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水土保持知识精选(九篇)

水土保持知识

第1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体损失; 土地保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 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 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 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第2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建于1952年,现有11个学科,分属理学、工学、农学3大门类,其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为部级重点学科,具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6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和3个本科专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介于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3],其培养目标是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预防、监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1]。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课,其主要课程内容包括与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关的各种坡面工程(梯田、滑坡治理)、沟道工程、小型蓄水工程、山洪及泥石流防治工程、护岸与治滩工程和山地灌溉工程等,因为其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其他专业和学科的知识也比较多,因此分析其课程特色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特点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应用工程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科学[2]。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水土保持对发展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水、旱灾害,防止土地退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山丘区及风沙区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水土流失的形式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损失。土壤侵蚀除雨滴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等典型的土壤侵蚀形式外,还包括河岸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以及滑坡侵蚀等形式。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另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围绕山地荒废与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问题,开展了荒溪治理工作。当地农民修建干砌谷坊、原木谷坊、铁线石笼拦沙坝等工程、固定沟床、拦蓄泥沙、调节洪峰流量以减小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中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的理论与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不同尺度的流域规划。

三、本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特色

因为本门课程的特殊性,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课程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挂图、幻灯片、录像资料展播等,直观、形象地展示水土保持工程的形式、适用范围、治理成果等,使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对一些基本公式的应用等则采用传统板书授课,以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2. 课堂讲授与组织讨论相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学》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基于此,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先尝试着对尚未讲授的内容予以表述,用自己的语言讲授其对于本节课程中涉及工程内容的理解,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应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章节讲授与课程实习相结合。《水土保持学》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教学内容随着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不断丰富。部分章节除讲授书本内容外,可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课程实习,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课程本身,最终达到学生在掌握课程理论的同时,直观了解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4.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先后把教学大纲、实习大纲、教案、考试大纲、相关的教学录像等传输到学校网页上,逐步实现课堂教学向网络教学转变,实现资源共享,方便教师和学生查询和交流。

5. 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采取平时与期终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学生平时成绩根据课堂问答、课堂讨论、课堂考勤和作业等综合成绩评定。对课程期末考试,把属于基本理论、原理、概念等知识性的东西采用闭卷形式,而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东西则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开卷考试,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另外,实行考教分离,采用试题库系统出卷,促进本课程考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特色

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本课程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健全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确立具体的评教指标和方式,确立具体的评教日程,设立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员,建立评教信息汇总和反馈制度,对不足之处组织教师、学生加以研讨和限期改进并实行后续跟踪监控,等等。

2.健全的专业教学督导制

聘请资历深、名望高、业务精、学术水平高、为人正派的在岗或退休专家、教授、管理人员,组成专业教学督导小组,由系领导授权,代表系领导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与指导。

3.健全的评教标准

采取听课评教、学生评教、研讨式评教、公开评教结果等方法,对教学、实验人员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评价:1)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2)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3)课堂教学方法。

4.健全的毕业学生质量跟踪分析系统

通过所获得的资料,提出统计分析意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改进意见。

《水土保持工程》是水土保持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课程本身特点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本门课程的教学服务,为水土保持学科人才的培养和相关专业人才掌握本门知识起到一定的交流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体损失;土地保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

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第4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定义;现存问题;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新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水土资源必须做好防护措施。水土保持工作做好,能够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条件。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监测环节,其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综合、基础性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施工等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水土保持监测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因此必须重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一、水土保持监测的定义

监测(monitoring)是指对某种现象(监测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地、持续地观测和分析过程。在定义中,坚持“长期”“持续”是进行监测的基本要求。美国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较为重视,在早期规定中,要求相关人员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性水土保持监测,而现在的时间要求缩短为一年一次;我国对土壤侵蚀进行全国性调查的时间是5~10年进行一次。水土保持监测的具体界定应根据监测的环境、频率、方法以及内容等来进行。

我国在对黄河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监测中,尝试着对水土保持监测进行了以下定义:“水土保持监测是利用地面观测、调查、遥感解译和模拟计算等技术手段,周期性,连续收集水土保持信息的工作。”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项目中,我们主要是以黄河流域内的土城侵蚀及治理作为监测对象,利用一系列技术监测手段,周期性的对土壤侵蚀的因子(模型参数)等进行采集。

二、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较晚,因此真正着手于监测工作的时间较短,这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阻碍很大。笔者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总结了以下几点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现存的问题:

