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精选(九篇)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

第1篇: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摘要】新课改的出现使初中政治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也随着新课改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从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可行性入手,提出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原则,具体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24-01

由于初中政治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及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要准确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政治的学习产生兴趣,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潜力。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独立地思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的政治知识。教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都在积极地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的质量。案例教学法恰好可以满足教师的期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习就会动力十足,积极性大大提高。案例教学法具有生活化及典型化的特点,可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法律知识时发挥其重要作用。案例教学能够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易理解,由教师将一些典型的案例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学生听,学生一般对案例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就会听得比较认真,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讨论、总结,最终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得到的结论更易使学生信服,同时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师生关系,可见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二、初中政治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教师在选用案例时一定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在结合教材知识的同时, 应找一些与青少年学生有关的案例。所选用的案例应指向较为明确,能让学生在听完案例后不仅对课本知识加深理解,而且能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的七年级下册中第七课“防患于未然”的部分时,教师讲解了一个中学生李某的案例,李某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由于与社会上的几个无业青年交往,在他们的带动下,不仅学会了吸烟还开始打群架,最终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由于李某的家长及老师没有及时发现李某的这些变化,导致李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最后走向了犯罪的深渊。这样一个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由此引出该节课的主题:防患于未然。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政治知识,还受到了教育,对良好思想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初中政治教学旨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性的要求。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珍惜学习机会”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解一个贫困学生王某的案例,王某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瘫痪在床,只有母亲一人在挣钱养家,王某从小懂事节俭,知道自己能够上学不容易,就努力学习,上课时认真听讲,放学回家还得帮忙照顾父亲。但由于王某的母亲忽然下岗,无力再供王某上学,王某就辍学回家了,但在家里王某仍旧坚持学习,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学完了初中的所有课程。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将自己的情况与例子中的王某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所拥有的学习机会,然后让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思想教育更能达到实践性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初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案例要有针对性及实践性,科学、有效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案例的选取可以是教材中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师在新闻中所看到、听到的案例,教师自己进行改编的案例也可以,只要符合教学的需要,不论案例是否真实,都可以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政治课堂上需要新鲜、不断的案例,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且得符合教学的要求。有时候教材上的案例就很好,教师可以直接引用。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教师伴我成长”一课时,就可以引用教材上的案例:上数学课时,数学老师在台上讲课,班里的副班长小强周围的几个学生在课堂里上一直小声地说着什么,使周围同学听不清数学老师所讲的内容,数学老师就让小强坐到最后一排座位上,小强不服气,就在自己座位上坐着并没有按数学老师所说的做,这时同学们都觉得冲突即将爆发。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设想一下当时数学教师的想法及其接下来的举动,还有小强的想法及他会干什么,教师在学生发表完看法后也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换位思考,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所以选择合适的案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进行认真筛选,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案例。除了教师向学生讲案例的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各个学校都已经非常普及。多媒体设施可以播放声音、图片、幻灯片,等等。政治教师可以将案例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中上政治课,同时也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量。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我们维护正义”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两个初中生欺负一个小学生,跟小学生要钱,不给就要打他,这时教师可以先暂停视频播放,问问学生如果遇见有人欺负小同学该怎么办?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再继续播放视频,视频中有个张同学正好路过,并上前及时制止了那两位同学,还将小学生送回了家。看完这段视频后,学生会回想起自己的做法,然后教师再进行正确地引导教育,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是显著的。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品等活动来呈现案例。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加强钻研政治教材,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案例教学在只是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结合教学内容寻求更多的教学方法,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汉和.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1(3):23-24.

[2]王善军.案例教学在高中经济常识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0(8):39-40.

第2篇: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可视化教学 问题 应用

一、我国高校现行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是案例枚举法。这种方法又分为两种:一是案例例证法,比如教师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后举例,然后通过理论进一步验证;二是案例导入法,即教师先利用案例作为开端,再讲述基本理论,然后引出所要讲的法律概念或问题。

二是案例讨论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系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针对理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或分组讨论分析。这种方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选择案例一般选用关系较为复杂,涉及很多相关点的问题,需要运用多种知识来解决问题。

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手忙脚乱,水过地皮湿,风过地皮干。这种方法仍然是秉承中国古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道,与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并无二致。而且课程的讲授主要是围绕相关概念展开,最后学生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应然”。

(二)现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和改进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案例教学法正因符合这一要求而备受高校教育工作者青睐,成为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不少高校教师进行了尝试、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出版了一定数量的案例汇编或案例教材,形成了高校教育“案例热”。但在“热”的背后,高校课程案例教学法仍然存在一些典型问题。

一是现行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种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案例枚举法时,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从陈述事实、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到实践等环节,都由教师控制。并且所选案例大都是虚拟案例,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听案例”与“听讲课”并没有质的区别,教师将命题、推理、判断的思维全过程都一手包办了。在运用案例讨论法时,教师一般会选用真实案例,学生感兴趣,而且方法本身也是学生乐于接受和富有启发性的。但是教师对案件的分析都是事先搜查资料准备好的,而对学生来说则是未知的。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性,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

二是现行案例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分析案例时,一般会引导学生按照法律的先后关系顺次展开,即从案件事实出发,理清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寻找对应的法律知识。如此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形成一种定性,会认为教科书或教师所讲的理论肯定是正确的,现行制度是完备的,从而不会主动思考案例引用的相关规则可能存在的漏洞。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是缺乏Π咐教学法在方法论上的研究探讨和与之相适应的案例教材研究。由于采用外国的案例教学方法能适应部分课程的需要,有些课程可以照搬“洋案例”。但在国内法的教学中,照搬外国案例教学法往往会令教师们感到困难。因此,必须摸索出适合我国高校教学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选编与案例教学法相适合的教学用案例,编撰成为案例教材。而这是一项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专业劳动,没有系统的案例研究和教学实验很难取得满意的成果。

