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范文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精选(九篇)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

第1篇: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范文

关键字: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14-01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展迟缓,其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刻板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离不开感知的对象,离不开行动。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自己生活,将生活体验运用到语文学习中来,在语文的学习中增长自己的生活知识,更好的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这样既降低学习的难度,又增加学习的乐趣,促进智障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

1.教学内容生活化

1.1选择生活化的教材。教材选择上,要选能凸显生活化教学的教材。教材中应该有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常用字,有生活常识、社会伦理、社会风俗、生活习俗等。另外,教学不应完全依赖某套教材,可以教材为主线,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努力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教材。

1.2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从本地的地方特色出发,可以了解本地的物产,可以欣赏本地的奇山秀水,可以学习本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字词,练习描述看到的景物,练习说一段通顺的话。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难度,学生非常容易接受,教学效果非常好。

2.教学方式生活化

2.1在生活环境中进行教学。依据智障儿童的生活需求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智障儿童日后要独立生存于社会就必须掌握衣、食、住、行几个方向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自我照顾,自我服务。因此在选择和设计适应语文课程的内容时我们就应该以是否符合智障儿童的需要加以取舍,促进智障儿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

智障儿童大多情况下独立生活能力差,容易依赖他人,生活天地狭窄,社会交往十分有限,使他们很难融入社会,更没有能力去参与社会活动。所以,课程内容应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各种起码的适应能力。

2.2模拟生活场景。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从而进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学"上超市"一课,有的同学扮演收银员,有的同学扮演顾客,上课时模拟人们购买商品、结账等生活情节。这种情景设计,贴进生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是从生活中来,并最终掌握了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去。

2.3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善于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活化等特点,老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如教学《悯农》一课,可以运用电脑课件,制作老农在烈日下劳作,汗水滴入土里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农民耕地的辛苦,使学生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智障学生的生活语文化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语文的学习不能和生活脱节,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3.1学校生活"语文化"。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读书看报,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等。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2家庭生活"语文化"。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智障学生对亲情的感受体会不深,为了让学生体味亲情的可贵,家长配合老师,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放学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每天回家将一天的校园生活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3.3社会生活"语文化"。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参观、游园活动等,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在培智教育中贯彻教育的生活化理念,让学生能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可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全礼.《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与教育纲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2年

[3]邢同渊. 《智力障碍儿童教学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2篇: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9-070

培智学生是社会上一类特殊群体,是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予其关心和关注的,同时培智生也是单纯和美好的,虽然他们在认知和智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他们渴望去融入社会、渴望去适应生活。对此,我们特殊教育教师,在“公平”“平等”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不仅要重视开展对培智生的语文教学,还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尝试借助生活化教学方法来拉近培智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培智生们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知其中的人文属性、情感内容,以在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生活技能的提升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作者立足自身教学经验,就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进行阐述如下,以为一线特教同仁提供一份借鉴。

一、借助生活化语言

培智生由于疾病等原因造成其在认知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对抽象语言的理解能力更是比较差,进而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对文章中的语言进行朗读,而是要善于借助生活化语言对文章内容或者文章主题进行转述,在促进培智生理解的同时,有效降低培智生的语文学习难度,进而有效调动培智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例如,在组织培智生们学习《银行》这一课内容时,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问了培智生们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问题,老师身上有200块钱,不想花掉它,但是放在身上又怕丢了,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帮老师呢?”進而在生活化语言的引领之下,引导培智生们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心态下进行主动思考,这样不仅能够自然而然的引出“银行”这一课堂教学主题,还能促成培智生们对后续课本知识学习欲望的提升,进一步助力课堂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二、引入生活化内容

