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

观潮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观潮教学反思

第1篇:观潮教学反思范文

文化思潮是指某一个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社会文化的思想潮流现状,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观念形态的文化运动,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矛盾尖锐化、复杂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通常由知识分子群体或精英发端并推向社会一定层面。由改革开放为动力而推动的我国社会转型是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这种转型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出现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异彩纷呈,相互激荡的局面。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或精英的集中地,是思想最为活跃的地带,也是各种文化思潮传播及影响最大的地方。文化思潮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在大学校园则以其特有的形式体现出来,既活跃了学校的文化学术氛围,同时也对学生和教师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会发生冲突、产生对撞。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视角来认识和分析当代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应对当代文化思潮中的基本态度的变化,说明在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文化思潮的冲突与对立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文化思潮在中华大地激流涌动,以各种形式在大学校园中传播。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90年代后则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以及“后现代主义”;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的局面。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视角看,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不得不在与各种文化思潮的对撞中接受新的审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受到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及全球化的强大冲击,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论”的论调101也不绝于耳。各种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关于世界、社会、历史及人生观方面的观点差异决定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对撞。 (一)非理性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冲突 非理性主义思潮源起于欧洲19世纪中期,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和工业化矛盾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以“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形式在高校引起一股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非理性主义极端夸大非理性的决定作用,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基本不同甚至对立的。如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认为“人们所面对的世界是没有解决的矛盾的错综纠结,它所走过的历史,也是杂乱无章的一片混乱。一切都是盲目的,只受偶然性的支配。人的理智无法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历史的规律,无力给他周围的这种混乱带来理性的秩序,只能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去接受它”。[1]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认为人的本能、情绪、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的本能即生命冲动和望,是一种最真实的存在,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创造源或原动力;情绪和直觉可以作为把握世界和判断真理的标准。在个人价值与社会、集体关系的认识上,认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不应该为什么权威、整体和更高的东西牺牲自己的利益。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社会是个人的结合,离开了个人就无所谓社会,反对为社会而限制个人,反对为整体牺牲个人。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发生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二)后现代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战后的西方社会,其实质在于否定传统,否定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在文化内容上,主要以仇恨、暴力和无政府主义为主要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是大众化、商品化的表达,呈现出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精神特征,以感官快乐为人生目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文艺及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在大学生中风靡开来,在精神结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90年代初的“王朔热”,其作品所体现的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小说名称“玩的就是心跳”成为时代流行语;后现代诗歌、后现代系列影视剧“都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和历史观念作了调侃式的嘲讽。正是这种调侃既满足了大学生的政治无意识,又带来了一种挣脱了语言规范而获得解放的,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狂欢”,是大学生宣泄情绪的“窗口”。[2]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逐渐淡薄,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三)文化保守主义与历史唯物论的冲突 保守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对立而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20世纪以来,保守主义经过修饰,从以前的维护封建主义转到了维护资本主义,“二战”后成为同自由主义并列的资本主义两大主流意识形态之一。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它于20世纪90年代悄然来到中国,形成了文化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保守的自由主义等不同派别。文化保守主义以复兴传统文化为旗帜,掀起了“儒学热”、“新儒学热”和“国学热”,90年代以来,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口号下,海内外“国学热”骤然兴起,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历史课题面前,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表现出过分的钟爱,不少学者打出了“复兴儒学”和“大陆新儒家”的旗帜,宣称21世纪是儒学的世纪,认为儒学可以拯救世界。一股阅读、研究儒家经典的热潮首先出现,对佛经、易经、禅宗的研究在大学校园受到青睐。以文化观念解读历史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诉求,因此所谓文化史观、道德史观逐渐成为思想的主流,对唯物史观造成巨大的冲击。#p#分页标题#e# (四)对革命历史观的否定 后现代主义在历史学的体现以“告别革命”为招牌,否定和反对一切中国革命,导致思潮,其现实的理论形态并不是否定以往所有历史,而是从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出发,否定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历史。这种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是一种违反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义思潮。以这种历史观为基础出现的书籍、影视作品等大量涌入文化市场,成为畅销产品,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心理文化结构和世界观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它容易使青年学生缺失基本的是非观,滑向历史的虚无主义。又如,在后现代史学家看来,历史只不过是“那些稍纵即逝”没有内在联系的“事件”的堆积,通过“解构”宏大叙事,“碎化”历史,否定历史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否定社会历史的主体,近一两年流行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历史的另类解读,使传统的革命史观点受到极大冲击。 (五)多元文化思潮对一元文化的冲击 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文化思潮的多样化局面逐渐在90年代后期呈现出来。各种观点粉墨登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中国加入WTO后的开放的进一步纵深扩展,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80后、90后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使他们以各种简单、“快餐”的方式被各种文化包围着,既有在学校开设有西方哲学、文学、政治、经济等社会思潮的课程的系统学习,又有欧美影视大片的视觉冲击,再加上国内文化娱乐的市场化取向和通俗化、大众化诉求,使文化思潮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意识形态淡化、文化决定论等以各种形式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和态度,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的观点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共产主义的信仰已逐渐淡出大学生的视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半信半疑”。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已由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向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变迁和转移,艰苦朴素的精神走向拜金主义。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各种文化思潮的对立和冲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改革开放30年间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主要表现是,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思潮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则缺少热情。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相当多的学生对它不感兴趣,甚至持怀疑态度”。[3] 上世纪80年代始,理论界就一直不断地出现各种研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文章,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也作了很多努力去探索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新世纪后,新生代80后、90后开始进入大学,他们一出生就面对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互联网成为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他们是在一个观念解放远远超过60后、7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中成长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遇到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依然面对的是如何增加吸引力和有效性的问题,其难度比改革开放之初要大得多。为什么大学生对各种文化思潮充满了好奇和积极学习、主动吸纳的心态,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抱有完全相反的心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的思考或反思。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当代文化思潮的关系演变经历了由批判到吸收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我们对西方文化思想采取了完全批判的态度,冠之以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待西方文化思潮的基本原则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文化立场是一致的,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认真研究西方文化,既不全盘照搬也不一概排斥,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思想文化成果的一贯态度。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完全排斥文化思潮的观点,对其不理不睬,依然我行我素,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我们应采取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态度,既要看到各种文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各种文化思潮出现和发展的合理的一面。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各种文化思潮要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积极引入和介绍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科学分析和批判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各种文化思潮之所以引起大学生的阅读热情、了解热情及关注热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对新的思想观点充满好奇;在中学学习期间,由于应试教育的禁锢,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课外书籍,思维的成熟度不够,比较深奥的观点也难于理解,进入大学后便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阅读中西名著,了解中西文化成为大学校园的文化热点;大学里也开设了各种人文知识课程,满足学生的人文知识学习热情,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现象。第二,从传播形式看,各种文化思潮以各种现代传播的形式出现,甚至有些欧美影视大片就直接体现与文化思潮一致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以非常直观的、现实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情,进而又引起对各种书籍的热情。与此现象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科书内容有些和中学课本内容重复,基本知识点都在中学阶段学习过;教科书设计也缺乏新意,没有任何图片,没有任何案例,全是理论条目,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形式上,课堂教学为主要讲授形式,有些老师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无法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政治化的、理想化的、抽象化的理论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目的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是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崇高的政治理想,道德上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人格,而现实生活的实际景象和各种现实问题,使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失去了现实依据,使各种理论观点流于形式;在媒体及舆论宣传上,远远无法和各种文化思潮的传播形式相比。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所受到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也就成为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认为,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利用多元的文化思潮互动提升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和介绍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面对各种文化现象,我们要积极主动在课堂中进行介绍和说明。从文化生成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文化思潮,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能一概否定。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文化思潮,都有其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使是非理性主义思潮,虽然其本质是宣扬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但其理论体系却是依据严格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因此不能视而不见。就理论知识体系来说,不同文化思潮是有其自身的内容体系的。就文化演变规律来说,文化思潮也必然经历引入、传播到形成某种文化热的局面,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冷却下来,但是,由于文化思想的传承性和发展性,依然会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比如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尼采热”,如今虽然这一思潮已退却,但由此引发的国内学者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集依然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也许没有几个学生能读懂和理解,但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理念已成为80后、90后大学生的多数选择;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也使得大学生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始反思,而不是盲从和接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哲学或是思想的深奥,不是不喜欢政治或想逃避现实,不是不喜欢理想或是远离崇高。因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时期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互动互补的,文化思潮中的一些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例,我们在讲授意识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时,可以讲授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以扩大知识面;在认识论中,以前我们更多强调理性因素对认识的作用,而今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已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比如,后现代主义从其本质上说是反传统的,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促使我们反思近代以来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反思现代化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态问题,其合理性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另外,对于文化保守主义,虽然过分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由其带来的“国学热”、“儒学热”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对于纠正过去我们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实土壤。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下文化思潮的热点,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观点,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容为主的同时,应主动向学生介绍一些中西方文化典籍,使学生在比较中丰富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回避或批判各种文化思潮。 其次,科学分析和批判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在引进和介绍各种文化思潮时,要进行分析和批判,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深化的一种教学探索。我们不能盲目引进和介绍,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区别分析。比如,对于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分析和批判,一方面要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注意当今的某些打着“国学”热的旗号而推行文化复古主义的庸俗表现,是一种文化的倒退;对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历史假设论”、“否定革命论”,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和批判,其实质是通过否定革命论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通过历史假设性来为中国走资本主义呐喊,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影视剧中的“皇帝热”,历史小说中的“那些事”、“那玩意”,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既可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功效,又在这种分析和批判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元文化思潮背景下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巨大的,既有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更有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回顾30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中国培养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我国高校在建国后就一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开放后,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主要课程设置、基本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但其基本教育目的和基本理论原则是没有改变的,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与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交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得以扩充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和升华,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得以改变和创新,大学生的社会政治理想得以丰富和充实。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 新世纪,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在校园文化领域,出现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汇与激荡,由一元论思想转向多元论形态的局面,从文化层面看,这是一种转型社会、开放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视角来看,则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关系,为此,需要我们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同时,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高度。 现时代,我国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各种挑战,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道路依然艰巨,青年一代的文化选择决定着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5]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把大学生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的历史使命。#p#分页标题#e#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思想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排除有的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意识缺乏、道德信念缺失等,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优势,要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指导下去把握、评析、调控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走向,使其变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念体系相一致。所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文化思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担负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

