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容医学论文范文

美容医学论文精选(九篇)

美容医学论文

第1篇:美容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系列教材 中医美容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81-01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进一步发展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加强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医疗美容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提高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教材是教学灵魂,是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各门课程,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系列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选用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专业的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教材主要是为了培养临床医生和技术为目标,注重中医学各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各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知识内容的构架上缺乏中医美容知识的介绍和中医美容技能的培养,更缺乏现代美容市场上不断更新的中医美容的新项目、新技能和新的诊疗手段,不适合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的培养。随着医疗美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美容事业对中医美容专业人才的需要,有很多中医药类院校都增设了此专业,有很多学者和专家投入到医疗美容的教育事业上来,也着手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编写和改革创新,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中医学教材讲授的是中医理论知识,而医疗美容的实践技能培训应单独成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教、学、做”为一体,达到理论与技能操作的融合。

(三)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以各个学校内部教师参加编写为主,所以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学派、各种系列的中医美容教材。这些教材的撰写者是为了评职称编写,东拼西凑,缺少实际运用。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中医美容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中医美容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中医美容系列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三、讨论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虽然是中医学专业的边缘学科,与中医学在教学内容上有大量相同的内容,但是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更突出于中医美容教学,培养学生对损容性皮肤问题、皮肤的亚健康问题、型体缺陷问题、身体亚健康问题、养生保健等医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这是针对目前医疗美容市场的需求而设定的,随着医疗美容事业的发展,这个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专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医学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专业知识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而随着行业的发展,用于美容、美体、养生的技术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中医、现代医学、物理、心理等多个学科,必须将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编写更加适合于医疗美容(中医美容方向)的创新型、实用型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惠玲.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出版,2010(10).

第2篇:美容医学论文范文

精神矍铄,言语掷地有声,虚怀若谷,深厚学养弥漫整个谈话空间。坐在对面的张其亮教授,大家风范尽显。谈起中国美容医学学科的创立、建设与推动,如数家珍。

“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是我国美容医学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事件!中国美容医学发展的20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张其亮,这位当代中国美容皮肤科界的大家、这位当代中国美容医学学科重要缔造者之一,在出席北京召开的“第18届世界美容医学大会”期间,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鲜花,掌声,舞台。

张其亮向我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翻检丰硕而珍贵的美容医学底片……

谈影响:

“社会与经济效益”双重奏

《华夏医疗美容》:作为当代中国美容医学发展的重要亲历者和缔造者之一,今天,世界美容医学大会在中国召开,请问有何感想?

张其亮:1990年11月伴随着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的成立,中国美容医学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应运而生。从学科雏形到具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建立,从国内逐步走向世界,并在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无不凝聚着广大美容医学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在“美容医学”这面大旗推动下,冲破重重阻力和困难,我国美容医学学科及其相关事业,有如雨后春,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今天,这个成就就是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我们中国美容医学的丰硕成果的一个好方式好机会。我认为这是一种必然。因为,我们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与需求。

《华夏医疗美容》:美容医学学科的建立,对中国美容医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张其亮:美容医学(aestheticmedicine)作为一门整体学科,也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今天,它在中国已经成为发展最快,深受人民群众关注的。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建设及其相关事业的全面发展,带动了美容医学教育、美容医疗机构、美容医疗技术、美容医疗器材以及美容护肤用品的研发,并带动了美容保健与护理等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群对美的追求,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谈历程:

从“不务正业”到风靡中国

《华夏医疗美容》:请你谈谈当年创建美容医学学科的现状?

张其亮:1990年,作为最早探索中国美容医学的组织,我们的分会组建的初期,“美容医学幼苗”并未得到社会和相关母体学科学术团体的认可。有人认为医务人员搞美容是“不务正业”,不能进入大雅之堂。甚至有人认为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等等。然而,我们分会专家却顶风而上!

刚刚开始,分会的专家来自四面八方,互不了解。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始终遵循着民主办会的宗旨,广泛联络和团结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增进了互信和团结,消除了隔阂和疑虑,大家都能全身心地为创建一门崭新的美容医学学科努力工作。

《华夏医疗美容》:你认为这20多年来,当代中国美容医学有何鲜明特色?

张其亮:20年过去了,我们一路走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昂首面对,矢志不移。在中华医学会历届领导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下,我分会认真对待困难,冲破各种阻力,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随本分会之后,国内还相继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保健学会医学美容分会等学术组织和行业组织: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等,这是中国美容学医学独有的特色。

中国美容医学的发展推动了一系列相关事业、产业的大发展,为我国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为满足广大求美人群的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是一支活跃、团结,并善于探索的学术群体,对中国和世界美容医学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2000年12月在庆祝中华医学会成立85周年纪念大会上,我分会荣获“优秀专科分会”称号,这是对我们多年来工作成绩的肯定与鼓励。

谈成果:

促成第一部医疗美容法规出台

《华夏医疗美容》: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这20年,成果肯定丰硕。有哪些重要成果展现?

张其亮:是的,这个学科发展一路走来,经过大家努力,回眸看来,我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这种成就的总结,更有利于我们美容医学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方面。

第一,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本专业学术组织相继建立,学术队伍空前壮大,学术活动异常活跃,并建立了海峡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交流机制。

第二,1994年以来,分会就积极参政议政,先后促成了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将医疗美容纳入国家《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并于2002年颁布《医疗美容技术规范》、《医疗美容机构基本标准》等专业性政策法规文件,使全国公立的和民营的医疗美容事业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第三:创办部级学术期刊,为广大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由我会创办或支持创办的三种期刊是: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第四:创建美容医学教育,培养专业人才。自1993年以来,全国先后有30余所高、中等医学院校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美容医学方向”(本科5年),“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本科4年)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大专3年)教育,培养了大批高中级美容医学人才,部分院校还培养了一批美容医学博士和硕士。

第五:编辑出版多套大学本科、专科、中专学制美容医学专业教材和继续教育丛书等,为培养各级美容医学人才提供了教学蓝本。

第六:著书立说,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美容医学内涵。现将有代表性的著作选录如下:美学与口腔医学美学(孙廉主编,1992年)、美容大词典(何伦主编,1993年)、口腔医学美学(孙少宣主编,1994年)、医学美容学(张其亮主编,1996年)、医学审美心理学(景生保主编,1997年)、医学美学概论(郑振禄、何伦主编,1997年)、中医美容学(黄霏莉主编,1997年),美容医学心理学(何伦,方彰林主编,1998年),美容医学基础(彭庆星、何伦等主编,1999年)、现代眉眼唇美容文饰学(林茂昌等主编,1999年)、人体美学(方彰林等主编,2000年)、美容皮肤科学(两个版本分别由向雪芩、张其亮主编,1998年,2002年)、美容外科学(高景恒主编,2003年)、口腔审美学(孙少宣、王光护主编,2004年)、医学之美的探索(彭庆星编著,2004年)、医学美学教程(赵永耀、程金龙主编,2006年)、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史略(第二版)(赵永耀、王向义等主编,2009年)以及医学名词7(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分册)(科学出版社,2002年)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高景恒,彭庆星主编,2004年)。此外,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美容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论文,并取得了多项水平较高的学科研究成果。

