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3篇

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3篇

(一)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业的认识及准备。

相关调查显示:询问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结果统计出,71.1%的人认为创业就是创立公司,34.3%的人认为创业是从事科研发明,这就充分说明,很多学生认为创业是社会精英所从事的事业,有点高不可攀,但有52万%的人认为在自己的本职岗位做出一定成就也是创业。在回答为什么要创业的问题时,7住2%的人认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22.1%的人认为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与此同时686%的人认为创业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在创业相关知识储备方面,9住4%的人曾经读过一本以上的创业图书,在是否有过社会实践方面,52,%的人从事过收银员、推销、发放传单、家教、服务员、导游等兼职工作,或多或少地磨炼过自己的意志。关于创业意识,924%的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可能去创业,7刀%的人表示创业只是毕业后的事情,有23%的人坚定自己不会去创业。毕业后若没有理想工作,仅173%的人会立刻选择去创业,其他人或选择降低择业标准或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或升学深造。

(二)女生创业意识不足。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中女生的数量一般占绝对优势,不过其创业的意识、意愿、信心和能力明显欠缺,绝大多数女生对创业没有任何准备,相对于男生,女生在个人性格特点上缺乏敢闯、敢拼的魄力,受家庭和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她们更愿选择安稳工作,再加上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也是制约女生创业的比较深层的障碍,例如在某些地方或企业,男性通常对女性参与社会活动持反对态度,对很多女性工作的能力持否定态度,周围亲朋好友对女性创业也不持信任和支持,沉重的心理负担压迫在想创业的女大学生身上,除去缺乏社会经验,欠缺创业能力,缺少创业知识等诸多大学生创业不利因素外,贬低自身能力,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情绪化比较激烈,缺乏理性及耐挫折能力差等创业心理因素也羁绊着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女生的创业步伐。

(三)创业教育与支持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创业教育与支持方面的现状:(1)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创业动机绝大多数不是来源于学校的教育成果;(2)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工作缺乏很多实质性的内容;(3)学生一般认为其父母应是其创业的最大支持者,学校和社会的作用不大;(4)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缺乏自信,不知从何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相结合。(5)大部分学生缺乏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社会交往能力。以上情况表明:首先,学校目前在创业教育方面力度有待加强,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影响;其次,相关政策扶持比较缺乏;再次,各方面的社会支持需加强,包括一些金融部门的资金、社会组织的技术、行业企业的经验;最后,大部分学生对创业理解仅停留在表层,对创业的认识、动机、方向及创业支持的理解具有一定的距离,这将成为其今后创业的阻碍。

(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相关调查表明: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排在首位的是资金缺乏;其次是创业教育的内容单一和方法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最后是师资力量不足。另外,“创业教育活动的满意度”方面,表示满意的比例只有82%,表示基本满意的比例只有357%,表示不满意的达到了512%,另外很不满意的为9刀%,不满意的比例远远高于满意的比例,说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创业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升。

(五)旅游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单薄。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就业创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时间不长,同时也很少开设职场礼仪、商务经贸、法律等课程,学生非常缺乏创业基础知识。就已经开设的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课而言,课程没有针对性,更无操作性,以纸上谈兵为主。每一位学生有着不同的能力和特长,他们的就业需求也不一样,但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学生的创业知识往往来自于刚刚毕业的学生和网络上的信息,而就业指导课给学生带来的就业信息比较少。同时,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就业指导课以知识传授居多,技能培养内容较少,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教学方法滞后,与社会需求与用人单位实际明显脱节。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对策探讨

(一)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培养创业意识。

良好的教育氛围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前提条件,除了进行课堂形式的创业教育之外,还需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社团等各项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创业教育的熏陶。旅游业可称为创意产业,创业教育也可以围绕着创意大做文章。例如: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创业项目比赛,围绕着当地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一些市场前景广};司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创业项目,如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文化挖掘、旅游运作模式创新等要求结合主题,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前提下,撰写一份能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创业项目计划书。同样也可以组织一些创意设计大赛,设计具有独特性且应用性较强的创意方案,包含旅游线路规划、旅游市场营销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个性化设计、旅游广告创意设计及旅游工艺产品外形设计等方面的创意作品等,并将较优秀的设计项目付诸实践,转变成现实,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业成就感。

