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城实践考察报告范文

古城实践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古城实践考察报告

第1篇:古城实践考察报告范文

滕州朱洼汉代墓葬发掘报告

济南市化纤厂路元代墓葬

新泰齐国官量陶文考释

炎黄族系与中原逐鹿

枣庄徐楼墓葬及相关问题

山东曲阜鲁故城出土周代文物

济南市轻骑模具厂画像石墓

海岱考古与构建山东古代史

苏秉琦先生与山东考古

大汶口文化二次葬俗刍议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简析

木材鉴定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大遗址探掘:实践与方法论

大汶口文化特殊习俗管见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与齐都营丘

枣庄明代贾三近墓志铭考释

济南市唐冶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临淄齐国故城河崖头村西周墓

沂水县纪王崮一号春秋墓及车马坑

郯城县麦坡汉代墓地发掘报告

文明起源与古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海岱与中原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

试论齐长城源头及相关问题

山东地区东周陶文的发现与研究

考古遗址出土种子和果实研究方法

后李文化遗存分类与分期的再讨论

植物考古和采集经济向农业的转变

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凿虹图”考

济南市魏家庄汉代墓葬发掘报告

烟台开发区皂户头墓葬发掘报告

读陈庄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

古代煮盐“豆浆提纯工艺”解析

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勘探与试掘报告

浅谈漆器的分类及夹纻胎漆器的特点

山东大武元墓的相关问题探讨

山东汉代墓葬发掘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寿光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址的考古发掘

山东莱州市西山张家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肖家屋脊发现图像文字与楚祖颛顼高阳氏

文物考古研究中的分类、类型和形制

中国古代漆器材质与技法的显微镜观察

胶东地区晋代纪年墓及相关问题探讨

牛河梁与东山嘴猪头山神祭山遗迹释疑

浅谈昌邑辛置墓地出土汉代铜镜的保护与修复

环渤海地区汉晋墓葬出土的白陶器及相关问题

浅谈计算机平面制图软件在考古绘图中的运用

沂、沭河流域的细石器遗存及其工艺技术研究

第2篇:古城实践考察报告范文

作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不但使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毕业设计实习是在毕业设计前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通过毕业设计实习,使我们能够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的能力,对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习任务一:苏州城市建筑设计的学习 地点:苏州人民路

实习日期: 07.3.3(晴) 指导老师:aa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古城——苏州,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第一次来苏州,感觉没什么特别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高楼大厦。听老师介绍说:苏州进行现代化建设, 受到诸多保护条文规范的制约,关注建筑风格成为规划审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 对建筑风格的要求, 以某种法制法规的形成存在, 并对苏州城市建筑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规划方面采取对古城风貌的保护的原则,所以现代化的建设要兼顾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留存与合理利用。shixi.exam8/

根据资料介绍:这种源自保护城市风貌的举措对于创造地方特色而言, 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 应该承认前者可以用较为稳妥, 保守的手法来达成保护的效果, 在某些特定场合, 甚至可以沿用传统样式和仿古建筑。而后者相对来说是富有开创性, 探索性的创造过程, 它关注地方文化, 自然环境, 建筑历史等众多地域因素, 其表达方式和设计手法具有相当的差异和丰富性。在苏州, 总体文化背景的相对保守和保护任务的紧迫性所导致的对建筑风格的专注是苏州创作环境的一个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 苏州地方主义或地方特色的再创造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苏州市区的建筑,不论是什么结构,都要维持这种现状,实习报告网表现苏州城市的特点。在我们参观的人民路与干将路的城市建筑是反映苏州地方建筑的一对绝好例子。人民路是苏州古城结构的历史延续, 最北端的北寺塔, 中段的观前街, 怡园,文庙和南端的城市园林——沧浪亭使得人民路从北到南有一个完整的景观序列。干将路着重体现地方性符号以及与城市文脉的关联, 其开发规模较大, 改造力度较强, 但在追求条理化和程序化的过程中又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场所精神。最典型就是人民路上苏州图书馆新馆,是一栋着力体现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建筑。其轻巧灵秀的立面造型手法, 与早期人民路建筑古朴厚重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中也隐藏了时代文化上的对比。对地方“风格”的关注在苏州图书馆就集中地表现出来, 这种现象和江南其它地区的表现相比更显突出。

作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不但使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毕业设计实习是在毕业设计前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通过毕业设计实习,使我们能够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的能力,对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3篇:古城实践考察报告范文

“四个着力”的重点任务

2014年春节前夕,亲临我区考察指导,明确提出“四个着力”的重点任务: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搞好教育实践活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重新强调。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在5个结合上下功夫:第一 ,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 ,把转方式有效融入调结构之中 ;第二 ,推动转方式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 ,把转方式有效融入资源转化增值之中 ;第三,推动转方式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把转方式有效融入创新驱动发展之中;第四,推动转方式同节能减排相结合,把转方式有效融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中;第五,推动转方式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把转方式有效融入改革开放之中。

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要持之以恒抓好粮食生产,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扎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做好民生基础工作,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着力搞好教育实践活动,要在严、实、长字上下功夫,坚持抓严,认真抓实,切实抓长。

先行先试的三项改革

2014年春节前夕,在我区考察时提出先行先试三项改革要求,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再次重申。三项改革基本内容为:

(1)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希望内蒙古结合自身实际,抓紧研究这方面的改革举措,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2)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深刻指出,现在,一些龙头企业日子过得不错,农牧民却没有得到应得的报酬,导致牛奶等原料供销脱节事件时有发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根子在企业和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搞好。要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3)创新同俄蒙合作机制。指出,内蒙古地处“三北”,外接俄罗斯、蒙古国,具有发展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要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国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三条底线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守住三条底线。这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基本要求。守住三条底线,就是要守住发展底线、生态底线和民生底线。

守住发展底线,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决不能让经济增长滑出底线;守住生态底线,就是要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守住民生底线,就是要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工作,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三条底线中,发展底线是前提,生态底线是根基,民生底线是目的。没有发展底线的生态和民生是空中楼阁,没有生态底和民生底线的发展相当于原地踏步。唯有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才能守住发展根基,拥有未来;唯有牢牢守住民生底线,才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拥有活力、动力;唯有牢牢守住发展底线,才能建设更美的生态、更富裕的生活。切实守住三条底线,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由量向质飞跃的基本路径。

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转型升级。这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主攻方向。

加快转型升级,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转型升级,要坚持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痛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项目拉动,着力推动体制机制转型、产业结构转型、资本结构转型,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为重要抓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

“五化”协同

党的十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化同步”目标,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从“四化同步”变成了“五化协同”。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促进“五化”协同。这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必然选择。要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深层互动,充分发挥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和绿色化的引领作用,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

对外开放新格局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主要抓手上,强调要充分发挥内联八省区、外接俄蒙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

在战略布局上,强调要积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完善同俄蒙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扩大对东北亚的开放,打造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枢纽;密切同港澳台及东南亚的交流合作,拓展向南开放的新空间;加强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贸往来,构筑向西开放的国际经贸大通道。

在平台载体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合作先导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跨境旅游合作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在工作中重点强调增加优势特色产品出口和紧缺急需设备、先进技术、原材料进口,促进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

中蒙俄经济走廊

国家主席2014年9月11日在出席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时说,中方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获得俄方和蒙方积极响应。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h进行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国家正在建设的“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之一,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蒙古国“草原之路”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三大倡议的对接载体。中蒙俄经济走廊有两个通道:一是从华北京津冀到呼和浩特,再到蒙古国和俄罗斯;二是东北通道,沿着老中东铁路从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到满洲里和俄罗斯的赤塔。

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既是全方位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国合作的重要通道,也是联通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桥梁。内蒙古作为中国北部边疆省份,联通俄蒙,区位独特,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积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完善同俄蒙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依法治区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依法治区。这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重要保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推进法治内蒙古建设,更好地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步入法治轨道。

推进全面依法治区进程,就要紧扣法治内蒙古建设目标,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推进全面依法治区进程,就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区进程,就要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加快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

推进全面依法治区进程,就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健全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制度,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推进全面依法治区进程,就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推进全面依法治区进程,就要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在全社会形成厉行法治的浓厚氛围。

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从严治党八项要求后,自治区党委立即研究制定了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包括自治区党委制定下发的1个《意见》和党委办公厅印发的3个配套文件。1个《意见》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从严治党八项要求的意见》,3个配套文件分别是《关于建立健全“五个一”工作机制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的意见》《关于深入开展五级示范抓引领推进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实行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从严治党责任考责问责的暂行规定》。

