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拿来主义教案精选(九篇)

拿来主义教案

第1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关键词:通用技术;案例;运用;选择

为加强我市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在我校开展了一次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观摩活动。几位老师上的是同一内容:苏教版必修二《控制的手段与应用》,但是其教学设计却各不相同,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案例的运用不同。上通用技术课必须要用到大量案例,这些案例或为了引入新知识,或为了理解知识,或为了拓展知识。而案例的来源也非常丰富,可以是书本上现有的,也可以是网上教案中出现的,还可以是从生活中提取的,所以我们通用技术老师上课时不是无案例可用,而是面临如何选择案例和如何使用案例的问题。根据通用技术老师在运用案例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我认为可将其分为三种境界:一般、成熟、非凡。

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从几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恰好找到了这三种不同境界的代表。下面我把他们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主要案例用表格陈列出来。

一般:拿来主义。表格一:教师甲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要么是从别人的教学设计中拿来,要么一字不动书本上拿来,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拿来主义”,这种表现称为一般。

成熟:为我所用。表格二:教师乙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时,不再是直接“拿来”,他们会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或是从教材和其他资料中选择经典案例,或是将碰到的案例改编后使用,或是重新在生活中寻找案例,这样得到的案例每一个都很贴切,每一个案例都是自己需要的,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为我所用”,这种表现称为成熟。

非凡:有所创新。表格三:教师丙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能和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融的境界,他们对案例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有所创新”,这种表现称为非凡。

以上对案例运用的三种不同境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一、“一般”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一阶段

运用案例境界为“一般”的通用技术教师有两种,一是刚开始教通用技术的教师,他们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还不够;二是兼职通用技术的教师,他们没有很多时间去研究通用技术课程。他们要想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拿来主义”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书本上和网上教案中的案例也经过别人的选择,这些案例理论上是可以直接运用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纯粹的拿来主义不好,因为:1.不管是书本上的案例,还是网上教案中的案例,它们都是别人的选择,而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别人的选择不一定适合自己;2.不同老师面临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案例,在你的学校用得很好,但在他的学校却不合适了。比如教师甲所用的案例《摩登时代》电影片段就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它长达7分钟之久,用在别人45分钟的课堂上或许可以,但是用在我们这里40分钟的课堂却不行。

二、“成熟”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二阶段

处于“一般”阶段的通用技术教师怎样才能达到“成熟”阶段呢?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1.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这可以让我们获得足够多的可以选择的案例;2.充分研究教材,这可以使我们真正抓住教学的重难点;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可以使我们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案例。

我为什么把“成熟”阶段对案例的运用称为“为我所用”呢?因为在这个阶段,通用技术教师不再是随便碰到一个案例就加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是要综合考虑教学的方方面面,最后做出恰当的选择。比如教师乙(我本人)在“理解控制含义”这个教学环节中,运用的小试验是“让纸张在桌上站立”,虽然简单,却能让学生体验到控制的过程,当时我在备课时碰到三个案例供我选择,一是“齿轮与齿条组合”,二是“如何把一张纸扔的更远”,三是“让纸张在桌上站立”。为什么不选择第一个呢,因为我们学校没有,如果向其他学校借,又太麻烦;为什么不选第二个呢,因为做了这个小试验之后,地上肯定到处都是纸,如果强调学生收回又延长了不必要的时间,综合考虑之后,我才选择第三个。可见,在这一阶段教师不是被动使用案例,而是主动选择案例,让案例为我所用。

三、“非凡”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三阶段

我个人认为“非凡”境界达到了运用案例的极致,是对案例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境界中,案例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补充,案例本身就成了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知识点,则成了案例的引申。在教师丙的教学过程中,他只用了一个案例“交通红绿灯”,但在深度剖析这一个案例后,却解决了“引入新课”“控制概念引入”“控制含义理解”和“控制三要素”等多个知识点。由于使用的案例只有一个,学生学得更轻松,对知识理解得也更透彻。这种创造性的运用案例是第二种境界的升华,是每个通用技术老师运用案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要达到“非凡”境界,关键不是如何挑选案例,而是如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想教学有所创新,我觉得首先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教材、教法;其次通用技术教师要多交流,不仅是本校交流,而且要跨学校、跨区域交流,不能“闭门造车”。