(二)加强旅游专业创业教育经费保障和长效制度建设。

创业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离不开科学完善和保障有序的长效管理制度。只有政府、社会、高校的全力扶持,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才能得到运行良好的保障。政府部门应制定和颁布一些与旅游行业有关的创业优惠政策,全面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投入创业,尤其在税收、融资、工商注册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扶助计划等。社会应该首先为旅游专业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氛围,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社会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充分发挥旅游专业优势,形成大学生创业强有力的保障。作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应成立针对旅游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部门,特别是在创业资金、创业渠道、创业项目等方面,还需广泛地寻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建立充足的创业项目和保障资金,增强对创业大学生的鼓励和资助,要从实处支持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活动。政府和高校要制定详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规划,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推动旅游专业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多渠道地培养与引进创业师资。

一个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也是旅游专业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当前没有哪所高等院校把就业创业当成专业来开设,且那些科班型、讲说型的教师队伍无法真正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因此完全依赖高等院校培养与提高师资是不切实际的。一是动员有过创业经验的教师,鼓励其在教学中将亲身创业经历或体会与旅游专业知识紧密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规划有序地派遣一部分教师到与旅游专业有关的企业中挂职锻炼,充分融合到企业的创业与运营过程中,全面吸收及总结企业和行业的失败和成功经验,为返校后开展创业教育课做好铺垫。三是发现和吸收在旅游行业领域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若是杰出校友效果会更好)走上学校讲台,聘请其担任旅游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用其亲身经历传授贴合实际的创业知识及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的经验,但对于这些教师,走上讲台前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必要的,要对他们进行诸如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规等有关师范素养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具有传授引导修正能力。四是组织无专业区分的创业师资培训班,请校外一些知名的创业培训专家集中讲授一般创业的理论、过程经营等知识与技能,短期内提高学校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以上四个渠道可解决创业教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但长远来看,条件优越的高校很有必要设立就业创业教育专业,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培养专业师资,建立起完善的旅游专业创业师资的保障体系。

(四)校企合作,加强旅游专业学生创业实践教育。

高职院校在实施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与社会取得多渠道和多方位的密切联系。可以在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旅游企业中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岗位锻炼机会,增强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将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当然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离不开一定的创业实践环境。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不仅可以是真实的创业环境,而且可以是模拟的创业环境。因此,在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第一,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以案例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同时最好鼓励学生结合实践深入企业实岗学习。第二,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把校内和校外的创业实践教育资源用好,将足够的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第三,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主要是师资),优化调整理实教学的比例,加大实践课比例。第四,进一步加大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从而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第五,高职院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从企业中获取一定资金赞助,举办一些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竞赛,奖励一部分优秀学生,进而鼓励学生的创业行为。

作者:顾献权 温丽萍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

(二)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创业教育主导思想存在偏差

一是很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具有非功利特色其主要内容不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而是让学生了解创业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但相当部分学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不愿对创业教育有过多的投入。关注的仍然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并且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尤其在实践环节还比较薄弱。二是学校对于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层面上,没有从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内创业人才的背景和高度来看待创业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段有做到教学、科研、管理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使得很多学校创业目标定位不准确。

1.2创新能力培养不到位缺乏创新创造的创业氛围

创新是创业的先导沧业新创造的环境和氛围是创业的滋养源很多高职院校还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育方式及应试教育、狭窄的专业教育等,把学生捆在课本上、围着教师转”的现象学生得不到自由发挥、自我发展的环境。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不太重视素质教育庄要是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中规中矩,缺乏创新思想眼制了学生创业能力。

1.3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沧业业基础薄弱

在创业发达的国家沧业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了美国提出“创业要趁早”的口号,注重创业从娃娃抓起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整套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小学讲授商业基础知识在初中每周开设一次商业课,在高中开设一个学期的实用经济学,而到了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就更多。由此可见美国大学生在创业前已有了十几年的创业知识积累沧业业已完全融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而反观我国的创业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是空白艳大多数学生是进入大学之后才接触到创业概念的,这种跨越十几年的时间差距彰显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的薄弱。

1.4创业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创业教育离不开课程的设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国家教育部尚未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内容进行规范性的指导,因而造成众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容随意性大肩的院校只讲理论而缺乏实际案例二有的院校只讲单纯的创业知识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有的院校只讲创业成功的经验而不进行创业挫折教育二有的院校只进行集中式创业指导教育缺乏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高职院校目前还是停留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层面,为了让学生能尽早找到就业岗位往往将最后一学期让学生顶岗实习肩的专业采取‘,l+2+l”模式使得学生在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只有短短两年。而要开设多门创业课程会与现在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课程产生矛盾。同时很多学校也缺乏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创业经历的教师队伍。

