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精选(九篇)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

第1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关键词]双基四实 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 中国税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88-03

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强调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基本保证,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为此,笔者通过多年高职教育的浸染体验和亲身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究,在吸收他人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首创了“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上强调“实”字当头,以“实例”为始、“实务”为重、“实用”为主、“实效”为本,实现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

一、“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基本原理

“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的基本原理(见图1)是通过选取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实例(并不仅仅穿插几个案例),通过“实例、实务、实用、实效”的牵引,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路径,将实例所要揭示的内容于适时融入的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中层层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然后再通过实务和习题加以验证和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双基四实”牵引教学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统一整体,整个过程呈逻辑性递进式地周而复始。

(一)实例牵引——激活问题

实例牵引就是以实例导入来激活教学内容。教学中的实例应紧扣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并具有真实性、新颖性和吸引力。实例牵引包括收集实例、提炼实例、设计教案三个环节。

(二)实务牵引——阐释基础

实务牵引是指以实务来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实务牵引主要强调“三多”,即授课教师对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精确细致的“多讲”,教学中进行多种方式提问的“多问”,强求学生参与到基础知识融通到实例中的“多思”。

(三)实用牵引——培养技能

实用牵引是指结合实例和实务,体现互动性,着重基本技能的培养,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突出教学的实用性,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

(四)实效牵引——检验总结

实效牵引是指通过总结,检验教学效果如何。总结分三个层次,即授课教师对阶段性授课内容和对实例教学情况得失进行总结;同行(教学团队)通过研讨、公开课、互相听课等方式对一段时期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由学生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总结。通过总结,完善“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1]

二、“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适用于《中国税制》的教学

《中国税制》是一门系统反映税收政策、制度和管理内容的课程,由税收基本理论和现行税制两部分组成,是一门兼有专业性、实践性、技术性、时效性于一体的多重复合型财经类课程。[2]而运用“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来教授《中国税制》这门课程,正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通过双向交流机制的构建,体现了教学相长,变“赶鸭子上架驱动式”的教学方式为“牵着牛鼻子牵引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通过“四实”的牵引,自我思考、互相讨论和交流,强化以实例说税,以实务强化实践操作性,逐渐将实用与实效落到实处,全方位地掌握我国现行税制及其基本原理。

三、基于“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下的《中国税制》第一讲教学范例

第一步:拟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习惯,并应用“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对《中国税制》第一讲(2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总体实施方案(见表1)的安排和缜密的教学设计(见图2)。

表1 《中国税制》第一讲教学的总体安排

教学设计:

图2 基于“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下的教学设计

第二步:基于“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下的具体教学示例

1.实例牵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般,针对开篇之说,主要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识逐渐向课程教学牵引,然后,再重点地进行专业术语的解释,最后对疑难点和易混点进行分析、澄清。

师:何为“税”?如何看待“税”?平时了解到哪些“税”?等等(不要求学生准确作答,学生可凭自己的直觉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多少就回答多少)。

学生:税就是钱,就是交钱给国家;知道的税有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给出五花八门的回答)……税务局是收税的;我们学生不用交税,只有那些经商的老板们才用交税……

对这些回答,教师暂不置可否,不予评价,并鼓励学生多说,对学生的认识多加肯定。然后对学生的认识总结出两点:一是学生对税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认识;二是说明税与我们密切相关,比如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离不开税收,就老百姓而言,我们的吃(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穿(增值税、消费税)、住(房产税、契税、印花税)、用(增值税、营业税)、行(车辆购置税、车船税)都有税收的影子。可以说,税收已经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师:从另一层面也说明学习税是“有用的”。因此,同学们要有税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本学期的税收知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法制经济也将得到完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习相关税制就有了深远的意义。

下面再看两个实例,牵引学生对“税”的学习兴趣。

实例1:从造字角度看如何直观解释“税”?

教师启发学生“税”是由“禾”和“兑”组成,“禾”和“兑”分别代表什么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禾”代表禾苗,“兑”表示兑换。然后进一步追问学生禾苗要兑换什么?为什么要去兑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进一步补充或解释。

师:“禾”代表禾苗,代表农民种的庄稼,农民将粮食(因为我国古代是以农业为主,以上交的粮食作为农业税)交给国家,这样就可兑换出“和平的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安宁的生活等”。

实例2:现在还有很多词语都与古代的财税历史文化有关(举例:“敲竹杠”——在中国古代,为了不使盐税流失,国家对盐实行专卖。但有些人动歪脑筋,把竹杠节头打通,把盐藏在里面,偷偷摸摸贩卖私盐。当时国家缉私人员就先拿木棍敲一敲竹杠,听听是实心还是空心,这就是“敲竹杠”的来历)。

教师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将我国近年(期)的有关税收情况给学生浏览一下,并进行简单分析,让学生明白,学习《中国税制》不仅是要学习税收的计缴与征管,还需要会应用分析。

