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

各民族传统节日精选(九篇)

各民族传统节日

第1篇: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

【关键词】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研究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代定居于西南高原山地,长期与世隔绝,经过久远的文化传承,形成了独属于苗族的文化体系。遵义地区苗族主要分布于各个县乡,如遵义县洪关苗族乡、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桐梓县马鬃苗族乡、正安县苗族仡佬族乡、正安县谢坝仡佬族苗族乡,现有人口约30多万。苗族虽然分布广,但是苗族聚居地都较为分散,苗族村寨联系不深,这就直接导致了苗族文化分布的差异性。遵义地区苗族与其他苗族相比较,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一、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况

遵义地区的苗族一直以来就有一句话:“一天一小节,三天一大节”。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苗族节日的多样性。

苗族的传统节日按其来源及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祭祖的活动,如“鼓社节’。二是纪念苗族英雄人物的活动,如 “四月八”节、 “跳花”节。 “四月八”是苗族的一个隆重的节日,具体纪念事物已经无人知晓了,只有随节日流传下来的几个传说故事对其说明。每年的四月初八每个苗族人都会休息一天,人们聚集在一起开怀畅饮直至通宵达旦,不少苗族青年男女都会在这一天找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这一天可以说是苗族的“情人节”。 “四月八”,其性质与西方情人节和中国元宵节相近,均属于青年男女的浪漫节日,但是它又与西方情人节的浪漫之夜和中国元宵节的元宵灯会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近似于狂欢的节日气氛,直接表现出了苗族热情开放的民族特性。三是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 苗族自古就以阴历十月为岁首,有过苗年的传统习俗。虽然近代以来各地苗族文化都稍有改变,但遵义苗年一直承古传今,均于每年阴历十月过。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祭祖,这与汉族春节相差不大。祭祖时在自家火坑旁祭祀,礼毕之后全家人才开始喝酒吃肉。而且过苗年时,白天要举行斗牛比赛,参加人数往往在数千人以上。到了晚上就芦笙齐鸣,人们载歌载舞直至兴尽而归。苗族另一个重要节日就是吃新节,又可以叫做敬新谷节。它必须在每年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进行,以当地瓜果蔬菜开始成熟和稻谷抽穗为准。因为是为庆祝风调雨顺而获得好收成举行的节日,所以过节时要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谷物,全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各吃一株胎穗,表示庆祝。这就是苗族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吃新节。四是情爱娱乐类节日,如“姊妹节” 、“踩鼓节”、“ 芦笙节”等。苗族传统节日“姊妹节”又称“姐妹节”,是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集会。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每年春天,苗族妇女都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吃完“姊妹饭”,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遵义苗族现行的“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等许多节日就是苗族所特有的节日传承,有苗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在苗族的各项节日中既有特定的仪式也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如对歌、吹笙、鼓舞、斗雀、斗牛、赛马、荡秋千、上刀梯等。

二、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不够重视

遵义地区的主导旅游产业是红色旅游,因此民族文化的开发处于被动的地位,政府的投入和重视不够,这直接导致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缺乏健康科学的规划,忽略了苗族自身的原生性、多样性、独特性和异地性。苗族虽然同源,但各个地区的苗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特点,而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完全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照搬照用,这就把属于自己的特点完全抹杀,如此下去遵义地区的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将不复存在。如贵州凯里西江千户苗寨对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逐渐丧失

随着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大批游客涌入苗族脆弱的原生态环境,当地苗族居民每天都在接待游客,这种联系使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节时间、过节方式和各个节日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变化,当地苗族固有的传统节日文化被汉族逐渐同化,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也逐渐的丧失。在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对苗族有特别重大意义的“苗年”已经改为和汉族一起过春节了,虽然他们也过着自己的节日,但节日的增多使苗族自身的节日不如以前那么重要。现在遵义市的苗族人民除了过苗年之外,其他的节日都在做着自己的工作,除了留守家乡的人,很少会有人专门回家过苗族传统节日。

(三)外来节日文化对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外来节日文化对遵义苗族传统节日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影响最大。现在很多地区的苗族人民都同汉族人民一起过春节、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等,而比春节早两个月的苗年却被搁置一边,更不用说其他的苗族节日。此外,西方的圣诞节进入中国后,得到年青人的青睐,对中国本土节日文化也产生的很大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四)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缺乏保护机制

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给遵义苗族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民族文化开发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其益处又有其弊病。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非常脆弱,开发者在面对处于弱势的传统节日文化,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严重地影响了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开发的同时建立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机制势在必行。

三、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的有效路径

(一)开展科学的发展规划,增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意识

遵义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政策法规时,应该充分发挥主导地位,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开发,而应该开展科学的规划管理和建立多元的投资途径,在立足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发展规划的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推进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传播,充分宣传它的积极向上的部分,充分挖掘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丰富旅游的文化底蕴,让旅游者真正享受到民族文化内涵的熏陶。由此,我们要尊重当地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和历史,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并使其参与旅游相关的培训,让居民成为旅游经营、生产和管理的主体,增强其对苗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使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

(二)突出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特色

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开发来说,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价值远远超过了民族文化本身。对其适当的开发并进行创新,无论是对其本身的传承性还是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首先,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应该牢固地树立自身的传承,充分调动苗族人民的积极性,把苗族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并发扬。其次,在开发中要保护好遵义苗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将当地苗族的原生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传承下去。再次,无论从形式表现上还是苗族文化内涵上,都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形成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自己的特色和内涵。

(三)以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本,吸收融合有益的外来文化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时代,各种文化以不同的形态影响着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将本土的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多元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更为客观公正地审视外来文化,并接受外来文化中有利的一部分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相融合。面对外来节日文化的强烈冲击,我们不能一概排斥,而应该以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为本,接受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一部分,这样不仅会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会大力促进自身文化更健康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不断地吸取融合多元文化中有益的因素,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苗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此,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既要促进遵义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要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的节日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节日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但我们应该剔其糟粕,留其精华,使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 玉石阶.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改革[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1).

