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清照的词集范文

李清照的词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李清照的词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李清照的词集范文

关键词: 李清照 创作艺术 基本特征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词自成一家,被人们称之谓“易安体”,“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更为世人惊叹。她的词语言通俗而不失文雅,善用典故,手法新巧,讲究韵律。本文对“易安体”语言和音律的基本特征加以探讨。

一、语言锤炼精美

语言锤炼的精美化是李清照创作艺术的一个方面。宋人谓李清照词“文采第一”(王灼,《碧鸡漫志》)。明人云其:“驾秦(观)轶黄(黄庭坚),陵苏(轼)栎柳(永)。”(《崇祯历城县志》)清人说:“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周邦彦)之班。”(李调元,《雨村词话》)“直欲与白石老仙相鼓吹。”(陈世琨,《云韶集》)都对《漱玉词》语言的精美作了高度评价。李清照词的语言精美,主要得力于她对语言的精心锤炼和着意淘洗,侔色揣称,锻字炼句,从而达到了自然准确、清新流畅、精炼优美、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1.语言典雅而通俗。

李清照对物有感于心,毫不做作矫饰,自然而然,所以才会通俗。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中语言通俗浅显,却巧妙地运用了问答体,主仆一问一答,两人情致迥异,问得极切,答得极淡,因而迭出层层波澜,左回右旋,曲折有致。

2.语言的妙用。

李清照一向推崇词的妙语奇句,创造了许多奇绝非凡、精妙绝伦的语句。如《声声慢》之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迭字,如繁弦急管,奏出了令人心悸神寒之音。

3.锻化和提炼口语入词,即所谓“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语》)。

《转调・满庭芳》煞:“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也。”表现怀旧恶今的悲苦烦闷之情;《凤凰台上忆吹萧》过片:“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表现丈夫离别而无法挽留的痛惜依恋之情。口语入词,本不容易,可李清照词中这种情形占了不小的比重,有人评她的词:“皆用浅俗之词,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金粟词话》)

4.用前人诗词比用典故多。

侧重点是晚唐诗和五代宋婉约词,因为这些词语更易表现她的柔美情思,不论是援引成句还是化用意境,都能以自己的感情统领,既无斗凑之嫌,又无生涩之感,这显然受到周邦彦的影响,但其晓畅活脱之处又盛周一筹。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念奴娇》),虽用《世说新语・赏誉》原句,却能情景交融,开拓出新境,故杨慎誉为“入妙”(《词品》),毛先舒赞为“浑妙”(《词不达意苑丛谈》)。“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是从俞仲茅“轮到相思没尖心上,无机相回避”二句脱化而来,但浑然天成,如同己出,而其要渺婉曲之情思又胜过原作,故王士祯推为“特工”(《花草蒙拾》)。李清照还擅长点化前人的整首作品,如《点绛唇》“蹴罢千秋”和《懒起》诗,韩原诗为简单叙事,经过李清照独具匠心的改铸,意境更为深曲,形象更为鲜明。葛立方《韵语春秋》说:“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正因为李清照能以自己深挚感情统摄,所以不论运用典故,还是化用前人诗词之语,都能浑成自然,灵动活脱,成为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音律严谨谐婉

音律严谨谐婉是李清照创作艺术的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必须能协律歌唱:“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揆其词作,虽未必尽合,但就总体来说的确音律比较严谨,声调极为谐婉,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在现存的词作中,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秋”,《行香子》“草机鸣蛰”,《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等,句法与字声韵均与词律吻合。

李清照在音律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常平谈口语度入音律,成功运用叠字、叠句和排句,以表达声调的谐婉之美。张瑞义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如调者难。”(《贵耳集》)而李清照词如《永遇乐》“如今憔悴,怕见夜间出去”和《念奴娇》“薄雾浓云愁云永骤”更被前人誉为“幽细凄清,声情双绝”(《自怡选词选》)。李清照运用叠字叠句,几乎开篇即见。有的两字相叠,如“潇潇微雨闻孤馆”(《蝶恋花》);有的四字相叠,如“凄凄惶惶”(《行香子》);有的两句相叠,如“争渡,争渡”(《如梦令》)。这些形式各异的叠字叠句,加强了感情的表达,造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词语言通俗而典雅,率真自然,音律严谨谐婉,是李清照创作艺术的基本特征,在词的发展长河中独树一帜,为花卉尽竞放的宋代词坛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杨合林编著.李清照集.岳麓书社,1999.6.

[2]闫昭典编辑.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4.