第七: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体系。美容医学整学科体系是由诸多美容医学基础学科和美容医学临床分支学科共同构建而成的一个整体学科。基础与临床分支学科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这在国外美容医学界是没有先例的。现阶段认为,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由7个基础学科和6个临床分支学科构建而成。前者为:医学美学基本原理、美容医学心理学、美容医学伦理学、美容应用解剖学、美容药物学、美容艺术学基础、美容化妆品学等。后者为:美容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美容牙科学、美容中医学、美容医疗技术及美容护理保健学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应用的扩展,学科体系内涵会不断延伸和完善。

第八:学会工作迈步世界,学科理念得到国际同行共识。

1993年-2007年间,我会单独或与兄弟学会合作,先后在西安、北京、成都、广州、上海等地主持召开过六次国际性美容医学学术大会,并派出多批次专家先后参加在意大利、罗马尼亚、美国、俄罗斯、日本、阿根廷等国家召开的美容医学学术大会。全面介绍了我国美容医学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许。在与国外学者交流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开拓了视野、结识了朋友、掌握了国际美容医学界发展动态,并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经验、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知己知彼,增强了我们的自信。我国在美容学术组织与医疗美容机构建设、专业技术与学科名词规范、医学美学理论与医学审美技能的系统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均领先于国外同行,在国际同行中尚缺乏对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分类研究。有关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体系的构想,也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并进行全面论述的。国际美容医学联盟(UIME)名誉主席R.Pinto教授,经过多次对中国的访问和考察后认为,中国的美容医学建设模式应向世界各国推介。2007年4月,在阿根廷召开的第16届国际美容医学联盟大会期间,我会正式成为该国际组织成员,并被认定为“唯一代表中国参加UIME的学会”。2008年10月,UIME终身秘书长J.J 罗格朗与我会专家彭庆星等在中国香港会晤,就美容医学整体学科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签署了《学术会谈纪要》,取得了学科理念上的国际共识[2]。

2011年5月,我会在北京主持召开第18届国际美容医学大会,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中国美容医学20年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会后,J.J 罗格朗来信说:“这次大会上,所有的与会者都非常高兴,同时各国主席也对此次会议非常满意”。

谈未来:

在忧患与信念中前行

《华夏医疗美容》:是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美容医学发展这些成果,深刻地推动中国美容医学产业发展,和不断地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和世界接轨,也展示了中国美容医学学科领跑世界的风姿。对于未来,你作为一名美容医学战线的“老兵”对年轻一代有何建议与期望?对中国美容医学未来又有何期望?

张其亮:如前所讲的那样,我国美容医学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和阻力中发展的。20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决不能沾沾自喜,而应冷静思考、总结经验、找出差距。

第3篇:美容医学论文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51-02

美容营养学是以营养学和美容医学为基础,以人体美容为目的,通过合理营养和特定膳食来防治营养失衡所致的美容相关疾病,从而达到延缓衰老、促进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随着美容医学的发展,营养与美容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营养学也逐步成为美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是美丽的基石,而合理的营养则是健康的核心基础,美容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近年来,民众对美容行业的要求逐步升高,要求美容与养身一体,得到个性化设计的美容服务(个性化的美容服务项目、养生建议及营养膳食指导等)。因此,无论是美容企业还是学校美容?R刀挤追卓?设了美容营养学课程。

一、美容营养学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

由于美容营养学课程开设的时间较晚,目前没有中职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中职中医美容专业只能选用高职高专或本科类教学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例如,北海市卫生学校现在使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晏志勇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美容营养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营养素与美容、合理营养与美容、皮肤美容与营养、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与营养、肥胖症与消瘦症的营养膳食疗法等。

美容主要分为医学美容(分中医和西医)和生活美容(也有称保健美容),中职的中医美容专业主要是以中医保健美容为主,多为校企合作办学,学生都到美容企业实习。该专业的学生不具备临床诊病的能力,也不具备处方权。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的需求来看,北海市卫生学校正在使用的《美容营养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临床营养知识内容过多。在北海市卫生学校目前采用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中,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与营养、肥胖症与消瘦症的营养膳食疗法等内容偏向于临床美容营养,以对损美性疾病的诊断及营养治疗作为重点,且所占篇幅较多。特别是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这两章,以临床的角度去讨论疾病为主。而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到美容企业为主,不安排去医院,服务对象主要是美容消费者包括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以损美性改变为主要表现者。因此,此部分的教学内容不适用于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

(二)中医美容营养知识内容较少且简单。中医美容专业主要学习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中医美容学知识及各种保健操作,各种生活美容知识与方法。专业学习的目标是以中医保健美容为主,学生通过学习,会用中医的理论及方法在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对顾客进行饮食指导及调养。中医饮食美容在中医美容保健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医保健美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书中相关的内容较少,只有常用美容食物这一节是中医饮食美容的内容,而且介绍得比较简单,不能满足学生将来的工作所需。

二、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内容比例,适当删减临床美容营养治疗内容。中职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技术型人才,能够满足广大基层美容养生市场的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并本着对教材“够用、实用、用得上”的要求,将美容营养学课程中西医美容营养学与中医美容营养学的比例从9∶1调成 6∶4,删除与美容养生关系不密切的部分损容性疾病(如湿疹、银屑病、进食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和美容外科与营养等内容。

(二)增加中医美容营养知识。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技术型人才,是中医美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医饮食美容是中医食疗的一部分,也是中医美容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医的内在调养以养生为依据,进行饮食起居七情指导。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医养生和营养知识的推广,人们更青睐于这种贴近自然而无副作用的美容手段。因此,需要增加中医美容营养的知识,包括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体质美容饮食两部分。

1.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介绍的中医基础知识多数都是与临床有关,很少将知识与美容相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后,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美容相联系,也无法根据所学对顾客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因此,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饮食美容理论基础中主要阐述了五脏、气血津液、经络与美容的关系,还包括食物的四气五味。例如在五脏中肺的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与皮毛关系密切。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使皮肤致密光泽,反之,肺主气的功能减退,可影响皮肤的致密性和弹性,出现皮肤松弛起皱,毫毛枯槁。

2.中医体质美容饮食。中医美容与西方美容最大的不同是在于中医重视体质因素在美容中的作用,强调自然美、内在的和谐与健康。体质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对于美容师进行饮食及养生个体化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质不同,产生的美容问题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人体体质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辩证的中医药食美容,以达到最佳的美容效果。在不同体质的营养这一内容中,简述体质与美容的关系,并对体质与饮食美容进行详细介绍。介绍 9 种体质特征及常见美容问题,并介绍不同体质美容原则及常用食物和食疗举例。例如气虚体质的特征为:常见疲劳乏力,语声低怯,肺脾两脏相对不足,抵抗力和消化功能比较弱。气虚体质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较多见,也可见敏感性皮肤,易出现消瘦,面色萎黄,眼睑或肢体浮肿,黄褐斑等。气虚质的药食美容:气虚质的美容原则是培补元气,健脾养颜。药物美容的代表方为四君子汤,常用药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大枣等中药。食疗举例:气虚质应多食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麦、黄豆、扁豆、红薯、牛肉、莲子、大枣、桂圆、饴糖、蜂蜜等;美容药膳可食用黄芪炖母鸡、薯蓣粥、大枣粥、山药粥、黄芪粥等。

