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清照诗词全集范文

李清照诗词全集精选(九篇)

李清照诗词全集

第1篇:李清照诗词全集范文

在一个风行把文艺理论当高等物理来搞、把文学论文写成电器说明书的时代,重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是有意义的。作者并不严谨,对个人记忆过于自信,引用原作偶有字词出入,而且,基本上没有论证,只给出结论,口无遮拦,直接说什么样的诗好什么样的诗不好,喜欢谁不喜欢谁,然而,判断相当准确。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大约是他写的那些词人全都死光了,谁也无法从坟里跳出来找他算账,原因之二才是重要的,文学尤其是诗,原本就不需要论证,就像玫瑰为什么开花毋须论证——论证玫瑰开花的动机,那是世界末日才会发生的事。

王国维的任性令人愉快。

但是,通读完毕,发现对李清照只字未提,始觉这任性实在是有些过分了的,这相当于提到微软,不提比尔·盖茨,提到二战和法西斯,不提希特勒。说某人写得不好,说明还是瞥过几眼的,而连提都不提,则是鲁迅所说,最大的蔑视是连眼珠子都不转过去。

忍不住猜测,这是否跟静安先生重北宋轻南宋有关?照他那“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词这种文体,自是“北宋风流”,在南宋为“羔雁之具”;还有,在他心中,北宋才算正统,而偏安的南宋实在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朝代,除了抗金的辛稼轩之外,其余词人大都只配作反面教材——但这样还是解释不了,为何李清照这个跨了两宋的词人,还表过“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决心,到头来竟连做反面教材的资格都没有。

那么,继续猜测,是否还跟李清照改嫁有关?王国维为殉一个朝代可以“扑通”跳湖,他大概认为李清照为了殉夫,至少该去跳江,晚年她居住的江南处处江河湖泊,想跳很容易,除非不愿意跳。而李不但在丧夫后未跳江,还改了嫁,不仅改嫁,后来又不喜欢那人了,竟至休夫——是可忍,孰不可忍?

对李清照尚且如此,朱淑真就更轮不到,“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这种词还算不上“下半身”写作,却也不是好榜样,女人倘若都如此不安于室,世界岂不乱了,怎么对泱泱中华几千年灿烂文明交待?归根到底,王国维不喜欢女人写作,这似乎可用来解释他为何终至连李清照都不肯提的地步,这道理朱淑真懂得,她说“女子弄文诚可罪,哪堪咏月更吟风?”

接下来读冯沅君女士陆侃如先生的《中国诗史》,又吓了一跳。以人名列目录,却没把李清照列进,好不容易在内文查到她,是在北宋词第五章,此章标题是“晏几道、秦观等”,李清照就在那个“等”里。对于重要作家,都列年表,周邦颜姜夔都有年表,李清照没有。似乎实不好回避了才勉强写到李清照,给的篇幅很少,其中所引词作都不是她的名篇和一流作品,仿佛刻意要把她的佳作藏起来,免得后人看到,最后提及世人对李的好评,竟持保留态度,说要等《漱玉词》全部考古发掘后才可下结论,意思是我们现在读到的漱玉词都还不够好。全书未提朱淑真,仿佛这个女词人未曾存在过,是被臆想和杜撰出来的,倒是提及毛滂、田为、蔡伸、吕滨老、程垓、高观国、张镃之流,恕我孤陋寡闻且势利眼,他们是谁,写过什么,全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了。就是这样,一部把犄角旮旯的诗人也悉数收进的煌煌巨著,里面或重或轻地提到许许多多陌生名字,却不肯给朱淑真一个字。我猜,宋词两章,是陆先生写的吧,不像是、也不该是冯女士写的。

第2篇:李清照诗词全集范文

【论文摘要】在词学研究中,李清照是仅次于苏轼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者多半关注其词作成就,但实际上李清照是诗词兼擅。特别是诗,由于自古以来它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李清照是不可能忽视的。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誉盛名。她是一位诗词文赋兼擅,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女作家。可惜,其诗文散佚太多,欲窥豹一斑者不可得,历来学者鲜有提及。然而学者对其诗评价却极高,称她的诗可与李白、杜甫、陶渊明等比肩。

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了苦难。尚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期间,夫妇俩诗词酬唱,生活舒心适意。此时,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李清照甜蜜宁静的生活使之诗词风格意境舒畅。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恩爱却短暂分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此时多创作表达相思夫君之词。靖康之难是李清照的人生转折,她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南渡后,她遗留下来的诗多是这以后所作,仅存诗近20首。这些诗文“抒情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往昔美满自由生活的回忆,体现了李清照不图偏安,志图报国的士大夫情怀。

靖康之难前,《分得知字》为李清照和诗友在一起分韵作诗所成。《感怀》作于宣和三年,是在与赵明诚屏居之后,赵明诚出仕时所作,表现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和正直廉洁的品格。《诗和张文潜二首》分析了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通过总结历史教训,表现了李清照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借古讽今,揭示当朝政治危机,不难看出李清照赤忱的爱国之心。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于建炎三年,1129年,随夫乘舟出芜湖,沿江而上至乌江县,创作了千古流传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讽刺了宋朝统治者偏安偷生。《咏史》是借古嘲今,斥责了由金人扶持的伪齐、伪楚政权,对于在民族危难之际保持民族气节的人士给予赞扬和肯定。李清照于杭州所作五篇帖子系应酬后宫,是歌功颂德之作。《偶成》于赵明诚去世后所作,诗中抚今忆昔,从“十五年前花月下”到“安得情怀似往昔”,表达了诗人对亡夫思念哀悼之情。作《题八咏楼》时,李清照在金华避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她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现了她强烈的忧国之心。同时作的《钓台》,“臣舰只缘因利往”形象地刻画了受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形象,“往来有愧先生德”,是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李清照于病中越发思乡,作《春残》以抒发思乡之情,“春残何事苦思乡”可见她思乡之切、之苦。《晓梦》是唯一一首记梦诗,全诗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寻求解脱苦闷的心情。《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中,李清照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百姓的关切怀念。《断句七则》描述了诗人南渡以后的生活和时时感伤。

