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

红色经典读后感精选(九篇)

红色经典读后感

第1篇: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

一小

赵茜蔓

五(一)班

我看过许许多多关于读后感的文章,也写过很多读后感的文章,其中,映象最深的还是要数《红色经典100例》这本书,它令我感到大惊失色。开始,我是怀着抱怨的心情去看这本书的,因为这是被逼无耐的啊,要不,我也不会沦落到加班加点的这个份上啊!后来,我为我自己的行为感到脸红,应为上面有许多我们中国的伟人,并且,这本书给我严重缺乏历史信息的头脑充了充电。

其中赵一曼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其原因嘛,就先听我娓娓道来吧!

其一是因为我的名字与这位伟人的名子十分相像,凡是知道我大名的人都亲切的叫我:赵一曼!其二嘛是因为她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我想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虽不知这句话是谁说的,但,像赵一曼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

下面这个故事在《红色经典100例》上最醒目,不过,大概你们没听过哦!

故事发生在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

第2篇: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

根据那次战争,有一些人写下了一本本红色革命文学作品,当然我也看过。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主角是保尔。柯察金·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我们的爷爷奶奶的那个年代里,吃不饱睡不暖过着穷苦的日子,伟大的毛主席和共产党员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当年外国人,蒋介石日夜侵入我国,烧杀抢掠人们叫苦不迭。不止这样,他们还对我们的间谍严刑拷打,实在不行就用权力金钱去讨好他,还不行的话就杀了他们。找不到间谍就滥杀无辜。当年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使得外国人大批侵入,还设立了殖民区,我们的人不能进去。有时他们这些达官贵人觉得不爽就来欺负我们的人民。再看现在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用着高科技,还能吃上美味的菜,在那个年代恐怕连豆腐也吃不上了。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拼死在前线,他们也许在想:打赢了这场战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为了自己的亲人我们要坚持到最后。

第3篇: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

“红歌”――提气提劲的“精神氧吧”

2008年5月30日,在考察调研学校工作时,倡议在全社会形成高唱红色经典歌曲的热潮。就在一个月后,6月30日的重庆市体育馆,全体市级党政军领导以及老同志代表,与2600余名市直机关干部一起,共同参加“颂歌献给亲爱的党――重庆市市直机关迎‘七一’歌咏会”,拉开了重庆传唱“红歌”的序幕。

2008年7月,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广泛开展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的意见》,市文广局也据此下发了《关于开展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的通知》,对全市的红歌传唱活动进行了精心安排部署。全市各区县高度重视,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切实加强了组织、机构、人员、经费的落实,纷纷掀起红歌传唱的热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红色歌曲传唱活动中,全市以“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为主题,深入开展“英雄的颂歌”――机关传唱周、“团结就是力量”――社区传唱周、“光荣的岁月”――校园传唱周、“奋进的号角”――企业传唱周、“春天的故事”――乡镇传唱周、“希望的田野”――乡村传唱周6个主题传唱周活动。

重庆各级各有关部门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红歌传唱的长效机制,从思想引导、措施落实、时间设计、组织形式等方面入手,建立机制,完善计划,深入推进红歌传唱。同时,确定每年10月为“红色宣传月”,将弘扬革命传统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全市红歌文艺比赛或调演,评选并命名一批“红色歌手”和“红歌传唱先进县”,调动组织开展红歌传唱工作的积极性。一位市民表示,传唱红歌,跟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森林重庆、健康重庆一样意义重大!森林是重庆人的生命氧吧,红歌是为山城人民提气提劲的精神氧吧!

“经典”一一励志养神的“耐吃豆干”

2009年初,一本名为《读点经典》的小书成了重庆市许多党政干部随身携带的“口袋书”。在这本每月出版一辑的小书中,包含了古今经典语录、散文、诗词等。该书一出版,不仅在党政干部中备受好评,更受到了普通市民的追捧。从第三辑开始,《读点经典》登上了重庆书城销售排行榜榜首。

这套丛书的出版,源于的一次工作调研经历。他在调研中发现,重庆当地某些干部的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匮乏,个别区县领导甚至对一些经济术语一问三不知,一些干部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升。2008年11月,重庆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提出,在全市开展经典阅读活动。2009年2月24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市所有党员领导干部把阅读经典作为人生追求、职业责任、生活时尚,还提出要创新形式,把经典阅读打造为重庆的文化品牌。