我觉得每一个通用技术教师都处于某一境界之中,通用技术教师要想从“一般”到达“成熟”甚至“非凡”,唯一的途径就刻苦钻研教材、积极研究各种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案例的使用要力求创新。

参考文献:

[1]庆绪兵.浅谈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5(11):11-12.

第2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她那会儿所在的班级,请了一名美国外教。第一次上课,外教鼓动大家踊跃提问,但很遗憾的是,中国学生大多比较拘谨,竟无人举手。外教掏出一美元,放在讲台前的桌子上,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拿走这一美元。”台下顿时窃窃私语,但还是没人提问,甚至,有同学认为,这简直就是资本主义世界“拜金主义”式的诱导,绝不能上当!外教很尴尬。眼见快下课了,这名外教有点急了,大声地对学生们说:“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种研究或学说,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外教的意思,纷纷举手……当然,问题的质量不一定很高,但课堂的气氛却一下子活跃起来。下课铃打响了,外教满意地离去,尽管到最后,也没有人主动拿走他放在桌子上那一美元。

杨澜后来出了一本书,叫《我问故我在》。我很理解,她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标题。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们的教育界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培养学生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命题,其实存在一个隐形的条件,就是“问题”已经被假定事先存在了,你的作用,就是尽力解题――当然,不能排除,已经被人提前设定好了一个“正确答案”。

毋庸置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真正代表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最重要体现,却是能不能“提出问题”。遗憾的是,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思维当中,超出教学大纲的“提问”,往往代表着离经叛道,总被教育者视为“无效劳动、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横加指斥,最后,整个社会能提出问题,恐怕也只有老师和领导了,其余者,全都成了解题的“工具”。

从这个角度上说,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进入工业和后工业时代以来,中国已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几乎所有影响人类的工业制品,我们全都能制造,但是,却没有一样产品是由中国人发明的!

九十年前,先生说:“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真理。”而人的思想,如果一旦被各种条框所桎梏,如何去探究、抵达那未被发现的世界?又如何能够创造未来?

十几年前,我去法国旅行,曾通过朋友拿到一份法国中学生的历史考卷,其中有一道题目,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是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的决战,英国和普鲁士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次战役,也结束了“拿破仑帝国”。与我们中学的考卷不同,法国人并没有问:这次战役,是拿破仑跟谁打的?在哪一年打的?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意义何在(重要的是,这个“原因”和“意义”,竟是有标准答案的)?……他们的问题,完全出乎想像:如果拿破仑一世没有在滑铁卢被打败,请问,当今欧洲的格局,会有什么不一样?

第3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一、要注意提问的态度。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祥,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二、提问次数要适度。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提问的次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过多,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担

三、要有一定的梯度。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

例如讲解“拿来主义”时,就应多设几级提问的阶梯:“拿来”是指什么而言?“拿来”的原则、方法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拿来”?“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何在?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才能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了解。

第4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关键词:提问;目的;技巧;优化教学

高中课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于是弟子们各自陈言,孔子一一做了点评,并明确了自己对曾晳看法的认同,教育学生应以礼治国,这是一次很好的提问。

提问既是培养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又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而更有效掌控教学过程。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如果能在提问上多花心思,详加设计,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提问的目的,熟悉教材的内容,讲究提问的技巧,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