在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诗篇中,其中《诗和张文潜二首》是一首为数不多的和诗佳作,诗作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过人之识和高超文艺。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自唐以来,人们多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即史家也不例外。而李清照的这两首和作,不附和歌颂中兴大业,也不同于即景抚今吊古、感叹百年兴废,而是着重解析天宝事变的历史根源,昭示安史之乱后皇室内部斗争的深化,从总结历史教训方面拓展诗作意蕴,其中不乏警句“夏商有鉴当渠成,简策汗青今具在”、“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见出诗人有超人的识度,应该说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是难以做到的。

在宋代,几乎没有哪一位诗人没有写过和韵次韵之作。但是和韵之作,因受原唱思路、用韵的限制,一般不容易写好,所以和韵之篇少有名作。关于这两首和诗,人们评价不一。有认为二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鹿革脯矣”。也有认为二诗“未为佳作”,不过基本都承认“出妇人亦不易”。

从这两首诗来看,应该说写的比较直白,但也应看到两诗写得非常流畅恢廓,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浑然一体。而且诗作采摭了唐末以来的正史、野史笔记传说,融化了大量历史掌故,写来蕴含深远,显示出诗人深广的文化素养。而且诗人有时作诗用险韵,即以她和张文潜的这两首诗来看,实际不是和韵,而是次韵。即完全按照原诗的韵字和次序。以次韵之作,完全按照张文潜的原诗的韵字和次序,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且受张文潜思路的限制,能写到如此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诗艺之高超。

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而且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以史带论的。一个文人要想证明自己有识见、有思想,他不是要在哲学中作抽象的思考,而是要在具体史实的褒贬中体现才力。在这里史与诗有着血缘关系,钱谦益说:“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李清照在和诗中回顾了具体史实,但就在这种回顾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识见。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诗词的最大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和诗虽行文较直白,跳跃性不是太大,但其笔力还是凝练的。关键是她没有人云亦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自己对历史的感受,且识见卓越,不能说没有自己的意境。尤其是两首诗的结尾用典,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细细琢磨又觉得很微妙、含蓄又透彻,完全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由此不难看出,她的诗多有哲理感悟、爱国抗敌的大夫情感。所以,爱国主义精神是李清照诗文创作的亮点。

李清照在她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诗作中,生动地展示了她的情感历程和生命历程:崇尚高洁之志;爱国抗敌之思想;针砭时弊之情感。这些诗大多与民族兴亡直接有关,几乎没有一首是感叹个人得失,际遇不平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却难得的政治胸怀、民族气节、雄伟气概。而这些诗歌的创作也无不体现其艺术价值之高。

首先,诗人善于根据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形式内容构成和谐统一的诗境。《偶成》是悼念亡夫之作,属七言绝句,基调凄凉,诗中只有花与月,都是红颜易碎,感怀伤时之物。作者触景生情,传达了南渡以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四处流浪之感,和对昔日花前月下幸福美满生活反对怀念。其次,诗人针砭时弊,干预现实,还巧妙地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与现实社会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在《咏史》中,引用两汉王莽篡政的历史借古讽今,严斥了金人扶持的伪楚伪齐政权。史中还赞扬了嵇康注重气节,敢于斗争的骨气,表达对当朝卖国求荣小人的愤慨。最后,李清照的每首诗都各有其特点,都有典故。

总之,李清照的诗具有的政治情怀,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对英雄主义人生观的歌颂。无论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还是处于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李清照都传达了一个声音:爱国思乡!这种士大夫的情怀非闺中女子所能言。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

第3篇:李清照诗词全集范文

济南最早的诗篇,可溯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东》。该诗揭露控诉了周王朝对远东地区人民的盘剥,属《诗经》中的上乘之作。作者是一位谭国(古址在济南东郊)大夫。《诗经・大东》之后,济南本土诗人辈出,唐代有崔融、员半千。宋代有范讽、李清照、辛弃疾。李清照是中国第一才女,是历代词论推许的宋词婉约一派的代表词人。她开创的“易安体”优美动人,风格独具,是宋词中无可替代的奇葩。辛弃疾与苏轼一道,被誉为宋词豪放派的领军人物,时号“苏辛”。与李清照一样,辛弃疾词亦极大地拓展了宋词的表现潜能,这使“济南二安”(李字易安,辛字幼安)当之无隗地成为宋代词坛的双星。

金元之际,济南有杜仁杰、刘敏中、张养浩诸人。明代济南成为山东省省会之后,本土诗人如边贡、李开先、李攀龙、于慎行、王象春等相继涌现。有明一代,李开先以其诗文主张和创作实践,号为“嘉靖八才子”之一。同时,又以其收藏金元以来的小说戏曲民歌,甲于全国,时称“曲山艺海”。于慎行不仅为一代帝师,其诗文成就亦“一时推大手笔’’(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明史》本传则称其“学有原委,贯穿百家…・一文学为一时之冠”。特别是边贡和李攀龙,他们是明代“前后七子”的中坚和盟主,是领袖明代诗坛的杰出诗人。边贡为“弘正四杰”之一,清初的王士稹说:“明诗莫盛于弘正,弘正之诗莫盛于四杰。”(《华泉先生诗选序》)。至于“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其七律堪称明代之冠冕。同样位列于“后七子”的王世贞以“峨眉天半雪中看”(《漫兴十绝》)誉其诗。胡应麟则称李为“高华杰起,一代宗风”(《诗薮》)。―个城市在一个朝代涌现如此之多影响全国的诗人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

清代济南诗坛延续着明代的辉煌。王士稹、田雯、王苹等人,各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绩占据着诗坛上的重要位置。王士稹别号渔洋山人,济南府新城(今桓台)人。宗盟海内达数十年之久,被誉为泰山北斗,与南方朱彝尊齐名。时人将其比之杜甫、韩愈。为诗倡“神韵”说,是开一代诗风的杰出诗人。24岁寓居济南时,曾在大明湖水面亭即席作《秋柳》组诗,通篇无一“柳”字,却处处在写柳,此诗一出,海内轰动,即“闺秀亦多和作”。

