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读课教学论文范文

精读课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精读课教学论文

第1篇:精读课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育要满足社会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要求。本文立足于文化词汇教学,对于在跨丈化环境下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文化词汇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且时文化词汇教学活动采用的策略及方法提出了建议,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在教学时对文化词汇的关注程度,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革开放使社会越来越需要交际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其文化的了解。许国璋教授于八十年代初就针对词汇的文化内涵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胡文仲教授也指出:“无论文化教学或文化研究都有一个层次问题。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文化无所不在,因此,不能认为只在高年级才能谈文化。另一方面。也绝不是不讲阶段性,学生刚一接触外语就立即灌输许多文化知识。总的来说,文化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愈益显得重要,文化教学的比重也随之加大”。教育家们对于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视不断地使文化信息的传递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日渐增长。

一、进行文化词汇教学的必要性

Larry A Samovar与Richard E.Porter在其著作《CommunicationBetween Cultures》中指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circum-stance in which people from perse cultural backgrounds interact with oneanother -Cultural persity has the potential to mak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non very difficult."

文化差异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特性,各自的联想意义或感情色彩就存在差异,人们通常忽略词汇负载的文化意义。例如,Shakespeare is known as the phoenix of literature.

学生们通常将phoenix译为凤凰。而中国文化中的“凤凰”与西方文化的“phoenix’’的负载含义并不相同。凤凰在中国文化中形象十分丰富多彩。我们将凤凰喻为“百鸟之王”,汉语中有成语“百鸟朝凤”;我们还认为所谓“凤凰”,是对同一吉祥生物的两种性别的称谓,雄者为“凤”,雌者为“凰”。西汉的司马相如就有传世之作(凤求凰》;中国人也把凤和代表雄性的龙结合在一起,把整个凤凰都“雌”化,在结婚等喜庆场合总是有“龙凤呈祥”等喜庆的祝贺语或图案,比喻婚姻美满、夫妻恩爱,若是新生儿为男女双胞胎则被称为“龙凤胎”。如果按照中国文化进行翻译的话,上面举出的例子似乎可以翻译成:“莎士比亚被认为文学界的泰斗”。不过,在了解了西方文化后,大家会做出不同的翻译。在西方文化中,"phoenix"又名长生鸟、不死鸟,身披火红色和金黄色的羽毛,每五百年即自焚而死,然后由火中重生。基督教中,"phoenix”就被当作不朽的灵魂,象征着复活和永生,在英语中成了复活、再生、永生的代名词。所以上面的例句应翻译为:“莎士比亚被认为是不朽的文学巨匠”。

可见,学习语言不仅要注意某些词汇在语义和感情色彩上的变化,还要了解词语深层所蕴涵的负载意义,即词汇的内涵意义或社会文化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词汇意义的表达。

二、进行文化词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不但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使学生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信息有很高的领悟能力与接受能力。在进行文化词汇教学时,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中心、逐步提高学生对于文本文化负载含义的兴趣。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

(1)导人法。教师结合教学中出现的文化词汇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相关的英美文化。这种课前进行导人的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有帮助。

(2)渗透法。这种方法可以随时运用。如在讲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课本中有关(独立宜言》的文章时,教师可结合文章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政治背景等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独立宜言》的主张的认识。

(3)比较法。教学中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如通过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同一形象的不同反应,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负载语义。例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四课中有这样一句话:"This was the last straw"。学生们往往会与汉语中的“救命稻草”“千钧一发”等关联起来。其实,这句话来自英语谚语“the straw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0,指的是“骆驼负载过重时,加根草也能把它压倒”。现在人们多用这句话表示“the last problem in。se-ties of problems that finally makes you give up, get angry, etc0,这是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4)参与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对于一些与中国文化有本质区别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场景,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情节介绍,让学生自己编排一些表演性的,展示性的活动。如对于美国总统竞选这一内容的讲解,如果单纯靠教师的语言传授,会显得没有说服力,如果把一些具体的步骤介绍给学生,并加以指导,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下竞选现场,藉此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2、逐步地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一方面,学生要在实际生活中掌握英语词汇与句子的运用;另一方面,学生要把学到的知识再次运用到与他人的交往中,并不断加以丰富。因此,在学生对于文化信息的接收有所提高的同时,文化词汇教学活动要兼顾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切实做到增强他们的语际交际能力。教师可尝试亲身实践法,即结合文化词汇,让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演练,如改编对话、进行表演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借此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并逐渐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运用能力。

