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核算范文

国民经济核算精选(九篇)

国民经济核算

第1篇:国民经济核算范文

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概况:80年代以前为适应计划经济管理需要,采用MPS。1985!1992年,为了体制转换的需要,依照1968年SNA,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既采纳了SNA的一些内容,又保留了MPS的部分内容,于1992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93年,联合国新修订的SNA正式出版,针对这套标准,我国也对《试行方案》进行了的修改,修订的结果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该方案取消了MPS内容,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

二、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所生产的最终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分配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二)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的核心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所创立的投入产出表,此表现在已经成为联系经济理论与实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应用极为广泛。其主要工作是编制投入产出表。

(三)资金流量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核算,而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是实物循环和资金循环的统一。资金流量的核算就是以资金循环为对象,对资金循环过程予以系统的记录,并编制资金流量表。

(四)国际收支核算

在当代世界经济环境下,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往来,并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国际经济往来中获益。为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对外经济核算,以此显示一国在对外经济往来的得失,并为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国际收支核算的对象时一国当期对外经济交易活动,其主要工作是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三、2013年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读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创2000年以来的新低;但明显快于世界经济的3.2%平均增速和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俄罗斯(3.6%)、印度(4.5%)、巴西(1.0%)、南非(2.3%)等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我国CPI上涨2.6%,低于同年世界CPI的平均涨幅0.6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属于温和上涨。因此,我国经济增速和CPI涨幅都在回落中企稳回升。

(一)从生产和需求角度分析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322亿元,增长7.8%。一到四季度分别增长8.1%、7.6%、7.4%、7.9%。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走势,第四季度略有回升。

1、生产走势

(1)工业增加值于前三个季度逐季回落,第四季度有所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增加值的增速。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比2011年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一到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1.6%、9.5%、9.1%和10%,前三个季度增速延续了2012年逐季回落的走势,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2)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逐季回升。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增速。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8%,增速较上年回落2.6的百分点,导致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较2012年回落。综上所述,从整个国民经济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较2012年明显回落;2013年全年呈如下走势: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有所回升。

2、需求走势。

(1)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名义增长13.2%,比2011年回落6个百分点并呈现逐季回落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名义增长10.0%比2012年回落2.5个百分点。因此,可以看出2013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

(2)政府消费支出增速先回落后走稳。2013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个季度和全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名义增速分别为33.6%、21.3%、21.1%和15.1%。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明显回落,前三个季度增速与上半年大体持平,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

(3)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实际增速反而回升3.2个百分点。因此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4)进出口增速回落。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综上所述,2013年前三季度,从需求角度测算的我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增速有所回升,与从生产角度测算的表现为相同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形势分析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涨幅较2011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当年新涨价因素约1.5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57.7%;上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1个百分点,占42.3%。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变动分析:2012年1-12月份,CPI同比分别上涨4.5%、3.2%、3.6%、3.4%、3.0%、2.2%、1.8%、2.0%、1.9%、1.7%、2.0%、和2.5%。上半年CPI涨幅呈回落的走势,7-11月份比较平稳,12月份有所回升。

(三)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特点

1、经济增长形势的基本特点

(1)年度经济增速为21世纪以来新低,季度经济增速在持续7个季度回落后首现回升。

(2)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3)净出口需求呈负增长,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

(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5)年度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月度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

2、通货膨胀形势的基本特点

(1)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三季度回落后有所回升

第2篇:国民经济核算范文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第3篇:国民经济核算范文

【关键词】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 环境成本 生态国内产值(EDP)

国民经济既是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又是社会再生产一一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的总过程,这个总过程是通过两种运动一一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来实现的。实物运动(包括劳务)形成社会总供给,价值运动形成社会总需求。实物和价值这两种运动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运动,始终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状态之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化

国民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简称,是以国民经济整体为对象的核算,包括生产核算、分配再分配核算、流通核算和消费使用核算,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全面和系统描述,是对社会再生产总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反映的统计体系。

过去,世界上存在两大国民核算体系,一个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另一个是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MPS,为前苏联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包括中国所采用,又称东方体系。现在经过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讨论,已经统一为一种核算体系,即SNA的体系。根据联合国制定的SNA,把国民核算内容分为五大经济核算,即:第一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增加值的核算或最终产值的核算,即C+V+Mo。第二是投入产出核算,即对中间产品的核算。第三是资金流量核算,即通过流通环节形成实物运动,通过分配再分配形成价值运动,即资金运动。第四是资产负债核算,实际上是国民财产核算。第五是国际收支核算。

