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精选(九篇)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

第1篇: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安庆:“城郭”;历史遗产保护;机遇挑战

1 安庆“城”与“郭”

“归地之利,内为之域,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树以荆棘上相樯著者,所以为固也”。引自――《管子・度地》

通常意义上,有“城”才有“墙”,细分有内外双重,内为域,外为郭。“城”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特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但“域”的功能,绝不单是“防御”一种。1217年,安庆新城建成意义有三方面:一,确立安庆府政治中心地位,加大辐射作用;二,以城墙为障,守卫城市,有力抵御了外匪侵犯;三,面对夏季江水泛滥,起到防洪功用。《宋史》记载,安庆城建成“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

据悉,安徽就是取自当年的安庆府、徽州府的两个字,但有着一百多年安徽省会历史的安庆(又名宜城),留下的东西却太少了!也正因为如此,见证历史的安庆四方城古城墙的保护意识的增强,安庆政府也不断加大对古城墙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古城墙的措施和办法。成为我国第10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更加突出。如何纳入当今新型城市圈,安庆责任重大。

安庆古城墙始建于南朱,距今800年。1862年,曾国藩主政安庆时,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今天的四方城古城墙约203m,即是其中的一段,城墙呈南北走向,青砖叠砌,错落有致,为市级“保护文物”。历经几百年,城市形态的演变才有今天安庆的摸样(图1,图2)。

2 安庆古城墙保护意义

2.1古城墙隶属于城市的一部分,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与缩影,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2其次,城墙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保留了历史和传统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动力,在重塑人们精神家园上具有深远意义。

2.3安庆古城墙的保护构成世界历史遗产保护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文化历史的贡献,同时符合安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

3安庆古城墙保护现状

针对历史古城墙的保护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完全修复古城墙根本没有必要,让它保持现在的样子,不再去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而另一种声音则倾向于完全修复,因为一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需要与之相配的城墙。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这濒临灭绝的文物古迹,安庆政府应该会同城建和文物等方面的有关人士,对目前尚存的古城墙进行细致调查并作出正确评估,以决定它们是否应予保护或拆除。对于可以保存的城墙,则应进一步将它们合理组织到今后新的城市建设规划中,以充分发挥它们在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中的价值和作用,作为人民大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和日常生活观览游憩的胜地。对于将予拆除的城墙,则需作好事先的测绘、摄影等资料收集工作。在拆除过程中,也要对它的内外构造、使用材料及砌筑方式,予以详细和全面的记录,以补充上述资料的不足。最后将它们和一切有关的文史记载,共同建立档案,以备日后查询及研究。经拆除的砖、石、木……构件及设施,也应选择典型及特殊者予以保存,并附以必要的说明。

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政策法规,对文物保护的指导思想是对文物现状进行保护,不提倡复原,改变文物的真实面目。然而到了现实的具体操作中,新的问题和矛盾总是和理想有很大的出人。在现实当中,观念固然重要,但是当它们处于岌岌可危境地的时候,一件实际有效的保护措施似乎比一种神圣的畅想更有竞争力。

安庆。2001年12月,第一轮城墙修复方案形成,2002年3月9日,规划、文物和建筑设计人员专程到寿县考察古城墙恢复改造工程。4月,第三轮方案形成;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老城墙线型基础上,适当穿插“拱门楼”和“烽火台”,形成一组相对独立、较为完整的古城墙景观。5月10日,文物部门针对方案,提出应恢复“起步门楼”,取消“拱门楼”和“烽火台”并将城墙建成“内檐女儿墙”式样。5月31日,正式的古城墙修复方案由规划局报呈市政府。6月25日,分管副市长签字批准。

然而也就是6月25日这一天,古城墙在大雨中多处坍塌,大部分城墙下沉和倾斜。消息传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7月1日,安庆市建委召集各有关单位召开协调会,会议认为“古城墙年久失修,缺乏维护:近期暴雨集中,玉虹街道路施工和古城墙上方房屋施工等多种因素导致古城墙北端部分墙体滑坡”。

古城墙上方的开发商也是古城墙修复者之一的安庆宜龙开发公司认为,古城墙两侧原有的旧房屋由该公司拆除三年了,墙城没有发生问题;而玉虹街修路开挖,地基下降,致使城墙基础受到严重影响。市政府批准的修复方案已不能实施,须重新设计。

2002年7月22日,安庆市第一建筑设计院书面致函宜龙开发公司:古城墙应拆除重建。

安庆修建城墙不像在平原上建城,先用干打垒的土墙作芯,内外再用砖砌起来,围成一圈就成了一座城。安庆在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建城时,则是利用山势起伏和走向构筑的。虽然,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曾修缮过,但是,安庆沿山势走向建造的城墙无法改变。除城门楼处还像模像样地砌成城墙,而环绕老城九里十八步的城墙几乎是在徒峭的山体外面砌上城砖构筑成的。从城外看,是一座巍巍的安庆城;在城内,则城墙上有居民,有街道。住在城墙上,其实就是住在地势较高的山头上或者高岗上。安庆建城是为了御敌,南宋为了抗金,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了夺城,明末史可法在此为了抵御张献忠起义军的进攻,清未曾国荃曾炸坍西北门城墙,攻占了安庆。1863年,曾国藩署理安徽巡抚时,为了增强城市防御能力,自集贤门至正观门以西,又筑一道外城(也称月城),先后开金保门、玉虹门、同安门。安庆城内面积也从2.7km2增加到3.65km2。经过历朝历代无数次的翻修改进才有了当今的遗风。它是历史的见证,拆除实在可惜,可是在当今历史遗产保护的技术领域,哪怕是整旧如旧的口号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仍然是业内的瓶颈之一。对于有些历史城墙便做了拆除重建这样无奈的决定。

再者,位于市玉虹街的古城墙,是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在温暖的冬日,这里的景象却让人触目惊心―――墙头的一些砖块已被拆下,成为附近小区居民晾晒衣被和腊货的

辅助物。既是“重点文物”,岂容如此破坏。史可法驻安庆时曾勒碑三块,嵌于南北城楼。一是“戒铷绸桑”,二是“宜城天堑”,三是“磐石万年”。后两块石刻早已失落,而“戒枷绸桑”碑现存于市博物馆内。是巧合,还是历史要向我们暗示什么?

安庆古城墙就像我曾见过的城门楼一样,在我不经意之中就逐渐消失了。北京城墙消失前还有一位梁思成先生奔走呼叫,安庆城墙也不甘心消失在无声无息之中,现在不是有人为保护玉虹街、二监后围墙的古城墙而呼吁吗?

其实城墙并不懂得疼痛,懂得疼痛的是人心。台湾作家林海音,不敢面对自己的“城南旧事”――那已是一座纸上的空城。

另一位台湾女作家,有“龙卷风”之称的龙应台,于20世纪80年代叩访北京后颇为惆怅:“新建筑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毫无个性、特色和美感,把古城温馨、传统的氛围破坏了,使老北京荡然无存。这些古迹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也属于我。我有一种被剥夺的感觉。好像趁我不在的时候,有人把它毁掉了。”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安庆是在城市急剧增长、内忧外患的多重复杂矛盾中试图寻找出路,责任重大,步履艰难。

4 国内古城墙保护案例列举

南京明城墙――世界规模最大的砖砌都城城墙,利用修缮好的域墙建成了“汉中门市民广场”形成以明城墙为主线、护城河和绿化带为依托,多重花园镶嵌其间的城墙绿色风管带。

开封的城墙――作为全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经过开封人民的多次修缮,同时发起“开封城墙自愿保护认领活动”并制定了相关城墙保护管理办法。

西安古城墙――西安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建设护城林,环城路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平遥古城――运用传统建筑工艺,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城墙墙体复原如故。

安庆古城墙保护背景:

地处皖西南中心,安徽省“皖江开发”的重点城市之一,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安庆,处于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安庆的古城保护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中心区同构。老城区的功能集聚无法疏解:由于城市历史形成的原因,目前城市中心区与老城区同构,老城区内有大量的行政、商业、带来了新功能的集聚,造成名城保护的压力较大。老城区开发建设强度较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旧城区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使得旧城越来越拥挤,生活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向加重。交通不堪重负:高度密集的城市功能,高密度的城区人口,使得老城区现有的道路网系统不堪重负。居住环境较差:通过十几年的旧域改造,旧城区大部分的低层民房已拆除,但老城内的居住环境质量较差,部分住宅无法满足日照间距的基本要求,老城内仍然存在城中村、棚户区,住宅条件亟待改善。

5 安庆古城墙保护措施

古城墙是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它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中国的城市建设异常迅猛,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挽救历史遗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特别像安庆这样相对薄弱的城,古城墙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下述方面入手:

1)制定关于古城墙的保护法规。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百姓保护意识。

2)采用现代勘测设施和技术对古城墙的现状做全面细致的了解。

3)对已出现和存在的破坏和损伤逐一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补救方案。同时也要把城墙周边的环境纳入保护的范围。

4)坚持修旧如旧、整体保护、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5)创新理念,赋予古城墙以生命,解构新时代,重塑人文。(图4)

