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水土保持研究精选(九篇)

水土保持研究

第1篇: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论文关键词:江河治理  河道 水土保持

论文摘要:水土保持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最终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与水资源管理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如何进行水土保持,我们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 应当在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几点:

一、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 9 9 1 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今年的“两会”,水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央高度重视水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把水利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恶化已对天津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我们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 开展广泛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执法监督, 取得了显著成绩,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二、注重综合效益,改善滦河生态环境

植被的破坏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地表植被覆盖对地面尤其是坡面土壤侵蚀影响极大, 植被的减蚀作用主要表现在: 植被茎叶对降雨雨滴动能的削减作用,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对径流流速的减缓作用;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入渗‘可以涵养水源,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蚀性作用; 植被可以减缓风速,降低风力侵蚀危害。在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造林,栽种牧草,禁止毁林、毁草;同时对沟、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设植被或砌护措施, 防止坍塌和冲淤。在河道综合整治中,除抓好河道疏浚、护岸建设外,注重综合效益,在河岸两侧堤顶大搞防护林建设,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们这里已经初步树立了高标准的景观河道新形象。并建设了一批疏浚达标、水清面洁、绿化美化、道路配套的河道整治样板段,达到“利水、治水、亲水”的综合效益,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休闲场所,为创建卫生城镇、促进都市郊区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改良耕作措施, 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

耕作措施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增加地面覆盖率和粗糙度。主要方法有: 深耕、混播与套播、增施有机肥以及起垄种植等。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要遵循科学、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四、搞好水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搞好水资源管理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其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

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

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缺少水资源管理,就会使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失衡,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分配上失调;就会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态修复和湿地恢复难以实施;就会损害地表植被,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水土保持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等新情况,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要为实现天津总体发展战略服务。切实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继续实施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抓好基础对城市基建、扩建、改造建设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新天津总体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3):4~6.

[2]王跃,周林.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8~19.

[3]段巧甫著,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培训教材.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28~31

[4]杨吉华.水土保持原理与综合治理.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土保持法知识问答.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 9 9 2 .

第2篇: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一、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模式

1.学科渗透式

学科渗透式教育是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模式。水土保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教育来渗透水保意识。

2.校本课程式

水保校本课程是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最专业的模式。应在水土保持普及教育活动中,开设《水土保持》校本课程,并把“水土保持”列入选修课之一,组织人员编写水保教育校本课程纲要,开发水保教育校本课程。在编写好水保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水保教育课。在水保教育课中,合理渗透水保理念,使水土保持校园教育活动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3.水保竞赛式

水土保持类竞赛,是学校开展的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常见模式之一。为了让中小学生牢固树立水土保持观念,切实感受身边的水保教育,可开展水土保持进校园系列活动。如举办水土保持科普知识类竞赛、水保故事比赛、水保演讲比赛、水保征文比赛、绿色格言警句标语征集比赛、水保杯手抄报比赛、乡土地理小论文比赛、水保主题作品比赛、“转废为宝”手工制作比赛、水保黑板报评比活动等。

4.水保宣传式

一是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媒介,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以“保护水土,保护生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水土保持普及教育活动,在校内设立水土保持宣传专栏,宣传水土保持基本知识;张贴水土保持的宣传画和在我校开展的水保报活动的照片,向学生宣传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知识。二是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形式加大校园宣传力度,推广水土保持知识。三是可以以电教室为平台,利用福建省水土保持教育网站,创造性地开展水土保持网络宣传,大力宣传水保的重要性,使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5.课题研究式

开设兴趣小组,以研究性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为契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水土保持类课题研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不同的水土保持课题研究: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开设简单的课题研究;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体系上,开设专业性的课题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水土保持研究性课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自主探究、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参与水土保持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6.科考调研式

科考调研式是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最为直观的模式。因为,只有通过实地观察、亲身感受,才能真正触动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水土保持意识。例如,实地参观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晋江市水土保持展览馆,不仅可以了解水保科普知识,还可以动手模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实验如模拟径流场,通过科考调研式的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水土保持的感性认识,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7.主题班会式

利用班会课,以3・22世界水日、6・5世界环境日、4・22世界地球日为契机,开设类似“携手保护生态~共建绿色家园”等水土保持主题教育班会,以学生为主体,展现学生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思维,以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思维和方式宣传水土保持意识,实现水土保持观念的传承。

