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河发源地范文

黄河发源地精选(九篇)

黄河发源地

第1篇:黄河发源地范文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豫东黄河故道湿地,位于商丘市梁园区北部,西起商菏(商丘至菏泽)公路,东至105国道,北以故道子河为界,南至故道大堤,东西长26km,南北宽3km,水域面积767hm2。

该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光照充足,除大面积的湿地、水库等积水区外,还有连片的人工防护林、绿化带农田林网,形成了商丘市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特有物种多,是河南省生物多样性较高地区。[1]该区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珍惜动植物资源以及涵养水源为主,兼具开展经营利用、科学研究、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教育于一体的生态自然保护区。

一、豫东黄河故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一)优越的区位条件

黄河故道湿地所处区域----商丘市地理位置优越,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地处黄淮腹地,自古就有“豫东门户”“中原锁匙”之称。北与山东省的菏泽地区接壤,西与开封市毗邻,南与河南省的周口市,安徽省的阜阳市、宿州市缘连,东隔安徽一角与江苏省的徐州市相望。是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

黄河故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独特,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独具魅力,富含知识性、趣味性、刺激性的旅游项目能满足旅游者探新求异、回归自然的基本要求。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优越的水文条件,使得多种生物类型互相渗透,复杂的生物区系与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奇特的背景。地理和生态条件独特,它不仅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路,也是冬候鸟栖息越冬的重要场所。[2]多样的植物群落和濒危的物种等为教育和科研提供了重要资源,“农家乐”、“田园风光”、“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必将吸引大量游客。

二、完善湿地生态旅游,建立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豫东黄河故道湿地旅游产品基本上都是围绕生态旅游展开。生态旅游以其指向自然区、野生生物和传统文化的小尺度旅游,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的前提下,既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游客实现旅游地审美需求,同时还是生态伦理道德的陶冶过程。湿地目前已经开发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因此在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将湿地旅游与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推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水产美食旅游等旅游产品,实现联合营销,完善湿地旅游产业。[3]

(一)观光旅游模式

在所有类型的旅游产品中,观光旅游产品是最重要的一类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不仅能充分发挥豫东黄河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体现生态旅游地特点,同时,也是其它类型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4]豫东黄河故道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

1、生态观光:水景观光,如天沐湖、天泉湖、渡口芦苇荡、千亩鱼塘;

2、人文胜迹观光:商丘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迹,现拥有古蒙城遗址、汉代古井、唐三彩佛像、宋代砖雕、皇大王庙、山西会馆、陆陈会馆、文昌阁、白衣寺等众多历史遗迹和遗存。

3、产业观光:湿地生态农业,尤其是高科技的生态农业,具有极强的观光性和可参与性。豫东湿地有大量的池塘、小型湖泊,是重要的淡水产品基地,一些特种水产的养殖提供了丰富的观光农业资源,是游客开展水上垂钓、特种水产观赏、食水鲜、水上娱乐等旅游活动的最佳场所。

(二)度假休闲旅游模式

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室我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产品类型,表现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组合开发和成片开发等特点,经济效益要比观光旅游高,属于内涵式的旅游开发[49]。根据豫东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湿地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如以体育休闲娱乐产品为主的水上娱乐项目如:水上世界,峡谷漂流等;湿地探险体验类的项目如:“芦荡迷宫”项目,游客可以租手划船只,在芦荡深处泛舟赏苇,游客在此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轻松和愉快。乡村文化体验类,如借助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乡村生活,建立乡村民俗农庄,组织参观或参与农事活动,如捕鱼、狩猎等。开展假日休闲旅游,让久居都市的游客体验耕田种地的乐趣,品尝农家美食,居住农家小屋,参与农家娱乐,充分体验浓郁乡村风情。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5]

(三)专项旅游产品系列

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有科考旅游、宗教旅游与祭祖寻根旅游、科普旅游、商务会议旅游和摄影旅游等。

