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范文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精选(九篇)

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

第1篇: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律失常;抢救;护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在人员数量暂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靠人员质量弥补数量上的不足,尤其是紧急状态下管理和使用好现有人员,是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1]。

1 临床资料

2006年至2009年,我ICU共收治48例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其中冠脉搭桥术27例,瓣膜置换术12例,心包剥离术9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经抢救后死亡2例。

2 结果

本组病人在护理人员积极、有条不紊的配合抢救下,46名病人纠正了心律失常,未出现并发症,2名病人因合并循环衰竭死亡。死亡率为4.16%。

3 讨论

3.1 抢救人员的调配和物品的准备管理

心脏ICU管床护士发现病人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时,尤其心律失常引起血压下降时,应立即向医生汇报病情。当室性心律失常是室颤、室速时,管床护士还应立即向护理组长或护士长提出请求帮助。护士长或护理组长及时进行工作上的协调,为病人的抢救提供必需的护理人力。包括除颤器准备、急救车准备、气管插管物品准备等。在抢救时尽量缩短物品准备时间,就必须抢救物品均定位放置、专人保管、每日清点并登记,以保证每件物品数量充足、性能完好。同时,每次抢救结束时,当班护士负责把抢救中所使用的药品及物品补齐并做好交班及抢救登记工作,以保证每次抢救物品及时到位。

3.2 抢救的组织管理

抢救中必须有一名护士承担调配及管理职责,称之为抢救管理者。通常由护士长或护理组长承担。抢救管理者负责合理安排及利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较少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抢救时合理分工,使全体抢救人员处于各自的岗位,完成该岗位职责,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最大限度发挥每个抢救者的效能。

3.3 抢救措施的实施

抢救时需要2~3名护士与医生配合。可将参加抢救的3名护士分为A、B、C三个不同角色。明确各个护士的职责,避免在急救时手忙脚乱、耗费宝贵的抢救时间、延误病情。应准确执行医生的抢救医嘱,抢救时可执行口头医嘱,但执行护士必须复述一遍无误后才能使用。因此管床护士(A护士)应负责观察病人病情、生命体征情况,负责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并负责用药。B护士负责随药品供应,药物配置,同时还负责相关科室联络工作,及时向医务科和院领导汇报,并请各相关科室会诊,其次保持与医院检验科联系,加强与检验科沟通,做好病人同型血源准备、输送工作,保持与药剂科联系,及时通知药剂科配送一些特殊的抢救药品。C护士则负责记录抢救时床位护士所执行的口头医嘱及执行时间,并做好血制品及药品的查对工作。如果条件、人力紧缺时,至少应有两名护士参与抢救,此时则将B护士及C护士职责合并。

3.4 做好抢救工作的时间管理

病人行心脏手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室颤发生率高、对循环影响大、病情严重,常常导致病人出现生命危险。抢救中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强化护士抢救时间的管理意识。第一是明确抢救开始及结束的时间,应准确记录。第二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面色及生命体征情况,定时准确测量病人出血量,及时报告医生。第三应在抢救6小时内做好护理病历记录。第四必须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抢救工作争分夺秒。

3.5 建立抢救管理评价机制

护士长对抢救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在各种大小抢救中有意识进行以老带新,新老护士合理分工,默契协作,让年轻护士有机会参加抢救的整个过程。在每次重大抢救结束后,利用早会或科内业务学习等机会互相参与各种大小抢救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总结持续改进,完善抢救护理技能及协调管理经验,提高ICU病人在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救治和护理水平。

总之,ICU收治的多是病情危重的患者,病种多,病情复杂多变,护理过程复杂,因此,ICU护理人员应具有扎实的急救技术、高度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2],注重抢救时的团结协作和时间管理可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田亚男、葛丽娜、庄 倩.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274-1275.

[2] 路春丽、王丽军.细节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和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2).1421-1422.

第2篇: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范文

方法:对该科住院的78例肝功能衰竭死亡的原发性肝癌Ⅳ期患者,在其黄疸出现后进行相应护理措施。

结果:该组病人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余生,平静安详地面对死亡。

结论:对原发性肝癌Ⅳ期患者黄疸出现后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帮助患者面对死亡,促进医患互动及沟通,增强互信,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关键词:肝癌Ⅳ期黄疸出现后生存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31-02

原发性肝癌Ⅳ期患者以姑息治疗为主,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及延长其寿命。肝癌患者后期常出现肝功能衰竭,而肝功能衰竭可引起黄疸出现。黄疸多为肝癌晚期征象,预后不良[1]。现对在我科住院78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的原发性肝癌Ⅳ期患者,进行黄疸出现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均为有病理学及细胞学依据的78例原发性肝癌Ⅳ期患者,已无手术、放化疗指征,于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我科住院死亡的患者。其中AFP400μg/L患者,共47例。男69例,女9例,患者年龄(55±5)岁,最小者24岁,最大者75岁。用Karnofsky氏活动状态评分表对刚住院的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分,其中获70分者6例,获60分者8例,获50分者15例,获40分者14例,获30分者21例,获20分者8例,获10分者6例。其中出现重度疼痛的有20例,对病情怀疑的35例,感到绝望18例,有自杀倾向12例,感到愤怒的26例。

1.2方法。黄疸最早出现时间用以下三种方法综合界定:①根据患者或家属诉说黄疸最早出现的时间;②根据患者住院时被观察到黄疸出现的最早时间;③根据患者既往肝功能检测中总胆红素大于34.4mmol/L最早时间。生存期是指黄疸出现至死亡的时间。肝功能检测使用罗氏自动生化分析仪(Cobas 501),AFP定量检测使用全自动酶免仪(URANUS AE 90),乙肝两对半检测使用化学发光分析仪(ADVIA Centaur CP)。