第3篇: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关键词 经果林;土地利用类型;径流泥沙特征;水土保持功能;滇中山地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72-03

Abstract Using standard plot method,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of grassland and economic fruit forest in central Yunnan Province were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conomic fruit forest achieved the effec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cause compared with grassland,it could intercept surface runoff more effectively,reduce the amount of soil and sediment.Therefore,the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economic fruit forest was better than grassland. As one of main forests in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economic fruit fores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operating cycle and high economic efficiency,it also has goo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nefits,so it was suitable to plant.

Key words economic fruit forest;land use type;runoff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mountainous area of central Yunnan Province

我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使水土流失成为了主要的环境问题。经调查表明:我国水土流失状况表现出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的特点[1]。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方面的危害[2],一方面,水土流失会带走大量肥沃的土壤,从而使土层变薄、土地石化和砂砾化,导致土地严重退化,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最终失去农业利用价值[3];另一方面,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从而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4]。

近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条件,加上人地矛盾突出,致使云南省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据统计,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土地面积的37%,年流失土壤5.18亿t,主要发生在>8°的坡地上,占总面积的90%以上[5]。因此,防治水土流失显得尤为重要,水土流失的防治是发展经济、保护国土、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6]。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水土流失危害的认识日益深刻和系统。经果林作为重要的水土资源开发性治理措施之一,不但经济效益高,而且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强,生态效益明显,成为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主要林种[7];在农业人口众多的丘陵地区或山区,由于耕地少、坡耕地所占比重很大,发展经果林成为这些地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在树种选择、品种搭配、种植模式和林分结构等方面不合理,导致大多数经果林地依然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8]。刘 斌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林草植被通过林冠截流、林下草灌和枯枝落叶层的拦蓄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土壤肥力。本文以研究经果林和荒草地的水土保持功能为出发点,通过观测径流小区内地表径流泥沙规律,进一步探究经果林的水土保持功能。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盘江上游玉溪大河支流的红塔区二龙潭小流域,地处云南省玉溪市中心城区东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24°08′30″~24°32′18″,东经102°31′40″~102°37′12″,流域南发源于红塔区高仓镇龙树村,由南向北直接汇入东风水库,属东风水库三大径流区之一,是玉溪市重要供水水源地东风水库径流区。流域总面积18.629 km2,主沟道长度为15.5 km。

二龙潭小流域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冷冬高原季风气候,地貌属波状起伏线切割中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909.1 mm,最大年降雨量1 413.7 mm,最小年降雨量591.5 mm,多年平均暴雨天数为15 d/年,年均蒸发量为1 624.9 mm。

1.2 试验设计

根据小流域地形条件,选择荒草地和经果林地2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小流域典型地段布设了水平投影面积为5 m×20 m的标准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在2个小区的附近布设了一个重庆水文仪器厂制造的JDZ1型数字自记雨量计测定每场降雨的降雨量、降雨历时。径流小区基本特征见表1。

1.3 指标测定

按《水土保持试验规程》(SL419―2007)进行径流小区观测,观测内容包括降雨场次降雨日期、降雨量、降雨历时、径流深、径流量、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等。

为便于试验分析,将经果林径流小区和荒草地径流小区分别编号,其中经果林径流小区编为1#,荒草地径流小区编为2#。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雨分析

根据国家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单次降雨的降雨强度可以用平均雨强或时段雨强来描述。试验期间(2016年5―10月),二龙潭小流域共有23次降雨,其中小雨3次、中雨7次、大雨12次、暴雨1次,可见大雨和中雨是试验区产生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雨型。最大降雨出现在2016年7月7日,为82 mm,最小降雨量出现在2016年6月7日;平均雨强最大值出现在2016年6月6日,为16 mm/h,平均雨强最小值出现在2016年6月7日,为0.7 mm/h。试验小区雨季单次降雨数据见表2。

