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导游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导游基础知识

第1篇: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综合性;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62-02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积极性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作为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中国的文化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民俗知识、园林建筑知识,又包括新疆主要地区、主要景点的相关知识,其内容比较广、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如果单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笔头”“一本教案”,要使学生掌握和消化相关知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很多看不到的内容用图片、影像的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把一些复杂的内容用简单的图例描述出来,如:古代建筑知识中提到的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华表等。授课教师还还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有利因素(例如:地质地貌、古代园林、气象气候类旅游资源、古代建筑、新疆各主要景点等),不但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较快地掌握知识,为日后参与考取导游资格证书和从事导游工作打下较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打破常规,尝试景点变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单纯在教室里讲授相关旅游知识,以及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不能够满足学生对旅游专业知识的需求,他们更希望能够到实际的景点去参观、去考察、去了解、去亲身体会。因此,我们在教学上打破以往的常规,不仅仅要在教室里、在导游实训室里学习各景点理论知识,还将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将课堂搬到景点中去,并把各个小景点以任务的形式分割给每个学生,通过这种景点变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考取导游资格证书更加有信心,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以下是我校将景点变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以吐鲁番为例:

吐鲁番一日游

吐鲁番一日游景点变课堂的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校将吐鲁番各景点知识介绍给学生,主要包括:坎儿井、交河故城、葡萄沟,这些景点,是每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面试部分的内容;第二部分:沿途讲解,主要包括欢迎词、乌鲁木齐概括、乌拉泊水库、风力发电站、柴窝堡湖、大小盐湖、达坂城等,这些内容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第三部分:景点讲解,教师点评。

在进行景点教学前,把以上涉及到的各个小景点讲解任务分给每位学生,学生们带着任务参观该景点,介绍该景点。当然,沿途讲解在导游带团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景点的相关知识,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撰写沿途导游讲解词,并且用自己的语言熟练地介绍给“游客朋友们”。

通过充分的准备,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踏上了“吐鲁番一日游”的上课旅程,“看景说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灵感。同学们把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同实地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快进入角色找到了做导游的感觉,增强了自信,有了成就感,也有了紧迫感。尝到了做“导游”的甜头,也感受到了做“导游”的难度。这样学习就有了动力,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三、扩展学生知识层面,组织教学灵活多变

通过学习相关旅游专业知识,特别是《导游基础知识》后,每一个旅游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有广搏的知识,如风土人情、野史杂说、文学美术、俚俗传闻,只有将其兼收并蓄,才能使导游内容生动传神,引人入胜。为此,在《导游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设法扩展学生知识面,不仅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而且尽量开阔学生视野,创造各种机会,进行文化熏陶,将组织教学灵活多变。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举办旅游专题讲座、导游词讲解大赛等,让学生成长在浓烈的旅游相关知识氛围中。

导游是一个地区的名片,是宣传窗口,是形象大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特别重视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要求学生说普通话、举止大方、穿衣得体、微笑待人……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与导游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实施模块化教学方法

第2篇: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导游基础知识 PowerPoint课件 制作

导游基础知识是中职旅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相关旅游知识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点多,涵盖了历史常识、年节民俗、自然景观,宗教知识、古代建筑、古代园林、旅游文学、烹饪、名烟酒、工艺书画等各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是旅游专业的核心知识,相对于中职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文化基础来说,学习难度不小。

PowerPoint课件是导游基础知识课堂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它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来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制作高质量的导游基础知识PowerPoint课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PowerPoint课件的定位

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第一步是明确其定位。PowerPoint课件是导游基础知识课堂上的辅助教学手段,要体现“以课堂为本”,为课堂教学服务。PowerPoint课件的定位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以教师为本

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不是PowerPoint课件的“操作师”,PowerPoint课件应为教师和教学服务,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2.以学生为本

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成功,不仅要看老师教的怎么样,课件做得怎么样,更要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PowerPoint课件是为学生服务的,通过学生、PowerPoint课件、老师的三边交流,使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3.以教学环节为本

一节完整的课有提问导入、讲授新课、板书、课堂小结、课堂反馈、布置作业等多个教学环节,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PowerPoint课件是为几个教学环节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

4.以教学内容为本

要呈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般要用到2~3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以是否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原则。从教师技能水平和环保的角度考虑,若达到的教学效果相同,则优先选择传统教学手段。

二、PowerPoint课件制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体验,笔者发现当前中职校导游基础知识PowerPoint课件制作存在如下问题。

1.制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PowerPoint课件的制作人员主要以学校的各个教研组为单位,由该课程任课老师组成。老师们平时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有的教师甚至身兼好几门课程的教学,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制作高质量的PowerPoint课件。

2.课件内容单调

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第三章《中国自然景观》第一节《山地自然景观》的讲授为例。许多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只是找出了花岗岩名山、石灰岩景观、丹霞风光和其他自然因素形成的名山这四类名山相应的实景图片,写上类型名称,就成了一个PowerPoint课件。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课件显得单调无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3.课件的完整性不够

通常来说,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公开课、技能大赛和两课评比的PowerPoint课件资料详实、制作精美,堪称经典。而在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学单元并没有制作完整;且学校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存在着内容重复制作、浪费人力物力等一系列问题。