第2篇: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

埃及人均国民收入1417美元(1999年),家庭平均收入7570埃镑,人均收入4493埃镑(1美元合3.4埃镑)。过去,埃及的城镇住房以独门独院的平房为主,富裕的人家盖两层小楼。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剧增,仅开罗市就有1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住房危机。据了解,埃及城市现有半数住房年久失修,不少住房是危房,许多人无家可归,违章建筑到处都是,由于地价贵,不少开发商为牟取暴利,随意扩大建筑面积,甚至违章加层,时常发生塌房死人等恶性事故。有一幢7层楼房,上面竟然加盖了5层,结果大楼垮塌,死伤近百人。有鉴于此,埃及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对付住房危机,最近几年来,埃及每年新建住宅保持在27万套,投资保持每年90亿埃镑,由于埃及城市失业率高,居民普遍收入低,政府通过低息贷款资助家庭购置住房,每年提供6.2亿埃镑,年息5%,每一购房者可向政府申请1.5万埃镑的低息贷款(40年还贷期),不足部分可申请银行商业贷款。在已故总统萨达特的倡议下,埃及开展了建设青年公寓计划(也叫未来公寓计划,意为建设一批代表埃及将来居住水平和发展方向的现代化住宅),计划兴建15万套,由埃及建设部负责修建,资金的50%由企业家捐助,另50%作为私人发展商投资,租售价格由政府确定(以收回成本为确定价格的依据),目前已建成7万套。埃及的住房一般不作外墙装饰,所以城市里的住房看上去都是千楼一面的混凝土外墙,但室内装潢都比较讲究,被称为埃及城市一怪。在埃及的城镇,还可以看到许多未完工的住宅工程,屋顶上树着密密麻麻的钢筋,但屋顶下面的房屋已经使用了多年。

据了解是因为埃及的法律造成的,埃及的房屋都要交不动产税,业主于是跟政府玩起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把戏,让住宅永远处在“半拉子”工程状态,就可以永远逃避交税了,而由此造成的城市景观方面的损害,则多年解决不了,大家都觉得这是法律的失败,也有人呼吁修改法律,但至今还是老样子。

二、埃及卫星城建设的得与失

埃及国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但只有5%的土地适宜居住和耕种。为了解决建设用地,从1975年起,经过专家的论证,埃及开始在沙漠地带建设卫星城和经济型住房。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设,目前已有12个卫星城初步建成。

位于开罗市郊区十几公里的十月六日卫星城,1979年开始规划建设,卫星城分为工业、住宅、娱乐三个功能区域,规划人口65万,计划建成生态型绿色卫星城。第一期现已建成,良好的环境和配套设施,使卫星城的空气质量、绿化率等指标大大高于市区,吸引了1000多家企业落户卫星城。为了吸引企业和居民入住卫星城,埃及政府采取了三项优惠政策。

一是优惠的税收政策,规定凡在卫星城落户的企业,在10年内免收海关税和企业所得税。

二是优惠的房价,由于沙漠土地地价十分便宜,卫星城的房价只有200多埃镑/平方米,仅相当于开罗市区房价的四分之一,工业用地价格更加低廉,因此对中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业很有吸引力。

三是简便的手续,1997年,议会通过了“投资鼓励和刺激法”,设立专门机构对外商投资实施统一管理,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吸引外国投资。卫星城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由政府设立一家开发公司统筹进行环境和配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对外招商引资,办理有关手续。

公司隶属建设部,政府之间的协调事宜由建设部负责。然而,由于摊子铺得太大,全面开发使埃及的财政不堪负担。特别是与城市市区连接的交通建设滞后,卫星城对有钱人缺乏吸引力,对穷人还是买不起住房,致使有相当一部分房屋闲置。

三、埃及重视建筑科技发展

埃及虽属第三世界,但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比较重视,建设部门也重视建筑科技工作。早在1954年,就成立了建筑方面的研究中心,期间虽历经几次战争的创伤,但该中心的发展一直得到埃及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中心隶属建设部,在全国设有分支机构,除承担住房与建筑方面的科研任务外,还负责建筑材料质量及钢筋混凝土质量监测、建设科技人才培训(全国设有75个培训中心)、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定,并参与全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新城规划、低标准住宅设计等工作,中心实行零预算,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也可以通过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收费补充经费不足,收费标准由建设部会同财政部制定,地方政府和外国基金组织也经常提供一些资金援助。

四、埃及重视古建筑修复和保护项目

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其中不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神往。修复和保护古建筑自然成为历届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

艾资哈尔清真寺是开罗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该寺占地1.2万平方米,380根大理石圆柱,三个巨大的圆顶和五个高耸的宣礼塔,构成了气势磅礴的大清真寺,反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和艺术的独特魅力。它同时也是一所荟萃伊斯兰学者、在国际上享有权威的综合性伊斯兰教大学,对这样一所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由建设部负责,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后,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开罗的城墙修复工作近几年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城墙周围曾经是开罗颇有名气的死人城,是开罗的一大奇观,在死人城里,生活着超过50万的居民,这些人都是最低层的劳苦大众,在埃及城市化的高潮中进城淘金,他们付不起房租,只好以墓地为家,与尸骨为伴,是埃及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墓地的居民情况十分复杂,居住和治安条件十分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尘土飞扬,垃圾成堆,政府多次进行清理整顿,但收效甚微。长期以来都是政府的一块心病,后来政府通过改造旧城墙,引导和资助居民搬迁,一举两得,是比较成功的做法。

埃及在修复和保护古建筑方面的主要经验,一是加强立法,在古建筑周围,严禁私搭乱建,根据立法,埃及当局采取果断行动,用推土机把金字塔周围地区包括已故总统萨达特别墅在内的房屋建筑、夜总会和其他娱乐场所统统推倒,变成绿化地带。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全民保护古建筑意识。三是依靠专家队伍,将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交给专家去做,不搞长官意志,修复方案要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修改,甚至要在世界范围内征求意见,方案不成熟,宁可不修。四是采取多种方式增加投入。除政府的财政预算外,主要的修复资金来自世界有关组织,各国政府援助及世界范围内的民间捐助,在世界各地,都有一批热心的志愿者,为埃及古建筑修复工程拉赞助,埃及政府及有关部门,以项目为对象,通过广泛的宣传介绍埃及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修复计划,呼吁世人为保护人类的共同遗产给予资助,为埃及古建筑的修复保护工作争取到大量的资金,差不多所有的大型古建筑修缮项目,背后都有大量的外国资金的资助。

三、埃及重视建筑科技发展

埃及虽属第三世界,但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比较重视,建设部门也重视建筑科技工作。早在1954年,就成立了建筑方面的研究中心,期间虽历经几次战争的创伤,但该中心的发展一直得到埃及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中心隶属建设部,在全国设有分支机构,除承担住房与建筑方面的科研任务外,还负责建筑材料质量及钢筋混凝土质量监测、建设科技人才培训(全国设有75个培训中心)、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定,并参与全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新城规划、低标准住宅设计等工作,中心实行零预算,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也可以通过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收费补充经费不足,收费标准由建设部会同财政部制定,地方政府和外国基金组织也经常提供一些资金援助。

四、埃及重视古建筑修复和保护项目

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其中不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神往。修复和保护古建筑自然成为历届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

第3篇: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墙体材料;市场调查;发展趋势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 wall materials of Yangzhou and the usage of new wall materials in the market. The paper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wall material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Ln the paper,the superiority of new type wall materials are reviewed. All of these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wall material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words:Materials for wall; Market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

1.扬州市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情况

1.1扬州市总体经济发展状况与城市规划

“十二五”期间,扬州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促进废旧物质回收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为核心,依靠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提升扬州工业园区竞争力,打造环境优势品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节约集约用地、生态品牌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2011年6月,扬州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荣誉称号,完成了“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目标之一。这这期间,还需要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在基层广泛开展“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生态细胞创建工程,力争全市80%的村建成生态村,50%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80%的学校建成绿色学校。以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精致扬州、绿色扬州”。那么如何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避免毁田烧砖、高耗能、高污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2扬州市旧城改造与环境保护规则

扬州市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的潜力,而扬州老城的保护得到了扬州历届市政府的重视。采取逐步修复整治的方法,保护古城的风貌和整体,鼓励古城人口外迁,尽量的减少拆迁。扩大古城周边地区开发和建设,逐步转移古城内人口,从而降低城内人口密度。实行对古城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风格、结构、功能等的整体、系统保护,体现古城主脉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多样性。对扬州的多条历史街区(地段)进行全面的维护、修复和改造,逐步恢复老街的商旅功能,发展旅游度假业。合理调整古城用地布局和用地性质,见缝插绿,增加G化用地,建立沿古运河的绿带。在古城保护与修复改造中,使得老城的基本风貌、肌理和格局也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老城中有众多历史价值很高的建筑物, 以及传统庭院围合而成的古老宅院, 狭窄的街道和小巷构成的老城肌理依然清晰可见。“文脉可持续的老城更新”是扬州市旧城改造的目标,也是扬州市旧城改造与环境保护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2.扬州市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扬州市墙体材料发展现状

针对扬州市目前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情况,在老师和扬州市墙体材料改革与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到扬州市金秋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等扬州市主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公司进行了实地的参观与调查,经过调查了解到扬州市市场对于新型墙体材料的产量与需求情况。随后从扬州市墙体改革办公室获得了扬州市墙材企业生产墙材的第一手数据。通过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更直观的反映出扬州市关于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现状。

