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

第1篇: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最常用的是音画同步,即用音乐来复述、强调画面的视觉内容,音乐与画面的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用音乐直接表现画面的情绪、气氛,由此产生了音画对位的结合方式,即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所呈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反衬,烘托出画面的内容。这种结合方式有利于音乐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影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从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电影音乐,对其进行评价,并不是以音乐的音响效果为标准的,而是以是否体现了影片的总体构思为准绳。电影音乐首先应该是属于电影的,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符合电影的观念和需要,无论是主题创作音乐,还是资料性音乐,都必须与影片风格统一,与叙事节奏相辅相成,与电影其他的元素相匹配。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语言以及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而不能离开影片孤立地强调音乐的表现性和完整性。总之,电影音乐必须是为电影的整体要求服务,并自然地发展和分寸适当地存在。只有设计自然,在审美主体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电影音乐才是电影音乐的上乘之作。

    电影音乐具有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功能

    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和视觉影像时时刻刻都在描绘着特定民族的风俗、信念与习惯,传达着知识、艺术、道德与法律的信息,暗示着一种历史的与人文的气息。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受到自身民族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一个群体的心灵状态、习惯与性格特征,是一种物质上、知识上、精神上的生活状态的整体显现。作为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一种从学习中得到的行为方式,也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共有的。

    电影音乐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往往是以音乐主题的方式实现的。音乐主题是影片音乐的“核心”部分,是描绘人物形象最突出、最富于乐思的旋律与节奏。美国电影理论家迈克尔?拉毕格在《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中说:“一种特殊的管弦乐法或特殊的音乐节拍贯穿整部电影是由角色、场合或情绪所设定的。”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不是理性的诠释,而是感性的刻画,是通过感性的节拍、旋律、节奏以及不同器乐音色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文化传统与性格特征的。在电影音乐中,不同的乐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立意,不同的乐器拥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与特性,这种旋律的立意与特性不仅能够突出人物情感和性格的特质,也能为某些场面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与民族的氛围。例如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影片《廊桥遗梦》中,导演在两个主要的场景里通过收音机传递出来的、有声源的意大利歌剧音乐交代了女主人公弗兰西斯卡的出生地域、文化背景和人物的兴趣、品味,并通过歌剧音乐刻画出主人公内心那种多情浪漫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美好的个人理想与沉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影片中这对男女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具有人物性格上的依据和可信性。

第2篇: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音乐种类,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从而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一个兼收并蓄、传承融合的体系。 

1.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律制为“三律并用”。据资料记载,古琴所用一般为纯律,琵琶与阮一般用平均律,而签上所用的应该是三分损益律。这三种律制存在的时间都比较早,而且长时间同时存在,不分伯仲。 

2.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音阶和节拍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音阶采用的是五声性旋法调式音阶,它是由偏音、正音不同组合而成的。律动包括均分律动与非均分律动两种,两种律动的结合和不规则使用,就形成了节奏节拍的整散结合和戏曲中坐唱念打的紧拉慢唱。 

3.多种记谱法并存。记谱法是用记号、符号把曲子中高低、长短、强弱等内容呈现出来,例如其中的工尺谱经过多次更改仍然沿用至今。这些谱式记录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使得千百年来的古代音律在今天得以重现。 

二、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 

1.欧洲音乐体系强权话语的影响 

到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之后,欧洲的民族音乐也随之扩张,尤其是巴赫、贝多芬等万众瞩目的音乐大师的大量音乐作品使欧洲音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推崇。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把世界的各个角落囊括在内,经济霸权决定文化霸权,欧洲音乐也随之全球化,它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是极大的。在普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西洋音乐可谓是一统天下,除了中国音乐史等课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之外,其余的学科课程都是围绕欧洲音乐体系设置的,这对于高职声乐教学来说有害无益。 

2.文化多元与陈旧观念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并有三大音乐体系汇合的态势。但是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在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面向世界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乐器缺少谐波共鸣;乐队音响不干净、缺乏表现力;唱法不科学,缺乏多声部,总之,中国音乐要发展必须要向西方音乐靠拢,甚至需要全盘西化。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也存在这种心理,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以欧洲音乐为标准来衡量,可见,中国传统音乐要通过教育而走向世界,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等待与努力。 

3.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高职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中,都有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音乐人才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各大高职音乐院校大都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方面,特别是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有欠缺。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受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和束缚,还不能很好、很快地转变思想观念,致使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民乐重奏与合奏等在所有的学科比重中所占份额偏小,而且学分很少,大多是选修课,容易被学生忽略,本来应该重视的学科反而成了边缘学科,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三、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1.在声乐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 

近几年,高职音乐院校逐渐开设了一些和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课程,但一般都是概论性质的课程,实用性不大,学生能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很有限,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观念必须要转变,要纠正自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能只追求西方音乐文化,顾此失彼。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音乐中的优秀部分传承发展下去,不能厚西薄中,固步自封。另外,要适当调整中西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创造一切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机遇,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2.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体验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民歌种类纷繁复杂,形式丰富多彩,情感万绪千端。因此,在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时,首先就应该教学生如何把握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发声的方法,把珠圆玉润的民歌声音融入到美声的发声训练中,用共鸣来处理音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声音音质得到培养,还能让学生创造出有自我特点的声音风格。 

3.在声乐教学中表达感知能力 

高职音乐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兴趣、能力、修养、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感知民族声乐艺术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探讨歌曲的演唱特点、风格特征和情感向度等,之后放手让学生表演,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分析,以提高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并对学生的音色、节奏、速度等多方面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能力,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声乐教学中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增进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就一定要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民族音乐教学能力,使其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在日常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熟练掌握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声乐教学更具文化指向性。其次,应了解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民歌并且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的民歌。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民族音乐的忠实拥护者和热爱者,在教授声乐的过程中能用歌声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音乐学习的正能量,影响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5.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 