“1+3”制度体系4个文件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从严治党八项要求的意见》是总任务,主要解决党建工作“抓什么”的问题,重点在“明责知责”; 《关于深入开展五级示范抓引领推进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工作的意见》是总载体,主要解决从严治党“谁来抓”的问题; 《关于建立健全“五个一”工作机制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的意见》是总抓手,主要解决“怎么抓”的问题,两个文件的重点在“履责尽责”; 《关于实行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从严治党责任考责问责的暂行规定》是总杠杆,主要解决“抓不好怎么办”的问题,重点在“考责问责”。

七大主要目标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今后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主要目标,分别是: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西部前列。

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融入全国、走向世界,形成充满活力的全方位开放新局面。

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新型城镇体系,富有特色、具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适应发展、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民主法治建设实现新进步。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协商民主扎实发展,各族人民民利得到充分保障。依法治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文明和谐水平实现新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取得突破,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平安内蒙古建设不断深入,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牢固。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覆盖城乡、趋于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国前列,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5+1”重要抓手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将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5+1”为重要抓手,一方面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做好传统资源型产业增值转化这篇大文章,调整好存量,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我区风光壮美、民族文化独特的优势,推动全域旅游业加快发展,着力推动我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加快做优增量,让这些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兴产业和旅游业成为未来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支撑。

三更加注重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3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增强竞争力。更加注重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下大气力推进园区、开发区转型升级,打造更多百亿企业与千亿园区,促进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更加注重在服务业领域培育支柱产业,下大气力抓好金融、物流、文化、商务会展、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尽快把服务业这块“短板”补起来。

通过坚持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一起做、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同步抓,做好资源转化增值这篇大文章,着力推动我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构建四大体系

针对我区目前发展方式仍较粗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通过构建四大体系,最终交汇“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我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下大气力推进园区、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更加注重在服务业领域培育支柱产业,尽快把服务业这块“短板”补起来。

构建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新型城镇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建设我国西部重要增长极和一流城镇群。认真实施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乌大张合作区建设。

构建富有特色、具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强与国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加快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双创”示范基地。

构建适应发展、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构建七大网络体系,努力实现所有旗县通高速公路、重点城市通高铁、合理半径有机场,通过时空变革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和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推进油气管道建设,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我国北方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产业基地。

呼包银榆经济区

2012年,国务院批复《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建设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跨省经济区。呼包银榆经济区涵盖内蒙古、宁夏、陕西三省区13个市59个旗县区,具体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卓资县、凉城县、丰镇市、察右前旗,阿拉善盟阿左旗;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沙坡头区和中宁县;陕西省榆林市。

呼包银榆经济区总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000万,是沟通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这一区域能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石油可采储量占全国的10%,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占全国的37%,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富集,稀土、岩盐、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全国前列,是我国的“能源金三角”和“能源聚宝盆”。

呼包银榆经济区自2013年启动以来,成功实现了“到2015年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规划目标,成员城市抱团发展、协同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下一步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示范作用明显,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巨大。

乌大张合作区

乌大张合作区是指按照国家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部署,由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大同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共同打造的三省区交界区域合作开放平台。

乌兰察布市、大同市、张家口市均位于蒙晋冀三省交界处,京津冀、环渤海、呼包鄂榆三大经济圈结合部,历史上曾同属于察哈尔地区与长城经济带。三市地缘关系密切,自然条件相似,生态环境相同,人文习俗相近,商旅相通,有着较强的产业互补性,民间、部门自发合作交流历史已有数十年。

三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是在2013年11月大同市党政代表团赴乌兰察布市学习时在两地实际合作基础上提出的,核心是为了践行提出的“守望相助”和“三个跳出”讲话精神,落实晋蒙协议、冀蒙合约,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改善三市区域内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更好服务首都经济圈,创新跨行政区域合作机制,探索欠发达地区经济合作模式,促进民族团结繁荣。

第4篇:古城实践考察报告范文

2016年1月16日至21日,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全体师生共赴浙江杭州和绍兴两地,参与了清华附中“诗画江南,文脉千年”研学旅行文化考察实践课程。

早在2015年10月底召开的“高一、高二学部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启动会”上,我们明确了开设清华附中文化考察课程的几个重要目的:一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历史视角,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二是感受祖国山河之美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三是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锻炼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增强综合素养;五是加强师生交流沟通,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正式出发之前,我们制定了本次考察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分线路开展考察活动的总方案,在带队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积极性,由学生民主协商,自主决定考察路线,由十多位学科老师根据浙江线路的行程,将考察目的地的相关学科资源进行了整合。同时,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教授为师生们介绍杭州历史文化景观与保护。随后,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了班级行前会,班主任强调了出行的注意事项。

2016年1月16日,我们出发了!笔者作为参与此次考察课程班级的班主任,切实地感到了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思想道德品质的成长与提高,这种将自主探究和互助合作相结合的研学实践活动,正逐渐成为清华附中一个创新的德育工作方法。

一、善用当地文化资源

考察课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旅行社导游、景区讲解人员、个人无线讲解器等资源,还联系了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所等单位,对目的地展开更加深入的考察和学习。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对书本中的知识得到了真切印证与感受,更是对长江流域、江南地区历代积淀而成的中华文明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和由衷的赞叹。

例如在良渚,考古所的工作人员举办了“考古是什么――良渚古城的新实践”的考古学启蒙讲座,丰富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让有的学生对考古学萌生了“有点动心”的专业兴趣;良渚遗址出土文物展览上,精美的器件和专业的讲解吸引着学生们寻觅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中流淌的文明血脉;更难得的是,学生们还亲临考古挖掘现场,见证了一件文物从出土、清洗到辨识、研究的全过程,感受到了五千年前磅礴气势的良渚古城和巧夺天工的玉器艺术。这样的活动既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宽容精神,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也有利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奠定学生的优良品格,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提倡小组互助合作

在这次研学旅行中,每班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的。小组成员需要在行程中确立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明确分工,以此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考察,并最终形成书面报告,在下学期开学时进行小组展示。课题中的优秀作品,还有机会参加“数字遗产中国行”的活动。同时,在行程生活方面,小组合作也能树立榜样,提高修养。有学生说:“六天内,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父母,不是老师,而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除了在考察课程学习中要求小组分工协作,出行中的方方面面也需要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共同面对考察中遇到的生活问题,树立集体意识。

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学生之间学会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在同学掉队的时候不急躁责怪,而是善意提醒;在同学的物品准备不足时,能慷慨分享;在和室友生活习惯有冲突时,也能尽量包容。对于高一新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这些生活中点滴细节的体贴与关照,在无形间增进了友谊,加深了班级凝聚力。

三、锻炼个人探究能力

1.从宏观着眼,鼓励个性发展。在考察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的自,甚至在学生犯错时不急于批评,允许试错,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反省、自我砥砺、自我沉淀的过程。“六天的在外生活也对我脱离父母的生活能力做出了考验。事实证明,我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是不够强。虽然每天早上我都能按时起床甚至负责叫醒同屋室友,集合也能保证不迟到,但在收拾东西时,还是有些手忙脚乱,最后临走时险些忘带东西。可见,在自理能力上还有待提高。”一位学生在反思自己考察课程期间的生活表现时如是说。

2.从细节着手,强调行为习惯。在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注意观察和提醒,尤其是在细节部分。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效果在行为表现,而由行为表现能看出举止习惯,乃至人的品格。这要求教育工作必须要避免“重知不顾行”的弊病,学生在校时间的大部分都在“学知”,但若“知而不行”,缺失行为习惯的导正,尤其是在起始年级,那以后会很难弥补。在考察课程中,我们要求在景区维护环境卫生、在餐厅就餐不高声喧哗、在上下车时对司机师傅礼貌问好、统一安排就寝时间的监督检查等,每天行程开始和结束都有一个短小的班会,预告今天行程的安排和注意事项,总结当天行程全班的表现。考察课程的一些小处渗透着品德教育,实现德育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工作原则。

四、重视师生之间互动

1.开展丰富的对话交流。在课程考察时有很多师生相处的机会,每天晚上老师都会批改学生当天需要完成的考察课程作业,在第二天行程开始前讲评总结。除了作业形式的交流,自由活动的景区、就餐的桌前椅旁、乘坐的旅游大巴、休息的宾馆房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聊天因为空间环境的扩展而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兴趣爱好、新闻事件、家乡风俗都是交流的话题,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化了师生之间的认识,为今后营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

