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传统文化现状精选(九篇)

传统文化现状

第1篇: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1.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主席高瞻远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影响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因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重点。值得重视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最高意识价值的关键,也是主要内涵意义的支撑。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份文件都是专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究其内容可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受重视,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传播范围以及传承的受众越来越广。譬如,2014年的《指导纲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归为“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2017年《意见》则归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2017年文件针对传统文化的划分较2014年更为清晰明了,对三大分类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小分类并附予相关例子作为支撑,由此可见,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刻。现行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其实就是我国中小学、高中教育的一个课程和教法的具体参照标准,里面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比较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只在总体目标的第二点中明确提及传统文化,即“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短短一个小点暗含的内涵、外延非常广。2.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主席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古代价值观的继承、创新、发展,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来谈,一个国家想要振兴和发展,对外必须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建立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不断吸取外界文明文化的有益成果。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任何公民都离不开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国家深化发展的关键。儿童、少年、青年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所要经历的成长过程,主席对儿童、少年、青年分别给出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一年龄段的德育培育要求,并谈到学校应该提供正确的德育智育,家庭应起到榜样作用,社会应营造一个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环境紧密融合的氛围。可见,主席的讲话给了学生、老师乃至所有公民一个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指导纲领。基于主席的讲话,2014年和2017年各颁布了相关的文件,两个文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更为具体的方案,是将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导以更为细致、全面的方式呈现出来。2017年文件分为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2014年文件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提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系统并分学段有序推进等,这份文件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补充和深化。语文课程标准是广大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参照,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的是对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指导,针对文化的论述少之又少,故造成了许多困境。可见,课程标准中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而重视知识和教法的具体行动标准。两份文件是对课程标准中传统文化的补充和深化,主席的讲话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意识指南,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归宿在主席的讲话中,两个文件是对其价值的呈现,课程标准是行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现状

由于课程标准颁布较早,提及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一些教师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并未构建起来,或者说只是狭窄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仅仅把它当作是一项触摸不到的指标,缺乏真正的实践。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受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较深,一味追求使用知识和技能技巧。“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要继续生存的话,要回归到两千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这是75位诺贝尔得奖者在巴黎发表的联合宣言时提到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西方功利主义教育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思想文化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已遍布世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中国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化策略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方式的丰富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韵深远、内涵广大,要把中华传统文化所有精华都以可观可感的形态呈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可观可感的呈现方式是了解、学习、参悟中华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儒释道三家文化来说,三大文化流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流传了几千年,如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文化意识。了解、学习三家文化主要是通过它们各自的代表作品,然后在生活、处事上进一步理解三家文化的精髓,不断感悟、收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理念通过可观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教科书、博物馆和美术馆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外延的实践化。“四书”之《中庸》中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它的文化内涵是:好学就能接近智慧,将学到的各种道理在实践中理性落实的人才是一个仁德的人。一个人只有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时时反省,日日进步,才能得到智慧,才能在生活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弟子规》中也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由此可见,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智慧。在学校里,可以定期开展汉服走秀比赛,在传统节日中继承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等;在社区开展“尊老爱老”孝心活动,走入养老院,做力所能及之事。3.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当今,整个社会充满了现代工业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气息,我国政治经济虽呈迅猛发展态势,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弟子规》作为蒙学读物之一,首先教育小孩知孝悌,知谨信,然后泛爱众,而亲仁,最后才是有余力则学文。由此可见,儿童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前,必须进行德育教育。光有知识而没有品德的人是不完整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其德育教化作用,是全社会都需要努力践行的重任。

作者:余洁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3]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1—26

第2篇: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现状;

社会日新月异,生产力飞速提高,物质基础的变革必定会引起文化上的改变。新形势下,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一些困境。客观准确的分析认识这些困境,是制定切实有效的传承途径的必要前提。

一、传统节日文化日趋淡化

从最近几年各地的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的许多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习俗和仪式活动等都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已经趋于失传了,而且根据不同地方的节日特色,这种淡化趋势地域之间程度有所不同,过节的氛围的淡化是个不争的事实。追求其原因,这与外部西方节日的冲击和内部国家自身社会结构的转型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1)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性的民族意识迅速觉醒,人们开始以自觉的或自发的态度来寻找迷失的民族文化自我,于是,民族文化受到空前的重视,开始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寻求对内求得团结和统一、对外则要求独立和差异的这样一种适合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1]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且相互渗透,尤其是伴随西方国家经济霸权而来的文化霸权,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带来了挑战。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个词已成为一个委婉的集合名词(代替了‘自由世界”),它赋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以全球合法性。”[2]如何在这股世界大浪潮中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坚持中国节日文化的独立性,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西洋节日的渗透,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正如美国学者弗兰克·宁柯维奇在《文化外交》一书中指出的:“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不但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3]目前,我国也采取了许多相关措施来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使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民俗传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例如传统节日假日的法定化,一些传统节日中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民俗活动,由于受到法定节假的支撑,民俗活动的开展有了时间保障,这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深刻的意义,但是这也不抵西方节日在中国火速发展的势头。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普遍流行,迅速在中国占领一席之地,这与商家和媒体的为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洋节推波助澜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圣诞树、圣诞晚会、苹果、圣诞帽、玫瑰花和巧克力等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成为大街上的主角。另外中国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更加宽容的态度,对西方节日的争相追捧,一定程度上给西方节日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性。