第3篇: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音乐的蒙昧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时的音乐与文学、舞蹈以及原始宗教交织在一起的。早在那个时期,就有多样的“乐器”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内容,流传至今的“埙”即为明证。在夏商时期,乐舞已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向对人的颂歌。比如乐舞《大夏》,歌颂了夏禹治水,造福人民的故事,还有乐舞《大蠖》讲述了夏桀无道,于是商汤伐之的故事。由此推断,中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已经出现,开始了音阶的统一萌芽。到了西周时期,宫廷中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礼乐制,根据官员们的不同地位再规定出不同的舞队编制,同时,音乐的教化作用更加明显。周代实行采风制度,政府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有赖于此保留下了大量的民歌,经过孔子的删定,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秦汉时期,“乐府”的出现,意味着这种系统的音乐表现形式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汉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今天人们依然欣赏的《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这些乐府名篇,就是当年的“乐府词”。在隋唐时期,政权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兴旺,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域文化,迎来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全面发展的高峰。其中皇帝音乐家唐玄宗的《霓裳羽衣舞》广为流传,著名诗人白居易据此写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就描绘出了此曲演出的所有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兴起为重要标志,适应百姓阶层文化生活的多形式演唱音乐相继出现,如鼓子词、诸宫调以及杂剧、院本的表演可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以词牌形式出现,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一大批宋词精品出现。同时,宋代还是中国戏曲趋于成熟的时代。一些民间小调,演唱时可以是自由的,不受宫调的影响和限制的,到后来发展成为曲牌体戏曲音乐,从而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元代以元杂剧为代表,元杂剧是戏曲艺术的最高峰。元杂剧在北方最为兴盛,出现了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乔吉甫等很有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元杂剧南行时与南方的戏曲交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明清社会由于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明代的民间小曲、说唱音乐、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内容丰富多彩,各种说唱曲种类繁多、层出不穷,例如牌子曲、道情说唱和琴书等。在南方秀丽的弹词中,苏州弹词是影响最大的,出现了陈调、马调、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它们分别以陈遇乾、马如飞、俞秀山为代表,苍凉雄劲、爽直酣畅、秀丽柔婉。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到明朝末期清朝初期,梆子腔得到发展,这种以陕西秦腔为代表的北方音乐直接影响到了山西的蒲州梆子、河北和河南梆子。晚清,在北京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国剧京剧。

二、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传统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助推作用为许多人所轻视,甚至不解。在过去的数千年岁月里,中国没有当今意义上的“宪法”体系,规范社会形为的思想体系就是以“四书”“五经”为体系的传统道德。在宣传媒介匮乏,消息闭塞的情况下,能够影响人民思想的就是戏曲、说书与四书五经。这种艺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保证了整个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思想的纯正,社会的稳定。最大范围内的世俗教育正是依赖于诸如戏曲、民乐等,达到了教育、规范的作用。有鉴于此,在整个“诗、书、礼、乐”完整的教育体系中,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于多种多样的形式,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进步。视音乐为道德教化的理想手段,甚至认为音乐还有淳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历代政府、教育家视音乐为教化人的理想手段。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在音乐上有深刻的见解,音乐实践活动也十分普遍。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和联系,以共发展共创新的特质,体现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中国诗词的声调音韵、诗词的句子组合的长短不同、格律的各种各样运用交错融合,充分显示了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之美。中国的书法艺术,从书者律动的节奏运用上,从书者龙飞凤舞的墨迹上,无不反映出具有音乐灵感的精神气质。中国的绘画,舞蹈和戏剧,更是和音乐紧密结合,绘画艺术“以形写神”,用清晰的线条显现了音乐流动的旋律美,和舞蹈戏剧形成了大型的综合艺术。

三、结语

第4篇: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音乐;学校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83-03

我国传统音乐是由不同地域的广大劳动民众长期创作的民族文化精萃,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且因不同的地域而各具不同的地方特色,这又使我国的传统音乐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因此,传统音乐是我们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贵而有效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我国更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音乐。而现代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的传统音乐提供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是喜亦或是忧?本文正是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背景,在简要阐述传统音乐概念及其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前提下,侧重分析目前我国传统音乐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

一、概念厘定

从我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看,中国音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即“传统音乐”;一是受西方专业音乐理论影响而创作及改编的音乐,即“新音乐”。前者有几千年的历史,后者则约一百年。

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是从我国民族音乐中划分出来的一个类别,它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音乐作品,如《流水》等;也包括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人沿用传统手法创作的部分新作品,如《二泉映月》等。我国学者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及清代以后产生的那些具有传统音乐形态特征的音乐,划归到传统音乐的范畴。概言之,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通过对本民族固有形式及固有方法的运用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音乐。其内容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

二、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母体音乐文化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振兴。而文化发展振兴的基础和土壤,就是这个社会和民族历来所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和土壤就是这个社会和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因此,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振兴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使之与时俱进,就必须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音乐,使它得到弘扬。这是当前我们必须达成的共识,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如果能对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理性的关注、保护和利用,则不仅可以使自身音乐文化的归属、自觉和认同得到强化,也可以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提供我们丰富的母体音乐文化这一战略性资源。因此,保护、传承与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是保护、滋养并不断推进我国母体音乐文化的前提和条件。

(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可以说它是不同历史文化在音乐上的反映,是不同历史文化的精神产物。不同的历史环境都有一定的音乐文化与之相适应,这些音乐文化随着历史的流程而发生、发展,变化甚至消亡,其流传下来的,是现代人对这种文化的一种精神的理解和传承,而不仅仅是对音乐本体的历史传承。简单的讲,在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中,我们不仅仅是再现这种文化的原样,还应在其中保留历史文化的痕迹,只有这样,生活在当下的人才能接受,传统音乐的空间才不至于越走越窄,而是越走越宽阔。

