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乡村旅游规划全文(5篇)

乡村旅游规划

第1篇: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一、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效果图

乡村休闲旅游视角下的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应围绕乡村特有资源展开,湿地作为部分乡村较为常见的资源,在规划过程中对乡村湿地资源进行梳理,并根据湿地特点进行公园设计,图中左右两个湿地之间通过休闲步道分割开来,右侧为深水区,重点构建乡村旅游休闲区的水景观,而左侧则为浅水区,为游客提供了亲水娱乐空间,使其艺术性和功能性得到了体现。同时,整个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基本保留了原有生态要素,以突出乡村休闲旅游视角下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

二、景观公园规划与设计效果图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是提升装饰元素组合形式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为突出乡村休闲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特点,在借助水体景观的镜面效应的同时,通过对灌木丛中人工灯光的点缀效果,营造与星空相类似的场景,使游客能够在景观公园中放空所有压力,将心理的压力暂时释放。从图中可以看出,景观公园远离居住区,此规划有助于游客将休闲与生活区分开来,以体现乡村休闲旅游与传统旅游之间的不同,形成乡村休闲旅游特色项目。

三、商业街景观规划与设计效果图

在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便于游客的日常生活和多元经济形态的体现,乡村休闲旅游视角下的商业街景观规划与设计同样重要,以乡村传统建筑主体结构为核心的商业街融入了乡村建筑文化,因地制宜的选材与特殊的建筑形态,使其成为乡村休闲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有主体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采用透明玻璃材质进行装饰,使游客能够直接观赏到建筑内部环境,实现了建筑内外环境的融合,给游客以不同的视觉体验。为突出乡村休闲旅游特色,在商业街规划过程中采用了非对称的设计,左侧区域为商业街主体建筑,而右侧则保留了乡村原有生态环境,进一步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

四、湖畔民宿规划与设计效果图

基于人的亲水性特点,在乡村休闲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多习惯于对乡村湖泊、湿地等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从而营造宜居空间。湖畔民宿的规划与设计效果,整个民宿位于自然胡泊旁边,阳台等半开放式的设计解决了传统建筑隔断对视线的遮挡,侵入式的亲水平台体现了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除此之外,整个民宿建筑就地取材,不仅降低了民宿建造成本,同时也避免了非自然元素大量使用破坏周围环境的整体性,同时,为有效利用空间环境,湖畔民宿采用了错层设计,以增加了空间的立体感与艺术美感,使游客能够在不同位置的民宿中欣赏到湖畔景色。

五、临山民宿规划与设计效果图

在乡村休闲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突出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从而使其在设计体验方面区别于传统旅游形式,该临山民宿坐落于山坡上,主要建筑材料山石和木材,开放式的空间设计使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明显缩小。同时,为保证游客的视野,林山民宿的规划与设计中对其高度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双层设计方案为游客提供了不同的观景角度,从而营造了更加舒适、轻松的环境氛围,与乡村休闲旅游的核心目标设定相一致,使游客在缓解身体不适的同时,也能够在心理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放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临山民宿的设计增加了透明安全护栏,在保证游客安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对游客视线的遮挡,强化了游客的视觉效果体验。

六、乡村民居规划与设计效果图

第2篇: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理念

1概述

随着我国空间发展和空间治理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形成,规划的龙头作用将愈加突出,旅游规划作为规划体系“三类”中的专项规划之一,未来将在旅游领域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部级战略相继出台,农村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实现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兴旺发达,旅游业作为农村地区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将从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要求入手,提出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中须把握及补充的要点,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助力。

2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要求

国土空间规划是新时期我国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规划体系的构建坚持保护优先、集约节约、分类分级、多规合一的原则,以实现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虽然不同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各有侧重,但根据《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编制中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规合一、协调发展,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等原则,要求依托完善的数据资源,通过“双评价”“双评估”,摸清自然基底状况及发展潜力,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并充分吸收原有各类规划编制的工作经验,实现城乡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