1 进行监测的技术标准不够完善。水土流失的成因不仅繁多,且千差万别,特别是由开发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更难确定。虽然在2002年,水利部颁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导致该技术规程无法适应现有的水土流失状况,因此如何在水土保持中重新规范监测内容、技术等成了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亟待解决的课题;而收集、认证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不仅需要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细化、健全,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水土保持监测标准质量体系。

2 水土保持监测能力不足。1)水土保持监测单位能力不足、监测水平有限。一些水土保持监测单位虽然取得了监测资格,然而真正熟悉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人员不多,且由于其经验不足,虽取得上岗证却不能客观的评价水土保持监测,这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不利。2)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得不到重视,经费迟迟落实不到位。维护好水土保持工作不仅需要优秀的监测人员还需要先进的监测设备,地方财政不能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费落实到位,致使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监测人才难以保留、相关的监测设备无法进行正常、良好的维护及更新,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还逐渐使本单位的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各方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无法适应当前的水土流失情况。3)水土保持监测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够。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环境艰苦性,这需要监测人员端正工作态度,保持一个责任心,做好艰苦、认真、长期的监测数据收集工作。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许多监测人员无法适应这种条件艰苦的工作,又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及文化熏陶,因此在收集监测数据时没有做到客观、全面,更有甚者直接转行,这对数据的真实性、后期的数据收集影响非常大。4)水土保持监测设备没有及时更新,不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传统的监测方法及设备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得出来的数据也不够精确,因此必须及时更新监测设备仪器、及时转变监测方法,适应当前的水土流失。

三、水土保持监测的研究对策

1 经费应及时落实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经费,这对监测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因此国家可考虑将监测工作的经费列入到财政预算中,确保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应依法督促建设单位足额发放监测费用并保证专款专用。监测单位在经费到达后,应及时配备先进设施、提高服务意识,并在监测工作中积极的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监测预报收入。

2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

1)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监测人员的培养及队伍的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用人管理机制,对于优秀的监测人员必须重点培养使其成为监测单位的骨干,保证水土保持监测队伍的每一位成员都技术强硬、有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2)加强监测技术能力建设,如质量控制体系、数据共享机制等,监测队伍应深入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状况,对监测数据结果能够进行客观评价;3)水土保持监测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的设备技术知识,监测单位应不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通过引进新设备,让检测人员正确的应用3S技术及新技术,使手记、处理、分析数据现代化,提升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应用研究能力。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距离建设完善的监测工作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这需要监测人员的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优化监测工作,使我国及早步入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范瑞瑜,王小平,穆天亮,等.山西省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研究的回顾与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4(9):25-27.

[2]康玲玲,吴卿,罗中伟,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监测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4,24(3):40-44.

第5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 必要性 强化措施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099-02

生命起源于海洋,繁衍于陆地,所以水土资源在人类的整个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多、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环境恶化、全球变暖、资源浪费等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其中水土资源问题已成为三大环境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在自然环境下,土资源的生长速度和更新速度都比较缓慢,被认为是不可再生资源,而淡水资源缺乏、饮用水不足也是一直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所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已是刻不容缓[1]。

1 水土保持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纵使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水土资源还是相对短缺,而且这种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会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和资源的减少而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实际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新增人口1500万,而水土资源每年会因为多种原因而减少,所以人地矛盾、水资源缺乏、水土不足的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而问题的加剧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强化水土保持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我国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

由于水土问题的日益严重,联合国已经将其纳入全球最严重的三大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对于水土资源问题也是越来越重视,并分别从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上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规制和约束。在技术规范方面,也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和责任也做了明确的硬性规定。所以,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不但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助于我国更加深入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1.2 行业发展战略的现实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对水土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在过快发展的过程中也往往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便使得我国的水土资源问题凸显出来,如果该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它便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此时,水土保持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减少水土资源的浪费并保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水土保持行业的现实要求。

1.3 保持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水土资源保持工作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首先,水土资源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基,只有保持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欣欣向荣。其次,水土资源不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也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只有合理地对水土资源进行规划,才能保证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所以,水土保持工作是我国保持宏伟目标、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必由之路。