1、科考旅游

组织旅游者进入湿地考察湿地的地质、地貌及形成特点,同时考察该区的动植物组成特点及保护现状,能丰富人们的知识,提高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兴趣,使人们对于保护自然、保护湿地及湿地动物多样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如:观鸟是在湿地常见的一项生态旅游活动,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普及,相继建立了观鸟组织及相应的基地。豫东黄河故道湿地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每年十一月至翌年的五月在此越冬)和二级保护鸟类天鹅、灰鹤,为开展鸟类观赏活动提供了方便,可以体会“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里霜天竟自由”的诗情画意。

2、宗教旅游与祭祖寻根旅游

宗教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形式。众多的佛教寺庙和道教道观,和对宗教乐此不疲的信徒以及好奇着,为形成常年不衰的宗教朝拜旅游热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护区内及附近的蒙墙寺,清凉寺宗教活动历史悠久,且在周边地区有一定得地位。

第2篇:黄河发源地范文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水利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

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预计到2000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库的总库容量将达到660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了黄河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于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但也导致了下游地区水量的大量减少,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价格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能促使人们利用水资源时的放纵、毫不吝惜。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保持水土

在植被贫乏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使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第3篇:黄河发源地范文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水利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

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预计到2000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库的总库容量将达到660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了黄河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于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但也导致了下游地区水量的大量减少,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价格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能促使人们利用水资源时的放纵、毫不吝惜。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保持水土

在植被贫乏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使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第4篇:黄河发源地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治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念的形成,黄河水资源在管理、调度、收费与服务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征收水资源费、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成为我们黄河供水部门乃至整个治黄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从认识和实践上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与优质服务相结合

    水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我们如果不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将会陷入困境,因此,必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和合理利用。只有将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提供优质的供水服务结合起来,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发展用水日益增长的需要。

    (一)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首先必须具有法律保证,运用法律实施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就很难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虽然黄河河务部门设置了水政水资源科,负责黄河水资源的执法和保护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单纯的水政执法已难以确保黄河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因此,必须逐步完善和规范水资源法制化管理,强化水资源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分配用水指标,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订单供水,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搞好供水服务,就必须加强黄河供水涵闸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加强供水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优化管理人员素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供水安全。只有将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合理开发与利用和优质的供水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和谐供水关系,才能发挥黄河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最大效益。

    二、合理征收水资源费并不违背优质服务的宗旨

    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征收黄河水资源费,是强化“水商品意识”的重要体现,并不违背优质服务的宗旨。

    (一)征收黄河水资源费的目的是补偿黄河供水工程成本,确保黄河工程安全,维护工程完整,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需要,如果不征收资源费,黄河工程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就会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损坏了国家利益,影响了黄河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水商品”的新形式下,在提供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同时,合理征收水资源费势在必行。

    (二)妥善处理优质服务与有偿服务的关系。合理征收黄河水资源费,并不排斥提供优质服务。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决不能将有偿服务看成是“一切向钱看”,有偿服务应坚持“公正、公开、合理、优惠”的原则;二是不可忽视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社会效益,要从社会政治经济大局出发,把“人民治黄为人民”、“黄河供水为民生”的宗旨贯彻于各项治黄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良好的服务和合理的收费,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黄河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到完善和科技治河、民生治河的新形势下,黄河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机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商品”意识已形成共识。在这种形式下,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黄河工程管理与维护,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当前和今后治黄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黄河供水部门与沿黄地

    区、各灌区、其他部门和单位不仅是供求关系,更是互助合作和互相依存的关系,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和经验总结,也是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优质服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需要。黄河水资源作为重

