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

第1篇: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教科研培训指导机构,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拓展培训职能、助力转型升级,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平区教师学校多年来从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出发,在“研训一体化”工作格局下,注重培训者、管理者、参训者之间的相互需求、协同发展、上下联动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和平区“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的培训工作特色。

关键词:

智慧转型;研训一体;教师培训;创新发展

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这对作为区域教育业务培训指导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来说,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并实现自身功能的最大发挥,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深入思考的现实命题,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几年来,在省、市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和平师校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区域教育改革为己任,全面规划培训项目,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不断拓展深化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职能,不断满足教育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大力构筑区域教师研修的坚实基地,为全区教师搭建起专业发展的立交桥,全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以智慧转型为理念,全面优化培训者队伍

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满足教师成长需求和区域教育发展需要上,而取得这一成效的核心因素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培训者队伍。为此,学校启动了“师者之师智慧转型”工程,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师校的教科研人员关注未来、关注发展,在多样化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如何从培训者自身的角度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能力,靠前服务,带好团队,从而有效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以“研训一体化”工作策略为导向,通过组织开展培训者培训、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培养建立起了由师校科研、教研、培训、电教、评测中心、编辑部等62位教科研人员组成的专职培训队伍。他们以本专业学科为基础技能,并基于教师最佳实践经验萃取凝练开发了系列区本课程,为广大基层学校教师提供了菜单式培训服务。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教科研人员对培训项目的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资源开发、培训活动实施、培训项目评估等多项综合能力,实践过程中,我们突破了狭义的研训一体方式,而逐步实现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即教研、科研、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之间的工作联系与合作,并努力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研讨活动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力争实现全体教科研人员在教师教育目标一致前提下的培训与教科研工作统筹安排,建立起“实践、研究、培训相融合”的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工作模式,从而完善了“研训一体”的共同体,营造了“研训一体”的学习场,建立了“研训一体”的情感链,保证了培训工作低重心、高实效地持续开展,也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我们一方面既注重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职培训教师,又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注重拾遗补缺,按需选择兼职培训教师,以“专兼职结合”的策略组建了一支专业水平高、适应区域教师培训需要的培训者队伍。

二、以专项工程为牵动,统筹管理培训项目

为了有效落实教师培训工作,我们基于教师需求和区域发展所需,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群体,从宏观大局着眼,从目标细节入手,实施了一系列队伍建设工程,设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训项目,通过项目牵动,对全区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统筹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干部教师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有效地提高了培训效果。近几年来,我区先后启动了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新教师岗位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型教师培养工程、学科能力提升工程、班主任培养工程、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搭建起了从新教师到青年骨干、从学科带头人到名师、从名师到首席教师的金字塔成长架构,力图实现区域人才成长梯队发展。我们先后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深圳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微软公司等高端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开展了校长培训班、名师高研班、语数外骨干教师培训班、新教师培训班、名班主任培训班、科研骨干研修班、网络新技术培训班等项目,取得了卓有影响的培训效果,也深得基层学校的欢迎。针对这一系列队伍建设工程,我们坚持做好顶层设计,确定时间表,画好路线图。每个培训项目的实施,我们都非常注重狠抓四个环节:培养目标、培养周期、培养团队、培养过程。我们建立实施项目负责制,每年学期初,各相关部门围绕队伍建设工程自主申报培训项目,学校成立专门项目评估小组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通过确定的项目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训方案和经费预算,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培训部专职人员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培训结束后,评估小组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总体上,我们强调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严格以项目培养对象的需求为目的,因材施教、深度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结合经验。如在实施区名班主任高级研修项目过程中,我们对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了充分的培训需求调研,同时,又积极考证目前国内班主任培训的前沿方向和培训目标。我们选定了深圳龙岗师校的班主任培训团队及李玉平培训工作室作为我们的合作方,确定了以提高班级管理策略和班级文化建设为核心内容,经过理论导航、名师引领、行动内化、借鉴学习、实践跟进、总结反思等几大阶段的研修,使参训教师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重合作单位的智力支持,也十分注重内在资源的有效利用,外借脑、内借势,践行研训一体,助力区域教师队伍建设。

三、以特色创新为手段,构建内涵丰富的培训模式

我们知道,培训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教师的理念问题,而这一内容的落实往往是通过专家讲学的方式进行的,对一线教师来说总觉得过于高深;而培训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技能技巧,这是属于操作层面的,看似简单,但特别容易老生常谈,往往形似而神异。为了解决培训的效益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融合、互通的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创新培训模式,实现学用结合。几年来,我区以立足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根本,以建立“全程、全员、全面”大培训体系为目标,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调整和完善培训过程,逐渐形成了关于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载体、培训取向的“全能统合立体化”培训工作模式。既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内容、关注三个维度、实现四个转变、达成五个目标。我们始终围绕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中心,着重突出校长教师通识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两个方面内容,力求实现在“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发展,以四个转变为载体实现培训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即培训主体从培训者中心向参训者中心转变;培训内容从理论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变;培训场所从报告厅向教育现场转变;培训方式从讲座式、授受式向参与式、体验式转变。并最终达到培训“有用、实用、够用、好用、耐用”的价值取向。实践中,我区根据不同的参训对象的发展需求和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打造,以多种形式和方式积极推进培训项目有效运行。一是通过名师高研班及名师工作室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实现以优秀个体和团队的培养扶持牵动整个区域队伍的成长。二是通过多元化培训方式的改进,如引进“破冰之旅”和“世界咖啡”等形式,增强参训者的学习体验和自我提升。三是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如“学思分享教育讲堂”“青年教师沙龙”等,为教师提供交流思想观点分享的平台,既强化了团队建设,又打破了学科、学段的界限。四是通过建立网络研修室开展线上线下研讨活动,或以专题为主线、或以案例为载体,满足了信息化条件下培训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教师培训的“课堂翻转”和资源共享。五是通过“微研修”课程的开发,包括“微行动”学习、“微课程”制作、“微研究”实施等,为全区教师的研修学习提供多种资源和途径,并以送课下校的主动服务意识,为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提供了学习课程,解决了部分工学矛盾。总之,在各项培训中,我们始终坚持“科教培电评”五位一体的大培训运作方式,并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为场景,以流程、工具、方法为培训切入点,全面激发了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找到了角色感与归属感,寻求到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理论和技术层面有了质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更是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我们的培训被学员们誉为“走心的教育,落地的指导”。

