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九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

第1篇: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

《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华夏肇始以来,巍巍5000年,留下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时间掩不去其魅力。读它如饮纯酒,又如醍醐灌顶,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孙子兵法》涉及方方面面,从我的角度和理解,在几方面如策略、和现代的联系等等谈谈看法。

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兵,狭义说就是战争,广义包含政治军事等等。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战术、战役、战略3大层次。说:"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的胜利,也许能扭转一时的局势,但是,战略上的失误,确往往导致身死国灭的惨剧。古来有迦太基对罗马,项羽对刘邦,都是战无不胜,一战而身死国灭,图为古人扼腕!比较近现代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更加感性的认识到《孙子兵法》里的智慧。抛开意识形态和民族感情不论,单纯的从"为兵"角度评论二战时的德日两国,都是战术上不无可取之处,但是战略上的短视确导致了它们的彻底失败。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孔子曰:"过犹不及。""中庸之道,忠恕而已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一个国家,一只军队,小至一个公司、家庭,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盲目的追求过分的目标,从而导致失败。说道德国,正是由于对波兰、法国的胜利,或者再加上希特勒掌权后无论在外交、经济、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使其冲昏了头脑,不顾自己人力、资源的条件,盲目或者干脆说疯狂的向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叫板,宣战美国,从以几乎一国之力vs全世界,安能不败?如果,希特勒有战略头脑,能够见好就收,在战胜法国之后,与苏联联手,自己联合意大利挥兵中东、北非,把地中海控制为轴心的内湖,苏联南下东南欧及中亚,兵临英国的战略后方和人力、资源大本营印度,则胜负尚未可知。再说日本,67年明治维新之后,先与满清海战夺取朝鲜、流?、台湾,从满清哪里的来巨额战争赔偿,获得发家的资本,而后战胜沙俄,并吞东北,而后直至37年前以基本控制华北,如那时适时收手,我们中华民族真的无宁日了。可是,天不容桀纣,不断的成功冲昏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头脑,也使他们盲目自信,悍然扩大侵略,激起全民抗日,并且在资源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自不量力的向美英宣战,从而在明治之后国力蒸蒸日上的最顶峰嘎然而之,国家败亡。正如孙子所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不明白这个道理,纵使有一时的胜利,但是,从长远来看,必然导致贪多嚼不滥,为自己的野心所吞没。真正的战略家往往可遇不可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无自己的战略家,往往决定了它们的命运。众所周知,是举世公认古往今来不世出的战略大师。其战略战术在积弱百年来的中华民族从新崛起的作用这里先不提。我们可以类比一下一些缺乏自己的战略家的民族的悲惨命运。有人说:"阿拉伯人还在呼唤自己的,而印地安人确已经永远失去了拥有的机会了。"当今世界命运最多舛的两个民族是库尔德和阿拉伯人,他们都在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而苦苦奋斗。我们这里不妨把视线拉向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焦点的阿拉伯。二战以后,正像在印度那里做的一样,阿拉伯也被老牌帝国主义者人为的分成了多个国家,但是,同样的历史辉煌,同样的文化信仰和同样的民族使阿拉伯的民族统一难以遏抑。细心的人可以注意到阿拉伯国家很多执政党都是"阿拉伯社会复兴党",他们的纲领都是致力于阿拉伯的统一。从纳赛尔、萨达特到而今的萨达姆和拉登都如接力一般扛起这杆不无沉重的大旗,其间也有无数的襄助者,如利比亚的卡扎非,叙利亚的阿撒德,约旦德侯赛因等等。他们的成绩,小有进展,也曾一个个的了为美英所扶植起来的反动腐朽的封建王公,如埃、利、伊、叙等等。