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管理措施范文

经济管理措施全文(5篇)

经济管理措施

第1篇:经济管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意义;措施

随着人们旅游视野的不断扩大,近几年,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生态旅游已经普遍成为世界各地人士的旅行选择,各国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期待,在物质富足的阶段,追求绿色生态环境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生态旅游改变了以往破坏生态圈的游乐形式,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保护自然。通过生态旅游享受安静自然的环境而产生精神愉悦,已经是人类的共识。然而,搞生态旅游必须加强经济管理。经济管理的失误或缺位会直接导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生态资源的使用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坏了就很难恢复。在人的文明程度没有达到普遍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经济管理成为了生态旅游的硬性要求。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规划能够使自然资源停止进一步的恶化,这样看来,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进行维护才是我国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既能满足现代人对自然原生态的向往,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世留一片碧水蓝天,在利用环境时确保环境不受破坏,维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首先是它的旅游价值,人们在大自然中欣赏美景,感受天然氧吧,探索自然的神奇,自然赋予人脱离城市的清新感,人与自然在和谐的气氛中共融。人赋予自然以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性情得到陶冶,增进健康。其次,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注重生态价值。生态旅游与普通的旅游最大的不同就是可持续性,通过对生态的保护和观赏来达到旅游目的,而不是通过开采、破坏等手段获得愉悦。生态旅游能够维护生态圈的自然运转,生态旅游能够增强人的环保意识,在对自然产生情愫之后,获得审美愉悦。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第三个层面就是实现旅游的经济价值。既然是开发性的旅游,就必然跟经济联系在一起,旅游区要增加经济收入来更好的促进旅游管理。旅游经济管理就是把旅游所得收入的相当一部分用于生态的维护,比如修复植被、修剪、灌溉等。

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措施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生态管理、经济管理和旅游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实际上是一门交叉学科。生态旅游经济研究的是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就要通过人为因素使地区管理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以转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政府适当介入来协调各部门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第一,地区管理要适应环境承载力。从哲学上讲就是主观能动性要符合客观规律,任何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承载力,一旦超过了环境的承受限度,造成的破坏将无法挽回,即使获得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但损害了长远利益,会造成资源耗竭和无法再生。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营管理,这种管理要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旅游空间的开发经营,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相适应。实际上,生态旅游的开发会增大生态环境的客流量,增加环境压力,或多或少的造成植被的破坏;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经济管理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保证旅游资源的经济利用率。成功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将生态环境容量与地区经济效益完美契合,在环境的承载力下搞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第二,政府适当介入,因地制宜的开展经济管理。政府介入地区旅游经济管理能够站在宏观层面使旅游开发的利益多元,政府介入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使旅游资源产权和使用权界限更加明晰,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和消耗,通过制定旅游法规、规章保障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在经济上支持生态旅游收入的增长。第三,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有助于传播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人们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在精神享受中自觉的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按照资源优先原则,在发展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的消费需求。但更为科学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应该是能够实现生态资源与游客旅游需求的动态平衡。在旅游区,有关部门更应该宣传优秀的管理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助力。生态旅游管理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标准,这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一致。“可持续”并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利益,而是用经济收入来支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再利用优化的自然环境来拉动经济效益。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于为后世造福,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实行旅游经济管理,在当代人追求旅游利益的同时不会对未来社会造成环境危害,让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子孙造福。

参考文献:

[1]王少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

[2]冯国杰,严贤春,冯明义,李文路.嘉陵江流域四川段主要旅游景区生态位[J].生态学杂志.2013(09)

[3]许峰,秦晓楠,张明伟,漆睿,李静.生态位理论视角下区域城市旅游品牌系统构建研究——以山东省会都市圈为例[J].旅游学刊.2013(09)

[4]陈娟.生态位理论在区域旅游竞合中的应用研究——以大理、丽江旅游区为例[J].林业经济.2013(05)

第2篇:经济管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措施;信息化建设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管理理念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观念更加现代化。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调整管理手段,有助于农业经济增长。另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应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和品质,严格检查产品质量安全,注重农产品的良好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必然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要随之转变,以便提高经济管理质量。