2.1.1扬州市常用的新墙材的使用情况分析

目前,扬州市新墙材的品种已有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金属面聚苯乙烯夹芯板、轻集料混凝土多孔墙板、秸秆轻质墙材、烧结多孔砖等十几种高效、保温、节能墙体材料,推广使用这些新墙材,从而能够节约能源和土地;能够提高施工效率;能够改善建筑功能,增加使用面积,提高居住的舒适程度。通过对几家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企业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扬州市新型墙体材料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企业的新型墙体的年产量正在逐年增加,新型墙体的应用面积已经大幅度提高,全市非粘土类的新型墙体材料企业有二十多家,年产量在40万m3左右,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能源。但是,市区有粘土类的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三十家左右,年产量约达80万m3左右,其中还存在一些的实心粘土砖生产厂。所以,扬州市的新型墙体改革形势仍然严峻。扬州市的墙体材料仍然是粘土制品占主导地位,以其低廉的生产成本享有绝对的市场优势。因此,在国家大力“禁实”的政策指导下,粘土制品在扬州市的建筑市场中仍然非常畅销。许多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改生产实心粘土砖为生产多孔粘土砖,虽然采用空心粘土砖可以减少使用土地资源,但还是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同时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2.2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瓶颈及问题

目前扬州市的新型墙体材料主要是以混凝土砌块为主要产品,还有一些粉煤灰制品。但是,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比例在扬州市的墙体材料中仍然不高,墙体材料以粘土砖为主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目前,扬州市的粘土制品仍占主导地位,绝大部分是由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大量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的乡镇企业生产的。每年因此而毁坏和占用大量的耕地,替代性的新型建材主导产品的发展与建筑市场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粘土制品以其简单的生产工艺,廉价的土地资源,使其成本大大低于新型墙体材料。因此,粘土制品仍然占有大量的市场,这势必减少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市场,限制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扬州市新型墙体材料的改革。然而,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2.1新型墙体材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

扬州市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处在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型墙体材料开发与技术创新体系。首先,由于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对市场需求及变化研究不够,技术目标还不够清晰,企业本身自主开发能力较弱,所以不敢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开发,大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企业都是从外面引进新产品。其次,处在发展阶段的新型墙体材料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开发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不管是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还是与其他地区新墙材企业的分工、协作都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因此,扬州市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种类较少,类型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建筑工程中各种墙体的使用要求。

2.2.2与设计和施工单位衔接不够

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都具有专门的操作规程,以往许多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不能很好的掌握新型墙材的产品品种、指标性能、技术规范和注意事项等,并且对新型墙材的应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没有在设计图纸中严格注明新型墙材的品种、容重、强度等主要质量指标要求以及相应的防水、防裂、防渗等结构构造措施,有时设计单位为了方便自己的设计,依然按照传统墙材的设计标准设计,这样导致设计不合理、一些应用新型墙材的工程出现开裂、渗漏等质量问题。而施工企业在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过程中不能得到相关的实惠,而且他们习惯了使用粘土制品,如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势必带来施工企业的施工成本。因此,导致一些使用新型墙材工程的效果不理想。这也给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3新型墙体材料的价格偏高

新型墙体材料虽然各方面的性能都好于粘土制品,但由于新墙材受投资规模、生产成本等因素制约,产品价格往往偏高于实心粘土砖,加之人们认识不够,应用积极性不高,造成新墙材市场竞争力不强,所以价格因素是制约新型墙体材料的“瓶颈”。

2.2.4优惠政策很多,推广应用力度不够

在国家发出“禁实”的号召后,扬州市不少粘土砖企业进行了企业改革,很多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也诞生了,市场上的新型墙体材料逐步将取代原来的粘土砖,但是在此过程中,新型墙体材料与应用脱节的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对扬州建筑市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不够,一些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没有列入工程建设标准,不能顺利地进入建筑应用领域,限制了新型墙材的使用范围和应用数量。新型墙体材料不能被广泛的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生产设备利用率低,直接影响了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经济效益,制约了新型墙材的进一步发展。

3.扬州市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对策和建议

3.1三转变

墙材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大宣传,转变人们对新墙材的J识;加大对新墙材的优惠力度,降低新墙材的价格;转变变人们对传统粘土砖的依赖性及使用习惯是当务之急。

3.1.1转变观念

节地、节能、环保意识比较淡薄,致使粘土实心砖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加大宣传力度,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力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住户真正认识和体会到其优越性,自觉选择用新型墙体材料建设的住宅,从而扩大其市场空间。

3.1.2转变价格

目前扬州市所使用的新型墙材绝大部分是进口材料或引入外来生产线,生产成本较高,市场价格也相应提高,在价格上和粘土砖相比不占优势,当务之急要降低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成本。扬州市政府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优惠政策,对于利用废物制造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进行减免税收,适当的给予企业生产设备补贴,把现有的政策用足用好,从而降低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加大粘土制品的税收政策,限制粘土制品使用量与使用范围。通过政策杠杆来转变新型墙体材料的价格。

3.1.3转变习惯

粘土实心砖的发展历史较长,人们建房建房更习惯使用粘土实心砖,从视觉角度来讲,粘土实心砖比新型墙体材料中其的空心砖更“结实”,用起来也更安全。转变人们对实心粘土砖的错误认识与依赖,逐步的展示新型墙材的优点,加强人们对新型墙体材料的认识,转变对粘土实心砖的使用习惯。

3.2细化推广措施

3.2.1协调建设部门工作

扬州市要结合当地资源、地理环境和建筑结构等具体条件,确定新型墙体材料主导产品,密切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部门的相互配合,协调解决好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扬州市政府及新型墙体材料改革管理处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千意见的通知》,根据扬州当地建筑结构体系、建筑功能要求,研究确定与扬州当地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主导产品,采取有力措施,包括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大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工作力度。

3.2.2要因时制宜地发展新型墙材

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各种新型墙材的品种及其比重应不断变化。新型墙材有许多品种,今后还会有新的品种出现,并不是任何新型墙材都适宜在任何地区及任何时候发展,应根据扬州市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近期和今后发展的品种和产量,以满足扬州市各类墙体工程的要求。

3.2.3紧密结合建筑工程需要

建筑工程有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公共建筑,不同用途的建筑对墙体材料要求不同,在选择墙体材料时,要考虑建筑体系,根据这些建筑对墙体的要求选择。建筑体系既要根据扬州当地墙材的情况和施工条件、施工水平来确定,同时建筑体系又为新型墙材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3.2.4调整产品结构要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新型墙体材料的价值或将其与实心粘土砖相比,不能仅仅从价格上进行比较,对于产品的价值评价应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三方面。使用新型墙体材的建筑物,单从造价上或许比使用实心粘土砖建筑造价高,若综合考虑其价值就远大于实心粘土砖建筑物,所以主观地运用了对比造价方法是不合理的。只有在全面进行综合经济指标比较后,实事求是地宣传,才能让新型建材在更多的地方大量推广。

3.3确定主导产品

新型墙体材料要适应建筑功能的改善和建筑节能的要求,满足不同建筑结构和不同档次建筑的需要。如以框架结构为主的高层建筑,应积极发展满足建筑功能要求,保温隔热性能优良,轻质高强,便于机械化施工的各类内、外墙板。要利用当地资源,生产低能耗、低污染、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扬州市应根据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火力发电厂的粉煤灰资源,积极发展高强度,高孔洞率,高废渣掺加量,高保温隔热性能的煤矸石烧结空心砖和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粉煤灰蒸压砖以及其他利废制品;而石膏原料丰富的地区,应积极发展石膏制品,使这些产品成为新型墙体料料的主导产品。如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是利用粉煤灰代替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将砂石拌合一定比例的添加剂在发泡剂的作用下凝结,然后在高温养护成块体材料。这种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粉煤灰掺量已经达到70%以上,强度也满足规范的要求。粉煤灰如果不加以再次利用,将会对扬州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现在将粉煤灰制砖,不仅节省大量的水泥,也就是节约大量的能源,也保护了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南、李湘洲.新型墙材发展怎样突破当前困境.砖瓦世界,2009.12.

[2] 刘帮华.浅谈新型墙体材料.u瓦,2010.4.

