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1篇: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酒店高级管家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XJG-14-34-1,江西省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坚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第一线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本科学历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人才的目标,学生需学习并掌握经济管理理论基础、酒店基本理论、餐饮基本礼仪和旅游的基础知识,需培养酒店基本管理和服务的能力,需不断进行酒店、宾馆、餐饮业的实际操作演练。

一、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界定、进展和要求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专业的内涵和特征

和其他类型的本科专业相比,酒店管理专业自身具有应用和技术型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酒店行业不错的扩充,酒店管理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十大行业之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递增模式,而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酒店管理专业慢慢地成为各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争相开设的热门专业。高校本科主要包括研究型和教学型这两种,但是随着国家对科技、管理人才需求的增多,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本科类型,即应用技术型。酒店管理专业就隶属于这一类型,其内容、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根据酒店管理自身的专业性质,可知本科酒店管理的学习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导,具有应用技术型的特征;其二,分析市场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该专业的学生具有就业形势好,就业方向明确的特征;其三,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技术的特征,有别于其他研究型和教学型的本科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是双师型教师,且教师授课的模式也有所不同,注重实践和操作,不再是教师灌输式的教育,而是以点拨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

(二)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出台了一部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型的政策,该办学思想主要有四部分,其一,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二,产业和教育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其三,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这一政策的为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方针和带来巨大的机遇。

(三)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要条件是明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即所需人才的量和质,其次考虑人才的持续与个性发展需要,并基于高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源的素质等方面的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分析酒店行业市场趋势和酒店管理的学科性质,其所需人才需具备以下七项能力:第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品格应诚信、坚强、有毅力,对待工作应尽职尽责、团结友爱同事;第二,具有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自学成材和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第三,熟知并能应用现代化的服务理念,了解现代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四,掌握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娱乐等各部门的业务知识;第五,熟知我国酒店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最新的行业政策和发展方针;第六,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会展、信息等各部门的管理能力与基本的服务能力;第七,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文字表达和应用能力强、善于沟通和交际,且具有较强的职业外语口语交流能力。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不够重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供不应求,但是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综合素质却差强人意,不仅酒店管理实践操作能力差,在文化素质方面的表现也难尽人意。专业素养主要包含专业的学科知识、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高校不够重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两方面可看出,其一,不够重视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包括校内课堂培养和技能培养,现今大部分的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极少进行技能培养;其二,不够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能力培养,职业意识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具备酒店从业的丰富实践经验,而这正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所缺乏的。

(二)缺乏实践教学活动

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多数仍采用老旧的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其内容大多是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复合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少部分的高校虽然结合酒店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但是由于实践训练时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学生实践的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这主要归咎于实践教学活动前没有制定计划性的、实施可行的教育方针,或没有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后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以吸取相关经验。

(三)学校于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的第二课堂的内容不丰富

第二课堂指的是在第一课堂外的使劲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可设置的第二课堂可以有英语口语、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第二课堂的内容源于教材但是又不限于教材,与第一课堂的内容息息相关,呈现的方式生动、丰富且范围广泛,第二课堂的教育可以在教室里,可以在社团里,也可以在家庭里。目前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种类不多,却实施的力度不够,内容也不丰富。

(四)酒店管理考核学生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完整

由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应用和实践的特征,酒店管理课程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现今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是采用理论答卷的方式,并未制定出系统的科学的针对学生酒店管理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难以评价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是本末倒置的考核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能力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高学历的研究型教师,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应用技术型教师。现今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任职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生,虽然他们储备了丰富的酒店管理知识,但是却缺乏酒店管理实践经验。而具备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的从业者能拥有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部分高校为了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聘用知名酒店的经理来校兼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老师,但是这种聘用模式变动性大,难以将这些兼职老师培养成酒店管理专职教师。根据我国教师评级评职称的相关政策,高校对教师职称评定的参考标准是学历和科研成果两方面,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并未作出要求。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仍大多属于理论性教师,并未向应用技术型教师转型,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弱。

(六)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普遍模式有两种,第一是顶岗实习,即高校学生在完成教学实习和大部分的基础技术课程后,分配至与之专业对应的企业或工厂参与生产和实践;第二是工学交替,即交错安排高校学生课堂教学和上岗实习,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和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现今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大多限于表层阶段,大部分仅仅停留于学生顶岗实习的阶段。相对于企业来说,顶岗实习只是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和填补了空缺的职位,并没有为高校实习学生提供合理的实践机会;相对于高校来说,学校选择酒店只是形式化的完善培养方针,并没有与企业制定深入的合作目标和培养人才的实践方案。

