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观潮课文范文

观潮课文精选(九篇)

观潮课文

第1篇:观潮课文范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作为探讨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解决课前预习提出的疑点,小组会解决的自个解决,对于文中重点、难点的问题可在全班讨论交流,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观潮》一课中,小组交流一些简单的问题:(1)观潮的时间?(2)观潮的地点?(3)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不同的景象?全班同学对潮来之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课文从几个方面写出潮水的特点?学生自读,感知全文后对这部分内容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读,谈感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从读中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悟出了文中从大潮的声音、形态变化两方面写出潮水的雄伟、壮观。似乎对于这堂课师生都感到已尽善尽美。可有位细心的学生又提出了一些小疑问,

(1)为什么会涨潮?(2)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潮日?(3)为什么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的最好的地方?对于这些疑问,全班又炸开了锅,是呀,为什么呢?课堂上又再次掀起探讨的高潮,全班同学又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说可能是风把海水吹向岸边,有的说是雨水积多了,水面就会上涨。这时爱看科普丛书的“小灵通”开话了:“我知道,潮水涨落现象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吸引力的作用。”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赞许、敬佩的目光,从而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对课外读物的兴趣。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大家开启智慧大门也迎刃而解了,原来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定期的大潮,这天观潮景象最壮观。原来海宁市的盐官镇的钱塘江的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钱塘潮”,潮来时,潮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在这个地方观潮海潮最雄伟。这样在课中质疑,探讨中创新,学生真正理解了钱塘江大潮被誉称为“天下奇观”的含义,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课文的探索欲望。

二、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质疑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前,课前预停留在生字、新词的预习上,对生字的部首、音序、意思这些周而复始、枯燥乏味预习,难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指导学生扩大预习范围,不单从字词入手,还可对课文提出各方面的问题,如从题目中质疑,从词句、内容上质疑,标点符号质疑,还可对教材质疑。刚开始质疑时,学生都

为质疑问题犯难,只会提一些简单问题,如这个词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差生更无从下手,提出问题常没头没尾,或者根本无从考证,我就耐心引导,如教《朱鹮飞回来了》这课之前,我见一学生预习时苦思冥想就是提不出一个问题来,他说对朱鹮这种鸟不认识,我说这不是问题吗?你可提出朱鹮是一种什么样的鸟?接着我再引导他从题目入手,在启发下,他又琢磨了一番,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朱鹮原先飞到哪里去?后来为什么又飞回来了?为什么以《朱鹮飞回来了》为题目?这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班里学生都乐于质疑,而且提问题有了一定的水平,《和时间赛跑》一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人跑得过时间吗?(2)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3)作者怎样和时间赛跑?(4)作者从和时间赛跑中得到什么启示?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学会了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就是创新的起点。

三、课后质疑,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在讲读分析课文内容之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拓展延伸,会更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捞铁牛》这课时,学生解决了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质疑,怀丙和尚捞铁牛办法好吗?还有什么办法更好,又能注意环保?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用石头代替泥沙,却费力。有的说用四条船就可以解决问题,把装满泥沙的船捞铁牛时,不要把泥沙铲到河里去,只要铲到另外两条空船上,再用这两条船去拖第二只铁牛,这样用同样的方法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了。有的说用水代替泥沙,就不怕污染河水,而且取之方便。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解体打捞,这样在课外质疑,

第2篇:观潮课文范文

一、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质疑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前,课前预习总停留在生字、新词的预习上,对生字的部首、音序、意思这些周而复始、枯燥乏味预习,难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指导学生扩大预习范围,不单从字词入手,还可对课文提出各方面的问题,如从题目中质疑,从词句、内容上质疑,标点符号质疑,还可对教材质疑。刚开始质疑时,学生都

为质疑问题犯难,只会提一些简单问题,如这个词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差生更无从下手,提出问题常没头没尾,或者根本无从考证,我就耐心引导,如教《朱鹮飞回来了》这课之前,我见一学生预习时苦思冥想就是提不出一个问题来,他说对朱鹮这种鸟不认识,我说这不是问题吗?你可提出朱鹮是一种什么样的鸟?接着我再引导他从题目入手,在启发下,他又琢磨了一番,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朱鹮原先飞到哪里去?后来为什么又飞回来了?为什么以《朱鹮飞回来了》为题目?这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班里学生都乐于质疑,而且提问题有了一定的水平,《和时间赛跑》一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人跑得过时间吗?(2)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3)作者怎样和时间赛跑?(4)作者从和时间赛跑中得到什么启示?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学会了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就是创新的起点。

