食的婴儿,可以暂停进食含脂肪多的食物,多食用谷物类食物。

2.5稀水便稀水便主要表现为黄色或者是黄绿色的水样,起病比较急,量多无特殊腥臭味。有此类大便的患儿来便次数较多,一天多达10次以上,而且伴有一些腹痛、呕吐或者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此症多见于6个月到3岁左右的婴儿,且多发生于秋季,与气候有关。出现此类大便的患儿应该在饮食上以流质或者半流质为主,半岁以上儿童可以食用米汤、稀饭或者烂面条等易于消化的食物,并配有一些新鲜水果补充,少吃或不吃冷、酸、油炸类食物。

3护理效果

本研究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56例非感染性腹泻婴幼儿护理回顾发现,通过给予蛋白质为主的低脂或无脂食物,即半脱或全脱脂奶类,或咸的全瘦肉的极烂稀粥等,以满足基本生长发育及肠粘膜微绒毛损伤修复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减轻饥饿感。另伴以的咸米糕、米糊,主要是增加饱腹感,并可促使大便成形。156例患儿在饮食调节的基础上全部康复并能正常饮食。

4讨论

从医学角度来说,腹泻是疾病的一种症状,腹泻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常见于婴幼儿。从本文的临床观察来看,幼儿非感染性腹泻多发于1岁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婴儿的胃肠道对蛋白质、脂肪消化不良所致。从临床上还发现,消化不良性腹泻占的比例较大,占到了58.11%。这主要在于饮食的质与量超过了宝宝的消化能力,致急性腹泻发生后,不及时诊治,或不控制及调整饮食,或错误地“有病了要增加营养”而加强饮食,从而进一步加重肠道负担,使胃肠道从功能性损害发展到“器质性损害”,即肠道粘膜及绒毛点状或片状脱落,或粘膜绒毛萎缩变平变薄等等,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功能性损害,从而使腹泻加重,或发展成为迁延性或慢性腹泻。在一些人的思想中,腹泻多与肠炎相提并论,经常用一些止泻药或者抗生素。其实非感染性腹泻多是季节变化导致消化道消化不良,其他一些过敏刺激类的原因也会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因此这类腹泻滥用抗生素不仅不利于缓解症状还会杀死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引起菌群的紊乱,造成腹泻的加重。在发生腹泻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婴儿的大便形状,仔细查找原因,对症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通过调节饮食来缓解胃肠道消化功能。

小儿腹泻对婴幼儿的健康危害很大,由于非感染性腹泻多是由于胃肠道消化不良所致,所以长期的腹泻会导致消化系统的发育不完全,机体防御能力减弱。对于小儿腹泻应多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预防方面,首先要以信息传播为主,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给患儿家长传播腹泻预防健康知识,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另外要教育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教育家长要勤换洗婴儿尿布,指导家长合理调节婴儿饮食,强调饮食在预防婴儿腹泻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腹泻康复期,要嘱咐家长给患儿增加营养,增强体质,让患儿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如果患儿病情严重,要及时就诊,不要滥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薛辛东,主编.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李齐岳,苏景学,主编.儿科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

[3]薛辛东,主编.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许春娣.加强对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3(12).

[5]梁受洪.轮状病毒所致婴幼儿腹泻[J].河北医药,1982(03).

[6]李春英,杜宝林,吴秉仁.在呼市婴幼儿腹泻粪便中分离出轮状病毒[J].内蒙古医学杂志,1983(02).

[7]王中芳,徐建春.两种检测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抗原的方法学比较[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02).

第2篇:婴儿腹泻原因范文

【关键词】 婴幼儿; 腹泻; 病原微生物; 检验结果

目前,临床上威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各常见类病症中,急性腹泻是尤为严重的一类,该病症多是由病毒、真菌、细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导致[1],可造成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问题[2]。某些医学研究人员经过长期开展研究工作得出通过检验工作对该病症进行早期确诊,可以有效地提升婴幼儿患者的临床疗效,因此,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势在必行[3]。本院为精准掌握诱发婴幼儿腹泻症状的各类病原微生物状况,以及各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患儿年龄间的联系,对235例患儿进行了临床研究分析,下文为此次研究分析工作的具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为本院2009年4月-2012年6月收治的足月健康生产的235例无畸形、无遗传病症、无传染疾病、无营养不良状况的婴幼儿腹泻患者,男143例,女92例,年龄为1个月~6.2岁,平均(2.9±0.5)岁,取患儿自然排便的腹泻粪,每次为3~5 ml,共制作成235份样本,按照送检规范要求,在标本取得后立即送检。

