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科课程培训范文

学科课程培训全文(5篇)

学科课程培训

第1篇:学科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机械制图;实践;课程改革

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的是以专业技能为主,培养方式采取了学校与导师合作的方法,其本质是校企一体化模式,课程要严格与市场需求对应,并且要采取学校与企业相关人员合作授课的模式,从而培养出大批专业性人才。

1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课程内容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是大多数专业必须学习的课程,不单包含了各种专业性的理论知识,还具有详细的实践经验,属于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在对理论知识进行了解的前提下,还加入了大量有关实践的内容,能够提供给学生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在开展机械制图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对教学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并且还对企业中从事制图设计以及加工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定的技术研讨,详细的了解了具体的工作情况,从而依据工作过程中的详细情况,来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此次课程中,要能够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制图员所要进行的各种工作任务,特别是工作的步骤以及各种注意事项等。在进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单要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2现代学徒制育人优势

从根本上来说,所谓现代学徒制,即传统学徒培训+学校职业教育、校企紧密结合一起育人的“跨界”教育制度,本质上属于一种结合式教育。而就现代学徒制具有的优势来说,主要包含下面几点:①具有清晰的人才培训目标。在进行人才培训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训。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对症下药。在现代学徒制行,主要采用的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形式,依据学生真实水平,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③能够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学徒”学习阶段,不单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工作环境,进一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与社会生存能力。

3课程教学设计本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①课程内容。依据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思想,课程内容主要是依据企业真实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设定的。②老师组成。必须要确保老师与学生能够呈现出“双重身份”,而所谓双重身份,即老师具有的校园教学教师与企业师傅,而学生即是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也是在企业的学徒,从而从根本上实现校园与企业的结合式教学。③教学经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增强学生整体职业水平当作教学主体,通过4阶段教学形式,即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整体实训、跟随岗位实习、顶岗实习,对学生展开深入教学,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式教学顺利进行。④考核模式。就考核模式来说,关键包含3部分,即学生自评、学校考评以及企业考核,其中,主要的评分项目包含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水平等,相关的评分标准,同样是学校与企业一起设定。不管是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还是教学的全部过程,均是依靠学校与企业一起设定的,其中,主要包含教学课程的安排、教材的撰写、教学的过程以及考核标准等。依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最具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高质量的专业知识。

4现代学徒制下《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现代学徒的模式来进行,依靠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模式,来进行课堂的教学。

4.1制定课程标准

首先,依据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具体情况,再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探讨,最终依靠学校与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来设定具有“现代学徒制”特征的人才培训计划。

4.2实施教学过程

在现代学徒制大力发展的情况下,《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将会出现本质性的改变,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师对象,还是教育身份、教育方式,均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4.2.1明确目标和对象首先,依据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的人才培训计划与《机械制图》课程的相关要求,深入了解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即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制图以及机械制图等。其次,对需要进行培养的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做一个详细的总结,并对其进行分组,从而采取具体针对性的授课计划。

4.2.2教学资源准备依据相关的教学计划,在所有项目开始之前,都要对教学过程所需的资源进行充足的准备。其中,关键包含任务书、授课教材以及多媒体等。除此之外,还要对教学的具体流程,进行一个系统性的设定,确保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4.2.3组织教学过程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课堂准则,教学应以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为主要目的,教学场所应包括理论实践一体化机械实训室、仿真室以及教学研发型机械实训工场等,教学方法采用的主要是项目教学的方法,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演讲、案例研究以及作品展示等,从而评判出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其中,还使用了部分“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即先对任务进行相应的设定,使学生能够依靠网络以及视频的形式,对机械制图的各方面信息进行一个粗浅的了解,之后再依靠教师的讲解,来进行深入的学习,如此,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的牢固性。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一直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而老师与企业师傅,则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主持指导、监督管理与考核评价。详细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4.2.4实训教学的改革实训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部分的改革上,课程设计的理论计算内容及草图的绘制已经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在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已完成相关零部件的设计,将理论与实践内容紧密相连。同时制作了一系列的微课,用于介绍相关零部件的设计计算,相关尺寸的确定。草图的绘制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绘图,手工绘图能更为直观的完成箱体箱盖的非标准件的设计。专周实训采用三维软件中望3D造型完成正式图纸的绘制,完成各零件的造型并完成装配(装配图见图2)并实现联动。三维造型有直观、形象、生动等优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旋转、缩放,更为直观地观察零部件的结构以及装配过程中的干渉、相互的位置关系,如观察孔、放油孔、吊环的布置位置,起盖螺钉、定位销的位置、端盖上螺钉的布置情况等,通过各零部件的造型,再装配,最后生成二维工程图纸。以一级减速器的设计、造型为例,介绍课程设计环节的具体实施情况。①了解设计任务,拆装减速器并介绍减速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零部件功能。②介绍电机类型及如何正确选用电机型号。③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并完成对应部分的设计内容。④手工绘制装配草图。⑤运用中望3D软件造型相关零部件,进行装配,最后实现联动。在造型装配过程中学生能更直观感受参数对零部件的影响,更清楚的看出设计过程的不合理的结构。⑥撰写设计说明书及答辩。