第2篇:观潮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通识课程;现代西方哲学;教育价值

一、值得深思的思想现象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进程中,从“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到“海德格尔热”、“后现代思潮热”等等众多热潮在不同时期曾经风靡一时,成为思想文化领域引人注目的思想现象和文化现象。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一直都对思想界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也属于大学课程中受关注度较高和具有重要思想影响的课程。而今,无论是对于哲学专业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还是对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大学生,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是比较受欢迎的课程,甚至成为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流行文化”。

那么,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为何在大学生中具有如此大的思想魅力?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于大学生而言,究竟具有何种重要的教育价值?这是值得深思的教育现象和思想现象。

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就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而言,它是西方社会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时代精神状况的表征。在这个意义上,它之所以受到重视和关注,乃是源于其所表达的西方社会的现代性问题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所存在的问题的相互关联。它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想诊断与理论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中国知识阶层的心理与情感共鸣;对于传统的批判与省察以及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思虑,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转型时期的青年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要达到的探索性具有一定的契合点。所展示的“理论主题的现代性、思想方式的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达手法的新奇性”,对于在思想深处想要摆脱绝对主义意识宰制和价值框架束缚、寻求解决现代性思想困惑的中国青年知识阶层而言自然具有思想上的吸引力。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社会现代化变革时期,思想上的变革呼唤着思想空间的开放与各种思想间的争鸣与互动。另一方面在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本土性的文化传统在新的生活状态下亟待得到反思和创新,计划经济所塑造的“高度统一性”的“绝对意识”以及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已经成为思想解放的障碍。客观地说,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引见和传播及其所带来的思想论争,激活了处于遮蔽状态的思想问题,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敞开了人的主体性与超越性、人的真理追求与价值尺度、人的存在价值与层次说为特征的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以否定一切真理,摧毁一切价值为目的的后现代思潮的叛逆等思潮的影响,在价值观念――评价的尺度和标准、思维方式――思想的倾向和方法、审美情趣――生活的感觉和趋向、终极关怀――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指向等方面,产生着极其复杂和深远的思想影响,成为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思想现象和教育现象。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已经普遍成为面向各学科学生开设的重要课程。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特点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必然具有自身鲜明而深刻的特点。在笔者看来,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具有如下特点:在思想问题上,现代西方哲学面向现实生活世界,在现代性的层面上敞开和凸显了“人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人的问题可以说一直是西方哲学隐蔽的主题。在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理论形态中,人的问题遭到了遮蔽。众所周知,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思想开始了古希腊本体论哲学的思辨化倾向,此后的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就是抽掉了人的感性存在的抽象形而上学。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的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经中世纪经院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近代哲学所强调的主体性思想虽然是通过理性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方式来表达,但归根到底是要追求终极性的人的本体存在。在这种观念的抽象中,人的问题也被抽象了。那么在现代西方哲学那里,追求绝对存在的本体论问题遭到消解,人的问题浮出思想的地平线。应当说,人的问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彰显的是人的生存处境与社会生活结构形式的转变所蕴含的内在思想要求。正如[德]M・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所说的那样:“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有疑问的;他不再知道他是什么并知道自己不知道。由于不能确定自己的道路,由于自己有疑问,因此,他以无比的忧虑研究他自己的意义和实在,研究自己来自何方、走向何方。”对人的问题的理论自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普遍自我意识。人的生存的异化与物化问题、人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问题、人的价值选择标准与尺度问题、人的意志与潜能问题等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的思想问题。尽管我们习惯于把现代西方哲学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想主流,似乎人的问题仅仅在人本主义的思潮中得到自觉和明确的把握,其实,透过思想的表象并着眼于思潮发展的趋势,就可以看出科学主义思潮所蕴含的对“人的问题”的科学化理解及其在自我反思中越来越敞开的人学意蕴。就总体的思想状况而言,在学派纷呈、思潮林立的现代西方哲学中,人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被思想家们研究、论说及其把持着,成为贯通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一根主线。就意识而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于人的问题的自觉把持的确表征了人的问题的严峻性和现实性,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症候。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之处最为重要的表现是在思维方式的变革上。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集中体现在从追寻世界本原,脱离现实生活实践从而在观念领域加以抽象的单一的自然世界或精神世界转回到人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即从探寻人的感性存在的抽象形而上学转向探寻人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之意义的思维方式之变革。与此相对应,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在总体上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批判性、反思性的思维方式。传统西方哲学是追求终极性的存在和绝对真理的,也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要么是,要么不是”,这种理性至上的观念造成了独断性,使哲学灵魂――批判性的精神处于被削弱的境地,即使在传统西方哲学中有某些怀疑和批判的影子的出现,但是却只是为后来独断论的出现做出思想铺垫而已。现代西方哲学看到了这种困境,更多强调的是理论的反思性和哲学的批判性,用相对主义的观念看待一切事物的价值:真,是相对之真,真理只是一种追求的过程;善,是相对之善,是一种价值尺度的追求过程;美,也是相对之美、过程之美以及意境之美,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开始用一种中介的态度对待事物,将一切对极性的追求作以相对性的理解,这正是批判反思性的思维方式的本质所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批判性,集中在“本体问题的消解性”、“人生问题的多元性”、“人类问题的模糊性”问题上。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家那里,哲学中的本体论也被理解成为一种承诺,因此,哲学的价值不再是追求这种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而成为

