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

第1篇: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 规划设计 生态水利 工程规划设计 基本方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198-01

一、作为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评,更强调为工程设计优化服务,即把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到各阶段工程设计方案中。只有牢牢树立环评为设计服务的思想,使环境需求与工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水利工程总体规划设计内涵

(一)质量管理规划

施工前的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施工队伍的资质进行重新的审查,包括各个分包商的资质的审查。包括各个分包商的资质的审查。如果发现施工单位与投标时的情况不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对所有的合同和技术文件、报告进行详细的审阅。

(二)进度管理规划

施工总进度计划应根据制定的施工部署和施工方法,以单项、单位工程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为工序进行编制,并应明确主要控制点,主要控制点应用文字加以叙述。施工总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宜采用网络计划法,网络计划的优化与网络图的绘制,宜有计算机网络计划软件系统。

(三)临时设施规划

临时设施主要包括临时性生产和生活设施。临时设施的规划范围,应结合工作需求和企业的发展水平确定。还应结合HSE和集团公司视觉标示的有关规定。临时设施规划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充分利用施工现场或附近原有建筑物,租用民房等。

三、水利工程生态规划设计的要求

目前根据市场建筑形势都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已成为一个水利工程设计的新趋。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它是在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水文过程的分析五计算要基于生态水文与工程水文

生态水利工程服务对象非常广泛,如林业、草原、农业、消防等。在设计时必须清楚生态目标对水源的要求和规律,才能使生态水利工程更科学更实用。

(二)识别生态水利工程可能会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

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时要准确地识别出工程所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并在工程规划阶段就予以考虑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在设计中对流域生态敏感点加以考虑。

(三)注重于环境工程设计的有机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所设计到的学科内容相对较多一点。对于其设计来说就要充分吸收环境科学、生态学与工程学理论和技术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目的就是达到水量和水质同步的科学配置。对于我国现在水环境不断污染和恶化的现实环境来说,生态水利工程更应该与我国水污染的防止工程结合起来。此外,因为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涉及到的水量一般都比较大,而且随着季节的变化其水量的变化也比较大,所以这也给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黑龙江省扎龙湿地补水工程,虽然实现了连续几年的补水,但由于水质不符合湿地水质要求,导致湿地水域中底栖生物明显减少,部分物种消失,一些迁徙水禽不在此处停留。为了减少早田排水挟带泥沙或污染物进入下游湖泊或天然湿地,可以在进入湖泊或湿地的过渡带设计生态处理沟渠或氧化塘。而水田排水沟渠可以在植物生长季节充分蓄水,利用人工沟渠湿地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在缺水地区种植水稻,特别是在开采地下水种植水稻的地区,应当进行以水量高效利用与水质净化为目的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而这种设计思路来源于水污染的自然稳定塘处理理论与工艺。

(四)生态水利工程措施

乔灌草结合的手法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中,此种方法可以形成生态系统的阶梯性,有利于生物系统的自我选择性。

五、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基础资料

这是在水利项目设计审查中发现重要问题之一,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当中,当地的地质、水文、等外部环境的基本情况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制定与选择,如果这些基础性重要资料不够全面和精准。

(二)规划设计流程过于简单

在实际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设计单位的方案基本无比较,只要方案可行即可。水利工程设计规划很多时侯没有考虑到被治理或开发河流流域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情况、水资源的分布状况。更多的做法是下一阶段设计直接搬用上一设计阶段的基础资料,不做进一步的深入补充完善,设计方案也不做进一步深入论证,直接套用上一设计阶段的成果结论。

(三)规划设计人员缺乏成本意识

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工程造价中的“量”和“价”已经被确定了。设计施工图确定的工程造价中的实体消耗量是不能随意更改的,而工程造价中的“价”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随行就市,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但是由于设计部门考虑不周,技术人员缺乏经济观念 ,设计文件编制漏洞百出,使规划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四)规划设计缺乏水土平衡的考虑

缺乏对水土平衡问题的考虑,或考虑不周祥,水利工程设计中,水土资源平衡强调了水资源的供需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仅表示要在一个水平年中的平衡,而且每个季节都应当取得平衡才能满足生产需要,达到水利工程设计的目标。

六、推行严格的勘察解决与对策,设计招标程度

(一)水利工程的设计要积极的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招标制度,促使相关的设计单位提高危机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设计工作,依据实际的情况,精心设计相关图纸,从另一个方面,还要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监督,督促他们提高设计质量。

(二)加强硬件建设

虽然办公自动化已经较为普遍的运用于现在的单位办公过程中,可是在对水利工程设计单位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设计单位离办公自动化的要求还非常远,设计条件非常简陋,甚至连最基本的绘图仪、设计软件都没有很好的配备。因此,要加强软硬件建设。

(三)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

目前,水利工程的投资不断的增加,工程设计的任务量也随之增加,因此,必须增加设施人员的比例。还应该重视对相关设计人员事业心与责任心的培养。

结束语

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前题是如何搞好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应是结合当地 生态环境出发,抓好前期设计、后期施工环节,抓好过程质量控制和信息工程,只有抓好全方位质量管理,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水利工程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 林成,徐建明,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思考.吉林水利,2013.06.

第2篇: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关 键 词: 水利水电项目;水资源论证;技术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为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取水高开采、用水高消耗、排水高污染造成的开发过度、河流干枯、灾害频发、生态失衡等问题,2002年5月,国家出台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这是以水资源为基础,指导建设项目合理布局,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为科学审批取水许可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云南省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已有三年多了,经过省水利厅组织专家评审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共138项,其中40%为水利,60%为水电。笔者作为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评审专家”,参加了13个水利水电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评审。回顾三年来云南省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下简称论证)工作,总体感到进步较快,大多数有资质承担论证任务的单位都能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z322-2005)的要求,认真开展论证工作。但是,也不难发现对一些主要技术问题的认识还不一致,工作的深度参差不齐,在这里对评审工作中碰到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2 论证范围的选取和工作等级确定

云南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绝大多数是以地表水为取水水源。在论证工作中,合理地确定论证工作范围和等级是保证论证成果质量、工作深度和费用协调一致的重要因素。范围过大,工作量大,浪费严重;范围过小,不能满足工作深度要求。

2.1 论证范围的选取

对地表水而言,一般应从3个方面考虑论证范围:①水文评价区间。对建设项目取水,从水文资料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分析的角度,考虑流域水文控制站所涉及的范围。②取水用水评价区间。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或流域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供需平衡、累积影响所含盖的范围。③退水评价区间。对建设项目退水口所在水域,以水功能区为分析单元,论证对周边水功能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上述3个方面考虑的范围可交叉、重叠,并在论证范围图中示意清楚。此外,还要考虑水量平衡计算条件及与现有的规划成果、资料协调一致等因素,使论证工作能顺利开展,论证质量得到保证。

2.2 工作等级的确定

水资源论证主要从取水、用水、退水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对建设项目取用水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论证,有别于区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水文专题分析。工作等级的确定主要从建设项目的取水规模、用途、当地的

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取退水影响的程度与范围、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等分类指标的最高级别确定。

3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1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的基础

在确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范围内,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和收集的资料,简要分析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在水功能区划成果的基础上,调查分析入河污染物的现状及水资源质量情况;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资料,分析水源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和现状供水能力,查清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等各行业用水现状、人均水资源量、平均耕地水资源量,农业有效灌溉程度、有效灌溉面积,现状可供水量占总需水量及规划水平年需水量的比例等进行供需平衡和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分析;结合流域综合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评价区域用水水平,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阐明取用水的必要性、迫切性。

