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精选(九篇)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第1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心理学心理素质学生管理 一、运用“需要理论”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诱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即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高校学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由于我国物质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对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但是,由于经济背景不同,家庭条件各异,使得部分学生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证的,往往容易形成自卑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调整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动机。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作为青年学子,往往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培养不同学生不同的成就动机,并加以积极引导和培养。

二、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以及公平理论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该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为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模仿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三、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怠慢的情绪,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地位,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生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

目标是一种刺激,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所以,从激励理论出发,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高校还应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静态)到经常性的心理关注(动态)的转变;由被动地等待大学生来咨询和治疗的单一性到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转变。

2.由只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到既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强调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因此,对于大学而言,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使他们学会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学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挖掘创新潜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心理素质和方法。减轻大学生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2]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3]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

[4]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8.

[5]卡肖,阿格尼斯.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

第2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I)06-122-03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热点。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把眼光放到了自主创业上。然而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受择业理念束缚、创业成功率低等因素影响,自主创业的学生并不多。“在‘学位等于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大学生创业活动普遍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创业活动兴盛,而国内的大学生创业还刚开始起步,与国外差距较大,所以冲破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的束缚,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时展的要求

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创业对社会经济的促进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必然成为就业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同志早在1999年就强调,要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初同志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构想,此后国家出台了大量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目前我国的学生创业机制正逐渐确立和完善,在这种体系下市场经济的独立性、平等性、竞争性、规范性特点,为大学生主动立足市场、独立自主创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受传统就业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敢创业、缺乏进取精神,仍然幻想能如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企望通过国家机制获得就业机会,为此公务员考试等成了他们就业的首选,但公务员岗位僧多粥少的现象让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高校教育中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就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据统计,2008年有近100万大学毕业生尚未就业,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610万人,至2010年面临就业选择的高校毕业生近1600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以及受美国金融风暴冲击,企业倒闭、就业岗位不断减少,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毕业生面临的是更加严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再有过去所谓“天之骄子”的优势,就业逐渐转向了买方市场,社会现有的就业岗位要想消化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就很难,各级高校对培养出的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无能为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成了国家、社会及家庭关注的一大难题。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而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所以只有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的创业素质,才能缩小和社会所需人才的距离,通过主动开拓创业之路来拓宽社会就业岗位,减轻总体就业压力。

(三)加强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现实要求

创业活动是通过独立自主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品的过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在影响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诸因素中创业心理素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比较差,他们既不能充分估计创业的风险,又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诸如管理领导才能、开拓创新能力、艰苦创业精神等。虽然现在很多大学生已经看到严峻的社会就业现状急需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校期间也能够去努力学习,并主动寻找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个人能力,但由于个人经验和水平的局限,很多大学生对如何走人社会还是比较茫然,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明确的奋斗思路,看不到自己和社会的差距,还有些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愿望但不知从何做起,个人创业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如不会与人沟通,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敏锐把握市场动向的能力,缺乏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抗压能力,诚信度不够,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这些都对他们以后走入社会,顺利进入职业生活是极为不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学社的调查显示,学生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比较关心,其中性格与气质、人际交往、成功心理学等成为他们最感兴趣的心理话题。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强创业心理素质辅导,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克服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健全大学生心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他们的就业思想由等、靠转为主动创业。国家“十二五”规划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将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创业型的大学,因此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内容

(一)自主创业的意识

长久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们往往觉得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才是他们就业的理想去向,自主创业被大学生们看成单纯的做生意,类似小商小贩,对自主创业的错误认识以及大学生的虚荣心迫使他们不愿意自主创业,所以近年来公务员报考愈来愈热,自主创业的大军里却很少看到大学生的影子。自主创业还仅仅停留在意愿层面上,就业、考研依然是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自主创业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能挖掘自身潜力,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因此,自主创业意识是创业心理辅导的首要内容。

(二)自主创业的热情、自信和勇气

创业热情是创业者创业行为和创业思想的动力组织,是决定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每个人都有热情,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自我实现的渴望,促使他们的创业热情更加强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改变自己的现状,他们目标明确,企望通过创业积累财富,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同时为社会作出贡献,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这种创业的热情是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必要因素。创业是非常富于挑战性的,也是

非常不易的,创业的成败并存是对大学生素质和人格品质的检验,更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创业中风险与成功并存,大学生要有独立、坚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要有迎接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要有敢于冒险以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意志,要有应对和处理创业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耐挫力和寻求变革、大胆创新的意识,惟此方能创业成功。所以,自主创业的热情、自信和勇气是大学生心理教育辅导的重要内容。

(三)自主创业的能力

自主创业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创业理念要求很高。在当代的创业教育中,“创业”已经超越了“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而是具有开创事业、开拓事业、开拓业绩等广义上的含义,其内涵体现了创业者的困难与艰辛,体现了创业过程的开拓与创新,因此,创业活动对创业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合理的结构,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掌握和了解一定的税务、投资、法律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大学的心理教育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进取和创新的人格品质,提高自身的开拓创新、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以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来促进自主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