4.2.5考核评价现代学徒制下的《机械制图》课程考核不再仅仅是单方面,而是多方面共同组成,其包括:笔卷答考、课堂课后作业(提问)、实操技能、作品评价、企业应用实践等几方面构成。并且评价也是由校企双方一同参与的,更加综合、合理。

5教学效果

从多角度分析其教学效果,第一,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去真实地体验工作过程,并且他们也能够体验到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教学的“学习红利”,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就是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产生主观能动性,对机械课程的理解更进一步,因此,取得了更为良好的学业成绩,可见其教学效果优良。第二,对于整个学校发展来说,学生水平提高了,学校整体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6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新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本文主要围绕其应用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并说明了其获得的教学和育人效果。由上述可知,现代学徒制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十分良好的,对于培养人才、学校教育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存在许多试点工作职业院校,他们不断探索、积攒经验,将得出的成果一起共享,使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完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段霄.现代学徒制探索的成效及问题思考[J].大众标准化,2020(08):45-47.

[2]柯政彦.瑞典职业教育学徒制的改革举措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0(05):90-94.

第2篇:学科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培训课程;高校体育教育

高校教育改革自提出以来在全国各大高校中掀起了一股旋风。在不断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出现了多种意见与建议,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不仅限着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并同时将焦点放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修养上。在此过程中,体育以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在教育改革中承担着自己重要的角色。但高校体育教育也面临着自己的现实问题。一是学生匮乏的体育锻炼意识,二是传统体育课程自身程式化,实际操作过程不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锻炼兴趣,不能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这都导致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学科优势没有发挥其最好的作用。体验式培训课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方式给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让学生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模式中领略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带来的体育学习的冲击,它为了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运用各种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身体的肌肉训练和心理训练。

1体验式培训课程

体验式培训起源于二战的英国,为了提高水手们在遭遇灾难时的存活率,后来慢慢发现除了身体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其重要的确定因素。再后来德国人建立了学校专门针对这些问题对水手们进行专门的训练,从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教育方式。体验式培训课程是一种现行后知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现行后知,讨论反思。它其实是通过外部手段让某种东西内化成自身一部分的一种过程,目的是增强体质健康,提高心理健康,增强意志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训练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利用外在条件来组织实施活动并实现教学过程。它区别于传统课程之处在于它侧重于参与者在整个活动中的感受,内心的变化,以及所带来的个人反思。它的最终的目的是从内在让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模式有所改变,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其他教学模式很难做到的。它强调即时感受,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中有自己内心独特的领悟和体验。它注重学生在观念和态度上的转变,同时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真实感使他们对学习的记忆比较持久。而通过团队的这种学习方式也让学生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沟通和认知。

2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高校体育的状态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即增强身体素质,培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学会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竞技运动能力和处理简单运动损伤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能够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具备一定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而在我们现在的实际教学现状中,却相去甚远。

(1)体育教育价值观与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不符。当一个国家的政治需要发生变化时,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是教育的特点。对于体育教育,发展的路上也不可避免的有这样的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的“四段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到时期的被禁用,到后来又重新被重视。它的发展完全是顺应了政治的需要,并没有完全顺应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结果便是混淆了教育界对体育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的认识。直至今日,教育界还在纠结于概念、任务的困惑中。直至今日,体育教学改革也是会有这样的问题,找不到办法学习西方教学模式的优点,在改革的路上艰难前行。

(2)传统课程程式化教学无法实现其更高功能。我国现阶段的体育课程都是以培养“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将体育课程程序化,侧重强调学习理论知识和学习动作技术,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体育能力,教学模式的丰富多元化。如此,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和形成终身体育能力。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它们可以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只是学习知识是基础储备,一定量时会发生质变,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能力的发展一定是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实现的,体育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通过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着重注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升,体育的“高级功能”应该会得以高效实现。

