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视听语言范文

视听语言精选(九篇)

视听语言

第1篇:视听语言范文

关键词: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当代语境;发展前景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这一天也成为世界公认的电影发明日。虽然现代电影的历史只有两百多年,但是光影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我国著名哲学家墨子在其著作《墨经》中提到“光至景亡”的光学论断以及光影的生成关系、物象的反映原理,这些也被一些影视研究者看作是电影发明的理论先导。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革新,无数艺术家打破传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无论是默片时代、黑白时代以及彩色时代,影视视听语言有了越来越丰富的表达。影视片种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动画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影视片种,作为一种高度假定性的艺术形式,独特的制作手法,决定了动画独特的视听语言。

一、视听语言和影视视听语言的概念阐述

在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沟通时,手势和口语进行配合的语言表达,会让思想表达更加形象化,信息传递也更加准确,可以说这是最贴近生活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视听语言。由此我们可以简单推论,视听语言就是传达信息时,同时利用听觉和视觉两种感知渠道,将声音和图像进行综合运用的语言表达形式。推而广之,影视视听语言就是影视图像语言和声音语言的完美结合。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革新,影视语言发展也展现出飞跃的姿态,尤其是影视动画,更是因为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在影视语言中独树一帜。

二、中国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

动画作为与故事、科教、纪录并驾齐驱的影视片种,与实时的影像拍摄不同,动画的表现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加以创作的形象,因此与其它三种片种相比,影视动画更能够发挥作者的创作灵感。故事、科教、纪录三种类型篇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性,但是动画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动画创作依赖纸笔,动画形象的诞生依赖创作者的水平、经验、创新等等,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动画创作也一样,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要描绘到纸上,那么一千个人也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画法,因此影视动画既是独特的也是多样的。

中国影视动画的历史发展并不悠久,1947年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家方明等创作了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这两部作品也被认为是我国动画片的先驱之作。从木偶片《皇帝梦》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表达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先代的动画艺术家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例如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制作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武打动作就借鉴了京剧造型和京戏动作;而1958年中国制作了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则是借鉴国画技法。

动画形象创作上更接近于绘画,而故事语言的讲述上则与神话、童话更为贴近,我国历史悠久,给影视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因此中国影视动画语言表达更具有丰富性和文化性。

三、当代语境下动画的视听语言分析

(一)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现状

动画创作主要是以形象创作为基础,在早期的动画创作中,动画形象的优劣就决定了动画的质量。但是随着先代影视技术的发展,影视动画也利用这些技术,对自身进行精细化创作。例如动画音乐、台词、故事逻辑性等都成为影响影视动画语言表达的重要因素。但是,也正是因为动画的独特性,让其在受众年龄、经营方式、发行方式等方面与其它的影视片种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在国内,许多影视投资公司始终不看好动画产业,因为他们认为影视动画投资大、制作周期长、观众范围却很小(国内许多人依旧认为动画只能面向低年龄段的观众)、经济回报不高,因此影视动画语言面临市场匮乏的窘境。而还有一点就是专门的理论论述相当缺乏,这主要就体现在人才建设上,也因此国内在培养影视动画的人才方面,还是遵循传统的电影语言教学模式,没有原创的影视动画语言教学理论,教学局限性显而易见。

(二)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内动画市场的复苏,对影视动画语言的研究也进入新的时期,许多动画作者不光是打造一部看得懂的动画作品,也积极的通过动画语言传递正能量。例如2015年国内大热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就代表了国内影视动画发展的新高度,与之前的许多国内发行的影视动画相比,这部影片的创作正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体裁,无论是画面语言的亲切感、音乐的契合度还是故事语言的认同度,它无疑都是成功的,因此在影视动画语言的创作上,在充分结合观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动画的独创性和文化性。因此结合我国国内影视动画的发展现状,要想走出创作基本“借鉴”、故事情节雷同的怪圈,就应该注重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民族文化性,民族的才是自己的。

结束语:

随着国内对影视动画市场的逐渐重视,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何创作出符合时代和具有民族特殊的动画作品,并让这些作品成为宣扬民族文化最强有力的语言,这是众多影视动画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视听语言范文

视听语言作为一种信息沟通的符号编码方法,其同样是复现和展示影像的中介环节。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一般的语言学中由音调、字词和语素等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在视听语言中是不存在的。在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当中,视听语言有着强烈的象征和暗示等延伸作用。因此,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对视听语言在电视电影中的运用展开分析。

一.视听语言概述

视听语言就是广义上的蒙太奇,从文化上讲,视听语言是一种电影思维方式;从艺术角度分析,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表现方法,同时也是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从传播的角度讲,视听语言是电影的符号编码系统,其包括镜头、镜头的分切、镜头的组合以及声音画面关系等四个方面。

在视听语言中所涉及到的视听元素为镜头,镜头作为电影视听的最小单位,摄影机在一次开机到关机之间所记录下来的连续声画过程就是镜头,视听的最基本元素是声音和画面[1]。

二.《夏洛特烦恼》影片中视听语言的运用分析

《夏洛特烦恼》是一部观众反响和影视票房均较好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集合了很多典型影片的设计元素,例如穿越、老歌情怀、平行蒙太奇以及特技的剪辑形式等,这些元素在《人在囧途之泰囧》、《重返20岁》、《港囧》等片中亦有应用,这类视听语言的完美结合使影片能够具有更好的效果表达。《夏洛特烦恼》以主人公夏洛参加婚礼作为线索,通过良好的情节设置引出夏洛的梦,进而展示他跌宕起伏梦境,亦或是他的“新生活”。在这样大段的梦境展示中,篇幅长且内容丰富,导演和演员将人物形象和情节都设置得细腻生动,真实感极强。

这部影片中,时空的交错、场景的切换以及镜头衔接,都很顺畅,从而使故事的发展十分自然,完全没有突兀之感。下面主要对电影中的视听语言特征展开分析[2]。

(一)语言魅力

《夏洛特烦恼》是一部喜剧影片,语言作为影片的重要喜剧构成元素,具有不可小觑的地位与作用。在电影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其语言风格融合了夸张的话剧语言表现手法,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诙谐的语言将生活原貌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增强了影片的喜剧气氛,例如在“夏洛成名后去寻找马冬梅”的片段中,他向楼下大爷打听马冬梅时的对话,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相似的手法也在小品中经常被引用。

《夏洛特烦恼》这部影片当中没有太多设置曲折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炫目的特技制作,更多的是透过幽默简单通俗的语言演绎较为平凡的主题——中年危机和青春萌动。每一个精湛的喜剧情节都在台词语言的作用下使其内涵和意义得更深化,这也是现代喜剧影片所缺少的元素[3]。

(二)空间的调度

由于《夏洛特烦恼》采用了时空穿越的叙事方式,因此影片中会涉及到一定的空间调度方式,比较典型的画面转场是在夏洛进入梦境和回到现实时,运用了光影强度的变化,再配合镜头时间的延长,音响的加入、人物的大特写等,使得时空的转换变得顺畅。另外,在展示人物所处的大环境时,运用较多拉镜头进而展现全景画面,从而给人一种景深悠远的即视感,比如当主人公回到过去站在马路上画面的展现。开阔的画面不仅可将人物活动的空间和环境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起到了渲染气氛和创造意境的作用。在空间展示的过程中,将镜头拉到人物或物体的近景角度上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凝视主人公的体验,更能够了解人物内心情感变化,从而加深共鸣。

