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范文

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精选(九篇)

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

第1篇: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管理机制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 D668 文献标识码: A

自2008年开始,“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湖南全省范围内实施已有五年时间,此前分别在省内个别地区也有少量的选聘。本文以郴州市北湖区、桂阳县、桂东县为研究对象,剖析“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具体实践中的现实境况。本文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形式,访谈调查对象主要为大学生村官及其市、区(县)、乡镇(办事处)三级主管人员,同时走访了大学生村官所在村干部及村民,调查地区涵盖21个乡镇,15个行政村。

一、选聘概况

郴州市是湖南省最早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的地区。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郴州市连续三年合计选聘123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在这三年间选聘对象均为高校应届毕业生,选拔考试项目主要以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笔试主考《公共知识》、《作文》两门并按一定比例确定分值排名面试。这三年间的选聘实践为2008年及以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郴州的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2008年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开展以来,郴州市共聘任796名大学生村官,目前有在岗大学生村官459人。通过各种渠道流动大学生村官337人。

郴州市大学生村官选聘生来源于近50个专业,主要集中在法学、英语等10个高校招生规模大的专业(如下图)。

湖南在选聘大学生村官中要求“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共党员比例应分别达到80%以上”。从郴州2009至2012年选聘765名选聘的高校毕业生信息分布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选聘生所占比重连续四年递增,党员(含预备党员)选聘生比重维持在50%至65%之间(如下图)。

从2012年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学生村官任职一年后异动(指除流向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研究生、自主创业和服务期满自主择业以外的流动方式)较多,任职二年正常流动较多(如下图)

二、工作生活现状

根据调查了解,38位大学生村官任职村多为乡镇府所在地村,22位任职在政府所在地村,占比57.89%。在工作内容上,长期服务村级事务的有10位,有创业项目的4位。其余大学生村官由乡镇安排了具体事务,偶尔参与村级事务,在村级事务中主要包括整理村里资料档案整理、远程教育工作、会议记录、写总结报告以及与村干部处理其他具体村务等。从进村的次数来看, 70%的大学生村官一周到本村从事村务工作不超过2次。在部分大学生村官任职村中,只有村干部和部分村支部党员了解他们,其他村民对其了解甚少。

从大学生村官居住地分布来看,38位大学生村官中,32位居住在政府宿舍,占比84.21%,6位居住在村里或其附近地,占比15.79%。在21个乡镇中,政府提供食堂就餐的有18个,占比85.71%,其中免费就餐的3个,在食堂日就餐费用10元以内的16个,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在乡镇就餐条件比较满意。

在业余时间安排上,73.68%的大学生村官为公务员考试准备,有10%的大学生村官以走入任职村与村民交流为主要安排。通过对大学生村官所任职村村民的调查,所有走访的15个村有2位大学生村官为70%以上的村民所认识,其余行政村村民认识本村大学生村官的比例达到20%的仅为3个,更多的大学生村官为绝大多数村民所不认识,也有少部分村民表示虽然大学生村官在本村服务2年,但自己对此从不知晓。

大学生村官中的成绩突出,主要表现在能为群众接纳认可。桂阳县一个乡镇府所在地的村,村民4000多人,村支部党员101人,在该村任职两年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竞选成为该村支部副书记。该大学生村官熟悉各家基本情况,也时常与村民有人情上的往来,深受村民欢迎。受到群众的认可,在上级政府因新能源工程项目征地遇到障碍时,该大学生村官能有效地解释政策并得到村民的信服。从走访的部分乡镇干部看来,安排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政府事务才真正能锻炼他们,原因是大学生村官迟早要离开任职村而转入公务员队伍,乡镇基层中工作能对其日后进入公务员岗位提供较好的锻炼。

在走访的所有大学生村官中,有30位被安排了乡镇(办事处)党政办公室工作,工作内容主要为接待和日常性的政务咨询工作。这些大学生村官也需随同乡镇干部下乡或者单独入村进行综治维稳及调查工作。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虽然受主要乡镇主要干部的联系帮带,但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受任何其他干部的安排或者指派具体工作,这在调查问卷显示有60%表现对乡镇其他干部的工作安排表现出疲于奔命。对大学生村官在乡镇里的工作,乡镇主要干部则认为将其放在这样一个岗位便于其接触更多的人和事,有利于培养他们实际工作能力。对于乡镇的安排,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表示服从,一个方面是因为在乡镇工作环境相对较为优越,工作和生活更为方便,另一个方面是因为自己单独驻村将失去乡镇补贴,同时也担心如果不服从乡镇安排将会在年终考核上很难获得满意的结果。

三、管理机制

市级以下各级主管部门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级有关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纷纷出台了各类制度办法。虽然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但各地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仍具有现实作用。

在任职和待遇安排上。大学生村官的任职主要采取个人志愿与组织统一调配相结合的办法,分配到县,安排到村。聘任职务根据是否为中共正式党员而安排为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待遇上,2008年至2011年湖南大学生村官在参加公务员考试享受放宽报名条件、笔试加分等优惠政策,2011年湖南取消公务员考试加分的优惠政策,代之为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来源主要为工作和生活补贴,“分别为每年中央财政补贴1万元,省财政配套补贴3000元,市财政补贴2000元,县区财政补贴不低于2000元,另中央财政按照人均2000元一次性发放安置费。”部分乡镇对大学生村官有其他少量的补贴。

在管理模式上,形成了县委组织部、基层党建办跟踪管理,乡(镇)党委日常管理,村支两委直接管理三级联管模式。具体为“县委组织部、基层党建办负责全面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动态、思想动态及考核考评工作;乡镇党委主要负责做好大学生村官的使用和培养工作,帮组大学生村官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困难,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村支两委对选聘生工作负有直接管理,为选聘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妥善安排选聘生的生活等”。

在具体管理制度安排上,各地出台了明确的细则和办法,比如作为大学生村官主管部门的桂阳县委基层办具体制定了“结对帮扶制度、挂职锻炼制度、工作月报制度、请销假制度、交流汇报制度、评议考核制度”,这些制度明确具体,包含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管理的诸多内容并有详细的考核标准。针对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和行为的管理制度较多,然而制度的效力不强,制定具体制度的县级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村官只是尽跟踪管理职能,日常管理在乡镇党委,乡镇在管理上比照乡镇新进公务员管理办法实施管理与县级主管部门管理目标和办法上有较大差别。在管理执行上,大学生村官更侧重于服从乡镇党委的管理安排,因为只有该级管理是对其考评影响力大。这样,在管理制度上的双重性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大学生村官依赖并服务于乡镇,进而游离于行政村之外而失去大学生村官的本职宗旨。

在考核奖惩上,主要由县市区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每年对选聘生考核一次,考核主要比照公务员相关规定,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是对其一年工作的评定也能对其工作的约束。

四、小结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基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通过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架起了一座农村和高校人才流动的桥梁,让基层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各类关于大学生村官选聘、任职管理、流动退出等制度办法,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具体实践中不可否认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是制度上的问题,有些是管理方法的问题。只有抓住问题的根本,统筹兼顾,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贡献,才能达到该计划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培生等.郴州拓宽大学生村官成才路[N].湖南日报,2013-4-24

[2]郴州市委组织部等.关于印发《郴州市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郴组发[2008]5号

第2篇: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范文

一、“富人治村”的基本特征

所谓“富人治村”,是指土生土长在农村的经济能人或先富能人,他们基本脱离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凭借其在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引领性作用,获得村民认可的社会性权威,他们采取自荐或村民举荐等方式,在村民选举中获胜,成为村治体系中的主导力量。