2 强化水土保持的方法

水土保持工作,是治理江河湖泊、改善农业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

2.1 完善人员队伍建设

水土保持行业是我国的新兴行业,发展时间比较短,现在也仍是处于起步阶段。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未意识到水土保持行业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的责任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比较缺乏,还不足以承担水土保持行业的重要工作。所以,要切实落实水土保持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要做到对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不仅要培训所需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使他们明确自己所在的行业和所从事的工作所具有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2.2 健全工程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不明确、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合同的落实情况不到位等方面。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了水土保持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工作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到刚刚起步的水土保持行业,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系统,才能保证水土保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3]。首先,应该重构当前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分工明确、权责分明,并且彼此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进行搭建健康的框架;其次,要成立监管部门、建立监管制度,既要监管工程的质量情况,也要监督项目的落实情况,从而保障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2.3 控制项目资金规划

无论是大型的水土保持项目,还是较小的水土保持工作,都普遍存在着资金规划不明确和不能及时注入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进行下去,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展、效率和质量问题。只有有效地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才能保证项目的效率和质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便是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资金使用规划[4]。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规划,首先需要明确项目资金流动计划,根据项目资金流动计划来制定项目资金使用规划,同时要注意对资金的监管,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现状和计划不符的情况,要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保证既能及时解决当前的问题,也能保障项目后期的健康运营。

3 结语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水土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水土资源已经被消耗和占用,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已是迫在眉睫。文章从国家基本政策、行业发展战略和保持宏伟目标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工程管理体系和控制项目资金规划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质量,同时促进水土保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凌会.研究强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相关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4):114.

[2] 赵岩,王治国,孙保平,等.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方案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3):307-317.

第6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 水土保持;开发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7

武安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南部,地处山丘区,全市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地。全市辖22个乡镇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502个行政村,78万口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268.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0%。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建设项目增多,导致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市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任务很艰巨。

1 武安市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为武安市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武安市水利局作为作为具体负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部门,设有“武安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局”,具体负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项目所在乡(镇)分别成立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指挥部”,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我市交通、水利、煤化工、矿山开采、水泥建材、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和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大量上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填筑等活动极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植被也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特别是在山区、丘陵区修建的交通、水利、煤化工、矿山开采、水泥建材、房地产等项目,由于项目区地形复杂,致使施工难度加大、弃渣量大,给周边地区带来极大的生态安全隐患,甚至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为此,我们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以项目为抓手,从源头上做好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做到项目开发与生态保护并举。

2 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依法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应当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水土保持设施未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但从实践看,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1.方案编报率高,但水保设施验收率低

从我市的开发建设项目来看,主要集中于交通、水利、煤化工、矿山开采、水泥建材、房地产等行业,这些行业项目的方案编报率接近100%。目前我市大中型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较好,小型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落实较差,主要是小型开发建设项目变动比较大,项目变动后未能及时重新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相对较低。

2.设计变更程序执行不到位

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经审批的项目,如性质、规模、建设地点等发生变化时,则项目单位或个人应及时修改水土保持方案,并按照本规定的程序报原批准单位审批。但目前做设计变更的项目较少。

3.重永久设施、轻临时设施现象突出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往往注重永久性的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不重视临时性的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在检查中发现,若水土保持设施属永久性的,则一般落实得较好。如公路面植被恢复、高路堑开挖面的拦挡防护墙等设施落实较好,而诸如施工场地临时性排水沟、沉沙池等水土保持设施,落实较差。

分析原因,一是水土保持意识淡薄。水土流失防治主要在施工期,而有些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则认为,只要工程完建后没有水土流失就算达到目标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水土流失没有关系,乱弃土弃渣现象较严重,且防护措施不到位。二是行业管理制度不同,导致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低,如房地产、医院等建设项目一般没有项目综合竣工验收环节,单项工程验收后就直接投入运营,造成了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环节无法起到把关的作用。

3 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法制意识

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社会上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理解并不深刻。要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必须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一要明确宣传对象,既要面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又要面向监理单位;二要注重宣传内容,强调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主体,告知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等;三要宣传方式多样化,可以通过分发法律法规小册子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还可以邀请新闻媒体对拒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水土流失严重的建设项目予以曝光等,以督促建设单位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

2.健全、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

虽然水土保持法已重新修订,中国幅员辽阔,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各省(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出台地方性法规,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在确定行政处罚额度时,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绝对不能太低,以免让违法者觉得违法成本低,从而无视法律。