1.2 方法 (1)临床检验医师选择碱性的蛋白冻水、沙保弱氯霉素、麦康凯、SS琼脂作为培养基,对标准进行培养;(2)以法国的梅里埃公司出产的鉴定试剂API以及Vitek-32两种标准合格的试剂,进行鉴定、辨别,从武汉市生物药品研究所购进诊断血清;(3)样本采集完成1 h内,送交检验,并将取得的样本植于联合培养基中,根据全国临床检验的操作规程对病原菌进行分离;(4)使用玻璃凝集法,对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与志贺菌等样本菌株进行检验,并以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相关的检验方法,采取梅里埃生产的VIKIA-Rato Adeno标准试剂盒,对剩余的轮状病毒、腺病毒实施规范化的检测。

1.3 比较方法 医护人员将1个月~6.2岁之间的患儿分成1~5个月、6~12个月、1~3岁、3~6.2岁几个阶段,整合各阶段患儿的检验结果,分析其阳性例数以及阳性率,以检验结果为阳性判定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本次235例患者共检测出阳性患儿144例,判定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总体阳性率为61.28%,以年龄作为切入点,对患儿的阳性率进行对比,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阳性率方面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P

3 讨论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疾病,由于婴幼儿表达不清,该症状出现后易产生诊断延误、误诊、漏诊等问题,会使患儿的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临床医护人员应当在及时精准诊断的基础上,为患儿进行高效的治疗[4-6]。但是,诱发该病症的原因存在于诸多方面,主要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病原微生物中又包括多类可以导致腹泻的菌体,医护人员要想做到及时高效的诊断,还必须掌握各类致病微生物的状况,及其与患儿年龄之间的关系。

本院检测235例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结果发现,1~5个月、6~12个月、1~3岁、3~6.2岁等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在病原微生物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这就为临床医护人员为腹泻患儿进行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收治腹泻患儿后,首先要根据患儿的年龄,考虑是否为病原微生物致病,然后通过初步的诊断,判断为何种微生物致病,再取样并送检,最终得出精准结论,以支撑诊断结果,根据具体结果采取适当的药物进行辨证施治,以切实提升患儿治疗的疗效,减轻患儿痛苦。在进行初步判断时,可以取患儿粪便状况作为判断的依据,从本院对患儿粪便的取样来看,不同症状患儿的粪便状况不同:(1)病毒感染:粪便颜色黄、黄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部分患儿粪便散发腥臭味道;(2)细菌感染:形状多样、易变,呈黄色水样或黏液脓状;(3)细菌性痢疾:粪便量少、无腥臭味、脓黏液冻状血便;(4)纯粹性消化不良:患儿粪便黄色、黄绿色,黄绿色更多,少量粪便中含有黏液,呈稀糊状或蛋花汤状,散发酸味,可见大量泡沫以及白色或黄色的奶块。

此外,临床研究证明,轮状病毒多于寒冷冬季诱发流行性的婴幼儿腹泻疾病,且易患此病症的患儿年龄为6个月~2岁之间,这些患儿体内的抗体逐渐消失,并随年龄的增加,消失地更为彻底,不足以抵抗各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因而酿成了各类病症发生的高峰阶段,而不足6个月的患儿,其体内依旧存在特异性的抗体,基本上可以保护其免遭感染[7-11]。夏秋季节,患儿发生腹泻症状,多由大肠埃希菌所致,另外,若患儿出现脓血粪便,但非志贺菌感染,也主要是由大肠埃希菌(产肠毒素性)所导致,而持续性的腹泻症状则是大肠埃希菌中的聚集性菌种所致,临床医护人员要重点从细菌检测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诊断治疗,以提高其诊断的精准度及治疗的效果[12]。

参考文献

[1] 袁云仙.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6):73-74.

[2] 管惠彬.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7):1275-1277.