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创业教育,唤醒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创业意识。因此,高校应以现代创业教育理念为主体,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逐步将创业教育提升到重要地位,教育大学生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要让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转变传统的就业理念,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的意识。目前,我国高校设置的课程较多,但主要倾向于知识传授,对技能的培养较为欠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有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因此加快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维、主动创业意识,对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创业成功比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更广大的意义。高校应通过策划、设计、组织创业实践活动,使课内课外、集体个体活动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让那些思维活跃、信息灵通、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及早进行创业模拟实践,使其在毕业后顺利跨进大学生创业的行列,同时带动其他同学创业。高校应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务。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但创业教育往往侧重于倡导,学校未能在创业实践方面探索出很好的途径。据调查,高校开设创业大赛的较多,且往往局限于比赛,活动结束后没有后续支持,获奖的创业计划大多因创业基金的欠缺而被束之高阁。所以,高校应建构科学合理的创业体系,在针对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课程培训,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与社会上相关企业加强联系,为学生的创业规划与企业开发搭桥,并大力筹建创业实习基地,广谋创业基金,组建创业信息咨询平台,为大学生的创业出谋划策,为大学生毕业后开创创业道路积累经验。此外,高校还要加大创新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可从大二学生起开辟专项基金创设大学生创业项目立项申报工作,以此激励在校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还要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与当地重视科技创新的企业共同举办科技文化节或学生创业成果展。或针对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生,把学校的服务机构管理机会优先提供给毕业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产、供、销相关知识,熟悉创业流程,为走向社会后的毕业生自主创办、经营企业或实体公司,甚至从事科学技术发明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培养

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完全的人格品质,如自立、自强、创新等,以及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创新人格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创业心理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与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可以采取创业榜样激励大学生的创业人格养成。榜样示范和典型引导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崇敬,并在人格养成方面促进目标的具体和形象化。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创业环境熏陶,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因此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起到帮助作用。在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养成过程中,学校的创业心理教育应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加强全面、细致、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促进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构筑创业思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有利于帮助学生遇挫时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最佳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创业。因而,加强大学生创业人格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调整自己创业中面临的任何问题,从而消除各种心理不适,恢复平和心态,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为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学生开展创业心理辅导,指导心理素质训练,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创新潜能。心理素质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性格特征,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一代,渴望获得创业成功的需求心理大,因此在大学既要对知识、事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要逐步培养较强的事业心;还要扩大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激活创新思维,学习创业过程中的各方面经验。大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创业中不断根据外界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协调发展。

(五)加强大学生挫折耐受力的培养

失败或成功是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成长壮大的必然过程,勇于创新、乐观自信、团结合作、锲而不舍、不怕困难和坚定的信念等是大学生理当具有的重要品质。但目前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所以抗挫折能力较弱,踏人社会后,残酷的竞争会对他们的意志力造成很大影响。创业既富于挑战性,又成败并存,所以创业的历程更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检验。大学生创业要意志坚定,要具有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够面对挑战和困难不退却,能够变逆境为动力。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很多困难,所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耐受力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大学教育中有目的的心理素质培养,就能把失败看做积累经验和教训,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就能超越失败迎来巨大的成功。

总之,自主创业正逐步成为大学生择业的新趋势,大学生良好创业心理素质的欠缺是导致大学生创业难、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毕业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毕业生良好创业人格的养成,并促使其真正成为创业型人才走向社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人创新力量,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梅 强,谢振宇,赵现兵,创业辅导体系建设及其绩效考核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2):97-98,

[2]高 跃,大学生生存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9-90。

[3]郭韶敏。高校创业心理辅导实践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杜版,2011,(3):126―128,

[4]张含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2011,(2):50-51,

[5]张 楠,北京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纪玉超,沈文青,以融合的理念建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28―129,

第3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78-02

创业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界提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创业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识能力,而且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创新、学会创业、具备创新思维、掌握创业理念、具有创业能力,为未来创业作好准备。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中,由于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创业教育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成功地开创事业作好心理准备,高校教育要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并着重加强创业心理培养。

1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1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首先,创业的艰难决定了创业心理是成功的关键。任何事业起步都不可避免有各种困难和障碍,尤其开创前人和旁人所不曾有过的领域,只有具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心的人才会坚持到底,获得最后成功。当前大学生普遍阅历较浅,涉世不深,心理脆弱。因此,高校要使大学生成就人生事业,就必须培养大学生开创事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其次,大学生未完全成熟的特征使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都表明,大学生未完全成熟,处在青春期后期和青年前期,由于大学生有许多是独身子女,心理成熟较晚,仍有许多青春期行为特征,逆反、冲动、不能自控、感情用事。因此,高校要担当起培养他们成材的重担,就必须首先使他们在心理上早日成熟,为未来事业开创作好心理准备。

