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纪法知识竞赛范文

纪法知识竞赛全文(5篇)

纪法知识竞赛

第1篇:纪法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词:城市经济;发展;体育赛事;影响机制;分析

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城市对重大体育赛事的作用1体育赛事作为体育比赛的核心,需要城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就目前来看,我国现代体育赛事在逐步发展,无论是在举办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需要以城市作为基本依托。重大体育赛事在筹备阶段就需要建设专门的体育场馆和相关的工程项目,同时需要改建的还包括基础设施,例如翻修道路、完善通讯设施等,这些工程项目的开展不仅投资巨大,耗时久,建设周期长,同时所涉及的产业较多,这些项目并不是一个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方所能够独揽的,而是需要城市提供资金、人力以及相应的物资,才能够按时按点,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的建设工作。在举办重大体育赛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求和保证赛事相关的工作人员、参赛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安全地完成比赛。除此之外与赛事有关的还有转播、采访、考察以及旅游等预定任务。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举办赛事的组委会为这些人员安排合适的住宿、餐饮、安保、交通以及通讯等一系列服务。在这些准备工作中有些工作是可以由赛事举办方完成的,有些工作则必须进入城市系统,并依靠城市的交通和商业服务来完成体育赛事。同时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游客来到举办城市,因而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大刺激了城市经济发展。

(二)城市对重大体育赛事的制约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争相举办体育赛事。尤其是重大体育赛事不仅是一件城市事件,同时也是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然而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权能够顺利获得仍然取决于政府。可以说体育赛事想要脱离政府单独运作是绝对不可能的。体育赛事的举办周期一般长达数年,需要大量的投资,中间过程中容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政策问题和资金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政府作为依托,争取政府的支持。同样对政府而言,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够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也能够提高民众对城市的认可度,增强幸福感。在举办赛事的过程中,也需要群众和政府一起来完成目标任务,为整个城市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提高城市民众凝聚力,增强民众自豪感。除此之外,政府也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示范性工程项目来影响城市的发展。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民众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的具体举办来了解政府的执政思路。在重大体育赛事的决策上,政府在主观上都会选择与城市发展相契合的比赛,助力实现任期内的执政目标。但当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规划产生冲突时,政府大多会采取谨慎的态度,不会选择与自身城市发展相悖的体育赛事活动。

(三)政府在重大体育赛事中扮演的角色一般来看,政府在举办重大体育赛事的活动中,主要分为两种角色:一是干预型政府。干预型政府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社会经济主体在发展机会面前的均等性。政府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平衡的管理者,会对城市发展进行必要的干预,而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就是引导城市资源为体育赛事做贡献。二是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政府相较于干预型政府而言具有绝对的支配权,是强势政府的体现。政府掌控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命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固定的平台,以确保自身的政令得以较为准确高效落实,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权威。但同样,主导型政府对任何事都亲力亲为,会通过协调市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并共同举办体育赛事。相较于干预型政府而言,主导型政府的最大优点还体现在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凝聚各方资源,尽快地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提高城市发展效率。

(四)城市综合实力对体育赛事的制约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包括赛事结束后的一系列遗留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够负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而目前能否获得体育赛事的举办权主要是由城市综合实力决定的。城市综合实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部分,软实力主要包括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硬实力则是指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环境以及资本等。1.城市硬实力的制约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硬实力主要包括的内容。硬实力中最为主要的仍然是经济实力,经济实力也是城市举办体育赛事活动的核心和原动力,同时也是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强劲的经济实力能够有效减少体育赛事活动中的供需矛盾,避免在赛事举办过程中出现后继无力的情况;另一方面经济实力还能够有效解决体育赛事后的遗留问题,城市具有一定的消化能力和承载能力。2.城市软实力的制约城市软实力是指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区域内,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所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城市软实力是城市个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城市社会群体的行为表象,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特定的标签和特色,这些都能够在城市内部人们日常生活中找到踪迹。对于城市而言,群众的生活方式越接近体育项目,那么体育休闲娱乐就会在群众生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城市对重大体育赛事的开展需求也会更加强烈。例如我国的哈尔滨就是冰雪运动的天堂。同样城市特征与体育赛事特征相近也会提高群众对赛事的认同感,为体育赛事的举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一)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作用1.城市经济的增长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增长离不开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刺激城市需求,来提高城市经济水平。也就是说,所有与体育赛事相关的活动和项目都是城市需求的变化。2.城市旅游消费的增加城市旅游消费的增加几乎是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带来的必然。在赛事活动中旅游者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运动员、教练、组织委员会、媒体记者以及裁判员等相关成员的组织群体。虽然体育赛事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是必须参加的群体,这类消费群体所带来的消费增长是刚性的。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他们或是来感受赛事的魅力或是来欣赏当地的风景,我们将这一特殊时期的旅客统称为赛事旅游者,这类旅游者相较于前一类旅游者而言,在数量和消费水平上都具有一定的弹性。3.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体育赛事作为具有广泛关联性的社会活动,与我国经济的第二第三产业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体育赛事的开展能够极大地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从城市内部发展来看,重大体育赛事活动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从外部来看,由于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因而能够极大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关联性来看,由于体育产业与城市的二、三产业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关联关系,同时也包括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等等。因此,在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过程中,城市第三产业也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和形象的影响体育赛事活动是一项多层面的人文事件,无论是对城市形象塑造还是对城市的文化传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城市文化而言,主要是指居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组织结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具体来说就是城市精神文化、城市制度文化、城市物质文化以及城市形象。