第4篇:美容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美容专业 美容营养学 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51-02

美容营养学是以营养学和美容医学为基础,以人体美容为目的,通过合理营养和特定膳食来防治营养失衡所致的美容相关疾病,从而达到延缓衰老、促进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随着美容医学的发展,营养与美容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营养学也逐步成为美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是美丽的基石,而合理的营养则是健康的核心基础,美容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近年来,民众对美容行业的要求逐步升高,要求美容与养身一体,得到个性化设计的美容服务(个性化的美容服务项目、养生建议及营养膳食指导等)。因此,无论是美容企业还是学校美容R刀挤追卓设了美容营养学课程。

一、美容营养学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

由于美容营养学课程开设的时间较晚,目前没有中职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中职中医美容专业只能选用高职高专或本科类教学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例如,北海市卫生学校现在使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晏志勇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美容营养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营养素与美容、合理营养与美容、皮肤美容与营养、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与营养、肥胖症与消瘦症的营养膳食疗法等。

美容主要分为医学美容(分中医和西医)和生活美容(也有称保健美容),中职的中医美容专业主要是以中医保健美容为主,多为校企合作办学,学生都到美容企业实习。该专业的学生不具备临床诊病的能力,也不具备处方权。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的需求来看,北海市卫生学校正在使用的《美容营养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临床营养知识内容过多。在北海市卫生学校目前采用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中,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与营养、肥胖症与消瘦症的营养膳食疗法等内容偏向于临床美容营养,以对损美性疾病的诊断及营养治疗作为重点,且所占篇幅较多。特别是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这两章,以临床的角度去讨论疾病为主。而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到美容企业为主,不安排去医院,服务对象主要是美容消费者包括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以损美性改变为主要表现者。因此,此部分的教学内容不适用于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

(二)中医美容营养知识内容较少且简单。中医美容专业主要学习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中医美容学知识及各种保健操作,各种生活美容知识与方法。专业学习的目标是以中医保健美容为主,学生通过学习,会用中医的理论及方法在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对顾客进行饮食指导及调养。中医饮食美容在中医美容保健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医保健美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书中相关的内容较少,只有常用美容食物这一节是中医饮食美容的内容,而且介绍得比较简单,不能满足学生将来的工作所需。

二、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内容比例,适当删减临床美容营养治疗内容。中职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技术型人才,能够满足广大基层美容养生市场的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并本着对教材“够用、实用、用得上”的要求,将美容营养学课程中西医美容营养学与中医美容营养学的比例从9∶1调成 6∶4,删除与美容养生关系不密切的部分损容性疾病(如湿疹、银屑病、进食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和美容外科与营养等内容。

(二)增加中医美容营养知识。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技术型人才,是中医美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医饮食美容是中医食疗的一部分,也是中医美容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医的内在调养以养生为依据,进行饮食起居七情指导。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医养生和营养知识的推广,人们更青睐于这种贴近自然而无副作用的美容手段。因此,需要增加中医美容营养的知识,包括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体质美容饮食两部分。

1.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介绍的中医基础知识多数都是与临床有关,很少将知识与美容相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后,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美容相联系,也无法根据所学对顾客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因此,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饮食美容理论基础中主要阐述了五脏、气血津液、经络与美容的关系,还包括食物的四气五味。例如在五脏中肺的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与皮毛关系密切。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使皮肤致密光泽,反之,肺主气的功能减退,可影响皮肤的致密性和弹性,出现皮肤松弛起皱,毫毛枯槁。

2.中医体质美容饮食。中医美容与西方美容最大的不同是在于中医重视体质因素在美容中的作用,强调自然美、内在的和谐与健康。体质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对于美容师进行饮食及养生个体化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质不同,产生的美容问题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人体体质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辩证的中医药食美容,以达到最佳的美容效果。在不同体质的营养这一内容中,简述体质与美容的关系,并对体质与饮食美容进行详细介绍。介绍 9 种体质特征及常见美容问题,并介绍不同体质美容原则及常用食物和食疗举例。例如气虚体质的特征为:常见疲劳乏力,语声低怯,肺脾两脏相对不足,抵抗力和消化功能比较弱。气虚体质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较多见,也可见敏感性皮肤,易出现消瘦,面色萎黄,眼睑或肢体浮肿,黄褐斑等。气虚质的药食美容:气虚质的美容原则是培补元气,健脾养颜。药物美容的代表方为四君子汤,常用药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大枣等中药。食疗举例:气虚质应多食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麦、黄豆、扁豆、红薯、牛肉、莲子、大枣、桂圆、饴糖、蜂蜜等;美容药膳可食用黄芪炖母鸡、薯蓣粥、大枣粥、山药粥、黄芪粥等。

(三)充实实训教学内容,改变实训教学方法。美容营养学的教学,应注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美容保健服务应具备的技能。由于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相差较大,学生学习后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运用到实际当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从 7:3 调整到 6:4,再将理论课实训教学化,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互促进。如将实训课安排在学校美容模拟店(校企合作共建体现真实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服务对象为教职工及学生),把常见的美容损美性疾病项目化,将每个疾病作为一个服务项目,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按项目对顾客进行体质分类和皮肤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给出个性化的美容营养建议(包括中医和西医),每组学生学期末对所有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每种体质对应的体质表现、皮肤特点、饮食营养建议等。如此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和加深,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逐步将课堂教学引入实验室教学。

总之,通过对美容营养学进行上述教学内容改革后,教学内容更符合专业培养的要求,实用性强,普遍反映良好。而实训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变,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各种所学知识整合起来,学以致用,避免了学生疏于理解需要死记硬背的苦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郭永洁.中医饮食美容[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华英,李 然.对中职中医美容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 2016(6中)

[3]粘芙蓉.不同类型人体体质的中医药食美容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08(31)

第5篇:美容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美容医学 临床教学 医学伦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观念的更新、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以及法制观念的提高,临床医学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困惑。如何既能满足医学生教学又符合对患者的伦理学要求,已成为困扰临床医学教师的一个难题。而美容医学作为临床医学教学的一部分,是要处理人们的情感、心理、社会的需要,由于经常涉及美容就医者的隐私以及其本身的心理问题,这方面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笔者从美容医学临床教学的特点分析当前美容医学临床教学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来进一步探讨其解决途径。

一、美容医学临床教学特点

1.美容医学的内涵

美容医学――它是由整形外科、颌面外科、口腔修复、五官科、皮肤科、中医科、理疗科等医学学科组合成的一个新型的、系统的、完整的学科,通过手术或非手术的医学手段,以人体形式美理论为指导,来直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新兴医学交叉学科。医学美容学是医学、美学与美容技艺三者相结合的产物,由多种临床学科与某些非临床学科相互交织而成,是一门以应用为特征的医学新学科。

2.美容医学有别于传统医学

美容医学是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之后的第四个医学的分支学科,美容医学和非美容医学总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人们的健康而服务的,但是它们健康的含义是不同的,传统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健康概念是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指躯体健康即躯体结构的完好和功能正常,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了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健康概念随之形成,医学除了继承救死护伤,防病治病的使命外,还需要将人的病态变为常态,将常态变为美态,以期从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人体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满状态”。如果说,临床医学的目的在于诊治已经发生了疾病的人,实施救死扶伤;预防医学的目的在于实施疾病的防治,维护人群的健康;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帮助病、伤被治愈后仍有功能障碍者尽可能地恢复正常,那么美容医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将病态转为常态,进而达到美态;或是帮助那些“健而不美”者克服体象障碍,从而获得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因此,美容医学不仅具有了维护生命质量意义,也有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功能。

