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学院创新教育论文(6篇)

高职学院创新教育论文(6篇)

第一篇:厂中校创新教育模式实践思考

[摘要]学校根据其专业特点和合作企业的具体情况,紧扣“做中学、学中做”内涵,创新各专业的具体运行模式,形成各自的特色。“厂中校”模式兼具理论和实训功能,发挥服务教学的作用。辽宁水利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物流园区对接的长效机制,实现招生与招工、员工与学生、课堂与岗位、学习与实践的全面对接,形成主动融入、相互服务、双元育人的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厂中校;物流管理;可行性

高等教育司201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办学尊重科学、注重效果,努力把现代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在多年的高职办学历程中,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各个专业服务于支柱产业的能力大大加强,其中物流管理专业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厂中校”模式,成功地实现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发展目标体系,实现四大合作。

一、“厂中校”创新教育模式背景

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只有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才能适应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目前多数物流公司处于外部市场获得人才和技术逐步趋于困难的境地,寻求与学校合作来培养人才,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使高职学生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满意的优秀物流管理职业人,是物流公司的需求,更是职业院校培养人的目标。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企业深深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更多的是人力资本的竞争,优良的人力资源储备将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获得提供动力。长城汽车天津分公司将以高校大学生实习计划为依托,通过科学高效的人员甄选体系、培训体系、提升体系,逐步摸索并确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奋进中的长城汽车深深植根于“产业报国”的发展理念,在方便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将推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适应能力,与辽宁水利职业学院积极合作,双方就有关校企合作问题达成宗旨,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顶岗工作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发挥职业学校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努力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人才及智力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找准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实现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实现“厂中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厂中校”创新教育模式运行实践

目前,“厂中校”承担着四大方面职能:一是接受专业学生进入基地完成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任务;二是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安排师资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活动;三是要求进入工作站的教师必须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发,推动企业技术革新;四是完成部分师资,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任务。通过“厂中校”,既解决了企业员工培训的难题,又为学生实习和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了完全真实的环境,有利于他们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和生产情况,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教师工作站”,生产、教学、应用技术研究得到了有效结合,对提升进站教师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增加企业效益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走出去、把教室搬到工厂,创办“厂中校”

校企双方合作、深度融合,联合开设“辽宁水利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验班”,学生在校内学习一年后,即将“教室”搬到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理论教学主要由学院教师负责,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学生“边学边做、学工交替”,开创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厂中校”。通过创办“厂中校”,实践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职业经验的获取,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使企业由此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学校也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真正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目的。

(二)创新具有学院特色的“做中学、学中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依托“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做中学、学中做”的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实训教学的“五合一”,即“教师与企业员工身份合一,学校课堂与生产现场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合一,教学评价与完成生产任务质量合一。”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实施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学与实训教学平行交替进行、实训与顶岗实习实行岗位群轮换的“平行交替、岗群轮训”教学运行模式。

(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学校坚持把学生“能就业、就好业”作为教育改革等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推行尝试“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加强调研,随时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强调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紧扣就业需求;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核心技能培养;加强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培养学生正确就业、择业观念;采取措施确保学生参加一年左右顶岗实习,扩大学生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的有机结合面。

(四)形成了“企业成基地、经理为教师、员工是学生、工作即学习”的教学工厂模式

学校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双方结合授课内容,精心设计了“教学工厂”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进入“教学工厂”工作和学习。学生通过业务培训考核,即可成为正式工作人员,承担企业正式员工责任,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企业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获得相应劳动报酬。公司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作为二级学院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规定培养内容。

1.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构建校企合作制度

“用人合作”即学校主动联系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毕业生。这是最初级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批量地解决了就业问题,企业也不必四处招聘就能批量地获得员工。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标志着校企双方深层合作,对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与企业开展的紧密合作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聚集双方优势,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享师资资源,强化实训实习。