在这个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社会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奔放性、浪漫性、娱乐性等的确独具魅力,值得学习和借鉴,然而我们在发扬人类文化的时候不可本末倒置,作为一个中国人,保护和传承本国优秀节日文化传统的责任义不容辞。

(2)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转变。

传统节日文化源于中国农业社会的。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步入一个现代的工业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高科技飞速发展、公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农业文明中维系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生存的解决温饱性、交往的血缘关系性、祭祀的家族国家性等日趋发生变化,这些引发传统节日文化的淡化是在情理之中。

以春节为例,过去春节前一两月大家都会纷纷忙着办年货,置办新衣服,制作各种干菜和精美的糕点,包饺子等等,在忙碌中体会新年的乐趣。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方式日益便捷化、现代化,人们的生活观念也日益发生变化。可口的食物和漂亮的新衣服在平日就能够得到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过年情节,节日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大大的减弱。当代生活节奏日益变快,社会竞争力日益激烈,大多数人都会忙于工作,不会再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过节上,甚至有的人为简单省事,把所有亲戚聚在餐馆,一起吃顿“年饭”的功夫,节就算过了,春节原本的守岁、拜年等活动逐渐的被简单化或省略,过节意义就此大打折扣。

在目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时期,传统节日的很多礼俗和风俗被“现代风尚”所削弱。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良演变现象引发的传统节日变味

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出现各种不良演变现象,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传承带来巨大挑战。导致这种异化的主要因素是,巨大利益驱使下的商业化浪潮和腐败现象。

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商业味越来越浓。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各行各业纷纷从攫取利润的角度,充分利用假日黄金周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旅游部门争取充分调动人们的旅游热情;商业部门争取充分调动人们的购物热情;餐饮部门争取充分调动人们的吃喝热情。正常合理的的商业活动能够推动节日形式的多元化,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这种商业活动不合理的话会危害百出:宾馆饭店的“年夜饭大PK”花样百出,传统节日应有的饮食文化元素缺失;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成了商家月饼大比拼的关键时机,一些商家卖过期月饼,使人们对节日食品的信任度降低;清明节的祭奠仪式在商品化的社会里也变了味道,令人眼花缭乱的祭品浸天飞舞,从传统的纸 钱、香烛演变到“别墅”、“小姐”、“宝马”等。传统节日价值观念在异化,传统佳节原有的意义被商业泡沫歪曲抹杀了。腐败现象助长传统节日的不良演变。近年来,国家虽然大力提倡反腐倡廉,但由于巨大利益的驱使,政府官员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中华传统节日中的礼尚往来的形式成为一些人送礼拉关系的有利借口,许多人把我国的传统节日当作是巴结领导的黄金时机,节日也因此成了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以压岁钱为例:给孩子压岁钱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分赠钱币,借以祝福,这是用来表达亲情的温暖,体现了浓郁的民风民情。在过去,压岁钱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礼物,主要是图个热闹、吉祥。而现在许多人把孩子当成交际应酬的工具,压岁钱收得最多的,几乎都是那些父母身居要职的孩子。以月饼为例:2007年中秋节前,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某食品厂生产了一系列的“黄金月饼”.其售价从2180元到26160元不等。而这些月饼则是普通百姓所无法“垂青”的,“黄金月饼”的背后掩盖的是一种“另类腐败”—对那些有所求又不好明示、想送礼又怕惹人眼的人来说,给领导送盒“月饼”实在是“曲径通幽”。[4]由此可见,传统节日被部分人以非法目的利用,破坏了节日本该有的浓厚节日文化氛围,诋毁了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文化形象。

三、过节趋于表面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失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为了解首都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情况,从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底,对首都3778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对于那些影响力比较大、流传性比较广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的起源、传说及习俗等,绝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够做出正确回答,其比例占85%以上。但对于端午节和七夕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小学生对其相关的传说则了解不多。[5]这些小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还需要他们的传承。但是事实证明这些孩子对传统节日日期、传说、起源等知之甚少,这与目前过节表面化的现状是密不可分的。

传统节日的部分形式内容被保留下来,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节日的娱乐功效被人们扩大,但其中包含的文化精髓往往被人们忽视,这不免增加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疏离感和陌生感。

在这些发展困境面前,一些人开始否定传统节日文化,认为这些传统的东西已经不再符合时展的要求,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巨大“诱惑”下,认为中国的这些传统因素已经“过时”了。其实这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表现,面对这些困境,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否定传统节日文化,丢弃历史给我们的“财富”,而是要一如既往的秉承这些优良传统,并且紧随时代步伐,为传统节日文化开拓一条能够体现时代性的崭新道路。

参考文献: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3]张骥,韩晓彬.论美国“文化霸权”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26页.