[2] 李世泽,覃柳琴.节庆文化产业的体制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第2篇: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

关键词:民俗节日 传统体育 白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72―04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色彩,它是随着民族习俗、、文学及艺术的发展而传承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特征,同时还突显出不同民族所固有的与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存在其民俗传统节日中,这些传统体育活动与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每逢传统的民族节日、宗教祭祀、庆祝丰收等仪式都要举行相应的传统体育活动和表演,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民俗文化和。

根据2000年中国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全国有白族185806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105644人),其中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就占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其主要聚居地区。白族的主要民俗节日有“绕三灵”、“三月街”、“耍海会”、“火把节”、“谢水节”,这些民俗有的源自古代的民俗,洋溢着浓重的生活气息;有的来自宗教,充满神秘色彩;有的源于重大历史事件,有纪念价值;有的出自对英雄的崇敬和缅怀,表达民族感情。因此,传统节日是白族民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白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对云南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揭示民俗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开展之间的关系和内涵,能够更好地对民俗节日和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进行保护和发展。

1 白族民俗 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

1.1“绕三灵”与传统体育活动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理、洱源、宾川、巍山的白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来到苍山洱海之间,参加狂欢节日“绕三灵”。白族“绕三灵”又称“绕山林”、“绕桑林”、“祈雨会”,意思是游逛山林或园林,“三灵”指的是“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相传“绕三灵”起源于南诏国。

在“绕三灵”过程中始终贯穿“霸王鞭舞”这项最具白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活动中女性使用霸王鞭,男性则用八角鼓,男女人数均为偶数。活动行进过程中,队形可随意变化,人们有时单个表演,有时男女对舞或集体表演,还有的人则边唱边舞。霸王鞭多用竹子做成,两端装有铜钱、铁片,棍上缠着红色和绿色布条,舞动时靠铜钱、铁片撞击发声,其声音圆润、清亮。活动时舞姿既柔和轻盈又刚劲有力,带有鲜明的节奏感,能表达欢快的情感。

在跳“霸王鞭舞”时,一般由两人以上进行表演,有时则多达几十到上百人,舞蹈中霸王鞭通过杵地脚踢的敲,以及擦击身体的肩、胸等部位发出响声;金钱鼓在舞中一般用掌击鼓,使其发出嘭嘭的声音,所以金钱鼓又称“手鼓”。在“霸王鞭舞”过程中,人们有时在行进中表演,有时在站立中表演,有时蹲下表演,常常以腰部的晃动形成一整套的奔跑、跳跃动作。表演中夹有屈膝和双方仰俯屈伸、辗转反侧,按各种规律在肩、胸、腿、脚上进行敲击,节奏鲜明而欢快,节拍由慢到快,形成高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三月街”与传统体育活动

“三月街”也称“观音街”,是白族的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盛会。在云南方言里“街”就是“集市”的意思。相传在南沼细奴逻时(公元649年-902年),观音于夏历三月十五日在今三月街的所在地传授佛经。明代的《白国因由》记载:“善男信女朔望会集,于三月十五日在榆城(即大理城)西搭篷礼拜方广经……年年三月十五日皆以蔬菜祭之,名日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观音街,即今三月街也。

赛马是“三月街”期间最吸引人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赛马会”为期4天,比赛形式分为速度赛马、走马和马术表演,近年来还增加了竞技性很强的男子跑马拔红旗和具有浓郁白族特色的阿鹏马上追金花等比赛。关于白族赛马在徐霞客“游大理三月街说”中记载:“余乃仍由西门西向一里半,入演武场,据结棚为市,环错纷纷,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驰骑于中,更队以觇高下焉,……”。这表明大理白族赛马在很早以前就有较大规模的开展。

近年来,大理政府以“大理三月街赛马会”为品牌,邀请国内外马术高手参加,力求将“三月街”赛马办成闻名国内外的民族体育项目,使成为大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为此,从2007年起大理州政府,在往年的基础上,邀请国内5个马术俱乐部和协会参加,在原来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箭、跑马拔红旗马术表演的基础上增设了混合组比赛项目,并开设了“马王”奖。2007年赛马活动吸引北京、新疆、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等12支马队,近百名骑手参数,比赛共进行了四天,每天都吸引了10万多各族人民和中外游客前来观看。

1.3“耍海会”与传统体育活动

“耍海会”又叫“捞尸会”,每年农历八月初八,大理洱海沿岸白族人民要在洱海东岸的洱海神祠(龙王庙)祭拜斩蟒英雄段赤诚。同时还会举办传统的“耍海”盛会。在“耍海会”中除举行“耍海”、“对歌”活动外,还要举办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大理白族赛龙舟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初与崇奉龙神和本主崇拜有关,后来发展为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

龙舟赛一般以村为单位,在赛前参赛的各村都要在舷上画有黄龙、黑龙或青龙图来装饰龙船,龙船挂着用彩绸扎成的绣球花,船的四周插着各色彩旗,吊着响铃,十分漂亮。比赛时,在船中央设一敲锣手,船尾站舵手,其左右前方各站一吹锁呐、唱调子和摇柳枝的人,摇柳枝和敲锣者为船上指挥,他们装扮可爱,动作滑稽。龙舟赛场设在洱海东的水面上,随着一声炮响,指挥者发出号令,船桨同时击向水面。顿时,唢呐声、号子声、击水声,配合着桨的起落拍节,一艘艘龙船向海心飞驰而去,第一个绕过标,转回岸边用时最少者,就是当年的冠军。比赛分为男子赛、女子赛、男女混合赛等,所有比赛都是以划完规定距离用时长短来分胜负的,在比赛过程中对技术动作没有要求,只要在最短时间内全速通过终点就为胜利。

白族的龙舟赛在当地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耍海会”这一天白族人民为了祭祀“本主”,都会自发的来到洱海边,进行烧香、“耍海”和观看龙舟比赛,使得整个赛龙船场面,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1.4“火把节”与传统体育活动

“火把节”是白族古老的宗教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日当天,白族人民聚集在一起祭祖,通过竖火把、点火把、拜火把、打歌、耍火把等活动祈求早日生育、祛病消灾,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火把节”是白族人民自发组织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一般以村为单位开展,分为“大火把”和“小火把”。“火把节”作为一种白族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受到白族人民的高度重视,经久不衰。

