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资源与环境范文

农业资源与环境全文(5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第1篇:农业资源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由教指委指定的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两个二级学科和一个自主设立的农业环境保护共三个二级学科组成。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通过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具备在相关企业和部门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服务、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环境保护等的教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的能力。目前各个高校均具有自己的相关培养方案,宁夏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主要目的是为当地提供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简单套用其他高校的培养方案存在如下问题:依然沿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现有课程体系大多以传统教育为主,学生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知识获取途径单一,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真正进行农业操作的时候能力表现不足[1]。因此,基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色,突出宁夏大学的教育优势和宁夏的自然地理特征,制订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让学生既能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又具备成熟的操作和应变能力,协调系统基础理论学习和专题模块的互补性,平衡专业技能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利用优势特色,突出专题讨论;结合通用专用,补充相关知识;合理安排作业,注重过程考核;学分评定与学位授予;选题开题、论文评阅和答辩等重要环节的管理。欲用这些改革提升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一、完善培养方案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期望,社会的发展要求在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制订不同的培养模式[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必须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纳入教学全过程,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参与式教学法在国际上被认为是适宜推广的一种改革教学方法[2]。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突出学术生深入研究的目的,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突出实践实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需以实践为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在课堂中,要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自主实践的能力,并且逐渐推广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有利于学生将学术探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优化课程结构,推广弹性学分制,减少理论知识的部分选修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的课程,将课堂理论教学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多方位完善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企业实习、课外导师指导、参与导师课题科学研究、企业需求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3]。课题组旨在通过突出实践与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培养方案改革,实现学生理论系统学习和自主案例模块体验与参与的相互补充,同时兼顾完善学业与培养个性发展。

二、利用优势特色突出专题讨论

(一)突出专业优势特色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于2006年获批“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农业资源与环境”硕士学位一级授权点,截至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6人。本学科现有土壤研究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室等专业化实践平台,所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4项。本学科在干旱区土壤资源特性与耕地土壤质量保育,区域优势特色作物高产施肥,水肥一体化优质高效栽培,沙漠、盐碱、水土流失、农药与重金属污染等退化生态恢复,农田面源污染,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废弃物利用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本学科近5年科研经费达2030万元,新增实训基地5处,为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专业立足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转型前沿,教学科研相结合,以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完善专题案例教学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是国家层面关注的热点领域,专题的案例选择、确定适当的主题是极为重要的。在选题时,结合学科发展热点,从系统完整性的角度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题背景、未来发展方向等,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特点,让学生互相学习,从每个专题的讨论中升华自己的观点[4]。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了全方位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其中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将学术探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凭借宁夏自然地理和宁夏大学专业教学优势,本专业开设了水肥一体化、土壤质量保育、土壤质量提升、专用肥料开发、特色作物营养诊断与需求、土壤资源和水资源的环境保护等专题教学。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学习。水肥一体化专题主要讲授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方式改革带来的进步,重点探讨节水效率、节肥效率、肥料利用方式、水分利用方式、水肥一体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同时启发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结合现展技术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土壤质量保育专题主要以宁夏的土壤优势及如何保护这种优势展开,主要介绍宁夏的土壤类型、每种土壤类型适宜的作物和耕作方式、土壤保育的方法、各类土壤保育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启发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释国家的土十条政策。土壤质量提升专题主要突出反映宁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风蚀和水蚀严重、掠夺式耕作、肥料投入比例不协调等现状,启发学生对某一种土壤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提升方案。专用肥料开发专题突出介绍目前市场需求较高的专用肥类型,结合不同作物和土壤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发专用肥,比如枸杞专用肥、苹果专用肥、蔬菜专用肥、葡萄专用肥、玉米专用肥等。特色作物营养诊断与需求专题则突出宁夏的优势特色作物,开展不同方式的营养诊断,每个学生选择一种作物提出诊断方案,给出合理施肥建议。土壤资源和水资源的环境保护专题主要内容集中在宁夏能源化工的场地土壤污染、化学肥料和农药带来的面源污染对黄河水质的影响,引导学生找出源头,分析原因,给出对策。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

