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

拿来主义读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

犹记得十多年前,初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感兴趣的是那个穷青年如何走进大宅子的情景。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在文字中,自己俨然着一袭青衫,穷且坚硬,一派书生模样,面对这一大宅子,举手敲门还是推门,在徘徊踟蹰犹豫不定之中,先生说:“进去!”然而,毕竟是陌生境地,如何敢?仍然是举足不定,先生再说:“进去!”进去将面对着什么呢?先生说:“拿来!”五光十色,异彩纷呈,还是蓬门荜户,四壁空荡?似乎先生看出自己的犹豫,说:“你这人呐,呵呵……”“孱头”是不敢进门,放一把火烧光的是“昏蛋”,欣然接受一切的“更”是“废物”。欣然接受一切的那是断断不能做的,这比不进门、进门一把火烧光还要混帐。你看这一副图景,不正是我们面对陌生境地的常态心理么?

先生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什么是“拿来主义者”呢?赶紧朝底下看:“他占有,挑选。”先“占有”,随即宣布“我拥有了这座大宅子”,再“挑选”,“大家忙去吧。待我来看看。”俨然如童年戏文里的落魄将军偶然得了一个胜仗,可以想见我初读此文时的陶醉姿态,这与少年心性是分不开的。然而,先生却把我拉回到眼前的大宅子里面琳琅满目的物品上来:有养料的鱼翅,要“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供治病之用”的“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作为“国粹”的“烟灯和烟枪”“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只有对那“一群姨太太”“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总觉得姨太太之流,在贫瘠而单一的阅读和影视中本身就不存在什么好印象,所以,总感觉到我面对这样一所大宅子是不会存在如先生所说“怕未免有些危机”的“危机”的。

然而先生说的不是一所大宅子,而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一大问题。由此而产生的豁然开朗,竟如《桃花源记》中渔人“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就如“仿佛若有光”曾被提问“仿佛”与“若”为什么会重复,老师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我们就在那里争论:有说“仿佛”“若”都是“好像”的意思,确实是重复了,应该删去一个,缀成四字一顿,节奏更加明快;有人反驳道,用“若”字只是为了加强音节的起伏,并无实意,只是一个虚词而已。不记得是不是面红耳赤,我却在一旁窃笑:这么好的词句,仿佛那洞口小光可以细数,照亮我一身。待到老师说,这里的“仿佛”是“隐隐约约的意思”,“也有人说是‘依稀看起来’的意思”,“若”是“好像”云云,实在已经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叩动我的少年之心了。

我这么说没有丝毫贬损我的业师之意,做了老师之后,我更能够理解他们的无奈。我的《拿来主义》跟多少年、多少辈学生的受教几乎如出一辙。出于某种被渲染成必要的目的,把这篇文章肢解成若干个问题,譬如说,为什么要在“拿来”之后加上“主义”?“抛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拿来主义”?“孱头”“昏蛋”“废物”各指对待文化遗产的哪三种态度?“鱼翅”“鸦片”“烟枪与烟灯”“姨太太”各指文化遗产中的哪些元素?更为精彩的是最后一段文字: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这段句子被设计成这样的问题:五句话其实是鲁迅(先生)用来回答五个问题的,你能把这五个提问还原出来么?然后,老师循循善诱,说道,第一句是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第二句是回答“‘拿来’文化遗产之后我们该如何区别对待”,第三句是回答“拿来之后有什么积极意义”,第四句是回答“怎样才能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第五句是回答“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迫切性”。

我的老师们,请允许我的大逆不敬。我做了老师之后,我才更多地理解到你们这么分析的无奈。毕竟,在我们的头上,共同悬着一把利剑。然而,却不能宽恕。当我们准备用闪亮的考试之刃指向这些文本时,我们就已经错了。

错就错在我们将要杀死文本,而在学生心中却永远鲜活,永远灵动,犹如泛着粼粼波光的湖面,也如披荆斩棘途中“山有小洞,仿佛若有光”。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阅读丰富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似乎对,又似乎不对。而在打动我们的一刹那,我们会忽然意识到一种判断力,就是“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做,我不该怎么做”,或者干脆是“我以前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该那样做,而该这样做”。判断与反思永远都是孪生姐妹。

如果说,我们能够记住“拿来主义”这四个字的含义就足够了。也许,有人会说:“‘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不用你教,我也知道。”然而“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真的就如“烂掉一块的苹果”那样容易区分么?面对复杂多变的世间现象,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一针见血地一眼看透所谓事物的“精华”与“糟粕”?“占有”与“挑选”在具体而微的现象面前,究竟是先“占有”,还是先“挑选”?我们都不是无缘无故地阅读,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教学生阅读。“阅读什么”是有指向的,然而,“怎么阅读”确是一个难题,这涉及到我们将“阅读到什么”。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将面临一个亘古之问:“拿来”,“拒绝”,还是“恭伏”?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这样的阅读过于人文的话,我们还不妨来追问:先生为什么要老调重提、喋喋不休于一个容易被接受的旧概念?为什么先生要写作这篇题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帝魔爪伸向华北,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政府和外帝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所以,大声地读: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好一个“但”,先生是特别喜欢用“但是”“然而”这些词汇的,细究下来,会发现“但”字之前是“当然”,“当然”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认同,是一种对现实“用冷眼看,心是热的”的考究,得出的却是“但是”: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节,说道:拿来!”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主人……”