结论

体育赛事活动的本质是对城市文化的再生与改进。现代体育在城市中诞生,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城市特征,并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城市的人文环境中。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物质、精神以及管理状态决定了体育赛事的发展方向,同时体育赛事的举办又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优化和激发城市活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晨.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20.

[2]张羽.体育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计量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6.

[3]胡书芹.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知名度的影响机制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3.

第2篇:纪法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词:法律教育;学校德育;法律素养;学校德育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实现这一伟大方略的前提条件是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法律观念的增强,国家有关教育的文件和法规也一直强调法律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职阶段是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青春期,被称为“最珍贵、最个性鲜明的阶段”,青少年在心理上、生理上和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认识体会渐渐成熟。同时,这也是一个“高危期”或“暴风骤雨期”。是青少年人生的关键期。也是青少年思想品德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和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理念,培养法律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习惯,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我认为,要在加强中职生的法律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法律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法律素养

课堂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的主要形式。而现行的中职思品教材中有许多法律教育的内容,如《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这些教材中涵盖体现的法律知识都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编撰的,它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整合了许多鲜活案例、具体情境、生动的图文资料等来帮助学生认知,学生普遍可以接受。这些经过诸多教育专家淘沙取金、实用性的针对性很强的法律案例,给我们的法律教育带来了便利。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中职一年级思品第六课《隐私权初探》时,就使用了教材里案例:未经本人同意,老师拆看自己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自己孩子的信件,领导拆看阅览单位下属的信件。这些拆信者均认为这是在行使自己教育、管理的权利。先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行为是否合法?并阐述理由。再引导学生使用教材知识来处理解决问题,同时还引用“知识链接”中《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最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备在查阅搜寻一课本内容优先的典型案例的同时,我也适时补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动案例。如我在讲《这些财产留给谁?》时,就应用了课本中的案例:大华的父亲病逝后,大华的母亲、祖父母、叔伯谁能继承大华父亲的遗产?还没有成年的大华能继承吗?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利用教材知识就解决了核心知识。所以,作为从事法律教育的老师应该很好地利用手中掌握的优化配置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塑造孩子们的法律素养。

二、完善法律课堂教学,提升法律学习效果

巩固课堂教学主渠道,我采取升华法律素质和掌握法律知识相融合、法律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作为法律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开展法律教育。毋庸讳言,新时期的学生对填鸭式教学普遍反感。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并完善课堂教学这一主体形式,激发学生对对法律理念和思维,使学生立体化掌握法律知识,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具体实践中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首先,在各个教学周我都会督促学生们收看央视综合频道每天12:38的《今日说法》或央视新闻频道中午12:35的《法治在线》,当然也建议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收看央视法治频道的金牌栏目——《中国法治报道》、《法律讲堂》等法律节目。在收看以上栏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们在上课伊始的五分钟左右时间进行“法治采风”现场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法律知识,熏陶法律教育。其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还采取了广受学生们欢迎的“法治辩论会”、“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治征文你我他”等形式进行法律教育,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讲《公民的人格权和名誉权》时,我创设了模拟法庭的情境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教育;在讲《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则公开召集征文比赛,组织撰写法律刊物读后感和法律节目的观后感来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在激扬文字的同时,逐渐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而讲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后,在学生们初步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设计了“宪法知识竞赛”。我提前做了大量准备以确保知识竞赛的最终质量,通过与学生一起浏览下载资料,购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奖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于本节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在讲《驱散阴霾的阳光》时,为了让学生清晰明辨所谓权利义务的知识,形成权利义务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观念,我筹划组织班里学生进行一场生动活泼的“辩论赛”。各个辩手和后援团经过前期的准备演练,在辩论时唇枪舌剑、激情四溢,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件件鲜活深刻的案例,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课堂活动,把握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其在自觉主动中掌握了法律知识,培养树立了法律理念,懂得成为一名好公民必须具备的担当和道义。