(3)体育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虽有教学目标,但是教学模式却不能够满足需要。目前体育教育的传统理念过久陈旧,由此衍生出体育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的制定也更加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甚至期望有“万能”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期望过高。制定出的各种新模式实际上也是原有功能一些变化,本质上没有突破。而现实是每一种类别的体育课都有不同的需求,从整个教学过程的需求上来看,传统模式不一定是最优选择。最优化教学模式应该是灵活的,可定制化的,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甚至教学场景及不同教学课程,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就能解决。所以,有针对性的对各类体育课程设置适合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正是我们现在体育课程所缺乏的。

(4)高校体育改革可操作空间受限。首先,理论研究者的工作跟一线教师的课堂之间,并没有很紧密的联系起来。体育教学实践是多变的,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变化、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教学理论应该随着教学实践的现实反馈进行调整和完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让体育教育更加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很容易忽视了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不能在实际教学实现可操作性。其次,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学生参与度及低,只在必修的体育课程或是体质测试中参与一下体育锻炼。而现实的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被动体育锻炼,效率低下。在加上体育教师本身参差不齐的个人修养和专业能力,也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效果。再则,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大多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单向传递,强调对动作技术的记忆教育,反复练习。这种强调个体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被动学习,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以上都限制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3体验式培训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促进体育教学策略的改变。我国高校的大学体育教育运用最广泛的是体育技能教学策略。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学习,完成,巩固体育技能的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体验式培训课程则是一种以体验先行,而后分享讨论,总结,最后实际运用的这样一种教学循环过程。对比传统体育教育,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如果适当运用体验式培训课程的策略在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上,效果会非常的显著。从学生的角度这是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以此来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质量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学生学习效率有明显提升。

(2)提升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如今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师只是一个主导角色,控制着课堂上的一切。而大学体育教学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双重需求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逐步成为新趋势,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成为新目标。体验式培训课程的最大优势是教师在整个活动课程中,教师的引导方法和个人素质修养在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的不可复制性,确定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老师就会上出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3)拓展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现在大学体育的主要目标是技能的学习和练习,而体验式培训课程的重点却在学生的身上:学生的自我认知,角色定位,正向学习动机,团队协作的意识以及学生的内在修养品质。这让课堂设置呈现方式变得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也会有所改变。更加注重个体对知识技能的体验和感悟,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变化。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增强,主动学习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会使得教学的目标由隐性转化为显性,将“体育”提升到育人的层次,不仅仅只是强身健体,而是在个人性格修养的内化过程中,体育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加快体育教学条件的优化。体育教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对应的诸多条件,如教师水平,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合适的教学设施和设备等等。体验式培训课程的需求会更加的丰富多元,教师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运用体验式培训课程特有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转换使用,合时宜的引导反思,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教学效果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这便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学室内外的教学环境的更优化。

(5)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运动习惯,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从以往的体验式培训课程效果来看,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激励,当代大学生们更愿意自主的,有想法的自我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较现阶段出台的各种办法措施来强迫要求改变大学生的体质,在情感上,前者更加让人愿意接受。这种新的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情感上和形式上的冲击,对于引导学生反思,品质内化,转移有着相当明显的效果,这对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将是很大的促进。

(6)逐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长期的这种方式的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幅度提升,反思能力越来越强,意识越来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加容易的学习到针对性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中强化个人的综合能力。在整个内化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管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运用,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这十分有利于他们养成终生体育意识,这也是体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可,陈英军.高校体育舞蹈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6):149-151.

[2]张茂泉.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

[3]蒙可斌.体验式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02):96-97.