这五大核算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以我们既可以称生产、分配、流通、使用的核算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可以把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资产负债、国际收支等的核算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环境和资源核算的基本问题

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环境和资源的核算应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即绿色指标体系)的前提。在阐述环境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之前,先要弄清以下一些有关环境和资源核算的基本问题。

(一)环境和资源的基本内涵

一般来说,“环境”是指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联系的总和。它与我们通常所指的“环境”是不同的,后者实际上是指“人类环境”,中心事物是人类。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即自然环境,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自然资源作了如下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二)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环境与经济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环境影响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环境。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环境具有三大经济功能:给消费者直接带来效用的功能(A),资源提供者功能(R)和废物的接受者和吸纳者功能(W)。这三个功能在一定水平上可以相互作用,共同存在。自然资源的这三个经济功能总是相互交织的,并作为一个整体和经济(循环流动)系统交织在一起。

(三)环境经济核算要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含义及核心。“绿色GDP”是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绿色GDP”的计算公式可作如下表示:绿色GDP二传统GDP一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耗和环境退化损失一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一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预防支出)一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雷明,1999)。

由于对“绿色GDP”所负职能的理解不同,国外“绿色GDP”核算模式有多种,将各种主要核算模式的内涵、外延,以进一步比较、分析各种核算模式优缺点及使用情况。比较量化描述可持续发展状况的价值总量、实物量与统计指数三种类型指标。价值总量指标虽具有高度综合性,但对总量指标的关注阻碍人们详细观测生态系统与经济功能之间的关系,且综合可能靠不住;实物量指标量虽然直观明了,有助于相应的具体政策的制定,但它不能提供综合信息,不便于宏观判断;统计指数能将实物量指标加以综合,甚至可将总量指标与实物指标相结合并加以综合,因此统计指数既具有综合性又不乏具体鲜明性。

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相比,可持续发展有以下优点。前者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经济福利;后者以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最大福利,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生产活动的实际福利和成本消耗。前者以GDP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唯一指标;而后者把生态国内产值(E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指标。

三、实行绿色GDP的意义

绿色GDP核算将绿色GDP, EDP作为考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协调,维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符合可持续发展对GDP的要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以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准,既可以通过绿色会计的核算,有效的约束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扩张冲动;又可以通过绿色GDP指标的考核,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内在动力。

其次,有利于客观反映社会财富的变化,正确评价经济活动的效果。绿色GDP把资源环境纳入会计科目和国民经济统计中,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长期生态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从GDP中扣除,用以表示社会真实财富的变化和资源环境状况。

再次,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要从以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为主转向集约型、效益型、结构型为主,经济增长方式地转变并不是仅仅意味着技术进步,而是意味着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地关系。绿色GDP既是可持续发展地客观要求,也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

在绿色GDP核算中,虽然存在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的价值无法直接通过市场买卖来衡量的技术上的困难,但绿色GDP核算有利于改变单纯的经济增长的观念,它要求不仅要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还要反映资源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以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它成为一种潮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第4篇:国民经济核算范文

论文提要:本文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理论与实践上总结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并提出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问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

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

及时性是指统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的任务,及时满足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在时效性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而不能提供有关每一个季度当季的国民经济变动趋势的数据,不能适应政府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经济运行情况的需求,而且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对外也不够及时,核算数据的收集、整理、周期长,不能满足各方面研究的需要。

可比性是指统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的统一规定,提供相关可比的统计核算资料。可比性要求统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原则、统一的指标口径进行核算,使所有核算单位的统计核算都建立在相应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所有核算单位提供的统计核算资料能够相互比较,便于分析、汇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较差表现在:其一,由于我国的不变价核算方法尚不完善,还没有提供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产业部门和最终使用结构数据,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具体地了解不同年度之间可比的经济总量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以及国民经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准确地了解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其三,核算体系中指标的不完全可对比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较粗、指标体系不健全、某些计算方法存在不可比性,因而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要求。

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服务意识淡薄。

受传统服务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很差。比如,国民经济核算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复杂,除非是核算界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普及和工作实践带来障碍;对社会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重视不够,对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方法、指标口径及其调整、变化宣传解释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准确理解这些数据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重视不够。

