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

经济理论知识全文(5篇)

经济理论知识

第1篇:经济理论知识范文

统一并联结于制度伦理范畴,是制度伦理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把二者割裂开来,突出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制度蕴涵什么样的伦理,伦理就应当有什么样的制度。研究制度不仅要涉及制度本身的道德评价,还要研究道德评价对制度稳定与变迁的影响。同样,研究伦理不能仅限于探讨自律的、形而上的道德,还必须考虑法律化的、体制化的、制度化的道德。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在道德评价取向上是一致的。制度伦理不仅强调了制度设计和选择的伦理价值尺度,还突出了伦理建设的制度化取向,其实质就是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的辩证统一。

二、市场经济下制度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马克思指出:“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道德‘思想’一旦离开利益,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利益是制度伦理产生的价值基础,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制度伦理建设具有可能并成为必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看不见的手”、政府调控、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以及非制度化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约束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道德性,但是并没有解决“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冲突、私利与公利的矛盾。其必要性具体如下:第一,市场经济下“看不见的手”、政府调控和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等有其所管涉不到的方面,另外制度管理的滞后性与缺位性使制度伦理引入市场管理成为可能。同时,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新旧伦理观念冲突,价值观多元化,是非善恶界限不明确。为了使市场主体知善恶与明是非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行为抉择,就必须以制度伦理的形式对新旧伦理观念的冲突、价值观多元化和那些不明确的观念加以区分和界定。第二,市场主体不仅是经济主体,也是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主体,其内在道德性的形成、道德意识的培育,必须依赖于明确的、直接的道德规范的指引。不可否认,“看不见的手”、政府调控、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主体做出外部合乎道德的经济行为,但不能为其提供明确的道德指向,从而使其逐步上升到自觉的道德境界。非制度化的一般性伦理原则、道德规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场主体合乎道德的经济行为,但是如果市场主体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或经不起诱惑,就不可能促使其做出合乎道德的经济行为。制度伦理正是以制度的外在强制性、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明示性,从内外两个方面促使市场主体做出合乎道德的经济行为。第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道德的经济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健全市场道德和惩恶扬善,一方面要肯定道德的经济行为,提倡讲诚信、守信用的经济行为,并对其给你政策支持和经济奖励;另一方面要严厉惩罚败德的经济行为,让败德行为者付出一定经济代价,从而使不道德的经济行为最终变得不经济。制度伦理就是以道德赏罚为机制,通过表彰合乎市场道德的经济行为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同时让败德行为者暴光并给予相应的经济惩罚,为市场主体作出正确的经济行为指明了方向。因此,市场经济下的制度伦理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三、市场经济与制度伦理

第2篇:经济理论知识范文

会计体系与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少的问题。(1)会计体系的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同的法规之间的协调性比较差;立法前瞻性不足;与虚假会计信息有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有差距。(2)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对于一些重要新会计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注重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使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但是不可能完全堵住财务报表上所有的漏洞,不可能杜绝某些公司高管操纵利润的冲动和意图。以新会计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为例,“公允价值”计量在交易双方自愿达成的金额,更多地采用了市场化方法。但是,在实际运用当中,人为操纵因素容易干扰公允价值的实现。

行政领导、经营者等造成的信息失真。有些行政领导为了自己的利益,为突出业绩,就向下级下达指令,要其完成任务,所以就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从而多计收入,少记成本,造成虚拟成本。然后用虚假的政绩去争名夺利。而一些企业经营者就为了取悦上级,就会指使会计人员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对会计资料进行修改,以获得贷款,逃避税收,化公为私,损害了公司及其他人的利益。