3新时期做好乡村旅游规划编制须把握的要点

3.1规划理念

3.1.1统筹协调,注重可操作性。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旅游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文化和旅游规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相关专项规划要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因此,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中,应严格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规划区域内的旅游空间资源进行统筹协调。首先,规划的编制应建立在对区域旅游宏观战略把控的基础上。只有充分了解旅游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规划对象在区域的文化、旅游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结合本地各类资源禀赋条件,发挥比较优势,才可能对规划对象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发展目标和策略,才可能编制出科学、实用的规划成果。同时,还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国土空间规划按照谁组织编制、谁负责实施的原则,明确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的要点,并健全了规划实施的传导机制,以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一个好用、实用的乡村旅游规划,必须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持高度的协调,尤其需要科学安排旅游产业用地的供给,为后期必须实施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相关项目创造落地的条件,而且须对规划对象的现状做全面、细致的调研,对运营的模式、特色的打造、实施的计划等做深入的分析,尽量减少规划在实施时的制约因素及不确定性,从而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3.1.2强化底线约束,体现保护优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而且需要统筹和综合平衡各相关规划领域的空间需求,强化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旅游规划则更多地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在规划编制中如何把控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规划从业者必须面对和亟须思考解决的问题。整体来看,乡村地区是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具有开发强度小的特点。乡村旅游规划应树立底线思维,严格落实“三线”管控制度,确保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保证基本农田具有适度合理的规模和稳定性,并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生态、生产、生活留出合理的空间。同时,规划编制中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走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这就要求规划在编制中牢筑保护优先的新理念,遏制无序的开发建设,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不仅注重对文物、古建等人文资源的保护,更注重对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真正做到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使乡村地区山水相依、山清水秀、阡陌相连的景致成为乡村旅游最大的看点、最美的基底。

3.2规划内容

3.2.1深化与相关规划的相容性分析。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领域的专项规划,在编制中须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充分与相关规划进行衔接。从具体内容上看,与规划区域村庄规划类型、“三区三线”的衔接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编制中值得尤为注意的两个方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地区将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统一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庄规划将采取因地制宜、分类编制的方式。未来村庄规划将是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根据村庄的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四大类,并明确了与其相对应的规划要求。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阶段须收集相关空间规划,确切掌握村庄的规划类型,对规划对象内村庄的类型进行分析,避免规划与村庄规划类型上存在冲突,导致规划的不合理。在各类村庄中,可尽量选择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承载体。同时,国土空间规划将实现“多规合一”,最终形成“一个平台”“一张图”,从而使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实施监管更加严格。划定的“三区三线”,将服务于全域全类型用途管控,具有极强的引领性、约束性;而且“三线”将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因此,在规划编制中,须坚持“底线思维”,将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贯彻始终,在规划内容中增加章节,对规划旅游项目的承载土地与上位规划中确定的“三区三线”进行比对分析,确保旅游规划实施符合上位规划的管控要求,从而为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奠定基础。3.2.2充实规划前期分析研究内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底图,开展“双评价、双评估”,并对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依据《旅游规划通则》,传统的旅游规划中也对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等进行调查分析。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采取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的方式,对旅游资源进行计分、分级。在“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中,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但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应该对分析评价的内容、体系进行优化。原评价系统中的“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设置主要集中于资源自身水平的评价,缺乏对乡村旅游发展相关因素的全面评价。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要求,新时期乡村旅游规划在前期研究中,亦可采取赋分的方式,但不仅应对“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进行补充和优化,在保留传统关注的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之外,还应新设立其他的评价项目、评价因子,如:区位、交通的便利性、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与规划的相容性、开发建设的制约程度等,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更好地为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服务。3.2.3注重乡村空间的营造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共同生命体的原则,进行国土空间全域管控,这将改变传统的规划思路,管控的约束性决定了规划将会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为主,束缚住大规模建设的手脚,这给乡村空间营造提供了内在动力。乡村空间以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它既是地理空间,也是社会空间。从空间生产理论来讲,乡村空间可以是村庄的肌理、曾经的老房子、狭窄的老巷子、广袤的田野、袅袅炊烟的景致、淳朴的民风、质朴的村规、民俗等等。而且根据《2019中国全域旅游大数据监测及其典型区域与典型产业剖析报告》,2018年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较受欢迎的有江西婺源、安徽宏村、浙江安吉、福建南靖、浙江桐庐等。其所展现的油菜花、明清民居、客家土楼、梯田无不注重空间的营造,从而展现独特的乡土文化或自然景观。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不仅应从整体自然空间体量上进行控制,而且须注重小区域的空间营造,做到精、细;并且注重田园风貌、乡村文化、生活氛围的营造,保留乡村应有的空间感,使乡村独有的特点得以显现,突出差异性与乡土气息。

4结语

第3篇: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目前,虽然我国有较多乡村在发展农业旅游,且不少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较多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一部署,特别是中小城市附近的乡镇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

1.1旅游特色缺失

人们走出户外是希望看见不一样的田园景观,体验别致的田园生活。但是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同质化比较严重。目前郊区推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是“看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虽然这些都异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处处都一样、次次都相同,也难以吸引游人,所以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会下降。

1.2旅游景点分散

目前,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多是小打小闹,而且处于比较分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所有的农业资源都分散在各自乡镇,缺少合作,各自为战。同时景点的知名度尚未展开,这些都成为发展的瓶颈所在。