白族人民在“火把节”这一天都要“打歌”,一般以村为单位,活动的人多场面大,往往整村都参与。“打歌”时一般参加人数不等,场面一般围成圈形,中间有火把,人们手牵手,脚步有进有退,身子左右摆动,在器乐伴奏下载歌载舞,场面振奋人心。白族人认为,通过举办“打歌”活动能祛病消灾、能保子嗣繁荣、家业兴旺。同时,“耍火把”是白族火把节中一种特殊的娱乐祭祀活动。“小火把”是把松树劈开很多裂口后,在劈开的裂口处插上松明,然后将其晒干即可。“小火把”一般长两米左右,直径约十厘米,重约三到五千克。“火把节”这天,人们会手持“小火把”在田间、旷野、自家院子里奔跑玩耍,一般由“照穗”、绕火把、跳火把等活动组成,一直以来“耍火把”在白族火把节中都有广泛的开展。

1.5“谢水节”与传统体育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白族人民都要举行“谢水节”。“谢水节”又叫“送龙船”,节日这天白族人民要举行传统的祭龙王、送龙船、舞龙等活动。“谢水节”其实是白族人民一种传统的祭祀水神仪式,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舞龙是“谢水节”中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白族舞龙又叫“耍龙”,顾名思义就是娱乐玩耍的意思,它是白族一种传统的祭祀仪式,现在春节和各种喜庆节日中也会举行舞龙,而以“谢水节”求雨仪式中的舞龙最为隆重,规模也最大。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十分喜欢水的民族,在大理白族聚集地区都有“家家门前有流水”的习俗,白族人民认为“龙是水的化身”,龙主管着雨水的多少,所以舞龙在“谢水节”这个以求雨为主要目的节日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白族的舞龙在锣鼓的器乐声中进行,伴随着锣鼓的节奏,人们不停的奔跑跳跃,把手中的龙舞得活灵活现,白族舞龙时的动作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其中有很多如“龙翻身”、“双龙戏珠”、“龙戏水”、“龙上天”、“盘龙入海”等动作,但主要还是以龙的“翻腾”动作为主。人们认为龙在天上行雨时都是在不停翻云覆雨的,所以人们舞龙时就多以龙的翻腾动作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谢水节”中,我们看到在送龙船的过程中人们的舞龙动作多以“双龙戏珠”、“龙戏水”等娱乐性的舞龙动作为主,目的是为了取悦龙王使龙王能给人们兴雨。这也是白族人民把舞龙叫做“耍龙”的缘故。而在送完龙船之后人们舞龙回村时则大多以龙的“翻腾”动作为主,意思是通过人们的祭祀之后龙已经开始给人们降雨了。

2 传统体育在民俗节日中的内涵

2.1蕴含严肃的宗教性

民族体育文化以一种依附的、不独立的状态存在于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社会活动之中,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也不能够明显地呈现出来,而是依赖其他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如祭祀、娱神中的舞蹈和竞赛活动,没有宗教文化显然就失去了文化存在的载体和基础。白族民俗节日中的传统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从这些传统体育的起源来看,它们大都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并体现出严肃的宗教特性。

首先,体现了“本主崇拜”。本主是白族“本境福主”的简称,白族认为本主是村社的保护神。大理白族很多人都信仰本主,每个白族村寨都有自己的本主神和本主庙。“本主”是白族传说中各朝代的民族英雄人物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有功之臣,白族人民为纪念其丰功伟绩而尊奉他们为“本主”。如“绕三灵”中的金奎寺,供奉斩蟒英雄段赤城,圣源寺供奉“爱民皇帝”段宗榜。人们认为这些“本主”能保佑风调雨顺,所以白族人民通过在“绕三灵”中开展“霸王鞭舞”,来“娱神”祭祀,以祈求“本主”赐予全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表达了白族人民对“本主”有极高的崇拜之情。

其次,体现了“图腾崇拜”。大理白族地区主要是以龙为对象的图腾崇拜,《九隆神话》是云南最古老的关于龙的神话之一,也是现知云南古老神话最早见于文献记录者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在很早以前就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一直以来就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我们在白族民居中很容易发现,每户白族人民的屋顶及房檐上都各雕有一条龙,大多数人家的照壁上都会雕龙刻凤,还有在每年一度的大理“耍海会”中白族人民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以祭祀洱海的龙王,这些现象都表明了白族人民以龙为图腾的崇拜。

最后,体现了“自然崇拜”。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先民与自然界的抗争能力十分有限,各种自然灾害、瘟疫、疾病等给白族先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人们无力控制和应对这些自然现象,于是就将这些现象归咎于自然的神秘力量,从而产生了崇拜自然的观念。在白族的火把节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白族人民通过在“大火把”中举行“打歌”活动来祈求生育;在“小火把”中通过“耍火把”活动来祈求祛病消灾、人畜平安;通过用火把“照穗”来驱赶虫害,以祈求来年的粮食丰收,这些现象都表明了白族人民强烈的火崇拜意识。

同时,大理白族民居的特点是“家家门前有流水”,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的喜爱之情。从白族“谢水节”中舞龙运动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有极高的崇拜之情,可以认为白族龙文化是白族水文化的另一种展现。

2.2具有独特的民俗性

民间体育从来没有独立存在过,总是和军事、农作、生活密切相连,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依靠民间赛会和节令活动得以开展,依附民俗习惯得以沿袭,民俗促进了民间体育的深化和发展,民间体育丰富了民俗的内容。

白族民俗节日中所进行的传统体育活动各不相同,这些传统体育活动也只会在相应的民俗节日中举行。如赛马活动只会在“三月街”中开展而不会在其他民俗节日中举行;赛龙舟也只会在“耍海会”中举行。白族的“打歌”、“耍火把”等活动也只会在“火把节”中举行。不同的传统体育活动依附于固定的民俗节日,是民俗节日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各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保留至今的各种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是各民族群众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和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体现着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独特的民俗性和稳定的指向性。

