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范文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精选(九篇)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

第1篇:乡镇总结大会发言范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样一个大规模、高规格的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区区域经济大会精神,对今年上半年的工作尤其是对今年着重抓好的招商引资和非公经济发展工作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回顾,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为跨越式发展指明航向,推进区域经济再上新台阶。

参加今天会议人员有:在家的区四大班子领导同志,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区直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区四大家机关正科实职以上干部。

这次会议的会期一天,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各部门各单位大会发言;二是请区委书记__同志讲话。今天上午主要听取区四大家机关各部委办发言、区直各部门发言、垂直部门发言。由于参加会议的人员较多,内容也很多,请大家自觉遵守会议纪律,集中精力开好会议。

下面开始大会发言,(发言顺序如下):

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办公室

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

区委纪检会区委组织部

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

区委政法委区发改委

区教体局区民政局

区财政局区人事局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交通局

区科技局区司法局

区水利局区农业局

区林业局区审计局

区计生委区畜牧局

区统计局区卫生局

区粮食局区林业局

区中小企业服务局区农机局

文化局区供销社

区商务局区物资局

区老干部区委党校

区局区宗教局

区科协区招商办

区旅游局农开办

市政管理局区工业办

平桥区工业管理区城阳城址保护区

区法院区检察院

区总工会妇联

团区委平桥建设局

__公安分局明港公安分局

__国土资源分局明港工商分局

__规划分局明港市场发展服务中心

__环保分局明港国土资源分局

__房管分局__广电分局

__工商分局__电业分局

__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烟草局

__质量技术监督分局

国税局地税局

同志们,今天上午的发言就到这里,乡镇参加会议的同志中午厅就餐,下午2:30在这里继续开会。

同志们,今天下午的会议的议程有两项:一是听取乡镇负责人工作汇报;二是请区委书记__同志讲话。

第一项:请乡镇负责同志发言

明港镇__办事处

邢集镇胡店乡

彭家湾乡五里镇

平昌镇甘岸镇

长台乡洋河乡

龙井乡高梁店乡

查山乡肖店乡

肖王乡王岗乡

兰店乡九店乡第二项:请区委书记__同志讲话。

第2篇:乡镇总结大会发言范文

2017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持词【1】  

      同志们:

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25年度扶贫开 发工作,安排部署6年扶贫开发工作。请同志们自觉关掉手机,或将手机调至震动,遵守会场纪律,保持良好秩序,集中精力开好会。

今天的会议议程有六项。下面进行第一项:请刘树林主任传达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总结5年安排6年全县扶贫工作;

第二项:请田荣军主任宣读大荔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表彰决定;

第三项:颁奖;

第四项:请各乡镇签订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目标责任书(城关镇、段家乡、范家镇、步昌乡),由于时间关系、其他乡镇会后签订责任书;

第五项:表态发言(步昌乡政府、范家镇北干村、西北新世纪培训学院、**劳务职业技术学校、**兴华培训学院、**祥龙职业培训学校、**扶贫高级技术学校);

第六项:请刘县长讲话。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议程已全部进行完毕。前面,刘树林主任传达了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5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并就今年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对25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并与各乡镇签订了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目标责任书;步昌乡政府、范家镇北干村、西北新世纪培训学院、渭南劳务职业技术学校、渭南兴华培训学院、渭南祥龙职业培训学校、渭南扶贫高级技术学校做了表态发言;最后,刘县长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并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再强调三点:

一、认真传达会议精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迅速召开领导办公会和全体同志会,认真学习传达这次会议精神,结合各自实际,领会实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狠抓落实,确保扶贫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明确重点,夯实任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以今天会上提出的重点和主要任务为统揽,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工作计划,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逐项抓好落实,以重点工作的强力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快速开展,为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矗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必须强化领导,狠抓落实。一是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把手”要负总责、牵好头。紧紧围绕加快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沉下身子干实事,扎扎实实求发展。二是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按照县上的统一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做到项目向贫困村倾斜,资金向贫困村集中,全力以赴帮助贫困村群众尽快脱贫。三是扶贫部门要全力抓。要集中时间、集中干部、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上来,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

同志们,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已经落实。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为构建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2017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持词【2】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大麻镇委、镇政府向 领导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 (帮扶单位名称)的大力帮扶下,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全体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简要阐述帮扶措施及效果)。现在,请允许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座谈会的领导: (帮扶单位领导) (县领导) (镇主要领导)

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今天座谈会的主要议程有:

下面,有请扶贫驻村干部 做扶贫情况汇报。

下面,有请村支部委书记作补充讲话。

下面,有请镇领导(县领导)作指示。

最后,有请 (帮扶单位负责人)作指示。

座谈会到此结束,接下来,请各位领导移步到农户家开展扶贫慰问活动。(到某各现场点进行考察调研)。。。

2017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持词【3】

      同志们:

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xx年度扶贫开 发工作,安排部署xx年扶贫开发工作。请同志们自觉关掉手机,或将手机调至震动,遵守会场纪律,保持良好秩序,集中精力开好会。

今天的会议议程有六项。下面进行第一项:请刘树林主任传达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总结xx年安排xx年全县扶贫工作;

第二项:请田荣军主任宣读大荔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表彰决定;

第三项:颁奖;

第四项:请各乡镇签订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目标责任书(城关镇、段家乡、范家镇、步昌乡),由于时间关系、其他乡镇会后签订责任书;

第五项:表态发言(步昌乡政府、范家镇北干村、西北新世纪培训学院、**劳务职业技术学校、**兴华培训学院、**祥龙职业培训学校、**扶贫高级技术学校);

第六项:请刘县长讲话。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议程已全部进行完毕。前面,刘树林主任传达了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xx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并就今年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对xx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并与各乡镇签订了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目标责任书;步昌乡政府、范家镇北干村、西北新世纪培训学院、渭南劳务职业技术学校、渭南兴华培训学院、渭南祥龙职业培训学校、渭南扶贫高级技术学校做了表态发言;最后,刘县长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并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再强调三点:

一、认真传达会议精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迅速召开领导办公会和全体同志会,认真学习传达这次会议精神,结合各自实际,领会实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狠抓落实,确保扶贫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明确重点,夯实任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以今天会上提出的重点和主要任务为统揽,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工作计划,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逐项抓好落实,以重点工作的强力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快速开展,为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矗

第3篇:乡镇总结大会发言范文

2011 年 6 月 27 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 2010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称,截至2010 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达 107174. 91 亿元人民币 ( 郭金超、张蔚然,2011)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实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并不是近两年才显现。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政府债务早在 20世纪 80 年代就已出现,并成为政府债务领域的一种特殊现象。

就债务规模而言,1998 年底全国乡镇债务总额约为 1776 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 408 万元( 农业部经管司课题组,2001) 。而从 2008 年 4 月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全国 5 个省( 江苏、四川、陕西、河北、吉林) 25 个县 50 个乡镇的调研数据可知,2007 年每个乡镇仍平均负债 902. 2万元,负债面高达 96%。鉴于乡镇债务的覆盖面广、规模大,个别地区的乡镇债务甚至引发了干群冲突,因此学界对于乡镇债务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乡镇债务的存在会影响基层政权稳定和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会影响农村公共产品的正常供给,加重人民的偿债负担( 付启敏等,2004; 宫晓霞,2005; 郑炎成,2008) 。但也有部分学者承认了乡镇债务的正面效应,认为资金短缺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乡镇负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的困难,因此客观上对农村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李景耀,2007; 樊宝洪,2007) 。