3.加强监督管理,落实“三同时”制度

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管理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事前管理是指在项目前期工作中把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应由地方政府出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工作规定,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行业、规模,按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分类管理。事中管理是指在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落实过程中的监督管理,这是“三同时”制度落实的关键环节。一要建立水土保持巡查制度,规定对每个项目的检查次数每年不得少于两次;检查分常规检查和汛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进度、“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建设程序等,重点对项目涉水区域、河道两岸、高开挖边坡及弃渣处置情况进行检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确保汛期河道行洪安全和边坡稳定。二要加强业务指导,检查中及时告知建设单位应尽义务和注意事项。如及时告知建设单位方案设计变更程序及水土保持设施资料整理、归档要求等,以利于项目竣工后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三要加大执法力度。若项目存在严重水土流失现象,且建设单位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则必须依法严肃查处,决不能手软。事后管理是指项目竣工后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设施验收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前期水土保持工作的评估、认定环节。建议对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实行分类管理,分为专项验收、竣工验收两类。都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相关部门参加,把好项目竣工验收关,推动水土保持工作走向规范化。

4.加强培训学习,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行政执法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求,与时俱进。行政执法人员要练好“内功”,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一方面,加强学习,吸收新时期、新形势下水利行业的新知识、新业务,强化法学理论知识,指导执法实践。另一方面,在执法实践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以实践经验强化理论成果,并不断创新,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要求,提高执法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推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7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保持;后期管护

1、引言

水土保持工程的一个最大功效就是可以防治水土流失。它是一项应用工程学原理,可以用来防治丘陵区、山区、风沙区等特殊地质的水土流失,对一个地区的水土资源进行保护、改良同时进行合理的利用,使各个地区的水土资源的效益可以更好的发挥出来,同时是一项可以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的措施。所以说水土保持工程无论是对个别地区还是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工程,由于文章的篇幅有限,因此主要针对在整个工程的后期管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给出对策。

2、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里水土保持工程管护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除了工程自身存在一定的原因,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包括了资金方面短缺、相关的监督执法部门执法不严等原因。下面就针对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

2.1工程自身的问题 水土保持工程具有多种类的特点,同时对群众的要求在管护知识上面要丰富。在水土保持工程当中包括了两个实物措施分别是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从治理对象的角度又可以将水土保持工程分为针对沟道进行治理的措施,针对坡面进行治理的措施,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等等,这就要求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后期管护中必须要配备一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以及管护能力的专业人员,而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在治理区所进行负责的人员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够的专业知识以及能力,同时水土保持的意识也不够。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植物措施具有分布范围较广的特点,因此给管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想要使整个工程是有效并且可以全方位的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护,那么整个防护措施的分布范围就非常广了,包括山顶、山脚、坡面、沟道,所以说在工程的后期管护中不仅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而某些地区由于其自身地域的地点给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水土保持工程当中由于某些工程并没有太多的经济效益。例如像排水工程、边坡、针对沟头的工程、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树林等等,这些工程在短时间内都看不到经济效益,这样治理区的群众就会很容易将这一部分轻视甚至是忽视掉,有时候也会有蓄意破坏这样的行为。比如一些群众只是考虑一些眼前的利益,使一些梯田受损,这样水土保持的效益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

2.2水土保持工程没有足够的经费 整个工程当中的一些项目在后期维护都是需要一些资金的,这些维护包括了水保林补种、在封育上如何治理、排水沟的截流等等,这些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方面和人为方面都会对其有一些破坏,因此这些工程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损坏,这时候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来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维护。而在一些地区对部级、省级的水土保持工程的资金都是出自财政资金补助,而这部分的补助资金的主要用处是在新上的一些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方面的治理,因此对于水土保持工程维护方面是没有专门的费用的。

2.3只看短期利益

在一些山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困,因此一些群众为了致富,在已经实行水土保持工程地区的幼林中进行放牧、在一些地区开矿、采石、采药、取土而对树林进行乱挖,并且屡禁不止,同时当地的群众由于信息的闭塞,水土保持观念非常淡薄,相关部门对这一部分也没有明确的执法规定,这样已经实行水土保持工程的一些地方被一定程度的破坏掉了。

2.4对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缺少监督

在水土保持工程当中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在初步设计以及实施的方案当中,实际上是制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方案的,在整个计划进行实施的过程当中,也会通过合同来对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护进行制约,然而,水土保持工作是相当繁重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在市和县两个级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对水土保持工程始终保持足够的执法力度,对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的管护工作更是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当发现有破坏水土保持工程的行为出现时,没有做出必要的警示性惩戒。