2.校企合作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依照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工作岗位,分解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根据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确定专业课,再根据专业课的需要确定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基础课的需要确定基础课,调整了课程设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参与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岗位、物流管理任务为依据,变工作标准为课程标准,辽宁水利职业学院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弱化学科性、体系性,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开发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过程导向式开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由向核心发展的结构,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重视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的案例和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课程呈现形态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采用案例化的学习单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并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三、“厂中校”创新教育模式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物流专业“厂中校”模式,是辽宁水利学院发展之特色,也是物流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初探,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相关专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1)项目实施后将使学生动手能力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项目实施后可以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求。(3)项目实施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学生技能的提高及适应时展的要求打下坚实基础和提供有力保障。(4)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扩大对外生产服务范围,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众多学生职业技能与业务素质,这些人才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物流行业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实训基地的建成,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优势明显,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更能吸引众多物流企业与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科学研究,在技术创新、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学研究等方面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教育必须“做”起来,这也是教育回归其本质、实现其价值的内在要求。只有注重内质,抛弃附着于教育上的众多浮躁物,真正地“做”起来,教育才有可能回归本真,这也是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多年办学传承下来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何业军.“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6).

作者:李红艳 单位: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思考

【摘要】高校作为青年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摇篮的责任担当,实施创业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文章就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分别从营造民主氛围、联系生活实际、优化学习方法、精设教学途径等几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创新教育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而大学生作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如何培养其创业创新能力,是摆在当前社会发展面前重要紧迫的课题.数学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精确的运算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的高职数学教学,必须担当起实施创业创新教育的重任,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营造民主氛围,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主体,是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加以探索和研究.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前提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鼓励创新求异.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换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发表不同见解.问题答案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帮助学生积极地寻求多元的答案、思路和学习目标.教师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或荒唐的问题,对学生的失误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埋怨和耻笑.这样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创新欲望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数学从内容到思想、方法、语言都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数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数学教育的内容应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诱发他们研究意识,激发他们创新欲望.如在教学中引入数学课题,分析问题背景,通过补充实例,构造数学的实际模型,尽量由实际应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景.引导学生收集生活、生产或其他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如购房(车)分期付款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考试成绩统计与分析、摸奖中奖率及易拉罐的设计等.鼓励学生利用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结合课后搜集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探索、总结,发表自己的见解,撰写数学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解决学生头脑中的数学与实际生活体验中的数学两种认识的统一问题.此外,还可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将实际问题、科学计算和计算机应用三者有机结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诱导他们对实际问题作进一步研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学习方法,培育创新品质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多数学生只注重基础知识学习,而忽视了思维创造性、灵活性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自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和归纳知识内容,形成知识体系;指导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并与原有知识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超越自我,创新开拓的品质.

四、精设教学途径,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就数学活动而言,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发现不同于教材、教师的讲解方法和他人的学习方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讲课过程,让学生大胆猜想、发现、验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我编题,领悟本质.对科学发展来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学生只习惯于从书本上得到题目,自己不善于提出问题、编制题目.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设计编制问题,再自我解决,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有其反面性,蕴含着逆向思维,如函数有界与无界、连续与间断、收敛与发散等,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常用反证法来解决,因此可以引导学生逆否命题,这种逆向思维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的保守性,寻求新的思路与方法.鼓励质疑,善于探究.质疑是思考的结果,也正是创新的开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批判性和发展性的意见.通过质疑问题,可以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要乐于和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教师的讲解应是对学生思维的开拓、对学习方法的指点,切忌过早评析或越俎代庖,要给学生留下悬念和思索,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和思考.否则会使学生思维迟钝,并产生依赖思想,限制创新思维的展开.直觉判断,大胆猜想.乔治獉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是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在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加以证明或验证.作为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在讲清基本概念、观点的基础上,尽可能把寻求结论的任务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数学解题中,运用直觉归纳解题,可以把纯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联想类比,启迪思维.联想是由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正是思维运动的结果.类比是寻求所研究对象的貌异质同的思维形式,让学生在类比中发现共性.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通过联想类比,使问题层层深入,认识不断深化.高等数学中很多内容是通过联想和类比思维得来的.例如,在讲授多元函数微分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多元函数微积分知识与一元函数微积分知识进行联想、类比、分析、演绎.以多元复合函数求导问题为例,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回顾一元复合函数求导的链式法则,再引导学生寻找多元复合函数求导的链式法则,并通过例题,启发学生发现这两个知识点的异同及求解类似问题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到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变式练习,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答案后,进行比较优选,集中到最佳答案上,或将几种答案综合为一种最佳答案.如通过典型例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提多议、一题多变、多题同解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多变(变条件、变结论、变命题),引申,拓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纵横驰骋、发散集中,不断突破思维定式,掌握创造性的解题方法,实现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深化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我们每位教师责无旁贷.数学创新教育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创新能力,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倪海燕.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职业时空,2015(3).