三、应用技术性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调整建议

(一)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主要包含职业认知、从业心理、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挥而就的。大多数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是从基层做起,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培养酒店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强调基层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就业时产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对自己就业有个明确的方向和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课堂授课时应重视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坚强毅力的培养,便于学生参加酒店基层工作时能团结团队、服从团队、持之以恒做好本职工作。酒店服务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将来的酒店从业人员,需时刻培养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教师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可用情景交际的教学方法,利用经典的知名的酒店案例进行情景演练和情景分析,使学生深入其境,并聘请知名的酒店管理专家进行有关职业素养的座谈,即对实践教学进行专业的引导。

(二)加强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师的质量紧密相连。提升师资实践能力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学校的制度;其二,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途径。高校应确保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并要求教师定期到指定到酒店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训练。学校应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途径,拓宽教师实践能力的深度和广度。鉴于现今高校教师难以满足高学历和实践经验丰富两大条件,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应和亟需酒店管理人才的酒店企业加强沟通,有利于学校培养出与酒店需求相匹配的酒店管理人才。

(三)加强校企的深入合作

酒店企业不仅能为高校实习生提供实习的场所,还能完善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方针、高校酒店管理工作的课程设置、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编排等,此外还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提供了培训和实践的基地。因此,校园应以积极和真诚的态度输送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至各大酒店企业实习,企业也应以热忱的精神为加强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劳心劳力。不断地加强校园和企业的相互深入合作,通过建立企业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座谈指导等方式,了解酒店行业的内部结构、运行模式以及政策变化,以便更新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方案。

(四)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的规划

实践教学活动是计划、实施和评估三方面相互循环的过程,这三方面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的计划包含确定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需达成的目标、活动步骤、活动企业的交流等。实践教学活动计划有利于企业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做好实践的心理准备和具备身心投入实践的意识。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需监督和熟知实践学生的每一步实践动向、实践状态,以便发现问题并累积实践经验,最终对实践教学活动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

(五)改善酒店管理考核学生的标准和评价体系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和实践特征,按照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标准并不能完整的评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酒店管理专业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应根据其学习的专业课程类型灵活的改变。对于理论性知识较强的酒店管理课程可仍沿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酒店管理课程则需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评定。针对学生酒店管理实践能力,高校应制定出系统的科学的专业的考核标准,并设立相关的考核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

四、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需改进之处,我国各大高校应在实践中不断的积极探索,完善课程设置、师生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积累经验,勇于创新,培育与社会相匹配的应用技术型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颖.新建本科院校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市场论坛,2013,02:57-59.

[2]唐羽.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5,34:190-192.

第2篇: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F7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37-02

目前,我国高职学校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现阶段酒店业的市场结构,没有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缺乏对现阶段不同区域不同酒店档次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的差异化培养。所以,造成了大量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转行从事其他行业以及许多中小型酒店管理人才的缺乏局面,导致教学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酒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一)酒店国际化

在WTO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大力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建设,而随着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主流产业之一,酒店业作为伴随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所以,我国酒店业向国际化迈进已成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酒店业的国际化发展主要包括本土酒店国际化和国际酒店本土化两方面,这两方面的核心需求都是酒店专业人才的国际化。酒店专业人才国际化,就需要其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流畅的跨国际沟通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成为了解全球化经济运行模式与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中小型酒店市场竞争力不强

新时期下,酒店对管理专业人才急切需求的另一原因就是中小型酒店的实力不雄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如今社会,酒店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随着人们日益改善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注重酒店的品牌效应。而中小型酒店为了塑造自身的品牌,发展酒店的独特优势,在酒店细分市场中抢占先机,就需要吸纳具有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逐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化地发展。但是,中小型酒店因为自身结构和资金的限制,无法提供更高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无法引进这样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降低了酒店在细分市场或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竞争力降低使得高素质人才更加没有加入的意愿,这种恶性的循环导致中小型酒店面临被市场排挤出局的情况,所以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迫切。

(三)客服和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

最近统计资料显示,餐饮、客房等一线技能服务岗位招聘人数已基本趋于平缓,而客户关系服务岗的需求则得到了一个迅速的提升,而在最近的一年中,部门主管也成为了需求热门职位。这一数据表明,客户关系服务类岗位和高端的管理专业人才存在着较大缺口,也体现了目前酒店行业的岗位需求重点已经由原来的技能服务型向关系服务型和服务管理型转变。这一转变就要求学校输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一线技能能力,更需要具有营销酒店服务、管理协调酒店内部结构以及管理客户关系的能力。[1]现如今,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市场营销服务水平已经成为了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需要学校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来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相适应的改革,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四)酒店内部结构不稳定

许多高职学生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酒店业是具有服务性质的行业,社会地位低,工作不体面,所以在择业的时候对酒店业抱有一定的偏见,而不愿意进入酒店行业中工作。其次,酒店行业具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在节假日期间或者大型活动赛事期间,酒店行业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而且酒店行业初期薪酬普遍偏低,这些原因导致了许多学生缺乏在酒店业发展的热情。最后,现在的酒店行业中大多数员工文化水平都偏低,服务意识或者管理水平也较淡薄,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酒店管理带来了困扰。并且酒店员工的职业素养偏低,忠诚度不够,导致酒店经常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局面[2],这些因素也严重限制了酒店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酒店业极度渴求高素质的管理专业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对酒店业的认识教育不够