4.课件的重点不够突出

每章节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在课程大纲中有明确体现,但老师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方面,反而对于那些不是重点却比较容易找到素材的内容着墨过多。

5.偏重知识传授,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不够

由于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导游资格考试的核心课程,因此大部分PowerPoint课件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对学生任务、学生活动的体现不够,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明显不足。

三、PowerPoint课件的制作思路

导游基础知识课堂上使用的PowerPoint课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思路,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1.突出重点

(1)教学重点。根据江苏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所有知识点都有“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其中“掌握”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即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如:第一章《中国历史概述》中的天干地支和第五章《中国的古代建筑》中的开间、进深、须弥座、斗拱、彩画等内容。

(3)容易混淆的内容。如:第一章《中国历史概述》中各王朝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领先于世界的成就,第五章《中国的古代建筑》中的屋顶形式、南朝陵墓三种镇墓神兽、佛塔类型等内容,都是学生最容易混淆、难以记忆的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导游专业的能力要求包括讲解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其中讲解能力是核心能力。PowerPoint课件应体现课改精神和能力要求,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注重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

3.重视课堂反馈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学反馈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教师在制作PowerPoint课件时,可以设计出几套难易程度不同的反馈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通过学生的反馈检查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作用。

4.整体知识和个例相结合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第五章《中国的古代建筑》和第六章《中国古典园林》的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先整体学习古建和古典园林知识,然后再学习具体案例。例如先学习古代宫殿布局的四大特点,这是整体知识,再学习古代宫殿的代表——北京故宫。笔者做课件时,将这两块内容合二为一:在故宫实景图上制作动画,直观、形象地归纳出故宫布局的四个特点,从而将古代宫殿的整体知识和个例相结合,效果很好。

四、PowerPoint课件的制作步骤

要制作出优秀的导游基础知识PowerPoint课件,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力组织和各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专门培训

教育主管部门围绕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师进行PowerPoint课件制作方面的专门培训,以确保教师制作出来的PowerPoint 课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专业教学的需要,符合课程的特点,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2.分工协作

培训工作完成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学校,按章节进行分工,让各校教师有较充足时间,针对专门章节制作出高水平的课件。

3.交流监督

在PowerPoint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组建核心成员组,根据分工进行进度检查,并组织学校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对于制作完成的PowerPoint课件,请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把关,确保课件质量。

4.资源共享

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制作完成的课件应在校与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广泛应用于课堂,从而促进各学校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5.反馈改进

第3篇: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讨、主动实践,以“任务引领型”课程标准为指导,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实施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知识密集、涉猎甚广,其中涵盖了历史、宗教、园林、建筑、民俗、艺术、饮食、地理等领域,几乎所有人文社科的知识都涵盖在里面。知识琐碎抽象,如果教师课堂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既枯燥又完全没有教学效果,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最终会影响导游资格证考试的成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目前我国旅游院校培养的导游人才明@滞后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总是抱怨学生理论知识多,实践能力较差,工作适应性不强等。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在教学上片面强调导游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情境教学则不同,从其存在的基础、特点来看,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中扮演角色、亲自实践、培养组织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诸多社交技能,为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导游员打下良好基础。

三、 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事先认真分析教材,巧妙设计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的途径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这六种,根据这些途径,要细化每章节的教学任务,具体运用这些途径。

(二) 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法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照片、幻灯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各类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下面就“实物演示情境”和“表演体会情境”这两种途径进行说明。

(1) 实物演示情境

如把 “中国的四大宗教――佛教”和”中国古代建筑――寺庙建筑”两个内容整合,把学生带到潮州开元寺,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再把佛教知识点和建筑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由于学生亲身去观看景点,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就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研究、学习。在“中国的风物特产”这一章中讲到茶叶的种类(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以及每类茶的特点、代表茶等,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如果机械地记忆这些知识点效果肯定不好。这时可以找来各种种类的茶叶,让学生从书本中找到信息,再来说出它们的特点、差异。

(2)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就是由学生扮演某种任务的角色,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发现及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采用角色扮演法时,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用“观察记录表”方式,对其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项目进行评估,以达到教学的效果。观察者与扮演者应轮流互换,这样就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模拟训练。通过课堂模拟演练,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工作中会怎样或该怎样说和做,同时表演者也在互动和沟通中体验到工作的困惑和乐趣。

首先,根据导游人员带团工作的一系列工作任务(带团前知识资料的准备、迎接游客、为游客安排住宿、带领游客进行游览、导游词讲解、带团购物、带团用餐、欢送游客等),结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将其提炼出与其有较强联系的导游带团前知识资料的准备、导游词讲解、带团购物、带团用餐等四个岗位的典型任务,确定每个任务的目标,在每个任务下面安排一到两个情境。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导游基础知识的能力。其次为情境创办准备材料,解释角色、背景,对要求模拟演练的内容,提前分配角色,要求学生作课前准备。再次,在情景情境模拟之前,要给学生强调情境模拟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活动。

第4篇: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活动化教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58-03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提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活动化教学可以满足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创新的需求,因此成为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笔者拟对高职院校江苏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活动化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与职业岗位(导游)的“无缝”对接。

