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环保基本知识范文

环保基本知识全文(5篇)

环保基本知识

第1篇:环保基本知识范文

嘉兴潮乡海宁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活力较强,尤以“皮革之城”闻名全国,相应的环境污染情况也十分严峻,更是爆出嘉兴死猪投河事件。因而增强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生的环境教育更是刻不容缓。4月份笔者对海宁进行了试点调研。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一手调查,主要由两个部分数据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面向鹃湖学校等4所在校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76份,问卷回收率达到86%。被调查者包括在校的各年级学生。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基本知识、个人习惯测评及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看法,问卷结果大致反映了海宁地区小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第二部分调查对象为各个班级挑选出的小学生,通过现场知识提问以及对环境保护措施的提问,对整体情况进行更加细致的了解。由于在抽样过程中有较多不确定因素,取样过程与预先方案有一定出入,但基本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因此数据能基本反映真实情况。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小组在每一个调查点都选取了少量调查者进行深入访谈,对数据进行更好的阐释和修正。两部分数据之间相互具有参照意义,接下来笔者将分模块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1、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本模块通过垃圾分类及可否回收垃圾等问题展开。从结果来看,仅有9.30%的小学生对垃圾分类情况比较了解(七道分类完全正确),32.56%的小学生相对比较了解(正确率≥70%),而大部分小学生(58.14%)对垃圾分类的了解情况不高。综上结果,小学生对垃圾分类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2、个人生活习惯调查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面对“生活中是否存在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家里是否经常开空调”等问题,53.49%的学生选择了“偶尔看到”,13.95%的同学选择了“经常看到”。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问卷提问,可以知道小学生基本能注意到生活中污染环境的现象。3、环保知识教育情况调查在“家庭和学校教师是否会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的问题上,小学生的答案均相对集中,62.80%的被调查者认为家人及学校老师都会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只有11.63%的学生认为家长和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小学生周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但是结合前面的调查内容,这种教育方式缺乏对实际行动的鼓励。

二、相关调整建议

1、学校及老师应主动承担起责任一切习惯始于启蒙。小学生刚经历了幼儿园的不懂事,对一切事物慢慢开始有了客观的认识,此时校方对其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有着相当大的时间优势。作为初级阶段的教育,学校不能仅仅限制于识字读数,同时也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素质教育。针对环保教育,学校首先最好能配备专业的环保师资,或者对特定的教师加强环保培训。而对于老师个人,应该增强两种意识:一、消除环境教育是“分外事”可有可无的思想,增强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坚决去除环境教育不考试,不计入教学成绩,搞了反而影响文化成绩的想法。要深层次认识到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护环境更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的奠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克服环境教育“不着急,慢慢来”的思想,增强对环境教育紧迫感的意识。此外,老师更应该把环保教育付诸于一些创新性的授课形式中,选择一种轻松愉快,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这样更有助于大家对环保理念的理解,促成其在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同时校方应该学会利用而不是依赖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这样更有助于赢得外界的支持与赞赏,更有利于环保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后期环保理念的成功灌输与辐射。

2、学校和家长双方共同努力家长有别于学校的一点在于家长是和孩子最亲近的人,时刻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许多家长或许本身就欠缺环保理念,也不懂得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然而学校在教育这一方面就有着很大优势,通过家长和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学校可以有效地将环保知识传递给家长,再通过家长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总而言之,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并在这种良性的交流下取得一定的成绩。

3、革新学校的环保教育方式环保教育在帮助小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上有很大帮助,本身很有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革新形式,真正以将环保理念贯彻到实际为目的,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各方的努力投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环保理念辐射宣传的效果。开展环保教育首先要调研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环境问题,再在学校中建立一些相应的环保实体(例如:分类回收垃圾箱)从而增强教育与提倡内容的实际有效、可行性,增强课堂效果;同时可以利用外界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以及其他义工资源,比如由有激情有梦想的大学生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指导,增强教育的影响以及实用性。同时也可以改变上课讲座等传统形式,将环保教育融入废物再利用、环保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保;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免费资源进行相关利用,帮助小学生在实战中学习环保知识。