1.3规划难以实施

旅游项目的前期投入较大,且成本的回收需要较长时间。在现今较多实施的项目中,由于资金问题,前期规划的深度不够,难以指导项目的实施,且缺乏宏观意识和远见。由于缺失规划,各类用地参差不齐,必要的公共设施又比较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乡村道路建设缺乏远见,整体风格难以形成,难以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

2川店镇双店村休闲农业旅游规划

2.1旅游基地概况

荆州川店镇地处荆州古城西北隅,毗邻荆门、当阳两市。人文景观奇特,享誉三楚。三国遗址、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就是川店悠远而深渊历史文化的见证。全镇版图面积164km2,耕地面积4930hm2,人口3.49万。双店村位于川店镇中部,毗邻川店镇政府,被荆川公路贯穿,位于川店镇政府确定的荆川线旅游服务经济带,是荆州城区到熊家冢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基地处在丘陵地区,地形有一定的高差起伏,地质地貌条件良好。基地内大部分为农田,中心有两片较大的居民区,一片为原有的居民点,一片为还建小区,小区东北面有一片较大的水域。荆川公路沿线以及基地东南面有两片较大的林地,整个基地被水渠环绕。荆州市旅游规划将长江北岸的八岭山地区及长湖地区作为荆州古城游览区。主要景点有荆州古城、楚纪南城遗址、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荆州水利文化景观及沙市都市观光风景。荆州城区的旅游影响将通过熊家冢的吸引作用辐射到川店镇,将给川店镇的农业观光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力发展荆川线沿线的农业观光服务,将使双店村成为向观光游客展示川店镇新农村风貌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去熊家冢旅游的一个休息娱乐场所。

2.2旅游开发策略

2.2.1文化策略川店镇文化深厚、人杰地灵、享誉三楚。熊家冢的开发为川店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旅游成为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熊家冢的旅游服务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一定能带动周边旅游的发展。川店镇有香樟、土鸡、鲤鱼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农村土特产。这些地方特色文化都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

2.2.2环境策略休闲农业旅游具体类型较多,在规划过程中力求打造休闲种植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是一个集吃、住、玩、游、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体验园。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充满自然生态气息的环境,因此优美环境的塑造是决定农业观光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园区环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保持原貌,适度改造。游客来到农村观光,主要是来体验农村生活的趣味,找到一种返璞归真之感,因此,园区环境的塑造应该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适度地进行改造,体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农家旅游乐趣。双店本身被开发改造较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环境方面有巨大的优势。第二,注重细节,突出创意。观光园的档次除了表现于自然景观的整体效果外,更表现在一些细节之处,不论是花草的放置,还是亭桥的位置,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景观的设置需要注重创意,既能体现农村文化风貌又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第三,有机联系,共生共融。每个区块的环境要有有机的联系,从一个景观节点到另一个景观观节点要有衔接和过度,使游客舒适方便地穿梭于各个景观流线。

2.2.3建筑策略从市域范围来看荆州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三国文化和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融入了荆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很高的文化认同感。从镇域范围看,川店镇有熊家冢古墓,传统文化同样占主导地位,这些都决定了双店村农业观光园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应遵循古朴的原则。观光园公共建筑的建造应当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削弱乡土文化的吸引力。

2.3功能分区

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地物地貌,借鉴现代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规划组织各个区块的功能,使之有机联系形成一个自然连贯的旅游流线。将休闲创意农业园区分为:入口接待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瓜果采摘区、林木观光区、生态渔庄、民生民俗体验区、新农村住宅区、农家乐餐饮区、传统农业观光区、精品农业生产区等10个区块。在毗邻荆川公路的地方设置入口接待区。在进入观光园中心的主要道路两边设置瓜果采摘区。在原来有林地的位置设置观光林业区,有水塘的地方设置生态渔庄。对原来住宅集中的地方进行适当地装修改造,设置民俗民生体验区。将观光园末端的住宅区修建改造成休闲农家乐餐饮区。荆川公路另一侧的大片农田区域设置成传统农业观光区和精品农业生产区,作为二期发展备用地。

2.4效益分析

2.4.1生态效益规划的实施对于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生物物种共生模式及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在莲菜种植中的运用,将对规划区内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既丰富规划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周边山水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利用。同时,通过生态农业与旅游服务的联动开发,推动规划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条件。

2.4.2经济效益无论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还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经营模式,都是适合规划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有效地解决规划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问题,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值;同时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丰富和提升规划区的产业结构,成为规划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为规划区带来更多的产品效益,也为当地村民增收带来可靠保障。