新中国建立后,济南又有孔孚、孙敬轩、李根红、山青、桑恒昌等众多具有全国影响的诗人涌现,其中,孔孚以其风格独具的山水诗作,在新中国山水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齐乘》中称:“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魏书》的著者、北齐著名史学家魏收则赞誉济南说:“吾所经多矣,至于山川沃壤,衿带形胜,天下名州,不能过此。”济南的丰饶秀丽,吸引了历代文人纷至沓来。汉末,曹操、曹植曾在济南地区任职或居住。“建安七子”中孔融、王粲、徐干、刘桢4人的籍贯都在济南附近,建安风骨无疑会深深影响济南的诗风。唐代李白、杜甫、高适等著名诗人,都曾经游历济南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杜甫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可以说是“第一次深邃、完整地表述出泉城的历史人文底蕴”(王育济《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宋代,仕宦或游历济南的,则有欧阳修、范纯仁、曾巩、苏轼、苏辙、李常、祖择之、晁补之、孔平仲和孔武仲等。他们的诗文,为济南的湖山张目增辉。他们之中仕宦济南者,又多有政绩。个中最著者是曾任齐州太守的曾巩。金元间,元好问写有多首咏赞济南的著名诗篇,而一代书画大家赵孟烦,除了描绘济南北部风光的国宝级画作《鹊华秋色图》外,还有七律《趵突泉》这样尽写趵突泉气势与神韵的名篇。明清间来济南的诗人名家,多为仕宦济南的朝廷命官和学者。明代如胡缵宗、王阳明、薛碹、王世贞、邢侗等,清代则有顾炎武、施闰章、黄叔琳、于敏中、翁方纲、阮元、刘凤浩、黄钺、何凌汉、朱彝尊、孙星衍、梁章钜、何绍基、俞正燮、铁保等数不胜数的诗人型官宦学者,而施闰章、翁方纲、朱彝尊等人,是清代一流诗家。 “济南潇洒似江南”(黄庭坚)堪称中鹄之语。潇洒之于济南,是山明水秀,更是风流倜傥、诗意盎然。“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城山色,半城清湖”的济南,是一首清明温润的田园诗。“我济富山水,人称名士乡”(边贡《春日卧病寄刘子希尹王子孟宣》)。在边贡眼里,灵山秀水,是济南之为名士乡的前提。清代济南府淄川诗人王培荀较边贡这位同乡先贤更进一步,他深有感悟地称济南(还有杭州)为“诗地”,且认为“以诗人置之诗地”最为相宜。如苏轼、白居易之守杭州,不独善政垂世,其诗亦美不胜收矣。(王培苟《乡园忆旧录》)乐天、东坡之西湖诗,足证此言不缪。王还以曾巩为例,称济南成为诗地的原因在于“山水助兴”。他说:“曾子固知齐州,虽不能诗,亦多篇什,何以故?盖山水助兴也。”济南山水使不能诗的曾巩也能写出好诗来,可见诗地之于诗人的助力。清景不合人间有,好句多因江山助。

第4篇:李清照诗词全集范文

一、文学旅游资源概念阐释

文学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是人文旅游资源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与著名作家、经典文学作品、大众熟悉的文学作品故事内容以及故事发生的真实或虚构场所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旅游资源既包括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以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包括文学作者、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情景等事物和因素,也包括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包括文学创作环境、文学作者居住环境等旅游景观。

二、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案例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已有成功的案列:如依照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描写对象:孔乙己、咸亨酒店,现已成为绍兴旅游的金字招牌。湘西凤凰古城,也主要是寻找沈从文《边城》等作品中描述那种质朴、静谧、安详的湘西韵味。江苏常熟的沙家浜镇,镇上的“春来茶馆”,就是根据京剧《沙家浜》中所描述的情形而建设的。孙犁等作家取材于白洋淀的抗战小说因其神奇的创作地理背景、独特的地域水乡风情、久远的作品艺术魅力,而蕴藏着丰富独特的文学旅游资源,对白洋淀景区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李清照文学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婉约派诗人,也是中国词作史上著名的诗人,其文学作品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宋代及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人格魅力以及其作品体现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李清照故居的文化旅游价值

李清照故居位于章丘百脉泉公园内的漱玉泉畔,故居内的“清照园”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品位最高李清照纪念堂。该园由全国著名园林设计专家周培正先生设计,吸收了苏州园林之精华,又处处呈现出鲜明的宋代建筑风格。大门上挂着郭沫若写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堂前还有他题定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陈列厅里展陈着女词人的画像和著作,还有她父亲撰文的碑石拓片和她丈夫登泰山的题名刻石拓片,以及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叶圣陶、冯沅君、臧克家、夏承焘、唐圭璋等人的题字等。该园自1997年5月落成对外开放以来,被众多游人称为是镶嵌在中国北方的一颗仿宋江南民居建筑的璀璨明珠,同时,它也是一处进行李清照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李清照作品的文学价值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声慢慢》、《醉花阴》等已选入中小学课本。李清照的名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早已耳熟能详,老幼皆知。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已成为千古名句。李清照的词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她的语言具有音乐的美感,她的“小歌词”文学,在节奏上非常重视节拍,体现出一种灵动跳跃的节奏美。在韵律上由于灵活用韵,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受,使韵脚的变换,随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变换,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同时又通过运用叠字、叠句、排句来创造出谐婉流转的音乐美。李清照还善于营造“情”化的自然意境。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李清照笔下的“雨”意象也是频繁多样化的,除了“花” “雨”意象外,李清照词中还有诸如 “月”“酒”“雁”“舟”等一系列渗透着词人主观情感的意象,它们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自然物。

(三)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忧国忧民,巾帼不让须眉。李清照还以诗词中所抒发的爱国情怀打动读者的心灵,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显著的一席。李清照17 岁时写的诗二首《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李清照虽只是一名少女,却关心国事,作品深刻分析了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和军队无能的原因,借古喻今,表现了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靖康之难,李清照踏上了逃亡的道路,宋室南渡,国土沦丧,国家民族的奇耻大辱构成了李清照作品的爱国主义主旋律。“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南渡纷乱之际的《夏日绝句》这一流传千古的诗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对赵构之流的“懦夫”们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中原沦陷敌手表达强烈愤懑。《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名作,元宵佳节,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并借此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李清照是南宋杰出的爱国作家,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 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李清照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主战派一边,为积极御敌而呐喊助威, 为山河破碎而引吭高歌, 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和爱国精神。

四、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李清照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女性文学大家,她通过诗词等艺术形式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精神财富,她将自己的人格魅力、精神追求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倾注于诗词间,使之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如此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得以保护、开发、传承,使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整合李清照文学遗产,将李清照及其故居打造章丘文化旅游名片