2.3具备很强的传承性

各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世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并将继续流传下去,而民俗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内容和核心的价值体系同样会随着民俗节日得到传承。虽然部分民俗节日和内容受到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出现弱化现象,但一些民俗节日被弱化的同时,其重要的民俗节日必将会得到加强,如我国最大的民俗节日――春节和春节所包含核心价值观将会继续传承下去。

“绕三灵”、“三月街”、“耍海会”、“火把节”、“谢水节”等民俗节日是白族群众非常重要的节日,这些民俗节日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白族群众文化生活和精神寄托的载体而传承至今,而这些民俗节日中的活动内容是白族群众亲历其中的手段和行为方式,通过这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方式和手段,使民俗节日的内容得到丰富和加强,使参与其中的群众感到神秘和神圣,通过这种固化的活动方式,让民俗节日的内涵显得更加稳定和深邃。“霸王鞭舞”、“赛马”、“龙舟赛”、“打歌”、“舞龙”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源自于白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并逐步成为各民俗节日固化的活动方式,随民俗节日被不断的传承,成为体现民俗节日特点和内涵的主要方式。

2.4体现强烈的娱乐性

有史料记载,民族娱乐先于民族体育而存在,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可以看出,白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在原始的祭祀活动中这种娱乐性体现在“娱神”上,就是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使白族人民所崇拜的“本主”开心,白族人民认为通过这样的娱乐活动,“本主”才会保佑他们、才会给他们赐福,就因为这样的目的所以形成了白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娱乐性。

而如今白族传统体育所表达的娱乐性则更多的为“自娱”与“娱人”。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绕三灵”中的“霸王鞭舞”、“火把节”中的“打歌”,“谢水节”中的“舞龙”等这些传统体育活动都带有明显的娱乐性,不管是参加者还是观众都会被活动浓浓的娱乐气氛所感染。人们用自己身体的运动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激情,从而达到娱乐消遣的目的。由此可见,民俗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在民俗节日中看到的这些技巧性和艺术性相互交织,具有很强娱乐意境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3 结语

第3篇: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

论文摘要: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现实价值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表明,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健身娱乐生等是其主要文化特征。具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及文化传承等重要现实价值。

“扬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即对旧事物要“辩证的否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少数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采用“扬弃”的态度,亦即批判其落后的东西 ,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 以改造和发扬 ,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考察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从前、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希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瑶族传统体育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关于瑶族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 ,即现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活动在了这一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躲避统治阶层的剥削,寻找美好的家园,瑶族人民曾经过着频繁的游耕生活,大部分瑶胞经过漫长的迁徙后,散居在海拔 lO00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集散在广西、广东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因此,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瑶族总人口为 263.74万人。广西壮族 自治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 147.19万人,占瑶族总人口的 55.81%。在广西的 87个县市中,有 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其中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是瑶族自治县。1988年 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南岭地区,提出了建立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开发区范围共包含了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州市 8步区、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一共3省(区)1O县(市)。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但多数瑶胞崇尚祖先“盘瓠”,各地瑶族均有过“盘王节”,“还盘王愿”等习俗,“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盘王节 中最 主要的活动就是“跳盘王”、“打长鼓”及“唱盘王歌”。其中“打长鼓”是瑶族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有语称“瑶不离鼓,以鼓认宗”,打长鼓渊远流长,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绕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 以皮鞔植 于地,坐拊之。”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瑶族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且沿袭今 日仍能看到古时的影子。

2 瑶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瑶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瑶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

2.1 民族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瑶族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反映着瑶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宗族祭祀、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非常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如盘瑶的“打长鼓”,就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而关于打长鼓的来历,就和盘瑶祭祀祖先盘瓠密切相关,前文所说“瑶不离鼓,以鼓认宗”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打长鼓”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因子,是瑶族的文化名片;另有布努瑶的“打铜鼓”,是祭礼和庆丰收中的重要活动,表达了思念祖先密洛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意,打铜鼓的动作古朴粗犷,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运动量大,非常能表现出瑶族人民勇敢刚毅的性格。这些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很深的瑶族文化底蕴,体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性。

2.2 艺术性

有句话叫“壮族的歌、瑶族的舞”,瑶族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有文艺元素植入,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强,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如“打长鼓”时,锣鼓喧天,瑶族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腰挎长鼓,在“嘀嘀打”“嘀打嘀打”地唢呐吹奏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热烈而欢跃地跳长鼓舞进场祭祀。挎母鼓者双手掩着鼓面,时而左右摇晃轻舞场,跳跃跨步前奔,时而弯腰拱背,碎步踏踏后退。拿公鼓者,翻花绕身飞旅,击打出噼啪乒乓之声,而姑娘们唱起优美的长鼓歌;在布努瑶祖先密洛陀生日5月 29日(农历)生 日那天,人们也会打起铜鼓,跳动铜鼓舞以纪念祖先和庆祝丰收。在跳打铜鼓的同时,一群瑶族少女身着民族盛装,手持飘带(绣有花纹的长腰带),花圈或花月伞,转绕着铜鼓,按鼓点节拍翩起舞。非常看,周围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欢歌漫舞起来,整个场地上片欢腾 。

2.3 节庆性

瑶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众多的节日多源于祖先崇和劳动,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瑶族传统的大节有盘王节、达努节、社王节,前者集体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后者集体祭祀社王商议生产,制定生产规约。

其中每年农历 10月 16的“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人民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节日,也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打长鼓”,“跳盘王”等就是“盘王节”中必不可少内容;而达努节则是布努瑶最隆重的传统节 日,除打铜鼓外 ,人们还要进行射弩、斗牛、摔跤等体育活动。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和节日庆典密不可分,有非常强的节庆文化特色。

2.4 健身、娱乐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有游戏性,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里经常参与的项目,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功能。如打泥脚是龙胜瑶族和苗族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据说有 4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饶有风趣,苗、瑶同胞不仅在本寨打,还经常到村外打,开展村与村、寨与寨之间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 ,还能给山寨增添欢乐,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掷石头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群众十分喜爱也十分擅长的活动,投掷爱好者们不但掷得远,而且掷得准。瑶族酷爱掷石头风俗,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瑶族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区,他们在放牧时,如牛羊走散了或吃庄稼,人在上面可用石头指挥它们 ,将它们赶走或起拢免得上下奔跑,既省力又省事。瑶族人劳动之余的掷石头比赛,逃离了劳动的束缚,已经演变为一种消闲娱乐的活动。