二、课中质疑,探讨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作为探讨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解决课前预习提出的疑点,小组会解决的自个解决,对于文中重点、难点的问题可在全班讨论交流,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观潮》一课中,小组交流一些简单的问题:(1)观潮的时间?(2)观潮的地点?(3)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不同的景象?全班同学对潮来之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课文从几个方面写出潮水的特点?学生自读,感知全文后对这部分内容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读,谈感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从读中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悟出了文中从大潮的声音、形态变化两方面写出潮水的雄伟、壮观。似乎对于这堂课师生都感到已尽善尽美。可有位细心的学生又提出了一些小疑问,

(1)为什么会涨潮?(2)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潮日?(3)为什么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的最好的地方?对于这些疑问,全班又炸开了锅,是呀,为什么呢?课堂上又再次掀起探讨的高潮,全班同学又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说可能是风把海水吹向岸边,有的说是雨水积多了,水面就会上涨。这时爱看科普丛书的“小灵通”开话了:“我知道,潮水涨落现象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吸引力的作用。”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赞许、敬佩的目光,从而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对课外读物的兴趣。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大家开启智慧大门也迎刃而解了,原来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定期的大潮,这天观潮景象最壮观。原来海宁市的盐官镇的钱塘江的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钱塘潮”,潮来时,潮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在这个地方观潮海潮最雄伟。这样在课中质疑,探讨中创新,学生真正理解了钱塘江大潮被誉称为“天下奇观”的含义,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课文的探索欲望。

三、课后质疑,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在讲读分析课文内容之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拓展延伸,会更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捞铁牛》这课时,学生解决了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质疑,怀丙和尚捞铁牛办法好吗?还有什么办法更好,又能注意环保?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用石头代替泥沙,却费力。有的说用四条船就可以解决问题,把装满泥沙的船捞铁牛时,不要把泥沙铲到河里去,只要铲到另外两条空船上,再用这两条船去拖第二只铁牛,这样用同样的方法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了。有的说用水代替泥沙,就不怕污染河水,而且取之方便。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解体打捞,这样在课外质疑,

第3篇:观潮课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西方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89-02

2015年1月19日,北京召开的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决不允许在课堂上公然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此次讲话再次把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西方社会思潮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西方社会思潮,保障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围绕教育部《意见》,分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所出现的问题,指出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西方社会思潮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某一课题组调查了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较高的认同程度,达到74.6%。然而其他西方社会思潮也在大学生的认知当中占据不少比例,其中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最为突出,认同值在30%左右。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西方社会思潮的认识并不全面,对新自由主义的认同源于追求自由的天性,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则明显与我国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相混淆。这意味着多数的大学生在对西方社会思潮了解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受到了它的影响。西方社会思潮极其容易利用它自身的迷惑性蛊惑新一代的青年学子,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冲击。

大学生处在社会的高端,所受的意识形态教育明显要比普通人多且更为严格,何以在他们中还会出现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许能带给我们答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枯燥,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前两年基本每学期都要必修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内容来说,课程本身理论性很强,其深度与广度要求都非常高,许多内容对于大多数非专业学生来说是不知所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的枯燥性加上学生理解困难,教育效果难免不尽如人意。

(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高校思政课是每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学分设置上也相对较高,但这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学生对这门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只是为了修得相应的学分或拿到合格成绩才学习这门课,许多非专业的学生常常抱怨该课程与自身专业的非相关性,认为该课程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并没有什么益处,因此忽视该课程真正的内涵。据调查,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真正听课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太多低头玩手机、睡觉、做专业课作业等。

(三)高校开放的环境,教师传播西方社会思潮

在开放的环境下,不少教师也深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将其灌输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了影响。而另一部分教师为了在枯燥的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批党、批社会,传播西方新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学生听到这些言论,难免会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错误的理解,以为西方社会思潮十分前卫,值得中国大力推崇和借鉴。

(四)互联网时代有利于西方社会思潮的侵入,影响青年一代

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西方社会思潮也通过各种手段涌入中国,吃穿住行、影视娱乐、教育、文化消费都有它们的影子。当今流行的慕课在线课堂,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起与主导,其中有大量的西方人文学科课程,在课程中不断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瓦解我国大学生对已有意识形态的认识。大学生正是好奇心与探索心理旺盛的时候,西方社会思潮新颖的思想观念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不断地影响着青年学生。

二、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我们不可否认西方社会思潮中存在某些合理的观点,对于进入现代化发展还不久的我们来说,西方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在思想上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例如西方在环境保护上的倡导,女权主义对女性的尊重等。然而西方社会思潮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反映,它集中反映的是西方的价值理念,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冲突,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