3、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护对策

通过对一些存在典型问题的地区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当地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护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给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3.1举办水土保持技术的讲座

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当地人民的工作,利用空闲的时间来举办水土保持技术的讲座,在讲座中要将新工程项目作为重点,同时也不能将老的工程和项目放弃,针对工程后期的管护,聘请专家为各地的干部、治理骨干对水土保持工程管护要点进行讲解,同时帮助他们制定一些专门针对此地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提供一些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护工作在技术方面的必要支持。这样做是希望,当地的保护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使当地群众明白此项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最后是要让当地的管护人员清楚水土保持工程是有一定的养护时间和周期的,同时进行督促。

3.2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对于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护工作,无论是省级还是市级财政都应该对该部分留出一定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已完成工程的维护,维护项目包括了对已建成的水土保持林进行补种、维护沟道工程、维护各类的坡面工程、维护排水措施等等。由于资金有限,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好资金的合理分配,治理水土流失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已治理完成的地区维护和保养水土保持工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用最少的资金来引导群众,将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管护做到最好。

3.3加大宣传力度

想要人们做好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护工作,就要让大家在思想上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只有这样行政主管部门才能更好的执法、已治理区的成果才能更好的被保护,因此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同时可以在各个地方写上相关的宣传标语,同时也可以将管护的方法教给大家,这样在无形之中就将水土保持深入了各个人的心里,大家就可以从心里开始支持这项工作,不断巩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只有这样水土保持工程才能够不间断的去发挥作用。

3.4加强对水土保持的执法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当中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区明确规定了如果对植被有破坏行为的,当地的相关行政部门是有权利进行制止和处罚的。相关的行政部门对自己的权力可以充分利用,这样才能将之前对水土保持工程所达成的效果尽可能的看管和保护好,使人为破坏水土保持工程这样的破坏行为得到彻底的杜绝,使已经得到治理的水土保持区成为一个示范区,更要不仅仅成为治理的示范区,同时要成为一个水土保持后期管理良好的示范区。

4、结语

我们都知道,水土保持工程可以预防水土流失,它不仅可以让山区生态和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是让贫困地区农民致富一个途径,而水土保持工程的后期管护可以保证整个工程至始至终的发挥其效益,所以说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相信只有将这部分工作做好,才能使人们生活的更好。

参考文献

第8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学;课程实践教学;组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47-02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与深化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河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依托于“土地利用”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省部级科研平台及河南省地理学一级重点学科,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演变、生态修复以及资源管理实践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水土保持学以水土流失为基础,是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最终达到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目的的综合性科学。多年来,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课程教学条件与教学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随着课程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水土保持学课程野外实习为对象,深入梳理目前该学科实习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设计方案,以期为水土保持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实习平台不完善。水土保持学课程实习由任课师自行联系实习地点开展,基于地域优势,实习点多安排在焦作缝山针国家矿山公园,区内鱼鳞坑客土种植、浆/干砌石以及混凝土护坡、削坡开级固坡、坡面沟渠与排水系统以及沟道拦砂坝等水土保持常见治理措施齐全、规划布设独特,是学生实地考察典型区域土壤侵蚀形式及其发展过程、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分析思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与规划设计的理想场所,但园内水土保持监测基本仪器设施缺乏,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2.组织松散,团队协作意识薄弱。首先,野外实习通常以班级为单位,涉及人员较多,个别学生时间意识淡薄,从队伍集合、人员统计至出发或者返回往往要占用较长的时间。其次,由于时间关系,实习通常采用集中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成团围绕教师,嘈杂声不绝入耳,这会造成部分学生“听不清或者看不见”,出现一些常见问题“问了又答”、“答了又问”的现象,不仅耗时而且达不到目的。另外,对于一些实习线路较长,道路崎岖不便的实习点,实习队伍往往拖拉很长,俨然一副野外踏青之像,掉队现象非常严重,实习安全与实习效果难以保障。从实习成果上看,实习成果多以实习报告形式展现,报告内容网上搜索拼凑较多,缺乏认知性、创新性。整个实习下来,学生组织松懈,团队协作意识、合作探究意识少有体现。