[3] 蒋明义.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24):24-24.

[4] 代立云.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5):77-78.

[5]杨长虹.婴幼儿腹泻180例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 22(6):1670-1671.

[6]蒋敏.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 18(36):77-79.

[7]王玉霞,李玉兰.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6):62-63.

[8]赵连文,姜孟华,孙艳.1860例婴幼儿腹泻标本检测结果的观察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0):4145.

[9]贾娜尔,杨学磊,杨学彤.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监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3):4872-4873.

[10]尹艳梅,陈洪国.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药物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2,4(5):93-94.

第3篇:婴儿腹泻原因范文

【关键词】 轮状病毒 ;感染;腹泻;双抗体夹心法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病种,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该病的最常见病原。本文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轮状病毒抗体进行检测,探讨轮状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我院门诊和儿科有腹泻症状的患儿256例。

1.2 试剂和仪器 轮状病毒循环抗原诊断试剂盒由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有限公司提供;Anthos2010酶标仪由奥地利安图斯仪器公司提供;Biocell AW1洗板机由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留取256例有腹泻症状的患儿的新鲜大便标本,若粪样过干,用少量生理盐水稀释后混匀备用。

1.3.2 用取样塑料管吸取粪样有病理改变部分1滴(约50 ul),滴于反应孔内,设1孔阳性对照。除空白对照外,每孔加1滴酶标记物,轻摇混匀。置于37℃水浴箱中20 min,用洗板机洗4次后拍干。每孔加显色液A和显色液B各1滴,室温暗处静置10 min。

1.3.3 每孔加入终止液1滴,以空白孔校零,选取450 nm波长,用酶标仪测定每孔的OD值。以OD≥0.75判为阳性,OD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2 结果

在256例有腹泻症状的患儿的新鲜大便标本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呈阳性165例,其余91例为阴性结果,平均阳性率为64.4%。

3 讨论

轮状病毒于1973年最早由Bishop从澳大利亚腹泻儿童肠活检上皮细胞内发现,形成如轮状,故命为“轮状病毒”。病毒颗粒含双股RNA,直径70 nm,也有呈直径为55 nm的缺损病毒。用电泳法分型为7组,即A~G组。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居多,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感染后5 d能测得血清特异性IgM抗体,2~4周出现IgG抗体。最常见的传染途径是吃了不洁的食物,也可经由空气呼吸道传染。轮状病毒的潜伏期约2~3 d,大多症状较轻,主要症状为出现蛋花汤般水样便,大便每天10~20次,伴呕吐,部份有发热、腹胀,半数左右患儿有轻至中度脱水,或伴电解质紊乱而使病情化。病程一般5~7 d,也可在10 d以上。在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发生慢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粪便长期排病毒,成为传染源。

轮状病毒感染是全世界儿童易罹患的疾病。据WHO报告,全世界每天有1 100万人患腹泻病,其中大多数为5岁以下儿童。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婴幼儿死亡的人数大约为900 000人,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腹泻病在发展中国家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第2大疾病,而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 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约占腹泻婴幼儿人数的60%以上,本文256例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的平均阳性率达到了64.4%,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从本文中可见各种大便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蛋花样水便阳性率高达89.9%,黄绿色黏液样便阳性率63.9%,黄绿色烂便阳性率48.9%,棕黄色烂便阳性率21.9%,因此婴幼儿出现腹泻特别是蛋花样水便时,应高度警惕轮状病毒的感染。

第4篇:婴儿腹泻原因范文

秋季腹泻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感染性腹泻又分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婴幼儿秋季腹泻多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由于婴幼儿的免疫功能较差,不能很快适应夏秋之交的天气变化,因而更容易受到病毒侵害,引发腹泻。

一、轮状病毒致秋泻

人类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约占秋冬季节小儿腹泻的70%~80%,所以人们常把它称作秋季腹泻或冬季腹泻。

1.两岁以下易感染

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最多,尤其是6个月至1岁的婴儿。母乳喂养的孩子较少发病,因母乳中含有特异性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患儿病后3~4天大便排病毒量最大,传染性也最强,能在家庭、托儿所及儿科病房流行。轮状病毒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染,因疾病早期30%~50%的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所以有人认为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人感染轮状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但因引起腹泻的人类轮状病毒有A、B、C、D四个血清型,四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可以重复感染。