活动化教学的界定

活动化教学是指通过教师设置最优化的教学环节、条件和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使之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提升,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能力、升华情感、发挥潜质,实现主体性充分和谐发展的教学形式。其核心是学生经由“活动”特别是外显性活动,在“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在知识技能领域和发展性领域的和谐发展,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旅游专业的活动化教学是指在旅游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通过各类活动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旅游职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旅游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及创造性的活动模式。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活动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旅游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与旅游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旅游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关键能力。现代旅游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在旅游及相关人才市场上的成功就是旅游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越丰富、越扎实,能力发展就越快、越强。旅游活动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应用和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可使学生的旅游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教学对象的需要 由于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较差,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本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使高职生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但是,这些“80后”甚至“90后”的学生兴趣广泛、善于交往、勇于表现自己,旅游活动化教学中形式各异的方法如即兴脱口秀、导游模拟讲解、双方辩论等可以给学生提供找回信心、肯定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

课程构建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所以,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构建必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马上胜任岗位工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降低企业岗前培训成本。因此,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文化课程(如《旅游文学》)、旅游专业理论课程(如《旅游学概论》)、综合技能课程与实践课程(如《导游服务技能》、《饭店服务技能》)。但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多的单门课程几乎包括了这三大块,特别是综合技能与实践所占比重在很多课程中越来越大,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就是其中之一。

实施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 现在企业已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招聘人才的前提条件,旅游企业也不例外。拥有导游证书、酒店经理人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全国初级导游资格证书三门统考课程的必考科目之一,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书考试及就业的支撑课程。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囊括地理、历史、建筑、艺术、宗教、民俗等各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几乎所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都浓缩在这门课程中。知识琐碎庞杂、抽象,如果全部依靠教师课堂45分钟“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既枯燥又完全没有教学效果,难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最终会影响学生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活动化教学的设计思路

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每门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应该细化每章甚至每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章节“中国古典园林”为例,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要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特点及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知识。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江苏省,故本课程与《江苏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紧密联系,需要综合考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和掌握江苏园林特别是苏州和扬州园林的有关知识。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两节课90分钟) 仍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章节“中国古典园林”为例,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对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讲授,大概花20分钟时间,然后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由4组学生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对扬州个园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景色进行模拟讲解。

师生共同评价完成情况 两节课的后10分钟让学生对每组导游员的讲解和表现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表现(知识表达、动手能力、导游词的创新及表达)做归纳总结,教师应尽量做到多鼓励,发现学生不同的长处。

通过活动化教学,可将《导游基础知识》、《江苏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及《导游词的创作和讲解》等课程衔接起来,既可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又可让他们很好地掌握这些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养成综合职业能力。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本课程活动化教学的设计思路,笔者构建了基本的教学模式。

团队合作活动 现代企业在招聘和用人时都会考虑到员工是否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所谓团队合作,是指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所经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自主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合作,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如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景色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学生均等分为4组,通过抽签决定完成四季假山(春山、夏山、秋山、冬山)景色导游词的创作与讲解,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自行完成教师分派的任务(资料的收集整理、导游词的写作、PPT的制作和课堂模拟讲解),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既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又能体现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场模拟活动 导游服务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导游模拟实训室)等教学资源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提前进入导游员的角色,进行现场模拟导游,使学生身临其境,慢慢地从紧张到不紧张,从害怕到不害怕,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能动活动与现实服务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旅游服务意识和审美情感,对本课程的知识和今后的服务工作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让一些学生扮演游客,制造一些小插曲和突发事件(例如,游客中暑晕倒,或在旅游过程中一名游客走失)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及临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旅游实践活动 在课堂模拟讲解以及在导游室接受实训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虽然有效,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缺陷,缺陷在于学生实习前对旅游企业还相当陌生。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教师可以支持和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不计报酬地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如大型晚会迎宾活动、景点义务导游活动等,在寒暑期到旅游企业打工则是一项更深入的旅游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教师及所在系部还可以在教学期间与有关旅游部门或旅游企业联系,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景点或旅行社开展短时间的旅游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接触旅游服务企业,了解企业服务工作流程。通过一系列的旅游实践活动,可让学生真正了解岗位工作和行业规范,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辩论求知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适当地组织辩论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和反应能力。辩论求知活动先由教师针对性地设置一个辩论话题,将全班分成两组,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能力进行分工,在分组合作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工作后展开辩论。如对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章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就可以“我国传统民居的开发是否利于保护”为辩题展开辩论,一组学生代表正方观点(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另一组学生代表反方(开发不利于保护)。输赢不是最重要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辩论,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不仅自主深入地掌握章节知识,同时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因此,辩论不仅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

开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课程活动化教学的启示

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找到课程内容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需要、特长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章节“中国四大宗教”为例,在讲授佛教建筑和文化知识前,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提前到学校附近的佛教寺庙(息心寺)进行参观,收集与佛教知识相关的资料。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采用看录像、看投影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和里面的布局,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之前收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感,进行讨论交流(如藏传佛教、大乘佛教及小乘佛教的区别),通过形式各异的活动方式(现场模拟、实地参观游览、成果展示活动、交流讨论、小组合作等),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的目的。