1.2不良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

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心理品质不好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学生动机不纯、信念淡漠、金钱至上、贪婪自私,一遇诱惑便把握不住自己,稍有所成就忘乎所以,偶有挫折就悲观失望;有的大学生自卑胆怯、患得患失,不愿为也不敢为;有的大学生常常为空虚、消沉和烦恼困扰,兴奋时忘乎所以,抑郁时了无生趣,消沉时放纵萎靡,痛苦时万念俱灰;有的大学生庸俗、自负、狂妄、懒散、嫉妒。这些,既有害于自我发展,也有害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和大敌。

2大学生所具备的创业心理的现状

2.1缺乏坚定的创业信念

首先,缺乏对创业成功的自信。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对创业者来说,信心就是创业的动力,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创业的欲望和冲动。创业是有风险的,想创业的人必须对自身能力有充分了解和估计,并能针对自身能力确定切实可行的创业目标,既不盲目冒险,又不害怕风险,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才会创业;有自信,才能创业;有自信,创业才能成功。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都不可能成为创业成功者。其次,缺乏创业的责任感。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担当创业重任,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自己谋出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敢于从事创业的大学生仍旧很少。

2.2缺乏顽强的创业意志

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创业意志品质包括:一是创业目的明确;二是坚决果断;三是具有恒心和毅力。创业者需要具备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1]。欲创业者必须意志坚定,乐于冒险,喜欢挑战,迎难而上,不轻言失败和放弃,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善于变逆境为动力,具有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变化,确定正确而且令人奋进的目标,并能战胜逆境实现目标。但是,当前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一方面,缺乏一颗永远持之以恒的进取心。三心二意,知难而退,或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另一方面,缺乏自律的坚定意志。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市场垂青于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违规获利者也许能暂时成功,然而最后的成功应属于以德获誉、以诚取信的人,最后的成功,不仅是创业的成功,也应是做人的成功。

2.3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是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倾向性中的各因素综合发生作用即调节、平衡心理的过程,是健康心理乃至健康人格的一种关照[2]。当代大学生虽然聪明灵活,但依赖性强;虽然有理想有抱负,但却缺乏创业的心理准备,特别是抗挫折能力不强,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开拓进取意识不足。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一旦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往往情绪低落,无法自拔,一蹶不振,有的甚至心理发生扭曲,走上歧途。这些都是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的外在表现。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的主要内容

3.1坚定的创业信念

首先,要有创业成功的自信。人相信有什么结果,就可能有什么作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创业成功,他是不可能去争取和追求的。其次,要有创业的责任感。现代大学生应担当创业重任,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自己谋出路。再次,要有逆境中创业的心理准备。虽然身处逆境,却能拼力抗争,不断追求,这样,才能造就壮丽的创业人生。

3.2积极的创业心态

积极的创业心态能发现潜能,激发潜能,拓展潜能和实现潜能,进而帮助他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和巨大的财富。积极的创业心态应包括:一是拥有巨大的创业热情;二是要清除内心障碍;三是要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

3.3顽强的创业意志

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创业意志品质包括:一是创业目的明确;二是决断果敢;三是具有恒心和毅力。

3.4鲜明的创业个性

大凡创业成功者,一般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品质,一是敢冒风险。创业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要敢于冒风险,敢于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冒风险是理智基础上的大胆决断,是自信前提下的果敢超越,是新目标面前的不断追求。二是痴迷。对目标如痴如醉,全身心融进创业行动之中。三是独立自主。做到"内心自由"和"精神自由",独立自主地解决困难和问题,而且心理稳定,不受各种外来紧张刺激的干扰。

4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的途径

4.1创业思想教育

不同创业价值的动机、理念,体现了不同的人生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并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创业,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建设、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2创业环境陶冶

首先,经受竞争环境考验。不良的创业心理品质往往表现于自卑胆怯,它往往来源于成功经验的缺乏。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需要年轻人大胆展示自己,充分发展自己,努力把握各种创业的机会。这就要有敢想、敢做、敢闯、敢冒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只能从行动中来,从竞争中来,从实践中来。因此,年轻人应积极参与竞争中去,不要坐等机会的来临,只要有机会就大胆地去争取,多从事几种职业,多参与几次竞争是好事并非坏事,通过竞争积累成功的经验,通过竞争取得自信的快乐,通过竞争战胜孤僻、害羞、怯懦等心理障碍。

其次,经受不利环境的磨砺。生活比别人苦点,工作比别人累点,环境比别人差点,这也是一种磨练创业心理品质的方法。环境在给人施加压力的同时,也为人准备了一份智慧和才能。人们最出色的事业往往是在承受巨大压力下取得的。

4.3创业实践体验

创业活动以实践为纽带,以实践成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只有经受创业实践的锻炼,创业目标才会更加明晰,创业信念才会更加强烈,才会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和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做到与学习结合,灵活运用各类知识于新的情境,并努力探索新知识的所有学习实践行为的有机组合。同时将学习过程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学会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增强自身的创业意识。