[3]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

第2篇:李清照的词集范文

对于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写作年代,在史上一直是有争议的。诸家注本几乎都定在清照晚年,黄墨谷认为是“悼亡词”①,王延梯认为“这是明城死后的作品”②,各家赏析文章亦均认为词中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的深仇惨痛。但清人俞正燮曾指出这是清照早期作品③,陈祖美在《李清照简明年表》中将此作定在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1118至1120)间,即赵明诚去世前九至十年,李清照尚住在青州归来堂时。沈家庄④也是同意陈祖美的意见,认为《声声慢》写作于宣和二年前后,即清照南渡之前赵明诚尚在世,其写作地点是青州。通过几首出现“梧桐”意象的愁情词,说明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古青州十年明诚再次出仕后,清照为怀念明诚而作。从初别的怀念(《鹧鸪天》、《忆秦娥》)到耳闻明诚有蓄妾打算(《行乡子》、《念奴娇》),到证实明诚确已蓄妾,悲惨凄绝,不能自持(《声声慢》)。反映了词人在享受十年与明诚一道生活的夫妻恩爱之乐后,丈夫重新出仕,而自己的爱情反而失落的沉痛感伤与孤独寂寞情怀。

但本人和大多数人一样仍认为是清照晚年之作,本词通过写残秋的景色作为衬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哀愁。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具体分析其词句,“寻寻觅觅”表现国破家亡之后词人试图寻找失去的东西,却又那么的迷茫与无奈,内心的空虚表露无遗,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三句,表示悼亡和怀念的意思,请照此时流离江南,丈夫赵明诚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感到伤心。词人早期寄给赵明诚的《一剪梅》词中有句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故称雁字回时相认。“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的黄花陨落堆积,如今也没有人与我一同采摘,词人内心是如此的悲戚孤寂,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深怀念与无奈。全词都表现了李清照的夫亡家破的愁绪。总的来说从古到今,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并且是在赵明诚去世之后的创作,但也有少数人提出了与此不同的看法,而且还给出了有利的证明,比如陈祖美。无论怎样,这两种观点的存在是不能抹灭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依据。但对于它的写作年代的论述,从词人的经历和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看我还是比较赞同大多数人的观点。注释:①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声声慢》编年,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34页② 王延梯:《漱玉集注》,第47页③ 俞正燮:《癸已类稿》,卷十五,《易安居士士辑》④ 沈家庄:《词学论稿》

第3篇:李清照的词集范文

一、“花”与“酒”在李清照抒发愁情的意象系统中的地位

我国是诗歌大国,诗歌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十分讲究含蓄、凝练。因此诗人抒发的感情往往不是直接地流露,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他们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

李清照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更为重要”。[1]在“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这凄美的语句中,“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是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2]而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的女性在伤春惜花,以花自喻来感慨自己的青春易逝。

二、“花”与“酒”对李清照塑造自我形象的重要作用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我们从她的词作中,可以读出她不仅有着女性的阴柔、温婉、深挚,而且也有着文人士大夫的阳刚、豪迈和风雅。可以说她是集阴柔美和阳刚美于一身的女性,而最能够表现她阴柔人格美的莫过于她对“花”这个意象的钟爱和描写。

作为一种形象载体,花成了李清照诠释情感体验的对象。李清照所写的花都是花中极品,这些咏花词“是一种对于洁美素质的珍惜,是一种孤独人的感伤。”[3]李清照咏花时那种自我身心的投注,使她的咏花词更具有明显的自我写照的象征性质。“在主体意识上她对所咏花卉的象征意义的探索突破了前人咏花拘于非爱即惜的习俗,使人花之间达到一种全身心的交流与亲和,主体内心世界的展示也因而具有更为开放、深刻的气质。”[4]

阴柔的是花,那豪迈的便不可不说是酒了。在封建社会对妇女的重压之下,一个女词人这样爱酒,是不多见的。酒不仅出现在她的诗词中,而且也陪伴在她的生活里。她高兴时喝酒,喝得“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睡前喝酒,还“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怀念故人时喝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送别时也要喝酒,“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蝶恋花》)。她用酒来解除寂寞,也用酒来消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酒在她生活中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花”与“酒”两种意象对愁情的抒发

“在人生道路和内心历程上,李清照走着自己严肃、独特然而却显得孤独的路。”[5]纵观李清照的许多作品,都有着一种凄凉哀婉的色彩,传达出一种忧郁的美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她将自己的一生际遇和感情历程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愁”字来概括,并且将这种“愁”与“花”和“酒”结合在一起,花成了愁的寄托,酒成了愁的代言,因愁而醉酒,因酒而吟愁。

