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涯总结范文

大学生涯总结精选(九篇)

大学生涯总结

第1篇:大学生涯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自我概念;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辅导

作者简介:李松艳(1970-),河北丰宁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咨询;杨红(1969-),河北丰宁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导游与旅游管理;孟凡志(1970-),河北唐山人,中共承德市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李桂环(1972-),河北平泉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我概念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影响的研究”(编号:HB12JY004;主持人:李松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5-0082-03

目前,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现象比较突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作为决定高职院校发展命脉的学生就业工作,其经受的冲击和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激烈和严峻。为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各学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短短十年间,无论是就业制度还是相关指导理论、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成果。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尤其是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蔚然成风的社会支撑环境,同时,受管理体制、师资水平等的限制,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教育理念还不够清晰,目标还不够明确;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1],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操作性差、指导效果苍白无力”[2]。而教育性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特殊意义所在,必须避免简单化、模式化,必须将个体的自我发展目标和自我发展进程密切结合起来。即,它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就业,还要把如何稳定性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关注点。可以说,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应该是促进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精神素养养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应该从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为此,探索多个途径、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实现个性化、专业化、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辅导,满足学生需求,提升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研究现状

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通过对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提升大学生职场竞争能力,进而促进职业生涯发展水平,从而来提高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效性。本文在借鉴众多学者相关研究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发现普专与高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各影响因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源结构复杂、文化功底浅显、专业理论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自我认识不足、职业胜任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欠佳等特殊性,提出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影响的研究,研究自我概念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此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提高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的途径,明确职业生涯辅导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选择和从事一份工作上,而应协助个人建立并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并能够将此概念应用在职业选择与生活方式上,完成个人生涯发展目标,同时适应社会需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在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结构、不同年级等方面的差异性,调查的方法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分别选取了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相对集中的四个系,从08、09、10三个年级各抽取一个班的学生,组成本研究的被试样本。文史类学生相对集中的系有旅游管理系和会计系,理工类学生相对集中的系有机械电子系和园艺系。共发出调查问卷565份,回收有效问卷515份。

(二)研究方法

1.个案访谈与现场观察法相结合。作者利用工作之便,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利用课堂、个体咨询、QQ咨询、集体活动及社团活动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涉及自我概念各维度、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现状等各方面进行访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价值取向等方面情况有较翔实的了解。其中既包括学生本人对自己行为的描述,也包括对他人行为的描述,还包括老师、家长、实习单位领导同事等的评价,使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从而使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增强。同时,还注重对学生上课情况、学习成绩、业余生活、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及社团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观察,尽量采用第一手资料来说明当今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

2.问卷调查法。在测试中,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量表》。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处理,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进而理清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

3.文献比较分析法。在广泛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比较研究和同行研究的异同,从而为研究得出可靠的结论打下基础。

三、调查数据描述及分析

(一)高职生自我概念的整体发展水平分析

从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整体水平数据分析看出,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概念每题均值为3.86分,说明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其中,各因子从内容维度上看,其平均分依次为:道德自我(4.29分)、家庭自我(4.24分)、心理自我(3.78分)、生理自我(3.75分)、社会自我(3.71分);从结构维度上看,其低于平均分的依次为自我行动(3.82分)、自我满意(3.76分)。但通过对自我批评(3.20分)与自我总水平(3.86分)得分相比较,可以看出当前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还是比较积极的。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体状况分析

从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体状况数据分析看出,高职学生生涯成熟值为3.00来看,说明他们的生涯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其中生涯感受(3.25分)、生涯信念(3.30分)和生涯计划(3.10分)这三个维度高于生涯成熟平均值,而生涯探索(2.49分)明显低于生涯成熟平均值;这说明高职学生生涯态度比较明确,但生涯行动力不强。

(三)自我概念对职业生涯发展状况的影响分析

根据对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从总水平角度看,大学生生涯发展各维度及总分与其自我概念总分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生涯成熟与自我概念总分的相关系数为.848**),并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且二者均成显著性正相关。

(四)自我概念与生涯发展之间的回归分析

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其自我概念在总体水平和各因素上均呈现高度正相关。我们首先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来进一步考证二者之间的影响程度,确定二者在总体水平及其各具体维度方面的影响程度,然后再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在自我概念内容维度和结构维度方面对大学生生涯发展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藉此来更好的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得方法与途径。

(五)自我概念总体水平对高职生生涯发展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影响程度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首先在总体水平及其具体维度方面研究自我概念的影响程度。建立以自我概念的总分为自变量,以生涯发展总分及各具体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方面,高职学生自我概念对其生涯发展具有较强的预测力。其中,二者在总体水平上的相关系数0.848,前者可解释后者的变异量为71.9%。这说明,在总体水平方面,高职学生自我概念对其生涯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和预测力。其影响和预测力的强弱顺序依次为:生涯态度;生涯行动;生涯感受;生涯信念;生涯计划;生涯探索。自我概念总体水平对它们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53.9%、46.7%、34.9%、34.8%、31.2%、20.2%。

对数据作进一步分析表明,自我概念对高职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各具体维度的影响中,预测力最高的是生涯态度,这可能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自我概念与生涯态度均有了解自己特质的观念想法。因此,造成自我概念对生涯态度的影响预测力最高。至于自我概念对高职大学生生涯探索的影响预测力最低,则可能是因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主观知觉,是心理层面的状况;而生涯探索是要付诸实际行动的具体行为,是实践层面的状况。两者处于不同层面,要实现从认识到探索行为的转化还有距离,尤其是针对高职学生的生涯主动探索能力更弱的状况而言,这个距离就更显漫长。

四、提高高职生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把职业生涯辅导明确建立在积极自我概念养成的基础上

根据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水平与大学生生涯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合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现状,不难得出“生涯辅导”一词的出现完全是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深层次发展的结果[2],也是评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从单向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向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有力措施。即,生涯辅导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个体一生,以自我了解、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为主题,强化个人生涯发展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培养,促进大学生生涯成熟[3]。可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否具有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基础上。