1.3护理措施。

1.3.1疼痛护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三步阶梯止痛法,本科采用以下止痛药物:对于轻度疼痛的给予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止痛,对于中度疼痛的口服可待因或肌内注射布桂嗪,重度疼痛的口服吗啡缓释或控释片、肌内注射吗啡、哌替啶,或用芬太尼贴。同时仔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止痛效果。对激烈疼痛者应注意观察腹部情况及全身情况,警惕肿瘤破裂大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除外还注重非药物止痛,如指导病人听优美音乐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同时采用简单的深呼吸方法,逐步放松肌肉,使身心放松,而减轻疼痛;对于每项护理操作都要求护士认真、细致、周到、体贴,使病人产生安全感,以主动、热情、支持和关心的态度,耐心倾听病人对疼痛的主诉和要求,对病人的疼痛给予理解和同情,进行心理安慰、鼓励,并教育病人,使其改变对药物副反应及耐受性的认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调动病人的积极心理因素,从而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以减轻疼痛。

1.3.2舒适护理。提供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 病室要安静、整洁、优美,提供适宜的光线、温湿度,摆放一些病人喜爱的花卉及家人的相片,允许播放病人喜爱的音乐,使病人心情舒畅,允许家属陪伴,指导家属参与一些护理病人的工作,让病人感受到家庭式爱护和温暖,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满足,维持病人尊严,提高生活质量。

1.3.3患者心理护理。

1.3.3.1怀疑期心理。本组患者就诊时,均为晚期病人,他们难以接受得病的事实,心理受到创伤。此期,应言行谨慎,要探明病人询问的目的,科学而委婉地回答病人所提出的问题,不可直言,以减轻病人受打击的程度。同情病人,给予安慰,并强调心理对病情的作用,鼓励病人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1.3.3.2愤怒期心理。患者情绪愤怒,发出为什么会是我得这种病的自我质问,并可能表现出暴躁的言行。本组有26例患者符合此期心理。此时,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病人的各种情绪,充分理解病人的痛苦,护士经常巡视病房,延长床边护理时间,主动关心病人,持积极的态度与病人交谈,注意观察病人的行为、表情、神态等非语言行为并熟悉其要表达的意义,以利于发现病人的需求,便于更细致地做好护理工作,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实现病人的愿望[2]。

1.3.3.3协议期心理。此期,患者出于策略性考虑而不再愤怒,认为好的行为或许能换来良好的健康,表现出各类行善积德或努力工作的行为,仿佛与上帝之间有某种协约。本组有55例患者符合此期心理。此时,护士要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充分调动病人的潜在力量,鼓励病人合理处理自己的事情并积极配合治疗。

1.3.3.4绝望期心理。此期,患者意识到病情不可逆转,情绪绝望,心理默算着死期。病人表现出明显的忧郁,深深的悲哀,有强烈的孤独感,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希望亲人能一直陪在身边。此时,护士要充分理解病人的痛苦,在进行床边护理时可通过握手或给予同情的眼神,给病人以安心感受,尽量要求家属陪伴身边,允许病人自由表达痛苦与悲哀,并注意保护病人的自尊心。本组有30例患者符合此期心理。

第3篇: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军事训练伤战士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军区近六年收治的军事训练伤住院战士信息,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转科次数、确诊天数、是否手术、人员类别、是否病重/病危、入院情况、治疗结果、性别及年龄对治疗天数是影响因素。结论要高度重视疑难危重复杂的军训伤患者的救治,对于女性、年轻的战士、海军,既要治疗军训伤,也要关注这类伤者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其早日归队。部队要强调军事训练伤的预防,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关键词]军事训练伤;住院天数;多重线性回归

随着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加强,训练内容增多、强度加大及技巧性要求提高,军事训练伤(以下简称:军训伤)的发生率也大幅度增高[1]。为更好地服务保障部队官兵,掌握影响军训伤住院战士住院天数的因素,对某军区近六年所有军队医院出院的战士军训伤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某军区下属所有医院住院战士病案首页上“军事训练伤”选项为“是”的病例。调取军训伤患者病历首页上数据的项目包括:ID号、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入院情况、是否手术、转科次数、病危病重情况、护理情况、治疗结果、住院天数等。

1.2统计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同期该军区下属医院战士平均住院天数为检验值,对军事训练伤战士天数进行单样本t检验。选取性别、年龄、人员类别、入院时间、入院情况、是否手术、转科次数、是否病重/病危、是否有特级护理,以及治疗结果共10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通过变量直接进入的方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并由此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方程。

2结果

2.1描述性统计分析

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该军区所有住院战士126346人;其中军事训练伤19852例,占比15.71%,符合纳入统计分析条件的病例19846例;男性98.64%、女性1.36%,陆军76.92%、海军16.81%、空军6.44%,小于20岁者25.14%,小于25岁者75.65%。手术伤员46.40%,危重伤员1.38%,死亡伤员0.705%,危重伤员救治成功的占94.87%。

2.2t检验结果

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该军区下属医院所有战士平均住院天数为17.52天,军训伤战士平均住院天数为18.52天。单样本的t检验结果为:t=8.183,P<0.001。说明军训伤战士住院天数与其他战士住院天数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军训伤战士住院天数相对较长。

2.3单因素分析结果

影响军训伤战士住院天数的因素有性别、年龄、人员类别、入院时间、入院情况、是否手术、转科次数、是否病重/病危及治疗结果(P<0.005);住院期间有无特级护理与治疗时间并无相关性(P=0.996)(表2)。

