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第1篇: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就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在思想上,应该积极向上、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在生活习惯上,应该讲究卫生、穿着大方、仪表端庄,也只有用这些合乎规范的言行、仪表、健康的习惯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治学上,应该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在工作上,应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为此,教师应该不断地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育具有科学性,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素质教育更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指导。21世纪的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学科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遵循教育规律,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儿童学习的心理特征,如儿童的记忆、观察、思维和兴趣、习惯、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

教师要敢于创新,不要一味的用老一套办法。不能有“宁愿墨守成规,也不敢于创新”的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的职业是应激的职业,教书育人责任重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而且,现在的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很大,困惑很多。各种检查、评比、考核,对学生的安全责任,以及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如:教师工作超负荷,工作时间长,备课、批改、辅导……无休无止,长此以往导致教师身心疲惫,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通过专题讲座,我明白了:

1.工作中我们越认真,得到的资源越多,机会越多,越容易成功。

2.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生命中美好的进取的目标上,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管以前有多少成就或多少挫折,都要放下,否则就会成为一种包袱。

3.把每天做的事分一分,把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4.要有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

5.了解自己完善自己。

6.不断学习,超越自己。

7.保持简单生活学会热爱工作。

8.培养良好嗜好,适时亲近自然。

9.说话令人愉悦,懂得知足感恩。

第2篇: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一概念界定

教师职业认同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积极态度,属于教师积极职业心理的研究领域,它是指教师对其职业及个体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4]。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持续提高专业技能和提升专业精神的动态过程,贯穿整个职业生涯[5]。在此基础上,本文把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一种积极的状态,把教师专业发展看作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都是教师,二者都与教师的职业活动有关,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一般偏重于从宏观层面上探讨教师专业组织、专业制度、教育体系等问题,对教师专业发展微观层面的分析相对欠缺。事实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人和主人。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努力在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6]。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就很难有教师理想的追求,也就难以有自我潜能的挖掘,也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快速成长。“正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所扮演的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角色,才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循环,促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7]因此,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基石,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专业自主发展[8]。教师专业发展实质上是教师个人积极主动的自我导向型发展。

二职业认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学依据

1心理契约理论

心理契约是在社会交换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其基本假设为:员工与组织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相互关系,双方均需要有一定的付出,也需要得到一定的收益,但这种交换是人们主观上以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为基础而进行的衡量和对比[9]。因此,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双方内隐的契约和相互的责任与期望。从心理契约的角度看,教师所在的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包括忠诚敬业精神的保持与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而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期望除了报酬、公平、人际和谐、价值认同,也包括自身专业方面的提高[10]。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而心理契约建立的前提与有效执行的关键恰恰是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说,正是在职业认同的基础上,教师与组织(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无形中达成了默契。

2心理资本理论

心理资本(psychology capital)概念的提出源于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它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指:(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3)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11]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韧性)。心理资本的要素还可以扩大,包括诸如智慧、幸福、感恩、宽恕和勇气等积极特质。与一般特质不同,心理资本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积极心理能量,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状态,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工作满意感和绩效均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12]。Luthans等对422位中国员工的实证研究表明,员工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都与他们的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13]。因此,教师职业认同可以看作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心理资本,其能有效地激活工作投入的四个维度―――活力、专注、奉献和创造力,在促进教师工作投入的基础之上对教师个体的工作绩效和组织工作绩效都产生积极的效益。换言之,教师可以凭借职业认同的心理资本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核心与动力是对职业的积极情感。

3自我实现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人的本性的体现和潜能的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将人的需要区分为缺失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其中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的个体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巅峰体验。马斯洛认为达到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14]。职业认同会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动机,在职业实践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职业方面的自我实现过程。

4自我决定理论

Ryan和Ded的自我决定理论(SDT)强调人的内在动机,指出当人们在被内在动机驱动时会在活动过程中感觉到强烈的兴趣和适应感,而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在三种先天的心理需要―――自主(autonomy)、关系(relatedness)和能力(competence)得到满足时发生。SDT假定所有人都有基本的需要,希望在行为中感到自由和不受压制,希望通过自身的行动减少同重要人物的距离,甚至是和这些人物发生联系,并且在这些行为中体会到力量和能力,当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中拥有这些体验时,内在动机更有可能发生,同时相应地,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提升了获得这三类体验的可能性[15]。从自我决定理论来审视,教师职业认同使教师的职业活动与个人的深层价值观相匹配,有助于教师获得一种职业自主性,并在职业关系中主动地向专业领域的重要人物或榜样进行观察学习,在此过程中体验职业能力的成长,实现自身的种种潜能(自我实现),这种由内在动机激发的努力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5复原力理论

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概念来表示复原力,如心理韧性、心理弹性、保护因子等。Walsh等认为复原力是一种稳定的特质或能力,保护个体免受危机和逆境的消极影响[16]。Garmezy将复原力定义为个体在充满挑战和威胁的环境中成功适应的能力、结果和过程[17]。因此,复原力可以看作个体在挫折、逆境、倦怠等压力状态下拥有的个人资源,包括内部保护因子和外部保护因子。其中,内部保护因子包括社会交往能力、能与他人合作、乐观宽容的态度、内控性归因、问题解决能力、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可及对生活的目标感、自我掌控和自我调适,外部保护因子包括家庭和朋友等社会支持[18]。这些保护因子能调节或缓和压力或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减少个体的易染性和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增加个体的适应行为。

教师职业认同可以看成教师职业生涯中复原力的一种内部保护因子,有助于教师个体对职业拥有乐观的积极情绪和宽容的态度。根据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积极情绪可以扩展个体的瞬时思维―――行为系统,使思维变得更有创造性、概括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促使人们从事更广范围的思维和行为活动,倾向于产生有趣、有意义的行为[19]。积极情绪还可以构建持久的个人资源,从体力资源、智力资源到社会资源和心理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转化为更好的生存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讲,职业认同所伴随的积极情绪具有一种情绪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激励效应,并能促进个体的幸福感。

目前,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倦怠状态下的教师一般表现为情感耗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等心理和行为特征,而这一职业状态不仅会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缺失,同时也会制约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并最终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20]。教师感觉到倦怠压力时,会抑制个体专业自我成长的能力,进而影响到个体职业生涯的自我实现。研究表明,复原力与压力知觉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1]。复原力有助于教师个体以积极的心态和思维风格去处理职业压力,敢于尝试新鲜经验,注重自我成长和扩展,在追求潜能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并增进个体和职业维度的幸福感,进而通过内激励进一步增加职业认同,开启自我认同与自我成长的良性循环。