“但我想,除了送了一点进博物馆之外……”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

先生的大愤怒、大慈爱、大悲悯就尽在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见先生的“哀”与“爱”、“痛”与“通”。

除下曾披上神话外衣的先生,以其赤子之心、赤子之文、赤子之思,亦足以感动我们。文字的感人之至在于我们曾在刹那被感动。

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样,任意宰开一截,都是先生的文字,都流淌着先生的血和泪,都透着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挥洒着先生的通达和幽默。天下文章可谓多矣,然而能把血泪和通达、冷峻和幽默融通于文字中,可见先生的智慧精深与灵运。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先生在说什么?先生为什么要如此言说?先生的反语、先生的旁涉、先生的热心冷言……当我们触摸这些文字,分明感受到的是先生那跃动的心。

第2篇: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

2022关于精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范文   斯蒂芬·茨威格用敏捷的慧眼捕捉到了历史最独特的角度:历史的转折点,然后用生花的妙笔、满腔的热情完成了这部杰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在序言中,作者谈了写这本书的意图:“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的流逝而去。不过,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和几百年的历史进程。”

  的确,成功和失败往往只差一步。在这一步之中,时间显得如此吝啬,人性显得如此丰满都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滑铁卢的一分钟》一章中,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名鼎鼎的拿破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竟掌握在一个平庸的循规蹈矩的格鲁希元帅手中。拿破仑给格鲁希的命令是:务必率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撤退的普鲁士军。然而滑铁卢战役提前开始了,一切都变了。普法军队的主力全部集中到滑铁卢,而怯弱的格鲁希带着大队人马游魂般的在战场外追击不存在的普军。更可悲的是格鲁希听到战场上传来的隆隆炮声,才明白战役开始了,将士们纷纷恳求支持前线,格鲁希考虑了一下,只考虑了一秒钟,然而就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世界的命运甚至整个十九世纪的命运。

  滑铁卢战役就这样悲壮的结束了。我认为这悲壮不仅体现在伤亡的人数上、战役的激烈程度上,更主要是体现在那戏剧般的不可思议的而又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上。

  这本包含12个重要时刻的历史特写中有拿破仑、托尔斯泰、列宁等伟大人物;也有本来微不足道,但借了茨威格的笔而闻名于世的人物:如谱写《马赛曲》的“一夜天才”鲁热,创作清唱剧《弥赛尔》的韩德尔,黄金国加利福尼亚的发现者苏特尔等等。

  书中处处洋溢着人文主义温情。因为茨威格本人就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一生都在为和平奔波。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最丑恶最黑暗的现实。1942年,就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茨威格与妻子双双自寻离世。在遗书中他写道:“我向我所有的友人致意!原他们度过漫长的黑夜之后能见到曙光!而我,一个格外焦急的人,先他们而去了。”

  茨威格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温婉的、深刻的、动人的文字。他本人也像流星一样优美地滑过天际,耀眼的光辉慰籍着地球上一代又一代困顿的人们。

2022关于精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范文   这周末,我读了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写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擅长写小说和人物传记,他特别擅于刻画人的内心世界。他比较喜欢描写戏剧化的情节。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对《滑铁卢决胜利的那一瞬》和《马里恩巴德哀歌》印象最深。在《滑铁卢决胜利的那一瞬》中,作者几乎没有怎么描写两军的交战,而是重点地写了法国的骑兵元帅:格鲁希——这场战役的失败的重要原因。他自己没有主见,即使已经意识到追击敌军似乎是个错误的决定,可仍然没有胆量对皇帝的命令提出疑惑,结果造成法军三分之一的兵力被牵制住的严重后果。同时,它又告诉我们不能小看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就是因为拿破仑下命令时那走神的一秒钟,导致整个十九世纪的.历史彻底改变。

  《马里恩巴德哀歌》讲的是歌德在失恋的情况下,写了一首诗,诗十分动人。为此,他得了一种怪病,他的朋友每天都到医院为他读这首诗,他的病竟然好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换个角度看同一样事物,或许,这事就没那么糟了。

  这本书记载了人类19世纪的伟大事件,建议你也来读一读。

2022关于精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范文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原本以为这本书只是讲述历史上一个个成功人士的故事,读完之后才发现茨威格写这本书并不是这个意思,“闪耀”的那一瞬间是指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行走方向,成功与否不论,但确是一个个决定命运的故事。

  其实这本书我是属于半读半听,白天忙于工作,夜晚是亲子时间,属于自己的时间很有限,于是我利用上下班的开车时间听书,利用孩子睡着后的时间看书,在参加读书会之后,强行让自己挤出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读书期间,感慨万千,让我记忆较为深刻的有这么几处。

  一是凯尔卡门。谁会想到一场战争,竟会出现如此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呢?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么个小小的疏漏,竟然决定了战争的成败。让我有所感触的可能还是我的工作原因,从事质量这么多年,看过各种原因造成的质量原因,从设计到生产,其实究其原因,都是一个个“凯尔卡门”,所以质量人时间做久了会有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二是南极的征服。英国海军上尉斯科特开始了征程,他的目的地直指南极。在当时看来,他们几乎准备好了一切,从衣服到食物,再到拉雪橇的西伯利亚矮种马,一切貌似都在掌控之中,然而他们并非是妄图征服南极的唯一团队。这让我想到公司面临的环境,在整体大环境的转型形势下,公司必须不断创新,通过竞优等方式得到顾客的认可,可是,往往就是有了第一就没有第二。企业的荣誉,个人的价值,强大的竞争对手,往往就在这第一第二之间或胜利或失败,失败的最终甚至可能是消失。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往往只能记得第一,第二终会被无情抛弃。但失败就该被遗忘吗?不,茨威格将他们展示给了我们看,他们以勇气挑战梦想,用生命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找不出理由不去尊敬和纪念。

