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化素养常识范文

文化素养常识全文(5篇)

文化素养常识

第1篇:文化素养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识;文言文鉴赏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占据了较多篇幅,高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会阅读古文,能够独立克服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发展对文言的兴趣。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文言文是学生最头疼的内容,也是教师最难开展教学的一部分。一方面,文言文教学内容枯燥,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解析,任何有趣的内容,在这种单调的打磨中也就丧失了乐趣。另一方面,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内容,理解文意,还要记忆背诵。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记忆上,在检查背诵、做题巩固中不断来回反复,致使学生对文言教学产生厌烦心理。以下,笔者主要从两方面来具体阐述如何既让学生学有所得,又能保持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1把握基础性文言文常识

学习文言文必须具备基础的文言文阅读基本功,而这和学生的常识积累密切相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细节引导学生自主积累文言常识,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常识积累兴趣。

1.1开展小组常识竞答活动,带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教师要求学生记忆文言常识,都只是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相对应的习题、自主归纳总结课堂讲课内容、做课堂笔记、背学案等。这些枯燥的学习方式,不仅对常识的记忆没有帮助,反而会致使学生排斥文言文常识的记忆。并且,很多教师也都知道,这些文言文常识必须在不断的重复中才能产生文言语感,才能加深印象,记忆深刻。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常识竞答活动,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将最近学习的文言文进行归纳汇总,对学生进行考查,得分最多的小组将负责下一期的出题任务。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全班形成浓厚的常识积累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启发学生对常识进行归纳分类,建构有序紧密的文言文常识系统结构图

文言文常识看似复杂庞大,实际上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特征。例如,文言文常识分为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和实词的意义(一词多义)等几个大的版块,以及建立在整体文言文学上的古代文化常识。所以,每学习完一篇文言文之后,鼓励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块对常识部分进行再组织。其中,尤以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为重点内容。例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讲到“胜”的用法,这是重点实词,那就可以在课时结束的时候,为学生呈现其他几种“胜”的不同用法,在比较中让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重要性,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建立完整系统的常识结构体系。

1.3拓展学生的课外文言阅读视野,积累文言阅读的缄默知识

文言常识的积累与学习要走出教材的限制,教师要用教材教,让学生掌握文言阅读方法,提高文言阅读综合素质。这不仅仅是理解课本文言内容,而是要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阅读素养,即阅读的缄默知识。这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阅读语感和文言敏感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常识积淀。笔者认为,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形成阅读缄默知识,就要拓展阅读空间,延伸阅读触角,接触大量的课外文言题材,积累更多的文言文常识。此外,很多教师也会发现,学生在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会将课内所学加以转化。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所学内容,设计对应的阅读资料,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深化和扩充自身的常识积累。

2开展文言文鉴赏教学,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感受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文言文教学并不简单的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古文内容,掌握古文知识,也并不满足于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鉴赏,发现文言课文的独特魅力,在审美鉴赏中学习文言文,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深入体会古人的情感和价值观等。

2.1把握文言文结构,赏析其严谨的论证思维和形式

古代文人写作对格式和结构要求极高,不仅要有主体思想,而且段落与段落之间,情感的转化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高中阶段,学生正在学习议论文写作,诸多的论证方法都可以在文言文中找到例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文言文的内在论证结构,组织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感受不同论证方法对表达的作用。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2.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在含蓄凝练中体会古人意境

文言文教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文言文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要简洁含蓄、凝练诗意。高中文言文课文,除了议论文、说理散文、讽谏文章之类,还包括许多叙事哲理散文、记叙文等。例如《滕王阁序》《游褒禅山记》《项脊轩志》《琵琶行》等,语言值得进一步推敲,传达出许多人生哲理与感悟,耐人寻味。尤其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自上而下,野鸭自下而上,相映生辉,水天一色,上下交融,已经开阔而逸兴遄飞。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经典的文言句子进行审美鉴赏,以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古人常借古文传达自己对于人生、苦难、生死之理解,如《赤壁赋》苏轼面对不幸而寄情山水明月,《阿房宫赋》杜牧借秦国灭亡而心忧国家天下……诸如此类,不再一一列举。这也正是文言文学习对高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刻体会,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学既要关注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中产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增强其积累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加强对文言语言的鉴赏和审美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感受中领悟古人之情感和哲理之沉思,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辛鹏.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自然科学:文版:00211-00211.

[2]肖风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17):172-173.

