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内容范文

家庭教育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内容

第1篇:家庭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低学龄儿童;家庭教育;理念;目标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位家长要面对的问题。尤其面对稚嫩纯洁的低学龄儿童,家长心目中的教育目标,基本决定了他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导致应试教育的根源,小到学校、教育机制,大到中国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与人们急功近利现实心态,很难从学校教育与老师层面得以转变。

学校教育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有没有办法解决?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可以起到很大的修正与弥补作用,关键是家长对孩子施以影响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教育理念与方法是什么?

一、给孩子减负,还他们快乐轻松的童年

按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小学低年级原则上不宜留课外作业,中高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一小时。但减轻孩子的课外作业负担大多化为空谈,家长为让孩子顺利升重点初高中,教师在各种统考排名与考核下,孩子作业超负、课后上各种班是家常便饭。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多学75分钟数学的孩子成绩平均可提高3%,但对其他学科没有任何改善。

而熟悉教育系统的人知道,作为文化底蕴与思维训练的底子,很大程度纯粹是高考准备,初、高中有必要非学那么多艰深课本知识不可吗?西方教材远比我们知识性简单,但培养的孩子却更有创造性、想象力,富人文精神。我国的教育目标与方式,偏离扼杀孩子天生质素。家长可在观察孩子最喜欢、有兴趣事情上,注意引导他此方面,适当时候可以请人辅导或报班,这应该是生活中多方面的,而绝非只有奥数、英语、舞蹈、音乐、绘画、体育等功利目的,而且不应该多。给孩子们减负,还他们一个快乐轻松的日常生活。有了时间,他们的天性与可塑性才会被更多的释放出来,他们的本真性情才能更自然生长。

二、多给孩子人本教育,注入对世界与人生正确的基本认识

为什么要让孩子本真性情自然生长呢?武汉小学一位老师曾布置过《最美的风景》作文题,有个小女孩在作文里记录下自己真实的经历。

她写道:每次上学的路上,我总会看见一个拉着破二胡的乞讨老人。“我很小的时候,每次路过这里时,身上哪怕仅有一块钱都会全给老人,那是自己上学坐公车的钱。”

但是后来事情变化了。妈妈说,这个人是“装”的,“而且报纸上也不停地说,很多人是有能力而去乞讨。”

慢慢地,“我只会用目光斜他一眼,甚至从他身边经过时,看都不看一眼了……”

直到有一天,她看见一个比她小的小姑娘:“她拿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走过时,正准备吃,看到了这个老人,马上停住了。”“她把包子放进了乞讨老人的碗里,装包子的塑料袋还冒着热气,突然间琴声戛然而止,老人对小姑娘说了一声‘谢谢’、一刹那间,女孩的记忆苏醒了,“这个小孩让我想起了原来的自己。原来的我,也会这样去做——哪怕多走两站路到学校,哪怕自己不吃旱餐,我也会把钱给老人。”

女孩感到很迷惘。作文的结尾处,她这样叩问:“那个‘我’究竟到哪里去了?”

后来,老师看完作文问她,“你眼里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呢?”

“最美的风景是孩子,成人的世界不美。”女孩神色黯然地回答。

“那你找回美了吗?” “是的——我能感受到,但我回不去了。”女孩说。[1]

为什么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本来就有的真、善、美不得没有长大,反而丢失了呢?上文作者把它归因为应该反思的不是儿童,而是成人。的确如此,低学龄儿童本性只有真和善的纯净天真,我们真正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人本教育,对世界与生活大的认知,高尚正直的人格力量,远比高分、才艺重要。比如:安全、规则、诚信,仁爱、礼让、大度,如何直面与解决问题,如何缓解压力,如何表达真实感受与解决和他人冲突,如何有个好的情商,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多少更宽广的世界与追求。大部分芸芸众生,都将过的是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但只要有不一样的眼界与思想,对个人生活的理解与要求不同,也有许多别样的幸福与精彩,幸福很大程度与识见、心智有关,并不完全由收入地位决定,更不仅由时下房子、车子、票子的庸俗评价观念决定。

三、让他们多出行,多阅读适合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书籍

怎样多给孩子人本教育,注入对世界与人生力与自我克制力前,不宜过早让孩子接触电脑,容易沉迷网络与游(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54页)戏,因网络过多的负面信息对社会、人性产生悲观失望与偏激不信任情绪。远不如在天气适宜情况下,带他们多远近距离不等地出行,多阅读适全身心发展的每个阶段书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历亲验与经典作品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让孩子最终离开教材与课堂,进入到文化知识与现实的广阔世界中遨游,其间,家长可在孩子的具体感受中适当点拨与启发,完全可以把孩子引领到好的方向。

第2篇:家庭教育内容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的采集

本研究以武汉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中10至12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江汉区展览馆小学等10所学校的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10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长背景特征、家庭背景特征(GreenwoodandHickman,1991)、家庭教育目标、期望(Rosier,1993)、家庭教育内容(赵雨林,2008)、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执行者(AnnetteLareau,2002)等方面。

(二)样本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1份,回收率是92.1%,有效问卷853份,占回收问卷的92.6%。问卷由儿童的父亲填写的占57.0%,由儿童的母亲填写的占43.0%。其中武汉市城市本地儿童家庭634户,占有效样本的74.3%,流动儿童家庭219户,占有效样本的25.7%。按照籍贯分布来看,流动儿童家庭来自湖北省的占78.4%,来自河南省的占5.6%,来自江西省的占4.0%,来自湖南省的占2.8%,来自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占2.2%,其余7%来自安徽省、福建省、广西省、河北省等地农村地区。流动儿童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的年限均值为13.2年,来到武汉务工的年限均值为11.3年。