2.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将性别X1(男=1,女=2)、年龄X2(<21岁=1,21~25岁=2,26~30岁=3,31~35岁=4,>35岁=5)、人员类别X3(空军=1,陆军=2,海军=3)、是否手术X4(未手术=1,手术=2)、入院情况X5(危=1,急=2,一般=3)、转科次数X6(转科1次=1,转科2次=2,转科3次及以上=3)及确诊天数X7(<3天确诊=1,4~7天确诊=2,8~15天确诊=3,>15天确诊=4)、是否病重/病危X8(无病重/病危=0,有病重/病危=1)、治疗结果X9(治愈=1;好转=2;无效=3;未治=4;死亡=5;其他=6)作为自变量,住院天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134.879,P<0.001)。获得标准化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程为∧y=0.02X1-0.016X2+0.033X3+0.061X4+0.028X5+0.101X6+0.095X7+0.03X8-0.026X9。X的系数为标准化系数(表3)。

3讨论

本文应用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军事训练伤战士住院日的因素及其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按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反映影响因素对预后作用大小的原则,转科次数、确诊天数、是否手术、人员类别、是否病重/病危、入院情况、治疗结果、性别及年龄对住院天数影响较大,其影响程度按上述顺序逐渐减弱。转科过多、确诊天数延长、有手术、海军身份、病重/病危、入院情况一般、性别为女性治疗时间较长,而治疗结果为未治、死亡、其他及年龄较大的战士治疗时间较短。

3.1军事训练伤是战士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原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布的《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与防治原则》规定:凡在参加军事训练中所发生的骨、软组织或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经营卫生所以上单位的医师诊断,停止正常训练1天以上者,为军事训练伤[2]。本研究显示,军训伤住院战士在所有住院战士的占比为15.71%,且军训伤战士住院天数相对较长。一方面可能考虑基层条件有限,为了伤员康复,延长滞留医院时间;另一方面,提示医院要科学合理管理军训伤伤病员,达到出院标准应安排出院。研究军训伤患者住院天数,可作为军队医院设置床位数的参考依据,是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

3.2性别年龄和人员类别对住院天数的影响

女性发生军训伤后住院时间较男性患者长。女性军训伤总体发生率较男军人高、发生部位以下肢和腰背部为主、环境适应性训练伤发生率较高、心理因素致训练伤发生率较高等[3],因此要立足于女军人生理特点,关注生理期问题,进行环境适应性训练;重视女军人心理特点,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编写适合女军人的训练教材;合理安排训练科目;规范、科学组训。25岁以下发生军训伤后住院时间较年长者长,占比高达75.65%。年轻军训伤患者中以新兵居多,一项关于我国新兵基础训练期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的Meta分析发现[4],近20年来我国新兵基础训练期军事训练伤合并发生率为20.0%,时间趋势分析显示近十几年我国新兵基础训练期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未见下降趋势,提示未来应该在总结以往训练伤防治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新兵基础集训期训练伤的预防工作。海军战士发生军训伤后较陆军、空军的住院时间长,一定程度反映海军军训伤相对较重。在谭爱春Meta分析中[4],海军军训伤合并发病率为26.6%,高于陆军的20.8%、空军的22.8%和武警的21.9%。有研究显示[5],在海军新兵基础训练、陆战队海上训练,以及舰船人员的训练中,军事训练伤均多发于下肢,占受伤总人次的30%~80%。海军军事训练伤主要分为3种类型:一是急性创伤性损伤,除了常见的伤情外,舰船人员还有擦伤、扭伤、烫伤等。二是过劳性损伤,陆战队海上训练以应力性骨折最为多见。三是环境性损伤,中暑、晒伤、游泳耳病、海蛰蜇伤等常见。海军军训伤的多样性,提示深入开展系统研究,突出重点保障项目及对象,重点研究训练量大、训练环境特殊的海军陆战队、舰艇官兵、新兵等,注重形成系统方法、监督制度和保护措施,也要加强海军基层部队的康复技术。关于海军军训伤的文献报道较少,与谭爱春的报道一致,说明要加强海军军训伤的有关研究。

3.3患者病情和诊疗方案对住院天数的影响

军训伤患者转科,一方面说明伤情复杂,存在多发伤、混合伤,一方面可能住院期间出现危急重的并发症,这类患者病情比较复杂,也说明医院高度重视,尽可能提供最专业的治疗。入院后确诊天数较长,说明伤情复杂,未能及时明确诊断。手术患者因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均需假以时日,且与今后的评残有关,所以住院时间较长符合实际情况。14例死亡病例中,分别是中暑7例、脑外伤4例、多发伤1例(合并脑外伤)、电击伤1例、成人STILL病1例,入院情况为“危”的2例、“急”的2例、“一般”的10例,除成人STILL病住院时间较长,其余住院天数在1~26天,中位数为7天,提示死亡与军训伤伤情密切相关。从死亡病例组看,中暑和脑外伤是南方部队战士军训伤主要的死亡原因,亟待加强中暑和脑外伤的预防和早期诊治。入院情况为“危”的病例中,死亡2例。死亡病例的病案首页上入院情况部分不符合实际,核查入院科室均为重症医学科或者专科ICU,提示要加强病案首页的填写质量管理。从病种看,成人STILL病归入军事训练伤,不符合军训伤定义。由于无法复习到病历,无法判为误填。全区危重病例救治成功率为94.87%,体现医院高超的救治能力,提高军训伤的救治技术是军队医院不懈追求的目标。值得关注的是,入院病情为“一般”的军训伤患者,住院天数显著长于所有战士平均住院日,也长于急诊入院者。提示这部分军训伤战士是管理的重点,除了医疗管理,在心理上也要给予关注。