(一)注重基础理论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涵盖了农业、资源、环境多个领域,近年来受国家层面关注程度极高。因此,需要结合国家政策,通过查阅文献、跨学科学习交流、时刻关注专业前沿动态、经常参与专业学术论坛,与专业内各方面研究人员共同探讨。上课方式改以前的一个老师授课为学科组授课,授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准备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把自己最了解的领域的相关前沿进展融入教学内容中,提前按专题形式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提前预习与资料查询。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有的放矢,抛出讨论的观点和主题后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分析,对前期查询的资料完善补充,这样既关注了本专业热点、了解了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同时还解决了本专业面临的问题与难题。授课教师在热点问题的选择、文献的选择、案例的选择、关键理论知识点的选择等方面应该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立意、高要求,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学科的最前沿,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最先进。比如国家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肥药双减增效”“土十条”“水十条”等政策,高通量分析、转录组分析等方法,SoilBiology&Biochemistry、PlantandSoil等杂志,“转基因是否有害”“沙尘暴的起因”等热点问题。好的案例和文献能有助于学生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提高,能使学生英文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得以提高,还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加强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研究生增加社会实践工作经验,获取论文选题和资料,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充足、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求所有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至少有6个月在基地或者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术型的研究生至少有2个月以上的社会实践学习。每个研究生配置一块试验地,所有的农业生产环节必须亲自独立完成,务必通过实习掌握农业生产技能。所有的研究生配备两名导师,实现“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指导及研究方向把控,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参与实践中诸如试验的方法、操作的技能、关键生产问题的把握等环节的指导。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行业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保证充分的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研究生必须参与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项目,通过项目参与的形式提前介入,这期间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文本的撰写、图表分析方法等技能的熟悉都能促进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

(一)创新教学方法在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人才培养传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能听懂不会用、课程内容全而针对性差等问题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5-6]。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对应的教学方法随之也应该及时地动态调整。传统的一个老师上面讲,N个学生下面听的模式下学生容易听觉疲劳、老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也较慢,必须让学生参与讨论,开启启发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紧扣研究热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做好引导和辅助辅导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潜能。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雨课堂、云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轻松与快乐。理论课外,邀请本行业的知名专家、农业技能人才、行业高级技术人员等举办不同形式的学术报告,每学期至少邀请4名专家进行专业交流,每位研究生须参加至少8次以上的相关专业学术报告方能得到毕业实践教学要求的2个学分。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团队学习、现场研究、模拟培训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热情,主动性和创造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7]。

(二)改革考评机制考核评价具有指导作用,能够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并将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5]。专业课考试不设闭卷考试,全部采用教师联合命题的方式,下发给学生自主查询资料作答,每题都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答题依据,摒弃了死记硬背的考试。学生参与的国家专利的撰写、标准的制订、咨询报告的撰写、学科竞赛等都可以作为技能考核的内容,分别给予量化加分,学生发表的文章除了满足毕业条件以外,也可被认定为专业技能,给予量化加分。

五、注重培养环节的过程

管理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开学建档、每周学术交流汇报、开题、中期检查、实践培养、预答辩、论文评阅、毕业答辩等必须逐一完成。毕业论文反映的是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学业的掌握程度,论文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指导价值,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对判定毕业生质量水平的高低有重要的作用。申请答辩前,学生要完成本人为第一作者发表在本学科领域CSCD收录的核心期刊的论文至少1篇。在研究生申请答辩前,要求论文见刊或收到文章录用通知书。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预答辩前,以二级学科学位点为单元提交学术成果取得认定申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提交的成果申请进行认定,同时认定研究生学分和实践等培养环节完成情况,最后将认定结果报研究生院学位科备案,达到学术成果规定要求的研究生方可进行论文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学位申请工作。硕士生在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环节各项内容并取得规定学分,通过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者,准予毕业;符合毕业条件者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六、结束

语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改革以服务宁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立足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突出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好教学实习和培养环节的规章制度,确保每一位毕业的研究生都有能力、有信心、有意愿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更好地为宁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永茜,林向群,赵燕强.参与式教学法在林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7(6):41-42.

[2]林向群.浅议参与式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方法,2014(29):84-85.

[3]王鹏程,王慧,滕明君,佃袁勇,梅莉.高等农业院校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探讨:基于对林业专业硕士及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J].中国林业教育,2017(6):25-32.

[4]吴鹏,徐乐中,沈耀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3):86-88.

[5]李建明,吴景贵,刘文利.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新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9):98-99.