第2篇:文化素养常识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养部编本教材教材分析

一、人文素养的提出与发展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不竭的精神动力。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从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来看,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性的象征;从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来看,它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人文性不仅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还包含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它是与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素养融合在一起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体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着重关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理念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新一代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每门课程都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课程教育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道德素养,了解中华丰富而博大的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用祖国语言写出的优秀文学作品,敬佩写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崇尚这些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品质。总的来说,可以把人文素养看成是由外在的中国语言文字——汉字,以及由汉字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以及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容,最后还包括文学作品背后的优秀作者。

二、人文素养在低年级阅读教材中的体现

(一)源远流长:汉字文化中渗透的人文素养

汉字,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基石,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意蕴。根据部编本教材的特点,教材打破以往苏教版和人教版等教材一入学就学习汉语拼音的习惯,教材以识字开篇,安排的是识字课文《天地人》。这篇课文只有“天、地、人”“你、我、他”两组汉字,很多学生在未入学之前就已经认识,但是课文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天地人》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首先,“天,地,人”和“你,我,他”这两组汉字分别反映了自然与自然,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这体现了我国道家学派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在具有深厚农业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和”的关系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教材不仅仅是想让学生认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形态,更想让学生了解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常说的中国传统的五行。《日月水火》这篇课文不仅是想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教材中已有的插图去了解日、月、水、火的形态,山、石、田、禾的形状,更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天地、山河、日月以及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当然,这只是我们对汉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解读,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或第一次学习时就必须掌握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华文化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不断学习和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二)推陈出新:多样的文学作品的形式中蕴含的人文素养

笔者将这些由汉字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整合成不同的类型,从古到今分别包括: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从表1可以看出,低年级教材中主要包含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类型。其中古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占比较多,分别占20%和14.5%;古代文化常识占比较少,占2.7%;蒙学读物仅存在于一年级,古代文化常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并未涉及。

1.蒙学读物

古时候人们把启蒙儿童的教育称为“蒙学”,这个阶段适合儿童读的书称为蒙学读物,蒙学读物以其“短句,谐音,和谐流畅,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等特征深受人们的喜欢。例如《三字经》,语言通俗,从句法上看,灵活丰富,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并且全书的句子样式多,低年级的儿童学习起来并不觉得枯燥乏味。这些蒙学读物其中所蕴含的“礼、义、诚、勤、哲、严、俗”等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的为人的高贵品格,经过漫长的历史,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含义。蒙学读物在教材中均有涉及,教材将这些可以代表优秀文化传统和高尚精神追求的传统内容引入教材,将汉语学习、词汇积累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水平,进而形成自己发展所必需的语言素质。

2.古诗词

古诗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着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由表1可知,古诗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占比20%,一上教材中安排汉语拼音的集中学习,因而涉及较少,但是古诗词数量远远超过之前教材的数量,且在古诗词类型方面也包含极广,涵盖了汉乐府和绝句等多种类型。

3.古代文学作品

此外,教材还按年级分为中国古代寓言、古代神话、我国民间故事等。考虑到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限,编者将经典著作中的名著改编之后编入教材,有的摘自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有的摘自历史经典《史记》《战国策》,这些文章均选自我国古代名著,涵盖经史子集。作品的数量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增多,尤其在二年级的教材中体现较为明显,这些浅显易懂的作品中包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真知灼见,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4.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向来是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范围内继承和发展,而且它的影响力逐渐走向世界;同时,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吸收和接纳国外文学的优秀文化成果。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基本都涵盖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收录,学生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体会不同的民族背景和历史,进而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5.传统文化常识

由表1可知,教材还收录了谜语、谚语、对联以及民间习俗等。例如,一年级的课文《金木水火土》,不仅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还将中国传统五行的观念悄悄地种在学生的心中。在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教材还为学生安排了《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歌》。这些都是能让学生增加知识的内容,也是我们的先祖流传下来的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6.现代儿歌

现代儿歌是用现代白话文写的,大多以儿童生活或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为素材,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或吟唱的文体。现代儿歌题材丰富,内容有趣,句子简短,深受低年级儿童的喜爱。现代儿歌在教材中只有9篇,仅占全部教材的8.2%,尤其是一上和二下,每册仅有1篇。相对而言,儿歌在一下和二上数量较多,尤其是在二上专门有一个单元收录了现代儿歌,这也说明了教材在收录选文的过程中兼顾各种文体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也体现了教材紧跟时代,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综上所述,“笔者发现传统文化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从6个年级12册书中选出优秀古诗132篇,占全部教材选文的30%。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汉乐府民歌到宋元词曲,从两汉论文到唐宋诗词,明清杂文,无不收录其中”。部编本教材在编写上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文质美、适合教学和时代性,这也是新课改后把人文精神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此外,部编本教材还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前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本,这次又被收录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将一些原始文本做了改动,所有的变化都在课文下面的注释中给以解释,对一些原著作了少量必要的改动,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中包含的人文素养