轮状病毒肠炎潜伏期一般1~3天,起病急。病初大多数患儿会呕吐,持续2~3天。多数患儿可有发热,体温多在38℃~40℃之间,持续1~4天。病后两天患者会出现腹泻,大便为水样或蛋花汤样,呈黄绿色或乳白色。腹泻重的孩子可出现轻、中度脱水。轮状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腹泻多在病后4~7天自愈,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2.接种疫苗可预防

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主要是补充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无脱水征或轻中度脱水患儿应口服补液盐溶液,有重度脱水征的患儿则需辅以静脉补液纠正脱水。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

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等的定期消毒;气候变化时,要避免孩子过热或受凉,居室要通风;轮状病毒肠炎的传染性强,集体机构如有流行,应积极治疗患儿,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

二、腹泻宝宝别禁食

入秋后小儿腹泻进入高发期,发病者以2岁内的婴幼儿为主。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腹泻,很多家长在对患儿进行饮食照顾上都存有误区。他们觉得既然多吃多拉,还不如不吃,这样有利于胃肠道休息。但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康复,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目前,新的观点认为,腹泻患者早期进食能改善感染引起的肠内渗透压,缩短腹泻病程,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从小儿的病理和生理情况来看,饥饿疗法不适合他们。婴幼儿腹泻一般发病较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素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而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年龄越小,水分所占的体重比例越大。当患儿缺水达体重的5%时, 就会出现脱水症状,超过15%就会出现抽搐、昏迷,危及生命。所以,早期预防脱水, 患儿才能尽早恢复。如果家长给孩子禁食,患儿得不到必须的营养,肠道黏膜的损伤将难以恢复,使腹泻继续,会进一步削弱抵抗力,甚至诱发肺炎或败血症。

小儿腹泻不应禁食,但也不能只吃稀释的饮食。新的研究发现,稀释的饮食会使腹泻症状持续时间更长,患儿的营养状态也不能很快恢复。所以,患儿在腹泻期间必须进食,但在饮食上要把握三低原则:低糖、低蛋白、低脂肪,因为这样的食物便于吸收。还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有的家长认为:宝宝腹泻,应该让胃肠彻底休息,不吃东西禁食才好,甚至连母乳也不敢吃了。其实不然,宝宝腹泻是胃肠功能紊乱,需要减负“半日工作才好”,是“小牛拉小车”。因为一旦消化功能“停摆”,恢复起来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生腹泻时要继续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含有预防腹泻的碳水化合物,并且具有新鲜、卫生、易吸收、免疫活性物质多等优点,对婴儿腹泻的康复有促进作用,但在哺乳时应注意少量多次。人工喂养者应调整饮食。6个月以下婴儿,可用稀释奶,用等量奶加米汤或水稀释,喂2天以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6个月以上的幼儿可用已习惯的日常饮食,可是要少量多次,如稀粥、烂饭,加少量肉末、菜泥等,但需要由少到多。应给幼儿食用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多维生素的新鲜食物,不吃隔日、隔餐食物。

三、秋泻护理不放松

秋季是婴幼儿腹泻的高发季节,一旦孩子发生腹泻,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

记录大便次数 家长必须认真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饮食、小便次数与大便形状和次数等,并与前一日情况作比较。如果孩子精神差,眼睛凹陷,无单独排尿等情况,说明脱水加重,病情加重,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有条件的要留大便标本,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补充水电解质 反复腹泻易造成患儿脱水,即致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此时应及时补液。许多家长只认为静脉输液是补液,忽视口服补液盐的作用。其实,口服补液盐与静脉补液有着相同的作用。

臀部皮肤护理 孩子腹泻很容易使臀部皮肤红肿,甚至造成皮肤破损、感染等。家长在患儿便后可用柔软的卫生纸轻轻按压(此时应避免擦拭,更不能使用粗糙的纸),再用温开水、纱布将皮肤洗干净,擦干后涂上爽身粉。已出现红肿者,可在局部轻轻涂上眼药膏以防皮肤感染。

