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河文化范文

黄河文化精选(九篇)

黄河文化

第1篇:黄河文化范文

黄河探海留宝岛——黄河岛

关于黄河岛,当地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母娘娘举办蟠桃盛会时,将桃核布施于人间,一枚桃核被黄河水推到了入海口的沙洲上,此后岛上年年开满桃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长生不老,派徐福率“千名童男童女”和“百工”,携带“五谷种子”,由此地出海东渡,寻求长生不老药。始皇御驾送行,见这里桃花争艳,宛如世外仙境,以为天降吉祥之兆,遂赐名“桃花岛”。后人因其位于渤海西岸黄河入海处,故更名为“黄河岛”。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以来,黄河岛的旅游开发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黄河文化产业开发集团应运而生,黄河岛生态园、高尔夫球场、高尔夫别墅群、游艇俱乐部、游艇别墅群、商务会所、星级酒店宾馆、风电工程、休闲旅游地产业等一批项目相继上马。诗意般的黄河岛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黄河携沙入海前的眷顾。黄河岛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为处在喧嚣都市生活的人们回归大自然、尽享具有原始神秘意味的河海交汇风情提供了理想场所。

禹疏九河遗湖光——三河湖

三河湖风景区开发建设是近几年的事,但三河湖自然风景却有着上千年的渊流。

三河湖由徒骇河、土马沙河、付家河三河交汇而成。据史书记载,徒骇河为“禹疏九河”之一,因禹治此河用工极众,治河工难,水势颇大,众民惊骇。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漫流,在此夺济水、漯水河道注入渤海。汉成帝始建四年(公元前29年)、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唐景福二年(893年)等,黄河多次决口,在此形成土沙河、商河等。沧海桑田,明代将多条古代河流贯通而成徒骇河。据统计,明清两代,徒骇河曾先后分段治理过十余次。清代,徒骇河河宽水深、畅通无阻、航运发达、帆船如梭、商贾云集,大批宁波船只、东北诸省船只、朝鲜船只,载运竹器、纸、糖、木材由海上而来,沿徒骇河抵达大清河、京杭大运河,少量船只再沿土马沙河至惠民县等。历史上济水、漯水、黄河水在此经过长期的漫流演变,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站在三河湖风景区极目远眺,三条河流呈“K”字形,徒骇河约长7公里,土马沙河长5公里,付家河长3公里。该处徒骇河宽155~332米,土马沙河宽196米,付家河宽35米,景区内三河水量约700万立方米。徒骇河廿里堡闸一次蓄水1459万立方米,其上游的樊桥闸一次蓄水1700万立方米,二闸年可调节水量1亿立方米。景区地貌独特,河流、浅滩、绿地浑然天成,三河湖水域面积约2500亩。水域两侧至河口为浅滩,面积约1000亩;浅滩外为绿地,野生植物主要有芦苇、柽柳及各种野草。河滩地为有计划种植的果树园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田。河堤高出地面约3米,宽约20米,堤坡与两侧植有刺槐、白杨、榆树、柳树,堤顶为交通通道,长堤绿树形成了绿色长廊。徒骇河廿里堡拦河闸雄伟壮观,闸北端公路两侧为荷花塘。

三河湖风景区自然景观、生态景观独特,四季分明,景色各异。2月,春回大地,冰雪融化,万木返青;4月,各色植物抽茎吐叶,为河滩地铺就绿色地毯;7月,树茂花艳,姹紫嫣红,绚丽多彩,鱼蹦虾跃,犹如江南水乡;8月,满园果香,棉田溢银,粮田流金;9月,秋高气爽,碧水蓝天;12月,寒霜尽染,草木凋零,白雪覆盖,银装素裹,典型的北国风光。三河湖景区水域广袤,水量充沛,若登高远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是现代生态文化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景区之一。正是,“徒骇禹迹传千古,唐时串联河道疏。流至滨州沙河入,堡集建闸汇成湖。付家河开成三河,以湖命名谱新曲。繁华商埠虽不见,千年见证有人数”。

开国治黄王旺庄——打渔张引黄闸

王旺庄位于黄河下游南岸,距博兴县城北20公里,距205国道不足4公里,是黄河下游的一处险工地段,因建国初苏联专家在此建设引黄闸而出名。“如今名虽打渔张,实际建在王旺庄。下游开国第一闸,中苏合璧仍安详。汩汩清水东流淌,青烟潍日皆受益。万顷森林护渠首,化害为利林田茂。”打渔张引黄工程是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前期由苏联专家设计并负责建设,后由中国水利、桥梁工程技术专家完成。

打渔张引黄闸于1953年由苏联专家设计援建,选址建在1902年构筑的王旺庄险工地段,1956年建成。引黄闸上“打渔张灌区引黄闸”是由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亲笔书写。打渔张灌溉渠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之一,是黄河下游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区,是变昔日黄河之“害河”为今日之“利河”的一次成功尝试,在我国引黄灌溉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9年,打渔张引黄灌溉区成功入选国家水利60年共和国水利名片,书写了“避黄河水害,兴黄河水利”的精彩华章。

因老闸防洪标准不足需要进行改造,1989年10月,引黄济青渠首管理站在此落成,并建设了草地、房屋等,设立了游人接待处,提供吃、住场所。公园经营面积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2%,绿地5万多平方米,有鸟类9目17科40多种。公园内鸟语花香、林海茫茫、水声汨汨、景色宜人,已初步形成一处以森林旅游为主,集观光、垂钓、科普、自摘果品、捕猎、购物等游、娱、吃、住、行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公园以田园风光为中心,集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北国水乡特色。整个公园共分五大景区,即渠首观黄区、渠西垂钓赏荷区、渠东自摘鲜果区、黄河堤外湿地区、打渔张水库区。渠首观黄区有引黄闸、渠首花园、动物园、大禹治水塑像、黄河母亲雕塑等景观。渠西垂钓赏荷区有千亩荷花池、万亩观赏水稻、引黄济青沉沙池(水库)等景观。投资1500万元、占地6000亩的“上农下渔”开发项目,是集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区。渠东自摘鲜果区林果庄园不但有冬枣、苹果、桃、梨、葡萄等名优特果品可供游人参观并可自选采摘,而且野生动物园养殖的野鸡、野兔、火鸡等,也允许游客捕捉并享用。黄河堤外5000亩湿地,苇草青青、鱼虾肥美。投资2300万元、占地4600亩的打渔张水库,碧波粼粼、垂柳成荫、野鸭翔集、锦鳞游泳,实为不可多得的旅游休闲之处。