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所需的会计人员也供不应求了,各行各企业都需要会计人员,所以会计这个行业出现了非专业化的普遍现象,许多素质低下的人员也都进入了会计这个行业,他们对会计的基本准则及法律法规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常会出现一些错账,或审核错误等,从而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还有一些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较低,容易受到他人或金钱的诱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假账,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监督机制的不健全。(1)从企业内部监督看,由于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是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工作的,其行为会受控于企业管理当局,反映管理当局的意图和目的,体现管理当局的意志,故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造假是非常容易的,而这种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会计监督“名存实亡”,这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会计人员受管理者领导,其监督权力也由管理者授予,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不符合管理学原理;同时,由于监督是一种外来约束力,它不可能从机体内产生,会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可能实现对管理者的有效监督。(2)从企业外部看,许多要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各个部门,没有行使它的义务,造成外部监督如同虚设。一些上级主管部门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偏袒自己的下属单位,监督缺乏力度。此外,还有一些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注册会计师常常被称为“经济警察”,其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并没有能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相反有些甚至与企业勾结在一起,向有关部门出具虚假报告。同时一些企业的领导由于不懂《会计法》,为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弄虚作假,逃避国家有关法规和纪律的监督。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项正确的会计信息,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帮助,从而增加收益;但是一项错误的会计信息,也会给人们带来危害,造成经济损失。所以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仅会影响到企业与投资者的决策,还会使得会计报告的数据不具有可靠性、真实性、有用性,企业的财务报告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甚至还会影响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家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运作者,它可以是企业直接投资者。企业的会计信息一旦失灵,不但会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紊乱,也导致国家的投资的流失。

为各类违法乱纪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导致账务管理混乱,企业通过设立小金库、虚列成本费用、少列收入等方式,导致国有资产和税收的大量流失,给那些不法分子提供了获取不法利益的机会。长期以往,就可能助长了那些违法行为,为那些违法行为提供了温床,最后危害了国家以及企业。

损害企业形象,丧失信任。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害,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该企业的信任,如果消费者对企业丧失了信任,那么他们就会到该项企业的竞争对手哪里去购买产品,这就会造成企业的商品没有了销路,企业资金不能正常的运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减弱了投资者的信任度。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可能造成投资者的决策失误,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危害会计人员自身。会计人员如实提供会计信息,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新《会计法》第四十三条、四十四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失真的治理对策

加强对会计法律体系的完善,细化会计准则与制度。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加大实施“新会计法”的力度,使财务会计法规尽可能地全面、配套、及时,并且有可操作性,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其次,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树立学法、懂法、执法的良好环境,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严格执行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经营者、财务会计人员等自觉遵纪守法,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再次,要严格会计法律责任,改变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局面,对那些虚假的会计凭证、提供虚假资料的会计人员以及强迫诱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企业负责人,要严格执法,必要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局面。

加强社会与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在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要想其机构对所有的事务都达到公平、公正、合法,我们首先得对其中介机构中的人员进行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教育,且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的专业性社会公证和监督作用。争取以后让所有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都要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才能发挥其效力,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了保障。让其投资者能够放心的进行投资决策。

第3篇:经济理论知识范文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与过往的传统的经济发展与运行不同的是,它对于各种有形资产的投入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对以专利、技术科技产权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针对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来说,外在的建筑面积或许并不是很大,但是所创造出来的市场价值确实巨大的。例如,在包括美国高科技实验基地“硅谷”在内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企业一年所创造的利润会超过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一年的经济产值。伴随这种知识经济在市场份额与影响力的不断增加,其所蕴含的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会逐渐在世人面前显现出来。在全球都倡导绿色节能的时期,知识经济可以说是完美地符合了这一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由于对各种能源与自然资源的依赖的程度比较低,因此,在知识经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几乎可以做到绿色无污染。也是因为这一可持续的发展特点,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开始大力扶持经济型企业。这种政策性的扶持已经逐渐发展为全球的一种共有的行为,所以基于这个层面,知识经济将会加速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更多的国际组织与经济企业将会在国际的平台上展开竞争与合作,而其中人力资源,或者说人才的竞争应该是最为突出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产品的创新研发与技术的更新要求比较高。也就是说,知识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要求。这种要求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与研发能力的人才身上。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与我国发展现状