6玩兴理论

玩兴(playfulness)是一种在工作或学习中所展现出来的主动自发、好玩有趣、乐在其中的态度。根据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论,心流(flow)是一个人完全沉浸于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经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庞大的代价。国外及台湾地区学者的研究表明,成人玩兴能够提高个体学习或工作的效率,促进创新行为,并能够增进人们的良好心情[22]。从玩兴的角度来看,职业认同有助于教师专注专业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心流体验甚至是巅峰体验的强化与激励。因此,对于职业认同的教师来讲,专业发展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愉悦活动,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高的玩兴。

三职业认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机制

1激励作用

在外在支持良好的环境下,职业认同促使教师调动心理资本系统中的希望、乐观、自信等积极因子,使教师个体表现出良好的工作状态。在认知层面,教师结合特点树立专业发展期望与职业生涯目标,在专业教育实践中履行心理契约,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在情感层面,教师在工作中会表现出较高的玩兴,能在专业探索中发现乐趣、乐在其中,主动投入,并由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产生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并促成教师个体心理幸福感的提高,在积极的职业情感作用下,教师个体以积极、愉悦的心境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品质培养。在意志和动机层面,教师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决定倾向会激发个体内在的成就动机,进而追求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的满足,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精神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巩固与提升。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的专业发展既是职业认同激励的结果,也会反过来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二者实现协同促进。

2保健效应

在面对压力、挑战、挫折等应激情境时,良好职业认同教师的复原力系统会被激活,调动个体韧性心理资本,使教师在挫折情境下表现出较好的心理弹性,缓冲应激性因素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使教师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借助认知重组、选择性知觉积极应对压力环境,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建立亲密关系、情绪管理等对教师个体产生保护作用。教师在职业信念的鼓舞下,积极情绪扩展个体的思维―――行为系统,促成教师创造性地实现问题解决。专业性的问题解决本身就是一种专业发展过程,外在环境或生活事件的问题解决并不一定直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只是起到一种保健性的调节效应(图2中用虚线箭头表示保健性效应)。但无论是问题解决或者教师专业发展,都会通过心理动力系统中的自我效能、自我实现等因素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幸福度,进而有效应对职业倦怠现象。

四小结与展望

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包括正性情境下的激励作用和负性情境下的保健效应。其中,心理资本、心理契约、复原力、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玩兴等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强化了教师的工作卷入程度、自主导向、自我效能、自我更新和工作满意度,对于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具有内在驱动价值。在这些心理中介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认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从心理资本、心理契约、复原力、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玩兴等一个或多个心理视角重新审视促进教师职业认同或专业发展的路径,建构符合教师心理特点与专业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外,本文从心理机制的微观角度分析了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如果能将宏观层面的影响机制同时加以考虑,并通过量化的实证研究来予以验证,并最终构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子模型,可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制订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创新教师自主发展的成长机制。

参考文献[1]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2]李芳.论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99-100.

[3]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5:15-23.

[4]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3-8.[5]胡海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自我导向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85-87.

[6]张建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学思考[J].高教探索,2006(4):87-89.

[7]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11.

[8]白素娥,吴振利.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的认知障碍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5-128.

[9]付海宾.企业员工理念型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08:2-13.

[10]李永鑫,于颖.师范生职业认同―――基于心理契约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学报),2011(4):21-24.[11] Luthans F, Youssef C M, Avolio B J. 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thehumancompetitiveedge[M].Oxford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3-32.

[12]焦文洁.心理资本的积极效应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4-9.

[13]Larson M, Luthans F. 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 [J].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6(13):45-62.[14][18][21]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5-22.

[15]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94-95.[16]Walsh F.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 Innovative practice applications [J].Family Relations,2002,51(2): 130-137.

[17]Masten A S, Best K M & Garmezy 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Contributions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 [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lhology,1990(2):425-444.

[19]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 in posi tive-the-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8-224.

第3篇: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产生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助人行业,长期面临高强度高压力情境:多重的社会角色,每天超负荷地工作,面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面对家长、社会越来越高的期望,教学任务越来越复杂,频繁变化的教学改革等等,与之相对的则是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专业角色的冲突,专业素质欠缺,专业发展缓慢,专业自主受限等等,这一切都在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长期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专业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师长期处于高压力高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挫折感,工作士气与热情大大减弱,身体、情绪、心智处于极度疲惫状态,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教师职业倦怠。

(一)专业角色冲突,引发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社会对教师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期待,教师既是教学人员又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既是社会榜样又是父母形象,既是学生的帮助者又是学习者和学者,社会对教师该做什么和怎样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有差别的,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就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在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上犹豫不决,甚至无所适从。当个体面对两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作出角色行为时,教师专业角色冲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正如美国学者威尔逊(Wilson,B.R.)所指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

教师长期面临专业角色冲突,如果不能妥善调和缓解这些冲突,缺乏明确的角色意识,不能适应多重角色,并适时灵活地进行角色转换,长此以往教师不可避免地就会心力交瘁,产生自我矛盾心理,就会有一种无助感、衰竭感,缺乏工作人生目标,工作热情丧失,生活悲观绝望,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职业倦怠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专业角色冲突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二)专业素质欠缺,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专业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专业道德危机潜伏,人格魅力缺失。这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不足,教学思想不端正,只是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调查研究表明,很多教师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神圣的专门职业,只是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2.从专业知识来看,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包括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学术性和师范性同时都应有所体现。但我国中小学教师明显地普通科学文化知识薄弱,教育专业知识贫乏;现行的师范院校也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忽视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并没有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确定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关系。

3.从专业能力来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教师需要具有多种能力,如创新能力、新知汲取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但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自认为最欠缺的能力为人际交往能力(24.09%)、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21.99%)、信息吸纳能力(21.80%)、教研能力(19.3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能力的欠缺。