3.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主动性探究不足。目前水土保持学课程实习通常是以实习地点教师集中讲解演示为主。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管控整个教学活动,且易于突出教学重难点。但该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围绕单一主体听一听、问一问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来说,通过认真听、仔细观察还能学到一些东西;而对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来说,实践仅仅变成了一次外出游玩的机会。同时由于时间关系也使得大部分学生很难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学生的观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得不到体现,不利于发展学生体验感知的兴趣与主动探究的能力。

4.过程考核缺失,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片面。实习报告是水土保持学课程实习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实习报告书写的好坏基本上决定了实习成绩的高低。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时常有一些学生实习期间非常积极,听讲非常认真,观察非常仔细,操作娴熟,但是由于实习报告书写不规范等原因实习成绩较低,而有的同学实习期间嬉闹不认真,动手能力也较弱,但由于实习报告书写工整、详实而成绩较高。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实习兴趣与积极性,也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相应技能全面掌握程度。

三、优化设计方案

1.加强基地建设,优化平台支撑。为克服目前水土保持学课程实践教学平台不完善问题,本着“双赢互惠”的原则优化、整合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先后与河南太行山生态公益林监测站、太行山猕猴部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教学基地。如河南太行山生态公益林监测站,建设有森林林间气象观测站2座、森林观测公顷样地2块、水量平衡场1座、不同恢复模式坡面径流场3座,具备公益林区降水循环状况、水土流失监测与治理等动态监测能力,这些基地可为我校水土保持学课程实习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弥补以往实习平台不够完善的问题。

2.积极动员,分组实施。为进一步加强野外实习组织管理水平,实习指导教师需做好实习动员准备工作。首先,应在实习开始前进行实习动员,告知学生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地点、实习工具准备与实习注意事项,使大家了解实习什么,怎么实习,什么时候实习等问题。其次,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5人(男女搭配),指定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任组长。需明确各组长的主要职责,并制定组内实习人员通讯录,最后汇总所有人员通讯情况,确保实习期间通讯畅通。

3.循环观察、取样,协同操作。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具体模式如:以径流小区水土流失监测为例,教师首先集中讲解演示坡面径流小区水沙监测项目与方法,然后根据小组组数,平均将其分配到指定径流场;小组成员就位后,由组长分配降雨量观测人员、土壤水分观测人员、水沙观测与取样人员、协助录像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观测取样并记录整个过程。当然,如果实习期间无降雨现象,所有监测项目待降雨后进行补测。

4.实验分析,讨论探索。对于径流和泥沙,除直接测量外,还需在室内测定泥沙颗粒构成。测定完毕后,根据观测、实验结果,由组长负责组织,分析讨论该降雨事件降水量变化过程、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化、产流产沙状况等,计算径流小区径流系数与侵蚀模数,分析其可能成因。各组统计分析完毕后,各组推荐相应的汇报人,进行组间展示与讨论,并对比探讨不同恢复模式保水减沙的效应及形成机理,展示讨论过程由专人记录、保存。

5.综合考核,强化过程。以往的实习教学考核方式只依据学生实习的出勤率和实习报告成绩,缺失过程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不能有效地反映实习过程中学生实际的学习态度、协同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本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原则,对实习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突出过程考核。考核总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60%+报告成绩×40%构成(过程考核成绩和报告成绩均为百分制)。其中,过程考核由5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实习纪律与考勤(20)、实习准备(10)、操作技能(20)、汇报与讨论(30)以及成员互评与自评(20)。过程考核成绩主要是通过教师实际观察、查看录相、听取成员讨论以及查看成员互评与自评等方式进行量化给分。

四、结语

本文结合河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水土保持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从实习过程入手提出了一套水土保持学实习组织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以期改善该课程实习平台不够完善、实习组织管理松懈以及实习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水土保持学知识面非常广,涉及地貌学、土壤学、水力学、林学和水利工程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方法,不同的专业开设水土保持学实习时应该结合自身专业的需要和特点,普及水土保持基本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实习内容应有所侧重。本文仅就水土保持学课程实习组织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实习内容尚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2]王礼先,朱金兆.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GUO Ling-hui1,CHANG Fu-li2,GAO Han1,HAO Cheng-yuan1

(1.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Henan 454000,China;

2.Taihang Mountain Hen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Jiaozuo,Jiaozuo,Henan 454000,China)

第9篇:水土保持知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水土流失;城市水土保持;综述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城市水土流失

城市水土流失是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造成城市水源污染、土地分割、土壤肥力降低,铁路、公路、输电及通讯线路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制约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1]。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复杂,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所造成,破坏了原本良好的地表植被和水系[2]。