4.4创业榜样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人的创业行为和成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经验与教训,让学生从中感悟成功创业者应备的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对照标准,经常看看自己的心理品质是否符合要求,时时端正自己,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敢为精神,让他们创业有动力,学习有典型,追赶有目标。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终会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4.5创业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一种要求个人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自我改变历程,通过训练将使个人对自己有更真实的了解、更恰当的引导和更主动的控制。也就是让一个人自己掌握自己,而不是被环境、习惯和以往经验所控制。

一是通过课程传授心理知识,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将心理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端正对创业的认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克服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增强创业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使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成为自己和他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创业不良心理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指导大学生学会以适当的方式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适内心平衡,帮助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或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解除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学校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创业的舞台上,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人才,为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乐活理念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牛丽丽(1981- ),女,黑龙江绥化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2-0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同时,也在承受其在精神上所带来的新的困惑与考验。针对物质社会带来的“文明症状”,“乐活”一词顺理成章地走入人们的生活,渗入人们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并被年轻人广为推崇。“乐活”即LOHAS,意为“健康、快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它向人们传达积极、快乐、包容的心态,推广绿色健康、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它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和价值的最大化。“乐活”理念作为一种较时尚的生活态度,它所宣扬的关心自身、关爱他人以及关注社会的精神,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信息和精神产品最敏感的接收者,他们更容易接触“乐活”主张,更容易受到“乐活”的影响。针对大学生目前心理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内在发展动力等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挖掘“乐活”理念中有益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内容,在大学生中开展“乐活”理念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乐活”理念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活泼开朗、真诚热情、事业心强、有创造力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一生的财富,它促使人们客观地评价自我并拥有积极、自信、阳光的心态,促使人们乐观勇敢地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挑战,促使人们树立切实可行的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他们需要更积极的心态、更长远的规划、更勤奋的工作,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足。“乐活”理念主张积极乐观生活,崇尚自由创造,爱自己的同时也懂得爱别人,亲近自然并保护周围的环境,支持绿色饮食和简约消费,热心于公益事业等。而这些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且需具备的良好个性品质,在高校实施“乐活”教育,将社会发展的趋势贯彻到教育中来,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有利于促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个性,提高大学生创造力,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认知能力是人们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一个人要想获取事业的成功,达到自我实现,不仅要对周围的世界有客观的认识,更应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分析与思考问题,也应能客观而全面地看待问题。

“乐活”主张完善自我、积极创造、终身学习,在大学校园实施“乐活”理念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帮助大学生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症状等,并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能够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友情和爱情的关系,正确对待与异性同伴的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个人潜能,为社会、为他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3.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人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胜任各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否则就会跟不上时展的节奏,进而产生自卑感和无力感等不良情绪。

“乐活”主张努力进取、强健体魄、友善待人、调控情绪、绿色环保、热心公益、亲近自然。这一理论倡导个人应努力挖掘自身潜能,提高抗挫折的能力,不轻言放弃;应与人为善,理解他人,懂得分享;应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宣泄不良的情绪和表达良性情绪。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没有战场和硝烟的和平时代,是父母的“掌中宝”,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心理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乐活”理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4.大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众所周知,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的内在动力是个人学习、发展、成功的前提,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充分调动人的内在动力,才能使客观条件为己所用,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功。

“乐活”主张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对自己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这一理论的倡导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内在成长的动力,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成就自我的关键所在。在高校推行“乐活”教育理念,可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力;可以使大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兴趣、气质、性格、能力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职业志向,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的目标。

二、“乐活”理念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1.以政策实施和领导支持为前提,全方位保障教育实施。领导重视、政策到位是实现一切教育的前提保障,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是形成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环境的关键因素。2008年10月,团中央、全国青联等共同主办了2008中国青年“LOHAS”时尚文化论坛,并首次了《2008青年“乐活”主张》,达成了“完善自我”“阳光生活”“自由创造”等12项共识,力求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形成“和谐、健康、可持续”的“乐活”生活理念,促进青年健康、全面、和谐成长。随后,很多高校团委纷纷响应,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宣传和倡导“乐活”理念,使大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乐活”理念,更直接地感受“乐活”理念的魅力。为使“乐活”理念能够在高校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推广,让当代大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楚的认识,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可以获得更多满足感,能够以阳光的心态去正确面对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各高校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有利于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场所,并投入活动开展所需的相应经费,购置心理素质教育必要的设备,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和配套实施方案,明确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的任务、内容、工作原则、方法或途径、队伍建设和工作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2.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中心,构建网络式教育模式。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具体工作包括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个别、团体心理咨询,承担心理健康教学任务,承担心理委员及心理社团团员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工作等。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乐活”理念的教育将对大学生个性的形成、情绪的管理、交际水平的提高及个人潜能的开发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中心,链接学院、各系、各班,可形成一个立体式网络教育模式,各高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充分挖掘“乐活”理念中积极的教育意义,在网络式教育模式中充分整合各种有利教育的资源,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多渠道渗透“乐活”理念。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培养学生的主渠道,通过第一课堂,不仅便于学生构建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可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学习掌握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的方法,并将所学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内化到个人心灵深处,帮助学生达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通过课堂教学,可让学生系统了解“乐活”理念的主旨,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对社会负有责任感,并激发学生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如可采用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利用互动分享的生成性资源丰富教学、利用现代化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亦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实效性地设计和调整课程,以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配以参与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4.以主题团体活动为支撑,多形式吸引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对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搭建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提升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保持充实愉悦的心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参加主题团体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为让学生充分理解“乐活”理念的积极意义,深入挖掘“乐活”理念的积极内涵,宣传和倡导积极的生活态度,各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开展艺术、科技、体育等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通过组织“5・25”“11・25”等主题心理健康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心理氛围,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内容,使学生与同伴、与社会、与自然保持良好的关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定期开展案例讨论、读书研讨、主题团辅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点滴中。