教师专业素质的欠缺,直接会导致教师的教育热情下降,教师自信心的丧失,自尊心下降,自卑感随之而来,教师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低度的自我效能感,情感衰竭,感到自己被社会拒绝,不能适应教师工作,失去了立身之本,产生极大压力,因此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三)专业发展缓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需要持续、动态地紧跟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教师教育应是一体化、终身化的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但从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来看,存在着与实践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的现象,教师专业发展缓慢。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初任教师,感到他们所接受的正规的职前教育并没有为他们应对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认为职前教育过程只是集中于课程与教学技术,而低估了教师应了解与学生管理、学校管理、学校文化、与家长关系等问题的相关需要。这正如萨若森(Sarason,1982)所说,师范生对学校和学校系统地了解非常有限,他们充其量只是扮演着狭义的技术员的角色,而非专业的实践者。不仅如此,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也认为他们在应对学校及团体的某些变化方面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众传媒的普及,拥有知识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的专业性更多地体现在他们能了解学生、了解学校,紧跟社会发展,但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缺乏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面对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然会感到束手无策,茫然不知所措,长此以往,教师就会逐渐对工作失去信心,对学生表现出消极冷漠的态度,工作热情减少,成就感降低,产生较强的自卑感,对于教育教学就会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得过且过,职业倦怠随之产生。

(四)专业自主受限,激化教师职业倦怠

在当前我国教师实际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因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是由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由教研部门提供的,教学方法是由教研部门介绍的,考试试卷是由教育部门编制的,教师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被动的旁观者,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成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成了教研部门提供一些模式的盲目模仿者。

教师专业自主长期被忽视,受限制,教师不能自主决策教育教学时,教师就容易失去作为专业人员的感觉,这就会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认为教育教学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可言,教师成就感降低,对工作感到疲倦,情绪波动,对学生逐渐失去爱心与耐心,对一成不变毫无挑战可言的教育教学工作敷衍了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教师职业倦怠。

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一)缓解专业角色冲突,减少教师职业倦怠

缓解教师角色冲突就应培养教师的角色意识,建立合理的教师角色期望,充分理解教师角色的内涵,熟练运用角色技巧,全身心扮演教师角色。

1.培养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要缓解教师角色冲突,减少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应首先具有角色意识,对自己的专业角色有全面的认识,学习教师角色必备的知识技能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其次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教师还应进行相应的自我调节,即教师自身从主观方面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意识,自觉地进行心理控制与激励。再次教师还应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监督与自我激励,不断完善与发展其角色意识。

2.扬弃传统教师角色期待,正确对待社会、学生、家长的期待,建立合理的教师角色期待。由于教师的角色定势的弥散性,由于当代社会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么做都持自己的看法,这些对教师角色的不同期望就更加难以对付了。教师角色冲突产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教师既要了解社会、学生、家长对其的角色期待,又不要完全受其束缚,这是缓解角色冲突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扬弃传统的教师角色期待,形成对自己专业角色新的理解。

3.分清角色主次,对角色冲突保持相当的适应性。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师角色冲突的不可避免。教师面对多重角色引起剧烈的冲突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境,分析引起冲突的主要矛盾,采取恰当的方法,选择重要的角色,暂放下其他次要角色,之后再寻找适当的机会给以恰当的补救。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心理方面的防御机制来缓解冲突,提高角色扮演的技巧,在冲突中游刃有余。

4.加强角色训练。教师应增强角色扮演能力,积累角色扮演的经验,加强角色训练,缓解教师角色冲突。

这样教师有了明确的角色意识和合理角色期待,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清晰的定位,并且在实际角色扮演中分清角色主次,加强角色训练,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能力就会增强,教师从师的自信心增加,心理冲突减少,情绪衰竭减轻,成就感提升,教师职业倦怠得到缓解。

(二)提高专业素质水平,降低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专业素质欠缺,素质水平低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水平是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教师素质,应做到:

1.提高教师专业道德。提高教师专业道德素质,教师不仅是“经师”,更应成为“人师”,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正是奉献心灵才智和爱意之所在。教师应热爱自己的职业,感受教育学生的充实与满足的幸福感,呵护学生稚嫩的童心,关注其成长,牢固树立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可亲的形象,用自己真善美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

2.充实教师专业知识。充实教师专业知识应使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包括:(1)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指教师所授学科课程知识;(2)一般教育学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指各学科都用得上的课堂教学管理与组织的一般原则与策略;(3)课程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指对课程、教材概念的演变、发展及应用的全盘了解;(4)学科教育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指理解各学科知识所需要的专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5)学习者的学习特点的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6)教育情境的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7)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purposes and values)。教师知识基础的丰实,教师有了坚实的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有了坚强的保障,教师职业倦怠就会有所缓解。此外从教师个体知识来看,教师的个体知识也应更加丰富充实。教师的个体知识是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教与学的知识,是源自于教师真正的教育经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混合体。教师个体知识的经验性、实践性、应用性更强,更有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3.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师应具有各种专业能力,如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保障,有了立职之本,教师情绪衰竭会减轻,成就感会提升,职业倦怠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加强专业学习研究,弱化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学习应在工作中学习,以案例为内容,立足于本职工作,在学习中构建自己的教学案例,从自己的学科专业,各种教学知识,教学反思和交往沟通中进行学习,这更加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去实现专业发展,从对专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形成自己的思考,通过学习教师可以在教育智慧、教学实践、专业道德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成长,更加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成长为对复杂教学情境有很强的感悟力和解决问题本领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速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然体会到为师的成功、快乐与幸福,职业倦怠自然就会弱化。

(四)增强专业自利,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第4篇: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但影响产生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何为重要他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何要加上“终极”二字,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研究。

(一)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社会学提出的一个概念,随着学科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教育社会学中。通过对此概念的正确把握,能够清晰地理解重要他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1.含义

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米德在《 心灵·自我与社会 》中提出“泛化他人”的概念,用来阐述“自我”的形成。在米德看来,“泛化他人”可以被看作角色扮演过程的普遍化,它体现的是群体的态度,“于是我们得到一个‘他人’,他是参与同一过程的那些人的态度的组织”。[1] 顾明远等人则认为,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自我发展(尤其是儿童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和群体,即对个人智力、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父母、教师、受崇拜的人物及同辈群体等。[2] 吴康宁教授则指出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3] 也就是说,人不是在单一环境中成长的,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受到来自身边各种人的影响,在各种人的影响下,人不断形成性格、习惯、价值观念等。

2.重要他人与个体成长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对重要他人概念的表述可知,个体身边的重要他人侧重的是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的、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人。这种重要他人出现在个体生活的周围,并且经过某种交互式的交往,与个体发生实质性的联系。个体在与重要他人的交往联系中,一般都会受到来自重要他人的知识、品性、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体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的是他们部分的知识和技能,有时甚至获得他们的性格特质。