(一)深化认识,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

生涯发展理论专家舒伯提出(1957),职业发展是一种终身的历程,因为自我概念的发展是终身的[4]。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涯观念和感受都处于发展阶段,生涯成熟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我概念还不稳定,尤其是他们的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往往摇摆不定,直接影响了职业生涯教育的成效。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的结果不能仅靠外界的说教和灌输来提高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不能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外力”,它还需要社会环境、个体意志等,生涯辅导教育不能仅仅开两门课程、办几个讲座、搞几次活动、做一些咨询万事大吉。因此,高职院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积极自我概念。主动让教师和生涯辅导人员成为学生自我成长和成熟的引导者和领路人。

(三)强化领导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它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涯辅导教育是一个漫长、系统、细致和具有较高要求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能力、有智慧、有热情的辅导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同时,要求学校管理者充分认识为生涯辅导对高职院校的决定性作用,加大投入,一方面要广招人才,聘请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人才加入到生涯辅导的师资队伍中,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在职辅导教师进修学习,同时,还应当创造条件,支持生涯辅导教师进行理论研究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而达到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四)与时俱进,构建基于积极自我概念的全方位的生涯辅导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在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建构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5],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切实帮助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所谓的全方位,应当包括:

1.构建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核心,以求职择业技巧及各类职业能力拓展训练为重点,以专家讲座为辅助的课堂教育体系;2.开展各种职业角色模拟训练、拓展训练、生涯规划主题活动、赛事举办及生涯人物联谊访谈等,构建生涯辅导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3.结合社区实践和学生实习,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4.建立院、系、辅导员三级咨询体系和辅导体系[5];5.充分重视和利用团委会、学生会、学联、各种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建立更广泛的学生干部培养锻炼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赖勇强.自我概念中自我认知的最初发展[J].红河学院学报,2006(04).

[2]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16.

[3]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30.

第2篇:大学生涯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02-01

引 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甚至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压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只有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工作。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

大学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学校仅起到提供过程辅导和条件保障的作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其提早树立职业理想,从而有针对性地朝着这一理想不懈努力。还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目标后,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针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弥补劣势,发扬优势,一方面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也在知识结构构建的过程中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岗位需求,从而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大学生职业品质的提升和正确择业观的树立。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顺利就业,也是提升高校品牌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总之,无论对学生本人还是对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就业模式的改革和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高校才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尽管如此,有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形同虚设,没能真正发挥自身作用。有的高校尽管有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并非专业职业规划师,他们的工作仅仅停留在通过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大四学生落实工作单位,不能为大学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设计思路和方案,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无法提供专业有价值的指导。除了学校层面的问题与不足外,大学生本人也存在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问题,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茫然,不清楚自己将来毕业后适合什么岗位,不清楚做什么工作更有前途和发展,因此,在学校盲目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参加各种讲座、胡乱地选择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将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与自己未来发展毫不相关的事情上。此外,由于对大学生缺乏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也不尽科学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未来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系统的对策分析

一是大学生本人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较之企业员工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抉择。这需要大学生认清自身知识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弥补和充实。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比较专业和系统的工作,需要大学生首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然后通过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讲座以及专项辅导,逐渐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地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系统。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大四学生面临的问题,每一位大学生都要从入学开始进行早期准备,这样才能通过四年大学锻炼与实践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同时,大学生还必须深入对自我进行解剖,准确评估和定位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优势、技术技能以及情商智商水平,冰妖认识到自身性格以及知识结构等存在的“短板”,才能科学地定位和评估自我。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必须努力适应外部各种环境,对于积极的环境主动影响自己,对于消极的环境,要理性对待,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总之,只有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努力朝着职业目标去进行知识积累和铺垫,才能使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才能真正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和作用。

二是高校应努力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体系。高校只有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提升高校知名度和品牌的有效举措。在构建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体系过程中,高校必须首先给与予这项工作足够的重视,通过有效措施使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并在教学安排中进行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避免出现大四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必须针对不同学生个体情况开展个性化教育和辅导,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高校应建立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一般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职服务机构,它们的主要工作在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2] 服务机构设立以后,还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机构规范合理地运行起来,这离不开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作依托。高校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团委以及社团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合理分工使职业生涯服务机制合理、有序、高效运行。

三是发挥政府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调控作用。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为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环节。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调控,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大好局面。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我国建立一套全国性的职业生涯组织,从而实现对多重资源的优化整合。还要引导和扶持职业生涯规划中介机构朝着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使它们成为连接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1] 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社会心理科学.第20卷.总第81-82期.2005年第5-6期.总第729页.

[2] 谭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体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55.

作者简介

王育飞(1982年12月―),男,讲师,硕士,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

任鹤飞(1985年8月―),女,助教,硕士,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第3篇:大学生涯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涯规划教育 评估模式 建构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生涯规划教育引入高校后的产物。作为一个舶来品,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如何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进行评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国外生涯规划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研究、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估反馈、法律保障、社会援助等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借鉴国外生涯规划教育评估的成功经验,对于开展我国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涵义界定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这个概念是建立在“生涯”“生涯规划”等基础上的,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概念有不同的见解。美国心理学教授舒伯(super)1976年对于生涯的定义是目前生涯学者普遍采用的。他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与生活的角色,由此表露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儿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配偶、父母、退休者等项。”按照扮演角色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生涯、职业生涯、退休生涯等。周祥龙在《大学生涯规划》一书中指出:“大学生涯规划就是主要针对大学这一特殊时间段,根据学校教学的客观现实和自己的实际条件以及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思考自己大学生活如何度过,制定出个人四年之中在学习、思想、择业、就业等方面知识、素质、能力等培养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通过逐步实施、考核、反馈、调整等行动方略,顺利、充实地度过大学四年并实现最终职业目标,为人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过程。”笔者认为,“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大学生涯发展过程为着眼点,引导大学生探究个人自我价值,挖掘个人潜能,在大学生涯规划辅导者或生涯咨询专家的帮助下,明确大学生涯发展方向,通过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国内外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模式的理论借鉴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行为,其评估模式的构建首先应符合教育评估模式。所谓教育评估模式(Educational Evaluation Models),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由评价结构、功能、过程和方法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种教育评估范式,它是教育评估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总体概况,是教育评估类型的总构思。近代国外著名的教育评价模式有:泰勒的行为目标达成模式、斯塔弗尔的CIPP模式、斯克里芬的目标游离模式、斯塔克的应答模式等。根据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国外斯塔弗尔的CIPP模式和国内发展性评估模式对我国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中,CIPP模式是由美国的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他认为评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过程评价,用来指导方案的实施和调整修改;二是成果评价,用目标达到的程度来评价效果。CIPP模式既符合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注重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特点,又和大学生涯规划动态调整的特征相吻合。