[6]高文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58-59+61

第2篇:农业资源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农业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一、农业资源环境的简述

顾名思义,农业资源环境指的是人类的日常的生产活动中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及被利用的农业资源。通常情况下,农业资源又包括社会资源与农业自然资源这两部分内容。其中农业自然资源又可以细化为森林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等方面。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很多的自然资源不仅分布不均且随意性较大。自古至今,农村中的环境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农业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其环境问题的治理始终伴随于我们的左右。同时,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类对农村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匮乏以及气候变化异常问题急需要解决,由此可见,农业资源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做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二、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者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有着相互辅助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人们只重视发展经济,过度的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在无形之间影响了自然的平衡,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与破坏,使得农业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失衡。在经济社会进入稳定发展的当下,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于是便开始运用不同的手段与方式,对受到污染环境进行治理与改善,以期望能达到保护自然环境与促进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资源环境基础薄弱,资源技术浪费严重当前,虽然我国拥有着可观的农业资源量,但人均拥有量却少之又少,稀缺性尤为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匹配欠佳,西部较差;资源技术性浪费情况普遍多见,利用效率较低,难以保障自然资源的均衡向前发展。

(二)农业资源环境约束着农村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供给不足现象,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中,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质量需求与数量需求有着更高的要求,但环境污染、水资源减少、生态平衡破坏等大大影响着农业经济向前发展。

(三)土地荒漠化严重,缺乏充足的耕地资源土地作为所有资产的源泉,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土地资源地域性特征明显,土地利用水平有高有低,存在严重的平原少、山地多情况。同时,再加上人均数量不多,能够利用的土地并不多,缺乏充足的耕地后备资源,土地荒漠化严重。

(四)水资源污染问题严重,水资源成本逐渐提高与其他国家对比,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不高;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资源成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四、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

(一)完善农村农业的发展机制,制定合理的决策考核机制农业自然环境治理作为我国自然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阻碍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所以,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监督和管理资源环境,构建完善农村农业发展机制,综合且全面的考虑在促进农业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通过不同的决策方法、决策模式、决策方法等,最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决策方案。在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中,以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一是要构建统一的、具体的综合决策管理机制,确保可以顺利开展决策;二是,构建综合决策考核机制,保证真正有效执行决策,充分发挥决策作用;三是,构建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公正听证会,保证为人民群众提供意见的窗口,并做好记录,考虑群众的需求,做到向人们通报与决策相关的内容,并建立社会公众参与制度,让群众科学的、合理的评价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将评价融入相应机制中,确保各项机制的亲民性、科学性。

(二)充分运用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需要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健全的农业技术体系,借助科学技术力量来促进农业的发展。提倡绿色、共享、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利用科学技术力量来促进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使农业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如:农村中多建一些沼气池,农民能够通过将人们和牲畜排泄的粪便发酵成为沼气,变废为宝。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备,做好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大农业上的资金投入,并融入现代技术以实现农业的高产量,切实满足农业生产对于现代机械的要求,特别是在种植农业、收割农业上,实现农民更加轻松地干活就能够得到更高的效益。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农业灌溉设备,秉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在促进经济发展中,需要做好保护农业环境、农业资源工作,切实利用好农村发展中各大资源。

(三)推行区域农业经济,构建可行的农业补偿机制因为农业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这样就需要结合当地农业资源集中特征,实施相对应的农业经济政策。结合不同地域特征做好相应的分析,在对区域自然特征与自然资源状况下,选择相对应的方式开发农业资源,如处于丘陵地区中需要高度发挥山区地理优势,种植树木、果树,以发展当地水果产业,促进区域之间的互通和连接。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注重保护区域环境,在对区域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后,制定出针对性解决办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与此同时,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造成了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从而出现了很多不良问题,所以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环境资源补偿机制,真正促进当地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通过制定合理的排外收费制度,向污染高的企业进行排污费征收,加大力度环境污染补偿力度,从整体上做好排污控制工作。此外,当地政府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健全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向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征税,健全各项标准,出台相应政策,以实现征税的合理性、科学性。(四)合理利用水资源,做好区域水资源调配工作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压力十分大,当前在全部用水量中农业用水量占到70%左右,而水资源利用效率却十分低,普遍存在浪费情况,并且在利用农业水资源中还有很多问题,大大影响着农业的健康发展。所以,首先,需要转变以前农业利用水资源方式,实现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为促进我国农业稳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首先,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完善农业生态发展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利用矛盾。其次,做好区域调配地表径流工作,对地表径流合理的、高效的利用,尽量扩充水资源,缓解各地区水资源供给不足现状。再次,做好地下水协调开采利用,进而保证农业的合理灌溉,确保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最后,旱作农业的大力发展,确保粮食的安全。最后,合理制定用水价格,利用经济调节手段来实现高效配置水资源。