3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多重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引,主要表现在:

3.1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长期和丰富效益的产业。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如开发得当,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如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举行的“2007年第 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就是粤、湘、桂 3省 11市区的瑶族同胞的重大节日,节日期间,举行了盛大的盘王祭祀仪式及传统的文体表演,其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长鼓”是表演中的重头戏。儿 月 25日开幕式 ,来 自各地的瑶族代表,都携带着大小不一的长鼓入场,面向主席台时做打长鼓表演。姑娘、小伙身着节日盛装 ,载歌载舞,表演着各地风格不同的打长鼓 ,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烘托出了热闹和喜庆的气氛,引来八方游客的阵阵喝彩。同时,这次“盘王节”和“月柿节”搭配举行,也显示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优势,吸引到了大批的游客、果商,举办的非常成功。恭城瑶族自治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显示 ,在第 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第 5届月柿节举办期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同比都有较大增长。

3.2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作用

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是和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形式,对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节 13里,人们期望的是“国泰民安”,“和睦、祥和”的氛围是通过节 13文化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而节 13里的体育活动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剂。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节庆特色,不少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体育项目是类似的,互有交叉,比如,舞狮、舞龙、抢花炮等就是壮、瑶、苗、侗、仫佬等民族在盛大的节 日中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这就为民族之间产生共同语言,提供了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的好机会,直接密切了民族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

3.3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健身、娱乐价值

不管是“打长鼓”、“跳盘王”,还是“打泥脚”、“掷石头”,或“瑶拳”、“摔跤”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有着很广泛的参与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无形中就促进了体能的发展、增强了体质 ,另外,瑶族传统体育中蕴含有丰富的游戏性和艺术性等人文价值,也符合当代的休闲娱乐观念,如果加以正确的改造和推广,是一种最健康的娱人和自娱的休闲娱乐方式。

3.4 瑶族传统体育是瑶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最古老的瑶族文化,一直到今天都是瑶族传统文化构成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瑶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深刻的瑶族文化内涵,如“打长鼓”、“跳盘王”、“打铜鼓”、“瑶拳”等等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说,通过了解这些体育项目,人们可以了解到瑶族的历史 ,了解到瑶族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因此,这些瑶族传统体育代代相传的不只是一个具象的活动形式,还承载着瑶族 自身的历史文化,对其文化传承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

4 结语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既提供了文化的发展观,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论,唯有辩证的否定才能保持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先进性,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更加健康、稳定的传承下去。虽然今天经济全球化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惑,但终不可能替代文化的多样化。在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指导下,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文化积极性因素的关照,尤其是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和健身娱乐性的重点挖掘,使其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出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3

[2]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4

(3]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

[4]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5]胡起望,覃光广.桂海虞衡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66

[6]陈惠娜.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探微(J].体育文化导刊,2008(8):117

[7]彭业仁.桂林恭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3):26

第4篇: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

老师们、同学们:

时日如梭,2017年即将离我们渐行渐远,崭新的2018年已向我们阔步走来。特此祝愿各位老师、同学在新的一年里,有着新的收获、新的成长!

“洋节”,顾名思义,就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洋节”主要有:2月14日情人节、4月1日愚人节、10月31日万圣节、12月25日圣诞节等。

平安夜、圣诞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 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绌。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实施 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 因,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在此,学校向广大师生提出倡议:

1、坚持文化自信心,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2、理性思考,拒绝被动过“洋节”: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不、不组织、不参与圣诞节的聚会与狂欢;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不 以过节为名,在校园内悬挂与圣诞节相关的装饰物品;不互赠与“洋节”有关的礼物等。

3、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系列宣传介绍,向学生宣传不过“洋节”的理由;各班通过微信、短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拒绝过“洋节”,倡导民族文化深入家 庭,号召家长不带孩子参加平安夜活动、圣诞节聚会等。

家人团聚,赞天地之化育,我感恩,过春节!家人团聚,报四时之恩赐,我温暖,过中秋节!家人团聚,感先贤之圣德,我学习,过端午节!家人团聚,念祖先之恩德,我思 远,过清明节!家人团聚,孝亲人之大恩,我感动,过重阳节!

第5篇: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

论文摘要:从跨文化的差异及传播角度,分析中外节日的多元共存。我国传统节日自身有必要顺应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吸纳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同时应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我国传统节日,复兴民族文化与传统,努力维护我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发挥传统节日的积极价值及健康功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概念逐渐淡漠,传统节日的走向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引起了学界争鸣,成为一个较为厚重的文化课题。

然而,我们不仅不畏惧外来文化的侵人,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的双向交流、理解和学习,达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西方将洋节文化输人到中国本土的许多现代化传播理念之运作方法,也值得在继承和创新本土传统节日文化时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要深人反思传统节日的现状,审视整个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策略和途径。为此,需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参照自己民族文化去认识他国文化特征,才能形成不同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以跨文化的视角考察节日文化的变迁与传播。

1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是能够纵向传承、横向传播的固定庆典活动,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它是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晶,并经受历史的磨练而永放光芒。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

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节日的最终目的并不单纯在于娱乐或审美,而在于社会教育和社会融合,是为了通过庆祝活动和集体参与,建立一些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此外,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这一文化功能,不仅对内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对外成为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勃合剂,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传统节庆中所负载和蕴涵的和谐对称、淑世情怀、历史意识和乐观自信等文化精神,自始至终成为渲染文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植于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带有文化遗留物与象征物的特点,且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全民性和民族性,这要求顺应文化记忆的逻辑以及多方面的社会要求,在保护节日文化及遗产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兼容性改良与创新。

今天,以理性的自觉态度,认真分析和正确评价传统节庆的精神实质,将为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并积极创造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新文化,提供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空间。