第5篇:黄河发源地范文

关键词:黄河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浅析

1前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生存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就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洪水威协、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要求量与日俱增,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用水形势十分严峻。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黄委会相继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提出了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由此可见,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需要,又是实现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汪部长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黄委会相继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思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也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所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同时能够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它几乎涵盖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应当从水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即: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保护好、使用好现有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使其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只有我们都能牢固树立这种思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就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山东省是全国重点缺水省份之一,当地水资源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黄河是山东省主要的客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资料显示,1951-1999年黄河进入山东河段年均径流量为382亿m3(高村站)。其中50年代高村站年均来水量为462亿,到80年代减少为380亿,90年代高村站年径流量仅有212亿,较多年平均偏少45%。由于流量严重偏少,致使黄河下游频繁断流,1997年断流量最为严重,利津站断流226天,且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从引黄形式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80亿m3,修建引水工程4500余处,提水工程2.9万处,仅黄河下游就修建引黄涵闸96座,其中山东63座。灌溉面积在660 hm2以上的大型引黄灌区19处,设计引水能力2423.3m3/s,全省已有11个市68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总灌溉面积约200万hm2,自1965年复灌以来,全省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由70年代的70多万hm2,增至200万hm2,引用黄河水量逐年增加,70年代年均引水量为49.93亿,90年代增加到69.68亿,其中由于1998年全省干旱,年引水达123亿,另外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入卫”等工程,和有限的黄河来水量相比较,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自99年以来,黄河水资源综合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断流,缓解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黄河水资源利用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4.1面临的形势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整个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多,耕地多,水资源贫乏,特别是近年来,黄河河道径流量减少,水资源贫乏,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污染严重,水污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力。加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加强黄河水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水法》的实施虽然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明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理顺,地方政府的干扰等因素,黄河水行政执法还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及沿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之执法队伍缺乏对地方的约束力度,工作开展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地方水事纠纷或者水事矛盾处理上由于受到地方政府干扰尤为突出。

4.2存在的问题

4.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经超过了其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料显示,黄河河川年径流量为580亿m3,扣除维持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200亿m3,和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量10亿m3后,剩余的可供水量为370亿m3,加上地下水可开采量110亿m3,则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总量为480亿m3。而据专家预测,在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后,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区到2010年总需水量将达到520亿m3,远远超过了黄河的供水能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2.2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农业施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污染,特别是山东黄河的主要污染源一是来自上游来水,二是长平滩区、大汶河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黄河,污染程度逐年增大,水质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个别月份超标发展到近几年的只有个别月份不超标,甚至全年超标。据资料统计,黄河干流60%以上河段水质属Ⅳ-劣Ⅴ类,污染十分严重。

4.2.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部分灌区渠系老化,工程配套设施较差,管理粗放,大水漫灌等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和先进国家的0.7-0.8相比,浪费十分严重。

5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5.1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执法机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首先具有法律保证,尤其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不断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但各个法律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遗漏疏忽现象,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水权划分、水事划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地方性法规、政策与全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有冲突现象,尤其是黄河水利执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差,力度不足等现象。为此我们应结合新《水法》的实施,继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早日制定出台有关黄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量调度、引黄供水等相关办法、条例、规范性文件,尽快形成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积极争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为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5.2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实行以流域或区域的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工业、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保障。在一个多部门相互扯皮、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下,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一是建立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配备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明确流域与地方区域的事权划分,实施统一管理。二是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计划用水、放水通知、取水许可等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水量,实行流量断面控制,地方政府负责用水配水,确保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在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依法管理黄河水资源,积极呼吁出台《黄河法》,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依法维护黄河水工程安全和黄河部门的合法权益。四是采取强制措施和有效的经济政策,厉行节约用水,以水定产,限制发展高用水产业,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加强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努力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通过经济手段,加强黄河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五是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实施丰蓄枯调,确保实现黄河河道不断流的奋斗目标。

5.3狠抓流域水资源保护,确保水质不超标

要把黄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国家、黄委重点项目,加强部门合作,加快治理步伐,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由黄委会统一负责,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完善加强水质监控网络,像黄河防汛一样,积极呼吁政府出台相应法规,实行省(区)界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是河务部门要加大黄河水资源监督力度,依法实施动态管理,搞好污染源的防治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全民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黄河部门工作的良好局面。

5.4提高治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科技创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科教兴水战略对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备陈旧落的、管理粗放、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从以上角度出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科学技术交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行多水源联合运用、雨水汇集利用、劣质水处理重复利用等,多途径改善科技条件,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在黄河涵闸管理上,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安装实施远程监控系统和水质、流量监测自动系统,确保上级调水指令的贯彻落实,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水质监测标准化、涵闸管理规范化、水量调度科学化。为黄河“四不”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持。