文学资源重在文化的内涵,李清照文学遗产丰富,不仅有李清照的故居、纪念馆这些实体建筑,还包括文学作品、影视、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成果,还包括多年来李清照研究的成果,以及历代著名大家的题词。因此,开发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应该,以李清照故居为重点,进行资源整合,合理设计旅游项目,吸引中外游客。同时整合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还可以进行跨区域合作,李清照的四个纪念馆分别位于济南章丘百脉泉公园、济南趵突泉公园、山东青州范公亭公园、浙江金华八咏楼内,这样的跨区域合作,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有利于提高李清照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依托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将章丘打造成文化名城。章丘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白云湖、七星台、锦屏山等自然景区和城子崖遗址、明代古宅朱家峪、绣源河旅游度假区闻名遐迩,尤其是济南七十二名泉的百脉泉百脉泉和天下第一泉同享盛名,自古就有“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的美誉。以李清照文学旅游为主线,借助章丘丰富的旅游资源,政府积极发挥作用,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将章丘打造成文化旅游名城。

(二)注重体验式的旅游开发

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各种文学旅游产品以增强旅游主体的体验性,从而为文学旅游提供新的生存空间与价值。比如李清照诗词中花的意象,因而可以在相应的景区开发花卉市场,在配以相应的音乐,让旅游者漫步其中,感受李清照诗词的魅力。还可以通过在景区上演经过精心排练过的戏剧《李清照》,使旅游者不仅能欣赏到古典戏剧,而且还使他们能身临其境,感受古典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除了这些表演式体验外,文学旅游资源还可以是品尝性体验。李清照对酒的爱好丝毫不比男士逊色,在她作品中,涉及酒的作品数量较多,形式多样,所赋涵义之深可以说是独具一格,所以酒已经成为李清照词中重要素材之一。酒也伴随了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有少女时期的无忧酒、少女时期的伤春酒、人生的得意酒、人生的失意酒。因此可以结合李清照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设置不同的场景,与百脉泉酒业集团合作,通过酒把李清照的一生生动地展现出来。

(三)结合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开发

李清照是历史上的一名奇女子,她的形象通过各种艺术性搬上荧屏和舞台,电影《李清照》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推出的一部人物传纪影片,该片以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她悲欢离合的传奇一生。电视剧《李清照》是1988年香港亚洲电视邀请刘雪华出演的一部讲述李清照从出嫁到孤独终老的一生的电视剧。《李清照》(越剧作品)于2001年在南宁市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一展风采,夺得多项大奖。2009年8月27日由楚淑珍主演的豫剧《李清照》唱响长安大戏院,此次进京演出活动是全省“向祖国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的一部分,《李清照》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开发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以上这些艺术形式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起到宣传作用,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还可以提高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质量。

(四) 注重多元化的旅游开发

文学旅游资源具有观赏审美性、休闲娱乐性、教育提升性等多种功能。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应承担经济功能,更应承担知识、文明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和教育的职责,重视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文学旅游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李清照是中国历史罕有的忧国忧民的女性文学大家,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其旅游教育作用。在注重其诗词艺术的审美特性以及休闲娱乐性开发的同时,对其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不媚权贵的高尚情操,通过展览、解说、作品出版以及影视等各种形式进行了展示,使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的同时受到了感染和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情感熏陶和精神提升作用。这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起到文化传承、提高国民的素质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是,发挥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的教育作用,应该本着真实的原则,不能随意地夸大和无端的编造。

(五)建立教学基地或亲子游基地

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亲子游和教育教学基地的最佳场所。开发李清照旅游资源,不能坐等游客,应该坚持“走出去”的原则,适应市场的需求,主动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教育教学基地,亲子游基地。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合理设计线路,开发旅游产品,比如:与笔墨等相关的纪念品,李清照作品集等,还可以倾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寓教育于旅游之中,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五、结束语

第5篇:李清照诗词全集范文

2.论李之仪的田园诗孙超,SunChao

3.明代华亭诗人徐献忠简谱陈斌,ChenBin

4.信息动态

5.论何焯的柳宗元研究高平,GaoPing

6.王初桐及其《小嫏嬛词话》述略李保阳,LiBaoyang

7.郭麐新论刘深,LiuShen

8.论浙派殿军郭麐词风的演变郑雅宁,ZhengYaning

9.《云韶集》辑评(之二)陈廷焯

10.论杨慎的散曲白建忠,BaiJianzhong

11.刘咸炘的戏曲观及其学术史意义何诗海,HeShihai

12.晚唐诗人喻凫生平事迹考喻几凡,YuJifan

13.杨绘《本事曲》辑佚再续李一飞,LiYifei

14.刘将孙简谱曹军黎,刘荣平,CaoJunli,LiuRongping

15.贺贻孙生卒年小考刘浏,LiuLiu

16.诗心与佛心周啸天,ZhouXiaotian

17."清"的一个解读视角——以魏晋新声与五言诗的关系为例黄卓颖,HuangZhuoying

18.学人风范在,薪火自相传——姜书阁先生《文史说林百一集正续编》读后蒋方,JiangFang

1.再论楚辞体与七言诗之关系郭建勋,闫春红,GuoJianxun,DingLing

2.吕向《美人赋》发微许浩然,XuHaoran

3.论魏仲恭序而不纂《断肠诗集》郑治国,ZhengZhiguo

4.论方回"律诗之祖"说王奎光,WangKuiguang

5.后七子诗法理论探析——以王世贞、谢榛相关论说考察为中心郑利华,ZhengLihua

6.苏轼也是音律家中国韵文学刊 田玉琪,TianYuqi

7."江村唱和"考述朱秋娟,ZhuQiujuan

8.论李雯的《蓼斋词》刘勇刚,LiuYonggang

9.持论易高,下笔难巧——《人间词话》之词学用典观与《人间词》之用典刘新万,LiuXinwan

10.曾燠幕府与清中期的骈文复兴李瑞豪,LiRuihao

11.宗唐而不拟唐——论李东阳的诗学思想郭瑞林,郭修敏,GuoRuilin,GuoXiumin

12.《联句录》——一部鲜为人知的著作司马周,SimaZhou

13.论船山词的"谐"、"隐"、"奇"涂波,TuBo

14.以疏旷济密丽——论晚清朱祖谋"融苏入吴"的词学取向王纱纱,WangShasha

15.杨铁夫词学活动考论——以梦窗词研究为中心谢永芳,XieYongfang

16.闲适与人道——论周作人的旧体诗张应中,ZhangYingzhong

17.沈祖棻词学渊源考略江汇,JiangHui

18.诗无题论的批评视角程刚,ChengGang

19.古典诗词中"觉"和"睡觉"的读音与词义演变吴道勤,WuDaoqin

20.诗体律化研究的新成果——读谌东飚教授《颜延之研究》蒋长栋,JiangChangdong

21.许总《唐宋诗体派论》读后黄立一,HuangLiyi

22.诗歌教学的知性分析与感性引导——读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蒋方,JiangFang