[3] 张琦.城市的文脉延续―浅谈扬州市旧城改造.四川建材,2010.1

[4] 孙富田.剖析我国墙体材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陕西建筑,2012.6

[5] 李伟元.东莞市常用新墙材砌体的使用情况分析.科技信息,2010.1.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金项目】扬州市建设科技计划项目(201103)

第4篇: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建筑功能和形式的矛盾 现代技术的适度运用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扬州是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国家首批通过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期以来扬州市政府十分重视古城的保护工作。这几年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接触到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复建的项目。街南书屋复建工程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位于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扬州东关街的南侧,是扬州城市建设和环境提升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3.1亿元,占地面积约27亩,总建筑面积约11423平方米,其中修缮建筑面积1982平方米,新建复建建筑面积9441平方米。功能定位是集办公、商业、居住、餐饮、会议、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以及养生美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建筑。

历史文化建筑是人类在长期历史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它是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建筑物。这类项目既有别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也不同于一般新建传统建筑风格的设计,它以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原有的传统风貌,保存建筑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为原则,但同时内部的使用功能由以前的居住变成了公共活动场所,那么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及局限性就不能满足现在使用功能对于防火、耐久性、舒适度及空间尺度等方面的要求。

下面我们结合该项目从几个方面介绍,就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解决形式和功能、保护和再利用之间的矛盾所采用的技术措施。

一.通过合理的建筑消防设计及现代的消防装备的配备来提高建筑的耐火性能

由于古建筑采用木构架为主的结构形式,它主要的弱点是怕火。再者,古建筑是以各种各样的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又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庞大的建筑群体,从消防的观点来看,这种布局潜伏着极大的火灾危险。古建筑之间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如果其中一处着火,一旦得不到有效的扑救,毗连的木结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的燃烧,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还有,由于该工程位于扬州的历史街区,其周边的巷道宽度都较小,不满足消防通道的要求,消防车根本无法进入,无法借助外部消防力量进行有效的施救。在建筑风格与消防安全的之间寻找合理结合点,建造适合消防安全规范的建筑物成为建筑设计的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针对此类建筑的国家消防规范的规定,并且和消防、审图部门的专家也进行了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消防设计,具体措施有:

通过加密室外消火栓布置、配置灭火器、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等措施加强建筑的自救能力。

整个建筑群体内的单体建筑之间的距离没有满足国家规定的防火间距标准,我们在设计时将每路住宅定义为独立的防火单元,外墙均为防火墙,防火墙上的门窗的防火等级均为甲级。成片高大的马头墙的使用,能有效起到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将其每路住宅之间的火巷定义为自然排烟的内部走道,每进院落均有通向火巷的疏散门门均为疏散门,疏散门距通向安全出口的距离控制在规范要求的40米要求之内。

马头墙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在总平面设计时,结合周边道路情况,在适当的位置开辟出一条4米的能进入建筑群内的环形消防通道,在火灾期间,保证消防车的通行。同时,建议消防主管部门及政府行政部门,研制出适合古城区内使用的小型消防车辆,进一步提高消防施救能力。

历史文化建筑的复建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古建筑的消防设施也要心存有“古”,不能对古建筑的结构、形式、装饰等不能有损害。在设计时消防设施的位置和形式都充分考虑到这点并和建筑有机的结合。

二.运用现代结构体系来满足现代功能对空间的需要

扬州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为砖木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小空间的客房、接待、入口等建筑我们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形式,这样建筑细部的尺度、比例、材质能最大限度保留传统建筑的原汁原味。但由于其木材的特性及受力特点,对于大空间,木结构就有困难了。

街南书屋的A区是要满足20桌的宴会厅,跨度达16米,大开窗。还有二层楼的F区,用传统砖木结构是无法满足现行规范的。在设计中我们采用了框架结构和传统木屋架相结合的结构形式,探索出一套符合现代规范的计算方法和自创的节点做法大样,这样从技术上很容易解决了大跨度的问题,使得设计的图纸既满足古建外观的要求又满足建筑功能、安全方面的要求。

1. 为了保持扬州古城区特有的城市肌理,平面布局以扬州传统民居院落式的格局为基础上,将天井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封起来,扩大室内了空间。原住宅部分采用两坡屋顶。

2.下部采用砼框架,屋面采用木屋架坡屋顶。这样砼框架满足了大空间受力的要求,木屋架屋面只是作为装饰功能满足传统建筑外观的要求。为了使混凝土梁与木屋架有机地相结合,满足结构安全的要求,我院自创的“锚榫法”连接法解决了该问题。如下图

使木屋架与砼梁有机相结合,保证了房屋的抗震性能。

3. 扬州传统建筑的外墙多为清水砖墙,为了其外观不留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痕迹,在结构的外面做了120厚青砖的表皮。构造柱、圈梁、砌块填充墙和砖墙的连接,木柱与砼基础及砖墙的连接我们也作了研究和创新的设计,这种传统材料和现代砌筑方法在扬州得到了推广。

三.现代新材料的运用及相应的细部构造处理

扬州传统建筑是“青砖黛瓦,清水原色’的外观特点。为了最原汁原味表现出传统建筑的风味,木、砖、瓦这些传统建筑材料所特有的质感和尺度仍是其他材料无可替代。但同时由于传统材料有易变形,耐火、防水、保温性能差等方面不足的问题,所以设计时我们将传统材料更多的转变为装饰的性质上来,同时合理地利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技术使传统建筑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砖瓦良缘,木石结盟”是对中国古建筑在材料运用上最贴切的形容,但如何将现代材料和传统材料合理的组合到一起,细部构造如何处理,传统的做法是没有的,这就需要尝试新的结构安全、便于施工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1.砖与混凝土砌块

传统370砖墙不满足国家发改委关于禁止使用粘土的规定及现行规范关于墙体结构传热系数的要求,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扬州“青砖黛瓦”的外观的特点,我们用120青砖和240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来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通过砖之间的相互咬合及钢丝网片的拉结,保证墙体的整体性。

2.砖与钢筋混凝柱、梁

为了其外观不留下钢筋混的痕迹,在结构外面做了青砖的表皮。在梁、柱不同的位置,根据结构受力的特点及安全的要求,分别做了不同的处理。

3.屋面的木构架和钢筋混凝土屋面搭接,其重点是要处理好屋面泛水的做法及排水的方式,及其节点构造处理如图。

4.在屋面做法里增设了保温及防水层

扬州传统屋面的做法基本上是以小青瓦屋面为主,瓦直接座浆铺设在望砖和望板上,其防水、保温性能都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我们在屋面构造组成里增设了保温及防水层,提高了建筑的使用质量。

同时,由于保温及防水层的设置,减少了材料之间摩擦,增加了瓦下滑的可能性。自从扬州市内出现了几起瓦下滑的情况后,我们结合小青瓦瓦材的特点,对瓦下滑可能性比较大的,屋面坡度大于30度的二层高的瓦屋面的构造做法做了改进。

木门窗

为了提高传统木门窗的气密性及保温性能,采用了5+6+5的双层中空玻璃,由于双层玻璃增加了门窗的厚度及重量,所以对传统木门窗的细部构造也做了相应的改进。

第5篇: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古城保护;小秦淮河地区;改善区域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1背景

建筑节能作为世界性的大潮流被许多国家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非常重视建筑节能,如德国出台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对建筑物保温、通风、空调、采暖等技术规范做出规定,违反相关要求将受到处罚[1]。日本每年花费1.2亿美元向民众宣传环保与节能意识[2]。中国是建筑能源消耗大国,建筑节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是一个发展大国,更是一个建筑大国和文化大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2014年11月12日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承诺到2030年停止增加CO2排放量[3]。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促进可续发展已势在必行。总书记提出:“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将古代文化——古城保护与现代文明——建筑节能相融合。这是一项政府规划项目,也是一项民生问题。扬州东城区是目前市政府重点改造的老城片区,也是传统民居较为集中的区域,根据《扬州市老城区民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定,扬州市老城区范围:东至泰州路,南至南通东西路,西至二道河,北至盐阜东西路。小秦淮河地区是扬州独具特色的老城片区,是扬州现存能体现“小桥流水人家”诗意的唯一河道。它纵贯古城南北,两岸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人文荟萃。然而,由于长期多种因素制约未得到重视,缺少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小秦淮河两侧景观遭到侵蚀破坏。

2研究内容

通过调研分析,笔者将古城保护与体现建筑先进性的建筑节能技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第一,梳理扬州古城文化脉络,保持传统建筑原有的肌理更加“绿色生态节能”。第二,选取小秦淮河地区为试点,进行建筑节能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及适合该区域的建筑节能建议,并且以点带面,探讨扬州古城保护及节能规划思路。第三,古建筑通常使用砖材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导热系数低于现代建筑中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所以古建筑节能优势不容忽视,本文将探讨不改变古建筑结构类型,最大限度地保持古建筑材料方面的节能优势并利用到现代建筑中。第四,利用现代化节能手段如屋面隔热保温及遮阳,墙体、门窗、地面的节能设计等,选取适合扬州老城区的建筑技能方案,改善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3建筑节能数据分析