(三)变量说明

本研究的变量内涵主要依据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界定。包括儿童家长背景特征和家庭背景特征、家庭教育目标、教育期望、家庭教育内容(赵雨林,2009)、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的执行者等8个方面共26个可测度变量。儿童的家庭和家长背景特征包括儿童家长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务工年限(限流动儿童家庭)、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等方面。家长的性别引入了虚拟变量,用“0”代表男性,“1”代表女性;家长的年龄采用家长实际年龄测度,为连续变量;家长的教育程度采用实际受教育的年限来测度,为连续变量;家长的务工年限采用家长到武汉务工的年限测度,为连续变量。家庭背景特征包括家庭的成员数、是否是单亲家庭、家庭收入三个方面。其中家庭成员数采用家庭总人口数测度;是否单亲家庭引入虚拟变量,用“0”表示“否”,“1”表示“是”;家庭年收入用7个等级测度,用“1”表示家庭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用“2”表示家庭年收入在10001~30000元,用“3”表示家庭年收入在30001~50000元,用“4”表示家庭年收入在50001~70000元,用“5”表示家庭年收入在70001~90000元,用“6”表示家庭年收入在90001~100000元,用“7”表示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本研究将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操作化为家庭的教育目标、对儿童的职业期望以及对儿童的学业期望三个维度。家庭的教育目标是家庭对儿童教育总体上要想达到的目标,本文将其分为三类:自食其力的人、有文化且富有的人和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将家庭对儿童的职业期望分为四类:军公教领域从业、法医科领域从业、商业领域从业和其他;将家庭对儿童的学业期望分为5个等级: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家庭教育内容。本文的家庭教育内容采用赵雨林2009年提出的家庭教育的“三道家庭教育图谱”,将家庭教育的内容分为“为生之道”的教育,即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的生理卫生、营养健康、安全防护和运动能力的家庭教育;“为人之道”的教育,即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道德礼仪和人际交往的家庭教育;“为学之道”的教育,即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家庭教育。

(四)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首先运用汉德科克和莫里斯(Hand-cockandMorris,1998,1999)的相对分布法,以城市本地儿童为参照组,流动儿童为比较组,比较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家庭教育各维度上的概率分布密度差异,从而得出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差异。其次,运用弗莱舍(Fleiss,1981)的比率比较的标准化方法,以城市本地儿童为标准组,计算得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与标准组之间的差异数据,然后运用回归分析法,以家庭教育差异为因变量,以家庭禀赋特征如家庭收入、家庭子女数量、家长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特征作为自变量,比较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家庭教育差异的影响因素。

二、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比较

(一)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行为的比较

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目标、职业期望和学历期望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流动儿童家庭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在教育期望和教育目标上趋向一致。教育期望和目标是家庭对子女在教育上的主观行为表现,它体现的是家庭在教育上的追求和期待。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一样期望子女获得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学历,期望子女成为有文化、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流动儿童家庭在主观教育行为上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的无差别性,是流动儿童家庭在城市中社会化的结果。流动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城市打拼,耳濡目染城市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方式,因此逐渐形成了与城市本地儿童家长相似的教育观念。同时显示,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在教育投入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无论是教育费用的投入还是教育条件的投入,流动儿童家庭都不如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这显示了流动儿童家庭在经济状况上不如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尽管流动儿童家庭在教育主观观念上(期望、目标)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是趋同的,但反映在实际的投入行为中,流动儿童家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在教育上的投入普遍偏低。

(二)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内容的比较

在生命健康教育中,流动儿童家庭在生理卫生、营养健康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比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落后。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在这三个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特别在运动能力上,差异更加显著,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流动儿童家庭更加轻视儿童的运动能力。但流动儿童家庭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对儿童安全防护方面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显然,在生命健康教育中,流动儿童家庭很重视儿童的安全防护教育。流动儿童家长很清楚陌生的城市里有复杂的交通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是最必要的。因此安全教育受到家庭的重视。在为人之道教育中(见表2),流动儿童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礼仪教育上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显得不足,两类家庭在这两个方面的教育上有显著差异。而在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方面,两类家庭没有明显的差别,统计上也不显著。两类家庭在儿童做人的教育方面差距在缩小,流动儿童家庭为了让儿童更好地融入流入地,能够在流入地更好地生存下来,重视对儿童进行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体现了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融合的趋势。在学习之道教育中,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在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上都比较落后。特别在对儿童进行思维能力和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上,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家庭明显表现出很大的差距。通过对两类家庭教育内容的比较,可以得出:两类家庭在家庭教育的内容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流动儿童家庭在家庭教育内容的落实上比较落后,不及城市本地儿童家庭重视。但是,流动儿童家庭在安全防护、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的教育呈现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相融合的趋势,两类家庭在这三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三)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执行者的比较

从家庭教育方式看,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有显著差异。尽管两类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偏重于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但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比流动儿童家庭在教育儿童的方式上更加专制,流动儿童家庭比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更加溺爱和放任。从家庭教育执行者来看,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执行者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显著不同。流动儿童家庭以父亲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则以母亲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此外,以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为家庭教育执行者的家庭,流动儿童家庭比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要少很多。

三、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家庭教育的投入、家庭教育内容(包括生命健康教育、为人之道教育、学习之道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执行者。本文下面将深入考察家庭教育中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有显著差异的方面。取上述四个方面六项两类儿童差异值的绝对值为因变量,即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内容(包括生命健康教育、为人之道教育、学习之道教育三个方面)的相关项值减去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同类型项值的和的平均值(取绝对值),对家庭教育方式中的溺爱/放任式和家庭教育执行者中隔代教育执行者(祖父母、外祖父母)分别引入虚拟变量,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溺爱/放任和隔代执行教育的虚拟数值减去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的同类项值的和的平均值,得到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项,把它们作为因变量。同样把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家长教育程度、家长工作时间、家庭子女数量、家庭收入和居住环境的差异以及家庭结构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观行为与城市本地儿童趋向一致,并且部分家庭教育内容落实上也开始出现融合。在教育期望上,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一样期望子女获得大学及以上的教育,并成为有文化且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安全防护、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等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的落实上,流动儿童家庭也开始呈现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融合的趋势。尽管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存在很多障碍性因素,但在教育方面,在家庭教育观念和一些家庭教育内容上,流动人口已经融入了住居地城市。第二,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的投入、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执行者上与城市本地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还远远落后于城市本地儿童,在课外书籍、家教、培优、特长教育等方面的费用投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差距很大。而在家庭教育内容的落实上,除了安全防护、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外,在三个维度的其他9个方面,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都不及城市本地儿童,反映了流动儿童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内容上的教育还比较缺乏的现状;在教育方式上,相比较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流动儿童家庭偏重于溺爱和放任的教育方式,溺爱式的教育和放任式的教育都属于不加管束和引导的教育方法,儿童处在心智成长的初级阶段,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很弱,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帮助,溺爱式和放任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家庭教育执行者上,流动儿童主要由父亲执行家庭教育,而城市本地儿童主要由母亲执行家庭教育,且有相当比例的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是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执行的,这种情况在流动儿童中是很少见的,这与流动儿童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多存在三代“主干家庭”的客观事实符合。第三,流动儿童家庭背景特征差异(以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为参照组)是家庭教育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和家庭人口结构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家长的教育程度、工作时间和家庭子女数量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的落实;家庭人口结构、家庭子女数量和家庭收入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人口结构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在家庭教育上,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特征导致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出现较大的差异,并阻碍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城市融入步伐。