4、尝试建立环保教育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检测、衡量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环保教育质量,从机制上对环保教育的推广与实施产生实质激励作用。

三、相关思考和结语

第2篇:环保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许多高校均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1]贵州省“十二五”时期明确提出“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战略,2013年经济增速位列全国第一。[2]为了更好地适应贵州省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2014年5月笔者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企业、政府、事业、咨询及科研院所等70余家单位进行了调研,掌握了大量资料,并对调研资料进行统计、整理,系统地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在贵州省高校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一)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使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了解各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建议和期望,2014年5月笔者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调研走访了省内外70余家单位,其中以贵州省为主,调研对象包含:行政机关单位、省市级科研院所、省市县区级事业单位和企业,共发出140份问卷,回收136份,问卷回收率为97.1%,去除无效问卷10份后再作统计分析,调研极具代表性、可靠性。1.省内外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贵州省内目前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少。本次调查笔者走访了北京某大学和贵州某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析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从2011年至2013年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率非常高,连续三年都达90%以上,2012年两所高校的毕业生实现100%就业,北京某大学该专业毕业生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实现100%就业,可见环境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很高。2.用人单位对现有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满意度。我们调研在用人单位对现有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满意度上设计了三个层次:十分符合工作需要、符合工作需要和不符合工作需要。3.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度分析。在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需求度上设计了三个层次:十分需要、需要和不需要。

(二)践行生态文明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的破坏开始逐步显露出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不难看出,未来几年将是我国环保事业急速发展的时期,将急需大量的环保专业技术性人才。据调研,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因此,人才市场需求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定位可以实现良性对接,这也就确保了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人才基本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内陆地区,全省70%的国土为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一省情决定了全省的发展不能再走东部地区的老路子,只能探索“生态立省”之路。201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2014年对贵州提出守好环境底线,抬高绿色门槛,拒绝污染产业的要求。今后几年,贵州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压力,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环保专业技术人才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据调研分析,95%以上的受访对象表示需要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而依托贵州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培养,无疑是一种科学明智的选择。

(四)优化专业布局的需要

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贵州省建立了理工类本科院校———贵州理工学院,这对于扩大贵州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贵州省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较少,这与贵州省的社会发展及未来几年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同时,环境工程专业是理工类院校的重要学科之一。环境工程专业的设置不但可以满足培养上述人才的需要,而且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地区和学校专业、学科结构布局,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二、开设环境工程专业思路

(一)专业定位

根据对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为目标,结合专业的性质、特点和专业建设实际,并广泛听取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论证,我们一致认为:环境工程专业应该突破传统上形成的单一培养目标和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使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应该重新确定专业针对的职业岗位群———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与分析、工程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等能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定位应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基本依据。

(二)培养模式环

境工程是一门实践和理论并重的专业,在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中,实践与实验对环境工程专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模式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结合,积极跟进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探索理工特色培养目标,制定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能力大纲,构建三级项目,设定课程体系,研讨教学方法。第一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与基地、企业保持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大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第二是搭建校内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阵地。学校通过设立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第三是增设特色实验室。根据专业需求开设特色实验室,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在全校范围内共享实验资源和设备。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具备生态文明理念,掌握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能力,具有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同时,向高等院校输送硕士研究生生源。

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工程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等专业基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根据职业任职要求,按CDIO模式培养人才的标准进行课程体系分析,构建三级层级项目,设定课程体系。将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与对应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科学清晰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完成“四个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技能课)建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贵州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都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贵州省高校设置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非常必要、紧迫和可行的。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必将为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平宇.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132-133.

[2]贵州时政.2013年贵州经济增速跃居全国第一[EB/OL].多彩贵州网,http:/news.gog.com.cn/system/2014/01/19/013111502.shtml,2014-1-19.