三、拓宽法律教育途径,夯实学校德育基础

青少年法律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倡导发动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法律教育,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构筑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律教育平台,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情境,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我通过邀请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律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业务骨干为法律辅导员,定期给学生作法律报告,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现身说法,帮助学生认清美丽公平与丑恶猥琐、正义光明与阴暗龌龊,增强辨析能力,提高维护法律和保护自己的自觉性。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或筹划“法律读书会”来让学生有效认知法律,其中包含但不限于《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以及有关禁绝黄赌毒方面的相关法律知识。同时我还在中职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具体情况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例如;中职一年级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中职二年级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知识竞赛。另外,我还在课余课外、日常生活中给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解法律法规知识。这些看似平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起到了良好的成效。除此之外,我还因势利导地在主题活动日、班级班会日等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每次公休日放假前,都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这些有的放矢的教育,往往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法律教育光靠教室和课堂不一定能收到圆满效果,我们还应该从纵横立体交叉整合的角度去为学生们提供法律教育的网状空间。所以我通过沟通交流、磋商观摩等形式,组织班里的学生到法治博物馆进行警示教育,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VCD等,参观法律教育图片展。总之,中职阶段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身心的迅速变化,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启蒙苏醒后树立成长起来,各种会陪伴终生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沿袭。所以,在如此关键的阶段,集思广益、扎实有效地开展法律教育活动,对他们的今后成长具有长远意义。当然,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让我们依靠家庭、依托学校、依赖社会的群策群力,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开辟出蓬勃气象,万里晴空。

【参考文献】

[1]吴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的探索[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36.

[2]王涛.青少年法律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詹云来.中小学法律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0.

第3篇:纪法知识竞赛范文

能培养学习兴趣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在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空气污染中,光化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均是同学们感兴趣的故事,因为它们都有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除此之外,补充讲可吸入性颗粒物(I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多环芳烃对人体的影响。在水体污染中,水俣病、米糠油事件也是很好的故事,并且可以着重分析流行病学特征,探索致病的原因。土壤污染中,痛痛病也可作为故事来讲,并着重描述其临床表现。除此之外,补充说明生物性污染、农药污染也可污染土壤。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教学,同学们对学习预防医学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二、结合现实,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生物资源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放射性核物质的泄漏,以及海域油轮原油的大量泄漏,对当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地球正处在危难之际,气候变暖、沙漠化加剧、空气、水污染肆虐以及物种的急剧减少,使我们人类处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家关心的时刻。我国也不例外,并早已发出了生态安全的警告:乱砍乱伐造成森林生态破坏,以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江河断流,江河泛滥,干旱,沙尘暴来临;水生态破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以致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预防医学教师应启发性教育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之列,把注视生态安全、关心生态安全与关心、注视军事、国事安全放在同等地位。在现实中,应摒弃那些杀鸡取暖,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利益的不法分子。土著印第安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属于曾经活着的和仍然活着的人,但更多的是尚未出生的人。”通过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同学们将会觉得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应该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

第4篇:纪法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解决策略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这一学科同其他基础学科—语文、数学、英语一样重要。教师应该对其提起十分重视。然而,就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现在存在的状况来看,教师的教学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及早地认识到这一情况,并采取相应地行动去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这一情况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一、我们国家老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很多不好的习惯

1.教师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不重视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小学生的教育仅仅锁定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基础课上。很少有教师能够真正重视科学这一学科。所以就会有些教师不好好备课,上课纯粹带着学生玩,根本没有把“科学”当做一门课来对待,不严谨的上课态度就会使小学生对上课失去了本身学习知识的观念。有些个别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甚至霸占科学课。他们不让学生学习科学。他们认为科学是副科,只是单纯的要求高分,直接导致科学教育低下。