2.2 大雨条件下径流泥沙特征分析

为明确大雨条件下径流深、径流系数、径流量、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之间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分析对2016年12次大雨的径流深、径流系数、径流量、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进行皮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经果林径流小区中,径流深与径流系数呈显著相关;径流深与径流量、泥沙总量呈极显著相关;径流深与土壤流失量呈显著相关。径流量与泥沙总量呈极显著相关;径流量与土壤流失量呈显著相关。荒草地径流小区中,径流深与径流系数、径流量、泥沙总量呈极显著相关;径流系数与径流量、泥沙总量呈极显著相关;径流量与泥沙总量呈极显著相关。大雨条件下经果林各降雨特征因子相关关系见表3,大雨条件下荒草地各降雨特征因子相关关系分析见表4。

2.3 中雨条件下径流泥沙特征分析

为明确中雨条件下径流深、径流系数、径流量、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之间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分析对2016年7次中雨的径流深、径流系数、径流量、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经果林径流小区中,径流深与径流量、泥沙总量呈极显著相关;径流深与土壤流失量呈显著相关;径流量与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呈显著相关;泥沙总量与土壤流失量呈极显著相关。荒草地径流小区中,雨量与径流深呈极显著相关;雨量与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呈显著相关;径流深与径流量、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呈极显著相关;径流量与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呈极显著相关;泥沙总量与土壤流失量呈极显著相关。中雨条件下经果林各降雨特征因子相关关系分析见表5,中雨条件下荒草地各降雨特征因子相关关系分析见表6。

降雨是产生地表径流的先决条件,降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表径流量的大小[10]。降雨及其产生的地表径流又是造成土壤侵蚀的动力,进而产沙量随着地表径流量的增加而增加[11]。降雨强度是影响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相关研究认为,雨强对土壤侵蚀的作用大于对地表径流的作用。降雨强度越大,雨滴终极速度和打击动能越大,对表土稳定性的破坏越大,从而土壤侵蚀就越严重[12]。

2.4 经果林与荒草地径流产流特征对比分析

经果林与荒草地降雨、产沙特征因子对比分析见图1~4。可以看出,经果林与荒草地径流深最大值出现在9月10日,其中:经果林为1.8 mm,荒草地为4.3 mm。经果林与荒草地径流量最大值出现在9月10日,其中:经果林为0.181 m3,荒草地为0.430 m3。经果林与荒草地泥沙总量最大值亦出现在2016年9月10日,其中:经果林为0.519 kg,荒草地为1.75 kg。经果林土壤流失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21日和5月24日,为0.07 t/hm2,荒草地土壤流失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10日和8月11日,为0.3 t/hm2。

总体来看,经果林径流小区的径流深、径流量、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小于荒草地的径流深、径流量、泥沙总量、土壤流失量。

经分析,试验期间经果林径流小区累积径流量为0.717 m3,累积泥沙总量为0.074 kg,累积土壤流失量为0.35 t/hm2。荒草地径流小区累积径流量为1.35 m3,累积泥沙总量为4.86 kg,累积土壤流失量为1.32 t/hm2。综合经果林和荒草地径流产沙特征分析,经果林的累积径流量、累积泥沙总量、累积土壤流失量均小于荒草地。从减流减沙角度看,经果林地优于荒草地。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以上分析,通过研究经果林径流小区与荒草地径流小区径流泥沙特征和径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相比荒草地,经果林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泥沙量,达到蓄水保墒、保土的效果。出现该结果,一方面是荒草地因人畜践踏严重,使土壤板结,而经果林地土质疏松,能吸收大量水,减少了地表径流;另一方面是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导致水土流失状况也不同,植被对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是由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综合效能决定的。林木的林冠对降雨有良好的阻隔作用,林冠截留降水,可降低雨滴动能,有效降低土壤侵蚀量,最终导致经果林地产流产沙量较荒草地少。因此,经果林的水土保持功能优于荒草地。

4 参考文献

[1] 党维勤.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国水利,2010(10):25-27.

[2] 赖观路.龙南县水保和谐执法新篇[J].中国水土保持,2007(7):31-41.

[3] 沙丽清,邱学忠,甘建民,等.云南保山西庄山地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3,22(2):9-11.

[4] 吕红.水土流失现状及保持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312-314.

[5] 米艳华,潘艳华,傻凌杰,等.云南红壤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17-21.

[6] 袁爱萍.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1,8(4):165-169.