第3篇:环保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户外拓展训练;环境监测;课程建设;实验实训

实践实训和实验教学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户外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有诸多创新点[1-2]。相比传统体育课增强体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更能磨练意志、挑战自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责任感,提高计划统筹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开发想象力与创新力,提高自我心理素质能力,增强自信心,挖掘自身存在的潜能[3-4]。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是高校环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5-6]。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应用性强,既需要对环境中的大气、水质、土嚷和废弃物等知识点有所了解,又需要具备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中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充分掌握相应的各种测定方法并加以应用。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讲不仅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更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保理念[7]。将户外拓展训练课和环境监测实验课结合到一起,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使选课学生拓展训练的同时获取环境监测知识,了解身边环境状况,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学生在野外拓展训练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共同关注周围环境问题,判断周边地区环境污染状况,选择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噪声、大气、水样和土壤等指标进行现场监测,或采样返回实验室测试。既达到拓展训练的目的,还学习了环境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8-10]。

1课程简介

本实训课作为河北大学全校非环境专业学生选修课开设,理论课5次,每周1次,每次2学时,共计10学时;实践实验课3次,每次两天14学时,其中第一天为拓展训练和采样,第二天为监测实验,共计42学时。如表1所示,理论课前3次主要介绍户外拓展训练基本知识和常用拓展项目、如何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及野外生存知识、户外安全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知识;后2次分别介绍环境监测相关的噪声、大气、水和土壤的监测指标和相关仪器操作的知识。实践实验课由户外拓展训练教师和环境监测实验教师共同带队,每次去附近不同的区域拓展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文科生和理科生混搭,分别按照指定计划执行相应项目。户外拓展训练结束后,小组成员开始分工采样或现场监测、记录,现场无法直接测试的样品收集打包拿回学校实验室进行测试,最后小组集体总结并完成相应监测实验报告。

2课程实施过程

2.1理论课教学

理论课教学中,前3周由本校体育教研部教师负责讲授户外拓展训练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三部分:拓展训练基本知识和常用拓展项目介绍、野外生存及如何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知识、户外安全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知识;后2周由环境专业教师在实验室现场讲授主要监测指标及相关监测仪器知识。主要包括环境噪声监测、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水质监测实验和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个实验相关监测指标;声级计、空气采样器、透明度计、浊度仪、溶氧仪、pH计、电导率仪、分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9台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2.2户外拓展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徒步和攀岩,根据每次所选拓展地点不同,运动量不同,但需达到最低要求10公里运动量。目的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意志力,增强自信心。第二部分是拓展项目练习,每个小组从信任背摔、驿站传书、魔王、鼓动人心、怪兽等项目中自由选择2项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统筹能力、信任力和适应能力[2-3]。每种拓展项目既有针对某种确定能力的锻炼,也有综合能力的锻炼。例如“信任背摔”,它要求队员站在一定高度的台上,背对着大家向后倒下,组内其他成员在其身后用双手做保护,接住倒下的同伴,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个活动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关系,理解信任和承诺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克服恐惧,锻炼心理素质。“鼓动人心”也有类似的功能。而“驿站传书”则是要求在规定的条件下,每一组成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教师给排尾学生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到该组排头学生,而随着级别的提升,规定的条件会逐渐升级,学生传递信息方法也会随之改变。这就需要发挥想象,想出更好的传递方法,在不断创新中,最终取得胜利。在活动过程中组内学生通过不断交流讨论,得出最可行的方法,既发挥了想象力,又体现了集体的智慧,体现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怪兽”这个项目也有类似功能,从完成“四手四脚”到“五手五脚”到“四手六脚”,过程中队员们之间的合作交流要求也越来越高,方法也需要越来越合理,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想象力创造力,还使团队合作力得到了提升[11]。