(二)对策建议

第3篇:家庭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 自我评价 指标体系

一、引言

大量的实证与理论研究都表明,早期家庭教育的对孩子成年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立的体系和特点。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国家家庭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政策的支持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家庭结构从原来的联合家庭更多被于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尽管生长在更好的物质条件下,但从各种不时出现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负面事件的报道中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较为缺乏。

目前国内在社会学领域研究主要有经济结构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离异家庭、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问题等。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父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虽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具体到应用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人提出应该通过制订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欧美等国家从二战之后就开始对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1987年在美国家庭关系的全国会议上,人们对家庭教育所涵盖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教育等10个方面的问题做了明确定义。国外有报道,对于父母行为的指导和系统性的培训可以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而为年轻父母提供指导性的手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中的行为。

在中国现代社会家庭中,母亲一般承担较多教育的子女义务,她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下。中国母亲对于家庭教育的基本观念对于帮助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评估家庭教育的现状,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就当前中国母亲们在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态度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希望为人们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对199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评价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选取具有评价意义的内容形成考察家庭教育观念的基本框架。通过对来自城市和农村24名家长的结构访谈,形成初步的评价指标内容。经专家筛选,合并了内容相近或相同的指标,去除了其中被认为难以理解和缺乏代表性的内容。之后,我们组织母亲们就指标内容是否合适以及有无缺漏进行4次,每组6人,共有24名母亲参加的焦点小组讨论,并跟进结果整理形成初步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初步发放4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问卷给被试填写后回收,对获得的数据在SPSSI1.5社会学统计软件平台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去除其中统计学无意义的部分,形成标准问卷。最后,将形成的标准问卷再次发放5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为363份,有效率72.6%),回收后数据后在AMOS7.0的平台上运用结构方程对各二级指标进行建模,检验评价体系的结构效度,并根据各维度拟合指数的值,形成重要性排序。问卷所有项目采用对重要性评价的方法,以自陈式Likert五级量表评分的方式呈现。

三、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共得出101条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自评项目。采取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分为:劳动技能教育、社会技能教育、道德与情操教育、文化修养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共计8个维度。对第二次问卷发放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结果显示:结构测量方程模式中所有待估参数的t检验的绝对值均大于2.58(p

根据对各个维度的主成分分析,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一共分为四个级差。分别为一级指标: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二级指标:教育方式、道德情操、社会技能、行为习惯、性教育、文化修养、心理健康、劳动技能8个维度;三级指标:涉及家庭教育不同方面101个自评项目。

第4篇:家庭教育内容范文

一、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是培训活动的主体内容,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培训活动开展的纽带。培训课程的科学性决定了培训活动的质量高低,是培训活动的生命所在。一般而言,培训课程要遵循以下程序来进行开发和设置:需求调查与分析—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培训方式—组织课程执行者—落实培训时长—制定课程评价。家庭教育讲师培训课程设置同样遵循这样的科学流程,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检验,笔者研究出科学的家庭教育讲师培训课程体系(见表1)。家庭教育讲师培训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主题、24个培训内容。理论基础模块包括家庭教育基础理论、儿童教育学基础和儿童心理学基础三大主题;技能训练模块包括讲师基本职责、讲师备课技能、讲师演说技能和讲师咨询技能四大主题;实践操练模块包括现场实践和现场观摩两个主题;每个主题又包含若干培训专题。例如,家庭教育基础理论是从家庭教育学这个视角来组织培训内容,包括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与职责、家庭教育需要理性的爱等5个专题。家庭教育学内容丰富,为什么只选择这5个专题呢?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第一,依据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把孩子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和教师,不明确家庭教育的职责;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父母对孩子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管教过严;父母与孩子关系不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理论上明确家庭教育的职责、地位和方法。第二,依据家庭教育讲师的职责。家庭教育讲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向广大家长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指导广大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讲师都不懂家庭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就会“误人子弟”。因此,这样的培训课程是严谨的、科学的。而且课程的设置体现了“理论+技能+实操”的思想,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

