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长效沟通机制精选(九篇)

长效沟通机制

第1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信息沟通

高校危机与其他危机相同,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严重危害性和舆论关注性的基本特征,高校管理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迅速采取行动,尽可能把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沟通作为危机处理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具有其他任何手段和工具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成功的危机管理,50%在事件的处理,50%在对外的沟通。”可以说,危机处理本质上就是危机信息沟通。

一、信息沟通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沟通是指为了设定的目标,凭借一定的符号载体,在个人与群体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感与互通信息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明茨伯格(H.Mintzberg)指出:“管理工作有10种作用,而沟通和人际关系占三成。”由此可见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高校危机越来越呈现复合性、多样性的背景下,更突显出危机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及时传递危机信息

危机决策要以准确、及时的危机信息为基础,而要使危机信息及时传送给危机决策者,必须依赖于良好的信息沟通。高校作为青年人聚集和成长的场所,发生危机事件的概率较高,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流行疾病、管理危机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机构还普遍存在着管理层次过多、横向分工过细的弊端,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效率低下,不能适应高校危机管理的需要。因此,构建科学的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危机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为高校危机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

(二)凝聚各方力量

高校是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场所,担负着社会赋予的教育与安全的责任,一旦发生危机,将牵动着全社会关注的目光。因此,高校危机管理必须整合学校师生、家长、传媒和政府部门等各方力量,共同应对危机。通过危机信息沟通,有助于赢得危机治理参与者的理解和支持,多方争取支持,将社会的强烈关注转变成强大的动力,尽快实现转危为安。

(三)改善高校社会形象

任何危机,都会对高校的声誉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危机发生之后,高校管理者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不仅可以加强内部团结,统一思想和行动,也可以通过与公众展开真诚坦率的双向沟通,及时控制危机引发的不良社会影响,不仅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尊重,而且也可以借此体现高校民主、开放、多元的良好风范,有利于树立高校良好的公众形象。

二、高校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的原则

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着眼于已发生危机的有效应对,力求减少或者扭转危机对学校的冲击和给学校带来的危害。在沟通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快捷性原则

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征,传播速度快。高校是特殊的单位,在校的大学生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学校危机一旦发生,就会在校内外迅速传播,大学生往往成为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因此,反应速度是解决危机的关键所在。当危机发生时,高校管理者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掌握信息沟通的主动权,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尤其是要及时地让公众了解危机的真相和学校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澄清传言,粉碎谣言,化解怀疑、隔阂和误解,为危机处理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真诚性原则

真诚和信任是危机沟通的基础。要想取得公众和新闻媒介的信任,只有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真诚性原则在于沟通者应确保所发出信息的真实性,正如美国危机管理专家杰弗里・R・卡波尼格罗所言,“传递一种诚实、坦诚、可接近的强烈感觉是很重要的,它是有效管理危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危机爆发后,高校管理者必须主动向师生与公众讲明事实的全部真相,绝对不能遮遮掩掩,否则会增加公众的好奇、猜测乃至反感,延长危机作用的时间,增加危机的伤害力,不利于控制危机局面。

(三)主动性原则

在危机发生后,高校的各级管理者都不可回避或被动应付,只有直面危机,积极进行沟通,才能有效控制局势,切不可因急于分清或推卸责任而任凭事态发展。首先,要尽快启动危机应急预案,成立危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使之成为危机信息的权威来源和危机信息沟通的指挥者、协调者。其次,尽可能多地搜集数据、事实、统计结果等危机的相关信息,了解危机处理进展情况。公关界有一个3W公式,表明在任何一场危机中,沟通者需要尽快知道3件事:我们知道了什么(What did we know);我们什么时候知道的(When did we know about it);我们对此做了什么(What did we do about it)。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和一个组织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长短,将决定这个反应的成败。再次,确定沟通的方案,明确沟通对象、内容、方式、时间地点、沟通人等,及时针对不同受众开展有效沟通。

(四)策略性原则

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应因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有些危机信息涉及师生当事人隐私,则不宜公开。沟通对象不同,沟通方式和内容也要有所区别。为提高沟通绩效,高校管理者还应善用非主流渠道进行沟通。高校是一个思想、言论汇集的地方,师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愿望往往会通过非主流沟通渠道直接、真实地反映出来,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非主流沟通渠道如网络论坛等及时了解师生员工的所思所想,但应注意防止非主流沟通渠道所传播的小道消息或谣言。

(五)规范性原则

危机信息沟通是非正常管理状态下的沟通,对沟通的时效、质量等要求很高,一旦出现失误又很难弥补。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危机信息沟通的规章制度,实现危机信息沟通的规范化,以保证危机来临时沟通渠道的畅通,建立牢固的信息工作基础,有效应对危机。从另一角度来看,高校管理的繁杂性决定了明确分工的必要性,权责明确的专人专责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关键。因此,危机信息沟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有利于管理者在所辖范围内及时发现、处理、上报危机,进行有效的危机防范和处理。

三、高校危机管理中实现有效沟通的策略

一旦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首先得认清所有可能受到危机影响的对象,并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沟通方案。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应针对学校教职工、学生及家长、上级主管部门、公众、媒体等不同受众,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循序有度地开展信息沟通工作。

(一)与学校师生之间的沟通

高校内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团结与配合是高校危机应对的基础。高校危机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利用各种公共信息的传播、教育等途径,在危机未发生情况下开展各项危机教育活动,以增强师生的危机管理意识与能力,并建立有效的校内信息沟通网络,保证在危机发生时信息联络畅通。当危机发生后,务必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教职员工和学生相关信息,及时通报疫情、灾情、危情的进展以及学校的应对措施,消除混乱、恐慌与紧张的情绪,控制局势发展,以便共同应对危机。沟通的渠道可有如下方式:校园宣传栏、电台、校报、校刊、新闻稿与新闻会;电话(包括设立热线电话)、会议、会谈;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学校网站、BBS论坛、各种搜索引擎;信函、文件传递、工作汇报等。

为了保证组织内部的信息畅通,沟通渠道的长度要尽可能地简化与缩短,保证信息流的快捷和畅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群体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如校园网、BBS、即时通讯工具等与师生进行及时、双向的沟通,使之成为有效的危机管理工具。

(二)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孩子的安全牵动着学生家长的心。危机发生后,高校必须制订接待家长的方案,及时向学生家长提供翔实可靠的事态发展信息,这也是高校危机管理者应尽的责任。完善的沟通不仅可以取得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还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与社会形象。对于在危机中发生不幸的学生的家长,应主动上门表示深切慰问和关心,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三)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高校要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一旦有危机预警信号或产生危机,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或权威专业机构报告情况。在整个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根据危机处理预案与突发事件报告程序的相关规定,高校危机管理责任人都应当主动、及时地与政府部门、各专业机构(如消防、疾控中心、安监局等)沟通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危机。