如今的重庆,从机关到学校再到普通市民中间,处处可见诵读经典的场景。在这场以《读点经典》为先导、政府大力推动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党政机关把阅读经典与树立公仆精神、转变工作作风结合起来,企业把阅读经典与发展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学校把阅读经典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2009年初,以“风雅颂”和“天地正气”为主题的重庆市大中小学经典诵读晚会的举行为标志,“读经典”活动在重庆掀起第一轮高潮,其后,各种极其富有感染力的晚会、深入浅出的经典讲座在巴渝大地遍地开花。阅读经典是该市继传唱红歌之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一位机关干部如是比喻:网络文学就像豆花,很刺激,也很新鲜。但经典名著是豆干,才耐吃。这些“耐吃的豆干”,已成为青少年成长励志、市民和机关干部修身养性的高效“营养品”。

“故事”――强身健体的“思想钙片”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经验的积累。讲故事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迄今为止人类仍然普遍接受的启蒙艺术。小故事蕴涵大智慧,2009年3月30日,重庆市“讲故事”活动首场故事会在人民大礼堂隆重举行,姜昆、王刚等表演艺术家精彩演绎9个小故事,感动了3000余名现场观众。4月2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廉政故事会在巴南区花溪镇红光社区开展,来自巴南区的几位民间故事大王,用自己创作的故事向居民宣传反腐倡廉。这场社区故事会,拉开了由重庆市纪委主办的“廉政故事大赛”序幕。2009年重庆市纪委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主动融入全市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发短信”四大活动当中,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讴歌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勤廉兼优先进典型,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该市纪委从当年4月份起通过媒体向全国征集廉政故事,7月28日,“风正巴渝”重庆廉政故事会在市委礼堂举行,并评选出11名“廉政故事大王”。

第4篇: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

一、将红色经典联系现实

十七年文学是建国后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曾经感染了那个时代诸多的读者,也曾经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关注对象。但是随着与十七年文学相伴的阅读氛围离我们越来越远,以及文化多元浪潮的出现与核心价值观的变化,普通读者群几乎是全线撤离了十七年文学。而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十七年文学的教学是同样是一个难点,一是因为本阶段文学政治色彩浓厚,其次是因为时间久远,和目前现实社会的现状脱轨,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加之现在高校文学史类课程课时不断压缩,导致在讲授这一段文学史时候往往一笔带过。如何客观评价这一段文学历史,有助于对学生正确理解当代历史和文学提供新的思路,教师如何讲授,也引发了很多教学问题。如今的中文专业学生大多是 90 后,这些学生并没有接触过那个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经济发展,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使处于 21 世纪的青年学生无法设身处地去理解那个历史时期 ;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文学同其他时期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十七年文学有比较浓烈的政治色彩,而当今的文坛则流派作家多样化,这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候感到困难,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如今的学生更热衷于现在流行的一些文化,如 80 后作家、网络文学等。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得对红色经典做一些全新的解读,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可以对经典作品如《红旗谱》、《创业史》、《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作品结合社会现实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前沿理论进行新的解读。

本人所在高校位于陕西省,陕西省是文化大省,更有很多著名的名胜景点,比如长安县的柳青广场,延安的路遥文学馆等。所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学习也成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和我省文化大省的重要途径。可以尝试把教学和具体的文化遗产弘扬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弘扬陕西的文化魅力,这也是当代文学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二、用前沿的理论包装红色经典

传统研究者研究红色经典只是站在意识形态的立场上选择某个具体作家作品加以分析阐述,很少整体把握。这种研究也只停留在作品构思、人物形象、政治教化功能等浅层次的研究上,且多以正面评论为主。进入上世界 90 年代,对红色经典的研究渐进佳境 , 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引介 ,现代性、文化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引入,丰富了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资源,开阔了当代评论研究的学术视界,学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语境和评价视角,破除了思想僵化,从而发现了红色经典研究的价值。纵观近几年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值得重视 :( 一 ) 人本研究。延续 1980 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一部分论者以人道主义为尺度,对红色经典加以批判性重评。如丁帆、王世沉《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 二)现代性的研究。红色经典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问题是近几年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代性这一概念在 90 年代中期被正式提出以来就出现了多重阐释 ;( 三 ) 叙事学的研究。进入 90 年代以来,对叙事学的研究不再限于叙事语法、叙事结构等静态研究,而是将叙事学置于文化背景中,做更广泛的研究 ;( 四 ) 文化研究。源自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论在 80 年代末进入中国以来,国内的文化研究逐渐升温,这一跨学科、并具有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的领域,为红色经典研究开拓了相对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以上的研究论点都从很多新的角度对红色经典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这些新的理论论点也可以用在实际教学中。