二、创新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培训方式包括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专题论坛、现场模拟体验、说课、试讲和现场教学指导等9种,灵活多样。对于理论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要选择专题讲座这种高效率高容量的方式;对于如何科学选题,要充分调动参训者的积极性,发挥参训者的聪明才智,这时就要选择互动交流这种容易碰撞出思维“火花”的方式;对于倾听与表达技巧、诊断与指导技巧这些技巧性强的内容,要选择现场模拟体验这种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炼的方式。总之,培训方式的选择是依据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以及培训对象需求而定的,灵活多样的方式保障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培训不仅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而且还把中小学教研活动中经常使用的“磨课”创新性地拿来使用,构建起新的培训模式。“磨课”培训模式有四个环节:①确定选题:每一个参训者根据理论基础中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经验,确定讲座主题,主题切口要小,不能假大空,做到以小见大、一课一得,避免空谈。主题确定后要提交给培训导师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开始备课,否则重新选题。②备课:参训者根据主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把自己的所看所思制作成课件,准备进入说课环节。在备课中一定要避免只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知识,然后东拼西凑形成讲座内容的做法;讲座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容体系,每一部分内容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且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是家长身边的经常发生的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接地气”,才能启发家长去解决自身的问题。因此,要求参训者必须“沉下心”来观察和思考家庭教育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才能备好课。③说课:参训学员每12人分成一组,在导师指导下,每位参训者说课10分钟,同组学员和导师一起对说课内容进行论证,考核通过者进入试讲环节。否则修改后再次说课。说课环节考查的是家庭教育讲座内容的科学性,所以,每一个内容和观点都要认真斟酌,比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等观点其实是片面的,并不严谨,甚至会“误人子弟”。为此,要求参训者说课时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本讲座要解决家庭教育中什么普遍性问题?第二,本讲座主要观点及相关知识体系是什么?第三,本讲座选取的“案例”是什么?能否支持讲座主要观点?④试讲:参训学员每12人分成一组,在导师指导下,每位参训者把同组学员当作“家长”,现场模拟家庭教育讲座,从头至尾讲完一个讲座,时间为40分钟。试讲环节考查的是家庭教育讲座演说的艺术性,强调“动心”“入心”“上心”,做到“使人知、令人信、促人行”。试讲合格后即可正式走上家庭教育讲座的讲台,成为正式的家庭教育讲师。“磨课”培训模式既是创新的培训方式,又是保障本培训项目能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这种“磨课”培训模式是三个循环组成的螺旋上升的结构,包括选题循环、说课循环和试讲循环。这样的结构又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强调内容的科学性,由选题、备课和说课组成。另一部分强调演讲的艺术性,突出的是“讲”的技能技巧,通过试讲来保障。只有通过“磨”,才能构建一堂既科学又有吸引力的家庭教育讲座,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家庭教育讲师。这样也能保证每位通过的“讲师”都是真正能走上家庭教育讲台的“行家里手”。

三、凸显有特色的培训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讲师培训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方法讨论相结合、学术沙龙与案例研讨相结合,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主体的自主性、培训方法的互动性和培训效果的即时性,具有鲜明的特色,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点:(一)系统性。一个合格的家庭教育讲师既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又要有高超的演说技艺。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讲座既能让家长在现场被感动,更能让家长在感动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因此,本培训非常注重系统性,不仅从家庭教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上夯实理论基础,而且从成人教育基本规律上掌握家庭教育讲座的演说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备课、说课、试讲这些“磨课”方式进行“一对一”指导,使参训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本培训面授学习共有84课时,还不包括说课、试讲和现场讲座指导。假如一个家庭教育讲师培训班以50人计,每一位参训者都能一次性地通过培训考核,那么,说课这一环节就需要17个小时,试讲这个环节就需要50小时,“磨课”总耗时67小时,以每天工作8小时算,至少需要9天。所以,家庭教育讲师培训并不是“速成”的,从时间上就能体现培训的系统性,更保障了培训的整体性和实效性。(二)实效性。家庭教育讲师培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家庭教育讲师。所谓合格是指参训者不仅要顺利结业,还能正式走上家庭教育讲座的讲台。而且,要求家长听后还乐意再来学习,否则为不合格。在实践中,许多中小学校、幼儿园不能把家庭教育讲座常规化,就是因为担心家庭教育讲师讲不好,家长有意见。为此,我们采取了“磨课”的培训模式,为每位参训者精心打磨一节家庭教育讲座,从选题、备课、观点呈现、案例选择、素材整理、课件制作、演讲技巧、有效控场等方面打磨与评析,保障每一节家庭教育课都是精品课、让家长喜欢的课。家庭教育讲师培训不是学历培训,也不是业务培训,而是资格培训、“准入”培训,培训合格后即可成为讲师。所以,培训必须全面、系统和严格要求,必须以为参训者负责、为广大家长负责、为家庭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来认真组织实施,不能马虎对待、走过场,更不能不顾质量地“速成”,否则就会误人子弟。(三)选择性。讲师,顾名思义,“讲”就是其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职能,就是要向广大家长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进而转变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而事实上,参加培训的学员既有一线的校长和老师,也有普通家长,还有各行各业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的人员,参训人员很复杂,他们中可能是因为语言表达问题、形象问题或性格问题而不能“讲”,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于“讲”的。选择性就成为本培训区别于其他培训的显著特点。本培训采用“结业证书+聘书”的方式来体现选择性,参训人员学完所有课程,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通过说课和试讲的“磨课”考核才能正式聘为“讲师”,成为合格的家庭教育讲师;只通过说课考核,不能通过试讲考核,不能聘为“讲师”,可以聘为“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指导服务;说课与试讲考核都不通过,只能担任家庭教育指导志愿者,协助“讲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此外,家庭教育讲师培训要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和关工委的支持才能保障有效实施。因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和关工委负责组织实施的,经过培训考核的“讲师”要得到这些部门的认可才能正式走上家庭教育讲座的讲台,也才能真正体现本培训的效果。因此,本培训必须得到这些相关部门的支持与认可才能成功开展。

作者:张润林 单位: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5篇:家庭教育内容范文

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刻起就开始接受各种关系的影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中的亲人其实是一个家庭能量团。每种能量都以各种颜色、各种姿态、各种角度或强或弱的力量撞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如果我们仅仅从教育孩子出发,对来参加的家长,不管他是谁,我们都用同一种方式对待,很有可能,家长会最终演变成家庭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家庭幸福指数直线下降。多年来的观察与家长的交流发现,家庭教育不能达到合力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关注:孩子是永远家庭关注的焦点。一个孩子牵动了一家人的心。中国人的价值观又特别给予孩子过多过高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家庭的目标,永远希望教师口中最优秀的那个是自己的孩子。因此,过高的关注是引发家庭矛盾的原因之一。

一对矛盾:婆媳关系一直以来是中国千古的难题,成为影响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今,夫妻关系也首当其冲成为最直接影响家庭幸福的原因。在家庭教育中,婆婆与媳妇、夫妻双方教育目标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孩子不知所措,学校教育陷入无力教育。