发展性评估模式认为,评估是一个协助评估主体总结工作绩效,分析优缺点。采取改正措施,扬长避短,更高、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的系统、持续性的过程,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模式。它强调评估标准的多样化,评估不仅仅局限于对衡量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达到某个标准,而要衡量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这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相吻合。

三、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多元评估模式的建构

根据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和本质要求,借鉴国外教育评估的先进理论,在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模式中可采用斯塔弗尔的CIPP模式和发展性教育评估模式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模式,不仅注重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评估,而且注重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评估,同时又不固于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以满足大学生个体多元化需求为前提,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

1 评估原则

坚持内适评估与外适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即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要坚持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内适)和满足社会需求(外适)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最基本的原则。

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估是以实现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为依据,定量则是反映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如对大学生涯规划目标中的专业素质评估上侧重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对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非专业素质可侧重采用定性评价方式。

坚持过程评估与目标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恩格斯曾经说过:“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是大学生实现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逐步实现素质提升的过程,该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既要注重过程评估,也要注重目标评估。

坚持宏观评估与微观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过程是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科学分析这一过程,就要把握宏观评估和微观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宏观评估着眼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宏观背景、社会形势,立足于高校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这一整体;微观评估则主要针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做出价值和绩效评判,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过程的评估。

2 评估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由于大学生涯规划是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借鉴发展性评估理论及《纲要》要求,在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方法的选择上既要符合教育评估,也要符合大学生涯规划的特点;既要注重考虑评估对象的发展性变化,也要以面向未来、以评估对象的持续改进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具体可采取校内外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校内评估可采取上级部门评估下级部门、学生的自我评估、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互评机制、专业辅导老师评价等;校外的评估可分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习生的评估以及家庭的评估等两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大学生个体自省、面谈、问卷、投射测验以及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实现。

3 评估主体

多元化的评估模式需要有多元化的评估标准来配套,而多元化的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在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中,不仅要有大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估、领导与督导评估、社会评估,还要引入元评估,从多元化的视角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做出评估,使评估结果更加公正化、科学化。此外,评估指标的制定要能涵盖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所有环节和主要内容,要随着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调整,既突出重点,又能连接过程。高校要给每位新生从一进校就建立个性化的成长档案,记录大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实施情况,记录他们在大学期间不同阶段接受的教育,制定的目标以及目标的实现情况等,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与反馈。

第4篇:大学生涯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同一性职业生涯成熟度学习投入

[作者简介]王翠荣(1965-),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学习心理。(河南郑州45145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77-03

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是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与社会及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和选择。高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正处于从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这一时期。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是用来评价个体做出符合其年龄特征的职业决策能力和态度的职业发展指标,体现了个体对职业的准备程度,包括能力、知识和态度。生涯成熟度高的个体对职业选择的过程了解更多,会经常思考有关职业问题,把现在的行为与未来的职业目标相联系。学习投入(Learning Engagement)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和就业相关的、持久的、积极的、完满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状态,它以活力(Vig? 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为三个核心维度①。学习投入是反映学生学习心理积极方面的重要指标,有效的学习投入能够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发展,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旨在探索高职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生涯成熟度、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河南3所高职院校的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涵盖生物技术、商务英语、园艺、畜牧兽医、计算机、旅游管理、食品加工七个专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最后获得有效问卷429份。性别分布为:男生168人(39.1%),女生261人(60.9%);年级分布为:一年级168人(39.1%),二年级134人(31.2%),三年级127人(29.7%)。

(二)研究工具

1.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本研究采用了Bennion&Adams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The Extended Objective Measure of Identity Status EOM―EIS―Ⅱ)。该问卷采用6点记分,共有64题,问卷分成就维度(Achievement)、延缓维度(Moratorium)、排他维度(Foreclosure)和扩散维度(Diffusion)四个维度,包括意识形态领域(政治观点、、职业和人生观)与人际关系领域(友谊、交往、性别角色和娱乐活动)两大领域,分别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同一性成就、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排他、同一性扩散和人际关系领域的同一性成就、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排他、同一性扩散进行测量。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系数在0.72~0.87之间。

2.生涯成熟度问卷。对生涯成熟度的测量,我们采用了台湾学者孙仲山等编制的高职学生生涯成熟度的测量问卷。该问卷共有51道题目,包括信息应用、职业认知、自我认知、个人调适、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职业选择、条件评估八个维度,采用5点记分。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系数为0.88。

3.学习投入问卷。学习投入的测量采用段陆生、李永鑫修订的Schaufeli等编制的《投入量表》(学生版),共14题,分为活力、奉献、专注三个维度。该量表采用从“从来没有”到“总是”7级记分。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系数为0.87。

(三)数据处理

数据全部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16.0进行分析,主要使用了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同一性与生涯成熟度的关系

1.同一性与生涯成熟度之间的相关分析。对同一性各维度与生涯成熟度及其各维度的皮尔逊相关表明(见表1),同一性成就维度与生涯成熟度的各维度及总的生涯成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同一性扩散维度与除价值观念维度以外的七个维度及总的生涯成熟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同一性延缓与信息应用、职业认知、个人调适、价值观念四个维度及总的生涯成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维度相关不显著,同一性排他维度与除职业认知以外的七个维度及总的生涯成熟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2.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高职学生生涯成熟度的比较。以总的生涯成熟度及其八个维度为因变量,以同一性地位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价值观念维度不适合做方差分析以外,自我同一性对生涯成熟度的各个维度及总的生涯成熟度的主效应都极其显著。多重分析结果表明,在生涯成熟度及其各个维度上,不同同一性地位者存在差异,具体情况见表2。