要注重情境体验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琐碎,知识庞杂,但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几乎覆盖了这门课程所有的知识点,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抽象,收效甚微。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使学生感兴趣、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感官体验,并通过自身获得的直接经验对课本知识进行领悟内化,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化教学要做到“一条主线,四个解放” 活动化教学应以“一条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的活动为主)为宗旨,教师还要让学生做到“四个解放”:(1)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多说。俗话说:“江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所以旅游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其综合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讨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每位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2)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多做。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具有现实意义,旅游专业教师更需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要让学生亲自去“做”、去“行”,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3)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学习空间不能局限于课堂,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采风,到社会实践中学习,通过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更能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笔者所在的系部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每年秋季学期都会安排学生到省内外旅游地采风见习。(4)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这四个解放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嘴、手和学习空间,才能最终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思维,才能培养有素质、有个性、有创新的中高级旅游人才。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活动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主体的根本性转移,使学生由被动地学变为勤学、爱学和乐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能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及其他能力(表达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等),为人才市场、旅游行业输送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潘红娟.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EB/OL].中国教师行动网,2007-03-27.

[2]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28.

[3]刘艳华.关于应用型大学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7(增刊):43.

第5篇: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导游基础 导游职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0157-03

一、“导游职业能力”概述

对于职业院校的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以为应当在正确理解“职业能力”的前提下根据课程实际制定整体设计方案,探索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并施行。职业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能力特征和素质总和,包括职业品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因此,导游职业能力也包含职业品质、知识和技能这三个方面。导游职业能力与其职业活动是密切相连的,由于导游的职业活动涉及面较广,意味着导游的职业能力结构也将是复杂而变化的。下面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对导游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一)导游职业能力的内容分析

导游业务中对导游人员基本职责的描述具体包括:按照接待计划安排和组织游客参观、游览;导游和讲解,介绍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配合和督促旅游辅助服务提供者安排游客的交通、食宿等,保护游客的人身和财物安全;解答游客的询问,协助处理旅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反馈游客的意见和要求,协助安排游客的会见、座谈等活动。由此可见,导游的工作职责要求导游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导游讲解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丰富的文化知识、景点知识、安全知识、旅行知识、礼仪知识、国际知识等。

(二)导游职业能力的结构分析

导游的本职工作决定了导游职业能力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它要求一个导游员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良好的品质和技能。因此,导游职业能力是一种包括完成导游活动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品质,也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判断能力等能力要素的综合体。导游职业能力结构框架见表1。

二、导游基础课程教学分析

(一)导游基础课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作用与特点

导游基础课程作为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是旅游类专业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该课程主要学习导游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古建筑、古典园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积聚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和导游综合素质。

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主要有:其一,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涉及的内容包括史地文化、民族宗教、园林建筑、饮食文化、诗词楹联等;其二,属于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考点多,记忆难度大;其三,作为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主要课程,需要兼顾技能训练、素质提高等重任,教学任务重;其四,学生特别是文科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对部分知识已没有新鲜感,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五,部分与宗教有关的内容较为抽象,不好理解和记忆。

(二)导游基础课程教学在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

1.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是导游职业的“领路人”。首先,一般来说,导游基础是在旅游概论、旅游服务礼仪和植物赏析后开设的第一门与导游职业有关的专业课程,关系到学生是否了解和愿意从事导游基层的工作,是否对导游这个职业感兴趣。其次,根据全国大多数该课程的教材编写情况,导游基础是一门趣味性极强的课程,内容多样化,能够带领学生熟悉各种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有趣的文化事像。该课程能使学生爱上自己的家乡和祖国各地的美丽风景,能在导游过程中准确履行向导和讲解的职责,并在将来不断地传承。

2.导游基础是衡量导游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尺。目前,我国导游队伍的职业素养存在一些重大缺陷,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水准偏低,职业意识差,难以抗拒物质诱惑;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理论脱离实际,职业适应能力不强;导游人文素养不高,综合素质差等。从这些对导游人员的素养评价中,大部分内容是涉及职业品质和职业知识方面的,正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导游职业素养。

(三)导游基础课程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

1.定位不太准确。导游基础在不少高职学校的旅游类专业都是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多,大部分教材以罗列知识为主,较少提到能力要求,容易被定位为理论课,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不明确。实际上,导游基础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从事导游工作的基本知识,更在于培养未来导游员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导游基础是一门趣味性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图文并茂的,不少学生都非常喜欢,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时间就匆匆过去了,但也因为这样,大多数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上课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就忘记了,因为大部分知识不经过应用是难以记住的。

3.与其他导游职业课程实训内容衔接不好。一般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导游职业课程还有导游实务与技巧、导游讲解与促销等,这些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授课,每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方面没有进行过统一编排,容易出现实训内容方面的重复或漏洞,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也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三、导游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在课程设计中构建“职业品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三位一体的整体框架

在培养环节上,教学设计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三大环节,三大环节都围绕职业品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展开。