出于方便研究的目的,笔者随机选择了两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

A镇位于苏州城区的最东端,区域面积近18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目前户籍人口近3万人,外来人口约6万人。2012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是一个典型的“规划科学、建设精致、环境优雅、配套完善”的生态型、幸福型、宜居型城市副中心。B镇地处响水县东南边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水陆交通便捷,商业网点密集,服务功能齐全。全镇总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2012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亿元;财政总收入9374万元。两镇的“富人村官”均年富力强。其中A镇平均年龄46周岁,B镇平均年龄48周岁,大体呈现出学历“南高北低”、经济特征“南商北农”的基本格局。如果以苏南富人标准,苏南A镇企业家身份的“富人村官”2人,约85%学历为大专以上,经营企业为主;苏北B镇,如果以当地富人标准,“富人村官”35%左右,学历为高中以下,以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的经营为主。

在所调查的两个乡镇中,我们发现江苏的“富人治村”如下一些特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都有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乡镇政府任用村官标准改变,从老实听话转向能带领群众致富;赢得村民的信任,获得村民认可的社会性权威等。总体而言,苏南的“富人”村官各种特征更为明显一些。

二、“富人治村”的实施成效及基本经验

“富人治村”既能发挥农村党员的“双带”作用,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又能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增强村干部队伍做好各项工作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能人治村”盛行的浙江相似,江苏的“富人”村官在推动本村经济发展、促进村民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先富能人带领农民闯市场,拓宽致富门路,集体经营,共同抵御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风险。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苏南A镇一些“富人”担任村书记后,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农民“集团”,农民按股分红,形成了增收长效机制;苏北B镇的“富人”村书记在发展村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空壳村”的困境,一位“富人”村书记上任后甚至用自己私人资产来弥补村级债务。苏北“富人”村官的目光大多数集中在粮食、生猪、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方面,带领村民致富。

加强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代表乡村新富阶层的先富能人们通过竞选方式走上政治前台。他们的当选既反映了先富群体积极参政的内在冲动,也反映了选民的主体地位突显。苏南A镇个别村庄甚至出现几个“老板”联袂参选并“组阁”的现象;苏北B镇的很多村庄虽然村官老面孔居多,但也出现了竞选现象,说明了农民整体民主政治意识在提高。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信号,体现了农民与时俱进的新思想观念,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和构建和谐农村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提供了公共服务,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富人”村官们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诸如村庄道路、桥梁、水利、电力、卫生、治安等公共产品等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富人”村官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较多的社会关系,能争取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项目支持和资金资助,还能争取到社会捐赠。苏南A镇的很多“富人”村官为村庄提供公共服务,甚至个人出资来为村民提供福利。例如开展数字农家书屋、图书交流交换等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苏北B镇的农村在一些过渡型社区出现了老年活动中心、室等娱乐场所。这也有利于塑造新时期的农村文化价值,凝聚人心。

江苏“富人治村”主要有以下一些经验:

依靠较新的治村理念。“富人”村官们将企业经营中的一整套管理理念与办法引入村务管理,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营性治理的村治理念,实现了村庄治理理念的创新,大大提高了村务管理的效能。比如,苏南A镇的一些村庄创造的农民集团“抱团”经营、抗衡市场风险的新苏南模式;苏北B镇农村出现的在传统生产方式基础上,创建种植(养殖)基地的经营理念。他们制定、完善了村级组织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村级组织的工作,实现了村治模式由过去单一的上下级行政关系模式向行政事务的上下级关系、公共服务的指导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合作关系有机统一的混合模式转型。

实施因地制宜的治村策略。“富人”治村策略都有着地方特性,因地制宜,才能最大程度地利于农村的发展。苏南A镇地区的“富人”村官们善于集中农村分散的生产力,利用自身资源以及村庄集体资源,将分散的家庭单位集合成一个产业链整体有机地运行,集中资源搞好发展。农民集团便是典型。他们根据本村实际情况,下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房地产开发、现代农业、物业管理、观光旅游等全资子公司,集中整合邻近数个村集体资产经营公司和社区股份合作社的资产,共同发展。而苏北B镇的一些“富人”村官们利用苏北商品粮(棉)生产基地,重点搞好农村基础建设,加大农作物生产投入,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在村级治理机制上,A镇与和B镇一些村庄在人员的配置和职责上作了调整,除了原本的村委会和党支部,精简了冗余人员,增加了村民监督员或村情巡视员,同时镇(区)政府也渗透作用于村级治理的管理活动中,并采取村干部创业积分制,重点考评“富人”村官们,积分设计主要围绕镇(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落实和农村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进行,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富人村官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富人治村”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部分“富人”村官从政动机不纯易导致权力异化。“富人治村”目前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尚不完善,某些方面还是空白,以致有些动机不良者就可能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在对A镇、B镇干部和村民的调查中,认为“先富能人”担任村书记的主要动机是谋求经济利益、谋求社会和政治地位的比例比较高,其中A镇各项指标都接近或超过50%,B镇竟高达70%。事实上,部分地区的“富人治村”模式已经显现出“权力膨胀和权力异化”的趋势,甚至变成“富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就激化了农村贫富之间的矛盾。这一点苏北地区较为严重。

部分“富人”担任村书记削弱了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是指乡镇处理乡村问题,促进党和政府同广大农民之间良性互动,达成彼此和谐的行政管理能力。乡镇党委对村级组织的掌控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镇对村庄的社会管理能力。部分“富人”担任村书记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A镇有些企业家村官财大气粗,经济上相对独立,反对乡镇政府对村里工作的指导;政治上独断专行,权力过于膨胀,根本不把乡镇领导放在眼里。结果普通村民认为现在党员标准是为富人而定,村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威信下降,乡镇政府对他们的调控力、约束力减弱,最终是乡镇党委组织意图难以实现,这在苏南一些村庄表现尤为明显。

部分“富人”村官经济能力强、政治能力弱导致党组织的凝聚力退化。经济能力强、政治能力弱是“富人”村官们的共同特点。在两镇的调查中,约30%的乡镇干部、29%的村干部、36%的村民认为“先富能人”村书记、村主任政治素质不过硬,很难体现党的宗旨,会拉开党组织与普通村民的距离,降低党的凝聚力;约21%的乡镇干部、26%的村干部、45%村民认为,相当多的“富人”村官缺乏从政经验,尤其缺乏农村实际工作经验,不懂得党组织工作和村民自治的程序和方法,不知道怎样处理村民矛盾和纠纷,以至于出现了村务工作简单化的倾向,最终导致村党组织凝聚力的退化。由于A镇的“富人”村官们普遍学历高于苏北,又处于经济发达地区,见多识广,其政治文化素质还是高于苏北“富人”村官们的。

四、“富人治村”现象的思考

建立差别激励机制,发挥“富人”村官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富人”村官的从政动机不同、需要层次各异,宜区别对待,应建立差别激励机制。对苏南富裕程度高的“富人”村官们,主要进行精神激励,如给予其表扬、荣誉称号、奖章等,为他们当选人大、政协以及党的代表等创造条件,从而激发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热情。对苏北经济富裕程度一般的“富人”村官们,则重点是物质激励,把他们的工作业绩与薪酬待遇和生活待遇的改善结合起来,如对业绩突出者,给予政府津贴或吸收成为乡镇公务员。

