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管理论坛范文

经济管理论坛全文(5篇)

经济管理论坛

第1篇:经济管理论坛范文

雾霾"是近年来两会上持续热议的话题。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2014年煤炭消费比重仍高达64.2%,煤炭的利用方式粗放,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2014年10月20日,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机构的专家共同参与的权威研究《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正式,它也是"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的中间成果之一,其数据表明煤炭使用对PM2.5的"贡献"约60%!我对这个数据的权威性仍有怀疑,但煤炭使用是大气污染的首要原因肯定是个不争的事实。加快发展清洁煤炭,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一)对运行机制进行创新

要想有效地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要对企业的运行机制进行有效的创新,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自身煤炭经济发展的特点,还应该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并且完善企业管理的考评机制,对企业管理的绩效进行严格的考核。

(二)建立煤炭供应的新模式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由于一直都是十分依赖煤炭,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一定的转变,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煤炭供应的现状,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中,还需要对现代物流业进行一定的创新,能够进一步形成最新的流通体系。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力开采,自然资源越来越少,在对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中,必须要注重对资源的节约,煤炭是最为基础的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煤炭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在煤炭企业中,需要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制定一定严格的标准,而且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煤炭资源的技术设备进行一定的维修,对废气的排放进行综合化的治理,进而减少了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

(四)培养人才

在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红,需要对人才进行一定的培养。人才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需要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使得企业中的人才更好地适应企业创新管理中,进而能够有效地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认真地吸取教训,转变发展观念,向发挥人才的优势进行一定的转变;还要提高人才的待遇,企业拿出部分资金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还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地方性科技创新鼓励措施,进而激发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进行科技的创新

第2篇:经济管理论坛范文

(一)缺少基本理论范围

目前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学教科书,还缺少基本的理论范围依旧,科学特征模糊不清。理论依据总体上还是借鉴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还未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不确切

任意一门专业的学科,必须要拥有确切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关系着学科长远深入的发展和实质性内容,各学科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不同。所以,确定研究对象,对任何学科来说都很重要。而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大多没有确切的研究对象,并且没有为相应的对象内容加以概括和介绍。也正是受到研究对象不确定的影响,造成现有不同版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偏差,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内容上的偏差,部分专业认识可能会认为,不一样的教科书内容就应当是不同的。在此笔者认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上的区别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根本理论知识上的偏差,是不应当出现的。例如,经济管理基本职能、基本策略、基本内容更应当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学科体系缺乏合理性

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目的在于,揭露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来完成宏观经济正常运转。因此,可以将宏观经济概括为一门学科。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并不像一门学科,归根结低是因为其理论性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支撑,学科体系支配并不合理。最常见的表现是,将管理内容做为学科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四)传统方法叙述过多

现代经济管理体系能够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将抽象的宏观经济管理学体系,很好的阐述清楚,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还没有实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叙述的方法仍然较为过时,同时传统方法叙述较多,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植,从而无法达到现代管理实践的需求。

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策略

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部门和现实操作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在此,笔者就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提出了部分相应的建议。

(一)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准则

第一,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要满足一般理论体系,应当将相应的理论引入的相应的职能中建议叙述。第二,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牵涉的内容较多,如果各个方面都加以阐述,很可能造成内容条例相互混淆,因此突出内容重点,精简适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实质在于现实中的运用,而定量分析能够更好的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所以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应当以定量分析为根本,尤其是要重视部分决策模式和调节模式的运用。第四,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二)明确理论体系内容组成

根据上述准则,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做出以下布置。首先,由引导论述组成。引导论述综合性的概括了宏观经济管理的定义、研讨对象、研讨策略、研讨内容、以及学科特点等。其次,由宏观经济运转规则描述组成。宏观经济管理只有对客观经济允许状况充分认知,才能够正确合理的允许,方能做到科学管理,进而更好的讲述经济系统的协同性,更加持续深入的改善经济增长行情。再之,由职能组织、管理目标、政策方法组成。另外,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还由宏观经济监管、评价标准等组成。新的理论体系内容结构与当前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相比较,既能满足一般的理论管理体系,又能拥有良好的逻辑顺序,其还可以有效避免管理内容与管理职责之间的冲突,凸显出了管理学学科的优点,更好的让人掌握体系内容,把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真正转变为一门指导下强的管理学。