2.3户外采样、测试

此课程主要涉及环境噪声、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水质和土壤重金属污染4方面监测,环境监测实验教师参与并随时指导户外各小组的活动。各小组将户外拓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状况进行采样、监测、记录、并反馈回来,将户外拓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3.1环境噪音根据户外拓展地点和天气情况决定是否监测。天气情况良好,无雨雪,风力小于五级,三级以上必须加风罩,监测地点必须是在厂矿附近或有较大机器设备作业地点附近,否则不必监测。监测工具为声级计,手持仪器测量,要求传声器距离地面1.2米,在采样地点至少选取5个不同位置进行测试,每个采样点记录数据20个。2.3.2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利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通过采样前后滤膜质量差及采集气体体积来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户外拓展出发前将滤膜用烘箱真空烘烤,称重、标记、然后放入密封袋密封保存。采样前,先将采样器的流量进行校准,然后通过光照检查滤膜是否有缺陷,将无缺陷滤膜用镊子迅速放入采样器指定位置,设置好流量进行采样,采样结束后将滤膜采样面朝内对叠放入密封袋中储存,采样过程中要记录现场的温度和大气压力。2.3.3水质针对拓展训练途经的河流、湖泊、水库、渗坑、生活污水池等进行水样监测,主要包括透明度、悬浮物、色度、浊度、电导率、pH和溶解氧等7个必测指标,还有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检测、水中氨氮的测定、总磷的测定、总氮的测定、水中油的测定和水中铬的测定6个实验中任选1个实验进入实验室操作实践。透明度、浊度、电导率、pH和溶解氧5项,小组成员可根据理论课实验教师的培训和仪器使用说明书,利用携带仪器在现场直接测试并记录数据;悬浮物和色度需将水样带回实验室依据测试标准进行测定,另外还需将拿回实验室的多余水样,置入冰箱冷藏处,第二天进行任选实验。2.3.4土壤拓展训练小组成员自行判断可能有污染的土壤区域,在拓展训练途经的大中型垃圾场、养殖场、化工厂、焦化厂或其它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附近,采用四分法采样,样品采集后放入密封袋保存。

2.4实验室样品测试

2.4.1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重量测试将采样后的密封滤膜放入干燥器中平衡12h,拿出快速在分析天平上称重、记录,称重3次,精确至0.1mg。2.4.2水质监测各小组根据各自户外拓展训练时遇到的水源,选择不同的指标进行测试。针对富营养化的水源,可选择性进行水中藻类的检测、水中氨氮的测定、总氮的测定和总磷的测定;而对于污水,可进行水中油的测定和水中铬的测定;面对渗坑,上述6种指标都可能涉及,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到底选择测试哪种指标,或在实验室现场询问实验课教师给出建议。其中,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监测用的是叶绿素a法,总磷的测定使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总氮的测定使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法,水中铬的测定使用分光光度法,水中氨氮测定用纳氏比色法,污水中油的测定采取质量法[12]。上述6个实验均包含在化学院环境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教学实验中,选修课学生可在户外拓展采样后直接过来实验室,进行相对应的实验。2.4.3土壤监测在实验室将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平铺在托盘中,放入真空干燥箱,在80℃下烘烤3h,研磨、过80目筛,置入样品瓶中备用。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样品中镉、铜、铅的含量,所有标液都是直接购买,不需要配制。此实验与化学院本科生环境监测实验中监测大米中镉含量相似,虽然增加了两种重金属测试,但因为都是平行实验,只增加样品数量,实验条件只是稍调,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也不会给实验教师增加太多工作量。2.4.4其它监测指标复检拓展训练小组针对现场监测存在争议的实验结果,将样品带入实验室进行再次监测、记录、对比及反馈,最终确定最佳实验结果。在实验室复检过程中,具体操作需在指导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的指导下完成。