(三)镜头的运动

在电影情节中,除平视拍摄以外运用大量的仰视拍摄和俯视拍摄,在拉动镜头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淡入和淡出特征,从而使得大全景和特写镜头的切换成为电影情节中鲜明的视听特征。画面内视觉范围内的方位以及形象变化会随着被拍摄对象和拍摄角度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转化着观众的注意力,进而引起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

(四)声音配乐

作为与影片质量相关的关键元素之一,声音配乐可谓是电影的重要灵魂,在音乐与电影情节的密切配合下很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发生不同的变化。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些流行歌曲的配置把剧情不断推向情感的高潮,例如袁华出场时的背景音乐《一剪梅》,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情节点设置,配合着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场景,对剧情的张弛和深化起到了极佳的表现效果。此外,在整部影片中一共贯穿了二十多首不同风格的歌曲,使喜剧笑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跌宕于有优美的旋律当中。而当那首“一次就好”响起时,观众会不约而同的被感动落泪,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更强地烘托戏剧情感和人物心理,引发观众的联想和共鸣[5]。

(五)美术用光

美术用光的特点体现了电影作品的艺术美感,是一种艺术表达。从主人公着装的角度分析,夏洛成名前后的着装反映了其生活品质的改变。当夏洛成名后登台演唱时,舞台灯光的强弱程度变化也衬托着夏洛当时心里的狂妄与自豪感,使得画面的强调效果得到显著增强,这是电影艺术与人文的交流过程,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不同主人公的不同心理特征。此外,在看着马冬梅和大春离去时,灯光的渐渐暗淡也很好地反映出了夏洛此时落寞的心情。可见,美术用光对画面的作用也具有表现主人公心理,营造空间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6]。

三.《泰坦尼克号》影片中视听语言的运用分析

《泰坦尼克号》也是一部讲述爱情的影片,Rose和Jack的感情尽管没有得到完美的结局,但仍震撼人心。无伦是对灾难场面的诠释还是热烈爱情的展现,都给观众身临其境、真实具体的感受,大量壮观场面,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与影视情节中的视听语言密不可分。影片会在适合的桥段增添配乐来提高情节的叙事能力和情绪渲染力,例如当主人公深情对望,会对应一段不同氛围的歌曲,歌曲的旋律给人陶醉其中的美感,即使是闭上眼睛,依然可以感受到二人对望的深情,这就是音乐和画面的价值与作用。

《泰坦尼克号》影片中的各种视听特征,都和Rose与Jack之间的爱情紧密相连,在镜头运动的过程中,不同景别的画面影像和不同的运动方式给人多样的视觉感受与心灵震撼。当船沉陷时,音乐的节奏低缓,哀怆,镜头由近及远的拉镜头运动方式亦使受众更能感受到那种深切的哀伤,同时也随着音乐的延伸,融合了万千的思绪。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对视听语言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夏洛特烦恼》和《泰坦尼克号》影片中视听语的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视听语言作为表现电视电影作品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特征,不仅起到了强调故事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保证了电视电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外延情感的有效传递。随着电视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大对视听语言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馨月.试论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9):172.

[2]孙笑非.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中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2011(21):74-75.

[3]邱宝林.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D].上海大学,2012.

[4]徐然.中国内地电视电影的生产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交互作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5]樊斯文.电视纪录片《电影传奇》的叙事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第3篇:视听语言范文

(一)

    视觉语言(识字阅读)与听觉语言(听话说话)同步、相似发展,是“0岁方案”的重大科研成果之一,26年的理论研究与实验证明,婴幼儿早期识字阅读能像听话、说话一样自然而然地养成,并能对开发智力,丰富知识,陶冶情感,培养广泛兴趣,养成良好性格以及培养好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使孩子全方面受益。这对儿童素质的提高意义极其重大。

    “0岁方案”已培养出大批天真活泼的小读者,他们毫无负担地玩玩学学,有的先识字后说话,有的三四岁脱盲阅读,五六岁博览少儿读物;有的一岁七个月识字三千,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证书……大量事实证明“视觉语言自然发展”理论是正确的,它将为汉字教学带来破天荒的变革,树立起科学识字教育的最新里程碑。

    孩子出生后,只要家庭和婴幼儿能给孩子一个稍稍接近于发展听觉那样的环境,耳濡目染地看字认物、听读词句,那么每一个婴幼儿就都能做到不知不觉地像学会认物、看图、走路、说话、听音乐、模仿行为一样学会识字读书。这是教孩子学会学习最可贵的第一步,是教育史上最迷人的景观!

    婴幼儿能学会认字和阅读吗?大量的实践证明,人生识字的最佳期在半年至4岁。20多年前我提出这命题时有人笑我是“天方夜谈”、“神经病”然而今天呢?小读者不是成千上万地涌现出现了吗?三四岁脱盲广泛阅读的“小人精”不也大有其人吗?

    人的潜能是可以掌握多种语言的,如听觉语言、视觉语言、态势语言(哑语)、触觉语言(盲文)等等,而婴幼儿学习各种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

    听觉语言是作用于耳朵听觉信号,它用复杂的声音组合起来,代表一定的事物、意义和思想,这种有意义的声音按一定程序和规律连接,孩子在情境中听熟了,就能领悟、记住、模仿、发音,口语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学得那样微妙,那样逼真,每一个正常孩子都不会学错,不会走调。

    视觉语言是作用于眼睛的视觉图象——文字。特别是汉字,它是用一个一个的图来代表一定的事物、意义和思想。这种有意义的字符,孩子看惯了也能领悟、记住,并配合听觉语言读出来。这样,识字、阅读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细细想来毫不奇怪。

    比较起来,视觉语言比听觉语言更简单易学:

    第一、 因为人的视觉接受信息,帮助记忆的能力比听觉强,所以1岁的婴儿能认识50个不同的面孔,3岁的孩子能识记数以万计的物体且毫不费力。心理学界曾评估人获得的信息大约有80%来自眼睛,这也说明视觉印象特别清晰、特别深刻的道理。例如生活中认识一位新朋友,仅听到他通报姓名印象总觉模糊,而当接过他的名片一看,其名字不就清晰浮现于脑海了吗?这就是视觉印象的魔力,人们谓之“百闻不如一见”。

    第二、孩子学习视觉语言的读音时,总是听觉语言协助识字(除聋儿外),使孩子多了一个识记文字图象的音响支柱,所以孩子识记视觉语言比听觉语言快。

    第三、汉字的视觉语言还有一大优点,即他的词汇虽多,但文字却十分节省,二千多个常用汉字可组成数万个常用词汇,构建瑰丽多姿的大千文章,比孩子学听觉语言时要记住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方言土语的音节和语调要简单得多。语音看不见摸不着,飘忽不定,多么难记,多么难发,哪有字形好记呢?孩子学那么复杂的语音组成的听觉语言都不在话下,还害怕用视觉图象组成的视觉语言吗?况且在婴儿眼里实物图象和文学图象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常常把实物当字,把字当宝宝,都能同样耳濡目染,印象记忆,在情境中领悟。