1.5缺乏创业支持体系

创业本身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学校内部,创业教育需要得到教学、学生工作、就业、团委各部门的协调合作而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是相互脱离的,教学部门只管创业课程学工部门只管创业大赛,两者之间没有联动机制这种缺乏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闭门造车”,缺乏与社区、企业、政府的沟通学生走不出去,专家请不进来,使得学校的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和真实性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相比较那些具有雄厚教学、科研能力的本科院校来讲高职院校先天性缺乏坚强的经济、技术、社会资源,没有政府的政策倾斜高职院校自身根本没有实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创业启动资金、开辟校内创业园、搭建创业平台等使得高职学生创业层面和领域往往狭小,学生创业能力、创业前景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学生。

二、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的对策

2.1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价值取向

针对美国在“创业革命”背景下,部分高校选择了“企业家速成”为价值取向的创业教育理念的现象,享有美国“创业教育之父”美称的蒂蒙斯就指出:这种急功近利的创业教育思想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创业教育应当面对未来应当着眼于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为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价值取向。蒂蒙斯创业教育思想无疑是更具有前瞻性、更能发挥高校社会经济功能的教育思想。以此为借鉴,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应该摒弃“功利性”元素,要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个性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授于学生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独有的创业素质要在学生心中埋下“创业种子”在便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一旦遇到机遇便可以“发芽”成长。

2.2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2.1依托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创业、就业、专业三者有着密切关系,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境界,创业不仅使创业者自我就业还能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就业必须依托学业才能提升就业的质量,因而学校要充分将创业教育、就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做到三种教育的融合。教师要注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创新理念、创造理念、创业理念,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教学队伍等优质资源依托专业开展创业实践这有利于弥补学生因缺乏社会资源所造成的创业劣势最大限度地规避创业风险使创业与就业、学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作用。其中依托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平台是高职学生创业实践的最佳载体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延伸和转化。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法沧业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大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在比赛过程中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平台可以拓宽学校创业实践的渠道扩大创业实践的学生参与面,同时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焙养团队意识。

2.2.2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意识、自我发展与自助学习的重要平台而且也是促成学生个性成长、增进主体间文化沟通的重要依托。学生社团因其种类繁多、活动丰富、参与面广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创业活动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学校众多传统社团已开始兼具社会性质学生在社团里不仅仅是搞搞活动而已,开展一次活动要从活动项目、经费来源、人员组织、节目安排、现场指导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策划特别是活动经费的筹集,往往需要学生到社会上跑市场,很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事应变能力和思维考虑能力,学生社团也成为学生与社会联系的唯一通道。而随着创业教育在学校的进一步开展,带有创业色彩的学生社团也应运而生,诸如学生创业协会、小老板俱乐部等。依托创业类社团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金点子大赛、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沙龙、企业参观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肩效促进学生以社团为平台开展创业学习进行创业交流营造创业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2.3完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鉴于我国中小学缺乏创业教育的基础这一实事高职院校应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以期弥补这一差距。在高职院校三年学涯中沧业业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金字塔”式的教学,相应的课程形式在设置上也应呈现“金字塔”式,第一层次对全校所有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修完相应学分,使所有学生对创业有个大致的了解,唤起学生的创业梦想,激起学生的创业热情二第二层次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肩针对性地加大创业教育内容二第三层次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以个别教学形式开展,实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如当前高职学生比较青睐开网店就可以专门为这部分学生讲解电子商务方面的创业知识等。

2.4丰富创业教育资源创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授课教材、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队伍。

2.4.1开发高质量的创业教育教材

教材是课程外化形式也是课程的核心。美国创业教育从1983年开始迄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积累月前美国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已达到2000多门,授课教材也日臻完善也得到其他国家的借鉴。印度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直接使用欧美等创业教育先进国家的原版教材让学生能不出国便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创业理论。当前俄国也有部分高校开始从国外引入创业教育教材加KBS、SIYB课程的教材。但基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创业环境、创业理念、创业体系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性加果生搬硬套地直接使用其效果可能会不尽如意。因而我们要加强对创业教育教材的研究力度要结合中国实情针对高职学生创业特点,有效开发一系列完整的创业教育权威教材。

2.4.2建立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要设计以创业思维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结合高职学生创业特点和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开设创业实践理论课程和创业实践操作课程,以理论带动实践,以实践强化理论。将创业实践理论课程模块化并嵌入到学校已开设的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中,如将创业生涯规划嵌入到概业指导》课程中二创业者动机、创业者心理嵌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二创业者人格素养、社会礼仪、公共关系等嵌入到《人文素质》课程中二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嵌入到铭去律基础》课程中,以实现创业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同时要积极拓展创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河采取小组讨论、个案分析、计算机模拟、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参观、邀请成功企业家进课堂讲座等教学形式来加深对创业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创业实践模拟课程,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探索建立一套可行的创业实践模拟课程。在常规的创业基础知识讲授之外还应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组建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有意愿从事创业教育且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师,提供给这批教师机会去参加相应的创业培训。设立奖励措施感励教师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运作环节。积极引进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搭建教师创业学习平台,提升创业教师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创业实践指导。