(二)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

目标是个人、整个组织或社会所期望的成果,它具有系统性、阶段性、指向性、预测性、可表述性等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指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向,或者说指的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的预期。指的是最终的目标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有很多,但本文认为终极目标应是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中有着很多理论和现实的原因。将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加上“终极”二字,既是为了凸显成为重要他人这个目标,也是向教师施加观念指引的影响力度。

二、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原因分析

谈及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教师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提高,或者是简单地定位为导航者、引路者。这些表述并没有揭示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指向,最终是为了教师自己、为学校、还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我们要厘清思路。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师隐喻、教师角色和教师作用的分析提炼出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更加精准的说法,也就是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一)教师的涵义分析

关于教师涵义可以从教师的隐喻和教师的角色来理解。隐喻的各种说法中带有关于教师发展的导向性,而教师在不同的时期又发生着角色的转变。通过这些导向和转变的分析可知,教师成为学生重要他人其实就是教师涵义中所囊括的内容。

1.教师隐喻的导向

从古到今,关于教师隐喻有很多种说法,将教师比作“蜡烛”,凸显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为了学生的成长,甘于燃烧自己,用明亮的烛光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凸显的是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揭示了教师的文化水平和道德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品性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比作“导航者”,凸显的是教师在学生一生当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三种隐喻生动地反映了教师在学生知识获取、成长的道路上产生的深刻影响,正确把握教师的隐喻背后的意义能更清楚地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为何是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2.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转变。根据研究者的探析和教学实践者的经验分享,近代以来教师角色转变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由“惟书惟上型”向教学反思型发展 [5]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从“教书匠”转向研究型、创造型和反思型教师,从单一型转向综合型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者和学习引导者、心理教育者、行动研究者和教育创新者等新角色的转变 [6] 。从这些转变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成为单纯的教育者,而是扮演多重的角色,并且角色不断适时变化。

(二)教师的作用分析

学生的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文化、品德素质大部分是在外界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之下获得的。在校学生的心智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需要从周围的人中获取信息,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引导、启发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传递知识文化

《 师说 》中为教师规定了三项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延绵数千年来人们所公认的。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始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繁荣学术的责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在教化民众、改造社会方面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化 民成才,引人进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的成长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使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重要他人。

2.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单一的环境使得在知识、阅历、素养方面处于优势的教师处在很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成长承担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是职责所在。

(三)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意义分析

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努力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过程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同时还享受到学生获得发展的喜悦。这其中暗含着双赢的智慧和深刻的意义。

1.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

从学生入校时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名具有优秀道德素养的教师对学生是一种榜样力量,学生在与教师的接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很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其中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教师通过目标的正确定位不断地追求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继而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

2.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包括知识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必然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的定位影响教师职责的发挥,教师职责的发挥关乎学生的方方面面。把教师专业发展定位于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会促进教师意识到自己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提升个人魅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关注自己对学生在知识与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相应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自我实现是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重要动机,是促进教师个体努力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的高质性和发展性的动力源泉。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既是一个结果预期,也是一个教师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也可认为,教师在专业发展目标上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追求是为了获得自身价值的实现,以达到教师本人主动进取、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目的。

三、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实现途径

(一)政策的保障

政策的保障主要围绕的是国家在教师素养、能力提高上的要求和建议,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一所学校的先进理念会带给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改变,更有利于终极目标的实现。

1.国家关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打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国家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的要求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资源的投入,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路径之一。

2.学校先进理念的倡导

学校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先进理念的制定和倡导,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的形成。例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教师,勤学奋进”等校训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帮助学生发展为己任。在这样的理念倡导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必然与此相结合,在诸多目标的制定中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力求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因此,学校要注重理念倡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最终定位上的作用。

(二)观念的引导

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不是一时的观念的认同,而应是教师在专业发展目标追求的过程中的终身理念。

1.以学生为本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教育的价值在于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在以学生为本观念的引导下,教师的工作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观念引导更是激励教师努力成为学生一生中的重要他人。

2.养成成为学生成长重要他人的意识和渴望

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定位在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要将其养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意识和渴望,使它成为教师的教育信念。成为学生成长重要他人的强烈的意识和渴望,会促使教师进行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促使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抓住机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促使教师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并将此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三)行动的落实

教师拥有了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强烈的理念之后,便要付诸行动,这才能说教师真正为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做出了努力。

1.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是基础

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要以教师自身拥有的实力为基础,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具备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的能力和素养,即不断学习,努力优化专业知识的构成、个人品性的自我完善、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等,真正地拥有成为学生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的实力。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关键

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情况、特长、知识基础都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考[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发 表服务lunwen. 1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AN.C O M]虑到每个学生之间特质的不同,成长的阶段性特点。教师可通过细心地观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或在课堂上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针对具体情况对不同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喜爱,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3.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改进是保证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改进达到行为的最优化。教师应适时地“回头看”,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语和行为,是否对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或者伤害了学生的情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由此可见教师的行为和言语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定位在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就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以减少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本文选自《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参考文献:

[1][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专业是人们从事的一种必须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的职业。那么教师专业化,就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过程。

 

二、特殊学校教师个体专业化的主要目标

 

1、承担起为他人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掌握某种学术和理论;

 

3、具有熟练的教学实践技能;

 

4、能恰当应对不确定教学情境;

 

5、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

 

6、接受专门机构或团体监控教学质量和自我发展。

 

三、特殊学校的教师如何才能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成长毕竟是个人的行为,只有教师发自内心的渴求成长,才有可能生发出教师自觉的行为。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职业平淡和厌倦。因此,教师发自内心的专业化成长对于教育是如此的重要。

 

(一)在“读”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1、读书、育人是一个教师的生命轨迹、成长轨迹。

 

只有把读书作为人的精神之旅,并以此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我们的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使教师的教育行为、育人理念真正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读书,会在无形中提升教师的品质、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

 

爱好读书应当成为教师职业素养和习惯。但需指出的是,那些只喜欢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成长为的优秀教师。

 

3、教师要读书,更要读名著、读名师的教育随笔。

 

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生发感悟、得到成长。还需指出的是,虽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一个教师的境界高低,并不在于他读了多少本书和教了多少本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本书、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二)在“写”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要求教师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教师应该在工作之余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不断地与自我进行对话,让实践的教师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提升。