3.4建立双向转诊提高医疗保障能力

训练伤战士住院治疗时间过长往往对伤病员及部队管理造成不利影响[6]。战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平时生活节奏严格而规律,体力活动较多,住院期间与平时生活环境反差较大,容易造成伤病员住院期间不适应,引发各种负面情绪;训练伤住院期间治疗时间过长容易导致伤病员对疾病治愈缺乏信心,影响治疗效果;容易动摇伤病员从军意志,产生敌对情绪[7]。杨明[8]在《军事训练伤一体化双向转诊探索》一文中指出:部队官兵军事训练伤康复医疗需求大、治疗周期长,部分不具备医疗指征的伤病员长期滞留医院,浪费大量宝贵卫生资源,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难点;同时,伤病员过度集中于上级医疗机构,不利于部队本级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人员频繁外出就诊也对部队的正常组训以及日常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在实现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中,上级医院应针对性地对基层医疗机构军事训练伤的基本救治设备、药物、防治技能提供支持,既可以延续出院军训伤患者的康复治疗,也可以防治轻度训练伤的加重,还培养锻炼军医的医疗技术,有利于基层部队管理小、远、散单位的训练伤出院战士,逐步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的医疗保障体系。

总之,医院要高度重视疑难危重复杂的军训伤患者的救治,对于女性、年轻的战士、海军,既要治疗军训伤,也要关注这类伤者的心理问题,有利于这类人群早日归队恢复正常生活及训练。部队则要重视军训伤的预防,加强预防知识的科普教育,严格贯彻《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有效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并在未来战争中避免不必要的减员,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田志军,贺卫萍,黄伟峰,等.不同兵种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3):199-201.

[2]黄昌林.军事训练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61.

[3]许雅,孙金海,王新伟,等.女军人军事训练伤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人民军医,2016,59(2):122-124.

[4]谭爱春,刘鑫,何琼,等.我国新兵基础训练期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的Meta分析[J].伤害医学(电子版),2012,1(1):33-38.

[5]丁永超,马跃,陈艺樟,等.海军军事训练伤致伤因素分析及对策[J].人民军医,2014,57(4):358-360.

[6]叶春林,冯明光,杨海涛,等.武警某部军事训练伤骨科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武警医学,2015,26(4):404-406.

[7]李燕华,郭续文,徐立刚,等.心理学在住院战士伤病员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01,8(5):403-404.

第4篇: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预警评分(EWS)在识别外科病房“潜在危重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5月在本院外科病房发生病情变化、意外转入ICU的88例患者入住ICU前24 h内的EWS,以好转出院、放弃治疗或死亡为观察终点,说明早期预警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88例患者中随着EWS评分值的增加,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增加,生存率下降,死亡率增加。其中80例患者中最早发现患者EWS≥4分的时间到进入ICU的时间比较,时间越长,其生存率越高,时间越短,其死亡率越高。比较<59岁和≥60岁2个年龄段患者的预后,≥60岁组死亡率明显高于<59岁组。比较EWS<4.9分和≥5分2个分段患者的预后,EWS≥5分组死亡率明显高于EWS<4.9分组。结论:EWS能识别外科病房的“潜在危重病”患者,越早识别,早期得到医护干预的机会越多,患者的生存率越高。EWS还能判断危重患者的预后,尤其在老年患者中相关性显著。

关键词 :早期预警评分;外科病房;潜在危重病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31

作者单位:214002无锡市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陆小敏:女,本科,副主任护师,科护士长

早期预警评分(EWS)是英国医院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的识别“潜在危重病”患者的量化工具。EWS是对患者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查阅国内外EWS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在急诊、急救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较多,国外也有文献报道EWS适用于普通病房“潜在危重病”的识别[1]。2001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将EWS规定为医疗机构评估病情的一种方法[2]。从普通病房转入ICU的患者,在进入ICU前的24 h内常出现生理异常情况,大多表现为呼吸、意识状态、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等的改变[3]。本院2011年1月~2013年5月由外科病房意料外转入ICU患者,在入住ICU前24 h内进行EWS,旨在观察EWS对识别外科病房“潜在危重病”,判断危重患者预后,制定早期医疗护理干预计划,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外科住院患者中,剔除大手术前安排好以及术中判断术后必须进入ICU加强监护的患者,筛选出在病房发生病情变化、意外入住ICU的患者共88例,其中男62例,女26例。年龄26~95岁,平均年龄67.7岁。60岁以下35例,60岁以上53例。共涉及4个专科,泌尿外科12例,胸外科23例,普外科42例,骨科11例,其中手术后患者58例,非手术患者30例,非手术患者中22例为急诊入院患者。

1.2方法通过记录患者进入ICU前24 h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为口温,腋温和肛温换算成口温)等数据的变化,计算EWS分值,观察终点为患者好转出院、放弃治疗或死亡患者例数。汇总患者进入ICU前24 h内不同时间段EWS评分结果,了解患者24 h内最高EWS与不同时间段EWS和不同年龄段的EWS,分析EWS对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危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1.3评价标准转入ICU前24 h内EWS最高分为11分,最低分为1分;EWS得分4分为观察的关键点,EWS得分5分为疾病危重程度临界点。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不同EWS评分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表1)

表1显示,在88例患者中最终好转出院47例,抢救无效死亡或放弃治疗41例。EWS 1~4分患者的生存率87.50%,死亡率12.50%;EWS 5~6分患者的生存率61.90%,死亡率38.1%;EWS≥7分患者的生存率36.8%,死亡率63.2%。可见,随着评分值的增加,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增加,生存率下降,死亡率增加。

2.2患者EWS≥4分的时间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表2)