5.5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可持续利用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制定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可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计划中全面把握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态势,采取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战略,增强预见性、预防性。可持续利用规划要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前瞻性和现实上的可操作性,内容上应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把配置、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5.6提高全民素质,增强节水意识

第6篇:黄河发源地范文

黄河水资源是有限的、宝贵的资源。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如何开发好这一系统工程,如何利用好黄河水资源,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前人提出了综合治黄的思想.即上游区以水电开发为主,中游开展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下游宽河固堤,防洪减灾,确保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下游防洪与中游水保及上游的综合开发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胜利油田的发展,河口区的综合开发利用对黄河水资源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近年来,由于连续的枯水年,造成下游山东段在六、七月洪水到来前,用水紧张,利津水文站断流,个别年份断流达到艾山水文站以上,使河口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黄河下游沿岸大中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荒。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矛盾也会日趋紧张。黄河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黄河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下游花园口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441亿m3,头道拐水文站为238亿m”,由此可以看出一半以上来水在上游区。中游山陕区间、径洛渭河、伊洛沁河.三个暴雨区产生的水量不足一半,来水的大部分集中在汛期的几个月,泥沙又主要来自前两个暴雨区。上游龙羊峡和刘家峡两库的蓄水减少了讯期中游的基流,同时使高含沙洪水机率增加.尽管龙羊峡以上地区汛期较下游早一个月左右,但这个时期正是两库蓄水的最好时机•早来的洪水都被两库拦蓄了。龙羊峡、刘家峡两库的多年调节,几乎消除了上游区的洪水灾害,同时加剧了下游的用水紧张。宁蒙河段的引水量很大,兰州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317亿n、,头道拐水文站为238亿m,,其间引水童为100亿m,左右。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五月底水库放空,其后失去调节作用。这一时期头道拐水文站流量不足20om’/s,三门峡水库人库出库流量都不大,满足不了其下游大中城市及工农业用水,使其未到河口已用之殆尽。尤其是近几年的连续枯水,利津水文站断流时间呈上升趋势,1993年断流49天,1994年75天,1995年122天,1996年133天•创断流时间最长的历史记录。断流长度最长达740km。 一方面黄河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黄河水资源并非完全利用。黄河河口利津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379亿m,,汛期径流量为23]亿m,,这说明非汛期低含沙水的使用仍有潜力。 在下游用水量中,引水灌概用水量所占比例最大,且季节性很强,用水时间集中,用水很紧张,六、七月份来水满足不了用水需要。与下游用水紧张相比•上游的引水则少受限制,由于黄河水的使用方便价廉,几乎没有人在黄河灌区用地下水。正因为如此,上游黄河灌区的一些地方出现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在增加使用黄河水的同时,加大了污水向黄河的排放量,使黄河干流的个别河段及徨水、渭河、汾河等重要支流污染严重,尤其是非讯期表现更甚。近几年连续的枯水年,河流的自净能力减弱,污染问题更使人关注。 流域的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在发达国家一直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然,这些国家发展之初,也是吃过盲目开发和环境破坏的苦头的。我国在水利开发利用方面起步较晚,早期是以防洪和灌概引水为主。黄河的宁蒙河段引水工程和黄河下游的防洪体系,在封建社会就有。对黄河的统一规划是1955年作的,而这次规划在水电开发、中游水保和下游防洪等方面在今天仍起指导作用。儿十年来黄河在水电开发方面是走在大江大河的前列的,但也有过失误,三门峡水库的改造和运行方式的改变,就是为了纠正失误,适应黄河自身的规律的。对中游的水上保持在当时过于乐观,而把黄河的泥沙问题简单化,也出了一些问题。建国后黄河大汛期未决口,是人民治黄的最大成绩。过去黄河对下游只有害而无利,今天引黄灌溉使两岸灌区由过去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据统计,近五年黄河下游引水量为70~120亿m,,占花园口年水量的四分之一强,而且引水量仍有增加趋势,水资源紧张问题越来越严重。 如何协调上下游的用水矛盾,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我们有必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研究解决问题。黄河流域除不具备航运条件外,其它各方面因素是很多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减沙的首要工作是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的成就又直接影响三门峡水库及在建的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方式和下游防洪决策。水环境保护与城镇及工业用水是相关联的。如何保护好、用好有限的黄河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首先调整用水结构,理顺管理,由多头管理变为一家统管,统一规划、计划用水。引人优化方法和模型,寻求最佳结果。黄河水利委员会应统一管理黄河水资源,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在技术和手段上也要下功夫。目前,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水库调度、农业灌溉规模等决策由各相关单位负责,随着黄河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各种用途的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自治区为了使更多的地区脱贫大量投资修建引黄灌溉工程,下游河南、山东为了发展工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大的引水童,这已不是协调的问题,而是合理规划统一调度的问题。 其次,合理开发和利用黄河流域的其它水资源。为解决集中用水的矛盾,下游和河口区可兴建一些储水工程,尤其是河日区地域辽阔.可修建平原水库减少非汛期黄河入海水量。宁蒙灌区可开发地下水资源,使黄河水和地下水合理配置使用,降低地下水水位,治理盐碱.下游引黄灌溉区,也要避免地下水水位过高,适当开发地下水资源。 其三,节约用水,保护好黄河水质。认识到黄河水资源紧缺,更要珍惜它。工业用水应加强污水处理,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引水,提高排放水的标准。农业灌溉,采取节水方式,实行喷灌和底管渗流灌溉。学习发达国家节约用水的经验,用好黄河水资源。 综上所述,黄河水资源合理分配、合理利用问题,是当前需要花大力研究和呱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将继续制约黄河流域工农业的发展,加重上下游用水矛盾.所以,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这项工作。#p#分页标题#e#