三、对理论范围和研讨对象的观点

科学先进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应当拥有属于其自身的理论范围,理论范围设立的准则应当在下述基础之上。第一,基本范围必须是本学科的基础,同时融汇于整个理论体系过程中。第二,应当展现出学科特征,与其它学科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其它学科不属于这些基本范围之内。第三,基本范围能够支撑整个学科的内容。根据以上三个原则,可以将宏观经济管理学的基本范围归纳为,宏观经济运转、总体供应相互平衡制约、结构及时调节和改善、宏观经济决定、以及宏观经济调节等。而宏观经济管理学的研讨对象应该以,探讨国家维持宏观经济运转中的社会总供应平衡的规则。社会总供应矛盾是有史以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经济冲突。人类在生产过程,推动经济活动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矛盾。社会总供应的平衡和制约,则是宏观经济中各种不同问题的几种表现。失业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等,都和社会总的供应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对于社会总供应的研究,促进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形成。社会总供应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论目标和中心。

四、结语

第3篇:经济管理论坛范文

1.1定位问题

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纵观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全局,循环经济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生态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矛盾,最后能够彻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因为现阶段,资源环境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致命的破坏,基于此,我国的循环经济应该是二维定位,换言之,就是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增长。有些学者在对中国循环经济进行定位时,认为应该进行三维定位,这实际上只是二维定位的一种延伸,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添加了社会进步。笔者认为延伸之后的理念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三维定位包含自二维之中,简单的定位容易使人理解,同时也能够反映出现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矛盾。

1.2外延问题

因为上述定位的问题,使得中国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明显的外延就是“经济”,而“循环”是其最明显的特征。这里所指的“经济”,不仅仅单纯的包含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模式。站在经济学角度来说,经济活动,主要包含了两项内容,一是社会生产,二是社会再生产活动,具体的划分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生产、交换、流通以及消费等环节。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循环经济的外延。按照给国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我国的循环经济外延应该注重生产、消费,如果站在产业划分来考虑这个问题,无论是交换,还是流通都可以看作是消费领域的范畴,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生产领域范畴。

1.3表征问题

所谓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使用低资源获得高经济产出,而且在这一过程只有少量的污染,这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别非常大。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因为有很多方式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如果要阐释循环经济的内涵,其必须要有独特的表征。

1.4根本性特征

传统的经济学强调的是线性物质流动方式,其显著的特征是资源、产品、废物,但是循环经济却有很大的不同,其是循环模式,即资源、产品、再利用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物质闭路循环方式”的说法。闭路循环是相对的,分系统的大小而论,开放是绝对的。例如,整个地球物理大循环是闭路的,但企业、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和区域都不可能实现物质闭路循环,是开放的。这就是日本现在开始研究物质国际大循环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有些物质如溶剂和涂料是无法进入循环利用过程的。另外,从技术经济可行性来看,现阶段不可能完全将所有的废物进行成本有效地再利用,甚至也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总会有废物要最终排向生态系统,这就需要“无害化”处置技术。

2中国循环经济有关理论问题

我国尚处以重化工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从整个发展过程看,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使我国在较低发展阶段,遇到了发达国家未曾遇到的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尽管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持续努力了30多年,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一直与时俱进,正在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由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由单纯的环境保护向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和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环境与经济双赢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积累了好的战略政策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中,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我国环保届率先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力图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复合型环境问题。所以,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必然从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走了一条与德日等国循环经济起源于消费领域废弃物问题的不同道路。第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了空前的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肩负着解决资源环境瓶颈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以上两个动因和背景决定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必然从一开始就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范围广、层次高、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当然,从所追求的目标和发达国家在生产领域的技术经济与生态效率的先进性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内涵并不是本质上的差异,只是实践的侧重点和时间序列不同而已,而且,从德日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有较明显的趋同性。