游人站在渠首黄河大堤上,俯视滔滔黄河水滚滚东去,赏黄河日出日落,无不激情豪迈,感叹巧夺天工的锁河壮举。

人水合一——滨州中海风景区

滨州中海景区是滨州新区开发建设的标志性景区,是黄河水文化、滨州生态城市“四环五海”建设的核心工程,坐落在渤海十八路的中段。渤海十八路南连黄河,北结220国道,是滨州新区景观大道,属轴心地带。自南至北,景点分别有黄河母亲大型石雕像、南海观音、天方地圆、中海景区、莲池月夜(万亩荷塘)、仿英国布列坦尼亚大桥等,各个景点都因黄河水而美其美,中海景区独甚。

规划设计之巧。中海地段原为一片低洼地,雨天沼泽一片,旱天泽泉汩动,夏季水草丰茂、蛙声一片。2000年,滨州新区开发建设破土动工,新建大楼、小区需要大量基土。规划部门高瞻远瞩、思维创新,取洼地之土援建渤海十八路、黄河十二路,西展黄河五路、黄河八路,兴建滨州学院、黄河小区、学苑小区等,挖土成湖,逐渐形成了水体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中海水面带。横跨中海建有天地桥,天地桥通达渤海十八路南北。以天地桥为中轴线,分中海为中东海、中西海。中西海以斜拉式大桥为界,分中西海、中南海。在天地桥的西北岸设计建造有五角星造型的“中国滨州国际会展中心”,成为滨州会展、文艺演出、国际学术交流等大型活动场所。中海西岸,按不同国家、民族建筑风格建有“七星楼”,为风格各异的七组庭院式高档别墅式建筑群,成为现在的中海星级假日酒店。最引人瞩目的要数天地桥东边水域中的“航空母舰”。航空母舰长259米、宽55米,总建筑面积22488平方米,“甲板”部分可直接起降直升机,有广场表演、运动场地、休闲观光、参观展示等功能,成为现在的中海“航母”餐饮。天地桥东及东南岸镶嵌有四大景点:董(永)堤(鹊桥、情人岛)、范(公)亭、孙(武)台、太阳岛。天地桥中心位置建有标志性饰物——舵轮时钟。环绕舵轮时钟有哥伦布、郑和等四位航海家塑像。整个景区规划设计巧妙,水、桥、楼台、绿地、小岛因势而建,物、景相互映衬,形成了约5.41平方公里的中海景区,正是“洼地出中海,仙境落滨来”。

人文设计之精妙。“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座城市一旦有灵动的水,就有了一种属于自己生命的光彩和魅力,不仅能够在物质空间形象上给人以物质的美感,而且能够在精神上给人以高层次的愉悦。滨州地处渤海之滨,禹治九河,济水、黄河、徒骇河、鬲河等穿境而过,水给了滨州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智慧。水是智慧的灵动,陆地造海本身就是一种创举。中海景区完美的建筑设计还融合了滨州丰富的水文化情怀,也体现了滨州天、地、人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设计者们以天象北斗七星为蓝本,以“天”为主体,突出日月星辰的设计理念。中海景区按功能可区划为十区:中东海的旅游接待区、休闲健身区、湿地生态区,中西海的休闲娱乐区、国际展览区、绿化观赏区,中南海的中心广场区、水上活动区、森林生态区。与整体布局相宜的形态各异的绿化小岛散布在宽阔的水面上,夜晚灯光亮起似点点繁星镶嵌在天空。从空中看,滨州国际会展中心呈五角星状,极似北极星。“七星楼”像北斗七星一样散落于中海中西部的水面和绿地之上。“航母”相当于“天后座”的位置,董(永)堤(鹊桥、情人岛)、范(公)亭、孙(武)台、太阳岛似天蝎座周边的群星。夜晚,整个中海景区波光粼粼、灯光闪烁,恰似天上银河之繁星撤下。天地桥桥侧面弯弯曲曲、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倒映水中,犹如天上之彩桥,游人行走其上犹如置身天桥水波仙境之中。正如一位诗人所说:“中海晓航雾朦胧,航母游弋待出征。国际会展人鼎沸,七星别墅灯火红。天地人和三桥立,起锚正是满江红。”

传承水文化之灵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芬兰著名建筑大师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细品中海景区之文脉不难看出:表面上,中海景区体现的是多元化文化,既有星相学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滨州孙子兵学、范仲淹忧乐思想名人文化、民间董永传说孝悌仁爱文化,有体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筑特色的友好开放型经济文化,更有体现现代绿色、节能高效生态的水文化。从文化深层看,中海设计体现的是滨州人勇立潮头、敢于开拓进取、勇于起锚远航的拼搏精神文化。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每一个工作环节,如滨州新八景评选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文脉的传承,此举在全省尚属首举,引得很多市民争相参与观景、品文化,参与到为景区命名、吟诗作词、摄影、绘画创作、评选投票活动中,增强了滨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2篇:黄河文化范文

【关键词】黄河 文化 旅游 郑州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任务。中原崛起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必须靠河南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合力。

人们多年来习惯于说“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我们在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经上下五千年”而自豪不已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要把昔日的灿烂变为今天的辉煌。

郑州作为中原崛起的城市之一,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郑州黄河作为国内九个黄河地域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郑州黄河”更具有吸引力,郑州黄河的“悬、浊、荡、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禹塑像、“哺育”、象苑、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以及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题的“中华炎黄坛”工程,构成了展示黄河文化的系列内容。郑州黄河文化如此醇厚,那么怎样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利用黄河文化凝聚华人的向心力,提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在中原崛起中郑州如何起到龙头作用,树立郑州的良好形象,增强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旅游的依托。离开文化谈旅游,只能走马观花;离开旅游谈文化,只能纸上谈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旅游离开了文化,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文化离开了旅游,只能是单调的文化。只有旅游依托文化,旅游才能如虎添翼、名扬遐迩。只有文化和旅游结合,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弘扬。有了景区,就有了旅游,但不一定就有了文化。因此,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所有景区要开发的重要工作和内容之一。以“河”为媒,以“游”为介,加大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全方位展示黄河的迷人风采,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加快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郑州市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署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有伏羲山、环翠峪、轩辕黄帝故里、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1400余处,其中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28项。丰富的地上旅游资源让郑州名扬全国,让河南闻名世界。这些都是以黄河为主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内涵可以发掘。可以以黄河为主开发黄河文化内涵,在合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特别要加大对炎黄文化、嵩山少林文化、商文化的开发力度,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提炼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丰富产业体系,让黄河文化成为郑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郑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

二、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位

现代考古学证明,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历史过程,北起大兴安岭,南到珠江上下,无论是黄河两岸,还是长江南北,都留下了众多的我们先祖生活、生产的足迹,正是这些密若繁星的文明之火,汇成了中华文明的滔滔巨流,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多源一体”的发展过程。就我国进入近代以前的历史而言,文化主体应是我们的先民们依托黄河所创造的文化,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黄河文化。

经过多年努力和开发,河南的黄河文化旅游向国内外游人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如歌、如诗、如画的黄河风情,生态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迎合了游客求真、求奇、求知的消费需求,并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块金字招牌。作为历史文化的黄河文化,应精心打造黄河旅游业的文化品牌和黄河历史人文资源品位,以迅速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黄河自古就有“中华民族的摇篮”之说,伟人毛泽东也曾在黄河指点江山。那么游人来黄河看到的应该是什么呢?看到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人为全世界谱写的文化历史。其实,黄河的内涵远不止此,伟人毛泽东游览黄河,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话题,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让游人看到黄河就想起伟人毛泽东,想起1952年毛泽东主席登上郑州黄河南岸的小顶山视察黄河,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我们要将与之有关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提炼出来,让更多的中华儿女感受这种精神,感受黄河文化的真正内涵。

三、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

文化又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才能有效占领国际文化市场,赢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发挥其国际影响力。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黄河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那么怎样才能把这种母文化发扬光大,怎样才能把黄河文化提升到生产力的高度呢?