二、案例可视化教学及其意义

(一)案例可视化的定义

可视化又称为“可视思考或视觉化思考”,是将案例或者故事转化为可视的图或文字,便于简化复杂性,以增强研讨过程中的思考。可视化可改善理解、对话、探索和交流。

面对复杂、混乱、陌生的事物,人的心里往往有一块蒙眼布去防御,去抵触。这时,无论外人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多么漂亮,也只能是白费口舌。因为在蒙眼布的遮挡下,他的世界永远是一片漆黑。

逻辑、道理的表达力是匮乏的,因为以它们为媒介的信息的传递是一维的――从最开始到结束,从前提到结论。而人对信息的接受是多维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第六感。因此,可视化的本质就是――摘掉头上的蒙眼布,扩展其接受信息的维度。比如近来流行的诉讼可视化,诉讼的本质是去给法官讲一个故事,而可视化则是配合这个故事去构造一个场景,用色彩、线条、形状去叙说这个故事,给法官营造“代入感”,将法官置于这个故事当中,顺着律师的思路,在律师的帮助下走向正确的目的地。

(二)案例可视化的意义

应当肯定的是,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突出作用不言而喻。流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法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环境,提供进行案例分析的素材和机会,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专业技巧训练,像专业人员那样思索,训练,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实际的专业操作。相比之下,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更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训练。有时虽然学生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可惜的是却不知如何在实践中使用这些理论。

如前所述,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中,“知识加工”和“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往往是不可见的,而且教师和学生都更多关注结论,忽视结论的生成过程。然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不来自“结论的累积”,而来自“生成结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要提高教学效能,教师就必须变“强调结论”为“强调结论的生成过程”。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把“看不见的”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运用可视化案例教学,创建思维型课堂,开发案例可视化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发展系统思考能力,同时掌握专业相关知识,是我们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正确途径,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新领域、新天地。

三、案例可视化教学应用

案例可视化实际上也是思维可视化,即把思维可视化学习模式应用到专业课上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最根本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任何问题不是仅仅知道相关知识就可以解决的,关键是如何思考,也可以说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或者思维模式才是决定其解决问题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运用案例可视化教学,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可以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效能的倍增。下面以法学教学中的法律可视化案例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法律是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法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经常引用案例(包括视频)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际法律问题,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法律专业学生仅仅是阅读案例,或者观看相关视频,仅仅是很直观地知晓了案件的结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惯性焦点也都集中在结果上,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即为什么看似理解了法律知识,知道有相关法条却不会举一反三,实际操作不知如何下手。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和学生忽视了教与学过程中思维意识、思维模式的形成与锻炼。

那么在法律教学中如何应用思维可视化呢?首先,法律的教学依然离不开案例教学,实际生活中大量的法律案件为我们进行思维可视化的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其次,案例思维可视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更是一种贯穿整个案例教学的思维;可视化思维与说故事(案例)的方法密不可分,可视化就是在叙说故事(案例),同时为故事(案例)构造场景。

所谓的可视化并非在案件最后进行可视化加工,而是从一开始就让可视化思维贯穿整个案件的全程。举个例子:某一案件,有多个主体,之间有多个复杂的法律关系,于是,案件参与者把这些主体一个个列出来,连线,标记法律关系,做出一张法律关系图(如下图):

从上图可知,在对案情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利用不同颜色来表示争议双方和非争议双方,利用实线和虚线来表示双方现在是否具有法律关系(控股、债权债务、管权转让),简洁明了、恰当地突出了本案的法律关系,并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通过不同颜色的对比和左右明显的分布,读者的视觉刚刚触碰到图片的时候就得到了第一层模糊的感觉――今天有“两个东西”。于是,读者便带着“两个东西”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去阅读整个案件,当看到“南京铝厂”和“南京铝业”的时候,由于色彩区分的先入为主,在心理上并不容易在二者之间建立强烈的关联;相反,左边一致的、鲜明的颜色在视觉上引导读者将“南京铝厂”与“南京工行”建立联系。随着“债权债务关系”文字的适当点明,读者就被强烈地传达出一个信息:债权债务是“南京工行”和“南京铝厂”两者之间的事情,和“南京铝业”没有关系。

以上图为例,要运用可视化思维,参与者还需要思考的是:要更好地传达我方的观点,每个主体要用什么颜色,要用什么线条(例如实线、虚线)去画法律关系,线条的粗细如何选择,线条要用什么样的颜色,主体之间的平面空间位置该如何安排,哪些信息是必要的,哪些信息是不必要的,案情是什么,背景是什么等等。所谓可视化的威力,应该是说文字之不可说,解语言之不可解。让学生自主参与进行案例梳理,并且像“设计师”一样去构建案例场景,体验案件当事人身份或者法律工作者身份,在这个过程中真切w会在解决实际案件时如何思考,从哪些方面着手,需要用到哪些法律知识,如何运用等等,从而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形成、强化、锻炼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同时,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做出来的案例图有种创作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习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总理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显然,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高校教师应从更深层次来思考整个教学改革。从顺应时代与社会需求到顺应新时期学生特质的需求转变;从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到专注于人的最根本的思维习惯,如此才能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涛.对法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实事求是,2005(01):78-80.

[2]赵宇先.你的三维是什么――可视化的“维度”体系[EB/OL].http://chuansong.me/n/915996841157,2014-02-17.

第3篇: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关键词] 英美法律影视剧;法律英语视听说课程

一、引言

凭借其激烈的戏剧冲突,紧张的悬疑推理和精彩的法庭抗辩,法律一直是英美影视剧历久不衰的主要题材。一直以来,法律电影经典辈出,题材多样。有反映黑白种族矛盾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描述枪械管制的《失控的陪审团》,揭露军队内部惩罚制度的《好人寥寥》,讨论艾滋病的《费城故事》,刻画污染赔偿的《永不妥协》,聚焦死刑存废制度的《死囚漫步》,可说是举不胜举。近十几年来,法律电视剧也开始大行其道。如从1990年开播至今,美国电视史上最长寿的“涉案剧”《法律与秩序》,以民事案件为主的《波士顿法律》《神奇律师艾尔》,以刑事案为主的《金牌律师》《律政狂鲨》等等。这些精彩的法律影视剧多角度地还原了美国艰难的司法程序,在力求细节真实的基础上对各类案件进行了高度浓缩和艺术处理。特别是其中的民事类案件,新型案例大多与时俱进,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更易引发关注和共鸣。有了这些英美法律题材的影视剧作为语料资源,法律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就变得水到渠成,再无巧妇难为元米之炊之忧。