[3]汪春莲.论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作者:倪海燕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第三篇: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体育课程是各类各级职业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在当下的历史新时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关键的突破口,应该通过各种实践充分调动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明显强化,从而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体育课程是各类各级职业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其自身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己鲜明的自我特征。体育类学科满足了作为人必须活动的天性使然,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独有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的空间环境,以及观察外界,进行思辨思维,操作实践的机会。这些表述,既是其特点,又是其优势,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提高,都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基于此,在当下的历史新时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追求的鲜明目标。一节体育课,看似就是一个班的学生在集体做运动,似乎没有什么奥妙或难度,但是实际不是简单。从准备上课到实施上课再到课后小结,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可以体现出求变创新的因素。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学校教育中所提出的“创新”,不等同于科学家们和艺术家们所提出的“创新”。我们所说的“创新”指的是通过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进而使得他们成为一个独立客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学识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并掌握其中新规律,并具备相应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由此可见,从教师这一方而言,“创新教育”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那么,根据“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基于这个问题,将做如下阐述。首先从创新教育的自我内涵上看,它是一种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进行开发的教育。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是一个个体人的智力。智力包含多方面内容,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这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虽然主要依靠个人智育的不断发展从而逐步提高,但个体发育智力的承载器官要依靠体育活动,只有不断多运动、科学合理的运动,身体器官才会逐步发育,也只有身体器官不断发育成熟了,相关智力因素才会得到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因势利导。诸如如果学生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够跑得远、跳得高,就应该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在授课过程中传授学生选取最为合理、最为有益于身体康健的运动姿势和用力的方式。可以说,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创新教育非常有必要。那么,如何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创新教育呢?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类课程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课程。

所以,学生的身体活动量和生理上的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是,体育课上身体的活动并不仅仅限于给学生生理机能上的作用,同时兼具知识的系统传授、运动技能的体验和发展等方面作用。所以,在体育类课程的创新教育中,应该以给予学生相关内容之“量”的多少及合理性进行必要评价,例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的情感的体验量,等等。此外,体育类课程的被传授者———学生个体,在体育课上进行身体运动的时候,因不同个体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的差异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其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要远远大于其他学科在室内课堂上的差异性。所以,“量”的评价标准也应具有弹性: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表现在体育课运动的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比如进行球类运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境进行选择,可以踢足球、可以打篮球、可以打排球、可以打网球,等等。具体而言,体育课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变革。

第一,改革教学的方法。体育科的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任课教师在示范讲解动作之后学生开始示范,师生评讲后学生分组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造成被动学习的结果,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创新的教学就是要打破这个传统,采用教师示范后学生分组带着问题进行练习,各组学生讨论归纳动作要点后教师再概括动作要点并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这样,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用新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的场地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如学习前后滚翻时,可以将体操垫摆成圆圈形,学生做前滚翻时,如葵花向阳,做后滚翻时,如鲜花开放,等等。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许学生超常规的一些行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做任何超常规的行为和举动的。我认为对于学生的超常规行为应进行具体分析,然后给予肯定或加以引导。教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意识,抓住时机点燃他们心灵中创新的火花。

总之,体育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樊日国 单位:太原市财政金融学校

第四篇:高职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教育思考

一、研究背景

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教育部2012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对“推进协同创新”作出了具体部署,并正式实施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核心内容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这表明协同创新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主动适应国家协同创新战略,进行创新发展。