1.用全局的观念充分认识黄河文化的联系性(海外华人提到黄河就想到了中国,国内人士提到黄河就想到了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持续性(海外华人众多,另外每年都有客家人到河南拜祖认宗,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力量),并提高到新的高度去认识,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黄河文化,发挥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增强黄河文化对全球华人的凝聚力,提高河南旅游文化的内涵。

2.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必须克服偶发性、个别性、低档性等弊端,而要成为社会性、持续性、规范性、系统性,并向高层次全方位发展。黄河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挖掘是其开发的前提,没有这样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开发后的产品就不能具有高档次,必须由各个方面的专家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使开发工作扎扎实实,更具科学性。比如说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体的“中华炎黄坛”开发建设就是黄河文化的典型。

3.黄河文化的优势,在以往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文化优势,河南应该在发展工业、农业、商业的同时,加大对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抓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在抓经济,也就是在发展生产力,提到政治的高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四、提高黄河文化发展力

世界范围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又越来越表现出生产力的特征。作为黄河文化,他不仅具有历史性,更具有时代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那么,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快,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要解放和发展黄河文化的生产力,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黄河文化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坚持发改革开放统揽旅游业发展的全局,坚持将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办。

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特别明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黄河文化作为河南的乃至全国的传统文化,其内涵和外延有着很大的容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政府大力倡导这种民族文化,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各种产业才会更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大黄河之旅”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了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大黄河之旅切合市场规律,符合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方面,旅游行业今后要更加自觉地走在前列,因为旅游业比任何行业都更信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旅游业自身。

五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旅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旅也是管理和治理旅游业的基本方略,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六是正确实施产业定位,搞好旅游创意策划、旅游形象与产业定位,是旅游业能否获得大发展的关键。在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扶植培育的同时,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特点突出黄河文化特色浓郁这一优势,我们将“黄河文化”作为郑州旅游业的主要内涵,围绕“河、文、古”作大文章。河:即黄河,搞好黄河风景名胜区重点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文:开发民俗文化、市井文化、食文化和旅游纪念品;古:即发挥商王朝历史悠久优势。

七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虽然几年来各个景区的基础建设和接待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和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第3篇:黄河文化范文

山东是黄河流经的最后一站,这里有游荡河道由宽束窄的奇特之变,有“地上悬河”俯瞰两岸的磅礴之势,有东平湖连天水泊的烟波浩渺,更有大河尾闾塑造的神奇河口景观。滔滔黄河滋润着齐鲁大地,孕育了这方热土,物阜民丰,文明勃兴。

受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影响,黄河山东段堤线长、工程多。现有各类堤防1523公里;险工126处、1334公里;控导工程139处、211公里;建有各类水闸117座,以及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等蓄滞洪工程。

山东黄河防洪工程既是防御洪水的产物,也是黄河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将黄河文化建设贯穿到工程建设、管理及维修、养护等工作中去,既坚固其强度,又美化其外观,更把提升文化内涵、塑造工程文化的理念贯穿始终。而今,这些写满人与洪水博弈智慧的防洪工程,正在呈现新的生机。

绿涛涌动的千里长堤,承载着丰厚的生态文化。为了彰显防洪工程的“生态美”,山东黄河河务局遵循生态化、园林化、景观化的要求,积极推进黄河水系生态建设,持续不断地播绿、护绿、兴绿,从堤防、险工、控导工程,到淤背工程、水闸、庭院,实施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绿化,精心打造“绿色长廊”。到目前,工程范围内绿化面积已达16300公顷,树株保有量达230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达76%,绿地率达73%。黄河堤防及南北展宽堤、东平湖堤两侧形成了近200米宽的绿化带,黄河大堤上的处处庭院、座座涵闸都被郁郁葱葱的植物簇拥着。据有关部门测算,山东黄河防洪工程上的这些树、草,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7万吨,释放氧气20万吨,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周边地区几倍。黄河绿化成为知名的行业绿化品牌。

从空中看,滔滔黄河两岸,一条绿色风貌带隆起在齐鲁大地之上。站在大堤上,放眼望去,垂柳国槐遮阴,美化草皮铺地,灌木图案镶嵌,景观小品衬托,人行小道蜿蜒,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兼具,尽显生态与艺术之美。昔日功能单一的防洪工程,变成了人们回归自然、净化心灵的好地方,为改善沿黄城乡的空气质量、人民的居住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山东黄河河务局也赢得了“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创建了9处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国家水管单位、54处黄委示范工程。而今,山东黄河河务局正在发挥黄河资源优势,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阶段。

地处黄河“豆腐腰”河段的高村险工,耸立着一座“高村抢险纪念碑”,仿佛向世人讲述着64年前,治黄职工和12县军民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抢险的悲壮一幕。经过精心建设,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泺口险工是黄河上最著名的险工之一,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黄河的纪念地。目前,这里已建成九烈士纪念碑、山东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荣获鲁班奖记事碑等大型石刻,历代治河方略、济南黄河等石刻小品,以及功德碑林、中日友好林、青年林等景点。

南坦险工是黄河第一只机淤固堤吸泥船的诞生地,矗立在这里的气势恢宏的主题雕塑——黄河之星,就是为了纪念人民治黄史上的这一伟大创举而建的。

马扎子险工决口堵复处,建成了题为“警钟”的大型石雕,警示后人铭记历史,居安思危。

像高村、泺口、南坦、马扎子险工这样被岁月洗礼、写满沧桑的防洪工程,在黄河山东段还有很多……

为了延续这些防洪工程的历史人文功能,山东黄河河务局在保障工程完整与安全运行的同时,以展现历史文化为主线,积极挖掘、整理工程兴建和运行中的历史文化事件,将防洪工程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目前,全局已建成各类纪念碑、亭阁、雕塑、文化石等130多处;济南、淄博黄河河务局还建立了黄河文化展厅。与此同时,“江北都江堰”戴村坝、济南青年林、马扎子险工警示园等9处防洪工程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工程,让人们在领略黄河风光的同时,也了解了黄河文化和人民治黄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传承与彰显工程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教育功能,是山东黄河河务局推进工程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他们注重把功夫下在平时,结合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着力体现与挖掘防洪工程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使之发挥教化功能。