3.美容医学与传统医学主客体不同

从医学技术性的角度看,美容技术是一种“非治疗性”手术,它不同传统的治疗外科手术。后者是除去病变组织,并进行必要的修复与再造,将病态转为常态。而美容技术则主要是将通常称之为正常状态的外形转变为更为完美的状态,即塑造人体的修复与再造。从社会心理角度看,非美容医学是满足人们低层次的心理要求――解除病痛折磨,恢复健康,从而获得安全感,而美容医学则是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美化自身,获得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满足自己的爱美心理。

目前,很多美容就医者以美容为主要目的,每个人的特点、性别、年龄、种族、国籍、信仰、婚姻状况、职业、兴趣、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手术动机及心理状态、审美观、对美容知识的了解、对治疗效果的要求以及期望值千差万别,因此,对每位美容就医者的具体情况美容外科医师都应该在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提供合理治疗方案并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

4.常涉及美容就医者的隐私

受文化及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整形美容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易于触及患者的隐私,如的整形美容手术、生殖器官的整形美容手术等,因而在整形美容外科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权利与患者隐私权的冲突显得非常突出。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交流能力,还对学生的道德水准有相当高的要求,不仅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如美容学、心理学等知识,较高的审美能力及审美品位.对美容就医者提供合理的健康教育和指导。

二、美容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

1.医学生学习的权利与求美者享有平等医疗服务的权利的冲突

美容就医者是临床教学的载体,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获得直接的、感性的认识,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以疾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已逐渐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关系,在医疗活动中求美者有享受平等医疗服务的权利,而且事实上每位美容就医者都盼望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对隐私权和治疗效果的担心,常常会将实习学生拒之门外。

2.涉及隐私的问诊及检查所带来的伦理学问题

对于医学生而言,任何一种问诊及检查都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且临床知识的掌握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往往与实践的机会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当病史或检查涉及隐私时,示教者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很难配合问诊和示教。如果在示教过程中忽视了示教者的知情权,甚至还有可能引发纠纷。这些都使得涉及隐私的问诊及检查在教学中难以完成。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医学伦理学教学

医学伦理学贯穿于医疗实践的全过程,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最现实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伦理学教学。

首先,应当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方法研究,打破传统理论讲授方法,改变国内传统的伦理学教学观念。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有医学伦理学的课程,但事实却是学生进入临床以前没有任何处理医患关系、与病人沟通的技巧。而反观国外许多医学院,医学伦理学在其整个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其中临床前期课“医生―病人”的主题就是医患关系,内容包括精通与病人沟通的技巧,讨论医患关系中的社会、伦理和心理问题。

其次,应完善教学医院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除了需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外,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美容医学带教者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不受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的驱动,并以独立、诚实、尊重的心态面对美容就医者,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医学生,通过与美容就医者的有效交流,使医学生客观认识医患关系中相互了解、相互承认、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内涵;在书写病历时,用词的准确可让医学生领会医生的伦理和法律责任;当病情变化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做一些有创诊疗操作甚至手术前,可以通过与家属及就医者的谈话让医学生了解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解决医疗纠纷时,让医学生体会医疗技术方面和非医疗技术方面各自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在讨论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时,让医学生感悟应当怎样权衡病人的权利和医生的医疗决策权利等,从而协调好美容就医者与医学生的关系,使临床教学工作得以高质量完成。

2.加强美容心理学教学

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提出,我们要树立整体医疗观,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但要掌握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处理问题时要全面分析,坚持人文社会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原则。此外,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努力做到为美容就医者提供生理、心理、环境和生活等多种层面的人性化服务。

3.加强医患沟通,正确处理新型医患关系

提高医患沟通技巧是医疗实践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医学生医疗实践中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之一。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美容就医者是医疗中的主人,倡导医患关系的共同参与型,尊重美容就医者的权利和人格,如在决定治疗之前,尤其是在使用新技术、新材料之前,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向美容就医者推荐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解释说明原因及费用,征得其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

其次,在医疗的选择上,要了解和满足美容就医者心理情感方面的需要。由于每一个美容就医者的审美观、对美容知识的了解、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差别很大,这就要求实习学生运用美容心理学知识,掌握美容就医者心理共性的同时通过深入的交流,了解每一个美容就医者的特殊求美心理,认真细致地说明各种修复方法的特点、适应症、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正确引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尊重患者的自,这样才能获得美容就医者的信任,树立对美容治疗效果的信心,使实习学生参与具体的医疗实践获得直接的、感性的认识。

4.正确应对医学美容伦理冲突

中国的美容医学工作者对美容医学的伦理学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四项原则:整体上的无伤害原则、局部微创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尊重和保密原则,这对整个美容医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坚持美容伦理学原则,使实习学生明白美容伦理学原则贯穿于医学美容的整个实践过程,并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医学美容伦理冲突,如健康与美的伦理学冲突(“三寸金莲”“束胸”“束腰”的病态美,“断骨再续增高术”等)、生命与美的伦理学冲突(“换脸术”、“脑科戒毒术”“类克隆人”等)。

5.利用先进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医学院校学生逐年增多,而随着病人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增高和维权意识增强,可用于示教病例却逐渐减少,在此情况下,可以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医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模拟系统反复进行各种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综合临床思维的培养。

总之,随着对生命认识的不断深入,美容医疗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必将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从事临床美容医疗和教学的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米清.将现代医学模式导入临床教学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2,22(5):44.

[2]杨英.医学美容的心理学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1994,(6):111-112.

[3]何伦,彭庆星.美容与健康:历史、现状和展望[J].医学与哲学,1994,(10):48-49.

[4]张涤生.美容外科呼唤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16(1):5-6.

[5]何伦.美容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5.

[6]孙慕义.医学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孙振栋.论医院见习教学中患者隐私权之保护――兼谈我国隐私立法权[J].法学,2001,(2):77.

[8]吴继聪,艾星文,彭庆星.美容医学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6(3):3.

[9]孙福川,尹梅.医学伦理素质教育与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3,(12): 49-51.