完善“两推一选”选举制度,对“富人”村官进行有效制约。苏南、苏北农村均应规范选举行为,积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选举环境,坚决查处贿选等不法行为,让选举者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村两委主要人选要采取“定标选人竞争上岗”办法产生,不仅可以通过内选产生,也可以采用外返、下派、返聘等多种形式产生。要逐步构建富有弹性的吸纳机制和公平的竞争机制,放手让“富人”通过竞争进入村级领导岗位,以期实现先富带后富。

县(市、区)党政有关部门和领导要积极配合乡镇党委做好对“富人”村官的管理工作。苏南“富人”村官经济实力强、社会关系广、脑子灵活、个性突出,乡镇党委对他们的管理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县(市、区)领导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县(市、区)在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责任制时,不仅要把目标要求细化分解到乡镇和村,而且要细化分解到县(市、区)各个部门,并把他们配合乡镇、村党组织工作作为其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对“富人”村官的管理监督机制,对“富人”村官实行权力制衡。苏南很多“富人”村官来自企业,很容易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做村里的工作,导致治村方式专横粗暴。因此,在农村党组织内部搞好民主监督就显得极其重要。为此,必须完善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规则,对违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以及影响到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当政“富人”依法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惩戒,并尝试建立“富人村官”任前财产公示机制、村民预算审议机制、村治体系内部监督机制,以规范“富人村官”的履职,实施对“富人”村官的权力制衡。

对“富人”村官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苏南大部分地区纷纷开展由市区组织部门牵头,党校承担对“富人”村官们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一是要进行政策、民主、法治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其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二是要加强村务管理知识和党务知识的培训,并由村官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与他们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高村官们依法管理村务的能力。

第3篇: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范文

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已结束,我成为这次考试中的一名幸运者,成功考取了××乡人民政府计生助理职位。20xx年8月18日,当我接到××市委组织部同意录用我为××乡人民政府计生助理的文件和干部介绍信时,心情十分激动。公务员,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羡慕的职业,但对于大多数一直在基层辛勤奋斗的“村官”来说,却是我们努力追求实现的目标。20xx年大学毕业后,我回乡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到今年已有9年,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9年来我不断努力工作、学习,今年,终于抓住这次机遇,考取了公务员职位。

回顾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党委、组织部门对“村官”的高度重视

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全区共拿出300个职位,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门对“村官”、村干部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区第一次主要针对“村官”招考公务员的考试,从最后全区录用的情况看,这次招考全部职位录用职位“村官”占90。

二、宣传发动到位

这次考试的宣传发动工作十分到位,除召开全区视频会和印发文件,还在报纸、网络上考试简章,地方组织部门专门组织召开各乡镇分管领导会议传达,各乡镇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传达,宣传发动工作做到每一名符合报考的对象。大部乡镇都给“村官”安排了复习时间,各乡镇还专门安排一名分管领导带队到河池市参加考试,全面做好考生的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

三、在命题上突出公平性

这次考试命题不是靠谁能死记硬背、狠砖书本,而是突出“考能力、考平时”的特点,试题面很广,但大多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考的是日常的积累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于大多数平时工作非常繁忙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这种命题方式较好地体现的公平性。

四、在面试上突出公正性

这次招考面试工作,统一在河池市举行,而不是由地方组织面试,有效避免了地方和用人单位暗箱操作。面试前先由考生抽面试顺序号、再由考官抽面试考场,较好避免了事先打招呼等违规现象,如我所在考场没有一名是本人所在地的考官。考生手机全部关机统一专人保管,并对考试现场手机信号进行了屏蔽,整个面试过程都有纪检监察部门人员监督,面试工作体现了较强的公正性。

总体上,我认为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充分体现了党委、组织部门对村官的高度重视,整个招录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广大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五、存在的不足

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全区共拿出300个职位,我认为职位总量偏少,竞争激烈。××市的录用机率为13比1,有的县市可能更高。

六、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为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问题,建议各地尽可能拿出更多的编制进行招考,每年组织1-2次从优秀大学生“村官”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

(二)各地在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时,建议也拿出部分职位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开考。

(三)在后备干部提拔使用上,建议多给优秀大学生“村官”机会。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基层锻炼已近10年,既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又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一些乡镇工作中起到了主力作用,建议在后备干部提拔使用上,多考虑优秀大学生“村官”。

第4篇: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村官”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我国政府针对乡镇建设发展提出的一项创举。这一政策方针的实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总结出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由于村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它要求职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提供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切实解决各种问题,抵御各种诱惑。

1. 新时期下“大学生村官”的含义

随着“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实行,我国现有大学生村官的数量已达到将近20万。在新农村建设方针的指导下,未来几年里大学生村官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现有的数字将再翻一番。在如此巨大的数量基数下,保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期下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贯彻落实党的方针路线及上级党组织下发的发展建设任务;第二,作为政府代表,积极与当地企业及人民群众保持联系,及时了解群众需求,积极宣传政府思想方针。第三,积极配合其他政府工作人员,完成各项社会公共服务及政府项目建设。第四,整理归纳各种材料,做好政府工作数据的记录及档案管理。必要时协助起草相应的文件材料,并负责网络资源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第五,参与村镇重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第六,负责村镇基础项目的建设和监督。

2. 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意义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对人才的需求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大学生这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灵活性创新性的人才,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实施前,我国农村乡镇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极大得限制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计划。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乡镇人才的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大量乡镇人口流入城市,导致乡镇劳动人口及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毕业生对乡镇部门存在偏见,不愿到乡镇部门就职,造成许多乡镇政府机关职位空缺或整体素质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中央政府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通过优厚的待遇、福利及良好的发展机会等吸引大量大学生到乡镇部门进行就职,一方面缓解了乡镇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一举两得的政策。

3.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教育中缺乏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系统规划,基层村官培养过程缺乏连续性和阶段性,基层村官培养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大多数高校村官培养工作开始时间较晚,培养时间基本集中在大学生毕业前夕,没有实现思想教育全程化,没有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坚持进行村官教育。高校缺乏组织完善、结构完整、主要抓基层就业的教师队伍,高校对基层村官培养课程不够重视,村官培养课程建设体系不够系统不够规范,缺乏科学的基层村官培养理论体系。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普遍存在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基层村官教育或基层村官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高校教师没有对大学生村官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高校教育中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

3.2 摒除“官”念,端正态度,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

有部分大学生在进入乡镇部门后对“村官”这一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官僚作风盛行,公款吃喝,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严重背离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理念。“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位并不属于国家公务人员,也非政府行政人员。更准确来说,大学生村官属于政府和人民群众间的纽带,主要起到了沟通和传达信息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责任务,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切实为人民谋福利。具体可从一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质量:第一,要有为不要越位。所谓的有为是指大学生村官应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在工作岗位上要办实事、办好事,充分了解人民的诉求,站在人民的立场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所谓的不越位则指大学生村官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能所在,充分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不在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不进行不必要的干涉。大学生村官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大学生村官也是乡镇领导干部中的一员,时刻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在平时的言行中必须重视自己的形象和立场,在工作中则应与其他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第二,要有情不要徇私。大学生村官肩负着与人民群众服务的职责,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与人民群众交流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真诚、热情的态度,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同时,大学生村官应与其他同事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在工作中相互合作与帮助。但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公私分明,坚决遵守各项国家规定和要求,尽可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的要求,严格杜绝利用公务之便为个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3.3 除“私”心,转变观念,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到乡镇担任职务主要是处于自身利益的需求,讲大学生村官这一职务当作所谓的“铁饭碗”或工作上的跳板。这些工作观念都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大学生应将村官这一职务当做一项事业来完成而非职业,将为人民服务,推动乡镇建设和发展最为最大的工作动力。因此在工作时必须将个人的利益放在群众的利益之后,不过分计较一时的得失,将每一次的工作经历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在接受村官这一职务时,就要做好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准备以及面对各种困难的准备。通过不断的磨练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为人民服务,为农村建设奉献力量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紧扣创业富民的主线。创业是帮助农村村民实现小康生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村官的职能所在。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带领人民开拓进取,积极创业。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的工作,建立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项目,鼓励村民积极创业。大学生还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积极招商引资,开创城乡合作项目,为村民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二,凝聚务实苦干的精神。精神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作为人民的公仆,大学生村官必须首先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踏实肯干的精神,脚踏实地地为人民谋福利。只有通过不断地解决困难,迎接挑战,大学生才能培养出不卑不亢、坚韧不拔的工作态度,而这种精神将对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今后面对更多的考验时,才能做到不骄不躁,循序渐进地完成上级的任务。