按照古老的习俗,在盛开的时节,人们都要饮酒,远游赏菊,特别是重阳节这一天。在《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中堆积的就是凋零的,“如今有谁堪摘”,过了重阳节,的不堪入目,有谁会欣赏呢?作者以飘零残损的自况,隐寓无限的身世感慨,没有人来怜悯和同情,所以自己也无心摘花赏花了。然而,人不摘花花自谢,当花将枯萎时,欲摘也不堪摘。在这里既写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花谢的情感,真是意味深远!结句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说这样一个接一个令人悲伤的情景,怎么能够用一个“愁”字概括得了呢?全词是一幅萧瑟凄惨的图画:“冷冷清清”的环境,“乍暖还寒”的气候变化,“晚来风急”,“更兼细雨”的天气,“满地黄花堆积”,“梧桐”半死的景象,一个孀妇在这个背景上“寻寻觅觅”,借酒消愁,愁肠寸断。[6]

四、花情酒意尽说愁

李清照所抒发的愁情都是她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感情,是她对生活、对生存状态的独特感受,因而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李清照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把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视为自己终身的事业。但现实是所收藏的文物大多毁于战火,在丧夫、无子、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她坚强地挣扎着又度过几十个春秋。她的这种壮志难酬、命运多舛的境遇使她不得不愁!

而那“酒”便成了用来消愁之物,不管是“忘了除非醉”还是“沉醉不知归路”,酒都是消愁时不可或缺之物。没有酒,满心的忧愁无处排遣;有了酒,便知道原来是这样的愁,连酒都无法排遣。她词中的“酒”伴随了她坎坷的一生,并且沿着她的人生轨迹,承载了她自信、乐观、相思、悲凉、爱国的情感历程。

纵观李清照坎坷的一生,可以说是时时有词,词词说愁,比比皆花,处处有酒。少女时赏朝气的花,喝甜蜜的酒;时赏残破的花,喝苦涩的酒;而老年时则赏凋零的花,喝悲伤的酒。但无论是花还是酒,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杰出女词人无以排遣的愁。

注释:

[1]肖剑:《宋词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年版。

[2]褚斌杰:《论李清照及其创作:李清照论文研究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何红梅:《意浓韵胜——试析李清照之咏花词》,现代语文,2004年,第2期。

[4]沈荣森:《李清照酒词浅探》,东岳论丛,2003年,第1期。

[5]孙乃修:《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论李清照词的精神风貌和历史价值》,《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第4篇:李清照的词集范文

【关键词】李清照 品格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转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前期日子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杰出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根底。出嫁后与夫赵明诚一起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华夏时,寓居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清闲日子,后期多哀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方法,自辟路径,言语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高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对立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有些华丽大方,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喜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爸爸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身世,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榜首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妈妈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结婚后度过了一段香甜的夫妻生活。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词中也叙写了“屏居乡里十年”的生活“仰取俯拾衣食有余”,“甘心老是乡矣”。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把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看成她结婚后生活写照,而不把它归于少女作品之列,正因为婚后生活短暂的和谐美满,即使夫妇的小别暂离也化成一片忧云愁雾。所以据元伊世珍《琊瑕记》所载,李清照曾在锦帕上书《一剪梅》词一首送给将负笈远游的丈夫赵明诚,词云:“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种由体验到的暂时失去的夫妻生活所引起的“闲愁”较之于少女时对“并蒂连枝”生活的向往所引起的“惜春”情绪可能更为浓郁。因此,女词人的如花的人生心灵之旅从海棠“绿肥红瘦”的意境走到了“人比黄花瘦”意境,这就是她的《醉花阴》词。词中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档官吏。李清照配偶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最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老婆聚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商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铭,配偶“相对展玩咀嚼”。陈旧神秘的碑铭,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时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明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高枕无忧的远古时期,因此“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宦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配偶二人仍然过着非常简朴的日子,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全国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尽管适当丰厚,可是关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所以他们便经过亲朋素交,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保藏的稀有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制”。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吝“脱衣市易”。可是,他们的力气究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可是,束手待毙,只好依依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配偶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日子,尽管清贫,但安静和谐,典雅风趣,充满着美好与欢喜。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当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官,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险,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况且人世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见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是李清照纯真典雅品质的象征:“细看取,屈平陶令,风味正相宜。”但我们全面地剖析,更是凝聚了李清照婚后日子的万千情愫。能够这样说, 女词人的词集中体现了作者共同的品质情结的。既滋润着词人的自个形象, 亦是其崇高情怀的象征, 及品质力量的载体。作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 即便再多情, 她的所作所为也并没有超出彬彬有礼的典范。在“寻寻觅觅”始终不见光明时, 她虽难免滋生悲切愁闷之情, 但她的词情词韵却绝不颓废, 而是坚强地显示出自我的生命价值, 以其磨难的心灵进程, 展现了自己的高尚品质。