贯穿创新理念的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以其先进的设计、施工,成为我国水利建设的知名品牌。由山东黄河职工首创并广泛应用的引黄放淤固堤技术,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有机统一。不仅如此,在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他们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贯穿于全过程,优先解决关乎群众安危的薄弱环节,大大提升了黄河防洪能力。

保一方平安,令洪旱无虞。在工程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黄河职工坚持民生为重、责任为先的价值取向,确保了防洪工程在防汛保安全、供水促发展中充分发挥其巨大效益。

眼下,山东黄河有35处基层危房改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这些工程,无不经过精心规划、设计。按照计划,不仅要建成民心工程,还要建成文化工程,使之成为展现黄河时代风采、提升黄河文化品位、扩大黄河影响力的新窗口。

第4篇:黄河文化范文

关键词:黄河上游 生态水文 特征变化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黄河上游水文特征概括

1.1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黄河上游的水文有许多独特之处。它的源地一带比较湿润,水量较丰,却又不远千里婉蜒曲折地把水送往我国北部的最干旱地区,开辟了塞北江南的广大宁蒙灌区。

1.2黄河流域降水集中在7、8两月,汛期较短,一般在7~9月,约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0%~80%,冬季是水量最枯季节,仅占10%左右。黄河径流的年变化剧烈,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相差一百多倍。此外,黄河还有凌汛的特殊水文现象。

1.3黄河流域降水集中在7、8两月,汛期较短,一般在7~9月,约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0%~80%,冬季是水量最枯季节,仅占10%左右。

①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雨量仅约400mm,水量极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黄河泥沙之多,为世界大河所罕见,其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入黄总沙量),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7.6kg/m3,水少沙多。此外,在空间分布上是水沙异源。黄河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的上游地区,其控制面积为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黄河的90%以上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如头道拐(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黄土高原面积为11×104km2,区间径流仅73×108m8,占花园口以上的13%,但该区间的输沙量高达9.5×108t,占全河总输沙量的57%。显然,黄河水文是上述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水沙不同组合的过程,使下游和河口的水沙过程更加复杂多变。

②高含沙量输沙。黄河流域半干旱气候,雨量既小,变率又大,沙源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使黄河输沙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大沙年,甚至集中在几场大洪水过程内。据统计,黄河干支流各站最大年输沙量,可占25年总输沙量的10―20%,最大6年的输沙量约占25年输沙量的5%,在一年之中,输沙较径流更为集中,干流站7―9月输沙可占全年的80%,支流站接近100%。陕县站1933年输沙量高达39.1×108t,7―9月输沙量占了全年的90%,其中8月输沙量为27.8×108t,占全年输沙量的71%。黄河干流主要测站的多年平均的水沙相关曲线表明,其时序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反映了黄河上中下游洪峰和沙峰在时间上出现的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反映了全河输沙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性。

③径流和输沙量年际变率大。黄河流域雨量小,雨区分布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是中水大沙年或小水大沙年,则下游河道输能力减弱而淤积,尾阎河道淤积,延伸加快。

2.黄河上游的生态水文特征变化

2.1径流年际变化

河流水情的年际风枯变化和周期性多年变化规律是决定河流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流量特征的改变会改变河流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丰、枯水周期性变化特征的减弱会导致各种生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的水文条件的改变,使得最终适应这种水文条件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据研究表明:唐乃亥与兰州断面径流序列以1985年以后开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递减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迁引起的温度上升和降水减少密切相关,据统计分析得出,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黄河上游气温逐步升高,降水量也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这与径流反应出来的结果是一致的。唐乃亥断面径流趋势在季节上的响应也存在不同,在1985年以前,四个季节呈现增长态势,冬季尤为显著。而1985年以后则整体趋向减少方向,以春季最为明显。从流量变化稳定性上看,唐乃亥断面的值变化相对稳定,1985年以后整体径流变化较1985年之前更为稳定,变差系数成衰减态势。

2.2径流汛期变化

与河流水情变化相应,生态系统随来水过程呈现不同变化,汛期与非汛期的流量特征中蕴含了无数的生态系统需要的也在水文条件,是生态系统来一生存的主要生境之一。通过选取不同时段,对不同水库组合影响下的汛期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唐乃亥汛期水量比例有微小增加;兰州断面持续走低。同时,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汛期水量变化的绝对过程进行统计。显示出唐乃亥断面在1985年以前汛期水量有显著的增长态势,以后则呈现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兰州断面与唐乃亥趋势类似,但稍有不同,1985年以前无明显趋势变化,以后减少趋势较唐乃亥更明显。采用与年际变化研究总的相同的时段划分,计算断面汛期径流序列的Cv值。结果显示,由于唐乃亥断面不受径流调节影响,汛期水量整体变化较为平稳,无明显特征;兰州断面在刘家峡建成后,虽受水库调节影响,汛期水流较为平稳,变率较小,但龙、刘联调后汛期水量变率有所上升。

2.3极端流量变化

唐乃亥断面极端流量受总体来水趋势的影响,60-80年底最小化和最大化指标均较大,且根据偏移率的统计,区间内呈逐渐增大趋势。而90年以后,表现出强烈的锐减势头。离散程度上,最小化指标随时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大化指标则规律性不强;在时间序列上,离散程度的表现与流量值基本保持一致,表现出流量大,离散程度大,流量小,离散程度小的特点。兰州断面极端流量最小化指标整体趋势趋于平缓,最大化指标则受其削减洪峰的影响,在90年后出现了锐减,但相对平缓。在时间上,特枯水时段一般维持在10天以内,而大洪水的洪峰一般只持续1-5天。离散程度上,最大、最小指标规律性较强。

2.4高流量和低温度

高、低脉冲流量这一特殊的水文现象可直接驱动河流廊道的生态过程。如好脉冲流量通过与漫摊和高地的连通,可大量地输送营养物质并塑造漫滩多样化形态,维系河道并育食河岸生物,从而影响河流生物的生物量和多样性;而低脉冲流量则影响河流生物量的补充以及一些典型物种的生存。然而大坝常常会改变高流量和低流量发生的规模与频率,对很多水生生物造成致命的影响。唐乃亥断面低流量发生的次均延时虽时间推移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发生的次数主要集中在1-4次,且呈现天多次少的规律,反之亦然。这说明长时间的低流量过程发生的频率较过去有所增大。而高流量则与低流量相反,平均延时急剧降低,但次数有所增多,说明在90年以后高流量发生的次均历时变短,一般不超过10天。

2.5水利条件变化频率与速率

水流条件的变化频率对干旱地区河流生物物种影响显著,陡涨陡落的流量变化会导致水生生物被冲刷或搁浅,洪水的暴裸导致生物幼苗种群不能建立。同时水流速率的改变还影响水中浮游生物是否能够生长并且维持它们自身的发展。可见,水流条件的频率与速率变化对生态系统是亦利亦弊,人类的干扰必须掌握好尺度。