不可盲目停药 患儿腹泻暂停只能说明疾病趋向基本治愈。此时家长往往会因担心药物作用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而盲目停药。临床常见患儿因停药之后又出现腹泻。腹泻是否治愈,不能以腹泻暂停为依据,应注意疾病发展的过程和药物治疗的效果,按医嘱用药,不要盲目停药。

第5篇:婴儿腹泻原因范文

【关键词】轮状病毒; 腹泻; 儿童

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前都感染过RV(1)。RV腹泻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秋冬季。国内每年因RV引起腹泻1300万人次,造成3-4万死亡,所致疾病负担巨大[2]。RV疫苗为唯一有效控制该病手段,为研制、引进或评估有效的RV疫苗,全国各地自2004年起陆续开展建立腹泻RV监测。本文对2010年本地区248例腹泻婴幼儿进行了轮状病毒检测并进行了流行情况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12月采集本院门诊或住院 ≤5岁(2月~5岁,平均22.2月)婴幼儿腹泻标本248例 。其中,住院163例,门诊85例;男162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1.88:1。标本检测轮状病毒后置-20℃保存。

1.2轮状病毒检测采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快速一步状病毒抗原检测

试剂盒直接检测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抗原。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用χ2检验。P<0.05 表示统计学差异有

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轮状病毒感染情况2006年1月~ 12月共采集≤5岁婴幼儿腹泻标本248例,检测RV阳性133例,阳性率为53.6%。其中门诊腹泻患儿阳性率57.6%(49/85);腹泻住院患儿阳性率为51.5%(84/163),二者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248例腹泻标本中,男性患儿RV阳性率53.7%(87/162),女性患儿阳性率53.5%(46/86), 男女患儿阳性率近相同。

2.2 RV腹泻患儿年龄分布 见图1.≤6月组感染率最高为61.4%,≤12月组感染率为56.4%,感染例数最多。RV阳性患儿中24月以内占94.7%,为RV感染的主要对象。

2.3腹泻患儿月分布情况 见图2.RV腹泻常年发生,8月-9月为RV腹泻高峰,RV检出率分别为63.8%和59.6%,占全年RV腹泻的78.2%(104/133)。

3讨论

本研究于2010年采集婴幼儿腹泻样本248例,其中65.7%为住院腹泻患儿,检测RV阳性133例,阳性率为53.6%,高于广州、成都及河北的同年报道【3,4】。门诊腹泻患儿阳性率(57.6%)略高于住院患儿(51.5%),二者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这与国内其它地区住院检出率高于门诊的报道不同【6】。

RV感染在大部分国家全年都可发生,但流行高峰一般在寒冷的秋冬季。我国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是高发季节[2-6],南北地区流行高峰相差1~2月,且随气候变化略向前后推移。2010年8月-9月为RV腹泻高峰,这可能与气候有关。

很多研究表明6个月到2岁儿童RV感染的发病率最高【2-6】。本研究结果与此略不同,~6月组感染率最高为61.4%,7~12月组感染率为56.4%,感染例数最多。RV阳性患儿中24月以内占94.7%,仍为RV感染的主要对象。

本年度轮状病毒流行的基因型有待进一步分析。目前WHO 已将RV 感染纳入全球腹泻病控制和免疫规划,持续监测本地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意义重大,为有效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应用和评估提供流行病学背景资料。

参考文献

[1]Parashar UD, Hummelman EG, Bresee JS, et al. Global illness and death caused by rotavirus disease in children[J]. Emerg Infect Dis, 2003, 9(5):565-572

[2]方肇寅,张丽杰,章青等.中国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估计.中国计划免疫,2005,11(S):11-14

[3]尹应先, 肖密丝, 欧志英等.2005-2007 年广州地区腹泻儿童感染轮状病毒情况分析.热带医学杂志,2009,9(7):757-759

[4]廖雪春, 谢晓丽, 周更生等.2006年儿童病毒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4):255-257

第6篇:婴儿腹泻原因范文

【摘要】目的 了解本地区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检测2144例来我院就诊的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144例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阳性360例,阳性率为16.79%。在≤6个月,7个月~1岁,13个月~3岁,>3岁四个年龄组中,A群RV阳性率分别为8.08%,24.63%,17.81%,6.31%,各年龄组分别进行阳性率比较,7个月~1岁组和13个月~3岁组阳性率较≤6个月组和>3岁组高(P均

