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环保法律培训范文

环保法律培训全文(5篇)

环保法律培训

第1篇:环保法律培训范文

关键词:环保优先;严标重罚;环境管理;科技支撑

0引言

近年来我国污染问题凸显,并呈现出污染复合型和区域性影响的特点。党的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人民对美丽环境的需求。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新理念[1]。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加强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扭转污染态势,成为迫切需要。2015年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发展如何为环境保护服务,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位置。环境保护相关的单行法、法规规章、环保标准陆续进行了修订更新,构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新的体系思路强调了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号召“全民治污”,体现了“严标重罚”铁腕治污思想。企业作为治污主体应该担负更多责任,通过加强环境管理改变污染现状,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迎来崭新的一页。

1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主要特点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同时也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2]。“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的法治观。新构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呈现以下特点。

1.1指导思想转变,环境保护优先

环保法第五条指出,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将原来规定环境保护工作要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改为坚持经济发展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这顺应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向推进产业体系、生产方式绿色升级的方向过渡的趋势,也是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自身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三大攻坚战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种自上而下的影响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1.2加强政府监管职责,开展中央环保督察

为解决环境管理过程中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使行政权力缺乏监督的共性问题,法规体系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内容,明确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工作监督的责任。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将“督企”转变为“督政”,着力于解决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未落实环保责任的失职行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出现环境违法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环保部门等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加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监管和帮扶,发挥规制的引导、制约、激励等作用,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提升。

1.3排污许可衔接环评,加强过程监管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建设的重要法律手段,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环评审批不再作为核准的前置条件,改变了过去“上户口”的管理方式,而是加强了项目建设中和建设后的监管。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是企事业单位生产运营期排污的法律依据。排污许可制度有机衔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使得新改扩项目在发生实际排污之前,必须将环评报告以及批复中的污染排放信息写入排污许可证中。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排污许可证对企事业单位进行过程监管,包括企业开展自行监测、总量控制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这也作为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环境因素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监管。

1.4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环保法中增加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每个人都是主体,与主体责任协调的就是更大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环保法律法规体系要求各级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和污染排放的企事业单位依法公开环境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征求公众意见。鼓励具有环保能力、诉讼能力、公信力的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参与进来,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通过12369或网站投诉举报污染事件的比例节节攀升,已成为打击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1.5环保补偿机制与鼓励第三方治理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中的补偿机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多样式补偿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财政支付、生活保障等措施给予合理补偿;另一方面是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法转产、搬迁、进一步降低排放,对改善环境有显著贡献的,由人民政府予以支持和补偿。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中还明确“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其中“环境服务”就包含了环保第三方治理服务。鼓励工业园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第三方治理服务,从整体上解决企业、园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对传统的环境保护服务工作模式的升级[3]。

1.6强化企业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要求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职责。强化环保责任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制定指标,融入流程,落实考核,是加强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环境管理的根本措施。为彻底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现象,环保法律法规体现了强烈的“严标重罚”指导思想。近年来的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提高,以北京为例,根据DB11/139—2015《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在用燃气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从150mg/m3调整为80mg/m3;新建燃气锅炉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制调整为30mg/m3。污染环境的违法成本也大幅提升,一系列单项法的修订,将罚款额度上调约2~10倍,更提出了“按日计罚”。同时,还规定了有逃避监管、偷排乱排、伪造数据等违法行为的,适用行政拘留;触犯“环境污染罪”等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适用刑法“环境污染罪”。加大企业污染惩罚成本,将倒逼企业加大环保管理与技术的投入。

2优化企业环境管理的探讨

企业既是污染产生的源头,也是治理污染的主体。针对环保法律法规体系要求,企业应知法守法,积极承担企业的环保责任,发挥环境管理作用,有效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2.1管理者提高政治站位,环境保护优先