第3篇: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单说传统文化类书刊的阅读量,仅有4.9%的学生一学期阅读会超过10本,少部分(20.6%)学生能基本保证文化经典的阅读量在6-9本之间,绝大多数(65%)的学生一学期的传统文化专著阅读量在5本及以下,还有9.5%的学生几乎不关注此类书籍。通过卷面的信息数据采集,客观题(30题)卷面答题的平均正确率总体不高,为63.3%。文史类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仅接近30%,也只是理工类学生的一倍。

二、学生选课态度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但女性功利性比率低于男性

统计显示,66.7%的大学生选择“传统文化课”的主要原因,是因这种选修课程的期末“考查方式以‘论文’形式为主,学分高且易得”;有31.7%的受访者是出于“发展兴趣与提高素养”的需要;28.3%是抱着“拓展知识与消磨时间”二者兼得的心态;选择“喜欢授课的教师或者学习的氛围”的学生,占总数的55%。需要注意的是,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31.4%)以“拼学分”为目的选课考虑比率远低于男性(68.6%)。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的分程度数据统计(除去第一、三部分的主观选题),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文化信息”类中,许多问题都涉及传统文化的基本热点,包括传统戏剧、伦理道德、名言典故等。从学科专业与答题错误率的关系来看,在30题的文史常识客观题中,文教类专业的学生平均错题数为9题,理工类学生与艺体类学生的错题数分别为18题与20题。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是非常欠缺的。

四、造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不纯

66.7%的学生是以“轻松获得高学分”的选课态度来参与学习的,选修课成为他们获得学分的一种工具。这种学习动机颇具功利色彩,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文化修养了。

(二)传统文化教育主导体系欠完善

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普遍不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只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会安排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即使是其他文科专业,比如传播学、新闻学专业也鲜有传统文化课程,至于理工科专业,基本没有传统文化课程。学生除去上个别公选课以外,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基本没有。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僵化古板。教师授课多以“快餐式”为主,只求课堂灌输,缺少生活引导与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缺少教师的引导与关注。

(三)校园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从学生方面来说,在校学习追求的目标是掌握就业的工具,很少有人考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学校层面来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修养的培养,从而影响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形成。

(四)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存在认识误区

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合时宜,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他们认为西方的文化是科学的、前卫的,西方的教学方式是民主的、高效的。学生的这种想法既是对传统文化模糊的、错误的认识,也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的、全盘的肯定。

五、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方面

1.要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加强自我教育

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是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唤醒自己的心灵,使自己不再迷失于多元的文化之中。文化意识的自我反省,要求大学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对自我的认知状态进行结果归因,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文化意识的自我创建是一种自信,一种感情,这种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情感。

2.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制订学习计划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学习计划的制订首先必须从长远的角度,缜密地思考并做出长期乃至终身的发展计划。其次,学生应在原有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践特点和学习方法,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最能吸引自己兴趣的文化作为计划实施的切入点,循序渐进。最后,因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后,还应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计划进行不断地修正。

(二)学校方面

1.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

从学生选修课程可以看出,学生很大程度上看中的不是内容,而是哪位教师上这门课程。一般来说,他们更青睐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风趣幽默、讲究教学艺术、学识渊博、工作尽责的教师。因此、此类教师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巧妙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兴趣。

2.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要体现综合性、选择性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要体现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既要突出主流文化,也要有适当的民间文化,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既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又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修身。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理应尊重学生兴趣的选择。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大,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必要时应按照学生基础知识、兴趣、性格、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班教学。例如,性别差异对学习文化的选择性影响很大,女生比较热衷于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诗词曲赋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等感性文化,男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兵法、历史等方面比较感兴趣。

(三)高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第4篇: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关键词 武术 文化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9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与研究主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构建出本次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内容,同时对于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提供思路和借鉴。(2)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现状进行逻辑分析,适合本研究的需要,深度探讨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现状。

2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现状

2.1传统武术文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孕育而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是上千百年来我国各种文化的融合与积累,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和寓意深刻,不但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应有的共同特征,还包含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哲学理性、科学性、伦理性、艺术性等;能较集中地体现中国人民大众在体育运动中的智慧结晶。

2.2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

以中华传统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 它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哲理思想,“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生追求, 还有阴阳辩证的理论基础, 对于不断高涨的人类对生命健康文化的关注, 以及人类传统文化的汲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 对传统武术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作深入的探析, 有益于揭示传统武术运动与社会生产和谐发展的普遍规律, 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做出一些贡献。

2.3现阶段发展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实意义

2.3.1扩大传统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推动我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武术的发展要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它又受到一定社会当代历史条件的影响。在现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强力冲击下,广大民众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传统武术本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种文化形态,没有坚实的财力做后盾,传统武术的发展水平、规模就会受到制约。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充分把握时代赋予传统武术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地寻求和探索振兴武术发展的良好契机,扩大武术运动的社会影响力,全力促进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2.3.2有利于培养我国青少年良好的道德风尚、审美意识、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根据现代教育的观点, 健康教育应该成为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武术锻炼, 不但可以增进身体健康, 还能够全面发展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对其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素质发展具有良好影响。武术对意志品质的考验也是多方面的, 练习基本功要克服疼痛, 练习套路要克服疲倦和枯燥, 练习技击时要克服胆怯,这些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勇于拼搏的良好心理品质有积极作用。青少年具有了这些品质才能敢于面对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