传统音乐在当今正以各种不同的传承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有些保持原始风貌,如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古老戏曲剧种《松阳高腔》;有些在吸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动和再发展,如地方乐种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也有些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为了商业目的而发生演变,甚至面目全非。这些都是人们在保存传统音乐文化方面不同认识的体现。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传统音乐属于历史文化的范畴,经历史的车轮碾过是无法回头的,我们无法对传统音乐进行原样的再现,但就其精神属性而言,我们依旧可以在新的历史土壤中找到其生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现代市场经济下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音乐的日趋衰微和异化

与传统民间美术、手工技艺、医药等相比,传统音乐不能产生这种传、产、销三位一体的企业经济效益。即便是专业团队演出,也面临经济效益一般甚至亏损的窘境。正如一位研究者说的:“长期的专心投入和缺少市场回报的失衡,导致传统音乐在传承方面的疲弱”。在现代市场经济杠杆下,传统音乐就其自身而言,已无法避免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以民歌为例,作为全人类所共有的音乐品种,在传统音乐中占有最大的分量和最广的流传空间,也是各类音乐及创作的活源泉。但目前民歌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有的日趋衰微,甚至消亡;有的日趋异化。究其原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

内在因素,一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机器代替了人力,许多民歌歌重因失去它的生存环境而随之消失,如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另一方面,民歌传承后继乏人,老的民间歌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相继离世,年轻人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外出打工挣钱而不愿学,民歌传承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外在因素,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传媒技术发展迅速,民歌传唱商业化、舞台格式化现象严重,民歌原有的社会功能及表现方式不断地被改换,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而日趋异化。如“被现代社会‘改造’的纳西族歌舞‘窝热热’,早已不再用于丧葬这种特定的民俗,基本蜕变成一种愉悦游客、商业媚俗的舞蹈。红河南岸哈尼族和彝族的情歌、山歌等演唱场合也发生较大变化”等。

此外,媒体炒作对传统音乐的冲击也不可忽视。如当一种好的民间音乐品种被发掘后,很快就会受到各种媒体的关注并炒作,使它们不可避免的带上商业性目的。一些投机商人因此而对这些品种进行随意的肢解或更改,最后将其变成了一种面目全非的“精品”。难怪,常常在某地某一民间艺术节举办过后,热心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和学家们总会愤慨地喊出:我们这样好的民歌(或其它民间品种)被你们糟蹋的面目全非了!

(二)理论研究的不足

以作曲理论为例,众所周知,在西方,作曲技术和作曲技术理论是并序发展的。西方人比较善于将作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归纳总结紧密结合在一起,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这一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就产生于作曲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回顾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不可计数,但却一直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占主导地位的作曲技术理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传统音乐重视实践而较轻视理论,未能对作曲技术进行系统的理论归纳和整合,艺术没有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上来,这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三)音乐教育的不均,对传统的继承重视不够

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经一个世纪的发展,业已完善和成熟了。但就其知识体系的构成和地域分布来讲,不均衡的现象还是较为突出的。

首先,知识体系的构成上不均衡,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当你打开我国现行的各级各类学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时会发现,西方的音乐知识在其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无论是理论、曲目还是技术技能,大都属于西方体系,就算是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是按照西方的理论和思维去衡量和理解的。我们的传统音乐在教材中所占的分量很少。

其次,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基础音乐教育在城乡和东西部的分布不均衡。基础音乐教育在大中城市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专职的音乐教师比较多,无论他们所教的音乐知识是西方的还是本民族的,至少在大中城市是有音乐教育的,这是音乐得以发展的前提。但就广大农村而言,有较大部分的学校师资匮乏,设备欠缺,音乐教育难以实施,因而也就谈不上传统音乐的继承了;东西部不均衡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在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不均。东部尤其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校的音乐教育总体上讲比中西部地区要规范的多。

除此以外,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水平不均衡,且大多接受的是西式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本土音乐了解甚少,因此,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四、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的途径和措施

(一)政府重视,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国家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创世纪的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我国的传统音乐及其他类别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抢救、整理和保护。然而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更多得还停留在博物馆的资料库里,还没有走向社会,走向舞台,走向广大群众的生活中。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迅速占据国内的音乐舞台。相反,传统音乐的展演和传播却较之缓慢。这并不是说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不好,而是不能因为经济利益或商业目的而顾此失彼。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出台有效地展演和传播传统音乐的机制和措施,弘扬我们的传统音乐。

再者,政府还应鼓励和支持民间的音乐团体来担当起传播和弘扬传统音乐的重任。其实,传统音乐中的很多经典之作就是在他们悉心爱护、无私奉献和业余的表演中被人们所熟知的。如上世纪20年代刘天华等筹办的“国乐改进社”;还有经典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就是由当时上海的民间音乐团社“大同乐会”整理改编,并以江南丝竹的形式演出传播开来的。在各地成立民间音乐团社,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传播和弘扬我国传统音乐的良好文化生活和氛围。

(二)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基地

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得从娃娃抓起,因此学校是重要基地。目前我国拥有几十万人的音乐教师队伍,他们直接肩负着发展和弘扬传统音乐的重任。一方面,基础音乐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建立起系统、规范的传统音乐教学机制。如编制传统音乐教材,配置传统音乐的师资等;另一方面,各级各类高校、尤其是专业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高校,要承担起挖掘、整理和研究我国多姿多彩的传统音乐的使命,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使其形成完整的体系,让学生对传统音乐从感性的了解上升为理性的认知,从而培养更多能够胜任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的专业型人才。

传统音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变化和发展紧紧相连。因此,对于传统音乐我们不应该采取保守的态度,而是应该吸取新时代的新元素将它继承和弘扬。“传”是保留和传播的意思,这是一个流动的传递过程,“统”则是稳定和统一规范的意思;“‘传统’是含有动态意义的名词,它代表了一个民族、地区某种世代相传的精神文化现象”。正因如此,传统音乐既要保留其特有的风格特征,又要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注入新时代的元素,顺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具体讲:

首先,学校要有选择性地研究传统音乐中那些经典的作品,因为它们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风格面貌,又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虽历经千年沧桑而依然璀璨夺目,如前文提到的《春江花月夜》等。它们一方面代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够向学生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无限魅力。

其次,学校在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吸收外来优秀的音乐文化。因为,当今的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大融合、文化多元化的世纪。伴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传入,把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作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的传统音乐尚存在许多不足的。例如,音乐理论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记谱法不够直观等。因此,学校在对待我国传统音乐的态度上,还应在保留传统音乐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元素,在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中,为我国的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子。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很多的专业音乐研究者对我国的传统音乐开展了长期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我国著名的传统音乐学家乔建中的音乐地理学研究,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田青的佛教音乐研究,著名的民族音乐理论家杜亚雄的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等等,不一一枚举。

再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播媒介已经由过去的版画、电视等逐渐发展到了现代的互联网、电子宣传板等。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特别喜欢这些新型的传媒方式。他们接受能力快,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所以,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方式和资源,使我们的传统音乐在青少年学生中得到更好地弘扬和传播。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赛,掀起了一股“原生态唱法”的热潮,这一现象让我们意识到传统音乐并没有远离我们,也没有失去大众群体。相反,更加让我们了解和喜爱这样一种原生型的音乐品种。

五、结语

传统音乐,“相比其他能够直接产出产品的类别,音乐类(传统音乐)具有不可再生性,又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物质产品。因此,音乐(传统音乐)作为一个特殊类别,更成为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存活的弱势,需要投入更多力量予以保护”。如前所述,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础和土壤,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提升我国文化综合实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跨入21世纪的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理应主动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的重任,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不断地挖掘、积累、学习和研究,使我国的传统音乐传承后继有物,发展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刘雅琴.高师传统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科技,2013,(02):229.

[2].廖丹.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音乐学,2013,(01):50.

[3].桑德诺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法[J].中国音乐,2008,(02):29.

[4].卫丽军.全球化与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战略[J].平原大学学报,2006,(02):89-91.

[5].张伯瑜.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的四种转型方法[J].人民音乐,2008,(01):76-78.

[6].乔建中.乐事文心・论传统音乐与传承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59.

[7].廖丹.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音乐学,2013,(01):50.

第5篇: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乐学宫调理论

对于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首先要学习和接触的课程,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应该是“基本乐理”。由于在我国音乐艺术类的院校里所讲授的“基本乐理”课程中,几乎都是西洋音乐的乐理知识,并不讲授中国的传统音乐乐理内容。而且,迄今为止,也还没有哪一所音乐艺术院校,系统开设过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乐理这门课程。所以,我们的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比较欠缺和陌生。虽然,在西洋乐理课程中也加进了“民族调式”、“工尺谱简介”、“中国古代乐律常识”等章节内容;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中也要触及到一些中国律学、乐学方面的问题,中国音乐史方面的老师们也要讲述一些诸如:十二律、三分损益、五度相生、古音阶、新音阶、清商音阶、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等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在我国的近现代音乐教育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并没有得到系统性地梳理和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在学校里进行传授,因此,不要说学生,就是一些先生们对此类中的许多问题也不是了解得十分透彻。而且,中国音乐史课程中所讲述的这方面的内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更有一带而过、不了了之的现象。所以.就是所谓的专业音乐研究者,也只有在“自修”中去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社会中的一般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也就更无从知晓中国传统音乐乐理方面的“高深学问”。这样的状态,当然妨碍了国民对我们自己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阻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那么,出现“校正我们的耳朵”去欣赏“好听的”西洋音乐的现象,也就成为自然而然、不足为怪的事情了。

但是,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史,都有自己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文化和传统。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凝聚了民族的精神意识;形成了自己对文化的追求意识和整体认识,以及创造文化气韵、意境、风骨、神貌的各种艺术手段。传统的音乐文化更是璀璨耀眼、丰富多采。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观已经形成为一种潮流。如果在今天被称之为“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不去占有我们的“一元”;没有我们“民族文化”的位置,长此以往,也许我们就将逐步地退出这个世界。在短暂的几千年世界文明文化发展历史中有这样的例子。我们要认识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今日“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一定要拥有我们的“一元”;要占有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位置。因此,恢复和重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挖掘传统音乐中的精神和民族音乐之魂,是历史赋予新一代音乐学者的使命与责任。

迄今为止,西洋音乐理论已经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讲述了七八十年,几乎左右了我们的音乐理论教育课堂,在社会音乐活动中也有了广泛的范围和相当程度的普及。我们要正视这样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怎样来建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并且,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确是一个十分棘手的课题。一系列历史的、现代的、悬而未决的难题,一系列古与今、中与西、纠缠不清的矛盾,都摆在我们的面前。正如黄翔鹏先生在《乐问》中所说过的那样:“古代音乐史上的问题就象乱麻一样互相牵扯着……”。(1)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问题中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是很多的。

首先,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两大门类律学与乐学之间,本身就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联系,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互为依存的关系。所以,深入的乐学研究离不开律学理论。象乐学中宫调的基本理论、历代典籍中的传统宫调体系、历代各种俗乐的宫调系统、宫调体系的应用,以及记谱法、读谱法等问题,都与律学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与中国音乐史上的许多问题也纠缠在一起。乐学理论研究中碰到的复杂的“宫调问题”,多年来,在音乐界一直论争未休。而且,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如果说宫调的原义包括“宫”和“调”两个方面、音乐是由调高和调式两方面组成的话,那么,“宫”即为“调高”,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宫”有时又被称之为“均YUN”。“调”则可以理解为今天的“调式”,调高与调式的结合才会产生有调的音乐。有“调高”自然与“音律”就存在关系。从陈应时先生在《传统调名中的‘之调’和‘为调’》0文中把律名、音名、阶名、唱名统称为“律调名”来看,说明了在论述“调”问题的时候,根本无法回避有关“律”方面的问题,陈应时先生所列举的这四种相对应的几对“律调名”,也证明了这一点,如:黄钟调、蕤宾调等是一种调;宫调、商调等是一种调;黄钟下徵调、林钟商调等是一种调;上字调、尺字调等是一种调;A调、13调等是一种调;宫调式、商调式等是一种调;DO调式、RE调式等是一种调;C徵调、G商调等是一种调。虽然中国音乐中“调”的概念有多层和多方面的意思,“调”也有其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轨迹。但是,调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