教材中选入文学作品的内容其实就是蕴含在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笔者认为这也是内在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热爱自然、关爱社会、家国情怀。热爱自然的篇目在低年级教材中,共计61篇,占比55.5%。这表明大部分选文都是以自然景物的描写、赞美大自然为主。不难发现,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热爱大自然里的动物和植物,保护、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处于由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学生受到“泛灵论”的影响,会认为大自然是有生命、有情感、有人性的。关爱社会主要表现在互帮互助,理解他人,在人与人交流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社会的善意以及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所体现出高贵品质,其在教材中的占比约为48.2%。教材在低年级阶段就选入这样的文章,对学生人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有利的。语文课文中生动的人物和事例以及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并感受到世界的爱和温暖,以善意的眼光看世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家国情怀的篇目在教材中的每一册均有涉及,且随着年级的增长,篇幅也在增多。因而在语文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感情,它们是重要的人文素养的体现。例如教材中的课文《神州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爱祖国、爱人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用具体的言行去表现出来的,通过大量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四)童心童趣:优秀的作家作者体现的人文素养

第3篇:文化素养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有效方法

1引言

目前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少,大多数高职学生仍然处于理解水平,法律知识跟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有一些高职学生都不知道法律知识是什么,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职业水平相对比较差。在大学期间,他们更注重学习专业课程而不注重学习公共课程,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不仅取决于他们的专业知识还取决于他们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建立法治国家策略的实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2法律素养在高职学生中的一些问题

2.1高职院校缺少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背景比较差,了解法律常识的比较少,除了目前的社会转型期和更多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影响,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并不成熟,同时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气氛和不好行为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意识,高职学生毕业上班之后超时加班单位不给加班费,单位也不给交保险而高职学生也不知道拿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事情反映出来的是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是社会的悲哀,在了解法律的情况下形成比较好的法律维权意识,高职院校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并没有重视法治教育,高职课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课程安排,这样就很难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实际教学环节使得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相脱离,这样就不利于高职学生在内心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2.2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不好的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由于受市场经济的不利影响,人们有着不正确的价值观,比如个人主义,有些人对法律法规失去了信心,这样就会使高职学生在学校里形成不良的学校风气,出现的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法制教育的缺失,特别是那些接受过高职院校培训的学生,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法律常识都知道的比较少。

2.3高职学生自己的原因

一般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8-20岁之间,他们对生活和价值观的看法还不够成熟,没有崇高理想的同时也没有生活目标,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农村学生为主,这是因为这些农村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仍然比较低以及对法律常识知道的比较少,他们觉得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跟他们没有关系的同时也不感兴趣,由于高职学生自身对法律常识不了解而付出代价也是正常的。

3培养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办法

3.1正确理解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

在依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下,法律是一种普遍和明确责任的社会规范,法律知识在处理市场经济下的各种复杂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改善高职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的生存能力,目前我国所有高校的法治教育都依赖于课外教育,这样法治教育就没有自己独立地位的同时也不符合时展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课程应设置为独立的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

3.2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

提高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以“法律素养”教育为核心,高职学校的学生自己的基础比较差,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低。所以老师需要在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案例研究过程,这样才能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活动,自觉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

3.3要多宣传法律知识

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岗位不断变化的需求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安排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校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各种形式的公共法律实践活动,比如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知识竞赛以及设立专门的法律网站来上传案例和典型视频来宣传法律常识,培养高职学生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要贴近教育和贴近学生生活来宣传法律知识。

4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建立合法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在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基础上来提高对高职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职院校提供道德思想培养实践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虽然高职院校在教学生法律知识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法律理论知识不全面以及没有跟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在一起,就会使高职学生的法律能力比较薄弱,并且对法律知识不感兴趣,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的质量,所以要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毅.加强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探研[J].佳本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4):28-29.

[2]孙珂,何琪.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法制教育的深化探究[J].才智,2018(8):285.

[3]华战胜.高职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134-135.