也曾初步建立起来一个当时包括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的联合共和国。但是,也正是由于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而步履维艰。客观的说,从人口和经济力量的角度,也只有埃及有这个能力和实力来实现阿拉伯的统一。纳赛尔没有成功,萨达特也没有成功,那么,后来者还有成功的希望么?90年代初,萨达姆做了最后一次尝试,可是也失败了。这次失败的影响,也许只有阿拉伯人自己才能体味其中的苦涩,但是不妨碍我们来讨论其中的得失。客观的说,从天时的角度,90年代之前的美苏争霸时期是最佳时机,那时,阿拉伯统一的最大阻力,美军在半岛并无驻军。进入90年代,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但是当时萨达姆如果真的能够审时度势,掌握《孙子兵法》的精髓,也还有成功的可能。"兵者,诡道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在当时,埃及已经投入美国的怀抱,可以不计。沙特、科威特和伊拉克加起来占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大部分,所以,萨达姆向他们开刀的政策并没有错。在苏丹、约旦尤其是巴勒斯坦的人民在穷苦中挣扎的时候,那些王公们却一个个穷奢极欲,花天酒地,他们收进天下的财富,金银珠宝,甚至在那里收藏飞机!在那时,科威特国小不提,沙特王族在国内已经是声名扫地,在当时美国还没驻军的情况下,就像一个纸糊的空壳,一推既垮。当时萨达姆应该在沙特积极扶持反对势力,就像本拉登的"基地"组织这样的势力,首先这样的反动政权。试想,如果当时萨达姆以阿拉伯世界最强大的装甲力量,首先挥兵沙特,在沙漠开阔地带,美军来不及反映、调兵的1个月内扫平那些人间垃圾,顺手收拾也门、阿联酋、卡塔儿、阿曼和科威特这几个弹丸之地,"兵贵神速"。美军就是想调兵、登陆,也徒可奈何至少不会向历史那样那么轻而易举从从容容的用几个月的时间派兵布阵,把绞索绞在自己的脖子上了。而且,那时伊拉克已经控制了石油产量的60%以上,美国就是动兵,难道不会考虑自己的成本和承受力么?利用石油武器,就像在70年代那样的,"不战而曲人之兵,上之上者也。"也许,阿拉伯民族的历史,将会改写,但是历史不容假设,"忘记历史意味着被判。"萨达姆首先出手科威特就已经是失策,在此之后,进退失据,先裹足不前,畏首畏尾;后又突兵冒进,导致丧师,而后全面放弃,一溃千里,简直就是李德反第五次"围剿"的翻版!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堡垒主义,撤退中的投降主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上的失败伴随的不仅仅是萨达姆本人的失败,这是阿拉伯上世纪最后一次抗争,现在,伊拉克已经为美国所控制,半岛上沙特之类王公也已经让美军驻扎得到他们的保护,相信在50年以内,不会再有统一的可能,我为阿拉伯一哭!前几天看见卡扎非的妥协。这是一个浪漫的英雄,曾记得他以不足千万人口之一小国与美英叫板,也曾记得他为了从新拟和分裂的和埃及、叙利亚组成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而亲自驾驶拖拉机推倒利比亚、埃及国界时表现的浪漫及淳朴,看到他现在脸上也已经沟壑纵横,在阿盟的开幕式上叼着雪茄,旁若无人,然后扭头就走,离席而去。我想,这时,他看着身边阿拉伯国家这些首脑,心里充满着愤蔓,不,应该是蔑视吧?"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看着他的身影,我一叹,无奈的自全退却。英雄孤寂,夕阳陌路。《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三个代表"。其道理尚存,"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以丧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如"男女授受不亲,嫂溺,叔援以手,权也。"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四书》《五经》"六艺",多以不用,就如恩格斯,记得也曾论述过炮兵在战争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就如在"71"讲话中提出的,伟大英名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也都有不合时宜的论断、观点,等等等等。但是,不妨碍我们扩展其思路,发扬其内核,扬弃其道理,发展其内涵。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记得阿奎那曾经提出:"人包容于宇宙之中,因此人的理性也包容与宇宙的理性之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第2篇: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