四、以校本研训为抓手,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第2篇: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每当我走近校门口,看到大门上的对联,“培兰五州施教育此湾有沃土,积步千里增学识乡村有天路”,首先想到的是兰州湾学校的教师队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州湾学校教师勤于钻研,乐于奉献,敢于创造、勇于争先,他们观念先进、工作踏实、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些与我校多年来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坚持正确的校本研修方向,开展丰富多样的研修活动是分不开的。

一、高度重视,校本研修不断完善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让每一位教师得以生动持续的发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制定相关的制度、采取相关的措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校本研修工作得以不断完善,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用发展观完善研修工作制度,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在我校的《兰州湾学校教师工作发展性评价》中明确指出:“鼓励教师自主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和特长”,从评价上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了依据。制定了教师岗位责任制、聘任制、研修制度、奖惩制度等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的基本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断修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激励教师主动学习、自主成长。

完善了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随着教师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特点,我们与教师共同商量,建立了一套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与学校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与教师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相适应的的校本研修制度,从而降低研修工作的重心,凸显教师的研修主体地位,变革和优化研修活动方式,切实保障研修工作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服务于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如,继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包括学历进修、在职进修、参观(利用暑期到关内参观学习)培训,并以制度的形式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给予时间、资金的保证和相应的奖励措施,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奠定厚实的理论功底。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增加教师研修工作考核内容,各教研组加强平时教学岗位的工作检查、考核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年终和学期考核奖励中。

我校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师的研修工作摸索出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具体的组织管理是:计划———实施———(教师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措施———(教研组定期活动、过程管理、交流)———总结。

2.制定符合学校特点的研修计划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人的价值和人对组织的贡献。在研修工作中强调人文关怀,将研修与教师的成长结合起来,让教师认识到:通过研修,自己会有更好的发展,是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途径。站在这样的出发点,教师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教师就会自觉地投入到研修活动中。

每学期我校都能根据全校的工作计划、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及教师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校本研修计划。同时,每学期的计划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教师教育技能方面,我们组织了教师升级达标和学生集体舞(东北秧歌)校本研修等内容;在教师教育观念方面我们组织了“创先争优”“三培养”等活动;在教师师德修养方面,我们结合“六育人”工程、“校园文化建设”的系列活动和读书活动等,努力使教师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3.打造精良的教师团队

针对学校教师在学历、个性、风格上的不同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专业发展上的不同需求,我们建立满足教师需要的多层次学习、工作、研究模式,获得个人与团体的共同提高。

根据学校“六育人“工程计划和“创先争优”中的三培养活动,我校对教师的研修进行分层次的管理,针对新踏上工作岗位三年以内教师进行多给机会外出参加专项培训,对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鼓励积极参加玛纳斯县教研室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如,我们成立了“一对一”培养,对工作三年以内的教师进行基本的工作规范、课程知识、各领域教学法的培训,每学期一个专题,分别由本校骨干教师担任组长。或聘请县教研员来校讲课。

二、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搭建平台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主体参与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教师培训也不例外。我校多年的经验表明,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为了突出教师在研修过程中的主体性,我校在研修活动过程中能够尽量克服单纯的我讲你听的简单做法,重视双方、多方的互动与实践。针对学校教师在学历、经历、阅历、教历背景方面的差异,在个性、智力、风格和教养上的不同,从而带来的专业发展上的不同需求,需要我们建立满足教师“自我成长”需要的多层次校本研修模式,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搭建平台。

教育的重要规律在于“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多年来,我校的师资研修工作一直突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以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也不以具体的方法、技能传授为主,而是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研修的主要内容有:校本培训———师德修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认识)、教师的观念更新(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前沿的信息、教育理论)、业务技能的提高(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基本功、方法、教师升级达标)、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我校的三风一训、校本课程)。

我校一直重视学习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从业务学习的内容安排,到科研课题的选择,再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都始终能够把握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使各项工作具有前瞻性。我校通过大量订阅专业杂志、业务学习等途径让教师了解新理论、新信息,学校电脑网络的普及,供教师查阅资料非常方便。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了不断创新与发展。

其他专业理论的学习、业务技能的培训,除了专门的业务学习之外,我们更多的是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教研、科研活动之中。我认为,只有坚持研修目标的整体性,才能使校本研修的工作朝着积极、全面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主体参与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教师研修也不例外。因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我们一直强调尊重孩子、引导孩子主动发展,但我们对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尊重有多少呢?如,观摩课前我们常常手把手地帮助教师备课,这无疑多多少少地对教师的发展造成障碍,我们总觉得教师转变观念有困难,其实,难就难在我们总在教给教师东西,而不是让教师自己思考。要培养开放式的、具有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要用新的研修理念和方法,建立开放式的学习机制,为教师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搭建平台,挖掘教师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经验表明,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我们通过组建各种研究小组打造一个共同成长的合作平台,让不同层次的老师在共同的研讨中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创生。

如,我们的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形式,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主体性,每位教师根据备课的内容和要求既承担着“主”任务,同时承担其他“副”任务,侧重点不同。在备课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可以提出问题、补充同事的发言。教师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了,教师在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智慧火花。

过去,我校的课题研究一般都以领导申报、组织,教师参与研究为主。我校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出发,鼓励教师自主申报课题。因此,目前我校有15位教师分别申报了州级课题。使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教师主体性、积极性发挥的过程,变成了教师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三、研修的反思与实践、成果

我校在组织研修活动过程中,也有效地运用了“反思”,引导教师积极生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主要表现在:

1.通过反思促进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化

让教师经常观察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教育行为,引导教师主动与教育观念对照,审视和评价自己所做出的教育行为及其效果。通过反思的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自我“更新”水平,以促进教育观念不断向教育行为转化。

2.通过反思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我校的教科研课题研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边实践、边反思,不断调整计划及措施。每个课题都能定期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后,都能进行回顾、评析、总结,并找寻问题的对策,这种课题研究中的自我反思、共同反思的方法,成为培养教师队伍和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经验。

3.通过反思提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我校在开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时,教师就开始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对每天开展的活动进行反思,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及时记录效果及分析。如今,教师这种每日反思的习惯,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在提高自身“了解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更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3篇: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摘要】文章基于心理契约双向视角研究方法,结合此前研究划分的师生心理契约维度,通过相关期望程度的均值统计,分析比较了大学本科一到四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各维度的承诺强度。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各年级师生心理契约不同维度的强弱演变图谱,并用矩阵四分图简单表征了一到四年级师生心理契约责任强弱的变化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提出的三点研究假设。

【关键词】高校师生 心理契约 责任强度 演变图普

1 引言

心理契约问题在经济组织中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学界对心理契约这一源概念的理解开始出现意见分歧,由此而引发的学派之争也持续至今。其中,被称作为“双向观”学派的一方支持argyris[1]、schein[2]、levinson[3]等学者提出心理契约概念时的原意,认为它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一整套期望,存在相关的两个主体;而被称作为“单向观”学派的另一方支持rousseau[4]、robinson[5]、morrison[6]等学者的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用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和信念,强调只有一个主体。由于前者需从主体双方的相互期望着手展开研究,而双方的期望往往又并不一致,因此实证研究面临着诸多各种困难;后者则因只考察员工一方的信念而便于进行实证研究,故近十余年来广为国内外学者所采用且研究成果颇丰。

我们认为心理契约缔结从本质上说也是双方的要求被相互认同的结果,是“以要约-承诺的方式产生的”[7],但双方的相互期望只是缔结心理契约关系的前置要件[8]。因此,我们虽不赞成把双方未书面化的期望都直接当作心理契约,却仍支持“双向观”学派坚持应在双向视角基础上研究心理契约问题的基本观点,并明确反对“单向观”学派将其转移到对个体信念问题研究的方向上去[9]。

为推进双向观心理契约理论的发展,攻克双向观心理契约实证研究的难关,我们此前以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上展开了一系列探索,验证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期望只有部分与各自的自我期望契合而构成心理契约等假设[10],并在此基础上对师生双方的心理契约责任项进行了维度划分 [11]。由于我们前期的研究都是从师生两个群体总体上把握的,没有区分不同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各维度的强弱差异。为此,本文将对各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各维度的强弱变化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运用师生心理契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依据。

2 研究假设与数据选用

2.1 本文的研究假设

前期我们运用德尔菲法对师生心理契约维度进行研究后,将师生心理契约中的学生责任划分为科学智能自我培养与社会智能自我培养两个维度;将师生心理契约中的教师责任划分为敬业品格修养与教学技能提高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相关性与回归分析,论证了教师履行其敬业品格修养责任对学生社会智能的培养有显著影响,而履行教学技能提高责任则与学生科学智能的培养关系密切[12]。

高校学生(本科)在从入学到毕业的四年中,学习任务、学习能力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都是动态变化的。学生相关需要随着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对所在学校教师了解的增加,他们总是在不断地调整着自我期望和对教师的期望。因此我们认为,虽然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科学智能与社会智能的培养贯穿始终,但不同年级学生与教师由期望转化为心理契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大一阶段不但是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特点的关键期,而且许多重要的基础课也在大一阶段开设,所以大一阶段学生在与教师达成的心理契约中科学智能自我培养责任维度相对较强;大二学习阶段学生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特点已经适应,学生开始重视自己社会智能的提高并较多地参与社团活动,在师生心理契约中则表现为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责任维度增强,而科学智能自我培养责任维度强度相对减弱;大三开设的专业课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谋生的技能,学生在该阶段表现为通过专业课学习提高自己科学智能的责任强度再次增强;与此同时,大三学生日益接近毕业离校走上社会,因此大三学生对提高社会智能的意识也进一步提升。而大四阶段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压力减少,为毕业奔赴工作岗位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毕业班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的责任更为突出。

根据以上不同年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特点,教师往往会对学生的期望及其自我期望作相应调整,进而与学生达成的心理契约责任也将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基于以上理论推导,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有待验证的假设:

假设1:师生心理契约中学生科学智能自我培养的责任强度在四年中高低波动。

假设2:师生心理契约中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的责任强度在四年中逐渐增强。

假设3:师生心理契约中教师相关责任强度与学生相关责任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2.2 调查问卷与数据采集

本文所用的问卷量表是我们前期开发并已成功用于心理契约实证研究的两套问卷。两套问卷中a卷为学生问卷,b卷为教师问卷。我们将高校教师①与学生两个群体作为心理契约主体的双方,从学生期望和教师期望两个视角展开调查。

问卷调查在两所重点大学进行,其中学生样本以班级作为抽样单元,按院、系、班级进行多段抽样,院、系均按不等概率抽取,班级按等轴抽样法选取;教师样本一年级的任课教师以承担公共基础课的院系为抽样单元,二年以上的任课教师以学生所在院系为抽样单元。数据采集选择自填问卷的集中填答法,以保证问卷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调查中发放学生问卷696份,教师问卷207份。回收学生问卷624份,教师问卷188份,回收率分别为89.7%,90.8%。其中有效学生问卷593,教师问卷179,有效率分别为95.0%,95.2%。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有效学生问卷分别为157份,146份,151份,139份,各占总数的26.5%,24.6%,25.5%,23.4%。几个年级教师的有效问卷分别为45份,49份,43份,42份,各占总数的25.1%,27.4%,24.0%,23.5%。