 

1、写学习体会

 

作为教师,要把学习当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内容之一,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在自己思想上、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以及对等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将这些感受随时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教师要养成随记随写的好习惯。

 

2、写教学反思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应该是教师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3、写教育叙事

 

讲述教师自己的教学故事,展现教学活动的原生状态,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三)在“研”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要在研中学,在学中研。

 

1、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

 

作为特殊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有教学科研任务的教师,在探索改革的方法和改革的内容上,应结合所教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对照各地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改革“填鸭式”和“满堂灌”的老模式;面对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等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学校文化和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的质量,决定着这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成败。因此,教研组内常规开展的集体备课、观课与议课、学生发展研究等活动是维系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重要驱动力,而教研活动中形成的教研文化氛围,对教研组教师的成长影响甚大。

 

3、加强学科小课题研究

 

学校按照各教师的专业来组建学科组,各学科组以学校的大课题为依托,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内容的选择以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可侧重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找到某个值得探究、追踪的教学问题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提炼出小课题。在小课题研究中,每个教师要承担自己的任务,通过学科组帮助、督促教师将研究行为融入教学常态之中。

 

(四)在“说”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1、说教育教学问题

 

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源数量少,质量差,单一的残疾转向多重残疾;教学的传统方式很难再吸引学生;“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学生的技能发展是否适应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问题呈献在教师面前,要求教师不断地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来满足不同特殊儿童的需求。

 

2、说名师成长故事

 

海纳百川,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们的前面,谁就是我们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名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们心中要永远铭记他们,工作中要永远向他们学习。

 

总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唯一途经。如果要问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岗位,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工作实际,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把它付诸于实践,把专业化成长变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第6篇: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农村 体育教师 专业化

一、存在的问题

当代农村中学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实施名校膨胀工程,全面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品位,倾力打造教育品牌,努力实施跨越式发展,向农村教育城市化目标迈出坚实步伐,使我校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学校对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不断发展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也逐渐暴露出了诸多方面的不足。特别是体育教师,相当比例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其自身素质存在诸多缺陷,教师专业素质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青年教师多、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专业不对口等,这些普遍存在的教师专业素质问题,已成为我校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很多学校特别是小学体育器材缺乏,迟迟不能步入正常轨道

社会和学校不重视,如投入少,场地器材不足,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未被开发(包括教师因素)等诸多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面对学校现状不思进取,90%的学校的体育教学,疲于应付,测什么就练什么,“应试”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课”或“放羊”式教学,有的甚至于随意追求课堂教学成绩或者编造成绩应付检查;轻视体育教学,平日业余训练,自身松松垮垮,对学生管理疲疲塌塌,训练效益可想而知;由于平时不出力,比赛时临时抱佛脚,搞突击训练,也只能是“不快也光”的“临阵磨枪”了。一个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便没有了工作的原动力,其本身在学校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丧失了应有的地位。

2.缺乏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进取心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不注重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不了解新课程改革方向和改革成果,因循守旧,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方法,体育课不是统得太死的“老三段”。就是无目的、任务的“放羊式”;忽视其重要性,不愿下力气求取新知,不想改换更新、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3.缺乏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有创新精神,现实工作中,部分体育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即使学习别人一点,也是死搬硬套,东施效颦。缺乏求实创新精神,只能使体育工作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三、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1.“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应对各种继续教育的对象、内容、形式、目的以及管理措施做具体规划。

2.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的环境

(1)要制定有效的名师带动走。制订了《教师青蓝工程培养实施计划》,让校骨干教师结对子的形式培养青年体育教师,用制度来规范、激励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名师的热情带动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关键的“助推器”。

(2)专家引领走。教师培训机构名师、教科研部门专家等通过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和各种形式的研讨课、示范课,及时传达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引导体育教师步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给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专家的引领、激励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难得的“催化剂”。

(3)领导激励走。作为学校领导,应及时给体育教师“外部刺激”,给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以积极的行政支援,有意识地增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努力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4)同侪互助走。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为体育教师间信息交流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同行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方法的借鉴等充实了体育教师生活的空间;通过同行互动,进一步坚定实现自身价值的信心和决心,并体验到自己成长和发展过程的快乐。

(5)师生并肩走。现在,随着学生的思想、知识、信息的多样化,体育教师更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审视自己,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态度促进自身的发展成长。师生并肩前行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后视镜”。

(6)社会监督走。不断加强自身改造,不断创新奋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型体育教师,做人民满意的体育教师,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永立于不败之地。社会的监督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监视器”。

(7)自我驱动走。体育教师自我驱动是教师专业成长永葆青春活力的“发动机”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加大培养、培训工作的投入,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基本功比赛,采取各种途径,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适应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和需求。

3.练本领、强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多读书、善学习。教师要成长,就要学习,不学习就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势,不学习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学习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向书本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理学知识;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向实践学习,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成功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失败了,“吃一堑,长一智”。

(2)勇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事业是干出来的。有了成长为优秀教师的目标,有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就要勇于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3)常反思。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快乐的源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幸福。反思可以使我们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

(4)勤动笔。写一些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如有精力,每学期写一两篇经验总结、教研论文,持之以恒,几年以后,会大受其益。

四、结论和建议

以上表明,组织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和途径。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建立必要的培训考试制度,组织多形式的基本功比赛,组织课题组实地观摩学习等,让教师接受教学新思想,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以活动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培训促进教师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子敬.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2]李秀丽.走进新课程.

[3]黄正森.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养策略.