了为现实存在作论证的工具。哲学不再是指引人前进的火把,而成了治疗疾病的良医。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对人生问题的理解,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形容:从“没有选择的标准”到“没有标准的选择”。对于人生的多种问题,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潮那里没有确定的答案,尼采一声高呼“上帝死了”,从此,上帝真的死了,而人活了过来,重新成为宇宙的主宰。继尼采之后,现代西方哲学依照自身的惯性走向了一个无信仰的时代,人生在每一位思想家的眼中,具有不同的色彩:人生或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或是形成自己本质的过程,或是追求眼前时下的体验,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统一。这种多元化的人生观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生意义的丰富性和终极意义的丧失。哲学究其本性来说是用个人的智慧求解人类性的问题,然而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那里,对究竟什么是人类性的问题再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己从长期固定的状态向更为灵活的状态变化,人们认为这种人生活意义等众多现实性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问题,特别是伴随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进行良好的对话,这对于摆脱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束缚,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品格及其真理性,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反思和省察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思想品格及人类性意义,发挥着重要的参照性、历史性的思想作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永远只能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相互对话、论争、批驳以及相互借鉴、吸收和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是一切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在内的人类认识发展的辩证法。正因如此,理论界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学术研究才从最初的“批判模式”发展到“对话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良好的对话中,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也越来越成为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以标榜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人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应张扬自己个性的存在主义的肆虐;以鼓吹人生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一点喜剧的意味的悲观哲学的焦虑;以渴望统治、追求权力、发挥权力和重估以往价值为标志的超人哲学的狂放;以潜意识理论和人格三类性的问题是以普遍性、必然性、根基性和统一性等代名词来压抑人的个性、独立性和丰富性,永恒绝对的东西被当作教条被抛弃了,人们对理论的兴趣逐渐淡漠,更加重视现实。于是人们不再过问这些问题,而是普遍追求个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人类性这一具有更大普遍性的问题变得模糊了。总体而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于人的问题的思考所形成的思想观点虽然彼此有别,但是就整体性的思想风格而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呈现出极其强烈的批判性与反思性的思维特质和思维方式。

应该说,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于人的问题的理论自觉以及思维方式的批判性、反思性特征是需要辩证、具体的分析的。我们需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对其进行历史地分析,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进行科学的评价,力求发挥和实现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的教育价值。

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课程的教育价值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其问题意识与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教育价值。我们应该也必须将现代西方哲学诸思潮特点中具有启发性和积极意义的一面应用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真正达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理论,都是人类认识史的结晶,它汇集着人类智慧的思想成果。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作为人类性问题与时代性精神的理论表征,对于大学生直面当代人类的生存境遇,省察人与社会的存在性问题,拓宽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所蕴含的思想空间是广阔的,对人的问题的思想诊断也具有歧义性,各种思潮之间的矛盾与争鸣构成了“厮杀的战场”,具有强大的思想撞击力。对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学习,可以在深邃的层面上了解和洞悉西方社会的文化精神,感受西方文明智慧的思想魅力,确立人类性的意识,提升自身的人文品格和现代性的文化教养。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人的问题的敏锐自觉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批判性、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在[英]布莱恩・麦基编的《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们》一书中,曾经这样说:“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对于大学生而言,葆有生机勃勃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的反思精神无疑是重要的,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在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中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反思风格以及执着不懈的求真意识,恰恰是大学生所需要确立的一种精神向度。

第3篇:观潮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社会思潮;高校教育;思想政治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与深入,当今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利益格局调整、贫富差距扩大、思想观念转变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思潮于高校学生群体中表现为多样化的特点,如果不对这种形势进行正确的引导,容易导致不良社会思潮的蔓延与恶化,从而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对社会思潮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影响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社会与政治的认知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当代社会思潮展现的特征分析

1.社会思潮的内涵

社会思潮指的是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反映了一定阶级与社会群体利益诉求、思想愿望及情感需要,并且在相关社会理论指导背景下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可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与行为方式,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调控及改造、导向等作用。当代社会思潮对于高校影响也在日益加大,高校学生思想及行为等都带着社会思潮烙印,其中既有来自正面的影响,也有来自负面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展开对社会思潮的研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化解不良影响,弘扬其积极影响。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良性发展,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当代社会思潮展现出的新特点

(1)复杂多样性

“二战”后,美苏间“冷战”的结束,剧变导致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直接对垒变为多样化价值观念冲突。其中,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转向低潮,资本主义的文明代表,如:新自由主义、后殖民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纷纷出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新媒体的运用传播,使得当代国内社会思潮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