企业管理者不仅是生产的责任人,同时也担负着环境保护的责任。只有企业的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的环保工作才能够有效开展[4]。企业管理者应该提高政治站位,将企业环境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环境管理的有效性负责,通过其领导作用和承诺,实现环境目标并持续改进。在企业决策中,企业管理者应遵循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环保优先的指导思想,避免出于经济等原因而影响环境管理工作效率的情况。在企业中顶层设计,包括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中都应将环境保护管理提升作为重要篇章考虑,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新改扩项目环评审批可行性、绿色工厂建设、落后工艺淘汰、管理及技术提升等,以适应不断加严的环保法律法规,充分认识到绿色效益带来的经济效益,规避环保风险带来的经营风险。

2.2构建现代管理体系,依法依制治企

企业应设置专业的环境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环境管理事务,避免应付门面的一般管理水平。要科学的配置环境管理机构专业人员,专业人做专业事,既要熟悉企业污染治理的业务,又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监督、规划、管理等职能作用。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应依据相关法律政策,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现代环境管理体系,让环境管理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强化企业制度的执行力,增强企业每个员工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做到制度执行有监督、有考核、有问责,确保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树立法制观念,知法守法。

2.3加大环保投入,强化科技支撑

企业作为治理污染的主体,要注重环保投资,承担治理成本,加大环保投入,不仅要肯花钱,而且要会花钱。随着环保法律法规不断趋严,环境保护工作的压力逐渐增大,尤其“按日计罚”“行政拘留”以及“环境污染罪”的提出,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从根本上提升环境保护的能力。科学技术是污染防治的根本支撑,企业在科研生产过程中,应从生命周期考虑,改革工艺、提升技术和设备,从源头进行污染减量,引入清洁生产机制,将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同时,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建立并不断更新环境治理方案库,针对自身产生的污染物采取新工艺进行末端治理,在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

2.4合理利用补偿政策,开展第三方治理服务

企业应合理利用补偿政策,享受改善环境带来的经济补贴。例如因地区环境要求改善,决定转产、搬迁、关闭的;或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或开展清洁生产对中高费项目进行改造的,都可以向当地政法环境或节能管理部门申请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环保第三方治理服务:包括环评决策及排污许可的环保咨询服务、污染排放治理提升的工程技术服务、加强制度执行力的环保检测和巡查服务、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深入解读的环保培训服务、针对性可行性更强的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服务等。第三方服务可以是综合服务也可以是定制化服务,利于企业科学、专业地提升环境质量、控制成本、降低风险,不断优化企业的环境管理。

2.5污染信息公开,加强全员监督

公众对美好环境的诉求,才是环保工作开展的最大动力。环保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应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加强政府和公众对排污单位的监督。对于企业内部来说,也应该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程度,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保证企业员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知情权,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有权向企业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或最高管理者举报。这样既壮大了企业环境保护的队伍,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污染隐患,避免污染事件及环境纠纷事件的发生。

2.6建立环保文化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破窗效应”是说一座废弃的厂房上有很多窗户,如果其中一扇窗被打破,那么很快会有更多的窗户会被打破。企业的环保文化理念也是如此,如果有员工轻视环保而造成乱排污现象,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员工偷排乱排。所以,建立企业环保文化理念,提高广大职工的环境意识,是做好企业环境保护的关键。保护环境,也是保护自己,环保文化理念的建立利于从“要我环保,转为我要环保”。建立良好的环保理念,通过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投入、宣传、培训等途径塑造人人爱护环境的和谐氛围,激发员工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3结束语

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以空前的力度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带入了有所作为、解决新老问题的关键时期。企业作为治理污染主体需要认识当前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谋实策、做实事,为社会公众和企业自身能享有美好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汪万发,于宏源.环境外交: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角色[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3(6):181-184.

[2]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36(19):6328-6335.

[3]张弘.环保管家服务模式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3):125-126.