结语:总之,不同断面产生变化改变的生态水文要素有所不同,由于其水文、水力等特征的差异,其受影响的要素也迥然不同。而从空间分布上可以看出,河流生态水文指标的影响个数沿河呈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水力具有连续性,上游发生的变化随水流传播会影响下游的生态水文特征,并产生累积效应,因此呈现出水文改变趋于复杂的态势。而这些指标的改变都是由人类活动干扰造成的,需要再黄河生态水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水库生态调度中给予重点考虑,并适当吸纳这些参数作为生态修复的目标或评定因子。

参考文献:

[1]张文鸽.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第5篇:黄河文化范文

原来可以和江淮流域媲美的黄河,因植被缺少,人口增多,人类疯狂开垦土地、砍伐树木等种种原因,而变化了。两千年间,竟决口了1500次,改道26次,折磨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这篇文章令我想起了几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的关于黄土高原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的一则新闻。我由衷地感受到了人类无限制开垦土地,破坏植被而造成的悲惨后果。现在,黄土高原已经光秃秃的了;可谁又能想到绿色曾是这里的主色调呢?风一吹,黄土高原上的黄沙弥漫大地,经过一波三折,这座高原的环境可以说是从天堂到了地狱。

黄河的变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黄河因为人们的恶行,开始残暴起来。据资料显示,黄河原是人类的发源地,我们的祖先选择在这里生活是因为这儿气候温暖,景色秀丽,十分适合人类居住。可现在呢?这一切已经荡然无存,从古至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黄河会年年冲破堤坝,残害无辜人民。作为一个中华人民,看着母亲河的种种变化,怎能无动于衷呢?

第6篇:黄河文化范文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积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定位

1、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艺术创作各环节。

2、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作更多具有鲜明内蒙古特色、内蒙古风格、内蒙古气派的艺术作品。

3、坚持服务人民,积极歌颂人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生动展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

4、坚持继承创新,推动艺术发展。树立精品意识,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提高文艺原创能力。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提升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不断增强艺术表现力。

5、坚持德艺双馨,引领社会风尚。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牢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崇德尚艺,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二、发展目标

抓住自治区成立庆75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努力创作“黄河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具有内蒙古风格特色的优秀作品。

三、主要内容

计划编创红色主题群舞《夜渡黄河奔延安》,舞蹈由5男8女组成,舞蹈内容讲述草原儿女加入红军,冒着枪林弹雨,互相扶持,不畏黄河艰险,英勇前进,奔向心中红色延安圣地。

此舞蹈计划2020年8月完成。

四、工作思路

要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紧密结合实际,从本职工作出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做好艺术创作工作。

同时抓实日常训练工作,确保演出质量。提高文艺精品意识,打造精品节目。通过日常训练巩固精品节目和保留节目,创编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加强队员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树立维护团队良好形象。

1、加强旗乌兰牧骑队伍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把我旗乌兰牧骑打造成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的文艺演出团体。

2、加强乌兰牧骑队员专业培训,在舞蹈、乐器、歌唱等方面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乌兰牧骑队伍整体文化素养。

3、加强日常训练力度,开展文艺骨干以老带新,以优带差,促使乌兰牧骑队伍业务能力整体提升。

第7篇:黄河文化范文

关键词:黄河文化;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57-03

兰州市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具有融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充分利用好省会兰州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先发优势,积极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不论是对于转变兰州市的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带动丝绸之路文化带与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区及陇东南文化产业区的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研究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一、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一)黄河文化是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资源条件

黄河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黄河文化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正因为这一文化的核心性,黄河文化具有了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兰州市黄河文化是以兰州市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明显的黄河兰州市地段特征,这就是山水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融为了一体,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鲜明特点和独特魅力。黄河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在兰州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特色的兰州市黄河文化资源也成为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展示兰州市黄河文化符号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和潜力所在。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市文化产业,提供黄河文化服务,丰富兰州市黄河文化发展的内容,应成为今后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200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1.84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5.23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8%;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2.99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2.21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1.91%;2013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8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1.06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8%。动态来看虽然占比在下降,但总量在大幅增加。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带动兰州市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随着兰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兰州市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都市圈文化产业,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对兰州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三)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面临良好机遇

当今全球性文化产业制造中心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出现了战略性“拐点”的机遇。再加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向西开放的机遇,以及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个部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的建设,使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面临重要战略机遇。兰州市应利用在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自身优势,带动和盘活融山水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黄河文化资源,把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中包括: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亲水、开放、舒适”的生态环境优势,全方位拓展黄河文化服务内容,积极发展高端商务旅游;打造更多兰州市黄河文化景观,通过文化景观对兰州市进行文化包装,使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得到多种形式展现。

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重点

黄河穿城而过造就了兰州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也形成了兰州市富有特色的黄河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就是要依托悠久厚重的文化沉淀,塑造兰州市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城市的文化内涵。通过发掘黄河文化资源,发展反映黄河文化内涵和渗透了黄河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些知名文化品牌,将兰州黄河文化价值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价值,提升兰州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辐射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让兰州黄河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和传播,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发展力。为此,要从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设计好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架。

(一)空间布局――打造“一带三基地”文化产业区域架构

根据《兰州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规划,未来兰州市将根据本市资源优势、城市特色、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打造以“一带三基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布局。

“一带”即兰州黄河文化风情带。应把兰州黄河百里风情线建设成为以黄河为轴心的文化产业带,集文化推广、风情旅游、特色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使之成为兰州市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体验长廊和水上乐园,更好地传承和体现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兰州黄河文化风情带的建设,应以以黄河文化体验为主线,加快推进位于黄河沿线的青城古镇、什川古梨园、黄河楼、兰州老街等项目的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生态产业、休闲餐饮业的发展,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各有特色的的产业结构。

“三基地”由中心城区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基地、“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远郊县区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展示基地构成。

中心城区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基地建设,要积极挖掘具有本土传统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如秦腔艺术、庙会、葫芦雕刻、太平鼓表演以及兰州市的饮食文化等。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兰州市已建成了秦腔博物馆等,通过展馆和演播大厅可以让游客穿越时空隧道,体验兰州传统娱乐业中包含的民俗文化的厚重感,是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休闲娱乐项目,今后应该继续挖掘,发展更多体验型休闲娱乐活动。此外,还应加快发展兰州市有比较优势的休闲娱乐项目,形成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娱乐企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建设,要依托兰州市新区的政策资源优势、兰州市高新区的先发优势和兰州市经济区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集聚优势,广纳贤才,聚集创意、设计、策划、绘画、影视、动漫等行业的精英,努力将文化创意研发基地打造成专业化的文化创作中心。同时,要通过政策鼓励和资源注入,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促进文化创意孵化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助推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开发文化创意衍生产品。此外,还应通过建立产品展览馆,加强与国内知名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全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地展示以兰州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中心,开展文化创意沙龙,促进文化交流、创意融合,推广文化创意产品,推进“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健康发展。