两种差异:婆媳差异。一种现象为乡下婆婆、城里媳妇。乡下婆婆对孩子教育运用“土办法”,城里媳妇对孩子运用“洋办法”,土洋不能结合,引起矛盾。另一种现象为:高冷婆婆遇到邻家媳妇。一般高冷婆婆都拥有高学历或高职位,对教育问题丝毫不退让,非常挑剔。

夫妻差异。“甩手爸爸”与“包办妈妈”。“甩手爸爸”对家庭教育都抱着“家庭教育都是女人的事情”的心理,把全部的责任与事情都推给妈妈,让妈妈全部包办。“董事爸爸”与妈妈。“董事爸爸”一般都用指挥棒指挥家庭教育,而执行的妈妈或观念不同或有心无力,最终形成偏差,引起矛盾。

基于这些原因,想要通过家长会来彻底解决家庭教育的矛盾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针对影响家庭幸福、造成教育失衡的原因,尝试使用“分层家长会”。每次家长会,特别针对来参会的人员制定不同的目标与内容,协调家庭教育矛盾,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发展。

一、三个维度,细化家长会内容

我园尝试把老人、爸爸、妈妈这三个维度,针对三个维度设计不同的家长会,争取让前来参与的家长都得到提高,形成统一认识。

1.爷爷奶奶会

我园根据内容,邀请不同的参会者参与,爷爷奶奶会是其中之一。由于我国家庭4+2+1结构,许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上学接送也由他们包办。教师见面最多的也是爷爷奶奶。如果发生问题,第一时间能够与家长交流的也是爷爷奶奶,孩子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是最多。因此,爷爷奶奶是否能与家庭教育保持合力是成功的关键。

爷爷奶奶会,着重把内容放在“不包办,不溺爱”。爷爷奶奶特别是从小把孩子带大的奶奶,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疼爱到极点,什么事情都包办,唯恐孩子吃亏。往往忽视幼儿园的教育,过度地重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抓着鸡毛蒜皮的事情不放。我们针对奶奶的心理,特别设计了家长会内容,特别重点讨论为什么教师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既化解了老人对保育工作的种种疑问,又增强了对教师工作的理解。

2.妈妈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状态,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稳定。特别是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里面,母亲与孩子的接触,母亲对家庭的直接关注和付出,对整个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权的提升,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众多的母亲也走上了工作岗位,走上了创业道路,不再像以往那样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料理家务。在家庭教育上,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放纵自由型与理论指导型。一种极端把孩子们教育完全交给老人与学校,放任自由;一种极端对教育过度紧张,心理学、教育学说起来头头是道,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套用理论来研究。

针对这些现象,着重把“妈妈会”内容放在正确看待幼儿园的教育上。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让一些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妈妈谈谈经验。教师反馈孩子在园的真实情况,带动放纵自由型妈妈重视家庭教育,引导过度紧张型妈妈得到放松。

3.爸爸会

在许多爸爸的眼里,很多时候,孩子的教育成了老一辈的事,成了学校的事。认为孩子只要进了学校,孩子好坏,一切都在于学校,与家庭无关,寄学校予“厚望”。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代劳,当婆婆与媳妇在家庭教育问题出现矛盾时,爸爸们有时的表现实在不能解决问题,有时还会激化矛盾。

爸爸是家庭幸福的粘合剂,在“爸爸会”上,着重把内容放在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幸福中的重要位置和怎样化解家庭教育矛盾这两个方面。用实际生活中的小案例认识到自己的关键作用,促使爸爸主动积极地参与家庭教育。

二、三重引领,深化家长会的过程

分层召开的“爷爷奶奶会”“妈妈会”“爸爸会”,针对家庭教育中的不同角色,开展不同内容各有侧重的家长会,让家长会从单一层次到多种层次,更好地指向“家庭教育合力”的目标。

1.重视基础层

爷爷奶奶是家庭教育中的最基础部分。他们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对其产生的影响最广。爷爷奶奶常常容不得他人对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做“差评”,往往认为否认孩子,就是连带否认他们的教育成果。出于这种心态,教师要准确把握老人的心态,从老人的视角出发,顺流而治。

2.管理核心层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一般来说爷爷奶奶是基础层,那么爸爸妈妈就是核心层,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管理好核心层也成为了家园合作的关键。面对形形的爸爸妈妈,他们对孩子、幼儿园的要求和关注的角度也是不尽相同,家庭幸福最关键的部分就在于核心层的作用。

3.把握引领层

一个家庭总有一个决策者,一个引领家庭成员的人物,要想让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引领层的作用至关重要。园方带领引领层的教育观念,让引领层再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那么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孩子的发展。同样,由于目标一致,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成员会感到幸福。

三、三层提升,彰显家长会成效

经过几个轮回,分层家长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表现为家长会不再成为家庭成员的烫手山芋,而是成为“香馍馍”,大家都希望参加,形成一股积极、主动的参与氛围。其次,会上,家长们由于角色相同,出发点与愿望基本一致,会自觉地相互探讨与经验交流。最明显的表现为分层家长会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谅,能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提升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得亲密,并且许多家庭成员愿意把家里的教育事件作案例与大家共同分析,将问题彻底解决。

第6篇:家庭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死亡教育 内容目标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我们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本质和意义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茫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关于进行“死亡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死亡教育仍未能够突出重围,获得认同。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死亡教育本身的特点,我们要让死亡教育能够真正在中国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依靠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和死亡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从人的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死亡教育是从英文的“death education”直译过来的。它是通过对人们进行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教育而促使人们深切省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二、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1.从死亡教育的内容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指对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层面主要指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显然,死亡教育是针对目前人们死亡品质底下而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命质量,故实践层面的教育内容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和学校教育相比,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场所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有关死亡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死亡观。针对死亡教育的内容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特点,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实践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2.从死亡教育的目标出发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其中最低层次是了解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论知识,最高层次是能够透过死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最低层次,在认知上了解死亡知识,但要进一步达到情感,行为和价值层面则离不开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过的快乐、幸福,而死亡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目标却是影响孩子过的快乐与否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教育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3.从死亡教育的实施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死亡教育的实施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二是持久性和终身性,即死亡教育应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而这两大特点又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1)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兴趣、习惯、气质、性格、能力上各有差异,家庭教育具有个别化的优势。一般来说,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2)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死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这与死亡教育的终身性特点是一致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建议