2.3 数据选用与研究预期

上述数据导入spss16.0英文版统计软件后,我们分别将各年级学生和教师的数据合并,并添加区分变量(0=学生,1=老师)加以区别。随后,我们选定区分变量(0=学生,1=老师)为分组变量(grouping variable),以有关学生31项期望和有关教师24项期望为检验变量(test variables) 对合并数据进行双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统计输出结果中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下sig.(2-tailed)列的显著性水平,判断师生就某项期望是否达成一致而缔结为心理契约。当某项期望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大于0.05时,我们即认为师生之间在该项期望上达成了一致而转化为师生心理契约,反之,则认为未被对方接受认同而仍然是单方面的期望。此前,我们曾对31项有关学生的期望及24项有关教师的期望进行t检验,在无差异显著性水平大于0.05的题项中,有关学生的期望为25项,有关教师的期望为14项,即这些期望被确认为师生双方达成心理契约的各自责任。

随后,我们采用德尔菲法对师生心理契约内容进行维度研究,对师生心理契约25项学生责任与14项教师责任进行维度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学生科学智能自我提高责任为13项,社会智能自我提高责任为12项;教师敬业品格修养责任和教学技能提高责任各7项[13]。

本文研究选用的数据源于此前我们问卷调查采集,并经t检验确认为师生达成心理契约的上述学生25项数据和教师14项数据。预期的研究目标是按师生上述心理契约两个维度,分析发现师生心理契约各自责任在不同年级中的强弱演变规律,并绘制出相应的演变图普。

3 假设验证与演变图普

3.1 假设验证

有研究文献从员工对组织承诺的需求度、组织承诺的强度、员工须履行义务的强度及义务与承诺的关联度等方面探究心理契约的强度问题[14]。本文从实证角度依据师生在likert五级量表中的选择来判断心理契约的承诺强度。为便于按通常习惯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将likert五级量表中1-5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作了反转处理,然后用spss软件对四个年级师生在量表中的期望程度选择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师生达成心理契约的承诺强度与均值大小成正比),结果得出四个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各维度的承诺强度如表2所示。

该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1、假设2,即在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内容结构中,学生科学智能自我培养的心理契约责任强度一到四年级是高低波动的;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的心理契约责任强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逐渐增强。从表2均值统计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本文假设3得到了部分验证,即师生心理契约中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责任强度随学生期望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而教师敬业品格修养责任强度虽然呈现出的一定波动,但与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责任强度三、四年级比一、二年级高的总趋势也是一致的。

3.2 演变图普与矩阵四方图

为直观反映以上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本文绘制的高校1-4年级师生心理契约各维度承诺强度的演变图普如图1-4所示。

对以上图谱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后我们发现,如果分别将图1与图2及图3与图4用矩阵四分图的形式予以简单表征,那么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中学生责任与教师责任各自两个维度的强弱,还呈现出如图5、图6矩阵四分图所示的分布特点。

这一特点的发现,也使本文提出的假设3通过矩阵模型,从另一角度给予了验证支持。

4 结果讨论与后续研究

本文根据高校本科学生四个年级在学习任务、学习能力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动态变化的特点,在我们此前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维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三个研究假设,为高校有关管理者和教师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师生的相互期望有效运用师生心理契约提供相应的依据。该研究结论提高了心理契约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而是否具有重复的可证性普适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检验。此外我们推测,若对各年级师生的相互期望分别进行t检验,不同年级师生达成的心理契约内容可能会略有差异,这也是我们在后续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检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argyris, c.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homewood illinois: dorsey press,1960.

[2] schein, e. h. how to break in the college graduate harvard [j].business review,1964(11).

[3] levinson, h., price, c. r., munden, k. j. et al. men, 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 [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4] rousseau, d. m. 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j].employe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journal,1989,vol2.

[5] robinson s l, kraatz m s, rousseau d m. changing obligatio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 longitudinal stud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

[6] morrison e w, robinson sl. when employees feel betrayed: a model of how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develop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22).

[7] 杨杰,凌文辁,方俐洛.论管理学中心理契约的界定与形成过程[j].学术研究,2003(10).

[8] 曹威麟,赵利娜,郭江平.师生相互期望与心理契约演进与调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9] weilin cao. renfa zhu: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execu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etween organizations and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7, (8).

[10]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第4篇: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非商贸类高职学院 商务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19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Training Model Guided by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Take Non-commercial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WANG Xiaoli(Jiangxi 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 Ganzhou, Jiangxi 341000)Abstract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should take complex and highly skilled routes. College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talent marke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widely welcomed, demand is rising year by year. However, with the non-engineering majors based commerce Vocational College, its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overall level of weak employment market less competitive. Therefore,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training reflection and reform of non-commercial vocational colleges, it becom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the use of engineering majors based vocational college advantage of its superior resources around the students, from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er training objectives optimization, etc., will be trained to meet the "thick foundation students, wide caliber live job, "the three requirements of compound talents, such students in the workplace in order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Key words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Non-commercial vocational college;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1 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全球经济一体化,交流方式多样化,要求人才培养应走复合型和技能型路线。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高职教育模式,主要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岗、证、课一体)和“2+1”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大部分院校实行的“2+1”模式就是三年教学,其中两年校内教育,以理论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在当前的大部分研究中,研究者们皆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在关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研究者们亦主要围绕“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校企合作”和“行业先导”等主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 非商贸类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不足和优势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英语应用能力总体水平不高。虽然当前已有大量研究是围绕高职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开展,但是极少有研究者关注高职院校的类型,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所处高职院校的地位和现状鲜少关注,致使很多研究的差异性不大,针对性不强。相较于非商贸类高职院校而言,商贸类高职院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有着绝对的优势,因其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齐全的教学设备和完善的教学环境。

相较之下,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非商贸类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总体水平较弱,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招生不理想、规模小、双师型教师少、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少,学生专业技能较弱、岗位灵活性较差、离复合型人才的标准相差较远。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非商贸类院校虽然针对商贸类的资源较少,但是以工科为主打的专业是该类院校的强项,资源设备,师资力量皆完善和充沛。因此,这也给商英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和绝佳的优势。学生在掌握商英专业知识之余,选择自己想要选修的感兴趣的本系部或其他系部其他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了解该专业的基础性知识,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拓宽平台,增加就业筹码。而且,这一优势是商贸类院校不可比拟的。