二、英美法律影视剧的看点

与其他类型的影视剧不同,英美法律影视剧中最有特色,也是最出彩的情节一般集中在法庭辩论的部分,尤其是其中的交叉询问和结案陈词。当然,法律影视剧中还从各个角度体现了英美法律制度及其文化,生动详实地展现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不同。交叉询问、结案陈词、英、美法系的法律文化,正是英美法律影视剧的三大看点。

1 交叉询问

交叉询问(cross examination)是指控辩双方的律师对同一证人进行盘问。如果是在询问控方证人,那么辩方律师要想尽办法挑出其证词上的漏洞,反之亦然。精彩的交叉询问是控辩双方用言语进行的攻防和决斗,其震撼力绝不输给功夫大片。以《好人寥寥》为例,这部影片围绕一名驻守在古巴关塔那摩美国海军基地的一等兵Santiago的离奇死亡,揭露了军队中私刑泛滥的现象。由汤姆・克鲁斯饰演的辩方律师Kaffee上尉,为军方推出的两名替罪羊士兵进行辩护。他和控方律师争论的焦点就是“军队是否存在Code Red(私刑)”。辩方力图证明私刑的存在,而控方则要矢口否认。

辩方证人是关塔那摩基地的一名下士Barnes,在交叉盘问时,控方想证明,军队中的私刑,即Code Red的存在没有书面证据,因此也就不得采信。他要求证人在《海军新军训练纲要》等官方文件中找出有关Code Red的章节和定义,证人当然无法找到。

但辩方律师迅速反击,要求证人在同一本《海军训练纲要》中找出食堂的地点,证人自然也无法找到。辩方追问:“如果《纲要》中没有食堂地点的记载,你怎么知道食堂在哪里?”然后他得到了预想中证人的回答:“我只要在饭点儿跟着大家走就行了”。至此,陪审团和法官就不难理解一个呼之欲出的推论:Code Red当然不会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但大家却都“跟着大家走(follow the crowd)”,心照不宣地掌握并执行着“潜”规则。这一回合的较量中,辩方律师应变迅速,见招拆招,漂亮地进行了反击。这种言语的交锋,正是只有法律影视剧中才特有的“唇枪舌剑”,也是法律影视剧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元素。

2 结案陈词

结案陈词(closing argument)是英美法系中庭审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在开庭声明、交叉询问之后,结案陈词由控辩律师双方分别对整个案件作一个综述和总结,再次强调和陈述各自的立场和论据,力图充分利用最后一次机会打动陪审团。

在美剧《波士顿法律》第二季的一、二集中,辩护律师为一位涉嫌杀害有钱老翁的年轻妻子所作的结案陈词就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当时,控方指控这位妻子杀夫的证据大致包括:1她为钱结婚并有婚外情;2她在丈夫的红酒中加入硝化甘油,促使他心脏病发作;3她在警察调查取证时表现得十分冷静,甚至是冷酷。辩方律师在作结案陈词时,一方面对这些所谓的证据一一加以驳斥,指出其中都含有“reasonable doubt(合理的怀疑)”,即这些证据中都含有疑点和破绽,并不是百分之百靠得住。

另一方面,辩方律师洞察人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位“黑寡妇”遭到千夫所指的根源:“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他首先为“Schadenfreude'’下了定义:指出“幸灾乐祸”是人类的本性――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接着举出例证:科学研究发现“幸灾乐祸”是一种生理现象,看到他人失败,我们的大脑会产生一种令我们愉快的化学物质。然后先后退一步:指出被告做出了为钱嫁老翁、与人等种种行为,让她进监狱的确是个人人称快的结局。最后做出结论:能裁定被告谋杀罪名成立、“排除所有合理怀疑”的证据,其实一个也不存在。让陪审团做出有罪裁决的惟一理由就是“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这番慷慨激昂,却又发人深省的结案陈词促使陪审员们自省:“所有证据中真的没有疑点吗?我是不是在幸灾乐祸呢?”最后,陪审员们做出了无罪判决。

英美法律影视剧中的结案陈词,往往会起到起死回生,画龙点睛的作用,是除了交叉盘问以外的另一大高潮和看点。这是法庭剧最大的看点之一,也充分体现了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

3 英美法系文化

英美影视剧对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堂堂生动的英美法律文化的入门课,从各个角度向学生展示了英美法系的特点。比如每部警匪片、刑侦片必出现的,警察逮捕疑犯时宣读《米兰达警告》的场景。在《十二怒汉》《失控的陪审团》中清晰展示了美国陪审团制度。还有在《一级谋杀》和《双重阴谋》中着力刻画的“一罪不再理”原则,即任何人不能因同一罪行受到两次审判。在《好人寥寥》等影视剧中出现的证人宣誓不作伪证的场景。以及在《波士顿法律》第二季第二集“黑寡妇”案中反映的美国刑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举证标准“beyond a reasonabledoubt(排除合理的怀疑)”。这些反映在英美影视剧中丰富多彩的法律文化,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让学生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不同产生更直观的感受。

在教学当中,这些异域的法律文化知识既可作为背景知识由教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全面清晰地理解和把握。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个人或分组进行陈述(presentation),提高材料搜集、整合能力与口语 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三、法律英语视听说的教学模式

激烈的庭辩、法律文化的多元展现,上述法律影视剧的特色都有助于达成法律英语视听说课程开设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法律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1 以法律文化为教学内容

英美法律影视剧中往往会展现法律文化的表象,而法律英语视听说课程应当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来源和深刻内涵。如上文中提到的《米兰达警告》,除了警告语的内容外,学生还应当了解该警告出现的背景、立法的过程以及它所体现的法的精神。观看电影《失控的陪审团》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还可以介绍美国枪械管制方面的立法,尤其是美国宪法的第二修正案。总之,讲英美法律影视剧中体现的点滴法律文化扩展开来,让学生不仅对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且能对美国的司法制度,如宪法及宪法修正案、判例制、陪审团制度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印象。比起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影视剧更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去追根究底,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2 精听+泛听的教学手段