4. 结语

在新的形式下,无论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还是乡镇基础建设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机遇。“大学生村官”这一制度的实行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乡镇建设及地方政府领导班子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保证大学生能及时转换职业角色,找到角色定位,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建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赖佩媛.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途径探析 [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53-55.

第5篇: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官城居;影响;对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此处的“村官城居”中的“村官”,不是普遍认为的“大学生村官”,而是通过村民自治机制选举产生的、在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及其配套组织担任一定职务、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并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的工作人员。村官即村干部,是区别于国家公务员的特殊群体,村干部是游离于国家行政干部体制之外的、不在编、不脱产的边缘化干部。

现今跟以往不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部分农村出现了村官城居的现象。即由生活、工作都在农村,管理一方土地和村政,各种社会关系主要也都是在当地转变为“走读干部”,工作在村里,居住在镇里或城里。这种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型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愈演愈烈。

一、“村官城居”现象存在的成因及表现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1、随着经济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部分村官在城区购买了自己的住房,工作圈、生活圈都向城镇转移。而城乡交通便捷,加上现代通讯的发达,又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镇村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其“走读”提供了便利条件①。

2、虽然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但是在教育、理疗、卫生方面城镇与农村还是存在明显差距,加上农村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村官中多优秀的人才,自然而然形成了人往高处走的局面。

3、村官由于自身身份的特殊性,不在编、不脱产、边缘化,还要负担相当繁重的工作量,但是工资薪酬却与其不成正比、待遇低,城镇致富门路宽广,于是不远再死守一方土地,再加上部分农村的自然条件差,缺乏产业发展优势,进行“走读”也是成为改善生活的一种选择。

4、其中有一部分村官自身本来就是作为在外务工、经商的“能人”回乡参选,而当选为村官,在他们成为当地村官之前就已经在城镇居住,导致村官城居现象的产生。

5、还有一个导致村官城居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部分农村里出现不选村里人当村官的现象,乡村里治理“能人缺失”凸显:年轻人都进城里,老年人留田里,大批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农村出现“空心化”②,一些村留守的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不少地方党员队伍普遍老龄化,村官后继乏人。并且,村官岗位的吸引力在不同地区也冷热不均,有的村子比较富裕,村干部是竞争激烈;但在一些穷村却是“无人可选、能人难选”。

不同地区村干部对城居的界定不同,也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居”划分,但是普遍表现为:居住地与工作地分离,且影响了工作。这部分干部有自己的经济实力体,有实力有能力在城镇买房居住,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等都向城镇转移,跟自己的本职工作地联系甚少,甚至都不了解自己负责的一方土地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心思根本就不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严重影响当地农村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此类村干部“城居”的表现为,干部自身定位偏差,态度不端正,并没有将一方土地和当地的广大群众看作是自己的服务对象或谋福祉的对象,完全只追求个人或个人家庭的极少部分人的利益。工作态度极度散漫,频繁出现迟到早退、擅自离岗,不按规定值班,甚至长期无故旷工,导致干群关系淡薄,当地乡村发展滞后。

二、“村官城居”现象对农村治理的危害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乡村里“村官城居”早已不再是新鲜的现象。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中,针对于“村官城居”现象,则更应注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村官城居”现象的出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如信息更新及时有效、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等。但是对于“村官城居”现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才是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

1、淡化干群关系

群众与干部之间的关系不断疏远。在部分农村,由于“村官城居”导致干群关系不断疏离,村干部公信力逐渐缺失。许多村民反映村干部不关心群众生活和集体事务,而且没有在处理村庄日常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村民对村干部的抵触和反感情绪逐渐增多,抵制村干部的工作和集体活动演变为常态,表现出对村集体和村干部极大的不信任,无法构建和谐发展的局面。

2、弱化干部责任心

目前,农村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急需解决,由于部分村官干部的工作不上心,没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回事,对村里出现的各项事务都是睁眼闭眼甚至不管不问,更不用提潜伏性的问题,村民跟干部的关系也是岌岌可危。如果村干部及时发现及时制止,矛盾可能很快会在基层化解,但如果村干部长期不在,不能及时了解掌握村里各种事情的发展动态,当发生矛盾纠纷时,很多时候都是鞭长莫及,甚至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升级。

3、松懈干部队伍、制度的管理

“村官城居”,极易脱离群众。由于村干部“城居”,当地农村的党组织经常性活动、党员经常性教育往往抓得不够,干部队伍的管理出现明显漏洞和空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往往工作做不到位,不做,甚至有时候是没人有能力去办好一件事,没有从而严重影响农村当地的生产发展。

村干部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村干部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管理机制不完善和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两委“协调”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或者支部包揽村务,或者村委会与支部“顶牛”。二是上级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发展上,而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视不够,缺乏长远的治本措施和规划,重选用,轻培养,重调整,轻帮教,抓一阵,松一阵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考核制度不完善。对村干部的工作打急促、忙来用的时候多,缺乏科学合理、客观公正评价干部政绩的办法。四是激励机制不完善③。

4、乡村干部后备力量不足

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匮乏。农村公共管理人才主要分布在乡、村两级中的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在众多类型的农村人才中,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的作用尤其突出。而农村人才资源问题现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人才资源处于贫乏状态。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在社会成员中的印象根深蒂固,因此在选择工作和就业地点时,绝大多数人才选择留在大中城市。虽然国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强调也大力发展各地农村经济,但是目前也必须承认城乡还是存在相对比较明显的差距,所以很多生在农村的有志青年或者有才干的人都陆续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再加上“村官城居”现象的出现,各地农村明显出现空心状态,及时每年会有村官的人才填补,但是也有可能演变为下一届的“走读”村官,严重影响当地乡村的和谐发展。

三、对“村官城居”现象不利后果的治理

面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措施如下:

1、当地城镇化

德国的城镇化率超过了80%,但是,却有40%的居民居住在农村,其中的绝大多数就业在城里;日本2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但农民只占到全国居民的4%。这表明我国的城镇化不单是吸引农民向城镇聚集的单向发展过程,保持山水田园和民俗风貌特征,实现“就地城镇化”吸引城镇居民到农村居住和就业,也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一过程不是把城镇搬到农村,而是要使城镇要素有机融合到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之中,使我国的农村更像农村。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应该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推动这些重点城镇发展成为10―50万人的中小城市④。就地取才,讲干部本土化,一方面利用了当地干部对一方土地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干群关系淡化的问题,做到实实在在谋发展。