无论哪种观点,我们都不能否认,乡镇债务的产生与乡镇政府的定位、职能以及财政体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中国基层政权组织,现实中的乡镇政府承担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经济建设的职能。要正常履行这些职能就必须有职能得以履行的基本保证———充裕的资金。但在财权上收、事权下放,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对称的财政体制下,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时间不一致的客观条件下,再加上全国各地 GDP 唯上、官员考核制度的不完善,要想保证乡镇政府的财政资金充裕并完全做到“以收定支”还有一定的困难。也就是说,乡镇债务( 包括省市县地方政府债务) 的产生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单纯讨论债务规模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产生多以履行政府职能为借口,而使用资金的权力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这就使得债务用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增加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债务资金的初始用途和最终用途是否一致? 是否得到了最优化利用? 是否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了职能?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能更具现实意义。由于地方政府债务涵盖范围太广,所以本文将局限在乡镇政府范围内来研究政府负债对政府履行职能的影响。考虑到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主要途径是财政支出,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乡镇债务对乡镇财政支出的影响。

二、乡镇债务的用途及资金性质

本文对乡镇债务用途及其资金性质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作者的调查。2009 年 4—10 月,作者对某省的乡镇债务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分别位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北、中、南三大地区。其中北部经济最落后,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中部经济介于北部和南部之间,是典型的中等发达地区; 南部经济最发达,是典型的发达地区。之所以如此选择是考虑到这三个地区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个缩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乡镇的整体情况。为了使样本的选择更加科学,笔者采用常用的抽样调查方法———分层随机抽样,先将某省的各市及辖区按照人均纯收入水平分为 A、B、C 三层,再从 A、B、C 三层各自随机抽选 53 个乡镇,这样共有 159 个样本乡镇。对于资料的获取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实地调查法,即实地走访一些乡镇或市县,通过查阅相关财务报表来获得样本乡镇的资料; 第二种是查阅《统计年鉴》,有些《统计年鉴》的统计信息细化到乡镇一级,经过仔细核对后使用; 还有一些数据通过财政局和统计局获得。

根据笔者的调查,乡镇债务主要有四类用途( 见表 1) : 第一类与公共品建设有关,如兴办农业项目、兴建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以及义务教育等,这类债务约占总债务的 49. 31%; 第二类与经济活动直接相关,如兴办企业、兴建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等,这类债务约占总债务的 28. 06%; 第三类与政府自身消费有关,如用于发放工资、机构日常运转支出等形成的债务,这类债务约占总债务的 6. 81%; 第四类是除上述三种用途以外的债务,如兑付合作基金会欠款、兑付供销社社员股金等,这类债务约占总债务的 15. 82%。

对于这四类用途,从资金的经济性质上分析可 以分别归入生产性负债和非生产性负债的范畴。通常而言,生产性负债主要是指政府由于进行生产建设、经济活动等生产性投资所产生的债务,这类债务最终会形成政府投资的一部分,对社会资本和经济增长产生直接作用,如第一类债务和第二类债务。非生产性负债是指除生产性负债外的一切债务,包括转移性负债和消费性负债,这类债务并不构成政府投资的一部分,而是与政府消费和政府的转移支付功能有关,对社会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如第三类债务和第四类债务。具体而言,教育负债是政府将债务资金投向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如用于教师工资的发放、学校的建设或教学设备的建设等方面,这实际上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方式。公益事业负债是政府将债务资金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如城镇基本建设、通村道路建设、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和计划生育事业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品投资方式。农业项目负债是政府将债务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项目等方面,典型的如道路、桥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政府的公共投资方式。工业园区负债是政府将债务资金用于工业园区或开发区建设,如兴建标准厂房、提供机器设备等。由于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的建立是为了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所以也具有一定的生产性。而政府兴办企业,虽然于法不容,但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如果乡镇企业盈利则乡镇政府可以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因而这部分资金也具有一定的生产性。但由于这部分资金的实际用途取决于企业,是否用于生产投资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因此称之为或有生产性负债可能更为合适。总之,上述几种债务都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因此将其划入生产性负债。运转负债是政府将债务资金用于政府机构的日常运转、工资发放等政府自身的消费方面,是一种消费性负债。而其他负债( 如兑付合作基金会欠款、兑付供销社社员股金等) 多是乡镇政府被动承接政策性任务所产生的。由于乡镇政府付出这部分债务资金后得不到任何物品或劳务,即成为一种单方面的、无偿的转移支付,因此这类债务在性质上偏向于转移性负债。而消费性负债和转移性负债都属于非生产性负债,因此将第三、四类债务划为非生产性负债。

根据上述划分方法和表 1 的统计结果,2003—2007 年样本地区的生产性负债和非生产性负债平均约占乡镇总债务的 77. 37% 和 22. 63%,其中生产性负债明显占据了大多数。

三、乡镇债务对乡镇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 财政支出的结构

政府的财政支出由不同项目的支出所构成。基于不同的目的,财政支出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而不同的分类又会形成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在各种分类方法中,颇具经济分析意义的是依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将其分为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劳务,包括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所需的或进行公共投资所需的物品或劳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虽有所不同,却具有一个共同点: 政府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获得了物品或劳务,并运用这些物品或劳务来履行政府的各项职能”( 高培勇,1995) 。在这样的一些支出安排中,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是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

转移性支出则不同,其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其中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捐赠、失业救济金、债务还本付息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也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个共同点: 政府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资源可得。在这里不存在任何交换的问题”( 高培勇,1995) 。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构成了财政支出的总体。但在财政支出结构中,人们较为关注的通常是政府的投资———消费结构,即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用于公共投资了,有多少是用于政府消费了。因此,在分析乡镇债务对财政支出结构的作用时,本文将主要考察乡镇债务对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的影响。

( 二) 乡镇债务对乡镇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

如图 2 所示,AB 为初始的政府预算约束线。在这样的约束下,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为 OA,消费性支出为 OB。当乡镇政府存在财政赤字而上级转移支付不足或不能及时到位时,乡镇政府可以选择压缩消费性支出或投资性支出以减少财政收支缺口。但通常情况下,政府的消费性开支是既定的,可供压缩的空间有限。因为消费性支出涉及到政府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所以现实中乡镇政府削减消费性支出的积极性不大,甚至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即使某些乡镇通过精简机构或其他措施削减了部分消费性开支,但消费性支出的削减必定有一个极限。当消费性开支减少到 B1点时将不能再压缩,否则政府机构将难以为继。此时,若财政收入仍然难以满足政府的支出需求*,政府唯一的选择就是压缩投资性开支,预算线由 AB1变为 A1B1。但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我需要层次的提高,要求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因此政府支出尤其是在公共投资方面的支出将呈刚性增长趋势,削减投资性支出也较为困难。此时,如果政府可以通过借债来弥补暂时的资金缺口,即将债务资金用于政府的消费性开支,则起码可以保证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不受影响( 仍为 OA) ,预算线维持在 AB1。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直到消费性支出恢复到 OB 之前,政府借债所得的资金多会被用于弥补压缩过的那部分消费性支出,从而构成一种非生产性负债。而正是由于这部分非生产性负债( BB1) 的存在,弥补了部分财政资金缺口,保证了财政支出中的投资性支出不会被压缩( 保持在 A 点) 。当政府的消费性需求被满足后( 消费性支出维持在 B 点) ,政府债务将被用于增加政府的投资性支出( 由 OA 变为 OA2) ,从而构成一种生产性负债。生产性负债( AA2) 的存在增加了乡镇政府的总投资支出。