向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上报的危机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实事求是,对事实真相不隐瞒、不歪曲。危机应对过程中,应随时向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汇报事态发展和所采取的措施,事件处理以后还要详细报告事件经过、解决办法、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等。

(四)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在高校危机管理的沟通中,与新闻媒体的有效沟通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会起到无数放大的作用,它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双刃剑”。它既是危机爆发的窗口,也是危机控制的关键,这点特别表现在非自然灾害的人为与管理类的危机中。如果能与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有效阻止危机进一步侵袭;如果沟通不得法,则会让危机加深,对学校形象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及时向媒体通报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借助媒体展开危机公关工作。高校对危机信息的应当统一口径,统一对外,学校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并规定媒体采访的程序。

综上所述,信息沟通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危机管理过程中,应当从高校管理尤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实际出发,着力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高校危机管理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有效应对各类高校危机,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参考文献:

1、钟晓鸣.试论学校危机管理中的有效沟通[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2、李峰,刘芳.论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

3、杰弗里・R・卡波尼格罗.危机顾问[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第2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 义务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权变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113-04

0 引言

学校的组织行为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研究学校中的组织行为,实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是促使学校良性运转的重要途径。由卡斯特和罗森茨威格提出的权变理论,认识到组织的复杂性,强调环境需求的变化的重要性,是一种新型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学校管理的实践相结合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我国义务教育管理实践,分析当前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权变理论,提出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

1 学校内部管理的价值诉求

当前,学校管理越来越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强调管理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追求较高的学校管理效能。义务教育学校的终极目标理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为学生服务”开展。学校管理效能的高低关系到这个终极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效能,成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价值取向。

学校内部管理涉及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包括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等的全面管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也是围绕领导体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展开。由于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贯彻,管理逐渐关注人本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也主要是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基点和轴心。然而,学校管理存在极端倾向,人们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产生了误读,甚至认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也就是进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产生这种误读的根源是学校内部管理的以偏概全错误倾向和没有真正领悟学校管理效能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互动关系。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是促进学校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手段。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正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基本要求,客观上要求效能理念理应成为学校发展的价值诉求。处于改革转型期的义务教育学校在内部管理体制的革新上也应该顺应这种价值选择,作为学校自我发展的思想武器。学校管理效能既是学校发展的手段又是学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革新的目标。学校内部的一切管理措施和管理体制本身的革新都是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服务的。

毋庸置疑,学校发展都希望拥有高效的管理体制,然而,并非所有学校都能全面准确的把握效能理念对学校运行的重要性。当前,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效能令人堪忧。导致学校管理效能低下的最直接因素是其内部管理体制的各种问题。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离不开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内部管理体制的革新正是为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更好的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2 权变理论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组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产生了以系统权变方法为主的现代组织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费德勒、卡斯特和罗森茨威格。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一跃而成为主流的组织理论[1]。权变理论认为,在目标多样且不断变化、技术复杂且在发展、环境不稳定、活动创新性较大等的条件下,权变管理方法更合适分权决策、低度正规化、重视横向协调的有机组织。在目标规定详尽并持久、技术连贯而稳定、环境相对稳定、决策有计划、生产效率是主要目标的条件下,权变管理方法更适用稳定的、集中性强的、等级关系严格的机械组织。该理论将学校视为可以变革的组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也可以从组织学和行为学的视角来分析。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学校不是一个严密控制的组织系统,只是一个松散联合系统,经常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在教育体制转变的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组织是不尽相同的,组织内部呈现不同的特性。因此,应采用权变方法予以区别对待。义务教育学校应当积极适应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积极改革管理体制和进行组织变革。

3 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构

针对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现借鉴权变理论,提出重构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设想。

3.1 建立高效而合理的学校领导团队

根据权变理论,学校是一个开放的松散联合体,往往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虽然各种人员和活动都会在学校内部流动和运行,从学生、到教职员工、后勤保障人员、再到领导管理层,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但是学校不是完全没有秩序、没有组织性的。学校这种松散联合体的运行必须依托高效的学校管理层。要形成学校的这种组织性,需要从校长和干部的管理着手,塑造高效合理的领导团队。

赋予校长应有的权利,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义务教育管理权限由“分级管理”被“以县为主”取代后,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考查任命,其任免划归到县级政府部门[2]。校长既是学校的法人,又是一个有着各种欲望的人,有人的各种需求。人的需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针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激励手段。目前,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负责制缺乏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导致校长唯上不唯下,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的权利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奖惩机制来约束和限制”[3]。同时,校长必须被赋予实实在在的权利。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在学校管理中赋予校长真正意义上的人事权,特别是一定的校外人才流动人事权力。

校长要以身作则,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当前,义务教育学校部分校长的素质有待提升,普遍缺乏专业的管理培训,缺乏管理学习背景,在对学校的管理上往往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校长的素质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平衡,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良性运行。校长要结合校情,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套用教育领域或企业中的先进的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与教学理论;将所学理论与自己的现实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形成干部动态管理机制。领导团队的结构因素主要包括[4]: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素质结构及专业结构等。在改革干部管理制度上,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制定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定期考核制度。把校长的任命和待遇同校长的政绩、办学水平、办学目标挂钩,让校长责权利统一,打破干部用人的终身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学校领导团队结构合理,不仅能使每个领导成员人尽其才,而且能通过有效的结构组合,发挥出新的巨大的集体力量。学校领导团队的组建,一方面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在校长任命中的英明决策,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考察校长人选的各项素质,在决定校长的任免和人事调动时,应充分考虑年龄、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结构,力求学校领导团队的结构合理,发挥领导层的最佳作用”[2];另一方面,在校长任职后,要考虑整个学校的发展现状,优化管理层人员配置,组建高效的领导团队。

3.2 重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

权变理论认为,组织应积极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适时的调整和变革。由于内外环境的差异,组织应根据实际变革内部的机制,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以往在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中,学校多采用系统管理方法,对于学校的机构设置、人事安排、权责关系和利益刺激等都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义务教育学校要做到“变”与“不变”的统一,做到系统管理和权变管理思想的有机结合。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体制总体上保障了教师的工资和各项福利等基本需求。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且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强度的需求。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针对不同的人,引导其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教师也是人,需要被尊重和被爱。义务教育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原则上分配制度由所在县级部门管理。但是由于学校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不同,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的发展程度客观上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教师工资上划后,受经费限制,学校无法运用经济杠杆对教师进行奖惩,教师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5]。