【关键词】A群轮状病毒 婴幼儿腹泻 粪便

A群RV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可危及生命。因此,临床越来越重视腹泻患儿粪便中A群RV的检测。为了解本地区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的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本文采用胶体金法检测2144例来我院就诊的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检测对象: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儿科门诊及住院急性腹泻患儿2144例,其中男患儿1204例,女患儿940例。年龄15天至6岁,其中≤6个月 693例,7个月~1岁 857例,13个月~3岁483 例,>3岁111例。

1.2检测试剂和方法:A群RV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统计学处理: X2检验

2 结果

2.1 2144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RV检测结果:214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A群RV阳性360例,阳性率16.79%。

2.2 不同性别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男患儿1204例,206例阳性,阳性率17.11%,女患儿940例,154 例阳性,阳性率16.38%,男患儿与女患儿阳性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X2=0.199

P>0.05

2.3 不同年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在≤6个月,7个月~1岁,13个月~3岁,>3岁四个年龄组中,A群RV阳性率分别为8.08%,24.63%,17.81%,6.31%,各年龄组分别进行阳性率比较,7个月~1岁组和13个月~3岁组阳性率较≤6个月组和>3岁组高,而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

备注:

②:①比较X2=73.52 P

④:①比较X2=0.417 P>0.05 ②:③比较X2=8.32 P

②:④比较X2=18.89 P

2.4 2009年1至12月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在1~3月,4~6月,7~9月,10~12月四组中,A群RV阳性率分别为21.89%,14.04 %,11.33%,20.38 %,1~3月组和10~12月组阳性率较4~6月组和7~9月组高,而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

备注:

②:①比较X2=9.96 P

④:①比较X2=0.36 P>0.05 ②:③比较X2=1.76 P>0.05

②:④比较X2=7.13 P

3 讨论

轮状病毒(RV)分为A,B,C三组,仅A,B组引起人类严重发病,A组致婴幼儿腹泻,B组与成人腹泻有关,C组虽然可引起人类腹泻但较少[1],A,B两组中以A组最常见,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可危及生命。因此,临床越来越重视腹泻患儿粪便中A群RV的检测。为了解本地区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A群(RV)的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本文采用胶体金法检测2144例来我院就诊的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A群RV阳性360例,阳性率16.79%,阳性率较国内文献报道低,丁华等[2]报道阳性率48.41%,甄国东等[3]报道阳性率53.98%,张镇松等[4]报道阳性率33.3%,可能由于地区差异所致。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季节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显示:男患儿1204例,206例阳性,阳性率17.11%,女患儿940例,154 例阳性,阳性率16.38%,男患儿与女患儿阳性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RV感染与患儿性别无关。而与患儿的年龄、季节有关:在≤6个月,7个月~1岁,13个月~3岁,>3岁四个年龄组中,A群RV阳性率分别为8.08%,24.63%,17.81%,6.31%,各年龄组分别进行阳性率比较,7个月~1岁组和13个月~3岁组阳性率较≤6个月组和>3岁组高,而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3岁组阳性率最低,可能由于消化道防御功能和免疫系统发育日趋完善所致。国内有机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有症状的RV感染有保护作用[5]。本文调查了2009年1至12月本地区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3月,4~6月,7~9月,10~12月四组中,A群RV阳性率分别为21.89%,14.04 %,11.33%,20.38 %,1~3月组和10~12月组阳性率较4~6月组和7~9月组高,而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

综上所述,A群RV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7个月~1岁的婴幼儿是A群RV感染的高危人群,A群RV感染有明显季节性,高发于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3月,因此,建议临床在RV感染高峰季节,将RV作为腹泻婴幼儿的常规检测项目之一,尤其要重视高危人群的检测,从而避免漏诊和误诊。同时,大力提倡母乳喂养,进一步提高婴幼儿的健康保健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三版,南大学出版社,2006,636.

[2]丁华,刘和录,陈伟光.等.1760例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检出率及临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2):244-245.

[3]甄国东,单平囡,许德顺.2512例腹泻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检测分析.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0):1082-1083.