2、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在新型城镇化下的村干部建设过程中,必要的约束和监督管理机制尤为重要。“村官城居”现象的出现,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存在漏洞,所谓村官,就应该是生活、工作都在这一方土地上,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当地情况,解决当地疾苦;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村官开始不安于在一方土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于是出现“走读”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届时保证干部们能真正有在为村民办实事、谋福利、搞建设,有真正的履行自身职责,承担应承担的责任。

另一方面,由于村干部地位的特殊性,处于是游离于国家行政干部体制之外的、不在编、不脱产的边缘化的状态。薪酬待遇普遍不高,但是工作繁琐,责任重大,加上他们自身家庭也需要自己薪酬的供养,因此使得很多村干部产生消极怠工的想法,影响乡村建设,进而也会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所以改善干部薪酬待遇也是很必要的。研究表明,村干部的工资低,村干部就会成为家庭人,追求自身家庭的利益而无视村庄或国家的利益。反而,村干部的补助越高,村干部越会成为村庄人而从事村庄治理事务,高补助会使村干部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从事与村民利益相关的事务,从而使其角色定位更多地体现出村庄人的倾向⑤。

3、注重农村自身人力资源开发

注重乡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发展当地人才资源。首先⑥,要端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态度,转变农民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小农意识。农民对人力资源开发并非不重视,但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存在很大偏差。所以要注重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宣传。可以通过农村广播、电视节目、乡村的黑板报等各种各样适合农村的媒体,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理念的宣传,帮助农民认识到参加教育、培训等都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通过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劳动报酬。这一系列宣传教育的任务主要落在农村基层干部身上,因此首先要更新农村基层干部的观念,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其次,要夯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基础,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注重人口政策,控制好总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优生优育。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构建,特别是农村医疗制度的建设完善,以确保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及保障;在着手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教育投入,提升农民、乡村知识分子的质量,发展当地“智囊团”,确保乡村人才质量。再次,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注重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产业政策的调整,同意城乡劳动市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本质上是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各级政府对此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加强农民就业管理和网络信息服务等。

4、资本下乡

资本下乡先行,⑦资本下乡给农村带去的不只是资金,还能把工业生产中积累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组织形式带到了村里,是用工业的生产方式系统改造农业。首先,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目前,民营资本下乡已经逐步形成一种趋势,这既是资本逐利的需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本身的需求,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妥善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形成双赢,是政府必须要考量的。其次,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由上级党组织选派熟悉农村、原则性强的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用权力制约权力,这不仅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村组织建设,妥善处理两委与合作社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再次,政府统筹,清产核资,明晰产权⑧。资本下乡以后,应由政府部门派出专班,对资本投资所占股份,通过迁村腾地多出来的土地收益,村集体土地股份比例,原有村集体的债权债务以及村集体的资产,村民个人原有房屋“宅基地及土地上附属物的归属,还有各种社会资源和国家惠农政策及土地剩余价值带来的收入,国家投入资产的使用与收益的确权,公司资产的界定等问题进行清产核资,对农户“村集体”合作社的产权进行界定,并进一步明确股权。与此同时,完善村级组织与合作社财务制度,以增加公信力和可信度,确保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⑨。(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解:

① 余清楚,吴齐强.《村干部:本乡土为啥还“走读”》,《决策探索》2015年4月,第66―68页。

② 钟涨宝,韦宏耀,尤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发展――“2013年农村社会学论坛”综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02期,第88-94页。

③ 范柏乃,戴悦.《我国村干部队伍建设及其对策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05期,第127―134页。

④ 刘立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05期,第03―06页。

⑤ 裴志军.《村干部的薪酬与其角色定位和行为选择――基于CGSS农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04期,第33-40页。

⑥ 张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5月。

⑦ 厉以宁.《论城乡一体化》,《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11期。

⑧ 黄国辅,丁建军.《资本下乡的实施路径、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沙洋王坪村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荆楚理工学院学报》,第27卷第5期,2012年5月,第18-21页。

⑨ 罗来军,李军林,姚东F.《双向城乡一体化资本下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年第03期,第34―45页。

参考文献:

[1] 余清楚、吴齐强.村干部:本乡土为啥还“走读”[J].决策探索,201504:66―68.

[2] 钟涨宝、韦宏耀、尤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发展――“2013年农村社会学论坛”综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02):88―94.

[3] 范柏乃、戴悦.我国村干部队伍建设及其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7(05):127―134.

[4] 刘立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3(05):03―06.

[5] 裴志军.村干部的薪酬与其角色定位和行为选择――基于CGSS农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04):33―40.

[6] 张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5月.

[7] 厉以宁.论城乡一体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

第6篇: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范文

一、建强机制,深入落实县委和乡镇党委党建责任制

一是坚持党建联系点制度,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带动作用。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个乡镇、分包1个后进村、1个创先争优联系点。对所包乡镇的党建工作和所包村的党建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负总责,履行指导、协调、督促、把关等职责。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实行“月驻村三日”制度,每名乡镇党员干部联系1个村,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联系点工作台帐在县委活动办备案,其它干部联系点台帐在乡镇备案。要求每年累计蹲驻联系点时间不少于45天,对农村的各项工作承担主要责任。二是抓实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度,强化乡镇党委“主角”作用。4月份,县委书记与乡镇党委书记签订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涵盖了整体工作目标以及部署推动、创新工作、重点工作、常规工作等具体项目。年初,乡镇党委书记与村支部书记签订年度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对工作的落实情况,县委坚持定期调度、评比通报、年终考核。乡镇党委参照县委加大对村级目标落实的督促检查力度,年终县委对村级工作进行总评。三是改进党建专项述职会制度,强化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职责。在实行县委常委、县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员单位参加和当场点评的基础上,采取全体县委常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员单位负责人独立填票,对乡镇党委书记履行党建职责情况进行票决,进一步强化了党委书记的管党意识。

二、规范管理,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认真组织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在“素质工程”建设中,认真按照市委组织部实施的“千名村官基地培训工程”要求,积极开展培训。2013年7月13日组织了全县20名优秀农村支部书记,分两期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9月14日,又选派了两名支部书记到唐山参加了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参会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二是深化关爱机制,积极落实“一定三有”政策。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支部书记的关爱机制,认真落实了“一定三有”政策,继续对农村干部工资实行银行化管理,确保了农村干部工资按月正常发放。为使农村支部书记达到“退后有所养”,年初,对全县农村支部书记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建立了相关台帐资料。同时,对符合条件的8名支部书记办理了享受养老保险退休待遇。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加强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在农村干部管理中,严格按照《农村干部岗位职责管理办法》进行考核,并兑现奖惩。2013年1月份,对全县241个村共计1416名两委干部进行了考核,对评出的11名优秀支部书记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并在“七一”给予了三千元的现金奖励。同时,对不能胜任的干部进行了及时调整备案,今年以来,共调整“两委”干部32人,其中包括6个村的党组织书记。

三、健全组织,扎实推行“四议两公开”等党建制度的落实

在认真实行“一制三化”,“干群恳谈例会”,“六会议事”等制度基础上,今年以来,以建立了党员干部帮办服务机构为切入点,重点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制度。为健全服务组织,使每个村能够及时建起帮办服务站,乡镇建起会便民服务中心,5月份出台了文件,进行了专项安排。10月份又对“四议两公开”和帮办服务组织进行了督查。目前,全县11个乡、镇及工业区全部建起了便民服务中心,241个村全部建立了村级党员帮办服务站。“四议两公开”制度,在全县普及率达100%,每村平均利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决策3.3次,最多达6次,最少1次。