办学条件困难的学校,在短期内无法对教师实施有效的物质奖惩措施的背景下,需注重培养和塑造学校内部特有的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功能。这种组织文化要建立在满足教师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刚性化”的管理理念,要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性关爱。这类学校要塑造自身的组织文化,使所有教师都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积极塑造学校组织文化的同时,学校应做长远规划,“多方拓宽社会资金来源的渠道,为办学募集资金;实行结构工资制、奖励工资制和建立校长基金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使分配制度更趋科学化”[6]。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应逐步完善分配制度,努力把分配工作做精、做细、搞活。这类学校基本上是具备丰厚的办学资金,拥有优越的办学条件,应该建立科学的教职工考核办法,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教职工岗位负责制、落聘待岗制、结构工资制和职称评聘分开,“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水平考试、敬业精神考核制度、实行学生对教师的教评制度,将这些考核办法与教师的奖励相结合,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7]。

3.3 以组织沟通促进学校内部管理的柔性化和民 主化

以往,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中存在“刚性化”管理倾向,往往是规章制度制定后,各部门和教职工严格服从和执行,管理缺乏弹性。因此,有效的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内部人与人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需要良好的沟通,表现为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和部门间的组织沟通。在学校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具体反映在学校领导班子和普通教职工的沟通、师生间的沟通、教职工间的沟通和领导班子内部人员的沟通等层面。部门间的组织沟通则反映在学校领导班子和教代会之间的沟通、学校高层领导部门和中层领导部门的沟通、教务处和总务处的沟通等层面的沟通。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暴露的管理缺乏民主、效率低下和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问题,都与有效的组织沟通的缺失有关系。

为确保学校内部组织沟通的顺利开展,需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组织机构。组织中的沟通渠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结构形式,组织结构形式对有效的组织沟通有决定性的作用。进入新世纪,“金字塔式”学校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结构过渡,呈现管理重心下移趋势[7]。权变理论也反复强调环境变化的重要性,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变革应主动适应这种趋势。在学校组织内部沟通中,信息沟通和指令传达要经历多层级的传输,降低了学校组织沟通的有效性,带来学校管理的决策、指挥和调控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种困境,可以尝试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所谓“主任负责制”,即一个主任直接分管一个年级,全面负责该年级的教学、教育、教改研究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改变原来年级组长只有管学生的单一功能);还可以“对中层职能部门进行合并,综合其各自的基本功能”[8]。

义务教育学校提高组织沟通的途径很多,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环境条件,改善组织的沟通渠道,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对组织内部门间的沟通进行管理。具体表现在增强管理者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了解组织沟通过程中的规律,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和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目前,一些学校在管理中采用的校务公开制度尤其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容易流于形式。校务公开不是组织沟通的唯一途径,要想真正形成畅通有序的组织沟通,使组织的信息沟通迅速、及时、有效,就必须从根源上解决组织沟通中的障碍因素。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和矛盾。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聘任制、岗位负责制以及分配制度等管理制度在义务教育学校的全面落实和完善,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权变理论的思想对于当前教育体制转变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无疑有着重要的启发。作为教育决策部门,首要的任务就是针对我国的实情和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针对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提出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案,给予及时、科学的引导。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应深入挖掘学校的发展特色,逐步改革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随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的效能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拓展。

参考文献

[1]卢宝祥.组织理论的发展对教师管理的借鉴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8-220.

[2]吕光杰,李明.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问责制的路径探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37-42.

[3]李明,张茂聪.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8,(24):19-21.

[4]徐子健.组织行为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295-296.

[5]徐宏升.河南省实施“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35-38.

[6]李明,张茂聪.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8(24):19-21.

第3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双向沟通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11-03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多样化,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现阶段面临的一大挑战。2006年开始,教育部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导师负责制作为核心内容之一;同时,教思政〔2010〕11号文也指出要“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因此,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应该担当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角色。

但是,由于长期固有的观念影响,一方面[1],导师负责制在贯彻实施中存在着意识不到位、责任不全面、部分导师“教而不师”“师而不导”的现象,或是有的导师不想或不愿介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与辅导员沟通意愿弱,甚至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由辅导员负责”的狭隘意识,与辅导员缺乏有效沟通;另一方面,虽然辅导员单方与导师沟通意的意愿很强烈,却难以介入研究生培养环节,缺乏有效的工作抓手。从而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失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不清晰,责权不分明,未形成有效的工作交流的交集,影响育人效果。如何畅通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沟通并形成有效机制,是目前突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瓶颈、转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的关键点。

一、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沟通现状的评述

近年来,各高校才普遍建立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制度和实行导师负责制,因此,对导师和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机制的研究历史不长,成果也不多。

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情况,虽然近年来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已逐渐被认同和肯定,但导师作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却未被高校充分重视,加上导师对自身所肩负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和角色仍未完全明晰和转换,从而导致导师和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有效沟通的失衡。从目前积累的研究资料来看,对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明确了导师和辅导员沟通的必要性

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和社会对培养研究生的要求,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依靠专职辅导员是完全不够的[1]。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角色[2],决定了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优势,更容易在培养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导师重学术科研任务,轻思想政治教育,或无暇顾关注研究生思想和心理等状况,这就需要导师积极与辅导员通过对研究生非专业学习的日常管理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寻求协作,才能有效改变以往“学术科研工作硬,思想政治工作弱”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主体“单边化”的局面,真正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农科类研究生,其大部分时间都是跟随导师做科研,与导师接触紧密,导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研究生,辅导员需要与导师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才能借助导师,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和在科研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形成合力,起到“润物细无声”。

(二)指出了导师和辅导员双向沟通的可行性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辩证互补关系[3],即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和育人职责、优劣势的互补,为合力育人、共同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和提供可能性。保持导师和辅导员之间信息的双向、及时、有效、经常沟通[4],才能有效把握研究生的思想脉搏和思想切入点,抓住研究生思想上的“敏感点”和“生长点”,从而促进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的德育工作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整合,形成导师教书育人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相融合的新模式,取得新效应。

(三)初步探索了导师和辅导员沟通的内容和方法

辅导员要主动与导师经常沟通,将研究生的信息转达给导师,如研究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等,便于导师对研究生全面了解。具体的沟通方法可以是定期走访导师、电话、邮件以及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主动与导师联系,随时通报研究生在思想动态、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基本表现,同时向导师了解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与科研进展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而导师也应将研究生的情况及时的反馈给辅导员[4],尤其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出现师生关系不和睦或矛盾等敏感问题,可以及时和辅导员沟通,相互配合,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辅导员作为第三方可进行有效的调解。

(四)初步提出了导师和辅导员加强沟通的对策

大多研究涉及导师和辅导员如何有效沟通的对策,但只是粗浅的论述,未形成双向沟通的有效机制。少数研究虽然从机制上进行探讨,如提出[3]从机构设置上相互兼顾、队伍建设上相互融合和实际工作上相互沟通等三方面构建导师与辅导员的合力育人机制,使德育、智育两条线由平行运作变成交汇运行;或[5]通过强化第三方教务员在导师与辅导员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作为促进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却未能有效落实到工作中。

二、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沟通的研究局限性

现有的研究对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的上还很薄弱,在理论支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上都处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沟通主体个体分析多,合力主体分析少