表2显示,80例患者中最早发现患者EWS≥4分的时间到进入ICU的时间比较,0~4 h患者的生存率26.7%,死亡率73.35%;4~11 h患者的生存率50%,死亡率50%;11~24 h患者的生存率81.82%,死亡率18.18%。可见,最早发现患者EWS≥4分的时间到进入ICU的时间越长,其生存率越高,时间越短,其死亡率越高。

2.3不同年龄层次与EWS评分、预后的关系(表3)

表3显示,<59岁患者最终好转出院25例,抢救无效死亡或放弃治疗10例,生存率71.43%,死亡率28.57%;≥60岁患者最终好转出院22例,抢救无效死亡或放弃治疗31例,生存率41.51%,死亡率58.49%。由此可见,≥60岁组死亡率明显高于<59岁组。比较EWS<5分和EWS≥5分2个分段的预后,<5分患者最终好转出院33例,抢救无效死亡或放弃治疗15例,生存率68.75%,死亡率31.25%;EWS≥5分患者最终好转出院14例,抢救无效死亡或放弃治疗26例,生存率35.00%,死亡率65.00%。由此可见,EWS≥5分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EWS<5分组。

3讨论

3.1EWS评分越高,患者的病情越重预后越差对本组病例EWS评分结果分析显示,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动脉血压、体温等参数在入ICU前均有一项至多项发生了异常改变,而EWS评分越高,患者的病情越危重,预后也越差。有研究表明[3],EWS 3~4分常常是患者病情恶化并需要报告医师和提高监护级别的关键点。本组病例中EWS≥4分的患者80例,占本组病例的90.91%,而分值越高,死亡率越高。其中EWS 5~6分患者的死亡率38.10%,EWS≥7分患者的死亡率63.16%。EWS≥4分患者发现越早,患者越早得到相应的医疗护理干预,其生存率也越高。对于EWS≥4分的患者在进入ICU前12~24 h发现,其生存率为81.82%;在5~11 h发现其生存率为50.0%;在0~4小时发现,其生存率仅为26.67%,这与多篇文献报道相一致[2]。说明早期的医疗护理干预对外科病房危重患者预后的重要性。

3.2EWS分值越大,死亡风险增加,年龄越大,其相关性更明显[2]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住院患者中≥60岁的老年患者比例越来越高,本组病例平均年龄达67.7岁,其中≥60岁的老年患者占60.23%,经抢救无效死亡或放弃治疗的老年患者占本组88例病例的35.23%,而<59岁的经抢救无效死亡或放弃治疗的患者占本组88例病例11.36%。可见,EWS与老年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有显著相关性。本组病例中,EWS≥5分患者40例,其中抢救无效死亡或放弃治疗的患者占本组88例病例的29.55%,<4.9分患者48例,其中抢救无效死亡或放弃治疗的患者占本组88例病例的17.05%。与国外研究者认为EWS≥5分是鉴别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最佳临界点的观点相一致[4]。

3.3EWS已被广泛认可,简便实用EWS采用的参数均为患者床边能随时监测到的数据,为医护人员对患者床边病情观察的常规内容,观察方法简单,容易掌握,数据采集方便快捷,对患者的预后预测评估准确性高,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评分系统[5-6]。目前本院外科病房护士仍沿袭原有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易导致病情观察不准确或判断失误。EWS使护士运用客观的生理参数判断病情,而非临床经验或直觉判断的工作方法,为护士主动、准确地观察和判断病情变化及危重程度提供可靠的依据。Andrews[7]等报道,EWS能提高护士运用医学术语的信心,通过精确、简洁、明确的交流方式,促进和医师等专业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基于EWS的预警处理流程,既可在患者病情恶化前迅速、早期、合理的给予医疗护理干预,挽救患者生命,又可避免过度治疗、护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人员不足等情况。本文收集的样本数有限,还需在今后进行更广、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mith T,Den Hartog D,Moerman T,et al.Accuracy of an expanded early warning score for patients in general and trauma surgery wards[J].Br J Surg,2012,99(2):192-197.

[2]张敏,周巍.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及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3):330-331.

[3]冯海丽.早起预警评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1029.

[4]彦志文,李淑梅,郑红英,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识别高危患者的临床探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5):672-674.

[5]Garcea G,Jackson B,Pattenden CJ,et al.Early warning scores predict outcome in acute panceatitis[J].J Gastrointest Surg,2006,10(7):1008-1015.

[6]孟新科,杨径,吴华雄,等.MEWS与APACHE评分在急诊潜在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价和预后预测中的对比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8):1-4.

[7]Andrews T,Waterman H.A grounded theory of how to report physiological deterioration effectively[J].J Adv Nurs,2005,52(5):473-481.

第5篇: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范文

【关键词】 精神病人;自杀;防范

【中图分类号】 R39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55-01

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因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 1】。有资料显示,精神病人自杀死亡率达 6.0%【 2】。因此,分析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医疗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 8月~2009年 8月在我院住院发生自杀行为,均符合 CCMD3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51例,女性 32例;精神分裂症 53例,抑郁症 21例,其他 9例;年龄 18~65岁,平均年龄 41.5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7例,中学 36例,小学 28例,文盲 2例,其中自杀未遂 75例,自杀死亡 8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对发生自杀行为的方式进行分析。(见表 1)

2 结果

2.1自杀行为撞墙最多 以男性病人常见,占自杀行为的 42%,该行为具有突发性,时间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行为中自缢也多 占自杀行为的 24%,死亡率高,该行为多为有计划的活动,时间多发生在夜间,工作人员少,精力不足时。