由于死亡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更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下面仅从思想、能力和实践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1.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家长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与家长的认识恰恰相反,有资料显示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获得死亡知识,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死亡教育。张淑美也认为青少年的死亡认知已很成熟,达到力量精神和宗教的层次,但死亡态度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居多,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关怀与辅导。

2.在能力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的“死亡品质”

我国目前青少年整体“死亡品质”低下除了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外,与家长本身的“死亡品质”不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提倡家长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死亡教育外,在能力上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死亡品质”。

(1)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提高自己的“死亡品质”,家长可以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死亡知识的学习,同时,家长死亡品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2)通过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网络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和社区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针对家长的死亡教育活动,家长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另外,网络也是家长们进行死亡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

(3)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成员相互学习。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家长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亲子之间通过双向互动,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成长目标。

3.在实践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应具有几个很重要的特殊原则,即道德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自由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现一并依次分析如下。

(1)道德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死亡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死”观“生”,即通过启发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来让他们关注,热爱生命。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人的道德问题。据此,家庭里的死亡教育必须以提高孩子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为基本原则。

(2)体验性原则。死亡教育的高级目标是达到情感层次。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所谓死亡教育的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而不是在认识上感受到死亡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

(3)自由性原则。死亡问题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开展死亡教育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即让他们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发泄情感,自由表达意志,以保证孩子获得健康的自由发展。

(4)审美性原则。即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人生挫折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淑芳.从家庭教育谈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科学,2005,3 .

[2]孟宪武.人类死亡学论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29.

第7篇:家庭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儿童;思想品德;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基本最稳定的构成单位而存在。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自儿童起所接触的教育,是每个人逐渐实现自身社会化的必经之路。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结合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是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初始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是整个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具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渗入每一个家庭教育之中,长期以来为我国很多家庭所传袭和借鉴,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主流,对于我国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家庭教育是人所接受的最初的启蒙教育,自幼而起,对儿童的思想品德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于今的教育来说既有精华亦有糟粕,对儿童思想品德的教育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一、良好的传统家庭教育对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践行以早教观念,使儿童得到及早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进行的,主要是长辈对晚辈进行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之别注重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及早教育,强调“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①。人处于幼年时期,心性未定,且儿童的学习方式大多是仿效类学习即对学习家长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思想的观察和模仿,因此儿童具有更强烈的可塑性。此外,儿童记忆力强,大脑发育迅速,学习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更有利于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二)倡导以德教为先的教育内容,使儿童能及早获得更良好的品德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提倡以德育为先,强调从“人伦”着手,以注重培养儿童的思想品德为核心,力图通过道德观念的灌输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学会做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着眼的是“成人”,于此之后才是“成才”,其目的首要是培养君子,重视儿童个人品德修养而轻视智能技巧的培养,认为做人第一,谋生次之。

(三)实行言传身教、家风陶冶为主的教育方式,使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学习对象和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自觉或非自觉、有形的或无形的教育行为,中国传统教育倡导家长以身立范、立教,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品德和情操。所以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言教和身教,尤其重视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坐卧以及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儿童耳闻目睹。儿童成长初期的学习方式大多都是仿效式学习,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他们会通过模仿父母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不当的传统家庭教育对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奉行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教育观念,实行“明刑弼教”

传统家庭教育在“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教育观念下,实行“明刑弼教”,主张以家法、族规等形式,对儿童品德行为的养成进行规范、惩戒和约束,这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即儒家思想中“德主刑辅”的教育观念相符合。传统家庭教育观念认为父母体罚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责打非但不能产生怨恨,责打后还更应该孝顺父母。现如今,这种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在现代家庭也普遍存在。从传统家庭教育倡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来看,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期望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后来家庭教育对这种观念的继承和演变,逐渐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凤”,家长变得更加理所当然的对子女进行强制的教育,强迫性的促使儿童学习家长所要求的东西,日渐将家长自身对未来的期望放到子女身上,忽视了儿童品德的教育,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儿童思想品德行为的良好养成,形成儿童成长中的阴影,不仅使儿童遭受皮肉之苦,而且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造成儿童精神上的严重伤害,一定程度上还会导致父母与子女关系僵化,从而更加不利于儿童思想品德的引导和培养。

(二)封建纲常思想残留,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家庭教育内容以封建纲常的道德规范为主,在“三纲五常”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其教育的思想内容无不带有浓烈的封建主义色彩,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②、“男尊女卑”③、“明哲保身”④等思想,这些思想内容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家作为天下之本,以小农经济作为社会生活重心的产物,它贯穿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之中,将家族利益放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儿童视为家庭的私有财产,这种小农意识的思想观念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成效。传统家庭教育用封建纲常伦理等思想内容来教化儿童,使其成为封建思想里要求的“君子”,这样不仅禁锢了儿童思想品德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将带有一定程度封建色彩的思想内容融入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之中,易导致培养出儿童谨小慎微、自私狭隘的性格,亦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作者:张茜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注释:

①《汉书•贾谊传》.

②《神童诗》.作者汪洙,字德温.北宋年间著名学者.

③旧时社会风俗,《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

④《诗•大雅•烝民》.