实例3:我国税收收入情况及2012年税收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分析(资料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网站),这部分内容可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

2.实务牵引,详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融合于实用牵引和实效牵引之中

师:通过上面的实例牵引后,进入实务牵引阶段,进行本节课知识点的介绍,本节内容偏向于概念的阐释和辨析,重点要解决税收、税法、税制三个基本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下面是授课内容提要。

一、税收(通过开篇实例牵引,学生对税收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可给出税收的含义,然后解释)

(一)税收的含义理解

税收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征收货币或者实物的一种特定分配。(含义的表述不是唯一的)

含义理解(依据上述概念填出关键词,并设置5个实务问题)

实务问题1:税收的职能怎么理解?税收与国家有着怎样的关系?

1.税收是以(国家)存在为前提的,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解释税收与国家的关系,即国家的产生就需要税收的产生,将来国家消亡了,税收也就跟着消亡,税收与国家相伴而生;税收具有财政职能、经济职能及监督经济活动职能,这也解释了“国家为什么需要税收”的问题,也是对“税”字兑换的进一步理解)

实务问题2:国家凭什么收税?

2.国家征税的依据是( )。(政治权力是唯一依据)

实务问题3:纳税人纳税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3.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的分配对象是( )。(财政收入通常有税、费、利、(债);(v+m)构成分配对象)

实务问题4:税收征收涉及两方,这两方是何种关系?

4.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定的( )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实务问题5:税收的特征是什么?

5.税收的形式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如金融、国债、规费等经济术语的本质所在,只要具备这三个特征,就一定是税收,这三个特征中有一个不满足,都不能称之为“税收”)

强制性——凭借政治权力;无偿性——不支付任何报酬;固定性——预先规定的标准。

(二)税收的产生

1.税收的产生条件

经济条件:剩余价值产生;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

2.我国税收产生的过程(参看教材)

二、税法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税制

税收制度的简称,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办法的总称。税制既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税收工作的规程,又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定准则。狭义上指各种税法法律、税收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广义上包括税收法律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税务机构和人员制度,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工作制度。

(一)联系

税收与税法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如何体现二者间的紧密联系?采用对对联的方式来描述,提供上联:有税必有法,如何对出下联呢?启发:“有”对“无”,“税”对“法”无法不成税)

(二)区别

1.表现方式不同: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则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2.体现关系不同:税法体现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税收体现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

3.所属范畴不同:税法是法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税收是经济活动,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五、税收法律关系

(一)含义:税收法律关系是指税收法律制度所确认和调整的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税收法律关系体现为各级征税与纳税人的利益分配关系。

(二)构成:主体——客体——内容

1.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分为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2.客体:主体双方共同指向的标的,客体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征税对象。

3.内容: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征税方权利: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违章处罚。如代位权、税款追征权等。

征税方义务:宣传税法、辅导税法、纳税咨询辅导、出示税务检查证等。

纳税方权利:保密权、延期缴纳税款请求权、延期申报请求权、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权等。

纳税方义务:办理税务登记的义务、缴纳税款的义务、接受税务检查的义务、接受违章处理的义务等。

六、小结

本次课是《中国税制》课程的开篇之说,帮助学生对《中国税制》课建立一个全面、初步的认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整个课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主要阐释了税收、税法、税制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认识到税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学生们应树立法制的意识和观念,遵纪守法,有了收入就要及时缴税,绝不偷税漏税,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 参 考 文 献 ]

第2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中学,占地总面积49750平方米,建筑面积6904平方米。有食堂594.28平方米,宿舍1129.28平方米,水冲厕所197.53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3620.03平方米。学校集小学、初中于一体。学校设领导班子校长、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总务主任、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各1人,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凝聚力强。有教职工48名,其中专任教师38名;9个教学班,其中初中3个,小学6个;学生249名,其中初中100名,小学149名;中小学寄宿生38人。有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综合实践室各1间,计算机室、图书室、美术教室各2间,风雨活动室1间。

2、项目的实施依据;

***是国家边境团场,受地域、天气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经济条件较差,职工年收入低,项目实施使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满足教学和生活需要,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保障教育公平,减轻团场家庭负担,保证适龄学生正常入学,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中学自2019年实施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以来,专款专用,减轻了团场负担。截止2019年年底共补助 46.76万元,用于学校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     

3、项目基本性质、用途和主要内容、涉及范围。

项目包含公用经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特岗教师工资补助、免费教科书补助。

二、项目立项申报绩效目标

1、项目申报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论证结论;

***是国家边境团场,受地域、天气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经济条件较差,职工年收入低,项目实施使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满足教学和生活需要,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保障教育公平,减轻团场家庭负担,保证适龄学生正常入学,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项目绩效总目标;