参考文献:

第5篇:李清照的词集范文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到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第6篇:李清照的词集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诗词 学生 探究 鉴赏 能力

诗词是开启心灵的艺术,诗词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而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迫在眉睫。我一直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着,不断地尝试着。我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课前让学生反复诵读,读诗人和时代背景,吟诵内容,又布置学生搜集李清照的材料。在课堂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我先用“抓住题眼法”从词中挑出一句,做示范性的鉴赏,要求学生用其他的方法对剩下的词句进行分析鉴赏。这样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而在课堂交流中取长补短。知识面宽,善于发散思维的学生用“知人论世法”分析;知识底蕴特别丰厚的学生,就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知识积淀,用“联想想象法”进行鉴赏。在学生讨论发言时,我也积极地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思维积极性,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能够触类旁通,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培养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的单一鉴赏,学生只是听众,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我在教学中做了很多尝试,而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是新课标下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诗词是说话的画,画是沉默的诗词,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入其境、悟其神。指导学生阅读作者的生活背景,诗词中的抒情句子,读意象。在讲解《声声慢》时,我在课前播放了有关李清照的短片,介绍了李清照的生平,又让学生在了解李清照的创作历程之后充分阅读她前后期的作品,解读她作品中的意象,例如“黄花”“酒”等等。学片经过充分阅读后情绪激动,尤其看到李清照与张汝舟的不幸婚姻,还有她南渡后的颠沛流离。他们想要替李清照鸣不平,想批判北宋社会的动荡,想在李清照词中找出她当时的心境。这时的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了词境,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再次读词的时候对词的认识会更深刻,也能悟透词中的真意。读读、想想、悟悟是一种由过程方法入手加强学生知识能力获得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讨论,课前就得做大量的工作,要学会搜集材料、整理材料,为自己的见解寻找理论依据。我在讲《声声慢》前,布置了一个题目: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风格为什么差异那么大?请同学们以分析《声声慢》来解读李清照。学生在课前搜集了有关李清照的材料,有的学生还做了专题。学生从社会背景,从她创作的不断成熟,从她个人的经历等方面作了诠释。课堂上分组讨论,把每个人搜集到的材料共享,每组又形成了不同于别人的观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气氛很活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学习投入到了实践中,而语文唯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讨论把竞争与合作引入了课堂,增添了课堂的活力。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就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

第7篇:李清照的词集范文

李清照的词里没出现过相见欢。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代表作有《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等,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李清照的词集范文

关键词: 李清照; 酒; 自由精神;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 I2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17-02

中国古代女性作家中与酒关系最密切者,无疑数李清照。其仅存于世的45首词中(据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存疑词不计),直接或间接涉及酒的竟有24首之多,约占她全部存世词作的53%。其中,直接出现“酒”字15次,而在这15次有“酒”的词作中,作者竟“醉”了9次,喝醉频率为60%。另外,还出现“琥珀”、“绿蚁”、“玉酎”、“扶头”等酒的代称或别名和“尊”、“杯”、“盘”、“盏”等酒器的名称。显然酒已经无处不在地浸透了词人的身体和灵魂。在那样一个礼教森严的时代,身为一名女性,其人其词与酒之关系密切如此,不得不令人惊叹、引人思考。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少量的乙醇能减弱对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使饮者处于兴奋状态,即醉。这时,对大脑皮质的人为的抑制被解除,饮者的真实情感便自由无岸地流露出来。①正如尼采所说:“为了艺术得以存在,为了任何一种审美行为或审美直观得以存在,一种心理前提不可或缺:醉。醉须首先提高整个机体的敏感性,在此之前不会有艺术”。②这说明了艺术(文学)与酒有着异常亲密的关系。在酒的作用下,人进入幻梦般的沉醉状态,人的精神冲破了现实世界的樊篱,人的个性得到自然率真的显现,人充分享受着自由生命所带来的欢乐与美感,而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准备与力量,同时也是艺术要表达的内容与精神。自古以来,酒与文人特别是男性文人就有着不解之缘,酒是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酒的鼓荡下,他们吟出了数不胜数的绝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是曹操的怅惘;“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饮酒》)是陶渊明的恬淡;“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是李白的狂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是苏轼的超脱。怅惘、恬淡也好,狂傲、超脱也罢,无不体现出艺术、生命冲破现实羁绊而焕发出的一种自由精神。而身为女性的李清照,饮酒醉酒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她敢饮敢醉,酒所独有的激发人情绪、潜能和胆气的作用使李清照具有冲破礼教樊篱的非凡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背后正体现出了艺术(文学)的自由精神和词人李清照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冲破礼教的束缚:敢饮敢醉