从提高听力的角度来说,英美法律影视剧有一个最重大优势:不枯燥,有吸引力。单纯的听力训练会令学生觉得枯燥,从而缺乏持久训练的动力。而优秀的英美法律影视剧凭借紧张精彩的情节、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追看。日积月累,量变引发质变,学生听力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在课下,教师可以挑选合适的剧集让学生自行观看,指导他们用不带字幕、带英文字幕观看的方式各观看一遍。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情节、演员表演和逻辑推理,听出剧情的大致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则采用精听的方式,找出存在听力难点和重点的片断,对学生进行详尽细致的讲解。引导学生尽量听出教师所选片断的每一个词和句子,并分析曾经听不懂的种种原因。这种课下泛听、课上精听的方式相结合是英美影视剧教学的特色。学生虽然无法直接在英语国家生活和学习,但英美影视剧提供了一个拟真的环境,学生长期利用英语影视剧学习语言,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听力会自然而然有所提高。

3 语音+口语的教学目的

一方面,英语影视中的口语能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发音不仅仅是单个单词的读音,还包括了词和词组的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的发音规则以及英语句子中语调的升降、词语的重音、句子的停顿等各个因素,英美影视剧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经典模板和免费的本族语教师。另一方面,从提高口语的角度说,从英美法律影视剧中存在最地道的语汇用法,各种实用的表达方式,无论是日常口语还是法庭口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口语资源。如果学生把听到的东西以复述、归纳、讨论等方式重新处理和表达,把获得的信息输出,就能事半功倍地提高口语。如2008年一部小成本制作影片,以少女怀孕为主题的《朱诺》,就引发了学生对“未婚先孕”“堕胎”等法律相关问题的热议。

四、结语

第4篇: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关键词】 学生; 会计案例; 学习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目前,我国会计案例教学研究主要从教师视角研究如何“教”,很少从学生视角研究如何“学”。研究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96)认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会计案例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会计案例教学的效率。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可以加深对会计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会计专业素养,从而全面实现会计案例的教学目标。

会计案例教与学的大致过程是:(师)呈现案例――(生)个人分析――(师)组织讨论――(生)参与讨论――(生)撰写会计案例报告――(师)评价会计案例报告。从学生视角看,会计案例的学习过程是灵活运用会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个人分析、班组讨论、撰写会计案例报告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于教师教法的学习方法。

一、个人分析的方法

个人分析是会计案例学习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核心环节。格柯(Gragg,C.L.,1954)认为:“案例就是一个商业事务的记录。管理者实际面对的困境,以及作出决策所依赖的事实、认识和偏见等都在其中有所显现。通过向学生展现这些真正的和具体的事例,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相当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考虑最后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一)解读案例

经过设计的会计教学案例结构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标题,即案例名称,如“小金库是怎么形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该不该提”等。案例背景,对案例所涉及的企业背景、政策背景、历史沿革、组织结构等进行的概括介绍。案例故事,是案例的核心内容,有的以案例发生的时间顺序,也有的以案例所涉及的内容类别进行描述。问题,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会计案例用中文、英文等某一种语言表达,由标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构成。解读会计案例首先要运用阅读技巧读懂语言,要根据语境,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案例中的词语往往是会计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划分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理解句意,分析结构复杂的长句,准确无误地把握长句语意。英文版会计案例的主语、定语、宾语、补语各类从句比较难理解,应特别留意。一个自然段内,语言叙述是有层次的,要掌握行文基本规律,把握中心句、关键句,归纳段落大意,特别留意每段的第一句,它们往往是中心句。要根据会计案例行文结构,归纳出中心思想,搞清内在的逻辑关联。

专业解读和语言解读同样重要。专业解读重点是把握案例中时间、组织结构、人物、基本原理、财务报表等要素,如案例时间。会计案例发生的时间是专业解读的时间参照系,一个发生在2005年的案例,应该以2005年为分析的终点。

(二)分析问题

案例是有疑问的真实的故事。用于教学的会计案例一般都有思考题。

首先要明确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角色不同,看问题的基本角度不同,观点结论也不同。会计案例分析者身份角色主要有出纳、会计、主办会计、财务部经理、总会计师、总经理等。角色可以归纳为当事人和领导者两类。

然后对问题进行恰当归类,认清是哪一类会计案例问题。会计案例问题,从内容看,有的是专题性问题,有的是综合性问题;从问题与教材关系看,有的是知识型问题,有的是应用型问题,有的是创新型问题;从解决方案看,有的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有的有多种方案。从答案看,有的是封闭性问题,有的是开放性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内部、外部,组织、人员、制度、文化、战略、技术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努力确定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制订可行的方案来消除或缓解问题。应基于对案例问题的理解和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说明为什么应该这样处理,而不是那样。

会计案例解决问题需要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张丽华(2000)提出管理案例的三种分析方法值得借鉴:一是系统法。把所分析的组织看成是一个处于不断地各种投入因素转化成产出因素过程中的一个系统,了解该系统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有关行动和更清楚地看出问题。二是行为法。主要着眼于组织中各种人员的行为与人际关系。三是决策法。不仅仅限于采用“决策树”或“决策论”等方法,还包括使用任何一种规范化、程式化的模型或工具,来评价并选择各种备选方案。

还可以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研究会计案例问题的分类和解决过程。按组织程度分,会计案例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会计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可分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答案三个阶段。结构不良会计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撰写会计案例报告。

二、班组讨论的方法

班组讨论是案例学习的重要环节。哈佛工商学院曾经把案例教学定义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讨论是个人分析的口头表达,是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反馈信息、修正方案的平台,有集思广益的作用。学生要遵守规则,热情参与,展现自我,贡献智慧。

(一)说

“说”是会计案例讨论的首要问题,主要是思考“说什么”和“怎样说”,以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语言把观点表达出来。