(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注重协调农民与农业关系要想切实的推动和促进农村中农业经济的稳步向前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需要我们在土地生态环境改善中,积极的、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做到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等要素互相统一,促进农村农业稳步发展。首先,秉持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原则,正确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的关系,构建保护农田制度,调整利用土地的结构,实现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其次,秉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机制相互融合的原则,深化改革土地制度,构建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环境。最后,秉持整体优化原则,处理好农业发展与农民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协调向前发展。

(六)做好制度创新和完善,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需要构建具体的、可行的资源产业化管理制度,确保资源环境使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实现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力争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资源环境与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发展核算中核算与资源环境有关的存量资产、流量指标,核算使用资源环境中的价值量、实物量,反映当前资源环境状况真实变化。通过调查发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有益于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更好的管理农业资源环境,所以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更需要注重管理和控制自然资源使用状况,完善资源的利用,推行统一的、完善的管理,同时强化建设自然资源质量、数量,第一时间内掌握自然资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另外,政府还需要强化管理自然资源,秉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力争制定保护农业的相关政策,为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很多问题,如:污染严重、荒漠化以及水资源浪费等。为了保障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的共同发展,当地农民要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正视这些问题的出现,完善农村硬件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更好的建设生态农村,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但需要有一点注意的是,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我国政府、农民、社会等相关主体,积极关注,共同努力做好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作,以实现推动我国农业与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邢鹤,唐定芬.经济转型期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4(32):123-124.

[2]贺君.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南都学坛,2008(04):140-141.

[3]贾蕊,梁银河,朱新民,曹景珍.山西省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04):39-40.

第3篇:农业资源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水资源环境;协调耦合;发展研究

0引言

农业经济发展受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的特征,现阶段我国农业水资源普遍存在用水效率偏低、开发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农业用水缺口逐年增大及水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1]。2015年,中国干旱和洪涝灾害引起的农作物成灾面积达到5863×104hm2、3327×104hm2,因干旱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农业生产的3.5%。中国不仅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每年超量施用的农药和化肥更加激发了水危机,水环境恶化极大的危害了农业生态安全,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在降低粮食产量的同时还会对农民居民身体健康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威胁。所以,研究农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对保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农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的概念

1.1农业经济系统的概念

对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国内外诸多学者从生态视角开展了深入研究,如李元[2]认为它是以农业为主结合农林牧副渔的经济单元,该复合系统涵盖技术、经济、农业生态等子系统,且兼具社会属性;朱鹏硕等[3]提出生态与农业经济为该系统的主要构成,生态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能量和物质输入经济系统,并对经济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产生影响,反过来生态系统运行又受经济系统的影响,二者构成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蓝盛芳等[4]提出它由渔业、林业畜牧业、种植业4个子系统构成的各部门紧密结合、协同发展、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既要符合农业经济效益要求,又要实现环境污染减少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坚持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理念促进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将农业经济的生态环境视为水资源环境,以农林牧渔等用水产业部门作为农业经济系统的主要构成。

1.2水资源环境的概念

水资源既是维持农业经济的第一生产要素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资源,其价值属性具有经济与生态的双重特征。借鉴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相关资料,水资源是指可能被利用或可利用的水源。狭义上的水环境是指可以间接或直接影响人类发展、生活及围绕人群空间的水体质量。实质上,水环境与水资源是从不同利用视角上对自然水体的称谓,当分析使用后对水体产生重要影响或形成污水排放时称为水环境,而开发利用时的水体则称为水资源,将两者按系统分析的原则统称为水资源环境。石丽忠等[5]提出农业水资源是指达到区域农业用水水质要求,以现有经济技术手段可利用的所有水源地可供水量;高升荣等[6]以灌溉水和天然水作为农业水资源的两种来源,其中灌溉水是从江河湖泊中利用农田水利设施汲取获取而来,天然水以土壤潮湿和降雨为主要来源;李友生等[7]指出为了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生命维系等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水源就是农业水资源。农业水环境是指对农村居民生活及农业生产发展等造成间接或者直接影响的水体质量,主要以农业生产空间为核心[8]。所以,农业水资源是指农田水利设施可以有效利用,供农、林、牧、副、渔等农业使用,并且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灌溉水和天然降水。农业水环境指与水体功能、水质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所处的水环境,受影响污染源较多,超出其承载能力将产生严重的水体污染。