(1)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城市水土流失多以开发建设、垃圾排放、采矿取土等人为干扰活动为主,具有形式多样,来势凶猛,突发性强,危严重,流失程度剧烈,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等特点[3]。

(2) 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首先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增多,严重扰动了原地貌,破坏了原有地表植被和水系,取而代之的是不透水的硬化地面,导致城市土地的“石漠化”[4],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地表径流及地面的热辐射,加剧了城市“热导效应”[5]。此外,开发建设活动产生大量的松散堆弃物,极易形成水土流失,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行洪能力,进而影响到城市防洪安全。同时,水土流失严重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

2. 城市水土保持

城市水土保持应理解为防治开发建设水土流失和生态景观破坏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城市化水土保持不是要使城市化过程逆转,而是要使城市化过程有序化,确保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基础设施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6]。

2.1 城市水土保持特点

城市水土保持是针对城市水土流失提出来的,以保护城市水土资源,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相对于传统的水土保持有自己的特色[7]。

(1) 投入主体多元化,监督执法的地位和作用突出[8]。城市水土保持的投入主体是多元的,主要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基本原则,城市水土保持主要由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和开发建设单位依法承担。城市的生产和开发建设项目高度集中,且又分布在各行各业,情况十分复杂,加之目前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履行水土保持法定义务的自觉性还普遍不高,所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也就是说,抓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是搞好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关键。

(2) 内涵更丰富,措施更复杂,防治标准和要求更高。城市水土保持已成为城市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扩展,治理任务更加艰巨。在规划和安排水土保持措施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要求,而且还要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使其符合城市的绿化和美化要求。这就促使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更趋多样化,对防治措施的复合要求更强,对防治标准也要求更高,其投资规模和力度都较农村水土保持显著加大[8]。

(3) 开放性、系统性、综合性高度协调和统一。城市水土保持的投入主体涉及各行各业,情况千差万别,水土流失防治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各不相同,各个生产和开发建设单位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除满足自身的防治目标和要求外,还必须同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相适应,不能闭门自治,即城市水土保持必须坚持开放性、系统性、综合性的高度协调和统一,这是城市水土保持的显著特点[8]。

2.2 城市水土保持内容

城市水土保持是水土保持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城市功能为目的的水土资源的保护、城市环境绿化和美化等方面,具体体现在城市水土保持的内容上。主要有:监督和防治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修建公路、旧城拆迁等)和开办矿山、企业造成的水土流失;城市规划区内退化劣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包括闲置开发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山体缺口(采石场、遗留边坡、废弃石场等)的复绿治理、原有侵蚀劣地的生态修复[8];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10];市开发中有关水土资源保护的城市绿化美化;城市沿海(河、库)岸防护林,水源保护区的水源保护林建设、管理及山地生态风景林的保护;城市化开发地中的给排水问题和城市水系统建设中的淤积和污水达标排放问题[11]。