(2)批判与反思性

来自西方的社会思潮,主题集中在对于西方在现代的进程中体现出的不足现象进行分析批判。批判与反思性是当代中西方社会思潮的共同特色,如:对主流的观点抗争及对于反全球化的反动,传统思潮超越、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儒家等观点的发展。

(3)直观现实性

社会思潮理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一般是对当代具体问题的关注,它试图通过不同视角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如西方“左派”和“”“第三条”等道路,将重点与落脚点放于应当采用哪种政治经济对策以解决当前的政治经济矛盾,而我国的新自由主义主张要迎合当前全球化的趋势,通过财产的私有化、完全的市场化、与国际接轨等西方方式来解决国内当前的现实问题。

(4)国际全球性

全球化使得各类价值观对话与交融拥有了广阔空间。随着当前全球化推进,促使社会思潮关注问题也体现出全球性的特点。如当今世界绿色与环保运动,是受生态思潮影响。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分析

1.当代积极的社会思潮

全球化思潮。高校是互联网建设与利用的前沿,而互联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识到全球性问题,如地球的生态系统破坏日趋严重;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思潮上升,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统一和完整、国家安全及发展等,是爱国主义的新要求;社会主旋律思潮,激发了广大具有社会正义感与良知的觉悟青年学生热情回应,当前有些社会体制、社会发展等问题被披露,一部分正是广大青年利用不同渠道揭露出来的。

2.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政教育教育积极影响

(1)开阔学生眼界

当代社会思潮内容广博多样,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生态等,对于求新求异、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丰富的文化大餐。而从思潮的研究内容分析,既涉及全球视野人类社会的发展现实审视,还有人类共同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预测,这无疑能促进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活跃,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与创新意识。

(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

当代社会思潮大多侧重当代具体问题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这必然会引起学生对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如:生态问题、人权问题、粮食问题、全球化问题。而学生也可利用互联网,发表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民生问题看法,特别是关注当前国内重大的社会问题,如:腐败、就业、贫富差距、假冒伪劣及社会保障等,从实际出发,冷静客观及辩证地看待问题,发表言论,并提出思考。

当代背景下,社会思潮也体现出新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思潮影响前沿的高校学生来说,如何正确引导社会思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观潮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社会思潮 德育 影响 对策

20世纪初,世界上各种思潮和理论大量涌入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丰富表现,真可谓此起彼伏、目不暇接。这些社会思潮都是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并且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认真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积极影响,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当今社会思潮的概念及特点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并有一定的社会理论作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①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综观当前这些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其所以能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并为青年学生所接受,是因为它们均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1 性质上更具有隐蔽性

从社会思潮本身的性质看,包括积极上进思潮、消极落后思潮、还有一些中性思潮,而且这些性质特征有时并非明显地表现出来,甚至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以错综复杂或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难以准确把握其性质。全球化趋势带来了各国文化、制度的交流和互动,社会思潮也体现出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与回应。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思潮并没有表现出以往那种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化和界限分明的特点,而更体现出一种适应外部需要的隐蔽性。尤其表现在关注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科技问题上,它阻断了人们对它本质的客观认识,具有极大的隐蔽性。

1.2 内容更具现实利益性

以往社会思潮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大多比较间接。当前一些社会思潮研究转向对当下具体问题的关注,试图从不同视角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更具有现实利益性。马克思指出,人类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因此,利益问题始终是人们最先关注的。当今社会思潮始终抓住大学生的这一需求,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更加重视制度层面的、可操作层面的问题, 往往针对某些社会问题抛出相应的“药方”。不同思潮代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人们接受某一思潮在出于思想认同的基础上,更多地掺杂了现实利益因素,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思潮与自身利益要求的相关度。

1.3 发展更具动态性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必定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认知能力的变化、认识主体的转化而不断变迁和消长,这就显示出了社会思潮的发展动态性。首先体现在我国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即随着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一种社会思潮会被另一种社会思潮所取代。在社会思潮存在理论冲突的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相互渗透、补充和借鉴,相互之间不断分化和组合。社会思潮可以分成国内思潮和国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大批国外思潮,这两类思潮相互激荡,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经济私有化、“去意识形态化”、利己主义等思潮则很难在本土与外国之间寻找到准确的归属。

1.4 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立体化

当前的社会思潮在借助书籍、报刊、大学讲坛等传统渠道进行传播的同时,还紧紧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等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所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及多元性特征挑战已有的德育模式。从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往往紧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贫困等问题阐述观点,表达方式更加通俗易懂,有的在语言表达上甚至趋向“煽情化”。

2 当今社会思潮影响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2.1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冲击,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加大

处于各种思潮和信息包围中的大学生,对一些西方社会思潮有一种盲从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刻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极力宣扬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取代论”。而大学生思想理论知识匮乏、对党史与国情不够了解,加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较低,思想政治教育仅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青年学生极易受各种西方思潮影响,在政治观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我国的政治一元化持怀疑态度,理想、信念被弱化,爱国主义教育被忽视。有些大学生被西方文化所“感化”,盲目崇尚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在无意识中放弃信念,以反主流文化开始,不断反传统,丢失了理想归属和精神寄托。有些大学生对中国国情了解不足,不能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盲目产生悲观情绪。

2.2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受到冲击

以往的社会思潮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大多比较间接,多是对社会的宏观解构。当前我国处于社会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一些社会思潮则直接反映现实需求,主要关注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更加重视制度、体制机制层面的可操作的问题。大学生在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尤其是利益调整和社会竞争面前无所适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与思想困惑;而西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偏激理论主张一切从利益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部分大学生受此影响,学习和生活上也唯功利化和实用化,甚至把自己的人生信仰也建立在功利基础之上,少数大学生入党动机实用化,把入党作为谋求更好的工作的筹码。价值取向唯功利化、实用化的结果是人为物所役,失去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社会推崇的所谓“普世文明”的文化影响和动摇着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大学生极易被别国文化所感染,使自身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当代大学生反传统、反权威意识的增强,追求人格的独立自主,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国家的关系时,更看重自我发展、自我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极端推崇,容易淡化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3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受到影响

道德观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境界以及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受当今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思维的平面化和人生态度的游戏化,从而淡漠传统优良道德而奉行一种现世操作伦理。在所谓的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对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接受较快,追求性自由、自我中心等在大学校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大学生认为世界是不确

定的,把生活当作永恒的现在,生活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意义,享受现在、享受过程是他们的座右铭。在义利观上,为了眼前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追求个人中心、物欲至上,沉迷于即时行乐、游戏人生。在恋爱观上热衷于“短平快,一脚踹”,“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有些大学生受社会思潮负面影响毒害,对正确的道德教育产生下意识屏蔽,造成高校德育工作的严重被动局面。因此,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3 积极探求引领社会思潮的对策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②社会思潮属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包容多样绝不是放弃主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积极推进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辩证学习当代社会思潮,正确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一方面,对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的社会思潮,积极吸纳;另一方面,针对敌对的社会思潮要给学生讲清楚其来龙去脉及其反动本质,“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因为其来源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说,本质上看当然是必须否定的。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其真正认识和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投入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