1.在课程目标设计中,综合描述本门课程所要具备的职业品质,需要掌握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课程职业品质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对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为祖国拥有绚烂多彩的旅游资源而感到自豪,激发爱国心,提升各方面的素质,促进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树立正确的职业形象和职业态度,初步形成良好的导游职业品格。课程职业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宗教、建筑、民俗、自然、地理等知识,中国主要客源国和目的国常识,著名旅游景区景点知识等专业知识。课程职业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操,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等语言文字方面的技能。在多项目的实操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判断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相互合作能力等。

2.在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中,合理划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并明确每一个项目的职业品质、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为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实践课占总课程的比例为60%,理论课为40%。同时根据高职旅游类相关专业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形象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进一步明确这两个方面的能力需要加强培养,而从企业和行业对导游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看,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加强锻炼,如经常开展实地导游活动或野外活动等;按旅游服务礼仪的要求实施各项训练,使学生树立健康良好的导游员形象。

据此,可以对导游基础课程部分项目的培养目标进行简单的设计。如表2所示。

3.建立“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对相对关键的项目进行量化考核,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考核数均不少于4个。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量化考核表,对学生在各项目中的职业能力达标情况给予评价,并以此作为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考核表如表3所示。

(二)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

围绕导游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导游基础》的特点,可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德国的罗格教授认为:能力是有层次的,教师要把能力分解到具体的、可操作的层面上,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习惯,否则能力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只有把教学简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而又能实现教学目标,才是成功的教学。导游基础课程教学只有完全采用项目教学法,做到让学生“探中学”、“做中学”、“例中学”、“思中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教学载体的设计。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乐于学习,而且能让他们在课程所创设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知识和工作经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职业生涯成长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自主学习法。在某些项目的教学中,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将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比如中国饮食及风物特产这部分内容,无论展示和讲授得多精彩,收到的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所以应改变传授知识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加强引导,推荐好的书籍和学习方法,加深理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3.现场教学法。职业能力不可能自动地产生于已经获得的知识,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批判地探索、解决和转化问题的过程得以发展。能力,不是学出来的,是训练出来的,即通过操作与参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想培养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须重视对学生现场操作掌控能力的培养。到现场进行导游讲解是技能训练的最好途径。

现场教学法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其一,校园和校史展览导游。学生对校园比较熟悉,讲解难度小,训练方便,使学习和训练逐步向课堂外部延伸。其二,景点实地参观。到学校周围景点参观实践,要求学生先自己设计和选定一日游行程,再分派任务,学生轮流担任导游的角色。同时,在景区学生可以对景点导游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观摩,学习导游带团的技能和技巧。

4.展演教学法。针对特定的项目和内容可以采用下面的展示或演示方法:其一,实物展示。导游基础知识中关于各地的风土人情、风物特产等的内容都较为抽象。如果有相关实物配合的话,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名茶、名酒、陶瓷器、丝织刺绣品等知识时充分利用旅游商品展览室的实物进行介绍和展示,这样不仅生动且印象深刻。其二,地图演示。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不再开设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之后,中国旅游地理就成为导游基础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可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须更加重视本内容的学习和运用。在学习中国地形地貌和区域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可使用中国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在介绍中国的名山大川、旅游名城、风景名胜的地理位置的时候,可用旅游资源分布图和各省区的交通图或导游图,通过地图演示直观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5.分组讨论法。组织讨论,调动反思过程。组织学生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国旅游地理各大旅游区的资源特色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6.列表归纳法。导游基础课程作为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在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养成习惯的基础上,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学生要对绝大部分内容熟记于心,才能具备应考能力,所以为了便于记忆,对于相似格式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列表方式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归纳,减轻记忆难度。

综上所述,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并对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作出明确要求。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尝试形成科学的课程标准,进行合理可行的教学整体设计,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廖海利.高职院校导游证考试课程的教学方法浅析――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为例[J].考试周刊,2011(43)

[2]王昆欣.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3)

[3]张世英,周丽洁,李映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T型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4]寅晓明.高职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的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5]高涵.高职导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2007(4)

[6]王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导游职业能力――论《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及优化[J].职业技术,2010(4)

第6篇: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一、本课程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思考

湖南省旅游局自2002年起组织编写了推荐教材,至2010年历经四次改版,教材名称也由《汉语言文学》改为《导游语文》再恢复为《汉语言文学》。从名称的改换来看,目的更明确了,即期望导游从业人员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来贴近和指导导游实践,但不是为了导游而嬉戏,根本还是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体现导游从业人员的高品位素质。该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汉语言基础和中国文学史。其中第一、二、四版三次单独列出了写作与山水名胜作品;第三版则突出了湖南文学和导游语言表达(含口语表达与书面语表达)。几经改版,各大块篇幅也不断在调整,现在的版本基本上是不同意见平衡的结果。但作者以为,还是有改进的空间。汉语言基础板块还可以再减少一些识记性知识点,要敢于根据实际需要大胆突破知识体系、注重工作实践灵活运用。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服务于导游资格证考试,考试目的主要是选拔实用型人才。所以本版块可以多一些与导游实践相关的内容,如繁体字读写、词语的选用、句子的表达、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而不必执着于面面俱到、体系完整,太多、太严密的知识体系将会增加考生的学习压力,而所学知识如果与工作实践相去甚远必然会让考生产生逆反、抱怨心理,这样就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另外针对导游员的工作性质来说,会看会听会说是重点,那么这一板块里的地方方言和词汇可以结合多加以扩充,让学生学以致用。至于文学史板块,多次改版也有不同的编排方式,一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到现当代文学,每一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学样式进行分别介绍;一种是按照文学样式的体裁来划分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这两种编排方式各有其优劣,结合学生的认识和记忆规律,我个人偏向于以不同的体裁来分类再按时间顺序来记忆,这样方便又有比较性的赏析。而对于山水名胜作品,则可以不用单独编排,应该和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相互结合。最新版的《汉语言文学》把曾经出现的“湖南文学”这一章节删除了,个人认为这也是遗憾。因为不论是我们的导游证考试,还是我们想要推介学习的重点,应该都是湖南的知识。其它的很多文学史在学生曾有的十多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已经具有了,而湖南的文学史恰恰是很多学生欠缺的部分。既然这门课程是和湖南本地的导游证考试紧密挂钩的,所以为了更好的推广本土旅游事业,“湖南文学”恰恰是我们编辑人员可以多花心思的内容。