2农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

农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目标是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耦合具有双向、深度两种属性。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的功能作用,在耦合过程中必须受到约束条件的限制,见图1。

2.1农业经济与水资源的双向耦合

中国农业水污染源以农村生活污染、水产养殖垃圾、农田固体废弃物、禽畜粪便及农田化肥使用为主,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有禽畜粪便和化肥使用,水环境受COD、氮磷等影响而产生污染。直接将受污染的水用于农田灌溉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或者水污染会减少用于农业生产的水量,对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并进一步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存在双向耦合。

2.2农业经济与水环境的深度耦合

对于种植业而言最关键的农业水资源就是土壤水,这是因为所有水资源被农作物利用时必须转化为土壤水。另外,水资源属于维持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必须在一定的细胞水分条件下才能维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被吸收利用后水资源转变成动植物生长发育和生命维系所需的体水。在农作物体重中水分所占的比例达到70%-90%,也是有机物合成、呼吸以及参与光合作用的重要元素。所以,从转化为土壤水直到参与动植物体内生长的全过程都涉及农业经济与水资源的耦合,这还是一种深度耦合。

2.3耦合过程受约束条件限制

目前,水要素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水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两个方面,现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田灌溉用水占农业总用水的90%以上,并且灌溉用水水质下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已超过用水量缺乏,现已对农业生产以及农作物生长构成潜在的威胁[9]。水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体现在污水灌溉造成农产品污染物超标、农产品质量下降以及农作物减产等方面,其带来的经济损失表现为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和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所以,持续恶化的水资源环境逐渐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3农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机理非常复杂,见图2。从图2可知,按系统维度可分为水环境、水处理、农业经济和农业水资源4个耦合子系统,按过程维度分为系统投入、生产、产出三个耦合过程。另外,还受到水环境安全、水污染治理、生态环保以及及水资源承载力等因素的制约。

3.1耦合机理

1)系统间的耦合。农业经济与农业水资源子系统相互耦合构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从而形成有机的整体。通过直接降水或水利工程设施将水资源转变成农业用水,主要有养殖业、畜牧业、种植业等灌溉用水,其中保障农业正常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是确保农业用水的充足。考虑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利用水处理系统对农业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处理后形成污水排放至水环境或者重新回到农业用水中使用,即耦合农业水处理与农业经济系统构建水生态经济系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禽畜粪便、农药化肥等污染源造成的农村河岸、湖泊、河流等生态污染,在明显降低水环境质量的同时,还会对地表水、地下水供给农业用水产生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农业经济总产出及农村居民生活质量[10]。)系统过程的耦合。水资源系统的投入包括从江河湖泊中利用农田水利设施所提取的农业供水和自然降水两部分,其中农业用水量是经过农业各行业使用的系统投入,这是保障农业产值及农业生产的物资资源基础。农业水处理系统的投入是农药化肥等污染物排放产生的农业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部分重新可回用至农业用水,其它部分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和降雨将地表、大气中的污染物带入水体,从而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对农业的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3.2约束条件分析

在农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耦合过程中各个系统、整个系统都会受各种约束条件的限制,具体如下:1)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对农业经济系统的影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受到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比较薄弱,往往忽视水污染的潜在危害而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益,未意识到农业水环境受禽畜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以及农药化肥等广泛超标使用造成的严重危害[11]。所以,必须以生态经济为导向不断提升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加快形成农业循环型发展模式。2)水环境安全和水污染治理对农业水环境系统的制约。近年来,随着城镇工业、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水环境呈现出加速恶化的趋势,严重影响者农民生活和农业经济发展。另外,不合理、不科学的污水灌溉使得农田逐渐成为排污新场所,导致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体内严重超标以及农作物减产,直接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3)水资源承载力对农业水资源系统的制约。在不引起环境污染及农业生态恶化的情况下,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能供给农业生产的最大用水能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时代特定技术条件的限制,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若区域环境和生态条件良好,则能够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也会提升水资源系统的极限值和支撑能力。所以,为了持续增加农业水供给能力需要不断改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