2中外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及传播

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差异。作为文化符号的传统节庆,西方节庆文化是与中华迥然相异的独立发展的另一种文化形态,日本则是受到中华深刻影响并亦步亦趋发展的节庆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将诸多活动内容融为一体,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却大多呈现单一性特征。与中国人注重血缘、群体、物质性的欢娱诉求相反,西方的传统节日除了注重于精神的升华外,也注重于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之间的情感诉求,易于为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这使得西方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造成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节日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不断融合西方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不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更加紧密,而且文化上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也更加频繁。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相互融合与容纳以及相互碰撞与冲击之中。中美的传统节日同样面临这样的形势,从相互容纳角度看,中国的春节和美国的圣诞节已逐步为对方所接受和容纳,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容纳与此消彼长,更说明当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相互开放、合作、竞争的时代。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自创立以来就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如韩国、日本等国的节俗活动很多都能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源头。春节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都是最主要的假日,韩国甚至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日本虽把春节和元旦合而为一,却现在还把三月三女儿节、五月五端午节列为节日。

如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被商业文明不断冲击,即将成为历史,但是通过日本的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可以再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昔日辉煌。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国人的警觉与反思,并适时加以调整。

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节祭成功,刺激了中国对节日民俗研究的重视,提高了对申报世界遗产和中国遗产保护的战略性认识。联合申报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战略,例如中朝共同申报高句丽文化遗产,中蒙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中国与中亚五国同时申报丝绸之路等。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全球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增加,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传统节日应该保持和弘扬,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民族精神振奋的力量,也是让世界了解和尊重的必要渠道;从文化民主建设方面来看,全球化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民主机制,需要更民主和开放地倾听文化的各种声音和利益诉求,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3传统节日文化变迁、融合与走向

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对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侵人,作为强势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着较大的冲击,挤压了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大众文化中对民俗文化的利用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些组成部分也卷人了大众文化运作之中,并逐渐渗人到民俗文化各个空间中。

3. 1传统节日文化变迁及其传播

在当下文化情境下,由权力政治、资本等不同资源共同支配下建构起来的宏伟场景、热闹非凡的景象,表面的狂欢被以及地方性文化等资源之间的共谋抽空了内在的精神实质。从文化价值的视角来评判当前节日文化,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日益萎缩,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认同感的严重缺失。每年定期、反复发生的节日行为是确认民族文化认同的时间契机,有丰厚内涵的传统节日文化行为是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契机。只有具有充足内在含义与象征寓意的节日行为才会被社会接受并得到民众的自觉保护和继承,被忘却内涵只徒有形式的节日,则是其走向消亡的开始。

虽然中华传统节日在国内逐步势微,海外的华人却仍然有浓厚的传统情结,身处异族文化之中,仍然坚持过年过节,既强化了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传了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春节到来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并喜欢上这些传统节日,开展舞龙、舞狮和赛龙舟等节日活动。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十分重视,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因此,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华人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充分发掘、利用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丰富节日文化生活,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将发挥要作用。

3. 2传统节日文化融合及其发展

文化融合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国界并从全人类性评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在当今这种多元价值体系里,如何面对洋节文化的输人、融合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发展等等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沙特阿拉伯学者A1—Qatta。和A1—Zahrani曾考察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和古老医术所遭受的冲击与破坏。但民族传统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国民教育,推进民族文化竞争力。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要在符合自身发展前提下不断发展,而且要合理借鉴西方节日的现代运作手段,将科学的运作模式运用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旅游业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形式重塑甚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节庆类文化空间,如庙会、歌会、花会、歌好等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都是最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因民族特征明显和文化价值突出,正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新热点。用文化空间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对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并且促进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种崭新理念,最终达到文化空间和旅游开发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3. 3传统节日文化交流及其走向

Samovar和Porter主张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跨文化群体进行动态、连续和系统化的交流,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文化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以相互理解现实的不同信仰、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这种文化认同不能建立在宏大抽象的文化共性上,而应当是一种存在于具体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凝聚力,应建立在具体的族群交流和沟通亲和的心理基础上,民族认同的基础是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在环境所形成的传统认同和共享记忆,如血缘、地域、习俗、原型等。

在中西交往、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积极的原则,取世界文化之精华,创造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努力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个性,保持自己文化的应有地位。以兼容并蓄的包容与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节日,突破所谓如何守护我们传统节日的误区,与外来节日一起共同建构我们新时代的节日文化,复兴传统节日,既要保留和保护传统节日的方式与形态,还要弘扬和发展传统节日的精神与内涵,传承并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与精髓。

4结语

第6篇: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

关键词:传统道德;传统文化;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于我们民族心理最深层的一种东西,即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这种亲和力很大程度上是靠节日等民俗维持下来的,它虽是潜在、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一种真正的文化力量。本文拟通过我国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道德教育。

一、加强民族传统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步走向开放,以前保守的中国人开始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思维方式,习惯了西方的许多节日,特别是青年人,更是希望无拘无束地生活与快乐。洋节正好适应了这个心理,给了这样的机会。同龄人聚在一起,无拘无束地疯狂,自由自在地发泄,身心感到无比兴奋。而在中国节里,就很难做到这些,因此很多年轻人感到过中国节不过瘾。此外,洋节以其不同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国情调吸引了广大中国青年,情人节的温馨浪漫,圣诞节的热闹欢快,愚人节的幽默风趣都使他们乐此不疲,即使花再多的财力物力也心甘情愿。每逢洋节来临,我们总能从商店、花行老板喜形于色的脸上读出工艺品、贺卡、鲜花等礼仪商品旺盛的销售势头。

在商家的炒作和推波助澜下,这些“洋节日”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的青年人。以至于他们中的不少人,以此作为标准判断是否跟得上时代潮流。在这种发展势头下,“洋节日”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圣诞节甚至进占为我国第二受欢迎的节日,仅次于春节。与此相比,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族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反而受到冷落。因此,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传统节日的教育学意义

1、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其体系萌芽于先秦,成长于魏晋南北朝,在隋唐时已基本定型,在其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社会文化意义,形成了特定的风俗习惯,其中所孕育的节日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传统节日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蕴含了深厚的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文化正是在家庭、社会、民族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延续,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就更不能丢弃和遗忘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因此,诸多学者纷纷倡议应当在大学校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保护传统节日应当从青年一代做起。