在封建社会,礼是维护封建统治和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并且被强调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苛刻程度,人的自由生命被僵化、窒息。而且,女性受礼教的压抑更为残酷,她们在“柔顺”的“美德”规范下敛气息声,惟命是从,失去了人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异化成没有思想的物品。这时酒正好提供给人们暂时摆脱礼教束缚的外部条件。但是,在封建社会,受压抑最严重的女性,借酒解脱的行为是很难做到的。语不高声、笑不露齿、行不回头是礼教对女性的言行规范,古籍中虽未找到禁止女性饮酒的记载,但女性开怀畅饮、酩酊醉态岂是礼教所能容许?实在是大逆不道的。③然而李清照却敢饮敢醉: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

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庆清朝慢》)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诉衷情》)

可见,李清照饮酒绝非小饮,一定得喝个尽兴、图个痛快,不然怎么会“误入藕花深处”,“浓睡不消残酒”。酒中这份自在、爽快、敏感、多情洋溢了作者对自由生命的热爱。难怪作者曾“自谓葛天氏之民”(《金石序》后序)。而“金尊倒”中,一个“倒”字更是把女子那份豪爽、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拚了尽烛,不管黄昏”则表明她任情任性的个性特点。这里醉倒的是一位奔放、豪爽的奇女子。“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如此轻灵的笔墨,烘托出醉酒、玉体横陈的娇态,以鬓发上的残梅巧妙烘托和隐代,不涉玉体肌肤,语极典雅、凝重,不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到她的悲闷难抑(所以饮酒),她的爽快、纵情(所以大醉),不卸妆就横陈,似乎即便失态也在所不顾。所以王灼要贬抑李清照,说她“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今天看来,王灼贬责李清照的话正是她的优点,正是这样敢于“肆意落笔”,“无顾藉”才使李清照及她的词作焕发出异乎寻常的魅力。她独立豪爽、洒脱,富有叛道精神的独特个性,显示了生命突破礼教樊篱后所散发出的健康、自由、鲜活的美的色彩。

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对于诗人而言,酒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东西,是一种自我精神解放的象征,也是一种创作的契机。于是有“一醉真能出百篇”(杨万里《留萧伯和仲和小饮》),“醉乡广大人间小”(秦观《添春色》)。李清照也说“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念奴娇》)。与其说是李清照词中的酒,不如说是李清照生命中的酒:“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浣溪沙》)“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酒在李清照的杯中,可以是“琥珀”,也可以是“绿蚁”,它有如水滴石穿般坚韧不息地渗透到词人的血液中,回肠荡气,多姿多彩。仔细品味,在李清照的词中,酒是情的表现,情是酒的内质。酒之多正是情之浓的反映,酒之醉正是情之极的坦露: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等“都是仅由写入诗内的词语创造出来的‘诗的因素’。诗中所言以及所未言都赋予事件与地点以自己的特征。诗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双重性格:即是全然可信的虚的事件的一个细节,又是情感方面的一个因素。在整个诗歌中,没有不具情感价值的东西,也没有无助于形成明确而熟见的人类情境之幻象的东西。”④“东篱”、“黄昏”、“西风”、“黄花”等整首词的每一个词语都笼罩在一个驱散不开的“愁”字里,结果逼出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单是一个“瘦”字便把不得不在孤独寂寞中渐渐憔悴的女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折射出礼教对女性的禁锢与压抑。而《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句“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诗人有一肚子话、一肚子焦虑想说又说不出。人的生死、国的兴亡、道的真伪、政的治乱,岂再是情人的脉脉秋波和柔情细语所能表达?她知道自己的心病不在病酒,不是悲秋,而是世事、命运的折磨与打击。