三、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以应对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而建立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就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高层次、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核算体系,它涉及到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核算、科学技术核算以及环境生态核算等众多领域。

第一,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问题。设置环境、经济和生态卫星账户,向环境、经济与生态综合核算方向扩展,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描述、评价的数据信息:设置知识经济卫星账户,向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数据信息;设置金融卫星账户,向隐性经济、虚拟经济、跨国经济及衍生金融工具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实体经济规模与虚拟经济测算的金融数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领域的核算不仅内容繁杂、指标众多、计量单位各异,而且自成系统,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算体系。

第5篇:国民经济核算范文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 贡献 创新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问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

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

第6篇:国民经济核算范文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GDP核算与GDP不同,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支出法也称使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现行的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生活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

“绿色GDP”理论的国际研究背景: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之下,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地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统计的GDP数字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加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表达的关系。国内“绿色GDP”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从政府层面上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51-1981)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这一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

第二阶段(1982-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制度的转型阶段,两种核算制度(MPS与SNA)并存,它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第三阶段(1992-1995),1992年我国正式启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质内容上,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并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轨。因此,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改革,构建以“绿色G D P”(GGDP)为核心,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核算体系,是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辛的任务。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从总体来说,环境经济综合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其本质不同在于前者在资本使用概念上对后者做了拓展。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以力求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模式建议:1、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2、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

3、确定核算的重点和范围;4、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5、加快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

第7篇:国民经济核算范文

一、 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

本文所列的联立方程模型共包括有4个方程,分别为3个行为方程,1个定义方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支出法GDP核算恒等式,并把等式中的涉及到的统计指标作为联立方程的内生变量,分成了消费模块、投资模块及真实货币供应量模块,并从其他核算账户中引入外生变量,具体如下:

其中,C(1)~C(7)为待估参数,Y为总产出、C为消费、I为投资、R为利率、M为货币供给量、P为价格水平,G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消费方程的最后选定来自凯恩斯所提的绝对收入假说,而投资方程则依据凯恩斯和克拉克分别重视利率和收入因素而提出,真正的货币供应量是受产出和利率作用。

二、模型估计与解释

联立方程的估计首先要对模型进行识别,通过内生变量个数及外生变量个数对比,方程个数的多少等因素来确定模型是否可识别,通过检验发现本文模型为过度识别,故可对模型进行估计。在对整体模型进行估计前,对每个行为方程进行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得出相应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说明行为方程的设置具有合理性,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不对具体结果进行展示。在联立方程模型的整体估计上,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联立方程模型的结构参数。3SLS方法的思路为:第一阶段中,首先估计联立方程系统的简易形式。之后,采用所有内生变量的拟合值得到联立方程系统中全部方程的2SLS估计。计算出2SLS的参数后,各个方程的残差值就能够估计方程间的方差和协方差,类似于SUR的估计过程。第三阶段,将会得出OLS的参数估计量。本文用Eviews7.0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出结果如下:

由上述消费方程可见,各系数显著,估计效果较好。我国居民平均自发消费为1166.7元,消费额对产出的斜率为0.45,每增加1元的社会产出,就会有0.45元用于消费。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视角来说,最终消费由当期产出水平决定,而在支出法核算的GDP恒等式中产出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决定,因此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依存。

由上述投资模块方程可见,投资额与产出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不过产出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并且滞后一期具有正向的作用,滞后二期具有负向的作用,同时,投资额同样受市场利率的影响。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视角看,与消费方程同样,投资额与产出水平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同时外生变量利率的影响则体现了经济总体账户间的互相影响,投资来自收入分配与支出账户,利率来自金融账户,两者之间长期的协整关系体现两个相关账户间的联系与相互依存关系。

由上述真实货币供应量模块方程可见,货币供应量由当期产出水平和利率共同决定,并且与产出水平正相关,与利率水平负相关。上述结论符合经济学原理,属经济学常识范畴,但带入到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中就会发现不同账户间的联系,产出水平处在核算的生产账户,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水平则在金融账户,从而发现两账户间的联动作用。