2.5全方位建立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为提高高职学生创业者比例、创业成功率,提升创业能力必须全方位建立创业支持体系。

2.5.1整合学校有效资源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要合理安排刹用现有学校资源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加成立仿真性创业实体仿制真实企业建立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下设财务、公关、事务、人事等部门,让学生在仿真环境内体验企业的整个组建、管理、运作环境,既延伸了创业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又丰富了学生的创业体验。学校还可利用闲置场地开辟校园创业一条街,以廉价租金吸引准备创业的学生“下海试水”,并配套相关创业老师给予创业全过程的指导,营造真实的创业情景,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2.5.2建立学校“创业基金”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创业资金是学生创业起步的第一重要环节学校应建立创业基金始予学生创业资金支持。而创业基金筹措渠道可以多元化国家政府财政拨款、学校财政预算、引入社会资金、校友捐款等都可以为创业基金提供资金保障。

2.5.3建立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创业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学校应打破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的固有组织建构,专门组建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并下设创业办公室,具体负责学生创业教学、创业实践、创业咨询、创业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该部门还要积极联系政府与企业洪同建立创业项目库为学生创业提供“金点子”。要大力征集创业校友录建立学校创业网站,让创业学子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创业交流加强创业信息的沟通,培养创业人脉资源。为准备创业的学生办理相关创业手续,缩短创业时间,减少创业成本为创业学生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作者:王晓蕾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三)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面审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我们发现当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创业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断层。

(一)创业教育的定位模糊

目标定位决定着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关系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资源配置,并最终影响到创业教育的效果。当前国内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定位存在狭隘化的倾向,在地方高校中主要表现为:一是把创业教育视为职业教育,从而将培养学生的具体职业技能(主要是经营管理技能)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将创业精神的培养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二是把创业教育当作就业指导,仅仅在高年级中开展创业教育,并且只是作为就业指导的一个环节,在内容上偏重于创业法规与政策的介绍。这些将创业教育孤立于高校专业培养过程之外,使创业教育的内涵简单化、过程碎片化。创业教育应当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业精神的培育。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也专门提出了“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具体要求。

(二)创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

创业教育的开展应当结合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然而,国内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趋同现象。就地方高校而言,体现为创业教育不能较好的与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衔接,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在区域发展中寻找创业机会;创业教育不能有效依托区域优势,在创业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没有用足用好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创业教育没有很好的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没有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创业典型个案来诠释创业精神,从而不能将创业精神由抽象、陌生的概念转化为鲜活、熟悉的生活场景。

(三)创业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整合

当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创业教育资源分散在各级教学科研部门以及团学系统之间,没有整合到一个系统的框架之内,各部门之间资源难共享、信息少沟通、步调难协调。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存在整体稀缺与局部过剩的矛盾,创业教育的资源结构也不尽合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结构不完整,缺少学校层面的协调机制,多数高校没有成立跨部门的创业教育联席机构。这一组织结构上的缺陷既不利于统筹协调校内创业教育资源,也不利于拓展校外资源。

(四)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考察一些国际知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些大学往往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包含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能课程、行业焦点课程四大类,四类课程之间呈现递进式的关系,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课程组合。相比之下,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灵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往往是由一门创业基础课程加上若干门经济管理类课程构成,不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另外,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显薄弱,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缺乏实践性创业经历,从而影响了创业教育课程的规模与质量。

(五)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运用科学手段对创业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是不断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必要环节。目前国内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常见的做法:或是简单套用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关注知识传递效果,忽略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实际影响;或是以具体的创业任务作为评价依据(如开设网店并要求达到一定的业务量),忽略了创业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以及创业活动的多样性。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总体呈现出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手段简单化、评价周期短期化等特点,不利于准确获得创业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从而不能更好地满足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二、面向需求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改进策略