23.散曲研究的新成绩——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综述李涛,万伟成,LiTao,WanWeicheng

24.全国第23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开幕何鹤,HeHe

1.文学史的哲学思考陈伯海

2.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莫砺锋

3.人性的压抑与反压抑——晚明"性灵"文学思想新探李涛,刘锋杰

4.古歌谣《小海》源流小考吴国富

5.《天问》"中央共牧,后何怒?蜂蛾微命,力何固"考舒大清

6.沈约和萧纲咏物诗的比较史晶晶

7.论唐诗中的"猿"意象刘亮

8.诗情与友情的楷模——刘禹锡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杨再喜

9.宋末元初诗学思想述略刘飞

10.怀佳人兮不能忘:由袁枚吟咏女性诗作看其性灵思想的性别指向张绍华,张友君

11.闻一多旧体诗论略雷磊

12.论古典短篇小说穿插诗词韵语模式的三大历史形态及其作用陈昌云,颜鹄

13.评点与词话——杨慎评点《草堂诗馀》与撰著《词品》之关系张静

14.论纳兰词的化用之美李晓明,王喜伶

15."词亦有史"解——兼评当代词创作宋湘绮

16.彭孙遹行年考略余祖坤

17.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欧明俊

18.厘清杜甫的亲眷交游与杜甫创作的关系——陈冠明、孙愫婷《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读后莫道才,郑韬

19.集成与创获——读吴蓓的《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周笃文

20."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与鲁迅诗学互训》解读闵定庆,刘兴晖

1.况澍的集《诗》"七夕"诗赵逵夫,ZhaoKuifu

2.秦汉时期颂体的礼仪性创作及其赋颂辨析——兼谈文体功能研究的重要意义郗文倩,XiWenqian

3.李贺《马诗》隐喻性探析周玉华,ZhouYuhua

4.元代回回诗人的山水吟唱张迎胜,ZhangYingsheng

5.清代科举试帖诗"得×字"中"×"的位置蒋金星,JiangJinxing

6.中国韵文学刊 近代诗钟社探赜刘兴晖,LiuXinghui

7.对"曲化"与"明词衰弊"因果链的重新思考胡元翎,HuYuanling

8.近25年来陈维崧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兼谈文体功能研究的重要意义刘明玉,LiuMingyu

9."遗民诗学"的亲证——王国维的精神变迁与情感归属孟泽,MengZe

10.试论魏晋"深情"及其诗学意义李涛,LiTao

11.释"无意":中国诗学的创作心态论程刚,ChengGang

12.试论宋人对韩愈"以文为戏"的接受查金萍,ZhaJinping

1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望京"现象与"望京"建筑李德辉,LiDehui

14.《周易》爻辞的押韵特点徐山,XuShan

15.王建《宫词》百首作时考王育红,WangYuhong

16.宋集小考三题李一飞,LiYifeiHttP://

17.《全宋诗》续补(下)韩震军,HanZhenjun

18.《全清散曲》曲家考补刘英波,LiuYingbo

19.陈三立年谱简编杨剑锋,YangJianfeng

20.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巡礼门岿,MenKui

21.经纬"风""骚",精审观照——《风较新论》读后崔际银,CuiJiyin

22.别开生面的审美之旅——评王兆鹏《唐宋词名篇讲演录》谈春华,张鹏振,TanChunhua,ZhangPengzhen

23.许总《唐宋诗宏观结构论》读后张伟利,ZhangWeili

1.元嘉体的诗史意义时国强

2.韵文新书架

3.刘长卿五言诗特殊体式之考述孙建峰

4.浅论白居易的文学观李浚植

5.春天的忧郁——读李商隐的春天诗周先民

6.秦韬玉《贫女》诗发微徐乐军

7.丘逢甲台湾书写之文学作品研究刘焕云

8.复古与误读——以明清之际六朝诗的接受史为例景献力

9.清人宋诗选本叙录中国韵文学刊 高磊

10."英雄":从观人学到古代诗学的范畴研究万伟成

11.词体结构论尹祚鹏

12.吴梦窗赠尹梅津词补笺孙虹,王婷

13.从周济选词看常州派与浙西派的融合李睿

14."终结"与"开篇"——清末民初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陈水云,吴妮妮

15.近百年明词研究述评郑海涛

16.更斫诗探天地秘——论胡先骕的诗歌成就胡迎建

17.张珍怀先生的词学研究特色徐培均

18.辛弃疾子女新考辛更儒

19.一部处处有"我"的教材——评王兆鹏教授新著《词学研究方法十讲》王世立

20.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评曾大兴著《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传》孙维城

1.药·养生·济世——读陆游《剑南诗稿》札记蒋凡,JiangFan

2.韵文新书架

3.平生得酒狂无敌,百幅淋漓风雨疾——陆游饮酒行为及其咏酒诗述论刘扬忠,LiuYangzhong

4.欢愉愁戚总留痕——陆游两度入闽诗歌浅探刘庆云,LiuQingyun

5.从《大学》八目论陆游的生命困结黄雅琦,HuangYaqi

6.陆游.地理.空间白振奎,BaiZhenkui

7.《诗经》研究的三种视角张蕊,俞启定,ZhangRui,YuQiding

8.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手法毛德胜,MaoDesheng

9.赵抃是开宋调诗人群之一赵润金,ZhaoRunjin

10.近体诗连仄句申论李斐,LiFei

11.中国韵文学刊 柳永《乐章集》之谐协美赏析韦金满,WeiJinman

12.从琴曲到词调——宋代词调创制流变示例吕肖奂,LüXiaohuan

13.蒲菁《人间词话补笺》研究——《人间词话》百年学术史研究之二彭玉平,PengYuping

14.曾布《水调歌头》大曲述略李俊标,LiJunbiao

第6篇:李清照诗词全集范文

写下这几句词,李清照缓缓地放下笔,久久地望着窗外那寂寞的景色。人渐老,事难全,辗转中都是忧愁,那一幕幕流失的场景,那一处处走过的地方,在李清照的脑海中又清晰起来。