3.2 加强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介绍、分析、解构社会思潮

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一般不大注意了解非主流社会思潮的状况,就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由专门的队伍从事这类课程的教学,形成了独立的话语体系。而大学生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非常广泛的信息。非主流社会思潮借助于一些大众文化产品、生活方式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资讯媒体对大学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其知之不全、悟之不透,反而觉得很深刻、很哲理,因而仿效、盲从。

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③高校应加强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介绍、评析和批判非主流社会思潮,在教育内容、方式和机制等方面作相应的调整。通过鼓励、引导学生敢于与西方各思潮展开交流、对话,对其进行解构、批判,削弱其隐藏文化霸权的话语效果,引导学生积极选择、吸纳那些维护、补充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为我所用,把现阶段的“引进型社会思潮”转化、整合为“输出型社会思潮”,捍卫和实施我们的话语权。④同时,把这些适合我国国情、“为我”的社会思潮向世界传播、辐射。教育内容上:给传统教育内容增添新元素。现有的教育内容,特别是“两课”的内容上主要是正面的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把各个时段上出现的社会思潮列入教学范围。但学生在课堂外又经常接触这些思潮,在没有正确点拨的情况就容易出现误导。所以与其“堵”不如“疏导”,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向学生介绍、引进各社会思潮,主动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对其进行分析、解构,使学生能分辨良莠,把他们先进的思想整合到主流意识形态并加以优选到教材中去,真正起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目的。

3.3 增加德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其现实社会性和生活化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和渗透政治原则性,同时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教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思潮其内容具有社会现实性,大多紧扣社会现实问题和人生的困难境遇问题,有些内容契合了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需求,所以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和精神关注。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做适当的调整,变纯粹政治性内容为一定的生活化关怀,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它们跟学生越亲近,越生活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就越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种亲近往往又是通过间接政治社会化的丰富样式表现出来的,从而直接对接着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心理感受,使大学生容易产生明显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和多样化是吸引大学生注意,并且有助于建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愿景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与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关系的外部律令及要求的话,就无法达致“建立共同愿景”的境界,至于应该丰富和补充哪些教育内容,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至少需要将上级的教育要求具体化和细致化,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的粗放教育模式。⑤

3.4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有意识的加强新媒体话语权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这一重要课题,敏锐地抓住了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善于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意义重大。目前的高校思想教育网站缺乏针对性和与“网民”的沟通与交流。为此,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政工干部中,遴选理论功底和文字能力较强的人员,组成网络评论员队伍。让他们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围绕着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在网站上发表观点正确的文章,牢牢把握网上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网上舆情强势。高校不但要引导社会思潮,而且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努力去创造新的社会思潮。要根据我国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理论研究,直面问题,解疑释惑,不断提出新概念、创造新理论,形成新体系。然后层层传播开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5 创新教育方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只有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才能站得住脚跟。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才能最终说服自己。当今一些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共鸣并形成误导,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多,理想主义色彩与情绪化思维活动较浓,对社会思潮中的一些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常常脱离社会现实。因此,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及时宣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绩,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街道、企业、厂矿、农村、乡镇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激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自觉地否定和抵制一些社会思潮的错误倾向。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从而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注释

①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②宋萌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7-2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第5篇:观潮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青年;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14-01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解读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叶兴盛于西方世界的一中文化思潮,他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中。它是完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对这些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结构的一场文化运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扩张、文化工业的兴起,是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众消费品,这加速了后现代主义的传播。

(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完全独创性的思潮,是与多种社会思潮和流派交融的结果。后现代主义吸取了社会批判理论、法国结构主义、法国存在主义等相关流派的观点,整合出自己的文化思潮特征:(1)反对理性和传统。否定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以理性为根本原则的文化运动主旋律,反对惊险的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2)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主体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观点―自我和主题理论。后现代主义作品消解历史,使得历史―自我的生成关系自动断裂,从而消解了自我的历史性与时间性,自我只是存在于现时的瞬间存在。后现代主义甚至直接消解自我,造成自我的破碎和零散化,自我不是一个 具有人格、感情和感觉的“自我”而存在,而是一堆散乱的、毫无秩序的木块而已。后现代主义“既没有个体的主体,也没有集体的主体,人只是历史的产物。”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的积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结论和批评,也有助于青年加上对资本主义本质的了解,对列宁“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观点的理解和支持,作为一种思想趋势,其反传统、反权威等思想在世界大范围发展传播,作为多元化思潮的一分支,后现代主义思潮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社会、文化、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生态、未来趋势等多方面内容,知识范围广博,使得青年学生开阔了眼界,促使他们具有更加理性的现实思考,也唤醒了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对于青年的个性彰显提供精神支持,有助于青年的个性培养。所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的积极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的消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倡导个性解放、绝对自由等等观点,高扬精神自由,容易误导青年走向绝对虚无,形成性格叛逆。后现代主义强烈的渗透着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导致青年的人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偏离。盲目地追随着后现代主义,以至于他们对什么事都抱有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放弃了自己以前所要追求的崇高理想。不追求、不思索、麻木不仁,这在他们的学习工作中有充分的体现,现在好多大学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六十分万岁”,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反传统、反理性、反主体性,也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主义、享乐主义的产生。如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自私自利,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实惠; 出了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丝毫没有责任意识。所以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三、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消极作用的对策

(一)正确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

青年因为其马克思主义根底薄弱,涉世未深,学识尚浅,当他们面临复杂的社会思潮理论观点时,往往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分析和消化时就接收下来。这样就造成部分青年学生对自身和社会历史都缺乏一个辩证的认识,因此对当代社会思潮常常从好奇心出发,抱着强烈的求新意识。这种新奇感最初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现为接受快、崇拜多,分析批判不够。所以需要我们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以不变应万变”。用辩证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吸取其精华部分,坚决抵制腐朽的、错误的思想文化。

(二)重视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辩证法常说,内因是事物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对内因的发展也起重要作用。所以在培养和引导青年正确的思想的时候,也要注意外因的作用,忠实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1)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校园文化高雅氛围

大部分青年都生活在学校环境之中,所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校园文化高雅氛围是应对后现代主义对青年消极影响的有效对策之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学生的影响,就要注重努力营造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的主导。通过这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

(2)关注家庭教育的渗透,创建社会和谐氛围

第6篇:观潮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社会思潮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社会思潮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特定时期、地域里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一种承载了一定阶级或基层特定利益诉求、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的思想倾向和潮流,或积极或消极的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也纷至沓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思潮:

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局限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框架内,以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用共同参与的经济民主来补充议会民主。这种社会思潮干扰了一些师生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特别是对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产生了迷惑效应。