以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为例,传统教学多是探讨作品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身上的英雄主义色彩等,但该作品完全可以避开政治角度,可以从英雄、儿女、神魔角度探讨作品如何借鉴明清时期的英雄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神魔小说等类型,从而探讨红色经典小说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即对古典小说的传承。再以梁斌的《红旗谱》为例,讲授中可以重点分析其如何体现出民族化。该小说取材农民革命战争,题材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小说故事发生地在冀中平原一带,是一个传统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故事,主人公身上更多体现出了传统农民英雄的特点。这部小说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小说具有的民族化风格,甚至可联系新文学历史上欧化和民族化的文学发展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最后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为例,这部小说可以重点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这篇小说诞生于大跃进时代,主题也是歌颂大跃进的,但很多人们今天对这篇小说依旧津津乐道,倒不是因为其政治主题,而是因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间充满生活趣味的喜剧性故事。原小说在人物设置上就借鉴了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传统曲艺,主人公李双双和孙喜旺的人物设置就模仿了民间曲艺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一个旦角,一个丑角,两人之间不断互动产生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这部作品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红色经典如何借鉴民间文化从而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以上的举例都是用一些新的、前沿性的理论对红色经典进行全新解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渐去除隔膜和排斥心理,建立历史的理解和同情意识,既在十七年文学中获取有价值的思想精神和文学艺术滋养,同时确立以十七年文学为参照的 20 世纪文学的反思和观照视野。

红色经典教学是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从新的角度去重新阐释,能够结合当代社会实际,用新的观点去挖掘传统的文学经典。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去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教学真正可以做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洪子成.文学与历史叙述[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

地球人很少知道的是上世纪评委们曾打算把这奖颁给鲁迅,被鲁迅本人拒绝了。

莫言对鲁迅,这个与诺奖有缘的中国男人,神交已久了。关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人,他们因深度的爱而愤怒而呐喊,并且做到了——

记者:我感觉你更亲昵的是鲁迅。

莫言:心理上当然是感到鲁迅更亲近。我觉得鲁迅说出了很多我们心里有,但不知该怎么说的话。我阅读外国文学是80年代中期的事。读鲁迅的书是从童年时开始的。我读文学书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七八岁时,刚刚具备阅读能力,如果哪个老师有一本书,就会去找那个老师借。那个时代是红色经典流行的时代,我看的第一部长篇是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书在老师床头,我偷着看。那时学校条件很差,老师睡在教室里。我每天下课后,就借打扫卫生的机会,偷读这本书。后来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说这本书不适合你读,他就把他的一些认为适合我读的书借给我。

第一次读鲁迅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哥放在家里的一本鲁迅的小说集,封面上有鲁迅的侧面像,像雕塑一样的。我那时认识不了多少字,读鲁迅障碍很多。我那时读书都是出声朗读,这是我们老师教的,老师说出声朗读才是真的读书。很多不认识的字,我就以“什么”代替,我母亲在旁边听了就说:你“什么什么什么呀,别‘什么’了,给我放羊去吧!“尽管是这样读法,但《狂人日记》和《药》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往往在成年后的某个时刻会一下子跳出来,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药》里有很多隐喻,我当时有一些联想,现在来看,这些联想是正确的。我读《药》时,读到小栓的母亲从灶火里把那个用荷叶包着的馒头层层剥开时,似乎闻到了馒头奇特的香气。我当时希望小栓吃了这馒头,病被治好,但我知道小栓肯定活不了。看到小说的结尾处,两个老妇人,怔怔地看着坟上的花环,心中感到无限的怅惘。那时我自然不懂什么文学理论,但我也感觉到了,鲁迅的小说,和那些“红色经典”是完全不一样的小说。

记者:红色经典对我们这代人有很多影响,碰到鲁迅时,这两个传统是不一样的,在你心里更具吸引力的是哪个呢?