  三就是拿破仑那家喻户晓的滑铁卢战争,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上的历史课。我的历史不好,因为我觉得历史是过去的,虽然我也懂得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来减少现在和将来的错误和失败,但是内心深处还是认为,作为一个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我,应该更多地重视眼前和将来。直到前几年,有个长辈不断的建议我多看历史书籍,他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次一次的冲向顶峰,一轮一轮的重蹈覆辙,小至一个家庭,大至全人类。这番话让我再次对历史产生了了解的渴望。这是我对于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的一个抉择。

  就像这场滑铁卢战争,是拿破仑和格鲁希的选择,一个人生中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决定了他人的命运,甚至决定了全民族的命运,这些,都是历史课上学不到的。

第3篇: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

初听到这句话会觉得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其实这是对当前教学现状颇具挑战性的话题,具有明显的双关性。一方面,他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他把自己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他显然把“教”的境界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了定位比较,即“教”不能混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上,而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层次之“上”必须有作为,“教”学生不能够“自主”的东西,使学生在享受教师“教”的过程中收获更高的“学”的成果。教者如果达不到这种“必须”的境界,就没有体现“教”,就没有完成“教”的使命。

这是“当前”教学之“应然”,我们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一、看似与课文无关的小问题折射出“当前”的大问题

上课铃声响过,学生静静等待老师上课。

徐江先生在讲台突如其来向学生提了一个与课文看似毫无关系的问题———“大家带笔记本来了吗?带笔了吗?”因为还有许多兄弟中学的教师也来听课,校方让徐江先生在一个较大的教室上课,不是原来的固定教室。很显然,绝大部分学生没带笔记本,甚至有的学生连笔都没有带。其实,即便在学生原来的固定教室,一般来说语文课很少有学生备有笔记本。他们习惯了朗读和讨论,没有记笔记的意识和习惯。面对徐江先生的提问,学生有些愕然。这已成为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陋习),甚至也反映出教师所教有没有值得记的东西。

事实证明,如果不记笔记,徐江先生课后留的作文题就不会顺利完成。

徐江先生继续提问———“知道‘学生’的含义吗?这个名称意味着什么?”学生答———“学习。”“跟谁学?”“跟老师学。”

接下来徐江先生把笔和笔记本的问题与本课联系在一起作了简明扼要的阐释,他讲的都是些传统的东西,但听来感觉很新鲜,包括在场的中学教师也有这样的认知。

学生,这个名称的意思表明这是一个尚在发展还未成熟的群体,他们需要为生存而学习,是“学”而“生”的意思。现在,人们都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只能“自主”自己能够“自主”的。而且,还必须接受教师的指导才能“自主”得好一些。徐江先生说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能“自主”的东西就不讲了,教师要讲学生不能“自主”的东西。可是,大家没带笔记本,甚至没有带笔,怎么跟老师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况且学会记笔记,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讲《拿来主义》,会记笔记,就是一种“拿来”的重要方式。听课必须过笔。要看学生怎样“挑选”教师讲的东西,能不能提要。这是学习过程中“拿来”的重要保证,这是最基本的传统方法。

之后,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本课的主题———与一般中学老师开始书写课文题目《拿来主义》不同,他写的是———“用‘拿来主义’解读《拿来主义》”。

他告诉学生,这个题目就值得大家记下来,写在书本上。引号表示的是鲁迅先生的思想,书名号表示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个标题告诉大家要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探究鲁迅先生的文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挑”,要“选”。正确地继承之,发扬之,光大之。不正确的,“挑”出来,反思之。记住这个题目,学习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

成功,要重视细节。看似与课文无关的笔和本的提问在这里得到延展和呼应。这的确是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倾向性问题。

二、在学生能够“自主”之“上”讲什么

1.论“拿来主义”为什么先谈“送去主义”。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送去主义”对“拿来主义”作铺垫、作对比。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是理解到这个地步。那么,《拿来主义》的阅读教学就到此为止吗?事实上,中学老师的教学也就是到此而止,尽管他们采用的课堂形式可能会多种多样,有小组讨论,有代表陈述。但这是不议而共知的。那么,徐江先生在这样的“自主”之“上”还能“教”点儿什么新东西?

他确实在课堂上讲出了学生还不能“自主”的东西。

他说这是文章写作中的“原起”手法。原,即推原,探究事情之缘起。“原起者,起处原其所以然也。”也就是开端提出为何写这篇文章,针对什么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他还以《岳阳楼记》开头写什么“滕子京谪守巴陵君”,重修岳阳楼,“嘱予作文以记之”云云为例予以补充解释。

鲁迅先生写“送”古董、“挂”古画、“用”活人巡演代替古董等“送去主义”之表现,这就构成了提出“拿来主义”的前因条件。“拿来主义”缘此类问题而发。根据“礼尚往来”的古训,一味“送去”是不对的。“礼”———社会沟通、交往的规矩———是不可违背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子孙后代会没有送的,甚至导致讨“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地步。

鲁迅先生以“原起”手法起笔,贯串因果思维,自己为自己搭建了论证平台,阐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这样的讲解,既显得有理性,同时又有操作价值。把学生所谓的“铺垫”具体化了。

2.“拿来主义”的含义是否是《拿来主义》的主旨。

《拿来主义》的主旨是什么?