虽然因历史时代的不同和音乐家学说的各异,调的概念有所变异,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对古代音乐中“调”的认识。其实,“调高”、“调式”、“调性”、“调……”的概念,我们古代音乐理论中,大部分都有固定的术语。而且,陈应时先生在上文,以及《调和调式》④文中所做“为调”、“之调”的归纳与阐释,由浅入深差不多已经讲清楚了中国传统音乐乐学中“调”的基本概念。相反,如果非要与西洋音乐的概念扯上关系,肯定就会出现“打架”的现象。这样又牵涉到正确处理好古今、中外方面的问题。

第6篇: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一般只着重研究传统音乐的文献和典籍,且研究的重点是旋律节奏、曲调、曲式结构、韵律、节奏、调、演奏演唱形态等音乐形态,缺乏对音乐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整体人文环境、文化习俗、社会背景的研究,使得研究成果没有完全呈现出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随着我国音乐理论中的民族音乐理论的发展,且民族音乐的研究体现了民族音乐学文化和民族整体文化,使得研究传统音乐的研究人员开始将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结合文化背景来研究,即将传统音乐研究立足于传统文化角度和文化价值体系中,并视传统音乐为一种音乐文化现象。因此,在之后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要基于整个文化背景框架下进行。

(二)传统音乐呈现多元性的认识

我国长久的音乐发展历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几乎都是汉族音乐,即便是后来的其他民族统治时期,发展的音乐也受汉族音乐影响巨大,多数是对汉族音乐的学习和模仿,或者融合汉族音乐创作新曲风,但融合的成果仍然是汉族音乐居首位。从研究的中国传统音乐可以看出,我们基本上集中研究汉族音乐而缺乏研究其他民族的音乐,使得我国传统音乐呈现了一元化模式。后随着不断发展的各民族,和不断出现和更新的民族音乐理论,冲击着我国的传统音乐,使得我国传统音乐从一元化研究模式逐步转变为共同研究汉族音乐和其他各民族音乐的多元化道路上,避免了只研究汉族音乐造成的研究范围狭隘问题,丰富了我国的传统音乐。

(三)重视民俗文化及民间社会中的音乐等实地考察

我国研究传统音乐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参考文献资料和音乐文化史料,基本上限制在室内进行研究,而没有在音乐起源处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可以看出是闭门造车,降低了音乐研究的准确性,且与实际音乐联系不强,使得研究存在一定的出入。直到以后,我国很多音乐研究人员开始进入民间进行实地考察音乐起源地的民俗文化及民间社会中的音乐等,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质的飞跃,并对传统音乐研究产生了大批珍贵文化资料。人们喜爱音乐、创造音乐、研究音乐,最根本的原因是音乐能给人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能抒发人们最真实的情绪。而深入民间去亲身体验音乐形成的特殊文化环境,置身所处当地人们的内心感受,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传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明白音乐所具有的意境及特有的感情,从而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洗礼和陶冶。

(四)中国音乐研究成果显著

研究民族音乐学理论,使得我国对音乐形态的研究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且更加重视与音乐产生因素相关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学会了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分析不同的音乐,感悟音乐本体,提高了音乐研究水平。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会根据我国少数民族特点,专门成立了不同的研究会进行不同领域和对象的研究,如侗族音乐研究会、满族音乐研究会等可以针对本民族的民族文化、音乐风格等进行本土化交错研究。

(五)结语

第7篇: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居其宏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出席学术论坛开幕式并讲话的嘉宾有: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郑泽云,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王建元。

一、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针对如何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学者们怀着对民族音乐真诚的热爱和饱满的热情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

王耀华的发言题目为《中国传统音乐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首先,从中国传统音乐所拥有的悠久历史和教育的重要功能入手,坦言大学音乐教育应传承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其次,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音乐理论的传承”和“审美观、价值观的传承以及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传承什么”的问题。提出从技能到文化的全面学习并形成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和引导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人文需要,培养人文关怀和人文信念。如此,才有可能在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以音乐形式体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和表达自我,进而达到个人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的认同。第三,对于“如何传承”的问题,提出在课堂外,让学生到民俗活动中去接触传统音乐;在课堂内,提倡中国传统音乐与外国音乐教学并重。

秦序以《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化》为题做了发言,从非物质文化保护角度深入探讨了作为文化遗产的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认为:如果说“非遗”保护前十年主要是各地普查并向国家申报,那么,下一步应该是对每一个项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以国家形象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影响了大众的价值观,使大众认识到传统的重要性。

汪人元以《从戏曲音乐谈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为题,联系中国音乐教育问题,讨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他指出,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但大部分中国青少年不熟悉甚至不喜欢中国民族音乐,这不能不说中国音乐教育存在着缺陷。就此,他提出两点建议。首先,以戏曲音乐作为突破口,解决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格局和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格局;其次,音乐界和戏曲界应该共同携手,通过研究获得对中国戏曲音乐乃至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

戴嘉枋站在音乐史学角度,在发言中探讨了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和当下的关系。提出,中国的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多和20世纪音乐创作有关;一方面是传承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另一方面民族音乐作为一种元素被融入于20世纪的音乐创作;对民族音乐研究中要持有史学态度。无论是史学研究还是民族音乐学研究,其中都有一个材料甄别的问题,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学术思维,进行有效的学术判断。