莫言:那时没有选择,碰巧遇到哪本就读哪本,作为时代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读“红色经典”和革命英雄主义小说,与社会和学校里的教育完全一致,而鲁迅是属于另一个层次的,要难懂、深奥得多,他究竟说什么,探究深思,字面后面似乎还藏着许多东西,这种感觉很神秘,也很诱人。但“红色经典”浅显、简单,与少年的心理期待完全一致,能够毫无障碍地来理解。

《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又是另一种东西,我少年时期阅读的作品大概可分三类,古典的小说、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学(我从我哥的教材中读到过茅盾、老舍等人的早期作品),还有就是红色经典。

记者:俄国作品读过没有?

莫言:只读过普希金的《渔夫与金鱼的故事》,契诃夫的《万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算苏联的了。还读过安东诺夫的《信》,讲一个小孩子赶着马车去接一个到集体农庄送一封重要信件的信使。一路经历了许多艰难。那人到了农庄,拿出科学院院士李森科的信,那孩子用牙齿把信撕开,原来这信就是寄给这个热爱农业科学的孩子的。我觉得苏联的小说比我们的“红色经典“要好一些,好在真实。它们暴露了革命队伍内部的阴暗面,实际上读的时候心里面是抗拒的。当看到描写革命队伍内部阴暗面的时候,心里很不舒服,因为我们的“红色经典”里是没有这个的。比如看到保尔的哥哥,那个用拳头教训过欺负保尔的恶棍的好汉,后来竟然跟一个带着好几个斜眼小男孩的寡妇结了婚,过着那么平庸的生活,心中很难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应该是苏联的“红色经典”了。他们的“红色经典“比我们的水平高。我十几岁时到我姥姥家,看过我舅舅的一套连环画,是《静静的顿河》的电影版。浅蓝色那种。看不够啊,每年去都要找出来看一遍。印象非常深刻。

我读鲁迅比较早,要感谢我大哥。他上大学后,读中学时全部的教材都放在家里。我没书可看,只好看他的教材。当时中学课本选了很多鲁迅的作品,小说有《故事新编》里的《铸剑》,杂文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我最喜欢《铸剑》,喜欢它的古怪。

记者:很多人都喜欢《铸剑》,那里有鲁迅的现代意识和很多重新组合的方式。

莫言:我觉得《铸剑》里面包含了现代小说的所有因素,黑色幽默、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等都有。1988年我读那个北师大与作协合办的研究生班,老师要交作业,我就写了读《铸剑》的感受,题目是《月光如水照缁衣》。《铸剑》里的黑衣人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我将其与鲁迅联系在一起,觉得那就是鲁迅精神的写照,他超越了愤怒,极度的绝望。他厌恶敌人,更厌恶自己。他同情弱者,更同情所谓的强者。一个连自己都厌恶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真正的复仇未必是手刃仇敌,而是与仇者同归于尽。睚眦必报,实际上是一种小人心态。当三个头颅煮成一锅汤后,谁是正义谁是非正义的,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他们互相追逐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好人坏人的区别。这篇小说太丰富了,它所包含的东西,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所有小说,我认为也超过了鲁迅自己的其他小说。

什么是黑色幽默?我觉得鲁迅的《故事新编》,特别是《铸剑》这篇小说就是真正的黑色幽默,铸剑的颜色就是黑色,你能从中读出一种青铜的感觉来。

记者:鲁迅的每一部作品都不重复,我感觉你的基本也是不重复的。

莫言:无法相提并论。我觉得鲁迅的小说里,最重要的是有他自己的看法。有时候是反向思维。比如《采薇》里面的伯夷、叔齐,到首阳山上来,不食周粟,大多数人把他们哥俩当贤士来歌颂,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薇也是周王的,那就只好饿死。这种转折一下子就显示出鲁迅深刻的洞察力。

记者:鲁迅还有一部分写知识分子的作品,比如《孤独者》、《在酒楼上》,这些你喜欢吗?