培智生虽然在智力方面逊色于普通学生,但是他们同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我们就不能只将目光放在课本上,而是要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指引下,为培智生们引入生活化内容,以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效拓展培智生的知识视野,使其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能够学到语文知识,还能够获得生活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组织培智生们学习《看电影》这一课时,我专门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大屏幕上以全景图片的形式为培智生们展示了影院的结构内容,给培智生们注意介绍电影院的配置:音效极佳的音箱、投屏清晰的大屏幕、柔软舒适的座椅……并引导培智生们学习如何在电影院黑暗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座位号码、寻找“安全出口”的位置;同时提醒培智生们在观影的全程要注意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走动……进而在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引入之下,帮助培智生们学习在电影院有序、顺利、完整观看电影的方法,以使培智生在更好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进一步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培智生大部分都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才能够引起其注意,才能够加深其学习印象,就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课上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为培智生们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给予培智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以在增进其学习“熟悉感”的同时,既能够帮助培智生们增进语文知识的学习效率,又能促成培智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例如,在组织培智生们学完《好客的小主人》这篇课文之后,我就在课堂上为培智生们构建了“做客”这一生活化场景,即搬几把椅子作为“家”里的沙发,用几个凳子拼在一起作为茶几,随机邀请几名培智生扮演“家”里的主人,再挑选几名培智生作为来“家”里做客的客人,从而引导培智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等进行待客、做客这一生活化场景的表演。在此过程中主要以培智生作为主导,教师负责从旁指导,可能培智生在表演时说话不是特别流利,待人接物的行为也相对比较生硬,但是我相信通过这次表演培智生们在欢乐的表演氛围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更能够加深对“待人接物”等文明礼仪的学习效率。

四、开展生活化实践

第3篇: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培智儿童;开放式语文;以人为本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自主化、开放化,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传统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一、开放式语文课堂的内涵

何谓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并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

二、开放式培智语文课堂提出的重要意义

实施培智学校语文开放式教学,有利于每个弱智儿童的发展,开放式语文教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并获得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多地进行交流与合作,开放式培智语文教学体现在内容的开放性、方法的开放性、结果的开放性上,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放式培智语文教学沟通课堂内外,联系各门学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三、开放式语文课堂的构建

为了有利于智障儿童主动参与,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让智障儿童体验到成功,从而开发他们的潜能,给他们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智障儿童学习不同的语文,人人学习有价值的语文,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进行开放式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

(一)精心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

正如叶圣陶先生强调: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开放式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内容,可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工作,选择与智障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使培智语文的教学内容摆脱课本的束缚,成为生活化的内容,更好地为智障学生学习知识、学会生活服务。如,在学习《家电用品》时,借助多媒体展示,把生活搬进课堂,删除了老教材上一些过时的电器,增加了一些紧跟时代学生常见的电器,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家电用品的用途、用法,把书本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并在今后生活中学以致用,使老师和学生一同走进生活。

(二)努力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入境”“体情”,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精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首先根据教材设疑“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它们什么都没带,怎么能栽好树呢?”,再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小动物怎样利用自身的特点来解决种树没有工具”这一问题,让他们自由选择各自喜爱的动物角色,戴上头饰,演一演小动物的动作。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形成和谐协作的氛围,人人都充满兴趣,互相取长补短,每个人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科学采用开放的教学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之间都是相互开放的,我们要兼收并蓄各种教学方法之长,善于因时、因生、因情地运用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课文《学做家务》时,我的第一课时就是在厨房里上的。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想、说等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各种厨房用具,指导大家一起做家务:扫地、收拾桌子、清洗锅勺碗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的体验。他们不仅认识了厨房用具,学会了许多表述的词,还学习了做家务。

(四)重视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对智障儿童的评价只重视对结果的评价,不重视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评价,并且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利于智障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构建开放式的教学评价系统,既要注重语文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应当侧重两方面问题:(1)以激励为主。评价要关注到每个智障儿童的个性差异,应当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发挥激励作用。(2)多元评价。评价的形式不能过于单一,要多样化,可以教师进行评价,也可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还可以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帮助智障儿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从而激发智障儿童内在的学习动力。

开放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培智学校开放式语文课堂的构建,以智障儿童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智障儿童通过多种渠道去实践、体验、创造,主动获取知识,并学会学习。培智学校老师面对教材老化的实际情况,要大胆创新,整合教材,走进生活,在教学内容上开放,教学方法上创新,建立适合智障学生的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J].现代特殊教育,2007(4).