3.2 取水的重要依据

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建设项目取水应从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专项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水资源配置方案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思路分析取水的合理性。取水应符合水资源规划、配置和管理要求,并与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程度、区域的用水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在通航河道上满足最小通航水深。

3.3 用水合理性分析的重要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的取水方案和用水工艺,进行各行业用水指标、用水定额的拟定,并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指标、区域用水指标、用水定额相比较,分析建设项目的用水合理性,并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分析是否缓解当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如2003年水利部水规总院对云南省第一个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云南省德宏州陇川麻栗坝大(二)型水库用水合理性评价为:报告提出的陇川县2015设计水平年农业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定额、灌区需水量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成果基本合理。经分析,麻栗坝灌区当地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7.31亿m3,水利设施多年平均可供水量0.67亿m3(未考虑麻栗坝水库),设计枯水年份需麻栗坝水库供水1.49亿m3.修建麻栗坝水库工程后,可对水资源进行调节和优化配置,有利于缓解陇川坝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符合陇川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南宛河流域规划》的要求。通过径流调节计算分析,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1.42亿m3,灌溉供水保证率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取水水源论证

4.1 取水水源论证的重要环节

建设项目取水首先要分析来水量是否满足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所在流域的水文控制站、邻域参证站的实测降水径流资料,分析论证所采用径流资料系列的代表性、可靠性。通过径流特性、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及径流还原和插补延长,一般可把径流资料还原到天然状况,或统一到现状下垫面条件下,使其具有一致性。

依据建设项目对取水设计保证率要求,选择取样时段和方法,一般按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分布,适线法确定不同水平年来水量。经验频率按数学期望公式计算,适线时,在照顾大部分点据的基础上,应侧重考虑平水年、枯水年的点群趋势。当建设项目所在流域、区域无实测水文资料时,可依据已有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成果、流域水文模型、径流系数、地区综合公式、等值线图等计算来水量。

对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在现状水平年来水量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论证范围来水区域规划水平年用水量的情况计算来水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有资料条件的或是无资料条件下的来水量分析计算,都应对径流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即径流分析计算成果应与上下游、干支流和邻近流域的计算成果比较,符合其降水径流特性与自然规律。

4.2 应体现宏观规划与微观项目建设的结合

可供水量是指在某一水平年需水要求和指定供水保证率的条件下,现有和规划的水工程设施可能为用户提供的水量,是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也是取水许可审批的重要依据。

规划水平年的确定,除考虑建设项目的实施计划外,还要结合考虑宏观规划,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等的水平年,以便资料成果的协调一致。

根据论证范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用水定额和规划用水量,结合现状用水量分析调查进行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预测; 以需水预测和供水工程规划为基础,结合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不同水平年和不同保证率的来水与用水过程,通过水量调节计算可供水量。可供水量的计算原则是,需考虑河道生态用水,有航运要求的航运用水,以及其它用户用水,在此基础上计算工程的可供水量。计算中应充分考虑现有工程和规划拟建工程条件,对不同工程条件和需水水平进行多方案调节计算;对于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蓄水工程,应进行多年调节计算;对于保证率要求较高的建设项目,应对连续枯水年进行调节计算。

4.3 综合分析取水水源的可靠性

根据分析调节计算得到的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不同水平年的可供水量,对各种影响可供水量的因素进行风险分析,主要分析规划水平年取水水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来水水量与水质的变化,可供水量的减少对供水要求产生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质产生的影响,是否满足用水水质的要求。定量给出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可供水量的可靠程度,以保证供水安全、可靠。

5 取退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

5.1 地表取水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地表取水影响,重点是分析取水对论证范围内水量时空分布与水文情势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取水量占论证范围内现状和规划用水量的比例,特别是枯水期和枯水流量的取水比值,定量分析取水前后水功能区控制断面相应时段径流量的变化和影响;当取水量占取水水源可供水量比例较大时,必须定量分析取水对河流生态基流量的影响;对引水、蓄水工程,由于水域流态改变,必须分析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对农业蓄水灌溉工程而言,重点是对回归水量的分析,定量分析净耗水量,在枯水期对河道产生的影响及对水功能和纳污能力的影响,提出满足下游生态保护的最小流量和其它生态保护措施。

当取水可能对敏感生态水域和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资源条件构成明显影响时,要针对取水引起水位降低、水量减少、流速变化、水质下降、水温改变等水资源特性改变的情况,对可能进一步产生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保护性生物群落栖息地、繁殖场和迁徙通道的影响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预测取水对水域生态系统、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 退水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退水影响分析必须遵循论证范围内水功能区管理的规定,满足水功能保护的要求。对水利工程而言,主要根据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要求,分析工程建成、灌区开发后,退水污染物对水域纳污总量及水资源保护

规划目标的影响,是否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要结合工程调度运行方式,分析下泄水量、水温的沿程变化及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及低温水下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针对退水特性和退水水域环境特点,特别是周边水功能区集中城市生活饮水水源或第三者取用水的安全,分析其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自净转化能力,论证可能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在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基础上,综合分析入河排污口位置选取及所确定排放方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针对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轻和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使其符合水功能区管理和保护要求。

6 存在问题及建议

(1)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或各级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指导价格,竞相压价会导致论证工作无法保证成果质量和论证工作所应持的公正立场。

(2)对于南方地区河道内生态基流量的确定,与执行水利水电工程动能设计规范有冲突之处,即在水电站设计保证率90%以上时河道水量都变成生态基流量不能开发利用,规范所定设计保证率没有实际意义。

(3)水资源论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论证范围内水资源利用配置方案,需要协调处理好各有关用水户之间的合法利益,更要站在水资源管理代言人的立场上,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即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社会责任重大,但还不被广大群众所重视,导致论证工作中对相关受影响方利益考虑欠周全,遗留下一些问题,增加今后的处理难度。

(4)2002年省政府批准执行的《云南省水功能区划》中,对一些水能资源丰富的峡谷地区所划定的水功能区和保护目标,与近几年来云南加快发展中小水电的战略有不协调之处,有必要根据目前全省的水利水电建设局面,对该水功能区划作相应的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3篇: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问题;对策

水利工程想要顺利实施,必须拥有合理的设计规划方案。水利工程设计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灵魂,是保证水利工程顺利实施,达到经济、安全目的的保证。为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必须加强设计管理,认真研究方案、细化内容设计。

1 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设计是融合水利工程和景观设计的综合性工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工程的功能,还要重视景观的设计。然而,由于设计单位水平参差不齐,工程设计报告特别是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工程设计工作简单粗陋。任何一个水利工程设计工作都是沿着预可研、初步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过程不断深入、不断细化的。这一过程不但包括工程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计算的逐步细化和分解,还包括作为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的逐步补充完善。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也是方案进一步比较、深入论证的过程。但在实际水利工程设计中,设计单位设计的方案基本无比较,只要方案可行即可。

1.2 工程设计技术经济观念淡薄。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工程造价中的“量”和“价”已经被确定了。设计施工图确定的工程造价中的实体消耗量是不能随意更改的,而工程造价中的“价”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随行就市,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但是由于设计部门考虑不周,技术人员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文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1.3 设计单位缺少为业主服务的意识。由于投资体制的改革,水利项目的开发建设实行业主负责制,业主对工程担负着策划、筹资、建设,经营、还贷、资金增值保值的任务,这样业主就十分关心工程的成本控制和投资效益。目前的设计单位对此体会还不是很深刻,对业主的要求有时缺乏理解,在与业主发生意见分歧时,往往以规程、规范、上级文件等生硬的条文解答对付业主。