(一)建立多层次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既可以是精英的,也可以是大众的。精英性的创业教育面向创业动机强烈、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群体,大众化的创业教育面向未表现出特殊创业潜能的一般学生群体。片面强调创业教育的精英性,会使得创业教育曲高和寡,不能满足学生的普遍需求。反之,过于强调创业教育的大众性,会压缩创业教育本应有的深度,不能完整体现创业教育的内涵。精英性与大众性的平衡点,取决于创业教育对象的结构特点。地方高校的生源特点决定了地方高校应当以大众性的创业教育为基础,以精英性的创业教育为补充,根据学校资源禀赋与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建立多层次的创业教育体系。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体现为普及型创业教育,这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激发创业动机、提升创业能力为目标的一类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可以向一部分创业意愿和潜质突出的学生提供提高型创业教育。这里的“提高”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业境界的提高,对于精英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创立自己的事业,而是让自己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领袖;二是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创业模拟与创业体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全方位拓展自身素质;三是社会资本的积累,通过学校搭建平台,为精英性大学生创造与地方政府、银行、商会等开展互动的机会,帮助其营造创业所必需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善于利用区域资源,体现区域特色

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要体现区域特色,这既是地方高校的优势所在,也是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所在。地方高校的生源一般以本地生为主,大学生就业或创业的去向一般也在当地,在创业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在地适应能力有助于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此外,创业教育本身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实践体验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环节。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当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要求。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区域特色,一是要在创业教育中导入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是对区域长期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前人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如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为特征的浙江精神以及以“草根精神”为特征的浙商精神。以身边事、身边人为例,在创业教育中传递地方精神,是激发学生内在创业动机的有效途径。二是要把创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区域特色产业蕴藏着丰富的创业机会,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特色产业、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未来成功实现在地化创业。三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要善于吸纳地方精英。缺乏富有创业经验的创业教育导师是限制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主要制约因素,地方高校面对这一问题应重在挖掘地方资源,邀请当地知名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政府官员等担任兼职讲师或学生创业导师,从而构建专兼职结合、规模庞大、创业经验丰富的导师库。

(三)重视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有效衔接

要针对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缺乏统一性与系统性的现状,探索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的衔接机制。创业教育如果单纯体现为在现有培养体系外增设一门课程或增加若干项活动,则容易沦为一种形式,很难真正触动大学生并为他们带来收获。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创业教育的需求方面,对培养隐性能力的需求高过显性能力。显性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课程讲授、资料阅读等形式达成,隐性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使得隐性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依赖于一门课程。专业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把创业教育全面渗透到专业培养各环节中去,就为创业教育的实施开拓了新的空间。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的衔接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开设相应的创业类课程。如美国北德州大学音乐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了“音乐创业导引”等课程,讲授音乐相关企业的创新与营销等内容。此外,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的衔接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衔接上,创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增加相关知识的应用前景介绍,也可介绍利用相关知识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生动案例,既可以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也增加了课堂趣味。另外,在组织结构上,可成立由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基层院系等负责人组成的创业教育委员会,统筹协调创业教育的实施。

(四)探索建立灵活的创业教育评价反馈机制

首先,创业教育评价应当综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单一的过程型指标或结果型指标都不利于全面客观的反映创业教育的效果。过程评价适用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条件等环节,结果评价适用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个体观念的改变程度、创业活动的频度与质量等。其次,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可借鉴绩效管理中360度评价法的原理,把教师、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地方政府都纳入评价主体,使得评价主体既包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又包括地方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后三类评价主体的引入有助于强化创业教育的需求导向。再次,要根据指标特点,设置长短结合的评价周期。当前相关评价主要偏重于短期指标,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论,大学生从接受创业教育到实际创业通常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两者滞后期甚至会长达10年。因而对创业频率、创业成功率等的评价都需要长期跟踪,才能获得准确的反馈。在改进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注重对创业教育的动态调整。需求导向要求创业教育不能一成不变,而根据各方面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破坏”的能力时,自身也应当具备持续变革的精神。

(五)培育鼓励创新创业的高校校园文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对于改进创业教育也富有启发意义。校园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所,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不可低估。高校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能使创业教育融合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两种途径,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例如,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内在创业动机不足的问题,可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功能,使大学生从“被创业”向“要创业”转变。要促成这一转变,需要大学生真正认同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可借助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性,树立师生创业典型人物,以身边的典型人物激励启发学生,从而在校内形成竞相创业的氛围。美国斯坦福大学是这方面的典型,大卫·肯尼迪曾评价说:“这个地方的空气就是发明、创造、企业、传奇性的成功,这是我们每天都呼吸的空气”。据该校统计,追根溯源至少有5000家公司,其创业者是斯坦福大学师生,其中包括惠普、雅虎、思科、太阳等知名企业。当创业精神成为一种自觉的校园文化时,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内化于心,这要比单纯教导式的教育方式更为有效。

作者:张鹏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