表1同一性各维度与生涯成熟度的相关分析

表2不同同一性地位的高职学生生涯成熟度的比较

注:上标1、2、3、4分别代表成就型、延缓型、早闭型、扩散型,下同。

(二)同一性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

1.同一性与学习投入之间的相关分析。对同一性各维度与学习投入各维度的皮尔逊相关表明(见79页表3),同一性成就维度和同一性延缓维度与学习投入的各维度及总的学习投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同一性扩散维度与学习投入各维度及总的学习投入呈显著的负相关,同一性排他维度与学习投入的各维度及总的学习投入相关不显著。

2.不同同一性地位的高职学生学习投入的比较。以学习投入的三个维度为因变量,以同一性地位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79页表4所示,自我同一性地位除对活力维度的主效应不显著外,对奉献、专注、总的学习投入的主效应都极其显著。多重分析结果表明,在“奉献”上,同一性成就者与同一性延缓者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性扩散者与其他三个地位类型都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性扩散者平均分最低。在“专注”上,同一性成就者与其他三个地位类型都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性延缓者、同一性排他者与同一性扩散者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总的学习投入”上,同一性成就者与同一性延缓者、同一性扩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性扩散者与同一性延缓者、同一性排他者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同一性成就者的学习投入程度最高,同一性扩散者的学习投入程度最低。

表3同一性各维度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表4不同同一性地位的高职学生学习投入的比较

三、讨论

(一)高职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

从自我同一性地位的人数分布上看,依次是延缓型、扩散型、排他型、成就型。成就型所占比例极低,说明高职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还处在心理延缓状态,正处于对生活各个领域(如职业、人生理想、友谊等)的探索之中,这与国内对本科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多项研究结果一致。而西方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大学阶段(18~22岁)是同一性形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同一性冲突一般是在大学阶段得以解决的②。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同一性形成和发展中与西方大学生不同,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发展滞后,这与我国的教育不无关系。中学阶段,学习由老师安排,学生很少思考具体的职业和理想,人际交往也相对简单。而进入大学后,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独立面对并做出选择,所以大学生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到了高年级还要遭遇就业焦虑。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应是造成中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滞后的原因。

本研究显示,高职学生在四种同一性地位类型的人数分布上存在年级差异,但这种差异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埃里克森指出,年龄并不是影响同一性发展的决定因素,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发展过程。在高职的三年中,学生可能会经历实习、求职等诸多事件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这些会给他们的价值选择及职业选择等带来困难,也使得其同一性发展更为复杂,从而使得同一性的发展变化呈现反复波动的趋势。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性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但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除成就维度外,高职学生在同一性发展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二)高职学生同一性发展与生涯成熟度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各维度上的得分与生涯成熟度及其各维度的得分显著相关,其中,成就维度与各个维度及总的生涯成熟度都呈极显著相关。这说明高职学生在经过自我探索后,对自己的生涯方向和职业目标就会有明确的认知和合理的选择。但是,由于只进行了自我探索而未作承诺,所以延缓维度与自我认知、职业态度、职业选择、条件评估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而排他维度、扩散维度与生涯成熟度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考察同一性地位与生涯成熟度的关联性发现,不同自我同一性地位在生涯成熟度上存在差异,成熟型地位者在各个维度(价值观念除外)及总的生涯成熟度上的平均分都是最高的,延缓型次之,排他者与扩散者所得平均分最低,二者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综合来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对生涯成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水平越高,生涯成熟度也就越高。

(三)高职学生同一性发展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同一性的成就维度、延缓维度分别与学投入及其各维度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排他维度与学习投入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这表明学习本身既是一种自我探索,也需要探索后对自我作出承诺,不经探索作出的承诺对学习投入没有明显的影响,既不探索也不承诺对个体的学习投入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考察同一性地位与学习投入的关联性发现,同一性成就者在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的得分最高,不同同一性地位者在总的学习投入及奉献、专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活力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活力更多地受到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以及个体的人格特质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水平对生涯成熟度和学习投入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践,进行职业探索,主动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对自己、对未来作出承诺,解决好青年时期的同一性危机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注释]

第5篇:大学生涯总结范文

一、导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逐渐在国内高校传播,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加强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研究与探讨。为了解吕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探索地方高校更具 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新路子,切实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以xx学院各年级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进行抽样调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出目前xx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状况,并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在吕梁的本土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三、分析论证

通过数据分析与研究得知,xx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缺乏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与彷徨

问题1:您了解自己的兴趣吗?

问题2:您了解自己的性格吗

问题3: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吗?

问题4:您了解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吗?

自我认识是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只有在充分剖析自己的基础上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出最适合的方案。xx学院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而了解自己能力特长的学生更少,不了解率高达63%,甚至有少数大学生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导致6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彷徨与迷茫。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当前吕梁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制度有密切关系。当前,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本土青年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未能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大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就业意识比较被动

问题5:您清楚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吗?

问题6:您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吗?

问题7:您清楚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吗?

职业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如果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能根据职业目标的岗位分析在大学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增加就业竞争筹码。调查得知,由于缺乏对自身兴趣、性格和爱好的分析,仅有32%的大学生清楚自己今后发展的职业方向。而在对大学生自己将来要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调查时发现,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清楚其情况。调查访谈中,不少学生都说以后要做总裁、总经理或人力资源总监等,但他们对总裁、总经理和人力资源总监的工作性质,需要具备的素质,认知甚少,对将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未能结合行业的发展和实际岗位的要求进行科学分析。

(三)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人生发展急需科学指导

问题8: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您是否感到缺乏指引、没有方向?

问题9、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请问您对实现您的理想有明确的计划吗?

问题10:您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抱何种态度?