莫言:蛮喜欢的,还有《伤逝》。

记者:刘恒的《虚证》似乎也受到《孤独者》的影响。

莫言:那个魏连殳好像鲁迅自己的写照,特别是在精神气质上。这类小说,比他的《祝福》、《药》似乎更加深刻,用现在时髦的话语说,《药》、《祝福》这类小说是“关注底层”的,而《孤独者》、《伤逝》是关注自我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的,有那么点拷问灵魂的意思了。这样的小说,太过沉痛,非有同样的大悲大痛,难以尽解。

我少年时,还是喜欢阅读《朝花夕拾》里那些散文。《社戏》也适合少年读,而且是出声的朗诵。记得我上小学时的三年级语文课本上,节选了鲁迅的《故乡》,题名《少年闰土》,老师带我们大声朗诵,然后是背诵。眼前便出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谈到鲁迅,只能用天才来解释。尤其是看了他的手稿之后。在如此短暂的创作生涯里,写了这么多作品,还干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事情,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记者:你注意到罗曼·罗兰和纪德了吗?鲁迅翻译了两篇纪德的东西,追问这些人干了什么。

莫言:鲁迅是站在世界文学的立场上来写作的,当然他写作时未必会想到“世界文学”这个概念。但对世界上的文学,第一,他相当关注;第二,他密切追踪,翻译,介绍。

记者:巴别尔是世界性作家,鲁迅是中国第一个介绍巴别尔的人。我觉得鲁迅的眼光太棒了。

莫言:这个眼光太了不起了。去年一家出版社重新出版了《骑兵军》,我又读了一遍,确实是好东西。退回去七十多年,鲁迅就看过了我们今天还赞赏不止的东西。毫无疑问鲁迅当时是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地上,密切地关注,紧密地追踪,非常地了解。鲁迅当时就翻译过尼采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我们是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把尼采又一次介绍过来,大家才知道什么是酒神精神。另外,我1987年读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读到后来我忘掉了厨川白村,我认为那就是鲁迅的创作。什么非有大苦闷不可能有天马行空的大精神,非有天马行空的大精神,不可能有大艺术……

记者:那就是鲁迅的文字,文章翻译得非常之美,鲁迅完全以自己的风格翻译出来的。

莫言:我认为思想也是鲁迅的思想,或者说正暗合了鲁迅的思想。我是把它当做鲁迅的言论来读的。

记者:其中对日本国民性的批判,鲁迅觉得中国人也一样。

第6篇: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红色经典;语境;教学;革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01-02

时间的长河绵延不断,随着岁月的流逝,红色经典在当代常被置于尴尬的处境,但作为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忽略的一段历史的产物,它又有着那个时代赋予的无法遮掩的光彩。红色经典,本来是一个后词汇,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中出现的样板戏,90年代以后被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红色经典,又被称为“工农兵文学”,出现在20世纪50至70年代,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为主要叙事与抒情题材的作品,代表作有《林海雪原》、《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红日》等小说和《霓虹灯下的哨兵》等戏剧作品,还有《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红灯记》等八个“革命样板戏”。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特别是“80后”、“90后”当代大学生,由于远离那段历史,根本无法去理解作品中的人和事,学习的兴趣不高,因而红色经典的教与学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要改变红色经典讲授的困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教学:

一、时代烙印的文学语境

“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几代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当然主要还在于其本身的作品魅力。但红色经典文学产生的特定年代,也造就了其特殊的语境,不了解这个时代烙印的文学语境就无法深入理解作品,更可能产生排斥心理。

1.历史现场的再现。要了解红色经典,首先要对那段历史来个现场再现。可采用视听手段通过影片播放和有关史料的介绍让学生回顾那段历史,以达到尽量回到现场的目的。如《青春之歌》、《红日》、《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红岩》等都已拍成电影,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在课件中剪裁影片片断让学生了解作品及史实,或以相关的纪录片的史实讲解那段逝去的历史,尽可能让学生从感观到认知重回历史现场,从而对红色经典产生的特定时代有初步的了解,为他们深入去体会作品及创作意图打下基础。

2.政治化话语的解读。红色经典的年代较久远,现代人习惯以现代的价值观、审美观等去理解,从而产生隔阂,有了难于逾越的代沟。由于不理解,就会产生不喜欢的情绪,甚至于拒绝去看、去了解,这也就造成了红色经典在现代年青人中的尴尬处境。对红色经典的不理解最重要的表现是对那些极具政治化的话语的不解。如,“两结合”、“三突出”、“根本任务论”、“干预生活”等等,这些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因而有必要给学生作简单的介绍,接着再引出相对应的历史事实,并适当地举例,结合作品加以分析,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要注意作品中主要历史事件的解释,还有那个时期的文学环境的初步介绍及分析。