二、概念界定

“协同”是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行动,但又不同于合作,其更强调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通力协作,以及公平诚信的合作环境(HermannHaken1976年)。“创新”是将“支配的原材料与力量组合起来”引入“生产”(Schumpeter1912年)。后来,很多西方学者将协同与创新放在了一起进行研究,并认为协同创新主要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各要素,基于共同目标,通过形成共享的观念,构建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新的整体系统,产生新的协同效应的过程。笔者认为,高职协同创新教育是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已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中心,建立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协同以及包括家庭、企业、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等在内的外部协同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平台的科学有效运行,以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和应用最先都起源于西方国家。美国协同创新研究始于二十一世界七十年代的“I/UCRC(Industry/UniversityCooper-activeResearchCenter),而我国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产学研”研究。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协同创新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青睐。但从目前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用在企业发展等经济、技术等领域比较多。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也主要是从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层面来对协同创新模式、机制及过程模型、影响因素及效应等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协同创新是在应知识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的时代产物。虽然已经受到国内外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学者们的关注。但是,无论从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局限性。就研究领域来说,企业等经济领域研究较多,而像高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纳入协同创新研究的范畴相对较少。在“2011年计划”中明确把协同创新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高校也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关于“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工作,并在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研究少之又少。特别是关于高职大学生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研究几乎空白。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存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尚未深入,大多局限于创新管理理论本身的研究。

作者:朱乐平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教育与创新教学方法思考

摘要: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是技术性较强、知识更新快以及就业分散等,和一般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同的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竟争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品质,才不会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分析,提出适合高职计算机专业一系列创新教育与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教学

引言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网络科技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型人才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越来越重要,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为“精理论、重能力、多实践、求创新”,逐渐提高了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只有不断地优化课堂理论教学方法和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一、分析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

随着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和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比例严重失调,目前,就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体设计师、软件市场开拓人才以及软件测评人才比较缺乏,并且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工作和承担标准程序编写及软件测试的人才存在大量缺少的问题。因此,相关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满足不了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竟争力,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可以输送大量急需的专业型人才给各行各业,从而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

二、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正因为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是技术性较强、知识更新快以及就业分散等,再加上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抽象、难理解以及课堂教学和实时社会信息知识要求相脱节,还受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有抵触心理和厌烦情绪,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能力。还有就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能力和性格的问题,学生自身的懒惰和情绪化,以及学习目标不明确和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所以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整个院校的学习氛围受到很大的影响,整个院校的学习气氛不佳又发过来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学生的消极思想怎样克服的问题,一方面必须从新生人校开始抓起,从计算机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上加强心理开导和信息导向,进而从自身根本思想上重视和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方向。另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教学授课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采取的创新教育与创新教学方法

1、进一步优化课堂理论教学方法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与学的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是教师主动传授学生知识的意思,一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的方法,二是对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是一种个体能动表现,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使学生以“主动学”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老套的教学方法一般主要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学习为辅,忽略学生学习能动性,方法较为刻板、单一,使教学成效不高,容易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进一步优化计算机课堂理论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l)计算机教学中进行课堂专题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教学内容中的相关问题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讨论中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深刻理解。(2)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当增加自学内容。除了教师对于自学内容的选取和方法的进行指导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概述外等,主要还是靠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学习。因此,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改进后不但能符合现代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任何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就是创新。同样的道理,推动任何一所学校教学不断前进的动力就是创新。为了实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模式,增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外延性”和“扩展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站在不同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任何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充分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路更力口开阔,突破了传统偏执与呆板的思维方法;根据计算机教学的实操性,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双向驱动”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创新型人才。

3、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破传统计算机教师以授课为目的,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因此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过程中愉快的学习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大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以及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提出问题和疑惑,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讨论问题,发散思维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模式。

四、结论

推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离不开科学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稀缺。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分析,因此,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以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的需要,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努力探索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新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就慧.高职高专网络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l).

[2]何小苑.基于嵌入式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2.0)

[3]王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3).

作者:邵菲菲 单位:山东临沂职业学院

第六篇:创新教育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建

[摘要]校园文化是育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短板应该尽快补齐。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更多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治学理念、师资水平、实验实训条件、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等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高职校园文化现状入手,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分析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校园文化的构成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的集中反映。校园文化有一种独特的“母校情结”,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纵观国内外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成熟的标志。校园文化从其表现形式来看,大致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及言行层面四部分。

(1)物质层面,指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群落、教科研设施、场馆建设、雕塑题字、校园环境等。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2)精神层面,指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学术水平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价值观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

(3)制度层面,指校园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管理条例、机制体制、治校方针以及各种社团和文化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职责等。校园制度文化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4)言行层面,指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在校园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形态,包括校园人际关系、人事关系、学术关系、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习惯与风气等,是学校精神、师生价值观、学术氛围、治校行为的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四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表现。四个层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价值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加强高职院校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化能增强师生的向心力和自豪感