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

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不仅需要热情,同样需要理论与方法的支撑,或者说,要使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牢牢地站在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层面来展开,这也是学术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在这一话题中,几位发言学者主要围绕如何看待和理解民族音乐等问题,分别从民族音乐学学术立场、当下与历史的接通以及后现代思潮与人类学视野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伍国栋在《民族音乐学选题及研究的音乐学本色》发言中,将民族音乐学研究归为四个类型:第一,“声音本体”,对音响作品、音响材料、音韵特征、声音功能、乐学构成等进行形式的、内容的、规律的研究。第二,“音乐行为”,音乐并不仅仅是作为乐谱的结果,音乐是人的行为过程;需要结合人类学等相关学科,针对不同类型乐人、乐社,对其音乐创建机制、音乐使用机制和音乐传播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第三,“音乐器物实体”,结合音乐考古学、律制与乐学、工艺学等理论,研究音乐器物实体对象的音乐史学意义和价值、形制构造和结构、音律使用和音位状态、社会传承和艺术功能等问题。第四,“音乐概念”,乐人音乐操纵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固有概念,需要借助人类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学科“深描”理论和意向解释,对乐人操纵和使用音乐过程中的潜意识行为和隐匿的音乐象征、音乐禁忌、音乐暗喻等,进行音乐特性的表象性、内涵性、指向性的研究。

项阳在以《明代国家吉礼中祀教坊乐类型的相关问题》为题的讲演中,以明代国家吉礼用乐为例,不仅阐述了古代国家用乐在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性,更是在治学方法上以“接通”为切入点,强调民族音乐学研究既要关注当下音乐事象,同时要将所观察的音乐事象与历史事实进行学理链接,从而使民族音乐获得更为丰富的学术解读,这也是在方法论上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应该认真辨析历史文献,然后深入到中国乡间社会中去考察、辨析、体味,这才能够感受到民间礼俗仪式背景与传统国家礼制所具有的对应性内涵。

管建华在《恢复演创合一的民族音乐人文传统》的发言中,提出通过“演创合一”来恢复中国民族音乐的人文精神。在我们关注音乐形态传承的同时,更要看到音乐载体――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如果我们按照模式化来传承民族音乐,实际上已经失去它本身的鲜活与动力。而中国音乐的特色,就在于其创作过程就是一个表演过程和传播过程。中国音乐具有人文传统,音乐的传播是一种沟通模式为取向的音乐行为模式。表演者、演奏者对乐谱、音乐音响采取交往互动的立场。

杨曦帆在《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发言中,以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个案解读为切入点,讨论了民族音乐在传承中的种种现象。以民间对歌为例,说明了尽管“唱本身”需要研究,但“唱”与“不唱”的背后文化民俗因素同样需要研究。在民俗与音乐的关系上,文化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社会活动中作用着音乐行为。在一些民族或仪式活动中,音乐以特定方式被给予某种神圣位置的民族中,传承较为完整;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没有神圣,就没有传统。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学科视野

在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讨论中,涉及音乐、文化和跨学科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由于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既包括音乐本体性研究,同时更是一个关乎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遭遇问题,所以,其研究也就会出现多元化视野。

刘承华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输出》发言中强调了文化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传统音乐的文化输出,是指在输出传统音乐时所具的文化视野,通过音乐中文化内涵的阐释以凸显其意义。传统音乐输出的常见形式包括:舞台输出、影像输出、技术和知识输出、美学输出四种类型。把音乐作为文化来输出,音乐更可以展示我们的文化实力和含量。文化输出不仅要讲技术特征,也要涉及到文化的功能问题,让民族音乐在意义上获得更为广泛的空间,而这需要文化的阐释。民族音乐的文化输出既是音乐输出,又是文化输出。

钱建明在《中西合璧与“不中不西”――从中国传统乐器系统化改良看民族乐队音源结构》的发言中指出,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文化的现实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相关民族乐团开展的乐器改良活动,不仅在剧场艺术场域中具有自身传播、流动、扩散的特征,而且还将在未来的前景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没有新中国剧场艺术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场域转换,就没有民族乐队建设所采用的诸多改良乐器以及相关创作表演特点。由于其改良是以模仿西方管弦乐队为主,存在着过分依赖民族乐队与西方管弦乐队外延形式的衔接,造成民族乐队的“大一统”模式。

施咏以《从“红楼梦”到“笑傲江湖”――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古琴音乐》为题,指出古琴传播的第一个特点是模糊性,第二个特点是反传播性,因为古琴是以口传心授为其特点的,它建立在血缘、亲缘关系上,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古琴在本质上是反传播性的。目前古琴的传播是自然传播与技术传播并存,呈现口语媒介、乐谱媒介和电子媒介并用的一个多层综合态势。

板俊荣在《试论曲唱音乐的人内传播――以海州五大宫调的早期传播为例》的发言中,以传播学为学术切入点,认为海州五大宫调包括曲唱形式主要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属于概念化的传播,而不是一种自然传播。传播类型的多元化、传播媒介科技含量的提升和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等,都不能替代人内传播中内省性经验体悟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能挽救曲唱艺术式微的现状。内省性经验体悟具有创新内涵,进而提升了曲唱音乐的艺术性,繁荣了曲唱音乐艺术。

结 语

本次学术论坛是一个小规模的专题研讨会,参加发言的学者共计12人,所探讨的问题基本上围绕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论坛主题。

一些学者的理念、思路对于在现实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启发性作用。比如,学校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上所能够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足以让我们认真反思学校在民族音乐教育上的得与失。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近年来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次论坛上一些学者也紧紧围绕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研讨了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音乐与文化等学术问题。学者们大多认为,对于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学术关注,既应该包含音乐本身,同时也要关注种种音乐事象能否在一个更广泛的人文学科的平台上和更广泛的人文学科中进行一种有序的学术交流。