3结束语

第4篇:经济管理论坛范文

关键词:音乐道路;道路景观;景观设计

1概念界定

1.1道路隆声带

路侧振动带为安装于行车道路肩(边缘)上的一种纵向构造物,呈锯齿状,主要通过汽车行驶于其表面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来警醒处于疏忽或疲劳驾驶状态的驾驶员,达到降低路侧事故的目的[1]。

1.2音乐道路

音乐道路目前并无明确的学术定义,陈葱琳等将音乐道路理解为是将一系列间隔不等的凹槽刻在路面上,一种综合乐理、车辆行驶物理力学和公路工程建设等知识,利用悦耳声音来警示司乘人员主动限速,达到行车安全的一种公路形式[2]。结合国内外专利研究,将音乐道路归纳为在机动车道的道路接触面层上设计一段由多个不同间隔的凹型或凸型结构单元进行组合,当机动车以固定的设计时速行驶过每个单元时,机动车轮胎接触路面结构产生特定的振动与音频,将多个单元产生的多个特定音频组合成音乐的道路形式。此道路可以是连接城市的公路,也可以是城市内部的道路。但考虑声污染原因,都应该根据实际的道路周边情况远离人群密集的活动、居住区域。音乐增加了道路的审美与景观价值,同时车辆适当的振动也具有提醒减速等道路警示作用。

1.3概念辨析

道路隆声带是在道路路肩上纵向铺设的条状物,由连续的凹型或凸型组成。其目的是通过振动方式和轰隆声警告司机,提醒司机偏离了正常行驶的轨迹。在部分的高速公路上,也可以在中间分割线和车道外路肩上使用[3]。其与音乐道路原理及运用具有相同之处,但也有较大区别。

1.3.1相同之处。①警示作用:道路隆声带布置于道路边缘处,对于驾驶员偏离行驶轨迹具有警示作用,而音乐道路可以布置于路口处、弯道处、隧道入口以及长直线处,结合乐曲可以实现警示驾驶员的作用。②原理类似:两者都是通过设置凹型或凸型的路面结构实现车辆的振动,发出声音频率。

1.3.2不同之处。①平面布置方式不同:音乐道路布置在道路的正常行驶路面上,平面布置形式可以多组不同音乐进行组合,形式多变。而道路隆声带布置于道路路肩或道路两侧边缘地带,平面布置始终是一条垂直于道路行进方向的隆声带。②运用目的不同:音乐道路是不同音频进行组合,形成乐曲节奏与韵律,是以聆听乐曲的美学意义为主,振动与提示的警示作用为辅。而道路隆声带发出的始终是一种固定音频,是单纯地作为一种发出固定轰隆声和引起车辆强烈振动的道路警示设施,不具有美学意义。③景观要求不同:对于布置音乐道路的区域路段,道路自身景观、周边自然景观和沿途人文景观应该具有其中一项或多项。同时经过后期的景观设计,要使其具有聆听音乐的景观氛围。对于道路隆声带布置区域,根据道路安全需求进行合理布置,对于景观不做过多的强调。

2国内外研究概况

最早关于音乐道路路面技术的研究是由发明人VostrezVictor在美国于1937年3月提出申请,1939年12月正式获得批准的专利——Safetystrip。而这也就是音乐道路发展的前身。但是由于音乐道路一直未受到重视,并未得到长足发展。直到2004年11月,篠田兴业公司才在日本北海道标津町道川北北7线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音乐道路,并实现通车。其全长500m,以“知床旅情”作为演奏曲。在日本国内道路景观与声景观发展的背景下,音乐道路开启了蓬勃的发展之路[4-5]。国内对于音乐道路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是陈葱琳等[2]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对音乐公路进行模拟试验,对音乐道路的技术原理进行研究。通过自主研发的模拟音乐公路的试验装置系统,及运用噪声处理等知识,得出了凹槽间距与振动音频的经验公式,并以实例音乐对结果进行演示。