第2篇:环保法律培训范文

【关键词】环保执法;难点;方法

引言

我国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但经过调查后发现了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目前环境污染范围大、时间久且破坏性强。因此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我们要对环境污染这个重大问题进行探究解决,其中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环保执法,我国对于环保执法工作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2015年1月1日,我国出台了新环保法,成为史上最严环保法。要想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关键在于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保执法队伍来确保新环保法的施行。

1环保执法的难点

1.1生态环保部门责权不明、职能交叉

环保执法是依法享有环境管理权的不同级别的行政主体,合理的职能配置可以调动环保执法中每一个部门的积极性,但我国环保执法过程中的权责不明与职能交叉严重影响了执法的力度与效率。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在国家列出的53项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中,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占40%,9个部门占60%。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承担21个职能,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承担职能的比例为52%,其他部门的比例为48%。在有限的环境行政资源下,降低环保执法效率,也使得环保总局权威性降低。它既没有能力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政府部门完全执行环保任务,也没有足够的手段把环保纳入考核标准,对同级政府部门和下级政府的监督形同虚设。环保执法能力也就无法体现,许多具体的环保问题也因种种原因无法得到解决。

1.2相关环保执法政策落实不到位

由于立法的过程相对漫长,但新时代下事物的迅速发展与频繁变更已为常态,环保执法部门身处一线又考虑到环境治理的紧迫性与环境破坏的不可逆性,根据已有的法律条令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可就在环境状况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环保执法部门却缺乏相对强硬的手段治理污染企业。各级政府并不重视环保,没有充分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把目光放在了资金、税收这些直接利益上而忽视了环境的长久利益,不给环保执法部门硬性权利,开出的罚款数额也有限。高一级的环保监管部门视察次数有限,且追究环保过失不到位,出现实践中政府环保监管法律责任缺位的现象,形成“管不了,治不好”的乱象。

1.3环保执法过程受干扰,执法力度不够

环保执法的具体形式有限期治理、调查取证、环保行政许可、排污收费、现场检查、环保行政处罚等等。但环保执法并不包括“行政机关制定环境行政法规和规章等行政立法行为”以及“解决和处理争议与环保密切相关的民事争议的行政司法行为”,导致环保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执法力度不够,没有强制性的权利及时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出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情况,错过了环境保护的黄金时间,浪费更多的财力物力挽回局面。且法律规定的环保执法资源没有得到良好的分配,不断有污染企业由城市迁入乡村,可执法主体由于地域分配受限没有起到良好的管制作用。

1.4生态环保部门忽视对社会环境治理主体的引导和利用

公民、企业、社区机构、环保组织等社会组织性质的协助力量,在协助环保执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生态环保部门对相关环保信息的宣传和普及不到位。因为关于环保执法的协助工作是公民的权利,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在没有生态环保部门明确引导的情况下,社会主体很难在极广的范围中找准目标。社会环境治理主体可以得到的相关执法资料只是环保质量公报或惩罚通知单,其反映的问题太过于狭小。各主体可以得到环保执法问题的途径太少,环保执法部门没有将它对社会的诉求告知公众,社会治理主体掌握的相关信息不完善、不充分、不健全。

1.5社会共治能力不强

环境治理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政府部门掌握公权力的过程中,其他社会的多元主体没有积极发挥辅助作用,不能主动监督与反馈,社会共治能力不强。污染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但群众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各种污染的影响却并没有查阅相关法律文献进行维权,或上报给环保执法部门申请审查。且在环保执法部门进行走访调查和抽样检测时,不积极配合,不注意保留有效信息,常常会对环保执法部门施压。相对庞大的企业群体更是只注重利益,应付检查,消极治理。有些企业为了利益,不惜大规模破坏环境,隐瞒污染实情。