显然,这是学生根本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

你若按课文后的问题来提问,“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找出鲁迅先生的话———“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还会用鲁迅先生的话简炼概括为———“占有,挑选”。当然,还会举出课本外的例子来解释其中的含义。

但是,徐江先生说这仅仅是鲁迅先生关于“拿来主义”的解释,不是《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主旨。关于这一点,恐怕语文界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有人说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看,我们的解读是多么的狭隘!

徐江先生认为《拿来主义》的主旨是要人们把“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文化意识。根据“礼尚往来”之“礼”,即交流、沟通中有“往”有“来”的规则、准则,一个具有开放意识的民族或个人,在各种交流、沟通的活动中,不要只是一味地“送去”,面对对方的发展经验“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简要概括就是“占有,挑选”。人们要努力践行这种文化意识,从而构建起一种自尊、自立、健康的交流、沟通文化。

他说,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其基本精神分为三点———第一,求主动,即主动“拿来”,“拿来”则主动;第二,有分析,即用“脑髓”,放“眼光”;第三,能致用,不是为“拿来”而“拿来”,要着眼于用。

“求主动”、“有分析”、“能致用”,这是“拿来”的三原则,构成一个系统。可以说,徐江先生这样的抽象概括就更为理性,把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实践的层面作了具体的归纳,这是一种可贵的升华性阅读。

3.就“大宅子”的故事除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外的再拓展。

若让学生讨论《拿来主义》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一般来说学生都会结合“大宅子”的事说出“比喻论证法”以及“比喻论证法”之中还有“对比论证法”。这恐怕是一般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基本内容,也许教师还会引导学生模仿这个比喻,让学生想出新的比喻重新解释“拿来主义”。“比喻”也好,“对比”也罢,这种“自主学习”还是在重复旧的东西,已知的东西。

徐江先生认为,这种“自主学习”就没有“运用脑髓”,也没有“放出眼光”,都是表面上谁都知道的东西,这种学习没有新的拓展。徐江先生认为,这要归咎于教师专业素质有缺陷。

徐江先生让学生分析文本中青年人对待“大宅子”有几种态度,学生说有四种———不敢要的;放火烧的;全盘接受的,包括吸食鸦片;还有“占有,挑选”的。

徐江先生又让学生看鲁迅怎样分析这几种情况的。学生说,第一种是“孱头”,第二种是“昏蛋”,第三是“废物”,第四种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者。

徐江先生说,像这样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多可能全地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见解、办法,然后逐一分析各种主张、见解、办法所具有的负面因素、消极影响,将其一一排除之,最后确立负面因素较小、积极影响较大的那一主张、见解、办法作为论者的主张、见解、办法。这种论证思维就是“证伪思维”或“排除思维”。

这样的解读,无疑充分开发了文本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同时,徐江先生还以现实的高考作文题如何应试讲解了这种论证思维的实践运用。这种运用性分析很重要。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详述。

三、质疑,是学生更难以“自主”的

质疑,何况是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质疑,这是学生更难以“自主”的。这不仅仅要有质疑的勇气,而且要有能质疑的“脑髓”和“眼光”。

请看徐江先生对《拿来主义》的质疑。

1.对喻体———“大宅子”———的质疑。

徐江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极其明显的错误。文本一开始大讲“送去主义”,什么“捧”古董、“挂”名画、“活人替代了古董”,针对这样的现象鲁迅先生根据“礼尚往来”提出“拿来主义”,显然解释“拿来主义”要以国外的事物为例才能对应。而“大宅子”是国产货,以青年人对待“大宅子”的故事不能准确地解释“拿来主义”。“大宅子”与向国外“捧”古董、“挂”名画、“活人”到外国巡演不对应、不搭配、不平衡,这不是“拿来”的,是先人留下的。鲁迅先生在这里犯了逻辑上“不相干”的错误,并且导致前后文发生异变和扭曲。有人误以为《拿来主义》是讲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就是喻体选择失当造成的。

2.对“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质疑。

徐江先生说鲁迅先生在前边明明白白地说“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具体解释这一思想时,以某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故事打比方时却说:“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前后文章有着巨大的矛盾。“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不分青红皂白,不问究竟原委。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则是“要搞准三七二十一”。康德说:“我们一切一般而言的判断的普遍的……条件都是:它们不自相矛盾,否则,这些判断自身……就什么也不是。”康德的话告诉人们,任何判断的基本条件就是不自相矛盾。如果按照这种逻辑看,鲁迅先生前边的思想与后边的事例解释是矛盾的,鲁迅先生的论证本身“什么也不是”。他没有完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

徐江先生认为鲁迅先生的论证是充满悖论的。

徐江先生说:从哲学上讲,欲望是存在的欠缺。显然,人的任何欲望的产生都是他的人生存在着某种欠缺,至少是他这样认为的。所以,作为“拿来主义”之“拿来”的“欲望”的产生,前提是他对自己某方面的存在状况有不满足感,有认知,所以就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如果真的没有这种认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盲目。