***中学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项目绩效总目标为:小学每年补助237400元,中学生每年补助230200元。

3、项目投入情况;

***中学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项目已投入:467600元。

4、主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一是项目运行良好,社会效益显著。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来,有利地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扩大,提高了中小学校硬件办学设施,校园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学校风气更加好转,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推动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团场人口素质切实减轻团场经济负担.二是社会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专项资金达到预期的绩效目标,社会效益显著。

三、项目执行基本情况

1、项目执行基本情况

力求资金规范使用,没有出现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严格财经审批手续。所有报销发票,力求做到手续完备,附件规范齐全。重大项目开支都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学校成立了公用经费使用审核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在义教经费的管理使用过程中,学校严格按照规定做到收有凭付有据。学期结束后将本期的收支情况向教师公布,接受教师的监督和学校的核查。对大宗物资的采购都要通过班子会并由两人以上进行采购。***中学2019年自实施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项目以来,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效率,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9年补助46.76万元,用于学校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项目开支。其中公用经费补助22.5万元,已全部使用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2万元,已全部使用完;特岗工资补助19.07万元,未使用,结余1.7万元,其余被收回;免费教科书补助3.19万元,结余3.19万元用于支付当年教科书款。

2、项目实施效果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实现了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书本费,并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实现了义务教育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的全免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并与所在学校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从根本上保证了适龄儿童教育入学起点的公平。同时,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为教师多种培训学习机会提供了经费保障,各种形式的培训及教研活动的组织,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获得了提升。

四、绩效目标实现的自我评价(重点)

一年来能够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做到工作机制健全,政策落实到位,资金管理规范,使用效益显著。

1、项目自实施以来,充分保障了学校教学条件不断的改善, 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第3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职责;课程实施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不容忽视,但是由于职业倦怠、专业素养差、国家政策不完善等方面造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能顺利履行其职责。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为了教师享受教学过程,同时也为了教育事业的进步,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责进行界说,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并且分析了当今国家政策对教育的重视,希望可以为义务教育发展助力。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责的界说

1.教材学习的引导者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概念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教材又被称作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专家学者编写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整个义务教育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第一参与人,而且是直接的引导者。因此我们可以明确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首要职责便是做好学生学习教材的引导者。

2.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敦促者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重要职责是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人一生受益无穷,在义务教育阶段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保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本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以后中学学习、大学学习,甚至更深层次的学习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学者冯伟、方元曾在2011年出版的《21天习惯养成法》中指出数字21对人所产生的影响。通过21天的努力学生就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父母,仅有教师可以在21天中持续对学生产生影响,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通过积极的方式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当前学习规划的指导者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规划的指导者。人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会遇到不同的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不断学习、进步和成长。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朝着目标学生可以变得更加优秀。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责的履行

1.课程实施前的职责履行

泰勒评价模式中曾明确提出,如果在课程实施前可以明确告知学生授课内容、授课过程以及授课目的,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前进行简要系统的说明,并且让每个学生在一节课学习开始前都清楚地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有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都有不同的知识储备。学生所占有的认识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感性认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前通过课前测试、观察等方法全面认识每一个学生,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2.课程实施中的职责履行

课程实施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课程的顺利完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职责为:首先,课程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教材为核心。其次,课程实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节奏有序,确保课堂效率最大化。最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天性,确保学生在自由发挥天性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

3.课程实施后的职责履行

总结性评价一直备受关注,因为总结性评价不仅全面地总结了课程实施全过程,同时还为未来开展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效果。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卡,可以以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为单位进行记录,对比不同时间段课程实施后得到的结果。教师应该把总结性评价得到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确保在下次课程实施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有所成长。

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履职的保证

1.职业道德是教师履职的根本保证

周而复始、纷繁杂乱的工作会让人产生懈怠,尤其是处于一线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更是面临着各种挑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会直接导致学生各方面的落后,甚至影响学生一生。教师要享受解决困难的过程,享受“苦中作乐”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履行应尽职责的根本保证。

2.专业素养确保教师顺利履职

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越来越重视专业化,师范教育越来越严格。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素养越高,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就越深入,可以避免出现课程目标的确定脱离教程、脱离课程标准的现象,课程设计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实施过程就越会流畅自如,课程总结会更全面。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更容易发现学校长期存在的教学问题,所以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确保教师顺利地履行职责。

3.国家政策是教师履职的动力

2015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了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这一改革方案保障了教师的经济利益,教师的地位受到了国家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习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不得把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指标,教师绩效工资要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教师履行职责提供了动力。

第4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一、调研目的、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工作涉及每一个家庭,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公平,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的核心问题之一。

《甘肃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危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实现均衡,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全省累计有30个县市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永昌县就是这30个县市区之一。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国家、省、市、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省、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好迎接2015年省政府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基础工作,全面分析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特开展此项课题研究。