2环保执法的解决方法

2.1建立完善的环保执法制度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完善的制度可以为其活动提供依据,满足新规范的要求。为确保制度内容能够覆盖环保执法的方方面面,有必要对环保执法制度的制定进行全面的改进和创新。同时,环境保护执法制度的制定还需要确保符合生态环保部门的实际情况,从而保障制度内容的可行性。在环境保护执法体系中,要对其内容进行全面细化,切实避免环保执法中缺失的问题,内容的全面覆盖,可以为环保执法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

2.2树立正确的环保执法观念

在环保执法工作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执法手段对破坏环境行为进行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新常态下的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必须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确保相关执法人员能够合理使用自己的权利,负责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控,增强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实施效果。同时,正确的执法观念还可以促进执法人员按照相关条例的要求履行职责,从而提高生态环保执法部门的综合执法能力。

2.3完善环保执法方式

在新常态下,以往环保执法方法在实践中的效果正在逐渐下降。因此,要保证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就必须根据环保工作的需要,完善和优化执法手段,确保执法执行能更好地在环境污染中发挥执法监督作用。同时,在优化环保执法方式时,需要考虑如何加强现场监管,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在现场监管方面,通过优化执法手段,可以更好地对企业污水排放和环保设备运行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也可以与生态环保部门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征收排污费。以达到排污申报和审查工作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对环保执法的监督。

2.4积极改造更新环保执法设备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较先进的办公系统具有明显的信息化特征,硬件也相对先进。因此,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掌握执法装备,积极学习最新技术信息,从而提高环保执法工作效率。因此,执法人员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更先进的环保设备,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使环保执法更加规范化和科学有序地进行。

2.5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执法人员只有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的要求。执法人员通过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管理技术,从而使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适应环保工作的要求。同时,生态环保部门要定期对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指导,通过组织培训班,使执法人员对自身的权利、职责、义务有更加清晰明确的了解,以此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素质。通过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使环保执法人员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进行执法,从而达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的效果。

2.6政府与生态环保部门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

政府与生态环保部门掌握着环保执法的公权力,应发挥出积极的调动作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共治格局,是解决中国环保问题的治本之策。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方力量,积极进行社会共治。环境保护宣传要适应新形势,把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为今后宣传的重点,采取电视、短信、广告牌、广播、报纸、宣传栏、传单等形式宣传。例如,生态环保部门在社区宣传栏制定相应的垃圾分类标识图,如图1所示,加强对居民环境知识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

3结语

新时代新气象,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他单位日益提高对环保执法工作的关注度。同时也要注意提高环保执法的水平,完善法律法规,实事求是,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激发人们举报监督的积极性。此外,也要注重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与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冬妮.环保管家在环境监察执法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2):165.

[2]马春晓.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7(7):60-61.

第3篇:环保法律培训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措施;探析

引言

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的纵深推进,让人类享受了工业化、信息化成果红利的同时,也承受了过度开发及环境保护不力带来的污染后果,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尤其是在大气质量管控和污染防治上,在十九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已经有过类似问题的惨痛教训,因此当前环境工程科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应用实践而言,大气问题关系到各行各业与千家万户,要从制度设计、防控措施、长效机制和行为引导方面进行努力,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1大气污染的破坏性及其原因分析

通常情况下可以把大气污染原因分为客观的地理环境变化和主观的人为影响。自然环境变化有地壳运动引起的火山爆发、极端天气、沙尘暴等等,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大气污染会延续较长的时间,同时防控的难度也较大,集中性的对某一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危害,危害程度相对较大。主观性人为活动是目前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其通常是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气、废液、废物等的排放,造成了大气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受到严重破坏。目前较为集中的问题是各类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工农业生产中处理不达标的废气排放,如秸秆焚烧,化肥农药的滥用、农村取暖季传统的燃烧烧煤取暖方式以及城市的垃圾焚烧、高污染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等。大气污染的破坏性最直观的是体现在对人类身体机能的影响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各种形式进入人体,最终造成人体的器官组织出现异常或者病变,例如氮氧化物、硫化物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肺、肝、鼻等多个器官造成破坏,诱发肺炎、气管炎、鼻炎等急慢性疾病,最终导致全身系统性的机能受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二是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大气的有毒有害物质会经过呼吸作用进入动植物体内,同样会破坏其生理结构,影响生殖发育,而后依靠摄入食物让毒素在不同生物体内循环累积,会严重侵害到生态链结构,也可能造成一些动植物的基因突变,这些都对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以及美丽家园的守护产生较大的挑战。