至于生产性负债对消费性支出的影响,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一些。如果乡镇政府的各种资金是混在一起使用的,那么生产性负债的存在可能也会引起政府消费性支出的增加。因为无论是财政资金还是债务资金,增加的那部分政府可用资金均会被适当分配到政府投资或政府消费方面,而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可能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自身消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消费性支出是趋于增加的。如果乡镇政府的财政资金和债务资金是分开使用的,那么生产性负债对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可能没有明显影响,它所影响的将主要是政府的投资性支出。

综上所述,非生产性负债尤其是消费性负债保证了乡镇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不被压缩,而生产性负债则增加了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且无论生产性负债还是非生产性负债,均可能对乡镇政府的消费性支出产生影响。但具体产生何种影响,还要视乡镇财政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而定。

四、实证检验

( 一) 变量的选择

1. 被解释变量。由于本文要考察的是乡镇债务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所以被解释变量是能够反映财政支出结构的指标。反映财政支出结构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人均数,一种是比例数,两者分别体现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同方面,所以在实证分析中将综合使用两种方法,将被解释变量设置为四个,分别是人均投资性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占比和消费性支出占比。

2. 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主要是乡镇债务。考虑到不同的债务用途与乡镇财政支出的关系可能不同,进而对乡镇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在实证分析中将设置两个解释变量,分别是人均生产性负债和人均非生产性负债。

3. 控制变量。影响乡镇财政支出的因素有很多,为了能更准确地衡量乡镇债务的影响,必须将其他影响因素进行适当的控制。常见的影响乡镇财政支出的因素主要有: ( 1) 财政收入水平。理论上讲,财政收入反映了乡镇政府的征税能力和接受上级转移支付的能力,是决定乡镇财政支出规模的首要因素。但考虑到乡镇政府的实际情况,乡财多归县管,乡事多由自己负责( 即使是在上级政府承担主要建设职能的情况下,乡镇政府仍要负责筹集配套资金) ,乡镇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之间仍然不对称,因此该因素对乡镇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 2)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也是影响乡镇财政支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各地要求乡镇政府在基础设施、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的投资增多,对政府支出的规模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考虑到所调研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大同小异,因此预期该因素对乡镇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 3) 耕地面积比重。虽然乡镇的城镇化步伐在加快,但对于一些乡镇而言农业仍是其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要求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等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多,因此预期耕地面积越多的乡镇,对政府投资的需求越大。

( 二) 模型设定

虽然能同时反映截面特征和时间特征的面板数据模型是本文最为理想的实证分析工具,但受制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建立截面数据模型来进行分析。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Y = α + β1X + β2Z + u,其中,Y 代表被解释变量,X 代表解释变量,Z 代表控制变量,α 为常数项,β 为变量系数。各变量的具体含义见表 2。

( 三)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来源于作者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相应市的《统计年鉴》和财政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债务数据使用的是当年发生额,而不是债务总额。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本文使用的是截面数据模型,该模型反映的是某一时点上几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债务总额既包括以前年度的旧债累积,也包括当年新发生的债务,还要扣除当年新化解的债务,这样的债务总额既与当年财政支出不在同一时点上,又与当年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使用当年发生额更为合理。由于某些乡镇的某些数据有所缺失,这里只用103 个乡镇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时间为 2007 年( 见表 3) 。

( 四) 实证检验

1. 相关分析。从表 4 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生产性负债和非生产性负债与乡镇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显著性水平为 1%。这说明无论生产性负债还是非生产性负债,都对乡镇财政支出有明显的影响。但不同的债务用途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比较各相关系数大小可知: 第一,生产性负债与乡镇财政支出之间的相关性要高于非生产性负债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无论生产性负债还是非生产性负债,与消费性支出的相关性均高于与投资性支出的相关性,说明乡镇债务对政府消费的影响大于对政府投资的影响。

2. 回归分析。运用 Eviews6. 0 软件进行回归的结果如表 5 所示。考虑到截面数据可能存在异方差而影响估计的准确性,为此本文还进行了White 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异方差。3. 结果分析。( 1) 乡镇债务对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影响。模型 1、3 考察的是乡镇债务对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 见表 5) ,无论人均数还是比例数,生产性负债对乡镇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生产性负债对政府投资的影响则不确定。在人均数模型 1 中,非生产性负债对乡镇政府的投资性支出没有明显影响; 在比例数模型 3 中,这一变量却在 1% 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比较模型中两个变量的系数可知,在模型 1 中,生产性负债对人均投资性支出的影响程度大于非生产性负债对人均投资性支出的影响程度( 系数分别为 0. 177 和 0. 141) ; 在模型 3中,生产性负债对投资性支出的影响程度则小于非生产性负债对投资性支出的影响程度( 系数分别为 0. 082 和 0. 116) 。这种差异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在乡镇财政支出中投资性支出的绝对规模通常要大于消费性支出的绝对规模,从而使得其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变化不很敏感。总之,由模型 1、3 的回归结果可知,乡镇债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投资的增长,两者存在一种明显的正向变动关系。( 2)乡镇债务对政府消费性支出的影响。模型 2、4 考察的是乡镇债务对政府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生产性负债和非生产性负债对乡镇政府的消费性支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乡镇债务对乡镇政府消费性支出的增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同的债务用途对政府消费的影响程度不一样。比较模型中两个变量的系数可知,在人均数模型 2中,生产性负债对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影响程度大于非生产性负债对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影响程度( 系数分别为 0. 182 和 0. 159) ; 而在比例数模型 4 中,生产性负债对消费性支出的影响程度则小于非生产性负债对消费性支出的影响程度( 系数分别为0. 087 和 0. 120)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同上。总之,由模型 2、4 的回归结果可知,乡镇债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消费的增长,两者也存在一种明显的正向变动关系。( 3) 乡镇债务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以上只是从纵向上分析了不同的债务用途对政府投资或政府消费的影响,现在将两者结合起来从横向上分析不同的债务用途对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的综合影响。以生产性负债为例,结合模型 1、2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生产性负债对人均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影响程度小于其对消费性支出的影响程度( 系数分别为 0. 177 和 0. 182) ; 结合模型 3、4 的回归结果也可以看出,生产性负债对政府投资性支出占比的影响程度小于其对政府消费性支出占比的影响程度( 系数分别为 0. 082 和0. 087) 。同理,非生产性负债对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影响程度也均小于其对政府消费性支出的影响程度。可见,无论生产性负债还是非生产性负债,均使得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向有利于政府消费的一方倾斜。