5.以全员教师为榜样,身体力行感染学生。“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是对所有教师提出的基本准则,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队伍建设及集中全校教师的育人合力越来越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教职工的全员参与是营造心理素质培养环境的基础,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应是全校教职工共同的责任,高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要提高对心理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从加强国民素质和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高度来理解和投身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在积极倡导“乐活”理念的教育中,高校各科教师也应深入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各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能起到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高校教师可通过自身人格的潜移默化作用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要有良好的人格素养,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在积极倡导“乐活”理念的教育中,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全员参与开展人才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全员参与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新华.“乐活”理念倡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家,2011(23).

[2]王佳杰.“乐活”理念的倡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J].文教资料,2010(3).

第5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对策

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中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逐渐走上独立和成熟。在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他们将面临各种困惑、矛盾和竞争的压力,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往往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导致心理异常,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有责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成因,并寻找相应的对策,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一、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

一些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会出现以下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缘于对自己的认识不够。一部分高考时发挥失常未进入理想大学而自觉低人一等;一部分因来自贫困家庭,而身边有些同学出手大方,超前消费;还有一部分学生因身体或性格上存在某些缺陷;也有一部分学生因能力及认知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因为身高相貌等方面不理想,引起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心理。

2、孤独心理

高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为浓厚的理想色彩、强烈的独立意识、简单的交往对象、比较稳定的友谊、喜欢男女交往等特点。他们在中学时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班主任老师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着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生活、学习自主性强,学习压力大,社交范围相对广泛、复杂,致使一些在性格上有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的学生容易发生心理闭塞,导致沟通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陷入人际冲突中,因而产生苦闷,显得古怪、孤僻。有些学生自命不凡、孤芳自赏、形单影只甚至产生“自恋症”;有些学生因自卑而不敢与人交往,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从而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

3、焦虑心理

主要表现:常常感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易激怒冲动,整天提心吊胆,失眠,甚至产生恐惧感。主要是因为:一是性格上自卑,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的刺激或身体上的不适过分焦虑和紧张;二是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内容更加专业化,深度和广度比以前加大,学习方法也与中学不同,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效果不理想;三是有的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人才竞争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感到忧心忡忡、紧张不安。

4、抑郁心理

主要表现:情绪低落,沮丧,忧伤,苦闷,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长此以往,必将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失眠,严重者会悲观厌世,甚至采取自杀行为。形成的原因如下:一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文化的撞击带来了心理上的冲击,加之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会使高职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反差,甚至对社会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二是部分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学习成绩落后,人际交往发生障碍,也会导致学生悲观厌世的心理。

5、困惑心理

高职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心理已基本成熟,渴望获得异性朋友的友谊甚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及生活阅历较少,导致有些学生与异性交往困难,单相思、失恋或陷于多角恋爱关系中难以自拔,产生困惑心理。主要是因为:一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冲动与性压抑的冲突及恋爱中的挫折而导致性心理失常;二是由于处于青年中期的高职大学生,充满激情,富于幻想,但因为认识上的局限性,不能对当前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心理失衡而导致困惑心理。

6、神经衰弱

高职大学生中患有神经衰弱的也不少,此症对学生影响较大,严重者不能坚持学习而休学或退学,多数人虽然坚持正常学习,但学习效率低下。原因如下:缺乏适应能力和面对现实的勇气,学习负担过重,对考试产生焦虑和畏难;个体自我调节失灵,对社会问题思虑过多,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还有家庭问题、恋爱问题等等,超过了神经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导致神经衰弱。