四、强化督导,合力攻坚,后进党支部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年初,县委通过乡镇自查、基层组织建设成员单位会审和县委党建办逐个核实,共确定后进村25个,其中23个村上报市委组织部备案。在管理上,继续实施“四位一体捆绑责任制”,即夯实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乡镇党委、党建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的责任,确保全县各级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形成强大的治理后进村合力。今年以来,县委通过突出五个重点,强化一个督导,取得显著成效。突出“五个重点”,即:强班子。就是对农村班子加强教育培训,对软弱涣散的后进村班子果断进行调整。建制度。健全村各项制度,乡镇党委抓好各项制度的督导落实,用制度规范农村党支部的工作。列后备。把致富能手党员列为后备干部,每个村不少于5名,通过交任务、压担子,重点培养,逐步吸纳到农村班子中来。固阵地。对“两室”标准不高,特别是存在产权纠纷的,按照“十有三通”的要求,下大力量加以解决。办实事。认真解决1-2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做到时间短、效果好。强化一个督导,就是不间断进行明查暗访,准确深入掌握各村仍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县委党建办逐村建立了挂帐督办卡,逐项列出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进行跟踪督办,对每个村的问题,解决一件,查验一件,注销一件。通过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后进治理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取得了积极明显的成效。一是农村支部班子成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治理整顿以来,调整支部书记1名,配齐健全班子9个。二是阵地建设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后进支部彻底整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个,购置会议桌、文件柜等办公设施7套,后进支部办公环境焕然一新。三是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推行“一制三化”机制扎实有效,能认真落实“两委”联席会等工作制度,特别是能按时召开干群恳谈会,村务运行规范,有力促进了村各项工作开展。四是扎实为群众办实事,找准了经济发展路子。今年以来,工作队共硬化道路22千米,铺设防渗管道5000米、吃水管道2万米,寻找致富门路20条,解决矛盾纠纷15件,发展特色种植1100余亩,为后进支部转化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扎实开展

在大学生村官管理上,县委从管理、培训、服务三方面入手,各方联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发挥作用。选聘之初,县委组织部就认真研究出台了“百分制”日常管理办法,将大学生村官全年基础分定为100分,采取倒扣分制,严格实行考勤和请销假、工作日志、因人设岗、督导检查等九项管理制度,年终根据得分情况进行考核评定,奖优罚劣。其中因人设岗制,让大学生村官在做好市定“五员”基础上,根据自己专业特长自行申报农村工作岗位,实行一岗双责。开展“一帮一”活动,让第一批和第二批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产生工作合力。每半月一汇报,每月审阅工作日志,定期召开调度会,开展日志评比等活动。在大学生村官中形成了你争我赶的良好氛围。党建办还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实行“评星定级+公司创业+基地培训”机制加强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的意见》,结合实际出台了符合县情的评星定级意见,分为扎根星、宣传星、党建星、文化星、服务星、科技星、领富星、和谐星等8个星,每季进行评星,作为年终和聘期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去年以来,我县对大学生村官集中培训6次,参训人数达230人次。首先及时进行了岗前培训;其次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计划进行系统培训。县委还强化帮带措施,为每名大学生村官明确一名乡镇副科级干部作为联系领导,建立定期谈心制度,引导大学生村官及时进入角色,指导开展好各项工作,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村“两委”负责人为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帮带工作指导员,负责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大学生村官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三是注重服务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县委组织部要求各乡镇将大学生村官统一安排在乡镇政府食宿,解决其生活难题。在大学生村官待遇上,我县严格按照省、市精神进行落实。省派大学生村官工资参照我县新录用公务员定级标准执行,月工资1650元,以银行卡形式统一发放;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均得到落实。四是开展丰富活动,激发工作热情。七一前,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了“我为党旗添风采”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大学生村官到革命圣地西柏坡、129师司令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此外,还积极扶持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村官,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目前,柏寺营乡柏西村大学生村官吴俊霞同村民合办养猪厂已经初具规模,存栏数达到90多头。

第7篇: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积极作用;现状

河南滑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总人口121万,其中农业人口103万,这就意味着滑县发展重点、难点在三农的问题上,大学生当“村官”,是当前农村发展形势的必然趋势。

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用他们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县域经济提供人才保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从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

2.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支队伍的结构,还带来了新的事业观念、新的知识技术、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正如大学生村干部常晓飞被安阳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授予“安阳市优秀大学生村干部”荣誉称号。在2007年5月,他在县委组织部、镇有关领导的帮助下,创办了安阳市天源蓄电池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电动车电源。

二、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的不利因素

1.功利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村官”角色认同的重要原因。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角度看,大学生刚刚踏上社会,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国家的鼓励政策,比如优先考研、考公务员、不算很低的工资水平、基层锻炼经历这些因素就成为大学生选择做“村官”相对重要的砝码。所以,当大学生到达实际工资岗位后,这些功利性的因素如果没有得到实现,或者没有完全的实现,他们对“村官”角色的认同感就会遭到打击,进而感到自己的前途黯淡。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乡镇干部对大学生村干部具体工作不明确,让大学生村干部在乡镇当中充当打字员、办公室人员以及打杂人员,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计划完全听从于乡镇领导安排工作,其余的时间属于空闲,完全没有职业规划。这样就会引起乡镇领导及村民的不满,但颇于各方压力,不得不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在村任职。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干部今后在村里很难开展工作,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

3.熟悉程度不够,适应困难。大学生“村官”的生活世界从城市到农村,本来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鲍曼的说法:“人们到达一个全新的环境后往往会感到心理上的恐惧、战栗和不安。”

三、促进“大学生村官”发展的对策建议

1.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大学生村官不是去争权夺利,不是去镀金添彩,而是真心实意地去发挥才干,并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目前,该县“大学生村干部”已领办、创办各类项目110个,其中自办项目30个,领办、入股、合伙等其他方式项目80个,年创利润2 100余万元,就业人数2 000多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第三,要为大学生村干部与各高校搭建平台,使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2.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四年来该县、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大学生村干部”1 000余人次,并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村干部”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第8篇: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范文

纷纷请辞

仁寿县某镇的党委书记杨士诚,已经两次向上级党委递交了辞职报告,但上级党委没有批准。县里的领导几次下来做思想工作,要他“以大局为重,思想不要开小差”。他说,如果不是以大局为重,他早就撂挑子了。“现在这个年头,随便在哪里开个小吃店,也能挣三五百一月,还不比当个书记强?”