第4篇: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范文

对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海淀培智于文校长在《生活语文和生活数学的丰富内涵》一文中指出:“二者是内容与目标的关系。”我国特教专家陈云英教授在《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中也指出:“将‘实用语文’课程的性质确定为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统一的基础性学科。”

我们深切感到,要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语文和生活如何“整合”是关键。我们既不能像普小那样简单链接,也不能像单纯生活主题课那样去除语文教学的系统性、规律性。如何达到语文与生活有效结合,互相促进,实现两方面丰收,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本体论:“生活即教育”;组织论:“社会即学校”;方法论:“教学做合一”;目标论:“培养真人”;认知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目标: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找到智障学生语文学科与生活有效结合的方法,互促互进,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能力。

内容: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整合,从而促进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1、根据“生活教育”理念,确定整合型生活化语文目标。2、根据“生活教育”理念,力显生活化教学方法,强化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性。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象:通州培智学校1-9年级智障学生。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找到相关理论以及好做法。通过调查了解各培智学校的做法,并进行汇总、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研讨,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语文学科与生活相整合的教学目标。通过行动研究即教学实践,整合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并探讨出行之有效的促进整合的教学方法。

四、研究进程

1.确定“生活语文”的整合型目标。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我们感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孩子更好的生存,更好的在这个社会上生活。由于智障孩子的特殊性,它需要的训练更接近于他的真实生活,更直接的能为他现在的生活服务,同时也为将来更好的生活打下一个铺垫。而这个生存能力地提高,我们是从语文学科这个特有的角度来促进的,因此,这个目标不仅要具有语文学科特有的特点,还应具有现实性、生活性、实践性、前瞻性。

(1)确定语文工具性目标,保证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与教学规律;(2)确定生活方面的相关需求;(3)形成整合性“生活语文”目标。

2.整合教学资源,强化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性。根据“生活教育”组织论:“社会即学校”,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在直观中、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练习、运用,把学、做统一起来。

(1)在“生活”中学习:①编写教材,把学生的真实生活搬进课本;②制定更为细致、具体、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教学目标;③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④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

(2)在“生活”中运用:对智障儿童来说,学习知识的主要意义便是应用于生活,从而达到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甚至能够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生活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学习《我爱爸爸妈妈》,就要求学生做一件爱爸爸妈妈的事情,如扫扫地、捶捶背等,让孩子真切领会句子含义。学习了《春天》一课,就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公园里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丽,了解更多春天信息等。

五、研究成果

1.根据“生活教育”理念,确定出整合型生活化语文目标

2.根据“生活教育”理念,找到生活化教学方法

如:在“生活”中学习。编写教材时,把现实生活搬进课本;订立具体生活化教学目标;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在“生活”中运用等。

六、结论与建议

1.整合性教学目标有利于“双目标”实现。

(1)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因为目标是按照听、说、读、写最为表现语文特征的四个方面去制定的,这就保证了语文性。同时也保证了知识系统的螺旋式上升。

(2)体现提高生活能力的宗旨。教学内容是生活的、教学目标也是生活化的,这就保证我们教学是(甚至是直接)为学生生活服务。

(3)体现目标与内容的统一。由于我们的目标是生活性的,因此具有具体、直观特点,体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形成了目标与内容的统一。

(4)具有相对灵活性。整合的目标把握大方向,并没有指出具体内容。保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体现教学个性化、针对性。

2.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有所用

第5篇: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语文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世纪后期,世界各国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持续遭到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势,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美国对其“一元化”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力求构建多元的教育体系。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多元智能”概念,提倡培养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突破传统的“工厂批量式生产”的教育模式,这样,多元智能理论应运而生。多元智能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包括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作为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认为教师要“因材施教”,从多元方式切入教学,“让不同类型思维方式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