1.2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加快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当前,国内农业经济管理运用了较多先进设备。要想促进农业经济建设,需要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合理利用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起到了推进作用,可在计算机设备上进行经济管理的有关工作,提高管理自动化水平,促使农业逐渐实现现代化发展,并在这一背景下得到具体、可行性强的经济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确定经济管理要点和方向。

1.3经济管理生产化

从农业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看,农业经济管理主要体现出经济管理生产化特点。随着农业合作经营机制的推出和实施,农业收益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挂钩,并且以农产品为主的产业链不断发展完善。例如,在大型农产品企业带领下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表明当前农业经济环境中,不仅大型企业能实现标准化生产,而且产业链上其他成员同样能进行标准化生产,成为加快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措施

2.1加强农产品和工业的联系

农产品和工业密切联系,可在生产地区增设加工场地,配备足够的劳动力,提高农产品市场价值,并加强市场和农户间的关联性。要想留住劳动力,应采取招商引资措施,注重农产品加工厂的设立和正常运行,使农产品与工业相结合[1]。从现阶段农业生产规律看,农业主要分为农闲和农忙两个时期。农闲时期农民倾向于外出打工获得额外收入,但往往无法照料家里。设立农产品加工地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引进加工厂商,不仅能保证农民收益,还能加快社会进步。因此,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应以加强两者结合为主,提高农业生产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营销一体化的经济管理模式。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良好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为科学规划并加强农业经济管控工作,突出管理工作在农村建设上的推进功能。创新并完善经济管理制度,是农业经济管理有效规划的重要措施。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实情不断改进,在先进理念影响下,尽快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将农业经济管理提升到新的标准高度,结合经济发展目标调整管理方针,并动态更新制度内容,做到经济管理与时俱进。实际改进经济管理制度时,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农村发展方向,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建设效率及质量,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转变农产品外形。由于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应从规范农产品生产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农产品的市场地位,发展多条销售渠道,加速农村经济增长。对于管理人员来讲,要按照现行管理制度完成经济管理任务,有序执行制度规划,确保农业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2.3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效果,确保经济管理适应农村建设需要,应注重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管理技术方面,管理人员应尽可能使用信息化技术,在计算机设备上展开一系列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及准确性。管理手段的优化,缩短了农业技术向农业生产力转化的周期,提高了农民收入,可提供科学的农业指导。同时,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农业经济管理,为经济管理提供了新工具,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和完善[2]。例如,目前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部分农村地区实现了普遍运用,简化了管理流程,并能及时反映农业发展情况,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能。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农村经济管理的结合,应注重农业管理人员设备操作技术和信息化意识的培养,确保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有效落实,逐步形成应用成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经济管理和农村建设的联系。

2.4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新农村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应利用政策支持作用有序进行管理工作,并积极引进现代化管理设备,鼓励高水平管理人才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加快农业经济管理改革步伐,最终实现管理产业化。同时,应根据当地建设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生产计划,优化原料生产及加工技术,在科学规划原料加工基地、建设特色产业园的情况下,保证农产品高质量生产,满足农村发展要求。政府要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另外,为使农业经济管理朝着产业化趋势发展,应设立合作组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提升当地的农业经济管理质量。

3结论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有效调整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发挥经济管理作用,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改进能有效推进农业改革。要想有效实施先进的经济管理体系,应及时发展管理问题,明确制定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郭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J].中国市场,2019(19):46-47.