[7] 罗细芳.三峡库区坡耕地经果林经济复合模式生态特征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

[8] 黄兵.两种经济林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6.

[9] 刘斌,罗全华,常文哲,等.不同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水土保持效益及适宜植被覆盖度[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68-73.

[10] 李广,黄高宝.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1):85-89.

第4篇: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1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从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当然,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艰巨的任务,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经条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研究,积极争取,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战略目标。

2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蚀,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狭义的水土保持,顾名思义是减蚀,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减少河道的淤积抬高和洪水威胁,利在当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3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长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续利用,两者时空搭配,相辅相成,共同对黄河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劈山筑路,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变利为害令人遗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结论与建议

第5篇: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关键字】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原则;指标

1 水土保持效益的概念

水土保持效益是指在一个治理区域内,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水土保持措施,所产生的对当地居民及其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获益提高部分的统称。按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水土保持效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效益,指采取防治措施后所产出的可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如坡耕地修梯田后比原坡耕地增产的粮食,栽果树后生产的果品比原坡耕地传统种植方式收益增加的部分,荒山荒坡营造水土保持林所增加的木材蓄积等。二是生态效益,指采取防治措施后使生态环境因子由劣到优的变化,如土壤抗旱力增强、昼夜温差变小、空气湿度增大、土壤侵蚀量减小、大风日数减少等。三是社会效益,即水土保持不仅使实施者或实施区收益,而且对实施者或实施区以外的社会区域及其成员都有益处,如防止交通中断、流域下游免遭洪水危害、减少水库淤积、增大土地的人口承载力、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降低风沙旱灾等。水土保持这三大效益,生态效益是基础,经济效益是核心,社会效益是目的。

2 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的内容与程序

2.1 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的内容

2.1.1 土壤侵蚀因子监测:主要包括地貌、地面组成物质(土壤)、植被、气象、水文等自然因子以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因子的监测。

2.1.2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分布、水土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强度变化情况以及对下游和周边地区河湖库塘泥沙淤积以及洪涝、干旱、水污染等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2.1.3 生态修复工程执行情况监测:主要包括生态修复区各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类型、数量、规模、分布、实施进度及实施质量,主要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小水电及沼气池等生态能源工程的安全稳定性,补植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等。

2.2 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的程序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监测与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原理、技术程序和方法复杂。

2.2.1 前期准备阶段:组建监测工作组,收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有关要求,收集生态修复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情况资料,以及有关地形图和规划文本图件资料等,通过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初步踏勘调查,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修复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特别是生态修复工程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详细的监测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野外监测工作细则,制定有关监测登记表格。

2.2.2 监测实施阶段:依据制定的监测实施方案和野外监测工作细则,对项目区进行全面踏勘调查,通过踏勘调查,选定典型地块设立固定观测样方,对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的效益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并按照拟定的工作计划,开展面上的调查或遥感监测,及时掌握项目区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的效益情况,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第一手的监测数据资料。

3 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方法

3.1 评价指标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可依据区域特征和治理目标进行构造,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时间上反映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速度和趋势,在空间上反映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在数量上反映治理的规模,在层次上反映流域系统的功能和水平。这样的指标体系就不只是单指标的延伸,而是兼有描述、评价、解释和决策等功能的有机体系。构造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指标的客观性:指标必须客观存在,符合区域实际情况,避免受人为影响严重的指标。

指标的主导性:不同区域和不同治理措施产生的效益是不相同的。在具体评价时,应选择主要的治理措施及其产生的效应进行评价。

指标的独立性:单个指标反映流域的某一侧面,指标之间应尽力不相互重叠,不存在运算或因果关系。

指标的可量化性:指标可以用数量表达,每一项具体数值同反映的效益内容相一致。

指标的可操作性:指标必需的资料容易取得、必需的计算方法容易操作;避免计算复杂、采集困难的指标。

指标的适应性:指标在用于评价流域治理效益时应有可比较性,不能受事物以外的因素影响。

指标体系的系统性:措施之间的联系,反映到效益指标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某一指标反映问题的一个侧面,相联系的指标体系就能反映流域系统整体。