第4篇: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乡村旅游规划尽管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要协同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旅游经济而忽略生态保护。打造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乡村旅游基地不是纯粹的开发农村天然的自然景观环境,而是在专业性的旅游管理建设中,做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概论》立足新时代乡村旅游建设内容,从乡村旅游概念、起源发展、资源要素、旅游营销与管理等诸多角度,全面论述了乡村旅游规划所涉及的建设性内容。该书专业性十分突出,编者从旅游管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入手,结合当下乡村旅游规划的现状,对乡村旅游战略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乡村旅游规划重在开发与利用,即开发乡村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将其打造为具有浓厚乡村文化氛围的旅游景点,以及利用乡村地区天然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自然美学格调的乡村旅游风景景区。乡村旅游开发重在“造景”,造景是旅游景点规划的重点,乡村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农业产业,将其打造为具有乡村质朴美感的景区是乡村旅游规划的正确方向。如山林可以打造为林木景点,加入凉亭建设和山林楼梯建设;水果、植物培养产业可以打造为果园、花卉观赏景点。农业产业旅游规划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农业产业一方面是根据乡村地区独有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土壤和水源条件进行农业种植,因而产业自带旅游绿化造景,可以吸引游客的到来。与此同时,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品的营销,如乡村樱花园景区规划,在樱花盛开当季宣传樱花观赏景区的开放,在樱桃成熟季节又以采摘樱桃、售卖樱桃为樱桃园旅游规划目的,促进旅游观赏和采摘营销的联合管理。

现代乡村旅游虽然以开发和利用主要内容,但是整体的旅游规划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发展。乡村旅游部署中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表现为旅游开发的保护和相关生态文明法制法规的制约,现代工业化背景之下,城市地区许多原有的自然地带严重受到破坏,乡村经济的发展尽管十分紧迫,但是不能盲目地开发,旅游开发重在保护与利用,如果乡村旅游规划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质朴与天然,那么乡村旅游景区也不会受到游客的青睐。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之下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生态建设和文明建设。生态建设一方面指乡村环境的优化,通过乡村房屋美化、交通道路修葺、环境净化以及绿化带建设来优化乡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则指的是资源的保护。近年来对于乡村经济的开发越来越频繁,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很大程度上已经受到了破坏,包括天然煤矿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对乡村传统质朴气韵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农村原本自然之美的保存。乡村文明建设指的是乡村居民自我行为思想的优化,整体上表现为对居住环境的文明保护和自身思想文化的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在生态建设中需要做到保护,在文明建设中则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乡村旅游业尽管需要进行产业的营销发展,但旅游背后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单方面通过大规模的生产与营销来达到。旅游规划究其根本是一种以观赏游玩性为主的产业,乡村地区旅游业之所以吸引诸多游客,正在于其身上所具备的天然美感,如果乡村旅游规划没有做到生态保护,不仅会破坏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还是降低乡村地区的旅游价值。在文明建设方面,乡村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环境的文明优化和农民的文明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的法律法规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和旅游产业对农民思想的启发。乡村旅游建设受到政府性的协助,在所有的旅游产业中,旅游项目要保护旅游地区的环境优美和文明发展,提高旅游景区的美化程度,由于旅游业的规划,农民对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更先进的发展策略,加上旅游法规的制约,会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第5篇: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成了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很多地方相关部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立足乡村实际,积极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打造美丽乡村,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思路。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重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

乡村资源文化开发需要科学的长远规划、审慎的实践开发,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开发与保护双线并行,这样才能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既要保护文化外在的形式,加强对文化载体的修缮保护,更要开发文化内在的精神,延续传承无形的传统文化遗产。具体来讲,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保护与开发工作。第一,科学修复乡村文化建筑遗迹。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那些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代建筑已经在时间的侵蚀下坍塌损毁,要想有效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必须对这些建筑遗迹进行修复。例如修复古代建筑的整体架构,修复建筑装饰,进行历史遗迹复原等等,这样才能还原建筑遗迹的古风古貌,保存乡村文化内涵。第二,保护与传承乡村的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化习俗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凸显乡村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掘整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组织传承人编排、表演文化活动,形成具有独特吸引能力的文化旅游项目,则能够实现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第三,加强对民间工匠、文化传承人的管理。人是文化传承的主体,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需要技艺精湛的工匠、文化传承人的参与,积极培养民间工匠,培育文化传承人,不仅能够让古朴的乡村文化世代相传,也能够激发出文化的新活力,丰富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