第3篇:学科课程培训范文

车险企业理赔查勘定损人员的培训内容一般采用模块化方式,通常包含思想培训、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三大块。

1.思想培训

车险理赔查勘定损人员与客户面对面接触,一言一语都代表公司形象。目前,车险理赔行业人员流动性高,道德风险环境复杂,企业现在十分注重员工思想的教育,以此增强员工的忠诚度,提高文化素养。实施员工的思想培训,团队建设是目前常用手段,加强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增加团队意识,灌输思想的培养。

2.知识培训

对多家车险企业查勘定损人员的培训内容及对理赔一线的调查发现,目前知识模块主要为保险基础知识模块、车辆保险知识模块、法律知识模块、车辆知识模块等。因各车险企业查勘定损岗位职责不同,有些车险企业的查勘定损人员需肩负车辆查勘定损、人伤查勘、简易法律纠纷等多项任务,其技能培训方面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二、《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教学团队构建

汽车保险查勘定损岗是操作性非常强的岗位,由于应用性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技能的特点,因此对师资队伍提出多元化的要求。教学团队可采用专业教师与车险理赔专业人士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采取多种途径:首先,从学校教师、校办产业工程师、保险公司员工三方中择优选择,构建起一支符合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工程训练等多方需求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其次,以全国闻名的汽车保险专家为团队核心,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第三,与保险公司联合成立汽车保险研究所,校企人员定期交流;第四,建立汽车保险交流平台,团队成员、公司人员、毕业学生、在校学生能及时在线沟通。

2.教学教材编写

车险理赔人员的培训教材不注重理论知识完整性,仅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而目前高校学生所用教材,往往偏重理论灌输与说教,忽略理赔实务的开展,与车险理赔的实际工作相差较大。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可兼顾两者教材优点。对于基本原理部分,编写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对实践操作部分,则应以最新、经典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针对现场查勘、理赔定损环节,需增加操作流程图片及典型案例等。在编写教材时,可广泛至车险公司进行调研,甚至具备一线查勘实践锻炼经验,根据实际查勘流程及标准进行编写,具体车辆查勘定损环节可由车险公司参与编写,确保其查勘定损内容符合当前应用。

3.教学内容更新及完善

汽车保险业发展迅速,车险理赔人员所需理论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企业培训追寻车险理赔内容的时效性及应用性,尤其是汽车保险法规的更新以及国家、保监会等出台的新政策。如2015年实施新费率标准以及赔偿责任等。还有某些保险公司推出的具有推广意义的新举措,如客户“手机自助理赔”系统、闪赔服务、查勘员“E理赔”手持终端、大案远程视频定损系统、“一纸化”、“一袋式”、“一站式”理赔服务理念、免费法律援助等,扩充学生知识面。企业需求的是知识、能力、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对学生的理赔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具备完善的岗位技能,却往往很难快速进入更深一层的管理层面,与学生课堂中管理能力培养的欠缺不无关系。

4.实践教学改革与完善

车险企业理赔查勘定损人员培训,注重学员的动手能力,完整的员工培训科目中通常包含发动机、底盘、电器件拆装及车身钣金修复等实训。绝大多数高校的汽车类专业学生都有拆装发动机等汽车配件的实验课,甚至不少高校开设整车拆车实习实训,而在对《汽车保险与理赔》的教授中,通常不再单独进行动手拆装,往往造成学生对事故车定损理赔的理解,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汽车保险与理赔》讲师可参与学生的整车拆装实习或开展有针对性的车辆总成拆装实习,着重讲解车辆发动机、底盘、车身等部件的定损及更换标准,让学生了解该零部件在损坏程度达到何时进行更换,损失程度多少只需修理,突出车险理赔实践性。针对车辆电器零部件,可尝试讲解水灾下车辆电器件进水后的修理,而非一味的进行更换处理,使本专业学生获得基础的实践操作技能,并具备对相关的车辆损失进行分析的能力。

5.教学方法改革

第4篇:学科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培训测评;意义

1高职教学改革的形势与问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近十几年来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高等教育的41.2%。形成一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新型高等院校,培养出一大批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得到市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若干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实践能力存在许多重要问题。二是课程教学质量、效率低。高职学生数量大发展,但课程教学的质量、效率跟不上。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现出对课程没有兴趣。导致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习效果差。三是顶层设计观念清晰,具体落实观念模糊。国家、省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十分清晰,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但是,具体到学校,怎样解决相关问题,怎样落实新的观念,观念就不清晰了。四是职业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亟待更新,实践能力(专业、教学)亟待提高。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采用全新的方式来高质量、高效率地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能力。为了解决上述所有主要问题,应采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和教师培训方式,这就是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培训与测评。

2开展培训测评工作的条件

培训测评工作,解决的是当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原则上适用于任何学校,但却不是任何学校都可以立刻实施。一般来说,开展培训与测评的院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2.1有先进的观念