一、提问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

营销学上也有这样的一种诱导方法,推销员想向顾客推销进口的产品,他会这样介绍产品说:我们这有三种产品,一种是国内生产的,质量一般,价格100元;一种中外合资生产的,质量好些,价格150元;另一种是外国进口的,价格贵些,但质量最好,需要200元。然后他会发问:请问您是要合资的,还是进口的?我建议您还是用进口的吧!这个案例中,推销员提问的目的已经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提问应有的目的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问,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教师要做到问得其所,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有更深的理解,强化记忆。比如教学《鸿门宴》,教师想引导学生理解项伯的私心坏了大事,就应该明确提问:在两军交战过程中,最怕的就是行动计划曝光,而项伯不但向张良告密,而且还与刘邦“约为亲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就能明确回答的方向。如果只是问“从项伯告密这件事,你认为项伯是个怎样的人?”,说不定学生会回答“是个重情重义的人”,那就与我们的提问目的大相径庭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也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

二、设计提问时,应熟悉教材的内容

教材是教师活动顺利进行的载体,教材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来选择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熟悉教材所选内容,了解教材所选择的目的。比如把《沁园春·长沙》放在高中的第一课,其实目的就是要让刚入高中的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树立像在年少时就具有的那种“中流击水”的雄心壮志,因而,教师在分析课文,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作用,了解教材选择的目的。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知识的延伸,切不可让自己的目光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里。比如《荆轲刺秦王(节选)》一课,荆轲的行动往往会被人误读为“士为知己者死”,其实只要对照一下全文,就会发现,太子对荆轲并不信任,荆轲亦曾斥太子为“竖子”,因而不可一味以“士为知己者死”来解读。基于此,当教师想提问“如何评价荆轲的做法”时,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分析,切不可只看表面现象。

三、在提问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把握提问的技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精心构思的问题。我认为:

1.要熟悉提问的对象,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回答往往会因人而异,学生会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对待、公正评价,要满腔热情。提问时,不能只提问几个“优等”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和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机会,并在他们给出正确答案后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兼顾全班,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提问一般都是在备课中就准备好的,对学生可能会给出的答案,教师也一定有所预判,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不当,切不可一味批评,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但是有时课堂情况却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随时会有新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适时引导回答角度,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同时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学生的回答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导致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2.要注意提问的尺度

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过简,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过难,会使学生听而生畏,挫伤回答问题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提问时,可以由浅入深,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讲解《拿来主义》时,提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之前,就应多设几级提问:“拿来”是指什么而言?“拿来”的原则、方法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拿来”?“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何在?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了解。

再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散文,形散神聚自然是学习重点,有些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出类似“本文是如何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的”这样过泛的问题,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组织答案。其实我们可以将这类较大的问题化大为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比如先问“本文描写了几个地方的秋景”,再问“作者议论南国秋景的目的”,最后问“文章这样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时而抒情,会不会使文章的中心显得太松散,不紧凑”。通过这种逐层深入的提问,学生的思路会比较清晰,方向比较明确,思考也有了目的性,就不难领会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3.要注意提问的开放性

近几年的福建高考卷上,语言表达题中,都会设置让学生给出判断并“自圆其说”的题目。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可以多解的问题,有意识地倡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学会如何利用合理有效的理由来自我论证观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更沉浸文本找依据,通过热烈讨论、深入思考,加深认识,从而把握主旨,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过秦论》时,我就故意设置“如何看秦王”这个问题;讲《归去来兮辞》时,我也让同学大胆去探讨“陶渊明在文中流露的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情绪”这个问题,这样虽然学生得出的结论会五花八门,但在回答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能力能得到较好的提高。

第5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1、真实性原则。所谓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就是指所选取的案例必须具备现实可查阅性。那些不能有效查阅的邮件,那些只是在想象中存在的案例,那些案例的部分内容来自于文学手法的案例,都会干扰教师对行政管理学案例的选择,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开。比如我们在讲授政府决策失误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损失的时候所采用的“三峡决策”的功与过的课件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针对性原则。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学科,行政管理学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学课程。它需要教师针对该课程的实际进展,采用即时的案例进行讲授。比如在讲解政府管理对社会政治稳定的作用时,我们就采用了时下最为关注的案、案和中国铁道行贿受贿案,这些生动的案例,一方面暴露了中国大一统行政机制的弊端和不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国政府坚决捍卫民生福祉的信心和决心。如果我们不采取现实发生的生动案例,而是用民国时期的郭嵩焘腐败案例、谭嗣同受贿案例,抑或拿和案例来附会当今的王廷江案件、徐才厚案件,那就很容易使我们的分析陷入死胡同。