2.3.3促进我国体育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的体育项目,它的发展前景一定是辉煌的。现在我国的很多体育项目都已经开始进入市场,举行各种电视擂台赛、挑战赛,场面火爆,影响深远。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武林风散打擂台赛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经典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提升其文化底蕴和可鉴赏性,就必定能够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得到充足的发展。

3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对策

3.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传统武术运动的和谐发展

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根本目的,如果只把武术运动当做一种达到某种目的和追求各种权利的工具,武术运动就会失去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价值,也会逐渐失去其在社会中发展及存在的动力。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即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3.2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完善传统武术比赛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是体育更是一种文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传统武术比赛必将成为传统武术发展强有力的杠杆,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发展、研究、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把传统武术文化推向世界,也会成为传统武术项目的试金石。发展和完善传统武术比赛,并且利用好这个平台既能继承传统武术技艺,又能够发扬我国传统武术文化。

3.3加快我国青少年传统武术运动员的培养体系的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环境下解决传统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必须要走社会化的道路,充分利用武术的自身价值提高其自身的创收能力,争取获得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赞助,打破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方式,实现武术体育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发展。还要建立科学的武术后备人才的选拔,学习训练和运动员的输送等培养体系的建设,形成完善的传统武术运动员的人才输送链条,才能保证我国传统武术后备人才的涌现。

参考文献

[1] 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

第5篇: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共十以来,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就提到:“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讲话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现代医学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为己任的医务工作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成为必然要求。而如今的医学生教育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致使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这直接导致其人文素养不足,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偏低,使得医疗环境功利化严重,医患关系紧张。

为全面了解河北省医学院校在校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笔者于2016年4月向河北省5所医学院校共500名在校医学生发放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问卷,收回问卷467份,经审核确定有456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2%。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当代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

绝大多数当代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新一代青年应该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当被问到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时,76%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但缺乏好的途径,1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5%的人认为这些东西已经过时,因此不愿意了解。

2.当代医学生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在调查中针对“您的家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吗”这一问题,4%的医学生选择“很重视”,11%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视”,选择“一般”的占62%, 23%的医学生认为“不够重视”。调查显示,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重视并坚持贯彻传统礼仪和传统道德教育的家庭仅占17%。在家长敦促孩子背诵国学经典方面,仅有8%的学生表示经常敦促,74%的学生表示家长只督促其完成课堂作业中的选篇背诵,18%的学生表示家长不够重视。

3.当代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情况

在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方面, 66%的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仅一般了解,还有14.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书法、京剧、国画是我国艺术瑰宝。但在调查中发现,仅有16%的医学生喜爱书法艺术,73%的学生不喜爱也不排斥,11%的学生不喜爱。能准确地分辨出行书、隶书这两种常见字体的学生只占26%。在中国绘画方面,38%的医学生表示自己完全没有鉴赏能力。国粹京剧更是受到当代医学生的冷落,大部分学生认为京剧唱腔与当代流行音乐相去甚远,因此难以欣赏,更谈不上去学习。

调查问卷显示,当代医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也愿意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但缺少有效途径。在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缺位,家长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学校教育受传统模式的影响,专业课程繁重、人文课程设置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这些因素导致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情况不够理想,致使大部分医学生人文素养不足。因此,改变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十分必要。

三、 导致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环境缺失

家庭教育环境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是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初始原因。家庭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来的传承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的冲击下,中华文明血脉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在家庭教育中已被大大压缩。而且当前的家庭教育正面临一些严重的问题, 如过度教育、重智轻德、亲职教育缺失等。家庭教育重心普遍放在孩子的学习和智力挖掘上,而对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度不足。家庭教育普遍变得功利虚荣,缺乏礼待他人、先人后己的坚守,浮躁、自私等负面意识伺机侵蚀孩子的心灵。

2.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存在缺陷

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是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重要因素。当代医学院校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如过于理性主义的教育使医学生片面化发展,模式化的教学使医学生个性成长受到压制,功利主义教育使医学生丧失创造性。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学校对传统文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缺乏深层次的认知,陈旧的医学教育模式导致医学教育体系构建不合理,不利于人文教育的实施;一些文化艺术类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课时不足,造成学生在这些方面普遍出现知识薄弱现象。在我国,各个高校普遍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学科建设力量薄弱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医学院校,一些人打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幌子,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无法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相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传统文化课处于较为边缘地位,因此被教育工作者忽视,师资力量不足,学时难以保证,教学内容方法单一。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实用化、功利化倾向非常明显,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其运用到社会交换中。以上因素从根本上导致医学生缺乏人文底蕴,医德素质整体下滑。

3.社会大环境价值观扭曲

社会大环境的价值观扭曲是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重要外因。国际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环境越来越复杂,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正发生巨大变化,高校社区环境空前复杂。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物欲横流、人性寡淡的社会心态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不和C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崇尚物欲的社会使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现象越发严重,许多人心理问题突出,社会责任感缺乏。在医疗领域,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患纠纷不断增多。部分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通过自主竞争等方式来提高收入,部分医生医德缺失,贪图名利,过度诊疗,胡乱收费,收受商业回扣,拿取患者红包,使得医患之间的基本信任缺失。