人在家乡济南,人在京城汴梁。泉城那美丽的景色中,有李清照幼年灿烂的笑容;京都汴梁的繁华中,有李清照踏马赏花的身影。

李清照出生于宦臣之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居礼部员外郎,是位著名学者;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是位工于文章的名门闺秀。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清照年少时就有了诗名。少年时代快乐的生活,在她的词中表现出明快清新的风格。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岁月,无论是家中的园子,或是郊外的美景,都给她留下甜美的回忆。

作为官宦人家的孩子,李清照活泼可爱,日子逍遥自在。她家的那座园子里有她喜欢的秋千,荡过秋千的李清照,红润的笑脸洋溢着幸福,就如她《点绛唇》中所写的那样:“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那频频回首如青梅般的女子,罗衣淡淡而来,截一枝暗香疏影,沾一滴绿肥红瘦,便在宋朝的华美锦缎上写下了清韵悠悠的一笔。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富足闲适,父母宽容开明,她经常与朋友到郊外饮酒野游。在她的词作《如梦令》中,记下来沉醉忘归,荡舟争渡的郊游趣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洋溢着朝气蓬勃青春活力的语句,真实地记录下了李清照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

人在情深意重的爱情中。与丈夫共同拥有的日子,是李清照的幸福时光,与丈夫别离的岁月,词语无法丈量她心里的情意流连。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学识渊博,对金石图书颇有研究。这是一对品学匹配的情侣,婚后,夫妇二人填词吟诗,时相唱和,赏玩书画,研究金石,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十分美满。由于两个人不断收集碑文字画,日积月累,他们家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便建立了书库大橱,编排好目录,整理收藏。

爱情往往能奏出最震撼人心的交响。每当夫妇离别之时,李清照总是写下一往情深的诗句相赠。婚后第二年,赵明诚奉旨出仕,李清照在老家独守空房,思夫之情日深夜浓,她把对丈夫的思恋倾诉于笔端,写下了著名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深挚感人的语言,细腻哀婉的笔触,写尽了对丈夫的思恋和信任,令赵明诚感动不已。

赵明诚非常敬服李清照的才华,称她为“亦师、亦友、亦妻房”;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品学也十分敬重。赵明诚长期外出为官,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便化作词句,婉转愁肠,源源不断。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了,李清照独自一人,在东篱把酒,的暗香和瘦影让她感慨万千,于是作了一首《醉花阴》,寄给了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收到《醉花阴》后,对妻子的才华赞叹不已,但又不服气。于是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写了三天三夜,填了五十首词。然后,赵明诚将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点评。不料,陆德夫再三吟赏,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彻底折服。

人在国破家亡的流离中。丧家失国的背井离乡,让李清照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倍受伤害,尽管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快乐的生活总是短暂的,终日凝眸的相思,最终也成了美好的回忆,转眼即逝。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掳去徽钦二帝,“靖康之耻”发生,北宋灭亡。战火烧到了家门口,李清照在山东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了漂泊无定的生活。

收集的文物太多了,一次带不走,李清照便将它们分了类,把那些相对较重的、收藏价值略低的文物留在了青州,自己带着整理出的十多车容易携带的珍贵文物,赶到了江宁。人刚出发,青州发生兵变,留在青州的那十几屋凝聚了他们夫妇心血的书籍古董,全部毁于战火之中。

纷乱中,身为官员的赵明诚为南宋朝廷来回奔波,患病去世。相濡以沫近30年的丈夫突然离去,让李清照痛不欲生,她割不断那份如丝如缕的相思。国破,夫亡,让李清照凄凉孤苦,万念俱悲,大病一场。愁情,深深地浸在李清照的双眸,她日日苦吟,情不能已,写下了催人泪下的悼念亡夫的词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赵明诚病故后,留下了一大笔文物。而此时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居无定所,身心憔悴,境况极其悲惨。流亡到杭州后,有个名叫张汝舟的文人,频繁登门拜访,并多方托媒,希望娶李清照为妻。谁知张汝舟和她结婚,只是为了占有李清照的文物。结婚不久,就开始丧心病狂地掠夺李清照的财物,稍有不允,他便拳脚相加。后来在无奈中,结束了这段婚姻。

国破家亡的苦难,彻底带走了李清照生命中的春天。感情生活的磨难,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在杭州的那段岁月中,李清照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将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一一校正誊录,又作了些增补,得《金石录》(三十卷),全文用细宣工楷誊写完结。

在一个黯淡的黄昏,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李清照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目睹此景,无限的孤寂和痛楚,无尽的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把一生的凄怆和悲痛,都浓缩在千古绝唱《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人在寻寻觅觅的词作中。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超越时空的孤独,让宋词走上了又一个高峰,她也被尊为“婉约之宗”。

李清照的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后人用这样的语句形容李清照。

李清照所作词甚多,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家国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做诗文之法作词。读李清照词,我们能看到梧桐落叶,黄花消瘦,能听到阶前滴雨,孤雁哀鸣,能感受到词人的孤独失落,触摸到她的悲苦人生。

尘世如烟,转瞬千年,当山光已残,当水色阑珊,李清照消瘦的身影仍然行走在泛黄的文字间,成为一道花开千年不谢的风景,她用自己的生命填词,透过一己的愁怀,唱尽人间的悲苦。就如她的名作《永遇乐》,千年以后,仍然让我们共鸣:

第7篇:李清照诗词全集范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人及其词作风格。

2.鉴赏词作的情感、手法,理解其丰富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写作背景,揣摩具体词句,准确诵读,深入体会词作中丰富的情感意蕴和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阅读诗词的兴趣,汲取作品的营养,丰富文学积淀。

2.让学生正视苦难,明白苦难是一笔财富,使人拥有精神的高度,使艺术灵魂高飞。

教学重点

1.品味鉴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2.讨论分析叠词和典型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积累诗歌阅读体验。

3.有感情地诵读,体会文本的丰富情感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讨论分析词作中意象的丰富意蕴,深入体会作品内涵,准确地朗诵词句。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惊风雨,泣鬼神”的千古名句。唐宋诗人的生花妙笔将中国古代文学推入了巅峰状态。今天我们来学清照的千古绝唱《声声慢》,领略宋词的无穷魅力。

(二)请学生介绍李清照,了解作品风格

投影: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北宋亡国后南渡,又被称为“南渡词人”。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多写其悠闲生活,风格清新;后期词,多悲叹身世,沉痛哀伤。

请学生分析《声声慢》是前期词还是后期词?明确:后期词。

(三)研习文本

1.听录音朗诵,疏通词意,感知情境。

提问:大家听完朗诵有什么感受?明确:凄切。

2.鉴赏情感、手法

(1)这首词的诗眼是什么?明确:“愁”。

(2)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意象)。

A.直接抒情

请学生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提问:词人在寻觅什么?