第7篇:黄河发源地范文

黄河与中原唇齿相依

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国兴。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高度契合,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影响深远。

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汇集了全国约1/9的人口、超过1/7的粮食产量和近8%的经济总量,能量巨大,内涵丰富。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将中原经济区总结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河南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河南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黄河流经河南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开封、新乡、濮阳等8市28县,惠及商丘、许昌、安阳以及河北邯郸等地区,贯穿中原经济区经济隆起带和中原城市群,是中原经济区最大的客水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1500多亿立方米黄河水润泽中原,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黄河之水孕育中原文明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中原文明的孕育成长和繁荣发展,更是离不开黄河,是黄河成就了历史上河南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地质勘探显示,在距今150万年以前的很长一个时期,由于地壳运动,“黄河流域”形成了山脉、高原和各自独立的内陆湖水系。距今115万年至10万年间,“黄河流域”发生了强烈的地质运动,中西部高原处于上升阶段,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加剧,横亘于湖盆间的山地先后被切开,各个封闭的湖盆从西到东被串起来,原始黄河由此而诞生。她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携带黄土高原奉赠的泥沙,滚滚东行,不断填海造陆,最终造就了今天的华北大平原,为中原文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从此,黄河千年万载绵绵不断地流淌,人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地繁衍。8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炎黄文化等印证了中原地区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建立后的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中原。从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从郑州到洛阳、开封,河南是我国古代都城遗址分布最多的省份。全国古都,包括“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在内的4个都在河南。而它们繁荣昌盛的原因,都是与发达的黄河航运密不可分的。

在隋代,随着通济渠、永济渠的开挖,洛阳成为全国的航运枢纽,并奠定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至唐代,洛阳人口过百万,四方纳贡,八方来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外国商人经由广州、扬州抵达洛阳。通过丝绸之路,洛阳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以河洛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明由此走向中外,而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扶桑则书写了中原文明传播的辉煌篇章。

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战乱和自然灾害,北方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江淮等南方地区逐步成为全国的财富中心,汴渠也随之成为国家赖以生存的大动脉。至宋代,开封一跃成为黄河中下游乃至更广大地区的漕运中枢,并取代了周代以来西安与洛阳的地位,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东京开封城郭建筑规模宏大,有城三重,外城周长50华里,内城周长20华里,皇城周长5华里,人口达100多万;人烟稠密,经济繁荣,商业和手工业都很发达,仅登记在册的商店就有6400多家,制造军器、船舶、绫子及印刷品的手工作坊遍布全城,至于酒楼、食店、茶坊等更是比比皆是;来自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以及南洋群岛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不远万里来这里经商,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真实记载了北宋东京的舟楫之便和盛世繁荣。