四、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应对策略

1.营造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环境,转变落后家庭教育观念

提高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将其融入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进则天下、退则田园”的进取精神与淡泊名利的淡定与从容,预防和避免家庭过度教育。宏观方面,国家应力争创设较为宽松的社环境,制定以人为本的政策与规划,减轻现代人过大的生存压力。微观方面,家长应转变观念,在教育上不攀比,采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家长必须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行动上,从日常小事上言传身教。

2.加强医学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优化现行教育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拥有过独特而广泛的世界影响力,只是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才开始衰落,在学校教育中其受重视程度减弱。近几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曾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第一次论述中国梦的讲话中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来象征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命运的自觉和自信的表达,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的表达。教育部已响应号召,推出一系列方针、规划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医学院校要强化人文学科的顶层设计,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鼓舞人、教育人,加强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将培养强技术水平、高素质人才作为目标,倡导培养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并重、内在品格与学识同高的综合型人才。医学院校应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师资建设,拓宽传统的培训渠道,加大对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的考核力度,提高对教师的师风师德修养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师人文素养考核机制;还可利用媒体开设传统文化远程教育课程,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咨询,让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选择内容较为详细、专业性较强的传统文化阅读教材,以课程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以达到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的。

3.改善社会大环境,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应清除环境中的不健康因素,净化和优化环境,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感,树立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其精神境界。古人认为必须有仁爱之心的人才可以成为行医者,说明仁心仁术的重要性。《大医精诚》中强调医者应具有“精”“诚”两境界。“精”即指精湛的医术和精益求精的医学素养;“诚”即医者要医德高尚,真诚地为患者服务。在日渐复杂化的社会中,医学生应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严守道德底线,抵制腐朽、落后的思想,克制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应培养廉洁意识,增强道德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应使医学生有机会与患者、患者家属交流沟通,使患者对医者多加理解与信任,构建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和谐医患关系。医疗工作者对患者应一视同仁,消除尊卑贵贱之分,在各个方面充分维护患者的健康尊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沈小美.传统文化视阈下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8.

第6篇: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文化 电影音乐

中国的古乐埋藏在留存的传统音乐之中。黄翔鹏先生的话使众多的专家、学者以及热爱音乐的青年投身到了继承、保存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队伍中。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众多人为之付出的同时,还是有不重视甚至鄙视传统音乐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社会群体,而且也出现在校园甚至是专业的音乐群体当中。西方,在现代人的头脑中,已经成为先进、时尚、文明的代名词。西方社会的文化侵略在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到国人的肌体当中。一些人不以为然,更多的人则是无可奈何甚至身不由几。处在人类文化大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同样面临此类问题。以西方音乐为中心,一切以西方音乐为标准似乎已经约定俗成。

毫无疑问,传统音乐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整个传统音乐文化以自己内部丰富的诸种类、品种、类型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别形态的文化样式。包含着由音乐文化反映出来的中国各民族人民独特的生存样式和应对方式。没有文化传统的民族是单薄的,没有生命力和生命激情的。而在我们的专业队伍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情况。民族乐器的演奏包括演奏记号及技法都是中华民族深厚传统文化的反映。但我们民乐队伍中的一些人,长期以来,常使用西洋管弦乐演奏法和演奏记号来不断“规范”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法,无法对号入座就弃之一旁,使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演奏技法在谱面上无法体现。再来看当代作曲界,作品对音乐文化的反映也不尽如人意。八十年代以来,“”后培养的一代青年作曲家开始崛起,他们以新的面貌和大胆的艺术创造,打破了中国乐坛以往的平静,产生了许多音乐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和敢为人先的作品,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面对用民族乐器表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作品,很难找到一种亲切感及共鸣。这些作品仿佛是不识人间烟火,较少考虑受众群体,并且大都没有体现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百折不挠的狰狰傲骨。我们的历史不仅有老庄、陶渊明,我们更有象岳飞、郑和这样的民族爱国英雄,有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宽广的男儿气概。罗艺峰在其文章《新时期音乐思潮一瞥一试论“崛起的一群”》中的评价非常客观。他指出,“许多作品仍缺少力”,“主要是一种消极的美”。应多一些现实关怀,“把它推及社会、人生,联系时代现实”。