1.4 规划资料的缺乏、规划贯彻力度不够造成大量设计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工程功能的长期发挥及社会资源浪费。水利规划由于其专业性,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由于管理不善、制度不全等因素造成大量的规划基础资料收集不足,影响规划依据,规划成果偏少,设计质量得不到保障;同时因一些急功近利的社会、市场行为的干预,规划成果的贯彻力度不够,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同时影响工程功能发挥。

1.5 水利设计的标准化与程序化工作进展缓慢。水利工程设计由于受工情、水情、地质、地形、业主要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设计成果千变万化,客观上存在标准设计难以统一,程序受限制条件过多,难以推广的现象,现阶段设计工作中可采用的程序和标准图集较少,大大影响了设计效率,浪费设计资源,影响工程的实施进度。

2 解决水利工程设计问题的建议

2.1 加大水利规划力度,完善水利规划范围,夯实水利设计基础

规划是设计的基础,水利规划工作由于其专业性,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大量的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论证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合理、准确的依据。如何加大水利规划力度,完善水利规划范围,夯实水利设计基础,建议从以下“五上”方面着手:(1)思想上重视。各级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要从根本上认识水利规划工作对水利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一切水利工作的源头要从规划抓起,从而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把水利规划工作的安排放在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来对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水利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2)制度上完善。建议将一些大的区域水利规划交到相关政府或水利主管部门,通过专家论证与认定后,上交政府审议通过,成为在一定范围具有法定约束的纲领性规划,让一切设计均依据于规划,从而在制度上保障规划的实施的合法性与严肃性。(3)资金上保障。由于规划工作的自身特点,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而规划工作的进行,诸如大量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规划思路的反复论证、确定等等都需要大量人力资源与财力,政府与水利主管部门应专门设有充足的专项规划资金,从物质方面给规划工作保驾护航。(4)人才上培养。由于规划专业的长期性,一个较为熟练的水利规划人员的培养至少要有5~10年的时间,政府主管部门和设计单位应重视对规划人员的收益,长期组成有一定层次的规划人员梯队,保障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大力推动水利设计行业的标准化与程序化设计进程

现阶段水利工程设计软件和标准图集屈指可数,与相邻专业(诸如建筑、市政、交通等)相比,设计进度缓慢、周期长,严重影响工程的实施进度。大力推动水利设计行业的标准化与程序化设计的进程,对提高设计效率、节约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从以下几点开展这项工作:(1)设计单位与高校或科研部门的联合。通过工程设计实例与高校或科研部门挂钩,理论联系实际,使高校或科研单位研发的一些计算程序能与工程设计很好的衔接和认定,进而在设计行业进行推广。(2)调动设计人员的能动性,结合自身工作,参与一些小的设计程序的开发。设计人员是设计工作的主力军,对设计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随着计算机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设计人员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也能熟练编写一些计算程序,设计单位应从政策上肯定、扶持、调动其优势,动手开发一些小的设计程序。

2.3 推广实施工程设计招投标制,提高设计质量和服务质量,更好的适应市场化发展

实行工程设计招投标制,目的就是要引进竞争机制,使设计单位具有危机意识,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精心设计、优化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和服务质量,更好的服务于业主,适应市场化发展。现阶段已有部分水利工程在设计工作中试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结论

水利工程是一项民生民计工程,其社会影响范围广泛,设计责任重大,新时期的水利设计工作必须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化建设,加快设计的标准化与程序化工作,加强与相邻专业的联系,拓展设计范围,以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

3.1 水利工程也是环境工程。水利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因此,必须保证其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人本理念须与水利工程设计完美结合,在完成水利工程的同时应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3.2 建筑艺术须满足人的感观需求。水利工程应尽量依托自然环境,在尽量少的破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融入环境,将单纯的水利工程转变为水利观光区,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带动水利经济不断发展,实现工程、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3.3 现阶段,水利工程设计管理过于分散,设计方案仍存在不足,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以及设计理念陈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为了使我国的水利建设与国际接轨,必须通过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地培养人才、优化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措施,改变现阶段的水利工程设计现状,建设出既节约成本,又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兼具满足人们感观需求的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1]张臣,范新忠.对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问题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3).

第4篇: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规划水资源论证包括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区域发展等规划审批前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1)使这些规划与国家、流域水资源战略规划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2)评估这些规划实施所需水资源保障措施的科学合理性,包括规划区内供、用、耗、排体系布设和规划区外水资源配置与保护方案;(3)从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提出完善这些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因水制约所需规划的调整和保障规划实施尚须增加的涉水对策措施。要达到上述目的,规划水资源论证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1)分析规划影响区现状和规划年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状况,对流域、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做出客观评估;(2)对规划需要的水资源保障方案进行科学判断,包括不同规模供水、排水的水质水量指标,特别是高耗水、高排水产业的布局规模应进行方案比选;(3)规划的水源配置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协调分析;(4)规划实施可能对流域、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分析;(5)完善规划需要解决的涉水问题与对策措施;(6)结论和建议。

2淮河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水利部要求,淮委组织开展了“引江济淮”工程规划的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流域四省也分别进行了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化工园区、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严格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须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2013年底,受水利部委托淮委组织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方案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技术咨询,为水利部组织审查起到了初审作用。从淮河流域目前情况看,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仍存在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报告书质量不高等问题。

3建议

3.1迫切需要出台国家层面的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制度2010年11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后,各流域机构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很多试点工作,有的省还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而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关于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管理办法,近日水利部的《关于做好大型煤电基地开发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指导意见》,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建议尽快出台国务院《水资源论证条例》或部委令,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规划水资源论证统一纳入法律体系进行管理。

3.2加快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标准的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试点工作,各地在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如长江委在河流水电梯级规划方面,安徽在城市规划方面,天津、内蒙等地在工业园区规划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这些成果往往因区域、园区特点及编制人员特长而异,报告书的差异也较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标准体系,对报告书的论证范围、主要内容、工作深度等做出具体要求。

3.3创新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公信度规划水资源论证宏观性强,论证对象复杂,多学科交叉、专业性强,且涉水内容有许多不确定性,给规划提出要求,如何得到社会各界理解支持,主要靠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鉴于公众参与内容涉及水资源调查、评价、配置和保护,涉及综合对策措施、跟踪评价及监督等,专业性较强,内容多,有必要对现有的公众参与程序和方法进行改革,如专业内容通俗化,内容解密处理,在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网络、微博等,由报告书编后改报告书编前征求意见等,提高公众参与效果和公信度。

4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技术问题

4.1正确界定规划与论证的定位在园区规划方案中,一般明确了规划需水总量和需水结构、用水效率等指标。规划水资源论证是对规划提出指标进行评估论证,包括规划项目需水排水是否合理、水资源配置与保护方案是否安全可靠、涉水规划措施是否可行等。往往规划(如某些新城区规划)本身水资源保障分析不够,需水总量和需水结构、用水效率等指标不确定,论证只能“一边出题目,一边做答案”,导致有些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变成规划的水资源专题报告,难以达到从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完善、调整规划方案的目的。