2.关注学生的细微之处。不少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出门远行,在很多生活细节方面缺乏自理能力,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也没有足够的判别应急能力。课程考察期间正值江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低温雨雪天气,北方的学生不做好保温御寒准备极易感冒发烧,所以在细节处加强对学生的关照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师关注学生在宾馆的折叠被子和电器使用、在购物时的讨价交易以及公共场合的文明言行举止等,一方面可以从中观察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回去后加强家校沟通,建议家长注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通过老师的示范作用,学生也在对带队老师表达关系和提供帮助,促进了学生感恩回报的自觉意识。

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学生随班离家出门,对父母来说也是万分牵挂之事,我们也把亲情教育融入考查课程实践中来。首先,初到杭州、绍兴和回到北京时要求学生向家长报告行程安全,至少每隔一晚主动和家长联系一次,聊聊当天见闻,询问家里情况;老师也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博客相册及时更新学生活动情况,让家长放心。其次,在街区自由活动时,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购买一点的当地特产,作为赠送给父母的礼物,礼轻情意重,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出行后归来感觉成熟了很多。最后,借助家长资源,结合考察目的地的可利用条件,更好地完成考察课程时间活动。来自浙江的家长不时推荐一些值得流连的景点、特产,帮助解答有关方言、交通等问题,有了家长的后援支持与信任,为考察课程活动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重视课程评价与总结

活动结束后第二天,班主任就组织班会进行了简单的课程总结,学生完成手册上“自我评价”与“伙伴评价”部分;其次还有个人形成500字以上的书面总结、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汇报、优秀个人与小组展示活动等,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学生所提到的:“经过这次文化考察,我发现我们学习的知识都只局限于课本,没有真正的实践,因为许多东西在课本上都被理想化,而现实没有那么多完美,总是有多种情况,所以文化考察的过程其实是在帮我们积累经验,在日后或许我们也用不到了,但对我们来说,这都是难得的人生阅历。”

第5篇:古城实践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历史学;实践教学;专业考察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而,实践教学已成为大学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而历史学作为传统的基础理论学科,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本文以专业考察为例探讨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

一、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历史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传统基础学科,承担着把知识转化成素质和能力的重任,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但近些年来,历史学科的地位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很多人受经济大潮和功利主义的冲击,以实用为评判尺度,对历史学科做了功利性的取舍。历史学专业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成为人们眼中的“冷门专业”,这给该学科的办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学专业的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落后陈旧的教学现状,要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授课方式,更为重要的就是注重实践教学。而目前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长期以来,历史学专业的授课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师生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读史书、探寻理论,并未能深刻理解历史、感知历史,以致于脱离了实践,流于空泛的理论。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很少,而且在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上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相反,理论课时数量过大,导致学生盲目追求理论课成绩,从思想上对实践教学不能给予足够重视。

第二,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平台。实践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重要实践活动,尤其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增强其感性认识,加深对本专业理解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未能建立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对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缺乏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实践教学缺乏保障机制。由于学校未能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的较少,而且没有形成持续性的活动,未能结合专业特点,形成相对稳定的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也缺乏业务素质好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因而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也无法真正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二、历史学专业考察的目的和意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要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专业考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首先,组织学生对历史遗址、遗迹和遗物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对具体、生动、丰富的历史材料进行收集和感知,可以弥补理论学习存在的不足,使学生能更为生动直观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学生把采访调查中所获的非文本资料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形成自己的观点,有效训练了史料收集能力和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通过实地考察,能增强学生的历史专业感,深化对历史学专业的学习和认识,巩固专业思想。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其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其次,进行专业考察,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通过实地考察,将课堂空间拓展为社会空间,学生有机会深入社会,对各地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专业考察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历史学专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在专业考察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专业考察。历史学专业考察是出于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考察地点多为历史遗址、遗迹或遗物,如半坡遗址、昭陵、乾陵、茂陵、龙门石窟、碑林、故宫等等。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内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能通过专业考察收集更多的历史资料,去感知历史、研究历史。因此,在历史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增设与实践教学有关的课程,改变过去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传统观念,转变学生的史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突出专业考察的地位,提高师生进行专业考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要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除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之外,还要构建一套合理完整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后方可进行专业考察。具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合理有序地展开,就专业考察而言,首先要确定合理的考察地点,考察的范围应尽可能的获取到丰富的历史材料。比如古都西安,历史上多个王朝建都于此,留下了可供我们学习研究的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考察地。其次,要有明确的考察任务。带着目的和任务去实地考察,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喇嘛教,可就近去各地的喇嘛庙考察,如大召、百灵庙、五当召、美岱召等。如果去西安碑林,则研究的重点内容就是典籍石刻和书法艺术。参加专业考察,不同于户外旅游的休闲放松,师生要有明确考察的重点和任务,要认真观摩,有目的地收集历史材料,考察后学生要撰写出有质量的历史考察报告,对专业考察做深刻的分析总结,并以此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再次,就近实地调查与异地专业考察相结合。一方面,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就近的古城遗址,有效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包头的同学可去麻池古城、北魏时期的的怀朔古镇,通过就地采访调查,采集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要进行异地专业考察,重点考察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址、遗迹,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深刻认识人类文化的起源、分布和社会历史演变的过程与规律,加深对历史学专业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科研立项等方式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再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加大力度建立有利于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首先,根据专业所需,建立一批长期有效的专业考察实践基地。历史学专业实践基地的建立要以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共享为重要目标,学校要与实践基地签订协议,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搭建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共同为培养新型学术人才贡献力量。其次,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保证专业考察的有效开展。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必须在人员配置、时间安排以及经费保障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专业考察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要有专业的业务素质强的指导教师组织和参与,以便有效地指导实践教学,处理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学生在专业考察中真正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教学计划中,要有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保证必要的专业考察的时间,避免随意性。同时,学校还需多方筹措实践教学经费,加大投入力度,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得到有效保证。

总之,开展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实地考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必要途径,是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新型历史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步骤。只有师生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推动教学改革,带动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使历史学专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学科。

参考文献:

[1]王建刚.实践教学双语教学研究与探索.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

[2]庄韵勤.专业考察对历史系学生成长的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2).

[3]王宗磊.对石河子大学历史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思考[J]. 石河子大学学报第25卷.

第6篇:古城实践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文物保护

2009年6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提出:“大遗址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大遗址保护的任务长期而艰巨。在实践中,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伴随着理性的思考和审慎的决策,大遗址保护逐步迈向更加崭新而广阔的天地。”论坛上,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作了《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些意见》的主旨发言,提出“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对一部分遗址实施有效保护,将其投入文化建设并使之与公众相结合的文物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和一次新实践,开创了文物工作的新局面”。1考古遗址公园与大遗址保护工作关系紧密,甚至可以概括为“互为因果”。正是大遗址保护的迫切需求,才亟需规划建设选址与保护措施均科学合理的遗址公园;而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也顺应了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基本需求。

一、国内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例证

关于“大遗址”,最早提出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而“大遗址保护”是近年来的新概念,财政部、国家文物局 2005 年 8 月联合的《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指出,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2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撰写的《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与实践》一文,(考古)遗址公园是指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遗址类的文化景观,是对考古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种保护、展示与利用方式。3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在成都召开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会议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仪式”上,公布了国家(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安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5年3月,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评估工作,并公布了结果。

考察发现,江苏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当是规划建设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个良好范例。一方面,从地缘的角度,两大遗址公园均位于江苏省,在政策导向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鸿山遗址博物馆为核心区域,而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也在积极筹建考古遗址博物馆,并以此为核心。两个遗址公园均强调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双轮驱动”,强调突出整体,确保本体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坚持与周边村居的新r村建设、产业发展相融合,争取在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大前提下,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

二、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理论前提与实践路径

(一)顺山集遗址基本概况

顺山集遗址坐落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村南重岗山北麓坡地之上,东南距泗洪县城约15公里,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3°34'36.5",东经118°10'11.3",海拔28~31米,总面积17.5万平方米。据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联合编制的《顺山集――泗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顺山集遗址在1962年4~6月由南京博物院组织开展的考古调查中被发现并命名。《洪泽湖周围的考古调查》载:“(顺山集遗址)最突出的有红砂陶杵和橄榄状陶坠,这两类工具,可能为杵舂古物与编制工艺品之用。总之,(这类遗址)无论在地形上与遗物上,都表现着江淮下游特别是苏北地区的青莲岗文化遗存的特征”。4由于当地农民采沙的原因,遗址局部遭到破坏。为防止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泗洪县博物馆于2010年起对其进行钻探发掘,历时三年多的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发现长约1000余米的环壕,还有房址以及墓地等,出土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陶塑艺术品以及碳化稻等。