3.2 评价指标的遴选

由于区域的广泛性和流域特征的多样性,评价内容和指标的数目会随参评流域分布范围的变化,其变化趋势一般是评价的范围愈大,指标愈向具有主导作用、更为普遍适应、客观和更易采集的指标集中。为了突出重点,又能避免以往指标选用中的面面俱到,本文按照指标或实际采用的量化指标含义相同与否,对所列参考文献选用的指标项目进行分析、归纳。

频数统计分析法是统计具有工作经验并对该领域有深人了解的学者所选指标的集中程度,因此,某指标频度大小反映了该指标表征研究对象该方面特征的大小,客观性、普遍适用性、主导性以及指标数据的易获得性的大小,也反映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由相互联系的具有较大频度的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就能够最大程度地综合反映对象的整体特征。为此,选择频度≥0.5即被选取频率超过一半的10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基本上反映了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当地经济的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复合效果,旨在将计算评价的结果作为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调整生产布局、强化环境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依据。该指标充分体现了生态――经济――社会这三方面的和谐统一。根据频数统计分析法,确定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如下:

3.2.1 生态效益指标:治理程度、林草覆盖率、土壤侵蚀模数。

3.2.2 经济效益指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人均纯收入、粮食面积产潜力实现率。

3.2.3 社会效益指标:人均产粮、农产品商品率、劳动力利用率。

3.3 评价指标的算法

3.3.1 常规国标法:根据(GB/T15774―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法》预测自规划措施实施后任一年的水土保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用静态、动态两种方法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3.3.2 模糊评价法:模糊评价分为单因子和多因子评价,通过对不同指标取不同权重,根据模糊集理论,每个指标的评价构成一个模糊子集,全部指标的综合评价组成模糊集的映射,即模糊关系。

3.3.3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对多目标、多准则、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和诊断结果分析对效益进行评价。

应用此方法评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效益,是在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针对不用流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修复措施,并根据研究时期内各项效益的实测、词查或计算结果的指标值,给出各自的评价得分值,然后参照评价等级划分标准,评价其修复水平的高低和系统建设的功能。

4 结束语

水土保持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农、林、水、环境等部门均不同程度地涉及,水土保持是一个涉及面宽、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其效益充分表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何在效益评价中体现其综合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第6篇: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在实施水土保持建设战略过程中,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利用一切可行性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快速的发展下去。同时,还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本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概述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需要很多部门共同参与,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因此,要想找出适合本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各个地区必须积极开展对水土资源现状的调查工作,进而根据国家政府颁布的《生态建设规划》具体要求,来编制各项规划工作,例如:山区水保规划、水土修复规划等多种类型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由于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统还未完善,因此,还需要从国外发达国家吸取比较先进的经验,并结合当地自然规律,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合理科研,从而使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这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当前我国水体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情况分析

经过近些年来的大力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比较贫困的地区要增加人们的收入并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第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要切实保护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整治,将环境改善和保证粮食安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对各地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减小贫富差距。国家对于涉及到开发技术的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进而探索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切实做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的指导水土保持生态建设[1]。

四、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措施研究

1.政府要适当进行宏观调控

为了满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社会的要求,一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为完成目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现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体制。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计划,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问题。此外,国家应该协调好农业、水利等工作,从而更好的防止水土流失现象[2]。

2.使用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先进技术

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先进技术,例如:生物工程、耕地技术等,改善耕地条件,扩大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蓄水能力,从而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

3.提高水土保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一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一个水土流失联合体,主要包含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进行全方位、统一、系统的评价。需要要求企业的治理规模适中,不仅要避免平均主义,同时还需要有效的规避因资源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出现[3]。

4.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制度

在不断总结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以及管理方法,完善水土流失的各项法律法规。

5.创新机制

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治理者收益的原则,并建立多元化、企业化、市场化的治理机制。制定科学、可行性的价格体系,适当调整开发资源方向,提高资金利用率,使水土治理效果内在化,推动水土治理的发展进程[4]。

五、水土保持建设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现如今,水土保持工作必须要始终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首先,要按照自然发展规律,主要是控制地表径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将地区范围内的山、水、林、农等进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采取保土耕作措施,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