1.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

从学科类别上来看,人力资源会计属于一个交叉学科的发展范畴。在它的内涵中既包括了会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包含着管理学、组织学等方面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将近60年。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目前在人力资源研究领域比较公认的观点,还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由美国的著名的学者赫曼森提出的,该观点主要强调了对人力资源通过会计的相关计算方法与模型进行相应的价值评估与计量,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到目前,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理论也在日趋完善,人力资源的会计理论的指导性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2.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在我国人力资源的产生与发展,经过了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历程。从起初的分离,到中间的快速发展,以及在80年代的缓慢发展都是知识经济的影响不断深入的表现。我国的人力资源理论的成长与发展,固然起步比较晚一些,但是在随后的成长过程当中,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引导下,我国已逐渐构建起具备我国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是我们为之欣喜的地方,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还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的检验,因此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应用性方面表现的比较差。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已经作为一种发展的主要趋势,我们的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与提高的地方。

(1)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实用性还有待加强作为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虽然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还是有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理论发展与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就是制约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2)对人力资源的监管需不断加强在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法制的建设应该是现行的,至少应该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从而发挥保驾护航的价值与作用。可是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因此,一些法律与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地修订与完善。特别是关于人力资源的监管,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法律规范的效力。只有从制度与法律上进行补充与完善,那么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分析与结论报表才会更好地发挥指导性的作用。这种监管应该首先明确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定位。监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潜在的人力资源的风险,更是为了通过的手段与方式来帮助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在追求企业自身发展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将企业的社会效益发挥出来。因为只有在制度的范围中去发挥,去表现,整个人力资源的市场才会在秩序中运行。

(3)人力资源的量化与核算标准有待统一对于会计领域来说,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指导依据。可是在进行人力资源的会计化分析与量化时,由于量化标准的不统一,我们会发现会计分析的结论的适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别是面对无形的资产,如何运用传统的数学统计模型开进行很好的量化与分析,这其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预期的人力资源如何进行会计化的数理分析,以及传统的会计计算如何才能与目前的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的计量标准相统一,这些都是在今后的人力资源会计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只是当前我国发展人力资源会计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另外还有我国的经济发展体制,以及原有的人力资源观念都是制约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桎梏。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大发展战略研究

面对当前的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与繁荣的大好时代,我们只有把握这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才会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从我国当前的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战略来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与提高才会进一步的实现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大发展。

1.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法律的完善

通过上文有关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加强相关的法律监管已经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地步。一方面,只有通过相关法律与法规的制定,才会进一步的为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依据与支持,特别是,在全球的经济浪潮中,竞争的格局已经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只有从法律的体系中寻求共有的标准才会让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步入正轨。另一方面,法律的设定与完善也是进一步开展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关键所在,在世界的经济市场上,法制的保障已经成为进一步合作的必要前提,也是将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进行全球发展的重中之重。

2.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从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还处在一个成长与摸索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会面对很多人力资源会计发展领域的很多突出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实际,在不断总结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等相关理论的完善工作。这样的工作并不能很轻松的,它需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各个职能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我们要近一步的学习与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会计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更为广泛的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只有按照这种理论发展的思路与模式才会促进我国的人力资源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目前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还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因此,在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应该不断地从市场发展的实际出发,寻找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地进行理论的自我完善与补充,在保证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它的实践性。

3.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主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未来。同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分析的主要对象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规范是未来人力资源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我们要从人力资源的自身特点来制定符合我国人力资源的相关规范。例如对于人力资源的流通,特别是涉及企业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的人力资源的流通要通过相关的管理来帮助企业更好地规避由于人才的流失而造成的不必要的信息与技术的泄漏而产生的损失。当然,这种具体的界定需要我们从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入手,要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础上,保护人力资源的正常流通。只有将上升的通道不断地保持畅通,在未来的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力资源才会在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制定人力资源会计量化的标准