[4]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第7篇: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摘 要:师德建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和动力。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立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要求的师德规范,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健全评价机制让师德建设呈现“外在的实力”,加强教师的自主教育等以师德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举措。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基石;动力

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师德建设是影响其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关爱学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长是否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关系的探讨,期望对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师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师职业道德及师德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个别学区“嘴巴”上、“文字”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弱视”;少数学校淡化教育主题,操作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对师德教育和培训认识缺失,自主意识淡薄,培训参与比较浮躁等等,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内在或外在的阻碍。此外,目前的师德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内容片面、方式单一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偏重宣传说教,与教师专业实践相脱离。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师德建设的低效,而且也使通过师德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难以实现。

(一)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选取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7所中学的学生和教师作为抽样对象。发放《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师德建设问卷调查(学生问卷)》660份,回收644份,有效回收率98%;发放《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现状调查(教师问卷)》150份,回收135份,有效回收率90%。访谈了56名中学教师。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离职倾向的教师占总人数的563%,其中离职可能性较大的比率为20.7%,离职可能性一般的比率为35.6%。把教师职业视为谋生手段的,占42.2%,表明教师专业认同感不够高,职业信念不够坚定。85.9%的教师表示大多数老师能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11.9%的教师选择了“部分教师能”,数据表明仍有部分教师不能依法执教。70.8%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按时上下课,但仍有29.2%的学生认为老师会上课迟到早退,其中迟到早退现象较少的占27.0%,普遍的占2.2%,反映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尚待提高。17.7%的学生认为老师会漠视或不关心成绩差的学生,其中漠视现象普遍的占2.5%,一般的占15.2%。14.6%的学生认为老师曾经体罚或变相体罚过学生。只有57.7%的教师会主动给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更多的关爱、辅导和帮助,数据表明部分教师在关爱学生规范方面不能认真履行。51.9%的教师对有偿家教的认识有偏差,其中,认为很正常的占16.3%,觉得可以接受的占35.6%,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有偿家教问题认识不够深刻。41.5%的教师不太阅读非专业书籍,其中偶尔读的占35.6%,很少读的占5.9%,说明部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当前师德培训的效果49.6%的教师不太满意,其中认为一般的占44.4%,不满意的占5.2%。近七成的教师表示接受过政治理论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接受过教师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师刚过五成,只有31.9%的教师学习过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库。52.6%的教师认为目前师德培训形式缺乏吸引力,其中50.4%的教师选择“一般”,2.22%的教师选择“较弱”。研究表明目前中学教师师德培训内容与形式仍需改进。

对师德规范履行情况不满意的教师占39.3%,其中选择“一般”的占35.6%,选择“形同虚设”的占3.7%。有94.8%的学校制定了师德规范,但只有60.7%的学校能够认真履行。74.8%的教师明确表示学校对师德高尚的教师是有奖励的,但仍有15.6%的教师选择了“没有”,选择不清楚的占9.6%。只有35.6%的教师明确表示学校惩罚过违反师德的教师,高达37.0%的教师选择了“没有”。精神奖励是教师最希望学校采取的激励形式,包括表彰(44.4%)、提供外出学习机会(27.4%)、职称优先晋级(21.5%)。表明目前中学师德规范履行情况欠佳,只奖励不惩罚,精神性奖励不足。

学校主要由领导(45.2%)、学生(37.0%)及同行(31.9%)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只有3.0%的学校采用的是综合考评,这说明评价主体比较单一。14.8%的教师表示该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师德管理部门,17.8%的教师选择“不清楚”,说明有些学校还没有设立师德管理部门或其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一)师德建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教人者教己”。崇尚师德,铸造师魂,是推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基石。师德建设着重体现教师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表的核心,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有很高的要求,强调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多维、综合发展的趋势,但教师职业的“教育性”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永远无法脱离师德的规范,师德在教师专业素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如果缺失教师的道德精神与境界、道德信念与观念、道德规范与习惯、道德能力与素养,就不可能有教师自觉执行教育方针政策、依法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主动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不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有益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因此师德建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二)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专业成长包括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更丰富、专业技能更强、职业道德水平更高等方面。职业的地位和待遇以及从业的兴趣可以构成专业成长的动力,但是,专业劳动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通过其活动“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就教师专业来说,这个特点更突出。这就需要教师把教育工作不仅看作是谋生手段,更要看作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价值的公共服务,要有不受营利性动机驱使的奉献精神、热爱专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如果动机仅仅停留在待遇和兴趣层面,则其动力恐怕难以持久。何况就目前来说,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还不是很理想,面对如此现实,如果没有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情感、兴趣、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就不可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工作,更谈不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为,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物欲、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

人们关注物质待遇无可厚非,而且对物质的欲望的确可以给人的行为带来强有力的动力,但如果把它看成“惟一”,表现在教师职业中把教学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看作是付出技术、劳动从而得到报酬的交换关系,他就会只关心教学的技术层面而不关心教学的价值层面,计较于付出与报酬间是否平衡,一旦失衡,动力锐减,一旦有更有利可图之处,就会表现出职业动摇,或者做出与教师职业格格不人的事来。因此教师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是教师专业成长恒久的动力。

三、以师德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举措

(一)探索建立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要求的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对教师专业行为应有明确、具体、可衡量和可操作的规定。比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不够具体、操作性也不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关注不足,专业特性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专业道德是一种他律下的自律,没有专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指导与激励,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发展中的自律是很难养成的。当师德规范仅仅是一种价值上的引导,而对具体的教学行为缺乏规定时,就不能真正发挥师德规范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建立有深厚专业理论基础、能够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具体、明确、可衡量、操作性强的师德规范体系。

2.从教师专业成长看,还需要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成长特征的内容。师德规范是具体也是历史的,它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需要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随着教师专业成长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也会不断生长、日益丰富,师德规范也应被注入新的内容,教师专业道德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结构中最具有生成性的要素,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它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在师德建设中要将这些专业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更要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完善,融入新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化。

(二)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

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不同的成长任务,其成长水平、需求、心态、信念也各不相同。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实践与整体专业水平的制约。比如,新入职的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与冲突”,很可能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不足引起的。因此,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确定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内容、方法上也要有所侧重。

教师专业成长大体可分为职前教育阶段、入职任用阶段和职后完善阶段。职前教育,要从教师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专业道德对其今后专业生活以及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教师专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及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师德教育要与职业兴趣、专业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是使学生喜欢教师职业、选择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专业道德建立与提高的前提。因此,不仅要通过师德修养课灌输专业道德知识,还要把师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尝试专业道德行为并体验专业道德情感。入职任用阶段是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关键期,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并实践最基本的师德规范,在专业实践中感受由良好师德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面临道德困境的坚持力,教师入职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及专业道德的养成至关重要。职后完善是师德向高水平发展的阶段,要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实现师德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完善发展性的师德要求,增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发展教师创造性的师德品质,提高教师的道德智慧。师德教育中要重视引导教师在师德实践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省和建设性的反思,着重培养和发展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能力,这是师德得以不断提高的根本途径。

事实上,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师德建设都存在个别差异性。对所有教师都采取统一的师德规范、师德内容、教育方式,是当今师德建设的一大问题。因此,要实行分层建设,既要注意按阶段分层,也要注意按个别差异分层。