当我们得到了联立方程模型后,十分重要的应用就是对模型进行模拟,本文基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可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进行模拟,同时更好的体现我国宏观经济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下文利用情景分析方法,模拟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对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假设情景1:从2008年开始,一年期存款利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在此假设下,带入到已建立的联立方程模型中,得到利率变化后的各经济变量对应的变化值,表中计算公式为:(模拟结果-拟合结果)/拟合结果*100,得到结果如表1: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如果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即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GDP、居民最终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紧缩作用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对控制多度投资可以起到较有效的作用,从而说明适当升高存款利率能够显著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下降。各指标处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从这种联动机制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政策正是利用不同账户指标间的作用传导机制,达到保证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 结论说明

第8篇:国民经济核算范文

作者:“SNA 的修订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课题组 中国的政府收入分类和国民经济核算关于政府收入的处理 根据财政部制定的《2012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政府收入分类包括四个层级,分别是类、款、项和目。最高层级的类有六个类,分别是:税收收入(代码101)、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代码102)、非税收入(代码103)、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代码104)、债务收入(代码105)和转移性收入(代码110)。 (一)税收收入 1.税收收入的分类。我国的税收收入分为21款。其中,05款“企业所得税退税”实质上是收入的负项,反映财政部门按“先征后退”政策审批退库的企业所得税。08款“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目前已暂停征收。税收收入分类如表1所示③。2.我国的税收科目与SNA有关税收分类的对应关系。2008年SNA对于“生产和进口税”项下的分类项目,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更多的是一种阐述性的说明。“生产和进口税”由“产品税”和“其他生产税”两部分组成。关于“生产和进口税”的分类。产品税是指:对生产、销售、转移、出租或交付货物或服务而征收的税;或者对以自身消费或资本形成为目的使用货物或服务而证收的税①。其他生产税,主要针对生产中用到的土地、房屋或其他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而征收的税;或者针对雇拥劳动力或支付雇员报酬而征收的税。通过以上对各税收科目的介绍,结合2008年SNA中关于生产税和进口税、经常税等的定义,表3列出了我国税收科目与2008年SNA有关税收分类的对应关系。明确这种对应关系,有助于分析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所采用的价格和2008年SNA价格的差异,对于理清收入的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的问题有也帮助。3.部分科目的说明。(1)资源税。资源税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各种应税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征税范围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7大类。资源税采用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的方法征收。2008年SNA中的财产收入项下,包括了地租(其中一种是地下资产地租)。地下资产的所有者(无论是私人单位还是政府单位)都可以与其他机构单位签订租约,允许它们在特定时期内开采储量,自己则获得作为回报的地租支付。这些支付通常被称为特许权使用费,但在本质上仍是所有者将资产交由其他机构单位在特定时期内处置所得的回报———即地租,2008年SNA也将其处理为地租。该类地租可以采用定期支付固定数额的缴纳形式,也可以根据对资产储量开采数量或体积来确定。因此资源税界定为财产收入比较合适。(2)房产税。我国目前除了少数试点地区之外,房产税的征收范围仅限于城镇的经营性房屋,这部分的房产税属于其他生产税。试点的房产税,属于资本经常税项下的土地和房屋经常税。指土地或房屋所有者(包括自有住宅者)因使用或拥有土地或房屋而定期(多数情况下为每年)应缴纳的税①。(3)印花税。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使用的应税经济凭证所征收的一种税。企业缴纳或的印花税属于其他生产税。个人缴纳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属于产品税中的“金融和资本交易税②”。这个要区别于所得税项下的资本收益税,它是指对个人(或公司)的资本收益(SNA称之为持有收益)征收的、在当前核算期内到期应付的税,它与收益产生的时期无关③。(4)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是指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以转让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为计税依据向国家缴纳的一种税赋,不包括以继承、赠与方式无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这种税属于产品税中的“金融和资本交易税”,它有别于2008年SNA中提到的资本税中的“改善性征税”,也就是由于政府规划允许为商业或住宅目的开发土地而对农用土地增值所征收的税(段落10.207a)。(5)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对购置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等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车辆购置税实行从价定率的方法计算应纳税额。企业以及住户由于生产活动购置车辆而缴纳的车辆购置税,属于其他生产税。住户由于非生产活动目的购置车辆,而缴纳的车辆购置税属于“所得税、财产税等经常税”项下的“经常税杂项”。(6)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依其占用耕地的面积一次性征收。这是由于在生产过程(建房或其他非农建设)中使用了土地而应缴纳的税,属于其他生产税的范围。(7)烟叶税。烟叶税对在我国境内收购烟叶(包括晾晒烟叶和烤烟叶)的单位,按照收购烟叶的金额征收。属于“除增值税、进出口税以外的产品税”项下的“一般销售税或流转税”。 (二)非税收入 1.非税收入的分类。如上文所述,我国政府收入的分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是非税收入。