五、结论及思考

第4篇:乡镇总结大会发言范文

所谓“循环改革”,形象地说就是驴推磨式的改革,今天的改革成果成为明天的改革对象。形式主义的改革是名改实不改,不动真格儿,仅仅是应付或打打改革的旗号;而循环改革则不同,是动真格的改革,既打雷又下雨,但水过地皮湿,要不了多久,又恢复了原状。要说危害,后者更甚,因为需要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本,而且往往是巨大的。我国的机构改革可谓是一个典型例证,每一次都是轰轰烈烈,撤机构,裁人员,耗费不少人才物力。改革似乎没有尽头,循环往复。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可谓复杂,但至少有一点端倪,那就是改革的目标不明确,时常把改革本身当成了目标,或目标有误。眼下乡镇机构改革又掀起了一场风暴,正在全国蔓延开来。结果将如何?以历史经验观察之,弄不好,“涛声依旧”。

乡镇机构改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从统计数据来看,成效是有的。社科院的张晓山所长曾公布了如下数据:截至2004年9月30日,我国的乡镇数为37166个,比1995年减少9970个。据民政部计算,撤并乡镇共精简机构17280个,裁减财政供养人员8.64万人,减轻财政负担8.64亿元。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无实质性进展。不然,2005年就不必再次强调乡镇机构改革了。但这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到底应该如何改?其目标是什么?从一些正在试点的情况和流行的观点来看,未必十分清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至少要厘清以下关系才有可能。一是农民负担与乡镇机构的关系。农民负担重是不是主要因为乡镇机构臃肿,“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所致?二是乡镇财政困难与乡镇机构的关系。乡镇财政困难是不是主要通过撤并乡镇,裁减财政供养人员就能解决?三是小城镇建设与乡镇机构布局的关系。是不是在现有的乡镇机构布局下就无法推进小城镇建设?或者说,只有通过撤并乡镇才能加快小城镇建设?如果以上关系不能从理论上做出清晰的阐释,只是从一些表面现象来下结论,乡镇机构改革恐怕避免不了以往的命运,甚至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

城乡分治体制是当前农村问题的总根源

从经济、社会系统的自然演进来看,作为基层组织,乡镇改革已经是时候了。因为无论从发展的视角来观察,还是以改革的眼光来分析,乡镇这个基层组织已经表现出明显的诸多不适应。原有的乡镇组织虽然与其之上的各级政府具有类似的构架,有行政,也有人大和政协,但其功能被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框定在间接为城市服务的位置上。在城乡分治的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几乎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细细考量我国发展和改革的历程,这个结论是不难得出的。尽管有时候也十分重视农村问题,但也都是从不影响城市的粮食供应,不妨碍城市的工业和不危害城市的治安而言的。与这个大背景相适应,乡镇这个基层政权尽管身在乡村,但其使命是为城市服务,而不是为乡村居民服务。乡镇的任务就是把八亿农民稳定在农村有限的土地上,同时从农村、农业和农民身上尽可能地汲取资源,以支撑在城市展开的国家工业化运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本届政府才有所改变。

在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状况下,要快速推进工业化,迅速增强国家实力,从“三农”大量汲取资源来支持城市及其工业,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就此而言,我国的城乡分治体制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进而把乡镇的功能定位在为城市服务上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我国的发展长期来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城乡分治体制难以松动,并反过来固化了经济的和社会的二元结构。经济的二元结构,使国民经济的循环在城乡之间中断,城乡发展失调,成为经济增长难以持续的主要原因。社会的二元结构,使社会成员渐渐形成了两个不平等的群体,成为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正是面对城乡分治体制所引致的公共风险,本届政府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我国的城乡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乡镇改革要以乡镇功能重构为目标

从城乡关系的这种历史性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乡镇政府的功能定位及其改革的目标正日益清晰地凸现出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镇政府的功能应当是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这包括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卫生保健、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服务,以及生产、生活的公共设施。很自然,乡镇改革的目标就是调整乡镇政府长期来(间接)为城市服务的功能定位,实现乡镇政府的功能归位,转变到真正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上来。如果我们从这个视角来分析,上面提出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既然乡镇功能定位是为农村居民服务,现在大行其道的撤并乡镇和裁减人员的改革就要重新考虑。其实,对于这样的改革是否具有正当性,并不需要太多的实证分析,只需从逻辑上做一个十分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知。如果认为撤并乡镇和裁减人员就是乡镇改革的目标,那就无须多言,其改革是正当的,合理的;如果反之,撤并乡镇和裁减人员仅仅是实现乡镇改革目标的手段,那么,这样的改革就要与目标联系起来才能判断其是否具有正当性。我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不需要撤并乡镇和裁减人员,同样,我也无法得出大量地撤并乡镇是否与乡镇改革的目标相一致。有的地方定下指标,全省470余个乡镇要减少到200余个,也就是说要撤并的乡镇达到57%;同时裁员14万人乡镇干部,认为乡镇干部超编达到86%。我不知道这样的定量指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在这里不敢妄加猜测。从乡镇改革的方法论来看,如果这些指标不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为归依,或者说不是以乡镇政府在新时期的功能定位为判断标准,而是以诸如过去规定的乡镇编制、财政负担能力、农民负担等为依据,则恐怕这样大规模的撤并乡镇与裁员只具有某种政绩的象征意义,而无助于“真问题”(乡镇功能重建)的实际解决,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背道而驰。赵树凯研究员通过对10省区的调查表明,撤并乡镇大多停留于形式上,既没有真正减轻财政负担,也没有实现乡镇机构的功能重建。如果功能机制不变,现在“瘦”下去的乡镇机构要不了多久就会重新“胖”起来。1998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政府机构改革应当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农民负担重是乡镇机构庞大造成的吗?

若是从长期形成的城乡分治体制下的思维习惯来分析,其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城乡分治下的思维是: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如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卫生保健、五保户等都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应通过农民自己集资、投劳来解决。至于交纳的“皇粮国税”,则完全是尽义务。即使国家财政出于某种考虑给一些资金用来扶贫、修建农村水利设施、保持水土等,那也是“支援”而已,国家预算科目上至今仍保留着称之为“支援农业支出”的项目。这“支援”二字就蕴含了不是国家财政份内之事的前提性设定这只能说明,农民、农业和农村长期不在国家财政的视野之内,要不然,金人庆部长也就用不着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照射到农村”。长期来,城乡分治思维在财政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并固化为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城乡分治的体制背景下,对待“三农”是“多取少予”,甚至是“只取不予”。这不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如此,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也是一样。据卢周来教授统计,从1979年到1994年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农业部门抽取了15000亿元人民币;还通过提供不需教育、不需养老的廉价劳动力和圈地运动,给城市提供了14万亿人民币。长期的制度性歧视,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陷入群体性的贫困之中。对于贫穷的农民而言,有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当你手中一文不名的时候,哪怕是一块钱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农民负担重,首先是因为农民太穷了。从当前农民负担来考虑乡镇机构改革,那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是穷的地方,乡镇机构就应越“瘦”,直至撤销。然而,对于贫穷的农民而言,如果我们的思维依然是“农民的事情农民办”,无论多“瘦”的乡镇机构,也是不堪承受的负担。