7、网络依赖症

“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症”,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是不能不上网。患者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无法自控,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2007年9月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个人电脑配备率已达45%,其中大一学生占34.56%,大二的占69.73%,男生多于女生,高年级多于低年级。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在1-3年。从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来看,男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要比女生长;从年级差异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长,网龄增大。而且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上网时间不能进行控制。一份针对4所正规高校的调查表明,一所招生规模在五千人左右的大学每年约有五十人左右退学,其中,80%的退学大学生都和网络成瘾有关,主要表现为长时间沉湎网络导致旷课或者不及格科目过多。其产生的诱因是:首先,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孩子成为网瘾患者;其次,还有许多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承认而沉迷于网络;第三是由于人际关系不好,希望上网逃避现实。网络成瘾症不仅让初入高职校园的学生荒废学业,更重要的是容易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精神病、退学、自杀、犯罪。网络游戏不仅仅是“电子海洛因’,还是导致一些自制力差得高职大学生荒废学业的“罪魁祸首”,也是促发有心理危机的高职大学生自杀的一个诱因。

二、培养对策

1、教师方面

(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提炼的是优秀的心理品质,是心灵的“养育”,需要育人环境中各方面的人共同参与。因此,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外,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把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课更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2)通过不同形式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高职大学生在抗挫折、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着缺陷,应根据高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大学生倾诉、宣泄挫折,帮助消除压抑,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例如对于交友、恋爱的挫折,对于考试失利,对于就业的悲观失望等要泰然应对,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面,帮助大学生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3)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于是有的大学生走向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这种不良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实际上,高职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朝夕相处,很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第一,高职大学生要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必要的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要扩大社交范围,只要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于接触,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有成的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高职大学生施行适应性教育。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心理素质培养实践中,要吸收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如负责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使高职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学校方面: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高职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热爱集体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沟通;处在积极向上、宽松友好的班风中,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有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各种学术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知识技能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既提高锻炼了各种能力,又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丰富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还能增加社会适应性。因此,学校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墙报、广播、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将心理教育渗透于各学科之中。

3、学生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调适、自我修养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学会正确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这样就可以对人生、对社会有一个正确认识,就能科学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一切,冷静妥善地处理问题,有效地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保持心理健康。

(2)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一是要科学用脑;二是学业负担要适量;三是生活节奏要合理;四是生活有规律。生活安排合理,讲究科学的生活方式,创设舒适的生活环境,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在愉悦的心境中,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3)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增强生活适应能力。积极情绪能使人身心处在高兴满意的状态之中,感到精力充沛,学习效率特别高,觉得信心倍增,相信自己能做好任何事情,克服任何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变得宽容,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消极的情绪能使人感到难受,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钝、效率低下;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体力和精力,活动容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而没兴趣;消极的情绪还会降低人的自控能力,遇事易冲动,不理智,常会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尊师爱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古今中外教育家非常重视的问题。高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敬,是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二是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主要表现为坚持原则、团结互助,即在同学交往中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无论彼此如何亲密,也不能放弃原则迁就双方,助长对方的不良倾向。处理同学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对同学怀有热爱之情,给别人以温暖,自己也会得到温暖,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是很难处理好同学关系的。

(5)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在人的心理品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美国心理学家17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智商(IQ)仅占20%,而情商(EQ)却占80%,因而,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不仅如此,意志的锻炼还将直接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文新 主编 高等教育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吴忠海 主编 思想道德修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林祖媛 李彩金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DB],2008。

第6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一、求职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目前,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的择业观,在实践中,能够主动适应环境、自觉调节情绪以及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准备踏进社会的大学生们,显然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毕业在即,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状况,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待遇、工作环境、能否找到自己既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能否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初次涉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本来正常的心态变得敏感起来,反映在就业心理上,主要有下列几点。

1.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于个体的心理冲突或者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郁及某些心理、生理的反映。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每名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实践中,每名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残酷的现实,对毕业生们产生了有形或者无形的强大压力,导致习惯了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产生焦虑的就业心理。工作待遇、工作环境、能否找到自己喜欢的又是自己擅长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能否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初次涉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本来正常的心态变得敏感起来。过度焦虑是大多数毕业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适度的焦虑是正常有益的,并可以产生动力,促使个体不断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社会功能和身体机能,使大学生精神负担加重、紧张烦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焦虑程度发展严重时,个别毕业生可能会产生“就业恐惧症”,一提起就业就紧张、恐惧,对前途没有信心,害怕离开学校,极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极端行为。因此,过度焦虑这种心理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成功择业的首要步骤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这是正常的,一名求职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胜任某项工作,才能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信任。因此,自信心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自信不等于自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今的社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充满着严峻的挑战,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人们必须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估计过高,认为自己在选择职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响,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选择职业时胃口吊得很高,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对困难估计不足,盲目自信是一种幼稚的求职心理,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其实,用人单位往往反感急功近利和过高估计自己的人。到头来,这些人会因为对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反而在择业中受挫。所以,毕业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毕业生合理定位的前提。

3.缺少充分的心理准备

毕业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心理素质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它是个体在环境的熏陶下,经过有意识的修养,逐渐内化成的一种心理结果。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既要有成功的准备,也要有落聘的准备。面对落聘的现实,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落聘并不等于失业,更不等于事业无希望。它只是失去了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也许还是好事,因为以后找到的工作可能会更适合自己。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们在这方面的表现是不尽如人意的。他们在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目标游移、依赖、从众等几个方面。