二、调研内容、要点

调查了解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状况,并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具体调研,重点开展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调研。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为主,分析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调查了解近年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举措的实际成效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听取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方案、策略

(一)调研方法

通过数据采集、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全面调研。

<!--[if !supportLists]-->1. <!--[endif]-->考察调研学校,分别召开教师、学生和家长座谈会,要求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学生、家长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if !supportLists]-->2. <!--[endif]-->召开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负责人座谈会,现场考察以外的学校负责人参加,并有广泛代表性。

<!--[if !supportLists]-->3. <!--[endif]-->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领导、村主任等。

4. 采集义务教育学校8项指标数据,分别计算小学、初中差异系数,评估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

(二)调研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3年9月底完成调研,并上报调研报告。

地点:城关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六坝乡、朱王堡镇、水源镇。

每个调研点选取调研学校:优质、一般、薄弱小学和初中学校各1所。    

(三)组织与实施

1. 课题组成员分工。

2. 调研工作开始前,召开调研点有关人员和调研人员会议,统一调研要求,部署调研工作。

第5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困惑

新学年伊始,有许多教育现象令人心痛。

我有许多朋友,包括朋友的亲人,都是做小学教师的。开学第一天的教师大会后,他们以不同的语调发出了相同的声音:又得拼命了!

本来,新的学年开始,教师应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情况呢?

我终于了解到了其中的真实情况。

在新的一学期开始的时候,学校要总结上学期的工作,安排这一学期的工作,这本来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对于教师而言,就不是我坐在书桌旁所想象的或者在理论书上看到的那种情况了。

在总结上学期的工作的时候,校长总是要把上学期各年级各科以及各个教师所带班级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分数以及在同一个学区的排名做公布,并且,把它作为考核教师的最主要的指标。在这种考核机制的左右下,累的是教师,而学生不但累,而且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限制,因为在这种考核机制的左右下,教师为了自己的“成绩”、为了自己的前途甚至是为了自己的饭碗,就只有按照考核指标中所列的几个方面、按照校长要求的几个方面和相关的标准来进行工作,甚至是作秀。学生厌学的情绪当然也就随之增长了许多。总之,这种现象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当然。校长这样要求,也未必就是校长的初衷。因为高考结束后,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要对高考的情况大肆宣传,对当年高考的情况做各种各样的分析、反思和批评。省、市、县分别要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市、县、校的高考情况做出详细明确的排队,而且还要进行轰轰烈烈的表彰高考先进者大会。这样一层一层加压,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就只有这样做了。除了升官和其他功利的因素外,校长也有可能被下岗,所以,校长不应该背这个黑锅。校长无罪!校长无罪,何人有罪?

校长执行的是教育局及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和要求。而教育局及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志主要是每年的高考情况,甚至把高考成绩不好的原因理所当然地就归结到了中学甚至殃及到小学的教育质量方面了,当然,归结到了中学和小学的教育质量上本无可厚非,但怎么样的质量观就是问题的根源了。

教育质量绝对不等于考试分数。

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十分有必要首先搞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一、教育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的《学记》对其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法国教育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以上诸多说法,虽然对教育概念的表述存在着差异,各有局限,但他们又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

在我国现阶段,对于什么是教育,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教育,即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所谓狭义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在对“教育”一词的解释为:“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一词英、法、德语三者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综上所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进行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人生存、生产、生活,进而提高人的生存、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文明水平。升学教育仅仅是教育功能中承担选拔责任的一小部分,而且仅仅是其社会功能中的一小部分。它是社会由于自身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附加给教育的特征之一,绝非教育的本质属性。

因此,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同时,也是人自我实现的必然需要。

二、义务教育是什么

义务教育究竟是升学预备教育,还是未来公民的素质养成教育,这是义务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问题。关于义务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总之,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基本的国民素质教育,具有强迫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免费性等基本特征。由义务教育的概念可知,义务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权利性、全民性、公共性、基础性、免费性等基本特征,最根本的特征是强制性、免费性和平等性。

1.强制性。国家通过对义务教育进行立法,并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使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受教育者履行法定义务,实现对一定年龄范围的儿童少年进行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强迫教育。采取法律强制手段,其必要性是:首先,受教育对于个人而言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一种权利,通过法律保障人们受教育的权利。由于经济落后、生存环境恶劣、人们还处在解决生存问题时,难以实现受教育权利,同时社会存在各种歧视、世俗偏见、思想观念、个人利益等因素,影响了人们获得受教育权利。其次,国家为了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提高整体民族素质,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广泛的知识,使人们的智慧得到普遍的提高。

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宪法条文中或专门立法对义务教育加以规定。通过宪法的规定,使之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即强制性,以切实保障义务教育。

2.免费性。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实行无偿的、免费的教育。没有免费的教育就不是义务教育,是否具有免费性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的“义务”主要就在于免费性,而其义务的主要承担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民众,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全民皆兵式的策略也仅仅是穷国办大教育在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