2012年11月,来自全国多所考古研究所及重点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在顺山集遗址所在地的江苏省泗洪县,召开顺山集考古成果论证会。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明确指出,以顺山集遗存为代表的文化类型可单独命名,即“顺山集文化”。2013年1月9日,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成功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13年1月14日,新闻报道“泗洪县顺山集遗址新发现将江苏文明史前移1500年”入选“江苏省2012年十大新闻”;2013年4月9日,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隔三年后,2016年4月27日,来自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再次来到泗洪,召开顺山集文化学术研讨会,从综合分析、稻作种植史以及动物考古学等多个维度,对顺山集文化遗存进行了深入研讨。

(二)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前提

首先,顺山集遗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承载着深厚的人类历史信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动性,应当以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手段加以保护和利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砂矿开采活动,在遗址北部形成一个面积达1.5万平方米、数十米的大深坑,遗址惨遭大面积毁灭性破坏,环壕北段被破坏长度近160米,剖面直接暴露于坑壁上”。5遗址区域由于占据面积大,顺山集遗址保护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实现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融合,保护和利用好顺山集遗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顺山集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从2010年初开始,直到2013年初告一段落,目前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资料整理工作之中。从2012年11月顺山集考古成果论证会的召开,到2013年1月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现场查看顺山集遗址,再到后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到遗址现场、博物馆库房等观摩出土标本等,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提出,要继续发掘顺山集遗址及其周边的重要遗址,扩大考古发掘范围,组织力量加大科研力度,初步建立顺山集文化研究的多学科平台,积极创造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条件,同时争取早日获批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次,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实现文物“四有”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目前,泗洪县政府已完成对当地包括顺山集遗址在内的三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两个是雪枫墓园、朱家岗烈士陵园)的“四有”保护工作,为遗址公园的推进实施提供了积极条件。

(三)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实践路径

从远景来看,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工作在顺山集遗址顺利申报成为江苏省第二批大遗址开始,条件逐步成熟。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跨度达10年(2015年至2025年),项目内容包括遗址博物馆、入口服涨、现场展示区、原始农耕生产生活模拟区、休闲体验区、农家乐以及梅花山景区等。目前,该项目已初步拟定当年的序时进度,正在报批和审定包括编制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环评等在内的规划建设前期相关手续,未来将开始实施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工作。

三、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与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未来模式思考

无论遗址公园建设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有多高,也只是其中一种保护手段而已。要实现大遗址永久性保护与利用才是最终目的,而这个工作将是动态的,延续性极强的,尤其对于类似苏北这样的相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能够成功申报大遗址,仅仅是诸多后续工作的开始。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都将困扰当地政府,也将对文博工作者提出严峻的考验。

一方面,加强系统管理的思维,不断放大遗址公园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的积极效应。一个得到规划合理、科学利用的遗址公园,对大遗址保护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以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为例,不仅需要尽快编制遗址公园的规划文本,框定遗址本体区、永久建筑区、服务区、景观区,还应当着手对永久建筑(遗址博物馆)进行选址规划,选定有资质的建筑施工单位等。因此,就需要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加大地方政府向上策应扶持力度,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探索共同建设遗址公园的可行性,同时,成立专门机构,不断充实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的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整合各方力量,创新遗址公园建成后的管理运营手段。针对大遗址保护而进行的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双向共赢。遗址公园在建成后,其管理运营手段必须创新,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我们应当在政府投资建设遗址公园的基础上,事先拟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细化条款,探索由社会资本提供后续的公共服务,政府再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

四、结语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研究员在《顺山集――泗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中说道:“顺山集遗址从开始的抢救性发掘到带着学术课题的主动发掘再到后来的保护性考古发掘,无疑是江苏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实践”。6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陆建松指出,大遗址作为历史发展、环境演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记录,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艺术、建筑、生态、地理等领域直接或间接研究的对象;不仅是构成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景观旅游资源;不仅以直接或间接的历史教育、文化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功能作用于现代社会,而且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7从加大对大遗址保护,以及强调其为当地民众所有效利用的角度出发,我们提出建设的考古遗址公园,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遗址保护和展示,有助于进一步实现遗址的社会价值,有助于大遗址保护进一步融入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时,遗址公园的建设还契合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强调城市特色的发挥,还表现在拉动内需、解决就业、改善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具体来说,对于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从一开始就应当强调建成后的公园,不仅要将顺山集文化遗存完好的保存下来传承后人,更要通过资源整合和合理规划,为遗址保护和展示提供充裕的空间和完善的设施,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百姓所共享。

[注释]

1张忠培:《关于建设国家遗址公园的一些意见――在“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的发言》,《文物建筑》,2012年第00期,第73~76页。

2引自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的通知》,2005年8月。

3单霁翔:《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2~12页。

456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编著:《顺山集――泗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第11~12页、第420页。

7陆建松:《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121页。

[参考文献]

1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泗洪县博物馆.江苏泗洪县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13,(7).

2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赵夏,陈曦,郭萍.“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述评[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3).

5单霁翔.携手共创大遗址 保护的美好明天――在2010年大遗址保护工作会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仪式上的发言[J].中国文化遗产,2010,(6).

第7篇:古城实践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户外广告;规划;城市意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outdoor advertisement become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art in city and to work out outdoor advertisement planning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in city plan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outdoor advertisement planning in Quanzhou as an example to indicate the necessity of advertisement planning.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ive factors” city image theory established by Kevin Lynch, the author the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door advertisement in Quanzhou. In the end, the article also links outdoor advertisement with some essential of urban design such as color, outline, lighting, etc.

Key words:outdoor advertisement;planning;city image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8-24(6)

作者简介:李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助教

李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引言

户外广告指利用户外场所、空间、设施等的广告,包括电器招牌广告、涂饰广告、招贴广告、车船广告等。户外广告一般占据街道最为主要的位置,无论是色彩、形式,还是体量,都是街道中注意力和视觉吸引的所在,它成为“城市景观的代表”,是城市景观环境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城市形象建设中,户外广告与园林绿化、建筑风格、街区规划等要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户外广告开始走进城市空间环境,部分学者和设计人员已注意到户外广告正在成为城市景观形象的构成因素之一(王军,1998;张金花,2002),并开始对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宋金民等,2000;陈仲林等,2002;黄渊,2006;邱晓红,2006)和有益的实践(黄敏恩等,2007;杨建军等,2007),但有关户外广告的理论与设计实践仍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因此户外广告的设置规划应成为城市景观设计领域一个重点关注的课题。

城市意象主要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或“可读性”,即容易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征。根据凯文・林奇的理论,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五种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凯文・林奇,1960)。户外广告作为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意象理论可为其分析和规划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探讨和拓展城市意象理论在户外广告规划中的应用,在当前户外广告规划理论缺失的背景之下具有重要意义。

泉州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始于2006年,历时近一年,包括泉州市户外广告总体研究以及重点地段和节点设计两大部分,此次规划首度尝试运用城市意象理论分析泉州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景观特色,并选取了泉州市15条道路和14个城市重要节点进行街道户外广告整治规划设计。本文以此为例,着重介绍“五要素”理论在户外广告特色景观方面的分析应用。

2泉州市户外广告的现状

2.1泉州户外广告主要特征

在空间分布上,泉州市的户外广告在道路交叉口、商业节点和城市门户等具有大人流量的区域是投放的热点地区。而带状的街道空间主要以店面招牌广告为主,商业性户外广告比较少。在广告形式上,主要以静态、平面看版式广告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并且基本上以商业广告为主,公益广告凤毛麟角,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公益广告的利用。通过现场调查,泉州市对户外广告设置的控制管理基本到位,并没有出现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广告布局。

2.2泉州市户外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户外广告比较传统、单调

泉州市户外广告本身从材质和制作方式上来说都比较传统。形式上多为平面面板式,缺少霓虹灯、立体式、创意式的户外广告。相对不同地段、不同对象,户外广告视觉景观效果基本相同,总体来说给人一种较为单调的感觉。设计制作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户外广告设计水平较低,制作工艺落后,大大削弱了广告效果。

2.2.2部分广告影响城市景观

一些户外广告无统一规划,随意设置,干扰交通和安全设施,城市景观风貌由于户外广告设置不规范、不合理而不同程度地受到负面影响:

・ 有的屋顶广告较为破旧,有的与建筑不协调,破坏建筑造型;

・ 大部分墙面广告设置位置不统一,破坏建筑立面形象;

・ 招牌广告设置不规范,设置位置、尺寸、色彩较为混乱;

・ 有的地区多种广告混合设置,互相争抢空间,破坏城市空间的整体性;