多数的研究是分别对导师、辅导员作为个体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分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同时也指出两者分别作为沟通主体,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各有优势实际上却相互制约。如果能加强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沟通,取长补短,发挥合力主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就现有的研究来看,两者均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面对共同的教育客体研究生时,如何真正结合实际深挖和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之间沟通机制,形成良好合力促进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成果极为罕见。

(二)“二维沟通”模式探索多,沟通主体协同研究少

在研究生作为沟通客体、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共同作为沟通主体的沟通模式中,导师和辅导员分别与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二维沟通”的研究报道较多,如提出通过在二维空间里[6]构建不同的模型进行对话,以更好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对研究生的指导。但由于研究生群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模式中不可避免的因为信息不对称或沟通风格不当而导致沟通障碍。改变这一现状的途径是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作为共同主体,及时加强信息的交流,实现1+1>2的主体协同效应。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沟通机制作为理论支撑,也没有提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沟通主体的协同效应。

(三)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向研究少

对于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之间沟通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在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向上均较少。现有研究从宏观上根据国家有关文件中辅导员和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和职责定位进行简单阐述,而没有深入加以探索。微观上,仅有少数学者提出两者的沟通要有互动性[4],“每学期辅导员要以面谈、电话、邮件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主动与各专业研究生的导师联系,通报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日常管理等多方面的表现”,“导师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向辅导员反应近期所带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但相关的研究即没有细化两者沟通的具体内容方法,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反馈监督体系,使沟通得以良性循环。

(四)沟通内容的“结合点”和实现方式研究少

从研究内容看,分别针对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目标进行了较多的剖析,但对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结合点”及工作权责上的研究极为罕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还没有明确导师和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交集,缺少对两者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公共领域”范畴的界定,导致两者间沟通不畅或而由此出现研究生管理上的真空。同时,现有的研究对于两者实现沟通的方式研究也谈及甚少,更谈不上深入探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的可调控和操作性不强。

(五)政策理论和制度机制研究少

从研究的成效性看,目前两者之间的沟通无论在政策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制度机制上都只是较为浅显表面的研究,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理论探索并提出有效沟通机制,真正可供各高校参考和借鉴的实证研究和制度机制非常少。如少数学者提出[4]通过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辩证互补关系的阐述和职责定位分析,建立两者的双向交流机制;或[3]从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工作沟通三方面进行构建合力育人的工作机制。

三、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的对策建议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沟通是否顺畅,并在此基础上能否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成效。如果能以此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建立导师和辅导员的沟通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在我国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日常管理和专业教育中,开拓导师的教书育人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及管理工作的新格局,有效促进研究生德育工作,并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研究生管理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主体的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必须充分意识到各自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均扮演着无可互替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导师,要全面理解“教书”“育人”的职责,实现多重角色的转变,真正理解导师负责制的深刻含义和在研究生专业学习和成长成才上的“导”向作用,并寻找合适的途径,使得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道德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而辅导员也要懂得寻求外援,避免像以往一样“单枪匹马”或“一意孤行”,尽可能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和寻找有效载体,其中依靠导师队伍,与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形成育人合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主体的“双边化”,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二)高校必须认真贯彻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创造条件唤起导师们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参与,以凸显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前提是必须重视和加强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同时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制度、健全考核评估和师德考核等相关制度,并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权力。学校研究生管理的有关职能部门还需担当起重要的角色,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之间起协调、协助、链接的作用,促进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更紧密、平等、开放的沟通。但在沟通的主动权上,高校应该形成一定的制度,使导师和辅导员都能意识到双方都是沟通的主体,享有相同的沟通主动权和承担沟通责任。同时,高校在充当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沟通的第三方协调角色时也要注重“以人为本”,给予导师和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明确职责、合理分工的同时,积极构建合力育人的良性互动机制[1],尽量消除研究生管理上出现的“两张皮”现象。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其研究生管理部门牵头,在经过征求全校100多名导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互动交流工作指南》(下称《指南》),目的是发挥导师教书和育人的作用和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达到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工作信息沟通畅通,工作相互配合与支持,形成教育合力。该《指南》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建议从导师和辅导员各自的工作角度出发,要求对方给彼此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主要是把“研究生容易出现的极端问题、思想波动较大”方面,在关键的时间点上,导师与辅导员之间互通信息,双方共同配合、支持,做好教育化解工作。《指南》初步实行以来,得到导师的赞同和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沟通指明了方向。

(三)开放思路,借鉴国外高校思想教育方式。思想教育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也注重思想教育,只是存在的名称和形式差异而已。在途径上,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7],特别强调把思想教育目标渗透到不同个学科的教学中作为间接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方法上[8],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国家、政府、个人的综合教育网络,全方位优化教育环境,以形成整体有效合力;在机制上,国外大学思想教育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在工作中突出体现了社会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虽然国情不同,但国外高校思想教育的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和综合教育网络的构建等,对我国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沟通机制构建和形成合力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因此,通过采取有效方式加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沟通,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思想教育中的双主体协同效应,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合力育人和学术、德育教育双重使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白强,李华,胡新炼.关于研究生导师育人责任的思考――基于导师负责制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4):19-21.

[2]金永东,李侠.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转换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4):91-94.

[3]楚永全,周立志.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98-99.

[4]王岩.论建立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的双向交流机制[J].教书育人,2010,(33):102-103.

[5]冯霞,洪梅,郑浩,呼家财.研究生导师、辅导员、教务员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71-75.

[6]武永江.论导师与研究生探究型对话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1,(6):56-58.

第4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 子女沟通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沟通对孩子的必要性

1.沟通是家庭成员共同的生活需要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每天都在进行。家是家庭成员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家庭成员心灵的港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受教育者可了解教育者的期望,受教育者之间进行交流,可形成一致的家庭观念,从而确保家庭生活的平稳运行,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开展家庭教育。在子女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家长通过与子女沟通,可让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并培养子女的道德观念。在这一时期,知识的教授主要通过沟通来实现。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开展的、促进其身心发生变化的教育总和,不论是父辈还是母辈其主要通过沟通来向子女传授他们的经验。

2.沟通是化解家庭成员矛盾的基础

家庭教育中往往包含两种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之间的矛盾,以及各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前一矛盾发生的根本原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论是生活观念、人生阅历还是成长经历都相差较大,双方之间的主观愿望存在分歧。后一矛盾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教育者在同一时期均为教育者的身份,但教育者之间的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开展教育时容易出现矛盾。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矛盾,都必须要做到互相理解,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矛盾,找到双方之间的分歧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处理。此外,开展有效地沟通,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内容。

3.沟通是提升家庭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家庭关系一般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有家庭成员通常具有相同的利益关系,所以,以有效地沟通为前提,家庭才能形成一种和谐、友爱的关系,从而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若成员之间出现了不同意见,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可激发每位成员对美好家庭的向往,受教育者认同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并会主动为了实现教育者的期望而付出行动,有助于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家庭教育中忽视与孩子沟通带来的危害