余生也早,读书却晚,可以“随心所欲”地翻书已是桑榆暮景之年。致仕后,有幸拜读了李零教授的几部大作,先是《丧家狗――我读〈论语〉》,接着是《兵以诈立――我读〈孙子〉》,还有一部读完仍然似懂非懂的《富贵在天 死生有命》解读《周易》的讲课稿,直到今天又刚刚读完李教授的杂文随笔《大刀阔斧绣花针》,蓦地生发一种感觉――读其书如见其人。

李零教授任职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术业有专攻”,长期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硕果累累,颇有建树。诸多著作过于专业,非业界人士多是浏览,即便精读,也难以读明白。就我读过的几部大作品而言,李零教授确实是位会教书更会读书的先生。时下,在对国学一片赞美声中,“重归古典”是一种态度。李零教授有独辟蹊径的见解――“我们的经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不是四书五经,不是十三经,“而是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四部书”――《论语》是儒家的代表作,《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作,《孙子》是先秦兵学的代表作,《周易》曾经被孔子选定为经典。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李零如是说。“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因之,试图“把孔子的旗帜插遍全世界”,这才是普世价值,这才是中国的软实力。可惜,这只是一部分中国知识精英鼓吹的价值,十足仿冒的普世价值,除了中国人,没人承认的普世价值。因之,“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于是在我的脑海里,孔子是个诲人不倦的“教书匠”,是位屡战屡败的“从政者”,当然也是位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爱国者。后人捧他是“思想家”,乃至“至圣先师”,见仁见智也就是了。至于那部经久不衰的《论语》,是牧民者掌权后的维权宝书,是草民忘忧的精神鸦片。时下一些文化人,想让《论语》成为普世价值,不过是书生的梦呓。李零教授对儒家权威南怀瑾先生的立论――孔庙是粮食店、道观是药店、佛堂是百货店――不以为然。“此店关张,我们就没饭吃,不能苟同”。在“尊孔读经”的氛围中,李零教授的直白,更让我相信那句“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箴言,真是孟子先生的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

《孙子》是一部兵书。但《孙子》不仅是一部兵书,还是一部讲中国智慧的书。李零教授似乎对《孙子》情有独钟,“今天,读经典,有两本书不能没有,一本是《孙子》,最有智慧,百代谈兵之祖;一本是《老子》,教我们放下‘人’的架子,别跟人逞能,要谈宇宙人生,老子天下第一”。大约30年前罢,李零老师在北大开讲《孙子》课时,坚持到最后的只剩下一个学生听课。这位年岁和老师相差无几的法国学生起了个汉人名字“魏立德”,偌大的教室里只有两人,过于清冷,干脆请学生到家里听课。后来魏立德成了专家,翻译的《三十六计》在法国走俏,一时“巴黎纸贵”。李零教授的这位门生在西方学者中,最懂法国理论,也最通中国兵法。李零主张用世界的眼光读《孙子》,缘于《孙子兵法》在兵法类的作品中出现最早,闳阔深远,迄无超越者,真可谓集运用之妙之大成。在以往所有的军事思想家中,只有克劳塞维茨可以相比,也似嫌比孙子要“过时”,有点古老陈旧。尽管克氏著书立说,比孙子晚了两千多年。孙子有更清晰的眼光,更深刻的见解,垂之永久的魅力。在李零的笔下,传说美国军中人手一本《孙子兵法》,乃子虚乌有,是国人的“爱国者”自欺欺人编出来的故事。还有一个神话,日本是靠《孙子兵法》发的财,也是胡说八道。美国人打仗靠“国力军力高科技”,石头砸鸡蛋;日本发财靠“团队精神”,咬牙跺脚奋斗。值得反思的是“国人的军事传统重谋轻技照搬兵书”。

《易经》是讲筮占的经典,核心是自然哲学,贯穿着对立统一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李零教授的教学经验是――若读懂《易经》,先学《易传》,在《易传》的阐释下,《易经》才得以成为中国自然哲学的源泉之一。“阴阳”讲世间万象的二元对立,“五行”讲世间万象的五位循环,一动一静,构成古人解释世界的两把钥匙。所谓自然哲学的核心,就是指这两把钥匙。“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李零云“人皆迷其占,我独爱其辞”。在李教授的笔端,佶屈聱牙极难读懂的艰涩文字,解读成有助于今人看世界的哲理箴言。诸如,“混混沌沌,万事起头难”,“朦朦胧胧,人生糊涂始”,“战争难免死人”,“怀柔最为高明”,“革命在于顺天应人”,“酷刑如人肉大餐”,“器惟求新”,“登高必自卑”……这些生动的诠释,对“好读书不求甚解”,更不想皓首穷“易经”的读书人,知道这些,足矣。

第3篇: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

——读《孙子兵法》有感

仁和镇中心小学钱志红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留下了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一次,在翻阅图书时偶尔看到了这本古代兵法奇书,,我细细品读这洋洋十三篇,深深地为其内容之精深、思想之卓越、文采之典雅而折服。