2基于环境工程视角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分析

2.1为大气污染防治管控做好顶层设计

政府要肩负起大气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构建起全方位的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和架构,做好政策制定、制度设计和监督落实工作。在污染监督监测方面,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体系开展严密扎实的污染情况实时检测,通过卫星、北斗定位系统开展天基领域的宏观侦测[1],通过无人机、人工飞机巡测方式开展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通过地面人工站点采样分析开展详细点位监测,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响应机制,对于异常的监测指标要及时的报送相关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并开展深入的调查和后续的处置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健全完善大气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的法律法规,把污染防治作为红线和底线性要求,建立健全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处理标准体系,加大污染行为的惩戒与处罚力度,强化法律的运用落实,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建设,加快环境保护违法犯罪行为司法处置进程。在监督责任落实方面,明确大气污染防治的第一责任人,落实各方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同时要落实好中央环保专项督查工作,加大环保执法的审查审计,坚决把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落实到位,对于不履职尽责的责任主体要严肃依法依规处理。

2.2加强各类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

当前,内燃机动力的各类机动车的尾气排放仍然是大气污染的一大主要来源,因此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是环境工程视角下的关键任务之一。其排放管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尾气排放标准进一步严格要求,加大对机动车检测中尾气污染物及其达标情况的检测力度,能源部门、环保部门、车辆生产企业要联合起来,在现有基础上努力生产含有毒有害物质更低的石油能源、尾气处理技术更先进的机动车。环保部门应当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逐步的提升等级,限制黄标车辆的运行范围,加大尾气不达标车辆的淘汰力度。二是要大力的推行新能源汽车,包括油电混合、太阳能等新技术产品,国家应进行适当的资金扶持,帮助车企去提升新能源技术,从而在该类汽车的性能、稳定性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上有进一步的提升。三是鼓励公共出行和绿色出行,在城市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开展城市限号,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频率[2],引导公民共同为大气污染防控积极努力。

2.3着力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污染一方面要防治,另一方面生态的修复与建设也至关重要。早期的环境保护重视污染的防控治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治标不治本,例如若仅通过淘汰污染气体排放标准不合格的产能,限制机动车的使用,但是这只能放缓污染物增加,不能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所以生态修复就要发挥作用,开展绿化工作,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要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因地制宜打造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城区与山区的绿色植被也能够为人类释放更多的含氧量高新鲜空气。此外,还要统筹山林湖海总体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促进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减少水环境中污染气体的排放和化学需要量增加,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多使用生物质能的垃圾处理方式,减少化工业的废物排放,多利用生态自我修复来推动大气质量的全面提升。

2.4做好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强化舆论宣传引导是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控的有效措施。通过有效的宣传培训指导,让公众对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防控大气污染的政策及技术都有了全面的认知和了解,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自觉的从自身做起。首先可以通过在社区、单位、公共场所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册,开展各类环保讲座等形式扩大宣传的范围,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联合各级学校组织环保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其次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线上宣传,例如出品各类环保纪实的纪录片,在知名的网络平台上去邀请环保专家、公众人物等做相关的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终端,开发相应的低碳环保应用程序,比如健步行软件,既能帮助大众去强身健体,也能实时显示减少机动车使用后所为降低碳排放所作出的贡献。最后要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环保法规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在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上,开展环保法律法规的讲座、影视剧、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宣传,让公众知晓危害大气环境的法律后果以及对社会他人和自身的严重危害,强化大气的保护理念,从身边做起,做大气防控与生态建设的践行者。