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不仅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而且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智能结构方面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下面笔者将结合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和课程标准,简要阐述这八项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语言智能对听说读写的综合培养

语言智能是语文教学主要培养的智能,而“听说读写”能力又是语言智能的核心体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提高听的能力:课堂上老师是灌输知识的角色,学生是倾听者、接受者的角色,因此提高学生有效倾听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首先要保证教师自身对语言的把握规范、正确,做到清晰流畅、思维严谨,使学生爱听、乐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其次可以播放一些电视、电台的新闻时事,经典的戏剧对白、小说,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等,让学生在欣赏中主动模仿,并不自觉地被感染、提高。

(2)提高说的能力:说的能力就是语言表达与交际的能力,是语言智能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头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培养、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命题演讲,小型辩论赛,或者即时发表对当下时政热点、奇闻趣事的看法等,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多得。

(3)提高读的能力:阅读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态度,能促进学生知识增长的同时有效训练其语言智能,并起到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的作用。教师要提倡、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比如可以提供一份科学、系统的书目,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和有价值的新书籍;可以组织读书沙龙,传授精读、泛读等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做笔记、写心得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更好地理解书本,建立独特的人生观;还可以在交流中形成竞争性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拥有自发性的读书愿望。

(4)提高写的能力: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言智能表现的重要形式。写作不能思维狭窄、内容空洞,必须有真情实意、真知灼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规划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话题可写,为此可以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思想的命题作文,如“中学生恋爱利弊谈”“我能行”“校服之我见”等,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更要倡导学生写日志、写微博,看新闻、写见解,积累素材,勤加练笔。

2 数理—逻辑智能对理性思维的培养

数理—逻辑智能指的是数学和逻辑推理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它不仅体现在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中,也蕴含在语文、英语等文科课程的学习中。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注重技能训练和思维发展”就是对逻辑—数理智能培养的一种体现。高教版的许多篇目本身亦包含了丰富的逻辑因素,如《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劝谏逻辑性就很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也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因此,灵活运用数理—逻辑智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比如可以通过找寻关键字词,划分文章结构等方式,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归纳、整理等思维逻辑能力;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作品思想,开拓学生的纵深思维;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通过鉴赏同一单元内的不同篇目,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培养学生类比思维逻辑能力等。

3空间智能对图像认知的培养

空间智能包括了颜色、设计、意象、图案等多种要素,其中视觉化是空间智能的核心。部分职校学生在语言智能的表现上相对薄弱,但他们具有丰富的立体思维,对立体化的设计更敏感、更容易把握,具有在空间智能上的优势。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师要大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例如,可以将教室墙壁的区域充分利用,来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个人感悟,并做到及时更新,营造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可以采用视觉化强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优秀的影视片段、有趣的动态图片等视觉素材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利用日常写作,培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强化思维构想,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训练学生逆向思维、换位思考、迂回思考等能力。此外,强化教师的板书设计对于视觉智能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日常教学中,教师简洁、清晰的板书既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又兼具艺术欣赏性,是增强学生空间智能的重要方式。以的《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为例:

4 身体运动智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身体运动智能指的是借助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灵活性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在运动中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是一种效率显著、充满乐趣的学习体验,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单调,也要求新求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记忆卡片,编辑读书心得等方式来锻炼动手能力,加深学习记忆;或者选择恰当的小说、戏剧,让学生分配角色,在排演中细心揣摩角色性格、心理特征,把握文章脉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文章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5 音乐智能对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节奏智能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音乐节奏智能占优势的人对各种非语言的声音和日常噪音的节奏都很敏感。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学中教师适当、适时地利用音乐,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心灵感悟的体验性学习。比如采取音乐导入,配乐诗朗诵等形式,可以达到营造意境、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等作用,教师还可以把一些语文知识编成打油诗或者顺口溜等幽默风趣的形式,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6 人际交往智能对交际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理解他人、留意他人差别的能力。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主要围绕在师生间以及学生间,因此需要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友好的班级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中进行。一方面教师要放下姿态,主动帮助学生解疑答惑,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促进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要建立友好互助的交流,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高教版语文每一单元都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资料,准备讲稿,制作投影,大家各尽所长。这种形式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共享这个分工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充满活力,学会尊重他人,起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的作用。