在高职学校中,酒店管理专业相较于其他开设的专业,具有明显的服务属性,而传统的思想导致学生对这一专业有一定的偏见,只有少数的学生是源于爱好和清醒的认识而从事这项行业。所以,目前酒店管理学生对本行业的热情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就业率不高。高职院校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时,没有能够加强学生对酒店行业的认识教育,改善学生的传统观念;也没有仔细讲解酒店业的工作分布和工作强度,使得学生简单地认为只需要掌握管理知识,就能找一份待遇很好的工作,但是忽略了酒店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导致就业人才的心理落差,造成大量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流失的局面。

(二)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职学校的教学应该以实践能力为主,并且保证学生的素质、能力与从业单位的要求标准相适应。可是目前,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不能灵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学生普遍感受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出入,往往觉得自己学非所用,或者是大材小用,较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许多高校认为,酒店管理专业,就应该多安排管理课程,所以传授的管理内容较多,而其他的知识传授较少,比如英语知识、市场营销模式、公关处理以及酒店文化等。[3]现阶段,酒店企业在任用刚毕业的学生时,大多数都是安排在一线服务或客服岗位上,这是基本的人力管理规则,而且酒店业已经向国际化、多元化、人性化这些方向转变,所以需要高职学校根据实际的酒店行业需求来建设相适应的课程框架体系。

(三)师资力量匮乏

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底蕴,但是缺乏在酒店行业从业的实际经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就只能照本宣科,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开展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从业热情。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性课程,缺乏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在酒店实习中往往不适应,容易犯错受到领导的批评责罚,又或者学到许多不正规的操作,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工作热情,也十分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增强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首要的一点就是加强自身的师资力量,注重师资团队的能力培养。在新时期下,酒店行业需求的是既有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功底,又能进行对外交流、开拓市场、协调内部人员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所以仅仅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是完成不了这项任务的。学校可以组织任教老师进行集体化的培训,或者深入到具体企业中学习,增强他们的相关知识,对自己所授的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还可以聘请专业讲师,或者在社会酒店企业中招纳相关的人才为广大的学生普及知识和传授经验。建立专业化、全面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

(二)改进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开设了酒店管理这门专业,但是却没有去把握酒店行业的市场结构和发展动态,没有完善开展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所以,为了满足现阶段酒店行业的人才需要,学校就要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针对不同的职位需求开展更加具体的课程体系,并且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系统、具体、标准地接受专业知识的培养。

首先,酒店行业是一个具有服务性质的行业,所以需要对学生开展正确的认识教育,传播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其次,酒店行业是十分注重实践经验的行业,为了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训练,一般在学生工作初期会安排在基层锻炼,比如一些技能服务岗位或者客户服务岗位,所以学校教学要充分讲解这种现状,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培养学生的酒店基础服务能力,让学生能理解并适应酒店基层的工作压力,从中锻炼管理能力。再有,酒店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所以对酒店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知识要求很高,包括英语水平、国际经济运作知识、国际公关处理知识、国际法律法规知识等,因此学校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开展更深层次的教学。还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酒店行业的市场竞争也需要加强互联网系统的建设,无论是管理企业内部人员,还是对外营销服务系统,还有网上支付、订购系统,都需要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所以学校要加强学生的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培养[4];最后,酒店行业是一个人才流动比较频繁的行业,除了企业自身要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学校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升实践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可以多多开展小组讨论的活动,并且安排学生进行PPT制作,然后讲演;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仿真模拟设备,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酒店管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及解决措施。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还能增强学生对酒店管理流程的整体性认识。

其次,在校园内,可以吸引相关酒店企业的投资建设,构建以酒店管理为主体的“校园酒店”,然后选拔学生进入其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提前感受酒店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实际操作强度,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也为企业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最后,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注重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为学校的酒店管理教学带来两个好处;第一,酒店企业可以派遣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来学校进行辅导,传授经验,给学生详细讲解工作的流程、企业的人才需求发展、酒店营业理念以及相关的管理技巧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质量;第二,学校定时输送一批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

四、结语

酒店行业市场已趋于饱和,细分市场竞争激烈。在全球化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推进下,国际化、多元化、智能化的酒店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时,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市场差异化的需求,应该从认识观念、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对外沟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建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酒店行业的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宏.基于我国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袁畅.基于就业引导理念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电子制作,2014,14:269-270.