2.3溺水 3例,均为病人逃出院外,跳河所致, 2例死亡。

2.4跳楼 2例, 1例冲破治疗室防护网坠楼导致重伤,另 1例为外出活动跳楼导致死亡。

3 讨论

在精神科,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本研究发现,男性自杀行为高于女性,而且以撞墙最为常见。自缢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数的 62.5%,时间 85%发生于夜间。自杀原因以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致最多,其次为焦虑、抑郁等情感,恢复期病人缺少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药物副反应等都可导致自杀行为。如何防范精神病人自杀,提高护理质量,是我们精神科一项重要任务。

4 防范措施

4.1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观念。

4.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主动去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4.3 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的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刚入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使其掌握各种疾病的特点、发展规律、护理要点及自杀发生的规律,识别自杀的前驱表现,并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4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入院、外出返院、探视时危险物品的收检,严禁刀、剪、绳索、打火机、药品等危险品带入病区。

4.5 做好心理护理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自杀前有一些先兆表现,如情绪低落、行为孤僻、少言少动、进食少、失眠等表现。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多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才能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4.6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药物副反应,导致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4.7 动员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长期反复多次住院病人,缺少家庭的关心,受到社会的歧视,我们要动员家人及朋友来探视,特别是节假日,给予病人鼓励,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6篇: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范文

【摘要】目的:调查癌症患者的心理过程,制定合理的心理干预及护理计划?方法:通过对67例癌症患者明确诊断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保护,消除患者的精神创伤,勇于接受治疗,取得患者的信任,维护患者的尊严,缓解患者的痛苦,要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死亡并重视对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的关怀,简要阐述了心理护理的目的和方法,如何让患者以客观平静的心情接受现实,正确对待现实,消除不良情绪,建立正确的死亡观?结果:护士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家属,使人间充满温情,使逝者死而无憾,安祥地走向人生旅途的终点?

【关键词】晚期癌症,心理护理

晚期癌症患者在死亡之前常由于病情的折磨,身体极度虚弱,心理状态复杂多变,有时渴望生存,有时嫉妒他人,有时沉默寡言?精神抑郁,有时对生活失去信心,拒绝治疗,有时则任凭命运的摆布,既要忍受着身体上的煎熬,还要忍受着即将与亲人永别的痛苦?其心理因素造成的不良情绪常常加重病情恶化?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充分了解,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地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延缓死亡和减轻死亡时的痛苦,使他们能舒适?安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我们对67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了必要的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在明确诊断时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保护 晚期癌症患者,心里充满恐惧,在接受诊断的过程中常常有焦虑心情,此时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进行心理保护?心理保护就是在诊断已经明确,但患者尚无充分的精神准备时,护士给患者一个心理上的缓冲机会,以避免出现过于强烈的心理反应,而不是长期向患者隐瞒病情?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的做工作,用不同的方式及模糊的概念为患者接受诊断奠定心理基础?要倾听患者的心声,从经常的交谈中,建立起患者对护士的信赖关系?选择恰当的时机把真实的病情告诉患者?一般患者的愿望是尽早知道病情,因为医生?护士及家属的谈话和表情常已暗示预后不良,患者已有疑虑,及早告诉患者,患者可争取时间,处理自己想办的事情?对如何向患者说明病情,全病房的工作人员应互相合作口径一致,使患者和家属都能放心?一旦公开诚恳地告诉患者他的病情,在患者床旁不宜耳语,要让患者知道的事情一定要说清楚?

2 消除患者的精神创伤,勇于接受治疗 晚期癌症的患者,客观地说已经基本上丧失了治愈的机会,但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生命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这些治疗必然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尽管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已告知患者会出现什么样的副作用和需要忍受多大痛苦,患者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一旦出现严重的治疗反应,并且超过患者事先想象的严重损害时,就需要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做好心理护理?例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虚弱?脱发?失眠等副反应时,除了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和保护性药物外,护士一定要在心理上?精神上经常地给予安慰和鼓励,通过较多的谈话,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病情解释要恰当,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认识,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3 取得患者的信任,维护患者的尊严 取得患者的信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必要前提,护理人员必须设身处地去了解患者,从他们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和暗示中了解患者的真正需要,耐心?细心,观察?鼓励患者交谈,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时无言的抚慰,如握住患者的手倾听患者交谈,帮助关怀患者和家属度过难关等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旦取得患者的信任后,患者往往会把平时不愿意说的事情讲给可以信赖的人,患者总希望将自己的秘密告诉自己所信任的人,甚至是自己的隐私,对自己一生“功绩”加以肯定,对过失表示“忏悔”,对未竟的事业表示遗憾?此时护士必须尊重?维护患者的尊严,对所闻所见的隐私给予保密,尽可能对患者的功德表示称赞,劝解患者从无端的忏悔中解脱出来,达到对患者心理上的安慰,树立起和病魔作斗争的信心?

4 缓解患者的痛苦,协助患者解除身体需要 大多数患者的痛苦除原发病引起的疼痛外,还因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呕吐?身上带有各种不良气味?生活不能自理,及时准确缓解患者的痛苦?如:经常保持环境安静?室内通风换气,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保持大小便通畅,卧位要舒适?营养及液体的补充要及时等?协助患者解决身体需要,护理中尽量做到环境美?语言美?举止端庄?技术娴熟,使整个病区如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相互配合?

5 要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死亡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发展规律,为了尽力使患者在死前处于舒适?宁静和安详的状态,护理人员必须学会在患者临终前从身心两个方面照顾患者,要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死亡?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人格特征?生活经历?家庭状况?文化程度?社会地位?民族习俗?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死亡教育,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死亡恐惧心理?患者在临终前除肉体上的痛苦外,还存在精神上的痛苦?大多数患者均会有某些未做完的事情,需要向家属或单位说明,因此,应允许留有陪护,让亲友和领导前来探望,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尽量满足患者的心愿,使患者感受到重视,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安详地离开人世?