3.平等性。公民平等地接受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有教无类”、“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是中外古代教育家的基本教育理念,也是他们毕生追求的基本教育理想。而且,有许多伟大的教育家,穷自己毕生精力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与理想。作为受教育者不论其民族、性别、阶层、财产收入状况、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有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作为政府、社会、学校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条件。义务教育没有平等性就失去了公平。

强制性是前提,是法律保障,通过法律保障为免费性、平等性提供保证;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物质保证,近年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实践表明,免费性是根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最有力的保证。

三、义务教育为什么

从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点中不难看出,义务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公民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从而提升全民族的素质,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因此,从民族、国家的未来考虑,为每一个儿童、少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是义务教育根本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注重每一个儿童、少年的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儿童、少年的发展,更不是只注重少数儿童、少年的发展。其二,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使每个儿童、少年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其三,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促进每个儿童、少年富有个性的发展。义务教育就是要在充分重视儿童、少年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少年的个性发展。根据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为每一个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应成为义务教育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当我们明白了义务教育是什么和义务教育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大声地呐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抛弃那些人为附加的功利思想,彻底地砸碎那令人窒息的镣铐,还原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该获得彻底的解放。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应该有专家的胸怀、专家的眼界,站在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和谐发展的高度,应该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来评价并考核学校、评价并考核教师。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能够愉快地跳起欢快的舞蹈。

参考文献

[1]杨银付等.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6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1、懂得教育的含义、教育的作用、受教育权的涵义、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2、认识到接受教育,既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3、增强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作用是重点。

义务教育的特征是难点。

课前准备:

搜集自己身边学有所成的例子。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1、偏远山区的放羊娃很简单地安排他的人生——放羊。为什么放羊,放羊娶媳妇,娶媳妇干啥,娶媳妇生娃,生娃干啥,生娃放羊。

2、“阿韦龙野人”是一个长期流浪在法国南部森林地带无人照管的男孩,1799年被当地农民发现。尽管他具有并不逊于其他孩子的遗传禀赋,但丧失了受各种形式教育的机会,包括语言、理智在内的各种属于人的能力再也无法形成。

以上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简单讨论回答,老师总结引出课题和第一目

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板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迅速浏览课本第一目,把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在小组内探讨。

你问我答、大家交流。

1、白芳礼老人为什么把帮助孩子接受教育作为自己晚年的唯一事业呢?

2、教育对个人和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3、设想一下不受教育对于个人意味着什么?

4、你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5、谈谈自己身边学有所成的例子,分析教育对他们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知识拓展

理解名言:

1、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

——宋庆龄

2、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

学生讨论回答以上问题,老师总结并导入第二目

二、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板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浏览课本第二

目,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探讨。

你问我答、大家交流

1、老师倾其全力维护了小余的什么权利?

2、什么是受教育权?

3、什么是义务教育?其特征是什么?

4、处罚小淘的家长有什么法律依据?

阅读材料,讨论回答

小丽是八年级学生,开个体饭馆的爸爸缺人手,非让小丽退学到饭馆帮忙不可,而且对学校老师振振有辞地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

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私事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点拔、总结。

小结本节内容

当堂检测题

理解: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板书设计:

知识助我成长

(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1、教育对于个人: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2、对于国家、民族:教育成就未来

(二)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

第7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一、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农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世纪之交,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02年全国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98.6%和90.0%,人口覆盖率超过90%(表1)。但是西部地区仍有372个县没有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这些县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在国务院统筹决策下,2004年国家启动为期S年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6年全国人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大大巩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2年的77%提高到98%,相应的,全国这一指标也由2002年的91%增至99%。同年,国家首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简称“两免一补”)。使1.5亿农村学生和780万名贫困寄宿生受益,城镇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也从2008年起免收学杂费,这一政策举措使我国跻身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

近十年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2020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国家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及“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惠及亿万农民家庭,收到显著实效,这不仅根本改变了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困境,而且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和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也有彻底改观,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有力保证。

2012年,全国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102.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1.8%,可以说,包括农村地区在内。我国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我国已经进入高指数水平国家行列,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二、城镇化逐渐发展形势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按照国际通用的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002—2012年间我国这一指标从39.1%提高到52.6%,10年提升了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2.1亿人(表2)。城镇化的一般意义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当前全球城镇化平均超过50%,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比较符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入5000美元门槛的一般形态。

同期,全国城乡义务教育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城市县镇师生规模及其比重全方位增大、农村不同程度减小的基本态势,其中,可能有这一时期0—14岁人口组减少6500万人的因素(表2),如将15个年龄组平均切分,6—14岁义务教育学龄人口组也要减少3900万人,再加上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始终高于城镇地区,则更可判断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程度和趋势。