第3篇: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我院在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构建了以“四个一”为支撑,多层次多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酒店及相关行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1)多层次多层次就是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与能力培育同步,按照社会需求,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分为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形,将能力培养分为:1)基本能力;2)专业技术能力;3)经营管理能力;4)社会适应能力;5)创新能力,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基本能力”主要涉及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基本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性认识,掌握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同时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不可或缺,这一能力与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密切相关。基本能力实践内容所涵盖的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酒店英语。“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涉及酒店服务管理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酒店的运行规律,熟悉酒店环境,增强学生对酒店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所涵盖的课程有: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经营管理能力”主要涉及酒店经营管理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训练承接专业技术能力训练,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管理理论,更容易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主要涵盖的课程:酒店督导、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涉及综合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思维方式、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内容主要依托酒店的真实案例,仿真进行管理操作,主要涵盖的课程:酒店开业筹备、酒店运营实务、酒店运营效益评估、酒店立项可行性研究、毕业论文设计[3]。“创新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训练以课题研究小组为组织形式,以科研实践为主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较系统地掌握从文献查阅、选题、研究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撰写、报告与答辩、结题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得到独立科研能力的锻炼,主要涵盖的课程:立项课题研究和毕业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2)多环节为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我院构建了“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将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实验”是学生通过在实验室内模拟酒店经营管理的实践条件与实践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条件与模拟环境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关键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含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探求问题的解决和寻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综合实训和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将教师已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根据教学需要转化成为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或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路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4]。

2实践教学体系以“四个一”为支撑

(1)一个全方位的实践环境全方位的实践环境是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其主要包括校内实验设施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建设好校内实践环境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主要有:1)利用现有的基础实验室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前厅、客房、餐厅管理实训;2)运用多媒体条件开展案例、双语、情景教学;3)在校内实习基地(学校招待所)开展酒店各部门服务技能模拟实训。校外实践环境是建设实践教学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有:1)与本土高星级酒店建立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基地;2)与全球知名酒店与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毕业实习基地。全方位的实践环境建设可以保证不同阶段实施实践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逐步地了解酒店,熟悉酒店工作流程,将学过的专业理论转化为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2)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学者型”与“实践型”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应同等对待。针对现有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在内部形成培训制度,或通过系统培训,或通过派出教师去实习基地中挂职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请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酒店管理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或随堂上课或进行专题讲座,发挥他们懂业务、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优势,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3)一个创新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和政府、企业举办的各类演讲比赛、服务技能大赛等,并为其提供便利;鼓励学生考取相关旅游职业资格;高年级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适当参加一些科研工作。(4)一套实践成绩评定方式对学生实践成绩考核应采用自我考评、教师考评、酒店考评、实习作业多层面的评定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与教学过程的阶段考查(作业、实践、项目训练、随堂测验)相结合,并确定阶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1)平时成绩。每次实践记单次成绩,是对该次实践的态度、技能、报告以及到课情况的综合评价,单次成绩汇总后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2)期末成绩。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或项目的设计报告,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方面所占成绩比重为50%,对于有创新的学生,成绩从优。毕业实习时,在完善对学生考核制度的同时,对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也应有相应的考核和必要的奖惩。

3结语

第4篇: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巨大的市场决定了对人才旺盛的需求。由于酒店属于资金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企业,科技含量较低,长久以来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并不多见。酒店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应该出类拔萃,然而当被录用的本科生开始实际工作后,酒店发现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差,几乎完全需要从新培训,而且又没有技术特长,如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远不如英语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突出。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也因为在酒店工作均要从基层开始,从事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等原因,在酒店工作待的时间较短,离职现象普遍,致使酒店留不住本科学历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在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却出现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与旅游企业供需两旺,但成交不高的供需错位现象。因此,提升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研究开始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意义

( 一) 社会和酒店市场的需要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高生活品质居住空间和饮食需求日趋强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为中国高、中、低档酒店业市场提供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需要更多的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高的服务行业专门人才,也为我国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时代需要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是一种具有高知识水平的实用型的人才,需要建立融合专业基础知识、横跨多个知识门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实践平台,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系统和专门化训练,实现提升实践技能的目的,满足社会和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

( 二) 国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导向的需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战略主题中提出的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中强调应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 学时) 。当前国家这些政策导向无不提醒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在改革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能力培养和提升为中心,制定适宜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培养适应时展所需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三、国外酒店管理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经验纵观

国外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排名数一数二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和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以及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各大学开办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它们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得益于他们实践教学的特点: 将实习纳入了日常的课程设置,即实习技能的锻炼己经渗透在了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中,其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占据比重较大。

它们实践能力提升的策略主要有:

( 一) 理论、实践课程均倡导重视实践教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是强调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方式是书本知识的教授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结合,学院在课程设置、师资选择、教材编写和学生管理上都十分重视这一原则。

( 二) 实践设备完善,依托酒店实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提升实践能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和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都拥有一所真正的酒店,内设饭店、会议厅、宴会厅、客房等部门,酒店和教学区相邻,学生不仅作为客人住在酒店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员工或主管或经理经营管理着酒店,这样学生们就有机会接触到全功能的酒店,这些身份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在获得管理理论知识外,获得实践操作经验,提高实践技能。