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而越来越意识到吕梁对外依存度过高、经济根基不够扎实的现状的大学生,其就业危机意识已有所增强,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甚至有1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和茫然,面对压力无所适从。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经济环境,45%的大学生感到人生缺乏指引和没有方向,而能够针对自己理想做出明确计划的学生只占19%。

(四)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但却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问题11: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吗?

问题12:您认为您是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我市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较少。调查显示,约80%的大学生未能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了解都是通过学校相关的职业规划指导和自己阅读报纸书籍等方面零散地积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大学生未有系统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机会,但他们却普遍认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训,6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认为其有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xx学院职业规划服务配套不够完善,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问题13:学校有提供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吗?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学校有提供很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仅占8%,而觉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不够完善的占61%。当前我市各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服务机构(一般为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 其方式主要是给毕业班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而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大多数的就业指导课只是讲讲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应聘技巧等,并没有让大学生懂得为什么需要以及如何去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其余各年级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较少,指导方式基本集中在引导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职业规划大赛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活动。尽管个别高校在一年级开设了职业规划课,但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在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中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

(六)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科学性持保留态度,但职业规划的作用不可否认

问题14:您觉得您为自己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科学?

数据显示,由于我市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学习不够充分,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持保留态度,其中认为自己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科学的仅占13%,不清楚科学与否的占58%,认为不科学的占16%。不少大学生表示,即使职业目标未能最终实现,但大学期间自己在努力实践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确实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从事其他相关的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七、缺乏对专业测评的了解,未能借助专业测评工具了解自己

问题15:您了解专业职业测评吗?

接近86%大学生缺乏对专业职业测评的了解,而未做过职业测评的大学生高达80%,大部分大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体会和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自我认识的方法和手段不科学,自我认识也较感性。

(八)最希望学校提供职业规划和面试求职技巧方面指导

问题16:面对走向社会工作的压力,您最希望学校提供哪方面的指导?

调查显示,33%的大学生希望能提供面试及求职技巧辅导,位列第一位,2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的困惑和障碍,同时也反映了在校大学生想从低年级开始接触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的愿望。

(九)希望学校开设职业规划课,且在课程设计上应有创新

问题17: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您会选吗?

调查结果表明,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有46%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去上课,而有43%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深入访谈发现,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有所增强。他们希望能够在低年级的时候获得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大学生厌倦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期望职业规划课能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进行授课,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四、总结与建议

调查分析充分显示,xx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可行性与实践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努力方向建议如下:

(一)完善职业规划服务体系,强化本土化建设

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同时,在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模式,要结合本土青年生活安逸,缺乏主动就业意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体系,尽快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指导思想、辅导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二)科学规划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时间,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职业规划指导工作

由于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需求和认识不一,高校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切忌搞“一刀切”,也不可能一促而就。职业规划教育只有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职业市场的变化,进行科学的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扎实推进,才能达到有针对性的成效。

大学一年级: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让大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加专业学习兴趣,让其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制定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并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就业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组织他们与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和经验等途径,实现对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大学二年级:使大学生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 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本地和外地的雇佣结构以及求职的途径, 能够把对自己的了解与职业信息结合起来思考自身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逐步学习专业课,这就要求他们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相关的专业,在培养对本专业的情感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其它专业进行辅修。

大学三年级:主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评价和分析职业信息, 区分各种职业的异同, 判断何种职业适合自己,在职业群中作出初步选择的能力。在这一阶段, 要使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引导他们在所选择的某些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对选定的专业进行实际的尝试(如开展教学实习、组织参观访问相关企业等),基本确立就业创业的方向。

大学四年级:大学生通过做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深化对本专业操作技能及前沿理论的认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强化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心理适应的转变,学会独立走向社会,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三)加强师资建设,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化

目前,xx学院几乎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数量少, 且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技巧, 无法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程序, 不断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同时,针对绝大多数学生需要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需要招聘面试技巧、就业理念等相关的培训, 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教育正式列入低年级的教学计划, 推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化建设,并对此课程进行创新设计,采用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进一步普及职业规划理念

学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高校可进一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展览和出版校园刊物等活动,继续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并提高活动质量,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校内的传播,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行“学长计划”,建立高校“职业生涯数据库”

通过跟踪走出社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详细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学校可以将“学长”的流向建立职业生涯数据库,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职业生涯数据库中寻找和自己具有相似职业目标的学长的职业规划实践情况,甚至可邀请毕业生回校给在校生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或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引导在校生,这样活生生的职业生涯案例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启发。

第6篇:大学生涯总结范文

【关键词】基于案例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职

【中图分类号】G420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基于案例教学的应用愈加凸显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基于案例教学紧紧围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职业观念和理想的科学定位,立足于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树立正确观念,学会规划方法,培养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案例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优势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观念的感悟,便于学生及时有效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再现,通过对案例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实现开放式教学,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开展,同时也指导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方法,实现了“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科学教学。

一、案例的选择立足于职业发展方向

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基于案例教学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教材、学生、生活、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将教材中的案例与教师收集整理的案例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师收集案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立足于职业发展方向,要针对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兴趣进行案例方向的界定和选择,而且案例自身要精练、典型,一语中的。例如,在对于园艺师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过程中,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园艺师专业自身职业发展的方向举例。学生小李,出身在普通农村家庭,喜欢绘画和造型艺术,不想循规蹈矩地生活,尤其对于园艺情有独钟,不是单纯觉得好玩,而是真正喜欢欣赏自己修建出来的植物造型,各种创意的发挥让他特别有成就感。小李的职业规划就是通过阶段规划的陆续实现,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园艺师并开一间自己的园艺创意室。为了实现这个职业规划,他将每个阶段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在校期间打好专业基础、利用3年的打工时间累积社会经验、利用2年时间针对性学习园林技艺并成为园艺师,利用5年时间开自己的工作室,利用5年的时间,将工作室发展成为具有专业化、国际化水准的领军品牌、利用5年的时间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园艺师。这个教学案例没有将规划定位在升学和简单的就业上,而是针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色进行了科学规划,明确了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台阶,既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又能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阶段性目标。