那么是乡镇政府的“三乱”造成沉重的农民负担吗?这里不排除了有害群之马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中饱私囊,但我们能否反思一下,乡镇政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能否说是整个国家的乡镇一级政府成为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如果说是,那也离不开城乡分治的这种体制安排。正是在这种体制下,乡镇政府变异成为为城市及其工业汲取资源的一个管道。农民负担沉重是城乡分治这种体制假手乡镇一级政府来无限地来掠夺农村、农业和农民所造成的结果。因此,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要防止已经减轻了的农民负担再次反弹,以为通过撤并乡镇、裁员就可以断绝其根源,那是大错特错了。只要城乡分治的体制没有彻底改变,二元财政制度依然如故,农民负担反弹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就事论事地以为,只要精简乡镇机构,农民负担就可不再反弹的想法是只看到了现象,而忽略更深层次的原因。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政府的出路就是被撤并或变为派出机构吗?

如果与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目标相一致,那么,适当地撤并乡镇没有什么不妥,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但如果以乡镇财政的负担能力为理由而大规模地撤并乡镇,甚至改为县里的派出机构,那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以及“三提五统”等各种各样的收费和摊派,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了。不少人在为之叫好的同时,却担忧乡镇财政的财源也断绝了,尽管有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但要再担负起原有的乡镇机构和人员,已经力不从心了。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正是这个现实的问题成为不少地方撤并乡镇的重要理由,也成为学者们把它变为派出机构的一个实际依据。这貌似有理,实际上仍是城乡分治下的思维逻辑,无形之中仍在肯定乡镇政府的运转及其职能的履行靠农民的税费来支撑是合理的和正当的,农民的事情还要靠农民自己来办。进一步延伸一下,也就是,乡镇政府应当在财政上有自己的财源,应该自求平衡,自我保障,最好对上级还有点贡献;如果平衡不了,那就得缩减开支,精简机构和人员,甚至于撤销,至于是否会影响到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则全然不顾了。不难看出,这是以财政为目标的改革。当乡镇一级财政成为“三农”这个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时,首先想到是,把“三农”这个木桶中的其他木板锯短,而不是想办法去把这块“短板”补长,以满足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公共需要,以最大限度地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

从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之间的关系来看,上级政府对乡镇财政的困难至少有两种选择:一是调整省以下体制和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使基层公共财政的这块“短板”加长;二是通过改革的办法来压缩县乡的财政开支。特别是乡镇一级,由于在农民负担问题上背了黑锅,冠冕堂皇地大肆精简也就成为压缩开支的主要措施。站在省市政府的角度看,应该是与自身目标最为吻合的一种选择,既在改革上出了政绩,又减轻了省市财政转移支付的压力。如果说,省市财政很热衷于对县乡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以解决它们的困难,那县乡财政困难也不至于到今天这种境地,也不至于要靠中央的行政指令和中央财政的激励。显然,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利益,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以此角度来看,一些省份以大跃进的方式大搞撤并乡镇和人员精简,也就不难理解了。这至少增加了观察当前乡镇改革的一个视角。城乡分治体制能一直持续到现在,大概也脱离不了这种利益关系的不平等博弈。省市财政属于城市财政;县级财政一条腿站在城镇,另一条腿站在农村,但整个身子是面向城市的;乡镇财政两条腿都是站在农村,但肩负的使命也是为城市服务的。可想而知,其博弈的结果总是会以“三农”受损而收场。尽管中央政府在从中予以调控,比如现在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在城乡分治体制被彻底打破以前也难以根本扭转。在新的制度安排建立并得以巩固以前,“三农”形势好转之后,当前的“重中之重”难保不会再次变为“轻中之轻”。这方面我们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为8亿人提供公共服务,乡镇一级的机构和人员当真是太庞大了吗?

我国有近60%的人口在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自然落在乡镇政府身上。要现实城乡协调发展,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的作用自然是离不开的,但最终都要靠基层政府来贯彻和落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政府的作用在新时期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新使命,面对8亿农民,乡镇政府是不是过于庞大了呢?财政供养人员是不是太多了呢?原有的“七站八所”是不是多余了呢?这恐怕都需要重新思考。

我不否认现有的乡镇机构确有“人浮于事”的情况,有的地方还很严重。这有一个人员结构问题,也有一个管理机制问题,暂且不论。但从总体来看,这样的判断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因为“人浮”与否,是相对于“事”而言的,在没有弄清楚这个“事”是否到位以前,轻易地下结论,说乡镇一级的财政供养人员太多是否过于轻率了?一位基层干部的话比我们讲得更明了:“有多少事,才能养多少人。一个机构如果没有职能,养一个人都嫌多;如果要搬一座山,1000个人也不够。”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政府的“事”(或者说职能)主要不是服务,而是汲取资源和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各项要求达标的任务,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催粮要款,刮宫流产,其他啥也不管”。若是相对于这样的职能定位,在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之后,乡镇机构的“事”确实大大减少了。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认为乡镇机构“人浮于事”是成立的。但问题是如果承认这种逻辑,也就意味着对乡镇政府职能的原有定位是肯定的。依次往下推理,乡镇机构改革就不存在功能重建的内容而只剩下精简机构和人员的任务了,甚至可以一撤了之。喊出“农民减负在于减官”这样口号的人,自然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也有的拿出数据来说明,认为省以下财政供养的人员在县乡占了70%,而相应的财力只占42%,不减人就没有出路。看似有理,实际上混淆了一个概念,即行政官员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区别。后者在县乡一级,包括了超过半数的中小学教师。农村人口多,上学的孩子多,中小学教师也就多,由此造成的财政供养人员的比重高是很正常的。但为什么总是以“人浮于事”这样似是而非的理由来对待乡镇机构改革呢?如果不以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哪怕是精减到只剩下一个人,那也是冗员。是不是乡镇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将会出奇的高,因而只要少量人就可以满足8亿人口的公共服务呢?未来也许是,但至少在不发达的农村现阶段还做不到,即使是搞市场经济了,农村还离不开基层政府这个主体。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利益矛盾和纠纷的处理、公共资源的管理、各种公共疫情的防范、农村教育和培训的组织、农村文化的建设、公共信息的等等,都要靠乡镇机构去具体组织和实施。若真正以人为本,乡镇机构现在不是无事可做,而应当是做不过来。

由此可见,从总体看,现在的主要矛盾不在于人浮于事,而是乡镇机构职能转换不到位。而职能转换不到位的责任也不在乡镇本身,而是其上的决策者从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角度考虑多,从为“三农”服务角度考虑少;从上级政府角度考虑多,从下级政府的角度考虑少;从短期考虑多,从长期考虑少。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明确乡镇改革的目标,弄清楚到底是为谁改革,为什么而改革。

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撤并乡镇的理由吗?