参考文献:

第8篇:家庭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幼儿 家庭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涉及许多方面,根据有关的研究和教育的经验我们以为,“子女的抚养任务是谁在承担”、“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家庭责任的认识与投入如何”、“家长对一些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是否适当”、“家庭中家长间的在教育孩子上的合作”和“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和教师的态度”等方面反映了儿童入园后家长对待子女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幼儿家庭教育需要指导。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应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不仅应该体现在家庭教育的指导应该针对幼儿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更需要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指导获得实效的前提。

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幼儿家庭,在家庭教育上具有自己的特点、问题和需要。在面向全体家长的普及性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家长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发展,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前进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家庭的家庭教育特点,发现不同类别家庭在家庭教育中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满足它们的需要是提高针对性更高层次的体现。

本部分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具体目标是:(1)幼儿家庭的各类看护人承担各种带养任务的比率;(2)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家庭责任的认识与各种投入的现状与问题;(3)家长对各种教育现象提法的现状与问题;(4)家长对子女的各种教育行为的现状与问题;(5)家庭中家长间各种教育合作的现状与问题;(6)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和教师态度的现状与问题;(7)不同类别家庭的家庭教育特点。

二、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的对象

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不同地区抽选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为了提高对象的代表性,我们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1个省级行政区的46所幼儿园选取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家长填写的有效调查问卷3960份。

(二)调查的内容

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基本情况:反映幼儿本人、幼儿家长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30项;家庭教育50项,其中包括“教育责任与投入”、“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的合作”、“家庭教育的状况”和“对幼儿园的态度”等5个部分各10个项目。

全部80个调查项目的题型包括:(1)填充题:“基本情况”部分中的“幼儿园所在地区”、“幼儿园名称”、“幼儿所在班级”、“幼儿出生年月”和“对象年龄”等5个项目;(2)一般选择题:“基本情况”部分中其余的25个项目;(3)李克特式的等第选择题。李克特式等第选择题的选项为“完全是的”、“基本是的”、“说不清”、“基本不是”、“完全不是”。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将全部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对调查数据经过校验、转换和统计3个环节进行处理:通过幅度检验和逻辑校验控制非正常数据。通过转换,形成新的变量。包括:对基本情况中反映幼儿特点、家长特点和家庭特点的25个选择题项目,按选项对每一个项目逐一进行分解,使每一项目形成与选项数相同的“01”计分的子项目。对反映家庭教育情况的50个李克特式等第选择题项目,通过给等第赋值进行数量化。赋值的标准是:完全是的-1;基本是的-2;说不清-3;基本不是-4;完全不是-5。将赋值后的项目变量值作为项目的指标值,指标值数值愈大,表示水平愈低、表现愈差;指标值愈小,表示水平愈高、表现愈好。

研究的结果

(一)家长对孩子抚养任务的承担情况

数据表明:

(1)无论是孩子的睡眠、饮食、玩耍和学习的照看,还是幼儿园接送,或是出席家长会,由孩子的母亲承担的比率都最高并超过50%,分别达到62.8%、65.4%、52.0%、65.0%、50.9%和70.3%。

(2)祖辈在陪伴孩子睡眠、照料孩子饮食和幼儿园接送等3项任务中比率仅次于母亲而高于父亲,列第二;比率分别为20.0%、26.8%和28.6%。

(3)父亲在陪伴孩子玩耍、指导孩子学习和出席家长会等3项任务中比率仅次于母亲而高于祖辈,列第;比率分别为29.1%、26.6%和18.3%。

(4)保姆和其他人在各项任务的承担比率都很小,其中保姆的承担比率均低于1.0%,其他人的比率均低于4.0%。

(5)幼儿家庭主要带养人的比率分布与上述情况一致,其中母亲占66.3%,祖辈占20.7%,父亲占12.2%。

(二)家长对家庭教育责任的认识与投入情况

表3-1-2数据表明:可以将10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由“应该提高自身素养”、“选购玩具不追求多”、“经常浏览阅读育儿书籍”和“选购衣服不追求贵”等4个项目组成,表现较好;第二层次由“应多花时间带孩子”、“孩子教育责任在家庭”、“应由父母自己带孩子”和“事业成功影响孩子”等4个项目组成,表现一般;第三层次由“不需要在外进特色班”和“培养完全是为孩子”组成,表现较差。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

表3-1-3数据表明:可以将10个项目划分为5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由“教育应多说理而不是惩罚”和“对犯错严格教育不能宽容”两项组成,表现最好;第二层次由“户外活动安全重于锻炼”和“养成习惯比培养智能重要”两项组成,表现较好;第三层次由“入园前就应进行早期教育”和“树大不自然直从小严格要求”两项组成,表现一般;第四层次由“首先尊重个性再年龄特点”和“发脾气时冷处理而不斥责”两项组成,表现较差;第五层次由“更看重以身作则而非说理”和“纵向发展重于横向比较”两项组成,表现最差。

(四)家庭成员间的教育合作

表3-1-4数据表明:可将7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别人训斥孩子不生气”和“家庭应亲子教育为主”两个项目,合作状况较好;第二层次为“家庭矛盾会避开孩子”、“别人体罚孩子会回避”和“别人劝阻不加重训斥”等3个项目,合作状况一般;第三层次为“孩子教育父亲不推母”和“两代家长分歧听父母”两个项目,合作状况较差。

(五)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

表3-1-5数据表明:可将9个项目划分出3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为“外出活动鼓励孩子交

往”、“冲突出小伤宽容不计较”、“餐前不放任孩子吃零食”和“指出事不适合但不讽刺”等4个项目,家长教育行为较妥善;第二层次:“对孩子爱在心里不外露”、“掌握相当多教育理论”、“尽可能多与孩子相处”和“积累相当多教育经验”等4个项目,教育行为一般;第三层次为:“外出不牵孩子手让自由”,教育行为较不妥。

(六)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态度

表3-1-6数据表明:可将9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为:“幼儿园质量有明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明显提高”和“孩子没学好不怪教师”等3个项目,对幼儿园态度比较积极肯定;第二层次为:“能接受教师对孩子批评”、“教师理论不少水平不低”、“青年教师不缺经验可放心”和“能接受教师建议不质疑”等4个项目,态度一般;第三层次为:“能接受教师对孩子评价”和“经常向教师提意见建议”,态度比较消极否定。

(七)影响家庭教育水平的家庭因素(K&3-1-7)

数据表明:

(1)影响“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的、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家庭教育因素有10个。依影响力的大小它们依次是:①学历:大专及以上;②户籍:本地非农;③职业:农民;④出生年代:80后;⑤家庭结构:隔代家庭;⑥职业:工人;⑦职业:商服人员;⑧一起生活:祖辈;⑨一起生活:父亲;⑩一起生活:母亲。