“说什么”是发言内容。简单地回答,个人分析阶段怎么分析的讨论时就怎么说。但受发言时间限制,有时候不可能全部都说,说的角度主要有五个:1.综合型分析。对案例中所有关键问题都进行深入分析,列举有力的定性与定量论据,提出重要的解决方案和建议。2.专题型分析。只着重分析某一个或数个专门的问题。相对其他同学分析得更深刻、细致、透彻,提出独到的创见。3.先锋型分析。首先进行分析,以带动集体讨论的进行。常有引方向、搭架子、铺摊子的作用。4.游击型分析。准备不充分,作简单明了、蜻蜓点水式的分析。5.信息型分析。提供从案例本身之外其他来源获得的有关信息,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怎样说”是说话技巧问题。注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区别,多用双音节词和短句子,尽量形象生动,使人听得清楚明白。开口之前,打腹稿,理一理讲话思路或在小卡片上列发言提纲,有利于增加说话的条理性。发言要论点鲜明,言简意赅。恰当使用礼节、语气、褒贬、手势。陈述自己观点要摆事实,讲道理。遭到别人反驳时,要保持冷静,不怒形于色。对别人的观点,宜用探讨的语气交流观点,一般不全面否定别人的观点。后续发言可以是对自己第一次发言的补充和修正,也可对他人的某一方案提出不同见解,更可在比较大家提出各种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最可行的行动方案。不自命清高,装腔作势;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不哗众取宠,喋喋不休,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应有的学识、风度和教养。

(二)听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倾听是会计案例讨论的基本功,是最好的恭维,听要求做到“三心”:专心、热心、耐心。专心: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观点意图,对所倾听的内容进行心智加工,分析判断,不东张西望,不做下意识的小动作。热心:别人发言时,用目光注视对方,应和、点头、微笑、鼓掌,对发言表现出感兴趣。耐心:尊重别人,注意礼节,认真听完,不打断,不因观点不同而不屑一顾。

(三)记

班组讨论中适当做点笔记,记录学习心得。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记别人发言的重点、新的信息,期望记录别人发言的全部内容,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记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和灵感,如突然萌发的某些心得体会,悟出的原来未曾想到的问题。笔记尽量记在案例旁边空白处。

三、撰写案例报告的方法

会计案例报告是个人分析的书面表达,力求全面深刻,一般在班组讨论之后。如果是考试,经过个人分析,直接撰写会计案例报告。会计案例报告的评价标准是:问题界定清晰,原因分析深刻,对策具体可行,说理充分,逻辑性强。

(一)观点

观点是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见解、主张和态度,明确表示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案例报告的精华所在。一般用一个意思明确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来概括。观点必须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有新意。

(二)论据

论据是证明会计案例报告观点的材料、依据,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具体包括:1.本案例的材料。这是要优先使用的论据。如果观点是从案例某材料中得出,那么该材料就是论据。2.实证。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3.统计数字。让数字说话,进行定量分析,增强说服力。因为会计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学问。4.法律法规。经济法、税法、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5.公认的基本原理。包括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教师开的参考书目有很强的针对性,尽量全部阅读。6.权威论述。引用国际著名的会计学经典著作的精辟见解,名刊、名家的至理名言,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7.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会计制度等最新政策动向和学术动态。论据一要有真实性;二要有典型性。

(三)结构

会计案例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事实、问题、备择方案、方案分析、建议方案、结论等六个部分。1.事实。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列举要素,简介案例。有时候还可以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等。2.问题。按照轻重缓急把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逐一列出,并排序。如果有必要,可以分关键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问题。3.备择方案。基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备择方案。4.方案分析。根据目标和现实条件,对每个可行方案分别进行综合评判,权衡利弊,具体写出优点和缺点。5.建议方案。按照一定标准,遵循决策程序,从备择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6.结论。案例学习的最终结论。有时候还可以说明学习的经验、教训、启示等。如果有多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上述3至5部分。

(四)语言

会计案例报告的语言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把主要观点和论据写得一目了然,不辞藻堆砌,语言还要专业,有会计学科特点。

总之,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学习方法只能为会计案例学习提供技术层面的帮助。从根本上说,只有深刻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和实务,全面提高会计专业素养,才能从理论层面真正提高会计案例学习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

[2] Gragg,C.L..Because wisdom can’t be told[M].in McNair.M.P.(ed).The case method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54.6.

[3] 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 马新建,李庆华.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5]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口语交际;投诉处理;中职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地位,也越来越被广大一线教师重视,在日常的教学中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口语交际是“人们出于某种社会交往的需要运用口头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教学的口语交际应该是“为全体学生提供系统的机会来锻炼思维方法并学习社交技巧”。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以其独有的教学优势,越来越成为一线中职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中最好的选择。本文将以投诉的处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为例,剖析案例教学的多元运用。

一、出示案例,进入情境

从具体案例导入情境,迅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具体案例设计:热水呢?某晚八点,王朋和家人入住某酒店。办理入住手续前,酒店服务员告知王朋,因为锅炉出现故障正在维修,一个小时内没有热水供应。由于一家人玩了一天,浑身是汗,但也不想再折腾换酒店,表示愿意等一个小时。谁知等到晚上十点,仍然没有热水。“你们是什么破酒店!热水呢!”王朋打电话给总台。服务员说:“锅炉没修好,我也没办法。天热,冷水洗澡也行的。”王朋愤怒道:“冷水?!我等那么久就是为热水!你自己怎么不用冷水洗!我孩子要是洗冷水澡生病了,你负责吗?”他来到总台大吵,还砸了总台桌上的花瓶,要酒店给个说法。服务员生气回复:“不住就走!”王朋非常生气,打电话向酒店经理进行投诉。酒店经理张佳迅速赶到大厅,将王朋请到了办公室。

二、简析案例,明确步骤

根据情境导入的案例“热水呢?”,请学生简析案例,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假设自己就是经理张佳,该如何处理此投诉。对学生的处理语言进行概括,根据学生所言,明确三个步骤:(1)倾听;(2)分析;(3)处理。走近案例,由畅谈到明确,帮助学生明确投诉处理的步骤,对投诉处理有完整的认识,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处理投诉的方法和技巧做铺垫。