4.2规划水资源论证范围与深度规划的水资源论证范围不是规划范围,而是规划区外部取水、排水涉及的相对完整的水计算单元,如地表水量计算的河湖控制单元、地下水量计算的地质单元和水质分析的水功能区等。影响区的范围应更大一些。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深度,受规划区域特点、水资源状况、需水退水规模、影响大小等很多因素影响。笔者认为,论证必须做到以下基本深度要求:(1)对规划尚未确定的用水排水量大的项目,要进行不同方案需水预测,以分析规划实施与水资源专项规划的协调性;(2)绘制规划区内部各项目之间考虑水质要求的水量平衡流程图,以分析规划用水科学合理性;(3)绘制规划所需的给水、排水线路及处理设施的平面布置图,以保障涉水工程措施能够顺利落地;(4)进行多水源不同供水规模的多方案比选,以分析规划取退水与论证区(或影响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协调性;(5)明确提出规划是否可行和需要调整完善的结论与建议。

4.3协调规划项目之间的供用水平衡是用水合理性论证的关键一般来说,在规划阶段建设项目并不像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时工程基础资料较齐全,项目内部各工艺用水尚不确定,很难进行项目的用水合理性论证,但可以根据行业定额或类比分析,在产业布局已知的情况下,确定项目总取退水量和质的估算,考虑园区内各项目相距较近,按照优水优用、分质供水的原则,开展项目之间水平衡分析。在优先考虑项目自身实现“零”排放的基础上,实现园区内各项目之间分质分量水重复利用,实现规划园区节水减排,对合理利用水资源意义更大。

4.4涉水相关措施切实可行才能达到完善规划的论证目的一般来讲,因水资源问题否定规划的可能性很小,论证的最终结果是希望规划调整方案或完善涉水相关措施,包括水源工程、取排水线路布局、水处理设施、水管理和水监控体系等。这些措施一定要切实、具体、可行,才能融入规划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认可,成为这些措施实施的依据,为设施建设提供土地、环境空间,达到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主要目的。

第5篇: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一、研究背景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暴雨积涝灾害。从古至今,暴雨积涝灾害一直是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的暴雨洪涝灾害愈发严重:“20XX年7月12日,哈尔滨多处上演‘水漫金山’”、“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2011年6月18日,到武汉看海”、“2008年深圳6.13特大暴雨”……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这些新闻无不说明暴雨洪涝已成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多城市的通病。暴雨积涝灾害对城市水利、农业、交通、工业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同时通过人口死亡、疫病爆发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程度更是难以估计。

造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城市建设两方面的原因。从气候角度来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产生变化,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城市出现暴雨积涝灾害;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说,主要是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积过大,植被覆盖率过低或者遭到破坏,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差,其次是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重建轻管。

目前,城市针对暴雨积涝灾害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加大排水管径、在线蓄水等,这些措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地下空间,投资大,维护困难,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其他措施如增加绿化面积也会引起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浪费城市空间资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LID技术于1990年末发源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王子县、西雅图和波特兰,是由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之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LID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泛应用。在美国,LID设施的应用还形成了绿色道路、绿色社区等理论和方法;在澳大利亚,LID的应用称为水敏感城市设计;在英国,LID技术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形成了可持续城市排雨水系统;在加拿大,LID和场地设计相结合,形成最优场地设计、保护性设计等;在新西兰的应用称为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随着对国内雨水问题的重视,雨水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多起来,LID在国内已有10年的研究和实践,于2012年形成了“海绵城市”.

2012年4月中国北京大学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XX年2月17日发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XX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20XX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017年4月2日,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武汉、重庆、贵安新区、遂宁、南宁、常德、鹤壁、济南、萍乡、厦门、池州、嘉兴、镇江、白城、迁安16个城市。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LID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系统化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LID、海绵城市道路与LID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LID设施的选择及其组合优化设计;针对案例进行实地调查,探讨LID在海绵城市道路中如何应用。

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

论文的研究意义: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对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LID的关系及对LID设施的选择。

2)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停车场和广场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道路与红线外用地衔接中重点研究建筑、小区的优化设计。

3)将研究的设计理论成果应用于商洛城市道路系统,并通过SWMM模型进行模拟评价。

五、提纲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

1.1.2 传统城市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

1.1.3 LID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1.2 相关理论的概念

1.2.1 海绵城市概念

1.2.2 LID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1.3.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绵城市与LID

2.1 海绵城市与LID概述

2.1.1 海绵城市-LID

2.1.2 海绵城市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2 海绵城市与LID

2.2.1 海绵城市与LID的关系

2.2.2 LID设施的选择原则

2.3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

2.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2.3.2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的关系

2.3.3 LID技术设施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

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框架

3.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3.2.1 影响因素

3.2.2 规划思路

3.2.3 规划原则

3.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1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2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注意事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ID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4.1 海绵城市道路与传统城市道路的区别

4.2 海绵城市道路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

4.2.1 机动车道和公交专用道

4.2.2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4.2.3 路缘石、雨水。和路肩边沟

4.2.4 道路绿带

4.2.5 停车场

4.2.6 广场

4.2.7 高架桥、立交桥

4.3 海绵城市道路与红线外用地的衔接设计

4.3.1 道路与建筑、小区衔接优化设计

4.3.2 道路与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4.3.3 道路与城市水系衔接设计

4.4 海绵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型式设计

4.4.1 单幅路

4.4.2 两幅路

4.4.3 三幅路

4.4.4 四幅路

4.4.5 特殊形式断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洛市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5.1 商洛市概况分析

5.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2.1 商洛市现状路网分析及存在问题研究

5.2.2 商洛市排洪防涝、水系和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5.2.3 商洛市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5.3.1 商鞅大道地理位置

5.3.2 商鞅大道现状分析

5.3.3 基于LID的商鞅大道横断面设计

5.3.4 商鞅大道公共停车场设计

5.3.5 丹江立交平面设计

5.3.6 商鞅大道综合设计

5.4 商鞅大道设计效果模拟评价

5.4.1 SWMM模型介绍

5.4.2 获取基本数据

5.4.3 开发前场地模拟

5.4.4 传统城市道路模拟

5.4.5 海绵城市道路模拟

5.4.6 三种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六、研究方法

论文釆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调研法、实地调查法、SWMM模型法等。

1)文献调研法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对SEA Street等案例的研究,总结LID设施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情况。

2)实地调查法论文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商洛市的路网、道路、绿地系统、水系、降雨等相关资料,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实例研究做铺垫。

3)SWMM模型法论文采用SWMM模型对城市道路设计后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汪慧贞,李宪法。北京城区雨水径流的污染及控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02:16-18.

[2]张新会。城市雨水利用的意义[J].内蒙古水利, 2011 (1): 115-116.

[3]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7,01:49-54.

[4]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XX,09:5-7.

[5]《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20XX,21:8.

[6]Metropolitan Service District ( Or.)。Green streets :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stormwaterand stream crossings[M].Portland,OR :Metro,2002.

[7]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Research Group.Water sensitive residential design : aninvestigation into its purpose and potential in the Perth Metropolitan region[M].Leederville,WA : Western Australian Water Resources Council,1990: 1-20.

[8] Planning Services,Scottish Government.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Systems[R].Planning Advice Note 61,2001

[9]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Better Site Design: A Handbook for ChangingDevelopment Rules in Your Community[R] .Prepared for: the Site PlanningRoundtable.Ellicott City,MD :The Center,1998.

[10]Delaware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Dover,DE; andBrandywine Conservancy,Chadds Ford,PA.Conservation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R].September 1997.http: / / www.dnrec.state.de.us / DNREC2000 /Divisions /Soil/Stormwater / New /Delaware_CD_Manual.pdf

[11]Marjorie van Roon and Henri van Roon.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the big picture[M].New Zealand: Land care Research Science Series,2009,(37):1-63.