3、典型性原则。通过典型案例获得一般性的专业知识,是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案例的代表性一方面反映了教授者得知识存量和潜在增量,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产品的知识构成最优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如在讲授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时,可以以孙志刚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对舆论监督的相关理论能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另外,对于当今社会反对恐怖主义方面的行政决策,我们要结合国务院出台的针对恐怖主义,特别是东突恐怖主义分子、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和中亚地区的宗教极端分子展开论述。这些政府决策理论对于学生获得鲜活的公共管理学知识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4、价值中立原则。在行政处罚法上,任何针对国家和政府的诉讼都会牵扯到行政法方面的知识。最近内蒙古发生的错判误杀的案件就显示了政府司法部门的价值偏好性。一般来讲,一个价值偏好性的政府除了危害社会、祸乱众生、造福土匪、殃及渔民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地方。有的身处行政管理重要部门的领导和干部,每次下去视察都会发一个几万块钱的红包,而那些没有实权的部门,就只能望洋生叹。所以说,改革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让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变成清水衙门,让做官变成一种责任,让“为官一方,造福于民”的理念深入人心,绝非靠治标不治本的打打杀杀就能解决,必须靠价值无涉原则。也就是说,一定要让公共管理人员彻底放下功利之心,做一名完全中立的服务生。舍此,中国的问题肯定永远无法得到解决。5、难易适中原则。太难的案例,对于行政管理领域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和接受,比如牵扯到国际私法、国际法、国际合约、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和国家赔赏等方面法律的案件———薄谷开来案件就是一件极为棘手的国际法案件,如果学生没有系统的民法学和刑法学知识和经验,要想真正理解判处薄谷开来死缓的原因是很难的。因为按照国际惯例,特别是英国的国内法,必须将簿谷开来引渡到英国,使用英国的国内法,如果那样,薄谷开来必死无疑。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有些案例的选择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做到难易适中的原则。

二、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改革的实施步骤

行胜于言,任何完美的计划有且只有依赖于并不完美的行动。因为任何完美的行动(行政执行)安排,都排他性的剔除了各种外在变化的可能性。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中寻找不变的价值和终极的真理,而不能消极等待。

1、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非常必要,它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对老师来讲,首先要制定好课堂计划,预先分析教学案例的难度,仔细安排好讨论的阶段以及组织讨论的方式,预计可能出现的情况或突发问题准备好应变措施等;其次,老师要将所选案例提前分发给学生,适当给学生指出案例发生的背景,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预习有关理论,为案例分析讨论做好知识准备。比如我们在讲授行政区域的地缘管辖一章时,就采用了事先准备的策略。我们所使用的案例就是中日关于事件的管辖权限问题。我们首先拿出了清代以前中国的行政区划图,指出早在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就曾到过,并在岛上建立石碑。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一标志性的建筑已经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渐趋式微,但文献的记载却是实实在在的。其次,我们也准备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前的版图材料,指出日本人对的诉求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日本人所能拿出的唯一证据是二战时期日本统治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强盗版图。而根据《波斯坦公告》的内容,法西斯在二战时期所占领的所有亚洲版图都已失效。必须无条件归还给中国。

2、适时地课堂讨论。老师要根据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过程讲解案例,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大胆地去思考!去发挥!去创新!引导学生形成行政管理分析问题的专业化思维。比如我们就根据高等教育领域的腐败案例,来讲解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问题。为了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还拿出了徐同文案件、丁凤云案件、李富山案件和安徽校长陈刚案件,指出发生在“象牙塔”内的贪腐大案,一方面暴露了中国“金字塔式”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昭示着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在告诫高校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否则就是人类的败类。