二、从“心”开始,创造美好的未来

求职就业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大考验。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毕业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对就业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国家把大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通过市场调控,使用人单位能够录用到满意合格的人才,毕业生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实施优化配置的一项就业政策。在这种双向选择中,毕业生要想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就必须与其他的毕业生展开激烈的竞争,且若想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就必须避免上述错误的产生,从“心”开始,创造美好的未来。

1.认识自我,确立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认为职业选择包括三个主要步骤:一是认识自我;二是了解职业环境;三是决策。可见,在职业选择中,正确评估自己的特征与职业活动的相关因素,是正确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与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联系不是太紧密。在大学生就业的实践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并不少见,而且还有许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因此,一些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为了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应社会改革的步伐,大学毕业生必须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注意收集社会各个方面的用人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取向,多角度、多方位地主动出击,来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要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既要有成功的准备,也要有落聘的准备。面对落聘的现实,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人喜欢挫折,但是漫长的人生路上难免遭遇挫折,狭路相逢该如何应对?如前所述,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落聘并不等于失业,更不等于事业没有了希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选择职业的机会很多。客观结果已定,能够改变的只有主观的态度和行动,要切切实实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要学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从教训中学会“重新做人”,放下包袱,再上征程。

3.正视现实,自信豁达

大学毕业生要进行职业选择,就应该对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有勇气面对这种现实,采取灵活变通的态度。

“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豁达地面对择业当中的困难,才能够战而胜之。自信是大学生择业成功应当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自信是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表达,是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估计。“自信的人力量强大,怀疑的人力量薄弱”。求职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胜任某项工作,才能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信任。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后,只要自己符合条件,就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大胆地接受挑选。

三、结语

第7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 职业化发展 创业素质培养

1 创业素质培养与学生职业化发展关系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正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未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并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强化。创业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职业化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有效强化创业素质培养会提升学生职业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效性可以在创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2 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创业素质培养内涵与现状分析

创业素质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人的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是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态度;发展性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新精神。

创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它倡导和注重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把创业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最先被美国所接受,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欧美各国主要大学在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起步也较早,倡导创业管理教育。此后,这种趋势在亚洲各国得以传播,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大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实践环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言,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

3 实施创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关键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看,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新经济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使命,引领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创业教育走向高等学校,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支撑。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的立意,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这些创业者,不但能经营经济,也能经营文化、教育、科技,甚至用经营理念来理解政治、人生和国家。

(3)创业素质培养会增强学生职业化发展内驱力。创业素质能力作为大学生 “第三本护照”,不仅要求学生的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加强创业素质培养及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高职教育特定群体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时展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看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看,都是当前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

4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要求

尽管人们对于创业是否可以培养的问题已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创业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培养方法问题尚存在分歧。早期创业素质培养内容是围绕创业、商业计划撰写,其理论依据是创业成功是人格特质的成功;构建新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遵循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律,以创业行动为导向,同时要求引入人格、技术或行业经验,建立创业领域特有的体系及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或方法。

4.1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要素分析

创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创业思想的确立、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认证。按照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的分析,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群体的特征进行阐述,确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性特点。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要素可以描述为,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及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自律性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金融理财能力、资本运营实务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是基础性和先决性的因素,归纳创业素质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知识等等。

4.2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基本策略

创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的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的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其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标,按照理论整合的特定要求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确立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体系。一是创业基本素质框架,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构建;二是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主要从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领域和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展开;三是创业实践活动模型,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职业化和强化实践驱动性等方面;四是创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办法。

参考文献

[1]姜荀著.职业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45-248.

[2]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

第8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91-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和“错位就业”(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不对口)的现象并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一直以来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经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较弱、对企业忠诚度较低、沟通协作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探讨职业素养内涵,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具有“三自”、“三文明”、“三学”和“三创”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这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首次提出的,是指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的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可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就是个人竞争力理论,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成功结合的产物。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优于其他学生的能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六种能力:一是思维能力,这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基础;二是意志力,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坚定地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三是凝聚力,是与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目标而团结协作的程度,是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和维系力,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四是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基础能力上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从就业到未来发展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的核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会做事、做好事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六是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活独特性决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 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个人相伴,其他个体因无相同的条件与环境,难以模仿和复制。同时,在竞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专长,发挥独特的优势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核心能力越突出,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竞争力越强,效益越大。

2. 异质性。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他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是决定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3. 专业性。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特长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认证,对拓展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4. 实践性。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个体独特的竞争能力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5. 三创性。即创新、创造和创业。大学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靠的是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就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三创性最能突显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6. 稳定性。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处世态度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赶超,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

7. 时代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需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减弱,去寻找和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呢?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2010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践行通知精神,向全国高校推荐“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项目”即“CCEP”项目,通过“CCEP”项目试点,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可达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的。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如图1。