第3篇:经济管理措施范文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其就是与经济、自然发展规律进行有机结合,规范化管理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农民增收热情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而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基于新农村背景,经济管理重点内容就是监理农民创收、增收以及进行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农村生活条件。开展农业管理,就是借助合理、科学的方法对农业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对其加以合理规划以及配置,促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合理应用经济管理中的理论指导与制度控制,能够是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并为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规范与制度保障[1]。

2基于新农村背景经济管理现状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虽然近些年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投入的力度不断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在促进农业经济生产与经济管理中,基本上停留在相关政策上。在经济管理发展中,在遵循相关制度政策的同时,还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充分完善。因此,基于新农村背景的管理机制仍然困扰着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2]。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制并不能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要求进行充分满足,管理体制不够完全,致使农业生产管理活动缺少有效的执行力,对新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2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农业经济在管理模式方面较为落后,基于农乡经济建设高度影响,其管理形式仍然采用人工管理的方法,借助传统笔纸开展数据记录工作,虽然在其他领域中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并未对其进行大规模应用,无法对农业经济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另外,一些农村地区虽然引进财务数字化设备,然而并未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仍然将传统管理模式作为管理活动的主要方式,在财务信息处理以及整合等方面均处于低效状态,对经济管理效率造成一定影响。

3策略分析

3.1优化管理制度

为了使经济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需要保证管理制度得到充分完善,可以从一些方面入手:(1)土地流转。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中,需要积极利用当地政府力量,促使土地流转相关制度与规范更加完善,使得农村主要劳动力能够向城镇地区合理转移,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充分明确,以此为基础,并根据当地实际民情,对新农村的土地流转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促使其征地改革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对档案管理活动进行强化[3]。(2)信息管理。强化信息土地承包信息的管理工作,积极引进信息技术,并集约化处理农村土地,保证农民合法权益。(3)生产经营。在开展生产资源方面的管理工作时,应该建立集约化管理机制,在自愿与合法的基础上,引导当地农户积极在土地流转市场中开展土地承包活动,保证生产资源实现集约化,借助土地流转形式,大力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进而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4)产业结构。对于经济管理,其对粮食农作物的生产管理较为重视,对农户收益增长造成一定影响,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效果,应该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品,促进农业经济建设效果。

3.2强化重视程度,加大人员培养力度

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为了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应该对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使其能够对当前农业经济建设方向与趋势进行充分了解,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正确认识,进而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提升管理效率。另外,高层领导应该强化重视程度,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强化管理人员在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同时招聘高级技术人员为基础人员提供指导,保证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解决农户在生产中出现的销售薄弱与技术等问题。对于基层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专业合作社,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促使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进而提高管理活动质量。

3.3强化基础管理

对于政府部门,应该对农村经济情况以及民情进行深入了解,并在财政预算中积极加入兴水工程,创建水利工程专项资金,提高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借助建设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提高蓄水量,使浇灌面积得到充分提升,保证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得到充分保证。在经济管理中,交通建设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将通村公路作为核心内容,建设农村路网,使农村居民出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经济管理有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4]。另外,需要拓展管理项目,其能够充分推动农业经济建设,对于农村地区产业特征以及资源,强化特色产品生产,大力扶持小规模或是个体养殖户,促进管理项目推动农业经济机制改革。

3.4积极创新管理方法

应该积极创新管理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大力发展科技,建立农技机构,设立农技咨询电话,以当前资源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农技信息网站,聘请或邀请相关专家,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咨询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强化农业信息收集力度,并借助新媒体手段向社会,解答农户在信息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进而促进农技水平。另外,应该对技术培训、现场咨询以及科技示范等活动进行充分强化,为农户生产全过程提供服务。需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度,并制定合理的运行机制为其提供有力保障,提高资本和知识的对接效果,培育具有良好竞争力的企业,进而达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高新技术的目的,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引入,重视科技创新,在促进农技发展的同时,使经济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4结束语

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对我国农业经济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还存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优化管理制度、强化重视程度、加大人员培养力度、强化基础管理、积极创新管理方法等措施,进行充分优化,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效果,推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58.

[2]王金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技服务,2017(13):33-34.

[3]孙希贵.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5):158-159.