参考:寻觅丈夫赵明诚,寻觅与赵明诚的爱情和幸福,寻觅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寻觅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寻觅她十分喜爱,却不复存在的曾经美好的人或事物!

投影写作背景:李清照,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气浓厚的家庭里,生活优裕。18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情趣相投,十分恩爱,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北宋灭亡,夫妇二人仓皇南渡,赵明诚在建康病故,李清照精神上受到沉痛打击,又历经变乱,颠沛流离,在孤苦中度过晚年,最后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中死去。

鉴赏:这个句子由七组叠词构成,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人物反复寻找的情态动作、渐次浓重的凄清环境和人物由浅入深的悲凉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寂、悲哀、痛苦,奠定了全词哀婉、感伤的感情基调。

小结:唐宋诗人惯用叠词来表情达意。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拓展: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鉴赏“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三个叠字突出表现了庭院之深、怨恨之深、意境之深。

联系所学诗句请学生小结叠词的作用:1.增加音乐美;2.增强感情,加深意境。

请学生朗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这样的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说尽啊!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表面欲说还休,其实倾泻无遗。

我们再来看一首“欲说还休”的词。

拓展: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思考:为何“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参考:因为愁到极点,无话可说;无处诉说,不如不说;无可奈何,回避不说。

小结:南宋词人经历了靖康之变,南渡之苦,都有着深广无尽的愁情。

提问:李清照为何而愁?

明确:丧夫之痛,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寡居之苦。

请学生朗诵“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B.间接抒情: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选一意象,联系所学诗文,分组讨论(四个组,一个组讨论一个),说说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哀愁的?

意象:酒,雁,黄花,梧桐。

学生讨论交流,研习文本。

①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提问:为何说是“淡酒”?

参考: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足见晚年凄凉惨淡。

请学生朗诵“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②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提问:为何雁过伤心?

参考:a.雁声凄惨 b.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c.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请学生朗诵“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③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鉴赏:该句突出离思的深重与愁苦,突出饱经沧桑的身心俱疲。

请学生朗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④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鉴赏:该句入木三分地表现了灵魂的孤苦。

请学生朗诵“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请学生朗诵全词。比比谁读得好。

(四)课堂总结

《声声慢》浓缩了李清照一生的痛楚。正是它,确立了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爱情破碎、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五)作业

1.词中有一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没讲,请思考这一句是怎么抒情的,写成书面作业。(明确:间接抒情,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

2.熟背《声声慢》。

(六)教学反思

第8篇:李清照诗词全集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朗读多媒体理解

诗歌以真挚的情愫、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成为文学作品中璀璨的明珠。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开展,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寻找到切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有效引导现代的高中生跨入灿烂辉煌的诗词圣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近年来,笔者在诗歌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研究和实践。

一、以朗读为手段,深化理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入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喜、怒、哀、乐、悲、怨,超越时空,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伟豪迈,才能感受《声声慢》的声情哀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受用终身。

二、以多媒体为载体,优化教学

诗歌是伟大祖国文化经典中灿烂的奇葩,是想象和激情的精髓语言。诗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汉语之美,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优美意蕴,让书面文字的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让学生在情感上靠近诗人、在感知上体会诗意,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歌的意境,提高教学讯息的传播效率,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例如在教授李清照《声声慢》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漫课件,形象地演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可以充分将诗人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情感表现出来。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用画面展示怎样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观而醒目的画面容易让学生理解,也容易接受。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进行新课导入或播放范读,从而将课堂学诗氛围营造得更浓,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全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诗歌教学激情澎湃。

三、以理解为目标,强化鉴赏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授诗歌时,纯粹是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刻意地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新、奇、特和趣,却很少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其实,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高度精炼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了解背景

在教授古诗词课之前,首先鼓励学生收集诗词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只有在了解相关背景后,才能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才能真正有效体会诗或词的内涵,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赏读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十八岁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开始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两人情趣相似,志趣相投,心心相印,这时李清照就在笔下流露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专注于对丈夫的思爱之情。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于是就有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离愁别绪。后期的李清照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其作品也就出现“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字眼了。

(二)领会意象

教师可以从诗歌的意境着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来感悟诗词营造的意象,从而准确“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抓住黄花、秋风、过雁、梧桐和细雨等一系列景和物,来倾吐词人受尽磨难、内心煎熬以及处境凄惨,诉说着词人悲愤、哀愁、凄苦、孤寂的内心世界。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积极鼓励学生收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如明月、残月、新月大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斜阳,大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凭栏,大多为思恋他人或发泄心中忧闷之意。

(三)理解词句

诗歌的创作讲究遣词造句,作者将思维的闪光火花和万千心绪凝于诗词作品之中,抓住了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可以有效强化理解,有助于直接切入诗词,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例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两个字都是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处处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声笑语、高兴愉快,但是现在由于国家遭逢战乱,一家人流离失所,花香鸟语只能使作者溅泪惊心。既是移情于物,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诗歌“教无定法”。不断探究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既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又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全体语文教师要在诗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究,以弘扬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第9篇:李清照诗词全集范文

摘要:李清照作为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留下来的诗歌不多。但是这些诗作反映着广泛的社会生活场景,在艺术风格上,也与其词作的婉约之风不同,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高昂、豪放的风格来。

关键词:李清照;诗歌;艺术风格;豪放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她留下来的诗歌虽然不多,完整的只有十几首,连残篇零句在内也不够三十几首。纵观李清照的诗,可以看出她的诗作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风格等各方面,与她的词作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些诗歌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在艺术上有着不输于其词作的成就。