    第四、视觉语言的语法规则一般都在听觉语言的学习中适应和习惯了。阅读中会使语法掌握得更准确,更牢固。

    总之,只要避开习惯思维的陷阱,就能领会发现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发展两者都易学好的原理。

    但是为什么几千年来人们总认为识字难,非等到孩子六七岁以后坐下来正正经经地上课,系统学习不可呢?其实这完全是人类认识的误区和盲点,有其历史的、社会的、认识的复杂原因(请参阅“0岁方案”丛书之二《小鸟腾飞的一翼》)。一般孩子不能像学会听话说话那样学会识字阅读,完全是社会造成的,是环境造成的,并非孩子无能或天生如此。

    人们应当想想,婴儿是怎样学会听觉语言的?当他降生人间以后,只要醒着的时候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听话,接收语言信息,观察和感受与语言伴随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情,久而久之,他就记熟了差别十分细微的、内容千变万化的语音和它们代表的各种各样的实际意义。与此同时,他本能模仿口形、发音,鹦鹉学舌地说、逐步理解地说。潜移默化一二年,繁难的听觉语言就学到手了。

    可是人类社会在自然而然最巧妙地教孩子学习听觉语言的数年之间,却偏偏把孩子视觉语言的学习环境打扫得干干静静,在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剥夺了他们视觉语言发展的权利。等到错过了最佳再来慌忙灌输文字,这岂非人为制造困难,束缚了孩子的发展吗?人们明明知道中、小学生识字阅读负担沉重,不会自学;成年人文盲扫盲难,复盲率却很高,不但没有醒悟教育的失误,反而以识字阅读太难,婴幼儿年龄小不可识字为由禁止婴幼儿识字,以致造成了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假如每个孩子如“0岁方案”所提倡那样,降生后就沐浴在认物、听话、生活、识字的环境中,孩子也会如同像学习识物、说话、走路和其他行为一样,不知不觉地认字读书,没有负担,没有压力,高高兴兴地掌握视觉语言,这就是“环境濡染识字”、“生活游戏识字”“趣味阅读识字”的理想境界,人类社会是一定会进入这个理想境界的。

    现在,走出误区,进入理想境界的育儿家庭渐渐多起来了。但有人看到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却会认字,总不免疑虑重重:“难道认一个字不难吗?”可我要反问:“难道听准、记熟一个音不难吗?”孩子在吃梅时教他听准、记熟、发准“酸”的音,不比记住“酸”字的形象更难吗?至少是同样需要付出精力。况且在“婴儿世界”里,学习世上一切事物根本没有难易之分,只有有无兴趣之别;只要激发起孩子的情趣,比如吃梅看“酸”字,再看酸的表情,多次目击“酸”字,产生联想,毫无疑问就认识“酸”字了,像记住和发准“酸”的音一样平淡无奇。

第4篇:视听语言范文

关键词:视听语言 动画创作 应用研究

一、视听语言的内涵

影视动画是一种视觉与听觉交互而产生的综合艺术形式,它通过媒体的传播向观众传达,各种故事内容及还原真实场景的再现,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是一部作品中的灵魂,它使用带有总结性的文字内容,将画面中的各种含义传达给影片的观看者。

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是作为一种大众传媒体系中的特殊符号类型长久存在的,同时它也是影片创作时的一种必要的技术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主要利用各种镜头的取景和编制将合理的声音与画面有效的衔接起来。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之中:首先,视听语言是通过导演及编剧以及筹备一部影片诞生的全部剧组人员,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一些事件进行节选,再通过影视动画的专业技术手段进行复现,展现在银幕上与观众进行交流。第二,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性质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习惯是有本质的不同的,一部影片中的视听语言由背景、音乐及画面色彩所组成,并不是像现实生活中人们谈话用到语言形式。第三,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利用组成影片的各种要素,如场地内容的切换,背景颜色的变化,来表现剧本中的各种情节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当时当境的情绪等活动。作为一部影片中独特的语言叙事手法,其本身就是一门深刻的专业技术知识,作为一名从事影视动画创作的人员,如果不了解和重视视听语言的构成方法,是不能进行一部影片的制作何编辑的,更无从谈起去创作一部受观众喜爱的影视动画作品的。

二、动画视听语言的艺术特性

动画作品作为影视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从诞生之初就集合了绘画艺术、音乐艺术及语言文字艺术等多种学科知识,将影视工作者想要表现的意图,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利用电影荧幕向大众进行传播,这种表现形式深受各类观众的喜爱。想要从事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就必须对动画视听语言的艺术特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动画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形式相较于其他影视传媒形式而言,其主要特征突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画视听元素的虚拟性

多大数动画作品是针对儿童观众来进行创作的,作品中充斥着各种科幻,幻想的故事情节,其中的视听元素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来进行编撰的,在创作风格上也依托这一中心思想来达到画面色彩夸张,人物动作形式强烈,语言文字配音怪诞,场景虚构及故事情节离奇等,促使了动画片成为了虚构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典范。观众常在电影和电视剧中见到的情节设置,大多依靠真实的场景,真实的角色表演,真实的音乐音效组合来展现剧本的内容,而动画作品却以其场景虚拟性、角色夸张性、语言配音独特使其独树一帜,经过近几十年的淬炼成为了影视艺术中的奇葩。

(二)动画镜头语言的丰富性

在现今流行的动画作品在进行创作时,大多是不存在真实的摄像机镜头的,动画片中的各个场景及角色人物的镜头切换,皆是来源于动画片设计师的创作而虚拟产生的。也正因为此动画片的创作不受传统影视作品的硬件条件的限制,可以无制约的在影片中加入各种难度、各种角度、各种类型的镜头展现,可谓是动画片中的镜头语言琳琅满目,丰富之极。也正因为动画镜头语言的丰富性,才使现今的动画片越来越好看,观众越来越爱看,从事动画的镜头设计师才更有魄力进行动画片的创作。

在一部动画影视作品即将完成的最后一步中,对影片编辑的工作者有较高的要求,从事动画片的剪辑,不仅是完善剧本的重要手段,更是对此部作品创作风格来进行把控有效的方法,以及通过剪辑的方法来安排故事的情节发展,从而达到动画片的专场效果。这里值得着重论述的是动画作品中的技巧性转场和非技巧性转场形式。所谓的技巧性转场形式是指,动画编辑工作者利用后期的剪辑再制作,带给画面情节淡入、淡出或重合、分割、折叠画面来完成影片的转场,而非技巧性转场形式是指,动画编辑工作者利用镜头的切换,直接将画面转场,以此来达到影片故事情节的要求。尽管大多数动画作品中不存在真正的镜头切换,但通过对画面的后期制作,是编辑出一部具有强烈的影片创作风格特点的动画作品的重要条件。我们可以这样说,充斥在影片中的各种编辑形式操控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动画视听风格,对一部动画片的影响是无法取代的。