2.5实验实践总结报告及评价

每次户外拓展训练和实验完成后,每个小组需要出一份报告,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拓展训练给小组内队员带来的收获,既包括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有作为团队在整个团体中的表现总结;第二是针对拓展训练地区的环境监测考察报告,根据监测数据,从噪音、大气、水质和土壤四方面进行评估,真实描述实际问题,分析可能原因,并给出合理建议。该课程成绩包括理论课25%,实验实践课75%。理论课成绩是写一篇1500字的关于户外拓展训练的论文。实验实践课则是,教师综合拓展训练过程、采样过程、测试过程、实验过程和总结报告对各小组进行评价评分,评选结果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四个等级,根据3次实验实践课成绩评定实验实践最终成绩。理论课与实践课共同组成该课程成绩,但若实验实践课有两次不合格则这门课小组内成员均无学分。

3实验实训结果

该课程自2017年春学期开始至今已经实施了3个学期,经统计,共7个学院12个专业的117名学生参与此实验实训课。期间117人分成了22组对9个区域进行了实验实训活动,共计完成户外监测考察样品63个。取得4个方面的成果。3.1提升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三次拓展训练对比,指导教师发现学生身体耐受力逐渐提高,尤其是女生,从开始的10公里需中间停顿休息5~8次降低为1~3次。经过某些拓展训练游戏,学生克服恐高、遇事紧张、不自信等心理阴影,心理素质得到提升。有位小组成员在第一次10公里训练后就心理崩溃准备放弃,但在团队成员的鼓励下,重拾信心,挑战自我,积极参加并完成了后面2次活动,结课半年后甚至还去参加了冬季举办的难度更大的30公里越野赛。同时,在网络评课调查环节中几乎所有学生选择了提升心理素质这一项。

3.2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统筹能力

分组训练、游戏、比赛、采样和实验,小组内学生根据自身和队友各自的优势劣势,每项工作都能总结经验教训,在后面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各自的任务,最终达到最佳的任务和时间分配。在整个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的自我管理和统筹能力都在不断地进步。

3.3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凝聚力

不管是在拓展训练项目游戏、采样记录,还是最后的监测报告中,都需要小组成员间紧密配合才能高效准确地完成相关任务。体现在需要组内成员要有大局观和凝聚力,在团队和个人之间把握好度,要有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

3.4学习环境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该课程,非环境专业学生学习了噪音、大气、水质和土壤等环境知识,经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得出监测结果,让学生的“眼见”对比实验结果的“为实”,真正将环保意识融入生活,融入价值观中。比如在容城县南阳村拓展训练时采集的渗坑水质样品,总氮超标8.6倍、总磷超标11倍,说明渗坑富营养化严重,与拓展训练发现村民生活污水全部排入此渗坑有直接关系。而在雄县的程岗村,发现有一废旧电瓶拆解厂,在外堆着大量废弃物,到附近采样土壤,经监测铜含量超标21.3倍。实验实践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不仅仅是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即使是随意放置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极大地改变了他们之前的认识,尤其对文科生,经过实践,对环境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全面增强了环保意识,对宣传环保有积极的作用。

4结语

第4篇:环保基本知识范文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拓展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需要构建与之适应的生态道德。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它超越了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强调以自然为本以及当代之间和代际之间基于资源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2(]P383)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教育是培养一种对自然负责,对人类发展负责,对将来、对后代负责的道德观。这无疑为高校德育内容注入了新的内涵,拓展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领域和范围。当代大学生要主动适应时展需要,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学习并掌握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和谐的人,自觉承担起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诠释和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譬如: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当代人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统一起来,产生一系列需承担和遵守的责任、义务及行为准则。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并能养成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使低碳化、绿色化、生态化生活方式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

教育是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环境。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1.营造生态文明环境氛围,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

一是利用校园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介宣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画面宣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环保知识,如绿色消费包括哪些内容、废旧电池如何回收利用、垃圾如何分类等。二是邀请环保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环保知识讲座,宣传国家的环保政策、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激发学生对生态危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三是定期举办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环保知识竞赛、生态文明演讲比赛、环保创业竞赛、大学生绿色论坛、环保摄影比赛、环保影坛放映等,促进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与宣传,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环境。四是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绿之行”“绿色环保协会”等形式