3、案例的巧妙讲解。三千大法在妙解,一度抱负了心中。佛教哲学的微妙在《楞严经》开篇就以明确,即“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此偈语是讲,任何信仰的推行必须借助于合适的讲师才能加以发扬光大,没有“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的韬略智慧,再好的理论也会流于形式而无所用。对于行政管理学的知识而言,同样需要高超的讲解和形象化的语言和分析。

第6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关键词:民族教育政策;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

民族问题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民族教育政策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关键,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对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民族教育政策概要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来源包括本地土著居民和外来移民两部分,其中移民及其后裔是美国人口来源的主体。美国目前的民族构成中,由白人和其他四类主要少数民族构成。美国民族教育政策发展和实践历程呈现出三个显著的历史特征,即同化主义、英语中心主义和教育隔离制。

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矛盾是贯穿美利坚民族发展史的基本民族问题,二者在教育领域的斗争首先表现为教育权利的斗争,因此,教育权利的问题是美国教育政策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研究内容。少数民族拥有了教育权,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问题,即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文化政策问题,这也是美国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二、加拿大民族教育政策概要

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和多种族聚居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民族教育政策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殖民地时期民族教育政策阶段、《不列颠北美法案(加拿大1867宪法)》体制下的民族教育政策、《加拿大权利法案》体制下的民族教育政策转型、《加拿大权利和自由(加拿大最高法律)》体制下的民族教育政策。在这些体制的更替中,加拿大的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一元主义文化政策、二元主义文化政策,最终转向了多元主义文化政策的大背景。

三、俄罗斯民族政策概要

俄罗斯共有130多个民族,以俄罗斯人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有德意志、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前苏联时期,在教育理论方面强调集体主义,淡化个体差异,教育的民族同化功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提倡“民族教育的复兴”,促进了对民族问题的讨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但也导致了激进的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出现。普京上台后,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并先后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国民教育要义》等一系列文件,致力于保存少数民族传统和语言,发展少数民族教育。

四、澳大利亚民族政策概要

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的移民国家。澳大利亚的民族教育在对待土著民方面先后经历了霸占屠杀―同化一体化―多元等阶段;在对待移民方面分别采取了试图建立以英移民为主的白澳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纵观澳大利亚的民族教育政策其主要经历了霸占屠杀阶段,基本上没有民族教育政策可言;同化阶段是一种断绝民族性的民族教育政策;一体化阶段,土著儿童教育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白澳政策阶段施行对待其他移民采取歧视、排斥、压制的民族教育政策;多元文化阶段下的澳大利亚民族教育政策出现了进步的趋势,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民族教育的发展。

五、英国民族教育政策概要

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是英格兰人,本地少数民族包括苏格兰人、爱尔兰人、犹太人、诺曼底人等。除本地少数民族外,外来移民也逐渐成为非主流文化中的一员。英国属于非移民国家,这些移民多数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原英属殖民地,他们处于更加弱势和边缘的地位。英国在民族教育政策方面,尊重多元文化、政策制定过程规范、体现种族及性别平等、地方享有较大的教育政策制定权。英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一个民族自治权利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民主化的过程。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西方主要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概要的梳理,使我们对各国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从中得到了几点启示:

1.民族教育政策的母体是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二者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民族教育政策的存在状况,并直接影响到民族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民族教育问题是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

3.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应当成为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方向,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实施的对象不仅是少数民族群体,主流民族群体同样也要接受多元文化教育。

4.各国民族教育政策各具特色,因为各国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体系,也是做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吴明海.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广兰.19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族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历史特征[J].民族教育研究,2007(1).

[3]Paul S・Maxim,陈・巴特尔,赵秉坤.共同的挑战:中国―加拿大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J].学园,2010(5).