3国内音乐道路的发展

国内音乐道路实例发展十分迅速,自从2013年,北京路新大成景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日本篠田兴业公司公司专利授权及技术帮助下,于河南省长葛市建成国内首条音乐道路[6]。并相继在2015于山东省烟台市、2016年于北京市千灵山景区建设了全国第二条与第三条音乐道路。除此之外,2019年,枣庄市顺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岩马湖景区建设了与全国第三条音乐道路相同的音乐曲目———《歌唱祖国》,这是全国第四条音乐公路。同年北京路新大成景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马圈湾风景区建成曲目为《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全国第五条音乐公路[7]。这5处音乐道路在设计时,考虑的只是单一的音乐道路,在国内能够得以持续建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音乐道路的新奇。通过建设音乐道路这种新奇的道路形式及利用游人的猎奇心理,在许多风景较好的已有道路路段进行后期建设。但是这样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仅仅以一个音乐道路这样的景观节点,难以为整个路段注入持续的生命力。

4音乐道路的景观设计

4.1结合色彩冷暖进行景观氛围设计

由于人们会对自然现象得到的印象而产生联想,使人从色彩中感受到温度感。红彤彤的太阳、昏黄的旭日给人温暖感,淡蓝色的海洋、河流给人寒冷感。通常以蓝绿色和红橙色作为冷暖色的极端,带有红、橙、黄的色调具有暖感;带有蓝、青色调的具有冷感,带有绿色和紫色调的则是不暖不冷的中性色[8]。而在道路景观中,植物色彩与季相能够较好地结合这点。通过对音乐曲目的情绪、情感的分析,结合植物色彩表达相应情绪,塑造整体的景观氛围。将景观氛围分为:激烈的、高兴的、励志的等,此类音乐节奏较快、情感激动,运用红枫、银杏、金桂等具有红、橙、黄等暖色色调的绿化材料;愉悦的、欢快的、轻松的,此类音乐节奏中等、情感欢快,运用香樟、栾树等具有嫩绿色彩的绿化材料;安静的、空灵的、寂寞的等,此类音乐节奏较慢、情感安静,运用柏树等深绿的绿化材料结合蓝天等营造安静氛围。

4.2结合植物、山形等景物进行韵律设计

韵律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的基础事物,不同的线形景物、景物布置韵律都能够为人们的情绪奠定基调。因此在充分结合韵律所产生的感觉下,进行景物的布置与造型[9]。

4.3运用正-负-零的声景观设计手法

音乐道路设计应该采用正-负-零的声景观设计手法。正即在原有的声音景观中设计添加新的声音要素,例如采取栽植部分结果树木来吸引鸟类,增加鸟鸣的背景音,从而更加烘托音乐的景观氛围;负即对声音景观中与环境不协调的、不必要的、不希望被听到的声音的噪声要素去除,例如施工噪音、游人喧闹声等,采取栽植树木隔音带等方式合理去除;零则按原状保护和保存,例如潺潺流水声、瀑布声、钟声等,对该声音景观不做任何更改和变动的手法[10],同时结合音乐节奏进行综合设计。

5音乐道路的发展展望

在当前旅游业旺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道路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旅游公路、绿道、遗产廊道等特色风景道的兴起[11],道路景观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机遇。而在道路上通过凹槽等工程结构实现音乐的发出,同时结合周边景观,整体打造音乐道路景观节点,为原本主要聚焦于道路视域范围内景观打造的风景道路建设提供新思路,从单一的路侧视觉景观转变为道路与路侧景观一体的立体化景观建设,极大地丰富人们道路景观体验。同时由于其自身所拥有的保护场地历史文化、独特的声景观运用形式等特性,音乐道路必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音乐道路结合周边景观大力打造,必将成为道路景观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2]陈葱琳,付豪,尹豪.音乐公路模拟试验与计算机仿真[J].公路交通科技,2013,30(06):23-26+39.

[3]胡永彪,孟五洲,马鹏宇,等.路面隆声带铣刨技术与设备的发展[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8(05):75-77.

[5]篠田興業.世界唯一メロディーロードの特許技術説明[EB/OL].2016-06-13[2019-08-09].