当学校的精神文化被师生所认同,会激发出师生对学校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师生个人的感情、信念、行为乃至目标、愿想就会自觉地和学校的目标保持一致。学校的精神文化也会被代代相传,师生会以自己是学校一员而倍感自豪,也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觉的贡献。

(二)校园文化能陶冶师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

高校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生动活泼的人文情怀、团结向上的工作作风等,会熏陶和浸润校园里的每位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及道德修养。良好的校园文化会陶冶师生情操,促使师生不断提高个人素养。

(三)校园文化对师生言行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的学习学术氛围、教风学风、人际人事关系、管理机制、奖惩制度等,对师生的价值观、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职业发展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激发师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愿望,激发师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四)校园文化能保证学校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

校园文化被师生认可并传承,丰富并创新,保证了学校的发展动力,确保了学校的发展方向。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增强校友的归属感,校内师生和已毕业校友都会时时关注母校的发展,尤其是杰出校友还会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学术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学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及问题

(一)办学时间短,文化底蕴沉淀不足

校园精神文化、治校理念、办学特色、校园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积累和提炼。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在建设初期往往比较看重校舍建设是否气派,实验实训设施是否齐备,校园绿化是否美观,师资力量是否足够,而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宏观设计。积淀不足的硬伤制约了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

(二)多校合并,校园文化融合困难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在原中专、技校基础上演变而来。独立升格的学校,一般都能保留和传承原校的校园文化。而合并组建的高职学校,不论是以某一所学校为主校区合并其他学校还是建设新校区,由于各校都有各自的办学特色,是重构新学校的校园文化,还是融合各校的已有校园文化,对合并院校来说都是个难题。有些合并升格了十几年的学校,至今仍然不能很好地实现人员、资源、观念、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有效融合。

(三)受互联网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步履蹒跚

由于可资借鉴的校园文化理论和实践缺乏,使成长中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备受考验。一方面,高职校园文化中依然存在着基础教育和中职校的痕迹,高职特色不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严重冲击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对学校的主要影响表现在: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时有逃学、逃课现象,分散了对学业的注意力;网络上充斥的虚假、片面、低俗、暴力等消极内容,对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有很大的损害;一些校内事件经网络发酵,背离了事件本来面目,使学校声誉蒙受影响。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一)加强校园文化顶层设计,促进校企文化相互融通

准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目标,要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科学而又具有浓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顶层设计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其职业性的特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来设计。在校园物质文化层面,按照前校后厂或前厂后校的结构规划校舍,按理实一体化要求规划教学场地,按企业(行业)岗位及岗位链生产过程建设仿真实训场所等;在校园精神文化层面,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主动引入企业(行业)精神文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校园制度文化层面,应打破校企育人用人壁垒,建立校企共同组成董事会(或理事会)的管理体制,坚持校内理论学习和企业(行业)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的育人机制,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在校园行为文化层面,人际关系以仿照企业组织结构的项目组的团队形式出现,建立创新院系、孵化园、创客室,开展技能特训队、各种社团活动,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

(二)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消除网络负面影响

互联网时代,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消费、娱乐等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牢牢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倡导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让学生置身大学精神氧吧,健康成长。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玉琨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一书中指出的“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这个学校的精神;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要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引领舆论方向,端正舆论导向,借以消除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兼容并包,创新校园文化内涵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负有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使命。对于有行业背景的专业类别相对单一的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会带有鲜明的行业(专业)特色。对于多校合并的专业类别多样的综合性高职院校,既要体现各专业大类的校园文化特色,尊重原校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史,又要在跨界、融合、包容上做文章。一方面,多校合并的高职院校可利用专业综合性强的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互补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融合发展、跨界发展的可能性。比如,有教师教育基础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融合中,教育类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与工学类质朴、刚性的处事风格对比鲜明,使得校园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得博采众长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采用高位嫁接的方式,及时将国内外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进行高位嫁接,有机植入,以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比如,贯彻创新创业教育和“互联网+”育人理念,采取跨界融合的思路,会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形成。总之,在创新创业教育视野下,在高职教育快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为学校、学生乃至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麻富游.基于职业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2]巩汝训,张树礼,江红英.基于校企融合视阈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

[3]丛彬彬.高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

作者:王爱社 余爱云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