二、本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一)高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教学举步维艰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本就薄弱,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成绩稍好一点的学生都热衷“两高”。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时往往是因成绩不理想,或者混一个大专文凭,有一技之长早些就业等原因。在选择旅游专业时,学生与家长也因为其就业前景较好,又不再学习颇为头痛的理科课程。种种原因造成了旅游生源“四差一偏”的总体现状。一部份成绩差的学生本身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对语文等基础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逃避思想;一部分学生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忽视文学类学习,导致我们的文学教学处于一种尴尬无奈的境地。

(二)对本课程内容及其功能等本质问题认识混乱

职业学校语文课长期定位在公共课、基础课的位置,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很少对语文的本质性问题深入地思考。一方面,职业学校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从而认为语文类的课重在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抓得不实,把语文课发展成了人文教育思想,这样会给学生心理暗示,让学生潜意识认为这课程不重要甚至反感,从而影响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是囿于静态的封闭式的单科教育,认为应该按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来开展教学,比较注重对教材的钻研,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接受知识,而较少考虑学生愿不愿意接受这些知识。对职业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认识不足,不太了解学生的专业课程,较少思考这门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将其与专业割离,没有让他们感到汉语言文学课对专业的积极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与学产生矛盾,再度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怎样建构科学的教学体系

如何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是摆在旅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导游的职业素质要求导游不但是旅游接待服务人员,也是开展民间外交、加强地区横向联系的一线工作人员。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要立足市场,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都能得到提高。作为语文课专门化的汉语言文学要紧紧抓住这一宗旨展开教学。它应该是以普通语文为基础,从语文学的角度,从职业或专业需求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导游所需言语技能为中心,辅以相关言语知识的教学体系。因此其教学目标、教学顺序、教学方法亦可打破常规作科学调整。

(一)明确教学目标

《汉语言文学》作为考证课程之一引入了课堂教学,在我看来,其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考试知识要点,为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在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顺利取得导游资格证书服务;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就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培养和锻炼导游技能,为将来导游从业服务。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梳理教材,找到教学切入点,将理论和实践较好地统一起来,用全新的课程意识根据必需、够用、实用、规范的原则筛选教材内容。汉语言文学仍然要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根本,以全体学生的个体言语发展为根本,尊重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从实用的角度,突出重点能力的培养,从专业化的特点,挑选贴合专业的选文,使得语文课真正为专业学习服务,成为导游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科学安排教学顺序

在前面的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知该教材内容大致分为三大块:汉语言基础;中国文学史与山水名胜作品。在现有教材不变的情况下,我的做法是先让考生接触山水名胜作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使考生对这本教材有个感性认识,直接受作品的感染和熏陶,树立和保持考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二是从考试角度来说,考生要对大量的山水名胜作品背诵和今译,提前学习就有了较为充分的复习时间。然后再讲中国文学史,这样在感性认识上联系具体的文学史知识加强了解和记忆。而排列在第一部分的汉语言基础知识一般是与练习相结合的最后讲授部分。

(三)改进常规教学方法

1、汉语言基础知识部分注重能力训练《汉语言文学》和普通语文一样包含听、说、读、写4个基本功,但在实际的导游活动中,导游员与客人更多的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因此教学体系应以口语技能的训练为重,侧重会听、会说。导游员应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一位耐心的、专心的听众。在旅游途中,客人他们或为增长知识,或为寻找帮助,或为渲泄心中感受,或为摆脱孤独,总之多是有求于导游才主动交谈,不论是从礼貌还是从营销角度出发,都应耐心听取,并适当应答,这样才能赢得客人的好感。所以导游一项基本功是会听,包括能听和善听。能够听得懂南腔北调,听出弦外之音,才能领会游客意图,预测客人心理,灵活应答,开展针对性的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导游人员要进行较好的文化交流和个,还得会说。包括说得标准、清晰,说得清楚、准确、简洁、流畅,说得生动、灵活、幽默、有情趣。基于导游服务特殊要求,我们应该依据教材进行侧重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对于一般知识,立足于用,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结构中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2、文学史部分推广阅读和理解,重在引导导游员接待的是背景各异,要求各异的客人,介绍的是景象各异、风格各异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因此就要求导游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的杂家。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作为导游基础课程的《汉语言文学》的文学史部分,课本内容基本都是画龙点睛的提纲,其中出现的相关的作者与作品并无具体内容,完全可以推荐阅读。指导学生领会泛读、精读、快速记忆等方法更多地阅读古今中外各种典籍。这样“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既能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感受重点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又可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导游员在讲解的过程中除介绍自然景观外,还会比较多的涉及人文景观,其中古代的字画、建筑、楹联、诗词都是讲解的内容。因此要能阅读一些浅易的文言,要教给学生会使用常用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对信息资料进行检索、筛选、摘要和分类,并对作品有一定的鉴别或鉴赏的能力。

