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应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建设

应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建设

摘要:大学英语翻译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重任。未来,将有更多专业知识扎实、翻译能力较强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或对外交流工作。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与手段应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程资源;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仍需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通过使用英语,中国能够掌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在不断增强中国国力的同时,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据统计,全国90%以上的大学生是非外语专业,就渤海大学而言,非外语专业学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食品、自动化、新能源、计算机科学、软件服务与外包、历史、政治、会计学、工商管理、营销学专业。这些专业中,将有相当多的专业知识扎实、翻译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对外交流或学术研究工作,也会有大量的科技、文化翻译人才出自非外语专业,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特别是翻译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学习、生活、工作中熟练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学术英语交流能力)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目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及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标的提出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翻译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三个等级:基础目标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1]提高目标要求学生能摘译与题材熟悉、与所学专业或未来所从事工作岗位有关、语言难度一般的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体裁较为正式、题材熟悉的文章。理解正确,译文基本达意,语言表达清晰;能运用较常用的翻译技巧。[1]发展目标要求学生能翻译较为正式的议论性或不同话题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借助词典翻译有一定深度的介绍中外国情或文化的文字资料,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基本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或所从事职业的文献资料,对原文理解准确,译文语言通顺,结构清晰,基本满足专业研究和业务工作的需要;能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1]三个等级的目标中,基础目标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英语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根据《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英语(一)考试大纲(非英语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一)大纲》),翻译试题设置在阅读理解的C节,其目的是测试考生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概念或复杂结构并用汉语正确予以表达的能力,译文准确、完整、通顺。[2]测试部分的句子一般结构较为复杂,与全文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考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词性的转换、分译、合译、语序的调整等)有助于对测试部分的理解。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翻译教学目标的分级、《英语(一)大纲》对翻译技能的要求,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针对英语起点水平较高、有志于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以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为标准。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问题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只设置读写课、视听说课,不设置翻译课。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各级别考试中,翻译占比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汉译英15%,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一)英译汉10%、英语(二)英译汉15%。翻译课程缺失与各级别考试中对翻译的考查相脱节。

(二)课程资源问题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然而,大学英语部级规划教材中只有读写教程、视听说教程、快速阅读教材,缺乏翻译教材。虽然《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二版涉及翻译内容,但编写者也仅在读写教程的课后练习部分设置单句翻译练习,没有常用翻译方法介绍与相应练习。这些单句之间毫无关联,缺乏整体翻译语境,更较少涉及自然科学、医学、新闻传播、伦理等题材,其目的也仅仅使学生巩固课文中的核心词汇与语法结构。日常学习中翻译练习形式与题材的局限性使非英语专业学生缺乏系统的翻译训练,不了解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与文化的差异。就应试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试题为段落汉译英,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发展目标”一致),相当多的学生无法顺利完成段落翻译任务;对于有志于从事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学生而言,没有经过系统的翻译训练,未来更无法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不能满足专业研究与工作需要。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问题

受课程设置的限制,翻译课缺失,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长期教授读写课、视听说课,没有形成翻译课程建设意识,未能掌握足够的翻译专业理论知识,甚至从未研究翻译教学方法。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英语教师普遍无法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发展和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例如开设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更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开设选修课,设置翻译课时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总体框架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1]自2011年起,大学外语教研部开设英语(五)、(六)、(七)选修课,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提供了契机。三个学期的选修课采用模块化授课方式,每学期的课程模块由翻译、阅读、写作构成,其中翻译课共60学时,为系统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供了保障。2015年,学校实行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五)、(六)、(七)学期的翻译总学时缩减为45。转动课堂的课时分为课内课时与课外课时,课内课时占60%,用于精讲、互动、多练;课外课时占20%,用于集中答疑和课外辅导。翻译转动课堂兼顾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自2016年起,大学英语(三)、(四)为选修课,每学期51学时,教师可以充分选择适合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翻译学习资源。

(二)制定翻译课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不同需求,把非英语专业学生分为非艺体类和艺体类,分别制定相应的翻译教学大纲。非艺体类学生经过第五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基础目标;经过第六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提高目标;经过第七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发展目标。艺体类学生经过第五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基础目标;经过第六、七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提高目标。任课教师根据每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表。