(一)西方社会思潮的强势侵入动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西方社会思潮以各种手段、途径来势汹汹的态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它的强势侵入不可避免地会动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地位。以在大学生中存在较高认同度的自由主义为例,它主张建立国家,利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事实佐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败论”,极力鼓吹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的错误思想,企图利用资本主义的短暂胜利,煽动中国加入西方的行列,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思想的传播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毫无疑问会使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转向西方社会思潮中的错误观点,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

(二)消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引发潜在的政治危机

西方社会思潮纷杂多样,其中有极大一部分宣扬西方政治主张。如民主社会主义公开反对马克思所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公然反对我国以此为目标的发展方式;在政治上,它主张多党制,而我国这种特殊的政党制度毫无疑问成了它批判的对象。无政府主义主张废除政府,强调绝对的个人自由,早在20世纪革命党人就讨论过这种政治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国情。这类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对于认识还不全面的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迷惑性的,一旦它灌输成功,就会消解大学生对于我国目前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从而带来潜在的政治风险。

(三)西方社会思潮的巨大迷惑性毒害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极容易受到外在思想的影响。西方社会思潮具有极大的煽动性,在一些言论上十分激进和偏激。如新民族主义激进的民族观点,强调单一民族,容易使人产生抵制外族人的思想;自由主义鼓吹个人自由,贬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信仰的集体主义;功利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而忽视他人合理利益诉求。此外,在西方价值理念中还推崇享乐主义,忽视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这些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都有极为不利的一面,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对策

(一)从教育者角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管理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导师,其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态度,都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甚至是全部高校教师的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以自身言行感染学生,凝聚学生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若公开诽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歌颂资本主义,大力宣扬西方社会思潮中某些思想,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恶劣的影响。二是要求教师对于西方社会思潮的介绍应全面和批判,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西方社会思潮大多具有双面性,其观点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大多数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教师一旦提及要注重指出其中的不合理处,以免使学生产生片面或极端认识。

(二)从教育载体角度:严格把关高校教材和其他传播西方社会思潮的介质

高校教材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绝大多数人文社科类教材都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加强教材建设,认真审核高校所使用的社科类教材极为必要。在引进和采用西方人文社科类教材时,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采用明显违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色彩的教材。在课堂上,教师通常还会额外使用一些互联网教材,或通过一些外国影片、纪录片辅助教学。西方拍摄的某些纪录片通常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其中不乏扭曲、抹黑中国的部分,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合理地指出其中的偏颇之处。

(三)从教育环境角度:传播正能量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错误思想

使西方社会思潮错误思想不攻自破的最佳方法无疑是事实的佐证。因此,要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每一个人,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自觉抵制西方社会错误思潮。同时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用先进文化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高校文化建设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传播积极向上、健康的内容,校园报刊、广播、网络建设要紧贴时代,跟紧党的政策,创建校园精神文明活动,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4篇:观潮课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57-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计算机、网络进入了课堂,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领域体现着鲜活的生命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的各科教学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学习能力的特殊性。学生因为年龄小,见识少,所以他们是凭借具体的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和学习。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指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电化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生动、清晰的视觉形象,使学生产生爱学、乐学的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2、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直观

多媒体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将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还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中画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引入教学内容。这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画面冲击着学生,学生心中的感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如《观潮》一文从潮形、潮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如没有亲身体验很难感受到的。如果教师课前播放钱塘江大潮奔涌而来的画面,并配以水声,这样,学生就如置身现场,不仅课堂导入事半功倍,还为后面的教学设下铺垫。

2、巧妙转变,适宜引导,突破教学堂、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将书本上抽象、静态、枯燥的平面文字内容转化为具体、动态、生动的立体内容,从而化难为易。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能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背景。再以《观潮》一文为例,即使教师把潮水的气势描绘得再汹涌澎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仍然是几行文字。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出潮形、潮声,将文字、图像、声音相结合,此时学生对于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3、多种感觉器官统合,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涉及到全身各种能力,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各感觉系统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精细化地进行吸收、理解和运用。这些能力并非先天俱来,需从学习中不断地发展起来。以《观潮》一课来说,用多媒体生动地展现出潮声、潮形,再辅以课文的精彩描写,使学生在观看图片时,利用视觉学习能力将直观的图像信息直接反馈到大脑。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再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器官,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4、联系实际,实现三维发展目标

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中心的三维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如在《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中,将离学生实际生活较遥远的事件用图像的形式展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备受感染,爱国之情由此而生。再辅以图片、视频,展示同龄好少年的先进事迹,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三、取长补短,使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恰到好处