二、案例的实施具有社会敏感度

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要具有社会敏感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中职生。在案例实施中,要杜绝照本宣科、咬文嚼字地说些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话,不能指定遥不可及或者海市蜃楼般的职业规划,在案例实施中,要注意运用行为导向模式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案例的实施不能停留在案例自身的内容,应该是结合社会进行分析和探究。例如,中职学生戴某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将职业规划发展的方向定位于企业专业翻译等方面的工作,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短期目标中是找到一份相应的工作,在长期目标中是五年内达到部门主管的位置。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当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尤其是中职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然后结合社会发展方向进行案例的实施。教师要充分肯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阶段性,同时也指出案例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性,要在职业生涯设计方向正确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就行集中有效地分析。

三、案例的分析彰显实践指导价值

在基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要注意实践指导作用,在分析过程中一般按照知己、知彼、决策、行动四个步骤进行,例如在对王某的职业生涯规划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就彰显了实践指导作用。王某根据霍兰德职业测评类型词表的测量显示其职业兴趣属于管理型、社会型(人的职业兴趣有六大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和常规型),其职业生涯根据阶段性划分将目标定位成两个基本层次:探索期(依据对职业的认知和对自我职业兴趣的评估,将职业生涯规划拓展为管理人员和设备销售人员,而不是拘泥于所学,模具专业),建立期(在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之后,不是仅仅在职业发展方向打拼奋斗,要及时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完善通用核心职业能力,提高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案例的总结注重知识性与可行性的有机整合

在案例总结阶段不能只是单纯针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而应注重知识性和可行性的有机整合,注意职业生涯规划的延展性。例如在对汽修专业学生张某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案例总结中,张某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希望以后成为一个汽车修理师,而在规划目标的界定中将学习、毕业证书、汽车修理的职业资格证书、开设自己的汽车修理厂简单的罗列出来,为此,在对此案例进行总结过程中首先要结合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在知识性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使其具备步骤齐全、表述清楚、图文并茂、分析到位、目标明确、阶梯分明、措施具体的基本要求,然后分析其自身也有着一定的真实性,职业生涯规划中张某认识到每一个阶段规划目标的实现使下一阶段目标的基础,需要脚踏实地地认真完成,而且每一个阶段目标具有求真务实的特点,可行性较强。在指导学生进行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自身的知识性和可行性的有机整合,使每一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都能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指导作用。

结束语

总之,基于案例教学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彰显出鲜明的实践性,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环节。通过基于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和探究,通过营造积极互动的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沟通,能够在探究中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并将德育教学无形地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做一个真实的、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明确的发展和奋斗目标,彰显更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涯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学风建设;策略研究

学风是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考查指标。对学生而言,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方法、习惯以及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因此,学风建设不仅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

一、当前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学风整体不错,多数学生思想积极、学习勤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学生容易丧失奋斗目标,平时的学习也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拿到大学毕业证而已。同时,社会上“读书工具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也使学生逃课、厌学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司空见惯。

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偏低。一些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平时上课不认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平时不做作业或抄袭他人的作业,到考试时就只有靠作弊来应付。

不能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方式也由以教师教学为主导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导,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学校对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没有统一安排,部分学生深陷网络不能自拔。

原因分析: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自律意识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从高校方面来讲,学校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投入不足,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仅停留在开设一门课程、举办就业讲座等,缺少系统化、全程化的教育体系,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缺少奋斗目标。

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推动高校学风建设,既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有益补充,也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二、大学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涯规划起源于职业生涯规划,它主要针对大学这一特殊阶段,是大学生根据自身主客观条件和职业理想,科学规划大学生活,逐步实现个人在大学阶段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为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奠定基础的过程。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系统的课程讲授和个性化的专业辅导,引导学生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掌握大学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树立并逐步实现自身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过程。

三、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学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在全面分析自我和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解决的是学生最关心的“大学如何度过”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从大学新生入校就开始,抓住学生对未来发展不确定的关键时机,引导学生科学剖析自身主客观条件,合理设计自身大学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激发学生自我规划和主动学习意识,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和职业方向,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创造主观条件。

学风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体现。教师通过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大学阶段发展目标,并根据每年的发展目标制订每学期或每月的阶段目标和学习计划。每个阶段的目标相互衔接,逐步递进,学生必须按照学习计划逐步完成,才能进入下一个更高目标的实现阶段,直至达到发展总目标。在这种逐步接近总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都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和学习的快乐,会自觉抵制诱惑,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为以后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涯规划的实施和跟踪不仅对大学生活起着全程监控作用,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指导大学生活的行动纲领,同时,它也是开放性的、动态的,既会随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会依个人实施的效果进行及时调整。这保证了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也能督促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学习成效的提高,这为学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着力点

1.学会时间管理

切实做好大学生涯规划最主要的是时间管理。大学阶段,从时间上来说,只是个人发展历史中很短的一个时期,但就其重要性来说,它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大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有限,能否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是决定大学生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决定学风建设好坏的关键。

2.学会适时调整目标

将大学生涯总目标细化为各阶段目标,并将各阶段目标细化到现实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明确个人努力方向,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学生个体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社会形势的变迁自主确定、修正自己的目标与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才能保证持久的动力,从而促进高校学风的建设。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事拖拉是造成学生学业成绩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很有必要引起高校的关注。大量的时间用来逛街、上网,最后关头才匆忙做作业、写实验报告;每天早上赖在被窝里睡懒觉,到期末才发现晨跑次数还差很多……不少大学生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在生涯规划教育中进行跟踪检查、阶段性总结及表彰和班级同学互查互评等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剖析自身的负面情绪和不良习惯,尝试解决问题,加强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及早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

高中阶段,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安排下生活和学习,奋斗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很少有自己的生涯规划,也很少考虑考上大学要做什么。进入大学,学校和家庭的约束逐渐减少,再加上学生的补偿心理、意志力不强、缺少奋斗目标等因素,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在睡觉、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上消磨时光。如果在新生刚入校时就开始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尽快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通过表彰先进和树立典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学会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及早制定奋斗目标,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就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五、构建系统化、全程化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学风建设良好发展