第7篇: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范文

【关键词】 猝死;初步心肺复苏;护理

analysis on initi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esult of out or in hospital sudden death patients and nursing characteristics

zhao cong-ling,wang xiao-fang.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outpatient,sino-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dden death patients and the effect of the initi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11 cases out and in hospital sudden death patients from 2002 to 2009.results the sudden death patients out hospital were 70 cases,initial resuscitation was only 1 case,no final resuscitation.the sudden death patients in hospital were 41 cases,initial resuscitation were only 9 cases,final resuscitation were 5 cases;foreigner out hospital were 2 cases,no case was success.foreigner in hospital were 3 cases,all recover.conclusion the success ratio of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rt time of the resuscitation,the disease of the patient and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he resuscitation.

[key words] sudden death;initi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ursing care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猝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中外交流的增加,外籍人士在国内发生猝死也越来越常见。医院如何提高院内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如何提高医护之间的配合以及对外籍人士的抢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2002年以来,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抢救的院内外猝死患者及外籍猝死患者,对其早期复苏的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2年7月至2009年6月发生猝死的病例共111例,其中院内41例,院外70例,包括外籍人士5例,平均年龄60.4岁(18~89岁)。

1.2 判断标准 猝死的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初步复苏成功判断依据为自主循环恢复,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最终复苏成功为患者恢复意识。

1.3 猝死的急救及护理原则

1.3.1 早期心肺复苏 猝死一经发现,即应就地抢救,医护相互配合,迅速开始双人心肺复苏。2005年之前的抢救以2000年心肺复苏指南为原则;2005年之后的抢救以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为原则。

1.3.2 尽早除颤 根据心电图情况,尽早进行除颤。

1.3.3 迅速开放静脉通路 目前静脉是复苏最佳的给药途径,首选上肢静脉,因复苏患者远端肢体血流减退,不宜选用远端静脉给药,尤其是下肢。护士必须在3 min内开放两条静脉通道。静脉给予肾上腺素1 mg/(3~5)min。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2 结果

110例猝死患者中,其中41例院内发生的猝死患者,均有目击者,从猝死发生到开始心肺复苏抢救不超过5 min,初步复苏成功为9例,其中8例最初心电图记录为室颤,其他1例为心室停搏(心电图为直线),最终复苏成功5例,均为心肌梗死发生室颤的患者;院外发生猝死70例,其中仅8例有目击者,开始心肺复苏时间从15~60 min不等,心电图记录均为直线,初步复苏成功仅1例,最终复苏成功为0。猝死患者中包括外籍人士5例,其中院外2例,抢救均未成功,院内发生3例,均为心肌梗死室颤患者,最终复苏均成功(表1)。

3 讨论

3.1 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及其相关因素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 s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世界卫生组织界定死亡发生于发病后6 h内为猝死,“猝死”的高峰则是在起病后1 h内,因此多认为发病后1 h内死亡为“猝死”标准[1]。猝死患者中90%为心源性猝死,在美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0.1%~0.2%,每年有20万~45万人死亡[2]。猝死发生前可能有症状,也可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本文通过对111例猝死患者(包括5例外籍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院内外猝死患者初步复苏的成功率差别很大,在院内初步复苏成功率达到了21%,而院外猝死患者初步复苏成功率仅为1%,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现场目击者及目击者的急救技能很重要。在院内猝死患者都有现场目击者,开始复苏抢救的时间均在5 min以内,而且都是由专业急救医护人员按照历年的急救复苏指南的标准来进行;而院外猝死患者现场目击者很少,而且很少有急救知识,不知如何进行复苏,使复苏成功率很低。如果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给予猝死者初步心肺复苏,将使复苏的成功率明显提高。(2)院外猝死患者开始复苏的时间也远远长于院内猝死患者。(3)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初级复苏成功总共为10例,复苏成功率为9%,而其中绝大部分心电图最初记录为室颤。最终复苏成功者为5人,均为院内发生,并且其发生原因均为心肌梗死引起室颤。因此复苏是否成功与对室颤患者进行早期除颤及患者的原发病密切相关。有资料显示室颤1 min内除颤,复苏率达到98%,5 min为50%,超过12 min则复苏成活率降至2%[3]。在国外,大部分公共场合都设有自动除颤器,很多人受过急救培训,会使用自动除颤器,往往可以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命。

3.2 如何提高院内猝死复苏率 患者在院内发生的猝死,往往因患者家属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如果能够提高猝死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往往可以避免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尤其是护士处于医疗服务的最前沿,往往是院内猝死的最早发现者,因而有必要掌握最新的急救技术,以确保患者在出现心搏骤停时,能够获得高素质的急救。护士人力资源配备也很重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合理排班,把好各个工作环节,为猝死的急救创造良好的护理条件。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在中国长期居住和工作,因而外籍人士发生猝死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见。对外籍人士猝死的抢救在程序上与国内没有任何不同,但是,对其家属的解释及交代病情需要流利准确的外语,因此对医护人员外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议在有可能抢救外籍人士的医院配备一支抢救业务精湛、外语水平高的急救队伍。

3.3 降低猝死的发生率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鼓励定期检查身体,可以早期发现某些潜在的疾病,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正确治疗基础病,注意留心某些疾病的先兆,如感觉身体有异象,尽快及时就诊。

积极普及急救知识,尤其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参与急救,宣传、普及、提高心肺复苏技能与意识,使他们一旦发现猝死患者,可以尽快开始实施心肺复苏,并正确地向急救中心呼救。

总之,猝死常发生在家中、工作单位或公共场所,现场急救对其存活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作为急救医护人员应该尽快提高自身的急救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院内初级复苏的成功率,为进一步提高最终复苏成功率争取时间并可以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表1 院内外复苏成功率的比较

【参考文献】

1 李法琦.老年人猝死.中国高血压杂志,2007,(5):433-435.