第6篇:美容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医疗美容技术;岗位;能力培养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从事医学美容、生活美容和美容卫生保健的应用型、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顺应美容医学临床发展与市场的需求,教育部教高[2004]3号文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通知,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列入其中,专业代码为630408。笔者从事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教学十余年,就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谈点认识。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现状

(一)专业人才不能归属到卫生技术人员的行列

在2006年卫生部下达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不允许报考临床助理医师,使得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虽归属于普通高等院校医学类的招生专业,但毕业生却不能就职于医疗机构,不能归属到卫生技术人员的行列。

(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大

美容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我国从业人数虽然较多,但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即经过了系统学习,具备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数较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美容从业人员医疗卫生知识欠缺,接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如70%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20%是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具有大专文化水平的不到6%。面对随着日益壮大的美容市场,及日新月异的美容技术,行业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显得极为迫切。我院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100%,供不应求,这表明美容市场的人才需求旺盛。故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虽不能就职于医疗机构,但仍然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一)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特点和实施范围,认真研究了我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一定的医学和医学美容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医疗美容技能、美容皮肤治疗技能、中医美容技能,医疗美容咨询与设计等核心能力的,能胜任医疗美容技术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特别强调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对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分析,制定出该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有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美容药物学、中医美容技术、医疗美容实用技术、美容皮肤治疗技术、美容外科学概论、美容咨询与沟通,常用护理技术,美容化妆品,经络美容学,美容营养学,服务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等。在教学中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分析该专业培养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适时修订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建设,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

(三)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

1.突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

在理论教学中,始终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遵循基础知识“必需”与“够用”的原则,重点传授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强课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和音频的教学使教学形象生动,丰富课堂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其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探究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美容医学临床咨询与交流沟通的能力。

2.注重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家专业设置的要求,这几年不断完善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建成多媒体示教室、医疗美容技术实验室、美容化妆实验室、物理美容实验室、中医美容实验室等,满足学生在校内得到必要的技能锻炼。

实践教学大纲对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重视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使实验教学大纲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切实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能反映行业发展。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将教与学建立在做上,三者紧密结合。教师边讲授,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学生在操作时,教师则边巡视检查,边指导,使学生在不断纠错中,主动地去探寻,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3.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践行“以能力为核心”教育理念的重要措施。学生在实习期间顶岗实训,工学结合,毕业后即可上岗工作,形成集教学、实训、实习和就业于一体的专业教育模式。按照实训的基本要求,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为40周,实习单位有全国各地的三甲级医院及主要分布与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发达地区的大型的美容行业,并与他们建立起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满足了学生的实习和实训要求。

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及顶岗实习,加强对学生技能性和实践性的培养,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的需求,“订单式”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四)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

第7篇:美容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美容方剂历史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同样,也是美容研究的渊源考察文物。可以看到我们先人在二千年前就已经能研制简单美容制剂。浩翰的古籍里,有关美容的论述丰富深刻,其实用方笺也屡见不鲜。自战国至清末的医籍、医著中,就有增白悦颜、祛斑莹面、毛发美饰、酒渣粉刺、灭斑除疣、除臭散香6大类1233首美容方剂,269味中草药。当然,这些多数是为当时朝廷贵族服务的。本文对古籍中的美容方药归纳如下。

1远古至先秦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起源时期。甲骨文已记有“疥”、“秓”、“癣”、“疣”等损美性疾病[1]。殷纣王时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使用的化妆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妆”的美容效果[2]。战国时的《山海经》146种药物中,有12种与美容有关[1]。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战国至秦时期的医药方剂书《五十二病方》的内容十分丰富,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剂6个[3]。《养生方》中有3个长寿方,还有“令人面泽”和“去毛”、“黑发”的专方。

2秦汉三国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萌芽时期。《黄帝内经》虽为中医理论巨著,也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有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4]。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00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使人“头不白”的美容药物(上经54种,中经27种,下经19种),并提到了美容药品的独特剂型——面脂。

另外,汉代2位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创立的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疗燥热所致的皮肤粗糙,猪肤汤润肤悦颜去皱等方法,至今仍为后人所沿用[4];《华佗神医秘传》载美容外用复方10首,《华佗神方》有美容保健、治疗的内服、外用方共56首[5]。

3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的形成时期,亦是中医美容方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3.1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的葛洪《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2本书,前者是一本哲学名著,后者是一本医学名著[6]。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外篇》50卷中,而《肘后备急方》以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早、之多、之专,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其中记载的美容方有66条,应用于美容的药物有95种[7]。南北朝时齐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所载730种药物中[8],有保健美容中药70余种,而且对《本经》有所发挥,如藁本,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可作沐药面脂”,这些都被后世广为应用。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也收载了一些美容方剂,共50首左右。

3.2隋唐时期

初唐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称《千金方》各30卷,其中较集中论述中医美容内容的章节有《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七窍病下,列方81首;《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列方56首;《千金翼方》卷五·妇人一·妇人面药第五,列1论,39方;《千金翼方》卷一·药录篡要·悦人面第六十三,列药9味,其余大量内容则散在各卷之中。其弟子孟诜撰《食疗本草》,载食药260味[9],其中有许多美容食物,如“荔枝,微温……健气与颜色”,“萝卜,性冷……服之令人白净肌细”,丰富了食膳美容的内容。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其中三十二卷专论美容,有面部美容方97首,美眉发方87首,澡豆方9首,口脂方3首,美手方3首,香体熏衣方10首,另有其他美容制剂方法11首[10]。凡其他各卷方药主治和用法与美容相关,并确有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药有34首。其中美发方9首,香体方4首,美手方7首,去除面斑方11首,保健方3首。凡原文中指明对头面损容性相关疾病具有美容治疗作用,如治疗白癜风方14首,香口方9首,香体除臭方43首,除疣方19首,除瘢痕方17首。依此思路,共得美容方药两类356方,294种药物。总之,两晋至唐间,中医美容可谓承上启下全面发展,不仅初步体系形成,也为宋元时期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宋金元明清时期

此期是传统中医美容方剂学的拓展时期。此期的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涉及到了美容问题,清代宫廷美容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4.1两宋时期

在遗留至今的宋代出版了几部大型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均收载有很多美容方剂。《太平圣惠方》第四十卷以美容方为主,共列方187首;第四十一卷为须发专方,共列“治法白令黑方”、“治眉发须不生诸方”等120首;此外,在其他卷中,还有治羸瘦、白癜风、针眼、目不明、牙齿黄黑、牙齿脱落、揩齿令白净、口臭、唇疮、热疮、(各种)癣、漆疮、手足皴裂等损美疾病诸方440余首,以及各种补益驻颜方240余首[3]。全书共有美容方剂980余首。《圣济总录》中,仅面体、髭发两门,就有处方100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诸虚门”及其它各门中,也散在收载了许多具有增白驻颜、乌发固齿、延年润肤作用的美容方剂[4]。此外,《使辽录》中,还记载了以中药“瓜蒌”调敷于面部的“佛妆”配方,与现代所称之“倒模”美容术是类同的。除此之外,《苏沈良方》、《洪氏集验方》、《济生方》、《类证普济本事方》、《鸡峰普济方》、《是斋百一选方》、《魏氏家藏方》等等,都载有美容方或法[3]。4.2金元时期

元初许国祯撰《御药院方》,汇集了金元以前大量宫廷美容用方,如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等,该书还列出多种牙药,如白牙珍珠散、麝香散等,共计180余首,丰富了美容范畴。

4.3明清时期

至明代,出现了医药学巨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以说是对美容中药的一次大总结,其记载的美容中药近300种,功效涉及增白、护肤、祛皱、消斑、去雀斑、乌发、香体、洁齿、悦颜等方面。其方法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将中医美容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明初朱?等编的《普济方》,美容方收载规模空前,按头面2大门分21类,列方747首,是集前代之大成者。明胡文焕校刊的《寿养丛书》,收有《香奁润色》一卷,这是专为妇女美饰而写的一本方书,辑录了大量美容方,美发、白面、玉容、驻颜、白牙、润唇、美手、香身等各种美饰用化妆品方应有尽有。明著名的外科专著《外科正宗》中,也记载了许多美容诊治方法,如治疗雀斑内服下容散,外敷玉肌散,面部黑子(痣)用“灰米膏”治疗等。清代美容方剂主要汇萃于清宫档案之中。中国中医研究院清宫医案研究室1981年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就收录不少。如长发香发方、令发不落方、洗头沐浴方等都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5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美容学萌芽于秦汉,形成于隋唐,丰富发展于宋明。中医美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美容方剂也是内容浩博的。今天,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需要有效的治疗,而且对影响人体外在美的因素也需要医学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深入研究、发掘祖国医学宝库中有关美容的瑰宝,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任旭.中国中医美容学发展源流[J].亚太传统医药,2005,(1):87-91.