・ 有的广告体量过大,对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形成遮挡。

2.2.3安全措施不得力

对户外广告建筑结构施工安全较轻视。近年来户外广告的设置有向大型化、轻型结构、高层建筑物上发展的趋势,与此相适应的破损维修、安全性与维护管理方面没有配套完善。

3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泉州户外广告景观规划分析

泉州市户外广告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路出发,构筑城市户外广告的空间景观体系,使户外广告成为景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根据城市意象“五要素”理论,对泉州市户外广告景观规划进行分析,并重点探讨泉州市中心城区的户外广告景观。

3.1道路

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凯文・林奇,1960)。道路两侧户外广告高度集中,往往会形成户外广告景观线。

景观线的户外广告容易受商业驱使,呈现出无序的状态,规划需将自发设置的户外广告纳入整体规划的范畴,使之形成丰富有序的整体效果。应强调尺度、材质的整体性,形成较强烈、有序的视觉印象,并根据建筑的形态特征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当的户外广告形式,对其形式和位置作统一处理。

3.1.1车行景观路径

车行路径不仅连接市内主要的公共活动区、生活区和旅游景点,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同时道路沿线的一系列公共建筑提供了多样的商业、文化生活及丰富的沿街景观界面。车行景观路径是户外广告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户外广告目标的主要载体。应根据沿线地区性质和特点设计不同的户外广告效果,主次分明,体现出节奏和韵律的变化,强化地域的可识别性和人文特征。

泉州市中心城区的车行景观路径主要有:

刺桐大道:是中心城区南北向的主要干道,贯穿新城区内行政、商务等组团,沿线有重要的交通、酒店、商业、体育和文化建筑。沿途商业发达,已形成了多个集中商业区。应根据不同路段、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物特色,设置与之协调的商业城市户外广告整体形象。

新华路:新华路沿线区域集商业、文化、行政、医疗、娱乐、文化遗产、休闲住宅小区于一体,以历史文化为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有开元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历史建筑,还有西湖公园等公共开敞空间。

西街-东街-东湖街:该路在泉州的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属于商业与文化并重的街区。西街、东街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开元寺为本段标志性建筑,标志性极强,成为本路段景观的视觉焦点。东湖街,为古城向新城区扩展疏散的主要延伸通道之一,随着泉州中心城区的发展,从单一的交通功能转变成为交通、生活、商业功能并重的道路。本路段的户外广告景观应体现整洁有序的城市面貌。

除上述几条主要道路外,泉州市中心城区主要的观赏性车行路径还有丰泽路、湖心路324城区段(坪山路-宝洲路)、泉秀街-疏港路、新门街-涂门街-津淮路等,这些道路沿线的户外广告设计均应达到较好的效果。

3.1.2步行景观路径

市民及游客步行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休闲观光及购物娱乐两大类。泉州市中心城区的步行景观路径主要有:

江滨路:该道路位于晋江北岸,属于滨江休闲观光道路。公众休闲、锻炼、观光主要路径上的户外广告必须保持健康和整洁的形象。此外,该道路毗邻晋江,沿线应设置有一定范围的滨水控制公共绿化,结合跨江桥梁景观,构成晋江北岸景观区。

打锡街商业步行街:商业步行街是商业文明的窗口,以步行街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并结合周围的文物古迹和滨水景观,发展为集购物、游览、休闲、观赏于一体的多功能商业区,体现完整的历史脉络和现代商业气息,重塑“海丝商都”形象。结合此定位,户外广告设计应重点突出该地区的文化历史特征,实现活泼的商业气氛与文化历史风貌和谐共生的局面。

除上述几条主要道路以外,泉州市中心城区主要的观赏性步行路径还有西湖北街、环城路等,这些道路沿线的户外广告设计均应达到较好的效果。

3.2边界

边界是线性要素,但观察者并没有把它与道路同等使用或对待,它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凯文・林奇,1960)。

古城护城河:古代,泉州城为了防御的需要,构筑城墙,并在城墙外挖掘城壕,形成环城一周的护城河。现在,护城河与城内排水系统八卦沟的人工水系是泉州古城外貌的主要特征之一,勾勒出泉州古城鲤鱼形状的平面轮廓结构,护城河是泉州古城的范围边界。

护城河的部分河段是未来市民和游客观光游览的主要地段,户外广告的设置要严格控制尺度和数量,协调好自然、人文和历史的关系。

3.3区域

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凯文・林奇,1960)。公众活动区中最活跃、景观效果最突出的地区,应以广告景观聚集的形态,形成整体统一的氛围。

东海――行政商贸区。该区是泉州古城保护的主要疏散区,行政办公与商业配套较完善,既包括丰泽商城等地标性建筑,又有东湖公园、丰泽广场等大面积开场空间和景观绿地,是目前泉州天际轮廓线的制高点,也是目前最能体现泉州现代化和建设水准的区域。地区户外广告整体定位为现代都市形象户外广告景观区。

行政商贸中心区的户外广告体现了泉州经济发展的雄厚实力和强劲活力。应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强调统一与和谐,在环境构成中,户外广告的尺度、照明、动静应严格控制,营造城市的第一轮廓线与第二轮廓线。同时,由于该区地处古城向城市新区的过渡地带,广告除体现现代都市形象外,还要考虑与古城景观的过渡和协调。此外,由于地区的重要性,该地区应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广告,这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鲤城――商业旅游区。即泉州鲤城区古城及丰泽区桃花山以西部分,该区商业娱乐区城市尺度、商业布局、商业层次均贴近市民阶层,人口密度大,交通较拥挤,是泉州商业活动最繁荣、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地区,也是市民和游客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本区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着重体现该地区以人为本的目标,表达传统泉州丰富的地方文化和活泼的城市商业氛围,地区户外广告整体定位为活泼的人文户外广告景观区。

晋江北岸――标志性城市人文景观区。上述的江滨路及滨水绿地构成晋江北岸景观区(带)。该景观区串联若干风貌区:起点古城景观区包括开元寺、清净寺、天后宫等重要建筑,是泉州城市的传统人文内涵高度集中区;古城东部平原的过渡景观区是古城的延伸拓展地区,其城市景观与古城景观相协调,又不乏现代气息;而终点的东海新区现代景观区则由新型的城市中心及现代住区构成,体现了二十一世纪城市景观风貌。目前晋江北岸户外广告控制尚未形成体系,广告制作质量不高。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必须严格控制沿江路段户外广告的设置,通过拍卖、规划管理、公众监督等手段使这条城市标志性城市景观区的整体形象进一步提高,地区户外广告整体定位为近现代文脉户外广告景观区。

西湖公园-清源山――标志性城市自然风景区。自然风景区应该以生态功能、自然景观为主,应控制户外广告过多过大的设置;同时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地区,除了主要的自然景观要素之外,应把户外广告景观同时考虑在内,例如严格控制商业营利性广告的尺度和数量,发展与自然风景区功能协调的环保、护林、提高公众爱国卫生意识等内容的社会公益性广告,不仅更好地体现城市形象,还为风景区营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此,地区户外广告整体定位为生态户外广告景观区。

3.4节点

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集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凯文・林奇,1960)。

户外广告景观点是能够代表城市或城市某个地区、某段历史的节点,或是在城市空间构成起到重要的引导、暗示、标志和指示方向作用,是城市户外广告中最引人注目的点,应进行重点设计,调动户外广告的各种设置手法,如创意、高科技、环境烘托、局部强化等加以突出。

景观点包括交通枢纽、城市出入口以及重要的公共活动节点等。本规划选择了泉州中心城区14个重要节点进行户外广告景观的城市设计,其中部分节点将成为泉州户外广告特色景观点。

3.5标志物

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常被用作确定身份或结构的线索(凯文・林奇,1960)。标志物在地区中往往具有单一性和独特性,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标志物的户外广告应重点设计,突出创新和强化,同样,某些户外广告也可能成为标志物。

泉州市与户外广告相关的地标性建(构)筑物大多也是泉州市内的地标,如泉州晚报大厦、泉州大酒店等。

4户外广告与其他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传统的城市设计是要处理好城市空间形象,简单说来,就是要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理论是城市景观设计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之一,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城市景观认识的不断深化,城市景观设计体系也出现了一些“城市意象说”没有涵盖的内容。本节着重分析“五要素”以外与户外广告相关的城市景观要素及其相关的户外广告设置要求,作为城市意象理论在户外广告规划中应用的拓展和补充。

4.1户外广告与城市色彩

色彩是最易识别的视觉元素之一,城市色彩是建筑物、道路、广场、广告、车辆等人工装饰色彩和山林、绿地、天空、水色等自然色彩的综合反映。从视觉的角度出发,人们在感知城市时,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城市色彩的冲击。