三、详析案例,寻找方法

结合步骤,请学生自选角色对案例进行情境模拟,其他学生观察,寻找亮点和问题。围绕投诉事件,结合书本,寻出科学方法,即倾听:弄清事实、暖语安慰;分析:探明症结;处理:兼顾双方。1.倾听,可选择优秀投诉处理的视频案例,梳理视频里的语言,如“您先请坐下来慢慢说。”“您能不能先告诉我怎么了?”以语言为依托,学习何为暖语安慰。2.分析,即探明投诉事件症结。分析全面,从事件双方找原因。以案例“热水呢?”为例子,请学生全面分析,并试着劝说。口语交际的关键在于“交际”两字。动口分析,让口语交际真正落在“说”上。3.处理。明确倾听、分析都是为处理问题铺垫。问题处理要关注顾客急于解决的点,协商处理,兼顾双方利益。

四、全新案例,举一反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了如何处理案例,明确了步骤,寻找到了方法,就要真正去实践。给出全新案例,让学生运用方法尝试独立解决投诉。让学生结合先前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投诉的处理,真正学以致用。同时,结合评价标准,科学测评,如下表:结合案例,多实践,参照评价标准,能独立解决投诉,懂得处理投诉的真正意义,做到举一反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艳.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4(9).

第6篇: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一、听课效果

 

听课是认知、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听课效果取决于多方因素,一方面来自于授课方,即授课主体——教师;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听课效果。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师,要考虑讲与学之间怎样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在此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从听课中学到与其知识结构能产生链接的知识,而不是难以找到理解和接受的入口。教师要从理论、方法、实践等角度来阐析市场营销知识体系的价值、作用及应用途径,以促成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认真听课并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学生学习意愿的强度、对学习的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对教师授课能力的总体评价、对听课内容的把握能力等都深刻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对于市场营销课程而言,不同专业或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意愿、对课程的了解程度、对教师授课能力的要求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其学习的难易程度,都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怎样结合不同专业或不同班级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听课意愿、听课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市场营销课程是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理念和观点的综合性应用性课程,作为教师而言,要善于发现市场营销课程与所授专业学科特点之间的关系;从基本的理论体系、观点,研究方式、方法及实践的角度,找到它们的异同处,着重体现出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层面及价值,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培养学生听课的方式,结合不同专业或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对课本内容的标注、课件的利用、笔记的记录等给予提示,加深对市场营销课程的理解。

 

听课效果是市场营销课程学习效果的最基本的反映。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讲授专业知识内容的能力,还要选取恰当的讲课方式、方法,实现教与学良好的互动,形成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意愿,把听课看作学习非常必要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课堂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二、课后习题的复习与应用

 

市场营销课程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很丰富,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有很多的借鉴和结合之处;基本的知识点在各章节都有不同层面的区分,也非常强调应用性。加深对理论和应用层面知识的了解,单一的依赖于课堂的听课来掌握还不足够,课后习题的复习与应用不可或缺,及时巩固学习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作用显著。

 

课后的复习题依各章节的内容不同,有不同的类型,简要回答的、详细阐述的、案例分析的。依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自身知识结构,应用问题的难易程度对于学生而言,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对于课后习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从基本知识点出发,着重强调重难点,对重难点的题目通过详细解析加以引导,并通过课堂或课后的练习加深理解及应用。课后习题的学习要保持内容的动态性,因课后习题提供了基本的复习范畴及重难点,教师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进一步增加反映目前市场动态信息的题目,提升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另外,市场营销课程的不同章节的复习题目间,也有很大的关联性、递进性和延伸性,随着讲课过程,让学生学会对各章的复习题目进行综合归纳,建立起系统分析的思路,对于系统把握所学内容和解决实践问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专业期刊的阅读

 

专业期刊的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开拓专业学习视野、丰富专业常识、提高应用能力上。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推荐一些营销专业期刊,如《市场营销》、《商界导刊》、《企业管理》、《销售与市场》等,鼓励学生多了解市场的营销动态。

 

市场营销专业期刊的阅读,要结合所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给予必要的阅读提示,如选择文章的类型、做读书笔记、积累案例等,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出适当的教学时间来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些点滴的积累对于市场营销课程授课的全程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逐渐培养起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掌握学习的可行性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学生学习市场营销领域知识和动态的兴趣,有助于应用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相关期刊的过程中,要特别明确案例学习的重要性。课本案例学习是起点,从这些期刊中能进一步大量涉猎营销领域的案例。案例是对企业经营和营销实践的模拟或再现,培养对案例学习的兴趣,学会学习案例及对案例的融会贯通,是提高市场营销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就教师而言,要结合各章节的内容,明确提出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自选案例,通过资料查找、课堂讨论等学习的过程,可帮助学生学会案例学习的分析方法,加深对各章节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为增强整体系统的运用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四、营销方案的制订

 

对于学习市场营销课程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营销方案的制定目标、步骤、具体实施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要学会应用,这是学习市场营销课程的基本要求。制订营销方案的全程也就是对营销的理论、方法、战略、策略的具体应用的过程,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集中考察。

 

营销方案制定宜在开课之初布置,明确以小组形式或其他形式制定中期营销方案和期末营销方案,作为实践成绩的来源;鼓励学生通过团队的方式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对自拟或指定选题的研究,深入地了解实践,并通过提交营销方案、讨论来交流研究成果。

 

通过对具体的营销方案的制订,可将营销调研部分、营销战略部分和营销策略部分进行系统的整合,使各部分的知识点与实际具体的案例分析进行结合,能形成不同的有机的组合方式,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同的解决方案的提出,能反映出学生研究视角的不同,对基本的理论及方法的运用既有相似处又更多的体现了差异性,对寻找出最佳的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最为重要的是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投入市场调研工作,掌握足够的一二手资料,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解决营销领域里的实际问题也增强了应对能力。