基于上述现状和优势,要走多元化路线,反思和改革非商贸类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3 多元智能理论与商英人才培养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人类的智能可以分成以下九个范畴: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

3.1 鼓励学生勇于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人都至少拥有一项优于他人的智能,或逻辑、或人际、或言语等。面对现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感慨生活的压力很大、工作的压力很大,且大部分的入学新生都是选择好就业的专业来就读,其中有的学生是兴趣所致,有的学生只是为就业而选择。暂且撇开那些因兴趣所在而选读某专业的学生不论,就后者而言,为了更好就业,而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人数通常占据了九成以上,其间亦有半数以上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智能优势并不在此,人数之多,令人瞠目。我们无法也不能改变这种选择,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能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济前进的必要因素。但是从个人智能的发展规律和以人为本,追求快乐生活而言,这样一种违背个人兴趣和智能优势的选择,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更多的坎坷,更难体会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的真谛。他们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补充自己的不足,往往放下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习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这也正是我们为何会经常看到不少学生付出了双倍努力,却始终收获很少的关键原因。

因此,鼓励学生勇于拾起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当选择了不是自己专长所在的专业,而又不愿放弃选择时,就应勇敢拾起自己的专长,大胆地去辅修和选修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专业,虽然或许无法精通,但是在兴趣和特长的帮助下,至少能让自己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能给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给未来的发展道路增加一份选择。

在市场的指导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或许无法做到一比一的比例,但是至少让天平倾斜的角度小一些,让学生们的学习快乐一些,今后的工作快乐一些,才能带来生活上的幸福感。

3.2 积极大胆地拓宽商英专业的辅修课程本科院校对于第二专业的辅修,开展得较为普遍,但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辅修专业的开展力度很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亦是如此。有的学生对理工类课程感兴趣,有的学生艺术类兴趣较浓。我们在鼓励学生勇于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时,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发挥优势的空间和时间。现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大多为:单证、函电、会话、外销、秘书、国贸等专业课程以及大量的听说读写基础课程,选修课、辅修课程极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皆为大众性的普通商务型人才,该目标在各高校间的差异性很小。统一的培养目标并不能满足所有高职院校商英专业的人才发展需求。不同类型的高职学院,自身优势也不一样,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学院特点和优势,给商英专业学生制定既满足商务人才标准又兼具学院特色的培养目标和方式。

非商贸类高职院校的学院特色主要表现在核心专业及重点专业发展迅猛,师资雄厚,教学资源充分,就业平台广,职场发展较好。学院利用这些优势,将核心专业和重点专业进行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再分配,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制定和安排适合他们辅修的课程和时间。非商贸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一个年级常常只有一个班级,船小好掉头的特点给辅修课程的安排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了解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确定辅修的专业和课程;(2)可依据修选人数,选择专门开班或跟班学习的方式;(3)辅修课程的内容设置,应以入门和基础型知识为主,后期依据学生的自身需求和学习能力,再采用跟班教学的方式。(4)将辅修专业或课程的教师进行师资的优化配置,将教师的才能应用到各个专业的学生身上,而不是限定在本部门的教学工作中,也能加强学院教师间的交流。

很多行业的国际交流加深,需要能用英语进行熟练交流的英语人才,对外交流,进行英语口译或英语文案。掌握一些专业基础知识,能帮助这些英语人才在交流的过程中,更为得心应手。同时不少学生就业时,并不是完全选择自己的本专业,而是选择自己有优势或感兴趣的职业。这样,辅修专业就促进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

3.3 充分发挥学院的就业优势,推进商英人才的就业每年都有大批的招聘单位来校招募新人,非商贸类院校在邀请招聘单位来校纳新之前,可以加大对外宣传,让用人单位了解商务英语人才的新特点――具备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能较之其他普通的商英人才更具特长,以给学生谋求更多的应聘职位和机会。同时,不少企业都需要外联人才进行熟练正确的外语交际,学院可以通过就业动员大会,增强商英人才信心,鼓励商英人才大胆尝试其他专业的招聘,以寻求更广的平台。

4 总结在这条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道路上,我们可能无法一蹴而就,满足所有学生的所有兴趣和特长,但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结合学院的发展现状,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平台,让学生自主性地选择竞争筹码。

第5篇: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做规划超越自我。为了让新班主任能够健康成长、超越自我,学校将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次校本培训内容确定为“科学规划,成功在握”。要求每名班主任依据学校建设及个人职业理想,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确定符合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以便实现自我超越。规划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便于执行。学校领导对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指导性建议。每位班主任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施中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做阶段性小结,教师学年末进行自我验收和评定。

多读书凝聚智慧。班主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青年班主任要想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是一件容易事。学校为他们选购了《新编班主任书简》《班主任》《优秀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做的十件事》《班主任工作艺术》《细节决定成败》等书籍,让他们在工作之余通过读书寻找有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策略,凝聚班主任的教育智慧。

走出去开阔视野。学校大力支持青年班主任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曾选派优秀班主任参加“部级班主任远程培训”“优秀青年班主任教师进站培训”“心理教师远程培训”等活动,带领青年班主任走进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丁香小学、通州区史家分校等德育优质学校。通过外出学习、观摩,班主任们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更新了教育观念,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请进来直面专家。学校曾先后邀请了特级教师张光英、纪晓村以及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研修员张凤仙老师等到学校做系列专题讲座、现场做课或来校进行跟踪听课指导;组织教师们收看“提高德育管理实效性”专题讲座。各位专家不仅给班主任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带来了新的气息。

静下来研修校本。学校在认真分析师资现状的基础上,将校本研修作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重点,让青年班主任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制定了《校本研修活动管理办法》,并在继承、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又相继推出《班主任评价细则》《优秀班主任选拔和管理办法》等。学校以“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站稳讲台、教研为主、全面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研修发展的支点,使校本研修扎根于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我们还组织青年班主任积极参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次评价,促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课题研究,此课题被确定为通州区“十二五”规划课题、北京市专项课题。