第5篇:观潮课文范文

一、整体播放法

将原资料原封不动地在课堂上播放。如果在讲读之前播放,可起到总览全文,整体感知的作用,容易唤起 学生兴趣;如果在讲读后播放,可起到总结全文、加深印象、升华知识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如果在 讲读中播入,可起到设疑解惑,突破重点、辅助和弥补教师讲解之不足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茅塞顿 开。《资料库》中多数课题都可用此方法,至于播放环节和时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当安排。

二、分段播放法

将原资料分成几段逐段播放。这种方法灵活多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示教师驾驭课堂、运用 电教媒体的能力。播放目的更明确,具有针对性,可起到巩固知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节奏清晰明 快,气氛轻松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如《钱塘江潮》一课,在讲解大潮到来 前的内容时,播出观潮的人们熙熙攘攘、翘首以待,以及江面平静如常的电视画面,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大潮 到来前的情形。在讲大潮来时的内容时,播放水天相接处出现一道白线,横贯江面,闷雷滚动之声,由远及近 ,白线越来越粗,声音越来越大,直至大潮来到近前,白浪滔天,惊天动地的壮观场景,使学生非常自然地理 解了课文这部分内容和描写潮来时的关键词语。再如《黄山奇石》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和顺序,逐段播出仙桃 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电视录像,使学生得以逐个观赏、引发联想,之后再播映仙女弹 琴等奇石录像时,学生竟然为这些奇石起出各种形象的名字而拍手叫绝了。

三、重点重播法

对于课文中最关键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彻底理解消化知识,可采取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重播的 方法。如钱塘江大潮来到近前的场景,虽已播放过了,但专门对大潮如何冲击江岸,激起冲天巨浪,发出惊天 动地之声的壮观景像再播一次,学生不但不厌烦,而且更加全神贯注地去观赏倾听,对这一天下奇观惊叹不已 。再如《赵州桥》一课,关于赵州桥的建筑特点,虽然学生已经观看了一次,但由于原带节奏较快,有的没有 看清,有的记忆不全,有的印象不深。再重播一次,甚至多次,学生也愿带着问题去观看。重点内容重播是非 常必要的,《资料库》中多数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静音静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的电视画面和原声信息,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听得清楚,观察得更 精确,使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料更具感染力,可采取重点画面静像播放法,但要求所使用的放像机必须有此功能 。如豹突泉的泉眼、赵州桥全景、长城的垛口、黄山的各种奇石;挺拔高大的白杨,大榕树的支持根,爬山虎 的须蔓、树枝上的雾凇、蒲公英的种子等。对于重要的声音信息,可采取静音播放法,即遮住电视屏幕,让学 生专门注意听声音,在无视觉干扰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去倾听钱塘江大潮声、庐山瀑布声,虫鸣鸟叫声,风声 、雨声、雷声等,我们认为更能引人入境,领略大自然的美,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五、配音配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有些没有配音乐和课文朗读的电视画面,这种无声资料可留给教师更大的、更灵活的发挥余 地。但在整体播放、分段播放或其它播放方法中,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为了保持与课文讲解同步,可以采用 配以合适的音乐和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学生的原声朗读。如《林海》一课中,在对大兴安岭地貌的广而温柔 、林海的绿而浩大、花的多而绚丽、资源的广而丰富等特征的描写上,再配上悦耳的音乐及课文解说词,效果 就会大大提高。另外,《资料库》由于在拍摄中受时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场景无法再现,如《可爱的 草塘》一课中,对北大荒当年“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情景的描写,用《资料库》提供的画面已 经解决不了教学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其它电视资料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配合播放,加以补充 ,就能使学生了解到当年北大荒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情景,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六、多媒体配合法

第6篇:观潮课文范文

关键词 社会思潮;新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余慧翔1987—,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江西南昌 33006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在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诉求的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上历史舞台,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近年来,中国社会思潮历经了怎样的发展?研究当代社会思潮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在研究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目前中国主要有哪些社会思潮?如何根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和变革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我们思考。当代中国正处于体制大转型、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是社会思潮最活跃的时期。我国作为拥有4.5亿网民,10亿手机用户,1亿笔记本,数码相机2亿部,其他产品无法统计,但是可以根据新浪网科技页面新闻进行估计,本人估计MP3、4、5应该超过1亿台(部),台式机超过1亿台的全球新媒体第一大国。网络民主、新网络媒体、网络意识形态战越来越多地使网络新媒体渗透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社会领域。新媒体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渗透,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急需面对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思潮反映了不同的阶层,同样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文化理念的群体的不同政治诉求。不同的社会思潮一方面反映了在社会经济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人们的追求从满足基本物质需求逐步向更高的精神追求转移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表明现阶段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发展同物质文明的发展相比体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各种各样的政治思潮并不能简单归类或评判,这类似于文明发展中文艺复兴的阶段,只有经历时间的洗礼和不断深化改革,才会出现较为一致的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下,社会矛盾能够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相应地也能够满足各个群体不同的政治需求。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和一定的学术观点影响下形成的,通过一定的社会心态、社会行为、观念文化和学术理论表现出来,并在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或一定规模群体中得以流行的思想趋势和潮流。我国当前主要的社会思潮有哪些?学界有不同的概括,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房宁的“三分说”,即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和新左派思潮;萧功秦的“六分说”:1980年代的自由主义启蒙思潮、1980年代后期的新权威主义思潮、1990 年代中期的新左派思潮、1990年代后期的新民族主义思潮、本世纪初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最近几年出现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这些思潮,正确的与错误的相互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不同的观点相互争鸣,各异的派别彼此切磋;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它们的浮沉分化与进退起伏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对当今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产生着正、负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多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是民族精神进步的重要催化剂。