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竟依然掩不去《孙子兵法》独特的魅力。它是一部兵学经典,为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所推崇,许多伟大人物都深受其影响而成就非凡。拿破仑曾说过:“倘若我早日见到《孙子兵法》这本书,我是不会失败的”。美国亚马逊网站评论说,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读一本书的话,那就应该是《孙子兵法》。可见《孙子兵法》的作用。

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孙子兵法》在用人方面有独到之处,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在班级管理中,想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做得正,行得直,使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尊重你、支持你。班主任每天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所以,作为班主任不只是对他们进行语言教育,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们做出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比如,大部分学生都有随手乱扔废纸的不良习惯,如果班主任只是一味的去批评,去指责,也许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假如班主任能够弯腰捡起废纸,送到纸篓,也许会更能教育学生。正所谓“话说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同时还要做到“视卒如爱子”(地形篇),要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班主任不要以老师自居,动辄就训斥、挖苦、讽刺学生。人都是有自尊的,老师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差、相貌的美丑、经济条件的好差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对学生要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在这个集体中有温暖、有希望,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一个学年度开始时,我们班主任就带领学生制定本学期的计划,根据学校少先队的活动思想,集思广益,制定学生喜闻乐见的班队活动。这样一个学期的班队活动才会搞得有声有色。反之,什么都不准备,就会产生盲目性。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在教学中,对成绩进步者或成绩优异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曾在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文章《成长的阶梯》中看到这么一段话:“很多年过去,我依然感谢表扬我那位老师,如果当时,他因为我过去成绩一般,而不肯把表扬给我,甚至对我的成绩表示怀疑,那我就不会迅速从自卑中找到自信,也许结果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能收到的巨大效果。学习上需要激励,班级管理上也同样如此。长期的批评和高压政策只能产生两种后果:要么自信心彻底丧失,破罐子破摔;要么表面上屈从,实际孕育着强烈的愤懑和反抗。 “我们是一个很不错的班级。”“我为自己能成为你们的老师感到骄傲”。这些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的话语,既让学生和我融合在了一起,更让学生的自信心高涨,荣誉感倍增,班级工作开展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第4篇: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

读了林汉达爷爷的作品——《上下五千年》,我深有感触。从书中我认识到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如:孙子、孙膑、伍子胥、晋文公……孙子,我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他不但是一位理论家,还是精于军事实践,在军事训练,军事指挥等方面显示他独到的用兵方略。

公元前512年,吴王当政,经人介绍,派孙子为军师,辅助吴王成就一事业。吴王亲自从宫中挑了一百八十个美女,交给孙子训练。这既是考验孙子的用兵方法,又当作娱乐活动。孙子则将他们分为两队,派吴王两个宠妃做两队班长。因为训兵时,两个宠妃总忍不住窃笑,孙子看到了,派人将他们拉出去斩了。经过这一事后,孙子把女兵也训练的井井有条,吴王对他敬仰三分。

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孙子用兵是大公无私的,吴王的宠妃他都敢杀,可见,他是多么注重训兵纪律。

《上下五千年》一部使人看了受益匪浅书本,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向你们介绍该书内容了,想要知道,那就快去打开书本吧!

平时我当服务队员的时候,因为别的班做的不够好,所以就扣了一点小分数。还没过一会儿,老师就找到我,问我原因,看着老师那严厉的目光、古板的脸,我就是有理也说不清了,只好把扣的分数擦去。读了《孙子用兵》这个故事后,我明白了:只要自己一心想做的事,无论历程怎么“艰难”,都要把它办好。我再也不能没有原则了。

第5篇: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每次听到这首抒情的歌,我就心潮澎湃。这首歌是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担起《西游记》,在中国那是无从不知,无人不晓。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西游记读后感800字,请您阅读。

西游记读后感800字1《西游记》,中国四大古典之一,是一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魔长篇小说。由吴承恩先生编写,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合称“四大名著”。里面的故事栩栩如生,十分经典。

《西游记》被分成三大部分来写,分别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和“唐僧师徒取得真经,修得正果”。其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是本名著中最经典的部分。这一部分体现了孙大圣的本领高强,武艺高超。——可不是嘛,在文中就说到他吓得龙王心惊肉跳,唬得虾兵蟹将魂飞魄散,还有如意金箍棒在手,简直就是无人能敌。

接着,是第二部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这是本名著中的中心部分。写的是唐僧师徒共同去往西天极乐世界,每当我看完这个部分心里都会想:如果师徒四人去掉一个人会怎么样?