第4篇: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

一、利用拼读规则帮助学生记忆词汇

运用拼读规则教学单词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英语单词的拼读规则来培养学生利用拼读规则独立拼读和记忆单词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拼读规则,我在教学单词时会反复讲解,使之“固化”在学生的脑海里。比如我教学“face”一词时,告诉学生字母a在开音节中的发音,学生就能根据这个发音规则很快读出并记忆该词。学生再碰到含有开音节字母a的单词就能根据开音节单词的特点读出并记忆,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利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词汇记忆

使用直观教学法进行词汇教学就是利用直观教具,包括实物、图片、玩具、幻灯片、简笔画以及手势、动作、表情等教学单词。如,在教学“pear”一词时,我一边拿出一个梨一边读这个词,要求学生先听清楚正确读音再跟读,然后独立地读出该词。学生能独自正确读出单词后,我拿出两个梨并读出复数形式“pears”,学生跟读复数形式。然后交替拿一个和两个梨要求学生独立地读单、复数词。当学生能独立读出单、复数时,我拿一个梨,说:“What is this?It is a pear.”然后拿出两个梨说:“What are these?They are pears.”再就以上句子进行师生问答和学生相互问答。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会了“pear”一词的单、复数形式,同时知道了怎样在句子中运用这个词。

三、利用解释法进行词汇教学

运用解释法进行词汇教学就是使用学过的简单的、常用的、熟悉的单词来解释新的单词。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根据不同单词的特点采用同义词、反义词、短语等进行解释。比如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单词:(1)difficult: hard,用同义词解释;(2)narrow:not wide,用反义词解释;(3) similar:almost the same but not exactly the same,用短语解释。这样通过解释法进行词汇教学可以有效地复习、巩固已学词汇,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及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

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就是通过具体单词讲解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帮助学生记忆新词。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情况把这种词汇教学法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进行教学:(1)同根词,比如pleas(高兴)——please——pleasant——pleasure;(2)前缀,比如mis-(错)——mistake——misunderstand;(3)后缀,比如-ist(人)——artist——scientist;(4)合成词,比如saw(锯)+mill(工厂)=sawmill(锯木厂)。

五、创设情境进行词汇教学

创设情境进行词汇教学是指根据单词的意义需要,创设学生日常熟悉的情境进行词汇教学。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单词,可以准确理解词义、用法和搭配等。比如在教学单词“stick”时,课前准备胶水、一张纸和一根木棒。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边把纸涂上胶水贴在黑板上一边说:“I can stick this piece of paper on the blackboard.”然后拿出木棒说:“This stick is mine.”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一句话里的“stick”意思是“粘贴”,而第二句话里的stick意思是“木棒”。通过这种创设语言环境的方法教学单词,学生对单词意义的理解更为准确、全面,对单词的印象更为深刻、具体。

六、归类法教学词汇

归类法教学单词就是在教学新词的过程中,把新词纳入到学过的、相关的旧词系统中,形成更大的单词系统。比如我在教学“grandson”时,就有意识地请学生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学生很快列举了“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uncle,aunt,grandfather,grandmother,grandpa,grandma”等词。看见学生们面对黑板上他们列举的这么多词很有成就感的表情,我又趁机补充了“granny、grandchild、granddaughter”三个相关的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表示亲属关系的单词系统。这样,学生通过对所学的单词进行复习整理和知识建构,在词汇的系统中分类记忆单词,条理明晰,记忆深刻。

七、利用谜语、故事等教学方法进行词汇教学

第5篇: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

一、音、形、义结合教学

学习单词必须先要知其音和义,再由音带形,音形义三结合,所以在学字母时,就在每一个字母后面注上音标,这时不要求学生写音标,只是让他们感知音形,既有利于学生借助小学学拼音的基础读准字母,又为今后音标教学作了铺垫,同时特别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五个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准确读音及规则。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name、bag时特别强调元音字母的发音,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复习、归纳比较,此后就给学生讲解什么是重读开音节,什么是重读闭音节,并启发学生按读音规则读出生词,如these、desk、sit、close、dog等。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元音字母组合、辅音字母组合,r音节发音规律。另外还要特别强调一些特殊和不规则的发音,如为了使学生避免将c写成s,告诉学生c一般在e、i、y前发[s]音,并列出一些单词供学生观察对比音形的不同,如nice、celebration、decide、bicycle。这样音形结合,温故知新,不断加深印象,养成了良好的拼读习惯,帮助学生逐步解决了发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单词的能力。另外,单词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每一个单词熟练拼写,还应加强词性、词义的教学,也就是学习单词要知其性,由性记义,体会不同词性在句中的不同用法,从而让学生领悟词性在句中的作用,最后达到遣词造句熟练运用的目的。同时也要重视一词多义的运用,让学生体会、理解一词多性、一词多义在句子中的作用。

二、灵活多样,活化词汇教学

近年来,英语教学界对于词汇学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词汇教学被看做是一个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流中运用所学词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教师应始终将学生作为词汇教学的主体,设计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以实际运用为最终目标的词汇教学任务,让词汇学习成为一件乐事。教授单词时,除了要求音准、意清外,我们更应注意分析词形,力求做到“肢解”单词,使学生理解单词内在与外在联系。这里所说的联系包括词形、词义与读音等多方面的联系。如在教“成功地”一词时,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扩展形式:suc+cess=success(n)――successful(adj)――successfully(adv),这样的分析无疑方便了学生记忆。