色彩饱含着城市丰富动人的文化情怀,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往往与心理感受相关,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对色彩感受和需求也是不同的,对色彩主题的确定和恰当运用,可以使城市既有整体美感又散发个性魅力,把城市渲染成高质量的艺术环境。如果一个城市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色彩理论体系,致使该城市与其他城市色彩趋同,难免会给人们造成历史文化的记忆断层。因此,在城市急速开发过程中加强对城市色彩的系统研究,加强对城市色彩的规划与控制,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必由之路(卢春霞等,2003)。

4.1.1泉州城市主色调的确定

在现状踏勘过程中,主要对泉州以下几个要素进行了色彩分析。首先是对比例最大的居住建筑的墙壁、屋顶、窗框进行测色;其次是对泉州特色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色彩分析;再次就是对城市背景的天空、植物、土壤、石材、水体等元素的色彩分析。由此确定泉州城市整体“砖红”的颜色基调。

4.1.2户外广告设置的色彩要求

依据现状特点,在色彩运用上以“保护”和“延续”为重点。规划根据道路性质的不同,对户外广告的色彩提出不同的要求:交通性道路建议色彩以咖啡、黑白、暗红系列为主;生活性道路建议色彩为黑白、棕色系列;此外,重点商业街道的户外广告色彩上不做严格的限制,但以和谐连贯为主要原则。

4.2户外广告与第二轮廓线

日本建筑理论家芦原义信在所著的《街道美学》中对街道上的建筑物与各种标志物进行研究,他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第二次轮廓线”。如果第二轮廓线无秩序、非结构化,就会像橡皮膏和绷带似的遮住脸上的美好表情,而整齐有韵律的凸出物可以组合到第一轮廓线中,融为建筑物的一部分,成为美丽协调的城市景观(王世福等,2004)。

城市标志系统是城市第二轮廓线的主体,健康有序的城市空间需要一套有序明确的标志系统,以简洁、易识、连续和多样为特点,并且标志与建筑、广场、绿地、公共场所以及设施有机结合,直接反映城市的品质。广告标志与标牌等标志物是城市指认系统的重要元素,是城市设计美学控制中较为复杂的部分,清晰的城市标志系统会给城市带来明确的指向性,充分体现城市环境与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城市环境中无序的标志牌、广告栏、霓虹灯会给人带来混乱的信息,而标志系统过于简单又会使城市环境变得单调无味,因此,城市标志系统的设计原则应强调丰富而不混乱、有序而不单调的总体原则。

城市轮廓线包含两个层次,对其进行美学控制并不意味着禁止建筑附加物,而是将可能杂乱的各个标志物组织成有序、美观的整体,成为街景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既有建筑物与标志,而非如何管制建筑物(王世福等,2004)。为突出泉州城市环境特征,避免视觉上的混乱,一般除商业广场之外禁止设大型的商业广告。广告设置不能破坏原有建筑空间感觉和建筑立面,沿街道两侧尽量不布置或少布置一些造型简单的广告牌,高层建筑霓虹灯广告应注重艺术气氛,小品广告可以结合建筑设计,小巧灵活,多样的展示城市空间,严禁杂乱布置广告。

4.3广告照明与城市夜景

城市夜景就是利用灯光将道路、建筑、广场、车站、名胜古迹、园林绿地、江河水面和广告标志等对象的景观加以重塑,并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优美并富有特色的夜景图画,以此来表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夜间形象。夜间灯光广告是城市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夜景照明总体规划的要求,其设置总体上要服从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以霓虹灯、广告灯箱强调出城市轴线关系,道路沿途设置灯箱广告,以形成点线结合的夜间景观环境。

5结语

由于现代广告在市场经济建设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广告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从规划意义上来说,户外广告对城市的景观风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泉州市户外广告规划设计,重点探讨在城市意象“五要素”视角下的户外广告特色景观,兼论城市色彩、轮廓线、夜景等新城市景观要素与户外广告的结合问题,旨在为户外广告规划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仲林,翁季,扬春宇,等.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方法[J] .照明工程学报,2002,13(4):48-50.

[2]黄敏恩,程轶松.户外广告设置布局专项规划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53-158.

[3]黄渊. 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的方法体系[J].规划师,2006,22(10):38-40.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36.

[5]卢春霞,汤浩.城市设计中的色彩规划:以苏州古城街景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3,19(12):90-92.

[6]邱晓红.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初探[J].城市问题,2006,(6):70-74,78.

[7]宋金民,刘延民.城市户外广告规划初探[J].规划师,2000,16(3):96-97.

[8]王军.现代城市景观的新课题:户外广告设置规划[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8,30(1):13-15.

[9]王世福,薛颖.城市设计中的美学控制[J].新建筑,2004,(3):50-53.

第8篇:古城实践考察报告范文

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如同月球表面一样荒凉的”罗布荒原,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楼兰古城,此前不久,英籍探险家斯坦因闯入了楼兰王国的重镇――精绝绿洲。从此,几个新创制的英语词汇出现了,其中应用率最高的是SILK ROAD(丝绸之路)与SERIDIA(西域)。而历史地名LOU-LAN(楼兰)与LOP-NOR(罗布泊),竞重新设置了时尚的阅读热点。

至今,世人对新疆以及中国西部的关注度仍然居高不下。20世纪初,塔里木发现为流沙淹没的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消息不胫而走,使世界主要国家都争先恐后地派出了自己的探险队,追随斯文・赫定们进入寂寞的西部。其中,美国地理学家埃尔斯沃思・亨廷顿教授,是因为楼兰古城浮出瀚海,才选定了探险考察的地点。而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丹麦蒙古学家哈士纶,本身就是斯文・赫定探险团队中的一员。

亨廷顿:深入塔里木考察“亚洲的脉搏”

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在新疆的科学考察从1903年延续到1906年,目标始终如一:解读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为此,他选择了以发现了一系列沙埋古城而引起了举世关注的新疆塔里木,作为工作的主现场。

亨廷顿初次进入中亚,是1903年夏天。1905年~1906年,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亨廷顿再次深入南疆。1905年3月18日,亨廷顿历时一年多的中亚考察从克什米尔开始。进入中国新疆后,尽管旅途艰险,发现者特有的兴奋感始终与他相伴。在和田河上游河谷,他第一次见到了“世界屋脊”背面f北面)的大地,见到了中国的游牧民。站在海拔16700英尺的桑株山口,塔里木开阔的视野、壮观的景色,使见惯山川风貌的地理学家感到震惊。

此后,亨廷顿在塔里木的南、东两侧工作了9个月,基本上是沿昆仑山麓的古绿洲带一路前行。陆续探访了乌宗塔提、达摩沟、丹丹乌里克、安迪尔、精绝、瓦石峡、楼兰古城……他从不遗漏考察历史遗存的机会,但着眼点从来不在寻找文物上。古城、古迹,在他看来是气候与人类文明关系的例证,塔里木古老的绿洲总是沿内陆河分布,新的绿洲往往在古遗址上重生。这就是塔里木文明的年轮。

亨廷顿对塔里木这个地理单元特别重视,这显然受到斯文・赫定、斯坦因的影响。斯文・赫定和斯坦因不约而同地将塔里木叫做“亚洲腹地”,然而亨廷顿却认为“亚洲心脏”这个代称更形象。1906年2月23日,亨廷顿进入了吐鲁番低地,3月中旬,抵达新疆省会乌鲁木齐,4月7日,从塔城出境,经西伯利亚到达莫斯科。

在塔里木实地考察的9个月,为推究绿洲与荒漠置换的过程,他经过了塔里木古老的内陆河:策勒河、克里雅河、尼雅河、牙通古孜河、安迪尔河、喀拉米兰河、车尔臣河、米兰河,最后是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一路前行,从不同侧面充实了气候对绿洲文明施加影响的例证。塔里木绿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断改变面貌,开始使他困惑不解,最终却启发他将这此生彼息的发展变化,作为规律来总结。他的研究成果远非定论,然而却丰富了人们对塔里木、对中国西部、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通过实地考察,亨廷顿提出:塔里木的绿洲,一般为人居住耕种大约200年,之后就会因人口增加改变了资源分布状态,沦为荒漠,最终被放弃。而荒漠要经过300年左右,才能依靠自我调节的机能,重现绿意。亨廷顿提出:新疆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并非处在漫长的逐渐干旱的过程中,而是经历着一个个的干旱期与湿润期的交替。最近的湿润期,将在20世纪与21世纪交接时出现。亨廷顿提出:在塔里木,河流变短只是表象,河水变成才是症结。这一过程,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在没有出海口的塔里木盆地,环境问题不在于水量的多少――这个变化是客观规律,不在于沙漠的分布,不在于植被的生死置换,而在于内陆河流经的区域盐碱化过程不能逆转,致使水质累积恶化。河流名字依旧,走向没有变,却不再是最初的那条清澈的河了!这些一百年前的见解,无异于“醒世恒言”。