1.缺乏沟通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

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后能够有一番成就,家长的这些美好愿望有时却会成为彼此关系中的一堵围墙。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在一定情况下可起到提升子女道德与学习水平的作用,但不切实际的期望则会让子女倍感压力,甚至让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正所谓严师出高徒,但是如果在家庭教育中丧失了有效的沟通,再优秀的学生也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说面对父母的严厉要求不敢回应,缺乏个性,或者在受到家长长期的“压迫”后,子女不堪负重后选择了不归路。教育者之间若缺乏有效地沟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倘若教育者之间的沟通缺乏有效性,那么彼此很难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念,在开展教育时必定会产生较多矛盾,当矛盾过多而演变成频繁的争吵时,反而会给子女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如今很多不和谐的家庭都导致孩子变成问题少年。父母间的关系不好会让子女缺乏安全感,从而紧闭自己的心门,拒绝与父母沟通。由此可得知,有效地沟通有助于孩子形成乐观的性格以及健康的心理。

2.缺乏沟通影响父母对子女的了解

家长与子女在同一个屋檐下会生活较长的时间,互相已经十分熟悉,不过各自仍有属于自我的私密空间,倘若父母不能与子女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对方的内心活动便无从知晓。尽早发现子女出现的问题且提前预见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成长多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现如今大部分父母与子女之间地沟通并不太顺利,具体表现为父母不太关心子女,双方之间无法互相理解,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三、家庭教育中父母做好与子女沟通的策略

1.多措并举,有声沟通与无声沟通共存

在家庭教育当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倘若不进行有形交流则无法达成共鸣,也无法发现问题。所以,家庭教育应该主要采取有声语言的沟通方式,父母对孩子开展必要的家庭教育之外,并配合无声语言的沟通方式。说当孩子成功做好了一件事情之后,家长语言表达之后,还可以对孩子竖起大拇指,充分表示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无声语言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当父母发现子女想要沟通时,应立即予以回复,否则将会让子女沟通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利于后期的沟通,并降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2.构建机制,形成制度化的沟通机制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这并不表示沟通的次数越多越好,有时过量沟通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子女对父母的喋喋不休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必须形成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在日常的生活之中,适当开展一些有深度的谈话,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都彼此坦诚相待,说出自己的实际想法。当孩子呱呱坠地之后,父母就应持续对其开展家庭教育,形成制度化的沟通机制之后,可以让父母在第一时间掌握子女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其及时的引导与帮助,此外,父母同时扮演抚养者与教育者的角色,能够让其更快获得子女的信服。因此,父母必须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第5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 沟通理论 沟通障碍 对策

一、高校管理中有效沟通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现实操作中,高等教育院校作为一种组织,必然具有一定的自身目标,而高校中岗责和角色不同的人,例如,高校教师、系院负责人、校长和学生等,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但这些个体的目标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与组织目标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完全相反。当这些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同的人在同一所高校中时,有效沟通的现实作用就逐渐凸显出来了。一旦沟通缺乏或者沟通不到位,就会很容易出现个体不顾组织目标而一味的追求自身目标的现象。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校园内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沟通模式,并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将这些角色和追求不同的个体拧成“一股绳”,将组织目标转化为他们的个体目标,那么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就具有了一致性,进而其实现过程也会变得更为顺利。

(二)有利于高校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沟通,高校校园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管理民主化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和职工监督管理者,或者对高校教育事业的进步建言献策。此外,高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或许各种建议与意见,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对自身的决策行为进行及时的调整,降低因决策失误而产生重大损失的概率,进而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有助于校园人际管理的和谐

教育学科的高度专业化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而并非是专业与学科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同时,在高校中,一般来说学生和教师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沟通缺乏的情况下,很容易因隔阂和误会而产生矛盾,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给教育事业的进步和高校内部的和谐产生不良影响。而有效沟通的利用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院校不同机构、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降低矛盾、分歧的产生,进而为员工和师生提供一个更为和谐、更加宽松的环境,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奠定基础。

二、当前,我国高校管理沟通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过多的沟通组织层级会导致信息递减效应的产生

当前,国内高等教育院校普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使得高校的党委常委会往往就是各种决策机构。同时,行政系统和党委系统本身还有各种中层管理机构,例如,行政系统中的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和校长办等;党委系统的统战部、党委办、工会和团委等。此外,高等教育院校还有数量不同的系院,系院之下又有自己的各种管理部门。这使得院校的信息传递需要经过众多的组织层级和环节。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所经过的组织层级和环节越多,其受到的干扰也便越多,进而信息的衰减和扭曲也便越大。所以,高校应尽可能的减少那些不必要的信息沟通层级,以便更为完整的进行信息传递。

(二)信息沟通渠道很难满足管理沟通的需要

就模式而言,沟通可以分为水平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三种方式,而有效沟通效果的实现和取得,离不开沟通反馈和双向沟通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缺乏反馈的沟通,发送信息的人会很难客观的了解接受者是否已经接收到自己所发送出去的信息,更不会知道他们接收到信息之后的反应。所以,科学、合理的信息反馈机制对于有效沟通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信息反馈和双向沟通机制中,信息的传递尽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干扰,但反馈可以使发送信息的人对接收人的信息接收情况形成一定了解,并能及时的进行行为决策调整。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院校在自身的组织机制中都设置了各种形式不同的沟通渠道,比如,信箱、会议和文件等,以为有效沟通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撑。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沟通的现实却是他们沟通渠道,尤其是上行沟通渠道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现实操作中,会议参与者、文件接收人往往主要是中层领导以上的职位的人,而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下级向上越级提建议或者汇报工作是不允许的,这就使得基层师生团体的建议和意见难以及时客观的反映给相关决策人,进而致使管理沟通的实效性的大幅降低。

(三)沟通理念与沟通意识相对较为欠缺

人们之间的交流是沟通的主要依托,因此,人的沟通理念和沟通意识对于交流沟通非常重要。高等教育院校中不仅有科研、教学工作人员,还有各种管理人员,角色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常常对自身的工作范畴较为关注,而对于其他范畴相对较为忽视,甚至淡漠。例如,管理人员往往对科技学术信息较为忽视,而对自身的岗位事务较为侧重;科研、教学工作人员对院校会议和文件明显没有兴趣,而对学术信息则非常关注,对于常规性的会议,很多教师常常是抱着“不得不参加”的心态去的。所以缺乏基本的沟通意识是高校沟通管理存在障碍的一大原因。

同时,很多高校工作人员在思想上认为,沟通没有那么重要,与积极沟通相比,这些人更愿意选择维持现状,这是沟通理念缺乏的表现。这种问题导致他们难以认真思考怎样改变现状、提升沟通的实际效能。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封闭的“单打独斗”习惯的学术研究人员来说,长期的习惯使得他们对合作和沟通并不热衷,这不但不利于沟通管理的正常进行,而且还有导致沟通理念的进一步缺失,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高校管理沟通绩效提升的建议对策