第2篇:精读课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 自信缺乏 求乐心理

论文摘 要:精读课课程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高校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现象,本文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讨论了精读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阐述了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优秀的外语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呈上涨形势。高职英语教学相对于本科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如何在短短三年的学习中尽快提高英语高职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挑战,或为未来进一步的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了从事高职英语教学教师们的终极教学目标。

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根据培养目标开设了大量技能性,知识性课程。与众多目标明确,任务突出的科目相比,作为主干的英语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精读课又有何教学特点呢?就这一问题,笔者调查了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陕西部分普通高校英语高职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结果显示60%的学生不明确精读课的价值所在;2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较泛读课,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词汇讲解更为精细的科目;只有1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集听、说、读、写为一体,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科目。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甚至认为“精读课只是高中英语课的延伸”。学生的反馈显示出部分高校高职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和手段滞后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此现象,笔者撰文阐述了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以期能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1 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基础英语(精读课)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1]可见,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应是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目,是所有这些细化科目的延伸。

(1)首先,精读课是听力课和口语课的延伸。语言教学应突出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在精读课上,教师应坚持用英语授课,讨论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讨论,其过程本身就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实事上不仅仅在课堂上,课下教师也应坚持用英语与学生交流。在英语高职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差,全英式教学不适合他们,多是采用双语式教学,但这种做法不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英语使用氛围,顺从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导致教学重心偏向语法和词汇,易使精读课成为词汇课或语法课,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听不懂,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用汉语进行说明,但在转换语码之前,要加上“In Chinese,it means……”,“Next, I will explain it in Chinese.”诸如此类提示性的语言,或者口头上用英语表达,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其对应的汉语意义。此种做法是在向学生暗示:我们要尽可能用英语表达思想。双语教学中不加提示的语码转化则会顺从学生的惰性心理,使教师有“以身作则”之嫌,致使学生一有困难就采用母语表达,而不是动脑采用其它英文表达形式。[2]诚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teacher talk),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且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程度和进展采用适合学生的易被接受的措辞和表达形式。持之以恒,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定能有长足提高。[3] 转贴于

(2)此外,精读课还是泛读,写作和翻译课的延伸。正如一些学生所言,精读课是较泛读课而言,对文章分析更为透彻、词汇讲解更为细致的科目。泛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是各种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和词汇量的扩充,而精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则是词汇、短语用法更为详细的介绍;句与段表达、内容及功能上的细微分析,与作者整体谋篇布局的关系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方法等等。精读课还会涉及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可依据学生具体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让学生进行缩写,仿写等练习,又是对写作课的延续。此外,教师常会让学生对一些长句,难句或段落进行翻译,以测试学生实际理解程度,这个过程又考察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亦是翻译课的延续。

(3)最后,精读课还是语法课的进一步延伸。此点置后,并非因其不重要,而是几乎所有精读课教师已经做到了。且往往有过之,无不及。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每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和理解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每句话的语法结构,澄清句中各成分的作用和关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法课”上所学知识的检测和实用训练,可谓是“语法课”的延伸。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教师易倾向于把重心完全放到语法结构的分析上,且为了快捷澄清某些语法知识,又采用母语作为交流媒介,结果学生在精读课上除了习得一些语法知识之外,感觉收获甚少,长此以往,不仅导致学生厌学,且妨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即便是讲解语法也应使用目的语进行。授课之初学生理解虽困难一些,但随着对语法术语熟悉程度的提升,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英文讲解也就容易理解了。而且对于语法问题,教师只需对长句,难句,单元要求掌握的句型进行重点分析即可。文章分析完毕,务必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让其思考质疑,而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可直接解答或找学生代答。找学生代答效果更好,常会出现一人提问,全班讨论的情况。有时学生没提到的而教师又认为学生有必要注意的,可由教师再质疑,往往又形成了全班讨论的局面。这种讨论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热情,更是培养了他们在阅读中逐字逐句推敲的好习惯,为他们巩固语法知识、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甚至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 结论

明确了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只重词汇和语法,而轻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明确“精读课”的教学目标,就不会偏离英语高职专业的培养任务和目标。坚持精读课课程的“综合性”教学与训练,并通过与其它科目的相辅相成,最终促成学生整体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实现英语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3篇:精读课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授课方法 兴趣 交际能力

语言学家们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学好一门语言。因此,在语言教学中,阅读教学历来被看做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日语精读课又是阅读课中的主要课程。这里我想就大学日语精读课教学在选材和授课方法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如何改进谈几点看法。

一.教材的选择

精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选择。教材选用得恰当,不但会提高学生对精读课的兴趣,而且会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调查表明,尽管影响外语教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归结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曾经说过,“兴趣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材选择必须从读者的兴趣出发,确定好兴趣标准。