( 三) 师资力量强大,职业经理人授课居多。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老师都经过严格的选拔,洛桑教师的职业运行模式教师酒店教师模式,绝大多数有在酒店工作的经历和丰富的职业经验,不少人甚至担任过酒店总经理等高级职务。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在酒店部门或酒店相关企业任职以及曾经任过职的人员,他们可以把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新观点带进课堂,通过案例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国内酒店管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组成

目前国内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课堂实验、课后参观、毕业论文设计等; 一类是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体运用在实践中,如专业认知实习、专业生产实习,使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并最终向就业靠近; 另一类是社会实践项目,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旨在锻炼学生探索创新、全面发展的能力。

( 二) 实践能力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内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和其他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的研究较多,关于具体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学者蔡平、罗清德在2005 年提主要从基本能力、业务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四个方面分析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结构。但是当时酒店管理专业没有成为教育部一个本科专业名目,其主要是从酒店管理专科学生层次提出实践能力的结构。在2010 年,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恢复独立招生后,学者龚敏等2010 年简单比较中瑞酒店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情况后从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方面提出提升酒店管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对策。2011 年杨樨从科学管理角度提出构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议从实践的目的、内容、管理和评估的四个方面实现提升酒店管理大学生实践能力。2013 年于荀、李秀彦把握实践教学规律基础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培养原则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出抓好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教学模块,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模块,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模块这三大模块建设,提高各教学环节的整体质量,提升实践能力。

( 三) 酒店管理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方面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总体来说,实践能力培养意识有待增强。国内学者吴志华、傅维利研究认为要想把握实践能力的内涵,首先要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哲学上的研究内容,哲学上说,实践是一个主体改变客体的过程,它的表现在一个人通过认识指导行为。在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过程中,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目前缺少了自我培养的意识,缺少了主动在生活、学习、实习过程中自我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和实践,那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空间会大大缩小,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的效果。

2. 学校教方面

总体来说,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是2010 年重新恢复招生的本科专业,经过多年的专科专业教学的实践之后,在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强化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学,有意无意的疏忽了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在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中,往往存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较少、实践教学内容模块有待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有待构建等现实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很多本科院校在开展酒店管理本科中,受教师招聘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有了学历和学位,往往缺少在酒店工作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较弱,老师往往在课堂教学、服务技能操作实习等方面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实践能力作用发挥较小。

3. 实习单位方面

长期以来,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单位都安排在高星级的酒店,主要在前厅、客房、餐厅等前台服务部门从事对客服务工作,小部分同学安排在人力资源部、工程部、销售部等后台服务部门工作。酒店虽然欢迎实习生,大部分酒店在酒店实习生的管理、使用方面缺少长期规划,很多酒店把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随意使用,管理不规范; 现在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在酒店工作期间往往有个心理适应期,受本科实践教学时间的限制,一般都在20 周到6 个月之间,大学生调整好了心理,刚适应了实习岗位要求,来不及感受酒店工作的魅力,思考酒店工作的规律和要求,实习就结束了,致使他们在实践能力的提升有限。

五、酒店管理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对策

( 一) 厘清就业市场需求,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当今酒店就业市场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服务技能的就业者,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兼具创新能力的员工。学校要厘清就业市场需求动态变化,帮助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要好好把握市场就业需求,通过一些系列的教学活动、实践安排、酒店高层讲座、模拟招聘、校外兼职、生产实习等活动尽早的让学生体验、感受、参与到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越早让本科专业学生见识到真实社会的就业需求,就越早能提高他们的紧迫感,从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让他们能够从自身增加学习的驱动力,增加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进步。

第5篇: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层次递进实践教学运营机制

[作者简介]何志贵(1980-),男,江苏南京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餐饮管理。(广西桂林541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酒店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LJKT20100203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58-03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

高职教育实训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性、校内生产性和校外生产性实训。综观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为“1+2+4”的模式,即学校自建型,企业和学校共建型,行业、政府、企业与学校联合共建型。主要突出实践教学,并且以产品生产为主,服务市场为辅的一种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为师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不断地更新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看,多元化共建型模式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发挥各自互补优势,实现多方共赢的目标。基于对校内生产性实训本质特征的认识,笔者将校内生产性实训界定为: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企业、行业及政府联建,在校内建设仿真式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以及社会服务等一整套生产性过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并在产学研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技术含量的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仿真式实践性教学新模式。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近几年通过与国内外星级酒店人力资源需求调查,明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二是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学生在酒店服务中和未来自身发展所体现的一种职业精神;三是专业拓展能力,为学生今后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思路。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旅游酒店业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提出“1+2+4”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体化,更加贴切市场需求。结合高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源实际分配情况,将学生在酒店中入职岗位分解为初次实习岗位、就业岗位和管理岗位,明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中高级管理人才。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计划的衔接