[4]陈立鹏,张靖慧.澳大利亚民族教育立法研究及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1(3).

第7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一轮复习

一、原型范畴理论与词的多义性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原型是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员。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同一范畴内成员的典型性是不同的,其中和其它成员享有最多共同属性的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其它成员按典型性向边缘辐射成为边缘成员。这些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结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范畴。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概念并不是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界定而是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的范畴。在这个范畴中,有一个语义比其它语义更加突显,更加典型,成为这个语义集的中心,即原型义项(本义),其它则成为边缘义项。典型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获得的,也是语义中最原始、最基本的义项,语义范畴就是围绕这个典型义项不断扩展而逐步形成的。这是因为人们不会无限创造新词去适应无限发展的社会,出于认知经济性原则,会利用相似性,具体到抽象引申原则用旧词来表达新义。

二、原型理论在一轮复习的运用

词汇教学是高三一轮复习中的重要板块,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注重词的原型义项的教学,并让学生学会以原型义项为认知参考点去理解并记忆引申义,从而打好词汇基础,为全面训练做铺垫。下面以《创新方案》为例具体谈谈词汇的教学。

1.多义短语

短语put forward。它的含义为“将(钟表等)向前拨,将……提前,提出,推荐”。它的字面意思是“把……往前放,将……提前”,而“将(钟表等)向前拨”也是一种“提前”。“提出”一个提案或“推荐”一个人,是把一个东西放到前面(以便让大家注意),具有行为的相似性。

“Take up”的本义是“拿起来”,“拿起来”就往往有“接受”某物或“开始”做某事的意味,如拿起枪来保家卫国。当然了也可能是中途停顿,“拿起”某物“继续”做某事。“拿起”某物同时有“占用”之义,引申到抽象领域,则有“占用(时间);占据(空间)”之意。take up便有了如下的含义“拿起;接受;开始;继续;占用(时间);占据(空间)”

2.带介词的动词短语

英语中很多带介词的动词短语,懂得介词的本义是理解和记忆短语的关键。常见的介词如“in”表在参照物内;“on”表在参照物表面,强调两者接触;“after”表在参照物后;“for”表为了;“to”表方向,中间有距离;等等。懂得了他们的本义后也就不难理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要用介词“in”;表方位时,两个地方紧挨着的用“on”,有一定距离的用“to”的用法了。“look for”是为了某物而东张西望,则是“寻找”;“look after”是在某物后面看,就为“照顾,保管”;“look into”是“往……里面看”,是为了弄清事物的内部逻辑,来龙去脉,引申“调查”之意;“look up”为向上看,查字典时一般都是从上往下找的,引申为“查(单词)”,“look back”是“回头看”,引申到抽象领域即为“回顾”的意思;“look forward to”为“往前看,举目远眺”,那是对某事物有期待,也就有“期望;期待;盼望”。“apply to; apply for”这两个短语学生经常记错含义,但只要记住“to”为“到……地方去”;“for”是“为了”,那就不难区分“apply to”为“运用到……去”和“apply for”为“为……申请”之意了。

3.非谓语动词

“doing”用以进行时,因此它就有“正在进行或伴随”之意。当我们看到一个正在进行的动作时,这个动作往往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也就完成了一部分,因而又有“完成了的动作”的含义。看到一个正在进行的动作,我们心理就会有预设这不可能是唯一的这一次的动作,就如看到一个人偷东西,我们往往会认为他经常偷,因而“doing”引申为“经常性,习惯性动作”

“to do”用以将来时,所以有“未做的动作”之意,也引申为“表目的”。

“done”用以被动态和完成时,因此它的含义为“被动的动作,或完成的动作”。

综上所述,理解掌握一个词的原型义项,再利用原型义项去分析理解、学习识记它的其它引申义变得更简单容易。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词的原型义项,教会学生利用本义去理解识记它的其它含义,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当然了,并非所有的词都能通过这种方法学习,有些词的含义只能通过机械记忆来识记,但原型范畴理论可以作为有效补充,让学生愿学,会学,能学,最终学会。