在保证入学率总体不降低的前提下。表3显示,全国农村普通小学在校生规模从2002年的8141.7万人减至2012年的3652.5万人,比重从67%锐减至37.7%;同期普通初中在校生从3108.8万人减至974.1万人,比重也从47.1%减到20.5%。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随着撤乡并镇布局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实施,一些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调整,有些地区自然村小学撤并幅度很大,形成低年级尚存(甚至不设)村小学或教学点、较高年级到乡镇中心校就学的格局。2002~2012年间,全国普通小学校数从45.7万所减至22.9万所,其中农村小学从38.4万所减至15.5万所,减幅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有些城镇化进展较快的地区撤并乡初中,扩大县镇初中招生能力,同期全国农村普通初中校数(不合完全中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从3.3万所减至1.4万所。二是全国农民工总规模目前为2.6亿人,由此形成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两类群体。2012年在全国义务教育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到1398.9万人新高,其中农村户籍占多数,分为外省迁入和本省外县迁入两类。由于跨地区学龄人口平等免费就学机会得到现行法律政策保障,以至于近年来随迁子女以每年百万人的速度递增,移至家长务工所在城市就学。同时,义务教育在校生中的留守儿童也创2271.1万人新纪录,占农村在校生的49.1%。三是随着农村地区年轻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家长愿意将学龄子女送到本县域内城镇学校就学,这也成为许多地区的普遍现象。

再从表4所示的专任教师状况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总数在过去10年间从921.0万人略减到862.7万人,同期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从371.8万人减至216.3万人,比重从64.3%减至42.2%;农村初中专任教师从154.2万人锐减到78.2万人,比重也由44.9%降到22.3%。这里,尚未包括农村17.7万名小学代课教师和9万名初中代课教师,也没有包括2006年以来到中西部“两基”攻坚县和国家扶贫重点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的30万人次的特岗教师。总体上看,在国家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多措并举的引导下,近十年来农村教师配置机制更为健全,农村的生师比低于城市,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也有较大提升,2012年小学和初中教师这一指标的城乡差距分别缩小到0.2和0.7个百分点,展现了农村师资质量稳步改善的可喜景象。

三、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要点

今后,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关于教育工作新的重大部署,继续在“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方面开拓前进,重点贯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总体要求,在以下四个层面深入持续地推展下去。

第一,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方便所有农村学龄人口就近入学。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正在督促各地出台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配套政策,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的制订和报备工作,巩固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成果,因地制宜办好乡村小学和必要的教学点。各地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将通力合作,依照义务教育法采取必要的刚性措施,巩固农村学生“两免一补’’政策执行实效,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确保农村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力争到2020年全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不低于95%。

第二,以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为重点,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依据国务院最近颁布的《教育督导条例》,全面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并按照教育部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重点评估县域内义务教育在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状况和校际差距,到2020年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第三,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距。国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将实行工资倾斜政策,研究启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补助计划。中央将在基建投资中安排资金,支持加快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各级政府将继续加强农村教师在职培训,完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切实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教育部近期将启动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今后要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立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的长效机制,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需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第8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前景

收稿日期:2006―11― 06

作者简介:王瑞武(1978―),男,河南开封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0 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基本理论及文化传承。

农村义务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义务教育现阶段主要任务之一是保 质保量地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和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农村 绝大部分地区已经逐步开始实施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也面 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全国有2亿中小学生,其中有15亿在农村。目前, 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至64岁农村 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 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 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部级贫困县。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 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资金不足加上教师数量有限,给农村义 务教育带来的问题是辍学率居高不下,再加上部分农村地区小范围流行的“上学无用论”而 带来的知识贬值,更是加剧了农村适龄儿童不愿意入学的现状。改变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从根 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义务教育体制,给农村义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资金问题。“根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夏天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超过50%的农村 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缺少课桌凳的小学接近 40%,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 电不敢开电灯’。” 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 教育,但是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 有普及小学教育,其主要原因是资金投放不足。“最重的担子在贫穷的肩上”,用这句话形容目前的教育资金分配问题上一点也不为过。我 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78%由乡镇分担,9%由市财政分担,省级政府分担11%,中央政 府分担不到2%。 这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在新一届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得到迅速的改变,2 006年中央对义务教育共投入资金2000亿,这批钱有效缓解了农村教育经费长期投放不足的 情况,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义务教育长期缺乏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 不会在短时间解决。

2师资问题。农村教师水平低下,也是一直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 能力的教师逐步跨级向上流动,更加剧了农村教师的缺乏。据一份统计资料表明,1995~19 99年,全国小学教师流失195~249万人,约占小学教师的4%,中学教师流失141万人,占 中学教师总人数的524%。 就上海市在1992年就流失中小教师1500人,1955年达到30 00人,到1999年达到了5000人。到2006年,流失教师的数字应该是1999年的一倍以上。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师生比例为23∶1;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9∶1;此外,统计资料表明,2002 年全国各类学校数80 067所,其中县镇和农村65 269所,农村教育的学校数占全国总数的81