7 内省智能对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内省智能指的是认识、洞察、反省自身的能力。职业高中的学生对自己不能形成很好的认识,容易产生自卑或自大的情绪,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发挥内省智能,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笔记、日记、博客等形式对自己的学习、日常生活进行自我反思,增强其自我认识、反思能力,培养健康、乐观的心态。另一方面教师对每个学生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积极肯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步。

8 自然观察智能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自然观察智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世界,并对他们进行反映、加工、条理化的能力。语文教学不能始终在封闭的教室开展,必要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贴近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新学期的语文课,可以带着学生逛逛美丽的校园,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灵感,舒缓了他们的学习压力。

总之,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扬长补短”,实现智能强项向智能弱项的迁移,在智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发展。但是,多元智能理论毕竟不是本土化理论,在吸收借鉴的同时,要与我国的教育现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梯度相结合,切不可为了应用而应用。

参考文献

[1] [美]Dav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第6篇: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多元智能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愈浓,追求得也就愈执着,学习效率也就愈显著。研究表明,不少在传统智能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当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艺术、运动、音乐等活动时,竟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就表明这些可能在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呈劣势的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并能弥补其劣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智能课堂,如给文章配乐,上千年来,知识通过歌唱和呤诵的方式一代代传下来。在20世纪,广告商发现音乐可以帮助人们记住他们的产品。但是教育者们却迟迟意识不到通过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其结果是,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广告音乐,却很少有与学校有关的乐曲,其实无论你教什么,都可以将它就可以说唱的形式。

巧“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结构特点将多种方法优化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真正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这样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使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又使学生的言语语言、视觉空间、音乐,觉空间、音乐韵律、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能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多元智能理论为达成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借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将认知过程用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进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生存和养成健全人格。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解决问题,其答案相应也是一系列的,也就是说方法和答案都是多元的,这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又进了一步。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排演课本剧,提高学生肢体运动智能。演出一场课本剧,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比如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置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这些工作无一不促进学生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增长学生才干,发展学生个性。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教学的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呆板,效率低下,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却可以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朝气。如果我们能将音乐智能教学、肢体动作智能教学、视觉空间智能教学、自我认识智能教学与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更佳。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信息媒体的多样性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变得形象直观,在多媒体提供的特有的声、图、文、动的学习环境中,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的非常轻松愉快,真正寓教于乐。例如本课的识字环节是重点,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单一的讲授式识字,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展示了要求认识的字词;为突破难点在课件中我以“蚂”字为例,形象地为孩子们展示了形声字的规律;在学生识字读文完成后,我又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在优美地音乐声中朗读儿歌。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孩子各种智能的发展,学生愿学乐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巧“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一种智能的发展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轨道,有的发展得早些,有的发展的晚些。比如:自我认识智能,各人的感悟能力不一样就说明了这一点。不仅如此,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智力的结构组成也不相同,因此,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特别是一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故事发展语言表达智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不论是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他们都津津乐道。故事是语言最广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往往把故事当成课堂上的娱乐活动,当成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忽视了故事的语言性这一重要特点。认识了这一点后,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将一个个有鲜明故事情节的课文改编成丰富多彩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接龙,改编,辩论……通过故事情节,运用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以“日记”发展自然观察智能。