三、视听语言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影视动画作品中的视听语言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画面、音效、以及幕后影片的剪辑,通过这三大部分的组成,我们不难清楚的知道动画视听语言包涵内容的重要性,以及这三大部分组成在一部动画片中的重要组成价值。现今的动画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所包涵的知识面非常的广阔,如果想要得到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在此之内的视听语言这个重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掌握好动画视听语言的创作实践方法,才能对动画片的创作有一个较好的把控开端。

(一)视听语言中的角色塑造

现阶段动画中的角色塑造与视听语言的结合,已经到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境地了。我们知道一部动画片是以不同画面的组合所构成的,画面上出现的各个角色,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语言生活环境。在视听语言中一个成功角色的塑造,代表着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思想和创作内容,影片通过不同的角色组合来完成整部动画片的叙事情节,并以此来获得观众对影片的认可,甚至激发观众的共鸣,所以说在动画视听语言中角色的塑造是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的。

一名耳熟能详地动画角色的出现,不但要有令人过目不忘的面貌、个性突出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围绕在角色周边的视听语言的衬托,只有角色与周边影像要求全方面的结合,才能使一部动画片精彩叠加,同时也为动画片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动画片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动画设计师拥有任由其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塑造一名成功的动画角色,仍需以现实中的人物性格为创作原型,在现实中一切积极向上或是标新立异的希翼理想,都能通过不同的动画角色,加以视听语言的辅助,体现在动画的世界之中。

动画片中的角色,不但需要赋予其鲜活的生命,更需要带有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相似的表情及心理特征,在这个幻想的空间里,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个体,都可以像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那样畅快的交谈,并表达各自的思想和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是视听语言的重要结合方法之一,主要体现为动画角色与人的外貌、表情、行为的相似之处。在深层次上,体现为动画角色身上所反映出的真实人性。

(二)视听语言的镜头使用

在视听语言中镜头的使用是具有一定的叙事情节指导作用的。首先是景别,不同的景别在人的心理和情感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投射与感受,根据摄影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和所用镜头焦距的长短,景别分为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巨大的场景描写不但可以展现动画片的全景及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可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如《疯狂原始人》中大全景的环境全貌,展现了数万年前地球辽阔的宏伟气势。对一些戈壁及悬崖的全景以及中景的镜头,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官享受,特别是其中近景和特写镜头对一些天马行空幻臆想出的植物的细腻描绘,更是成为了所有观影者的视觉中心。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首先,取景的级别越大,需要动画设计师们考虑的环境因素也就越多,取景越小,需要动画设计师们强调的局部因素也就越细。其次是动画片中的取景角度设置,众所周知现今很多动画片中是不存在真正的摄像机的,但组成影视作品的基本技巧就是,通过不同的画面角度及镜头分割来引领观众的观影视角,并使观众对镜头中的人物有自己感官上的认识。最后是画面的场景及角色的运动处理,如果想要充分的表现出场景的运动及角色的运动,并将两者合理的编排在一起,就要求镜头的对两者进行合理的编排,在使用运动镜头的过程中,由于镜头需要经过剪辑处理,会存在画面中主置发生变化的问题,于是就容易产生人物位置与空间关系的混淆,这就是“轴线”问题,通过遵循“轴线”原则,可以保证空间感的一致性,前后镜头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这也是在动画视听语言中值得多加关注的要点。

(三)视听语言的镜头剪辑

对视听语言镜头的剪辑,是控制一部动画片的叙事情节、画面节奏及声像运动的重中之重。一部动画片的制造仍是离不开影视蒙太奇的创作手法的,在影片创作之初,通过众多不同的动画设计师,来进行画面的风格设计,尽管每个设计师的技术和创作灵感都非常过人,但如将其全部拼接在一起,仍显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样就很难整体的得到一部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但通过影片后期的剪辑,从新合理的将不同的画面进行排列组合,填补出现在视听语言中的不足之处,就能最大程度上使观影者得到感观上的愉悦以及艺术上的享受,让人体会到作品创作者构思的巧妙。

动画片作为影视作品中的一种创作类型,是离不开镜头的剪辑的,视听语言的剪辑,可以直接将画面的声像场景进行拼接组合或是转场变格。这里值得着重论述的是,在动画视听语言中常出现的变格剪辑,变格剪辑是指动画后期编辑,对正在运作中的角色及时空关系进行变格化处理,塑造出有别常理的带有夸张强调的角色及放大缩小的场景特征,运用这样手法来渲染叙事情节的各种气氛和表现内容。当然存在于视听语言之中变格剪辑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升格剪辑(慢镜头剪辑)、降格剪辑(快镜头剪辑)、定格剪辑、倒放剪辑和重放等剪辑方法,都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片中合理安排编辑视听语言的重要手段。

第5篇:视听语言范文

关键词:大众;语言;艺术;现代视听;传媒

0 前言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阶段,数字技术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喜悦,这种技术在视听传媒中的充分应用,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像数字电视、互联网数字广播、视听媒介等都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互联网视听传媒更是发展火热,很多媒体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在现代视听传媒发展中,数字化技术水平骑虎相当,而着力发展大众语言艺术,才是媒体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

1 研究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代视听传媒已经步入了全新的科技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项设施建设已相当完备,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或者听众,很多现代传媒在组织节目上丰富多彩,且投资巨大,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中,党中央对媒体提出的指导性的建议,在不断完善媒体科技发展的同时,节目在思想宣传工作中应该向“三贴向”发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新的思想指导下,媒体开始了发展性转型,这次转型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例如齐鲁电视台播出的《么敢当》,主持人小么哥以风趣优雅的形式播报山东省内的新闻事件,替代了传统古板的新闻模式,这次的转型引发了群众的热情,一时间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收视率快速飙升。可见媒体向“三贴向”转型是正确的,另外齐鲁电视台这次成功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语言亲民”, 在主持人主持《么敢当》整个节目中,所有的语言是地地道道的山东话,而且在语言表述上的艺术形式非常强,给人的感觉非常和蔼可亲,让人能够感受到温心和可接近性,这是节目成功的主要因素,以这种方式成功的节目很多,如上海电视台播出的《周立波一周秀》节目,全节目也是有特色语言及幽默性贯穿,还有浙江省播出的《爸爸去哪》和《奔跑吧兄弟》,两套节目类型是真人秀节目,朴实的画面及有趣的对话,增加了节目的客观性,从这些节目中不难发现,大众语言艺术对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 我国现代视听传媒的形成特点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媒体发展阶段主要的传媒存在形式是电视、电影等,其共同的特征是只有画面和形象塑造,并没有发挥语言的重要性,这个时期人们对这些媒体的喜好程度并不高,随后迎来了改革开发的新举措,传媒行业开始快速发展,从无声影片发展到有声影片,又从黑白电视发展到了彩色电视,直到当今科技时代,彩色电视逐步发展形成了数字电视,这些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目前我国在现代视听传媒发展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分为三大类,即广播传媒、电视传媒及互联网传媒,其主要特点形式各具优势。