2.5加大以废气综合利用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力度

废气污染占据了大气污染的绝大比例,因此立足现有的基础条件,加强废气的净化与再利用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防治手段[3]。当前的工业企业已被强制性要求安装废气处理装置,其排放的废气中的有害有害物质含量必须低于国家及地方的强制环保标准,否则会被责令停产甚至关停,面临高额的罚款甚至是刑事处罚。瞄准环保行业的前沿技术方向,加快无害化处理的技术研发,争取能够将处理后的污染物进行二次利用,实现污染防治投入和产出的内循环,让企业更有动力去开展研发工作。

2.6建立市场化机制的环保产业体系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存在只投入不产出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导致部分工业企业铤而走险,触犯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废气处理特别是废气回收利用方面的研发及技术投入,政府也要着力支撑相关的项目研发[4],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介入环保科技的研发项目中去。应按照市场经济体体制的要求,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多主体支持建立多层次的环保产业体系,一是在污染物的处理方面当前的很多企业排泄废弃物的处置主动性不高,很大原因取决于处置成本高,缺少相应的市场补偿机制,这就需要以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规范运行来解决当前环境污染处置中权责利之间不平等不协同的问题,让环保措施运用到位,废弃物处理得当的生产企业能够把前期的投入资本化,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拥有合适的定价标准,从而鼓励企业加大污染物的处理净化力度。二是在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上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资源投入的稳定性长期性,建立制度化的环保建设体系,而不是仅仅盯着政策方向,一段时间搞大气污染防控,一段时间搞水质污染处理,缺乏统筹管理,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生态环境治理不协调不均衡。三是环保技术的支撑体系要建立,政府要出台专项政策,拿出专项资金去鼓励科技企业加快环保技术研发,同时依靠排污权,排放权交易构建的市场机制,尽快实现技术专利的市场化运行,加强环保技术专利权的保护,促进其有序交易,同时要引导技术企业瞄准当前环保工程中最为迫切和棘手的问题,集中进行攻关,特别是在大气综合防治,土壤环境改良,水生态环境修复以及人为活动产生的工业三废和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循环利用上,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把利用废弃物再产出的环保型产品进行集中采购,并进行一定的价格补贴,让企业能够更加积极的开展技术研发,提升环保技术研发和赢用能力。

结语

总之,在当前大气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共识之下,社会各界应当通力合作,从废气产生的源头、污染的方式、处理的技术方案上开展有效的防控和修护工作,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公众参与进来,齐心协力,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守护美好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周韬.探究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措施—评《环境工程技术基础》[J].电镀与精饰,2020,42(03):54.

[2]刘刚.基于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措施探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0(04):223-224.

[3]刘群.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9,31(12):38+40.

第4篇:环保法律培训范文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环境污染,企业需加强环境成本管理,抓好环境成本控制。从会计核算角度来看,郭道扬教授以成本的耗费与补偿的辩证统一观为依据,给环境成本下定义为:“环境成本是以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充分考虑在产品生产前后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按照所测定的人力劳动消耗、自然资源消耗标准,对产品投入进行计量,并计算所必须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治理补偿性费用,这些资源消耗与环境治理费用便是环境成本。”王立彦认为,生态环境成本在环境科学和宏观微观经济核算实践的发展水平下,可以由四个方面来明确:维护环境支出,预防污染支出,治理环境支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李静江将成本概念用于环境领域,与企业的环境管理相结合界定的环境成本,是企业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由此而承担的各种损失,具体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废气物回收再利用的成本、环境损失。从控制角度来看,王跃堂、赵子夜认为,随着环境成本管理已从事后处理延伸到事前预防,可将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金友良、肖序、王伟达从便于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环境负荷的角度,从环境成本效果观出发,以降低环境成本的影响因子为基础,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分类。孙继辉、兰柏超、许昕等认为,环境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