3.红色叙事的意义旨归。红色经典在建构历史的时候都有着较一致的认知,即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下塑造英雄人物,歌颂革命。因而在较多的作品特别是革命历史小说中常有史诗意味。《新儿女英雄传》、《保卫延安》、《红日》、《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就是史诗性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环境中,广泛地发动、组织人民群众,领导人民反抗日寇的侵略,反抗反动派的剥削,最终打败敌人,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些史诗性的作品,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能让今天远离那个环境的人们更易认识那段历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生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革命历史小说一方面建构起新政权、新国家的光辉历史,有效地塑造着民众的历史认知理念;另一方面,从意识形态功能上来看,它同时为当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整套的极具革命色彩的伦理观、价值观与道德观。

二、革命旗帜的成型

红色经典的革命旗帜的成型,主要表现在其情节内容的革命化、人物形象的英雄化等方面,当然它更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第7篇: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 活动化; 渗透; 德育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一个班主任首先要抓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此,小学生的德育不容忽视,在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中,要不断完善德育模式,通过班级 “活动化”建设,使红色文化贯穿于德育之中。

1 “红色文化”、中国特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分为革命历史遗址、革命照片、革命文学作品等物质文化形态和长征精神、抗洪抗震救灾精神、航天精神、雷锋精神等精神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具有天然的教化力、感染力和熏陶力,它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应该利用、挖掘和发展这种“红色文化”,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2 “红色命名”、打造中队“名片”

为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我开展了“红色命名”活动,希望孩子们像星星般闪烁。我相信孩子们能从这里起航,飞向蔚蓝的天空。中队设有独特的中队“名片”:徐悲鸿中队。根据中队名,我制作了富有特色的班牌,制定了班级口号:班级因我而精彩,我因班级而骄傲。班风: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班主任格言:假如你们是鲜花和小草,我愿是阳光和雨露,默默地温暖和滋润你们的心田,让你们成为最美丽的鲜花和最清翠的小草。班牌上还有班长简介、文明星、学习星、纪律星等“五星”同学的相片。各小组也有响亮有意义的名字,如文明小组:小组成员以“文明星”林竹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对长辈、同学有礼貌,见面会打招呼。感恩小组:懂得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关心有困难的人。先锋小组:像自己的名字一样,急速冲锋,永远在前。蚂蚁小组:像蚂蚁一样,团结协作,战胜困难。超越小组:超越别人,超越自己,梦想成真。火箭小组:勇往直前,努力学习,不甘落后。

3 读“红色经典”、看“红色影视”

在新的形势下,德育的传统方法正面临新的挑战,遭遇发展的瓶颈,而“红色经典”“红色影视”具有独特的优势,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很大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教育功能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我在班级中开展了读“红色经典”,看“红色影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教室设立图书柜,发动学生捐书,每天下午开放图书柜。学生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征》《爱的教育》等红色经典。读了《爱的教育》一书,学生认识了勇敢的罗贝蒂,坚持正义的卡隆,精细的卡洛斐…… 每一次阅读都能使学生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得到一次道德的考验,得到一次人格的锤炼。《圆明园》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学习《圆明园》一文,我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电影,学生更加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更加激起民族的耻辱感,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表示无比的愤慨,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表示痛恨,深感自己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4 “红色队会”、 陶冶情操

我经常利用班队会开展 “学会感恩”、 “诗词朗诵会”、“红心向党”等爱国主义“红色队会”。在“诗词朗诵会”上,同学们用情去读,用心去读,读出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感悟到一代伟人的博襟。“红心向党”主题队会更令人难忘,同学们通过小品《文明监督员》、诗朗诵《我爱红领巾》、三句半《爱心小分队》等多种形式,向全体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展示了一台成功的“红色队会”,表达了他们的美好心愿。我把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百色开展革命活动留下的动人故事《马鞭的故事》《孟良崮战役》开发成富有特色的活教材,让学生讲述。使学生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七军先辈们抛额头洒热血建立的山城百色,就没有我们百色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红心向党”队会活动,使队员们懂得了党的伟大,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受到“红心向党”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行动。鼓励队员努力学习,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永远跟党走,做红七军的好后代。