2、传统节日教育促进大学生传统道德认知的发展

高校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能让大学生亲近民俗、接触社会,了解有关节日的风土人情,从而陶冶大学生们的情操,培养他们互相关爱、热爱自然等良好的社会情感,促进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主体如何与客观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即如何活动。人文、社会等因素于人的认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传统节日来源于生活,节日教育活动所特有的情境性、实践性、娱乐性,使大学生在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实践、接受教育。在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中大学生首先了解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增长了文化历史知识,其次通过多种多样的节日庆祝活动让大学生在实际参与中熟悉文化传统习俗,了解社会民俗习惯、社会礼仪及规范等。

3、传统节日教育促进大学生传统道德情感的发展

传统节日中大都蕴涵着深刻的情感,例如重阳节和清明节蕴涵着深深的感恩情感和孝道,春节和中秋节洋溢着浓浓的家庭温情,端午节则包含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在”清明节”节日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到革命英雄纪念碑瞻仰英雄烈士,在聆听革命故事的过程中为爱国主义英雄的精神所感动,深深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同时也获得了一颗感恩之心,懂得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进行”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教育时,通过多种手段向大学生宣传屈原的故事,让他们充分感受爱国诗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春节、中秋节是中国人合家团圆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亲人之间相互表达关心、祝福,也增进了他们与家人的感情。高校应该在节日前组织大学生以多种方式向亲人表达祝福,鼓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表达对父母及祖辈的深厚感情。世界各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文化,他们也都纷纷将传统节日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育活动,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为美国带来了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美国的高校很注重围绕各国的节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使移民中的儿童美国化,并在尊重他们原来的文化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宽容的态度。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具有其他民俗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青年一代身心和谐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世界各国在加紧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都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广自己的本土文化,以扩大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我们应倍加珍惜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以传统节日教育为载体广泛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传统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佟景洋.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J]. 时代人物,2008(11)

第7篇: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

多元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 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在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特点是越来越明显。在此种背景下,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被趋同到西方节日文化之下的危机日益凸显,并且这些西方节日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因此,在全球化进程冲击传统文化的情况下,我们要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使之更好地延续下去,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节日概述

传统节日是一种时间性习俗,它与时序结合构成历法性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因为这个特点,传统节日一般都结合了人们关于自然时间的认识与人类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特殊活动,从而使自然时间具有了人文意义。传统节日在发展中逐渐被它的文化意义占据主导,其人文内涵被提炼和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生活得以依托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日历”,同时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二、西方节日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我国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似乎有点步履沉重,而中西文化激荡了近百年的争辩仍在继续,其形势越来越隐蔽,程度却越来越剧烈。

1.全球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它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张,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2.当代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情怀日益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受传统节日;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五是各级对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

三、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自觉

文化的传承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及他的发展趋势,不是要“回归”,也不是要“全盘西化”和“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并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最终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时代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的概念对于我们寻找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策略有很强的针对意义。我们提出自己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充分认识传统和现实,实现传统节日精华的传递,而且还要通过对优秀西方节日文化的引入,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和营养,从而使传统节日文化焕发出生命力。

1.努力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

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民族传统节日,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大环境是否和谐、公正。这种环境是民族传统节日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多样性是有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历史中的多样文化,启迪人们的思想,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不管每种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它必然会有某些人类共享的成分。多样文化会提供更多的人类发展模式,它的充分展示和发展将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体都增加选择和学习的机会。多元文化之间的影响是积极的,会使各个方面都在其中受益。文化多元化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多样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的现实环境。因此,我们要努力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第8篇: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

广西20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1一、 活动背景: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电〔xxx〕31号)精神,为做好我校“壮族三月三”节日前后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活动及民族团结,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该活动方案。

二、 活动主题:“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八桂风采”

三、 活动时间:xxx年3月1日---4月30日

四、 活动内容

我校将以“壮族三月三”为契机,结合我校实际,集中开展为期一周的民族文化教育过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拓展民族文化视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五、 活动形式以及安排

(一) 宣传、筹备阶段(3月1日至4月4日前)

1.方案制定、发放负责人:胡xx

xxx年3月份开展以“壮族三月三”主题进行旗下教育活动。负责:团委落实:黄xx

2.全校各个班级在“三月三”放假前开展主题班会课,在本班宣传“壮族三月三”基础知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民族团结团结进步创建,积极营造班级校园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负责:各年级领导、班主任落实:黄xx

3.在“三月三”放假之前,举办以“壮族”为主题的体现壮族特色的手抄报评比活动。引导各个班级挖掘壮族人民的文化特色(语言、音乐、戏曲、绘画、雕塑、舞蹈、建筑、服饰、习俗、节日等)

负责:各年级领导、班主任落实:胡xx

(二)举办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

1.举办我校第一届民歌合唱节,民歌合唱节选唱曲目以中国民族传统民歌为主,通过咏唱中国传统民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民歌中感受中国民族艺术的魅力,提升我校师生民族文化修养。民歌合唱节比赛所唱曲目由各班选定,交由年级汇总报音乐组审核。各年级预赛在清明节前结束,并将参加学校决赛名单上报德育处。名额分配:高一加“2+4部”初一、初二共9个班级、高二加“2+4部”初三共8个班级晋级学校决赛。决赛时间定于xxx年4月份(“三月三”放假前)

(三)举办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摄影艺术展。

广西20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2为开展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根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电〔xxx〕3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xxx年“壮族三月三”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二、活动时间

xxx年4月1日-4月30日。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直各相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积极配合,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新闻会,适时公布全市节庆活动日程安排信息,组织各级主流媒体、网站对“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专门集中报道宣传,提高“壮族三月三”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配合,以“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集中开展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拓展民族文化视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三)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市民宗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开展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各民族人士座谈会。开展走访慰问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知名人士、知识分子活动。各县(市、区)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

(四)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市文化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开展体现“壮族三月三”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节目。市级开展“三月三”歌节,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专题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山歌对唱,原生态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演出等大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促进“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蓬勃发展。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市旅发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在江山半岛白浪滩景区举办以歌舞表演、民族风情表演、民族特色美食、土特产展销等内容的“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发展,创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统筹安排,根据当地特点和各族群众需要,进一步细化活动安排,尽早启动各项筹备工作。