黄河造福中原大地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黄河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历史,迎来了开发利用的新高潮。1952年,河南建成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开创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先河,揭开了黄河造福人民新的一页。在此后的10年间,河南引黄灌溉得到快速发展,相继建成了郑州东风渠、兰考三义寨人民跃进渠、新乡共产主义渠、封丘红旗渠4处大型引黄灌溉放淤工程和濮阳渠村引黄灌区。这一时期引黄灌区的范围西起卫河、东至豫鲁省界,南抵沙河,北达安阳,包括当时新乡、开封、许昌、郑州4个专区(市)的42个县。引黄灌溉还直接催生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郑州、开封沿黄一带在旱、涝、碱三灾俱全的土地上,引黄改种水稻获得成功,实现了增产增收。与此同时,引黄放淤改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至1982年,河南黄河下游两岸200万亩盐碱沙荒地已完成放淤改土144.4万亩。

改革开放后,河南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黄河下游第三次大复堤的完成,部分险闸、虹吸和提灌站得以改扩建。1991~1993年,国家连续三年安排河南省引黄专项贷款1.5亿元,进行了灌区续建配套,建设了新三义寨和大功引黄补源灌区。200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运用,下游灌溉保证率由以前的32%提高到75%,城市及工业供水保证率可达到95%。2009年春,河南省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旱情,黄河应急供水,为河南沿黄灌区1000多万亩干旱麦苗解除了灾情,保证了河南当年的夏粮丰收。在2011年抗旱期间,河南引黄口门总数、日引水流量、引水总量均超过2009年同期,创30年以来同期最高。2011年年初以来,河南累计引黄超过30亿立方米,取得供水新突破。

目前,河南省已建成引黄设施41座,引黄灌区26处,设计灌溉面积23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80万亩,补源面积893万亩。引黄工程设施进一步完善,为加快引黄步伐打下了良好的工程基础。

为城市和工业供水是黄河服务沿黄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大贡献。1958年,开封首开此举,随后郑州、洛阳、新乡、濮阳等沿黄缺水城市也相继开展了引黄工作。郑州铝厂、中原油田、洛阳石化等大型企业也从源源不断的黄河水中受惠至今。近年来,随着河南经济的迅猛发展,沿黄城市供水区域及规模进一步扩大,长垣、吉利、温县、武陟、濮阳等地的供水工程相继建成,巩义豫联集团、洛阳中石化、荥阳国电、民权电厂、商丘第四水厂等一批新建大型企业的引黄取水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另外,通过人民胜利渠先后5次向天津送水20多亿立方米,缓解了当时天津干旱缺水的燃眉之急。

黄河水资源还对沿黄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和发展龙头,尤为重视生态环境优化,已于2006年6月投入33亿元启动生态水系建设,每年调取1亿立方米黄河水用作生态水、景观水,使全市水域面积由11.4平方千米增加到33.5平方千米。到2020年,郑州将建设生态景观,提升生态修复效果,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城区地下水将得到有效保护,再生水利用率稳步提升,形成生态和谐的河网水系,全面实现郑州生态水系规划“水通、水清、水美”的目标。

黄河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条主线。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也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均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的保障和支撑。

而现实的情况是,河南省资源性缺水状况严重,正常年份缺水40~50亿立方米,干旱年份缺水量更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40立方米,占国内人均水平的1/6,居全国第22位;而沿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75立方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属于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另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问题等更加剧了供需矛盾。由于一些地区超采地下水,又没能及时补源,以至形成了万余平方千米的沉陷漏斗区。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原地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依然存在。