2.加强水土的防治工作

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预防监督制度,同时还要增强监督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进行规范化建设过程中,要将开发项目作为发展的重点,提高水土保持的执法力度,将水土保持方案制度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全面、多角度的对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进行深入调查,从而规范社会大众和工作人员的水土保持行为,不留任何漏洞,从根源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同时,政府等相关部门要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对故意破坏水土保持工作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法律处罚[5]。

3.组织执法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很多水土保持工作的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缺少足够的认识,甚至对水土保持法也并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在执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达到执法的目的,反而破坏了执法人员的形象。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组织执法人员定期学习相关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必要时还要学习其它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够大大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应该确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进行依法管理,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认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建设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4.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

为了提高社会全体人员的水土保持意识,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和各大媒体取得联系,通过各地区的典型素材进行水土保持宣传。目前大力宣传水土保持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国家也将水土保持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国全体人民的水土保持意识以及法律意识,营造和谐、良好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氛围。

5.正确处理好执法和收费之间的关系

水保监督管理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就是水保监督执法和收费。从某个角度来讲,收费工作顺利开展应该有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督。执法人员在认真履行职责的同时又要根据本地区的法律法规以及水土流失现状,制定合理的水保收费标准。在收费的过程中,执法人员的证件、收据等需要合法,要向被收费企业出示必要的证件[6]。

6.各级行政单位要协调配合

从总体上说,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比较晚,因此,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并不是很健全。在实际的监督过程中,很多执法人员感觉在执法过程中非常困难,根本起不到良好的作用。和刑事执法比,水土执法的力度不够,再加上水土保持执法行为都是要经过地方政府批准后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因此,导致当前水行政单位的执法力度不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水利执法部门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多部门检查体系,从而将监督工作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努力完成水土保持监督任务。只有人民群众和部门联合治理水土流失工作,才能及时发现水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提高监督质量,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社会效益分析

所谓社会效益,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产生的有益效果。社会效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思想效益和文化效益等。

自从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对于农、林、牧、渔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农民温饱的问题,促进了加工行业的发展,使得农产品得到很大的提高。此外,这对于改变农村劳动力结构,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具备很大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减轻下游的洪涝灾害,增强防灾能力,有效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具体可以描述为:减轻自然灾害、保护土地不受石化沙化影响、减轻风蚀及其风沙的危害、提高土地生产率、有效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避免出现恶性循环,从而真正促进人们致富。

七、小结

总之,水土保持主要是以有效保持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根本的目标。没有一定的生态效益,那么也就没有经济效益及其社会效益,在这三个效益当中,经济效益处于最为活跃且最积极的一个因素,社会效益属于最终目标。我们一定要以经济效益作为开头,为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社会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丹,王玮,孙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6-57.

[2]王政.生态修复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8),89-92.

[3]梁宗锁,左长清.简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03(4),102-104.

[4]陈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J].中国水土保持,2009(5),78-79.

[5]刘乃君.气候变化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1(10),89-91.

第7篇: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一、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 9 9 1 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今年的“两会”,水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央高度重视水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把水利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恶化已对天津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我们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 开展广泛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执法监督, 取得了显著成绩,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二、注重综合效益,改善滦河生态环境

植被的破坏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地表植被覆盖对地面尤其是坡面土壤侵蚀影响极大, 植被的减蚀作用主要表现在: 植被茎叶对降雨雨滴动能的削减作用,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对径流流速的减缓作用;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入渗‘可以涵养水源,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蚀性作用; 植被可以减缓风速,降低风力侵蚀危害。在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造林,栽种牧草,禁止毁林、毁草;同时对沟、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设植被或砌护措施, 防止坍塌和冲淤。在河道综合整治中,除抓好河道疏浚、护岸建设外,注重综合效益,在河岸两侧堤顶大搞防护林建设,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们这里已经初步树立了高标准的景观河道新形象。并建设了一批疏浚达标、水清面洁、绿化美化、道路配套的河道整治样板段,达到“利水、治水、亲水”的综合效益,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休闲场所,为创建卫生城镇、促进都市郊区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改良耕作措施, 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

耕作措施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增加地面覆盖率和粗糙度。主要方法有: 深耕、混播与套播、增施有机肥以及起垄种植等。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要遵循科学、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四、搞好水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搞好水资源管理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其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

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

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缺少水资源管理,就会使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失衡,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分配上失调;就会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态修复和湿地恢复难以实施;就会损害地表植被,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水土保持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等新情况,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要为实现天津总体发展战略服务。切实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继续实施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抓好基础对城市基建、扩建、改造建设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新天津总体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3):4~6.