第8篇: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范文

【关键词】临终医护;临终病人;教育,继续;护理工作;生活质量;病人满意度

临终患者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具体是指濒临死亡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患者[1]。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到2050年我国超过60岁的老龄人口会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子女减少使临终患者更加依赖护理工作者。虽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已经实施,也难以改变我国老龄化进程。受传统死亡观等因素的影响,护士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2]。虽然一直强调临终护理的重要性,然而有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和家庭对临终准备不足,临终关怀的继续教育缺乏,实现高质量的临终护理仍然存在许多障碍[3]。因此,一个连续的临终护理教育计划非常重要。本研究探讨了临终护理继续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本院肿瘤科新入院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00例患者均经组织学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预期寿命在6个月以内,无严重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等疾病,可进行流畅的沟通交流。1.2方法1.2.1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选用经过为期1周的临终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的护士进行护理。所有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均有护士资格证。临终护理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包括:为患者营造安静、整洁、光线充足、良好的休息环境,配备电视、空调、鲜花,控制患者的疼痛,定时翻身按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正确面对死亡,合理膳食,激发患者潜在的生存意识,给予家属同情、关怀与帮助[4]。1.2.2评价指标护理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满意度、护理水平满意度、责任心满意度、健康教育满意度)及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价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制订的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包括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各条目评分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状态越好。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护士各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条目评分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条目评分明显高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第9篇:死亡病例护士长总结范文

关键词:老年重症肺炎;专病专护;护理

肺炎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在老年群体的发病率较高。老年人由于体质衰弱、免疫机制消弱,使得呼吸系统防御能力下降,同时加上各种基础病症的影响,容易加重病况,引发重症肺炎[1]。重症肺炎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随着病症发展和变化,对逐渐累积到周边器官,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2]。对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及时给予治疗和针对性的护理,对于控制病症,改善病况和预后,延长存活时间有着积极的意义。为分析专病专护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护理效果及作用,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实施专病专护护理措施干预,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老年重症肺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记该组对象为研究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64-87岁,平均年龄(74.2±3.1)岁,对该组选取对象实施专病专护的护理干预措施,同时以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4.5±3.3)岁;该组选取对象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为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合适,叮嘱患者适量饮水,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及时给予雾化吸收、氧气支持等护理,遵循医嘱指导患者用药。

1.2.2 专病专护

研究组患者由组建的专病专护小组护士成员依据制定的护理干预计划给予干预,主要内容如下:

①对吸氧支持给予加湿加温处理,对血氧饱和度低于85%和动脉血气PaO2指标低于75mmHg的患者及时给予面罩吸氧,温度维持在35℃左右,湿度维持在60%左右,一人一面罩,专人专用,并定时给予清洁消毒处理;

②肺部物理治疗护理,在给予该组患者高雾量雾化吸收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应注意引流、有效吸痰及振动排痰等,依据患者肺部的实际病况,及时给与引流;同时,在雾化吸入治疗的过程中,配合振动排痰同时进行;若患者排痰受阻,可及时使用吸痰器辅助排痰;另外,护士应知道患者有效的咳痰方法,鼓励患者咳痰。

③强化口鼻腔基础护理,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由于自身体质衰弱、抵御能力下降,加上接受过多的抗生素药物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导致口腔内部菌群平衡被打破,出现霉菌感染等症状[3];另外,频繁的支持吸氧会导致患者口鼻粘膜干燥,因此加强患者口鼻腔的护理,及时敦促患者漱口,晨晚间用盐水面前擦拭鼻腔,清理分泌物,及时更换吸氧管,这对预防感染,提升患者舒适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④间断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病况得到明显改善后,即会转换为无创通气,而在通气的期间,护士应严格做好面罩、硅胶管的消毒,保证专人专用,避免引发交叉感染;同时,注意做好经鼻肠管的营养护理,保证营养汲取充足。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发生率、插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病例;同时,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满意度分两个层次,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 ±s)表示,组间数据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插管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对比

研究组40例患者,5例给予气管插管处理,发生率为12.5%,2例死亡,死亡率为5.0%;对照组36例患者,11例给予气管插管处理,发生率为30.6%,8例死亡,死亡率为22.2%,两组间上述两组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2 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详细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情况(d)

组别 N 平均插管时间 平均住院时间

观察组 40 7.2±2.1* 17.9±3.4*

对照组 36 9.3±2.4 22.1±4.4

(注:*P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40例患者,38例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满意率为95.0%;对照组满意患者人数为22例,满意率为61.1%,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开展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专病专护前,需要对重症肺炎的临床护理路基及致病菌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而不同患者的体制及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的差异性,都会对引发重症肺炎的致病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专病专护小组成员在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时,需要充分对患者病况进行调查,做到护理方案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当然,不同的护理模式,其对促进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症的恢复及症状的改善有着不一定的作用,贾冬云等人关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报道显示,责任整体护理模式能明显提升护理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其预后的改善[4];而何明朴等人关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治疗中预见性护理的配合体会”中报道也显示预见性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4];而本文通过对研究组40例患者实施专病专护护理干预,明显降低该组患者死亡率,缩短了其住院时间,也提升了护理满意度,这说明该种护理模式同样具有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

综上,临床上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专病专护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和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红娟.专病专护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2,23:167-168.

[2]谈燕聪,武淑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03:228-229+235.

[3]李莉,王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与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