这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自己必须首先要有先进的观念。对职业教育目标、职业院校的定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等有清晰正确的理解和比较深入的研究。对能力目标的教学,课程项目的设计、能力训练的设计、考核设计等有实际感受。要具备新的职业教育观、新的人才观、新的成功观、新的价值观。

2.2有丰富的经验

这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自己应当有丰富的上课经验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这样的人提倡教学改革教师才信服。要熟悉工作中的各种动力和阻力,包括来自教师、观念、经验、习惯、能力、利益、学生、制度、管理等诸方面的动力和阻力。要有相应对策,要能真正服人。领导必须正确把握“培训是目的,测评是手段”的基本原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训,特别是一对一的培训上,争取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2.3掌握大量的案例

这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手中必须掌握各类课程改革的大量实例。案例是理论和观点最好的注解,要以案例服人,不可以势压人。教师如果口服心不服,就会在工作中形成对付测评是一样,上课是另外一样的“两张皮”情况,或由于情绪而无法工作。

2.4具备紧实的理论基础

这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要有浓厚的理论素养,熟悉现代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的新成果,自己首先占领理念的制高点,能回答与教改培训有关的所有重要理论问题,以及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的所有重要问题。所以,培训及测评不是单纯的行政指挥、单纯的领导决议可以奏效的,要以理服人,以例服人,以实际效果服人。

2.5要有一支得力的骨干队伍

必须充分运用宣传工作,广泛动员所有的教师和干部,要得到所有院系、专业、教研室、骨干教师中多数人的支持。如果全体一致反对或者大多数人反对,再好的观念也无法贯彻。在骨干队伍的带动下,全校团结奋斗。有学校的坚强领导;有各院系强有力的支持;有教务、督导、分院、工会、宣传、办公室等各有关部门的精心安排和直接操作;还要有全校教师、干部大力配合,才能使这项工作胜利完成。赢得教师培训测评工作的胜利,对学校影响是深远的。因为这将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赢得宝贵的时间。这对学校和每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

3培训测评的做法

3.1组织一个全院范围的大型教改项目。这个项目作为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由一把手直接推动,由教务处组织实施,教师全员参与。3.2参与项目的每个教师都要完成一项任务。每个教师自选一门课,完成“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和“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两个设想。同时准备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和答辩,教师以此展示自己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认识的最高水平。3.3开展教学设计讲座。通过举办系统讲座,介绍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任务时摒弃传统做法或习惯做法,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六项原则来解决自己任务时遇到的问题。3.4针对每个人的具体问题进行培训。首先举办正反对比的特点讲座,组织专业或教研室的研究讨论演示,最后落实到每个人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这种培训是以转变观念为目标的战略培训,解决学校自己实际问题的校本培训,解决教师具体困难的一对一培训。在培训中解决绝大部分教师的观念问题和能力问题。整个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转变观念、提高能力,不是仅仅为了打分排序。教师通过听讲座、讨论、演习、反复修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改变了观念、提高了能力。整个过程中,上述多种培训方式相互配合。3.5开展能力考核进行测评。以项目(任务)完成的质量为准,考核确认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和职业教育能力。每人用20min介绍“整体教学设计”,并完成一次课,再用10min答辩、评委当场评分。3.6整个工作自上而下推进。由学校评委负责,培训、考核若干名分院领导,由通过考评的分院领导组成分院评委。再由分院评委负责,培训、考核全体教师。领导(评委)首先完成任务、通过测评,然后才获得测评别人的资格。3.7设立监督与投诉机制。课程设计文件、打分文件都存档,每人都录像存档备查。分院的测评过程一定要有总院的评委参加,允许被测评者投诉。从宁波职业技术学校的经验看,至今尚无人正式投诉。