黄河是河南最大的过境水资源,其水资源量占全省入境水资源总量的近90%。根据国务院1987年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国家分配给河南省的黄河地表用水上限为55.4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干流可用水资源量35.7亿立方米;黄河支流可用水资源量19.7亿立方米。实际上,2000~2007年,河南省年均引黄水量约17.59亿立方米,河南黄河仍有20亿立方米左右的开发利用空间。作为河南最大的客水资源,黄河水资源已经成为保障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9月,《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正式获得国家批准。该规划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提出力争到2020年确保粮食产量净增150亿千克、总产量达到650亿千克,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地区。河南有耕地1.08亿亩,其中稳产高产农田7000多万亩,而要实现《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宏伟蓝图,必须确保有5000万亩旱涝保收农田。“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变基层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作为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河南沿黄灌区,若全面恢复引黄灌溉面积,可实现2300多万亩农田旱涝保收;进一步拓展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可以实现近3000万亩农田旱涝保收。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大有作为。

中原经济区的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工业。河南正在实施的沿陇海线能源、化工、金属冶炼和加工产业带建设和提高电力输出能力建设,基本上是以黄河为主轴展开的,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和依存度越来越高。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构建中原经济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中原经济区崛起的关键在于中原城市群和经济隆起带建设。大中原经济区涵盖河南18个地市,形成“一极两圈三层”的城镇体系架构。最终的架构,可能将周边省份的一些靠近河南的城市也涵盖进来,形成一个拥有44个城市、1.7亿人口的超级城市群。仅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及公共用水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些都需要黄河水资源提供基础保障。

第8篇:黄河发源地范文

关键词:蓝黄战略;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地处中国山东省的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京津唐,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作为中国三大大河三角洲,与其他两大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海水退潮最晚,成陆时间最短,生态环境最为脆弱。不仅如此,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海域与黄河流域的交汇地区,这里是胜利油田所在地,是一个已进入成熟期的资源型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部级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而且,不是县区又是环渤海经济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面对现实,必须牢牢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及其蓝黄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借助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流域崛起行将崛起的有利条件及其资源型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不遗余力地加快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力争把一个富裕、文明、环境优美的黄河三角洲推向新世纪。

一、不良的生态环境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黄河三角洲地处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交接地带,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尤其在黄河入海口地区,一百多年来,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在此交汇交融,其中,陆地、海洋、淡水、咸水以及天然和人工等多种生态系统在此交错分布,相互制约,具有大规模开发高效生态农业、培育生态型产业链、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以及发展区域生态旅游等优越条件。但是,黄河三角洲的成陆时间相对较晚,整个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整个环境的承载能力偏低,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蓝黄战略的快速推进。

第一,淡水资源比较匮乏,可利用水资源较少。黄河三角洲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600mm,而年均蒸发量高达1962mm,全年旱涝不均,春旱夏涝严重。整个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很少,目前黄河是最主要的淡水资源。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每当春季黄河便年年断流,水量时多时少,极不稳定。近年来,华北和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严重缺水,导致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各省区对黄河水的提取量逐渐增加。黄河来水的减少,对黄河三角洲的水资源供应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最近几年初步实现了黄河不断流的阶段性目标,但是这种不断流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还不能满足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显然,水资源短缺还将长期存在,并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第二,土壤沙化和盐碱化现象严重。黄河三角洲基本由黄河泥沙淤积而来,在淤积造陆的过程中,在“紧沙慢淤”作用下,在黄河故道区和决口地带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9.9万hm2。由于成陆时间晚,近代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经常受到海水的倒灌与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的比重高达50%左右。由于多种原因,三角洲地区地下淡水水位明显下降,最终导致渤海湾地区海水渐渐向内陆地区补充,在此推动下,该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应运而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植被覆盖率低。高矿化度(30g/L以上)地下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林、牧、渔业发展的潜在威胁。由于土壤和水质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牧草和农作物生长成本过高,不仅对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而且对生产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开发进程都有较深的影响。与其他两大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率极低,不足12%;这里自然植被以草甸为主,真正可开发利用的草地不过4.4万平方公里,仅占土地面积的5.5%。植被覆盖率的低下,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大大削弱了对技术人才和资本投资的吸引力,使生产发展和整个经济开发进程都深受影响。