结对子共同发展。学校充分发挥骨干班主任这一优质资源在校本研修中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建立“骨干班主任―年轻班主任”帮带制度,要求骨干班主任必须带一名以上年轻班主任,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跟踪指导班级管理等形式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交流、探讨,提高青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能力,使年轻教师与骨干教师共同成长。

第6篇: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首届论坛的主题为“培养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在开幕式及刘彭芝校长教育思想报告会后,分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三个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来自全省的600名“未来教育家”高研班学员以及长沙市教育系统300多名校长参加此次论坛。31位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校长围绕核心议题,逐一发表了主旨演讲,7位高校专家分场次集中作了8场精彩点评。纵观论坛的专题报告、主旨演讲、互动论坛、教学观摩和专家点评诸环节,首届“湖湘教育论坛”突出倡导以下教育价值取向。

一、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成框架,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活生生的有知情意的人和发展创新的人为核心。基本内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校长和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些素养。

我们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校长富有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本届论坛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总校长刘彭芝的教育思想报告会拉开序幕。刘校长从教50年,担任人大附中校长和总校长20年。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创新,帮助刘校长形成了以“爱与尊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以“引领与担当”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实践体系。刘校长在专题报告中,以具体生动的案例阐释了“爱与尊重”的教育理念,彰显了对教育的大爱、大智慧、大成就。在刘校长的引领下,人大附中飞速发展,成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名校,开创了“以人为本,多元开放”的综合育人模式,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人大附中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如果刘校长本人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话,又怎么能带出一支有创新精神的教职员工队伍,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事实上,人大附中能够成为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摇篮,与刘校长这位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的引领直接相关。

在本届论坛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李素洁校长发表了《聚焦课程建设,培育核心素养》的主旨演讲,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和主阵地,保证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全面落实基础型课程,夯实文化基础;扎实推进拓展型课程,促进自主发展;积极探索活动型课程,激活社会参与。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毛善新校长的演讲主题则是《弘扬学校文化,提升核心素养》,其认为“只要不断弘扬学校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学生核心素养自然会得到更高更快更好的提升”。这就从弘扬和提升学校文化的视角,回答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保障与路径。

二、践行立德树人

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育人”比“育才”更重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高中教育分论坛的东道主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刘维朝校长发表了《办一所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的主旨演讲。刘校长认为要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校,必须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增强学校的个性,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为此,要重塑课程观、育人观、教师观和管理观等教育思想观念,提出优质化、个性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等发展战略。刘维朝校长主导雅礼中学的教育实践,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向雄海副校长的《培育豪迈的中国人》,湖南省湘阴县左宗棠中学的陈觉民校长所作的《弘扬左公正能量,谱写教育新篇章》主旨演讲,都是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诠释。其倡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真正落实到教材课堂中,落实到文化育人中,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落实到政策制度中。三是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深化课程改革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少具有教育情怀和改革魄力的校长,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本届论坛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星城实验中学陈克勤校长的主旨演讲,结合该校办学实践,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六大改变”,即改进学生观、改良德育、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改进教师培训机制、改善学校管理机制,初步行成了六个方面的办学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强劲动力。永州市教科院唐作明所长的主旨演讲,追问新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认为课改的目标指向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人”和“人的发展”。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课改、课改为了什么、课改怎么改三大基本问题。湖南省张家界市国光实验学校王宏星校长以《变革课堂,演绎精彩》为题,交流分享了该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六点经验: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二是开展学习培训,培植课改土壤;三是完善五步流程,提升课堂魅力;四是整合多方资源,丰富课改内涵;五是加强过程管理,促进常态实施;六是实行集团办学,辐射师范引领。

四、倡导专家治校

为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国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湖南省把名师名校长的培养作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实施“名师、名校长、教育家成长计划”。湖南省从2014年开始,由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牵头,以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为契机,3年累计设立了中小学幼儿园“未来教育家”和“青年精英教师”18个高端研修项目,培养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园长)共830人。高端研修项目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长沙师范学院,采用集中研修、网络研讨、实践提升等混合式培养方式,通过2~3年(每年集中研修不少于35天)的系统而专业的培养培训,造就一批师德高尚、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深厚、实践能力突出、教育智慧丰富、具有深广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领军人才,引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及校长队伍的整体提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

本届论坛促进了部分名优校长进一步梳理、提练和提升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专家型校长的大家风范。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武建谋校长在主旨演讲中坦言:“做教育,有人追求规模,有人追求速度,有人比拼分数,我们想树立一种价值观,即用心丈量教育的深度。”他主张“良善治理,从心开始”,特别注重文化力量的凝聚、主体力量的释放、结构力量的创生、场域力量的孕育、美育力量的开启和梦想力量的指引。湖南省长沙高新区东方红小学周大战校长主张办智慧的教育,倡导“智慧育人,育智慧人”,特别是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智慧课堂,从课堂教学结构入手,规范课堂教学流程与环节:学习导航自学提问合作探究测评反馈实践延伸。

五、加强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R祷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本届论坛上,有多位“未来教育家”畅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第7篇: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校本研修这一新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的推广,为历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自我发展提出了一个良好的解决之道。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校本研修年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本研修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一

为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和教研的需要。特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内容如下:

一、研修目标

在教学中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业务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农村教学的业务能手。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3、提升业务,乐于动笔, 扬长补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每天坚持动笔,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

校本研修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二

本学期,我着重从德育出发,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把研修工作落到实处,在课堂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

一、良好的师德,是自我教育完善的需要。

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记得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刻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认真研究新课程。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标,能够把握新课标“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精神,特别对新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做了学习和研究,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活动,提高了自己备课和讲课教学水平。