2.在我国,小学没有真正科学专业毕业的教师

在21世纪初,我们国家小学课程仅仅存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学科。随着后来新课标的推进,新课标中新增了几门学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这一门学科。很多学校为了应付教育局的检查,也开设了所谓的科学课。但是这些所谓的科学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是三大基础学科老师“化身”而来。有的原来甚至是体育教师。小学科学的综合性很强,他要求教师能够把自然科学中许多领域还有技术领域中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到一块。然而,这些非专业性科学教师并没有这些能力。

3.在我国,科学专业教师上课没有将理论与动手结合起来

科学课程开展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科学原理,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和利用科学。我们国家,老师总是把教学的工作重心放在理论教学之中。课堂上,很机械的教学生理论、让学生死记硬背其中的原理。这样打消了小学生学习兴趣。而实际上,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一边学习一边理解。所以教师要把动手能力培养和知识教学联系在一起。

4.在我国,教师没有为学生学习科学创造业余机会

就目前来看,科学专业教师的工作仅仅在局限于授课。讲课,留课下作业,批阅作业是一个小学科学教师的基本流程。小学学校举办过奥数竞赛,作文比赛,但是却很少举办科学竞赛。小学生还对学习处于未知状态,所以很多事是要教师操心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就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好的条件,从一开始的学科认知当中就让他们认可科学也是一门重要学科。多申请举办几次活动,例如:科学长廊,科学知识竞赛等。

二、我们国家教师针对小学科学教育课程采取的措施

1.教师要对小学科学教育提起巨大重视

作为科学专业教师,老师要相信自己能把这门课教好。而且作为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很大用处。老师要在上课之前首先看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资料。这样老师才可以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学习。另外,学校要规定不许其他学科占用科学这门学科的时间。使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到科学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

2.保证科学专业出身的教师教授科学

虽然科学专业是最近几年才走进小学生课堂的学科,但是它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有很大意义。近年来,绝大多数的科学教师都是一些非专业的教师,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科学教学的培养,没有真正的科学教育能力,或者是一些其他课程的老师代替上这一课程,直接导致了小学生科学方面知识的匮乏,使小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的上课兴趣大大降低,继而慢慢忽视了科学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所以,一定要保证科学专业的教师去教授学生。

3.老师在上课时要把理论和动手能力结合在一起

科学是一个很综合的学科,他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在以前的科学课上,老师只是单纯的传授理论,以“说”为主。这就导致学生知识知道有科学这一门课,却不会使用这门课程。所以说,老师在教授小学生课程时,一定要认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科学。例如:在课堂上教小学生折纸飞机,告诉学生什么是流线原理,什么是阻力,怎么样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些原理来让纸飞机飞的更高、更远。让小学生自己去实践,不仅教会了他们科学知识,也让小学生对科学更加的喜欢。

4.教师要把科学这一课程体现学生日常中

每一个小学生都喜欢玩,老师要认识到这一个特点。让小学生一边去学习一边去玩。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老师应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小学生去认识,去接触科学。还可以多开展几次好玩的活动让小学生去参与,而且这样小学生会玩的很高兴。这样一来,小学生的兴趣就完全被提起来了,因为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在玩中学到真正的科学知识,结合生活去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校挂一些科学性的标语,也可以举办“科学月”的活动,或者组织一些科学知识竞赛。

三、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切实的了解了现在教师工作中问题出现的缘由,也明白了在实际教学中怎么样去解决问题以至于使教师工作做的更加出彩。在今后的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吸取好的东西,扔掉一些不好的,争取让科学教学课程深入学生心,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科学,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郑丽娟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存问题与整改措施考试周刊学术期刊2014.4.

[2]杨玉枝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张文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整合的现状分析小学科学:教师学术期刊2012.3.

[4]杨丽芬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教育教学论坛学术期刊2014.40.

[5]王习双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文理导航学术期刊2011.11.