3.3协调发展构思

1)创新多主体治理模式,强化治理主体意识。贯彻落实控制与治理农村、农业水污染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农业水污染防治中农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组织作用。采取社会资本、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和财政等多种污染治理投入运行模式,加快建设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采用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水污染治理的第三方,加快形成经营性组织购买服务机制。构建由多主体共同参与、由信贷支持、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措施共同支持的农业水污染防治经营性服务体系,有效改善农业水污染状况。2)加快建设水资源环境保护机制,推动资源循环型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生态循环体系,加快推进废弃物和农业中间产品的互换利用,有效结合种养体系转变粗放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12]。此外,加快形成农业水资源环境保护制度提升约束资源利用的方式与强度。将长效管理、工作机制、财政投入、生态补偿、红线保护、规划引导等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农业水资源环境保护机制体系。3)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合理开发,提升农业承载力。目前,农业的粗放型水资源利用方式使得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此,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发展节水型农业,减少灌溉、使用和输送过程中农业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坚持污染源治理与控制并举、资源合理开发、种植制度创新等,努力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禽畜排泄物整治和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最大程度的减少水环境污染。通过有效治理水污染问题、科学实施水资源开源节流等一系列措施,以实现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全面提升。4)增强民众参与的责任感,增强各组织的认识。切实提升社会各界组织、政府部门、乡镇企业主以及广大农业大户的生态环保意识,采取舆论阵地和各种宣传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宣传,普及和宣传到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让民众意识到农民生活质量、农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紧密联系。科学合理的制定奖惩机制,在农业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中鼓励农村居民的参与,增强其参与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4结论

第4篇:农业资源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产业化

1休闲农业概述

一直以来,国家及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及政策对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休闲农业是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融合性产业,是农业生产、生态功能、生活的体现及延伸,是通过综合利用农业相关资源,实施多种形式的休闲项目,以吸引消费者进行观赏、体验、度假及休闲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1]。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年预计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收入超6200亿元,从业人员900万人,带动700万户农民受益。2018年,农业部提出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步伐,夯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基础,并做好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作[2]。与其他农业产业模式相比,休闲农业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休闲农业具备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不同地区气候、水文、土壤、光照等自然环境要素差异造成的。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习惯及土地经营方式必然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造就了休闲农业的不同特色。其次,休闲农业具有较强的参与体验性。休闲农业能够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方面的需求,让其亲身参与到各类休闲农业项目当中,感受乡土文化气息及氛围。再者,休闲农业具有收益性,能够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总体上来看,休闲农业因其鲜明的特征而备受游客欢迎,为现代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2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特点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主要涵盖3种形式,包括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上述模式是基于不同经济基础而来的。其中,自发式模式是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早期阶段,以农家乐为代表,多为分散农户自发经营;自主式模式属于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初级经营阶段,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结合短期经营目标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式模式是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成熟阶段,以规模化休闲农庄、休闲农场运营为代表,由集团企业为主导,追求长期经济收益。从客源市场角度来看,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会受到交通、旅游目的地经营规模以及接待条件等因素所制约。景区边缘休闲农业及部分特色乡镇客源均以国内城市游客为主。部分区域由于城郊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都市游客基本上会以常住地城市为节点,以一两日游活动为半径朝着周边区域辐射[3]。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部分地区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方面,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已经从单一的功能模式逐渐朝着体验、观光、养生、娱乐等方向发展,由层次相对较低的农家乐逐渐朝着高层次、多功能的产业类型转变。同时,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也由一些大中型城市朝着小城市发展,在城市近郊形成了多种功能的农业生态休闲圈。

3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

3.1资源配置不合理

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目前休闲农业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为资源整合能力不强、项目重复建设以及开发模式雷同等。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以果园、垂钓园、采摘园等为主,所进行的农业休闲活动层次较低,且产品相对零散,并未形成系列化产品。由于缺乏深度开发,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功能相对单一。还有一些农业项目是农民自发组织的,缺乏科学的规划,且经营内容相对单一,服务项目有所雷同,缺乏特色项目,对游客吸引力不足[4]。甚至局部地区出现了项目恶性竞争,造成集群竞争优势消磨殆尽。