(2)这10个家庭因素对“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的总体影响力(决定系数R2)为8.4%,其中“学历:大专及以上”和“户籍:本地非农”前两个因素的影响力已经达到6.1%。

(3)10个影响因素(预测变量)与“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因变量)之间呈正相关的有3项,呈负相关的有7项。

(4)实际含义。经归并后,影响因素的实际含义如表3-1―7-1。

四、研究的结论

1 从幼儿家长的角度看,母亲在幼儿教养中担负着主要责任;祖辈其次,主要在陪伴孩子睡眠、照料饮食和接送幼儿园方面协助母亲;父亲第三,主要在陪伴孩子玩耍、指导学习和出席家长会方面配合母亲。

2 涉及家长对家庭教育责任的认识与投入的10个项目中,表现较差的是“不需要在外进特色班”和“培养完全是为孩子”两个项目。

3 家长教育观念的10个项目中,表现较差的是“更看重以身作则而非说理”和“纵向发展重于横向比较”。

4 就家庭成员间的教育合作状况看,7个项目中合作得较差的是“孩子教育父亲不推母”和“两代家长分歧听父母”。

5 就教育行为看,9个项目中家长表现较不妥善的是“外出不牵孩子手让自由”。

6 就家长对幼儿园态度看,9个项目中家长态度比较消极的是“能接受教师对孩子评价”和“经常向教师提意见建议”。

7 下列家庭的“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较低,家长学历层次较低的家庭,除本地非农业人口以外的其他户籍的家庭,家长职业为农民、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家庭,父母亲为80后出生的家庭,隔代家庭,不与父亲而与祖辈、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家庭。

五、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对象是幼儿的家长。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不仅要针对幼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更要针对幼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无论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编制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还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制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或者是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编制的《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试行)》,虽然在确定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时已经开始重视针对性问题,但是离开“更要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有相当的距离。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建议基层指导单位在对幼儿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重视以下专题内容的指导:

1 过早定向培养不利全面发展――兼评进课外特色班的利弊;

2 生儿育女的目的为什么?――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3 身教重于言教、形成氛围比提出要求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4 对孩子评价的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兼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5 别把教育孩子的职责推给母亲――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定位;

6 妥善处理两代家长的教育代沟――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

7 给予幼儿实践、锻炼的机会――实施积极的安全教育策略;

8 亲爱孩子、听取评价、调理对策――如何对待教师对孩子的评价;

9 积极反映意见、主动提出建议、促进家园合作――充分利用父母的教育权利。

(二)注意对不同类别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除了需要面对全体幼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之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家庭自身的特点、问题和需要开展分类指导。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建议加强对下列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并根据这些家庭的自身特点、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要,开展分类指导。这些家庭是:

1 家长学历层次较低的家庭;

2 除本地非农业人口以外的其他户籍的家庭;

3 家长职业层次较低的农民、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家庭;

4 父母在80后出生的家庭;

5 由祖孙两代人组成的隔代家庭和主干家庭中父亲不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

(三)采用多种指导形式提高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

传统的“专家台上讲,家长台下记,回家后照专家讲的做”的指导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家庭教育指导发展的形势,不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变单一的讲座报告形式为多种指导形式”、“变单向的封闭式指导为多向的开放式指导”、“变家长被动接受教育为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的指导形式应适应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状况,应适合接受指导的家长的特点和需要,应符合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性质。可供选择的指导形式主要有:

1 家庭访问、来园接待、个别咨询、电话手机联系、书信便条交流、家校联系册沟通等面对面进行的个别指导。这类指导形式便于私下进行、深入交流、进行互动,比较适用于解决个别问题。

2 讲座报告、讨论辨析、亲子活动指导和文艺表演等集体性的指导活动。这类指导形式面对家长的较多、公开进行、有较大的声势,比较适用于解决同年龄段共有问题。

3 利用普及读物、专业报刊、校内小报、班级墙报黑板报,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等文字音像资料和媒介进行的指导。这类指导形式在进行前指导者与家长不直接面对面,家长对指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可以自行选择和控制。

4 E-mail文字沟通,MSN语言沟通,网上直面交谈等网络互动。这类互动可不受时空限制,而且相互间可深入交流。这种指导形式需要家长具有使用网络设备和掌握网络技术的条件,但从发展趋势看前景无限。

第9篇:家庭教育内容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25―01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重要性

1. 学校教育起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孩子在某一阶段都达到某一个标准,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感受到群体教育的氛围。

2. 家庭教育起基础地位和配合作用。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明确,对孩子的各种情况更加了解,教育方法灵活,再加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育效果将会更加理想,更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现状

1. 父母对教育功能有着错误认识。一是只养不教或养教失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对孩子提供优越物质生活责无旁贷。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忙自己的事;二是教不得法。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过分溺爱、过高期望、过度激励、过多干涉。造成错误认识的原因主要包括: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 学校对教育功能有着错误的认识。以应试为基本指导内容的教育,其形式往往是群体指导,而且具有学校单向输出信息的特征。与之形成的反差是,家访、与家长个别谈话等个别指导形式日趋减少。

3. 家校和谐发展缺乏换位思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非常有限。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很多,但据调查发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渠道还是非常单一的,仅仅是“家长会”、“接送孩子时和教师交流”、“家访”、“校访”等,而这些活动也是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以通报学生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则很少关注、很少沟通。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措施

1. 学校应当服务家庭。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有一个简洁而鲜明的观点就是“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学校还要关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不仅要找到孩子发展的“最佳发展区”,而且还要找到家庭成长的“最佳发展区”,并走进家庭为家庭服务。

2. 家庭教育应注意养教结合,言传身教结合。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

3. 学校应本着教学时间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新、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设置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悄悄话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等。每学期还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孩子,做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还要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袋,掌握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有关信息,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对症下药地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此外,还要建立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一是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二是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协调。这种协调不仅包括学校要从家庭中获取有关学生和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学校按教育目的和具体培养目标,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