第5篇:纪法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词:教师工作量;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管理制度

一、高校教学工作量评价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绩效考核和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关注的焦点。18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简称AAUP)了第一份关于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活动关系的综合报告,为最初的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是,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教师工作量几乎被等同于教学工作量,高校往往仅以课堂教学时间来计算和测评教师的工作量,歪曲了高校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的本质。为此,AAUP在1969年了《关于教师工作量的声明》,规定美国高校教师的工作量由教学、研究和服务(Teaching,Research,Service)三部分组成,统称为教师的使命。教学工作量不能等同于课堂教学时数,但是教学工作量的评价则可以依据课堂教学时数或者说课程计划数来计算。因为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仅与课堂讲授时间或者面授课时数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即使是课堂讲授教学以外的备课、批改作业、论文指导、实践教学等隐形教学工作量,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核算方式折算成相应的课堂教学时间。我国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高度关注教学工作量的评价问题了。教育部在1981年发出《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制度的通知》,针对部属院校颁发了《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的试行办法》(教干11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规定高校教师全年工作量不得低于1680小时,也就是按照全年42教学周、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进行计算。试行办法将教师工作量分为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两大部分,要求教学工作量应该占教师全部工作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余部分作为科研工作量。另外,关于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试行办法还针对教师不同的职称进行了区分: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年教学工作量按照教师承担的教学计划学时数的四至五倍折算;讲师则按照教学计划时数的五至六倍折算;助教则按照讲师的高限,即教学计划时数的六倍折算。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是国家第一次尝试对全国范围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对于高校教学工作量评价和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试行办法作为教学工作量评价量化分析的初次探索与尝试,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陷,还要在实践中面对来自高校各个层面的质疑,因此,试行办法关于教学工作量的规定在其颁布实施4年之后便被废止了。1985年教育部《关于当前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问题的意见》([85]教师管字004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对于试行办法中关于教学工作量的评价管理制度提出改革意见。一方面,意见规定各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要作定额要求;另一方面,意见指出,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可以多样,教育部不作统一规定”,各高等学校参照该办法,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学校岗位设置和定编要求,可以自行决定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定额标准和折算方案。意见颁布实施以后,全国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了不同的教学工作量标准,从200标准课时到450标准课时都有,因校而异[1]。可见,作为教师工作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量一直都是各高校对于教师进行岗位考核、发放酬金、评定职称、评选优秀等工作绩效进行测评的基本依据。关于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任务,如果高校规定的标准过高,会导致教师的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时间被压缩,影响教师的业务提高和专业发展;如果高校关于教师教学工作量任务的要求过低,可能导致师资人员编制超额,增加学校超课时量津贴的支出,降低教师津贴的激励效用。因此,高校教学工作量定额标准科学合理的制定,既能促使教师保质保量的完成授课任务,又给教师留出时间进行业务提升和专业发展。

二、完善高校教学工作量评价管理制度的建议

各高校关于教学工作量评价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明确肯定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充分体现教师对于教学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成绩,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公平的教学工作量评价机制,这不仅有助于调动教师从事教学和开展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也是高校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

(一)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工作量定额标准第一,教学工作量定额按照标准课时为单位进行核算,同时取消对于面授课时的定额要求。标准课时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教师投入在教学中的全部工作进行折算后的课时。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投入,不只体现在课堂讲授、组织课堂讨论、组织实验课程等这些显性教学工作中。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承担所授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包括:备课,例如教学法研究、编写教案、教学进度计划;布置及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辅导、答疑;成绩考核,如期末考试出卷、批改试卷、报送成绩、论文答辩等;指导学生论文撰写、参加知识竞赛、辩论赛、创新大赛等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标准课时是对课堂授课和与教学密切相关工作进行统一折算后的课时单位,更能体现教师教学过程中显性工作和隐形工作等全部付出。第二,根据学科类型和课程设置制定不同的教学工作量定额标准。高校课程设置既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还有各种各样的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同时各个学科之间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也各有不同。这就导致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我们不能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而是要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设置情况以及教师所在学科的教学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工作量评价指标。

(二)构建教学工作量折算模型第一,教学工作量核算依据以及课时折算模型,以面授课时作为计算基础,考虑教学质量等级系数、授课人数、课程质量系数等主要权重系数,引导教师课堂教学创新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探索性的课程赋予较高的课时系数,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创新和缓解高校课时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高校教师工作量包括多个维度的范畴,不仅涉及教师工作量完成的结果,更要重视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给教师以更大的创新和发挥空间。例如研讨式案例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相比于传统授课方式,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找资料、备课、组织策划课堂授课,这中教学模式很有利于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推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应当对此类课程标准课时的折算给予更高的权重,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活动。第三,将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参加知识竞赛、辩论赛、创新大赛等实践性活动纳入教学工作量折算范围。调查中发现,教师对于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折算问题反映比较强烈。比如各类学科辩论赛、知识竞赛、创新大赛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教师却要比传统课堂教学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辅导。因此,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的,除了学院给予奖励外,也应该从学校层面给予相应的肯定,纳入到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