二.精读课的授教方法

精读课的授教方法上存在着不少不合理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常精读课的教学模式是先叫学生预习课文,课上教师还会叫一个或几个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是教师对阅读材料中的难点逐一进行解释,最后是让学生做语法、词汇和阅读理解题。

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上课时学生阅读已不再是获取新信息的交际活动,这样做不但会破坏阅读的交际性,影响阅读技能的培养,而且还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阅读的兴趣。教师采用这种做法,旨在让学生弄懂这篇文章,而不是培养学生的日语阅读技能。课上学生朗读,对于练习语音、语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阅读理解并无多大的帮助,而且会降低阅读速度。教师对阅读材料中的难点逐一进行解释,这种满堂灌会使阅读课失去意义,剥夺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每篇文章中都会生词,如果总是教师解释了,或让学生直接查字典了,学生就培养不了根据上下文懂得它的意思的能力。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分析语法和讲解词汇上,影响了阅读的最终目的――获取信息。阅读后的回答问题,教师关心的常常是学生是否得出正确答案,忽视了检查学生的理解过程以及对语言功能知识的运用能力。

由于这种方法授课的精读课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我们已试着把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学生自我学习,教师启发指导,将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巧妙地结合起来。传统法和交际法虽然在表面上看是完全对立、相互排斥,但从本质上看来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我们在教学上将它们结合起来综合使用,而不是走两种极端,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法的教学步骤是:

(一)明确阅读目的是指教师在让学生自己阅读之前给学生一定的任务。设计什么样的任务是很关键的,这些任务应是针对阅读技能、信息摄取,应尽量避免过多的语法练习。教师当然要结合每篇课文的具体题材、内容、语言特点灵活掌握。

(二)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寻求信息,准备回答各种问题的过程。在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之前,学生是借助于自己所具备的知识与经验,与作者进行交际,获取有关信息。

(三)小组讨论,当然也包括一对对的讨论,就为学生实现与作者的交际提供了别人的启发和帮助。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所讨论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生活、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就会更加丰富,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机会就更多了。另外,小组讨论还把阅读理解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起来训练,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递者,培养了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由于小讨论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而且有了充分参与的机会,这比在传统课堂上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好得多。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监听,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四)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不应局限于解释语言难点,而应花一定时间和精力分析课文结构、中心思想和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对语篇结构的敏感度。同时也应注意向学生传授对象语言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语言交际风格,拓宽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但对教师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透彻理解课文,并且要通过一定的技巧启发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上要花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例如,为了组织好小组讨论,教师要拟好提纲,甚至有时要列出可供学生参考的词语。

这样的教学步骤将传统法与交际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了,既强调了阅读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交际,又提供了一定的时间给教师讲解课文难点。

随着精读课授课方法的改进,我们也相应地改进了考试方法。以前考试过分强调语言点的掌握,考试中考记忆的占据了很大比例,没有考察学生实际阅读水平。现在的考试,我们突出阅读,而不光是语言点。

如何改进精读课教学,以提高日语阅读教学质量,一直受到专家、学者和教师们的关注。本文根据个人教学实践,谈了几点看法,希望对日语精读课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许林书,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研究》,1998年1月。

第4篇:精读课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略读;指导;方法技巧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侧重于阅读知识和方法技巧的指导。因此,教师教学略读课文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重视略读课文在单元中的位置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绝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教师在课前要细细研读,这样才能做到该“精”的精,该“略”的略。

二、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

略读课的设计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

如,教《好汉查理》一课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找出查理原来是个怎样的孩子;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查理后来是个怎样的孩子;最后小组合作讨论,谈谈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从而凸显这个单元“爱”的主题。

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阅读活动前,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在阅读活动之后评价一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那么,教学略读课文时要不要拓展?我认为教学中拓展资料,不是要不要拓展的问题,而是朝哪个方向拓展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学生收集到以下资料:香港的历史、香港是航运中心、香港是贸易中心、香港是金融中心。

因为,后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书上已经出现了,所以,没必要拓展,第一方面的内容就应该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香港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第5篇:精读课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时间分配 阅读过程 阅读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6期发表了王鹏伟的《“名著阅读与人文素养形成研究”结题报告》,文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原来脑子里一些零碎的想法渐渐变清晰起来。