非税收入(103)包括了7个款,分别是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02款:专项收入;04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05款:罚没收入;06款:国有资本经营收入;07款: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99款:其他收入。表4是非税收入分类。2.非税收入的一些特点。在非税收入的款项中,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比较特殊的。它不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因此不包含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科目”的非税收入之下。它的主要构成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02款:“专项收入”下的项目,有部分项目可以理解为政府的税收,例如:水资源费、教育费附加、草原植被恢复费等。部分项目实际上是资产销售的收入,例如:铀产品出售收入、国家留成油上缴收入。04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包括的项目众多。需要根据SNA的原则来判断区分。例如“法院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诉讼费”和“外交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签证费”等,应认定为是对服务的支付。“工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企业注册登记费”和“出版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费”等,应该归入到政府税收的范畴、3.非税收入中重要的项目:政府性基金收入。财政部有关资料指出:“2011年全国非税收入情况: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14136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363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3166亿元①。可见,非税收入中,政府性基金虽然不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但近几年来,其数额远超过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部分。而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要部分就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07年之前,土地出让收入先纳入预算外专户管理,再将扣除征地补偿和拆迁费用以及土地开发支出等成本性支出后的余额缴入地方国库,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全部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地方国库,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与公共财政预算分开核算,专款专用。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国库后,市县财政部门先分别按规定比例计提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余下的部分统称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②。由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数额巨大,因此有必要明确对它的处理。土地是一种非生产资产,我国的土地转让只是针对使用权的转让,并未改变土地的所有权。目前土地批租或者使用权市场上的拍卖交易可以认为是投资公司或房地产公司,对于一项无形非生产资产(土地使用许可)的购买,而不是对于土地本身的购买。由于这部分的资金收入并不是经过生产或经营活动产生的,仅是一种由国有资产的实物量转化为价值量的政府行为,因此不能作为当期GDP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变化会在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p#分页标题#e# (三)政府收入的其他部分 我国的政府收入,除了上述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外,还包括了其他几个部分。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代码102),包括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等10款。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代码104),包括了国内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内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转贷回收本金收入4款。债务收入(代码105)包括国内债务收入和国外债务收入2款。转移性收入(代码110),包括返还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等9款。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这些类别下的款项进行详细讨论。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相对而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对于税费的处理过于简化。一方面是由于基础统计报表中缺少详细的税费项目;另一方面也缺少对于税费项目对应的标准。这造成了部分项目处理相对简单,个别可能还有疏漏或错误。 (一)工业成本费用调查 在工业成本费用调查中,其他制造费用、其他销售费用等包含的其中项“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都作为增加值来处理,也就是说,认为上交给政府部分都作为税收来处理。实际上,“上交给政府部分”有一部分可能是对政府服务的支付,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还有可能是交纳的罚款等,属于经常转移的范围。 (二)排污费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排污费是按生产税处理。2008年SNA推荐的排污费处理,远比这种简单处理要复杂。2008年SNA认为,各国政府正越来越多地将排污许可授权作为控制总排污水平的一种方法。这些许可不涉及自然资产的使用(大气并未被赋予价值,因此它不能作为一项资产),所以要归为税收。 从概念上讲,该项许可中内含了可交易性,由此会存在一个活跃的市场,所以该许可构成了资产,应该以其出售的市场价格评估其价值。如果对污水排放的支付是一种意在杜绝排放的罚款,则该支付应作为一种罚款处理,应该属于经常转移。如果签发的许可数量有限,且其意在限制排放,则该支付应作为税收处理(前提是污水所进入的介质在SNA中不被视为一项资产)。如果该介质是一项资产,且排放许可中约定的必要条件得到了满足,则对许可的支付应以与上文提到的移动电话无线电频谱使用许可付费的相同方式处理(资产的购买或租赁)。如果收费与补救活动相联系,则该费用是对一项服务的支付,除非征收的金额与随后的水处理成本完全不成比例(在此情形下应作为一项税收处理)。 (三)绿化费 绿化费是政府非税收入下的“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按照中间使用处理。按照规定,收取的绿化费按计划专项用于绿化造林,对于交纳绿化费的企业而言,不存在交纳绿化费后直接享用了某种政府服务,更类似于享受的国防或公共安全服务,因此按税收处理更为合适。 总体而言,由于政府收入中涉及的项目多样,情况复杂。本文主要梳理了税收项目的一些对应情况。更多的非税收入,例如政府性基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的梳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9篇:国民经济核算范文