在经济的运行体系中,人是经济效益的主要创造者,同传统的厂房等固定资产相似的是,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的资产,也有自己的价值,当然也会存在贬值。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人才无论是作为企业发展的无形的资产,还是作为企业竞争的主要砝码都需要进一步的明确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只有将人力资源的计量标准尽可能地做到统一,才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会计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尽管这个标准在具体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这种标准的制定是实现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具体的量化标准,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等国家对于人力资源划分的等级制度。根据人才的贡献度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来进行具体的量化与测评,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人才潜力的充分挖掘。

5.做好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工作

由于我国对人力资源的会计研究还处于研究领域的初期,因此在具体的应用阶段还缺少一定的社会基础。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会计工作的具体职责还缺乏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在一些带有民营性质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阶段。它们中间一直存在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作为企业的拥有者,他们更多地是希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工作人员最大的工作热情与潜力。相反,作为一名员工,更多地则希望以较少的工作时间或工作强度,来换取更大的劳动回报,或者说是劳动收益。因为劳资双方都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即使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各种企业中这一矛盾会一直存在着。由于他们双方的目标不一样,一旦出现更强的自我激励机制,这种矛盾就会加剧甚至恶化。尤其是,在劳动契约相关条款不完备的情况下,劳资双方都会借助自己自身的优势,产生一定的投机主义行为,结果会导致劳资双方契约履行的低效率或者更高的代价。无论矛盾如何产生,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企业和人力资源之间,血肉相连。一方面,员工需要企业这个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工作以及为此流下的汗水。所以,要把这种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尽可能的去推广,从劳动关系的角度,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从知识经济竞争的角度,唯有共赢才会获得共同的发展。

四、结语

第4篇:经济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市场;社会市场经济机制;解析

在人类的发展中,水资源的存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生态和环境发展中的控制性要素。在管理水资源的时候需要有市场经济机制作为指导,因此,需要对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进行有效的完善,进而促进我国水资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分析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

1.稀缺性

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和存在来说,资源的稀缺性是重要的立足点,而对于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而言,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纳污能力的稀缺性则是生长点[1]。对于经济学家来讲,稀缺性具有致命的吸引力。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的纳污能力有着双重属性,分别是经济物品和自由物品,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在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的同时,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的纳污能力呈现越来越弱的自由物品属性,而经济物品属性做呈现增强趋势。也正是因此,才使得市场经济机制被引入到水资源管理领域中。就理论而言,市场经济机制之所以能被引入到水资源管理中,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纳污能力的稀缺性是最基础的条件。如果对于社会而言,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纳污能力并没有稀缺性,也就无从谈起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所以,是否需要进行水资源管理改革,应该要以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纳污能力的强弱稀缺性为依据而判别。例如山东省泰安市,其与济南、济宁、莱芜市和临沂市相邻,并且同聊城和黄河相隔,但是由于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并且污染水源状况逐渐加重使的水源面积逐渐下降,进而出现了市场稀缺现象。

2.价值规律

规律通过机制才能得以体现,在市场经济机制中,价值规律是主要体现。对于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秩序来说,价值规律处于核心地位。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机制的操控者,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价格决定和价值实现[2]。价值规律主要是为了紧密的联系好生产中的每个环节,保证双方之间的等价交换得到实现,进而将个人劳动转变为社会劳动。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纳污能力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现为自由属性,根本没有交换概念的存在。随着人类对水资源不断的开发和利用,水污染和缺水问题也逐渐出现在了很多地区,进而加剧了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纳污能力的经济物品属性。不过,大多数时候,在向自然界排污和取水时并没有商品交换概念的存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不会发挥。除此之外,很多时候水环境保护和供水也被看了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提供者是政府,在此之间,价值规律的作用基本不会发挥。价值规律在污水排放和水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以外的传统水资源体制边缘游离,制度失灵的越来越严重,导致水污染和水短缺变得更为严重。刚取得水资源的成本比节水措施的实施成本高时,产商便会思虑经过排水措施使使用水资源的总量被减少;当排污成本比治理污染的成本多时,产商则会思考排污量的降低。所以,在管理水资源的过程中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有助于对传统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加以改善。界定清楚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纳污能力是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的核心内容,在配置和再配置污水和水资源排放权的过程中,价值规律也会得以体现。