社会思潮具有社会历史性,它总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主导,又与人们的社会心理结合起来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和愿望,因此从企业精英、政府官员、技术官僚、中产白领、离休干部到草根民众,出于各自阶层利益需求,根据自身价值观念,他们会对特定的思想观念产生亲近感,同时会对另外的一些思想加以排斥。这样,不同的社会思潮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都会遇到自己的追随者和反对者。”即使是消极的乃至反动的思潮也会因它的某种迷惑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还会形成社会共鸣性。正是这种共鸣性特征决定了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社会思潮的性质:进步的社会思潮具有启蒙、批判的作用,可以增强思想凝聚力,引导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消极的社会思潮能扰乱人们思想,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反动的社会思潮则能腐蚀人们的灵魂,对社会发展起破坏作用。所以,观察社会思潮时一定要分清社会思潮的性质。

现代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和各类信息,特别是新网络媒体的传播和使用,使学生随时随处都能了解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极大地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新网络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认真研究新网络媒体与思政教育工作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规律,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对网络媒体“积极建设、充分利用、加强管理”,用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媒体这个阵地,抵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消极、错误、颓废的思想和信息,避免和减少网络上自由化思潮、西化和分化图谋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已成为现实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新网络媒体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

网络媒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各种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一套再好的理论如果得不到传播,不能被一定的群体所接受,社会思潮就无法产生。从这个层面上看,新网络媒体的取向深刻影响着社会思潮的变迁。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轨迹,大众媒介一直是社会思潮的重要呈现和引领载体,每一种思潮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媒体助推。无论是平面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和其它新兴媒介形态,都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星云变幻中留下了各自的印迹。故此也成为人们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争斗的新领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媒体文化已成为影响学生们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一)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媒体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不再受地域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它使得“地球村”的理想逐步变为现实。与传统的传播媒体不同的是:新网络媒体宣传思想工作宣传地域全球化。传播效果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效果经济化。网上新闻的“即时播发”和滚动播出极为便捷,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因其新网络媒体的特性,为我们宣传思想工作以经济合理的投入,来充分利用全球网络资源提供新的机遇。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宣传网站网页,各宣传单位组织可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不搞重复建设,故没有资源浪费,并且宣传面更广、速度更快、容量更大。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报纸、期刊、书籍、专利文献等实现世界存在的信息统统移至到互联网上,实现几乎不受地域限制的多媒体网络通讯,被人们认为是继电视、广播、报纸和出版之外的“第四媒体”,一直俗称为新网络媒体。

其次,网络媒体构造了一道新的文化风景,为人们休闲娱乐、欣赏消遣、宣泄心曲、交流情感提供了更多选择。随着信息量的巨增、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积极改善自身不足,向世界先进的思想及技术靠拢。传播功能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宣传功能多样化;依托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快速传播、同步交流、现实虚拟、网上购物、信息检索、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广泛应用,新网络媒体功能越来越多,给新闻事业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由于其版面不受任何限制,数据库可保存已经刊发的所有新闻信息,以供网民浏览查阅,通过新网络媒体,人们不必出门就可以查阅浏览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难以计数的电子报刊。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形式多样化。与电视、报纸、广播和刊物不同的是,通过新网络媒体,个人或组织可以完全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出版”自己的言论,被称为网上的作品。现在国内外的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类似个人办媒体的情况,例如“个人主页”、“电子邮件杂志”、“电子公告版”等。

最后,网络媒体更多地提供了人们的参政渠道,同时又使党和政府的工作面临新的考验。总书记、总理率先垂范,同网友在线交流,问计于民;不少地方、部门领导与网友“会面拍砖”,收集民智;近年“两会”期间,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留言通道,请网友“晒难题、出点子”,建言献策,有效地改进了工作。网络媒体对现象的揭发、披露,也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网络媒体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呈现更加复杂的形势。