2.1 广播传媒的特点

广播传媒主要传播形式是收音机,这类传媒主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将音乐、语言传播到千家万户中去,其主要特点分为广泛的覆盖性、传播速度快、伴随性、不稳定性、局限性、被动性。广播传媒具备覆盖面积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广播传媒以无线电波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无线电波具有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覆盖面积广的优势,因此只要有无线电波的地方都可以实现广播传媒的覆盖。广播传媒具备伴随性与不稳定性。广播传媒的节目形式通常为声音传播,这种情况下人们边听边做其他事情,这种特点便是伴随性;而不稳定性主要是因广播传媒的传播是依靠无线电波进行传送的,很多自然环境都会影响到信号的强弱,因此广播传媒的传播具有不稳定性。广播传媒具备局限性及被动性。所谓局限性就是指广播传媒的固定模式声音传播,广播传媒在广播时不具备画面,听众是无法观看到主持人的神态,只能从声音上来判别,虽然广播传媒具备局限性,但其语言的表达上丰富多彩,另外被动性也是广播传媒的特点,在广播时,人们只能接收信息而不能反馈信息,当然目前网络的发展,这个被动性逐步被改善了,很多平台互动、微信互动等改善了这个特性。

2.2 电视传媒的特点

电视传媒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传媒体,其特点决定的它的发展地位,其具备声画并茂、现场感强、可信度高的特点,人类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单纯的通过图像或者声音是不能被轻易信服的,而声音与图像的结合增加了人们的直观感受,也增加了人们对事物原貌的信任度;内容丰富且表现手法较多,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的内容较为丰富,有歌舞、音乐、杂技、相声、小品、探险、电影等等,在节目剪裁和制作上,表现手法也较为丰富,例如《奔跑吧兄弟》中,将人物的语言放大、将人物的头像放大等。从整体看,电视传媒的特点还有很多,但总体概括电视传媒能够更直观地将节目呈现给观众,更能够让观众从心灵上所接受。

2.3 互联网传媒的特点

互联网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其特点分布广泛,且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在现实中的差距感在互联网上是不存在的,可以说互联网传媒给每个公民提供了公正公平的交流互动环境,其能够融合电视与广播的众多特点,还可以别具一格的形成新的传媒体系,例如电视传媒在互联网上已经实现了同步播出,而广播传媒同样也可以实现同步播出,在未来的发展中互联网传媒将逐步占据传媒的主体地位,另外互联网传媒正在向很趋势发展,例如商品视频介绍、网络游戏直播间、音乐K歌房、在线教育等等,网络传媒的发展结合了电视的声音与画面同步传送特点,让手机、电脑用户更直观的接受互联网传媒,同时互联网传媒还可以实现回放、快进、重复播放的功能,能够直接与主持人进行互动,这充分提高了传媒体系的价格,不过在互联网传媒监管力度尚存在不足的情况下,虚假、伪造的事件也屡屡发生。

3 充分利用现代视听传媒的特点展现大众语言艺术

不同的传媒形式都具备自身的特点,而语言艺术是促进这些传媒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在当今传媒体系的环境中,人们更喜欢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在传媒中应用,因此在不同传媒模式下,充分结合传媒特点,发挥大众语言艺术的观赏性,有利于推动传媒的快速发展,就像人们喜欢的脱口秀、相声、小品一样,人们欣赏的是语言的艺术,对于以语言艺术形成的节目,其表达的目标更能够让人们所接纳,换而言之,传媒工作者应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满足大众心理的需求,以大众语言艺术来体现节目的价值,因此在传媒发展过程中大众语言艺术的应用非常重要。

3.1 站在观众角度来定位自己

任何传媒的工作者在大众语言艺术的表达上都要贴近观众的心理,大众是传媒发展的根源,如果舞台主持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主持,就会失去节目的亲和力,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要了解当今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我们没有资格把自己当成一个什么样的英雄,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成为百姓的代言人,要以平民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思考平民所想的,我们的工作应该充分体现百姓的酸甜苦辣咸。

3.2 要擅长使用大众语言艺术

促进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就要促进观众的认可度和亲和度,众所周知,之所以相声、小品艺术能够获得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其大众语言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不论什么形式的节目都应该充分发挥大众语言艺术,在节(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目中要充分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持风格或者节目风格要干脆利落,节目中多运用幽默风趣、合辙押韵的语言,还要注意语言语调的亲切度,在形容事物上要形象具体,例如我们熟知的节目《非诚勿扰》,其本身是一个相亲节目,但在主持人孟非的主持下,整个节目的流程充满幽默感、亲切感,还不失目的性,这样类型的节目必将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类似这类的节目还有很多,如《零距离》《宝宝来啦》等。

4 结语

大众语言艺术在现代视听传媒中的应用更亲民,它能够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还能够时刻抓住人们的心理,一场融合大众言语艺术的节目,既生动、风趣幽默,还不失目的性,一定会赢得更多的观众关注,这对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现代视听传媒中广泛应用大众语言艺术,将是未来各大传媒必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 徐莉,毕凤飞.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曹莉.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语言交流(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三个平台[D].上海戏剧学院,2007.

[4] 陈贝贝.从心理学角度谈人物专访类节目主持人的准备[D].上海戏剧学院,2005.

[5] 韩洁.现代视听媒体动画的构思与艺术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4.

[6] 岳丽.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媒体[D].山东师范大学,2004.

[7] 孙燕.科学教育影视作品中的动画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8] 神伟.现代视听媒体语言艺术的亲和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9] 高广元.现代电视视听教材的摄像创作思维[D].山东师范大学,2000.

第6篇:视听语言范文

镜头编辑的独特性影视作品中,剪辑不仅是节奏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作品风格甚至内容意蕴的一种外化形式,不同的剪辑方式带来不同的转场风格,主要有技巧性转场和非技巧性转场。前者主要利用后期技术带来诸如淡入、淡出、叠化等风格化转场方式,而非技巧性转场主要是硬切带来镜头的直接组合。尽管动画当中不存在真正的“剪”,但是,镜头不同的连接、编辑方式同样带来不同的转场效果,并且由于其强烈的形式感和动画性,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以羊头、狼头图像划过画面进行场景转换;日本动画片中诸多的段落性间隔转场,《犬夜叉》《火影忍者》等都是经典范例;而在迪斯尼熟练的流水作业中,更多是通过画面设计进行隐性剪辑,代表作如《猫和老鼠》。转场方式操控着动画的整体节奏并形成独特的视听风格,对动画作品的审美特性至关重要。在动画视听语言教学中应该加以补充,并充分挖掘其视听艺术特色。

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动画本身的艺术特性,视听语言的教学应该结合专业加以适当的调整与改革,促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完善性,从而保证为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打好基础。传统教学主要是三种形式的结合:理论阐释和讲解,作品观摩与研讨,实践创作练习。如何在三种形式和环节中融入动画专业特色,做到特色化教学,是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重点。

1.补充动画专业知识讲解

首先,补充相关专业知识讲解,对动画本身具有的夸张、变形、虚拟等艺术特性进行适当强调,为视听语言知识与专业内容结合打好基础。具体如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场景设置;动画画面特色与传统视听材料区别;动画中角色造型、场景、语言、音乐等存在的想像性和夸张特质;动画时空特色和动画时空观念的阐释以及镜头剪辑方式等这几项内容可以适当增加课时,以专题讲解的方式进行教授,凸显动画专业特色,促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出作品观摩与研讨