二、分析组成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的内容

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的系统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通过提供废水和供水处理等服务来说,水资源管理市场机制主要包含的内容有分配机制、生产机制、消费机制以及交换机制等等;从经济的运行来说,该机制主要包含了调节机制、动力机制以及反馈机制等;对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的组成进行解析,可以有效的指导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对此,在下文中针对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以及供求机制进行了简要探讨,详情如下:

1.价格机制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机制中,价格机制是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价格机制市场经济机制才能发挥出功能。生产者是通过价格机制而关心市场的,生产的产品尽量优质而稀缺;与此同时,对消费者也有着正确的引导作用。现阶段,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废水处理服务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和优质水低价等,直接反映着水资源管理领域价格机制的不足[3]。价格的变化会与商品生产和交换及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形成一种必要的联系,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经济在活动的过程中,价格机制包含三项具体内容,分别是形成环节、运行环节和约束环节。现阶段,有很多不符合价值规律的问题存在于废水和供水处理服务价格的形成、约束和运行等环节。在构建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价值规律体现在废水和供水处理服务价格的形成、约束和运行等环节之中。

2.供求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是矛盾的统一体,它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而对于人类水事活动来说,水资源供求和废水处理服务也是矛盾的存在,在水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推动的作用。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可以将供求关系和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实的反映出来,进而形成价格机制,可以正常的运行市场经济机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为长期以来有很多政府应用的都是“以需定供”水资源供需计划体制,由于过度的干预和参与水资源供给,导致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经常会与经济规律相悖,使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扭曲,进而产生了体制性的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供求机制对社会的需求和供给有着调节作用,主要包含了三种构成因素,分别为起始环节、运行环节和适应环节[4]。需求和供给的适应和不适应矛盾可以通过供求机制反映出来,现阶段,由于政府的干预力度过大,供水和废水处理服务的价格变动和供求变动关系被破坏,除此之外,还导致供水和废水处理服务的供给面也发生了迟缓的变动。

3.竞争机制

竞争是发挥价值规律的基础,同时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在哪里,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就在哪里,而竞争也必然存在那里。竞争其实就是生产者、消费者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取得有利的购买条件和产销条件而进行的对抗。而市场供求变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价格波动等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竞争机制体现出来,它充分的表现出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在商品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说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机制而体现出来的,那么对于价值规律来说,竞争机制则是其作用得以实现的外在机制。竞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之所以能够合理的流通生产要素,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推动得以实现,有助于进一步的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对于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来讲,竞争机制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5]。在配置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纳污能力的过程中,只会加剧市场的竞争力,才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进而实现各个用户的节水减污。提升使用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纳污能力,是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而在水资源管理领域中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则是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将使用自然水体和水资源纳污能力效率提高和水资源自身工作效率提升。所以,对于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改革而言,竞争机制有助于促进该活动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的同时,水资源问题也得到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有效的解决水资源问题,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水政策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合理的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够使我国的水资源用水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对此,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进而为我国人民的健康用水提供保障[6]。

参考文献

[1]刘斐霞,肖青,薛敏,等.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定性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5,22(5):440-444.

[2]陆红伟.对我市卫生监督体系发展历程的探讨与思考[J].科学与财富,2015,(6):120.

[3]张晓丹,陈晓玲,李小燕.我国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研究的概述[J].职业与健康,2016,32(4):566-568.

[4]张晓丹,李小燕.我国卫生监督稽查工作研究的概述[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5,(3):228-231.

[5]郭爱萍,陈晓玲,张煜,等.基层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2015,(8):496-497.