(一)完善组织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信息传递环节越多,信息递减现象就会越明显,进而也就会取得更差的沟通效果。所以,高等教育院校在机构改革和设置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便捷沟通”,并给予其一定的制度支撑。例如,用规章制度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定期下基层,同基层员工和广大师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让基层的矛盾和问题能够直接传递到自己知晓,这有这样,沟通的及时性和客观性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进而才能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沟通效果和目标。

(二)提升沟通理念和沟通意识

高等教育院校由于机构相对庞杂,人员数量相对较多,学院之间、部门之间、学院与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大家都抱着本位主义的思想,不善于与其他学院和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长此以往,高校内部的管理和机构间的协调将会变得非常困难,进而必然会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各级机构和部门的工作人员应主动放低姿态,主动积极的与相关人员和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以提升沟通效果,促进部门和机构间的协调。

(三)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利用,构建更多的沟通平台和渠道

高校沟通不仅可以通过正式沟通手段进行,例如,公告、会议和文件等,而且也可以通过非正式手段进行,例如,面谈、Email和电话等。非正式沟通同正式沟通相比,具有简单明了、形式便捷和传播速度快的有点,但面临着容易失真、难以控制的缺点。所以,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师生和员工通过各种途径反馈自身的建议和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将院校的工作计划和战略目标等通过正式渠道准确、及时的传递给员工和师生群体。此外,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沟通渠道。当前,我国很多高等教育院校都将电子邮件系统、校园新闻系统和门户信息系统纳入到沟通手段体系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大大简化沟通传递环节,将学校的决策直接通过电子手段传递给每位师生和员工,进而大大提升了沟通效率和效能。

四、结语

对我国高校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清醒的认识,并努力予以解决,是高校管理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坚信,只要高校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拓展高校沟通渠道、完善沟通架构,高校沟通绩效必然能够实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成功.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7,(08).

[2]盖元臣.高校管理中的有效沟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7).

第6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沟通管理学生工作实效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沟通管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高等教育管理及办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在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形式单一,方式僵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沟通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最重要活动之一,沟通从管理学上来说,被看作肌体内的血管,它的有效运行是身体里任一组织得以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而沟通作为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信息传递实现沟通双方的信息互动与情感交流,达到沟通双方认识趋于一致、行动趋于协调的目的。

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对学生管理工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沟通,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与现实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对策,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及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从沟通管理的角度来阐述其对提升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高等教育改革与多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就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使传统的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不断的创新,更要准备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

1.高校当前学生工作特点

(1)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挑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各高校的不断扩招,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转变,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其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正逐渐转变为服务职能的管理,单一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学校的发展。这些转变需要有更加系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来保证实施。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思想较独立,思想的选择性增强,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注重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地开展学生工作,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学生工作模式,建立适应起适应时展的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与模式。

(2)网络技术的普及给学生管理信带来新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迅速普及,对学生生活学习以及思想观念方面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其也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网络条件下,大学生能够更快捷地获取信息,网络巨大的信息量,掩盖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信息,学校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受到严重的影响。再加上网络上不良信息及反动信息的任意传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污染了学生的思想教育环境,大学生上当受骗,受网络毒害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毁了学生的前途,给学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的学生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往愈加频繁。在这种时代形势下,国内高校在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交流与竞争中,在诸多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及挑战。由此,高校学生工作也必须要和国际同步,进一步改变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外来思想观念与文化习俗影响很大。综上复杂的环境因素给学生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与问题,如何促使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给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高校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给学生工作带来新问题。学分制的实施,打破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工作由学年制的指令性管理转换为学分制的指导性管理。一方面,学生的管理工作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选好所修课程,构建起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始自主选择性的学习。另一方面,我国多数高校目前都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开放高校市场,允许社会资金、技术及设备进入校内市场,学生不仅仅只陷于交纳各种学习费用,其已经逐步形成了独立的自我实现的意识,对学校软硬件条件与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独到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工作者们应适应新形势,改变原有的工作作风,探索新的工作方法。

2.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对滞后的学生工作理念。在我国当前情况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常常重管理、轻服务。在管理实践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与运用。也就无法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相对有利的环境条件。还有就是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一些教育工作者习惯运用灌输的方式教育学生,把学生看作教育与管理的直接对象,态度强硬,以训教的方式把自己放在强势地位,不注重对学生的指导与沟通。

(2)单一僵化的学生管理模式。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学生工作中,其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多数人认为学生工作无非就是对学生的管理,谈不上服务,也不需要服务。其只看重对学生的行为的规范,教育管理目标是让学生服从与服从。以处罚与规章制度为教育的主要手段,单一僵化的学生工作模式,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举步维艰。

(3)缺失学生道德教育评价机制。长期以来,由于受理念与机制的影响,目前在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管理实践中,缺失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客观评价机制,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应试分数,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脱离,对学生品德评价缺少“认知”与“践行”的有机结合。管理者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学生的评价有失客观。

二、如何实现高校管理中的有效沟通

针对如上所述,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学生工作者应与时俱进,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采用沟通管理模式,积极做好学生工作。

1.遵循高校有效沟通的几条原则

(1)诚实性原则。沟通管理工作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诚实性的原则在于管理者沟通信息的真实性。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主要是管理者与学生间的沟通,达到有效沟通的基础应是取得学生的信任,这就需要在沟通中坚持诚实性原则,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大学里的价值观应是建立在真诚的言语及师生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所以,真诚与信任是学生工作有效沟通的基础。

(2)及时性原则。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尽可能地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以便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避免学生产生怨恨情绪,影响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学生管理者要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态度及满足度等,从而提高管理水平。避免时间过长导致隔阂与误解,给下进一步的学生管理与沟通工作在无形中设置了障碍。

(3)准确性原则。沟通交流时,所采用的语言形式能被接受者所理解,这才是达到了沟通的准确性原则,表达方式的不当可能会给沟通带来障碍。因此,要达到这一原则,就必须对沟通的接受者有清醒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广大学生,所以其不但要选择合适的语言并准确地表达,还要选择合适的场合,这样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用合适的、易理解的表达方式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4)策略性原则。所谓的策略性原则,指的是管理者通过非主流渠道有效地进行沟通,并因人因事因场合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所应采用的沟通策略。高校是一个思想与言论汇集的场所,学生们思想活跃,其精神需求与心理愿望常常会通过非主流渠道真实直接的反映出来。管理者可通过非主流渠道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采取合适的方式积极主动的进行沟通交流,达到理想的沟通管理效果。