传统的日记侧重于记录学生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日记的内容也多以语言表述为主,接触到多元智能理论后,我们将日记内容进行大胆改革,丰富了日记的内容。例如,日记不仅可以记录自己一天感受最深的,也可以记录数学方法对你的影响,还可以记录各科知识给你带来的困惑……日记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如:绘画、照相、剪报、歌词、数学题、摘抄等;以“实践”活动发展自我语言智能。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接到一个任务,遇到一个问题,让学生集思广益,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进行归类分析,思考评价各种想法,从而比较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交流、分离,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在灵活的活动方法中,学生的语言智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以“合作”培养人际交往智能。

第7篇: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非智力 英语 兴趣

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它在智力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断发展,还可以补偿智力因素的不足。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呢?

一、教师要确立学科教学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意识

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意识是对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是对其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因此,学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教师做到:其一,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游离于教学,成为单纯的一种培养活动。其二,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局限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要有超越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影响辐射面的追求和教学谋划。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求实现三个体现:教学目标要体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要体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要点;教学反思要体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点滴体会与感想。

二、充分挖掘教学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资源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英语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的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更好地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关键在于教师的开发意识和开发水平。我们不仅要对显性材料成分利用,同时对隐性材料也要精心开发,使英语学科的非智力因素价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三、在教学活动中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开发潜能

(一)启发动机,激发内驱力,发展智力,开发潜能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活动的内驱力,有了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做出顽强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坚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工具,掌握好并能自如地应用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时代性,挑明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以此产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性,进而发展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激发兴趣,启发智力活动,开发潜能

1.动用一切可能条件,营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室墙上挂上英文图片和卡片,出英文版黑板报,放英文歌曲,做英文游戏,尽量提倡用所学英文交流,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文世界里。

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像、网络、报刊等具有相当时代性与生活性的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CAI课件的声像俱全以及富有变化性的特点“出奇制胜”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利用求胜心理,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潜能。基于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他们对新事物感兴趣,但此心理易起变化,持久性不长,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制造机会,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及辩论赛,从而开发潜能。

4.探究研讨,使学生表面的、短暂的兴趣升华为深层的、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

(三)培养情感,促进学生潜能开发

1.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而使学生由“情”至“趣”。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在认知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还是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而且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动力、保证的。所以说,教学过程也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情感表现和投入,注重建立教育“情绪场”的效应,而且会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2.欣赏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挥潜能。教师对学生尊重、欣赏、接纳的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感染他们,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营造宽容、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想学、爱学的前提下会学、能学、学懂、学会,让教师在愿教、乐教的前提下会教、能教、善教,达到教学相长。

3.培养习惯,深化智力活动,促进潜能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习惯非常重要。在此阶段,通过教学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勤讲勤练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复习的习惯;自主探究的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只有严格训练,耐心指导,持之以恒,才能奏效。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内容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其动机,激其兴趣,炼其意志,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不断发展,潜能不断开发,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8篇: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范文

要想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就要针对他们的智能等的差异设计课堂情境,使他们自信、欣赏自己,认识自己的强项,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