1.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队伍,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不能只靠一场讲座或一门课程来进行,高校不仅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企业高管和校友等多方力量,逐渐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通过系统传授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掌握科学的进行生涯规划的方法。辅导员通过班会、日常谈话、实践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和认知自我,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专业课教师不仅通过讲授专业课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通过前沿知识讲座、专业实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合理制定专业学习目标。另外,邀请企业高管分析社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畅谈自己的人生经历,既能丰富大学教育的内容,也可为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科学规划大学生活提供最直观的认识。

2.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实现教育科学化、全程化

大学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充满了向往却又很迷茫。此阶段应重点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和专业教育,解决“大学是什么”的问题。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由校、院领导和辅导员分别对大学新生进行大学适应性教育,同时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代表担任新生“班长”,及时有效开展朋辈教育,分班级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促进学生对大学生活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另外,及时有效的专业教育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和专业前景,也增加了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模式,对自身和社会环境也有了初步认识,此阶段的重点是指导和帮助学生逐步明晰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解决“在大学想做什么”和“在大学能做什么”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专业指导讲座、辅导员个性化辅导和对优秀自我发展规划报告进行交流点评等活动帮助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学生要强化素质拓展和工具性知识的学习,为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实施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对自己的专业和社会需求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此阶段的重点是督促学生实施、调整、改进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解决“如何实现目标”的问题。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发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如考研还是就业等。

大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经过前三年的积累和总结,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素质,此阶段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检查总结大学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理性评价自己,并根据社会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心理。

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关键在于学生学习风气的养成,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觉性,从学生内在因素上解决高校学风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实施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可对高校学风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晓英.以生涯规划为着力点构建学风建设的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1,(2).

[2]曹勇,李德全.以大学生涯规划实施为平台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肖克奇,陈琳婷,吴远枝.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制定及其实施[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第8篇:大学生涯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调查 分析研究

一、研究背景

当前全国高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各界人士也期待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为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契机。近年来,高职生在就业时有消极怠工的情绪,有盲目选择的趋势,有频频跳槽的现象等,这些都让就业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不得不反思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事实依据。

二、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改编袭开国、顾雪英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根据高职生的理解能力及本研究需求,对问题的表述进行修整,并在原有的确定目标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认识环境的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反馈修正的能力五个因子的基础上,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因子,共三十道题目。问卷按Likert5级评分,即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有点符合、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越好。

问卷经部分调整后,必须首先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克伦巴赫Alpha信度系数法——项目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通常认为信度系数应该在0~1之间,系数越接近1信度越好,如果系数在0.7以下则需要抛弃。本问卷修订后各因子内部信度系数分别为:确认目标能力为0.844,认识自我的能力为0.805,认识环境的能力为0.818,制订计划的能力为0.813,反馈修正的能力为0.81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0.778。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950,这说明整个量表内部一致性很好。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2013级、2012级(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47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89.5%。其中男生96名,女生125名,2013级学生77名,2012级学生144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主要对我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总体情况和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

(一)2013级、2012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情况

表一 六个维度描述统计

由表一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意识在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在3分到4分之间,总体在中等水平以上。生涯规划意识较其他能力的得分稍高些,但均值仍没有达到4分的水平。其次稍好些的是认识自我的能力,最低水平的是制订计划的能力。说明我院学生有生涯规划意识,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在制订计划方面存在困难。

(二)人口学变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影响情况

1.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性别差异

表二 不同性别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差异统计

注:*p

由表二可以看出,在六个维度里,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自我的能力,女生都明显优于男生,尤其是认识自我的能力差异十分显著,而其他维度上男生、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2.年级差异

表三 不同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差异统计

注:*p

由表三可以看出,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五个能力上看,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没有明显差异,但生涯规划意识却呈现显著差异,并且结果表明一年级学生的规划意识要明显优于二年级学生的。

四、分析

(一)我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现状不佳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我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即便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自身在行动力上也不能支持自己实现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制订计划、反馈修正等规划步骤。学生整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规划意识都有待提升。

(二)一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强于二年级学生

一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强于二年级学生的,存在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我院在大一上学期开展入学教育,重点是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之《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在本学期集中开展,使得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期待。但是,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性教育的空白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又渐渐趋于淡化。另外,也可能一年级有规划意识的学生,在进行规划行动和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但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导致其失去规划的信心。

五、建议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多做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与实践。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活动都应该重视学生生涯规划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大学全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式教学。入学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完成这项教育任务后,应该完善后续的指导、跟踪、监督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践行自己的职业规划过程中有压力、有支持、有动力。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涯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Cri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为基础,检验了高校非毕业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结果表明非毕业大学生中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占多数,其中有半数以上对未来充满信心,但这种信心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自我决策效能没有显著差异。“还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因此感到迷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自我决策效能的各个方面上都明显低于其他决策现状的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关注的目光已从单纯的就业率扩展到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涯发展辅导已成为就业工作中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了解学生的职业心理发展水平则是有的放矢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

在学生职业辅导这一领域内,Crites提出的职业成熟度理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职业成熟度包含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两大方面,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其职业成熟度的衡量标准以职业选择为主。如果一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专业能力和就业形势等进行科学的决策,作出职业选择,并采取客观可行的措施,最终获得职业,那么其职业成熟度就高,反之则低。

CriteS(1978)模拟智力的层次模型,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发展模型。该模型的顶端是职业发展的总体程度,类似于一般智力(generality)因素,第二个层次由四个主要的因素群构成,两个描述职业选择的内容,另两个描述职业选择的过程。过程的两个变量为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其中能力测量主要是用来测量与个人获得职业信息、进行职业规划并作出明智的受教育和职业决定的职业决策等相关的能力。具体包括五个成分:(l)自我评价能力,(2)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3)目标筛选能力,(4)职业规划能力(指在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的实施能力),(5)问题解决的能力(指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

之后,美国心理学家Betz和Taylor(1981)借鉴Crites理论模型中职业选择能力部分的结构,编制了《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他们的研究表明,对于自己的职业决策能力缺乏信心可以导致职业决策困难。因而,这一领域的具体研究结果