作品观摩是视听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形象的视听材料进行结合,通过生动的视听材料例证,解析晦涩的理论知识,能增强课程的形象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而关键是如何选择观摩的视听材料。针对动画专业的学生,应该尽量以动画作品为主,凸显专业特色,做到有的放矢。如针对上面第四点中的剪辑转场,可将日本动画如《犬夜叉》《火影忍者》,中国的《喜羊羊灰太狼》,迪斯尼的《唐老鸭和米老鼠》《猫和老鼠》、电影《功夫熊猫》等进行比较。但同时不能忽略与传统影视形式的对比,如经典MTV、宣传片、电视散文以及当前流行的微电影,这些视频材料篇幅小、形式新,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能在强烈对比中增强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运用

实践运用是将之前所学知识放到实训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是教学中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学效果最终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而言,主要设置在演播室和录音棚中进行实践操作,更符合影视作品的创作方式,不太容易将动画特色凸显出来。因为,动画的创作尽管涉及到光线、影调、色彩、剪辑等等,但基本都是虚拟的,动画的创作要么以手绘方式在纸上创作,要么在电脑中进行数据化编辑(特色动画如皮影、剪纸和粘土等除外)。但是这并不代表动画知识的学习可以脱离光线、影调、色彩、镜头语言等视听基础知识,更不能忽略蒙太奇等视听语法的学习和运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动画的专业特色,进行细微的调整和变通,以促使视听语言的教学与动画特色更为融合,从传统视听形态向动画靠拢。例如启发学生将动画中的角色转化成现实人物,利用cosplay展示的方式将动画与现实场景粘连、融合起来,进而在演播室和录音棚中演绎动画场景和动画角色,做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趣味,增强教学效果。动画本身就是时尚流行艺术,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使得课程常上常新,真正做到使学生结合实际,活学活用。

4.改革考核形式

第7篇:视听语言范文

关键词:视听语言,分析,新媒体电影

2010年8月20日,由中影集团,优酷网与雪佛兰科鲁兹联手打造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行动,由十一位年轻导演执导的新媒体电影与观众见面,作为压轴电影《老男孩》在10月28日上映,由肖央导演执导的《老男孩》仅上映了几日,点击量就几百万,创造了一个神话。视听语言的出色表现对于电影的表意也是至关重要,那么本文就对《老男孩》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

一、试听语言中的视觉元素

马尔丹对电影的画面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但是,它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异常复杂的现实,事实上,它的原始结构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它自身有着一种深刻的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架能准确、客观的重现它面前的现实的机器自动运转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活动又是根据导演的具体意图进行的。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的画面形象构成了一种现象,它同时以多种标准的现实作为它存在的基础。”1,由此可以看出,画面语言是心与物,意与象,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画面语言各要素包括构图,光效,色彩等

(一)《老男孩》构图分析。wWW.133229.coM

“电影中的构图不像其他任何视觉艺术中的构图,它的关键在于活动。”2构图实际上为:对被拍摄的对象进行的一种布置与安排,这种布置与安排是由穿坐着所表现的内容决定的,这种布置与安排是通过景别、运动、摄影机角度等方面来构建的。

1.画面景别——以特写近景为主。

《老男孩》大部分的镜头都是通过采用近景或特写来完成拍摄的,在此部影片中多次出现脸部特写的镜头,校花的脸部特写出现多次,她的出现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是一个核心人物,她代表了青春年少时青春期的骚动,脸部的特写加深了对她的印象,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青春时期的一种懵懂,对爱情对生活的懵懂,是那个青春时代的象征,完全了印证了这部影片所要表现的青春梦想主题,在影片的结尾部分,雨中站立的校花慢慢回头的特写,表现的正是对青春时代的告别,画面十分唯美但细品却有些许忧伤。近景与特写景别的运用是新媒体电影的构图中运用最高的景别,也是新媒体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较而言突出的一个特点。新媒体电影的播放终端也决定了它的景别为特写或近景镜头,因为在mp4,手机等终端上播放,这种终端的屏幕通常都比较小,那么只有这种大的人物表现才容易让观众看清楚,若都是一些远景镜头,观众在看起来会比较吃力,同时也不利于故事的表现。特写近景镜头会显得画面比较紧凑,意思表现比较直接完整。《老男孩》在景别方面就很完整的运用了特写与近景镜头的景别表现。

2.镜头运动——碎片式表现为主。

《老男孩》中的镜头运动没有如传统电影中表现故事所要使用的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等,而多数采用的都是一个镜头加一个镜头,表现相当简单,跳跃式较强,这也是新媒体电影中采用的较多的镜头运动方式,给观众留下自己思考的余地,在影片开头部分,一个喇叭,一个俄罗斯方块机,一座教学楼,一个镜头加一个镜头就很好的显示了这是在回忆70,80年代的故事。如一个王小帅的脸部特写,一个向下看的眼神,一个手推光碟进仓,一个电视机中迈克尔杰克逊跳舞,再加一个王小帅脸部欣喜表情,这就完整的表现了王小帅学习迈克尔杰克逊舞蹈的过程,接着下一个镜头就是王小帅在同学们面前表演,所以本部影片在镜头的运用上非常简单但不失完整性。整部影片给受众的感觉就是简单清晰,一个特写,一个眼神就把观众带入下一个镜头,那么《老男孩》在镜头运用方面简单但表意明确,深深抓住观众的眼球。

3.摄像角度——多采用的正面拍摄的方法。

《老男孩》中主角的正面拍摄比较多,并多出运用仰拍,肖央导演为拍摄广告出身,所以在拍摄方面还是运用了许多拍摄广告的方法,虽然说不复杂,但新媒体电影其实看重比较多的是故事的内容,这一切只是为表意做准备,那么正面拍摄的角度对于人物的表现比较直接,显得比较有亲和力。当然在这部影片中也有些许其他角度的表现,在筷子兄弟在舞台上表演歌曲“老男孩”时,中间插入了许多被音乐声感动的昔日的同学们的镜头,他们的出现是一个接一个运用的都是斜侧面角度,画面构图更完整些,也不会造成视觉疲劳。观众在此时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欣赏画面,这种构图表现就很完美了。

(二)《老男孩》中的光效色彩表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暗黄色教学楼,播放广播体操的喇叭以及木头玻璃窗户,校服,破旧吉他,暗黄色居民楼这些镜头的光效运用都带有70,80年代的色彩,很容易将观众带到时代氛围里,同时揭示了下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时代,正像蒙•齐格蒙说,“当你第一次读一场戏的时候,会感受到某种气氛,打光就是要营造这种气氛。”3。影片开始部分校花出现的镜头,光效运用的比较朦胧,仿佛是在梦中一般,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这样的处理一方面是符合这部影片怀旧风格,一方面也喻示了青春时代心中的那个梦。整部影片的光效运用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比较柔和的光,几乎没有自然光的出现,画面显示很唯美。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出现了一条红色的飘带,这条红色的飘带在舞台上飞舞,在镜头前飘舞,寓示了人们的梦想不会因时间的逝去而消失,正如同一股热血滚动在人的心底,我们或许因为时间的改变将心中的梦想放在一个角落,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二、视听语言中的听觉元素