利用实物、图片创设情景,通过语调、动作及表情等来揭示词义。如:教cold,hot,wet,dry这些词时,尽量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准备两个杯子,一个装冷水,一个装热水。教师拿起冷水的杯子,叫几个学生来摸一下,然后这样说:“Is it hot or cold?It’s cold. Is that so?”帮助学生回答:“Yes, it’s cold.”然后将cold写在黑板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教hot。教师拿出两张纸,将一张放进杯里浸湿后拿出,拿起湿的那张纸问:“Is it wet?(or Is it dry?)”帮助学生回答:“Yes, it is.(No, it isn’t)”将wet, dry写在黑板上。学生从直观上就明白了wet与dry的意思。这种运用情景教词汇使学生比较感兴趣,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词汇。

三、适时归纳,帮助学生构建词汇体系

教材按单元顺序和字母顺序来编排词汇,这样略显“杂乱无章”,不便学生记忆。记忆实际上是信息的输入、存储、编码和提取过程。如果把单词仅看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语言单位来学习,那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忆难度大。心理研究表明,经过理解加工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便于贮存、“检索”应用。当你把单词联系起来进行学习,记忆就方便多了。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把单词进行科学分类,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引发联想,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我们可把与“看”相关的词汇归结为look,watch,gaze,glance,glare,stare,glimpse等。定期归纳和总结可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词汇体系。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及时复习,以便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单词。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复习要“趁热打铁”。

第6篇: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

一、有关立体识字的内涵

立体识字教学模式从符合汉字学习的普遍规律和特定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识字的途径和渠道进行立体构建,让学生在初步掌握字的音、形、义的基础上,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既有成果进行加工,加深记忆,然后联系生活,进一步巩固,并利用识字教学的过程,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最终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识字方法的一种策略。(见图解)

二、立体识字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初步掌握音、形、义

1.开篇阅读。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

识字教学中,往往一开始就丢开书本,大量识字,挫伤了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趣味感,或者一味分散识字,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识字的效率。而开篇阅读,实行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将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抓住儿童学习汉字的黄金时期,深入到丰富的文本语言环境中,用课文识字取代孤立识字,使识字的语言环境变得丰富多彩,使识字教学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进行形近字的扩展和延伸,及时总结巩固,并结合汉字的发音来记忆字形,在记忆字形中巩固字音。这样,在课文文本情境中识字,在识字中学拼音,在文本感悟中理解字义,这样有助于音、形、义三者的结合。

2.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新的识字教学内容由课文、拼音和汉字三个部分组成,所以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进程,也就是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合理安排生字教学,在语言环境中更好地体现汉字音、形、义三方面的结合,结合词句和课文内容识字,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识字质量。一般建议交叉进行,即学习课文、认识汉字和学习汉语拼音交叉进行,新授和复习交叉进行,形成立体结构,不主张板块结构、单线进行。这种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是识字的有效途径。

(二)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加工

1.用色彩来区分。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对事物只有一个具体的、直观的、简单的感性认识。对事物之间或内部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针对儿童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用彩色粉笔,把汉字的不同笔画和间架结构区分开来,使字形显得直观化、立体化,这样儿童可以从不同的颜色中,直接分清构成汉字的各个“零部件”,直到记住字形。利用色彩,可以拓展识字,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4时:用红笔标出“苗”,再用绿笔加偏旁,演变到“描、瞄、猫、锚”等字,这样学生就学一而知三,扩大识字量。

2.用游戏来促进。

当孩子产生学习需要时,教学效果才达到最优。我想起了识字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法”,用游戏建立识字和学习兴趣之间的联系,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要。授课前,我把生字的偏旁、部首和其他“部件”分别写在不同的小卡片上。教学时,我叫一些小朋友到讲台上,他们有的拿汉字的偏旁或部首,有的拿汉字的其他部分,开展找“朋友”游戏。然后。我让大家齐读拼音,共识字形。有时我又把生字的偏旁写在黑板的一边,把其他部分写在另一边,然后,叫小朋友们找偏旁,连线搭配。对于一些儿童常把间架结构写错的字,我按间架结构将之分成几部分。如“落”,学生常常写错。教学时,我就分成“艹、氵、各”三部分,分别让三个小朋友拿着,要求他们找“朋友”,并给“朋友”安排适当的位置。这样,不但使儿童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培养思维,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

此外,也可以用绘画来迁移,运用画画的方法使抽象的生字形象化,具体化,且富于生活感,真切感;还可以用故事来启发,即把易错难记的字编成一个小故事,或是老师编,或让学生编,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三、联系生活。进行巩固

遗忘是小学生的一个特点,也是教师需要重视并抓住的关键点。中低年级小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表现欲强、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争强好胜。那么如何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抓住遗忘的关键点对学生进行巩固呢?联系生活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例如要完成让学生知道几种常见蔬菜名称及特点,并识记蔬菜名称的教学要求,我就打算让学生联系实物识字。

片段一:(课件出示菜园)师:“现在菜园里的这些蔬菜都来到我们班做客,请你看看自己桌上这些蔬菜的样子、颜色,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些蔬菜,就把它旁边的词语卡片拿起来读一读。”这时候全班学生兴趣浓厚,纷纷拿着自己喜欢的蔬菜,又是摸又是闻,几个人凑在一起认读卡片上的生字词。师:“现在老师看看哪些小朋友最能干,认识蔬菜名称又快又准确。”老师举起一种蔬菜,同学们就在自己的生字卡中找到这种蔬菜的名称,然后读给大家听。