[12]张伟,车伍,王建龙,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中国给水排水,2011,27(4):22-27

[13]DEBUSK K M,WYNN T M.Storm-water bioretention for runoff quality and quantitymitig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1,137(9) :800-808.

[14]COLLINS K A,HUNT W F,HATHAWAY J M.Hydrologic comparison off ourtypes of permeable pavement and Standard Asphalt in Eastern North Carolina[J].Journal ofHydrologic Engineering,2008,12(13): 1146-1157.

[15]DREELIN E A,FOWLERL,RONALD CARROLL.A test of porous pavementeffectiveness on clay soils during natural storm events[J].Water Research,2006,40: 799-805.

[16]REEVES E.Performance and condition of biofilter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R].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Ellicott City MD,2000.

[17]杨桦。浅析低影响开发理论体系及其在北京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XX.

[18]马克·路易斯,克里斯·宾利,谭佩文。新西兰低影响雨水体系设计[J].中国园林,2013,01:23-29.

[19]白志远。以建设“海绵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的探索[J].中国建设信息,20XX,13:76-77.

[20]何卫华,车伍,杨正,李世奇,吕放放。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09:42-47.

[21]唐绍杰,翟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J].建设科技,2010,13:47-55.

[2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23]马敏杰,姚敏,李英豪,奈超。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J].林业建设,2011,05:49-52.

[24]刘国茂。城市道路与路面雨水利用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04:63-65+146.

[25]张崇厚,高晓磊。中国北方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生态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794-797.

[26]李海燕,罗艳红,张悦。 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13,11:44-49.

[27]陈宏亮。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衔接关系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第6篇: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地治理 规划设计 解析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土地治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或限制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

一、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土地治理就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生产环境的改善及景观生态的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保证土地开发和利用在生态安全阀的限度内运行。

2系统理论

系统是将研究对象看成一个由许多因素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系统理论要求人们从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遵循系统整体性与动态发展性要求,为认识、调控、改造系统提供最优方案。

3地域分异理论

土地治理作为人类活动的表现形式,也遵循着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区域土地治理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地尽其用的原则来进行,即必须在更广泛的地域结构对应变换分析基础上来考虑土地治理的方案。

4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要求在进行土地治理时,必须根据不同地域景观生态结构和功能特征对所划顶的土地生态系统应采取不同规划设计方法。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一定地域范围的景观生态结构更稳定,功能更优化。

5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要求在进行土地治理时,逐步引导土地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利用方式转变,注重土地开发系统的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生态土地系统。

二、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1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我国土地治理的实质就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经营粗放是我国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要减少未利用的荒地以及闲置低效用地的数量,扩大可利用土地的规模。土地产出率是土地质量的根本体现,提高士地产出率是我国土地治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土地产出率就是要通过改善和提高土坡肥力,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外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作物产量。

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较长规划时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对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综合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则不同,它是在对某一项目区土地治理潜力分析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区内各业用地面积,并制定土地治理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措施的过程。

3杜会、经济和生态效应相统一

杜会、经济和生态效应三大效益综合的同时,编制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还应该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与土地治理发展时期的不同,确定整理效益的侧重点,制定满足要求的规划方案。

4与相关部门规划相协调

土地治理项目规划首先应该在土地用途等方面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部门规划协调一致,然后才能在这个大方向上进行具体项目规划的细化与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较长规划时期内的土地用途必须通过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得到实现,同时项目规划也不能随意更改用途。

三、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

1系统设计方法

土地治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产权调整、路渠沟建设等一系列内容,要达到可持续土地治理目的,必须把土地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使之协调一致。整体最佳,具体应包括:面向问题设计,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土地利用要求和发展需要为原则,并通过可持续土地治理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影响土地合理、高效和方便利用的限制性因素。

(1)整体性设计

土地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涉及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条件、水资源状况、道路、沟渠、土地利用方式和习惯、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还会与整理区外很多因素如道路、水系、地形、城镇分布等有关。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影响甚至决定田块、沟渠、道路的设计,气候、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或决定土地利用方式设计、沟渠路的设计,整理区外道路、水系、地形等因素会影响整理区内主干沟渠路的线路设计,城镇布局会影响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设计,而且很多因素之间还有相互影响。因此,土地治理项目工程设计中,必须把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考虑,使土地利用系统内部及其与环境之间能相互祸合,以避免不良情形的发生。

(2)与自然相融性设计

土地利用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设计产品应与自然成为伙伴,与自然相互协调、相互融洽。这就要求我们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即要求项目工程设计产品必须是生态型的。

(3)系统优化设计

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土地治理就是对这个复杂的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工程施工实现整理区整个土地系统及其环境的最优化。土地治理项目的系统优化设计包括田块优化设计、路沟渠线路和结构优化设计、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环境优化设计、产权调整方案的优化设计,同时还要求经济合理和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2工程勘测方法

地形测量;一般要求按1:2000的比例尺量测整理区内的地形地物,明确地貌形态、每个田块的高程、土地利用现状、现有道路沟渠的准确位置。这为规划路渠沟位置的确定和形式尺寸的设计、田块的设计和土地利用设计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土地治理现状调查勘测:包括土地调查、测定,水资源供需调查,水文、气象状况调查,原有水利设施数量、类型、结构、可利用程度和农田灌排水状况及道路勘测,土地权属调查、量测、登记,土地质量调查评价等内容。

3土地治理项目工程设计方法

公众识别法。注意对公众感兴趣的工程或存在问题的识别,重视、考虑土地利用本身的发展问题,而不是来自与整理项目有密切关系的委托人或用户的意见;广泛合作法。在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联合各个领域的专家,组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应用各种先进的经验;创造性设想法。可持续土地理项目工程设计中重视鼓励专业人员与项目区公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交换观念法。用各种形式的媒体以及三维设计,交换各种设计的观点和设想;普及知识法。

结束语

土地治理项目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等诸多问题,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必须始终贯彻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必须广泛地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最大程度地实现土地治理项目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1] 郭学军,陈琼.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探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5)

[2] 田玉福.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初探[J]. 资源·产业. 2005(02)

第7篇: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部委动态 (5)

高层信息 (5)

地方信息 (6)

其他 (7)

学会工作郭春英 (8)

乌鲁木齐市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对策仇保兴 (9)

本刊特稿

基于学科导向与办学背景的探索——城市规划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段德罡 白宁 王瑾 (17)

更深还是更广——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知识覆盖面的抉择华晨 马倩 (22)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公共政策素质培养徐岚 段德罡 (28)

c+A+d:城市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探索庞磊 杨贵庆 (32)

国外规划研究

1950—2050年美国城市变化的因素分析及借鉴(下)张庭伟[美] (35)

社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以美国普雷亚维斯塔社区为例李晴 (42)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市一级)的总体思路探析吴晓 王承慧 王艳红 (49)

城市产业遗存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于一凡 李继军 (57)

居住区规划与管理

居住小区不因市场而失效——小区理论在市场机制下的理解与应用赵文凯张播 张播 (61)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30周年院庆专版

资源型区域城镇化动力、特征与战略取向——基于山西的实证翟顺河 郭文炯 景普秋 (67)

平遥古城环城地带风貌格局恢复初探宁学军 (73)

五台山风景区核心景区专项保护规划研究——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灵峰圣境核心景区为例李喜民 (78)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组战略模式研究——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张玉民 郑甲苏 (82)