笔者通过对扬州市小秦淮河地区调研,选取最具代表性的200多户居民的居住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初步得出扬州老城区建筑节能数据(表1)。3.1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均为解放初期建筑调研表明该区域每户居民房屋建筑面积均为40~100m2,大部分为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m2。该区域内超过百年的建筑仅占有20%,大多数为解放初期的建筑。其中文化价值较高,年限较长的建筑,如民国时代的“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旧址”,“祁氏山林旧址”,“顾家大院”等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被扬州市人民政府统一修缮,其他传统建筑均由住户自行改造,所以该区域内不断出现翻新建筑,但传统建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自行改造是对该区域建筑文化脉络及建筑肌理的破坏,使建筑形式杂乱无章,传统建筑需进行整体保护和改造,根据其自身特点量身定制方案,并进行加固和节能改造,这也是古城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3.2建筑节能效率较差,建筑体形系数较大该区域内大部分建筑节能率较低,节能改造难度较大,需统一进行节能改造,如屋面、墙面需要全面维修并设置保温层和防水层等。该区域内仅有9%的住户使用独立卫生间,大部分住户没有独立卫生间及厨房,可由政府统一改造修缮,这样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有效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体形系数是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体积小、体形复杂的建筑,以及平房和低层建筑,体形系数较大,对节能不利;体积大、体形简单的建筑,以及多层和高层建筑,体形系数较小,对节能较为有利。据调研该区域53%建筑体形系数大于等于0.3,需要进行节能改造。老城区建筑的窗墙面积比普遍较低,既影响了室内自然采光的效果,又增大了人造光源的能耗,所以增强采光效果十分重要。3.3传统建筑材料特点该区域建筑材料以实心粘土砖和木头为主,多为砖混及砖木结构,建筑材料节能性能优于钢筋混凝土劣于现代保温材料。外墙面装饰材料主要有水泥抹灰和贴瓷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外墙均未设置保温层,这造成了室内能量的极大浪费,所以外墙节能改造也十分重要,需在外墙内侧做保温层,这样既方便施工,又能保持建筑原有风貌。该区域大部分建筑均使用木质窗户及钢质防盗栏,少部分住户更换了铝合金窗框,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大部分木框已经腐烂,所以节能效果较差,急需改善。大部分房子没有使用楼板,只有近年翻新或新盖的房子使用了楼板。3.4传统建筑屋顶特点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该区域建筑55%为坡屋顶,而45%为平屋顶,因坡屋顶节能效果较好,且保持传统建筑风格,可实行“平改坡”工程。屋顶以木材为主要承重结构材料,木柱支撑木梁,梁上架设木檩条、木椽条,上面铺设屋面瓦,屋顶至地面最高高度约4m,最低高度约2.2m,因年代久远,需定期添瓦防漏,该区域屋面均无保温材料,据了解冬天房屋散热较快,可翻新屋面并加入保温材料。3.5案例分析扬州老城区的古建筑九巷九号始建于清代,耗时900多工日。旧时东西宽约22m,南北长约25m,合计占地面积约550m2。当今遗存原有旧屋合计25间。笔者测量了东屋,其东西宽约7m、南北长约4m、高约4m、占地面积约28m2,建筑结构类型为砖混结构,采用空斗砖墙,起到保温隔热作用。房屋中窗宽1.2m、高1.5m,雨棚长1.5m、宽1.3m。屋顶为坡屋顶,能够增加空间,保温隔热。该房屋窗墙比:南向0.127、北向未开窗,体形系数:1.29,房屋节能效果较差。

4节能改造措施

重建是对建筑资源的破坏,造成历史文脉的断层,虽然该区域住宅建筑年龄多为60~100年,但它们反映了中国解放前后的建筑风貌,它们为整个扬州市的文化传承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扬州具有2500年历史,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底蕴浑厚、魅力四射,反映了扬州老城区人们的慢节奏生活方式的状态。4.1地面改造地面因改造限制,无法安装“地热交换系统”,需要在地面加铺一层保温层(图1),可以减少室内热量损失。4.2外墙内侧改造传统建筑外墙基本没做保温处理,墙体与窗户都成了易散热的部位,可在墙体外侧内部设保温层,采用效果比较好的EPS(聚苯乙烯泡沫)作为保温材料。具体做法为:第一步,对建筑物基础进行防水密封处理;第二步,清理外墙内侧基层;第三步,在大砖墙内侧覆盖一层薄膜,用塞子安装保温措施;第四步,安装玻璃纤维丝网和加强砂浆;第五步,用绿色环保材料硅藻泥进行内墙饰面处理(图2)。4.3屋面改造屋面因年代久远,防水层、保温层的材料腐烂损坏严重,已不具备保温功能,热量损失浪费严重,需进行修缮。在建筑物的屋顶以及女儿墙的部分添加保温层,能够有效隔离房屋顶部受到太阳的辐射[4]。具体做法为:在考虑结构合理的条件下,第一步,拆除屋面瓦;第二步,屋面砖下侧铺设玻纤网;第三步,用专用螺丝钉安装PU保温层;第四步,安装水蒸气隔板作为防水密封层;第五步,安装椽子带木模板;第六步,安装屋面瓦(图3)。门窗也需要进行保温处理,使用双层真空玻璃改造窗户,安装保温门板,并在其外表面安装木质门窗框,这样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外观特点又有效提高保温效率。4.4太阳能系统改造该区域该区域33%的居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这些太阳能热水器品牌、式样各异,且都凸出屋面,视觉感受较为杂乱。建议可以采用平板式太阳能收集板,安装时将板平行于屋面,同时朝南安装,这样既节能又美观,且屋面与太阳能收集板完美结合,两者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美。

结语

该方案为改造工程,建筑物的外形、建筑朝向、屋顶朝向、窗户朝向等均不能改变,可借鉴扬州市广陵区琼花观社区文化里19-2号零能耗建筑,使用最新的建筑节能技术,改变建筑物外墙、屋顶、门窗、地面等易散热部位,将现有导热系数大的材料替换或增加为导热系数相对较小,易于施工的材料[5]。本文选取扬州老城区为试点,进行建筑节能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及适合该区域的建筑节能建议,探讨扬州古城保护及节能规划思路,并且以点带面,作为老城区改造示范,从而推广全国老城区的改造。

参考文献

1吕训邦.欧洲建筑节能新技术发展及在中国的借鉴[J].能源与节能,2015(2):76-77.

2郝刚立,王维早.浅谈国内外建筑节能现状[J].四川建筑,2011(2):13-17.

3武涌,侯静,徐可西,等.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的研究[J].建筑科学,2015(2):1-14.

4刘兵.刍议节能施工技术在工民建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5(12):15-16.

第6篇: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大遗址;田野文物;文物安全;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107-02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曾在2011年3月4日的《中国文物报》上撰文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以盗掘古墓葬、古遗址为主要特征的田野文物犯罪,正处于高发态势,文物安全的形势非常严峻。”①因此,保障田野文物安全是每一个文保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大遗址区田野文物的安全问题。

一、大遗址区的田野文物

大遗址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其中第二条的内容是:“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好文物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原则,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局部性矛盾,把古文化遗址特别是大型遗址的保护纳入当地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

2006年,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通知》中对大遗址作出如下定义: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本文所谈的文物安全是指隶属于大遗址保护区域,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仍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而分布于田野的遗址或者遗物的安全。

二、大遗址区田野文物面临的安全问题

(一)自然破坏因素

一是风化作用的破坏。古遗址墙体、墙基、古墓封土含有大量可溶性盐,随雨水迁移富集在低处,随着环境温湿度的频繁变化,其溶解收缩—结晶膨胀—再收缩—再膨胀,产生风化。风化是地面遗址受自然环境侵蚀最普遍的病害,也是加速各种危害发展的重要因素。②在风化的作用下,夯土遗址的墙面、陵冢的封土千疮百孔,有的凹凸不平呈蜂窝状,有的呈鳞片龟裂剥离甚至风蚀穿透,有的甚至倒塌。

二是温差、冻融等破坏。温差引起土质反复涨缩,经长期雨水侵蚀,裂隙逐渐延伸,开裂坍塌现象随处可见。其次,冻融对土质影响较大,土遗址夯土中含有方解石等物质,属易冻性材料。土遗址表面易形成冰冻层,产生冻胀压力,当冰融化后,土遗址表面出现孔隙度,其强度显著降低,在冰冻、融化反复作用下,土遗址就会出现明显的裂隙。

三是雨水的破坏。由于大多数古遗址墙体、墙基、古墓封土均有不同程度的开裂,雨水流入后,不但加速裂隙的发展,还可导致大面积的古遗址墙体、墙基、古墓封土的坍塌。

四是动、植物的破坏。由于动、植物的活动,对田野文物产生的机械性破坏作用,如蚂蚁、蚯蚓、老鼠等钻洞取土;再如生长在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其根部可撑裂地下文物,造成破坏。

(二)人为破坏因素

一是错误保护观念造成的破坏。以西安为例,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保护级别是部级且属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然而近40年来其旅游价值一直难以得到有效实现。不少遗址区群众认为,保护遗址不能有效快速地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因此,许多群众采取出租土地、修建违章建筑等措施满足自己的经济需要,而这些违法建筑的修建必将对田野文物的安全和遗址区的历史环境造成破坏。

二是城市化发展对遗址的安全构成威胁。由于城市的加速扩张,被现代城市叠压、半叠压或迫近的大遗址受威胁最严重。如汉长安城遗址,随着市政府的北迁,遗址区逐渐处于城市中心边缘的位置,随着遗址道路的拓展,交通日益便捷,遗址区的租住户不断增加,对房屋的需求量也加大,遗址区农民近年来新建宅基地和翻建原有房屋的现象突出,宅基地的建设涉及到平整土地和基址开挖问题,这些基本建房措施都对遗址本体和地下遗物造成较大危害,对遗址历史环境风貌造成“侵略”性的蚕蚀和破坏。

三是遗址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破坏。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遗址面积大,所处区域人口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多未经前期认真地选址论证、审批,未采取保护措施,而是直接穿越遗址区,造成对遗址及其地下文物一定的破坏。

四是遗址区的盗掘、盗挖行为。近年来,盗掘古陵墓古遗址犯罪活动比较突出,侵害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在利益的驱使下,文物犯罪分子气焰嚣张,抢劫田野文物的恶性案件比过去有所增加,对文物保护造成损失。

三、人为因素对田野文物安全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田野文物安全的影响主要涉及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原因,下文主要分析人为因素对田野文物安全的影响:

第一,经济建设与田野文物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部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在旧城改造中,有法不依,破坏古遗址、古墓葬等文物古迹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传统风貌和有特色的田野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第二,土地问题突出,尤其表现在大遗址范围内,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没有土地使用权。例如,汉长安城遗址所在地除去地面存在的夯土遗迹外皆是集体所有的农田,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均涉及土地问题,尽管有地方政府积极协调,但由于土地的使用涉及农民的经济利益,具体实施起来仍是矛盾不断。

第三,文物保护经费不足,设施落后,保护技术、方法研究不足,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四,文物行政执法的难度加大,遗址区违法建筑增多,尤其是遗址区部分村庄法人违法案件时有发生,这就加大了行政处罚的难度。

四、加强大遗址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面对自然界风雨、温湿度等因素对田野文物的破坏,文物保护部门要运用国际先进理念,坚持科技领先的原则,从技术上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自然因素对田野文物的破坏。主要措施是与相关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学术团体加强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土遗址、古树名木、水环境等课题的研究,在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中引进先进方法、先进设备,尽量做到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决策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先进,在实际工作中争取将最先进的国际技术成果应用于田野文物保护,如,可在大遗址区安装地波探测装置系统、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报警等先进设备,加强安全监控。

(二)积极征用遗址区的文保用地

建议政府部门每年安排一些专项资金用于大遗址核心区域的征地工作,确保大遗址最为精华的部分和整体格局得到有效保护,相关部门也要在相关文物保护用地的征用政策上予以倾斜和扶持。

(三)实施田野文物保护展示项目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检验,我们发现,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是保护田野文物安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实施保护展示的过程中,不仅直接宣传了文物保护相关知识,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文保意识,而且该措施将遗址本体与外界隔离,从根本上保证了遗址现状,避免了不可预测的人为因素对遗址的进一步破坏。

(四)加大田野文物安全管理力度

第一,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田野遗址巡查制度》、《安全保卫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防震减灾应急预案》等。实践证明,巡查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田野文物保护举措。③在实际工作中,文管部门工作人员要以制度为准绳,加强管理,认真贯彻执行。

第二,严厉打击遗址区的文物犯罪案件。主要是与遗址区的公安部门联合,在文物犯罪活动猖獗的地区,特别是农闲季节,要适时开展专项斗争,震慑犯罪分子。

第三,积极组织开展遗址区的依法行政工作。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加快,靠近城市的大遗址区由于文物保护要求,对遗址区内农民的经济活动有严格限制,遗址区内外农民收入差距悬殊,导致遗址区内的违法、违章建设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民圈占土地出租现象比较严重。针对此情况,必须加强文物、土地、规划、公安、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的执法配合力度,联合依法行政,遗址区内的违法建筑。

第四,进一步完善遗址区的群众文物保护体系。文保单位要在政府领导下,在遗址区加强对群众文物保护网络的领导和表彰工作,对表现突出的群保员,予以宣传、表彰、奖励;对不负责任的群保员,予以撤换。要采取措施,调动群保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田野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大资金投入

大遗址面积大、可视性较差,对于其保护与展示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目前,国家财政投入虽较以往有大幅度增加,但确实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特别是从国家财政下拨经费主要都是用于文物本体的保护,相对于基础管理设施、田野文物检测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因此,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六)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的文保意识

利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文物保护法》宣传日期间,在大遗址内外利用宣传牌、宣传册、横幅、标语等形式进行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同时,充分发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增强全民文保意识,营造保护田野文物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只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保护管理、技术研究、宣传引导等工作,才能从多方面抓好落实大遗址区田野文物的安全保护工作,保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注 释]

①郭宪曾:《从源头遏制田野文物犯罪》,《中国文物报》,2011年3月4日。

第7篇: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黎平县城翘街;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U-8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1-0093-04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贵州民族特色旅游的兴起,人们怀古思幽,感受那民族古镇的悠久历史,小城的沧桑岁月,聆听历史变迁故事的心愿远远未尽,人们纷至沓来,特别青睐贵州的历史文化名城(镇),如商贾云集的水陆交通要冲“镇远”,多元文化荟萃的“青岩古镇”,荣极一时的“安龙古城”,明代军事城堡锦屏“隆里古城”,明清时黔东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麻江“下司古镇”,福泉平越卫城“古城垣”,以及黎平县城“翘街”等。一座座古城镇记载着昔日的繁荣和历史的变迁。但随着贵州民族特色旅游的发展,人们的频繁光顾,正日益侵蚀着历史街区、民族建筑和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当地各级政府纷纷投入资金或招商引资,准备进行古城的修复保护工作,这就使得民族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对民族建筑风貌进行保护和发展,确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下面以黎平县城翘街为范例,说明对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建筑风貌进行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二、黎平县城翘街古城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上黎平县与外界的交流主要是水路,几百年前,商贾们将陶瓷、绸缎、药材等物资,经清水江、都柳江等水域运至黎平,又将这里的木材运出去,在商贸的繁荣中,将考究的徽派建筑也带进黎平,由勤劳智慧的当地劳动人民建成之后,商贾们于黎平安居,由此把江南文化和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与少数民族文化和独有的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翘街坐落于县府所在地――德凤镇东城区,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经过明清时期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历史街区风貌。这条街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长近1公里,两头高,中间低,形状如翘起的木扁担,因此称为“翘街”。远远望去,一排排封火墙,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封火墙上翼角飞翘,墙上的彩绘精美细腻,房屋的门窗装饰,图案古朴。街面为条石和卵石铺墁,小街小巷众多,著名的有马家巷、姚家巷、张家巷、双井街、左所坡等,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翘街占地面积为99,852平方米,民居建筑面积69,852平方米,是黎平县城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主街两条,13条小巷均为方石堆砌而成,两侧民居215幢房屋为清光绪年间建筑,临街全为铺面,两侧马头墙高翘,气势恢宏。翘街景区内有著名的黎平会议会址、同志居住处以及两湖会馆、福音堂等文化观赏旅游景点。她的四合院、封火墙、垂花门楼,建筑风格集南北技艺于一炉,集中体现了民族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地方特色。

2007年,黎平被列入我国30个红色旅游线县。政府投入400多万元对翘街进行了修缮,使古城保存了独具特色的明清时代建筑风采。根据县城规划要求,按照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要求,围绕“黎平会议”这个中心,突出长征红色文化为主线,整合古城历史文化,精心打造和经营,黎平县政府拟招商引资2000万元以上,将翘街景区建设成为全方位展示长征文化和黎平历史文化的平台,集游览参观、购物、饮食、住宿、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景区。为进一步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和抢救工作,2008年4月20日起,黎平县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城区翘街古建筑进行统计和登记,并建立文物保护档案。县政府为古建筑建立文物保护档案的目的在于对翘街古建筑物进行保护、抢救。同时黎平县政府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准备对翘街古城区进行经营开发,开发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黎平会议会址(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扩建;新建红军广场;荷花塘石牌楼、双井街口牌楼、东门外牌楼修缮;住处的维修整治;修复东坡楼钟楼,东门城楼、城墙;以及重点打造四家四合院等。由此,黎平县城翘街古城的经营开发工作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将拉开序幕。

三、民族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1 旧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民族建筑资源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它融有民族的智慧、感情和,同时也是历史和文明的见证,一旦失去将永不再生。黎平县城翘街是地方传统营造技术与外界文化交流的民族文化瑰宝。对民族街区的改造,应力求保护与开发高度统一的原则。民族街区风貌的保护中有拆、留、改、建等多种模式,在风貌保护中又有核心保护、协调性保护与开发性保护等不同层次。

(1)整体策略

对被改造地段进行分析,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做出决策,确定该区域被改造后的功能、经济性质和市场定位。例如象黎平县城翘街将单纯的街区改造为集游览参观、购物、饮食、住宿、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景区,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关键定位。

(2)交通疏导

为了减少日益增多的小汽车对民族街区的交通阻碍以及对街区环境的污染,保持原有道路的总体结构,改变道路用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首先是要改造道路的环境,把小汽车挤出历史街区的中心区域。其次是发挥公交系统的作用,把小汽车限制在历史街区,让私人汽车使用者在区域外换乘公交车辆进入区域,逐步建立起公共交通为主、私人汽车为辅的交通体系。第三要在改造后的街区加宽人行道,缩窄车行道,迫使小汽车降低行驶速度,减少噪声污染。第四是采取日夜分时的车辆进入的管理方式。第五是古城区的某些地段只是步行街,不允许车辆的进入。

(3)将街区重点地段建筑分类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第一类,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保护――保持原样。

第二类,原有建筑风貌基木保留,但门窗、墙体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修缮――保持原有建筑结构,局部修缮改造。

第三类,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风貌较差,门窗、墙体、屋顶有较大程度的破坏、或门窗被重新开设,失去了原有的风貌特点、以及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欠佳的建筑,整饰――保持建筑的形体结构,局部改造。

第四类,违章搭建的棚、风貌已经无存的房屋、严重障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更新――拆除,按照原有的风貌设计。

(4)市政设施改造

第一要采取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第二是管线的综合布置:考虑到街区的具体情况采取消防线扩建、三线下埋的方式,同时除去影响城市景观的电视大线和电线水泥杆,以减少线路火灾。并作好景区内各种标识牌的制作。