4培训测评工作的特点

4.1全体教师整体参与。全体任课教师和全部课程原则上都参与:包括专职、外聘、兼课的,上讲台的全体教师;包括从基础课、公共课开始,直到专业课的全部课程。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因此就影响到学校绝大部分教师观念和能力问题。4.2操作步骤细化可行。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让教师带着测评规定的课程设计任务参加培训,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用课程教学设计的结果与同行和专家进行深入研讨,最后完成设计、通过测试,肯定培训成果,检验实际达到的能力水平。以此达到教师认同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明确教改方向的目的,争取更多的教师认同职业教育特色、改变传统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明确教改目标。学校通过这项工作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针对具体问题组织培训和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全校的课程教学质量。4.3教学方式开放包容。培训与测评工作实施的方针是,寓培训于测评之中,二者紧密结合。测评是手段,培训是目的。培训测评不是用行政命令方式,强行推广某种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有规律,无定法。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希望发挥所有人的创造性。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标准是教学效果,不能以理论观点划界。教学模式和方法应当不拘一格,但不能坚持恶劣效果,不能坚持落后。4.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训与测评工作不是传统培训,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知识积累、知识再现,不是先学后用,而是在用中学。这项工作把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普及、课程教学、基层的教研活动、行政力量结合起来,与管理改革结合起来,用于快速、全面、深入解决本校、本专业、本教研室、本课程、本人的实际问题。工作中有全院整体培训,有骨干教师培训,有一个一个人的辅导改进,工作艰苦细致。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培训测评,培训内容完全针对个人在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项工作成功实施的秘诀就在于,它把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用到了自己身上,用到了教师培训工作中。这些观念既是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所以也是提高任何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5培训与测评工作的意义

培训是解决观念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常规的培训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全面的教改没有明显、普遍的效果。传统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以知识为目标”。它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培训就是介绍新知识、新观念。大家知道了,就会了;有了知识,就有能力。”其实这种观念有其局限性,因为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无法传授,能力只能通过训练来形成。不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进行训练,是不可能形成实际能力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如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样如此。所以我们在培训与测评工作中,应把常规的教师培训改造成教师职业活动的“实训—实际操作训练”,以此完成教师观念的改造和能力的训练。所以,教师观念的改造与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样的,教师必须从“完成一个项目,做一件事”入手。在做这件事的同时,进行新观念的介绍和新观念应用的训练,使每个人在“做”的过程中,可以切身感受到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可以应用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从而在教学行动中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训的组织者最后要以“做事的效果”来评价培训的效果,以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效果来判断教师的能力水平。仅仅学习新观念的知识,仅仅回答有关新观念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培训中教师要处理好的不是回答新观念的理论和定义,而是完成一项课程教学设计。这是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教师头脑中的观念,确凿无疑地反映到他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在每位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同时,指出其中渗透着传统观念,同时指出,如果应用新观念,课程应当如何设计,这样才是最最有效的培训。人们口头表达的观念,与行动中实际贯彻的观念往往是不同的。在教改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后者那种行为体现的、真正起作用的观念。你可以不知道各种理论的名称,可以不知道理论的作者,甚至可以不知道概念的定义,但必须按照正确理论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因此,重要的不是“宣传、灌输”新观念,而是用改变行为来改变旧观念,学会实际运用行动引导教学法,能够带领学生先做后学,在做中学。正是在操作过程中的思想交锋,才改变了教师内心深处的真正观念,使教改产生了实际效果。全员参与,保证了新观念可以落实到每位教师、每门课程、每位督导和所有的教学管理环节。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培训与测评能够培养出一批实践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先进分子,这些人将成为基层教改的动力和骨干。这条路使我们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教学观念为依据,集中而较快地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能力。这是一条通向全面、系统、综合、整体教学改革的路。它把目前的教学改革与学校长远的改革,把教学改革与管理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学校整体整改的关键性突破口。从整个学校的角度看,通过这项工作考察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从中找到每个教师、每个专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从根本上提高全院教学质量的基础。所以这是一条快速改造传统教学观念,快速提高全校所有课程教学质量的新路。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培训及测评,仅仅是学校全面教学改革的第一战役,是整体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测评完成之后,仅仅是为整体全面教学改革开了一个头,打下一个重要的基础。大家的职业教育观念基本统一之后,我们就可以从一门课的设计向全专业所有的课程整体优化转变,这就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用新观念改选教学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从观念更新开始,还要有管理政策的大力支持课程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标准、督导标准、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等,这些政策是教学改革不可能持久。由于教学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从培训及测评开始的教学改革,就自然演变成教学领域的整体改革,演变成教学管理的改革,演变成学校整体的改革。短短十几年,全国高职院校已经取得巨大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校数地半、人数过半)。但是,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面临激烈的竞争:大发展之后的大调整。形势迫使我们进行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创造特色、树立品牌,迫使我们不断前进。所以,怎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最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武装全体老师,改造全部课程,改造教师队伍,改革教学管理,这件事是当前全国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索解决。如果全国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师资队伍质量、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那就会显著提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海侠,杨云龙.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9(02):11-16.

[2]魏明.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审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8):15-22.