注册城市规划师

注册城市规划师管理工作十年历程(下) (86)

实例研究

关于大西安战略规划的几点思索和红星 (88)

弹性理念主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实践探索——以天津中华自行车王国产业园区为例丁灵鸽 陈天 李磊 (93)

遗珠拾粹

江西瑶里古镇赵逵 (I0001)

城市映像

展示新城风貌 彰显海岛魅力——走进玉环新城规划展示馆钟强 张才傲 (I0003)

人口规模石楠 (1)

规划信息

部委动态 (5)

高层信息 (5)

地方信息 (6)

其他信息 (6)

学会工作 (7)

规划研究

关于“城市空间绩效”及城市规划的作为彭坤焘 赵民 (9)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成本效益分析叶祖达 (18)

租地权周期与微干预规划设计段进 邱国潮 (24)

重大移民工程区域社会问题及规划理论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黄勇 史靖塬 (29)

刍议泉州城市规划对宗教旅游的影响苏欣慰 陈金华 (36)

国外规划研究

1950-2050年美国城市变化的因素分析及借鉴(上)张庭伟[美] (39)

全球步行化语境下的步行交通策略研究——以苏黎世市为例戴德胜 姚迪 (48)

社区规划

社区配套设施“非属地”现象及规划对策探讨徐鑫 于文波 杨育人 (56)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周年专版

深度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思考杜雁 (61)

市场主导下快速发展演进地区的规划应对——以深圳华强北片区为例黄卫东 张玉娴 (67)

探讨法定图则公众参与的实践过程和发展途径——以深圳市蛇口地区法定图则公众意见处理为例李晨 (73)

规划师随笔

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及其社会影响规划评价理论周国艳 (79)

注册城市规划师

注册城市规划师管理工作十年历程(上) (84)

实例研究

基于城市增长极培育的城市公园规划实践刘纲 张哲斌 (88)

城市内河的“蓝带”激活——哈尔滨何家沟水系生态景观概念规划与框架研究黄锰 李光皓 张伶伶 (93)

新城乡规划部门规章七一起施行 (5)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获通过 (5)

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5)

国务院原则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 (5)

国家部委联合发文指导住房保障规划 (5)

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出台 (5)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获通过 (5)

重庆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6)

河北规范新民居建设用地 (6)

江苏沿海开发十大规划 (6)

国土部将对土地违法问责 (6)

我国共制定了30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 (6)

北京城市设计指导意见 (6)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 (6)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培训班在杭州举办曲长虹 (7)

吴良镛院士喜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7)

学会首办城市规划基础教学研讨会潘斌 (7)

上海世博·低碳宜居城市发展论坛举办侯家泽 (7)

学会专家应邀参加澳门滨海城市设计专家座谈会 (8)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委员会召开年会陈小卉 (8)

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在秦皇岛召开 (8)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际研讨会落幕潘海啸 刘峰成 (8)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召开年会王文彤 (8)

规划研究

论开发控制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9)

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季松 (17)

城市休闲方式的若干现象及规划面临的挑战赵守谅 陈婷婷 (23)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胡畔 谢晖 王兴平 (28)

西部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评价研究宋锋华 (34)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武汉老工业城市更新发展的规划实践刘奇志 何梅 汪云 朱志兵 (39)

江南文明背景下的运河遗产保护——由大运河产业遗产保护引发的一些思考董卫 柴洋波 王沈玉 陈沂 (44)

对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遗产问题的认识——机遇、问题与对策:以青岛市旧城区老工业改造为例展二鹏 (48)

规划教育

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以社会实践调查和规划设计课程为例汪芳 朱以才 (53)

国外规划研究

美国城市规划专业演化的相关逻辑及其借鉴汪劲柏 (62)

“成规院杯”获奖论文专辑

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朱直君 (70)

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唐鹏 (76)

成都市一般镇规划编制技术创新探索——兼述《成都市一般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姚亚辉 (79)

在都江堰灾后重建实施规划中践行“全程规划”潘庆华 (83)

实例研究

城市设计彰显生态与人文精神——北京昌平新城商务中心区设计方案俞孔坚 刘向军 凌世红 边文光 (87)

构建城市生命屏障——《重庆市主城区突发公共事件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简析杨蜀光 余颖 冉杨 宋恩曼 邓伟平 刘胜洪 (92)

矛盾 (1)

青岛市规划局关于引进高层次优秀规划人才的公告 (45)

高校城市规划专业评估通过学校和有效期情况统计 (54)

规划信息

高层信息 (5)

部委动态 (5)

地方信息 (6)

其他 (7)

学会工作 (8)

本刊特稿

新型城镇化带动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以南疆为例仇保兴 (9)

适应城市交通综合多样性新发展——电动自行车将是未来中近距离交通的一大需求、一大趋势和一大市场周干峙 (18)

特别关注:规划编制体系改革

规划的变革与变革的规划——上海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的实践与思考胡俊 (20)

基于实施的规划编制机制探索张文彤 殷毅 姜涛 (26)

基于城乡统筹思想的重庆市规划编制体系构想舒沐晖 扈万泰 余颖 (31)

国家审批要求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规院近时期承担国家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意见”的解读官大雨 (36)

规划研究

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赵万民 赵民 毛其智 (46)

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葛丹东 华晨 (55)

浙江省乡村绿道发展模式创建徐文辉 (60)

专题报道

关于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武汉建议 (64)

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发言摘登 (66)

山地城市之魂——黄光宇先生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学术追思闫水玉 杨柳 邢忠 (69)

重庆云阳县城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规划闫水玉 王正 赵珂 (75)

基于生态理念的重庆双福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王正 闫水玉 方瑜 (80)

生态区位视角下的地域风貌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山地地貌类型丰富的四川省为例翁季 应文 (84)

实例研究

旧城更新区的控规编制——以宁波江北核心区控规为例熊璐 王雨松 (89)

基于人地和谐与生态优先理想的城市设计——以龙泉驿中心城区和皇冠湖为例王波 成受明 程新良 王伯伟 (93)

规划信息 (5)

规划研究

19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差异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张立 (9)

大城市都市区化与规划调控思路的转型胡道生 宗跃光 (18)

大城市空间系统的组织优化——一种基于交通行为选择的规划技术思路韦亚平 (23)

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增长——基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洪世键 张京祥 (29)

宁波杭州湾新区规划国际方案征集会于2010年5月5日举行 (34)

规划管理

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制度设计探讨徐忠平 (35)

民主的价值与形式——规划决策听证制度的发展方向王郁 董黎黎 李烨洁 (40)

自由裁量之“自由”——兼论规划许可的效能优化邓小兵 车乐 (46)

注册城市规划师

法国城市规划师认证制度概述 (53)

居住问题研究

近年来济南市主城区居住用地布局变迁研究陈有川 尹逸娴 窦家利 (54)

上海郊区宅基地置换试点模式及案例研究张棉娴 (59)

几种提高居住密度方法的量化评价陈昌勇 (66)

小城镇规划研究

小城镇灾后重建规划的四点思考——以绵竹市汉旺镇总体规划为例鲁晓军 李建华 翁一峰 陶来利 (72)

差异化援助与大生态建设——阿里地区狮泉河镇规划探索罗彦 何林林 朱荣远 (77)

县域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空间引导研究——以温州市苍南县为例杨介榜 陈前虎 吴一洲 (82)

实例研究

大尺度城市设计定量方法与技术初探——以“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杨一帆 邓东 肖礼军 伍敏 (88)