要实现“实践教学产业化、产品研发市场化、基地建设企业化”,就必须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计划的衔接。校内实训基地必须结合分层梯进实践教学(见右图)及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即酒店认知实训、酒店单项服务技能操作实训、酒店综合服务操作技能实训、酒店单项管理技能实训和综合管理技能实训。为“教、学、研、发、产”多元化综合技能运行模式奠定基础。促进教师授课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实践环境,变传统消耗性实训为创造效益性生产实训,确保教学仪器设备、原材料消耗的资金来源,为学生减轻负担,为学校创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酒店管理专业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岗位需求,明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各项实训技能。围绕当前高星级酒店行业市场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模块递进,分层培养,逐级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层次递进实践教学结构(见右图)。专业基本功培养层由酒店基础服务模块完成,主要强化受训学生基本服务技能;督导技能培养层由酒店督导实务管理模块完成,主要促进学生基本管理技能;管理技能培养层由高级管理实务实训模块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高级管理技能。

(二)酒店管理专业的四个实践教学环节

1 酒店认知实训。在校内仿真式酒店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训是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通过认知模块实训,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专业业务范围及社会地位与作用,激发其对该专业的求知欲望。专业认知实训包括星级酒店实地参观学习、基地高层管理人员讲座、基地高级专业人员示范表演三个项目,这能使学生了解酒店服务工作应具备的技能、素养、态度及价值,熟知国际酒店业发展趋势。

2 酒店单项服务技能实训。酒店单项服务技能实训模块是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模块。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酒店的单项服务技能,促进下一阶段管理技能的实践。酒店单项服务技能实训模块包括课程单体服务技能实训和实训基地体验实践,两者交替进行,课程实训和基地实训采取“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的模式,改变传统将二者分开的模式,达到层次递进式综合实训的目的。酒店服务技能实训模块由五个项目实训课程组成(见160页表)。学生在实训中,由基地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和知名酒店行业高级管理层加强实训指导,完善具体考核细则与方案,充分保证实训质量。

3 酒店综合操作技能实训。酒店综合操作技能实训主要集中在餐饮部门,如中西餐制作、茶艺、调酒和咖啡制作等。学生接受的训练项目紧密结合相应的生产产品,完成实训基地的工作任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驱动式、项目管理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接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系统的、真实的、创新的训练模式和酒店管理模式。这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使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巩固所学知识。

第6篇: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当前我国旅游住宿业迅猛发展,旅游业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也日益凸显。旅游院校作为旅游类专门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进行着分析职业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匹配相应课程、研究教学方法并付诸教学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随着住宿业发展进入新常态,住宿业态在范围及边界上不断延伸,广义的住宿概念正在形成,我校培养酒店管理专门人才的目标也在适时调整:培养国际品牌酒店集团的服务精英和基层管理者、培养精品酒店和民宿的策划者、培养“酒店+”新业态中的经营管理者三个方向。目的是打造适应产业新需求、突显云南特色、具有中西文化服务理念特质的、酒店产业“高起点、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酒店经营与管理》课程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酒店管理专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累积也是由初级到高级的进阶。从结构上,本课程是对酒店管理R等年所学课程的总体归纳。在职业教育三年中,我们为学生规划了三大类课程:基本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能力课。基本素质课是教育部规定的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类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毛概》、《思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是对酒店行业的基本了解及在酒店行业学习工作所必备的语言、形象等要求,如《饭店业概论》、《普通话》、《职业英语》、《职业形象塑造》等课程,而专业能力课则要学习酒店中各部门工作内容及服务技能,如《前厅运营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管理》、《酒店信息系统运营》、《酒店网络营销》,以及为提升职业兴趣、延伸学习内容而创新性开设的模块课程。从2016级入学的学生开始,《酒店经营与管理》这门课被安排在了第六个学期,也就是大专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四个学期上述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有关酒店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业务操作,并且完成了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再学习本课程,会对前期所学的全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回顾及系统的联系。

从知识上,本课程是从服务技能学习到基层管理方法学习的提升。在第二、第三学期,学生进行的专业能力课学习是针对各部门各岗位的基础知识及工作任务的基本操作流程的学习,而《酒店经营与管理》课程的知识则提升到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的高度,学习的重点不再是具体任务的操作步骤,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站在经营管理目标下安排工作。

从技能上,是从操作具体工作任务到组织策划管理的进阶。前期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某岗位基本的服务技能,能够解决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具备一线服务员的工作能力及职业素质。经过第五学期及假期总和至少半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酒店某岗位已有较熟练的基层服务经验,对酒店的工作性质、部门的运营过程也有切实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第六学期《酒店经营与管理》课程的开设能够融会贯通酒店管理的理论与实际,提升学习的高度,配合《酒店督导》课程等学习,培养学生能站在基层管理者的视角,运用基础管理工具及方法安排工作流程、组织工作、策划活动、提升工作效率。