在我的课堂教学上,我带给我的学生是一种音乐学习的轻松,明朗而高效的节奏感,严肃而活泼的氛围,重学法指导,重合作意识的培养,重情感交流。在新课标下,我觉得教师的教学要放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内趋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音乐知识;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我坚信,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在适应了我的授课模式以后,渐渐地从对我的课堂发生兴趣转向对音乐学习感兴趣。我是发自内心地感动于这种良性的循环。同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能够适时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习紧张感和焦虑感,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本能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实丰富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爱是教师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去爱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我们应该用先进的理念、恰当的方法带给学生鲜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现代社会有用之才。我愿用这一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在知识的海洋里播种与收获。愿我们的生命在收获与播种的海洋里飞溅出璀璨的花朵。

校本研修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三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随着基础刻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现实。因此,学校必须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尤为重要。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校在加强校本研修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工作达成度概述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厩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英语组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内进行“师徒结对”,帮助他们尽早走向成熟。他们是这样做的 (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对每一课时都为他们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同时向他们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课堂为她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平行班听她们上课,总结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分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2)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通过一阶段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让新教师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与重建。(3)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英语学科的每个单元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每个版块的功能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出的课型也就不同。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通过一年不到的师徒结对,两名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张丽丽老师在片级小班化教学评比脱颖而出,出片参加县级小班化教学评比;徐振飞老师由于教学扎实而代表新教师向全县的英语老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2、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课题研究模式。以我校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多元联动”校本研修提高中老年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研究》为抓手,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以“学科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组建了各学科的联动小组,由各学科组长具体引领承担本学科的日常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机的整合。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多元联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每一位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

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研究主题,我们确立的研究主题基于这样几个思考:一、问题直接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是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二、围绕课题研究目标能提升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三、在前期实践中骨干教师已对这方面有一定实践研究的基础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的主题,因为引领的力量与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开展“三段四步”主题系列联动教研活动。它分两个层面:第一、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就是对于确立的研究主题,如果之前骨干教师也没有很多经验积累的,就先在骨干教师的课堂中进行联动的实践研究,先从寻找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再到进入各自课堂进行实践,然后通过骨干教师之间的一次次互动研讨交流,集聚群体智慧,解决遭遇的问题,逐步对这个研究主题形成共识,形成可积累的经验与做法。第二:将骨干教师先行实践较为成熟的研究主题作为与其他教师联动研究的主题。具体的流程与做法是:

第一阶段:骨干教师示范性研讨。它经历了(1)认知准备(骨干教师进行相关主题研究的资料解读及结合主题进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2)骨干展示(先由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弹性化教案的设计说明等,在走进课堂上示范课)(3)问题研讨(先由骨干做自我评价,其他骨干就示范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中老年教师参与评价)(4)后续拓展(骨干教师把前期自身整个示范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整理成文本,然后让中老年教师学习,并结合研究主题布置一到两项作业)。

第二阶段:以其他教师实践为主的螺旋式研讨阶段。它经历了(1)合作开发与设计(围绕主题,集体备课,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集聚群体智慧共同设计教学方案)(2)初步尝试(先由一位教师尝试课堂实践,再由执教师自评,骨干教师点评,其余教师参评)(3)再度重构设计实践(骨干教师组织再次修改教学方案,其余逐一上重建课,再反思再重建)(4)反思、总结、提升(执教老师谈过程中的体会,骨干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作总结提升,并对主题研究作动态调整)。

第8篇: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1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容包括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教学研究、基本功训练和论文写作与答辩等内容。

1.1 理论学习。根据听障、视障、智障等不同专业,学习并掌握相关特殊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法律法规。每一名教师都要制定一份三年的专业成长规划;针对新入职教师,还应制定“青年教师三年校本研修计划”:第一年,系统学习手势语、手指语、盲文,熟悉盲、聋、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常规;第二年,熟悉各科教材、教法,能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第三年,传承和发扬骨干教师的优良传统,能独立承担并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1.2 课堂实践。特殊教育的课堂实践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包括听课、上课、评课等环节。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赛教和学科教研活动,并组织学科组长和学科组成员对每一节课进行现场点评。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1.3 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包括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改革研究和教育专题研究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催化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教科研管理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1.4 基本功训练。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基本功包括手势语、盲文、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计算机操作和多媒体运用等。基本功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校本研修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的学习与考评一般都穿插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因此,教研组在特教教师基本功培训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5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制定和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总结成果等,这是特殊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必需具备的能力。

2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方法

2.1 理论学习。方法一:学校分期布置学习任务,让教师学习各自专业的理论,以自学为主。要求做学习笔记,写学习心得,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方法二:根据学校校本研修实际和教改课改的情况,采取自荐与聘任相结合,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或示范课的形式向同行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方法三:开展“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研修。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同时制作成幻灯片,利用校本研修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产生“一人学习,众人受益”的效应。

2.2 课堂实践。方法一: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教研制度。尤其是近年来,电子教案的使用,为教师集体备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次备课更是教师个性教学的体现。方法二:发挥优秀教师引领作用。特殊教育学校要坚持做好“青蓝工程”,让每位教龄在三年以下的教师寻找一名师傅“结对子”,并签订师徒协议,定期组织汇报课,以这些特定形式将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落到实处。从而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3 教学研究。方法一:开展大教研活动。大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个人授课、现场说课、全校反馈、积极修改等环节。它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突飞猛进、迅速的成长起来。是打造骨干教师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方法二:开展校园网络学术论坛活动。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让教师们积极在网上发表教学反思、教学经验论文等,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可以筛选出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文章推荐到特殊教育期刊上发表,促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等的显著提高。

2.4 基本功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提高新教师素质的重要方法。学校每学期应制定一定的学习任务,研修教师自己进行练习,学校在一定的时间进行考核。实行基本功过关制度,教师的每一项基本功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2.5 课题研究。方法一:专家引领。针对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定期不定期地邀请国内知名特教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指导等活动,进行“现场诊断,临床会诊”,帮助教师解答疑难。方法二:实践提升。随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迈进,国内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开始试用普校教材,与聋校教材相比,知识和信息量增大了、广泛了,教育资源丰富了,但针对特殊学生,教育的难度也加大了。教师该如何根据特殊学生特点把握好教材的程度呢?学校可以分教研组设立运用教材课题,让教师们边探索运用边总结经验,撰写科研论文,以培养和提升教师课题研究能力。