(三)健全评价机制,让师德建设呈现“外在的实力”

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好的做法,要想成为师德建设的真正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要抓好落实,就要有一个健全的评价机制。师德不仅是是一种思想、心态和理念,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能力,它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尽最大可能从立体的全方位的角度,督促和帮助教师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学校不仅关注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量、平时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状况、教育教学成绩内容,而且关注工作质量的达成度、领导同事学生的满意度等。学生对教师评价的信息反馈,使教师站在了受教育者的视角上,多方位地审视自我,能够强化教师自律,进一步修补和完善自我,能够激励奋进,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用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师德、师能水平,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加强教师的自主教育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自主寻求发展基础上的。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越强,其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就越强,参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就越高,从而也越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基金项目:陕西省2012―2013年度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招标课题《中学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SDW13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朱为群;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5)

第8篇: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场景一:不想去,只想在学校把自己的课上好

学年初,走过每个教室门口,我都能感觉到老师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对学生的充满爱心。在为之欣喜之际,发生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当时,学校语文方面有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而且学习地点就在丹阳城区。校长室通知教导处落实此项工作。教导处接连问了好几位教师竟然没人想要这个学习机会,不是说课调不过来,就是称自己身体不适,不便外出,还有的竟然直接说不想去,只想在学校上上课。像这样的学习机会,以前教师都抢着去,如今竟然没人愿意去。

场景二:没实绩,报了也评不上

在第七届丹阳市教学骨干评选活动中,鉴于学校骨干教师占比很少,所以学校要求老师们都得积极申报,行政要带头申报。结果,申报的教师寥寥无几。就连部分原先是骨干教师的也没有申报。通过详细了解,有的说身体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说,不想折腾了,多活两年吧;但更多的老师说:没实绩,报了也评不上。

案例分析: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丹阳市练湖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这样一所小学里的教师专业水平,骨干层次应该是很高的。可是,如今却恰恰相反,学校的骨干教师占比已经远远落后于许多农村小学。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所以,作为一校之长,理所应当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出谋划策,搭建平台,提供支持。我始终认为:一所学校只有教师优先发展,学生才能终身受益,学校才能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校教师长期以来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极其淡薄,没有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这种现状除了教师自身原因外,当然还存在许多外在原因,特别是学校因素。学校的自然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管理风格、制度建设、工作氛围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较深的影响。多年来,学校忙于质量管理和特色管理,却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教师缺少一个优良的成长氛围。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需要科学的规划,切实有效的措施和优良的机制。一直以来,学校没有优良的机制来充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没有能够为教师搭建更多的平台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是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的重要外在因素。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尝试以下三个策略,帮助教师快速提升专业水平,让他们在专业成长中享受幸福。

一、营造环境,让教师有专业成长的“动力”

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具有教师优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一流的学校”。教师任职的学校当然就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

(一)注重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注重校本教研,使随堂听课更具“研究性”,公开课活动更具“实效性”,专题研讨活动更具“针对性”。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课堂展示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二)鼓励校外培训。我校经常通过教师会,引导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外各项培训,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一直以来,我校能竭尽所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甚至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机会为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架设桥梁,提供培训机会,从而使教师们能真切感受到学校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心,对于人才的重视。

(三)完善教师评价。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动力。我校在教师专业提升方面重新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让老师们有了较高的积极性。如今,教师的公开课已实现“不想上”到“抢着上”的华丽转身,;课题研究已人人参与;论文撰写、课件制作的质量与数量已明显提升。

二、自我提升,让教师有专业成长的“营养”

(一)自主规划。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必须学会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精心设计和规划。学年初,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方面,设计明确的目标并制订翔实的措施。人人必须申报一项小课题,并全身心投入研究。学校定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并督查教师小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二)专业阅读。阅读提升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第一位的。阅读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学校在教师节期间赠送给每位教师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学校要求教师们采用1+1的形式开展阅读学习。一本为教师必读书目,即教师节期间学校赠送的书籍,另一本为教师自选书籍,即每位教师选择的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小课题相关的一本书籍。过程中,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优秀读后感评比以及读后感交流活动,扎实推进教育理论阅读活动,促使每位教师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

三、搭建舞台,让教师有专业成长的“热土”

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群体组织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教师群体的价值取向、思想素养、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关系,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专家引领。我校通过开展“名师进练小”活动,定期邀请教育界各级领导、专家、名特优教师走进练小,通过上课、讲座、指导备课、教学沙龙等形式对我校教师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培训与指导,及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了教师的课堂展示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同伴互助。教研组、备课组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我校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以教研组、备课组为组织形式,深入开展集体备课、听评课、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同时,通过师徒结对活动,促使新教师积极向老教师、骨干教师学习,老教师、骨干教师耐心向新教师传授教育教学方面的宝贵经验。教研组、备课组的各类研讨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分享集体智慧的平台,形成了同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校际交流。为了让老师们有更多展示自我专业水平的机会,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搭建了四大教学共同体,让老师们有更多机会走上校外的舞台去展示自我,在校际交流中成就自己的专业发展。

第9篇: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教师 德育专业能力 身份认同 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42-03

伴随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以培养人来为社会提供特殊服务的专业人员身份得到广泛的认同,教师德育专业能力成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标志性重要内容。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是教师个体自觉主动地追求教师所应具备专业品质和专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遵从专业规范并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过程。现实中教师德育工作出现敬业不够、不求进取的平庸化,一些教师突破道德底线甚至违法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德育专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社会转型条件下出现的道德文化危机在现代人身上的一种反映;也有师德建设成效不显的原因,师德建设注重外在教化和制度规范,忽视教师能动地对道德的自主建构。但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丧失了德育专业能力的自主发展,而身份认同是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因,教师通过身份认同能引发自身反思,提升自律意识,促进教师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

一、专业身份是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起点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将身份释义为“自身所处的地位”,根据西语词源的资料,今日英语identity(身份)常用于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身份在心理学上意味着归属和差异,在社会学上意味着社会位置和角色类别,在文化学上意味着存在于现代个体中的自我意识,“身份就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识”。身份作为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始终具有凭据的意味,是个人借以确定自我的某种社会性存在。“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的,源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情境之中”。基于身份的内涵,教师专业身份是社会成员因获得教师职位而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属性,具有特定的权利、义务、责任、忠诚对象、认同和行事规则,是通过自我确证得以实现的社会性存在。