多样的环保社团组织,通过学生环保社团组织吸引更多学生关心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保知识,投身生态文明实践。学生社团组织还可借助各种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促进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五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寝室,使校园芳草如茵,绿树葱茏,成为诗意栖居的生态校园环境。

2.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涉及所有学科,要建立相关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加快生态道德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结构,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改革之中。具体途径为:其一,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其内容应包括有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道德的养成等方面知识,力求通俗易懂,微言大义。其二,应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公共课程,例如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人类生态学、环境与资源学等课程,将生态文明积极倡导的与大自然协调共生的基础理论以及生态生活方式介绍给学生,使他们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沟通”,达到和谐相处、物我交融的境界,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和行为。其三,应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入有关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导致的恶果,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然,应重点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形势教育、国家生态发展战略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教育等,激发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其四,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入生态文明实践环节,将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其五,应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基础知识。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可有机渗透环境社会科学的内容;在社会科学教学中,可对一些描写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经典文章进行解析,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学生学会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

3.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

第5篇:环保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户外拓展训练;环境监测;课程建设;实验实训

实践实训和实验教学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户外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有诸多创新点[1-2]。相比传统体育课增强体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更能磨练意志、挑战自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责任感,提高计划统筹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开发想象力与创新力,提高自我心理素质能力,增强自信心,挖掘自身存在的潜能[3-4]。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是高校环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5-6]。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应用性强,既需要对环境中的大气、水质、土嚷和废弃物等知识点有所了解,又需要具备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中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充分掌握相应的各种测定方法并加以应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讲不仅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更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保理念[7]。将户外拓展训练课和环境监测实验课结合到一起,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使选课学生拓展训练的同时获取环境监测知识,了解身边环境状况,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学生在野外拓展训练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共同关注周围环境问题,判断周边地区环境污染状况,选择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噪声、大气、水样和土壤等指标进行现场监测,或采样返回实验室测试。既达到拓展训练的目的,还学习了环境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8-10]。

1课程简介

本实训课作为河北大学全校非环境专业学生选修课开设,理论课5次,每周1次,每次2学时,共计10学时;实践实验课3次,每次两天14学时,其中第一天为拓展训练和采样,第二天为监测实验,共计42学时。如表1所示,理论课前3次主要介绍户外拓展训练基本知识和常用拓展项目、如何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及野外生存知识、户外安全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知识;后2次分别介绍环境监测相关的噪声、大气、水和土壤的监测指标和相关仪器操作的知识。实践实验课由户外拓展训练教师和环境监测实验教师共同带队,每次去附近不同的区域拓展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文科生和理科生混搭,分别按照指定计划执行相应项目。户外拓展训练结束后,小组成员开始分工采样或现场监测、记录,现场无法直接测试的样品收集打包拿回学校实验室进行测试,最后小组集体总结并完成相应监测实验报告。

2课程实施过程

2.1理论课教学

理论课教学中,前3周由本校体育教研部教师负责讲授户外拓展训练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三部分:拓展训练基本知识和常用拓展项目介绍、野外生存及如何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知识、户外安全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知识;后2周由环境专业教师在实验室现场讲授主要监测指标及相关监测仪器知识。主要包括环境噪声监测、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水质监测实验和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个实验相关监测指标;声级计、空气采样器、透明度计、浊度仪、溶氧仪、pH计、电导率仪、分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9台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2.2户外拓展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徒步和攀岩,根据每次所选拓展地点不同,运动量不同,但需达到最低要求10公里运动量。目的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意志力,增强自信心。第二部分是拓展项目练习,每个小组从信任背摔、驿站传书、魔王、鼓动人心、怪兽等项目中自由选择2项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统筹能力、信任力和适应能力[2-3]。每种拓展项目既有针对某种确定能力的锻炼,也有综合能力的锻炼。例如“信任背摔”,它要求队员站在一定高度的台上,背对着大家向后倒下,组内其他成员在其身后用双手做保护,接住倒下的同伴,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个活动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关系,理解信任和承诺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克服恐惧,锻炼心理素质。“鼓动人心”也有类似的功能。而“驿站传书”则是要求在规定的条件下,每一组成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教师给排尾学生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到该组排头学生,而随着级别的提升,规定的条件会逐渐升级,学生传递信息方法也会随之改变。这就需要发挥想象,想出更好的传递方法,在不断创新中,最终取得胜利。在活动过程中组内学生通过不断交流讨论,得出最可行的方法,既发挥了想象力,又体现了集体的智慧,体现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怪兽”这个项目也有类似功能,从完成“四手四脚”到“五手五脚”到“四手六脚”,过程中队员们之间的合作交流要求也越来越高,方法也需要越来越合理,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想象力创造力,还使团队合作力得到了提升[11]。