在影视中声音与画面是同等重要的视听语言元素,缺少了任何一方面,视听语言系统都是无法统一完整的,正如我们的五官,耳朵不可缺少是一样的,否则,我们就不是完整的,而是残疾的,声音的种类大约有这几种元素构成:人声、音响、音乐。

《老男孩》以舞台上话筒的噪音“吱吱。。”作为本部影片的开始,并且在结尾还出现一次,开始的第一声就给观众传达了一这是在舞台上,本部影片的讲述就此拉开序幕,二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慌乱,而在影片中最后一次出现,是将人们的怀旧情绪拉回到了现实,同时也与开头相呼应,使影片表现的比较完整。

包小白的那句“我们看他们表演吧”。在整部影片中的运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时空转换的作用,第一次是将观众带到七八十年代的氛围中,而第二次是将观众带回了比赛现场。在整部影片中药说视觉元素运用最成功的地方,要数最后的音乐,筷子兄弟演唱的“老男孩”,这一首歌带给观众强大的震撼,许多人在此处落下了眼泪,触动了观众的心弦。另外片中的收音机播放的“全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610万……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增长8.9%.......”这些社会敏感问题,更是表现了人们的无奈心酸。

《老男孩》的成功在电影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动荡,视听语言的运用也与传统电影有所差别,本文试图对《老男孩》视听语言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第8篇:视听语言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 话语 听觉语言 主观性

著名传播学者小约翰认为,“任何对语言或传播的讨论如果不涉及到话语,或者说比句子长的、作为进行中的传播一部分的讯息单位,包括谈话、书面文本甚至非语言形式,那就不可能是完整的。”①在电视新闻传播情境下,“话语”是新闻叙述者用来叙述新闻事件的电视传播符号系统,它由图像符号、声音符号、文字符号组成。石长顺教授在《电视传播学》一书中将电视传播符号分为了三类:图像符号(包括活动图像和人体语),声音符号(包括解说词、同期声、音乐声、音响声),文字符号(包括新闻字幕、说明字幕和谈话字幕)。本文主要从声音符号——解说词、同期声、音乐和音响这三个层面,来探究电视新闻听觉语言的主观性。

一、电视新闻解说词呈现主观性

电视新闻解说词与新闻画面镜头相互配合,它是电视新闻叙事话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闻画面虽然蕴含的信息量大,但是画面镜头转瞬即逝,很多细节无法展现清楚,而解说词和同期声、字幕可以对电视新闻画面起到补充、解释的作用,可以发挥凸显关键信息、加深受众理解的功效。当没有相关新闻画面或者画面无法完全表达传播者意图时,解说词就发挥着相应的叙述和评价作用。电视新闻解说词在建构新闻事实的时候,往往通过选择不同的词语、句式,明显或者含蓄地反映叙述者和媒介的观点和立场。

首先,在词语选择上,为了使叙述符合客观真实,电视新闻解说词多使用动词、名词,较少使用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形容词和副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有时为了弱化动作,会将动词名词化,来转移受众视线。例如,在对中国“3·14”事件和“7·5”新疆事件的报道中,西方电视新闻媒体大量使用名词“骚乱”、“骚乱者”、“抗议者”,来弱化暴力分子的身份及其恶劣行径,掩饰骚乱的制造者和抗议者的暴力行为,为其开脱。CNN在报道中还使用了“镇压”这样明显带有控诉意味的动词来叙述中国政府的行为。在名词的使用上,例如西方媒体喜欢将中国的所有问题,包括灾难、人权问题等,纳入“共产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将一切负面报道和“共产主义”挂钩、和意识形态挂钩。“恐怖主义者”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也可称为“自由战士”,话语是意识形态栖息和斗争的场所,语词的选择和表达就体现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形容词的使用上,新闻中也会出现诸如“科学”、“民主”、“和平”、“文明”这些对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描述词。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明显多于消极意义的形容词,这从一定程度说明,新闻叙事受权力尤其是政府权力的支配,发挥着舆论导向的作用。媒介的报道受主流意形态的制约,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新闻话语中,呈现出主观性。

在句式选择上,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配合画面传播给受众的,画面转瞬即逝,并且具有模糊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句式简短,节奏明快的解说词,介绍人物、交代环境、描述事件,解释、补充、说明画面内容,方便受众理解画面和记忆。一般不用或很少使用长句,尤其是倒装句、祈使句等。句子平均短小,不包含太多的词汇量,尽量符合受众的信息解码能力。

在消息类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上,一般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倒金字塔式,采用导语开头,以简要的语句,概括电视新闻事件,揭示新闻主题,这种解说词比较适合开始的画面价值一般的电视新闻,通过解说词迅速揭示其内在重要程度,吸引受众注意。另外一种,则是直接叙述,紧扣新闻事件的客观发展情况,让解说和画面一起,逐步呈现电视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画面价值较大、客观发展过程具有“悬念性”的新闻事件。

解说词是播音员、主持人通过声音符号传递给受众的。在传播过程中,叙述者通过语调、语速传递了明显的情感倾向性。对于不同类的稿件,播音员在播报时有着不同的处理,例如报道年节资讯时语调相对欢快、语速较快,新闻人物去世时语调低沉、语速放慢。这样的播报处理使得解说词呈现明显的情感倾向性。

二、电视新闻同期声体现主观性

电视新闻语境下的“同期声”是指在拍摄电视新闻画面时,同步记录与新闻事件画面有关的人物或环境的声音。来自现场的真实声音,可以让受众耳听为实,但是记者和受访者的同期声不是纯然客观,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倾向。

第9篇:视听语言范文

【关键词】《中国合伙人》;文化认同;视听语言;陈可辛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09-02

近些年来,有不少导演转向了中国大陆,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不仅斩获5亿多的票房还获得年度“金鸡奖”,表现了观众对剧中故事情节的共鸣。影片讲述的是三个年轻人的青春史、奋斗史,以三个中国人在中国实现了美国式的梦想为线索,以一代人的回忆为背景,以成冬青、孟晓俊、王阳三人故事为核心,很好地印证了影片英文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陈可辛导演的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和他以企业领导人为素材的题材选择有关外,更主要的是其通过镜头、画面、声音、蒙太奇等手法对人物的细腻刻画和对主题的深入表达。

一、丰富多彩的视觉冲击

(一)镜头的运用的多样性。李・R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提到:“一部电影的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影像各方面的质量。镜头是看见影像的眼睛,是摄影机的焦点。要产生符合要求的精确影像就需要选择精确的镜头。决定选择什么镜头,是把影像转移到胶片上的关键因素。”[1]陈可辛在影片中,运用了很多生活化的镜头为观众表现出了更多的细节内容,不仅使观众获取到了更多的画面信息,还使得影片展现出了故事生活的真实性,这也更有利于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正如约翰・费斯克所言,一种商品要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包含大众的利益[2]。在镜头的运用方面,陈可辛用了大量的摇镜头,以及其他一些镜头,使得电影语言具丰富的视觉效果。摇镜头的运用是陈可辛电影的一大特色,可使影片画面显得更加真实,并且使观众能够在与摄像机移动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中的另一个特色镜头就是重复镜头,片中成冬青对孟晓俊一直都说“Yes”,这样的镜头反复的出现只为给成冬青的一句“这一次我要说No”做铺垫,这就使得影片情节跌宕起伏。片中成冬青被拒签的镜头出现过四次,每一次的出现都衬托出了陈冬青的最后一次美国之行,也反衬出了那些向往美国、渴望获得签证的人,更是很好地表达了成冬青在中国而不是在美国实现了中国人的美国式梦想。