1、让多元智能教学走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愈浓,追求得也就愈执着,学习效率也就愈显著。研究表明,不少在传统智能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当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艺术、运动、音乐等活动时,竟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就表明这些可能在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呈劣势的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并能弥补其劣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智能课堂,如给文章配乐,上千年来,知识通过歌唱和呤诵的方式一代代传下来。在20世纪,广告商发现音乐可以帮助人们记住他们的产品。但是教育者们却迟迟意识不到通过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其结果是,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广告音乐,却很少有与学校有关的乐曲,其实无论你教什么,都可以将它就可以说唱的形式,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将进酒》后,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音乐,并且进行配乐演唱;学习了课文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概括编写,编成快板等形式,在课堂上传唱,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将音乐智能教学、肢体动作智能教学、视觉空间智能教学、自我认识智能教学与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更佳。音乐可以帮助人记忆,更可以使人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3、创设各种活动情境,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体验成功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显露头角,体验成功。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的思维状态,如背诵、朗诵、演讲、辩论、读书、唱歌、舞蹈、讲故事、听讲演、画画、欣赏音乐、写作、访谈、合作学习、表演课本剧、设计手抄报以及制作手工艺品和小发明等。当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被群体冷落的学生,教师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创设条件来体验成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教学方法、专题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结构特点将多种方法优化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真正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这样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使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又使学生的言语语言、视觉空间、音乐,觉空间、音乐韵律、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能都得到较好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为达成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借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将认知过程用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进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生存和养成健全人格。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解决问题,其答案相应也是一系列的,也就是说方法和答案都是多元的。提出这类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有一定难度,因为语文学科首先就不像数理化那样有非常明确的方法和固定的答案,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积累、感悟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但是,总有一些相对明确的方法和答案等待我们的探索。例如,我在讲解《故都的秋》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古今中外的人都会“悲秋”?为什么作者说“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学生从季节变化、身体感受、风俗节日三方面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进而又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君主专制制度、科举制度、封建礼教、战乱割据等角度解答了第二个问题,得出了多种多样的答案。从而实现了多元化思考。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方法和答案都是开放的,这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又进了一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提出这类问题并不困难,难在学生的解答,因为此时的学生已经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了。语文教学中常见的这一类型的问题,往往是与多元智能理论相结合的。

排演课本剧有利于提高学生肢体运动智能。肢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排演课本剧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情绪发展密切相关。学生排演课本剧的投人是全方位的,能够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口语和书面语,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演出一场课本剧,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比如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置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这些工作无一不促进学生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增长学生才干,发展学生个性。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一种智能的发展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轨道,有的发展得早些,有的发展的晚些。比如:自我认识智能,各人的感悟能力不一样就说明了这一点。不仅如此,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智力的结构组成也不相同,因此,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特别是一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1、故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不论是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他们都津津乐道。故事是语言最广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往往把故事当成课堂上的娱乐活动,当成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忽视了故事的语言性这一重要特点。认识了这一点后,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将一个个有鲜明故事情节的课文改编成丰富多彩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接龙,改编,辩论……通过故事情节,运用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2、日记:传统的日记侧重于记录学生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日记的内容也多以语言表述为主,接触到多元智能理论后,我们将日记内容进行大胆改革,丰富了日记的内容。例如,日记不仅可以记录自己一天感受最深的,也可以记录数学方法对你的影响,还可以记录各科知识给你带来的困惑……日记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如:绘画、照相、剪报、歌词、数学题、摘抄等。

3、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接到一个任务,遇到一个问题,让学生集思广益,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进行归类分析,思考评价各种想法,从而比较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交流、分离,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在灵活的活动方法中,学生的语言智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重视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

人际交往智能是指与人交往合作,准确辨别、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设了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要让学生自愿组合,根据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甚至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爱好、不同性别、不同能力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这样的学习形式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创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平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坚持情境教学。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用音乐《离别的车站》营造一个离愁别绪、低回婉转的气氛。在课文阅读时,播放自己编辑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背影》音乐背景、同步的课文内容画面、著名主持人精彩的朗诵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学生深深沉醉于示范朗读之中。我让学生个别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在比较阅读中体会意境、加深理解,培养阅读技能。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言语、视觉、音乐、反省等智能同时得到了培养,更有效地发展了语言言语智能,提高了语文素养。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的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形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创设促进多种智能发展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智力的结构组成也不相同,因此,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特别是一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1、故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不论是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他们都津津乐道。故事是语言最广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往往把故事当成课堂上的娱乐活动,当成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忽视了故事的语言性这一重要特点。认识了这一点后,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将一个个有鲜明故事情节的课文改编成丰富多彩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接龙,改编,辩论……通过故事情节,运用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2、日记:传统的日记侧重于记录学生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日记的内容也多以语言表述为主,接触到多元智能理论后,我们将日记内容进行大胆改革,丰富了日记的内容。例如,日记不仅可以记录自己一天感受最深的,也可以记录数学方法对你的影响,还可以记录各科知识给你带来的困惑……日记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如:绘画、照相、剪报、歌词、数学题、摘抄等。