远郊县区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展示基地建设,应依托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和永登县丰厚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以构建和谐、绿色、生态新家园为理念,以民俗文化及自然生态两大特色为龙头,将其建设成为融生态观赏、民俗游览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主题生态产业基地。在项目选择方面,应利用特色资源发展民俗特色工艺品研制生产和展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生态农业等,在空间拓展方面,要积极向城市渗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餐饮、文化娱乐、文化生态区域景观等,增强在可游性和可赏性方面的吸引力。

(二)产业重点――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

从产业层面看,兰州市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重点应该是一个主体、两大羽翼。一个主体是文化创意产业,两大羽翼是文化旅游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和休闲娱乐产业、民俗文化产业。

第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先,以兰州市创意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创意设计、广告展示、文化信息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大包括动漫产业、网络游戏、旅游休闲、时尚服务、工艺品创作、建筑装潢等创意活动的开发力度,努力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等新的文化产业增长业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其次,兰州市各创意文化产业园要加强与“北上广深”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熟区域的交流合作,让兰州市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优势对接这些地方的文化产业优势,对兰州市优质文化资源进行深化和提升,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

第二,拓展文化旅游产业。要努力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各种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与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要在已经形成的黄河风情线基础上,围绕“母亲河”主题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亲水、开放、舒适”的生态环境优势,全方位拓展文化服务内容。同时,要打造集产业发展、文化博览、会务会展演艺表演等为一体的精品黄河文化活动,做好黄河文化展示、黄河休闲体验方面的文章,提升兰州文化旅游产业的软实力,增强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还应打造更多兰州黄河文化景观,通过文化景观对兰州市进行文化包装,使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得到多种形式展现,让游客能够更多体验兰州黄河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第三,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首先,积极培育与创新新闻出版印刷产业。依托读者出版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以主业为平台,加快文化产业中的传统制造向数字创新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采用网络出版、网络传播等现代传播手段,提高出版的时效性,不仅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且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绿色服务,让消费者享受到愉悦的文化消费,以此扩大兰州市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促进文化艺术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近年来,甘肃省极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演出受到全球观众的瞩目,利用已有的条件和优势,大力挖掘演艺文化资源的潜力,应成为成为甘肃省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而兰州市作为甘肃省文化娱乐消费相对比较成熟和活跃的主要市场,应在文化艺术服务产业特色性、互动性及业态的丰富性方面不断创新,构建娱乐、休闲、餐饮、运动、体验于一体的业态组合,以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的方式激发人们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第四,重视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兰州市的民俗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民间艺术技艺优良,社火表演、太平鼓表演、木刻版画、沙雕艺术、葫芦雕刻,都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兰州牛肉拉面更是将西部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餐饮展示在世人面前。重视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投入和宣传,打造自己的品牌,并进行产业创新,将民俗文化带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将民俗文化扩大推广。

三、促进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开发和打造具有兰州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展示兰州市独特的文化,就必须将兰州市特色文化符号凸显出来,并挖掘其潜力,展示其独特魅力。对兰州市来说,黄河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都市文化产业,应围绕黄河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首先,要注重品牌培育中的文化植入。黄河文化蕴涵着厚重包容、坚忍不拔、朝气蓬勃的人文意蕴。要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就应该把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融入到品牌建设中,使品牌文化与黄河文化相契合,凸显出其特色和精神;也可以通过品牌文化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使黄河文化的理念和主题深入人心,使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其次,要努力将兰州黄河文化打造成有较高影响力的的品牌文化。兰州黄河文化的开发已经打造出了一些品牌,如以《大梦敦煌》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品牌等,但要使兰州黄河文化的认知、认同度更高,精神价值的影响力更大,文化品牌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就要力争把兰州黄河文化打造成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含金量的品牌文化,依靠品牌文化的传播、引导、提升,促进兰州市文化产业和与之关联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大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力度

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兰州市的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社会价值,为此,兰州市应当树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加大创意型文化产业开发力度。首先,要高度重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的作用,政府要为加强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制定激励二者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降低产业融合壁垒等,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意转向,增加附加值,实现转型升级。其次,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要求,重点解决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环境、提供保障条件等薄弱环节的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发展及其成果转化提供条件,搭建平台,引导生产企业与原创企业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版权转让等,把创意产业价值延伸到生产企业,使创意产业产品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在推进兰州市城市建设特别是兰州新区建设中,更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塑造兰州市特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城市文化形象,凸显出兰州市城市的繁华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兰州市应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条件和已经形成的文化品牌,围绕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为主题,把文化因素植入产业发展中。一方面,积极发展兰州地区特色文化产品加工制造业,以文化产品制造拓宽加工制造的范围领域,充分挖掘区域典型文化物品的内容,如黄河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其知名度,努力以产品质量和品牌内容增加收益,拓展市场,带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依托文化主导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创新,推进已有的文化品牌与其他产业的联合开发项目,纵深开发文化品牌的潜力,为其他产业带来文化附加值的提升,努力延伸上下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越来越多的文化关联产业集群,在做大做强主导文化产业过程中,利用主导产业本身的高度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及关联产业的集群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实质性转变。

(四)利用“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历史机遇,促使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兰州市作为我国向西开放前沿地带的重要城市,在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方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黄河文化是兰州文化的标志和魅力所在,兰州市应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对兰州市的黄河文化资源和优质文化产品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平台和不断拓展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大力弘扬兰州黄河文化,扩大兰州黄河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有识之士关注黄河文化,了解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文化,投资于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加快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步伐,通过产业引导、政策倾斜、项目扶持,促进兰州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贸易等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拓展文化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培育出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助推这些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兰州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挖掘兰州文化产品的国内国际价值。

(五)构建社会各界和政府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较大的投入,兰州市要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完善。首先,要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投资,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为民间资本平等、公正地参与文化产业投资提供保障,为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公平合理持续的的融资平台。其次,政府应通过政策推动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为文化产业开发适合于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从多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有效解决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再次,政府应设立创投基金,对于处在起步阶段但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性、示范性投资,更多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和国外投资的进入,形成新兴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其快速发展,逐步优化兰州市的文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朱悦龙.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4).