第4篇:文化素养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世界,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职院校是青年最集中的场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在汹涌的信息化浪潮中站稳阵地,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是当前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最重要的责任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一、信息时代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面临的变化

(一)思政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和以往学生不一样,新时代信息化环境下的青年学生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来自网络虚拟世界的“经验”,现实生活往往只是一种“验证”;对价值判断和选择方面,他们表现的去中心化和娱乐化倾向明显,喜欢个性化定制、有创意的互动;在意见表达方面受“偶像”和网上“意见领袖”的影响比较大,家长的说教和老师的指导与网友的意见相比,常常处在同等甚至的弱势的选择权重上。信息化环境带来的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信息素养,提升对青年学生的网络影响力。

(二)思政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念体系的系统讲述,老师讲,学生听,交流互动比较少,教学手段往往仅限于多媒体课件。而信息化环境下的思政课需要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增加学生参与互动的环节和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全面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要熟知思政课程理论体系,还要熟悉信息化教学工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思政课程的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吸引力。

(三)思政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新构建了包括课堂、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工程为主体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仅靠思政教育工作者单打独斗的模式,开创了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格局,特别是网络育人工程的提出,彰显了党和政府加强对网络空间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是新时代对包括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内的所有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率先提升信息素养,熟悉信息化、运用信息化、参与信息化,不断提升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水平,为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信息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在学生网上学习生活已成为新常态的今天,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势而新,适应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树立网络思政的新思维,运用网络思政的新方法,守住网络这个战略新阵地。

(一)强化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意识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提升的内在动力。要做好网络思政工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备四方面信息化意识。一是要有抢占网络舆论高地的意识。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青年学生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的情况下,极易人云亦云,沦为不良信息的有感染者和传播者。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性,勇于网上发声,及时拨乱反正,维护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二是要有信息搜集与管理意识。新时代的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主要信赖网络资源,内容庞杂,碎片化严重,容易出现极端的、片面的观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修正观点,首先就要熟悉学生掌握的信息,拓展学生不了解的信息,形成论点正确、论据充足和论述完备的话语体系,才能取得好的育人效果。这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保持高度敏感性,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信息搜集与整理的习惯;三是要有信息系统的应用意识。信息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电脑代替人工,减少重复性劳动,数据准确可回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点多面广,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十大育人工程落实过程中,有大量的思政实务需要完成,有海量的数据需要存储,因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信息系统的应用意识,在各种场景下尽可能考虑借助信息系统的优势实施思政育人工作,开展育人效果评价;四是要有信息安全与法律意识。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信息安全和上网行为进行了明文约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开展网络思政过程中,树立牢固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一方面倡导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一方面也要保证自身的网络信息安全,不泄漏个人帐号和密码,不访问不明网站和资源,不使用盗版软件,筑牢网络信息安全的防线。

(二)积累信息化知识信息化知识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信息化实践的理论基础。这里所提的信息化知识不是指信息化专业工作人员掌握的专门知识,而是指人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用信息化工具和开展信息交流时应具备的常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了这些信息化常识之后,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才会更有底气,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信息化常识一般可以分为硬件基础知识、软件基础知识和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硬件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终端的基本类型、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信息处理的基本单元等,掌握硬件基础知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顺利的使用诸如电脑、手机、平板、投影、电子黑板等各类信息终端和硬件设备,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效果;软件基础知识包括常用办公软件、社交软件的使用常识、数据库基本原理、大型游戏软件的场景设计和常用攻略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了解软件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流畅的和学生保持交流沟通,还能结合对软件设计的基本规律的分析,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网络使用习惯,防止网络沉迷;信息安全知识是指防止个人信息泄漏或被恶意攻击而需要具备的网络安全防护常识和网络安全法规常识,主要包括个人帐号密码的保管常识、数据安全防护常识、防病毒攻击常识、软件正版化常识等,掌握这些知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信息的安全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规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也需遵纪守法”的观念。