步丹璐等、陈亮等将质量成本引入环境问题,把环境成本分为预防成本、检测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管理中的控制是对管理系统汇总的计划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结果与计划目标相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纠正,以保证计划的正常实施。企业的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保证成本达到预期效果的手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企业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计量、分析,并找到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实施改进措施,进而达到政府环保要求。其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主要集中于产品生命周期法,基于价值链法分析,基于作业成本法分析和环境质量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认为,企业环境成本存在于产品的各个生命阶段,要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基于价值链的环境成本控制,是将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切入点,构建价值链模式进行成本控制。基于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将环境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量中,从而真实地反映环境成本。环境质量成本法是通过提高环境控制水平,降低环境污染水平,以提高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总成本。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影响

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在减少本企业环境成本支出,提高环境污染控制水平的同时,可减少对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总消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终极目标可以这样描述:在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下,通过对环境成本实施全面、有效的控制,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加强,随着环保法规的陆续出台,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并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生态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但是,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当前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外部存在的问题。缺乏环境会计准则及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环境成本控制是环境会计的核心内容,但是从2006年颁布的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来看,没有专门关于环境会计的准则,在其他准则中也很少涉及环境成本的核算。没有系统的环境成本方面的具体制度或指南出台,企业无法找到环境成本核算的依据,难以实施成本控制。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缺失。2009年国家审计署制定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使环境审计工作在我国政府审计中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环境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延伸与扩大,承担着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的重要责任。它既有传统审计的监督功效,又有评价、鉴证、管理、服务等多种功能,但是目前我国除《宪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审计内容外,其他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基本没有明确审计机构在环境保护监督方面的职能作用和主要工作内容,环境审计准则处于空白状态,缺乏可操作的环境审计标准,审计人员的实施难度较大。

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主动性较弱。笔者对40家企业做过调查,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从总量上分析,还是分行业分析,按现行环保法规要求,对原有设备改造或重新购置费(90.3%)、排污费(90.3%)、绿化费(87.1%)的三项支出,都是当前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支出的主要项目。很显然,这些支出是被动性支出,意味着企业目前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主动性较差,还没有达到自愿、自觉和自律的要求,企业责任感整体偏低。企业对环境成本控制缺乏统一规划。环境成本存在于产品整个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散在各个部门。为了达到国家管制的标准,一些企业仅对生产过程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为了适应企业制定的考核机制,各个部门尽可能优化减少本部门的环境成本,把减低企业环境成本的任务转嫁到了其他部门,企业的环境总成本并没有降低。环境成本控制专门人才缺乏。环境会计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会计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企业内部的会计从业人员大多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审计、税务知识等,因此,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企业急需既懂环境、会计,又非常了解本企业产品生产的专业人才。

三、生态文明建设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实施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路径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全民主导型、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型四种模式。依据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因素,我国适合采用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此模式下,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法规、政策等让企业遵守,限制企业对环境的破坏,担任监管角色,企业则通过各种措施自觉遵守法规、政策的规定,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环境控制水平,以降低社会环境总成本。

政府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1年,我国GDP占全球的10.48%,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而这些“两高一资”行业又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产生了大量的大气污染排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刻不容缓。因此,政府应加快鼓励企业选择清洁产品的步伐,对于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给予税收减免、信贷优先等政策扶持,以提高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完善环保法规。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严重的工业污染和废弃物堆积的问题,我国制定了30多部环境法律、行政法规、标准,环保法规体系正逐步完善,基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甚至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监管体系,但是这些法律中的一部分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所需,急需修订。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表示,炼油企业是雾霾天气的直接责任者之一,但这并非因油企质量不达标,而是我国标准不够,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另一部分法规级次偏低,执法力度较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完善环保法规,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着手,迫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注重环境信息披露。应加速制定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环境会计法规、准则,使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计量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以弥补环保法规的不足。对于那些还不重视环境影响及对社会公众形象造成破坏的企业来说,统一颁布并实施的环境会计制度在改变他们观念方面,效果会更显著。建立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国外的环境审计是强制式审计与自愿式审计并重。20世纪7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的企业开始实施内部环境审计,使得企业由外部的、被动的环境管理逐步转变为现如今的自觉的、主动的环境管理,因此,我国应逐步建立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导,以社会审计为主,内部审计为辅的审计体系。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应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强化环保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对环保的认识,提高其参与度,为最终实现全民主导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第5篇:环保法律培训范文