3、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接到一个任务,遇到一个问题,让学生集思广益,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进行归类分析,思考评价各种想法,从而比较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交流、分离,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在灵活的活动方法中,学生的语言智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重视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

人际交往智能是指与人交往合作,准确辨别、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设了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要让学生自愿组合,根据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甚至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爱好、不同性别、不同能力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这样的学习形式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创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平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坚持情境教学。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用音乐《离别的车站》营造一个离愁别绪、低回婉转的气氛。在课文阅读时,播放自己编辑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背影》音乐背景、同步的课文内容画面、著名主持人精彩的朗诵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学生深深沉醉于示范朗读之中。我让学生个别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在比较阅读中体会意境、加深理解,培养阅读技能。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言语、视觉、音乐、反省等智能同时得到了培养,更有效地发展了语言言语智能,提高了语文素养。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的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形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创设促进多种智能发展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9篇: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 语文学习

一、正确认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上的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讲的,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方面内容;狭义上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和智力活动关系联系比较紧密,并且对智力活动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受制,在不同的方面发挥作用。学生通过智力因素来搜集、处理各种外界信息,属于认识活动内容;非智力因素通常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推动和调节作用,属于促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智力活动都包含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体现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互为补充,同步发展,螺旋上升。

二、深入理解非智力因素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初中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形成全面的认知能力、读书能力、作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和审美理念,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样的特点使非智力因素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在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

1.动机与语文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强烈兴趣,进一步激发语文学习动机。教师要要使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学习语文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更加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要求,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对老师、父母有个交代。学生只有形成了正确的语文学习心态,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快乐,这种成功的体验又会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积极投入,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

2.兴趣与语文学习。兴趣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一般是指事物所产生的积极态度和爱好倾向。良好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进取,高效率完成学习目标,如果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驻足不前。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于学习成效高低具有关键的作用。语文学习兴趣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投入语文学习的一种积极趋向和目标选择,学生如果具备了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就能增强语文学习过程和秤成功体验的乐趣,学生心里就不会认为学习语文是一种负担,而是一项快乐的活动,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兴趣一旦与意志力相结合将会陈胜巨大的作用。

3.情感与语文学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具体态度,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何与该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只有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人才会表现肯定的判断,内心产生满足、高兴、赞许、爱戴的内心体验,否则会表现出否定的态度,产生厌恶、愤慨、担心、害怕、害羞等内心体验。情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缺少情感的调节作用。

4.意志与语文学习。人的意志具有调节内外活动的功能,意志的强弱区分标准主要是克服困难的大小,顽强的意志有助于学生藐视困难,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意志在学生初中语文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生正处于13岁~17岁年龄,尚未行形成健全的人格,加上语文学习是一种艰辛的劳动,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具有了坚强的意志可以克服懒惰等不良影响,努力排除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培养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训练,这就更需要坚强的意志。

5.性格与语文学习。学生的性格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性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要么可以促进学习,要么阻碍学习活动。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情感、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它影响着性格的形成。语文学习作为复杂的主观性活动,其效率的高低也要受到学生性格因素的制约,良好的性格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促进学生积极进步,而不好的性格则会影响学习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非智力因素

所有学习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调节情绪、锻炼意志、培养良好性格和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积极促进语文学习,而有效的语文学习又会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积极改进评价方式。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考查、诊断、激趣等作用,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被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学生们用切菜式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民族性特点,侧重机械记忆,忽略素质训练。教师以分数来定性学生,校长以分数来考核教师,分数的作用被扭曲变形,造成大家只看重分数,而忽视学习过程。正确的评价方式要适应语文学科的发展特点,要促进教学中学生全面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淡化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向要引起教师教学方式、方向的转变,促进师生真正认清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习语文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