第7篇: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75-02

一、“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地位

“广西旅游概况”是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位核心课程。其前导课是“旅游概论”“导游基础”“旅游汉语言文字”“旅游地理”等;也要为后续课程“导游实务”“旅游英语”“中国旅游资源概况”奠定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并掌握广西的历史渊源,人文景观,自然特点,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类型、特点、发展等概况,是广西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也是广西高职“导游服务”赛项比赛的重点内容。

开设“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了解广西旅游资源基本概况,从而使其专业结构知识更加全面和合理。同时,“广西旅游概况”也是广西导游从业者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更扎实掌握广西旅游资源知识,为以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广西旅游资源概况,熟悉广西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位优势、人文风情等,并对广西旅游相关文化、民俗、旅游业发展以及地理、人文概况等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甚至使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成为广西旅游的形象代言人和宣传的窗口。

二、“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课程目标

“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广西的人文、地理、历史、饮食、民族、宗教、建筑、自然等知识,有效地开展旅游服务工作。具体来说,其知识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旅游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由一个个初步的全面的认识,形成在广西从事旅游相关从业者的知识框架。职业目标是通过知识点的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能触类旁通,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和文化积累,并将知识点应用到导游服务、景点介绍、人文历史和对各类景观分类等旅游相关工作中,为将来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本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学习的习惯;培养对广西文化、自然、历史等热爱和对旅游相关工作的热情;提高对各类旅游景观的审美能力;提高旅游相关工作的职业技能。

三、“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课程设计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概况类的课程上课是比较乏味、枯燥的。一是从课程性质来看,纯粹的知识介绍内容比较多;二是学生大多来源于广西本地,对家乡景点、历史典故、人文景观等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甚至是高于授课教师的。笔者通过学情分析和多次实践,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传统的旅游概况类课程一般是按照地理位置,逐步介绍各地的旅游资源。而“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结合“导游服务”竞赛和导游资格考试内容,从一名带队导游从业者的视角来设置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产生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辨识和记忆,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情景,集合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动画、影像资料等。通过设定项目、分派任务、团队合作的方式,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点的领会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旅游业工作奠定基础。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基础。基于此,笔者重构了教学内容,打乱传统的按区域划分的教学内容,而根据旅游资源内容和游客偏好进行设计。具?w如表1所示。

根据课程体系对课程分配30课时,在课程设计上必须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整个课程分为四大项目进行,即广西旅游概览、广西旅游点、广西旅游之“吃、住、行”、广西旅游之“娱乐、购物”。在“广西旅游概览”项目中,主要由任课教师进行讲授,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前导内容,根据景点分配以下三个项目的任务,即由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项目二、项目三和项目四各个任务的呈现。而任务的选取原则上由4A以上景区所在地或附近区域的学生选取,以使其他学生有更广的知识面。如在“红色旅游”任务小组的学生,若选取“百色起义”相关内容,则最好是由百色籍的学生来完成小组任务。呈现形式必须有视频、图片、动画、影像、网站等形式中的三种形式。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并对此任务之外的其他景点进行介绍和补充,以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根据“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法为主导,“任务+专题”的教学方法。在前4次课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把“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主体内容转化为3个项目、15个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小组演示讲解,通过完成典型的具体给定任务来学习导游的基础讲解、旅游相关知识和服务技能,从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综合专业能力。尤其在项目二“广西旅游点”的项目中,把广西所有旅游资源分为10个任务专题,在团队小组和任课教师指导下,以一个具体的景点为背景,进行案例导入、分析、导游活动设计,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准确掌握导游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导游服务技能和旅游相关知识,解决理论知识单调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由于后续考核的是整个小组表现、组员表现,因而形成了各个任务小组的竞争机制,真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教学评价的设计。一般情况下,对于一门课程的评价采用“一考定终身”的形式,或者“平时考勤+试卷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广西旅游概况”课程实际情况,建立多元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在评价组织形式采用整体上采用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和集体评价相结合;而具体的分数组成由任务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团队活动、期末测试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70%和期末考试占30%来构成。

1.平时成绩70%的组成如下:小组任务完成度占50%;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占20%;回答其他小组问题或互动环节占20%;考勤占10%。

2.期末考试占30%:由于本课程需要掌握课本上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期末考试以导游资格考试的题型和范围组织考试,由个人完成。

第8篇: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导游基础 类比 联想记忆法

《导游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能使学生掌握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是学生考取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和就业的主干课程。