二、《酒店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授课现状

很多安排到《酒店经营与管理》这门课的老师都表示该门课的教学很有难度,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学校教师的酒店经营管理实际经验缺乏。学校教师由于工作时间及内容的关系,鲜有机会能参与到真实的酒店运营过程中,缺乏实际的经验和工作体会,只能通过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间接的方式获得《酒店经营与管理》知识点的阐述和案例,很难将一些书面的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表现方式也难以生动。备课过程参考同行已有的教学资料,难以补充新鲜的信息,导致信息落后。

理论课程授课过程单调乏味。由于上述原因,很多授课老师只能照教材、参考书或者按照已有 PPT 内容逐一讲解,理论的内容枯燥乏味,讲解的不透彻,学生依然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授课教师的教学环节也没有精心设计,理论课程的授课将很有可能成为教师的单向输出,学生一旦对课程失去兴趣,则不会继续接收信息。一个课堂如果没有师生的互动,只有老师在照书讲,学生无心听,教学当然难以进行。

教学辅助资源不足,没有真实的运营数据做支撑。《酒店经营与管理》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课程,由于教师的实际运营经验缺乏,授课需要依靠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实际运营数据,而这些资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取的,市面上的案例等资源已是多年以前编写的,无法跟上酒店实际运营的变化。

学习成果检验方式单一,无法真实评价学习效果。虽然《酒店经营与管理》被定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但教学效果和成果的检验还是过于单一,课程学习之后,只是被作为一门考试课被安排进行笔试卷面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大多围绕教材或授课的知识点进行,考试的内容只做到了一些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察,并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酒店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解决思路

第7篇: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TU-4

一、 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高尚、酒店管理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以前厅、餐饮、客房的优质服务能力和一线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成为酒店与餐饮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型酒店管理职业人才。

二、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校企共育”为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搭建基础教育、职业发展、道德养成三个平台。基础教育平台目的是打牢在校生理论知识基础。职业发展平台以校企合作为运行原则,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夯实学生的职业发展根基。道德养成平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总体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以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能力来定,课程内容由行业专家来定,授课团队由教师与技师共同组成。培养形式注重工学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能够从事酒店接待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适应酒店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四、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餐饮企业,星级饭店及涉外酒店等。主要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面临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服务员、领班、收银员、点菜师、企业营销人员、业务主管、职业经理人。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语言表达、应用文写作和人际交往的沟通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知识;具备外语应用知识;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和调酒及茶艺、食品营养卫生等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酒店管理基础知识、酒店礼仪知识,具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有能力控制和解决酒店服务质量问题。

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并对核心课程进行了描述,具体课程情况见下表:

参考文献:

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1]陈健.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3]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12)

第8篇: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校内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成为了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1.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完成。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室已建设完成并全面启用,实验室按照酒店实际情况和岗位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和布置,配备了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设备和专业设备,使学生在校内实训过程中能够模拟酒店企业主要岗位的操作和示范,还能真实地体验酒店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实验室建设,基本满足了餐饮实训、酒水实训、客房实训及前厅Opera操作等实训项目,使学生基本达到酒店服务操作技能训练的目的。2.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全面启用。酒店管理专业充分利用校、院两级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直接嵌入到实习过程。酒店管理专业利用教工食堂一角成立了“伴咖啡•学院经典”咖啡厅校内实习基地。该基地从硬件装修、机器设备、服务流程及制作工艺完全呈现真实的咖啡厅场景,迄今为止,共安排了包括毕业年级在内的酒店管理学生100%进行有效实习实训,使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氛围。实习进行前,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培训咖啡、饮品制作的基本知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上岗前的基本培训,严格按照酒店人的标准要求实习学生,转变角色,用心服务;加强沟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少说多做,善于学习;培养学生勤于做事、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在不影响正常实训教学的情况下,面向全校师生服务,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基地的滚动发展。

二、校外实训过程中的工学结合

2007年,沈阳工学院与沈阳假日大厦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与名下的沈阳中山皇冠假日酒店、沈阳中山假日酒店等进行订单培养,双方共同参与对学生的选拔、培养、评价。2009年,酒店开始接纳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2013年,双方在总结6年合作经验基础上,丰富了合作内涵,沈阳工学院——沈阳假日大厦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成功申请成为辽宁省大学生实践基地。基地认真践行我校“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岗位应用能力以及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酒店管理专业提供了实习实训平台。酒店管理专业每个学期均有实践教学,分为认知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等。大一期间,酒店管理层会与学生见面,鼓励学生立足专业,强化技能,人力资源部定期为学生安排与行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大二期间,为学生安排酒店认知实训专用周,深入基地内部,参观并了解酒店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同时,带领学生到员工餐厅就餐,参观员工宿舍及休闲娱乐室,体验员工生活;大三期间,专业实训课的部分内容需要在基地完成,并由基地的校外指导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完成实训内容。大四开始,学生在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学校老师和公司中高层管理者(校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酒店实际情况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为酒店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而解决问题,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通过校外实训,践行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了学院与企业共同培养酒店类人才的新机制。