2.新自由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经济主张全面“自由化”;政治上全面否定公有制、社会主义和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则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以极端个人主义为表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贬低和否定集体主义,这与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提倡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背道而驰的。近几年,这种思潮在我国高校校园有所影响,严重侵蚀了部分高校青年师生的思想意识,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3.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这种社会思潮兴起于西方,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学生和教师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鼓吹知识分子应当是超阶级的,是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而我们认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我国高校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青年嘘声以获取和认同这种思想观点为时尚。对于这一思潮的严重危害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4.思潮。是近年来在我国高校知识分子和学生中兴起的一股思潮。这种思潮对近代中国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以“重新评价”为名,肆意歪曲历史。从其表现看,主要是否定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同时美化和歌颂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其目的归根到底就“客观”“公正”为伪装,在高校中骗得了相当市场,在高校师生中的影响之坏,危害之大,不可不防。

5.大陆新儒学思潮。其基本主张表现为崇儒反马和儒化共产党。大陆新儒学的提倡者和传播者主要是一些高校学者,尽管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不是那么广泛,但对于它的严重危害,我们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另外,以对金钱的盲目迷信和崇拜为中心的拜金主义思潮,以精神空虚、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最求“贵族化”生活为表现的享乐主义和以片面强调个人价值,否认社会价值,忽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表现的极端个人主义在高校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市场,严重影响着青年师生的健康成长,危害着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

二、用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正确对待各类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十七大继而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效途径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高校中存在各类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引领,帮助大学生确立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从而有效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

1.要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通过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讲解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特色理论。要避免纯理论的灌输,以更加浅显、易于为大学生接受的灵活方式和形式,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要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认识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具体论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才能有更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抵制住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3.要用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成果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社会思潮的发展也是直接反映了现实物质世界中不同群体利益的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不例外,他本身就存在于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之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就很难找到现实的物质基础,也很难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动力。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建设,用发展事实和发展成就来增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在发展中引领社会思潮,要善于通过举办改革开放成就展,从而自觉学政方针、拥护党的领导。

参考文献:

[1]吴云志,夏英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7(2).

[2]胡茂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9(4).

[3]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7篇:观潮教学反思范文

摘要:多元化社会思潮作为反映社会的重要社会精神现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各种社会思潮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此,高校在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方面,不能总是被动防守,更要主动出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引领新的社会思潮,这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关键词 :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化;高职学生;引领

基金项目:2014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建丽,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朱登胜,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74-04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发展,当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也随之汹涌而入。各种社会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热点现象和焦点问题的科学认识、理性判断和深入分析,大学生是对社会思潮最为敏感的、受其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多元化社会思潮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现实中又不断发生碰撞,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在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方面,不能总是被动防守,更要主动出击,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性质及发展趋势,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吸收各种思潮的优秀思想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社会思潮的特点及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之原因所在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社会影响力的思想趋势和行为意识倾向,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下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属意识形态范畴,反映特定社会背景下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某种利益要求和思想主张。[1]

(一)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特点

社会思潮产生于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实质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当前的社会思潮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立体化。多元化社会思潮在借助书籍、报刊、大学讲座等传统渠道进行传播的同时,还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等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意识、思维模式、语言特点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虚拟性及多元性等特征挑战着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来看,当今的各种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的距离非常贴近,紧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与创业、贫困与发展等问题,表达方式更加通俗易懂,甚至在语言表达上有的更趋向“煽情化”。

2.影响力扩散的渗透性和广泛性。社会思潮影响的又一重要特征是渗透性,它的传播常借助于社会思潮内容的现实性,又凭借着表现形式的生动性,而不是靠某种强制力量来推动进行;社会思潮的这种渗透力,表面上看起来貌似中立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的中性,以及漫不经心似的传播形式,这种“悄悄地进村”的看似零敲碎打的行事风格,实际上最能影响大学生的思想。[2]正如当今的消费主义思潮那样,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反感,而以为是一种观念更新和进步的标志。

3.观点表述方式的生动性和新颖性。各种社会思潮的观点表现富于变化并具有生动性,符合高职学生喜欢动态活跃的心理需求。许多学生认为:“网络是当今获取外部知识的主要平台,而随着网络上新闻和消息的铺天盖地,许多社会思潮不需我们自己去发掘,只要浏览与观察,即会被吸收与采纳。有时看中国新闻会产生有些质疑,而接触新媒体特别是外媒体后却会引发许多共鸣。”社会思潮的传播内容及其表现形态的新颖性,契合了高职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新东西的敏感性,从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谈及社会思潮影响的时候,常常会被各种社会思潮的新颖性所吸引,尤其是西方社会思潮更易激发高职学生的好奇心理。

(二)社会思潮对学生产生特殊吸引力之原因所在

社会思潮对高职学生具有的特殊吸引力,主要是由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社会思潮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高职学生具有追求新、奇、特的特点,具有反传统精神、敢于挑战“权威”与“正统”的意识。同时,高职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型,接受外界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更易接受某种社会思潮;另一方面,社会思潮所具有某些特性,使社会思潮同样需要实践载体,需要实现自己的物质力量。

高职校园和高职文化的特征有利于各种社会思潮“登陆”校园,并融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这些特征包括:大学生活的独立性,校园和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学生具有某些乌托邦式的幻想,大学所特有的某种批判精神,等等。这些都适宜社会思潮在学生中的传播,成为某些学生的思想精神家园,甚至对有些学生来说,接受并传播某种社会思潮已成为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二、多元化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碰撞的影响分析

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导致了社会思潮内在内容的多元化、外在形式的多样化和传播途径的网络化。当今各种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不断产生碰撞。而多元化社会思潮是一把双刃剑,每一种社会思潮都是一种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有害的思潮会造成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紊乱,使之产生信仰危机,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加重了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难。当前,大学生面对现实有太多的困惑和无奈,如果再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容易造成价值扭曲,感到前途渺茫,导致灵魂迷失。多元化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产生碰撞在社会现实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淡化了国家民族意识

全球化客观上增强了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高职学生的全球意识,增强高职学生的维权意识的。但也影响着高职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动摇了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淡薄了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淡化了高职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侵蚀着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二)有害的思潮会造成思想观念紊乱

高职学生对问题的了解不能全面深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看待问题不够理性客观,容易被某种激进思想所引导,产生愤青的心理、甚至吹毛求疵。高职学生在表达爱国之情时,容易展露出狭隘的民族意识。对待国际争端喜欢用对峙的思维方式,甚至有些学生期望政府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迅速散播,这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日益凸出的社会矛盾也给高职学生带来了思想上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给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带来一定的迷惑和误导。