第5篇:乡镇总结大会发言范文

关键词:乡镇医院 财务分析 指标分析

一、乡镇医院财务分析主要指标分析

(一)两个效益平衡发展的分析

随着乡镇医院规模不断壮大,政府财政投入越来越难以满足医院各项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需求。同时,由于乡镇医院以非营利性为指导,以此使得医院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兼顾社会效益。为确保乡镇医院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发展,其涉及到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一是医院服务质量状况指标,包括住院床日收费水平、参保收入构成比率等;二是医疗服务数量指标,包括出院人数、住院人数、病床使用率等。上述两大指标既是经济效益指标,又是社会效益指标,所以只有推进上述两大指标平衡发展,才能够确保乡镇医院各项经营活动正常运行。

(二)资产结构分析

资产结构不仅能够准确反映出乡镇医院的财务收支水平,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乡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状况。其中资产负债率是重要的资产结构指标,其能够准确反映出乡镇医院负债偿还能力及经营风险状况。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乡镇医院资金越匮乏,不利于医院各项经营活动正常开展;资产负债率越低,则表明乡镇医院经营绩效较好,资金投入具有良好的收益。从企业视角讲,乡镇医院借助负债的手段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而乡镇医院以资产负债规模为依据对偿债能力予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政策、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镇医院资产负债率。

(三)变现能力分析

资产的变现能力取决于资产的流动比率,对于乡镇医院而言,其资产流动比率受应收医疗款、药品的周转速度等因素的影响。一定范围内,乡镇资产流动比率越高,资产变现能力越强,表明医院经济效益越好。如果乡镇资产流动比率过高,将导致机会成本大幅度增加,致使乡镇医院资金利用率低下,从而引发乡镇医院资产流失、浪费等现象的发生。实践研究显示,流动比率以2:1为最佳。另外,速动比率是乡镇医院利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实践研究显示,速动比率以1:1为最佳。

(四)收益指标分析

收益能力指标主要用于反映乡镇医院获取收益的能力。其中乡镇医院通常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收支结余率及经费自给率等指标衡量自身收益能力。乡镇医院实际经营过程中,通过对比资源投入与医院收入,能够了解到乡镇医院资产是否实现利用价值最大化,而资产收益率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乡镇医院资产运用效率,为乡镇医院科学合理配置资产提供了依据。

(五)人均业务收入指标

人均业务收入是指单位的总业务收入与单位员工人数的比值。其作为乡镇医院人力资源经济效率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乡镇医院人均经济收入水平。

(六)经费自给率指标

经费自给率是指单位的总业务收入与单位总业务支出的比率。其作为乡镇医院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乡镇医院经营性收支平衡能力。

(七)资产负债率指标

资产负债率是指单位的负债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率。其作为乡镇医院财务健康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医院资产借债取得额。通常情况下,通过确定乡镇医院的资产负债比率有助于把握乡镇医院负债的资产和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

(八)药品综合差价率

药品综合差价率是乡镇医院药品销售利润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该指标主要指的是药品零售价与药品进价之间差额和药品零售价的比率。有助于乡镇医院更好实施管理。

二、建立完善的乡镇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现阶段,国内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尚未形成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至于乡镇医院多项财务分析工作难以有序开展。同时,乡镇医院只知财务分析指标和成本管理存在缺项,但缺项在哪里?怎样引发的缺项等问题不清楚。针对于上述这一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健全新《乡镇医院财务制度》予以解决,为此国家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健全新《乡镇医院财务制度》的工作不能停止,仍需加大力度予以进行。

将平时的基础工作做到位,同时提升财务分析能力。对与乡镇医院来说,其财务工作人员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多做积累,进行有关会计方面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提升财务分析能力打下基础储备。对于乡镇医院来说,在其经营与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乡镇医院财务分析既是对财务上已经发生的状况与结果的一种总结与评价,也能够给未来财务计划、预算以及决策提供参考。运用铅华财务分析手段,可以对理财经验做出更为客观的总结,反映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隐性问题以及发展潜力,对财务活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进行认识并掌握,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各项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使得乡镇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服务于促进乡镇医院长足发展。

购建大型固定资产及设备,应加强市场调查与可行性分析以及回报率测算,合理安排投资比例。

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合理制定成本开支范围。

合理负债融资,正确运用财务杠杆来平衡收益与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徐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工作重点之探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06)

[2]刘绍波.新旧《医院财务制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05)

[3]杨蓉蓉,曾咏青,邓杜敬,朱玉莲.对新《医院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的看法[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3)

第6篇:乡镇总结大会发言范文

关键词: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法

作者简介:申健民(1968-),男,河南许昌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民营经济研究;党耀国(1964-),男,河南驻马店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4-0033-06收稿日期:2013-01-11

一、研究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部门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国内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理论研究。郑绍濂(1986)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定义;王小波(1992)认为传统的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值率等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很不可靠,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反映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则更为科学,进而探讨了在我国开展全要素生产指数统计的可能性。

尽管对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研究的文献比较少,但近年来,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李平等(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了1996年~2006年间中国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创新效率、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范丽霞(2009)采用考虑非效率项的非中性技术进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1990年~2005年间中国乡镇企业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因素。孙建红等(2011)运用非参数Ma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时空特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运用Ma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探究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及不足。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我们以中国省市区为基本决策单元(DMU),采用由Fare等提出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来估计中国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以及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包括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实证研究的需要,本文以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乡镇企业为研究样本(因部分年份数据缺失,分析时予以剔除),采用其2002年~201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2003~2011)》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2011)》。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对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测算之所以出现不一致的结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的不一致,尤其是对资产和中间投入等数据处理的不一致造成的。为此,需要对本文实证分析所用的变量及数据予以说明。

1. 乡镇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有关政策规定,本文的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以及外地人(包括城里人)在农村、乡镇兴办的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主和具有发展农村经济本质特征的各类企业。

根据《全国乡镇企业统计报表制度》,乡镇企业的统计范围包括乡(镇)办企业、村(村民小组)办企业、联户(股份合作、合伙)办企业、户(私营)办企业,以及这些企业之间或这些企业与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等多种经济成分联合投资建立的企业。

2. 产出变量

国内多数对工业效率问题的研究选择工业增加值或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的指标。工业增加值与总产出比较,缺少了中间产品转移价值,而正是由于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反映了规模节约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效能。所以,用工业增加值代替总产出,改变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功能,是不妥当的。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择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作为产出的测量指标,并用各地区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当年价的乡镇企业总产值折算成以2002年价表示的不变价。

3. 投入变量

劳动投入。劳动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通常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在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的质量、时间、强度一般是与收入水平相联系的,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劳动报酬能够合理地反映劳动投入量的变化。而在中国,由于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收入分配体制不尽合理且市场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劳动收入难以准确地反映劳动投入的变化,而且中国目前尚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因此,我们采用各省市历年乡镇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