二、加强整体规划,科学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

为确保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持续推进,相关部门聚焦乡村旅游重点和特色,进一步挖掘整合旅游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地方文化特色,修订完善规划图,确保规划内容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切实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项目落地性,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相关部门应把握以下几点,实现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整体规划。第一,全面分析乡村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论证。当地政府应组织规划编制单位,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赋存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论证,挖掘潜在旅游客户群,找到合适的文化宣传方式和手段;设计并论证开发方案,重点分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加强论证管理团队的建设,完善团队的成员构成、专业分工,优化管理,保证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第二,科学规划土地使用,夯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停车场、公厕、景区景点、餐饮、住宿等。在规划工作中,相关部门应重视土地的管理和应用,在保证旅游基本用地的前提下,预留部分地方作为乡村游览缓冲区,有效减少节假日景点游客数量过多而造成的冲击,同时明晰新老建筑风格,避免相互影响,保证乡村整体文化氛围。第三,科学规划文化旅游线路,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在乡村文化旅游规划中,相关部门应加强旅游线路的规划,做好特色景点推介工作,设置文化体验项目,将文化旅游与当地的文化活动相结合,凸显文化主题,展现乡村文化特色。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条件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是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效果、促进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扩大乡村文化旅游规模、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持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仍面临较多制约,例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产品质量不高,乡村居住环境较差等等。这些问题会影响游客文化旅游的体验,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带来阻碍。基于此,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文化资源的持续开发。第一,完善乡村交通设施,打造文化旅游路线。交通设施承载着乡村旅游的门户形象,是游客对乡村文化旅游的第一印象。乡村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旅游的典型特征。因此,乡村旅游交通在规划中应注重道路通达性设计等。第二,完善乡村接待服务设施体系。例如乡村住宿设施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文化进行建设,体现乡土性和独特性,营造浓郁的乡土氛围;餐饮设施应基于本地的饮食文化进行创新,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凸显地方民俗特色、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第三,完善乡村环卫设施体系。例如文化旅游景区的厕所和垃圾桶设置要科学合理,满足“数量充足、卫生方便”的基本要求,为游客提供舒适、洁净的体验;同时,环卫设施建设也应该凸显乡土格调,体现朴实品质,渗透乡村文化。第四,完善乡村信息服务设施体系。文化旅游景区应合理设计导览标识,有计划地引入智能化的信息服务设施;设施的风格应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凸显乡村文化质朴的美感。

四、营造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

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游客而言,在乡村环境中感受别具特色的文化,是强化旅游体验的重要环节。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积极挖掘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还有充满人文风情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以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文化氛围,凸显乡村文化特色。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营造文化氛围。第一,营造独具特色的居住环境,渗透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当地居民回归古宅,参与古宅管理,并在不损害古宅原貌的情况下打造特色的居住环境,满足游客的居住需要,同时从整体上营造乡村文化氛围。第二,组织特色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体验。例如在黄山徽州景区,徽州古建筑群是当地极具特色的古建筑景点,层峦叠嶂、拨云见日是徽州古建筑群的风貌特色,由于徽州地处于黄山平原,且周边湖泊较多,导致当地古建筑耸立于湖泊之中,给人一种山水如画的印象。这种古色古香的旅游景区,游客如果穿戴汉服穿梭其间,可以产生穿越时空之感,并体会古建筑群的文化魅力。古建筑群和汉服的结合可以将汉服文化进行深度推广,汉服作为当地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让游客体会特色化的地域文化。第三,科学设计文化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展现乡村文化。在景区规划中,规划者应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乡村文化主题进行串联,例如当地特色的建筑、名人、风俗等,让游客每游览一个景点就受到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的渲染,同时配合文化展演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吸引游客驻足回味,感受文化。

五、引入优秀人才,促进乡村旅游文化

资源的科学管理人才是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涉及景区规划、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内容,而优质的人才是保证文化资源开发效果,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具体来讲,相关部门立足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人才队伍。第一,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加强对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划设计。培养和留住熟悉当地文化的讲解员,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原住村民,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引进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加强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规划,确保开发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加强对基层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第二,相关部门应建立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多方入手,形成合力。从顶层设计来看,政府部门应引导高等院校加强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研究,并通过课题实现规划科学、实施规范;在优质人才培养方面,则应推动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相融合,教育与工作的精准对接;利用项目将不同层次乡村文化和旅游教育贯穿在始终,针对专业管理人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引导其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实践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人员的培育,制定人才储备计划,强化对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夯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基础。综上所述,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管理部门应从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定位,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积极引入优秀的文化旅游人才,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总之,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重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加强整体规划,科学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条件,营造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积极引入优秀人才,促进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这样才能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提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益,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萧萱,邓澧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析——以湘西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7):105-107.

[2]杨慧.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02):36-37.

[3]莫利民.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9(1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