1.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定义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就是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培养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

2.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一是基础性,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优秀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提高的水平,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实践性,以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要求,且随着大学生自身需求

和社会需求而不断丰富完善;三是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人生发展规划;四是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理念,追求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按照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知识技能实、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性目标。结合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实施主体和实施阶段等五个方面的要求,以高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课堂奠定、实训强化、拓展提升、行为内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该体系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体系,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素质拓展为提升,以行为引导内化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系列学习体验的“四位一体”模式,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如图2。

1. 构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成基础,应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采用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教授给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人生等能力。

2. 构建实训式的实践培养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实际训练为主旨,开展丰富的实践培养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意识。二是建立模拟情境,通过建立的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进行未来职业的切身体验。三是加强实践实习,利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机会,在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丰富社会经验。

3. 构建灵活式的拓展提升模式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开放、灵活、互动的拓展训练科目。从“适应性素质拓展”到“提升性素质拓展”,从“感性基础”到“理性提升”再到“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决策与执行力、组织与协调力、适应与应变力等。

4. 构建渗透式的行为内化模式

教育的成功之道是达到不教而教,即通过教育提升道德,达到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因此,行为引导内化手段和过程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日常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环节中,捕捉每个教育契机,进行行为内化教育。通过开展感悟内化活动、“三自”行为自我修炼、“三文明”校园文化活动、“三学”学风建设、“三创”个性培养等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各方面行为的良好习惯,达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实现行为内化为素质的培养目的。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运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拓展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全程、全方位、覆盖式教育。在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中,形成“一二三四五六”机制。

“一理念”,即以学校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统领,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基础”,即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在大学期间搭建理论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两个基础,经过系统培养,使毕业生力争达到零试用期就业。

“三融入”,即构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三大”教育理念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大德育”实践培养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能力认证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职业素养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全过程。

“四结合”,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相结合;坚持“高素质、高技能”并重原则,把“高素质”养成和训练工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日常养成教育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坚持学校与“CCEP”项目合作原则。

“五联动”,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程、职业生涯基础课程、心理素质课程为主导构建的四个课堂”联动;以基础项目训练为主体集中授课训练与开展定期系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强化综合训练联动;学校与企业联动;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联动;各专业群之间、学院之间联动。“五联动”使多渠道信息相互交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拓展。

“六种力”,即通过学生职业素养行为引导内化训练,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学院学生实际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载体,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力、凝聚力、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通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我们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以及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行为在个体和群体两方面互相促进影响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中的从众心理,注重选树、挖掘和培养各层次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使榜样的力量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进而培养出职业素养优秀的大学生群体,最终实现普遍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华利,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体系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0-52.

[2]郭超,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工会论坛,2010,(5):97―98.

[3]马明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J],市场论坛,2006,(3):211―213.

第9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 体育素质 体育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包括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是人的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生其他素质发展的载体。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是指体育运动中敏捷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自控能力、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感等,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健全的性格和心理品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包括体育道德意识、体育道德行为、体育知识、体育意识等,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加自信、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总之,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个人、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等几个方面进行,而体育课教学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主要来源。下面详细讲述大学体育课教育的特点和内容。

(一)大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体育课特点决定大学课堂教学应坚持以下特点

1. 授人以渔。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育课堂教育也是如此。学校体育教学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体育知识和技巧都传授给学生,所以,体育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能够长期使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素质。

2. 科学性。科学性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大学体育课应综合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身体素质情况、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设计好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求。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性格和身体特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个性。

3. 多样性。大学生体育课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精心地去设计、组织与管理体育课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实现“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在体育课教学中可开展多样性教学模式,例如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开展体育竞赛等,使教学实用性、娱乐性、文化性相互结合。

4. 教师教导。无论是什么专业什么科目的教学,教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师需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教学技巧,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和体育技术,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学到有用的知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

5. 完善教学设施。设施和器材的完备是顺利进行体育课教学的基础。大学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涉及篮球、排球、网球、足球、跑步、跳远等多项活动。如果学校器材设施不完备,教师则不能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也就很难进行。

(二)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包括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是基础,体育心理素质是关键,体育文化素质是灵魂,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1. 身体素质方面。注意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并学会体育保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避免过度、过量、盲目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并能根据自身身体素质的变化不断改变锻炼计划,提高身体健康素质。

2. 体育心理素质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忍耐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对社会不良因素的抗压能力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服输的精神,自强自信,锻炼思维能力和洞察力,提高抗压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融入所处的社会环境,增强竞争意识,适应竞争激烈、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高度紧张的社会现状。

3. 体育文化素质。体育文化素质是身体表现形式和内在意识形态的融合,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素质,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公平竞争、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培养与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康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也是培养体育素质的途径,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相对于体育课来讲,学生有较大的自由性,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对于养成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对于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也关系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大学生优秀的体育素质,是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