5 “红色之旅”、缅怀先烈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弘扬红七军精神,我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把语文课本中有关革命战争年代的课文当成“红色之旅”的点,把节日、纪念日当成“红色之旅”活动的教育资源,利用中队会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清明节组织学生瞻仰百色起义纪念碑;带领学生参观邓小平等先辈工作过的红七军军部旧址清风楼、粤东会馆等红军遗迹,感受先辈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听老前辈讲述先烈牺牲的悲壮事迹……同学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受到一次次洗礼。

6 “红色感恩”、奉献爱心

第8篇: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

先进理念,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红旗一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创办于1953年。悠久的办学历史使学校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优良办学传统和“敬业”“奉献”“诚信”的校园精神。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人人育德”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现代人格为目的,以“创诚信校园,做诚实学生”的教育特色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提高德育实效,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确立了“文化立校,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以“教育优质,特色鲜明”为总体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基本目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在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突显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优异,为建设成熟、完善、规范的红旗一校而奋斗。

与此同时,红旗一校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并结合各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真正用传统文化精神哺育青少年,培养他们宏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独立弘毅的人格精神。

文化长廊,打造经典育人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滋养着民族的灵魂。为了营造和谐、经典的育人环境,红旗一校专门打造了一处别具特色的百米文化长廊。文化长廊延续中国古建筑设计之风,以灰色为主体色调(琉璃瓦、墙群),墙柱和铁艺窗框为玫红,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古风古韵特色,置身其中,让人流连忘返。文化长廊有“校训开篇直解、品读经典魅力、聆听圣贤教言、践行《弟子规》树人”四大版块,十九个版面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营造育人环境,真正实现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人人育德”的办学理念。

第一版块:校训开篇直解 自2003年红旗一校把诵读经典确定为学校特色以来,一直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校训,注重礼仪教育,把先师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和大大的“礼”字镌刻在校门前的照壁碑上以示训诫,鞭策激励师生做文明有礼的红一人。第一版块以校训开篇直解为主题,结合“忠、孝、勤”等美德,利用八个版面,以历史人物、故事释义八德,呈现中华优秀经典文化和传统美德。即:“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礼”,恭敬尊重,文明有礼;“智”,崇尚知识,追求真理;“信”,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忠”,爱国忠诚,精忠报国;“孝”,敬老爱老,孝养双亲;“勤”,吃苦耐劳,勤奋好学。

第二版块:品读经典魅力 国学经典是世界之瑰宝,字字珠玑,意义深远。学校借助六个版面把学生带进《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道德经》等经典,让学生品味经典的魅力,感受圣贤的智慧,亲近圣贤,了解圣贤,学做圣贤。即:至圣孔子:温、良、恭、俭、让。(孔子《论语・学而》)亚圣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参《大学》)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场吨杏埂罚煨薪。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

第三版块:聆听圣贤教言 孔明教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庄子洗心:“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所谓“真”就是本真,就是保守原初的状态,不扭曲,不做作,一任率真。“真”也可以理解为真实无妄,真心诚意,诚实无欺。中国有句俗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与此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讲道:“不必苛求完美”。在生活中,人们不必因为错过美好的东西遗憾不已,不必因为一次挫折而放弃前行的脚步,关键是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付出最终都有回报。人生当中,不必刻意追求所谓的完美,试着去容纳一些不足,把自己的期望值降低到一个适当的坐标。应该变挫折为动力,时刻保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心态去挑战未来,为自己创造一个完美的明天。

第9篇: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

赠言,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世园会征文,守小诵读经典,感悟成长雾

渐渐地,那东方的雾气先有些微红,在、这红色越积越浓,便突然划出一线鲜红,那鲜红里突然跳出一个通红的光轮。诵读经典,感悟成长雾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星期天,我去排队买米。在我前面的是一个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够健壮的了。圆圆的脸庞上,两道细眉,一双大眼睛,配上稍小了点的鼻子,也还算匀称。就是嘴唇厚了点,像非洲人似的。),读《光辉的旗帜》读后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