(5)提升环境质量

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景观生态环境的营造变得越来越重 要。一是把街区内对环境污染大、即使采取治理措施仍不能减少污染源的工厂和企业迁至郊区。二是尽可能在旧城区中开辟出绿化空间,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是对人文环境的一种提高。三是有计划的种植特色树种,合理安排种植地点,给旧城区创造美丽的景观环境,四是对街区内的餐饮服务业进行有效管理,避免烟熏火燎、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和噪声污染。

(6)街区外部环境控制

街区为历史街区与周边现代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和景观过渡而划定的环境协调保护区域。环境协调保护区内要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和色彩,使其与整个历史街区的空间景观相协调,保证历史街区与城市主要节点和路径之间的过渡关系。

2 新建建筑的开发模式研究

街区中的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更新主要是通过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或者毗邻的地方新建来满足新功能的需要,实现旧建筑外部空间的更新。新建主要是指由于原有建筑规模不能满足自身功能发展需要或者功能改变后的需要,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或者毗邻地段内,新建建筑。新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新建部分本身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还要处理好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的外部和内部空间形态的联系和过渡,从而保持该建筑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旧城区建筑新建部分如何体现对原有建筑文化的延续性,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设计方法:

(1)形式协调

新建建筑的立面设计,无论从檐口高度、构图比例、整体尺度以及所用的材料、色彩、质感等方面尊重和延续原有建筑形态,寻求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呼应。

(2)新老过渡

即在靠近老建筑的地方,新建部分的风格与其相近,远离老建筑的地方风格逐渐淡化、抽象、简练,但新建部分总体风貌要与原有建筑保持协调。

(3)移植片断

即将原建筑中富有特色的局部、片断或者构件提出设计,应用于新建部分最恰当的位置,使新老建筑形态之间产生呼应借以协调两者关系。

(4)以简衬繁

将新建部分设计为均匀划分的简单几何体形象(或虚的形态),作为原有建筑的背景,以突出原有建筑,但在色彩、质感等方面要与原有建筑协调。这也是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底关系”原理,把新建的建筑作“底”,原有建筑作“图”的设计。

(5)地下扩建

当原有建筑装饰精美、造型独特、历史价值很高、环境自成一体,极富特色时,为了尊重原有环境可以考虑地下扩建,以保持原空间的完整。

(6)高新技术

在一些复杂的旧城区基地环境条件下,要实现对原有建筑的保护及完成条件苛刻的改扩建,没有尖端的技术手段是不可想象的。使用高新技术不但为保护原有建筑创造了条件,同时在精心的设计下可以创造出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

四、结论

第8篇: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历史街巷;保护与整治;规划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3-0071-04

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旧区往往是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正是这种“遗忘”,使得有部分街巷保存相对较为完整,保存良好的街巷格局。古朴的建筑,使这些街巷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散发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些街巷,街道狭窄,建筑破旧,基础设施不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保存城市格局与记忆,对城市中确定为历史街巷的街道进行保护与整治,是近阶段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学术界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研究较多,而对处于规划划定的历史街区之外、保存尚好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整治缺乏研究。本文以长沙市历史街巷化龙池为例,对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整治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1 前期研究

1.1街巷的历史

历史街巷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一定的文化底蕴,历经多年而形成,对其历史的研究是确定街巷保护的基础。

化龙池是一条南北向的古街道,因古老传说而得其名①。化龙池东侧为古善化县学宫所在地,现仅存学宫青砖(薄壁青砖墙)照壁。旧时化龙池曾为繁华商业街道,素有“长沙秦淮河”之美称,尤以油鞋、木屐、油伞等雨雪天用具制造与销售著称于市。2004年被长沙市人民政府列为13条保护历史街巷之一。

1.2现状调查

历史街巷,经历年建设的沉淀,建筑形式与风格多样,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筑性质不一,周边环境也对历史街巷的生存构成较大威胁。

1.2.1周边环境状况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街巷周边的改造已逐步展开,历史街巷应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因此对街巷周边建设状况进行调查,控制历史街巷的生存环境与外界影响条件,对街巷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1.2.2建筑质量与性质

建筑质量指建筑的保存状况,包括建筑的未损坏状况,风貌的完好度,设施状况等,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针对建筑的等级,结合建筑的建设年代,即建筑时间的长短,确定各等级与用途的建筑保护措施。

而建筑性质是由街巷的职能所决定的,居住性街巷以民宅为主,商业性街巷以店铺为主。

1.2.3建筑权属

建筑产权的复杂与否,决定了街巷的保护与整治的难度,一般经过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大部分房屋已变为集体或房产局公房,极少数为私宅,这为街巷的保护与整治奠定了条件。

1.2.4化龙池全长仅202m,建筑以近现代改造者居多,以两层砖混结构为主,平顶或木檩小毛瓦屋面,亦有清、民国时期砖木与纯木结构。大部分改造建筑中夹有明清断垣残壁,建筑形式相对杂乱且破旧,违章搭建严重。

建筑沿街以日用品、餐饮为主,亦有部分废品集散、娱乐休闲(麻将馆、茶馆等)。

街巷周边建设状况较好,商业发达,东边与天心阁公园邻近。

2 规划目标

2.1历史街巷因其历史成因与所处环境的不同,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其发展的目标,也有着各自的不同,但其基本目标应遵循着维护街巷格局基本不变,避免大拆大建,在充分挖掘、利用和拓展历史文化,通过保存、保护、更新、修缮、控制等手法提高建筑质量与居住品质,形成具有整体感的街巷地域、风格特色,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2.2通过对化龙池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结合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化龙池保护与整治的目标。

2.2.1展现历史街巷的历史文化印记

化龙池不仅有善化学宫照壁,又是古代名人荟萃,栖止之地,更有如“铁匠舍身化孽龙”、“开一天酒店”②那样美丽的传说与故事。修复麻石路面,寻找历史与文化的印痕。

2.2.2拓展传统商业与手工业文化

化龙池有过历史的辉煌,又有现时良好的商业文化基础。在整治过程中,突出“复”与“兴”,针对街巷现有空间、民众习俗,保留和拓展传统商业,新辟特色手工业及工艺品。

2.2.3发挥原住民的自主力

人们往往留恋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也不断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以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环境为前提,在此之下进行改造与建设,积极调动原住民的积极性,使之在各个方面参与到历史街巷的规划与建设中来,使保护与整治,具有较强的实施性。

2.2.4为历史街巷改造提供示例

化龙池为首批整治街巷,其保护与整治规划,在保存街巷空间格局不变的前提下,保存、保护、更新、修缮、控制等相结合,改造成具有浓郁地域文化气息的商业购物、观光游览、休闲逸兴、安居乐业的新天地,为其他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整治提供借鉴。

3 保护与整治的原则

3.1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整合历史、人文、民俗、地域资源,挖掘街巷的潜在优势,集合各方力量,保护与整治好历史街巷。

3.2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在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指导下,化龙池遵循以下原则进行保护与整治。

3.2.1尊重街区在尊重街区原有巷道格局基本不变的原则下,梳理现存的各个时期建筑,以不着痕迹的手法将街区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提炼街区内现有各类建筑的特色,探索街区肌理和丰富的历史印痕,留住长沙历史的印象,展现有魅力、有艺术、有感情的城市历史空间。

3.2.2和谐社会强调以改善原住民生活条件为前提,在改善居住生活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其它的建设和拆迁;发掘原来属于化龙池街区居民生活但已经失传的部分,以丰富街区的璀璨文化生活。

3.2.3因势利导保护街区内真正有意义的传统商业与手工业,恢复名牌,老字号,开拓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前景是复兴打造新型历史商业街区的目标与宗旨。鼓励多元化的商业,促进街区适应现代化的可持续的商业需求。

3.2.4清新健康保留街区内的巷道格局,留住麻石铺砌的街道,修复保护历史遗迹,塑造人文景观,展现传统街区与民居的神韵,营造清新优雅的环境氛围,做到既“丰富”而又“简朴”的境界,一种曲径通幽,此处最宜人的感觉会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3.2.5真实生活以展现自然生活形态为旅游热点,挖掘生活化的场景和特色,将传统手工劳作休闲化、游戏化、艺术化,吸引热爱生活的人们前来体验和感受生活。

4 景观风貌规划

4.1在确定了历史街巷各项保护与整治内容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巷的景观风貌进行规划,确定街巷各段的保护与整治的具体内

容与手法,加强历史街巷的环境特征,构筑历史街巷的开放空间系统与景观系统。

4.2化龙池历史街巷的景观风貌分为三类三区

传统民居建筑类:即以小毛瓦、双坡屋面、白屋脊、风火墙、青砖台度、白灰墙面、栗色格子木门窗为基调的仿古民居建筑为主;

传统商业建设类:北入口重建的,以小商品买卖为主题的传统商业仿古建筑为主;

湖湘文化、古文物展示类:修复保护的古善化学宫照壁。

传统建筑风貌再造区:即改造建设后的化龙池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传统园林风貌展示区:以新建的“森庐”以韵古寓意和“化龙池”以清心逸兴为基调的传统园林风貌展示区;