第7篇: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关键词】法律 教学 案例 特点 环节 法律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律法规的概念比较抽象,法律原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不易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的精髓。而案例教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使用案例,围绕着具体的法律案例来组织教学,从而使得抽象的法律规则变得具体化,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化,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规律,因而法律课教学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层面,更要注重法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于教学内容是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实例,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抽象和枯燥,从而使抽象的法理变得形象,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二是,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真实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促使其思维的不断深化,进而探索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有助于教学相长,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局面,同时也可以摆脱教学效果难以掌握的不利局面,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授课方法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适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案例教学有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第一步,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教学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案例意味着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它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而且可以让同学们记忆深刻。案例的选择首先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要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案情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选择的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第三,必须根据时事的变化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冲突性的案例。

三、案例导入教学的时机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案例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前先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自主寻求答案,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先讲授知识点后引入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辩论,加深学生对抽象化法律条文的理解。案例引入的方式可以通过发放事先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便于学生掌握案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其优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着重引导学生们去分析,加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向周围事物质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环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很明显,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者,学生则处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师生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或是师生间的问答来实现,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会多于老师,老师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听为主,但这并不能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可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发言,抓住问题关键进行辩论。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同时教师事先要做好准备,防止讨论主题漫无目的地扩散,合理引导讨论主题,严格控制讨论时间,并且适时地给发言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2]教师在讲解、分析和归纳案例讨论意见时,要语言精炼、要点明晰、重点突出,并将案例分析与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熟练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积极评价,以激励他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五、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教师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实践中需注意以下问题,以纠正错误倾向,切实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要合理分配和控制课堂时间,同时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和肯定,对学生的言论误区则要及时加以纠正,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积极性。[4]善于分析和归纳学生的观点,抓住学生讨论的矛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深入展开讨论。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都要通过事例来说明一定的法学理论或法律规定,但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举例教学是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讲授法学理论时为方便学生理解而列举有关事例,属于教师的单方行为,学生很少参与讨论和互动,是课堂讲授的一种辅助方法,居于次要地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法律教学中作用显著,但其不应成为法律教学中唯一的方法,不能忽视讲授法及其他教学方法。法律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大量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仅靠案例教学无法完成,需要通过任课教师深入浅出、恰如其分的讲解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许灵霞.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J].科

技信息,2010,(35).

[2]吕保利.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和探索[J].河南农业,

2010,(16).

[3]方丽.普通话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河南农业,2010,(16).

第8篇: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劳动仲裁

作者简介:徐素萍(1981-),女,江西龙南人,韶关学院法学院,讲师;李文全(1980-),男,江西龙南人,韶关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广东 韶关 51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韶关学院第十二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项目“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YJY1211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23-02

一、互动式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通过课程设计,调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形成教师主导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强化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的相互影响,以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偏重于灌输基础理论知识,忽视了法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相比,互动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课堂互动,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的目的。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法律知识的简单层面上,而应从社会实践出发,借实践释法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将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抽象的理论、原则、制度还原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制度的应用价值,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法律思维,笔者研究和设计了以下三种与互动式教学法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形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法学教育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首先要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应当与讲授的内容有密切联系,并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和重难点,从而选取合适的案例。在讲授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这一节时,针对劳动关系的特点与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选取了一个关于事实劳动关系认定的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案情,然后由学生针对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再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随后,笔者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强调劳动关系的隶属性特征,并引出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关于劳动关系认定的规定。最后,笔者还组织学生讨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对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认定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2.模拟劳动仲裁

模拟劳动仲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扮演仲裁员、书记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对真实或者虚拟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模拟劳动仲裁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对仲裁员、律师等司法角色的认知的教学活动。有人将模拟劳动仲裁庭比喻为劳动法学教育的实验室,通过模拟劳动仲裁训练,将所学实体法与程序法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培养其法学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从而缩短理论与实践、象牙塔与社会的距离。[2]笔者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引入了模拟劳动仲裁的方式。根据模拟劳动仲裁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学生的模拟劳动仲裁进行规划和指导:

(1)精选案例。模拟劳动仲裁开庭所选用的案例应当具有普遍性和一定的可争辩性,但难度应当适中。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激发其参与模拟仲裁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确定角色。根据模拟劳动仲裁的角色需要,一堂模拟劳动仲裁至少需要仲裁员、书记员、申诉人、被申诉人各一名,但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笔者将这些角色分成四组:仲裁员组(3名仲裁员)、书记员组(2名书记员)、申诉人组(申诉人1名,律师2名)、被申诉人组(被申诉人1名,律师2名)。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自己的角色,其他未担任模拟仲裁角色的同学协助,并在开庭时旁听,撰写旁听心得。

(3)分发程序资料。与民商事仲裁、诉讼相比,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有很多不同。笔者找了一些劳动争议仲裁规则和仲裁程序模式发给学生参考,并让学生登入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学习劳动争议仲裁开庭的有关规定以及下载文书样本。

(4)指导文书写作。模拟劳动仲裁涉及的仲裁申请书、答辩状、词、证据目录及证据所要证明的内容、仲裁裁决书等文书制作的格式,学生可以在笔者推荐的网上查询到样本和要求,在开庭之前,笔者认真检查了文书是否完备、格式和内容是否有明显错误,并给予适当指导。

(5)观看开庭。经过学生们的精心准备,令人期待的模拟劳动仲裁如期开庭。因笔者同时担任了四个班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各个班都组织了一堂模拟劳动仲裁,如果都借用法学院的模拟法庭开庭会比较麻烦,故笔者决定就在任课的多媒体课室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模拟劳动仲裁开庭。虽然课室布置有点简单,但模拟劳动仲裁开庭气氛比较浓重,有些班级参加开庭人员还统一了着装,旁听人员也都提前坐好。从书记员宣读劳动仲裁纪律到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从仲裁庭调查到仲裁庭辩论,从仲裁庭调解到宣布仲裁裁决,最后宣布闭庭,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尤其在仲裁庭辩论阶段,双方人的精彩辩论博得旁听学生阵阵掌声。