一、李清照的诗完整的只有十几首,连残篇零句在内也不过三十几首,她的诗可以大致分为咏史诗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夏日绝句》、《咏史》、失题: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面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意水寒等。忧国诗有是《《上枢密韩佗胄诗》、《题八咏楼》;感怀诗有《晓梦》、《感怀》、《钓台》、《偶成》等。应酬诗有《端午贴子词》、《春贴子词》、《皇帝阁春贴子》、《贵妃阁春贴子》等。

她的诗在思想内容上,价值更高些、更积极些。诗中摆脱了她的词所表现伤春悲秋、个人悲欢离合的低沉的情调,取而代之的是关心国家的生死存亡的激昂的爱国主义情调。

李清照的诗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从以咏史来借古讽刺今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到表达自己的对英雄主义的追求的《夏日绝句》,再到抒发自己对有德之士的敬仰之情的《钓台》,还有她那羡慕追求一种神仙般无拘无束生活的《晓梦》,体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见解。

如《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1]该诗作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或五年,作者避乱流寓金华。诗人登上了“八咏楼”面对祖国的大山大水,想到了自己有家不能归,而且现在已经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慨颇多。更深层地看出作者对祖国的未来忧心忡忡,担心国家的内忧外患,只能感慨:“江山留与后人愁”。

另外在《上枢密韩佗胄诗》就传递出诗人忧国如焚的心声。这首诗是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五月,宋高宗赵构派韩肖胄、胡松年使金,不惜以国土和民脂民膏向敌人求和。这个消息刺痛了深受贫困交加的诗人,她用泪水写下这首诗。诗中说道:“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当可将令,币厚辞易卑。”[2]表明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憎恶,对待国土和人民的财产不爱惜,轻而易举地给了别人。诗的最后几句作者对自己无力挽救祖国的危亡深表惭愧,只能说:“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山东一抷土”。[3]还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就是直接地把矛头指向最高的统治者,在批评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些诗作者虽然在讽刺,但是也表明作者心系国家,她痛恨统治者面对内忧外患的环境而实施不抵抗的政策。从这些诗中表明了,女诗人只有爱才能恨,就是因为太爱自己的国家了,才恨当权者不去保护自己的国家。所以她的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必然会洋溢在她字里行间里。

我们从李清照留下的十几首诗中不难看出,她的诗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也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把史实融入到自己的诗句里,有利于后代人对历史的考察和评论,同时激昂的爱国主义的文字也有利于激励当时的爱国主义仁士去抗击外族的入侵。而她的词却是反映的生活内容十分的狭窄,都是关于自己个人的相思闲愁,从她的“一处相思,两处闲愁”到“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再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的都是个人的悲欢离合、伤春悲秋的情感。

二、从语言上看,李清照的诗中大量用典和化用古代的名人典句,这使她的诗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深化了诗歌的内涵。她用几十个字就能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品格,这使她的诗读起来耐人寻味,从而让人读出诗的品味和思想内涵,更能显示出诗人的才华。如从宁死不屈的项羽,不愿为司马氏效劳而慷慨就义的嵇康,到不为名利所累、功成名退的严子陵,用这些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如《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4]这首诗主要是在公元一一二七年,徽宗、钦宗被掳以后,金人先后扶持汉奸张邦昌和刘豫成立伪楚和伪齐傀儡政权,作为对汉族人民进行统治的工具。在诗中以两汉喻指两宋,把类似忠于新王朝的楚、齐伪政权,拟为令人憎恨的“赘疣”,说明南宋继承北宋。借写历史上反抗虚伪礼法慷慨就义的嵇康,表示对北方金人支持傀儡政权的憎恨。歌颂抗敌忠士,鞭挞投降奸贼。[6]

她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化用名句。例如她的失题中“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的诗句,化用了曹操的《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另外一首失题中的“少陵也自可怜人,更待来年试春草”,则是化用了杜甫的《雨过苏担诗》中的“也复可怜人”和《瘦马行》中的 “谁家且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来咏杜甫。[7]从以上看出她无论是用典还是化用别人的诗句,都能让人感觉巧然天成、天衣无缝,看不出一点模仿的痕迹。并且这些诗句,让人读起来并不觉的艰涩难懂,这正是她的过人之处。

而李清照的词以明白易懂为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在读李清照的词时,我们明显的可以感觉到她的词通俗易懂,大量地用白描的手法和平常的语言,词的容量并不大,她所抒发的就是她所要表达的。如《咏遇乐·元宵》中写到:“不如向帘儿,听人笑语。”这样直白之语,让人一读就懂,并没有其它的值得人们去深刻品味其中的内涵和深沉的含义。所以从语言上来分析,她的诗歌语言是那么的精练和生动。这个特点是她的词所不能相比的。

三、从风格上看,李清照的诗占主导地位的是豪放、刚健、激昂的风格,与她词中悲伤、低沉的情调是迥然不同的。所谓一定的思想内容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定风格。李清照的诗大都是以关心现实、关心国家的生死危亡为主题,抒发着自己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形成了一种豪放的特点。如她的那首五言绝句《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5]全诗激昂万分,气势奔放,语言铿锵有力。诗人把矛头直指向统治阶级的最高领导,痛斥了皇帝在面对外族入侵时的逃跑的可耻行为,真是一针见血。特别是句中的“人杰”、“鬼神”等词,表现出一种大气、豪放的特点。还有《题八咏楼》诗中用“三千里、十四州”描写了江南形势的大气磅礴,如此一番壮观的景象。全诗表现出了意境阔大,体现一种豪放的风格。其实李清照的诗不仅是这两首表现出豪放的特点,而是大多都表现出一种豪放的风格。正如清人李调元评价李清照的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的诗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李清照诗中豪放、刚健的特点属于她的诗。她的词中我们很少能读到的。她的词的内容都是表现自己个人悲伤离愁,吐露女子相思之苦的情爱,不敢于把自己的相思闲愁写的那么直白,只能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例如她的《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这几句看出李清照并没有直接地写相思之苦让自己的体重下降,而是用黄花比拟人的瘦,用瘦来表达自己被相思、寂寞折磨得玉体受损,一切的痛苦尽在不言中。不敢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即便说了也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从这相比较而言,我们不难看出她的诗所具有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从思想内容、语言、到风格等方面都是她的词所无法相比的。

参考文献:

[1][2][3][4]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三河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0,109,140,127.

[5]王延梯.李清照评传[M].陕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45.

[6]蒋文华、李广华.磨盘下盛开的奇葩[N].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