(三)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高职学生通过互联网发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伦理、环境问题和社会民生问题等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发表自己的言论并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历史知识的缺乏是当今高职学生的一大普遍现象,尤其是当代史、改革史,在相当一些高职学生眼里仍属于盲点。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发展迅速,社会思潮传播渠道更宽广、渗透方式更隐蔽,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实和利益诱惑,高职学生在思想领域上存在的问题,势必造成了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四)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

由于网络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张扬自我个性,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

(五)价值取向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

对物质的享受和功利的追求,使得高职学生潜意识中主张一切从利益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受此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也实用化和唯功利化。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利益问题尤其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问题逐渐成为了广大高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转型时期固有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使其产生极大的思想困惑和心理落差,成为多元化社会思潮渗透影响大学生群体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的重要缺口。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早就明确提出要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属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包容多样也绝不是放弃主导。高校在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方面,不能被动防守,要主动出击,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努力去引领新的社会思潮。

(一)客观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来源和实质,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批判、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对于涉及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的思想文化现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各种社会思潮。客观理性地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危害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所在并加以引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各种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出现的领域也不完全相同,但最后指向仍侧重于思想政治领域,对我国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着某种程度的干扰、消解和抵消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客观认识社会思潮对高职学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批判、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能,有针对性地澄清及批驳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错误观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对社会上活跃的非主流社会思潮的状况进行分析。在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的今天,通过互联网、杂志、报纸、电视乃至口耳相传等各种渠道,学生们或多或少地接触了某些非主流社会思潮的观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不一定能够准确说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之类的名词,但这些思潮的某些观点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借助于似很“精辟”且富含“人生哲理”的只言片语加以表现,非常容易容易激发起学生思想的兴奋点。[3]只有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对此加以分析和评判,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跟踪研究,分析社会思潮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机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评价西方社会思潮及当今我国社会思潮的新情况、新现象,消除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

(三)要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主阵地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并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认识

高职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仅凭个人道听途说和自我感受,就认为一些社会思潮的只言片语很深刻、很有哲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内容上看,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调研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当下中国社会、了解社会民生现状为主要内容的;以深入民众、服务民众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以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等等。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加强对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学生深入实践的社会调查研究,使我们的学生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来揭示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实质。

(四)加强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为高职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社会既是各种社会思潮滋生和传播的大舞台,也是高职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社会思潮的主要渠道。调查研究表明,课外时间是高职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主要渠道,报刊书籍、影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接受各种社会思潮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积极弘扬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高职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和危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例如,在报刊杂志中尽量避免不加分析地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宣传介绍;在网络建设中注重倡导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文化,杜绝低俗恶搞和色情现象的发生。在影视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注重对影响作品的思想倾向和格调的把握与审查;在引进翻译西方社会思潮的同时,加强对西方思潮的分析批判;努力做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4]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大使命,造就一批能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坚持立场、坚定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引领行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53-58.

[2]李本松.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17-119.

[3]刘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思潮的冲突与整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0):37-38.

第8篇:观潮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潮;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79-03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对于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式的综合表现,其根源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存在状况。目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是,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存在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当下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化,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多方面的复杂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评价标准,阐明这些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基础,把握其思想实质,揭示其消极影响,从而对其有所鉴别、有所判断。

一、西方主要社会思潮的基本观点及本质特征

当前,有三种主要的西方社会思潮特别值得我们警惕,这就是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思潮。

1.新自由主义思潮基本观点及其消极影响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潮,最早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其基本观点是:在经济理论方面,极力否认公有制,大力宣扬私有化;在政治理论方面,极力否定国家干预,大力宣扬自由化;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否定社会主义,大力宣扬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不可否认,新自由主义对解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危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却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的矛盾和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东南亚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蔓延开来,给这些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危机,并进一步演化为政治动乱。中国虽然没有遭受新自由主义的严重影响,但是,在很多方面也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倾向,并且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危害性。如,新自由主义者奉行个人利益至上原则,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主张在经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西方“全面接轨”。我们必须认清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它是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经济范式、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

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及其消极影响

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盛行的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但是它真正被人们所关注,是在1991年剧变之后。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蔓延开来,并呈现出泛滥的趋势,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轰动。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在指导思想上主张多元化,排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政治上鼓吹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否定工人阶级领导;经济上主张混合所有制,否认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上极力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把社会主义仅仅看成是一种道德需要,鼓吹用价值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它标榜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不偏不倚、貌似中立的立场,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实质上,民主社会主义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社会主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其本质上还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

3.思潮的基本观点及其消极影响

思潮是一种与20世纪初以陈序经和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同一衣钵、相互呼应的错误思潮。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全盘西化”论逐渐受到抑制。但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我们党拨乱反正、转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在西方势力企图“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论”、“死亡论”和“终结论”的国际背景下,又开始在中国沉渣泛起。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思潮开始有所抬头。究其实质,并非“虚无”以往的所有历史,而是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肆意歪曲历史。它否定和贬低革命,歌颂改良。宣扬革命是一种单纯的破坏力量,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指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应“告别革命”,走向改良;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夸大错误与挫折,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竭力美化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对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加以颂扬,评功摆好。显然,“虚无”的是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这种从根本上歪曲、颠倒历史的做法,实质上是想达到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大学校园是当下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积极的影响而言,主要表现在:上述社会思潮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领域从多个视角予以关注,内容广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促使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然而,比较而言,上述社会思潮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更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意识的混乱,动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我们肯定社会意识的多样性,接受不同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相互吸纳、融合,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拥护指导思想多元化。西方社会思潮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言论,借用民主、自由、人权等在意识形态中不断渗透,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地位,使得一些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继而信仰迷失,形成信仰多元化的倾向。

2.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但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述社会思潮乘虚而入,削弱了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增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困惑和质疑。部分大学生因受民主社会主义的迷惑,对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不足,认为在中国应该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模糊认识、迷茫心态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动摇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决心。对此,我们必须揭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本质,吸取苏联历史教训,把握动向,及时疏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而则抽取历史某一片段,片面地加以歪曲、否定、虚无,使学生对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产生质疑,对近现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产生质疑,消解民族特性,损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消解了部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导致其价值取向发生偏移

新自由主义思潮所强调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和自由至上论,向大学生推销 “舍我其谁”、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助长了某些学生盲目追求自身发展,损人利己、自由放纵的反集体主义倾向,同学关系冷漠,集体参与意识不强,更有甚者将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看成是唱高调、走形式、虚伪的表现,传统的以他人为重、奉献精神则备受冷落,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原有价值观的失衡,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发生了错位和扭曲。

显而易见,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心灵、意识、健康成长有着侵蚀的作用,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对已有信仰产生怀疑,甚至全盘加以否定,而崇尚西化。更需警惕的是,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加之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容易受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拨和利用而产生过激的、非理性的行为,成为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如果这种消极影响通过大学生进而辐射到整个社会,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三、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上三种主要的西方社会思潮都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不同反映形式。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价值观看作是唯一的、普世的价值观,并以文化渗透甚至是武力传播的方式向世界推行。高等院校则是西方敌对势力向我国渗透、推销的重要目标,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对此,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