三、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工学结合

第9篇: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酒店;高职;人才;需求

0.前言

随着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职业化和质量化,基层管理服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将逐步为大专学历层次的人员所取代,尤其是高星级酒店管理集团,对人才的要求与挑选更为苛刻,语言、技能、素质、形象缺一不可。有鉴于此,笔者以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抽取杭州及周边地区酒店及相关企业共 12家,其中星级酒店10家(含 5星级酒店 5家、4星级酒店 3家、3星级酒店2家)、经济型酒店 2家。将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或员工招聘负责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酒店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该酒店所需招聘人员的具体岗位及学历、能力、基本素质要求等信息,以了解当今酒店行业对高职酒店人才的需求情况。

1.调研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内容涉及到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1适应岗位分析

高职酒管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岗位基本集中一线服务岗位上,其次是行政岗位,部分酒店也有填管理岗位,但是主要集中在基层管理中如领班等职务,在上述12家酒店的调查中,有12家至少都认为一线服务岗位是刚毕业酒管专业学生必经的途径,此外,有6家酒店认为行政岗位也是适合毕业生的就职的,如人事专员、行政文员等。

1.2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高技能才人的素质要求分析

酒店企业认为高职酒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包含了多个方面,在所设计的几项选项中包括了团队协作精神、工作事业心、专业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创新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工作适应能力、遵守法纪等9个选项,在12家被调查企业中,有11家企业认为团队协作精神是必须的,此外,对于外语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也给予了肯定,认为是作为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专业知识结构、解决问题能力和遵纪守法等选项选择人数不多。此外,在调查中分别对这9种素质进行了重要性的评比,通过评比,可以发现,要成为高技能的人才,需要具备多种素质,上述9项素质在企业看来不是非常重要就是认为是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面,这也说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想成为高技能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发展。

1.3岗位需求状况分析

在被问及酒店企业最需要高技能人才在什么岗位发挥作用时,大多数企业选择的还是酒店最重要的三个部门,即前厅、客房和餐饮,当然,由于会议旅游的盛行,商务中心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认为商务中心中也需要高技能人才的企业也有3家,而且都是5星级酒店。其中,餐饮是最需要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这也与餐饮直接对可服务,最能够表现出一个酒店人文精神及员工素质这一特点有关,至于前厅,作为酒店的门面,是客人获得第一印象及最终印象的最佳地方,所需要的服务人员必然要具备高超的服务技能。

1.4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程度分析

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方面的调研中,在调查表所列五个选项(理论基础、科研能力、专业知识面、创新能力、其他)的重要性排序中有90家企业认为专业知识面是最为重要的,显示出酒店行业对于人才的观念由专才转为通才。

2.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发现,酒店方对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很少关注,比较重视的知识仅停留在英语上,部分酒店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很少用到,需要改进,甚至有酒店认为酒店管理没有专业特色,酒店员工只需要进行短期培训即可以上岗。由此可见,一方面学校与酒店的沟通较少,酒店对学校教育不了解也不认可;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好好地审视已有的课程设置,深入酒店了解实践中的具体岗位需求。

此外,调研发现酒店行业对于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全面性要求非常高,在熟知某部门的专业知识的条件下还能够一专多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胜任不同的工作环境,此外,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以及流利的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能力也是企业判断是否能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之一。

调研还发现团队协作精神、工作事业心是酒店非常看重的两个高技能人才必备素质要求,团队协作能够使得酒店的运营正常运转,也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企业文化来,也是一个酒店是否成熟的标志,而工作事业心也越发为酒店所重视,盖因为酒店作为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的服务性行业非常希望能够有固定的、弹性流动的员工,因此,能否坚持酒店工作,能否视酒店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是酒店选择人才标准之一。

最后,调研发现酒店对于能与我校酒管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制度有着相当大的兴趣,也欢迎我校酒管专业学生前去酒店实习,这是一个较为良好的信号,一方面说明我校酒管专业学生的受欢迎程度,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说明酒店方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是较为迫切的,亟需能够在毕业后胜任相关岗位的专业人才,保证酒店的运营与发展。

3.相关建议

笔者通过走访各大酒店与相关人力资源部门领导、部门经理的沟通、对本校酒管专业教师的沟通了解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积累了一手资料,通过整合分析,现给出如下建议:

3.1围绕行业需求培养人才

随着酒店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酒管专业培养创新人才时应该围绕市场培养创新人才。同时,由于酒店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是直接体现在服务质量上,这就要求在教育学生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此外,对于服务技术水平的培训也要提上日程,以满足酒店人才市场的需求为目标。

3.2提高校企双方的契合度

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多地征求酒店行业的意见。而企业也必须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发展防线,要让酒店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重视实习生潜在的价值,企业给实习生做出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

3.3酒店要更合理的对待工学结合

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战略意义,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酒管专业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进而共享高职院校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