亨廷顿在塔里木的工作,以对恰哈与米兰的考察,最具有经典意义。事实上,他是第一个到达并报道了恰哈的探险家,是第一个将米兰与西部的历史命运结合到一起的人。在这两点,他都走在了斯坦因的前面。

恰哈,是塔里木南缘内陆河――策勒河上游的著名遗址。

1905年夏天,亨廷顿来到策勒。民间流传的古抄本《四个伊玛目传》,使他知道了恰哈的历史:公元11世纪,西域古国于田为敌军攻破。国王逃离首都,遁入昆仑山,并且在策勒河谷中段的恰哈地方的河流两侧,建立了两个互相呼应的要塞。敌军死死围困了要塞,但久攻不破。最终敌人发现了要塞的生死脉门:要塞建在河岸高岗上,饮用水从何而来呢?原来,要塞各有一条铜质地下引水管道,入水口在策勒河床当中。获悉了这个秘密,敌人把成筐苹果从上游丢到河里,苹果漂流到有引水口的地方,就被吸进去堵住了铜管,从而切断了水源。要塞中鼓乐照常响彻山谷,仿佛守军即将出战,可始终不见人影,几个年轻人爬上悬崖,才看到要塞早已空无一人,是一峰被拴住的跛骆驼的尾巴扫来扫去,敲击一面军鼓,鼓声震响。于田国王已经沿山谷翻越了昆仑山分水岭,逃到去了。要塞陷落后,恰哈就成为农耕之区。

对恰哈,亨廷顿始终是将焦距调整在昆仑山水资源与人口分布怎样处在平衡状态这个临界点上。“苹果截断水管”的故事固然吸引人,但亨廷顿称之为“神奇传说”,通过实地考察,他的结论是:要塞并非依据策勒河为命脉,要塞海拔比策勒河的水平面高出很多,引水管道不可能为要塞以及比要塞更高的农耕区域提升河水。实际上,在历史上的农耕鼎盛时期,古代居民们另修建了一条(废弃已久的)运河――恰哈河,从海拔高得多的策勒河上游引水,改变了当地地表水的分布。这个结论连接着另一个推论:在要塞使用时期,昆仑山的气候一定比20世纪初期他到来时更湿润,降水量更多。不然,运河――恰哈河就会因水量微不足道而成了一个摆设。

1905年圣诞节前,亨廷顿来到米兰。米兰位于今天若羌县的西边,古遗址密集。在《史记》《汉书》上,米兰叫“伊循城”,号称“良田千顷,沃野无边”。它也是塔里木最早的垦区。亨廷顿注意到,汉代的米兰,比他到来的20世纪初养育着更多的人口,绿洲面积要大得多。20世纪初,米兰是罗布人夏季“游耕”的地方,一年所获,仅够15~20户食用。他依据自己的观 察,作出了这样的论断:米兰遗址除了是古迹,“更重要的是验证了一个关于不同历史时期气候发生演变的假设”。而不争的事实是:人类在这一区域不断变换聚居地的位置,凡挪一个地方,就留下一片荒滩。

离开米兰,亨廷顿进一步北上,考察了塔里木河下游英库勒、蒲昌城、喀喇库木、铁干里克等地。这些历史悠久的农耕区域,目前都是难以为继的老龄化绿洲。针对汉唐时期开垦者的成功与失败,他的议论发人深省。

显然,在现有灌溉条件下,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地区,甚至远离上游的喀喇库木,长期养活一定的农业人口是有可能的。在距下游200余英里的楼兰古城,由于蒸发严重,河水的盐分越积越多,情况一定更糟。垦荒努力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治理无方,或发生了战乱,也不是因为缺乏追求土地的移民,而完全是河水的极度盐碱化造成的。

20世纪前期,国外出版过许多中国西部探险书籍,而且成为世界性的阅读热点。中亚探险考察家们,都遵循斯文・赫定首创的写作模式:每次考察结束,总要写两本不同题材的书,一本是科学考察报告,另一本是通俗探险记。亨廷顿的科学报告是《气候与文明》,通俗探险记则是《亚洲的脉搏》。与从历史人文角度记述西部的书籍相比,《亚洲的脉搏》则好比是在同一个舞台上转换了一个视角,沙埋古城、绿洲兴衰、古道风情……成为地理学家为深化研究课题――气候与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关系――特设的布景。

了解到亨廷顿的探险考察过程,就如同追随探险者亲历了绿洲与沙漠的切换,从死界突出重围回归红尘。感受到即将苏醒的中亚大地的深沉悠长的呼吸。而奔流不息的内陆河,就是塔里木沉稳自律的脉搏。

贝格曼:在罗布泊荒原发现小河墓地

对中国西部来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不应该被遗忘。1927年至1935年,贝格曼三次往返于中国的内蒙古、新疆、甘肃,行程数万里,三分之二的旅途靠骑骆驼或步行,所到之处大部分地区当时无人定居。在此期间,他考察了310处古迹、遗址。仅就发现“居延汉简”和“小河古墓”,就该名垂史册。可瑞典的人名辞典等有关文献中,却几乎见不到贝格曼的名字。这位资深的外交官也感到奇怪,他当即查阅了最新的资料,难以置信地说:果然如此。我笑着说:当然,早在十年前我就委托朋友们查过了。

1927年1月,贝格曼刚从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毕业论文是研究十二三世纪北欧海盗铭文。一个电话,竞改变了他的命运。瑞典国家文物局负责人柯曼博士询问他,愿不愿意到中国西部作至少一年半的考古探险。那时,斯文・赫定正与中国同行筹建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考查团设置了一中一外两个考古学家的位置,贝格曼没有放过这难得的机会,和中国学者黄文弼一同成了考查团的成员,度过了青春岁月。那不是一年半,而是8年,从24岁到32岁。实际上,贝格曼是在斯文・赫定探险的全盛期,追随他进入了自己的位置,最终与他一同退出了中国西部的考察实践。1946年,贝格曼因病去世。他留下了两本书,一本是学术专著《新疆考古记》,一本是通俗探险读物《考古探险手记》。获悉如上情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瑞典读书界竟然不大记得这个敬业的学者了。那是因为,他不长的一生实际只做了一件事:在中国西北从事考古探险,在中国西部走了前人不曾走过的漫长路途。

1930年,贝格曼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汉代居延边塞发现了万枚以上的汉简,使学术界为之震惊。当时有人将这一成就与打开敦煌藏经洞并列为中国20世纪两大考古发现。关于居延汉简,有这样一个细节:贝格曼在蒙古牧民陪同下,考察烽燧。在破城子遗址,他注意到地面有许多老鼠洞。他们带的一只狗穷极无聊,开始追逐老鼠,老鼠钻进洞,狗一不留神也跟着进去,进去容易,出来就难了。为解救这只狗,挖开了老鼠洞穴,顿时大家全惊呆了:延续使用了千年之久的老鼠洞就像迷宫,其中布满了完整与残缺的汉简,那是一代又一代勤快的老鼠拖到家中储存的粮食与磨牙的用具。贝格曼在笔记中管这里的老鼠洞叫“汉简陈列馆”。此后通过不懈努力,竟出土了成吨的木简与其他文物。其中包括可能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初的纸,以及一支汉代毛笔的实物。日本人即将占领北平之前,“华夏第一笔”与北京猿人的头骨,一起神秘失踪,但汉简完好保存下来。

1934年夏天,贝格曼靠罗布人的帮助,在罗布荒原的库姆河支流,发现了一系列楼兰早期的墓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神秘的“小河5号墓地”。“小河5号墓地”有数以百计的棺木,有王陵般的气势,其中出土的“楼兰公主”木乃伊,以清纯美丽的容貌使人们忽略了她的年龄。贝格曼随意为那无名河起了一个名字“小河”。如今,“小河”与楼兰古城都是罗布泊荒原古今环境变迁的关键词。当年贝格曼的小河探险队成员、罗布老人塔依尔在20年前曾告诉我一个插曲:见到“楼兰公主”,贝格曼原来下了决心要将她带走。但是在墓地的第一个晚上,大家居然做了相同的梦:“楼兰公主”请求不要让她离开小河,因为下一次月圆之夜,她将在月光下复活。第二天醒来,全队都聚集在“楼兰公主”身边,等贝格曼改变了主意,许诺不带走她之后,她居然露齿一笑。(“我们都看见了,”塔依尔向我保证,“她确实笑了。”)也许正是如此,贝格曼称她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吧。