(6)教学评价。模拟劳动仲裁开庭结束后,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评价。首先让模拟劳动仲裁参加人员自评,然后听听旁听人员的评价,最后就是指导教师进行点评。笔者在听完参加人员自评和旁听人员评价后,从仲裁程序、实体法的运用、现场应对表现等方面给予中肯的评价,对表现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这次模拟劳动仲裁,学生们对于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所学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知识得到了检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文书写作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们都希望能多开展一些这种活动。笔者认为,将模拟劳动仲裁运用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专题讨论

很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就等着上课时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引入了专题讨论的形式。

(1)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参与授课。教师事先把专题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准备,然后由学生上台讲授。让学生走上讲台为教师和同学上课,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准备授课的过程中,他们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当然,师生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参与上课,并不是对教师的彻底解放,而是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讲授者,也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聆听者。[3]教师在聆听学生授课过程中,要起到指导作用,对学生的授课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弥补学生授课中的不足。笔者在讲授劳动合同的订立制度时,就给学生布置了专题“如何保护求职者在试用期间的权益”。有些学生准备非常充分,不仅课件做得精美,内容还比较丰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国《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如何约定以及违法约定试用期的法律责任,学生听得也很认真。笔者对该学生给予了高度表扬,然后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关于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视频,并结合该视频反映的案例,向学生讲解了当试用期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劳动者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得到救济。至此,学生对于试用期的问题有了较直观、全面的认识。

(2)组织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互动式教学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会查阅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既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能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不是主导者也不是裁判者,而应当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既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又要对学生讨论加以适当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力,防止学生偏题。

三、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1.应将互动式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统一起来

提倡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否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成文法的学习,还是应当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等基本理论入手,结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劳动仲裁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应当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统一起来,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意案例选择要适当

案例选择不适当,不但起不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反而会误导学生。教师选取的案例首先应当有一定的疑难性。疑难案例不一定很长,但相对于简单案例而言,该案件将导致两种以上的法律概念、法律制度可能被适用,不经仔细辨别和严密推理难以给出确定的结论。[4]这样的案例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否则,如果选择的案例太简单,学生一看就知道结论,不能起到案例分析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案例要贴近学生。应当以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切入点,从学生的需要入手,把当前较集中的、敏感的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专题讨论,教师都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在讨论开始阶段,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自己的观点,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注意营造自由、平等的讨论氛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是课堂的主持人和引导者,作适当的询问、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讨论完毕,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评价时要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不要随意对某个发言给出“错误”的定论,最后要从案例分析或专题讨论中总结相关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苗绘.互动式教学法在民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7):70-71.

[2]贾志农.实践教学在《劳动法学》中的运用与体会[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70-73.

第9篇: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098-02

初中政治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不少困难,因此,教师要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知识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枯燥、难懂的政治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案例,内容通俗易懂,且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专注于课堂,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是可行的。具体的案例与教师的适时指导,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从而有效带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思维和理论碰撞中把初中政治教学推向新高度。

一、案例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 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思维创新发挥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可以开动学生脑筋,促使他们找出案例中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从而加深对案例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学生在学习初中思想政治的过程中,就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不少教师都会沉醉于孜孜不倦的讲课中,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一直处于听讲的状态,而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说的政治知识。而案例教学法则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内容的分析中,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 使教学更轻松。在传统的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采用呆板的教学风格,按照课本顺序一板一眼地讲解知识,使得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且所讲知识得不到延伸。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师生可以共同参与到案例分析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氛围更为轻松,师生可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1. 合理选择案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案例内容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前提及保障,因此,选择的案例内容需与课本理论知识密切联系,且案例内容需要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澄清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教师就可以引用相关案例:一名游客在泰国曼谷附近的一座自选商场里发现,到这里购物的游客来自全世界,但商场却只用中文标出了一些警示语:厕所里挂着“请保持清洁”,走廊上贴着“请勿乱丢果皮纸屑”,门口上写着“不能进去”……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为什么这些警示语只用中文标出来呢?看到这些警示语你有什么感受?②你想对中国游客说些什么?由此,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领悟到自尊对每个人的重要性。

再如,在教学“诚信做人到永远”时,就可以引用生活中有关诚信话题的案例:2005年初,肯德基被爆出在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含有苏丹红,当时中国百盛集团采取了以下措施:停止售卖含苏丹红成分的产品,主动销毁剩余调料;发表声明向公众道歉;严查供货源头,保证食品安全,并向消费者公布食品检测结果。虽然经过这样处理,肯德基在苏丹红事件中损失很大,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由此可见,不讲信用的人或企业一旦被识破,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是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由此,促使学生动脑思考,再要求他们联想自己身边是否发生过与“诚信”有关的事情,促使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掌握做人的道理,这才是政治教学的真谛。

2. 准确把握案例呈现时机。在选择合适的案例内容后,案例呈现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政治案例的展示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针对简单的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针对较为复杂的案例内容,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多媒体呈现等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更积极地参与到政治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隐私和隐私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当播放到这节课的知识时,则暂停播放,并询问学生对视频中行为的看法和见解,接着,再继续播放,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中的处理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比如,案例视频内容如下:小雪去商场买衣服,看到了自己很喜欢的一条裙子,于是去试衣间准备试衣服,却发现那里装了摄像头。此时,教师暂停播放,提问:“假如你是小雪,这时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学生说会选择默默离开,不买了;有的学生说,会找商场的人理论,因为这样的做法侵犯了个人隐私。接下来,教师再继续播放视频――视频中的小雪找到了商场经理进行理论,经理说由于最近商场频繁被盗,该行为只是为了防盗,不会对外公开摄像内容。于是,教师继续提问:“小雪应该怎么跟经理说?我们为什么要制止类似的行为?”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利用案例素材合理教育学生,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确保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思考,还要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呈现案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以4人为一组,就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在讨论过程中,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但应做到尊重他人。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计划生育”内容时,就可先让学生观看小品《超生游击队》的视频,并针对小品内容展开讨论。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小品内容违反了计划生育,不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也有部分独生子女认为,计划生育造成了大批独生子女,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养老、缺少兄弟姐妹关爱,等等。针对两部分学生的观点,教师给予了肯定,但同时,也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