[6]赵文红.首条音乐公路在河南长葛建成[N].科技日报,2013-02-23(3).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建成首条音乐公路[EB/OL].2018-08-23[2019-08-30].

[8]张阳编著.公路景观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08.

[9]胡长龙主编;王至诚,马锦义,马军山,李静副主编.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07.

[10]余青,胡晓冉,刘志敏,等.风景道的规划设计:以鄂尔多斯风景道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10):61-66.

第5篇:经济管理论坛范文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为实现低碳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对员工的各项工作开展进行协调组和,在发展中不能只强调数量,而要重视高效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观相符合。对员工加大培养力度,促使员工技能及素质的增强,进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增强低碳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人本管理

在“以人文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求企业必须对员工的需求及感受加以重视,体现出企业管理的人性化、人情化,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进行多样化、分层次激励及约束机制的构建。对员工精神状态加以强调,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及员工之间的团结。

(二)能本管理

作为以能力为本的管理,“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尊重遵从人性的特征及规律就是“能本管理”的本质,并与能力发展的顺序性及阶段性相符合。对人力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尽可能将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对社会、组织目标及个人目标进行实现。

(三)心本管理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实行心本管理,要求必须抓住员工的心。管理者不能单从物质上对员工进行奖励及鼓励,更要从情感及精神上对员工进行激励。利用教育、沟通等方式增加管理者与员工的交流,了解员工的内心,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建立企业与员工共同的发展目标,实现员工自主将企业目标作为自身目标,对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四)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在高科学文化素质平台上的反应灵敏、灵活快捷、多变的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柔性化管理是从行为管理到心理管理过渡的发展阶段。在低碳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柔性管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为内在重于外在,直接重于间接,个体重于群体等。柔性化管理将带来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五)生态管理

生态管理的本质意义就是和谐。生态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对企业环境的优化起到极大的帮助,并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性能。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应对员工的合理要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并对人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进行满足。进行一种人际和谐、尊重人对人发展十分有利的工作环境的创建,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种可靠的保障。新形势下,这种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把握,对人主体性发展要求进行满足,这对人的主体性建设十分有利。

(六)经营服务管理

从理性管理到经营服务就是经营服务管理。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将员工作为服务对象一样地看待,利用为员工服务的方式,将客户化人力资源产品及服务持续向员工提供,为员工创造价值,进而达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的。

二、低碳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方式

(一)优秀人力团队的组建

作为企业发展最主要的资本,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力资源在舒尔茨看来是“资本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是投资的产物”在管理者管理下优秀的人力资源必须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适才,就是为企业选择适合的工作者。适才就是说企业员工只要能对本职工作胜任,能够与整个团队合作,是否具有大智慧、才能突出及专业能力强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对人才的层次进行明确划分,不能单单依靠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经营,还要重视中层及基层员工的作用,只有合理分配,才能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强企业员工实践及工作操作能力,建立才能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2.留才、激才。为吸引优秀人才必须依靠各种激励导向式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只依据职务进行薪酬的支付,要依据个人的能力、技能及绩效,对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进行充分调动。3.用才,也就是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企业不仅要对员工的现有能力加以重视,还要对员工的潜能进行开发、利用,进行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机会,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4.育才。必须进行定期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立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进行培训人数的增加,由部分人员转变为所有员工,不能只重视培训过程要更重视培训结果。

(二)终身学习组织理念的构建

企业不断创新的基础就是企业遵循学习型原则,强调并组织员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只有能够设法使企业组织所有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企业,才能对新发展形势适应,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而且企业发展中只有确保企业具有“学习-持续改进-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新型激励体制的建立

作为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激励方式,薪酬激励是最根本的方式。对企业员工薪酬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同时将薪酬和绩效进行联系,进而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行激励。在薪酬激励应用中要确保内部绝对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将企业股票及企业股票期权作为产权激励的重要形式对员工进行激励。现阶段大量公司针对高级员工都选用这种激励法。据相关数据显示,这种方式对员工培养及企业效益都具有实质性的帮助。依据企业经济效益,管理者进行相关福利待遇的标准的发放及制定,就是福利激励。这种方式可以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激励员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