第5篇:经济理论知识范文

三宗势力在农村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重人治,以血缘关系划线,是乡村政治民主化、制度化的对立面。二是重私利,强调三宗本位,封闭保守,与现代民主所必需的市场经济和开放精神格格不入。三是重宗化政治,肆意膨胀本宗的势力,严重削弱正式组织的权威。具体表现为:在村委班子换届选举中,一些三宗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小团体的利益,凭借其人多势众,阻碍村委班子换届选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地方的村民在选举中不是看候选人的能力与学识,而是看是否与自己是同一家族、同一宗派、同一宗教,重人治,以血缘、派系、教系为基础,重私利,强调三宗本位,肆意膨胀本宗的势力。这样的选举与现代民主所必需的市场经济和开放精神格格不入,严重削弱了民主选举的组织权威。笔者还了解到,一些有一定三宗势力或背景的候选人本身,依靠同姓、同族、同派、同教或众多宗派兄弟,拉帮结派、暗箱操作控制选举。部分三宗势力怕权力落入旁派之手,便利用各种手段动员本宗人投本宗人的票,有时以同宗为由,恐吓、非法承诺等手段强令本宗的村民只能选本宗的人为村委班子成员;更有甚者,如一旦发现选举结果达不到本宗的目的时,撕毁选票、抢走票箱、大打出手,致使选举无法正常进行,令换届选举演化成了一场三宗势力的大战,这对民主选举的公正性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践踏。加之宗教活动在一些地区有所发展,个别村甚至是“全民皆教”,教会势力已不满足于教内事务,开始插手干预地方行政事务,甚至能够左右局势。在极个别村,教会的影响力、号召力已超过当地党政组织,一些信教群众多年来不愿缴纳三提五统等税费,而对教会号召的集资捐款则争先恐后地缴纳,甚至出现地方党政组织请求教会号召教民上缴税费的咄咄怪事。因此,选举对宗教势力亦不可等闲视之。由此可见,在三宗势力肆虐的地方,村民自治已变成一种不顾全村村民权益、畸形发展的“怪胎”。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乡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而且也会影响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二、三宗势力影响村委会选举的原因分析

1、历史根源。

中国传统社会中,在专制王权控制力量难以企及的广大乡村,普遍存在适应小生产方式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分散性单元,即宗族、宗派、宗教。因为三宗本身具有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不利于农村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新中国成立后,三宗势力与活动受到抑制,宗族、宗派式的组织遭到取缔,其行为通常只体现在婚丧嫁娶、节日活动、走访亲友等活动中。但三宗力量始终未能彻底根除,并且在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中通过适应和自我更新继续在中国乡村地区广泛存在。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村家庭经济功能恢复,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抵抗经济和社会风险方面先天不足,使有血缘、派系、教系纽带的姻亲成为人们首选的求助对象。生产上的互相帮助,促进了宗族内的情感联络,于是活动逐渐增多,宗族、宗派观念逐渐增强。

2、政治根源

在村民自治过程中,权力资源的再分配虽然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但对乡级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村级组织与村民之间、村支书与村委会之间的权力资源再分配的一些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这就给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一些村干部被三宗势力推上领导岗位后,不是站在全局的高度,积极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全体村民谋利益,而是站在三宗势力的立场上为本宗人谋好处,村民由三宗势力支配,为维护各自的利益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举本宗候选人担任村委会领导,政策空白滋长了三宗势力影响选举的现象。

3、社会根源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乡土文化本质就是“礼治文化”,通过血缘连接人情世故,把国家法律的强制、习惯法的自然约束和道德法庭的社会监督融为一体。很多约定俗成的礼治在某些方面束缚着相当一部分村民选举权的行使,使村中的长老、族长以及大族、大宗派、大宗教在选举中占有优势,村民对选举中出现的程序不规范、缺失,搞暗箱操作见惯不怪。再加上村民对村务的管理也力不从心,加之封建专制文化残余的影响,人们一方面习惯于服从权威,另一方面权威意识又支配着人们去争权夺位,致使不公正选举现象日益突出。