去掉猪八戒吗?不行!别看他好吃懒惰,孙悟空被唐僧赶走时,还是他巧妙地运用激将法把孙悟空给请来的,如果去掉他!谁去请孙悟空?所以不能去掉。

那去掉沙和尚?也不行!沙和尚虽然很容易被别人牵鼻子走,但是,他为人老实,唐僧和孙悟空都很信任他,在唐僧变成老虎的时候,要不是他向孙悟空下跪求情!唐僧还会从老虎变回人吗?所以也不能去掉。

那去掉沙和尚和猪八戒不行,就只能去掉唐僧或孙悟空了,那我们就去掉孙悟空,不行!这一路上的妖魔鬼怪都是他斩杀的,去掉他!谁还来斩杀妖魔?所以还是不能去掉。

那只有最后一个了,唐僧。唐僧一个什么都不会的行脚僧,除了念经和紧箍咒,去掉他总行了吧。更不行了!为什么?他明明什么都不会呀!对!他是什么都不会,但是,他是里面最为重要的人物,去掉他!谁还会去西天取经,又有谁可以收留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并且去冒那么多不必去冒的险啊!所以唐僧也不能去掉。由此可见,团队是多么重要啊!如果少了一个人,随时都可能会使团队坍塌或着解散。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三部分——“唐僧师徒取得真经,修得正果”。这里写到了唐僧师徒不畏艰险、取得真经的故事,而且还被如来佛祖封了许多的仙号,真是令人感到可喜可贺啊!再回想一下他们师徒前面的困苦经历,真是令我无比感动,对他们产生深深的敬畏感。

这就是我读《西游记》的感受。

西游记读后感800字2阅过许多古色古香的文学名著,有些如蜻蜓点水一样很快就忘记了,唯有这一部——《西游记》依然深深地刻在脑子里。

初次接触《西游记》,是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从大人们口中的故事里。那是一个讲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披荆斩棘、降妖伏魔,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当时的我认为唐三藏代表善良,孙悟空代表机灵,猪八戒代表可爱,沙和尚代表老实。我想,那么让我去取也是可以的啊。

我小时候的想法并没有错,可是当我再次重温,我并不这样想,我更注重的是它的前因后果——为什么他们会去取经?为什么他们能胜利能成功?我想,一定是因为他们是勇敢的。虽然唐三藏给人一种懦弱无能的感觉,猪八戒给人一种贪生怕死的感觉;只有孙悟空和沙和尚才真正算得上是真正的勇敢。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他们并不都是勇敢的,那他们还会一起去,一起胜利而归吗?是的,只有勇敢才能取得胜利。

当今世界,胜利已经成为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可是大部分人都只是麻木追求,丝毫没有注意到胜利者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这样,胆小怕事的人遇到机会不去闯练,就知道每天把胜利挂在嘴边,直到离胜利越来越远;相反,而那些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的人,就算他们不在乎胜利,但他们永远是胜利的。由此可见,胜利的曙光只属于勇敢者。

最近热播的神魔电视剧《仙剑奇侠传Ⅲ》里的主人公景天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本身只是一个小混混,应该过着与世无争、混吃混喝的日子;可是他没有,他选择了一条别人所认为的“不归之路”——斩妖除魔。他勇敢,他相信自己,他坚持到底,把连天帝也无可奈何的邪剑仙也消灭了。因为勇敢,他从一个小混混,成为一个救世大侠。

有人会问:现在的我们只是学生,干番大事业还是离我们太远,我们空有勇敢也没有用?其实,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勇敢。不要因为一些作业上的小难题,成绩上的小挫折就把自己给打败了。我们应该用勇敢来应付它们,消灭它们,把它们占为己有……

记住,胜利的曙光只属于勇敢者。只要勇敢,我们就已经向胜利迈出了一大步。

西游记读后感800字3《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奇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我想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是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吧!