关键词:员工培训;健康安全;环保

1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1.1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以人为本,安全生产。我国重视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以及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安全环保生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强调进行安全环保生产的重要性和安全环保生产操作,提高员工对于危险的辨别能力和对应的自救能力,使员工能够在危险发生的时候及时的实施自救,尽可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我国法律规定,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原则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企业所有者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保培训教育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最新修订的《生产安全法》和《环保法》分别于2014年12月1日和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新版法律加强了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严格了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危害控制等相关要求,企业开展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是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1.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企业安全事故与环境事故频发,安全生产、清洁发展形势异常严峻,安全环保各项管理规定不断更新,各项管理要求不断完善,对企业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仅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能够保持企业良好的社会信誉形象,最重要的是,安全生产是保障企业职工生命安全健康、提高和改善职工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员工失误导致的事故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造成经济损失之外,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社会效益。企业的环保工作一方面能保护环境、避免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企业在污染治理上的投入。因此,做好企业的安全环保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企业要保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加强企业职工安全意识方面,企业要提高安全管理素质,在工作中切实把“安全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

1.3员工生命安全的保障

企业员工处在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线,将直接面对可能存在危险的生产环境,如果缺乏安全环保生产的意识或者是疏忽大意,就有可能酿成惨烈的事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未能正确地使用生产设备,或者是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员工未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等等,这些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都极有可能给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企业进行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做到“不保证安全不开工、不解决安全问题不放过”,把安全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使员工能够按照操作流程正确地使用设备,掌握可能发生事故的种类,学会辨别危险源,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当事故发生时,知道如何进行抢救工作,减少损失。

2健康安全环保培训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生产要求力度的加大,消防措施和消防设备投入的增加,企业的健康安全环保培训工作也逐渐提高了要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环保的技能,但在实际生产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培训体系结构不完善。相当一部分企业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也没有考虑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问题,不重视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只进行形式上的培训教育工作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审核机制,使工作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是企业培训师的数量不足。培训师是要将安全环保操作的知识传授给员工的,帮助员工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培训师的数量不足而员工数量众多,将直接导致培训质量不够理想的现状。

3加强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

3.1完善组织结构和培训体系

组织结构是企业的基本结构,是其发展的基本脉络,要落实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工作,首先,就应该从自身的组织结构的完善方面着手。首先,相关领导应提高对健康安全环保培训工作的重视。安全工作无小事,企业要在生产工作中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把职工的健康安全工作纳入其整体经营战略的长期过程中,提高全体职工对于安全工作的警惕性和危险事故的防范性。其次,在危险事故频发的今天和我国健康安全环保教育的新形势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发展实际,配备足够数量的培训师,并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和安全教育专员到企业中为职工进行安全环保教育讲座,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3.2加强安全宣传工作

企业要使安全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除了进行安全教育之外,还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定期进行安全宣传,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宣传安全知识,传播安全生产优秀人物事迹,鼓励员工遵循安全制度。另外,还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例如,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安全生产小组比赛、节能环保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安全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和广泛性,提高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并激励其进行安全生产。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强化安全制度,是企业在健康安全环保教育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加强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和企业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孙旭,吕品.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经验与探索[J].化工管理,2015(6):88.

[2]殷悦,张虎,张宁等.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经验与探索[J].社科论坛,201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