资本投入。郑京海等(2005)认为,一般的经济增长研究中,通过估计出基准年全国总资本存量,然后假定一省占全国总资本存量的份额与其占总GDP的比重相同,则可获得该省在该年的资本存量数。但具体到乡镇企业,其基准年的资本存量无法估算出来,故本文借鉴王亚华等(2008)在类似研究中的做法,选取固定资产净值作为度量资本投入的指标。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TFP变动的总体分析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包DEAP2.1软件,结合产出导向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调整后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的全国平均值可以看出,2002年~2010年间中国乡镇企业TFP呈现负增长,平均增长率为-6.6%,这一结果与李平(2008)测算的-4.97%,孙建红(2011)等测算的-2.7%相比,乡镇企业TFP的平均增长率下降趋势加剧。样本期间仅在2008年~2009年增长出现正数,为3.5%,其余年份皆为负增长,其中下降最快的一年是2006年~2007,增长率为-27.3%。

此外,中国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为2.7%,保持适度的增长态势,最终贡献于乡镇企业TFP的增长。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为-9.1%,基本呈下降趋势,由于技术效率的下降作用远大于技术进步的增长作用,造成乡镇企业TFP呈现负增长,表明乡镇企业TFP对技术效率的依赖性比较强,技术效率低下是导致中国乡镇企业TFP负增长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平均下降7.7%,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平均下降1.4%,由此可见,技术效率下降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共同下降造成的,由于纯技术效率下降远大于规模效率,制约中国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体现在纯技术效率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效率是当务之急。中国乡镇企业存在规模无效率,样本期间有5年的规模效率下降,说明规模扩张存在盲目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导致乡镇企业技术效率下降。从达到最佳规模效率的角度来说,各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应趋于科学化。对于中国乡镇企业而言,减少和优化资本投入,把有限的资本转移到资本边际产出增加的产业或资金严重缺乏的领域,减少对劳动密集型投入的过度依赖,把比较优势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将会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效率。

(二)TFP变动的区域差异分析

按照东部(11个省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区,除外)的区域划分,分别计算这三大区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见表2),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1. 总体而言,研究期间中国乡镇企业TFP增长率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呈阶梯状分布。其中,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平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大于1,TFP平均增长率为1.8%;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平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均小于1,TF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3%、-12%。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2010年中国乡镇企业TFP平均增长率为-6.6%的原因是中部和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负增长所致。

2. 根据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结果,有如下结论:

第一,三大地区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这表明近年来各地区日益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效果明显,相对于原有的低水平都有了较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应看到,东部地区技术及进步比较显著,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相对比较缓慢,这也反映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第二,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指数最高,中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纯技术效率指数与技术的使用效率有关,主要受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所影响。中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指数普遍低于东部地区,说明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管理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相对优越的待遇及环境吸引了中西部地区部分较优质的劳动力。

第三,三大区域规模效率都小于1,表明中国各地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无效率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盲目攀比,重复建设的现象;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导致多数企业的先天不足,缺乏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达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企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

(三)乡镇企业技术效率改进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各省区乡镇企业规模收益的状况,以及在维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投入要素的改进程度,继续采用2010年的数据进行DEA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显示,2010年中国乡镇企业规模效率较高,达到0.831;纯技术效率偏低,为0.472,导致技术效率不高,仅为0.366。从规模报酬看,除上海和重庆的规模报酬不变外,规模报酬递增的省区有13个,规模报酬递减的省区有15个。就三大区域的各自情况看,东部多数省区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西部多数省区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

表3还给出了在维持现有产出水平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投入要素的节约程度。总体上看,存在明显的投入拥挤,即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技术无效率的省区资本和劳动力的平均改进程度分别是71.62%和65.94%,拥有相当大的节约空间。就区域间比较而言,东部地区平均资源浪费最少,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资源浪费最严重。

四、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技术效率的变化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前沿面下的企业学习前沿面上企业的技术。在技术知识具有正外部性前提下,落后地区通过学习、使用先进地区的技术,可以减少研发成本和风险,提高技术使用效率,进而处于更有利的发展位置上,导致经济增长呈现收敛现象。领先者和落后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落后者增长的潜力也就越大,如果落后者有能力吸收和使用领先者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包括管理方式、组织形式),技术知识的公共特征(技术扩散)往往会使落后者从中受益,实现对技术领先者的追赶,因而技术扩散促进了经济增长的收敛。这一机制在工业化国家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收敛测度的方法一般有σ收敛、β收敛和时间序列收敛三种。由于运用时间序列方法进行收敛检验所需样本量大,本研究起始时间是2002年,尚不够进行分析需要的样本量,同时限于篇幅,本文只选择采用σ收敛对中国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情况予以检验。

图1显示了全国及东、中、西部乡镇企业lnTE的标准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就全国而言, 研究期间,2006年之前我国各地区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标准差基本呈现收敛趋势,2006年之后发散趋势明显,总体呈现出发散的特征。就各地区情况看,东部地区与全国总体情况类似,2006年之前呈现稳定的收敛状态,2006年之后发散迹象明显,这表明东部各省区之间乡镇企业技术效率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中部地区在考察期内基本呈现收敛特征,尤其在2006年之后,收敛迹象更加明显,这标志着国家自2006年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了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西部地区在2006年之前基本呈收敛状态,2006年之后有所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总体上呈现收敛趋势。这表明随着1999年9月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西部各省区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和区域间技术效率差距的缩小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中国乡镇企业技术效率存在发散趋势,地区间技术效率的差异程度在扩大。这意味着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强的技术壁垒,加剧了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如果落后地区不能突破发展障碍,地区差距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结论

本文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研究了2001年~2010年中国各地区乡镇企业TFP的变动、区域差异及其原因。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乡镇企业TFP年平均增长率为-6.6%,各省区相对于生产前沿的技术效率衰退是导致乡镇企业TFP负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TFP增长起积极作用。

第二,技术效率下降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纯技术效率下降远大于规模效率,制约中国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体现在纯技术效率方面。此外,各地区普遍存在投入拥挤现象,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这些都充分说明乡镇企业低效率的根本原因是管理问题。在短期内技术创新难以取得突破的情况下,首先应从管理层面进行改进,以节约投入,提高技术效率。

第三,中国各省区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无效率,这是因为当前中国乡镇企业总体上呈现出小、散、弱的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并不是盲目增加规模,而是应该科学规划,整合各种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乡镇企业TFP增长存在区域差异,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呈阶梯状分布。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较,东部地区的生产函数始终处于生产的最前沿,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同时地区间技术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得益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技术效率差异在不断缩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效果明显,乡镇企业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五,技术效率总体上存在发散趋势,东部地区发散迹象明显,中西部地区呈现收敛趋势。中国乡镇企业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各省区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这就要求政府通过适当的政策调节地区差距,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促进地区间的学习、模仿和技术流动,特别是要减少落后地区体制障碍和技术壁垒,以促进乡镇企业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范丽霞.2009.中国乡镇企业增长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 (4):618-625.

李平.2008.效率增进、技术创新与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7):46-52.

孙建红.20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差异[J].经济地理 (4):555-560.

王小波.1992.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估计与分解[J].统计研究(2):58-65.

王亚华,吴凡,王争.2008.交通行业生产率变动的Bootstrap-Malmquist指数分析(1980-2005)[J].经济学(季刊) (3):891-912.

郑京海,胡鞍钢.2005.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263-296.