(三)选用并编写适合学生水平与需求的教材

采用全新编写的部级规划教材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将翻译教学引入大学英语常规教学中。第三版教材的段落英汉互译练习,在形式设计上较以往的单句练习更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及人才培养需求。教材充分考虑时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选材富有时代气息,主题多样,涵盖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3]通过英汉对比翻译引导学生理解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性,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除使用新版部级规划教材,大学外语教研部挑选翻译理论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翻译教程编写团队,编写校级规划教材《实用大学英语翻译综合教程》。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常用翻译技巧、篇章翻译实训、翻译练习。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选材内容、编写体例充分考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鉴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性,编者以英汉对比为切入点,选取十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实训部分,编写组摒弃单句练习,选择不同题材的篇章,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与翻译能力。因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翻译学时减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远远不够。为了方便学生课下自学,编者在编写时精心选材、精选例句、精讲译法。

(四)采用“主导-主体”与“内容依托”等多种教学方法

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2015年起,学校实行“转动课堂”教学模式,把课时分为课内学时(占60%)和课外学时(40%)。课内学时采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重点、难点,通过师生、生生间互动及课上多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课时为集中答疑与课外辅导,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课内、课外课时,任务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贯穿始终: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预习翻译篇章,熟悉题材内容,自学与主题相关的核心词汇,复习语法要点。课上,教师通过精讲翻译知识与翻译技巧,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方法。课后,教师布置翻译作业,并在下一次前随机检查完成情况。此外,任课教师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内容依托(Content-basedInstruction)模式,把培养翻译能力与学习主题内容有机结合。内容依托模式摒弃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毫无关联的单句翻译教学模式,强调真实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感知力与理解力。

(五)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目前,渤海大学的大学英语一至二学期为必修课,三至七学期为选修课。必修课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无论必修课与选修课,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课堂考勤、随堂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作详细记录。课堂考勤与考核结果记录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有效监督,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根据教学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课堂考勤和考核也是评定学生期末成绩的重要依据。期末成绩评定结束,课堂考核记录随成绩册一并上交部门存档。终结性评估包括一、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大学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

(六)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与教学实践能力

大学外语教研部分批次派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聆听名师授课,更新翻译教学理念,提升翻译教学水平。每年暑期,大学外语教研部选派教师参加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举办的外语教学研修班。此外,大学外语教研部定期邀请国内翻译界知名学者、教授做专题讲座。这些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使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提升了翻译理论水平,促进了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七)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英语竞赛活动,如“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笔译与写作模块)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演讲比赛,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翻译兴趣与翻译能力。

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取得的成果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取得的成果

自2011年起开设选修课至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教学与科研、教学管理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学生的翻译能力显著提高。而翻译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听、读、写等能力的提高。翻译教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考研英语上线率的提高。2017年,非英语专业考研英语上线率达到86.52%,较2016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次,在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任课教师不断提升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水平,而教师翻译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又促进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翻译教学、科研团队:发表与翻译相关的教改与学术论文29篇;主持、参与省级教改立项13项;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主持、参与校级精品课2门;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编写的校级规划教材《实用大学英语翻译综合教程》已经在大学英语选修课投入使用。此外,大学外语翻译课程教学及管理日益规范:有固定的翻译教学学时(三个学期共45学时),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有正式出版的翻译教材,有专任教师系统授课,有详细的课堂教学记录及考核登记表,这些都促进了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与管理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大学已经建立了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研究中心。它能有效推动高质量翻译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发展,能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更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能推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目前,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还没有成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中心,与翻译教材配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仍然是一项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DB/OL].360doc个人图书馆.

[2]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英语(一)、英语(二)考试分析(非英语专业•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

[3]丁雅萍,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3.

[4]翟子惠.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构想[J].高教学刊,2016(10):156-157.

[5]李玲.大学英语课程的现状分析与新体系的建设初探———以文华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21):199-200+202.

[6]傅敬民,居蓓蕾.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2(2)49-53.

[7]杨峰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多元化构建[J].高教学刊,2016(07):84-85.

作者:鲍东梅 单位: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