参考文献:

[1] F.Ungerer & H.J.Schmid.2008.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 胡丹 2011 “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介词教学的指导意义[J]《教学与管理》 第6期

[3] 饶立平 2011 从认知角度浅谈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J]《现代阅读》 第11期

第8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一、立足生活,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一:《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①甲、乙两杯水都是100克,甲杯水中放入糖21克,乙杯水中放入糖11克,请你说一说哪一杯甜,为什么?

②现在甲杯水20克,乙杯水25克。甲杯水中放入糖3克,乙杯水中放入糖4克,现在你认为哪一杯更甜呢?

评析:“比较两杯糖水哪一杯更甜些”,这是学生常见的生活实例,教者以“甜的程度”为载体引出百分数,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立足实践,巧设情境,提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好奇心,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即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案例二:《十几减9》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教师说:“我们来做一个拿小棒的游戏,看谁能按老师的要求拿得最快?”

让学生从一捆(10根)小棒中拿出8根。

生:我是先把一捆打开,再一根一根地数,得出8根的。

生:我是先拿4根,再拿4根,4+4=8根。

生:我是让一捆中剩2根,这里就是拿出来的8根。

师:真聪明!你想到了10-2=8,从一捆里分出2根,剩下的就是拿出来的8根。

继续让学生从16根(即1捆6根)小棒中取出9根小棒,取好以后,交流拿法,最后汇报。

生:我是从一捆里(即10根)拿出9根的。

生:我是先拿6根,再从一捆(即10根)中拿出3根的。

生:我先把一捆打开,再从16根中拿出9根。

评析:十几减9的算法有多种,如:破十减、连续减与想加算减等,学生缺乏与此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教者巧设了让学生快速“拿小棒”的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并为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化,作好了扎实的铺垫。

三、引入游戏,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在教学活动中如能创设好的游戏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更能激起学生兴趣。

案例三:《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咱们做个玩扑克牌的游戏好吗?请同学们拿出其中一张,说一说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长方形 。

师:请你们再拿来5张和第一张叠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还是长方形的,只是有一定的厚度。

生2:现在是一个长方体。

师:很好。将它放入牌盒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占了盒子的空间。

师:将其余的纸牌全部放入盒内,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生:盒子全满了。说明纸牌占了盒子的空间。

评析: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娱乐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意义,还让学生区别了体与面的关系,为学生学习体积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四、营造氛围,巧设情境,合作探究

荷兰数学教育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学生的“再创造”,即有学生把要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的创造发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数学的“再创造”。

案例四:《游乐园中的数学》教学片段

学生欣赏一段游乐园的录像。

随着镜头欣赏乘坐太空船、转马、双人飞天、碰碰车、过山车等活动。

接着屏幕显示游乐园的价格表。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乐园吗?想玩些什么呢?

老师发给每人一张18元的游乐劵,并问:你能设计一种较好的游玩方案吗?既要玩得开心,又要充分利用这18元。

学生小组讨论。……

第9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 案例应用

教学目标

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

教学方法

高职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实验实训法。教学中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1]

学情分析

高职高专的学生,对学术研究的不感兴趣,但不等于说他们不好学。他们希望的课堂生动、直接的、能马上用得上的,能容易理解并掌握的某种技能。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院约6个班200多学生进行教学需求的调查了解,70%的学生对教学要求希望能从岗位技能入手,以实战性强、丰富的案例辅助教学,并能模拟及角色扮演,课堂生动活泼。

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从6个班的课堂教学效果看,一是学生主动思考不强,学生就算是心理有了答案,但很少将观点拿出来研讨;二是不认真审题;三是不求甚解;四是学生的普遍思维是“求标准答案”;五是案例的采用,很多来源与国外的或国内一些经济环境过时的案例,案情比较复杂的,涉及多因素的,且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不接地气”的案例多。[2]