3.2组织化程度不高

中小城市休闲农业资源开发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受制于土地流转制度以及农户自身资金实力限制,他们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够科学、抗风险能力弱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需求[5]。然而,一些具备一定规模以企业为导向的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在开发理念及市场观念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项目缺乏全面性的投资评价、审查评估及深入调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后期经营管理,最终导致相关产业链条薄弱且缺乏品牌化经营能力,竞争优势并不突出。

3.3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一些地区在休闲农业资源开发方面缺乏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导致容易出现“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情况,并出现利益纠纷[6]。同时,地方政府在休闲农业资源开发规划引导方面的工作落实不到位,存在区域发展失衡、资源开发形式过于单一的情况,存在重复项目建设频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4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措施

4.1经营模式

在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特点及实际情况对经营模式进行优化,形成多元化或混合型的经营模式,不断提升项目及休闲农业活动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例如,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生态观光园模式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开发。该模式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及产业链拓展能力。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特色的资源产品来吸引游客,其中融入田园风光、农业风情及农耕文化等元素,并将之与环保、农业科技、农业科普教育等充分结合起来[7]。当然,生态观光园模式也涵盖了多种方式,一是生态休闲型。该形式借助天然的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生活及民俗风情等,构建出集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产业示范及特色民俗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园区供游客赏玩。在赏玩过程中,游客可进行垂钓、文化休闲、拓展训练、原生种植等活动,使其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二是产业园区型。该方式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其重心放在观光农业上,并将特色农业作为产业链前端,同时对种植、养殖、餐饮、住宿和观光等功能进行开发,将其打造为一个园区体系,实现产业化、特色化及标准化建设。将旅游业与现代化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休闲农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4.2组织模式

一些地区在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组织模式可选择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龙头企业在区域内具备一定的号召力,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合资、独资等方式与当地农户进行合作,结合区域市场需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经营活动计划,构建企业化组织架构,以此来实现企业化管理。以龙头企业为代表,将资源开发、产品建设、营销服务等充分串联起来,形成综合性一体化的农业经营休闲模式。

4.3布局模式

在城市化建设逐渐深入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居民消费能力较以往有所提升,促使休闲、度假及科技型休闲农业项目向城市中远郊区域逐渐扩散。基于此,在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方面便能够形成城市中远郊布局模式。该布局模式能够将乡村农业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低层次的农家乐逐渐升级为休闲农庄。以企业为主体,对农业休闲、度假及体验功能等进行挖掘,将农业加工、生产、观光及科技元素等融为一体,打造出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在经营方面,可选择当地特殊化、差异化的农业文化内容,让游客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

5结语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是一个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其打造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必然要对经营模式、组织模式及布局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并融入一些特色化、民俗化元素,增强休闲农业旅游的亲和力,打造出特色项目及产品,在最大程度上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农业旅游服务,吸引游客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卫云芳.浅谈休闲农业资源的发展进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1):16-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EB/OL].(2018-02-13)[2018-07-06].

[3]张艳明.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7(9):19-20.

[4]解巍.四川省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229-232.

[5]彭水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效益休闲农业[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5):10-13.

[6]郑玲.转化资源优势实现尤溪休闲农业游跨跃发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480-483.

第5篇:农业资源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休闲农业是当下十分受欢迎的一种旅游方式,而旅游资源则以农村资源为主,再结合农林渔牧的生产经营,完全开发农业中的旅游功能,使农业资源具备休闲娱乐的作用,满足游客的观光和旅游需求,也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更紧密,通过加强旅游业能够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展,改变农业的经营形式,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1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产业。而由于近几年我国在不断地加快城市化进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休闲农业模式的兴起,也改变了农业的经营情况。农业资源开始发展其他功能,通过整合这些农业资源,能够形成一条全新的旅游产业链,并能够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而休闲农业模式会使得农业资源更富有内涵,也能传承农业背后的文化,农业产业链自然也就更完整,与休闲农业有关的其他产业,例如文化产业、交通产业、餐饮产业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变农业产业结构。