再来看学校及社会中的非专业群体:更多的是关注当下与西方,而较少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关心与兴趣。校园与街头充斥的是港台及欧美流行歌曲,视传统为过时,唯西方至上,成为黄皮肤的西方人。殊不知,自己还没把自己定好位,便迷失了自我,随波逐流,结果只能是一具空壳。对学校来说,要加强教育与引导。笔者曾对身边的初中生做过调查,有一部分学生仍对传统音乐文化及交响乐感兴趣,这说明传统音乐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我们并没有被流行、低俗的音乐完全占领。关键不在强制说教,空喊口号,要由内向外,使人心悦诚服的接受。自己的市场要靠自己占领。中国艺术具有原创性,我们应使自己的音乐语言、音乐思想深深的植根于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建立自己的文化平台。文化是人的根本特征,失去文化依托,音乐将变的苍白、无力。淮阳泥泥狗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以它最原始的信仰形态被保留下来,中华民族的灾难太多了,它表现出了何等顽强的生存意志。另外。它还是一种生殖文化。至今,河南一些地区做的枣馍跟此也有一定的联系。豫剧中主角都是女性,这不仅与女性善抒情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困难时刻,男性支撑不了,相反女性能为了家庭坚强的支起一片天地。钟,能使人领略倒古代帝王的威严。琵琶,给人以一种无限自由的生命激情。听到江南丝竹,便会想到江浙人的委婉与细腻。罗艺峰在其《空间考古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文中揭示了音乐与天文、地理、建筑、哲学等深层音乐文化内容。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我们能随便就将之丢弃吗?但,我们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正如市场要求多元化,多元化市场是创新的龙头一样,我们的音乐文化也应多元化,海纳百川。只要不迷失自我,百家争鸣也未尝不可。也更能促进各种音乐文化的自身发展。放眼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央民乐团正在对琵琶编制进行改革。民乐是否应走交响化道路的讨论。这都是音乐文化理念的反映及音乐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新生事物产生前的混乱、迷惘在所难免。若干年后,是非曲直才会更加清晰,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变易与发展。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中华音乐文化也必将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

无论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还是创新,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专业音乐领域义不容辞的应该挑起重任。在这里笔者却想着重谈一个更为简便和行之有效的办法,从大众的欣赏环节做起,通过电影音乐来激发大众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是每一部音乐作品需要经过的一个完整流程。大众欣赏环节出现问题,受众面就会减小。因此仅靠专业音乐领域的孤芳自赏是不够的,如果能先在大众中普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那就能带动其他各个环节。电影音乐可以在欣赏环节起到启蒙作用,这一作用不可低估。

在当代的一些电影音乐中,除了导演用剧情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外,作曲家们也非常注重用音乐来表现剧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乐器来突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及传统文化。这些表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音乐主题及中国传统乐器的使用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电影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普及是件好事,它能使观众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并喜爱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以21世纪的中国古装电影大片如《卧虎藏龙》、《英雄》、《夜宴》等为例。这些影片中用了描绘性的、体验性的、表达某种态度或情景的音乐以及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揭示了人物性格与内心,更彰显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影片中的配乐使观众在厚重的历史空间驰骋的同时,更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

第7篇: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一、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现状

(一) 熟悉度渐淡,常识问题不清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然而在语文试卷中涉及到一些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时,学生或多或少或打结。例如:请你写出三个你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并且说出他的来历。然而在答卷中答案各异,甚至会把圣诞节也写入其内,还有学生答道端午节,是一位叫离骚的诗人跳进了汨罗江。从而可看出当代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熟知度并不高。

(二)尊崇洋节日,对传统节日冷漠

洋节?在我们的眼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青青校园中的学生们,你来我往,洋节带来了无尽的浪漫、快乐,在学会的口中时常听到“平安夜老师要给我们送苹果。圣诞老人会给我带来什么礼物呢?”洋节也负载了许多忧愁和苦闷。在我看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疯狂席卷下的今天,人们都在怨声载道,民族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经典,都被西方“快餐式”的文化渐渐“蚕食”,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老人们和父辈们总是谨小慎微的恪守和推崇外,在中学生的心里已经淡化了。

二、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培育中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合力

就教育主体来说,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需把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

学校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决定了学校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的主角地位。扮演好这个主角,需要在涉及传统节日文化的课程建设方面努力,除了强化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外,学校可以开设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区域课程或校本课程。其次要开展一些融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2010年举办的“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活动。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将传统节日文化多渗透,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过程中往往单纯地采用讲授方法,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陷入“我讲你记,我说你听,我考你背”的纯粹认知教学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中学生既没有情感上的体验,又缺乏理性的思考,很难实现书本知识的内化和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同时,我们又长期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合而为一,常常导致四者的混为一谈,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被掩盖,教师的说教多而以身示范少,灌输多而积极引导少,使得中学生误认为传统节日文化也不过就是假大空的一套。因此,应该转变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理念,积极探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寻找与当代中学生接受心理相适配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既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认知教育,更要重视以感悟和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使中学生不仅知晓而且喜爱,并最终化为行动。

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如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担负起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

(二)、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第8篇: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关键词:外语专业;传统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093-02

一、引言

随着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新的世纪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和交流必将愈来愈频繁。如何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让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灿烂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推广传播,这应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国青年的主体,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必将担当起向世界传播我们悠久文化的重任。然而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一方面因为学校的人文氛围没有综合类院校浓厚,所受的传统文化素养熏陶有限,另一方面又因为在校期间学习方向多是经贸英语商务英语等专业,毕业后很多同学也直接进入有涉外联系的经济领域工作,对外交流的机率反而更多。那么经济类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水平和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到底怎样呢?他们能否担当起对外传播我们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从教的湖北经济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汉语文化素养及相应的英语表达能力进行了调查,希望能窥豹一斑,了解该校乃至所有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相关能力的真实水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强措施。