[2]王明辉,王风雷.中医古代有关美容养颜的认识[J].中国中医药,2005,3(3):58-59.

[3]高学敏,党毅.中医美容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4]林俊华.临床中医美容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7.

[5]黄霏莉.医学美容学的重要分支——中医美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12(1):200-205.

[6]王红松.《千金方》对中医美容的贡献[J].中国美容医学,2005,8(8):954-955.

[7]梅全喜,吴惠妃.试论《肘后备急方》在医药学上的贡献[J].中医药学刊,2005,7(23):1194-1198.

[8]王雅丽.略论晋唐之医学美容[J].吉林中医药,2005,25(4):1-2.

第8篇:美容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美比较;经验借鉴;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R05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1-0150-04

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教育,还应该重视它的人文社会性和服务性。西方国家很早就很重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主要指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医生能将医德与医术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对患者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自20 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20 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医学院校陆续开展起来。但是,与美国先进的人文医学教育相比,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则显得比较落后。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缓解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中美两国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

1.1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己经积累了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基础。首先,报考美国医学院的考生,一般已经在理工科大学学习了3~4 年,获得相应的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再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学习四年医学,授予 MD学位[1]。这样的学习背景保证了美国的医学生具备较好的以人文素养为主的综合素质。其次,美国医学生具有较高起点的人文素质也与其入学考试方式有关。比如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不是只关注医学院校入学考试成绩,尤其关注学生在学士学位阶段的综合成绩、个人表现以及教授推荐。入学面试主要考察学生学医的动机、责任心和献身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行为和方式等内容,从而可以使主考官了解到申请者对医学的热爱程度、献身精神、学医动机、对他人的关心程度和在群体活动中的能力、忍耐力、自信心等。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录取的医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

与美国相比,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较为薄弱。首先,我国在校医学生是通过高考入学直接学医的,没有专门的医学院校入学考试及面试。这些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人文底蕴不足。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更多的只停留在口号上。其次,导致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我国学医的学生均是高中时的理科生。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导致理科学生不学习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导致理科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再次,我国普遍实行的是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大学一入学就学习医学知识,相比美国通行的4+4年制的医学教育模式,中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时数明显偏少。

1.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美国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表现为纵向的序贯性,大部分人文课程开设于临床前期,临床教学后期也有少部分,人文教育延续到医学教学的全过程中。美国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也较高,达20%~25%[2],课程内容特别注重将社会发展紧密融入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断推陈出新,理论与现实密切联系是美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如将现行的医学热点问题中的精准医学、医患关系、生殖伦理问题等内容纳入人文教学中,进行讨论学习。另外,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美国高校医德教育非常强调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3]。

美国医学人文课程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很强,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去分析论每门课程的论题。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开设的公共卫生基础课,主要由伦理学、流行病学与卫生保健课程三部分组成,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流行病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患者健康方面和卫生保健系统改革的兴趣[4]。课堂上采用课前阅读资料、自拟讲座、互动小组发言、反思写作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授的教学也是根据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渗透、融汇在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哈佛大学医学院在医学四年都开设“医生-病人关系”的人文课程[5]。一年级主要学习讨论医患关系的社会、伦理和心理的基本知识;二年级主要学习医患沟通的技巧;三、四年级则由医生结合临床实践与学生就此问题再做更深层次的研讨。

而我国医学生的人文课程学时比例偏少,据统计,大部分中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为总课时的8.85%,教学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课”内容为主要内容,大部分学校在前一年半开设[6]。人文社科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政治、哲学类;社会、经济类;历史、文化类。教材和教学大纲全国统一,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考虑单门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少有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医学院校自主设置医学人文必修课的自主性较小。在后两年的临床实习教学阶段基本没有医学人文必修课[7],对于医学生的实用性不强,忽略了医德医风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特点的长期性,不利于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能导致医学人文课程仅停留在理论上,缺少与医学实践的融合。

1.3教学手段

美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除了常规的课堂讲授外,尤其注重讨论式教学,还要求学生做专题讲座、写论文甚至参与教学等。美国的人文教育中也大量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形式,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堂上和老师一块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教师在这里成为导学者。在此过程中,通过广泛地收集、整理及分析相关资料,提高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仍采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讲授授课方式,教师主要为承担“两课”教育的教师。教学的手段也主要以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上课记笔记为主,存在“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很少的老师采用以社会医学为主要内容的讨论式教学,不重视学生上课的人文关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提高不快,而实践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σ窖生关怀人文品性的躬尝践履[8]。

1.4 师资条件

每门课均由 3~7名教师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学,一部分教师既是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又是医学专家。如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的任课教师中,50%为内科医师,22%为精神科医师,19.5%为儿科医师,2.4%为外科医师[9]。

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而忽视对医学人文学科师资的培养,导致医学人文方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他们的专业背景主要为“两课”教育。同时,我国医学院校缺乏跨学科领域的教师,医学专业教师往往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忽视医学生沟通能力、思辨能力、道德品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人文社会科学的老师的医学知识相对缺乏,讲授课时不能很好得将医学知识融入到社科教学中,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这样就导致专业课老师在医学专业讲授时缺乏人文教育;人文课程教学时,又不能很好的运用医学案例,两边的老师不能将医学知识与人文内容融会贯通,学生感觉学习人文课程不能“学以致用”,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

1.5课程评估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撰写心得论文、个人讲座、小组讨论成绩、参与教学研究考核等是他们的主要考核方式。采用口试、定性评价、开卷考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更加能够反映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与监督作用。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通过精心组织的“两课”教学及适当人文选修课的开设,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医学人文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考核还是主要以期末笔试的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很难有效的评价人文教育的效果,也难以为以后改进教学方法积累经验。

2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重新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在宣传上强调要更加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但事实上却常被边缘化。我国众多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些滞后,仍然采用较为落后的医学人文教育的管理和考核方式,严重地制约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5+3”模式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强调更加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医学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更新观念,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内化于心,大力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科学精神教育追求的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其终极目标是求真求实。而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志在超威”,目的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终极关怀,追求的是唯善唯美。医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内在统一体,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才能真正体现出高尚的医德修养。

2.2 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达到人文与医学实践的有效融合

2.2.1 建立人文课程比重加大的系统连贯性医学教育体系 由于高中理科生的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在大学时期更需要加强对人文课程的教育。各医学院校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人文课程学习贯穿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适当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人文、社会与医学,要充分考虑医德教育,开设一些既能掌握人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将医学热点问题融入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中,从而达到课程少,但涉及面广、又与医学专业水融的目的。如设置中西医学史、近代医学的哲学基础、医学人类学、医患沟通概论、医疗社会学等[10]。这些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任选课程和限选课程来供学生选择。