3. 国内外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3.1 国外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和扩张的时间较早,为了应对和改善城市化带来的水土资源的破坏恶化问题,他们开展了大量相关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关于城市水土保持知识教育、团队建设、法律保障、增加水分渗透、合理节水灌溉和河流恢复等方面的措施。对城市土壤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清楚地了解是城市水土保持的基础,Bartsch等人提出开展城市土壤信息系统研究的内容,包括确立目标、数据获取及相关工作[12]。城市水土流失的沉积物中每年含有的大量污染物如全磷、氮被带入河里,严重污染水生环境,威胁水生生物生存,造成巨大损失。为了控制这种面源侵蚀,Fennessey等人将沉积池作为一种普遍的措施被提了出来,尤其是施工面积大于333 m2时[13]。它是一种水体封闭结构,用于拦截饱含泥沙的径流,在径流进入未控制环境之前除去泥沙。沉积池最初用于采矿业,在主要溢洪道上安装过滤器或在乙烯管内装上打孔竖板,使之更好发挥拦阻泥沙作用,为了使沉积池适用于城市和建筑地域,对它进行了结构的改进,用稻草或麦杆贴垫做成下跌入口和多级出口的溢洪道。与此同时,对影响沉积池沉积作用的因素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包括沉积池的长宽比-深度-表面积-入口长度坡度,径流的浓度-颗粒大小组成比例,滞留时间-水温-风力等外部因素。城市土地管理具有目标多样性、景观呈现自然性以及经常性、快速变化的特点。Young等人提出利用GIS联合结果得分值和居住地价值系数,可以建立预报城市居住地土地管理结果模型,提供一个短期内广阔、多变化区域的生态上相关及空间上完整的评价,使得土地管理决定对景观内涵的影响可快速呈现,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或减轻措施[14]。通过对城市区域不稳定斜坡地带进行系统制图,结合GIS自动制图方法和自然评估方法,实现对不稳定区域斜坡的有效监测[15]。在美国,联邦、州和地方环境项目中就侵蚀和沉积控制问题通过了多项立法,要求进行土地清除必须制定侵蚀及沉积控制计划[16]。197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发展侵蚀和沉积控制计划的《联邦水污染控制决议》(FWPCA)修正案,要求各个州发展包含侵蚀控制实践的区域计划,并在其中详述如何控制非点源污染问题。1987年7月,所有州都颁布了侵蚀和沉积控制法令,交由警察管辖。地方政府侵蚀和沉积控制法规或法令为独立法令或应州立法要求而颁布,其对土地清除程序、侵蚀控制计划的规范和指导方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城市绿地灌溉用水每年都消耗了大量水源,Barton提出了进行城市水资源管理即如何合理利用并减少灌溉用水的有效途径[17]。首先组建一个由水源管理和技术咨询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其次是对有关管理领导和进行日常灌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根据存在的问题,整理编发“城市水源使用者灌溉水管理手册”向管理领导阐明城市绿地水源保护范围,及改善这些地方水源管理及其原因,提供判断管理优、劣的比较基础;也为工作人员评价现行状况并为特定地点制定管理改善计划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还编写了土壤灌溉指导,利用土壤调查数据为使用者提供本地区各种土壤名称、质地、持水能力和吸水率,使用者可以据此决定设计所要使用的土壤及质地。

3.2 国内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实践早于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研究,大连在1985年便开始了城市水土保持实践,但是理论研究据资料显示始于1997年之后。到9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对城市水土流失进行系统的研究,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引起了水利部的高度重视。1995年8月,水利部在深圳市召开了全国沿海城市水土保持座谈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城市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问题。此后,全国各个城市陆续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工作,在城市水土保持的管理模式、功能和目标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防治城市水土流失的措施,但尚停留在较粗放的层次上,缺乏科学先进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方法。1997年9月,水利部根据地域分布、特点和工作基础等因素,选定大连、青岛等10个城市,开展全国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积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城市水土保持预防治理监督和研究,引领全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向纵深发展[18]。

4. 城市水土保持对策

在城市中已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规划,落实治理经费、措施等,尽快恢复地表植被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19]。同时,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水土流失预防的监督力度[9]。在尚未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努力做好水土保持预防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体对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4,7,20]:

(1) 大力宣传水保政策,增强水保意识。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向社会各界宣传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相关知识和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强化全民以及各级行政部门的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水土流失是头号环境问题意识、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的意识和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人们对城市水土流失防治紧迫性的认识。同时宣传城市水土流失对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制约作用,以及对改善投资环境的抑制作用,引起各级领导的警觉和重视,从而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2) 加强城市水保科学研究工作,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要有效地实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根本是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城市水土保持管理队伍,同时也要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工作,从而科学有效地对城市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市民的生活环境。

(3) 因地制宜,应用和推广水土保持新技术。治理城市水土流失应将工程、生态等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需将治理和管理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在治理过程中,依据不同情况可采取拦渣、护坡、泥石流防治、绿化等工程措施,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水土保持新技术,建立起城市水土流失监测网络。

(4) 健全相关法规,预防监督城市水土流失。应积极完善有关城市水土保持的相关法规,从而加强对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监督,使在监督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效地预防城市的水土流失,并建立其完善的城市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监督体系。

5. 结语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广泛宣传城市水土保持,积极完善相关法制,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应广泛借鉴和坚持国外的先进的城市水土保持经验以及过去我国在农村水土保持中取得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总结推广近几年来试点探索的城市水土保持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推进城市水土保持的知识、理念、技术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从而使我国的城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地治理,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璐, 王秀茹. 城市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J].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3): 188~190.

[2] 王锐亮, 何炳辉, 落雷.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1): 31~32.

[3] 王金建. 关于城市水土保持的思考[J]. 山东水利, 2002(3):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