二、现状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湖北经济学院外语专业学生,采取以班为单位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的重点有三个:第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第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情况如何;第三、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如何。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选择题形式。列出几种观点由学生选择自己最赞同的一种。该题不存在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内容涉及对传统道德、儒家学说、传统节日以及国画民乐等传统艺术的态度。第二部分采用填空题形式,有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内容涉及历史、儒学、绘画、戏曲、饮食、民族审美心理等传统文化内容。第三部分采用翻译短语的形式,也有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内容涉及传统节日、饮食、民俗、象征性文化概念等。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习者说明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问卷在课堂上由学习者填写并当场收回。为使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课题组从本科和专科各抽取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本科随机抽取的班级是经贸英语Q0543班,是本科三年级学生。专科抽取的是商务英语Q0731班,是专科一年级学生。这样可以比较全面了解外语系本专科学生中国文化素养方面的能力。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一部分测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表一:本科抽样班第一部分测试结果(该班35人,回收有效答卷33份)

该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受测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还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比如对忠孝仁义等传统道德,有93%的人表示从小耳濡目染。而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读书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33%的人表示一直也是他们的理想,57%的人表示会考虑这一理想。对于国画民乐等传统艺术,72%的人表示很欣赏,24%的人表示大致掌握一些。对于自己最喜爱的节日,69%的人选择了我们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欣喜地看到经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和传承。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文化上的危机存在。比如66%的学生对经史子集不太了解。还有对最喜爱的节日的选择,有21%的学生选择了圣诞节,一个舶来的节日和自己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来比较,这一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这深刻的反映了外来文化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中国年轻人的影响,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表二:专科抽样班第一部分测试结果(该班37人,回收有效答卷29份)

该部分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班和专科班学生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差别不大。

第二部分测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表三:本科抽样班第二部分测试结果

该部分设计了8道问题,内容涉及历史、儒学、绘画、戏曲、饮食、民族审美心理等传统文化内容。满分8分,及格分应为4.8分。统计结果显示被测学生最高分8分,最低分0分,平均得分5.03分,及格率为63.6%。最高分为满分,平均分也在及格分之上,及格率也在60%以上,这表明经院外语系的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还是较为丰富的。但是该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最基本传统文化知识,所以最低分为零分的现象以及接近27%的不及格率都应该引起重视。这说明这一部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是极为欠缺的。

表四:专科抽样班第二部分测试结果

比较表四与表三,发现在这一部分专科班和本科班学生差距很大,平均分比本科班少了1.97分,将近两分的差距在总分只有8分的时候是巨大的。而21%及格率相对本科63.6%的及格率也存在巨大的落差。这说明专科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虽然比较积极,然而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却很有限。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第三部分测试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表五:本科抽样班第三部分测试结果

该部分共设计了四组词语翻译,每组包括三个文化概念,第一组涉及节日名称,第二组涉及中国文化的象征性概念,第三组涉及民俗,第四组涉及饮食名称,共12小题,满分12分,及格分应为7.2分。本题最高得分9分,最低得分0分。平均得分5.27分,相当于百分制的44分,及格率为24%。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并不能用英语合适地表达出来。比如,学生们对面包牛奶火鸡等西式餐点的英语表达耳熟能详,而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传统中式早餐稀饭馒头豆浆油条,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哀。这就意味着,在文化的交流中,他们只可能成为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不管主观上愿不愿意,客观上没有能力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弘扬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表六:专科抽样班第三部分测试结果

表六显示专科班学生基本不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湖北经济学院外语系学生,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十分热爱的。他们对传统道德的认同,对民族节日的喜爱,对传统艺术的欣赏,都使我们感到欣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积极的态度之下,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就不是很乐观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尤其是专科班的新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陌生使人忧心。而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则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都十分欠缺了。大学生是中国青年的优秀代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尚且如此有限,就不用说广大的非大学生青年了。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在新的时代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能不能继承下去,能不能发扬光大,乃至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可以说,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位于中国腹地的一般经济学院还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加强该校乃至所有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是十分紧迫,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加强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具体措施

那么,如何加强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呢?我们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开设中国文化内容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采用全英文讲授,或者以英文讲授为主,汉语讲授为辅。这是短期内加强中国文化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这样可以全面系统集中地学习中国文化内容及其英文表达,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强化学生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有条件的话,还可邀请外籍老师和外籍留学生参加讨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好奇定会使讨论更生动难忘。

作为本课题的结题方式之一,课题组已经在本校开设了《中国文化概况及其英文表达》公选课,以加强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及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英语教材中应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内容,或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对比的内容。这一点是目前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普遍缺少的。以往的英语教材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忽视了中国文化的英语阐述。这一缺陷亟待纠正。比如在教材中选入中外文化对比的文章以及外国人士介绍和评价我国文化的文章,或者外国人撰写的有关我国历史、文化、民俗、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文章,以帮助学习者多角度地感知母语文化。

第三,英语教师也应该热爱本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这样在英语课堂上不再是单一介绍目的语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知识,而应该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注意补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等。教师可以就教材内容联系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等情况,通过作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讨论等形式向学习者进行中国文化信息输入。还可以任务(task)形式不定期地布置一些中国文化、两种或几种文化对比的作业,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为将来的跨文化交际做充分准备。

第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一方面要主动阅读一些中国文化经典著作,比如经史子集和一些古典诗词古典文学名著等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加深自己的中国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应经常浏览一些国内的英文杂志和报纸,如China-daily、21st Century、Beijing Weekend、Shanghai Star,留心其中中国文化内容的英文表达。还可经常收看CCTV-9的文化节目,从视听的角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享受,学习其中的英语表达。在和外籍友人交流时, 积极主动地向他们介绍我国的丰富文化,这些交流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积累跨文化的经验,更能积极正面的宣传我们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帮助我们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极其启示[J].基础教育

外语教学研究,2003.