《导游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旅游与旅游业、历史小常识、旅游地理、民族民俗、四大宗教、古代建筑、古代园林、主要菜系和名小吃、风物特产、古代诗词与对联小常识、港澳台地区概况等十二大类内容。本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加之我校中职生学习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导游基础》课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取得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笔者多年对《导游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证明,简单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

针对课程特点,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灵活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使枯燥的学习变得鲜活生动。笔者认真总结日常教学,现提出几点教学方法以供探讨:

一、同类知识对比记忆法

在《导游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各章节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同类知识则有相似的特点。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教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对比记忆。例如:在第二章《中国历史小常识》的讲授过程中,小知识点繁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概念不清的情况。以第二节《思想文化》为例,就出现了很多“古代圣人”的内容,他们都散乱分布在各个章节,不好记忆,如果进行总结,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就容易多了:

又如:在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中,学习了许多风景名山,这些风景名山中有许多都可以观看云海,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总结提及可观云海的名山有哪些。学生总结如下: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台湾阿里山。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再如在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的讲授中,仍然要求学生按照此种方法进行对比总结。这一次笔者让学生总结具有嚼槟榔习俗的民族有哪些(学生总结:壮族、黎族、傣族)。这样分类对比,要求学生不止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面,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和总结,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抓关键词语强化记忆法

第七章《中国古代园林》章节中,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一直是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知识点。正确区分掌握关于“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透景、借景”等知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以往教学,只是简单地进行区分和讲解,学生遇到相关的题目,总会出现因概念不清而导致的失分现象。以“夹景”为例,课本中的定义为:当风景点在远方,如果视线的“两侧”空荡无物,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就会使远处的风景点显得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方法叫夹景。“两侧”即两边、两旁,所以强调在遇到同类题目时,要注意查找具有“两侧”意义的字样。“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在讲授框景知识点时的举例,结合框景的定义:园林中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而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美景包含其中,似一幅图画,这便是框景。诗句中的“窗”字,在这里就给远处的风景镶上了美丽的画框,这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联想记忆法

在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章节的授课过程中,因我国民族较多,其中又涉及大量的关于各民族服饰等方面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混淆。针对这类情况,可采用联想记忆法区分记忆。以蒙古族的服饰为例,在讲授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投影机上投射出蒙古族服饰,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蒙古族服饰的构成。假设一个蒙古人走来,他的服饰有哪些呢?只见他头戴首饰,身穿长袍,腰系腰带,足蹬皮靴。这样描述,一个身穿蒙古服饰的人物的形象就刻画得栩栩如生,学生也就不会将它和其他民族的服饰相混淆,这是联想发挥了作用。笔者认为,这样做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第9篇: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一、旅游英语课程设置情况

旅游英语培养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熟悉酒店管理、旅游业务、导游技能方面的基本知识,适应涉外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相关行业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外语人才。

旅游英语课程设置以旅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要求的核心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由旅行社、酒店、旅游企事业单位相关行业的专家、教学骨干组成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调研和行业分析,依照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和归纳。

本课程设置根据旅游类专业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确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参照导游资格考试标准,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旅游英语、英语口语等课程为前导英语基础课程,旅游概论、导游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文化为后续旅游知识课程,满足涉外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还有马列课程、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为主的公共课程和到相关旅行社、旅游公司、涉外酒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训部分共同构建了旅游英语的课程体系。(如图表所示)

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

1.教材版本陈旧、内容脱离实际。旅游英语选用的多是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没有地域特色。随着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教材中的教学材料、案例远远落后于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尤其是相关实训教材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旅游英语的教学 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了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讲解语法点、词汇和练习,以考试为中心,而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教学手段也就是制作PPT 进行讲解,忽略了课堂上“旅游环境”的创造,让学生体验模拟“旅游业务实训”,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3.教师复合知识欠缺。讲授旅游英语的多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基础很好,但对旅游知识了解不多。在授课中容易形成注重语法、词汇的讲解和训练,忽视 旅游业务知识的讲解或是旅游业务知识的讲解不能深入浅出,讲解得不透彻,不便于学生理解。而旅游英语的课程很多是英语和旅游的结合,既要求老师有很好的英语基础,也要有一定的旅游实践经验,这样在授课中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些都要求老师具有英语和旅游双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复合型”教师。

4.顶岗实习不等于实训教学。学校认为安排了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就完成了实训教学,或是由于实践经费有限只能这样安排。然而顶岗实习只能解决工作中的动手问题,并不等于实训教学。现在旅游英语的实习很多是到酒店或旅行社做一些很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学习到的实践经验有限,影响了实训的效果,不便于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的理解。

三、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1.建议选用最新的教材或是由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的单位派出行业专家与本校教学骨干一起合编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开发更要结合工作中出现的新现象、问题和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编写。

2.教学模式要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由学到做,再由做到学,体会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再由实践中总结出经验的过程。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旅游环境的预设,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引进和培养“复合型”教师。旅游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对英语教师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或到旅游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对旅游专业教师开展英语培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旅游行业的发展更新很快,可以让“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方对教师开展讲座,进行行业知识的更新和业务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