杨士诚辞职的正式理由不是嫌钱少,而是认为“县里给的任务重,我当乡干部的,完不成对不起组织,完成了对不起农民,两头不讨好,当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近年来,像杨士诚这样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辞职的乡镇干部还不少。据了解,四川西部仁寿县最近有32名乡官提出辞职,其中27人还是乡镇的“一把手”。而该省的某一地级市甚至有107名乡官提出过辞职。

没有正式提出过辞职,但有“辞职心态”的乡镇干部则更多。

据一位多年从事农村采访的记者说,在经济发达地区,乡官是一个“肥缺”,许多人“削尖了脑袋往上爬”,但在落后地区,“乡官辞职”现象却有一定普遍性。

乡官辞职可分为4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作风正派、责任感强的乡镇干部,他们了解农村实际,体恤农民生活的疾苦,看不惯虚假浮夸的作风,不满意上级不切实际的硬性指标,但又不得不跟着做有损农民利益的事情。尽管他们有“为农民谋福利”的抱负,但客观上还是身不由己把自己置于和农民对立的位置,长期以来,不但身心疲惫,良心也颇受谴责。由于看不到真正“为农民办事”的路在哪里,干脆提出辞职。

第二种情况是原来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的乡镇干部,发现以往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行不通:农民不再像原来那样“听话”,好管,一旦触犯农民利益,可能会引发上访,上告。而上级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稍不注意,就会面临“摘乌纱帽”的危险,与其被上面贬掉,不如自动请辞。

第三种情况是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觉得当乡官不如干别的行当,整日操劳,报酬却少得可怜,有的甚至工资被长期拖欠。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乡干部还要自己贷款来维持乡政府的运转。权衡利弊,还不如早日下海。

第四种情况是那种本来就以牟取私利为当官动机的,原来当乡官有利可图,近年来,反腐败风声很紧,一伸手就有被捉住的危险。于是他们“见好就收”,另谋前程。

角色错位

在仁寿县的农旺乡,笔者连续问了几个农民觉得他们的乡长或者乡党委书记怎么样,他们大都回答:不知道,不认识。“我们种粮食的,哪里知道当官的在干什么?”再问“乡干部平时都下来看你们吗?”大多这样回答:“平时不来,收农业税的时候就来了。”

提起干部,许多农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当官的,都贪得无厌”,“官越大越贪”。有的说:我们一个村的村长几年里就盖起了楼房,乡上的人谁不是有钱又有车?

有些农民则认为:中央天天在喊减负,而我们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还年年有增加。显然,乡镇干部是罪魁祸首。

仁寿县组织部的汪部长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尽管现在基层党政干部中确有少数蛀虫,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但绝大多数基层干部都还是党性强、讲原则、可信赖的好干部。

笔者在仁寿、中江县农村调查采访的时候,到过不少乡镇,很难见到乡镇的一把手。其他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正值农忙天旱,领导到一线抗旱去了。有的乡领导为征缴农业税,凌晨就出发,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笔者所遇到的不少乡镇干部勤奋务实的作风与农民眼中的乡镇干部也是颇有差距的。

乡镇干部这一整体形象被误解、扭曲,有其深刻的体制性因素。记者在四川的几个县市采访,面对基层干部的时候,他们都十分无奈:“按县里的规定,必须要有县委宣传部的介绍信才能接受采访,否则板凳可能坐不稳。”而县委宣传部的官员又明确表示:如果涉及负面报道,县里的领导看了会不高兴,找我们的麻烦,介绍信不能开。由于乡镇干部不能独立就基层情况向媒体作解释说明,使媒体在报道或透视某一现象时难免不会失之偏颇。在镜头面前,乡镇干部不论是拒绝采访,还是“无可奉告”,或者是“你问我我问谁”的无奈,都被老百姓当作“心里有鬼”的明证。而一旦造成社会影响,上级又以“”、“不关心群众疾苦”为由,拿乡镇干部开刀,以平民愤。

另外,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民主参与意识加强,对村务公开的呼声加大。但在许多地方,村里的事务还是由村干部一人说了算。一些村的村官确有、挥霍浪费、骄横跋扈的行为。农民把这种对村官的愤怒与不满转嫁到乡干部身上,认为“官官相护”,乡干部是村干部的后台。

自顾不暇

在河清镇,笔者看到一份税收任务表,记录了每季度落实到村的税收任务,任务的计算根据其实就是按人口分摊的。镇长魏某直言不讳地说:表上的任务总额是县里定的,乡镇没有讲价的余地。

魏镇长还说:税收任务与乡镇干部的工资挂钩,完不成任务,扣发干部工资。乡镇又按人口分摊给每个村,同样拿税收任务与村干部的待遇挂钩。“完不成任务要受处罚,完成了任务上面又会增加新任务。而事实上,这几年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增加。”魏镇长无奈地说。

魏镇长所在的地方在发展药材,政府给的收购价是28~32元/公斤,而离河清镇20多公里的百川镇的药材收购价是36~40元/公斤,农民种出药材后都愿挑到百川镇去卖。为防止农民异地出售,魏镇长安排了他的村长们昼夜派人拦截。“我这样做是坑害农民,但我没有办法。药价是县里定的,我们的收购价比别处定得低,县里压了那么大的收购任务,我不堵住他们,就完不成任务。”

乡镇财政困难,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为维持政权机构运转,许多乡镇干部只好以个人的名义四处借贷。有些地方,平均一个乡镇干部的个人负债就有1万多元了。河清镇有2万多人口,乡镇负债达430多万元。而魏镇长以个人名义借款达50万元,债主有20多人。用魏的话说:“如果政府也像企业一样可以破产的话,全县90%的乡镇都已经破产了。”

许多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工资,有的甚至一拖就是半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鼓动干部们激情饱满地工作,这真让乡镇的一把手们为难。吉新镇的党委书记经常在开会的时候,一边动员干部们克服困难,一边暗自想掉泪。

但仍然有人觊觎他们的口袋。吉新镇政府办公室负责人愤怒地控诉:短短几个月,县里各个部门连续来了各种培训通知:有文书培训、财务培训、公务员培训、涉外知识培训、计算机培训等等。少的70多元,多的几百元。有的培训只有3天,每人收了320元,仅发了一本薄薄的书。不参加培训就不给调工资。

该镇的一位老会计透露,为迎接北京方面的检查,县生态办要求各乡在炽热的5月到处调集核桃树苗,临时栽种在山腰供领导参观,后来成活率不到5%,让每个乡耗费了数万计的钱。

至于上边借各种检查的名义到乡镇大吃大喝,乡镇干部十分无奈:我们连工资都发不起了,还要在老百姓面前背骂名。

一位镇党委书记说:我们自顾不暇,连上面的任务都难以完成,怎么可能去增加农民负担呢?

乡官成了税官

湖北某山区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乡干部向一户农家平摊并收取了两头牲猪的屠宰税,农民纳税人拿着索要的税票向县法院,说乡村干部合谋偷了他家两头猪。法官进村调查后对原告说:"你根本就没有养猪,哪能诬告乡村干部偷猪?"原告反问:"我没养猪,为何要交屠宰税?"最后,法院判乡官因违法收税而败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这种“刁民”,所以乡镇干部还没有闹到官司缠身的地步。但显然,现在的农民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动辄会问收税的项目、依据,乃至索要税票。有的甚至直接指出:乡镇干部没有收税的权力。以此拒不交纳。

过去,许多地方的乡镇干部进农民家中,赶猪牵牛,抱走电视机,甚至动用公安、法警抓人,以此惩罚不交纳税费的农民。但现在,再使用这些粗暴的手段,恐怕连乌纱帽都保不住了。对于不按时缴纳税款的,也只能按税法规定收缴“滞纳金”。但如果正税都收不上来,“滞纳金”则更是希望渺茫。

现在的乡镇干部能动用的手段基本上只有“磨嘴皮,跑腿子”,因此,一到税收征缴的时节,乡镇干部都是由一把手亲自率领,到各处去走村串户,挨户收税。

玉兴镇的一位农技干部告诉笔者:在农村经济普遍不景气、农民收入低的情况下,征税工作十分困难。许多地方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田地抛荒,仅有维持基本生活的一点收入,不但税不容易收上来,稍不注意,就会激起干群矛盾。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是“支持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完成税收征收任务”,而不是直接充当“征税人”,税款征收应由税务机关依法执行。因此,乡镇干部直接走乡串户地向农民征税,确实有“集体违法”之嫌。

然而,真正有收税权力的税务部门却稳坐钓鱼台。龙兴乡乡长介绍说:财税部门都知道,全乡税收任务完不成,乡干部就会被扣发工资。乡官还要讨好财税干部,请他们给予一定的宽限。税官也有征税任务,但税官一旦遇到个别“钉子户”、“硬骨头”,还是要扔给乡官去解决。

乡官们感慨道:我们一年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征税收款上,群众见了我们都怕,哪里还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乡镇干部,靠什么支撑?