片段二:我在课桌上摆满九种蔬菜,设计一个蔬菜市场,让学生上前购买喜欢吃的蔬菜,复习巩固所学生字词,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体谅父母的辛苦,萌发为父母做些小事的决心。

识字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联系生活,进行生活教育。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倡在生活中识字。我通过虚拟“菜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熟悉的蔬菜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然后读读卡片,认识蔬菜名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认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因为打开了生活之门,也就开放了课堂,课文中的生词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而是一个个学生急于想认识的朋友,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使课堂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升华情感和价值观

教师在识字中不能忘记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如上述的片段二中,当学生讲到他要用黄瓜给妈妈做面膜时,我及时肯定赞美,诱发学生的爱心;当学生说出爸爸妈妈是卷心菜的叶子,我是菜心时,不失时机地鼓励和教育,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单纯的识字课处处充满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识字,更要教学生做人。

五、形成识字方法

第7篇: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

在本周三的第一节语文课前,课代表(1403班)已经来到我的办公室帮我拿作业本了,要不是我觉得什么都不拿甩手就进教室我不大自然的话,她就把我的课本和教案也拿去了,她还是把我的茶杯给拿到教室去了。这个学生原本在班级里表现并不好,曾经和同学吵过架。班主任建议我把她给换了。但我相信我的判断。我对她说:“我相信你能够干好课代表工作!”并且我曾对她的课代表工作在全班级同学面前进行过极大的肯定:“刘承莹同学做事情极为认真,按时收交作业,并且每次课前都来帮我拿作业本,很好。有了这个助手,我很轻松。”当时我看到的是她眼里的感激的欣慰的亮光。之后,1403班级的作业问题就根本不用我太多的过问了。

到了教室,我发现黑板、讲台已经擦的锃亮,多媒体已经准备停当,投影里显示着我将要上莫言的《过去的年》的课件的首页。其实之前也并不是这样完美的,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样说:“杜志伟同学是班级的电教管理员,是我们选出来的吧?我们为什么会选你,就是因为我们看好你,因为你细心,电脑学科学的好,有责任心!我也相信你偶尔没有能够提前把多媒体准备到位的原因或许是电教中心的人来迟了,你去没有拿到钥匙!我绝对不相信你忘记了自己的工作!”听到这儿,他的眼中似乎有点惭愧的神情,但马上坚毅起来,他站起来大声说道:“曹老师,谢谢你对我的信赖和器重!”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莫言的《过去的年》,关于莫言,我在上一节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下面谁来给我们说说莫言吧。”话音刚落,坐在最后一排的刘忠义同学站起来,侃侃而谈:“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忠义同学一气呵成、如数家珍的解说赢得一片掌声。我如此说道:“各位同学,刘忠义同学的回答无可挑剔,当时我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就发现他的眼神坚毅,我就知道今天他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刘忠义,你是最棒的!”

“那下面我们进行朗读这个环节,我们来个擂台赛:全文10个自然段,我们四组1234依次轮流分组朗读,我在黑板打出每组的每次朗读的得分,文章读完,我们四组的得分也出来了,看看我们的朗读冠军是哪个组?”大家群情激越,书声朗朗,我依次在黑板上写下各组的每次朗读得分,并适时点评。最后的结果也没有什么争议,我钦点推荐学校朗诵比赛并获得较好名次的张亚柯同学所在第四组总得分最高。“其他各组都需要我来起个头来朗读,而第四组是由张亚柯同学起头的,很整齐,很流畅,声音也是最响亮的!”

二.案例的分析

上面所述体现了“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得结论,也叫期待效应。这是一个“权威性谎言”。我的对于课代表、电教管理员、劳动委员、刘忠义、张亚柯等同学的提前的肯定与赞赏就是运用了“罗森塔尔效应”。

1.期待、鼓励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权威,我的对于上述同学的肯定、赞赏也是期待与鼓励。

2.情绪的交互作用

这其实就是一个情绪的交互作用。当你看学生的眼神是友好的、赞许的、鼓励的、关爱的,你的肢体语言也是发射这样的信息,你的语言也会如此……学生可以接受到你友好的信息,进而就会表现的如你所愿,学生也会比较的尊重你,向你也发射这样的信息。你就会继续发射这种友好的信息,于是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3.学生感受情绪的本能

学生都有一种本能,可以觉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是不是真心的。如果你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学生就可以感受到你的爱意;如果你只是敷衍学生,假装很关心学生,其实内心压抑了许多的负性情绪,那么学生是可以看出教师是不是真心的。

三.案例的启示

1.鼓励关爱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要经常鼓励关爱学生。

2.你热爱学生,学生就尊重你。所以要和学生和谐融酰学生才能喜欢你,听你的教育。

3.爱要出自于真心,爱要言行一致,就是要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第8篇: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