第8篇: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通过对传统茶乐等一系列艺术资源内容进行全面认知,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传递传统茶文化,同时也能够丰富当前音乐艺术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传统茶乐作为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艺术理念,还是整个艺术发展层级,都决定了我们可以将该艺术资源与当前开展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相融合。本文拟从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认知,结合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从而探究传统茶乐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

传统茶乐;民族音乐教育;影响内涵;教学理念;人文素养

对于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中华文化来说,茶文化就是其中内涵和关键。而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传统茶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资源,其中不仅充分反映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从客观上诠释了传统茶乐的形成过程。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缺乏教育内容与学生培养的体系化融合。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将传统茶乐元素与民族音乐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优化学生教育效果,同时也能实现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1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从当前民族教育开展状况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机制,都实现了巨大创新和突破发展。但是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受教育理念,现代音乐和教学投入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存在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上的偏移。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存在极大偏差和不足。系统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随着现代音乐、西方音乐艺术的全面融入和体系化创新,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发展面临极大危机和压力,尽管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有着一定兴趣和热情,但是现代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和价值更为突出。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现代音乐和西方音乐艺术。其次,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和认知意识,因此在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只是片面的教育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并没有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整个教学活动并没有实现理想教学效果。此外,尽管当前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加上教学理念进一步成熟,如今整个教育活动资源更加丰富,但是还应该客观认识到我们对整个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并不全面,尤其是对其教育价值、教育意义和作用认识并不全面,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甚至连教学时间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最后,民族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将民族文化、传统音乐艺术等多项内容体系化结合的事物,但是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整体教育过于机械,内容上也存在极大局限性,尤其是缺乏引导学生认知和理解传统民族文化,因此整个民族音乐教育内容缺乏内涵底蕴做有效支撑。而在民族音乐艺术资源体系中,传统茶乐艺术作为其中融合了民族文化、传统艺术、音乐教育等多项内容相结合的艺术活动,如果能将其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相融合,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体系化发展。

2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认知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特性的茶文化体系内容,而传统茶乐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知传统茶乐、学习和研究传统茶乐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全面发展。所以,需要对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进行全面准确的认知。

2.1传统茶乐的内涵分析

传统茶乐是形成与采茶活动中,体系化展现茶文化内涵、描述采茶文化事物的音乐艺术活动。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还是其体系的完善性,都有着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将茶用与祭祀和药用。而从唐朝开始,整个饮茶活动就发展成为社会大众习惯,自此之后,饮茶活动就逐渐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立特点的文化体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传统茶文化艺术,比如茶乐,采茶舞、茶画等等。这些艺术内容中,不仅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更展现和诠释了相关价值规范和独立情感。可以说,在整个茶乐体系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能对其中所描述的生活化元素形成全面认知。

2.2传统茶乐的具体特点分析

传统茶乐艺术形成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生活化元素内容。无论是茶乐的创作背景,还是茶乐艺术中的具体内容,都是对采茶生活的系统化反映和有效继承。因此,了解传统茶乐也是我们对传统茶文化及生产活动全面了解的具体过程。传统茶乐在产生过程中,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整体表现风格较为欢快。传统茶乐是在茶农产茶、制茶过程中,以及各种集体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音乐形式,因此无论音乐内容,还是音乐风格,都展现了人们的欢快情绪和乐观精神。这就使得整个音乐艺术极具渲染力,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最后,传统茶乐还是将多项元素体系化融合的集体艺术形式,传统茶乐其多产生与茶叶集中产区,这些地区大多为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所以通过传统茶乐艺术,我们还能看到其中所融入的民族文化和内涵,因此可以说,传统茶乐是民族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

3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分析

民族音乐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完善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优化教学内容,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人文素养。结合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学生全面培养的具体要求,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需要着重做到:首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时,必须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与学生培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作用。当前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不能将其价值和作用认知局限到学科学习上,尤其是随着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价值日益突出,如今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将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素质培养全面融合。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尤其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视角来看待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次,当前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时,其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完善,更是教学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开创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就是整个教学体系不断革新的客观表现。随着教育机制进一步优化,如今改革教学机制,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内涵已经成为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来开展所必须实施的内容。客观的说,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其他内容,就是丰富发展、创新突破传统教育活动的客观表现。最后,现阶段,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传统教育活动中的局限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单一、薄弱现状,还是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都需要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将传统音乐艺术的具体内容融入到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我国文化内涵的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因此当前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将传统音乐内容与其相融合。

4传统茶乐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影响和价值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完善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随着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认知不断提升,如今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不仅符合传统传统文化传承要求,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如何才能优化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的形式,并实现其最大价值,就需要我们充分结合多项元素,探究传统茶乐意识对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影响。通过将传统茶乐艺术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将有效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优化该教育形式,实现音乐教学内涵到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尽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已经实现了巨大创新和发展,但是其整体教学内容中,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缺乏完善教学元素的融入,而传统茶乐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内核的集中反映,其中不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是对当前民族音乐教育的有效补充。客观的讲,传统茶乐也是民族音乐的一种形式和内容。结合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可以看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发展。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乐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体系内容,同时也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当然,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茶乐因素能够对学生性格、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将传统茶乐与民族音乐教育全面融合,不仅能够为传统茶乐艺术传承提供有力帮助,同时解决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压力。

5结语

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是整个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实现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有效传承。但是通过对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学生具体学习效果,都并不理想。随着当前音乐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完善教育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并将完善的教学元素体系化融入到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传统茶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如果能将其与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弥补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有效继承传统茶乐艺术提供重要帮助。可以说,传统茶乐正是推动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机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任红军.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J].音乐探索,2013(2):115-118.

[2]马晓倩.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4(17):31-36.

[3]王旭华.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民族艺术,2015(12):126-131.