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讨论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各占上风,到今天的和谐相处,总算是有了个结果。可是我以为,今天的语文课仍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外衣下的工具性教学。语文课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在,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实验失败是小,耽误了一批学生的前程是大。也难为吉林毓文中学敢为天下先,并取得了成果向碌碌者证明了前方道路的光明。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实力去做这样的尝试。那么我们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还语文课堂以阅读呢?结合毓文中学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怎样还语文课堂以阅读进行阐述。

一、语文课阅读应占的比重

按吉林毓文中学的经验,阅读课所占时间约为全学年课程的50%,那么在没有条件及政策支持下要开展教学试验,阅读时间应占课程时间的多少才合适呢?我以为比例不能减,反而得增。这个增是在教材范围内的增,而不是单纯名著阅读上的增。

以单元教学为例,我们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中一或两篇侧重精讲,将余下课文作为学生自行阅读的内容。这样,我们的课程安排便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精讲课文(30%)、教材阅读(40%)、课外阅读(30%)。原来近70%的教师替代学生阅读和体验,而学生个性阅读时间不足30%的情况就反过来,无形中阅读比重就增加了。在一些课改实验区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鲜见,因为统一教材和实验教材同时使用,教师往往会采用类似的方式以保证“两不误”。

二、如何阅读

1.精讲课文

因为需要给予学生阅读的钥匙,这就考验教师在精讲课文上的选择。需要精讲的课文不一定是教参上要求的“重点篇目”,却必须是技法集中、个性突出的课文,通过这篇课文,教师须交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能让他们根据此法举一反三地进行阅读迁移,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的是教师“教”的作用,及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2.教材阅读

精讲课文之后,学生的阅读任务不应该仅仅是余下课文的阅读,而应该由两个阶梯性部分阅读组成——未授课阅读和精讲课再创造阅读。

未授课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精讲课中概念性、技巧性知识的掌握。在这一部分阅读中,教师必须以一个“导”的身份参与进来,不代替学生阅读,却引导其阅读方向,所以在未授课阅读中教师必须用时间,但所占用时间不应超过整个教材阅读时间的20%。这一部分阅读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过渡。

精讲课再创造阅读则是阅读的精髓所在,它应集中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应该是完全开放的,真正独立的。它必须有学生的独特发现,甚至是反传统的理解。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关键就在这个部分。

3.课外阅读

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大量完整的时间段系统地去解读文本,而且还要关注到学校教学的规划,所以课外阅读必须紧跟教材。鉴于阅读时间的限制,我们也不可能像吉林毓文中学那样列出书目让学生自行选择,自由阅读,然后才去展现成果,而是应该联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来规定阅读的内容和时间。所以课外阅读选材的原则是与教材相似,容量小,体裁全,涉猎广,艺术和情感水准都高的文本,可以是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是当代精美小品。

例如,如果教材在编排上接连有两个小说单元,我们就可以规定学生本教学周期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又可根据教材的侧重点,细致到规定学生看中外名著或者是看时代感强的小小说;如果教材在编排侧重散文,我们就选择散文大家的作品作为辅助阅读内容。这样一来,阅读范围集中,不但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也方便教师的检查。

这一部分阅读要充分体现1、2阶段的阅读成果,而以2阶段为主。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这样的阅读方式,甚至可能不知道怎么入手,吉林毓文中学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可以带学生走进图书馆或网络,自己搜集资料;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老师的魅力,辅以专题讲座;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体验和感受个性阅读的乐趣,进而跃跃欲试。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身份应完全从“教”和“导”中脱离出来,作为阅读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起进入自主、个性阅读。因为一个没有读过文本的教师,不可能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一个没有个性阅读的教师,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一个没有自主阅读的教师,更不可能给予学生阅读中肯而客观的评价。

三、如何检查

精讲课文部分的检查应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主,关于这一部分的练习,市面上和教师自己的日常教学有很多心得,可以完全沿用。

教材阅读必须有相关的检查作业,这个作业为了体现教学的知识点,可以根据考纲要求出练习,但更重要的内容,应该以开放性的题目来检查,比如以小作文或者其它更具特色的作业形式(网络搜集资料、辩论赛、课件展示)完成;如果专题比较大,甚至可以以合作论文的形式展现。

课外阅读部分的检查因为机动性强,不仅仅是课内进行,占用课外时间也很多,学生是否真的按进度完成很难把握,所以在检查上要及时跟进也有难度。同时,对于大部头阅读,学生本身就存在畏难心理,容易依赖或迷信专家的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的作业形式就可以更灵活,除了教材阅读部分的特色作业外,还可以结合阅读进度,定期给出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利用qq组织集体讨论,或者成立专门的博客发出主贴,让学生以跟帖的形式百家争鸣,最后可以用文集的形式将所有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火花”集合展示出来。