5% 。但在全国高中15 406所中,县镇和农村只有9 410所,仅占总数的61%,城乡教育层次结构 的资源配置比例严重失调。

农村学校教师的医疗、进修、生活福利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根据全 国总工会2003年在内蒙古地区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很多地方教师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老师 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连去学校报道的路费都凑不够,有很多地方的农村教师一辈子也没有一 次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在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教育却出现了下滑,教师比原来更加辛 苦,生活也更艰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

3辍学问题。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据“教育部2004年第十五次新闻 会”上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下述换算:就小学毕业率而论,到2003年底,小学的在校生 11 689 7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那么尚有135%的适龄儿童,大约15997 万人未进入小学读书;034%上了小学又辍学的人数,大约为3975万人。这就是说,有199 72万的适龄儿童未完成小学教育。 就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而论,初中在校生达到669083万 人 ,毛入学率达到927%,那么有73%的学生,大约52689万人未进入初中学习;284%进入初中 学习又辍学的人数为19002万人 。

以上数字表明,中小学生辍学率比较高的地方大部分是贫困地区,仅经济贫困一项原因就占 到失学率的543%,因为自己不愿意上学或没有考入更高一级学校而失学占273%,因为对学 校不满意和离校太远占45%。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资金支持,农村孩子 辍学问题仍然突出,女童的辍学率比男孩要高一些,这说明在一些贫困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 还普遍存在。

4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是一直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国家也在一直进行改革,试图找到一个符合 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道路,确立了以县为主体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以县级人民政府做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体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教育立法是充分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并且具有长期、稳定和高效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立法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完善,特别是在细节方面需要 补充。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法规定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公平性,而在我国这方面立法还比较缺 乏。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社会。

评估制度是促进学校的正常发展和国家对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制度,我国政府目前对农村义 务教育的投入很大,也希望改变受教育不平等的现状,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年限,增 加他们的文化知识。我国在2000年实行的普九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了老文盲还没有完全 消除,新文盲又产生了,国家需要重新投入资金进行培训和教育,这样势必增加国家财政负 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所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评估体制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1加大财政支出力度。2004年1月,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历时一年半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要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 的全部免费制,每个县须增加投入的教育经费底限为4300万/年。如果全国有2/3的县要由中 央和省级财政来支付,大致推算政府从一开始就要增加的财政投入为688亿元左右。 农村义 务教育存在问题很明显,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这也是世界发达 国家改变本国义务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

2005年2月26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 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财政将先投入100亿元专项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 ,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 ,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我国西部地区将基本普 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总理的这一庄重承诺,把中国义务教育推到 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2005年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元年”。

国家这几年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农村教育资金缺乏问题不是一下子就 能解决的,需要国家财政长期、稳定的增加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保 证资金足额到位,切实改变农村教育长期资金不足的局面。

2解决师资缺乏问题。农村教育如何才能保证教育质量,如何解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问题,保证农村教师各项福 利待遇,成为解决农村师资紧缺的主要任务。

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徐本禹“弃研支教”的事在华 农引起轰动。22岁的他被提名为今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如何解决大 学生长期、有效地支持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需要国家加大对支教大学 生的长期支持,同时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可以循环发展的格 局,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农村教育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农村教师进修是解决教师水平不高的重要环节,在很多地方,虽然有教师进修的机制,但是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教师知识更新较慢,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应该利用 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贫困地区教师进修力度,培训内容以新课程、新知 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 保证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的设备和仪器能够被充分地应用。

在江苏省徐州市推行的“无差别教育”为我们解决农村师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无差别 教育”是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提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政府来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结果, 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距,定期选派城镇教师到农村中 小学去任教,农村教师到城市中小学接受培训和进行教学,在支教和培训期间,所花的一切 费用由市财政来承担,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视察以后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我们希望徐州的试点改革能够取得成效,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流动机制,来解决农 村教育中的教师问题。