[2]王跃,周林.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8~19.

[3]段巧甫著,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培训教材.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28~31

[4]杨吉华.水土保持原理与综合治理.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土保持法知识问答.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 9 9 2 .

第8篇: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水资源;水环境;影响

近年来我国工业生产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整体状况也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而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资源,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水污染问题的出现势必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此种情况下,应当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进一步改善生态水环境,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1 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水土流失的危害巨大,不仅导致河流淤塞,降低水利工程效率,而且会降低水环境质量,降低土壤蓄水能力,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旱灾。若水土流失加剧,会导致土质结构发生变化,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导致部分地区在暴雨等天气条件下出现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严重影响社会群体的正常生产生活,甚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降低水土流失发生几率,当前我国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农业技术措施、林草技术促使以及工程技术,这三种水土保持措施中均具有保持土壤肥力,减少地表径流等作用,但实际应用中应当结合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加以合理选用,以切实提高水土保持效果,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1.1 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基于农耕技术来改变地形或增加植被覆盖面积,以改善土壤含水量,减少地表径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可以强化水分深入实践,从而增强土壤蓄水能力,提高土壤肥力,实现水土保持。

1.2 林草技术措施

林草技术措施是水土保持中的重要内容,是基于植树造林以及种植植被的基础上所实现的。通过研究可知,在水土保持过程中,林草技术措施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植被覆盖面积,从而改善土壤的保水增肥能力,保持土壤内水分和养分,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在水土保持措施中,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土地生产力,改善土壤抓附能力,保持土壤含水量,促进土壤稳定性的不断提升,促进水土保持目标的顺利实现。

1.3 工程技术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具有一定综合性,主要通过一定范围内地形的改变来拦截水土,以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并通过对水、温度和阳光等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建立优良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与此同时,工程技术措施能够通过治坡工程、治沟工程以及小型水利工程等的建设,来对水资源加以优化利用,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的目标,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2 水土保持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

2.1 推进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

水资源是社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也需要水资源的支持方能够得到顺利开展。随着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水污染问题,导致水资源及水环境都受到严重威胁。为更好的维护社会生态的平衡发展,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应当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对水土保持措施加以优化利用,走出当前水资源与水环境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可知,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够为农林牧副渔业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整体状况,减少土壤内部养分流失,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和水环境。

2.2 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

就生态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河流中一旦出现泥沙堆积的情况,会导致河流径流量不断下降,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断流问题,给河流周边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而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环节河流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使得土壤内部养分得以有效控制,满足河流周边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需求。基于环境保护理念下,水土保持措施具有多样性。比如在河流周边土壤上种植种类适宜的植被,随着植被覆盖面积的不断增大,即便是在复杂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从而保持河流径流的稳定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通过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在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的基础上,增强水库的蓄水量,随着这一现象的不断循环,能够更有效的抵御洪水灾害或旱灾,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居民的安定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2.3 提高农田抗旱能力

水土保持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以上两个方面,该项措施在农业种植过程中能够有效改善农田抗旱能力,为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农业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提供可靠保证。农业种植过程中,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以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为支持。但就当前土壤条件来看,受到自然环境以及工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B环境呈现出复杂且特殊的发展态势,土壤内部水分流失加剧,土壤养分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此种情况下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一定制约。尤其是当前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土壤蓄水能力也明显下降,使得农田保水抗旱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土流失问题,为农业生产与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具体来讲,为提高农田保水抗旱能力,应当结合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综合分析,选取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改善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土壤内部水分与养分流失,从而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一般情况下农业种植过程中所选用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林草种植和农业技术措施两种类型,这两种措施在增加土壤含水率以及提高农田抗旱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应用,能够提高土壤含水率,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与此同时,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水土保持措施,提高土壤含水率。此种情况下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对于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资源是社会生态发展中的重要资源,与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之间息息相关,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生态保护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且在水资源利用以及水环境管理方面也积极采取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水资源需求,推进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关键词 矿山;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061-01