第四,河口具有摆动性,风暴潮威胁较大。黄河的河口不像长江和珠江,它具有较强的摆动性。黄河的这种不稳定状态对长期建设项目确实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由此从根本上制约着黄河三角洲的全面开发。与之同时,输水水渠的两岸由于长期渗漏会使地下水位慢慢抬高,进而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黄河三角洲是一片河流冲积而成的土地,东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350km,与拥有基岩质海岸的河口三角洲不同,极易受潮水侵袭,是我国风暴潮灾害频发地区之一。海潮、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且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每次风暴潮的发生都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而且还破坏了沿岸的生态环境,淹没滨海低地、加速海岸蚀退、破坏地表结构、毁坏湿地植被、加剧海水入侵,并使滨海湿地不断损失退化,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第五,环境污染加剧,湿地生态退化。黄河三角洲陆地形成时间较短,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相互衔接,生态系统的演替也很不稳定,人类活动对新生湿地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区域内19条河流中有7条河流严重污染,5条河流重度污染,5条河流中度污染,只有2条河流轻度污染。受此影响,天然草场开始退化,土地盐渍化面积扩大,近海赤潮频频发生,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及遗传多样性受到威胁。值得注意的是,黄河入海口地区浅海泥沙的输移和海洋沉积模式的改变相互作用,大的泥沙沉积在引黄源头,最终导致入海营养物数量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海洋鱼类和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结构的平衡及其海洋渔业的发展。结果,自2000年以来,黄河口地区的渔业资源严重减产,部分海域甚至出现了食物链中断现象,由此引起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这是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性的突出表现,进而成为制约黄河三角洲乃至蓝黄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加快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

作为黄河流域的地理龙头,作为蓝黄战略及其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要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多管齐下,重拳出击,不遗余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黄河三角洲乃至整个蓝黄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快沿海防潮堤建设,逐步消除风暴潮的隐患。在此,要坚持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新建和改造加固的堤坝至少按50年一遇防潮标准设计建设,尽快形成沿岸高标准的闭合防潮体系,切实发挥其作为防潮减灾、生态改良、滩涂增殖以及交通旅游与新产业开发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黄河摆尾问题,搞好规划论证,留出远景备用流路。

其次,强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其一,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在此,要重点加强山东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以及湿地和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工作,维护区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恢复或增强其生态服务等综合功能。继续在全区域范围内开展小流域湿地治理试点,实施沿海防护林带工程以及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其二,继续搞好湿地监测和科学研究。要采用遥感动态监测、生态模型模拟和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掌握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动态变化规律与生态演替、土壤盐渍化的变化趋势,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其三,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管理机制。要不断加强生态保护立法,建立生态保护管理体系,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管理水平,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为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奠定长期的自然资源基础。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其一,必须加快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与引进项目的环保审批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内的各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其二,加大工业治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强化新建有污染项目的总量指标控制;重点加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及炼制过程中的污染管理,确保油田污水和落地油零散排放。其三,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内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对实验区境内所有的河流逐条进行综合治理。要积极协调河流上游污染治理,控制“外来污染”的威胁。其四,继续搞好入海口地区的沙化治理与降盐排碱工作,大力发展循环型高效生态农业,坚决遏制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各种催生剂、添加剂的滥用;其五,加快农村供水工程、厕所改造以及沼气池建设进程,全面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与饮水安全,加快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环境教育,全方位提升企业及市民环境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四,合理引进与利用淡水资源。淡水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急需接长的“短板”。为确保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减缓黄河断流的生态环境影响,应该对现有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利用。要认真研究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措施与对策,通过加强管理,开发与保护协调,实施生态调水,将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来缓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缺水矛盾。

此外,要加快结构调整,加速构建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作为资源富集但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选择高效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便成为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为此,必须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及其蓝黄战略提供的历史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建立促进黄河三角洲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构建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时,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以及潮汐能等永续资源,大力培育和引进抗盐植物,植树造林、种草封土,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地面降尘量,为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人民政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M].2011.7

第9篇:黄河发源地范文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水利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

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使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