2.如何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沟通

决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沟通模式,高校长期沉淀形成的学生管理沟通模式,是学校与学生交流中比较常用的并被长期运用的工作模式。高校的学生管理沟通模式是大学为取得特定的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战略手段。无论如何,沟通交流管理模式的运用,都是学校的学生管理者开展学生工作的最好选择,其将关系到学生工作的成败及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沟通的培训。学校管理者应更新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沟通管理模式。并采取合适的方式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沟通管理意识。要做到这一点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其进行沟通管理培训,让学校管理者通过培训学会与掌握沟通的技术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沟通管理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2)变换方式,合理利用各种沟通渠道。在对学生的沟通管理中,要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采用对应的沟通形式。面谈、电话沟通及网上交流都是可采取的沟通方式,在和学生沟通时,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逐步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使沟通管理顺利有效的进行。

(3)减少沟通环节,并适时地进行反馈。沟通管理要求有良好的形式与途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与学生的沟通是心与心的直接交流,所以,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效果最为理想。一些高校为了省时省力,就悬挂意见箱。这种表面民主的交流方式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所以,对学生的沟通管理要尽量避免中间环节,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4)设立专门的管理沟通机构,加强沟通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为了推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向着教育目标逐步迈进,怎样做好学生工作,采取何种工作方法,学校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合理的利用沟通的渠道,进一步提高管理沟通的意识,成立专门的沟通机构部门,规范化的管理学生沟通工作的有效进行。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沟通机构或部门,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管理沟通的主体缺位现象,使沟通沟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在经济快速发展与信息化不断进步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明白肩负的责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学生的管理工作者通过有效沟通,引导学生积极地认知社会,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晟,韩西莲,王元红.素质教育是学校的灵魂.人民教育,2008.

[2]江金修.中职校立体渗透式职业意识教育培养模式的成效研究.职教论坛,2008,(08).

第7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摘要:如何通过医院的内部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员工关系,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医院的战略和目标保持一致性,逐步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强医院的内部沟通,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有利于协调内部关系,使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顺畅到位,增强团队精神,提升员工满意度从而提高执行力,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

关键词 :员工关系 医院 内部沟通

一、影响医院员工关系的主要因素

1.沟通是影响员工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内部沟通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知识、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良好顺畅有效的内部沟通有利于交互信息在组织内部充分共享,增加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使医院各项组织工作和管理效能达到有机的整合,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医院现行的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员工关系的协调发展。目前国内的公立医院还未脱离“编制”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人员能进不能出”的现象。随着医疗市场的变化和医院的快速发展,要求医院不断进行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当需要对一些内部机构进行调整时,由于体制的制约,总会出现冗余人员无法安置的情况。部门的臃肿和人员冗余容易引起权责不清,工作过程互相扯皮,引发员工不满,降低工作积极性,导致员工关系不协调。

3.人文关怀的不足及管理内部公平性的缺失是影响员工关系的根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医院的经营管理更趋向企业化管理。一是重点关注经营指标,二是重点关注制度建设,三是重点关注流程改造。在各种管理实施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人文关怀,使员工缺少归属感。尤其是在员工的岗位设置、升职任用、绩效考核等方面,极易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使员工的认同感与组织目标产生偏差,员工失去对组织和管理的信任,造成员工关系的不协调。

二、医院内部沟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医院管理的精细化导致沟通链条过长,信息流失。医院管理内部,沟通主要是存在于上级与下级的纵向沟通和同级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由于分工的精细,使得各种部门的存在罗列过多,沟通链条过长,越是基层的工作人员越是与领导决策层沟通困难,一是表现在决策层与执行层的互相不理解;二是表现在不同部门之间由于本位主义思想导致的内部管理冲突,造成观点、需求、利益等各个方面的不相容,不仅产生不了合力,反而互相牵制,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和目标实现。

2.管理层沟通技巧的不足,影响沟通的有效性。医院是技术和知识型人员高度密集的单位,行政管理层多由临床业务线转岗而来,由于受过往工作习惯的影响,往往喜欢采用单一直接的沟通方式,容易忽略沟通背景、环境及沟通对象的个人感受,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

3.医院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本身缺乏内部沟通的文化。目前国内的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除了开展医疗服务等生产经营工作,往往还承担着很多政府指令性的工作。承袭政府的管理模式,在机制上没有创新,采用的传达和交流方式多为单向性的文件层层下发或会议传达。由于单向性缺少反馈环节,无法形成信息的交互,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

三、建议和对策

1.培育愿沟通、能沟通、好沟通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的培育是医院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以院长为代表的院领导班子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首先,在观念上要统一思想,在制度的设计和建立上给予相应的配合;其次,在行动上要始终与指导思想保持一致性,严格落实和执行已有的制度,同时注重内部沟通形式的多样化,形成管理激励的软性文化。

2.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医院管理机制。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是内部公平。内部公平范围甚广,在医院里突出表现为考核公平、分配公平、任用公平等。因此完善医院的人事制度和内部分配激励制度,建立科学系统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实现内部公平的关键。一是要健全以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考核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二是要配套相应机制的管理制度,确保执行层级的相互配合和执行过程公开透明。

3.加强沟通技巧学习,提升管理干部的沟通水平。建设有效和谐的内部沟通机制,首先要求管理干部素质的自我提升。要学会在沟通中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要学会运用沟通技巧,学会赞美,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引导。使双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交流互动,达到沟通目标。

参考文献

[1]薛松.论国企员工关系管理[J].现代商贸业,2013(2):93

[2]蓝怀仁.加强医院内部信息沟通,营造医院文化氛围[J] .现代医院,2007(7):148-149

[3]闫玉科,庞风民.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及其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3):56-57

[4]国办发〔2014〕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EB/OL].(2014-05-13).gov.cn

第8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陈宜瑜在《科技导报》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国家科学基金的管理单位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不断增强驾驭和管理科学基金的能力,为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做出积极贡献。根据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需求,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出发,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应该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切实加强和支持基础研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始终坚持和鼓励自由探索。我们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的情绪,把坚持自由探索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它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科学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长期的自由探索和创新研究。二是通过科学基金的平衡与协调功能,实现国家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通过科学基金的粘合与辐射作用,促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知识管理的含义

王玲、杨武在《现代财经》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以知识为对象的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不过,比较流行的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知识是企业的财富,企业的知识随着企业的成长而积累沉淀下来。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价值链进行管理,使企业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从知识管理所涉及的管理过程来看,可以将知识管理分成知识采集与加工、知识整理与存储、知识传播与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知识采集是基础,知识存储是必要手段,知识创新是新知识的来源,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目的和价值的实现方式。总之,知识管理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核心,并迅速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手段与发展模式。