靖康之变,是李清照生活质变的开端,也是她创作的分水岭。即使在此之前,生活比较安定美满时期,她也有独处之愁,离别之苦,以及才情横溢而不能用的失意之感。此后,种种灾祸接踵而来。先是十屋收藏毁于战火,继而丈夫染病身亡,同时自己流离失所而且疾病缠身,后又受人诬告通敌,还遭夜盗丧失珍藏,以及再嫁不合而又离异。“人生本是支离破碎的”⑤失意、别离、相思、战乱、被诬、丧偶、疾病、离异、孤独、流亡等,人间种种的苦难她都尝遍了。重重灾难袭来,李清照一个弱女子,孤身无援,只有借酒之力、自勉、自立。毕竟这是一位坚强、豪爽的女子,她毅然将自己的身世、情思渗入酒中,浸透词里的每一个字眼:“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随意杯盘虽草草,美酒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一句“香消酒未消”暗示出作者喝下了多少酒,醉的多么沉。诗人想趁酒醉忘却故乡,其实正是忘不了故乡,才寄情于酒,才要忘却,而酒后乡愁更浓。正如白居易《仇家酒》所说:“醉时心胜醒时心”;而“随意杯盘虽草草”表面看是因惜春叹老而饮,实际上字字散发着思恋故土的酒气。这种情思,明是个人的、家庭的,显然又不限于一己一家,其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着人民的心声。这沉痛的故园黍离之悲借助酒力真切鲜明的宣泄出来。于是王灼不得不又称赞李清照,说她“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之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明人杨慎也称其:“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诗品》卷二)。李清照词之所以能在词坛产生这么大的震动离了酒是不敢想象的。

显然,李清照后期词中酒的内容再也没有了前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的轻松与闲愁,有的只是“随意杯盘虽草草”(《蝶恋花》)、“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的无奈与沉痛。在李清照词中,前期酒的色彩由于轻松闲愁而显得明亮轻盈;后期酒的色彩由于无奈沉痛而显得灰冷凝重。总之,李清照青春饮酒,老死不能割舍。词人在或浓或淡的酒意中品尝着人生的况味,是追求一种感觉、一种境界,是在自己营造的酒境中酝酿一种深邃的词境、一种生命的境界。

二、酒对文学的作用:自由精神

尼采说醉“是高度的强力感……时空感变了,可以鸟瞰无限的远方,就像可以感知一样;视野开阔,超过更大数量的空间和时间;器官敏感化了,以致可以感知极微小和瞬间即逝的现象;预卜,领会哪怕最微小的帮助和一切暗示,‘睿智性’的感性”。⑥醉,这酒的力量能冲破生命的一切羁绊,从而催生出一股艺术(文学)创作的自由精神。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永遇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南歌子》),正有李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气势与力量:“可以鸟瞰无限的远方,就像可以感知一样;视野开阔,超过更大数量的空间和时间”。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也似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细腻与敏感:“以致可以感知极微小和瞬间即逝的现象;预卜,领会哪怕最微小的帮助和一切暗示”。在词人的创作中,既有“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永遇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南歌子》)的气势与力量;又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的细腻与敏感。正如刘勰说的“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这是一种创作的自由状态。

在醉的状态下,人的主体精神在无比自由激越的情绪鼓荡下,冲破现实的种种樊篱,从而使创作主体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走向自由创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张端义《 贵耳集》)。这十四个叠字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南宋罗大经惊叹:“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能创意出奇如此!”(《鹤林玉露》卷十二)这一惊叹不仅道出李清照非凡的创造力,更影射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揭示出封建时代女性的不平等地位。首句十四叠字饱含了词人的无限愁思,而夫死家亡国破是她愁思的具体内容。“寻寻觅觅”是由内心的沉重失落感引起的外部连续动作,“冷冷清清”是词人的主观对客观环境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是“由外感诱发的内伤”⑦此刻,她看到的感到的每一种事物都给她增添了一层忧愁,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一步一步,终于将词人的愁思逼到不能承受的饱和点,忍不住地喊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呼叫。这深入骨髓的“愁”是“三杯两盏淡酒”唤醒的,继而酒又被愁包围、淹没。

缪钺先生称李清照“为纯粹之词人”,“有高超之境界”,“富创辟之才能”并将其为人与创作之特点概括为“神骏”。⑧正是酒这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激发了李清照的情绪、潜力和胆气,使她有如骏马一样,摆脱羁绊,千里飞驰,过都历块,不畏险阻。而更能体现李清照“神竣”(非凡创造力)的是她的《词论》。