麻石古街风貌展示区:即修复改造后的化龙池麻石古街风貌展示区。

拆除违章建筑,改造现代建筑,以维护街巷风貌与格局的一致。

5 保护与整治的内容与方法

5.1物质化内容

历史街巷物质化内容是指历史街巷的街道空间、建筑形式与建筑材质、色彩、建筑群体的关系等。对这个几个方面的保护、整治,就塑造了历史街巷的物质环境。

5.1.1街道空间

历史街巷主要是对街道、广场进行保护与整治,对街道的重要节点强化处理,从而保存街道的基本格局。

化龙池主要强调居住与商业相结合的街巷特征,以此来构筑街巷的街道空间体系。

街道保持原街巷的空间尺度,修复麻石铺砌的街道,重点塑造南北两个出入口,创造与化龙池地方特色相适应的标志性节点,南入口建麻石里门,刻名人佳句以为引荐,北入口拆除重建,建筑为双坡毛瓦屋面,北间为青色面砖压顶白灰墙面,建筑开口由外逐渐转向化龙池街巷,增强入口的导引性,与化龙池相连的内巷设“里门”隔断连接。保持并修复古菩化学宫照壁。

开辟新的宽敞空间,塑造游憩环境,一日“化龙池”以“清逸”为主题,占地1000余平方米,掘龙井,辟龙池,建水榭亭台,岸植垂柳,水种绿荷;一日“森庐”,以韵古意,植古樟银杏,秋季斑斓,四季青翠。

5.1.2建筑与建筑群体

街道以建筑为主要界定边缘,建筑的形式、材质与色彩,决定街道的环境氛围,建筑体系与群体关系决定了街道的空间氛围。

化龙池,建筑以传统民居的木檩双坡屋顶,毛瓦屋面,白屋脊,封火墙为基本格调,现为石棉瓦屋顶改为毛瓦屋顶,平顶则通过增加檐口达到建筑形式上的一致。

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同时适当运用长沙传统民居常见的原木色(栗色)、黄褐色等(用于阳台、门窗等处)。拆除违章建筑.新建筑通过仿旧技术纳入整体风格之中,建筑体量与原街巷尺度相合。

以泥灰堆砌,多层次、纹饰简单的装饰手法处理檐口、门帘、窗格和楼间的护栏,以传统的形式和材料制作门牌与店面招牌,以跨街封火墙门洞加强街道的聚合感与层次感。拆除部分墙面使街道空间变得开合有度,形成有趣的进退关系,并使街道的节点与拐角通透起来。

5.2历史街巷非物质化内容

非物质化内容是历史街巷的生命所在,应采取原味性、发展性、尊重性、共享性的原则。随着其所处的环境及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得到创新发展,从而保持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和促进人类的创造力。

挖掘与利用历史街巷的非物质化内容,应从街巷的历史成因、人们的生活习俗及历史掌故、历代人物等方面入手,总结、归纳、利用,从而发挥与光大历史街巷的特色。

化龙池从传说中得名,因此辟龙池、凿龙井以正其名。以化龙池及周边设施为人们提供纳凉与活动的场所,以合湘人喜聚会之特点。恢复经营传统生活方式如炒货、地方特产,体现湘楚传统商业之特征。

6 交通与市政公用设施

6.1历史街巷的交通分内外两部分。一般均与城市道路相连,公共交通可以方便抵达巷口,能便捷对外联系。历史街巷内部以人行为主,以保护街巷的神韵,便利人们的生活。但在紧急时,应保证消防及救护车辆驶入。

6.2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等应按照城市相应配套标准进行设施配套。结合历史街巷的特点,因地制宜,寻找最佳的技术途径,节省用地、投资及运行费用,做到技术上安全可行,维护管理方便,规划的可操作性强,便于各专业部门实施。

7 保护与整治的难点

7.1建筑风貌的统一

历史街巷虽具有较强历史特色,但因建设年代久远,建设乃历年沉积而成,建筑的建设年代、质量、风格各异,特别是近代建筑对历史街巷风貌的破坏更加严重,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和特征的建筑采取相应的保护与整治措施,以维护历史街巷景观风貌的整体性。

化龙池保护与整治过程中,落实到沿街每一栋建筑立面,将立面分解成屋顶、墙体、门窗和细部装饰要素,进行评价后对整治措施进行细分。

7.2保护与整治要求的可操作性

历史街巷整治时,街道,市政公用设施及街巷环境由政府投资。而街巷两侧建筑由于建筑性质与产权的多样性,在资金投入,房主的保护意识与积极性等有着较大的差异,使得保护与整治的难度增大。化龙池整治工作中,采取居民参与规划方案,充分听取居民意见,使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补贴改造资金也解决了居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整治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完成。

8 结语

历史街巷保护与整治工作涉及因素多,情况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尊重历史与文化,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制订出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保护与整治规划。

参考文献:

[1]长沙市规划设计院《化龙池历史街巷规划》2004年.

[2]陈先枢.金豫北.长沙地名古迹揽胜,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3]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J].城市规划,2003(4).

[4]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

[5]王林,王骏.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8(3).

第9篇: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

一、大木结构腐朽变形

大木结构腐朽变形是古建筑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便是大木,这就提醒我们在修缮古建筑时大木的损坏程度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面对大木损毁问题,是对其加固还是整体或部分更换,这个环节务必要弄得清清楚楚,否则不但谈不上是一种保护,反而在维修的大旗下破坏了古建筑。

二、地基基础沉降问题

当前,古建筑保护中地基基础沉降是险情加重的一个主要表现。随着地基下沉加大,建筑物外部墙体开裂变形、承重的大木架走或断裂,有的还伴有局部柱顶石下沉或上凸等险情,究其原因,无外乎地震灾害、人为的地下工程、木结构腐朽变质等。

三、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对策

1.搞好城市规划

城市是建筑的天然发祥地。自古以来,我国的经典古建筑大都源自名城商道,因此要要保护好古建筑,我们首先的任务是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在一个城市的城规中若没有一套完善的关于古建筑的保护方案,那么今后的建设定会对古建筑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当前,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速度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前进,各地的古建筑受破坏程度也触目惊心,各级政府虽抢救性地提出了一些挽救与保护古建筑的方案,但还是没能很好解决古建筑保护中的很多问题。这就催生了一个方案:城市百年大计,规划为本。在国外,还有些国家提出的“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建议保留原始建筑,建设和古建筑相协调的现代建筑等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以东莞市金鳌洲塔为例。金鳌洲塔地处江心陆洲,三面环水,为东莞市万江区的风水塔。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兴建,到清乾隆二年(1737)倾圯重修,至今绵延四百余年,见证了东莞城市变迁的沧桑,蕴藏着众多东莞的民俗和传奇,寄托了东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1989年6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东莞文物八景”之一。为加强金鳌洲塔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正确处理周边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当地文物部门制定了保护规划文本。规划指导思想如下。(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编制工作。(2)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科学处理遗产保护与社会综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3)协调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等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历史上金鳌洲塔是重要民间公共活动场所,承载了大量的民间风俗活动。因此,当地文物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将金鳌洲塔作为东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进行保护,实现对以金鳌洲塔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推动东莞市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

2.提高科技含量

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实质上是为了恢复古建筑的原始外貌或性状,通过再现和还原,使后人真正领略前人的衣食住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因此保护古建筑,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和唯一性。修缮前要多方收集史料,并多做科学合作研究,在充分掌握了古建筑的详细评估报告后,再制定与之配套的整修方法。在修复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碰到传统技术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虽可以利用现在科技手段,但不可盲目。因为相对于传统的技术而言,现代技术虽可以运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来认知古建筑,呈现出很多优势,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们纯手工杰作也不是现代技术就能轻易重现的。以金鳌洲塔为例。我们建立长期、连续的金鳌洲塔水平偏移、各层倾斜和沉降监测机制,通过长期连续地监测,积累大量的原始数据,准确定量地反映金鳌洲塔在以后不同时期的倾斜、沉降化情况,预测今后金鳌洲塔的倾斜及沉降发展趋势,为科学保护打下基础。

3.增强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长存。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义务,全国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市民更要提高自身素质。比如金鳌洲塔,如若我们对游客开放登塔游览后,必须采取合理控制游客流量等措施,有效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避免潜在的结构损伤,同时应加强对金鳌洲塔的监控和维护。

4.古建筑维修注意事项

(1)不改变文物的原状、不搞破坏性维修。在维修过程中,对新颖的建筑材料要进行有效处理,置之于隐蔽处;对屋顶瓦、脊兽、砖瓦等,力求按原有的规格、花纹等烧制,不轻易无根据改变原样,以期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2)在维修中注意恢复建筑的本来面貌。对已遭到破坏性维修的建筑,应通过调查考证,努力将其原来的造型、体量、装饰、色彩等形貌忠实地恢复过来。(3)尽最大努力,采用不落架施工。有的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梁柱已被害虫蛀空,但墙面砖木尚好,并有珍贵壁画、砖雕、木刻等。如果按常规维修办法揭顶、拆墙、更换梁柱,必然会对珍贵的装饰造成严重破坏。而采用不落架的“偷梁换柱”做法,才能完善地保护其原有的各种文物构件。古建筑群的总体原状主要包括总体布局、内部空间处理和绿化等。保存其总体原状就是保持其内部环境的原状。每一个时代的建筑布局,内部空间处理、走廊安排、绿化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反映了建筑工艺,也反映了社会情况、民族和地区特点、等内容。如果改变了原状,就失去了它的特色,就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历史时代感,从而降低了作为史证的价值。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