川西新型村庄规划探索——以什邡市洛水镇渔江村灾后重建规划为例熊国平 王爱军 盛楠 周梦蝶 吴文昕 何舒炜 (92)

分异石楠 (1)

高层信息 (5)

部委动态 (5)

地方信息 (6)

其他 (7)

学会工作 (8)

规划研究

基于城市规划的国家征收权探讨陈锦富 于澄 (9)

中国中产阶层化过程、特征与评价——以南京为例宋伟轩 朱喜钢 吴启焰 (14)

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保护规划田银生 谷凯 陶伟 (21)

基于GDP规模分布的中国城市等级变化研究——等级结构扁平化抑或是等级性加强李震 杨永春 (27)

规划编制

基于规划发展单元的总规—控规联动机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孙翔 姚燕华 (32)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研究初探段德罡 黄博燕 张晓荣 王峰 (38)

城市绿地规划

广州公园绿地的空间差异及社会公平研究江海燕 周春山 肖荣波 (43)

基于Huff模型的洛阳市绿地系统优化设计王胜男 李猛 (49)

国外规划研究

公共交通在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发展中的作用——以斯图加特市为例刘涟涟 陆伟 (54)

规划师随笔

对广州大学城规划设计目标的矫正洪惠群 (60)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30周年院庆专版

鲁南地区城镇发展初步研究柴宝贵 扈宁 刘志红 (65)

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探索与实践杨德智 张卫国 (69)

巨型区域:新的城市化空间形态——理论辨析与实证探讨李少星 (74)

港城模式与港口城市发展战略探讨——以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例杨明俊 林坚 李延成 (80)

实例研究

第8篇: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排水规划;城市规划;工程设计

1排水系统对城市道路的重要性

城市道路排水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对于保证车辆的安全行使和交通通畅意义重大。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一般由雨水井、沉泥井、过待排水管、排水检查井和地下排水主干线组成。雨水井、沉泥井、过街排水管部分多数由道路主体施工单位完成,而排水检查井和地下排水主干线部分工程量较大,多由排水公司施工。排水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无论谁施工,都必须保证各个井和管之间的无缝对接,保证水流顺利被排除。排水系统对城市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大面积的降水会直接对地面道路产生影响,如直接冲毁路肩边坡和路基;进入结构层内的水分可浸湿无机结合料处治的粒料层,使基层强度下降,沥青面层出现剥落和松散;渗入路基内部的水会使土基湿软从而引起路基冻胀、翻浆或边坡塌方、泥石流;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接缝多,从接缝中渗入的水分聚集在路面结构中,在重载的反复作用下,产动水压力,导致接缝附近的细颗粒集料软化,形成唧泥,产生错台、断裂等病害。(二)含水层的潜水,距地面较近,在重力作用会形成水分集中,造成路基局部损坏,影响路基的整体强度和水温稳定性,重者会引起冻胀、翻浆或边坡滑坍,甚至整个路基沿倾斜基底滑动,水还可能造成掺有膨胀土的路基工程毁灭性的破坏。(三)如果水长时间作用于道路,会降低路面材料的强度,形成各种各样影响交通的病害,如果水流进入封闭性不好的道路内部形成松软土层,容易造成路沉陷;遇到易发洪水季节甚至会冲毁路基及周边的附属工程构造物。因此,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一直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基础的部分。

二、市政排水规划存在常见问题

2.1 市政排水工程规划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防洪规划不相协调

2.1.1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高程无法保证,排水工程设计不符合防洪要求按规划新区的雨水规划,在规划区内没有设置雨水排捞泵站,所有道路或小区排水均按重力流的方式排放。采用重力流直接向河流排放的雨水管,只有其设计雨水管内底高程高于内江的某一潮位高程时,才能保证暴雨期且内江涨潮至此潮位高程时的排水畅通。按防洪规划,排水工程设计应确保在内江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3.9m时的排水安全。

某工程设计雨水按就近排放的原则,工程设计范围的雨水管分3段(相应分3个雨水排出口),各段的管道长度分别为480m、340m、980m。3个设计管段的最不利点雨水口的地面标高分别为4.05m、4.07rn、4.05m,由于与内江潮位相比道路设计路面高程相对较低,使各设计管段的最不利点雨水口的地面标高与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3.9m的高差(压力差)约为0.15m,与多年平均高潮位3.55m的高差(压力差)约为0.5m,如果要保证最不利点在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或多年平均高潮位设计暴雨重现期为2年的情况下排水畅通不造成积水,设计雨水管无论采用压力流或重力流设计均不可能达到要求。

可见,由于规划区用地竖向规划的地面高程太低,导致了排水丁程设计无法满足防洪规划要求,而防洪规划中也没有提出对排水工程设计可降低防洪标准的要求。

2.1.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市用地与道路,交通,地面排水,防洪以及项目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的结合。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等矛盾,只有通过用地合理的竖向规划来解决。在规划新区内类似本工程的排水状况尚存在,我们认为其原因是,在规划新区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做好排水工程规划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防洪规划的协调,或者是仅考虑提高用地高程会增加土方工程的造价,而没有考虑所在地区的重要性及排水不畅的后果,因为该市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多台风,台风带来的暴雨强度大,对雨水排放不利。此外,应对土方工程与排水工程的投资进行比较。

2.1.3采用重力流和短管压力流两种方式进行排水工程设计

对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高程太低的存在问题,在设计评审中有关规划部门答复不预调整,为了使排水工程设计在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合理,结合本工程特点,我们雨水设计中对各管段的水力计算处理为:管段起点至最不利点按重力流设计,最不利点至出水口在设定相对合理的安全潮位下按短管压力流设计。安全潮位是指当内江潮位不高于此高程时,设计雨水管段能在满流的情况下以压力流的形式排水,并可保证排水畅通。计算结果:

第1段管道总长L为480m,最不利段管道L为120m,安全潮位3.05m。

第2段管道总长L为340m2.65m。

第3段管道总长L为980m2.65m。

最不利段管道L为260m,安全潮位最不利段管道L为640m,安全潮位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达不到规划新区5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要求,但与每一设计管段全部按重力流排放形式设计的雨水管相比,安全性得到了提高,当然在同样的设计坡度下,由于加大了管径,也就增加了工程造价(本排水工程造价增加了13%)。当出内江潮位高于设定的安全潮位同时下暴雨(暴雨重现期为2年)时,最不利附近区域会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规划新区内适宜的位置设置排涝雨水泵站。

2.2 污水管网规划中竖向高程和污水提升泵的设置站缺乏合理性,系统性的论证

工程实例:某市新开发城北区,规划面积约13km2,规划污水排放量44300m3%/d,在规划区内污水主干管末端设置了一座规模40000m3%/d的污水提升泵站,即规划区内的大部分污水需经泵站提升后才能排至污水处理厂。

2.2.1污水管埋深不合理存在的问题

按原污水提升泵站设置的位置进行本工程设计污水管道埋深llm―15m,的长度约为路线长的50%,且排水坡度与道路坡度相反,出现了如下不利于工程建设的问题:

(1)按国家钢筋硅管的使用标准,一般Ⅱ级管可达到最大覆土为9m,塑料排水管超过8m覆土后也不能选用,因此,需采用暗渠形式排水,与采用管道相比,由于埋深太大,暗渠施工周期长,增加了施工的不安全因素