2.3户外采样、测试

此课程主要涉及环境噪声、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水质和土壤重金属污染4方面监测,环境监测实验教师参与并随时指导户外各小组的活动。各小组将户外拓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状况进行采样、监测、记录、并反馈回来,将户外拓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3.1环境噪音根据户外拓展地点和天气情况决定是否监测。天气情况良好,无雨雪,风力小于五级,三级以上必须加风罩,监测地点必须是在厂矿附近或有较大机器设备作业地点附近,否则不必监测。监测工具为声级计,手持仪器测量,要求传声器距离地面1.2米,在采样地点至少选取5个不同位置进行测试,每个采样点记录数据20个。2.3.2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利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通过采样前后滤膜质量差及采集气体体积来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户外拓展出发前将滤膜用烘箱真空烘烤,称重、标记、然后放入密封袋密封保存。采样前,先将采样器的流量进行校准,然后通过光照检查滤膜是否有缺陷,将无缺陷滤膜用镊子迅速放入采样器指定位置,设置好流量进行采样,采样结束后将滤膜采样面朝内对叠放入密封袋中储存,采样过程中要记录现场的温度和大气压力。2.3.3水质针对拓展训练途经的河流、湖泊、水库、渗坑、生活污水池等进行水样监测,主要包括透明度、悬浮物、色度、浊度、电导率、pH和溶解氧等7个必测指标,还有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检测、水中氨氮的测定、总磷的测定、总氮的测定、水中油的测定和水中铬的测定6个实验中任选1个实验进入实验室操作实践。透明度、浊度、电导率、pH和溶解氧5项,小组成员可根据理论课实验教师的培训和仪器使用说明书,利用携带仪器在现场直接测试并记录数据;悬浮物和色度需将水样带回实验室依据测试标准进行测定,另外还需将拿回实验室的多余水样,置入冰箱冷藏处,第二天进行任选实验。2.3.4土壤拓展训练小组成员自行判断可能有污染的土壤区域,在拓展训练途经的大中型垃圾场、养殖场、化工厂、焦化厂或其它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附近,采用四分法采样,样品采集后放入密封袋保存。

2.4实验室样品测试

2.4.1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重量测试将采样后的密封滤膜放入干燥器中平衡12h,拿出快速在分析天平上称重、记录,称重3次,精确至0.1mg。2.4.2水质监测各小组根据各自户外拓展训练时遇到的水源,选择不同的指标进行测试。针对富营养化的水源,可选择性进行水中藻类的检测、水中氨氮的测定、总氮的测定和总磷的测定;而对于污水,可进行水中油的测定和水中铬的测定;面对渗坑,上述6种指标都可能涉及,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到底选择测试哪种指标,或在实验室现场询问实验课教师给出建议。其中,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监测用的是叶绿素a法,总磷的测定使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总氮的测定使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法,水中铬的测定使用分光光度法,水中氨氮测定用纳氏比色法,污水中油的测定采取质量法[12]。上述6个实验均包含在化学院环境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教学实验中,选修课学生可在户外拓展采样后直接过来实验室,进行相对应的实验。2.4.3土壤监测在实验室将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平铺在托盘中,放入真空干燥箱,在80℃下烘烤3h,研磨、过80目筛,置入样品瓶中备用。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样品中镉、铜、铅的含量,所有标液都是直接购买,不需要配制。此实验与化学院本科生环境监测实验中监测大米中镉含量相似,虽然增加了两种重金属测试,但因为都是平行实验,只增加样品数量,实验条件只是稍调,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也不会给实验教师增加太多工作量。2.4.4其它监测指标复检拓展训练小组针对现场监测存在争议的实验结果,将样品带入实验室进行再次监测、记录、对比及反馈,最终确定最佳实验结果。在实验室复检过程中,具体操作需在指导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的指导下完成。