(三)提升信息化能力信息化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开展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关键。根据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运用应用信息的场景,可以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信息化能力分为信息识别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识别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能力。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每时每刻都会有数以亿计的信息出现在网上,观点各异,良莠不齐,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坚实的思政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和识别,特别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相关,学生关注度高的网络信息,要能及时准确研判分析,去伪存真,驱邪留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守护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环境。信息交流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网上与青年学生交流的基础能力。与网下师生间交流不一样,网上交流的形式除了语音,更多使用的是文字、数字、图片甚至是短视频,即所谓的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贴近学生使用习惯,发展迭代迅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经常使用,不断积累,才能熟练掌握,才能和学生在网上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为进一步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打下基础。信息搜索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获取思政教育资源必备的能力。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获得生动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使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工具,目前常用的互联网既有百度、谷歌等全文搜索引擎,也有知网、维普等专业知识库,当然还有以图片、视频和其他元要素为特征的多种目录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了广泛多维的信息搜索服务,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善加利用的信息工具。信息管理能力指信息整理与分类归档能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非常好的教育素材或者非常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教育案例,一般都会收藏保存起来。然而,随着时间延续,收藏的信息资料越来越多,需要用时反而难以找到。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养成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习惯,按个人喜好对信息资料进行分类和标注,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仓库,今后一旦需要可以信手拈来。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对收到的信息资源按照使用者需求进行统计汇总分析或者继续对信息进行加工、编辑进而创造新的信息资源的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对信息革命的滚滚浪潮,要敢于勇立潮头,尝试和使用各类信息处理软件,掌握使用技巧。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资源制做的专家。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人类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变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紧随时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增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谢飞君.什么给你,网络”原住民”.解放日报[N].2018年10月12日

[3]颜艳旭.信息化时代地方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中国成人教育[J].2018(2):57-68.

第5篇:文化素养常识范文

在学校的广大师生中有许多各类乐器演奏的能手,但在以往的校园音乐演出中往往由于演出形式单调,实力单薄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所以,把这些器乐演奏者组合起来,按照所演奏乐器的类型组成不同编制的小乐队。这样不但提高了演出实力,在形式上也符合现代音乐发展潮流,使校园音乐演出更具魅力,也使器乐演奏校园文化特点的作品更加到位。乐队按照所奏乐器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第一,木管类,其中包括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等常见乐器。第二,铜管类,其中包括圆号、小号、长号、短号等常见乐器。第三,弦乐类,其中包括小提琴、大提琴、二胡等常见乐器。第四,弹拨和键盘类,其中包括钢琴、电钢琴、吉他、电贝司和琵琶等常见乐器。第五,打击类,其中包括小鼓、花鼓、大锣等常见乐器。这些常见的不同器乐,可以编制成四种不同风格的小乐队进行演出,它们是民族乐队、管弦乐队、混合乐队和电声乐队。目前,也在不少校园音乐文化中得到发展,是一支成长较快的音乐力量。校园音乐鉴赏、创作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团体由专门负责音乐教学的教师及喜爱音乐创作和对音乐有独特审美能力的人员组成,具备改编或创作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音乐作品的能力。还可以以符合校园音乐审美的健康取向规范校园音乐发展。在这个团队里,需要若干具有指挥才能的同志来担任合唱或乐队演出时的指挥。首先,指挥在合唱团或乐队中是艺术指导者,负责合唱或演奏整体艺术的训练、表演、学习;其次,是整个团体的最高组织者,合唱团和乐队的建立、管理和建设都是指挥所需要关心的。因此,指挥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艺术修养、和工作能力。所以,优秀的指挥人员将对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起重要推动作用。最后,在这一团体里需要有音乐创作和改编方面的人才。在创作中结合学校自身,定期创作有本校文化特色的符合学校发展宣传需要的校园音乐作品,并把作品提供给校园演出团体进行排演,以达到音乐为校园文化服务的最理想状态。

二、以音乐为背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展现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除了音乐形式还体现在许多其他艺术形式上,如美术中的雕塑。在校园中展现最多的是一些属于美术范畴的景观造型艺术,其中最常见的是假山景观和喷泉景观。这些景观常常加以背景音乐,体现良好的展示效果。背景音乐的选取有一些讲究。不同类型的背景音乐配不同的景观展示不同的艺术气质,所以背景音乐与景观内容相辅相成。景观背景音乐大致划分为古典型、抒情型和轻音乐型三大类。现代景观音乐特别是喷泉音乐讲究声、光、电一体化效果。喷泉水体变换与音乐高潮起伏趋于一致,给人们最完美的情绪感受。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若干特色景观,如果通过反复实验给每个景观都配上最适合的特色背景音乐,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温馨典雅的校园自然环境,体现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和青春靓丽的精神面貌。在校园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音乐的应该在课间操时段。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学校在课间操施行方面经历了体育广播体操向大众健美操等多方面的改变。我认为,做操比舞蹈的运动规律性更强,节拍节奏卡的更稳,更容易掌握。我们在大众舞蹈中都可以用不同的区长进行,所以在课间做操也可以不局限在某个单一的曲子里。只要是符合做操节拍与节奏的曲子都可以选用。校园课间操音乐的变换,给学校校园文化增添了活泼的因素。

三、提高音乐素养,实现音乐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