(2)工程造价较高:根据某工程的地质报告,此路段上除局部为d约lm的残积土外,从高程l00m―130m的范围均为灰岩,管渠埋深太大,造开挖回填土石方量大。

(3)泵站原选址位置现状地面标高129m―132.5m则泵站的进水池开挖d为17m―20m,泵站的建设投资相对较高。

结语; 排水系统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市政道路的质量。在城市道路排水施工中,必须将其作为一次性的工程来实施。因为地下工程的改造会耗费更多的成本,更关键的是它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不利。提高排水管道的施工质量,应从管道质地,施工工艺,管道接口等多个环节入手,保证城市排水系统长时间正常高效的运转。

参考文献:

第9篇: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the human demand for water resources is increas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o satisfy the people, flood control, irrigation water supply, power, shipping, fisheries and tourism demand, benefit is distinct, but also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ought far-reaching influence, caused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aquatic organisms reduce, decrease, the self-purifying capacity of wetland degrad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some of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 few idea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 水利; 工程设计; 问题;建议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design; problem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 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规划资料的缺乏、 规划贯彻力度不够造成大量设计质量得不到保障, 影响工程功能的长期发挥及社会资源浪费。

水利规划由于其专业性, 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由于管理不善、 制度不全等因素造成大量的规划基础资料收集不足, 影响规划依据, 规划成果偏少, 设计质量得不到保障;同时因一些急功近利的社会、 市场行为的干预, 规划成果的贯彻力度不够, 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 同时影响工程功能发挥。

2 水利设计的标准化与程序化工作进展缓慢

水利工程设计由于受工情、 水情、 地质、地形、业主要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设计成果千变万化, 客观上存在标准设计难以统一, 程序受限制条件过多, 难以推广的现象, 现阶段设计工作中可采用的程序和标准图集较少, 大大影响了设计效率, 浪费设计资源, 影响工程的实施进度。

3 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程度不高

水利设计工作因受专业的限制,设计人员存在对工程施工的了解不足的客观事实, 而工程施工方案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由于工程设计中无法通过细致深化的比选施工方案来遴选好的设计方案, 设计产品的性价比受到一定的影响, 易造成工程的投资浪费。同时部分设计人员的服务质量较差, 对业主的要求有时缺乏理解, 如何在规范、 规程的允许范围之内更好的为业主服务的意识不够, 在与业主发生意见分歧时, 往往以规程、 规范、 上级文件等生硬的条文解答应付业主, 找不到设计与业主要求共同的切入点, 从而影响工程的设计服务质量, 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程度不高。

二、解决水利工程设计存在问题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1 加大水利规划力度, 完善水利规划范围, 夯实水利设计基础规划是设计的基础, 水利规划工作由于其专业性, 是一项长期而琐的工作,大量的基础资料的收集、 分析、 论证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合理、准确的依据。如何加大水利规划力度, 完善水利规划范围,

实水利设计基础,建议从以下 “五上” 方面着手:

(1) 思想上重视。 各级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要从根本上认识水利划工作对水利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一切水利工作的源头要从规划抓起, 从而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把水利规划工作的安排放在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来对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水利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制度上完善。建议将一些大的区域水利规划交到相关政府或水利主管部门, 通过专家论证与认定后, 上交政府审议通过, 成为在一定范围具有法定约束的纲领性规划, 让一切设计均依据于规划, 从而在制度上保障规划的实施的合法性与严肃性。

(3) 资金上保障。由于规划工作的自身特点, 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而规划工作的进行, 诸如大量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 规划思路的反复论证、 确定等等都需要大量人力资源与财力,政府与水利主管部门应专门设有充足的专项规划资金,从物质方面给规划工作保驾护航。

(4)人才上培养。由于规划专业的长期性, 一个较为熟练的水利规划人员的培养至少要有 5~10 年的时间, 政府主管部门和设计单位应重视对规划人员的收益, 长期组成有一定层次的规划人员梯队, 保障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大力推动水利设计行业的标准化与程序化设计进程

现阶段水利工程设计软件和标准图集屈指可数, 与相邻专业 (诸如建筑、 市政、 交通等) 相比, 设计进度缓慢、 周期长, 严重影响工程的实施进度。大力推动水利设计行业的标准化与程序化设计的进程,对提高设计效率、 节约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从以下几点开展这项工作:

(1) 设计单位与高校或科研部门的联合。 通过工程设计实例与高校或科研部门挂钩, 理论联系实际,使高校或科研单位研发的一些计算程序能与工程设计很好的衔接和认定, 进而在设计行业进行推广。

(2) 调动设计人员的能动性, 结合自身工作, 参与一些小的设计程序的开发。 设计人员是设计工作的主力军, 对设计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随着计算机业的快速发展, 一些设计人员除了掌握专业知识, 也能熟练编写一些计算程序, 设计单位应从政策上肯定、 扶持、 调动其优势,动手开发一些小的设计程序。

3 推广实施工程设计招投标制,提高设计质量和服务质量, 更好的适应市场化发展

实行工程设计招投标制, 目的就是要引进竞争机制, 使设计单位具有危机意识, 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精心设计、 优化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督促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和服务质量, 更好的服务于业主,适应市场化发展。 现阶段已有部分水利工程在设计工作中试点,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业主没有明确建设主体,是项目的管理体系没有唯一性,从而就缺少专一性,管理起来就比较杂乱。于是就导致了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

2、水利工程建设缺乏完善的水利工程施工方式大部分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采取收益群众集体承建的施工方法,而在施工区域,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施工就缺乏充足的劳动力。由于投入不足,施工方法不规范,施工设备不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很多工程中,多是在质量这一关就难以达到标准。

3、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出现很多问题

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建设与管理在使用过程中严重脱节,处于松散的管理状态,使得工程项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利资产流失严重。水利工程项目的维修管理费用也

没有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体制,在防汛工作中造成巨大的隐患。另外该种工程在社会上的效益也难以得到保证。

4、在工程建设中的产权问题

由于集体承办的事有基层政府代管,从而造成政府越位,工程集体所有和分户经营体制的矛盾导致“集体”工程有人使用、无人管理,老化、损坏、丢失等现象严重。在以上诸多因素反应,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还有待加强完善。

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措施

1、确定明确的建设主体,建立统一管理体系在该项措施中,要结合当地的发展实际,建立好长期发展规划,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模式,统筹整个水利工程建设。其次要注意深化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的投资和融资机制。

2、建立严格规范的施工方案采取专业的施工队伍承包建设,加强民主管理,有效组织

农民在专业队伍的引导下展开水利工程建设。另外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主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对派驻施工现场的项目法人单位技术代表和管理人员,实行严格培训上岗。

3、建设审批制度和程序管理

在工程施工准备和施工进行阶段采取质量监控。实行工程监理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实验、测量、巡视和在旁监督等方法保证质量的过关。另外,要改变以往通过行政命令指导供水的措施,通过计划供水和合同供水,建立科学合理的调度和水资源利用模式。在项目维修管理中,要建立强有力的维修方案,保证工程效益。

4、明确产权归属,实现依法管护

通过对产权制度的有效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从而促进劳动力的积极性和提高其责任感。

5、优化工程建设程序,使其跟上环境的发展

环境因素不可忽视,在工程建设中,可采用的具体技术包括:(1)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2)堤防崩岸机理研究、预报及处理措施;(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研究;(4)水利工程监测技术,等等来有效控制对环境的影响。

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民生民计工程,因此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深刻意识管理

中的缺陷,把握好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定思路、定标准、定制度,一手抓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一手抓工程招标和合同管理,总体上把握住水利建设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