一、练从小处着手

课文中可训练的点很多,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很重要,能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曾这样发问:“你从课文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很快,学生便将目光聚焦在了课文的第17、18自然段上(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深入阅读,画出了“跑、拿、扶、蹲、跪、夹、洗、敷、扎、掏、给”等关键词,并在潜心阅读后写下了这样的批注:生1:“伯父是多么关心这位车夫啊,他小心翼翼地夹,仔仔细细地洗,轻轻巧巧地敷,一圈一圈地包扎,做得是那样认真、虔诚。”生2:“伯父将车夫搀扶到车上,自己长时间地半跪着,认真地为这位素不相识的,贫苦的车夫处理伤口,真令人感动!‘半跪’一词正是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写照。”生3:“伯父为他人想得可真多啊!他知道车夫受伤后无法出车,便主动给他钱,这样他可以在家里安心养伤,这般照顾真是无微不至。”……看学生余兴未了,我不失时机地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细细读读,这些词语与哪些词语意思相近,可以相互替换吗?例如,把‘敷’换做撒、涂等词,好吗?”话音刚落,学生立刻高举小手争辩道:“不可以。把‘敷’换做撒、涂等词显得太草率,有敷衍、草草了事之意,体现不出鲁迅先生的真诚态度。”……这个片段的学习中,我从10个关键的动词开始理解,通过读课文,找到关键句段,让学生圈、点、批、划、议。这样不仅理解了这些词,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还把主人公的感人形象解读的淋漓尽致。

二、练在不能言传处

1.练习换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有时学生体会到文章中词语运用的准确,但说不清楚,这时需要练习。例如,学习《穷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熬”的准确性。我提示学生:除了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还可以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立刻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找到了“熬”的近义词分别为“挨、扛”。这样通过互换词语练习,既使学生感受到渔夫家里艰苦的生活窘况,体会渔夫为抚养邻居的孩子打算付出更多辛劳的决心,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此时之练,可谓一箭双雕。

2.展开想象,体会文本的韵味性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十分生动,作者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事物特点,但因表达效果的需要文章中阅读空白较多,意在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产生只可意会的感觉。例如《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七颗钻石》等课文。教学时,我抓住这些不可言传的契机,让学生适时练笔。例如,学习到《草虫的村落》第5自然段时,我在读句子“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一好奇的目光。他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后,引导学生想象:它们围着大蜥蜴可能交流什么,相互攀什么?采用填补阅读空白的练习,让学生化作一种角色展开想象。片刻思考后,黑甲虫说:“喂,朋友!你吃的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强壮?”小圆虫说:“你好,蜥蜴大哥!你经常在外面闯荡世界,一定经历了不少新鲜事,讲给我们听一天吧。”甲虫游侠说:“老兄,有什么秘诀可以连就你这一身肌肉呢?教教我吧。”……这些极富个性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难道不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佳效果吗?而这一效果的产生正是教师在最合适的时机。

3.尝试改写,注重个性表达的多样性

教材中一些历史性故事因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十分耐读,每每读来,都有爱不释手的感觉。但因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历史背景了解不够,缺乏对相关专著地研读,所以对课文理解只停留在文本表层,对人物个性的把握较为单一,草草阅读,总觉不忍。我在教学后尝试让学生改写,通过改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三、练在细品精读时

阅读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一些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精读细品,同时也值得我们内化积累,从而将其根植于心。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精读描写闰土外貌的段落,感悟作者抓住人物特点准确刻画外貌的写作方法,并立刻开展主题为“猜猜她(他)是谁”即兴练笔活动,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外貌,但不要写出人名,只写特征。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她(他)是谁。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安排了细品精读、仿写、评改、猜测、交流等活动,这既是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又给学生练习表达找到一个好机会,将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练需分层次

第9篇: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

从影片中我了解到圆明园原来有弯弯的流水,高高低低的假山,湖如明镜,山似叠翠。园内宫殿的建筑,美妙奇特,变化无穷。那无数名贵的奇花异木,数不清的珠宝玉器,无论是建筑的优美,还是五光十色的金珠宝物的珍奇,圆明园都堪称世界杰作。

可是,随着镜头的推移,我越来越生气。片中讲到:1860年6月,八国联军闯进圆明园,看见那么多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就像恶狼见到了猎物,疯狂抢夺起来。能拿走的尽量拿走,手里拿不了的,就用抢来的绸缎和刺绣品做包袱,背走了成包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对拿不走的楠木器具、铜器、瓷器等物品,则用枪或棍棒砸碎。一连几天,侵略者又让骑兵团分头到圆明园内同时放火,霎时间,圆明园各处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庄严华贵的宫殿和优美玲珑的亭台楼阁被火光烟雾吞没,在烈焰中劈劈啪啪响了一阵后,一座座都倒塌了。整个圆明园变成了一堆堆的焦土和残砖破瓦。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从此消失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有光荣的历史,也有屈辱的过去,火烧圆园明便是祖国屈辱的一页。

为什么帝国主义敢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践踏、蹂躏?为什么我们的祖国这样软弱?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王朝使我们的祖国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清政府对于外来的侵略者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还是人民的反抗,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惩罚。

看完这场电影,我非常气愤。看看过去,想想现在,如今我们的祖胃又像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名胜古迹重放异彩。祖国的变化,吸引无数外宾来我国旅游观光,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在我们中国人面前也会点头微笑了。但是他们就是再点头、再微笑,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阅读提示

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圆明园曾经堪称世界上的杰作,但被八国联军的一把火烧得化为灰烬。作者看完电影《火烧圆明园》后心情激荡,义愤填膺。你读完这篇观后感是否会和作者产生共鸣?火烧前的圆明园与火烧后的有什么不一样?请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阅读文章。

1.比一比,再组词。镜(

)

堪(

)

蔽(

)

楠(

)境(

)

湛(

)

弊(

)

喃(

)

2.“霎时间”表示时间很短,请你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

3.修改病句。

(1)通过这部电影,使我很受教育。___________

(2)计算机的作用十分广泛。___________

4.文章的第2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