[3]王振亚.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

第9篇: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设计手法一般借用园林中的对景、框景等,利用空间的虚实塑造出独有的意境,传统历史建筑空间的设计是建筑的物质性、空间的功能性、民族的审美性的高度和谐统一,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思想特点一般是注重个性、不规则、以人为本。这成为了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再现的最主要矛盾。现在国内的历史建筑空间再现的设计方式主要有两种:形的再现与意的再现。形的再现主要体现在从传统建筑空间的设计中提取部分形的元素,再将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重新设计运用,从造型上或其他方面继承传统文化的标志,又符合现代社会潮流的审美观念。意的再现主要以隐喻设计手法为主,传达一种情感,给人们以联想。历史建筑空间再现不仅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还能提供人们产生感情共鸣的空间。位于沈阳市和平区西北部的延寿寺,使建于1640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灭迹,直到1998年政府对其整体的复建,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由于施工的水平不同和缺乏年代的文化沉淀,复建与原貌有一定的差距。如今这座赝品色彩鲜艳,但是没有历史文化的深厚味道。

    历史建筑空间再现的功能改造再现传统建筑空间,不能只依靠视觉效果上的感官来体现,还反映在对传统设计手法的继承和创新,整合历史建筑空间的实用性和历史的文化性,实现使用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融合。再现设计的主要原则是尽量尊重历史空间的原有状态,新的功能与原有的主要功能保持一致,最好能发挥它的经济效益,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状态。将历史建筑空间的重新诠释下,又保持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也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如果原有功能已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可以根据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沿革赋予新的功能,重新组织建筑内部空间结构,塑造符合现代建筑使用功能的空间,在产生实际功能的同时,又能展现出传统高层次有深度的文化氛围。主要原则是尽量保留原有风格特征,修缮建筑结构的构造,充分利用原有材料形成的整体质感和沉淀历史感觉,使历史建筑空间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的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充分体现了当时年代的“工业文化”,2007年,铁西区企业开始“东搬西建”,铸造厂完成了它的生产使命,已经改造成的铸造博物馆,基本保留了车间原貌,各种各样的工业元素点缀其间,还展示了许多当时生产的场景,参观其中,好像当时的那个红火的生产年代就在身边,使老一辈的工业情结得以寄托,让新一辈的年轻人牢记那个奋斗的年代,东北老工业区的工业文脉得以传承。

    历史建筑空间再现的材料运用人们往往认为现代建筑要用新型材料,越新越奇越好,才能体现出建筑的时代感,把传统材料运用于现代环境装饰,认为是过时的。材料作为建筑空间表现的载体,除了物理性能,更直观的是给人视觉上的感受。工业革命以后,金属玻璃类的人工材料所覆盖的建筑大量进入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它们的质感缺乏亲切感,尽管可塑性强,但始终替代不了传统建筑材料给人们文化韵味和自然气息。传统材料能给人艺术情感上的传达,尤其表现在视觉上和文化感知上。传统建筑材料的肌理往往是表面肌理粗糙的材料,会产生漫反射,给人以自然,亲切,甚至原始粗犷的印象,使人觉得返璞归真,有浓郁的历史传统韵味。传统建筑材料体现地域性,突出地方特色,也成为人们追寻历史文化情感的介质。比如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石和木,石来自自然,可造形状多样,从块状的、片状的到粒状的形状大小不一,但给人最自然的感觉。木一般是加工过的,其的自然的美丽纹理和亲切的触觉一直都是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历史建筑空间再现要求运用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相结合,在技术、视觉、内涵上相融合,使他们的组合方式达到历史建筑空间再现的理想状态,即保留了传统的历史建筑空间,同时又产生了时代感,体现了地域特色。例如沈阳市位于沈河区北三经街71号的汤玉麟公馆,一栋始建于1931年的欧式别墅,9?18事变后被侵华日军占领变成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司令部,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驻地,法院迁走后,该楼逐渐无人管理,已经荒废多年成为危房。

    现在改造为汤公馆食府,主入口与小阳台用玻璃幕墙罩起来,内部装饰已经是一派现代餐厅模样,内部还保存有汤玉麟公馆老照片陈列,沈阳老地图展示等。玻璃属于工业化后的材料,光滑、冷漠,但是玻璃最显着的特征是透明性,能被光线穿透,但仍然有物质感。通过玻璃罩幕墙,可以轻易的感受到内部大厅现代欧式的浓浓风韵,同时外部轮廓在透明和半透明之间给人以遐想,好像穿越到了民国,淡化了现代材料与别墅的传统材料之间的明显隔阂。历史建筑空间再现不仅仅是继承传统文化,也不仅仅是对传统的设计方法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其的精神意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技术,再现出既符合现代社会人的审美又符合地域传统文化的建筑空间。这也是保护传统特色,延续城市传统文化肌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