(二)消极影响

目前,我国新网络媒体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多数人对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还处于麻木无知的状态。近年来大量事实表明,互联网既是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必备途径,同时也可能成为威胁国家完全利益,危害国计民生,腐蚀国民灵魂的魔鬼通道。国外敌对势力将新网络媒体作为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柔性颠覆”的工具,使得蛊惑煽动、招募非法组织成员、传播犯罪技术、宣传发动心理战策的言论长驱直入,直接呈现在网民的面前。“”和民运组织纷纷建立起网站,非常猖狂,并采用普发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恶毒攻击,混淆视听。在国际互联网中出现大量暴力、色情信息以游戏方式直接出现在终端屏幕上,其娱乐性、直观性、诱惑性、渗透性可想而知,社会危害极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新网络媒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和许多负面影响,其表现如下:

1.新网络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问题。

其一,商业化的不良信息泛滥。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倡导的道德教育标准不同,新媒体以追逐商业利益为核心,这就决定了其传播内容必然以追求新闻效应、制造新闻噱头、炒作热点信息为主。传媒行业的低俗风气通过新媒体被扩大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大学校园。可以说,媒体选题的内容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大学不再是封闭式的象牙塔,各类泛滥的、未经筛选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们“狂轰滥炸”。

其二,监督管理难度大。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用,为低俗内容和不良信息的隐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带有情绪化、非理性和引导性的信息常常被冠以“正义、良知、理性、爱心”之名进行传播,爱国主义甚至被媒体曲解为“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通过模糊概念、曲解涵义,新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外来文化的与日俱增对高校思政教育造成冲击,信息的双向传递和多渠道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信息反馈弱化,信息污染使教育对象也面临严峻挑战,监管管理难度增大。

其三,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新网络媒体传播的日益多样性使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呈现多元化特征,为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提供了市场和温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老师对意识形态的把握和理解不同,在大学教学中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忽视、淡化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四,虚拟性引发的道德弱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带有很强的虚拟特征,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容易动摇学生的价值观,淡化学生的道德自我约束能力,对民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党情国情等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深、缺乏理想和责任的学生很容易成为传播不良信息的主体,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倡导的大学生追求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和社会公德教育都造成了阻力。

2.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的挑战。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改变了大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过程中的能力,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双向交流更趋向于复杂。迫于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模式更要考虑从课堂走向课外,尝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增加实践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比重,全方位的设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培养计划。新媒体向大学校园的渗透,使单向度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教育工作者的部分传播职能和角色被来自社会的新媒体所替代,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同时来自新媒体的大量的信息也削弱了教师在

课堂教学的影响力。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反思教育模式、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利用新媒体加强从教育者角色向传播者、影响者角色的改变,更新观念、拓宽路径,寻找适合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途径,重新确认思政教师的教学角色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三、通过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社会思潮的核心层由少数思想家组成,各种社会思潮的观点由他们“制造”和“加工”,并进行传播。而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载体是知识分子,引领社会思潮首先是引领知识分子,他们从核心层中接受社会思潮,然后再传播给大众,因此知识分子群体就成为了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寒暑表。高校是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既有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又有知识层次较高、思想活跃的年青大学生,高校历来是社会思潮最活跃的地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我们认为,高校在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高校党委应当把意识形态作为领导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经说过,“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对之前两任总书记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上软弱无力的批评,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鞭策和要求。高校党委在抓好科研、教学的同时,必须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时,应当始终把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引领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应当在宣传部设立专门研究引导社会思潮的机构,能够经常给学校党委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思潮的信息和引领社会思潮的建议,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识别、引领社会思潮方面的素质。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整体性、意识形态性和教育性的特点,而社会思潮也有这三方面的特点,所以应当将社会思潮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培养思想家兼学者型的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中,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思潮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社会思潮相结合,科学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队伍建设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结合。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对社会思潮及其对青年的影响感受最深,但是由于自身所学专业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辅导员中能够敏锐识别、科学分析社会思潮的并不多,所以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建设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帮助思想政治课老师了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针对学生实际;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当帮助辅导员提高对社会思潮的科学认识,并将此作为辅导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五,对于文理结合的学校,要从引领社会思潮的高度注意对文科的教学、研究内容和人才引进的导向。

此外,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这一宝贵资源,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的专题网站,建立主页开展宣传工作的同时,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合力,巩固网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善于利用互联网宣传思想政治,借助国家较大网站,积极拓展连接,组织网上宣传战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大力加强网络行为道德的宣传教育,制定网络守则,约束网络行为,建立具有普遍适应性、层次较高的网络伦理和道德规范标准,加强网上信息监管和舆论引导,注意消除网上消极内容造成的不良影响,营造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社会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网络文化。

新网络媒体作为信息流动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已经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面对新网络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深层次解读J.学术论坛, 2012,2.