2.2.2 建立实践性教育为特点的人文医学课程培养体系 医学人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除了专业学习外,开放型的人文社会实践基地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拓宽视野、接触并体验社会。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已经在医学职业素养训练方面开发了很多优秀成熟的项目[11],如一二年级医学生到医院进行早期预见习,到社区福利院进行义工活动等,多数为通过学生向缺医的多元文化社区提供医学人文服务,使学生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值得国内学习借鉴。

重视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学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了解不多,缺乏沟通方法, 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有研究认为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重塑良好的医患关系[12]。这个阶段的人文教育更能增加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开始真正的与患者接触, 切身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实习培训基地应该营造良好的医风环境去熏陶学生。实习医院应选派医术好、医德好、服务佳的医师承担带教任务, 教师以“身教”影响学生。

2.3 培养一批适应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师资队伍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知识双管齐下。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选拔德艺双馨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并定期参加人文课程的培训,鼓励参加医学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会议。医学院校应积极引进和培养同时兼备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背景的教师,增加人文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联系。

医学院校要制定相应政策开展人文课程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如专业课老师听伦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课程,人文教师听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这样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达到交流授课技巧的目的,从而达到人文与医学教育的和谐交融,形成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2.4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

人文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应该多采取启发式、发现式、情境教学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学生的人文精神、个人道德素质和职业态度的培养要贯穿于t学教育的全部课程中,加大后期实践教学的人文教育。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换位思考,促进医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反思其所从事的职业的人文性,培养他们的“仁术”与“仁德”。临床实践更能够让医学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生命化的思维方式[13],从生命的视域出发理解和关爱患者。

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网络载体形式开展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建立专门的医学特色的校园网络平台,内容包括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内容。在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学与人文学知识竞赛。经常就社会热点的医患关系、伦理问题等开展在线讨论,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在线播放一些医学人文方面的视频。另外,近几年“慕课”在人文社会课程教学中开始使用[14],可以将“慕课”教学手段引入医学人文教育中。采取多种数字媒体形式,来适应网络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

2.5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应研究建立现实可行并能够量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方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考核制、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考核制、人文竞赛认证书制等。在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评估上适当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评估,如解剖实验课程中对标本的尊重、动物实验课程中对动物的关爱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临床实习期间考核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对病人的关怀程度等。同时也要改革对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考核,老师要在医学教育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对病人的关怀与沟通技巧。

2.6 营造浓厚的医学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长时间的影响学生,对医学生的文化熏陶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的文化本身就改变了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15]。在校园建筑上、宣传上都要考虑医学人文教育的特色。如建立医学名人广场、医学文化长廊等,宣传栏里多宣传医学人文的内容。校园电视台、广播台都播放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全方位培养医学生的大环境。

3 结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应该实现医学人性化和生命化。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我们医学教育的弊端和不足,从而改变之,适应目前正在进行的“5+3”临床教学改革。通过转变观念、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强化师资力量、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阶段、加强临床实践中的人文教育、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化手段和重视医学院校校园医学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将医学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出真正具有仁心仁术医德高尚的优秀医生。

[参考文献]

[1] 李筠萍. 中美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2011,(2):8-10.

[2] 李治中,张桥.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52-53.

[3] 袁力,张敬军. 中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128-129.

[4] 王雁菊,刘春雨,曲必成,等. 中美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74-75.

[5] 曾贞. 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我国医学类院校的影响[J]. 医学信息学,2010,23(6):1561-1562.

[6] 张俊. 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医学与哲学,2011,32(8):64-66.

[7] 刘万路,赵世鸿. 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5):105-107.

[8] 时统君. 悖离与重建:走向意义关怀的医学人文教育[J]. 医学与哲学,2015,36(2A):16-19.

[9] 肖琳,鲁晓擘,张跃新. 英国医学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发[J]. 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44,673.

[10] 赵书峰,滕志香,景学安,等.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130-132.

[11] 吴雪松,张雪,王,等. 追寻医学人文教育的生命力-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人文课程改革与实践[J]. 医学与哲学, 2015,36(6A):12-15.

[12] 方木水,肖凤,刘丹,等.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J]. 医学与哲学,2014,35(3A):74-76.

[13] 操奇. 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科学的生命思维方式[J].医学与哲学,2015,36(4A):4-7.

[14] 史晓普,崔文香,程丽楠,崔香淑. “ 慕课”(MOOC)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3):424-426.

第9篇:美容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德教育 国际比较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医德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以及时下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充分暴露了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欠缺。在此情形下,对国际上其他国家先进的医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于我国医德教育而言大有裨益。英、德、美的医德教育内容全面,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尤为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日本的医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严禁、多样化,并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借鉴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医德教育模式,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对现有医德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合理调适是必然选择。

国外医德教育的特点

医德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为医学教育单位在遵循医疗职业道德要求及原则的前提下,对医学院学生及医疗从业者展开的目的性比较明显的、以提高其医德素质的教育活动。①培养职业道德、提高医德素质是进行医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医学院学生而言,主要通过教育途径来实现,辅以实践中的锻炼修养;对于医疗从业者而言,主要途径虽然也是教育,但是实践锻炼更为重要。探究国际上具有代表性国家的医德教育特点,对于我国医德教育多有助益。

以人文为基础的医德教育。国外医德教育注重医学生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医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情感的培养。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并要求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增设人文学课程甚至要求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②美国医学院学会设立了医学人文教育奖,奖励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以及在提供其他服务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医生和工作人员。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1993年国际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强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同样作为毕业生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③。英国注重人文教育体现在通过大量阅读领会精神与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大量的资料分发给学生,并且通过有针对性布置课外阅读强化认知。日本的医学院前两年主要用于学习基础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以医学概论涵盖医学人文课程,并在第五学年续开医学概论,了解医疗与伦理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关系。④医德与技能是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并无孰重孰轻之分。西方的医德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实用性,典型的特点是“轻理论,重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与实践相联系的思想,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医疗实践整合为一体。教育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并非单一进行专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教育,将两者割裂也同样不能达到培养健全人才的目标。国外医德教育发达的国家是将两者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不失偏颇。以人文为基础的医德教育是培养医学生和合格医疗从业人员的根本,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社会矛盾的必要条件。

贯穿始终的医德教育。欧美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在校学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以及在医疗机构工作实践阶段。医德教育贯穿这三个阶段,确保了从医人员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规范化。

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接受过本科教育,所选拔的学生要求修过生物科学和医学基础的相关课程,对于从事医学专业的学科和工作性质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并且在医学院入学时竞争较为激烈,95%的医学院校把面试作为学生入学的必要考核方式和录取依据,面试内容中注重学医的动机、人际交往、责任心和献身精神。入学后除注重哲学和伦理课程的学习,还开设了从业后面临的重点问题。如哈佛大学医学院持续开设4学年的医患关系课程,并配有医德教研室进行医德课程相关的研究工作。医学院校许多学生参与社区或医院的义工活动,教学医院伦理学教师通过查房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道德问题。在毕业教育,住院医师通过医学专业委员会(ABMS)的考试,先后获得从业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资格, 通过完成继续教育, 维持终生的医师生涯。⑤完成毕业教育后继续接受包括相关职业到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