关于居延汉简人们谈论得比较多。关于小河5号墓地,近来也受到广泛关注。贝格曼对甘肃、新疆交界处的明水古城的考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却几乎从未被提起过。

1934年1月,贝格曼再次(最后一次)追随斯文・赫定,踏上从河西走廊前往新疆哈密的路途。这次不同以往,考察队全程乘坐汽车。29日午后,车队到达了地图上标示的明水地方。

沿途是荒无人烟的黑戈壁,他们要在当天晚上到达新疆哈密境内的村落庙儿沟。明水路边一处古城遗址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尽管只有贝格曼是考古学家,但是同行者对西部都相当了解,这无名古城只要看上两眼,就可以断定:一,这是个没有经过考察与报道的遗址;二,建筑属于汉代。斯文・赫定一行正在艰难的行程中,没有条件留在明水做比较充分的考察,尽管行色匆匆,贝格曼仍然为气势恢宏的明水古城画了一幅实测图。古城一共有七组建筑遗址,其中五个可以断定是烽火台。也就是说,这是由一组烽火台严密拱卫的城池。从明水遗址整体的状况可以判断出,在以往2000年中,西北风一直比东南风更强劲,向着东南方的古建筑依然直直地挺立着,而朝西北的一边则严重剥蚀,只剩下残垣断壁。

在明水,贝格曼只是路经,而不是专门来做考古调查。但是,他绘制的《明水遗址实测图》,至今为止是这被忽略了的遗址仅有的资料积累。没有这幅实测图,我们就不可能探悉明水第一次露面时是什么模样,我们就不知道应该到哪儿去寻找被岁月删除了的历史细节。

哈士纶:在亚洲腹地寻找蒙古 人的人和神

在中国西部考察的长途中,贝格曼有个忠实的同伴,那就是丹麦探险家亨宁・哈士纶。斯文・赫定是贝格曼与哈士纶的导师与“领位员”。而贝格曼与哈士纶无论在野外还是回到欧洲,始终称斯文・赫定为“头儿”。

关于亨宁・哈士纶生平,我们所知并不多。他是丹麦来华传教士后裔,曾以宣化的基督教教堂为生活基地。精通汉语和蒙古语。1927年筹建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斯文・赫定聘用哈士纶为考察团副队长,主管团队的辅助人员与生活物资。从此,他与蒙古民族结下了不了之缘,并成为世界公认的蒙古学家。他曾是蒙古土尔扈特活佛多布顿的“转世兄弟”,是迄今为止唯一在新疆、甘肃、青海交界处考察过德得(高地)蒙古部落的人,他的《蒙古的人和神》一书,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信史。同时,他也是蒙古音乐文化勤奋的搜集者、优秀的诠释者和忠实的传播者。

1927年踏上探险长途后,路经了一个个蒙古族聚居区,途中又总是与蒙古族驼夫朝夕相处,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使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后勤总管哈士纶为蒙古族民歌的特殊魅力折服了。1928年秋天到达了第一阶段的预期目的地――额济纳,哈士纶开始着手记录蒙古族民歌。他还利用钢丝录音机,录下了新疆土尔扈特部落的音乐菁华。这些菁华,由于一个丹麦青年的珍惜与认同,没有淹没在历史发展的低潮中。1929年,哈士纶返回欧洲。在斯德哥尔摩,他应邀为北欧的音乐家播放了蒙古族民歌,获得好评。1936年,哈士纶重返中国西北。这次他专门为了蒙古族音乐而来,行囊中有当时最好的录音器材,仅录音带就有300盘。他曾深入监狱,在高墙下、在荷枪实弹的士兵监视下,用4天记录了民乐,并解救出当局以“流浪”罪名拘禁的民歌手。他追随最后的流浪歌手,行吟到科尔沁草原从无人迹的纵深处。跋涉万里长途,他的收获是167首民歌。同时,他还记录了与蒙古音乐有关的其他资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马头琴的传说》。《马头琴的传说》实质是对一个民族的音乐生活的解读。

在茫茫无际的草原,音乐是蒙古民族凝聚力之源,蒙古人是借助音乐与邻人交谈的,蒙古人通过音乐向其他民族表达了他们的诉求。日星隐显的天庭与地角天涯的情人,对于没有了翅膀的神马已经远不可及,马头琴的倾诉,则是沟通天上人间的通行语言。民间歌手的吟唱,是化解敌意的武器,寻觅知音的告白,是消除距离感的直通快车。哈士纶记录的《马头琴的传说》,解释了为什么蒙古歌曲中最古老、最优美的旋律,总是属于骏马、爱情和遥不可及的星宿。

1939年,由于战争蔓延,哈士纶结束了对蒙古族音乐的搜集,返回丹麦。同时,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以最快速度分三集出版了《蒙古民歌》的乐谱与唱片。

第9篇:古城实践考察报告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结和集中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结晶,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三个倡导”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三个倡导”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国家、社会和个人这3个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要求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相影响,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体。①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明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性地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内蒙古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和团结全区各族干部和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凝心聚力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真抓实干,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发挥内蒙古自身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中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内蒙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发展经济社会的思路传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扎实推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区情不断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2012年12月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初步形成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思路。

2013年3月19日内蒙古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深刻认识区情的基础上,明确了自治区的发展定位、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②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深入内蒙古进行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守望相助”③“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时代要求。考察内蒙古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党中央对内蒙古工作要求的新定位、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内蒙古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4年4月22日至23日,内蒙古党委召开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精神,讨论审议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动员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形成最大的思想共识,打造祖国北疆更加亮丽的风景线。这次会议全面总结了21世纪以来内蒙古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宝贵经验,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指明了内蒙古的前进方向,是内蒙古发展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倡导”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贯彻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内蒙古把中央精神和地区实际、历史传承和现实要求统筹起来,形成了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路传承中的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总思路,即:科学发展、富民强区[3]。

二、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是内蒙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内蒙古积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始终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三个倡导”武装头脑,夯实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面对全球化浪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注重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新的历史起点上,自治区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和对区情进行科学审视判断的基础上,描绘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富民强区的内蒙古宏伟蓝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动员全区各族干部和群众齐心合力,从“强区”“良好社会秩序”和“富民”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打造内蒙古“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六大亮丽风景线[4]。

(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统领打造“强区”亮丽风景线

促进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和产品向终端发展。逐步调整优化资源型产业布局,科学发展,把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转化升值上,提高煤炭、稀土、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精深加工度。遵循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幅提升工业化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对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和对城乡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同时使农牧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在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④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使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扎实推进文化改革,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草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各族人民思想,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建设各民族的美好精神家园。同时促进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生活在城市和广大农牧区的各族群众从物质到精神全面提高生活水平。

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宏观层面的目标为统领打造“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的“强区”亮丽风景线。

(二)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引领打造“良好社会秩序”的亮丽风景线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时期的“深水区”阶段。在这一时期,各阶层利益交织,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内蒙古有责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守好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保证,要用法律的权威来不断地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要深刻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治理水平,加快法治内蒙古建设进程。“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5]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到具体法律规范的高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区和依法行政实践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和用法意识,在全区形成有利于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环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形成科学有效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和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坚决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改善激励机制,达到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的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巩固平等团结的新型民族关系。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进入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提升边境综合防卫管控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实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巩固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局面,使各民族同心同德、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守卫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打造“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的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三)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规范打造由各族干部群众和新型农牧民构成的“富民”亮丽风景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体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分类指导,对全区各族领导干部和群众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主题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大力发扬“蒙古马精神”,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和支撑,大力培育公民公德意识、敬业精神、诚实守信意识、友善意识和团结互助精神。大力改进方式和方法创新,广泛运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不断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全区各族人民中培育共同的价值导向、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干部群众和新型农牧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讲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打造“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党委和政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注重制度规范和法律约束相衔接,注重深入基层,注重联系群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全区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真正融入人们精神世界各个方面。在内蒙古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注重经济社会行为和核心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遵循“8337”发展思路,不断出台经济社会政策,采取重大改革措施,努力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带领全区2500万草原儿女,为落实对内蒙古“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总要求和殷切希望而奋力前行,激励全区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草原的梦――“内蒙古版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 释:

①在“三个倡导”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着眼于国家发展而提出的宏观层面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着眼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中观层面的核心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着眼于公民个人发展而提出的微观层面的道德要求。

②学习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http://china.nmgnews.com.cn/gcwj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