第5篇:学科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导游实训课程;导游职业能力;培育策略

1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导游实训课程是围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要求而展开的,是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因此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1.1顺应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和相关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带来了导游这一职业的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在要求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也对导游这一职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根据旅游行业相关的数据看来,目前我国旅游业受到的相关投诉近半数都来自对导游的投诉,这反应了当前我国的导游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2]。而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开展,可以有效将课程教学与导游工作的实战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导游工作的要求和状态,掌握必备的岗位技能,从而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因而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是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重要课程。

1.2有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强调通过有效的职业技能指标系统建设帮助学生掌握导游这一职业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学生可以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模拟未来导游工作的实际场景,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促进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导游专业知识体系,建立明确的职业技能评估标准,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专业学习及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取长补短,针对性进行提升能力提升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3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助力

导游实训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对接学生未来职业技能要求和能力而进行设计的。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设计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并顺利融入社会。因此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助力,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从而顺利度过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迅速进入社会角色,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2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都普遍开设了导游实训课程,但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师资情况及课程设计的不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当前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架构直接决定着一门课程的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也影响着课程的实用性与价值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存在着课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游实训课程的内容设计对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过多,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实践功能。虽然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影响极深,因此教育的改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职业技能的培养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也通过一定的手段促进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但整体来看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着过分重视理论学习,而影响学生实践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3]。(2)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导游实训课程的设计初衷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指导。但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还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如,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案例老套、现代信息化手段辅助较少、实践内容流于表面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提高学生导游职业能力上的局限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可能仅仅是未来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学生所遇到的案例和实践场景,也都是非常基础和简单的场景,在未来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寥寥,不能适应当前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实战内容较少、内容较为简单

目前各大高校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一般分为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三部分,其中理论学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校外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各大高校普遍开设了校内及校外实践课程,但校内实训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内容较为简单,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与实际的工作场景相差甚远,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提升比较有限;而校外实习虽然是推荐学生到校外的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但是一方面实习企业对高校输送的实习生重视程度不足,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很难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表现缺乏关注,学生实习后的效果没有进行有效评估,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手段普遍在进行创新与变革,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阶段,但现阶段而言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情境教学手段、VR教学等的应用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工作还停留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手段为主,缺乏系统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实战型较强的课程,对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实践教学经验的要求较高,但很多教师还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理论型教师多而实战型教师少的实际情况也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旅游实训课程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专业导游培养的效果。

3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与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3.1加快导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加强导游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导游的工作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打交道,这就要求导游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专业能力,与此同时导游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与积累在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及游客提出的疑问,这就对导游的职业能力与文化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该专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将能力提升与文化知识的积累作为培养优秀导游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两者的结合提升导游专业教育的有效性,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开展奠定基础。(2)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地。针对目前我国导游实训课程开设中的种种问题,学校教育应注重促进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地,细化导游职业教育的课程框架与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导游实践教学活动,从而确保该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3.2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

校内、校外导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确保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落地,通过校内、校外的导游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模拟工作场景,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工作场所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如进行导游模拟训练,确定实训主题为“沿途导游服务”及“景点游览服务”,设定场景为“青岛海滨二日游”,进行实践情境演练,借助视频、VR、图片等工具,辅助实践教学,同时设定旅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场景,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校企合作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它是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针对性培养实用人才,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了进行校外实践的场所,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了解了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并以此为指导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线导游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前挖掘和培养优秀导游人才,缓解了企业的用人缺口,降低了招聘及培训的成本,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3.3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设备

现代化的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位置,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计,利用情境教学、微课、翻转课堂、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导游实训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将一项旅游工作设定为一个教学项目,如设定教学项目主题“山东半岛寻味二日游”,设立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分组及分工,确定项目执行内容及步骤,设立项目评估方案,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加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导游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设备,加快软、硬件设备的优化与更新,采取有效的教学设施与教学软件,促进效果的提升。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导游实训教学效果,学校应重视对教师队伍的不断建设,强化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提升,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在个人工作岗位上积极深造,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断努力;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培训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到校指导,以讲座、实践指导等方式,分享教学经验,指导教学工作,为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4结束语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与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这都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教师指导和引领。学校应该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实训实习教学和校企合作得以顺利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注重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场景与教学工具,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个人工作岗位上不断深造,共同促进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EB/OL].2019-02-12.http

[2]邱艳萍.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7):156.

[3]赵金霞,李芸,董广智.高职旅游专业导游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5(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