第4篇:经济管理措施范文

1林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林业经济管理人员缺少管理意识

一直以来,在林业经济管理中,很多管理人员由于所在的部门涉及到的管理工作内容居多,且管理的内容还没有明确的设定,对有些管理责任都不是本部门应该管理的范围,但依然还是继续插手,这种管理混乱的局面导致一些林业经济管理人员对自己的职责不清晰,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对其工作存有一定想法,进而降低了管理意识。

1.2管理方式不符合发展需求

营林生产是林业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可以说,营林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发展的好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提倡走持续发展道路。营林生产与持续发展在林业发展中是不可分割的。现阶段,从营林生产的管理现状来看,其管理方式与现今社会的实际发展不符,在管理中一味追求林业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也不是投入的资金越多回报的就越多,投入的多最终导致林业生产和建设成本增多,根本不利于其林业经济的管理,最终导致投资失败。

2提升林业经济的管理措施

2.1加大天然林比重,进一步完善种植结构

为了加大天然林比重,要按照地质环境选择相符的树苗,以此来扩大天然林的面积。为预防滥砍乱伐以及毁林开荒的现象,一定要带动群众,确保所有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在扩大宣传的同时,一定要严厉打击破坏天然林的行为。在强化森林防火设备的同时,要完善灭火设施和预警系统等相关安全设备。面对森林的病虫害问题,不但要强化资金投入问题,还要进一步完善防治机构,维护森林安全问题。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将林业基地建设作为根本,透过完善环境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将土壤、环境、气候作为基础,加强天然林的比例,促进当地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在林业发展的管理中,要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的林业管理体系。林业管理领导者要改变传统管理套路,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提高林业部门整体员工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树立林业建设重要性的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林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3结语

第5篇:经济管理措施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推进,农村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十分必要。农村经济管理能够让农村经济更加高效有序的发展,同时还能够解决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因此,只有加强对有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的研究,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应对措施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同时我国历史上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农村的发展日益重视,旨在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管理制度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我国对于农村经济发挥日益重视,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也被提上了日程。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只有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相关政策和优惠制度没有有效落实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政策和优惠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旨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在落实的过程总却遭遇到了许多问题,使得政策和优惠制度并没有落实到实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相关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没有很好地领会到相关政策和制度,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着公款私用的现象,并没有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同时,一些管理人员只是照搬相关政策,并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政策,导致农村生产的优质农村品没有合理有效的销路,无法为农民带来真正的效益,更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2人才的不足和农业转型缓慢

人才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少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都是当地的行政官僚,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知识。由于我国农村的条件较为艰苦,且发展的速度较慢,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和优秀人才都不愿到农村进行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工作,这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大量人才。人才的缺乏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够让农村经济的发展跟随上时代的脚步。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模式无法给农村带来以往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许多地区来说还没有形成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徘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转型十分缓慢,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

2.1加强监管保证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

为了使政府的惠农政策、条例得到有效的实施,党中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政府官员的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使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让农村的相关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同时还应当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要让农民真正了解到优惠政策和相关制度能够为自身带来的经济利益,只有人民大众深入了解,努力配合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当做到灵活、因地制宜地使用和践行政策,更好地为农民谋福利。

2.2引进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

我国农村应当加强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政策。对于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应当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农村生活中,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农村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升他们促进农村发展的积极性。相信人才的引进会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管理带来新点子、新想法和新途径。

2.3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加快农村经济转型

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为低下,因此要全面替身农村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到政策和制度的真正含义。同时要定期举办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种植等技术的讲座,让农民了解到自身的致富途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不断改善和农村的教育体制和加大教育工作,进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缓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当通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的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开展不同种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开发出适合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相关副业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诸如开发农业旅游、生态观光、娱乐休闲等一体化农业园区,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

3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管理的长效机制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因此只有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效发展。也就是说要不断引进人才,创新地区发展模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理念,不断制定相应的制度和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结语:

通过上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管理应对措施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建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和保障队伍,也就是要在农村引进人才,让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于农村的发展,同时要对现有农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管理素质。其次要向农民宣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农民的经济管理和经营意识。同时要转变农村政府的相关职能,向服务型政府不断迈进。只有树立信心,采取适当的农村经济发展管理手段,因地制宜进行经济建设,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秋.对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J].经贸实践,2015,08: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