英国医学教育包括在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两个部分。以医学院校教育为起点,毕业后教育为重点,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英国医学院校将医学伦理学课程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职业责任感。⑥此外还通过“医德教育社区”、“道德聊天室”对在校生和医务人员遇到的医疗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注重医德教育不仅是在校学习期间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真正完成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更为重要。医德教育是一个贯穿于学业和职业的始终过程。

多学科交叉的医德教育。西方国家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部过程,除常规医德教育课程,还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载体和渗透作用。多学科交叉教学主要体现在医学专业课程中穿插伦理的相关问题。将医德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无形中拓展了医德教育的途径,同时将医疗技能与医德教育在教学中相互渗透和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或跨学科教学是国外医学教育的典型特点,其效果远超过单纯的医德伦理教育或专业学习,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英国的医学系会聘请法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的专家、教授讲座。学科间交流是知识的融会和补充,提高施教者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在医学生学习的4学年内,共穿插了50学时的道德教育课程。日本的医德教育不是通过独立部门负责,而是由多学科合作实现,并通过培养专业的医德教师调适医学伦理、宗教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

国外医德教育模式

国外医德教育广泛采用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两种模式。英美两国在医德教育主要采用此两种模式。校内学习课程的设置的体系完善,增扩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校外实践的方式多样化,并实时解决实践中存在困惑学生的道德问题。

校内学习模式。国外医德教育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国的部分院校在对课程体系修订后,增加了社区实践、医学伦理、卫生经济、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并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医学专业教育的始终。法国的医学教育法规定,医学院讲授的课程必须包括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伦理学、流行病学以及外国语。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有严格的程序,如包括法律、伦理、宗教等相关人员参与讨论,使得教学内容的设置更趋于合理。校内医德教育在授课的内容和授课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其一,表现在不拘泥于教材,且与实践紧密结合;其二,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如通过讲座、讨论和研讨会等方式进行。

校外实践模式。英国的校外实践模式主要采用见习、实习的方式,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见习、实习的医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并通过设立专门的医德辅导机构来引导学生。⑦注重在临床实践中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医德教育社区”、“道德聊天室”等载体,对实践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增加医生或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借助于载体的互动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对于实践中的问题相互交流感想和意见,校内外人员探讨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更好结合,更能有效提高道德素养。美国在校外实践上,通过学生参加社区和医院的义工及伦理教师查房等方式解决实践中道德问题。学生参加社区和医院的义工可以直接接触病人和需要帮助的群体,增加道德在实践中的认知,伦理教师查房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就实际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国外医德监督、评价体系

国内外对于医生医德素质都有明确的要求。医务人员能否在实践操作中践行相关文件或要求,与从医人员自身素质和监管体系的完善有关。欧美国家医德监督主要依靠制度保障。社会不允许医疗机构的自我宣传、药效宣传、药品推荐。美国政府在2009年曾对医生夸大药品使用范围和药品公司的非法营销开出巨额罚单,通过惩罚警示医务人员和药品生产厂商。在医疗过程中采取类比的程序化模式,类似病例的比较在相差不大的范围内,如果出现增加没有必要的检查项目、大处方等过度医疗的情况,医保部门会拒绝支付医疗费用,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情节严重的会因此失业。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对医德监管的有力保障,当依靠医务人员的自律难以起到效果,制度上的完善是最为有效的监管方式。

美国的医德教育具有鲜明的广泛性,把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起来,为此,他们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也多样化,就评价方式而言,除了学生自评、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外,很重要的一项是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⑧犹他大学将医德演讲作为医学伦理的一项重要测试指标,并与学分相联系。此外,美国的医学生入学考试、毕业、毕业后从业和执业医师资格的取得并不唯分数是从,道德素质的评价也是重要的内容。

国外医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强化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比重。与国外医德教育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重不足。医德教育课程过多依赖于非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如目前的“两课”课程。简言之,目前我国医学院关于医德教育内容主要依赖于“两课”课程。虽然我们坚持马列主义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和熏陶,但不能忽视当今时代下“两课”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更为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道主义的熏陶需要整个人文教育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哲学、心理学、历史以及其他人文学科对学生医德素质提高的重要影响。一个合格医务人员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其次才是高超的医疗技能,两者不存在偏倚。因此,我国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加强在校学习期间人文课程教育的比重。

贯穿始终的医德教育期限。欧美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主要经历3个阶段,即在校学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以及在医疗机构工作实践阶段。国外的医德教育有始无终。对于从医者而言,医德的锻炼与修养贯穿职业生涯始终。在校学习阶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多样化,对于医德教育并没有最终的期限。相比之下,国内只注重在校学习期间的医德教育,而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几乎沦为“真空”或“形式主义”。因此,完善必要的在校医德教育内容,填补职业阶段的医德教育成为培养职业道德、提高医德素质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内应将医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加强在校、从业阶段的医德教育的衔接,并把医德教育和医德素养作为衡量具备医师资格的标准。

多学科交叉的医德教育。多学科交叉的医德教育是国外医德教育的突出特点,而国内医学专业教育不仅在缺乏文科课程的融入,更缺少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德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课程设置套用苏联的教育模式,文理分工明确,这在强化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当医学教育在医德教育方面显得无力时,医学课程设置的缺陷就凸显出来,即专业课程缺少对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提升。如果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打破原有文理分工课程设置的局面,增加哲学、心理学、法学等人文基础学科,那么对于受教育者―医学生而言,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多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必然能够有利于医德素养的提高。由此可见,进行多样化的的课程设置,多学科交叉的医德教育是提升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

强化校外实践。欧美国家医德教育主要采用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两种模式。国内医学院校医德教育采用单一校内学习模式,缺少实践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重要环节。国外医德教育“轻理论,重实践”,而国内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国外采用讨论、讲座或借助于网络载体讨论等方式进行医德教育,而国内医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单一的理论灌输,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国内医学院校学生实践主要是在毕业前1~2年进行,侧重点主要是医疗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缺乏医德方面的教育。鉴于此,国内医德教育应强化应加强在实践中进行医德教育。除了在医院等部门进行教学实践之外,还可以拓宽实践教育的渠道。例如,医学院学生参与社区义诊等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医者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医德监督和评价体系。国外对于医德的监督主要依靠比较完备的制度。在我国则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特别是近些年网络媒体在医德监督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舆论在充分暴漏医疗或医德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负面的作用。情况未明的社会舆论将会导致社会对医生职业的误解。这反映了我国医德监督在法律和制度上的缺陷。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医德监督和评价系统是非常紧迫的事情。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程序,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作用,能够使医德监督臻于完善。在评价体系上应打破唯分数是从和走形式的传统弊端,建立起社会、家长、学生自评及互评的评价体系,将医德表现和考核纳入奖学金、毕业、就业和评职相关事项中,更有益于医德素养的培养。

(作者为赤峰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教学医院医德教育与医德建设问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JSY14275)

【注释】

①孙慕义:《医学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②滕黎:“英美两国医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第15期,第2381~2383页。

③王星明,王艳华:“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年第2期,第30~31页。

④熊亮,季春元,黄振元:“国外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26期。

⑤张威,谢长勇,潘晨:“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与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1期。

⑥⑦王昕,黄蕾蕾:“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教育科学》,2014年第1期,第 84~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