第7篇:乡镇总结大会发言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开会。

今天这次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对20__年全县冬春绿化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打好春季造林攻坚战。出席会议的县领导有县人大__x,县政府副县长__x、__,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乡镇乡镇长、主管副职、林业员和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共计300余人。

今天的会议共有六项议程:第一项是县农业局局长__同志宣读《____ 县20__年城乡绿化工程实施方案》,第二项是县林业局局长__x同志宣读《____ 20__年 绿化工程实施方案》,第三项是各乡镇乡镇长表态发言,第四项是县政府副县长__x同志做动员讲话,第五项是县人大 同志就全县城乡绿化工作讲意见。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请县农业局局长__x同志宣读《____ 县20__年城乡绿化工程实施方案》

……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议程,请县林业局局长 同志宣读《____ 县20__年 绿化工程实施方案》

……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议程,请各乡镇乡镇长到发言席进行表态发言

首先请____镇发言, 镇做准备

……

请 镇发言, 镇做准备

……

请 镇发言, 乡做准备

……

请 乡发言, 乡做准备

……

请 乡发言

……

下面进行会议第四项议程,请县政府副县长 同志做动员讲话

……

下面进行会议第五项议程,请县人大 同志就全县城乡绿化工作讲意见,大家欢迎。

第8篇:乡镇总结大会发言范文

【关键词】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农民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276.24元和114.06元增加到2005年的9107.1元和3481.6元,分别增加了31倍和29倍。然而还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比城镇居民收入低162.18元,而2005年,这个差距增加到了5625.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因此,揭示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自1978年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所提升(如表1所示),但是在收入的绝对值,增长速度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同。本文采用收入绝对值和收入增长速度两个指标说明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同

自1978年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增加,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以5年为一时间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1978-1982年,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足200元;1983-1987年,收入差距增加到了400元;1988-1992年,差距继续扩大,突破了1000元;1993-1997年,差距比前一个阶段增长了一倍,达到了2672.66元;1998-2002年,差距扩大到近4000元;2003-2005年,差距已突破5000元。在1978-2005年的27年时间里,差距最大的是2005年为5625.5元,本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481.6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94、1995年水平,落后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1978-2005年,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增长速度中,可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却不相同。总体而言,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速度大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年增长速度。

2、河北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河北省城乡差距问题是由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国家政策的因素,也有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也有河北省城乡居民自身状况的因素。本人认为,体制政策、城乡居民自身素质是差距产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本文将从经济结构、财政政策和收入来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属传统产业,效率低、周期长、产品价值低,对农民而言,农业收入只能维持生计,而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科技含量高、见效快、设备先进、资本密集,比传统产业更有优势。而且,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方式不同,相较于工业易于与科技相结合,农业对科技的投资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2004年在国家2357.89亿元的农业投入中,对于农业科技三项的投入仅占总投入的0.56%,使得农业缺乏比较优势,难以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可以说传统农业的劣势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及存在。

(2)城市倾斜的财政政策。国家长期以来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城市偏向政策导致财政投资对城市倾斜,二十年来,河北省财政支农的资金绝对值有大幅度的增长,由1984年的3.3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8.59亿元,但是财政支农资金占河北省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由1984年的9.37% 降到2003年的4.73%,2004年河北省农业支出为242201万元,相对于2004年河北省乡村总人口5389.87万人而言,人均占有支农资金仅为44.9元。而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导致农村无力提供足够的自身所需的公共产品开支,从而加剧了城乡社会福利收益、工农技术进步之间的差距。

(3)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渠道狭小。收入来源渠道的广泛与否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否,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而城镇的此项收入仅占其总收入的3.99%,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远远大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为35%,比城镇居民低近32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最低的是转移性、财产性收入,仅占农民总收入的5%,比城镇居民的29.32%低24.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渠道狭小,主要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为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近36%,而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渠道比农村居民则广泛的多,除了工薪性收入占有大比重外,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在其收入中是相当重要的一项。可以说狭小的农民收入来源渠道严重限制了农民增收。

3、缩小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1)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应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实行城乡一体化,加大对农村财政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并建立监督监测机制,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保障农村自身的各方面权益。

(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农民就业渠道。非农产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2004年,河北省转移到非农部门的劳动力1171.55万人,剩余劳动力转移度达70.09%。就河北省整体而言,应拓展农业外部增收渠道,以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崛起,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特别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活跃农村非农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渠道。

(3)提升农民自身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尽管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幅上有所提升,有些年限甚至高于城镇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也很容易发现,1978――2004年存在的四次较为明显的大幅度收入增长都得益于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升,这仅仅是一种短期的制度收益,而这种制度对农民的收入影响程度在不断的衰弱。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一个内在因素是农民自身素质低,使得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受限制。

目前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水平。2004年,在河北省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分析中,河北省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占1.47%,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23.75%,占比例最大的是初中文化程度,占到58.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16.03个百分点。而国家各地区同等教育程度的平均比例分别为9.68%、33.42%、38.64%、18.86%,所以说较低的文化水平阻碍了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吸收和应用,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工作的自由选择。

而农村人口素质和能力低是影响其收入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则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面对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问题,政府应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除了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外,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

【参考文献】

[1] 祁林德:浅析城乡收入拉大的原因 经济论坛[J] 2005(24)P121-P122。

[2] 杨金深等著:城乡经济统筹理论与政策[M]中国农业出版社。

[3] 刘黎清、李梅: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观察[J]2006年第3期(总第209期)。

第9篇:乡镇总结大会发言范文

 

一、会议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精神,加强乡镇共青团工作交流,大力推动全县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安排部署农村共青团相关工作。

二、会议地点:***镇红星社区会议室(红星桥头)

三、会议时间:2012年5月16日(周三)上午9:00

四、会议内容:

 现场观摩红星社区市民学校建设情况,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张德江书记在重庆市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交流探讨农村共青团工作,安排部署当前各项工作任务。

五、参会人员:

 28个乡镇团委书记;***镇十字街社区、州屏路社区、红星社区团支部书记(3个示范点参会由***镇团委通知)。

六、主持人:团县委书记***

七、议程:

    会议分两个阶段,5月16日上午9:00—9:20:组织全体参会人员参观红星社区共青团市民学校,查看资料,听取讲解;5月16日上午9:30—12:00:召开会议,会议议程如下:

(一)***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致辞;

(二)由**同志领学胡锦涛总书记和张德江书记在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三)会议发言。先由3个市民学校示范社区团支书发言,然后请有关乡镇团委书记发言;

(四)团县委各部门安排工作;

1、**安排办公室、组织、权益等工作;

2、***安排青农、青年就业创业等工作;

3、**安排宣传、志愿者(市民学校)等工作。

(五)团县委书记***同志讲话。

八、有关要求:

(一)各乡镇团委要围绕乡镇组织格局创新、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保护母亲河、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认真梳理总结,查找问题提出意见建设,准备书面发言材料,作好发言准备。书面发言材料会后统一交团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

(二)会场布置由***镇、团县委共同负责,会标、后勤服务由***镇负责。座位牌由团县委负责。

(三)现场观摩所需的资料、讲解等,由***镇团委和红星社区团支部负责。

(四)会议材料由团县委准备。

(五)邀请县电视台、***日报派记者做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