四、如何评价

鉴于阅读的自由性和作业的灵活性,教师要对学生评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它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兼容并包的心,能够沙里拣金,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些“异端学说”生存的空间,以激励他们的阅读热情;同时还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智慧的头脑,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中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危险信号,然后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将其从错误的道路上引导回来。

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就会产生自信,然后产生新的阅读动力,反之,就会消极倦怠,所以我们的评价必须以赏识、激励为主。

第6篇:精读课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精读 略读 高效 质疑 认知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86-02

每一册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五、六年级精读、略读则平分秋色,各占50%。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良苦用心。精读课我们要讲好,略读课也不容忽视。精读课上指导学法,研究写法,要体现“精”讲;略读课上自读理解,培养能力,也要体现“放”练。然而,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却常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一节课40分钟,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略读课文可以处理成精读吗?这些困惑影响了老师们的教学,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那么略读课究竟该怎么上呢?如何上才能省时、高效呢?下面就我的课堂教学体验谈谈具体的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略读课要立足学生认知,进行学法指导

略读是一种应用精读所学到的阅读技能进行广泛、独立地阅读的形式。《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1.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同时还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提出略读要求。提示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点。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的阅读提示: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可以发现,阅读提示里明确指出了阅读略读课文的一般流程:默读―思考―讨论交流。这些提示包含着阅读策略的要求,相关拓展的要求,涉及到学生生活世界里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多维立体的空间,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节奏与习惯,去进行自主研读。

因此,教师必须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完全可以组织简简单单的让学生作主的学习流程,摒弃过度设计,摒弃分析讲解,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在我们的课堂。

2.选典型的课文,由点到面

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但大灾无情人有爱,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3.抓整组课文的相同点,由面到点

首先大致抓住相同点,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然后具体到每篇课文时,告诉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可以有灵活的变化。例如,第二单元“战争中的儿童生活”。略读课上总结出来的学法具体到每篇课文还需有更明确的指导。

二、略读课要立足单元整体,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1.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读到课文的重难语句处、行文的精妙处、布局的匠心处,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没有发现问题,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把学生的读引向纵深,使学生把书读得更明白,把文品悟得更深入。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父亲的菜园》一文,学生根据课题提问后,浏览了课文,学生找到了文章的重点词:“坚毅”“毫不气馁”“贫瘠的死黄土”“狰狞的岩石”“可怖的岩石”等;重点句: “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 “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呢。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仔细推敲这些词和这段话后,学生不禁提问:⑴父亲是怎样精心伺候菜园的?⑵为什么这里说“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而不说“我家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欲望更强,上课时就更认真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些词语、句子进行质疑,进而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在阅读中感受父亲的永不气馁的精神。这篇课文里,还有多处细节描写,也是很好的“疑点”。

2.抓住情节空白处进行质疑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开头、中间过程或结尾处都留有引发学生想象的空白,这也是训练学生质疑能力感悟文章主旨的平台。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对课文的“空白”进行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就能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使孩子对文本人物产生鲜明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挖掘、拓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动笔练写。如《~全神贯注》中的第2段:“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会说什么悄悄话呢?

生:罗丹会摸着胡子说,眼睛不够有神。眉毛稍稍淡了,需要加浓点。

生:哦,表情还不够自然。……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他还会忘我地做些什么呢?

生:他会咬着笔思考。

生:他一会儿用刻刀修改,一会儿用手摸摸。

生:他会皱着眉头对着空气嘀咕。……

这样在调动孩子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的形象。使孩子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中,唤醒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深地感悟人物形象。空白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生长点,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点,也是激发想象能力的闪光点,更是理解文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所在。

参考文献

第7篇:精读课教学论文范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主宰的世纪,是素质教育的世纪。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和造就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力求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全面实施创新教育。近年来,我积极探索“导读――讨论――精讲――测评”四环教学法,并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下功夫,以期进一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二、思想政治课“四环”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四环”教学法的基本操作结构图:

依据“四环”教学法的基本结构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其基本操作过程如下:

1.导读――学生依据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课文。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自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事例一读就懂,无需教师讲解;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可通过学生讨论或教师讲解来解决。为此,教师要精心指导或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构建课文的知识结构体系。那么,如何导读呢?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事先拟好本堂课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学案,提前印发给学生。在学案中,我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导读方法,如情景问题导读法、纲要导读法和目标导读法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在课堂上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依据学案的提示进行自主阅读课文。通过通读、细读和精读,学生自主解决学案中的大部分问题,并初步看清教材整体,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热点,划出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内容要点。同时,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留待小组讨论或听取教师讲解。