《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区分是诗词之大别,并历评五代至北宋诸公词,锋芒毕露:“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有“别是一家,之只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不管是江南李氏这样的君主,元献、永叔、子瞻这样的大家,还是晏、贺、秦、黄那样的专家(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君王、权贵、大臣、名流),她都敢做出真率的评论和大胆的臧否。《词论》是针对当时词坛形势而发的,李清照首先说明词体中文辞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所谓“乐府声诗并著”。词是要配乐歌唱的,所以必须在协和音律上有严格要求,不仅如诗但调平仄而已。当然,除去音律的要求外,词的风格意境也还有其特色,不尽同于诗,所以说词“别是一家”。用此标准衡量诸家,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晏、欧、苏诸公词是“句读不葺之诗”;晏、贺、秦、黄诸人是知词者,但又各有所短,如“无铺叙”、“少典重”、“少故实”等,借以说明词体在风格艺术上的特殊要求。在李清照那个时代,随着苏轼“以诗为词”创作理论的提出和大量“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的推动,词的发展呈现出与诗合流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李清照在那样一个礼教森严的时代,身为一名女性照大胆提出补偏救弊的意见,主张词必须合音律,词“别是一家”,不能成为“句读不葺之诗”。这种见解正是保持了词的独立性,推动了词的发展。李清照《词论》虽是一家之言,但无论如何正体现了她的为人与创作的“神骏”。

可以看出,李清照已经从礼教的“琼浆玉液”中清醒过来,其主体意识已从男权社会意识中疏离开来,开始用女性自我意识去感知、发现,认识自我、社会及世界万物。这样一位女性明目张胆地冲破了性别(权力)的樊篱,头顶蓝天,脚踩大地,与艺术和生命平等地对话必然会引发礼教的惶恐和攻击。宋胡仔讥讽“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清裴畅斥责“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不足粗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可言,其狂亦不可及也”(《词苑萃编》卷九)。现在我们看李清照的词却能够相当地实行自己的理论,并非“此论不公”,更谈不上“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李清照的词感情强烈,擅长白描,善用口语,声词和谐,不艰深,不庸俗,真所谓“别是一家”,于是形成“易安体”。而“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而横加贬责恰好暴露了礼教对女性的禁锢和压迫。

总之,在那样一个时代,身为一名女性,李清照敢饮敢醉。酒一滴一滴渗透了李清照生命的每一个毛孔,在酒的鼓荡下,她的词写年少闺阁情思、爱情生活,疏朗清俊、空灵飞动;诉迟暮国破遗恨、孀居愁苦,深沉感伤、凄苦悲怆。这一腔真性情酿出的酒词,你读上一遍就有喝醉的表情。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有酒一样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于是,中国文学史上便深深打下了女性的印记,这印记是艺术的眼睛,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更是做人的真实与自在。

注释:

①中国酒文化研究文集.水的外形火的性格[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261.

②周国平.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1986.319.

③舒红霞.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与酒文化[J].唐都学刊,2004.20(3):80.

④⑤(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46,465.

⑥尼采.权力意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510.

⑦翁德森.中国古代诗文讲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63.

⑧缪钺.缪钺说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95-112.

参考文献:

[1]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

[2] 周国平.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1986.

[3]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第9篇:李清照的词集范文

关键词: 李清照词 情愁 家愁 国愁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士大夫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兼散文家,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工于翰墨。李清照于十八岁时和当时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为夫妻。赵明诚是一位金石爱好者,并曾历任州郡行政长官。①特殊的生活背景使李清照从小就有良好的文学教养,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婚后门第高贵,生活优越,加之夫妇俩又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自然是婚姻美满,伉俪相得。

有道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婚不久,赵明诚即负笈远游②,这让多情的李清照饱尝了恩爱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思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于是一个“愁”字悄悄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如她婚后不久写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从细腻委婉的字里词间,使我们仿佛看到女词人眉头的颦蹙,忧忧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月亮已上西楼,可见这是一个多么辛苦、多么长久的等待。她把自己的愁怨和满腹的相思又投向了那满楼的月光,“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中的“无计”“才下”“却上”更是把那种难以排遣的相思愁苦渲染到了极致,浓得无以化解。这种刻骨的愁情在《醉花阴·重阳》一词中表现得更为形象、传神: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也是李清照写给赵明诚的一首相思词。词中所提到的重阳佳节本是亲友团聚,相携登高,兴佩茱萸,畅饮菊酒的时刻,而李清照却只能对影独酌,借酒消愁。词人借“薄雾”“浓云”“黄昏”“秋风”的组合把自己心中那种彻骨的思恋,寂寞的哀愁,百转的愁肠,痴痴的想念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的“瘦”字更是把“愁”推向了最高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当然,在李清照其他词中表达这种相思之愁的词句也是不胜枚举,如: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来犹剪灯花弄。”(《蝶恋花》)