第7篇:婴儿腹泻原因范文

【关键词】

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防止;婴幼儿肺炎

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在实际临床中十分常见,它是指在婴幼儿肺炎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肺感染性腹泻,或者在婴幼儿肺炎治愈过后而发生的腹泻。继发性腹泻给婴幼儿的肺炎治疗造成了困难,甚至会使得婴幼儿肺炎症状加重,极大地影响了婴幼儿的康复。探讨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防治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实际临床治疗效果,为今后更好的预防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发生及其实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婴幼儿肺炎患儿80例,其中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33例,年龄为2~37个月,平均年龄为16.3个月。所有患儿均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确诊,且除外住院时存在腹泻的患儿、住院72 h内出现腹泻的患儿、营养不良的患儿、合并其他疾病患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给予两组患儿抗生素及相应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儿在治疗肺炎的同时给予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口服治疗,药物为袋装,每袋500 mg,由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 1岁以上患儿每次口服1袋,每天口服2次;1岁以下患儿每天口服二分之一袋,每天口服2次。对照组患儿在综合对症治疗后,如果患儿继发性腹泻后,则给予对症止泻治疗,如给予蒙脱石散口服治疗等。

1.3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72 h内,患儿全身症状消失,粪便的次数恢复正常,粪便性状恢复正常;有效:全身症状治疗72 h内显著改善,粪便次数显著好转,粪便性状显著好转;无效:全身症状在治疗72 h内没有改善或恶化,粪便的次数及性状没有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为显效加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40例患儿继发性腹泻8例,继发性腹泻发生率为20.00%,而对照组40例患儿继发性腹泻19例,继发性腹泻发生率为47.50%。两组患儿继发性腹泻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科患儿中,婴幼儿肺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其治疗过程中及治愈后常常继发腹泻,其原因可能为:第一,在治疗肺炎过程中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耐药的外源性致病菌侵入、肠道菌群失调、内源性致病菌侵入而产生腹泻;第二,由于肠道外感染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第三,应用某些抗生素治疗肺炎,比如头孢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尤其是两种联用及联用两种以上的时候,对植物神经或肠道造成直接刺激,使得肠蠕动增快,双糖酶活性降低,葡萄糖吸收减少而发生腹泻;第四,患儿吞咽的痰液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刺激到肠道黏膜而产生腹泻;第五,婴幼儿生活环境及饮食的改变而产生腹泻[1]。抗生素过度应用所产生的腹泻,临床治疗手段不多,主要是通过停用相关抗生素来达到止泻的目的。

本组应用中,应用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防治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其能与肠内有益菌共生的特点,且抑制腐败菌和有害菌的繁殖和生长、促进有益菌的增殖和发育,从而实现有效预防继发性腹泻发生的目的。双歧杆菌在健康人肠道中,是占有一定优势数量的细菌,是人体中重要的益生菌,能够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2]。通过本组研究,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减少了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其继发性腹泻起到了预防的作用[3]。

参 考 文 献

[1] 朱勇斌,钟楚玉.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防治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效果观察.吉林医学,2009,30(15):584585.

第8篇:婴儿腹泻原因范文

关键词 婴幼儿 腹泻 乳糖不耐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096

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2010年3月收治腹泻患儿95例,均符合:年龄<1岁;大便次数增多,每天达5次以上;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胶体金法)阳性38例,大便常规检查见脂肪颗粒、无或偶见白细胞;部分伴有发热、呕吐、不同程度脱水。以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47例。两组年龄、病程及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人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t0.4876,P0.6270;t0.4541,P0.6508。X【sup】2【/sup】0.1123,P0.7375)。

方法:两组均常规给予补液、应用抗病毒药物、微生态调节剂和肠黏膜保护剂。治疗组暂停母乳和普通婴儿配方奶粉,给予无乳糖奶粉喂养。对照组继续母乳或配方奶粉及米汤和稀饭喂养。每天记录患儿大便次数、大便形状、精神状况及脱水情况。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72小时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72小时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均运用简明统计软件C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sup】2【/sup】检验。