2董海涛.多元社会思潮与新闻媒体的目标追求M.武汉:湖北社会科学,2012,4.

3萧功秦.当代中国的六大社会思潮: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J.领导者,2009,29.

4林泰.科学引领社会思潮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思想教育研究,2012,3

第7篇:观潮课文范文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学习兴趣的作用。学习兴趣是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学有所获的必要因素。初中学生常会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课文《春》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视听材料,展现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近、理解课文。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欣赏视频,视频中万物解冻之下的山川,解冻的小溪渐渐饱满起来的水,火红的太阳照在大地上,刚刚冒出一点头的小草,红的桃树,雪白的梨树,还有在花丛中飞舞的小蜜蜂,在田野中翻飞的蝴蝶,跑来跑去的小朋友,辛勤劳动的人民,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让学生获得美好而充满希望的感受。然后教师让学生在这诗一般的佳境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之情,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二、巧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有秩序的,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让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动静结合,让学生沉淀下来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录像展现大潮的壮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初步印象。在研读重点段落“潮来时”,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片段,接着研读课文,把课文中描绘潮来时壮观情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讨论,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显示填空表格,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各小组学生对着课件上显示的表格填上有关江潮的变化,完成后全班交流和订正。最后再次观看“潮来时”录像片段,让各小组派代表为“潮来”做解说。教师这样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运用给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给学生创造了宽广的观察、思考、实践的空间和时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和核心。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应合理运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巧设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课文中蕴含着深刻含义的语句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障碍。针对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课件中展示写作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采用设置疑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打开了思维闸门,纷纷质疑问难,如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问其姓氏’一句问到姓氏,对方却说‘是金陵人,客此’,答非所问,为什么?”笔者及时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通过探究,学生体会到这句话妙在语焉不详,这两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萍水相逢,后约难期,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对知己难逢、各自天涯的无限怅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世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8篇:观潮课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应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但制作应用课件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现根据目前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体会。

一、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人机对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粉笔加黑板,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机对话,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这样设计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不断翻动着的地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主要写了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随着学习的深入,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了“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课文中有关的地球知识资料,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学习取向,自主地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资料进行观察、思考,或根据计算机课件的要求进行听、说、读、写、议、思等。整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动感画面

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的课件,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方式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并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始终保持昂扬、亢奋的心理状态。例如:《武松打虎》一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地记叙了武松打虎的过程。文章配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打虎”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武松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地与大虫搏斗的扣人心弦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而武松的英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三 创设学习情境,丰富学生感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将探究――这人类的天性和创新的源泉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使学生主动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从而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例如:教学《观潮》一文,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好象闷雷滚动”,“如同山崩地裂”;通过视觉,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先是“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是大潮向前推移,通过画面,学生很快理解了“横贯”的含义;在画面中,观潮台上人山人海,与浪潮形成了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浪潮比喻为“白色城墙”;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浪潮汹涌澎湃,铺天盖地地卷来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理解全文的重点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省时、快捷、高效。它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巧妙利用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程倡导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教育资源的慧眼,善于开发利用隐性资源,将宝贵的教育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孩子拓宽教材时空和知识领域,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计算机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融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整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时,可以将其与写日记、写作文结合起来;在学习网络技术的相关技能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本地的“环境状况调查”综合活动,去收集处理有关信息,并录入计算机进行交流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相应学科的知识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当前,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载体,具有封闭性。我们可以将课本内容及其有关资料制作成网页,以建立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或教师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延伸中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信息。这样,教师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也由封闭变成开放。例如:学习完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单元题目:李白,你认识多少?让学生课后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性格、爱好与作品、风格及人们对他的评价等,并把内容及网址记录下来。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运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及探索――以沙市区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01.

第9篇:观潮课文范文

1.地域资源的作用

学生既是地域文化的观赏者,又是地域文化的实践者。充分利用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熟悉感和亲近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加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其远大志向。

2.独特环境的考虑

钱江潮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举世闻名。萧山从1994年起,每年举办国际观潮节,活动的高潮是在南阳(又称潮都)街道的杭州观潮度假村举行。我校离杭州观潮度假村只有2千米左右的路程。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学校开展“潮”文化教育活动,打造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创建特色途径

1.营造特色文化

“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在校园环境布置上,我们力图蕴含“潮”的气息,通过“浮石装饰、墙面布置、展厅建立”进行体现。

(1)浮石:家乡特有的一种装饰石材

在北教学楼前的正中位置的椭圆形水池中矗立着一座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大型假山,师生们为有这样的家乡装饰品而感到自豪!