“楼上几日春寒,帘重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倚遍阑干,祗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很明显,我们可以从“新来瘦”“终日凝眸”“愁千缕”“人何处”“倚遍阑干”等可以看出李清照的情愁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凄清,缠绵,哀怨,无奈,比“病酒”更重,比“悲秋”更甚,望断归鸿,望穿秋水,倚遍阑干,剪不断,理还乱,赶不走,挥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折磨的一个美丽的憔悴销魂,以至于“人比黄花瘦”,真可谓“痴情女子”。如此读来较李后主的一江春水之愁更能让读者有真切感受,动人心弦。

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李清照正被情愁占据心头之时,家愁又接踵而至。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靖康之难”爆发,金兵入侵中原。③故乡沦陷,国破家亡的悲惨现实降临到李清照的头上,从而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环境和命运,自此李清照家愁的帷幕也徐徐拉开。为避兵祸,她与丈夫仓皇南奔,多年苦心经营搜集整理的金石书画资料在逃难中丧失殆尽,更为不幸的是,丈夫赵明诚病亡于兵荒马乱中。④李清照悲痛欲绝,爱的王国从此也随之崩塌了。

赵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似是彬彬有礼的君子,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当然不能失去,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因见不能俘虏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了面具,对李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心存高洁的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重,哪里受得这般侮辱?很难想象,李清照当时以超人的勇气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通过对簿公堂,终于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包袱。⑤生命对人类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更不能没有爱。而李清照先是在避难中失去了最爱,而后又饱尝了一场凄风苦雨般的婚姻悲剧,在这里这位女词人心中爱的火花也就永远的熄灭了。这怎能不让她对昔日与赵明诚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产生无限的眷恋,无限的叹惜,无限的忧愁呢?这种情愫在《武陵春》一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这时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非昔比,触目伤怀,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满腹的忧愁,满怀的悲凄却无处诉说,这怎么能不让她悲从中来,“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当然,如果李清照词的“愁”仅仅只是停留在个人的生离死别上,那么她的“愁”也只能算是一般的“闲愁”罢了。但上天赋予李清照的是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就此罢休,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被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公元1129年9月金兵再次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开始逃难。国君是国家的象征,但是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一路逃亡,一直飘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赶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不得丢掉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当年11月她流浪到瞿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携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公元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遣散百官。⑥李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国土让人家占去了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不已君,她这位有着强烈爱国精神的女词人怎能不痛心,不犯愁呢?这种揪心的深愁惨痛深刻地反映在了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通过对“晚风”、“黄昏”、“大雁”、“黄菊”、“细雨”等一系列的描写,把词人在国家江河日下,只身沦落天涯的那种凄苦的处境及愁闷,惨痛、悲怆、哀怒、凄凉,无奈的孤苦心境如盖天的瀑布直流急下,倾泻无遗。那“梧桐细雨”,哪里是雨啊,那分明是词人血和泪,是向苍天的悲愤呼告,难怪词人怅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悲恨的国愁也更深地体现在《永遇乐》中: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通过南宋和北宋两种元宵节景灯况,以及个人感受的不同构成鲜明的对比。在元宵佳节的融和气氛中,人们都在诗酒庆祝,女词人此时心中却有着愈发难言的痛苦。友伴来相召,一一被委婉谢绝。词人此时所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及时行乐,不是醉生梦死,而是勾起她国家破碎,身世飘零之感。的确,特别是词尾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所流露出的悲恨之情、血泪之语,不禁令人黯然神伤,潸然泪下。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永遇乐》词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复闻此词,辄不自堪。”⑦李清照这种亡国的深愁苦痛也在她后期的许多词里有所表现,如: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愁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茫然地行走在世间深秋的落叶黄花中,一个人咀嚼着自己的凄苦的情愁、家愁、国愁及学业之愁。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她的多才多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家中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她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但李清照的悲剧也恰恰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在两千年封建社会里有太多的文人心安理得地手摇折扇,歌咏风月,随波逐流地生活。但李清照却从不凑合,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她背负着沉重的愁绪——情愁、家愁、国愁,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愁。如果她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或者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却偏偏是以心抗拒,以笔唤天。由此也可以看出她词中的“愁”正是她复杂感情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的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在她忧郁的词行里始终隐藏着敢爱敢恨的情感,而李词的特殊魅力也就正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着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们千百年地读下去。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承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她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公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李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⑧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如丝如云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愁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注释:

①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②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③④⑤⑥王玉强主编.时文选粹(第四辑),2004年第1版.

⑦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⑧王玉强主编.时文选粹(第四辑),2004年第1版.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4月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