2.5实验实践总结报告及评价

每次户外拓展训练和实验完成后,每个小组需要出一份报告,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拓展训练给小组内队员带来的收获,既包括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有作为团队在整个团体中的表现总结;第二是针对拓展训练地区的环境监测考察报告,根据监测数据,从噪音、大气、水质和土壤四方面进行评估,真实描述实际问题,分析可能原因,并给出合理建议。该课程成绩包括理论课25%,实验实践课75%。理论课成绩是写一篇1500字的关于户外拓展训练的论文。实验实践课则是,教师综合拓展训练过程、采样过程、测试过程、实验过程和总结报告对各小组进行评价评分,评选结果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四个等级,根据3次实验实践课成绩评定实验实践最终成绩。理论课与实践课共同组成该课程成绩,但若实验实践课有两次不合格则这门课小组内成员均无学分。

3实验实训结果

该课程自2017年春学期开始至今已经实施了3个学期,经统计,共7个学院12个专业的117名学生参与此实验实训课。期间117人分成了22组对9个区域进行了实验实训活动,共计完成户外监测考察样品63个。取得4个方面的成果。

3.1提升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通过三次拓展训练对比,指导教师发现学生身体耐受力逐渐提高,尤其是女生,从开始的10公里需中间停顿休息5~8次降低为1~3次。经过某些拓展训练游戏,学生克服恐高、遇事紧张、不自信等心理阴影,心理素质得到提升。有位小组成员在第一次10公里训练后就心理崩溃准备放弃,但在团队成员的鼓励下,重拾信心,挑战自我,积极参加并完成了后面2次活动,结课半年后甚至还去参加了冬季举办的难度更大的30公里越野赛。同时,在网络评课调查环节中几乎所有学生选择了提升心理素质这一项。

3.2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统筹能力

分组训练、游戏、比赛、采样和实验,小组内学生根据自身和队友各自的优势劣势,每项工作都能总结经验教训,在后面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各自的任务,最终达到最佳的任务和时间分配。在整个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的自我管理和统筹能力都在不断地进步。

3.3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凝聚力

不管是在拓展训练项目游戏、采样记录,还是最后的监测报告中,都需要小组成员间紧密配合才能高效准确地完成相关任务。体现在需要组内成员要有大局观和凝聚力,在团队和个人之间把握好度,要有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

3.4学习环境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该课程,非环境专业学生学习了噪音、大气、水质和土壤等环境知识,经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得出监测结果,让学生的“眼见”对比实验结果的“为实”,真正将环保意识融入生活,融入价值观中。比如在容城县南阳村拓展训练时采集的渗坑水质样品,总氮超标8.6倍、总磷超标11倍,说明渗坑富营养化严重,与拓展训练发现村民生活污水全部排入此渗坑有直接关系。而在雄县的程岗村,发现有一废旧电瓶拆解厂,在外堆着大量废弃物,到附近采样土壤,经监测铜含量超标21.3倍。实验实践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不仅仅是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即使是随意放置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极大地改变了他们之前的认识,尤其对文科生,经过实践,对环境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全面增强了环保意识,对宣传环保有积极的作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