合兴乡位于中江县的边远的山区。有一次,乡长吴德勤到农民的家里问老乡有什么要求。山里的农民说:吴乡长,我们希望能有水吃。吴乡长差点掉泪了。他说:“共和国诞生50周年了,共产党成立快80周年了,而我们的农民的要求是那样的微薄――要求吃水。”

那种强烈的震颤让他刻骨铭心。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

事实上,许多基层干部,在面对各种压力、困难和委屈时,最终还能坚守岗位,靠的就是这种对党和人民朴实的信仰和感情。

省、县的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对基层干部的思想工作抓得也很紧。特别是近来大兴“三讲”、“三个代表”的学习之风,对基层干部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许多原来思想矛盾比较大的干部,通过学习,抛弃了个人的患得患失,以忍辱负重的姿态投入了新的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乡官难当”是一件好事,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促使政府的行政行为越来越走向“法治”。“乡官辞职”现象也表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也正在开始没落。乡镇矛盾的积累客观上也会促进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目前,由于历史原因,让乡官们长期处于一种“体制性尴尬”和“角色错位”的痛苦中,这是与现代行政管理的理念格格不入的,这种局面不能长期维系。

第9篇: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范文

自从海南率先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8年,中组部部署了在5年内选拔1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决定。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已达41万多人,目前在岗约22万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作为一项政府通过强制力引导、人为设计并自上而下嵌入到农村社会结构中的制度,并非实现了百分百“完美融入”,在一些方面还是出现了明显的“排异反应”。本试图通过嵌入性制度理论,以大学生村官“身份”作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一、中国村治转型的主观需求――服务性基层组织与新生治理主体匮乏

随着后税费时代国家权力从乡村的退出与城市的发展,中国农村出现了普遍性的“内卷化”与“空心化”的趋向。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初衷旨在从宏观上使乡村治理摆脱传统的乡村宗族家长制和精英俘获桎梏,实现现代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为基层培养和灌输更多人才,缓解了因城镇化步伐加快导致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的紧张局势。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政策为导向,搭建人才流通的桥梁,在解决农村新生治理主体缺乏的同时,也缓解了城乡人才二元结构性矛盾,优化了城乡人才配置,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乡村治理的新生主体垂直嵌入乡村,作为国家意志的践行者扎根于农村。

二、“熟人社会”中国家意志嵌入下的治局之困

1.熟人社会下的结构型难题――嵌入性主体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迷局

大学生村官选拔是由上级组织与人事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具有政治意识、市场观念等知识的优秀大学生“嵌入”基层组织,以期实现青年人才与基层政治的制度性衔接。大学生村官制度设定的身份是明确的,随着对农村工作的逐渐熟悉,对实际工作的慢慢接手,身份与角色也将发生转换。大学生村官作为国家垂直嵌入乡土的架构设定,在其嵌入过程中,自然会对传统乡土治理结构产生影响,对于旧式约定俗成般的村落社会关系的均衡结构产生变革,当政治权力介入村庄之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村落中原有的人际关系规则,传统村治主体的村干部在角色转换中处于模棱两可心态,一是原本自己对于公共供给品的“俘获”与人资格会遭受影响,二是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不信任感与身份认同的困境。

2.乡镇借调之风――基层公务员缩编带来的内生矛盾

现在大学生村官的招录为了基本的公平与人才的吸纳两方面的考虑,在考录公务员的时候不太会考虑地区性户籍条件限制,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地区方言的沟通与专业皆不匹配的情况下,就会大部分会被借调到乡镇里做起了“临时”乡镇公务员。本来按照国家给与“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大学生村官”是被选派到村里担任村主任、村书记助理的工作人员,他们理应下到村委会,在农村最基层工作岗位上接受锻炼,深入农村;由于基层编制缩减带来的基层公务员缺乏,很多乡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工作,使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既不在任职村,也不在村委会工作。所以就架空了所谓大学生“村官”,形同虚设。根据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调查组对江苏省总体调查来看,借调趋向非常明显,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都被乡镇或县里借用,超过60%的人上任半年之后都被安排在乡镇办公室工作,村里的职务只是挂名。

那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村官都会刮起乡镇借调之风呢?第一,大学生村官本身不愿意去村里工作,缺乏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易受社会风气与自身错误扭曲的价值观影响,他们很多人从开始就是抱着“混”基层的想法而不是从基层“干”起的想法。第二,基于农村工作复杂性,大学生村官自身无法改变现状。农民现在较缺乏组织性,文化素质有限,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推广较难;干部群众的矛盾仍然较大,村领导尤其是村支书或村主任惯于“一言堂”,根深蒂固难以突破改变,他们更不可能支持大学生村官插手现有的乡村秩序与利益安排,且乡镇政府与村领导有其传统的治理方式。第三,基层公务员编制的减少与服务性基层组织建设导致必须“截流”这批生力军。

三、解构与重构――江苏省政策创新与理论生发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新生事物,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培养基层后备干部的战略举措。推进这一重大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宏观层面的整体性设计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即需要站在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谋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走向,国家应担负无可替代的引擎角色。

1.加强涉农专业招录,推进地缘化倾斜

从2007年启动“1011工程以来”,连续多年,江苏一直坚持化选聘,每年选聘数千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任职工作。据课题组的重点调研,江苏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比例达到80%左右,近年来由于“985高校”可以免试,常州2013年大学生村官一半以上来自“985高校”,课题组的重点调研发现:江苏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分布较为分散,尤其其中涉农专业比例不足5%,事实上,选聘大学生村官是直接到村任职工作,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畜牧业等,农村的主要人口是农民群众,农村的主要工作离不开涉农专业,而且现在农林类院校的招生与学生就业普遍不太理想,这样一个良性的嵌入选拔机制,可以改善农林院校的招生和就业状况,这类大学的学生在农村更能够有施展拳脚的地方,农林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依托母校的学术优势给所在地区带来合适的项目,因地制宜,这样既能发展大学生村官个人,又能够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产学研的合作。

2.政策性考量与规避策略主义

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身份困境是制约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有必要从源头上正本清源,准确定位大学生的身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良性发展。首先,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身份。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文社会环境各异,对大学生村官在思想上和能力上接纳的程度各不相同。各地可根据需要和能力制定适合本地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给予大学生村官恰当的身份。比如江苏省明确规定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待遇,其次,特殊问题特殊对待,灵活机动留住人才。为了让任期已满的优秀村官能够继续留任,能够参加村委会选举投票,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3条增加相应条款:“户籍不在本村,但党团关系已转至所在村,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应当对其进行登记,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当选“村干部”的制度安排。从各地的实践创新来看,现在能担任村委会主任、副主任职务的大学生村官人数偏少,但今后相当长时期引导和支持更多优秀大学生村官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参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做法必然更加丰富和有效;尽管理论创新和相应法规修订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大学生村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在农村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是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更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