2.讨论――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相互研讨、相互质疑、相互启发。

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我及时组织引导前后桌4位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自己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教师依据教学重点选取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如在学习“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是否矛盾?”时,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于是学生们开动脑筋,踊跃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尝到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学生们在合作中互动,在互动中创造,在创造中收获。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进行的课堂讨论教学,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素质教育精神而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似是而非的问题,我积极鼓励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自己原有的认识得到纠正或巩固;对容易混淆的问题,鼓励学生广开言路,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讨论期间,我既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又作巡回指导、调控好整个讨论过程,还参与学生讨论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我根据各讨论组学生推荐的学习小组长所反馈的讨论情况对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及时加以整理,认真归纳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所表达的各种合理的意见,同时对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精讲――教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释疑解难,对课文重难点进行归纳提升,并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适当拓展。(整个环节约10分钟)

首先,我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进行分析讲解,举例说明,如对“自私是不是人的本性”的课堂讨论,我指出学生存在的错误观点及其在理论上和思想方法上的原因,从而解决学生思想认识和理论认识上的疙瘩,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其次,对课文重难点进行归纳、点拨,适当拓宽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课文知识的逻辑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特点和社会现实情况,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测评――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训练,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整个环节约10分钟)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行为实际精心设计和编选习题或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以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课前已由教师编入学案的训练和检测的内容,主要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以及课文重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问题。当堂训练和检测的方法以学生口头回答教师课前拟好的学案中的问题为主,以书面训练为辅。

我对学生口头回答的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对有创新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不足的进行指导和改进。教师的评价要多鼓励,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直到问题全部解决。对书面训练情况可让学生自评或由小组互评。通过检测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对教学不足之处进行矫正以及对个别学生进行有效辅导。

以上“四环”环环相扣,紧密相联,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但它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因而在教学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思想政治课“四环”教学法的特点和效果

1.“四环”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现代教育观。

在“四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学案,控制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通过“四环”教学活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精讲,控制着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测评,调控着学生学习的节奏和练习的数量与质量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依据学案进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完成教师在学案中设置的相关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听取教师的精讲分析,进行达标训练,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训练有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训练这一主线贯穿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对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格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四环”教学法突出了自主性和启发性的原则。

导读、讨论、精讲、测评这四环教学活动,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强。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不再是在台上“滔滔不绝”,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台下的学生也不再是“昏昏欲睡”,而是积极主动地求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学到了课文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教师拟定学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和提出问题,学生则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师启而生发的启发性原则。

3.“四环”教学法具有效率高和负担轻的优点,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

“四环”教学法有学案导读、讨论指导、教师精讲、检测重点,使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相互研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使学生的盲目性和怠惰性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师生的双边活动紧张、高效,并做到堂堂清、课课清,不会形成知识的负积累,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四环”教学法把教法与学法、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导读、讨论、精讲、测评这四环教学活动,体现了依据课文、突出主体、体现主导、贯彻启发、重视训练、联系实际、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形成品格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也体现了自主学习、阅读讨论、积极思维、巩固提高等学习过程,实现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机统一,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8篇:精读课教学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针对《〈论语〉选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把疏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作为教学的重点,采用主导式的教学方式,使之完全等同于常规的文言文教学的这一现状,本文主要从把握《〈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注重课型安排的多样化,注重对话交流多元化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探讨使《〈论语〉选读》课堂靓起来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论语〉选读》 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

《论语》是一部阐释儒家文化精髓的经典,在文学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而且《论语》和孔子在传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重大影响,所以许多教师对于《〈论语〉选读》的教学,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高中阶段也有了传统的经典文学著作的主题性教材,高中生也可以比较系统地触摸古代经典,传承文化精髓;忧的是凭自己的能力,能否很好解读经典,传承经典,还有高中的学生是否会对同一主题的内容相对集中的学习感到枯燥而身心疲惫。

事实上,从《〈论语〉选读》开课以来,笔者在校内外听了一些同事的随堂课和公开课,发觉《〈论语〉选读》的教学现状的确有些不容乐观。现将看到的两种主要课堂类型作简要分析:

一、以梳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为重点的梳理式教学。日前,听了同事教学《仁者爱人》一课,这节课分成三大环节:(一)弄清字面意思,采用问答的方式讲解12处,约花时17分钟;(二)归纳字词句知识,师生从找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到点明活用词的类型及其活用后的意思,再到归纳本文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探析细致,约花时19分钟;(三)概括整章内容,分析了三个问题且以教师概括为主,约花时9分钟。从这个简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梳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上。当然疏通文意是深入理解文本和联系现实扩展延伸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只是机械地疏通文意,而不能有机融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和联系现实,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丧失研习《〈论语〉选读》的兴趣。这样的选修课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不过是多了一本文言文的教材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已。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型。《〈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指出: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理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有些教师也认真阅读了选修课程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但是没有全面地科学地理解其精神,或者拘泥于自身的教学习惯,以致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的教学思路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有的教师教学思路不可谓不清晰,教学流程不可谓不顺畅,但整堂课学生只是尽配合教师回答问题的义务,根本没有创造性发挥的机会。只有师生的一问一答,没有生生的交流。这种忽视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必然导致学生对《〈论语〉选读》选修课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丧失。

以上两种课型,是目前《〈论语〉选读》教学呈现的主体课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会影响学生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的拓展,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而使得选修课的设置初衷面目全非。

当然,《〈论语〉选读》教学现状的形成有其深层原因:

其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选读》在前言中就指出:《〈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学习《论语》是我们精神上的寻根,是对精神家园的寻觅。从文本处理的角度,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论,《〈论语〉选读》应是‘定篇’的定位,学习的目的是熟知经典。”[1]可是我们的许多教师还是将教学内容定位在对字词句式的把握这一层面。

其二是对浙江高考卷中《〈论语〉选读》试题的出题形式没有很好的把握。“任何一个模块的教学评价内容是多元的,比如《〈论语〉选读》,即使明确是文化论著,也可以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文化常识等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价。在文化这个层面上还有经义和体悟之分,也就是说是考查对内容准确理解,还是考查阅读感悟。”[2]的确,评价是多元的,但从出题的形式来看,以2009年浙江语文高考试卷为例,试卷考查了对《论语》片段的理解,要求“考生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所选的两段话内含孔子的教育原则,有启发式、举一反三、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无言之教和有言之教相结合等,这考查体现了注重《论语》文化层面的特色。高考是根据模块的内容确定考试内容,我们教学也应该将这高考的评价方向作为我们教学的重点方向。因此这考题倒是给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经典,如何重读经典”的新命题。

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把握《〈论语〉选读》呢?

首先是把握《〈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需要考虑内容的价值。不是文本所有的内容都可进入教学视野的。教学内容的价值应有一定的导向性,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取向’。首先它应具有情感价值。教学的内容要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活力。”[3]《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总体来说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于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是把握《论语》中有趣的细节,设计有趣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在观摩名师执教《克己复礼》一课时,执教者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北极星辰,‘居其所’,而他的弟子们‘众星共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那个时代形成了教育界斑斓多彩的星空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克己复礼》这一课中,涉及了五颗星,即颜渊、子路、有子、子夏、宰我,你猜孔子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按你所猜的孔子对弟子们的喜欢程度排个序,并说明理由?”话一说完,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从 弟子们提问的内容、说话时的态度、孔子与之对答时的评价,甚至从注释各个角度展开激烈的争论,虽然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排序,但学生由这个趣味性的提问展开了对文本的探究,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如有学生说,孔子对子夏不太满意,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认为孝乎?”可看出,可能孔子认为子夏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务,有酒食,先生馔”,但没有做到“色”,即在父母面前没有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如果子夏做到了孝,孔子只答“色难”就可以了。从此类的解读中可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且在激发学生情感兴趣的同时也牢牢吸引了学生对《论语》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知识的掌握。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文学作品的创作,绝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拼凑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和所感。读者阅读,是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论语》虽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但在阅读作品时,我们还是可以深入揣摩孔夫子的内心世界,获得对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真切体会。

其次注重课型安排的多样化。《〈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已推荐了六种课型,并且说明“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结合本人的实际操作和同行的经验,我另向大家推荐两种行之有效的课型。(一)是电视讲座课。毕竟大多数中学教师,对《论语》的研究不是那么深入,作一次生动、深刻的解读讲座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幸好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请了几位知名大学教授讲《论语》,我们一线教师可从网上下载,给学生开一个间接的讲座。在《克己复礼》的课后,可以给学生看看中国政法大学方加尔教授的讲座《孔子眼中的“礼”》;在《君子之风》的课后,可以给学生看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这些深入浅出的讲座可以丰富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二)是学术散文朗读课。有关孔子《论语》的心得、论著汗牛充栋,教师可以精选一些此类学术散文的名家朗读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借助于感性的文字材料增进对孔子和《论语》内容的理解。比如《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课后,可以让学生听听鲍鹏山先生的学术散文《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节选部分)的录音朗读,它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和殉道精神。多样化的课型有助于激发学生选修《〈论语〉选读》的欲望,让教师在学生期待的眼光中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接受熏陶。