有效沟通可以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

何凌云、刘传哲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7期撰文指出,有效的沟通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良药。因此,优化企业的内外部沟通,尤其是内部沟通应受到每个企业的重视。第一,沟通困难是企业的症状而不是原因。中国大多数企业都面临沟通困难的问题,但是,企业不应当以沟通困难掩饰其内外部运行机制出现的问题,对于其运作的低效,应进行更深入的剖析。第二,企业必须适时调整沟通投入。企业在起步和变革时期需要更多的沟通投人,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依赖于前期良好沟通的“惯性”作用,相关的运行机制已较好地磨合,也就应适度减少其沟通投入。第三,企业改进内外部沟通的行为应具有持续性。企业应克服惰性思想,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沟通策略,同时考虑沟通成本,防止因过多的沟通投入造成效益减损。第四,企业应谨防沟通中的干扰因素,应将信息渠道的建设和完善纳入企业长期发展计划,并谨防“信息过载”和信息与权利的同化,处理好组织规模与组织机构设置以及集权和分权的配比关系,减少因沟通通道加长可能导致的效率减损。

第9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

我公司在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第二、三标段约160km施工中,在硬质土质“土壤分级为Ⅳ”地段首次使用沉管法施工。中缅油气管道第二、三标段地貌特点为:属山前冲洪积细土平原,土壤分级为Ⅳ级,沿线底层均为杂砂岩、千枚岩、石英岩,土层稍湿,硬塑状,夹有薄层粉细砂,孔隙较发育,干强度较低,韧性低,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0m,水塘及水渠水网穿越段地下水位小于2m。

实践证明,沉管法与通常的挖沟机挖沟―吊管机下沟法相比有机动灵活、节约造价等优点,且其施工安全性、焊口质量均可保证。

一、施工方法阐述

1、施工方法创新点和特点

该方法成功解决了硬质土质(土壤分级为Ⅳ)地区大口径、大壁厚长输管道沉管下沟这一主要课题,从而打破了管道沉管下沟只能应用于水网地区或沙漠地区,实现了管沟成形较好地区管道自重力下沟的理论论证和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本施工方法创新点

1)通过可行性论证。根据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和管道管材各项物理化学参数,具体论证了此施工方法的可行性和施工中焊口安全性,避免了以往单凭经验、无明确理论基础支持的施工方法,具科学性。

2)对硬塑状土质地带形成管沟沉管与沙漠地带、水网地带沉管下沟作了明确比较。

①在沙漠及大面积水网地带曾经使用过沉管法下沟施工,以上两种土质松软,一边挖一边塌方,最终形成V形管沟,沉管下沟过程中管道母线始终与管沟壁接触,不存在明显悬空段,V形管沟坡度大,容易控制管道缓慢匀速下沉。早在2002年西气东输一线25标段施工时,即采用过沉管法通过了江苏省镇江和常州两市大面积水网地区;在2010年西气东输陕京二线靖榆段延长线施工时,也采用了沉管法通过毛乌素沙漠段。

②本工程中,在“土层稍湿、硬塑状的岩土工程分级为Ⅱ级”地段使用沉管法施工。该地带土质形成管沟特点为管沟壁不完全塌方,机械开挖形成梯形微小坡度开口管沟,管沟壁对管道产生阻力较小,并且管道存在悬空段,管道沉管过程中不易控制管道缓慢匀速下沉,管道容易突然下滑出现扁口、焊口断裂破坏或焊口内伤,造成事故或形成隐患,通过控制每次下沟长度小于9.5m,控制了管道缓慢匀速下沉,保证了管道下沟的安全性。

1.2工法特点如下

优点:1)具有工效高,方便管理的特点;2)具有安全性高,安全设施投入少的特点:由于沉管施工减少吊装作业,对员工的作业难度及施工风险大为降低,消减了风险因素。

2、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管沟土质为硬质土质(土壤分级为Ⅳ)的杂砂岩地段沉管下沟施工。

3、工艺原理

3.1简述。利用挖掘机在管道一侧并贴近管道直接开挖,使管道缓缓沉入沟底,达到设计埋深的施工方法,为提高工程综合进度将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2开挖工艺要求:3.2.1前道工序已通过监理确认,开挖人员及设备材料已确定;3.2.2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确认管沟中心线;3.2.3确定好管沟中心线和布管焊接中心线;3.2.4开挖管沟中心线即挖掘机挖斗操作最近距钢管管壁不超过1m,链轨板距管壁大于1m,确保挖掘机配重旋转空间,倒土位置可根据地形和施工作业带宽度确定,开挖起头要超过管端不少于3m为宜;3.2.5根据情况对管道进行适当的位置调正;3.2.6开挖作业时,挖斗要平稳轻放;3.2.7为避免管道壁防腐层破损或管道壁与挖斗相撞造成管道壁出现内凹现象,沉管前端头位置必须距挖斗大于10m,否则将出现掏挖动作,无法保证管道不被破坏;3.2.8对于沟底存在砾石、卵石的地段,在开挖时应超挖200mm;3.2.9在进行沟底细土垫层的摊匀时,应使用特制的长柄齿杷,严禁有人在管底摊铺细土;3.2.10沟底有积水的地段,应及时进行小回填,并引排水沟;3.2.11开挖同时测量人员应进行管顶高程,发现有与图纸不符的处应立即停止挖沟,整改措施到位后方可继续进行作业;3.2.12挖方时应采取先表层再下层的顺序,管沟开挖处断面应呈缓坡状,防止大面积土层突然塌落;3.2.13沉管下沟后,按照规范中下沟条款进行验收。

4、质量控制

沉管时进行管沟开挖及回填所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图纸如下:

5、主要安全措施

5.1沉管过程中严禁人员沟下作业;5.2严禁人员在悬空管道上站立或行走;5.3沉管长度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必须缓缓沉管,每段距离必须一致,保证焊口不被拉断或出现内裂纹;5.4增加安全监控力度,保障安全操作。

6、环保措施效果

减少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及排放;减小了作业面,减小植被破坏。

7、效益分析

本工程节约70t吊管机3台下沟工作量,根据定额每天下沟按1.1km计算,则下沟需36天。

7.1节省直接费用合计59.12万元,通过预算软件计算综合取费68.66万元。详细直接费用如下:①70t吊管机内部租赁费用2800元/天台(外部租赁费用为7000元)*3台*36天=30.24万元;②吊管机燃油费用1400元/天台*3台*36天=15.12万元;③修理维护保养费用估值为6万元;④吊管机往返拉运费用0.4元/t.km*3台*70t/台*540km=4.536万元;⑤吊管机指挥、操作及司索人员费用8人*36天*56.8元/人天=1.636万元;⑥客货两用值班车220元/台天*2台*36天=1.584万元。

7.2增加费用3.4万元,如下:①挖掘机组超挖深0.25m费用增加3.4万元;②防腐补口补伤比预算定额增加46处,在定额内,费用不增加。

因此累计节省资金68.66-3.4=65.26万元。

8、应用实例

9、可推广范围

根据论证部分计算公式,可将其它管径、壁厚不同管道沉管下沟安全长度计算出来,在四级土质地区实行沉管下沟施工。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