关键词:会计工作;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地位;概述;作用

会计核算职能是依据国家制度,利用专业的会计知识,对经济活动进行汇总,能够为经济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依据。通过分析会计的涵义能够得知,会计不仅仅是一项经济计算,同时也是提供财务信息、经济管理信息的系统。

一、会计核算的概述

会计核算是在国家财经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一系列政策、制度、纪律等,对已经开展的经济活动使用经费展开计算。会计核算分为三个步骤:事前核算、事中核算、事后核算。在开展核算工作时,首先应该分析核算资料、确定资料的精准性。在核算过程中还应该监督经济活动的进展,最终对核算耗费、经济活动、计划等。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融入会计工作,能够有效的处理国家经济、企业经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到宏观经济和企业之间的经济水平。会计核算工作是从企业资金角度出发,通过债表、利益表等业务收入支表,对企业的生产经济展开核算,同国民经济的核算流量、价值量要求吻合。会计核算账户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记账方式一致,其区别主要是会计核算属于宏观会计,国民经济核算属于社会会计。

二、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地位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计算、计量的推动,会计工作采用的是专业的方法,将各类物质的价值进行科学分类、汇总、核算价值成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需要将发展总量、资源消耗量、资源利用率等经济指标计算出来,是会计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工作也显得至关重要,经济管理人士也逐渐意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企业只是将会计工作作为企业财务工作开展的辅助工具,部分财务人员甚至认为,会计工作就只是记下账务、核对员工的工资,没能将会计工作的作用发挥出来。少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认为记错帐没多大影响,认为财务工作并没有人重视。随着国家出台《会计》政策,在国民经济中会计工作有着重要的地位,能够促使各界认识到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并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将会计工作的地位发挥出来。

三、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

会计核算工作同会计经济监督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监督和核算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严格来说,在实际的应用中核算是监督的基础,监督是和核算工作开展的保障。核算和监督必须相辅相成,才能发挥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将经济活动及时、快速的反映出来,以此提升经济效益。若是没有完整的核算资料、就无法为监督工作提供依据。

(一)管理监督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的压力会导致会计工作人员无法按照正常流程开展会计工作,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层全力支持会计工作,在操作中确保将会计工作的作用发挥出来,实施对企业经济的监督管理。大部分的行政负责人并非经济管理专业出生,因此本身的会计知识、会计制度不够严谨,一些不符合财务工作范围内的业务也强加给会计工作人员,企业应该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不断完善职工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此确保会计工作的稳定开展。《会计法》的颁布预示着会计工作得到了落实,《会计法》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但是针对会计工作的实际流程却没有规范。这就要求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明确会计监督职能不属于会计本身的延枝,是在没有任何监督条件下,赋予财务工作人员的使命。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应该出台一些规范财务会计流程的法规、确保财务会计在企业经济中发挥其该有的作用,进行确保国民企业经济核算工作的稳定开展。

(二)经济预测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也逐渐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而影响着会计职能。会计工作不单单是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也逐渐朝着经济情况分析、经济预测、经济决策等方面发展。随着管理者对会计工作要求的不断增加,会计核算逐渐渗透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内。例如:会计工作事前核算指的是预测经济前景,并且参与经济决策,事中核算是在经济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将核算工作和监督工作相结合,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促使经济活动按照预期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企业的领导者除了要求管理层学习经济理论,还应该培训管理层的会计知识。标准的企业家应该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熟悉企业成本、经济利润等指标,掌握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做好日常的财务工作,以此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数据,发挥出会计核算、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一冬.《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研究[D].广西大学,2015,12(05)100-103.

[2]陈德强.区域项目资产营运与财务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0,10(06):120-123.

[3]林泉.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7(07):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