3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层次

3.1 抓紧新教师培训,做好入职第一步。对于处在步入特教岗位初期的新教师,应主要进行进入职业角色、熟悉特教岗位工作方面的岗位培训。培训内容为特殊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等业务理论知识以及中国手语、中国盲文等基本功训练,同时要为每个新教师安排一名指导教师手把手的进行指导。学期末对每名新入职教师进行业务理论以及基本功考核,同时要求他们为全校老师上一节课堂教学汇报课。这些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为新教师的顺利上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搞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打造教师队伍中坚力量。对于处于职业成熟期的教师,主要进行胜任职业角色方面的培训,赋予他们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或培养新教师任务,促使其摸索和积累一定工作经验,提高职业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

3.3 塑造专家型教师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处于职业高原期的教师,学校应多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向前迈进,渡过教师成长过程中比较困惑、痛苦的阶段。以寻求新的生长点后取得新的发展和新的成绩,实现生命历程质的飞跃。

4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

4.1 规范校本研修的层级管理。校本研修工作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场”,使所需管理的项目(包括人员、课题、时间、信息等)一进入这个“场”,就能运转自如,“低耗高效”。为此,学校应构建校本研修组织系统,形成校本研修网络,有利于校本研修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校级领导是校本研修的决策层,把握校本研修的方向,并提供人、财、物、时等方面的支持;各职能部门是执行层,具体组织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研修水平;教研组是基础层,在教研组长的带动下,参加到校本研修和教科研活动中。

4.2 做好校本研修组织制度管理。学校应建立健全的一整套的校本研修组织管理制度,包括校本研修方案审查制度、校本研修过程指导制度、校本研修档案管理制度、校本研修评价激励机制等,使校本研修工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以保障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

4.3 注重校本研修的资料管理。学校应要求教师严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好教学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学校可将校本研修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教育故事、心得体会等整理成册,让大家共享、共勉,给教师成就感。

第9篇:培智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1、深入课题研究,不断完善和改进“五环跟进校本研修”。为让老师们有目的的进行课题研究,同时提高评课的针对性,我们在原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增加了课堂观察量表的使用。年市教学工作会议上,张衍峰局长在讲话中表扬了我们这一做法。如今,我们将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研究和“五环跟进校本研修”融合成了一个课题,获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教研室领导评价我们说,附小的课题做的实,效果好。

2、推动“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积极参与数学学科的教研活动。我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在完成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外,我积极参与数学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我的听课都不少于40节,年也不例外,上半年我听课43节,下半年听课45节,并且在听课后及时和讲课教师交流意见。

3、致力于青年教师培养,积极提供发展空间。继路岩参加市创新课比赛之后,教科室抓住机遇,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市级公开课和观摩课研讨。仅去年下半年,教科室到教育局领回的获奖证书就10个,有王老师、李老师、张老师、杨老师、武老师为新招乡镇教师执教示范课的获奖证书,有张老师、刘老师在数学教材培训上执教观摩课的证书,有尹老师在市直小学视导总结暨教学研讨现场会执教观摩课的获奖证书,有刘老师市优质课一等奖的证书,还有刘老师在市教学研讨会上提供观摩课的证书。

4、教科室有一支甘于奉献的干部团体。市直小学视导总结暨教学研讨现场会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展示我校“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的成果。语文李教师,代表“五环跟进校本研修”活动的众多受益者,在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孙主任带领的四年级数学组现场展示了课前会议、先行课的课堂观察、课后会议三个环节,尹老师提供课例,栾主任、海主席、赵主任、孙主任等,参与了现场听课、评课。尹、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主任出色的点评,特别是孙主任落落大方的主持,博得与会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好评,夸赞师范附小的教研水平高,教研氛围浓。“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的研究成果,得以在全市推广。

5、年青教师富有智慧。当我把崭新的获奖证书从教育局拿来发给获奖老师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成绩,归功于数学这个团队。的确,每次出市级公开课,数学上的几位主任都会主动凑上前来,献言献策,年青教师....也经常参与研讨。尹老师参与的最多,她心灵手巧,不但经常有奇思妙想,而且能设计课件。年青教师的活力与智慧,使得课堂更是锦上添花。海主席不止一次动情地说:她的成功非常感谢附小这个富有智慧的团体。

6、抓住点滴机会,进行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提高。每次外出学习后,我都让老师们把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整合,统一格式,写成文章,装订成册,有次序的在各个办公室传阅。阅读后,每位教师在后面签名或者写一句感悟。这样做,既是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提高升华,又从不同的视角向没能外出参加学习的老师传递了会议精神。实现智者双赢。上学期迎接市规范化学校复验时,专家看到我们装订的培训档案,特意对这一做法提出了表扬。

7、教好学生,做教师表率。无论有什么事,我尽量不耽误学生的课,总是及时调整,事后补上。我充分利用课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完成待优生的辅导工作,上学期期中,期末测试,我班均取得了同年级同学科第一名的好成绩,及格率100%,优秀率93%以上。我认为,主任,就应该当好老师的表率。既要做好学校分配的管理工作,更要完成本职教学工作。因为我们的身份是教师。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对数学学科关注多,对英语学科关注少。主要原因是:英语组的老师年青,个个都都好学上进,尚且有本阳主任,丰霞老师和田翠梅老师这样敢于负责的领头人。

2、考虑教师专业发展多,考虑学生成长少,由于教科室的职责所在,我很少去思考应该组织哪些适合学生学习的学科活动。

3、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对学生缺少耐心,几乎不进行课下辅导。也忽视和家长的交流,轻视与家长的合作。

4、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重视数学学科的教学,轻视地方课的学习。

5、学科思想严重,太重知识情结。对学生不够关爱,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培养。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1、让备课更有实效性。鉴于上学期备课出现的问题,教科室在上学期期末,草拟了“关于备课的补充规定”,以发往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