(2)墙面:学校走廊墙面

①一楼走廊墙面:展示赭山“十景”图。我们学校所处的位置——赭山。南宋时期就有赭山“十景”之说。赭山“十景”图的展出,激发全体师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与自豪感。②二、三楼走廊墙面:悬挂家乡名人像。如:清朝历史学家高士奇、清朝书法家高云滕、革命烈士曹阿堂。

家乡名人众多,他们的优秀事迹及所体现家乡的那种“奔流不息,勇立潮头”弄潮儿精神,激励着全体师生。

(3)展厅:即“潮文化”教育展示厅

为了让学生了解“潮”、欣赏“潮”、感悟“潮”,我们学校特地建立“潮”文化展示厅,厅中介绍了钱塘江的历史变迁、举办观潮节的盛况、观潮需要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2.结合学科教育

具体做法是:抓好“一点一面”。

(1)一点,即抓好校本教材施教

①编好校本教材

2008年10月我们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赭山——我们可爱的家乡》。这本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史料翔实。

②用好校本教材

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力求做到“六个”到位:意识到位、责任到位、时间到位、进度到位、研讨到位、评价到位。

(2)一面指各学科渗透

在学科教学时,要求做到“两个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特定与随机相结合。

3.参与活动体验

(1)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

学校以此为阵地,全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被“潮”所润泽。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让队员们走出校门,在家长的陪同下,亲自观潮,欣赏那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之美;参观昔日一片滩涂及盐碱地上发展起来的厂房林立的南阳经济开发区,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有关钱塘江的渊源、沿革、人文、掌故,家乡面貌发展变化等知识和内容。

②通过与世代居住在钱塘江边人的直接交流,感受钱塘人的性格,发现钱塘人的勤劳、勇敢、朴素与坚韧,体验涌潮文化的深刻内涵。

(2)开展“弄潮儿”小记者团实践活动

“弄潮儿”小记者团,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下列活动:寻找家乡名人;采访当今名流、名企;宣传家乡的特色产业;雕塑家乡浮石;调查母亲河——钱塘江的水质等。

(3)建设德育“基地”

2002年3月,学校与南阳经济开发区、萧山“仓前水文站”“赭山远鸿苗圃”“南阳敬老院”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4)进行“六项”特色活动

如,开展“诵读国学经典,弘扬潮乡文化”的钱江潮诗文诵读活动进行;“洁美潮乡,文明潮乡”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踏青活动;组织伞乡孩子制伞比赛等等。

三、创建特色成果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以“潮”文化教育为载体,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教育教学成果。

1.彰显了学校特色

(1)“弄潮儿”小记者团硕果累累

2007年“弄潮儿”小记者团被全国少工会授予“红领巾优秀小社团”称号。2009年“弄潮儿”小记者团被杭州市少工会授予“杭州市优秀雏鹰假日小队”称号和萧山区“德育十佳社团”称号。

(2)大、中队活动影响深远

2007年举办了义蓬片“观涌潮奇景,学家乡名人”的中队展示活动。2010年4月,学校举办了“走向潮乡深处,寻找赭山的记忆”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2011年12月,举行萧山区“潮润百年赭小,秀我七彩童年”少先队大队活动等有关活动,在萧山教育信息网、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进行了报道。

(3)学校知名度日益提升

2010年上半年,学校接受了浙江教育在线电视台的现场采访,高荣华校长作了开展“潮”文化教育活动的总结。下半年,学校被评为“萧山区德育特色学校”。近几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2.增强了教师的能力

自从开展“潮”文化教育活动以来,有20多个课题、论文、案例在区级及以上获奖。如2007年《有效利用区域资源深化地方课程教育内涵——对“潮”文化延续教育的实践研究》获得杭州市地方课程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2008年《把握地理优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赭山“潮文化”实践活动研究》获得萧山区第二届德育精品工程。2011年《文本研究、星级评定、个性评价——基于“潮文化研究”平台提升有效教师素质的研究》获得浙江省义教论文评比一等奖。

3.发展完善了学生素质

(1)学习态度的转变——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潮”文化对学生而言内容更鲜活,形式更活泼,时空更开放,学生更喜闻乐见。

(2)学习方法的转变——质疑探究,改变学法

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新知识,探究新方法的能力大大增强。

(3)思想品质的转化——道德内敛,导之以行

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以潮修德”这一育人目标,进行艰苦朴素教育、耐挫教育、竞争意识、责任担当意识教育等,增强了热爱家乡的认同感、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

四、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