[4]刘志超.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J].福建茶叶,2016(4):55-58.

第9篇: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文化多元主义浪潮。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冲击着教育观念,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即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形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是当今全球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源于多元文化教育观,认为各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既不是全球普世性的,也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样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不仅批判强势文化国家音乐教育政策、结构和理论的中心性、霸权性和宰制性,强调各民族国家特别是文化弱势国家音乐教育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还积极倡导“文化间主义”和“跨文化主义”的音乐教育,主张在不同文化的音乐教育观念之间建立起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尊重并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哲学、音乐语言、音乐文化和音乐思维方式。认为“音乐本来就以多元的方式存在于不同文化中,音乐教育理应使学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音乐,在世界音乐的学习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通过对‘他人的理解’增强自我概念和自我理解。”①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21世纪全球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它首先出现在美、德等发达国家并逐步影响到世界各国。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也开始影响到中国。在与美、德等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交流学习过程中,中国音乐教育的学科发展亦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年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已开始提到多元文化音乐。高师音乐教育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母机”,而音乐理论课则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分类过细、各自为战,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缺乏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过分注重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缺乏正确的教学思想的引导。这样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观念的解决是建立理论认识的基础,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笔者以为,应本着“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的原则,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对高师音乐理论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 关于“课程”的定义,教育学家早已给予了诸多不同阐释,而人类学家则认为“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音乐理论课程作为人类几千年音乐文化的精华,担负着人类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设置是不同思维模式的体现,它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效果的优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每一部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有某种联系。③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与其中各部分课程的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目前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仍各自强调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其整体性。如何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下进行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是目前中国高师音乐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把整个音乐理论课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使之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使总体在各部分相互协调中求得发展。”④ 1.强化课程,淡化学科,重构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分科。课程设置作为中国高师音乐理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仍比较缺乏弹性,具体表现在有些课程划分过细、重叠过多。我们应本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与体系,将原有的趋于分散、科目繁多的课程结构加以整合。强化课程,淡化学科,同时对特别需要扶持的传统音乐理论仍需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供其不断付诸于教学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高师音乐理论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为利于学生对整体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各学科相互协调中求得总体效果,笔者以为,应将目前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中一些较分散的学科进行重构,以板块的形式囊括可以相互融合的课程,如在“音乐基础理论”板块中可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等学科,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板块中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作品欣赏》等学科,在“外国音乐概论”板块中可包括《外国民族音乐》《外国音乐史》《外国音乐作品欣赏》等学科,在“作曲技术理论”板块中可包括《歌曲作法》《配器》《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学科。需要注意的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多元化需要各板块内部课程之间、各理论板块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渗透,而不是简单地将各个理论课程叠加在一起。只有强化板块式课程体系,淡化分散式学科课程,才能在整体习得的理论中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2.重视音乐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将其融入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中。从全球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对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必须精通音乐教育领域的学科内容外,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要随时随地解决与音乐学科领域有关或无关的问题。⑤因此,重视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将文化科学知识融入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中,是目前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改革值得关注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 现存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体系是传统高师音乐教育模式下的产物,教材的理论体系较陈旧,已不能适应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如目前高师的和声教学仍局限在给学生灌输传统和声的狭小范围内,“对近现代和声了解很少,对创作中出现之新的和声现象困惑不解,对和声学的历史沿革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⑥对于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现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单轨制,即是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增删取舍,教学体系基本不变;其二是双轨并行,即主张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两种教学体系并用,实行“双轨教学”;其三是多元化道路,即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背景下,将东西方的音乐理论融会贯通,在各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网络。笔者以为,以基础音乐教育为培养目标的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求学生掌握广博的音乐知识,才能够适应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够符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下,在交叉与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多元化的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体系。#p#分页标题#e# 1.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自20世纪初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传入中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教学内容都侧重于对西方古典时期音乐文化的阐释,而忽视了当代音乐的发展及其未来的指向,其结果必然造成教学内容无法把握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时代的需要。⑦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不是往“专”、“精”方向发展,而应朝“博”、“大”方向努力,它既应体现世界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又应兼具时代性、知识性与艺术性。因此,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应组建一个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体系:纵向方面是西洋音乐理论的延伸,其中应包括20世纪的现代音乐理论等内容;横向方面是世界音乐理论的综合,包括各国音乐理论体系,如印度、阿拉伯等。 2.双层融合的深厚底蕴 (1)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内部融合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潮流中,保持本国的音乐文化个性是立足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的唯一出路。因此,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也是进行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以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应依据“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⑧,特别要注重民族音乐理论的内部融合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多种语言、多种文字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各有特色,并且“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内涵应用于音乐理论教学,就不仅要传授中国汉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同时也应传授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因此,在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用“汉族音乐形态的理论”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分析,对少数民族历史、语言、传统及其音乐文化要尊重,不能用汉族音乐取代中国音乐,应着重解决以往教学内容中少数民族音乐所占比重较小的问题,⑩体现多元一体、相互融合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特色。 (2)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维度融合 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从进化论发展到相对论的进步,如何处理好人类音乐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并将其综合运用于音乐理论的教学当中,是当前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在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中更应注意多维度教学内容的综合与整体教学内容的分配。 总之,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应适应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步伐,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拓展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系统、完整的音乐理论结构,同时增进学生对于各个音乐文化形态的理解,建立多元化的审美取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出新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更没有适用于一切教学环境的最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开放的、并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在方法上缺乏必要的改革与出新,导致教学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无论教学内容如何改革,如果仍采用旧教法,忽视相关观念的转变,也无法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要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因此,要达到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构建多层次、多侧面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并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编撰供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案。同时,应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将其与高师音乐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法。 结语 人类社会愈来愈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任何民族国家放弃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难以面向未来。中国高师音乐教育也首先需要考虑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势态背景,考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发展及其对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影响。作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环节的音乐理论课程亦要顺应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提高高师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