第8篇:黄河文化范文

(男1):八月红花似火,朵朵花蕊让我们激情燃烧

(女1):八月桂子飘香,累累硕果让我们心潮澎湃

(男2):今夜,朗朗星空,照亮了东营大地的角角落落

(女2):今晚,载歌载舞,让我们共同歌唱伟大的祖国

(男1):带着微笑,我们相聚在清风湖畔,尽情享受心与心凝聚的时刻

(女1):带着真诚,我们祝福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一起来收获一个金甸甸的秋天

(男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2):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合): 大家晚上好

(男1):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体育局主办,利津县委、县政府承办的“放歌黄河口”群众文化活动利津县专场演出现在开始

(女1):出席今晚专场演出的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五大班子的领导及市直有关部门、利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

(男2):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女2):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奋力赶超,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男1)工农花开并蒂艳,三个文明硕果丰。利津县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等30多项省级以上表彰奖励

(女1):忆往昔,我们心潮激荡,更加缅怀我们改革开发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男2):看今朝,我们激情燃烧,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30万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向着小康社会阔步前进

(女2):展未来,我们豪情满怀,仿佛看到了一只凤凰正展翅高飞

1、(男1)今晚让我们尽情欢歌,让我们翩翩起舞,燃起我们的热情,放飞我们的希望。首先请欣赏群舞《天地喜洋洋》

2、(女1)“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下面请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3、(男2)凤凰城,铁门关,抗日名城美名传;沧桑变,八百年,富民强县看今天。下面,请欣赏吕剧《四个大嫂夸利津》

4、(女2)当星星串起无数个清凉的夜晚,当风雨淹没深浅不一的足迹,相信早晨阳光更加灿烂,生活将《越来越好》

5、(男1)有人说,没有,我们还在三座大山的黑暗中徘徊! 有人说,没有邓小平,我们还在旧体制的贫苦中挣扎!

(女1)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缅怀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让我们用难忘的旋律去追溯那些峥嵘岁月,用激情的言语叙述《一个伟人和他的一百年》

6、(男2)黄河水,渤海边,古今多名士,代代出英贤,一部创业史,万卷英雄篇。请欣赏男声独唱《天堂》

7、(女2)东津迎旭日,长堤柳如烟,百里锦绣展画卷。目前,全县招商引资稳步推进,民营企业更如把把红扇遍地开放。下面请欣赏群舞《红扇》

8、(男1)情洒西部意更浓,中华儿女谱新歌。下面请欣赏男声独唱《西部情歌》

9、(女1)吕剧是咱山东的地方剧种,运用乡音描摹民间心声,表述风土人情。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吕剧《潘发财盼发财》

10、(男2)有人说,有一首歌,曲风欢快,旋律优美;能带给你好运!人们渴望祝福,渴望“好运来”,祝福亲朋“好运来”,祝福利津《好运来》,祝福祖国《好运来》

11、(女2)文明风吹遍城乡,万片绿尽染凤城。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男女老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文明添彩,为城市增亮。下面请欣赏小品《罚款单》

12、(男1)有人说,有一首歌,在记忆中能保存很久;有人说,有一面旗帜,心会随它飘扬而激动。接下来,请欣赏女声独唱《把一切献给党》

13、(女1)唢呐是苗族的乐器,它以音色高亢、明亮,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著称,在表现自然事物或者人类的喜怒哀乐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让我们一起欣赏唢呐独奏《一枝花》

14、(男2)“三个代表”指航向,奋发有为聚人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利津县人均GDP稳步增长,城市环境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连年攀高。下面,请欣赏男声独唱《跟你走》

15、(女2)都说你的花朵真红火,都说你的果实真丰硕;我把壮丽的青春献给你,我把满腔赤诚献给你,让我们一起来《祝福祖国》

结束语

(男1)今宵难忘,难忘今宵

(女1)今宵灯壁辉煌,今宵我们心情澎湃

(男2)让我们一起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解放思想,奋发有为,携手创造利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9篇:黄河文化范文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升,高速公路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单纯的收费、养护这些简单的业务。对外,高速公路需要树立自己的服务形象;对内,管理者要通过文化解决团队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高速公路行业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形象的树立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的树立高速公路的良好社会形象是管理者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提升对外服务水平,能够获得高度的信誉。文化在一个团队中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也许“文化”二字并没有被提出,但是文化是存在和发展的。文化是在高速公路发展中形成的,是团队内部成员共同认可,并一致遵守的体系。它是这个行业和时展的共同产物。所以,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可以使职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能够通过这个体系实现自我约束。

二、石黄高速公路文化现状分析

石黄高速公路的管理者是河北省高速公路石黄管理处。共有职工1500人左右。这条路是从1998年开始运营的,在十几年发展历程中,历经了很多的管理模式,创造出了优异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和经验,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优秀的理念。但是这些理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在这些理念中,有的是需要摒弃的,而有的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团队的发展和进步靠的是自身的团结拼搏,但更离不开凝聚、引领这支队伍奋勇向前的组织文化。

随着运营时间的发展,在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和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随着车流量的不断增大,社会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收费人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工作比较枯燥,职工出现了职业倦怠的心理,找不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队伍激情不够,缺乏活力。三是一些不良作风滋生蔓延,责任心不强,效率低下;搬弄是非,造谣生事;自私自利,勾心斗角等现象有所显现。这些都是团队发展的阻力和障碍。而进行文化建设,推行文化管理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管理者希望通过文化建设取其糟粕,弘扬正气,激发活力。从根本上转变职工的内心状态和精神面貌,增强职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因此文化建设队伍石黄高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石黄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提出与发展过程

第一,石黄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提出。

基于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与石黄高速在运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它的提出,对于石黄高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10年初,石黄高速的管理者提出了文化建设这一理念。在建设之初,管理者们大量的研究了国内外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一些成功案例,并汲取了其中的一些可取经验。同时,通过一些培训,使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了解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内涵及重要意义。

第二,石黄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是调研阶段。要想为一个组织进行很好的定位,就必须先要了解这个组织,因此石黄高速公路的管理者们在文化建设的最初阶段,提出了要进行多方面的调研。通过调研和分析可以很好的了解石黄处优秀的文化基因、组织个性特征、现状及期望文化类型、组织文化环境和存在的文化管理问题。为文化理念的梳理提炼、文化体系的形成等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同时通过综合分析,定位石黄处组织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为文化的执行打下坚实基础,让组织文化融入石黄处管理的各个层面,为广大员工所接受、认同并执行,通过组织文化建设来支撑和引领组织的发展战略、夯实管理基础、提高团队绩效。

调研工作采取访谈调研(定性)与问卷调研(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涉及处机关及部分收费站、管理所、养护工区的高层领导班子、中层管理者、基层员工等。访谈调研分为个体访谈和群体访谈两种方式。问卷调研回收问卷420份,其中有效问卷346份。调研主要采取以下流程,见调研信息流程图。

通过调研发现了现有组织文化中的一些优点。结合访谈的信息,数据与信息是一致的。讲奉献、敬业、吃苦耐劳是自石黄处成立之初就形成的文化基因。这也被认为是石黄处团队最优秀的特点。而优质的服务,领导团队的敬业和注重员工成长,也一直贯穿在石黄处管理之中,尤其是在组织文化提升阶段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同时,通过调研也发现了组织中出现的一些管理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沟通问题、职工心理缺失问题、考核制度、工作效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以上的问题,结合文化倾向性模型的数据,可以分析产生以上管理问题的文化根源:在长期相对固化稳定的工作模式中,由于层级规范文化起主导作用而滋生的“倦怠”的职业情绪,并引发了“逃责”文化的形成。