最后注重对话交流多元化。新课程早已实施,对话理论和互动理论也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是以师生单线对话交流为主,极少出现生生的多向对话交流。其实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的差异,其阅读的体验肯定会有所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同时及时横向关注他人的体验成果。因此,尊重学生的体验,特别关注生生之间的交流,是阅读真正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例如,笔者在执教《君子之风》一课时,针对大家都比较敏感的“利”与“义”的话题,让学生随意发言,以期引起争论,并展开对话交流。有学生认为“小人喻于利”太绝对化了,例如国家领导人都是将国家利益放在至高位置,但他们并非小人。有学生认为,当代社会谁不是在被“利”牵着鼻子走,学生也在为了获取“知识之利”而不断努力。有学生认为利有公私之分,读书求知识也不单单为个人,是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甚至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学生认为孔子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反对求利的是后世的儒家,孔子认为在义和利相冲突时,主张重义轻利。

学生的回答在探讨和争论中一步步接近真相,才把对孔子的“利义之辩”的理解引入更高的水平。笔者认为,正是给了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才能激发起他们积极思索,积极发言的兴趣。正如学生课后所说的:“这种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形式,使大家处于一种主动上课的状态,而不是被动听课的状态。”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新课改的追求,但是课堂上沉闷而无生气也决不是选修课课堂的特点。新课程特别是选修课更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活”得有质量。

另外,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古代经典联系实际,关心现实,投身社会,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难的命题,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论语〉选读》课堂是我们师生共同感受经典魅力的舞台,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期待更多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让《〈论语〉选读》课堂靓起来。

参考文献

[1]周良华. 《为政以德》教学简案. 语文教学通讯,2009(6)

第9篇:精读课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自学;讨论;讲读;演练;初读;又读;再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04-01

四步:自学、讨论、讲读、演练

自学:

这一步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上。(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识别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2)阅读或听别人讲述与新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说出文章的顺序和结构。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要在课堂上进行认真检查,不可有始无终,流于形式。

讨论:

教师把讨论题事先写到小黑板上,或制成幻灯片。教师在检查完学生自学情况后,在课堂上出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均可围绕课文提出问题,而回答则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讨论的范围主要是针对初读课文时所产生的疑点。对这些疑点,有的可当即让学生回答,有的可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后再作回答。“讨论”可以让学生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热烈、愉快的良好氛围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钻研、探索的能力。

讲读:

讲读:

“讲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理解、朗读的能力。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文章各自然段的内容;然后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再让学生精读课文,深刻体会重点段和佳词妙句;最后让学生熟读课文,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风格和特点,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和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行表情朗读。表情朗读可以按“字音正确―语言流利―感情充沛”的要求进行,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在讲读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答辩能力。教师要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去对待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

演练:

我们一般是围绕课后作业和文章的重点、难点来设计练习题的,这对学生来说,既是思维训练,也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笔答时应语句通顺,符合逻辑,简明扼要。对于学生的演练情况,教师都要给予认真的检查和评价,以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信息。练习题一般应当堂完成,有时也可放到课后去做,但务必要认真检查。

“三读”不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本的三遍阅读,而是三个紧密联系的步骤。每一步骤,教师应该始终定位于与学生合作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搭档。使课堂活跃,使学生形成自主的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粗读,尝试练中觅疑学

著名近代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在不能用自己的力度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蔡先生的“不可讲”与“不讲”启迪我们,要尽量放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问觅疑学思。具体操作程序是:

1、整体感知粗读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

2、激发兴趣尝试练:当学生粗读课文以后,并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因而所要完成的目标自然应该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在操作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

3、教给方法觅疑难:在学生粗读试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觅疑学思的一般方法。

二、细读,重点练中释疑究思

学生通过试练,得到了一些肤浅的“问号”,多属内容方面的,且通过自读已初步理解了一部分。教师须继续围绕疑难,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分组讨论,相互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状态,通过热烈的讨论,许多疑问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解决。其步骤是:“汇报试练结果筛选重点疑难分组读思议析记下难点待解”。

三、精读,提高练中排疑诱思

通过两次试练以后,学生困惑所在就是我们的教学难点,需教师的点拨,诱导。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集中而且定向的,他们的求解欲知的学习主动性能得到最佳发挥。教师要努力把握时机,启发学生探究疑难,激发思维,强化训练,以求进入“跳一跳,摘果子”的境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