1 矿山环境现状

河南省新密市各矿区属低山丘陵地貌,以山林和旱地为主,有部分水田。区内无答得工矿企业,矿 井周围分布的村庄不多,区域环境质量良好。区植被覆盖率较高,以天然次生林居多,郁闭度中等偏上。人工植被以经济林、经济作物为主,即果园和甘蔗。局部由农民毁林开荒种植经济作物引发水土流失。

2 矿井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矿井开采后可能引起的生态变化主要是:造成大面积地表塌陷、开裂和房屋开裂、倾斜等地质灾害 现象。主要污染源是固体废弃物(矸石),井下矿井水的排放直接污染地表水系或水体。

3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

3.1 地表塌陷治理

本市所辖部分中小矿井,矿层厚度0.5~1.0m,煤层倾角3°~15°。根据矿层赋存条件及惊天底层的围岩性质,在充分采动下,下沉系数约0.81。当 矿层厚度为1.0m时,最大下沉0.782m;当矿层厚度为0.7m时,最大下沉0.5m。但由于各种矿柱的存在,一般达不到充分采动,下沉值较小,一般0.5m左右。

本区大部分处于丘陵地形,地表塌陷后,对山林和荒地影响不大,耕作土地经平整后,一步不影响土地的使用。为了防止矿井开采后造成大面积地表沉陷、开裂和房屋开裂、倾斜等地质灾害现象,主要采取以下防止措施;按规定留设足够的保安煤柱。严禁在小于安全开采深度的村庄、河流下采煤。在建筑物或水体下采煤,必须经试采成功,取得实际资料后,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在开采过程中,矿方应加强地表沉降观测,掌握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尽量避免或减小地表沉陷的危害[1-3]。

3.2 矸石处理

矿井开采后的固体废物主要是煤矸石。煤矸石就地堆放,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矸石山,破坏环境景观,并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破坏地表植被。另外,矸石山受雨水冲刷,会将废渣带入水体污染水源。就目前煤矸石利用情况看,在确保放射性物质不超标情况下,主要是用来制作烧结砖(矸石砖)。

3.3 矿井水处理

矿井开采后正常涌水量30m3/h,最大涌水量90m3/h,水质PH值为7.0。本研究处在井下设置水仓进行沉淀处理外,还在地面设置沉淀池再次沉淀,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再排放。另外经处理后的水一部分可供井下消防、防尘用水,井下黄泥灌浆用水,余者排至右江或作为农灌。矿泥沉淀池清理出的煤泥可供矸石砖厂做制砖原料。

3.4 粉尘及烟尘处理

矿井产生灰尘的场所主要是地面生产系统翻车机房、皮带搭接处及地面煤仓,在产生粉尘处设置洒水消尘装置,减少煤尘飞扬。

3.5 噪音防治

矿井主要声源是地面生产系统的筛选设备及地面主扇风机,本矿井远离村庄。矿井所选的扇风机为高效节能,低噪音的轴流式风机,根据测试,距风机20m其噪音已低于70dB,因此噪音对坏境影响不大。

3.6 水土流失的防治

在整个工业场地设置围墙,排水沟设置沉砂井避免场地弃土弃渣的流失。对场地的人工边坡砌片石或种植草皮护坡,防治边坡坍塌和水土流失。

3.7 绿化

为把矿山建设文明矿山,为长期在井下工作 的矿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议在矿井道路两旁、建筑物前后的空地上种植适宜本地生长的果树及花草等,以美化环境。

4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投资

保护环境、控制污染投资项目包括:井下煤泥水仓、地面煤泥沉淀池、污水处理池建设粉尘、噪声防治,坝堤、围墙,绿化设施施工等。水土保持投资以运行费用专款专用。

5 环境影响评价

矿山地下开采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固体废弃物(矸石)的排放和因地表塌陷、开裂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设计考虑全部矸石运到砖厂制砖,综合利用率为100%,故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因大部分地区处于丘陵地形,地表有少许塌经土地平整后,一般不影响土地的使用功能,地下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不会构成严重威胁。其它环境影响也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矿井的建设只要按照设计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措施组织实施,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使矿山开采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最终达到矿井的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不致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参考文献

[1]吴健.我国综放技术15年回顾[J].中国煤炭,19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