3完善义务教育体制。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以中央、省、市、县负责的格局,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 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 整个义务教育是否能够正常健康的发展,也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是否有强大的发展动力。首先,我们国家教育属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土 面积很大,各个省份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东部一些省份发展速度很快,中部偏慢,西部 最慢,而且差距正在被扩大,这样就决定了不同的地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 加大地方政府教育权限,扩大地方学校的办学自是当务之急。中央政府在教育方面给予 宏观调控就足够了,制定一个框架,把权力放到每个省,每个省根据自己情况来制定各自发 展目标和资金投入,最后报到国家教育部审核报批。这样就可以避免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出 现的水土不服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年限是九年,只能满足于最基本的扫盲任务,扩大义务教育年限,建立长 远的发展机制,义务教育应该扩充到高中阶段和职业高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初中生缀 学率比较高的问题,还可以为国家培养初、中等实用人才,以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技工困境 。由于目前我国高中数量严重不足,在很多地方,每个县城一般只有两个公立高中,职业高 中也很不景气,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无法解决大量初中生毕业以后出路问 题,扩大民办教育,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到教育中来,弥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应该给予 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样也能调动农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为国家经济持续快 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是关系我国教育朝着正确道路上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国家对 教育大量的投入有没有回报,回报率是多少做一个分析,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完善教育监督和评估制度,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我国目前也有教育监督机制的存在,但是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监督和考证是从不同角 度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对教育投入和产生做一个评估,看看是不是达到 了预期目标。建立评估监督,也有利于预防教育腐败。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教育监督的具体方法和目标,所以要加快立法进度,尽快 制定一部教育监督和评估的法律制度,并且培养一批评估和监督人员,这需要在大学中设立 这一专业,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目前没有立法保证的情况下,教育监督应和地方政府 的评估考核挂钩,在国家对各级政府的成绩考核政策应不断地优化,不能光看GDP的发展数 字,而且还要看到高速发展的背后有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把教育监督与评 估制度也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来决定地方官员的任命,这样就可以解决教育监督与评估 问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总之,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也关系到农民本身自己的命运, 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被放到一个较高的位置,农村义务教育才能够不断完 善,才能够实现中国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 出版社,1997-2002

〔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4-2001,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史宏协论我国农村教育的有效供给〔J〕经济体制改革,200501

〔6〕温恒福农村教育的含义、性质与发展规律〔J〕教育探索,200501

〔7〕刘新科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3

〔8〕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创新〔J〕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200537

〔9〕史凯亮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梁敕,溟文化教育观对当代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 00501

〔10〕张黎,余志君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职教论坛,200501

〔11〕2003年中教育事业发展新闻会实录campuscernet/20040428/3104816 shtml,2004-04-28/2004-05-06

〔1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

第9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自义务教育推行以来,虽然初显成效,但是财政投入倾向于城市,导致城乡居民所享受的义务教育产生巨大差异,在与国际水平比较之下,可见缩小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之间的差距还有待时日。通过分析其具体原因,给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希望具有一定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主要不是靠公共财政, 而是靠农民自己。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财政投入的城市倾向十分明显,最终带来的是城乡居民所享受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并提出了在全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伟大目标,我国义务教育在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加大。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全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据测算,2006~2010年5年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需要累积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这是政府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对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仍然不容乐观的,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相关政策造成的城乡差距

国家义务教育政策明显偏向于城市,向城市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教育资源的分布上,国家重城市轻农村,重视高等教育轻视义务教育。在建国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优先考虑城市的各项待遇,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农村学生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教育。

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为2%,省市负担11%,县乡合计负担87%。在县级财政赤字日益扩大的情形下,这种低重心的教育体制给基层地方财政造成严重压力,甚至使地方财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义务教育的推进则困难重重。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资金缺口较大

我国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是造成我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从结构上看,财政教育资金在三级教育之间的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尽管财政一直把教育支出作为一个重点,但教育总体投入水平较低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四、教育投入的配置不合理

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是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很突出的问题,是造成我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十分有限,更严重的是如此低的总量大部分却用于城市,用于农村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无论是生均教育经费还是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农村小学和中学缩拥有的资源均低于城镇的4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

五、财政对义务教育支出的使用效率低下

国际上一般认可的标准是初等教育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投资结构比为2.4:1,而我国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例为92.6∶7.4,这一比例还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此外,我国教育部门还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教师中冗员过多,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六、缓解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建议和意见

(一)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

国家的财政性义务教育投入更多地倾斜于农村义务教育。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务设施及其配置。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关注农村教育发展,充分利用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质量协调发展。

(二)构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政府间教育经费分担比例制度,由中央财政或高层地方财政在义务教育支出中担负起主要责任,由中央提供义务教育可以避免基层政府调控中所遇到的受本地经济发展的局限性而导致的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别。

(三)增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正常发放,保障学校财政正常运转。政府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各项改革,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分配财政资源,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坚决查处公款挪用现象,严厉打击教育腐败,使教育在财政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严格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四)促进教育投入的配置合理

许多研究显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在从显性的总量不均衡,转为更为深层的、隐性的教育差距。对于基础教育,要强调均衡化,应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治薄、扶差”上来。

(五)提高财政对义务教育支出的使用效率

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优化资金配置。细化预算,严格控制人员经费支出,加大公用经费支出。在收入方面主要是来自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数额和本市县级财政拨款。支出方面主要是给各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各学校应得到的转移支付数额由县政府决定分给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比例,且重点在贫困农村的小学。

参考文献:

[1]曲恒昌.借鉴他国经验,切实制止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滑坡[j].比较教育研究,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