(二)画面色彩及构建的隐喻性。陈可辛亦承认:“集体回忆可能是我最擅长的题材,我一直在苦苦地等,等集体回忆能成为潮流的这一天。”[3]《中国合伙人》在画面色彩的运用中,具有很好的巧妙性,并且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从而以一种视觉的享受感将观众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后色彩的运用形成了鲜明对比,影片后半部分以明快光亮色彩为主,这也很好地突出了时代的进步。“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4]在对成冬青追苏梅时,陈可辛很好地运用了画面色彩来进行二人情感关系变化的隐喻,此时陈可辛赋予了色彩更深层次的意义。

陈可辛在这部影片的画面构建中,运用了很多镜头画面进行隐喻,从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画面中出现了两次成冬青为王阳和孟晓俊剪发的画面,隐喻了王阳对新生活的改变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的80年代死于今天”、隐喻了孟晓俊回国后新的生活状态;片中出现的两次电视,一次是成冬青准备与所带家教孩子的家长谈薪水时出现的德国与中国企业就德国大众汽车签署协议的画面,另一次是在美国的孟晓俊和良琴躺在床上时,电视机里的画面是《英雄本色》中豪哥对小马哥说的:“你写给我的信息不是那样说的”,裸地告诉了观众孟晓俊的现状。还有对玻璃的运用、对楼梯的运用等方面,隐喻被陈可辛用到了极致,这不仅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现状,还使得故事的表现具有多样性,画面也更加的丰富。

(三)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影片中,陈可辛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叙事手法来展现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刻画人物形象。他将剧中的故事置于在很远的非线性时空关系中,以线性的结构讲述故事。影片以成冬青、孟晓俊、王阳三人的签证开头,而当成冬青说偶像是孟晓俊被拒签时画面却是孟晓俊通过签证,这无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紧接着,对孟晓俊家庭背景表现完后却又是现在的成冬青站在巨大舞台上面对无数观众的演讲,而孟晓俊内心的独白“20年前演讲的那个人通常是我”,此时再次形成了对比。连续的对比不免会对观众形成一定的冲击性,这种蒙太奇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得影片的展现方式呈现了更多的趣味性。蒙太奇叙事手法在该片中的充分运用,不仅更加深入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更是加深了观众对片中故事以及主题的理解。例如一个镜头中:首先画面是孟晓俊与处在低谷的张曦见面,之后就切到了成冬青给小孩补习英语,然后画面就一直在成冬青与孟晓俊之间来回的切换,这种叙事手法的充分运用不仅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了导演所要展现的人物现状,而且还能形成对比,以便于对主题线索进行把握。

二、相得益彰的声音

《中国合伙人》中对于声音的运用恰到好处,几首具有时代感的经典音乐让观众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些音乐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也很好地渲染了故事的氛围。在影片的人物语言中,声音不仅彰显了人物性格特征,还把人物的内心真实地展现给了观众。声音是现代电影和电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视觉画面一起构筑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完成艺术形象塑造[5]。因此,声音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而陈可辛对于声音在此片中运用尤为细腻,也是影片的灵魂所在,这些对于影片的叙事是功不可没的。

(一)背景音乐与画面内容的对应性。“每个时代的音乐,无论从社会内容、乐曲的旋律、曲式、演唱方式还是流行的乐器都各不相同。一首使用恰当的时代音乐远远胜过视觉方面的时代布景、道具、服装、发式”[6]。影片中选取的音乐都具有很强的时代代表性,例如齐秦的《外面的世界》,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花房姑娘》,以及主题曲《光阴的故事》等,这些歌曲影响了一代人,也代表了在那个时代中人物的激情岁月,让观众在汗水和泪水中寻找记忆。这些歌曲的成功运用,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听觉的享受、心理的共鸣,更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影片中王阳在KTV中演唱的《海阔天空》,很好地诠释了王阳的人生历程,这样的场面让观众为之震撼,将影片带向了第一个高潮。陈可辛在歌曲的细节处理上也很到位,通过音乐给观众一种胜过千言万语的感觉,使得音乐与画面内容完美的契合。

陈可辛用音乐的反复来表达叙事,在影片中无数次响起的齐秦的《外面的世界》,每一处都显得相当的和谐,在引起伤感怀旧的同时表达了叙事。当最后一幕主题曲《光阴的故事》响起时,“再次见面的我们,又历经了多少路程……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不但表现了对青春岁月的追忆,还深深地感动着一代人。

(二)影片中人物语言的意味性。影片中人物的语言安排具有特色,不但可以凸显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增强故事的叙事性。例如在成冬青和王阳送别孟晓俊时,孟晓俊说:“我不回来了”,王阳说:“你牛逼,牛逼就别回来了,永远别再回来”,这预示着孟晓俊会回来;在孟晓俊和管理人员理论时,成冬青对管理人员说他刚从美国回来,而飞扬跋扈的管理人员说:“从美国回来了不起啊,有本事别回来”,简单的语言却深深地刺进了孟晓俊的心里;孟晓俊在和同学们谈论时说:“只有在一个地方才能改变世界,就是美国”,在他和教授谈论美国时,孟晓俊说:“所谓的美国梦,就是在梦想面前人人机会均等,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做到这一点”,这些语言都为他后来的回国以及两次去美国的谈判做了深厚铺垫,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孟晓俊从过去到现在的改变。陈可辛对听觉语言的运用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对人物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尤其是王阳的一句“永远别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更是在人内心久久回响。

三、总结

陈可辛在《中国合伙人》中,以中国人在美国实现美国式的梦想为主线,以成冬青和孟晓俊以及王阳的改变为辅线,这样一部青春奋斗史的影片展现出导演陈可辛对中国大陆文化的理解。影片中的视觉语言非常的丰富和细腻,听觉语言也更是运用到了极致。导演陈可辛借片中人物之口:“在历经岁月之后,希望即使改变不了世界,但也不要被世界改变”,还有“如果我们改变自己,我们就能改变世界”,这是香港导演用好莱坞的语言来为中国大陆观众所编制的中国梦,也是一部专为大陆市场所打造的影片,彰显了今日中国的影响力,也蕴含着陈可辛导演对大陆文化的认同。影片《中国合伙人》中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一方面为影片的叙事和主题表达增色,另一方面也为华语电影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李・R波布克克.电影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157.

[2]郑大圣,蒲剑.四人谈[J].当代电影,2013(1).

[3]王晓晶.成功学的胜利[J].精品购物指南,2013(20).

[4]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81.

[5]茹惠.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分类及作用[J].电影评介,2008.21.

[6]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141.

作者简介:

张建涛(1991-),男,陕西安康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方向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