案例应用

在教学中,最苦恼的就是没有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作者发现,管理学的高尔夫案例教学法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文件筐中的案例、公务员面试试题均可以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研讨思考,互动效果良好。这些都是本土化明显的,管理实战效果显著的案例,所以教学效果甚为理想。

一、高尔夫案例教学应用

高尔夫教学模式是最近广东省教育厅提倡参与体验式教学、情感教学、分组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网上管理学上也有一个叫《管理高尔夫实战训练》,这个实战训练分向上管理与向下管理两大篇,涉及指挥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有约50个情景案例来提高学生练习分析。

作者将高尔夫案例法其中39个案例发给所教的2个班级,作为大作业让学生小组思考研讨。所谓真理越辩越明,研讨辩论的好处在这里。学生激情会在辩论中激发起来,学习热情大不一样。辩论中,沟通能力、演讲锻炼、说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条理能力都在培养。

例如在指挥规范案例上,下属提出一些有“特权”的要求时,管理者如何进行处理。在面对“特权”意识,学生中赞同反对各占一半,那怎么办,自由辩论,然后,让各辩论组派出代表结合课程理论作总结发言,形成他们是实训报告。最后老师总结发言。这样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到课率95%以上,效果不错。

二、文件筐案例教学应用

公文筐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已掌握的各种资料、处理信息做出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沟通、预测、决策。属于从技能的角度、业务角度对管理人员能力的测评。

文件筐的处理评价要素,一看文件处理者是否能把握好对事件的轻重缓急的判断及处理方法、手段是否合适;二看处理者能否利用文件所提供的所有资源把握好领导授权原则、可行性原则;三看处理者是否有条不紊,不急不躁,有理有节,营造良好的且高效的工作氛围;四看处理者是否有大局观、全局观和统率意识。

在网上下载的一个文件筐教程里,有三个文件筐32个文件。其中体现领导能力有14个,决策能力的有16个,计划安排能力的有2个;

例如,作者在公文筐里的一个文件案例:李总,你好!最近我工作遇到了一个麻烦:在与其他同事相处一段时间后,组织肯定了我的努力与贡献,并给与我出省培训学习的机会。我学习回来后,发现其他同事与我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工作的开展也明显受到影响。这局面下去,肯定不是一个办法。你看我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在组织领导能力这一章节,作者先将问题抛处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决,然后将部分观点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辩论。

这样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觉得一是务实、实在、具体,有实效;二是学习能够一针见血,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三是能从切身利益出发,反映的问题多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

公务筐文件处理的好处就是很贴近管理层,拿来做管理学基础是最适合的。他教会我们如何站在领导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客观实际的场面,观察分析问题,也就是“从上看下”。这样,才会使我们看问题或处理问题是才会更全面、更贴近管理层;提出的办法和措施更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三、公务员面试试题教学应用

公务员面试试题总体上体现国家对公务员的素质要求,包括做事要求谨小慎密、精心务实、坚持大局观、全局观、团结精诚合作、尊重他人及遵纪守法原则等。这些素质,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同样适用。面试题中,涉及到管理学的内容非常多,且每个都可以单独拿来做问题抛给学生思考。

在网上下载的公务员面试试题1500题里(试题很多重复),适合管理学的,管理者素质题目2个,组织协调题目5个,应变决策能力题目8个,组织策划题目6个,人际关系题目12个,演讲类题目7个,计划管理1个,都是非常适合在管理学各章节中课堂提问用的。且有现成的答案供老师参考。这对于很多没有真正在企业工作过,没有一定管理经验的青年老师来说,这些案例都是相对不错的。[3]

案例的采用合适与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在案例的应用方面,适合采用互动的方式强,启发明显,效果好的案例,才会让学生们由被动型学习转换为主动型学习,这就是案例正确运用所取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综合评审题(公文筐)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