1.2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够调整和改变当地的市场格局,也影响当地的就业形势,就业形势越好,需要的就业人员就越多,就能相应地缓解就业难的问题,而休闲农业就是一种另类的旅游模式,想要发展休闲农业,首先应做好一站式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才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在农村中的青壮年往往都会外出打工,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开展旅游业能够留住农村中的青壮年,为当地发展作贡献,更好地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

1.3有利于扩大农业产品经营范围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业,可以通过旅游深入到农村中体验农村风光,并以此满足精神上的追求,同时,游客在农村中旅游,也可以买到新鲜农产品,通过销售农副产品,能够帮助农民增收,因此,休闲旅游的开展重点在游客需求方面,才能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休闲农业在当前已经赋予了农产品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就是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农村农副产品的经营范围,并减少中间销售环节,提升农民的实际利润。

2循环经济主导下发展休闲农业的原则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能调整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也能够使我国农业从传统模式过渡到现代化模式,而现代化模式能给农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益处,无论是从科技或经济角度出发,都能有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通过降低消耗及减小污染,实现农业转型和升级。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中包括废物再生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和降低污染原则三大原则,只有满足了三大原则,才能够真正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2.1降低污染原则

在休闲农业消费过程中,满足循环经济所要求的降低污染原则,就必须要减量生产,尽可能地节约成本,但也要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遵循降低污染的原则,旅游业的发展也应遵循此原则,当下旅游业应谨慎开发旅游资源,尽可能地减少开发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要满足游客的需求。而休闲农业与其他旅游业的区别就在于休闲农业建立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休闲农业立足于农村。相对于其他旅游模式而言,休闲农业更注重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依靠自然风光吸引游客,若农村风光受到污染,就会大大减少游客量。现阶段,还有很多休闲旅游项目没有规划经营模式,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忽略了保护环境。尤其是旅游旺季,游客数量非常多,会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若不采取相应措施,就会阻碍休闲农业的发展。

2.2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就是为了维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休闲农业中开发的农业资源具有长期吸引游客的特点,并且能够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因为休闲农业本身就区别于其他的旅游模式,休闲农业更看重生态环境及农业资源,而想通过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就必须要注重农业资源和周边环境,一旦农业资源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难以发展后续的休闲农业,因此,想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要以可持续利用作为原则。

2.3废物再生原则

休闲农业作为热门旅游项目,所需求的农业资源更丰富。越丰富的农业资源会产生越多的废弃物,若这些废弃物不能够再生,就会造成较大的浪费,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在循环经济理论中要注重废物再生原则。因此,要做好农业资源的回收利用,尽可能地建立废弃物的处理规范制度,正确处理废弃物,回收可再生的废弃物,使资源价值最大化,也能保护生态环境。

3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探寻

3.1突出休闲农业特色

无论是发展休闲农业或其他模式的旅游业,都需要建立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之上,只有遵循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原则,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发挥最大的旅游资源价值,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探索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想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以循环经济理论作为主要的指导理论,并提升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休闲农业也必须要树立特色品牌,休闲农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建立了品牌后,也能够结合更多其他产业力量,建构一条完整的休闲农业产业链,使休闲农业更具有当地地方特色,并以此作为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

3.2重点保护休闲农业的生态发展

有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建设休闲农业,能使休闲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而休闲农业主要是以旅游休闲及观光为主,吸引游客才是休闲农业的重点。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也需要不断地完善相应的环境设施,并且拓展旅游功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循环经济理论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3.3加强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

当前,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休闲农业必须完善旅游业中的产业,满足游客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若要加强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就必须要完善领导体制,并结合不同部门的力量,规范整个旅游产业链,而通过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及档次,能够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发展氛围,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结语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并且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而休闲农业与其他旅游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休闲农业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所以,休闲农业的重点在于保护生态环境,而循环经济理念就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因此,以循环经济作为理论指导,能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

参考文献

[1]魏芬,丁之恩.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休闲农业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4(3).

[2]左永伟,徐洁书,吴炳智,等.铜陵有色循环经济园升级再造[J].创新世界周刊,2020(2).

[3]周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4).

[4]中国企业入围全球循环经济奖为中国循环经济事业再添殊荣[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8(12).

[5]潘维禹.浅析循环经济问题[J].商讯,2018(14).

[6]王芬.循环经济发展新策略———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青海金融,2019(1).

[7]张瑞洋.浅析循环经济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