当前,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引导,从多个方面加以应对,以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要高扬主旋律,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校园思想文化氛围

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活动,坚定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的信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另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净化思想,进而达到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的目的。党的十报告首次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集中表述,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升和凝练。该表述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践行,能够有效地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肩负着释疑解惑的责任,对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必须加以引导,尤其要澄清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困惑、模糊认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断提高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通过主渠道教育使学生明确:在当今时代,提倡什么价值观,反对什么价值观,倡导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从而使之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更加理性地把握人生方向,端正价值追求,实践人生追求。

3.要对各种社会思潮深入分析、区别对待

面对多样的社会思潮,我们提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于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民主、平等、自由要加以弘扬,而对于否定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则要进行彻底而严肃的批判,化解消极的反主流意识形态。可见,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我们要采取理解、宽容的态度。针对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分析其主要思想观点、表现形式、社会作用、基本特点和演变规律等,使大学生对这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提高学生思想上的免疫力和鉴别力,积极予以正确的应对,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容否定。此外,还要加强高校的自身建设,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切实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们的关心,并从中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9篇:观潮教学反思范文

一、当今社会思潮的概念及特点

就我国学术界研究现状来看,社会思潮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国内学者对社会思潮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研究成果颇丰。梁启超是我国公认最早研究社会思潮的学者,他指出:“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1]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社会思潮的发展与时代变革有关,它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并适应社会的变革,其理论形态具有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学者在对社会思潮的理解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社会思潮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比较认同的是,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它从一个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信念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2]。

社会思潮的形成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背景,它传播、反映了社会中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并呈现了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探索及深入,国内社会思潮和国外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和融合使得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复杂多样性。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思潮积极与消极并存。目前我国最为活跃的是国内社会思潮,先进思潮与落后思潮同时并存,正确思潮与错误思潮相互交织。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有科学向上、健康积极的社会思潮,例如:生态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思潮;也有反动落后、消极腐朽、错误的社会思潮,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们彼此共存、彼此对立,互相激荡,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与影响意义不同的社会思潮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积极与消极社会思潮。二是社会思潮研究内容的多样性。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包含的问题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宗教和科技等众多学科领域,按照其不同领域可以划分为哲学思潮、政治思潮、经济思潮、伦理思潮和科技思潮等。其中也不乏同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内容的社会思潮,并且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细分到某个思潮内部,还可以具体划分出许多思潮。

(二)变动性

根据社会思潮的定义,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的激化以及社会条件的改变,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种社会思潮被另一种社会思潮取代,必然呈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例如,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的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四人帮”粉碎以后,社会条件发生变化,在社会上又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3]。当然,各种社会思潮之间也存在相互转化的现象。社会思潮根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中国社会思潮和外国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转化,既包括国内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包括国内外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转化。改革开放使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网络的发展为不同社会思潮的交流提供了平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极快的速度在中国的传播、扩散和蔓延。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享乐主义思潮和拜金主义思潮。由于社会条件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以及社会思潮相互转化的速度在加快,从而导致了社会思潮具有了易变动性的特点。

(三)内隐性

从社会思潮本身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积极健康上进思潮、中性思潮以及消极落后思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性质各异的思潮并非总能把其特有的性质明显的表现出来,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时期他们是以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以错综复杂不易分析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增加了判断、把握其性质的难度。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了各国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社会制度的互动与交流,社会思潮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意识形态和界限划分方面也越来越没有清晰明确的界限,而更表现出一种为了适应外部的需要而体现出内隐性。

二、当今社会思潮影响下大学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不仅涉及到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有所涉及。大学生阶段,青年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因此他们成为了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群体。社会思潮的这些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们开阔了大学生的政治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由于一些社会思潮本身具有多样性、变动性和内隐性,再加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他们选择社会思潮时常常具有盲目性和从众心理。因此,当代社会思潮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例如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

新自由主义思潮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的一种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它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非常大。新自由主义把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对象,它倡导自由的经济、市场化经济和私有化经济,否定国家干预[4]。新自由主义者否定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们主张社会演进的自发秩序。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拜感大大降低,他们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而盲目地追随资本主义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并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味地认为资本主义是更公平和自由的,是更好选择。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不相信,甚至反感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新自由主义使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扭转,更严重地威胁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非常活跃的特殊时期阶段,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更多地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个人意思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极容易片面地认同这种观点。从而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破坏了这种自由和民主,现在政府是对民主和自由的压制。这种思想观念严重地影响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也遭到动摇。

实用主义把时效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包含着强烈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认为个人是社会存在的目的,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只关注自我发展,把自我发展放在第一位,毫无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注重社会对个人发展要求的满足,忽视个人对社会的关注。对国家不关心,缺乏政治理想和信念,丧失了对国家的信任感,导致不爱国,甚至认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只重视个人的利益,轻政治理想。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实用主义思潮也使部分大学生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背离了这个时代应该有的精神。大学生注重物质享受,人在物质上的欲望是无限的,不论你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富足阶段,总认为不是最高的、最好的,这样不顾一切盲目地追求下去,结果必定是永无止境永不满足。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重视更高的精神享受,逐步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三、应对政策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5]。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始终是社会思潮的主要载负者之一。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之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重要方面。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越早,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就会越低。当代高校大学生血气方刚冲动鲁莽,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思潮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要把握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保证当代大学生在意识形态上不动摇。教会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理论为自己指引方向。充分了解党的历史,因为只有当学生充分了解革命先贤们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信仰才能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充分了解当只有充分了解当代中国领导人的伟大抱负和政治蓝图才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有信心。高校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障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至高无上的信仰,逐步成长为一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栋梁之才。

(二)积极引导并增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鉴别能力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涉及。有积极健康的社会思潮,但也不乏消极腐蚀性思潮的存在。大学生群体虽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但是他们思想单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他们也会迷惘毫无鉴别能力。因此学校应在课堂中,社会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社会思潮。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时候要用有理有据的理论来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和批判引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所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应该让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合理评价和主动回应。

(三)管理和规范社会传播媒介的发展

网络、电视广播、书刊杂志这些都是大学生活的社会思潮的途径。互联网时代为人际沟通以及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进行交往、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言论自由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但是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并没有受到有效监管。但是国家在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公民权利行使的同时,也应该坚决禁止别有用心之人借助行使权利行不轨之事。大部分的大学生思想并不成熟,社会阅历极少,对是非善恶的辨别力也有限,容易受到不法言论的影响。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体系,对网络媒体和其他社会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监管,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坚决打击利用网络媒体散播西化言论、制造不良社会思潮的行为,净化网络媒体环境,避免不良社会思潮利用网络误导大学生,为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提供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培养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