三、防止三宗势力影响村委会选举的思考和建议

1、提高对村委班子换届选举的认识,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制定选举方案

有些基层干部对此并没有很好的体会。他们或对村民自治、民主选举认识不深或根本就不认识;或认为农民素质太低,根本就不会搞民主、搞选举;或怕选乱了不好收拾;或是怕麻烦,工作量太大。这些人在选举中,往往简单从事、应付差事,选举图形式。这样一来,就给宗族势力可乘之机,导致选举失败。所以要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对村委班子换届选举的认识。首先,乡镇和村要联合组成工作组,通过深入村组召开座谈会、走访了解、查看资料、发放民意调查表等途径和形式,达到“六个摸清”:一是摸清各村的村民小组数、户数、人口数、选民数;二是摸清各村长期外出村民数,了解外出村民对选举的影响并寻求解决办法;三是摸清各村现任村班子的结构状况,对现有成员数、年龄、文化、智能结构等进行分析;四是摸清各村班子的团结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五是摸清广大干群对这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思想动态和主要反映;六是摸清各村宗族、宗派、宗教组织的活动情况及可能对选举造成的影响,并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其次,要依据有关选举法律规定要求,结合各村实际,具体制定选举方案,细化出具体日程表,实行“挂图作战”。

2、改进宣传介绍办法,加大宣传教育,切实保障选民的知情权

由于选举竞争机制在农村尚未建立,选举程序尚不规范,有些做法还不够公开、透明、民主。同时,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村民的主要任务是种好自身的责任田,村子里的社会公益活动参加比较少,特别是一些年轻选民,长年累月在外务工,对村子里的人和事就知道得更少。对候选人不了解,选民无法比较、选择。所以,选民认为选谁不选谁,与己无关;参选不参选,无所谓。为此,可在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把选举人和被选举人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一是要拓宽宣传介绍范围,不能只限于在选民小组会议上介绍,而要拓宽到整个选区进行广泛宣传介绍。必须要进村入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邀请选举工作先进村的村民代表介绍经验体会等,向村民宣传民主选举的意义。二是要延长宣传介绍的时间。不仅要在推荐候选人时进行介绍,而且要在酝酿协商、确定正式候选人阶段,直到投票选举日前一天,都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进行宣传介绍。三是要改进宣传办法。不能只限于张榜公布名单、印发或广播候选人的基本简历,还应该提倡候选人与选民直接见面,当场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推行竞选演说办法,让候选人在选举大会上发表竞选演说。这样有利于增强选民对候选人的全面了解,有利于消除三宗势力非法“地下活动”对选民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利于选民在听其言、观其行之后,对候选人进行全面评估。另外,对干预换届选举的宗族、宗教和派别势力,要坚持正面教育、多方疏导。聘请部门、镇乡离退休干部为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观察员,发挥他们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威望高的优势,及时发现、解决一些苗头性问题,防止矛盾扩大化,保证村委换届选举按法定程序,严格依法进行。

3、严格规范投票程序及方式,严防“暗箱”操作

在投票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仍不适当地大量使用流动票箱。流动票箱的使用,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科学地规范投票程序,创造宽松的投票环境,避免三宗势力操纵选举,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规范委托投票,严防“暗箱”操作。选民在领取选票时,只能一人一票,减少流动票箱和委托投票的数量,这样就有可能避免宗族中一人抓着一大把选票填写的情形。二是设立秘密划票处划票,就可以有效地保障选民表达选举意愿的真实性和自由度,选民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立意志,决定投或不投谁的票,不必再担心被别人知道自己选谁或者没有选谁而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也就能消除宗族、宗派、宗教内部成员的种种顾虑,有效地瓦解和抵制三宗势力的干扰。三是在制定《选举办法》时,可以作一些硬性规定,只对老弱病残者实行流动票箱,并根据选民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以自然村庄、村民小组或机关事业单位为单位设立投票站,投票站设有验证处、领票处和秘密写票处;对委托投票的,应特别强调每个选民接受委托的票数不能超过法定数额,以体现直接民主选举的基本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