从产生的角度看,教师专业身份是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履职的身份,不是先赋而是自致的,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的前提是道德主体确立自身的教师专业身份。亚里斯多德主张:道德随着践行道德的能动者而发生变化。不同身份的人所遵循的道德是不同的,身份的确立既是个体在心理上的首肯也是社会给予承认的凭据。在个体没有获得教师专业身份的时候,教师专业身份只是作为一个外在的信息而反映在头脑当中,是对外部事件的觉知,相对于己是个外部的存在,可以去认识去评价但不会用教师的观念、态度和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当个体获得了教师专业身份的时候,教师专业身份就变成了和己息息相关的内部信息,是作为内部心理事件来知觉的,个体的主观性和能动性被积极调动起来,成为个体必须持续关注的内容,处于个体意识活动的中心。教师专业身份一旦确立,个体就会据此来界定他自身和一定社会群体的关系,这种身份感会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相对地得到长期的维持,使个体内在性地包含着对教师的观念、态度和情感的心理体验,并藉着这种凭据般的身份特征来发展教师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教师专业身份赋予教师一套规定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教师需要清楚用什么样的行为来践履,什么样的行为不合要求,以此形成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

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专业身份的形成是教师自我选择和自我定位的过程。教师专业身份既是结构性的也是建构性的,其结构性表现在教师所占据的社会位置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社会对教师的价值预设和期待,具有制度的规约性;其建构性表现在教师自身对教师的认识、期待和价值判断以及对社会期待的认同,具有文化的特性。在现代身份被理解为一种规划,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得到一种现实的肯定和支持,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凝聚着社会的期望和专业性质的要求,成为衡量教师专业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尺,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身份的自主建构意味着教师藉此凭据般的身份特征来发展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教师德育专业能力是作为专业活动行为主体的教师在个体一般道德基础上,发自内心地对德育工作各种要求的认同,是教师所秉持的德育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以及在从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行为,对专业伦理规范的自觉遵守和践履并以德性的面貌展示出来的一种品质,是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整体性把握的个性特征。

二、身份认同与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共生共享

共生(symbiosis)本来是生态学上的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的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共生,后被借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把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关系称为共生关系。共享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双方共同享用对方所给予的好处,一方的发展提高就促成了另一方的发展提高。身份认同是依赖于一定客观社会存在通过个体主观意识建构的连续性动态过程,是行为体认识和同化其对象的规范,自觉地以所认可的对象规范来要求自己,按所认可的对象规范行事。每个人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时都会受到自己已有的内在水平框架的制约,这个内在的水平框架就是对某些事物的认同,经过同化和建构后已经变成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标准。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也会受到这样一个内在框架的制约,本文从教师内在的主观动因出发,主张将身份认同作为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框架,它是以教师自身的专业身份为认同对象,指向自身的本体性定位,身份认同是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因,与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共生共享。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认同,是对“我”即教师的概念和意象的认同,是主观的理解,是内部生成的;二是他者认同,是身份的主体间性的特质,当教师的身份与他者眼中的身份一致时,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才能形成;三是文化认同,是教师个体的我与教师群体文化之间的归属关系,是否与群体文化具有同一性。这三个维度的划分根据是教师在其专业生活中所要处理的三种主要关系,即教师与自我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及在学生身后的家长和社会的关系、教师与教师整个共同体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教师专业生涯中不可回避和不能脱离的关系,构成了教师专业生活的整体世界和生命流动的样态,教师德育的理想与信念、教师德育的自尊与自信、教师德育专业情感的纠结与行为的表现都在这三种

关系中得以体现,教师就是在这三种关系中寻求德育工作的定位,进行价值选择,塑造自己实体性的形象和象征性地位。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就是教师对自身归属的主动寻求,是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意义持续、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自身对教师在社会中地位及所应承担的权利、义务、责任、忠诚对象和行事规则的认定,意味着我是教师,我就要有教师应该有的观念、态度,应该承担教师的权利、义务、责任、忠诚对象和形式规则,其外显就是以“教书育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德育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身份的核心要求和标志性特质,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是对教师专业身份形成自觉认同的结果,没有教师德育专业能力的自主发展与成长意味着教师还没有形成身份认同,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程度决定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身份认同和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一体两面的关系。

三、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的身份认同策略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具体表现为教师对专业价值观、专业观、专业角色和专业规范的认同和践履,即教师所应持有的工作观念、工作态度和工作情意;教师所应持有的忠诚对象、认同内容、行事规则等内涵。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以身份认同的形式进行自主建构,建构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是教师德育工作的自我创造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创造性是教师德育工作具有的本真意义,是教师德育工作的标志性身份。教师身份认同要以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外显为目的,与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同步,是教师主体在学校中进行德育工作而履行身份职责的一种行动。

1 教师的德育专业价值认同。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特殊专业,其专业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统一在一起的。教师专业身份虽然经历了传统的圣职、专业劳动者和专业人员的三种不同性质的转变,教师的专业理想和专业信念会打上教师个人的烙印,但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与使命,是不容质疑的客观要求。“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育在实践层面取得成功的命脉所系”。同时教师也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创造者,是实现教师自我职业价值的主体。教师通过对专业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实现来实现生命价值的充盈,从而获得教师专业的幸福体验。因此,热爱教师专业,在专业生活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勇气、信心和力量,是教师专业价值认同的外在表现。教师的专业价值认同即是行为体对教师专业身份和特征的认定,也是对专业生活中教师价值和意义的发现和肯定。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框架被打碎、价值和意义普遍丧失的条件下,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要走由内向外的道路,由外在教化转向内在生成,专业价值认同是必由之路。

2 教师的德育专业角色认同。教师专业身份是由多个角色糅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人们常常以专业角色来定位自己的身份。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义务和社会要求去行动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新时期教师德育角色与传统教师德育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德育中教师是社会道德的代表者和道德教育的主导者,新时期德育中教师角色定位随教师身份内涵的变化而变化,教师既是道德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既是道德示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既是道德知识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德育角色是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反映了教师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教师的德育专业角色认同是社会对“我”的规范和期待的认同。教师德育角色认同是教师对专业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行确认和心理肯定,并持续建构角色意义,使自身行为与角色要求相一致的过程。教师德育角色认同不是外加的和规训化的行为,而是自己主观能动的表现,教师要给自己的教师生涯赋予怎样的意义和生命体验,这也是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