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涯辅导标淮及内容的制定,进而影响到职业辅导活动效果的科学评价。

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学生职业决策方面的研究,旨在了解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以及职业目标决策现状的异同,并希望调查结论能够为今后高校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方法

1.问卷材料

第一部分是对学生目前的职业决策状况的调查。分为四个选项:“A.已经确定了职业发展方向,并感到满意”、“B.已经确定了职业发展方向,但感到不满意”、“C.还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但对此充满信心”、“D.还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因此感到迷茫”。第二部分是一份《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由Betz和Taylor于1983年编制,1994年修订。彭永新和龙立荣于2001年对该量表进行了翻译和修订。问卷由五个维度组成,共50题。五个维度的内在一致性效度在0.6774一0.8098之间,重测信度在0.511一0.601之间,表明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此外,该量表具有良好的辨别效度。

2.被试与施测

本次调查共抽取了复旦大学31个专业(其中16个理科专业,15个文科专业)665名一至三年级本科生。被试者中一年级本科生共91人,占被访总人数的14.1%;二年级本科生233人,占被访总人数的36.2%;三年级本科生320人,占被访总人数的49.7%。所有被访者中男生为282名,女生为362人。问卷按专业进行集体施测,实测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发放问卷665份,实际回收651份,其中无效问卷7份,共得有效问卷644份。

3.数据处理

测试结果用SPSSll.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分析

1.总体决策状况

调查发现,创4名被调查学生中A类学生占14.6%,B类占5.5%,C类占44.1%,D类占35.8%。不同年级间存在一些差异(详见表1)。

2.职业生涯自我决策效能结果

《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采用五级记分方式,l一完全没有信心、2一有一点信心、3一一般、4一比较有信心、5一完全有信心。五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位于3.597~3.819之间,接近于“比较有信心”3.各年级在职业生涯自我决策效能五个维度上得分的差异

统计检验发现,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职业生涯决策效能无年级差异。

4.职业决策现状同职业生涯自我决策效能的关系

统计显示,不同决策状况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性别对选择目标、制定规划有显著影响,男生优于女生(见表3)。

5.不同职业决策状况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自我决策效能五个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研究采用Schoffe法对所有四类学生进行了所有可能的配对比较。AB列表示选A和选B的被试职业生涯自我决策效能五个维度上的差异比较,以此类推,结果见表4。

三、讨论分析

1.职业生涯决策现状整体情况

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学生中,选择C项(还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但对此充满信心)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4.1%,为各项之最。其次为D项(还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因此感到迷茫),占35.8%。非毕业生中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学生比率高达近80%。另有14.6%的非毕业生已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对自己所确定的方法感到满意,还有5.5%的学生对所确定的方向感到不满意。

在非毕业生中,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占多数,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的非毕业生专业课学习相对较少,而基础课较多,且实践、实习的机会也主要集中在三年级下半学期,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缺乏为自己的生涯发展作出决策的信息和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大学教育中的通病,即一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重知识轻能力。

在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非毕业生中有半数以上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这些信心是基于对社会形势的充分把握,对自身能力的深刻了解,还是进人大学所带来的无名的优越感,有待进一步讨论。

2.各年级职业生涯决策现状分析

总体来说,选A项的人数比率随着年级的上升递增;选B项的人数最少;选C项的人数最多,但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选C项的人数依次递减;与此同时,选D项的人数不断上升(超过了同年级选C项的人数比率)。

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的差异不大,而三年级之后则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可见,随着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发展方向等更为清晰,对自身能力、特点的进一步了解以及与社会接触日益增多,部分学生开始关注自身生涯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职业决策的能力。但其中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总人数比率过低。选A项的人数比例更是不容乐观。近几年,四年级上半学期,学生就开始进入求职的实战阶段,因而求职前的诸多准备,如了解自我、了解行业以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须在低年级时开始准备。

选择C项的人数在一年级时占绝对优势,之后大幅递减。从数据可见,其中只有一部分挤人了已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队伍,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陷人入了“还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因此感到迷茫”的泥潭中。此选项比例逐年增多,到了三年级甚至超过了选择C项的人数。

可见,其中有不少学生没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不知道自己能担任何种职务,适合走怎样的职业发展道路。也有部分大三同学积极地为自己的将来准备和忙碌,但他们缺乏充分的自我认识、职场了解,没有科学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必然会出现迷惘的心态。随着离开学校的日子渐渐逼近,现实与理想、兴趣与专业间的种种矛盾也日益凸现,而社会环境有要求个体尽快作出决定,因此除了迷惘之外,焦虑程度也会上升。综观三个年级的数据,不难看出,大一时的信心存在一定的泡沫,盲目的信心并不能换来理想的结果。因而,尽早为自己的生涯发展作好打算有助于解决就业时所要面临的种种问题。

3.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

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五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在3.597一3.819之间,表明学生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方面都有一定的信心。

方差检验揭示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学生的生涯决策自我效能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学识的丰富而相应提高。这给了我们两方面的启示:第一,生涯决策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课堂的学习和传统教育没有提供这方面的培养;第二,多数在校学生不能自主、自发的提升这一能力。因而,对学生进行生涯辅导,提高他们的生涯决策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目前职业辅导的工作重心已开始从高年级同学扩一展到全校学生。这一研究结果更是进一步证实了对非毕业生进行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从低年级开始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将使得他们在高年级时更从容地走上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结合整体的职业生涯决策现状来看,不同决策现状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自我决策效能的五个维度土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还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因此感到迷茫”的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效能都明显低于其它决策现状的学生,仅在问题解决这一维度_L同选择“已经确定了职业发展方向,但感到不满意”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一数据显示他们在职业生涯决策上的迷惘和困难与缺乏相应的能力和信心有关。所以,在进行生涯辅导时.应该特别关注这批学生。

四、结论

1.非毕业大学生中,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占多数,但其中有半数以上对未来充满信心。

2.低年级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有一定的盲目性。

3.学生对于职业生涯决策五个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信心。

4.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自我决策效能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