结 果

治疗组显效27例(56.25%),有效16例(33.33%),无效5例(10.41%),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显效9例(19.15%),有效19例(40.43%),无效19例(40.43%),总有效率59.57%。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X【sup】2【/sup】13.8893,P0.0002;X【sup】2【/sup】11.3264,P0.0008)。

讨 论

腹泻为婴幼儿常见病,其病原大多为病毒,其中最多见的为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感染使小肠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而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导致渗透性腹泻【sup】[1]【/sup】,但并不是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均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有文献报告【sup】[2]【/sup】,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所致乳糖不耐受症达69.2%~74.17%,细菌性肠炎可达30.4%~44.0%,肠道外感染伴腹泻15.0%~27.8%,饮食性腹泻达25.0%~47.4%,不明原因25.0%。本组资料显示轮状病毒检出率仅40%(38/95),低于文献报告【sup】[2]【/sup】,可能与检测试剂的灵敏度有关。但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其临床上多表现为泻黄色稀水便,其症状的轻重与肠黏膜刷状缘受损的程度、受损的面积、乳糖负荷量及年龄相关【sup】[3]【/sup】:<1岁婴儿食物以乳类饮食为主,肠道面积相对小,代偿能力不足,肠道内乳糖酶缺乏相对明显,婴儿因肠内容物过肠道时间短且乳糖负荷大,故易腹泻,而年长儿及成人腹泻轻或无。因此对泻黄色稀水样便的婴儿,进食乳类越多发生腹泻越重,而停用含乳糖食物时腹泻消失则需要考虑为婴儿乳糖不耐受症。本组资料研究观察发现,去乳糖饮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对照组59.6%,差异非常显著。作者认为,在基层医院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不能对所有的病原体或病因进行检测或诊断,但对泻黄色稀水便的婴儿,给去乳糖饮食治疗,疗效肯定,其方法简单,廉价,容易被家长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飞跃,詹学,刘作义,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3):183-184.

第9篇:婴儿腹泻原因范文

【关键词】培菲康合山莨菪碱足三里穴位注射 婴幼儿慢性腹泻

中国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089-02

婴幼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慢性腹泻病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由于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易导致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和贫血等并发症,是明显危害婴幼儿健康、影响小儿发育的疾病。2008年1月1日~2010年7月30日,我儿科门诊对43例慢性腹泻病的小儿患者采用了培菲康和山莨胆碱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全部为门诊患者,年龄2个月~4岁9个月,均符合慢性腹泻病的诊断标准(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且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

由上表可以看出婴儿慢性腹泻发病33例,占本组的76.74%,笔者认为婴儿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和喂养不当是本年龄段好发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数呈下降趋势,发病男童:女童为1:1.15。

1.2 治疗方法 除了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营养治疗和补充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等一般治疗外,给予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制剂)不足1岁的婴儿每次1/2粒,1~6岁儿童,每次1粒,每日2~3次,可剥开胶囊倒出粉剂用冷开水或牛奶冲服。患儿仰卧,由家长固定患儿下肢,医生以拇指手法轻快、用力均匀着实点按足三里穴,每侧1分钟,足三里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山莨胆碱注射液每次0.1mg/kg,每3天1次,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根据患儿年龄及皮下脂肪程度适当掌握进针深度,以7号针头刺入1.5-2.0cm为宜,抽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注入。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儿精神好,大便次数恢复到每天2次以下,大便色泽、性状正常,镜检正常。好转:患儿精神较好,大便次数减少,性状变稠。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小或无变化。

2 结果 43例慢性腹泻病患儿中,治愈16例,好转 23例,无效4例,治愈率37.21%,有效率90.70%。

3 讨论 慢性腹泻病因复杂,感染、营养物质过敏、酶缺乏、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人工喂养、营养不良小儿患病率高。慢性腹泻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小肠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后者加重病情、病程延长,形成恶性循环。除了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营养治疗和补充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外,培菲康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值和侵袭,控制腹泻的作用。山莨胆碱具有松弛胃肠平滑肌、减慢胃肠蠕动的作用,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揉按加穴位注射具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益气、疏通经络、解痉止泻的功效,山莨胆碱足三里穴位注射能使药物和穴位刺激作用协同,有利于提高疗效,山莨胆碱的使用量为小剂量不易出现发热、面红、口渴等药物副反应。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