通过详细的调研,可以确定组织文化导向需要进行的改变与引入:对于内部管理:需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将人文关怀的阳光发扬光大,让成员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敬业度匹配起来。对于外部管理:石黄处的外部导向不足主要体现在市场关注度低,根据资料的分析石黄处的外部关注主要集中在行业领导组织上。强调完成上级组织布置的任务,争取行业荣誉。于是体现在业绩导向所带来的压力来看,则是参加各类活动和评比所给正常工作带来的困扰。

在石黄处的战略管理思想中,提出的学校型组织建设,以及发展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建设,这都是对员工长远未来打算的关怀。而这些战略设想的实现,需要石黄处引入或者培育一种关注外部市场的文化,培育组织的外部适应能力。这需要管理者能够放开心胸,重新点燃当年创业的激情,让外部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让开放、变革、进取的文化扎下根来。

二是文化体系形成阶段。根据调研中采取的大量工作及专业人员的分析等,石黄处形成了题为“守护.阳光.路”的一整套文化体系。石黄高速公路管理处的组织文化融合了家文化、阳光文化和责任文化的三个基本元素,家意味着忠诚与团结,阳光意味着活力、温暖和公正,责任则意味着对于工作品质与远大事业的追求。这三种文化如同光的三原色一样构成了充满友爱、活力、忠诚的文化体系。在使命中,提到了做阳光的使者,做阳光的守护者,因此“播种阳光,人和路畅”成为了石黄人的使命。在每一位石黄人的心里播下阳光的种子,把他们培养成阳光的使者,通过服务再把阳光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为所有有缘的同路人在人生的征途上提供阳光温暖的体验。安全保畅是具体的责任,通过石黄人的努力,为司乘人员的这一段人生路护航;为东出西联的大动脉保驾,推动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使石黄人的人生因为为大事业奋斗而更有意义。由于从事的是特殊的行业,具有极其广泛的社会意义。内部和谐是团队战斗力的基础,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的大和谐做着不平凡的贡献,这是小家对大家的社会责任。

石黄文化建设体系的形成,为石黄高速公路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继承优点的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向目标靠近。

三是石黄高速公路文件建设宣贯阶段。有了好的文化体系,要想很好的执行,首先必须要让职工对文化体系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因此,在体系形成之后,就进入了文化建设的宣贯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视觉识别、培训、宣讲等方式对文化建设进行宣贯。

首先,通过专业的广告文化公司,对石黄高速公路进行整体的外在包装。设计品牌标志、进行一站式管理、统一标志标牌等。下图为石黄的标志及统一字体。

根据这一标志,又统一设计了收费站岗亭外标志、高速公路途中广告宣传牌、收费站宣传栏等。通过这一系列视觉上的统一,使广大职工和外部服务对象,对石黄高速公路的外在形象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同时树立了石黄高速公路的社会形象。下图为收费站岗亭设计图。

其次,通过多次培训,为内部职工对文化建设进行“扫盲”。通过聘请专业老师与自己内部职工讲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有视频总结,有幻灯授课等多种形式。并且对不同层级的职工进行不同的培训。为之后的执行阶段做好准备。

在宣贯阶段,还把文化建设的内容加入了收费人员交接班的过程中去。同时,在石黄处内部网站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等形式,很好的把石黄文化体系宣传贯彻到每一位职工的内心中。

四是石黄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执行阶段。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形成体系,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执行阶段。再好的政策,执行不到位,都是空谈。因此,在执行阶段,石黄处的管理者们也是借鉴了河北省内外其他高速的先进经验,其中包括京秦高速、京沪高速等,再结合石黄高速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执行方案。在执行方案中,管理者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把文化建设加入了制度考核中去。并组织了关于文化建设的大量活动。建立文化展览室等。在基层单位,组织职工按照体系内容进行学习,逐步建立阳光文化、责任文化、家文化。两年来,石黄人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的靠近,在对外服务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内部,职工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与调研阶段后发现的问题相比,总体上有了很明显的改变。职工的干劲更足了,内心更加充实了。

第三,石黄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石黄高速在2010年之前,是两条高速。一段为石家庄到沧州段,另一段为沧州到黄骅段。2010年,这两条高速完成了合并工作,成为了“河北第一长”的高速公路。基于这个原因,石黄高速有着自己的特点。两条路的合并,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合并,更重要的是人员上的融合。因此在2010年,进行文化建设,除了以上的原因外,更好的融合两条路,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之后的几年发展中,通过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活动,逐步的拉近了两条路的人的心。通过统一标志标牌等,逐步的形成了统一的文化。

四、文化建设执行过程的保障措施及分析

第一,继续拓宽石黄处文化建设的宣传渠道。

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深入人心。如何提升广大干部职工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应该是重中之重。大力开展石黄高速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从上到下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二是要丰富宣传形式。通过创建“学校型”单位的这个契机,邀请专家等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吸引职工们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三是要加大石黄文化的媒体宣传力度,树立更加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网站、电视、报纸等老的形式,再加上创建博客、微博等新形式加大与社会的沟通,加入及时播报路况信息等把延伸服务做好,做实。从而进一步深化“播种阳光,人和路畅”的重要使命。

第二,细化石黄文化、强化执行力度。

要进一步使石黄文化精细化一些,不仅要看起来好,更要用起来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一要坚持做好“阳光服务品牌”的创建工作。服务就是高速公路的产品,要让产品实现品牌化。因此,石黄处提出了创建“阳光服务品牌”。继续做好这项工作是对文化建设的一项大力支持。二是要在收费、养护、机电等各项工作中加入石黄文化的各类元素。把工作做的更细。另外,要继续强化执行力度。出台更加详细的关于文化建设的奖惩措施,执行要到位。

第三,放眼长远,继续完善规划文化建设体系。

时间在推移,时代在发展,一条路,一个组织同时都在发展。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组织的文化建设。不能制定了一套体系之后,就永久的按照这套体系去执行。要加入发展的眼光,结合时代背景、地域文化、职工特点等,继续不断的完善文化建设体系。文化的发展,不会停滞,随着人员的变动,思路的变动,团队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动,总的思路和目标不能变,但是方式方法要有所创新。

第四,强化组织保障。

由于石黄处是一个事业单位,有着固有的体制,单位的领导有着轮岗的制度。如果因为领导变动等原因,停滞或废止了文化建设之前的发展,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必须要有很强的组织保障。另外文化建设也需要上级单位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这点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想保障文化建设体系的执行,必须要强化组织保障。

第五,要有资金保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亘古不变。在文化建设中,资金保障尤其重要。没有经费的保障,文化建设很难执行下去。因此要有专项资金的保障,另外要健全资金保障的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更是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防止有挪用文化建设资金的现象出现。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