(二)落实责任,周密安排。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紧扣活动内容,精心谋划、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积极创新,认真做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各项工作,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办出效果,努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活动品牌。

(三)做好防范,确保安全。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规模大、参加人员多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根据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对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要仔细排查,做好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营造欢乐祥和、团结和谐的节日气氛。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地各部门要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实施意见、自治区政府实施办法以及市委实施办法,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防范和惩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防止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

五、有关事项

第9篇: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节日体育;可持续发展;传统节日;发展方向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多年以来,各少数民族以自身的智慧,结合当地本土文化,创造了更加丰富的体育活动项目。其中,节日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新发展趋势,成为贵州少数民族悠久历史中的一点水花。在该省传统节日中,各民族都会举行各项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促使节日氛围更加隆重。同时,伴随着贵州省旅游业的不断展开,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成为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然而,当前贵州少数民族体节日体育发展中,面临着较多问题,致使优秀的文化体育活动在逐步消失,濒临灭绝。针对于这种发展形势,应逐步融合政府与地方群众力量,不断探讨传承与保护措施,为可持续发展本民族节日体育活动,作出更多努力。

1贵州省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活动的概述

贵州省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活动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物化性等特征,在人们分散、聚合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在杂居或独立的村寨都刻画着这一烙印。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因其山势险恶,历来作为躲避战祸的晒息地,千百年来聚居生息了众多少数民族。在其生存壮大的过程中,依据自身文化习俗、民族信仰,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的少数民族节日体育项目。贵州省农耕作业具有季节性,促使多数寨民在生产之余,有了充裕时间,而贵州少数民族节日体育项目本身具备娱乐特征,使之成为人们闲暇时间娱乐项目。寨民为了表达农作物丰收后的情感喜悦,在闲暇时间常进行一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从而消遣时间。更大规模的娱乐活动,则是体现为民俗节庆日。民俗节庆日,作为一个地域特有的风俗习惯,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活动形式,必然与各种喜庆活动相随,常以优舞雅歌、商贸集市形式出现。在庞杂的活动中,特以体育竞赛为渲染力,村民在节庆日中以自己最原始的情感通过各种野蛮的身体活动来倾述,以达到情感的满足与宣泄。

2贵州少数民族节日体育面临的传承危机

2.1节日体育传承主体日渐减少

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节日体育,需要更多有志人才。然而,当前贵州省专项体育人才不足,成为阻碍少数民族节日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例如,由于生存空间的限制,一些年轻人离开当地,去拥有更多发展机遇的城市打工,使得传统精髓的节日体育活动,逐步出现没有人继承现象。另外一些人,则会对大城市的文化所吸引,逐步对本民族文化淡化、甚至消失。此外,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传统节日体育项目不够重视,相应资金、技术措施尚未到位,使得一些优秀的节日体育活动发展出现困局。由此造成多数民族群众,最终放弃本民族的优秀节目。

2.2难以与现代优秀节日体育活动相融合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现代技术、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同理,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也是这样的情况。鉴于当前贵州节日体育文化,与时代难以对接,仅仅强调传统特征,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应坚持原生态的保护方式,难以向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二是误读和不当开发民族体统体育的传统性。很多地方由于认识不深、人才缺乏,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性的保护和现代化手段都显得十分低级,缺乏创新。有的地方看似十分重视传统体育,但由于缺乏创新,观赏性和影响力,造成巨大损失。这种照抄照搬、刻意歪曲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性的做法,并未有效地保护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反而严重影响了民族体统体育的发展。

2.3竞技性应用多于大众性应用,减少了更多娱乐兴趣

我国体育活动,多重视获取奥运金牌,并以此为目的体育发展观。该政策严重阻碍了我国大众体育活动的发展,也使得贵州节日体育活动,向竞争性转移,忽略了大众性的价值取向。其中,以武术、中国式摔跤、围棋、中国象棋等民族传统体育为传统的典型,逐步退出全国运动会。同时,贵州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继承,越来越规范化和竞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梯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得整个社会对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不够重视。

3贵州少数民族节日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1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发展贵州省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并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加大管理者、开发者、旅游者等主体,民族体育文化保护意识。当前,在贵州民族地区,相关部门可以举办大型活动,以此吸引更多游客,促进贵州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但同时,很多地方在传统节日中,增加的体育项目比较单一,项目内容雷同的比较多,并未将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展现出来。加强体育文化产业建设,依托文化、科技、人才和信息优势,促进体育会展、体育传媒、体育文化、体育动漫网游等一批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新兴体育行业发展,延伸和完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链。

3.2多主体共同参与到节日体育的保护行动,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行动中,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入民间力量,将两种力量结合,充分发挥节日体育的价值内涵。同时,挖掘重大的节日体育气氛进行渲染。在民间活动过程中,需要充分将本地体育活动与日常互动结合。在保护与传承行动中,充分发挥群众力量,促进体育活动的不断延伸、繁荣发展。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体育运动项目文化为重点促进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重视和加强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建设,加快推进省体育局系统体育宣传资源的有效整合。

3.3融入时代新元素,拓展节日体育项目

贵州省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活动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增加更多精彩内容,以为丰富项目提供更多思路。因而,在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变迁中,创新发展是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新途径。应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人类创造的新文明成果融合,创作出更多新发展元素,保护文化体育向新趋势发展。仅仅追求原本项目的出彩,远远不足适应时展,还应充分结合时展,增加新发展元素,提升项目的活动优越性。

4结语

随着现代体育活动向专业化、社会化趋势发展,贵州省少数民族节日体育项目逐步减少,甚至部分经常活动逐步消失。如何传承传统节日体育项目,将贵州省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精髓保留下去,是当前各方主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贵州省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活动有着较为活跃的项目,为人们带来更多娱乐活动。不仅强健了身体,更推动了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去寻找更多措施,不断保护、传承,以期为民族节日体育活动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杨林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南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贵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2009(3):88-91.

[2]陈永辉.贵州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3(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