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这里面有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师傅唐僧一心向佛,慈悲为怀,不畏艰苦;

大师兄孙悟空英勇善战,智勇双全,是妖怪们的克星;

二师兄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们的沙师弟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安于天命。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因为他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塞入耳朵,大到顶天立地,上伸可到三十三重天,下伸可以至十八层地狱,而且他还可以七十二变。我不仅仅为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喝彩,更对他的勇敢战斗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它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之路是崎岖的,摔倒了只有爬起来,爬不起来就会在那个地方呆一辈子,永远见不到另一边天空的美丽。爬起来者,将遥望天空,把世界的美丽尽收眼底。两样人生只能任自己选择,如果想要爬起来,就要靠自己。

在西行漫漫路上,孙悟空很有责任感,因而功绩卓越,不怕困难,勇于与妖魔作斗争,为保唐僧顺利到达西天,它历尽千幸万苦,在师父被妖怪擒进洞中的时候,他十分伶俐,首先向山神土地神问明妖怪的来历,再去与它们会一会,如果他被击败就向天庭搬救兵,他尽可能的选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来辅佐它,企图将其师父救出,尽管妖怪有多么厉害,多么难应付,最后都得成功。告诉我们不要向困难低头,不要见它有强大,就屈服.退缩,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挑战,就会获得成功。

这本书让我领悟到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经历了众多的险难,正如我们的学习,我们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到高中毕业考大学……又何尝仅仅是九九八十一难呢?但是,坚持就是胜利!

西游记读后感800字4小时候,我特别爱听故事,常常缠着大人给我讲故事,梁山的一百零八个好汉,腾云驾雾的孙悟空,聪明机智的哪吒三太子……这些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陪伴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等到我识字以后,《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些书依然让我着迷,尤其是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更是让我百看不厌。

《西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故事中讲唐僧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收了三个徒弟,大徒弟孙悟空人称“齐天大圣”,他本领高强,聪明机智,爱憎分明,遇到妖怪从不惧怕,总是想方设法降妖除魔;二徒弟猪八戒好吃懒做,碰上妖怪就想开溜;三徒弟沙僧牵马挑担,憨厚朴实。一路上,师徒四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到了真经,普度众生。

《西游记》让我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有一个目标,认准了就不要轻易放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半途而废,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我学下围棋5年了,一次次比赛的情景还时常浮现在眼前。记得那是2010年五月份,我参加了苏州市的围棋升段赛,遗憾的是七盘棋我只胜了两盘,所以没有升到二段。走出赛场,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不久之后的两次升段赛也以失败告终,那时的我有了放弃下棋的念头,妈妈心疼地安慰我:“失败乃成功之母。看来现在你的水平还不到两段,回去后好好练习,争取下次升上。”此后,我便更加努力地学棋,心想:于是不管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每个星期妈妈都带我乘公家车按时到棋社里上课,老师讲解时我专心致志地听,和同学们进行实战练习,虽然我输的次数很多,但我没有灰心,每次下完棋都要找老师复盘;在家里,一有空我就做死活题,看围棋书,时常上网和别人切磋棋艺。经过一番努力,现在我能胜过棋社里的几个同学了,老师也夸我进步很快。从那以后,我更加坚定了下好围棋的信心,围棋业余二段、三段的证书也顺利拿到了,如今我正在向四段冲刺。

《西游记》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明白了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西游记读后感800字5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说起这本书,我其实电视看了很多遍,但是书就一次也没看过。妈妈认为我已经四年级了,也应该能看懂了,所以就买来让我看。其实,说实话,我是一点都不想看的,因为电视都看过了,书还有什么好看的。可是妈妈却说,电视拍不出书里的味道一定要我看一遍。好吧,妈妈的话总是要听的,否则就没有我好果子吃了。

第6篇: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企业培训;孙子兵法;认识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穿越古今、享誉中外、“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应用范围遍布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兵法经营管理学派”横空出世,吸引了世界各国无数企业管理者学习它、研究它、运用它。近几年,《孙子兵法》课程又借着国内“国学热”东风,成为“国学培训”系列课程中的必备课程。可是,在其培训中,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就是学员对《孙子兵法》课程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

一、学员对《孙子兵法》课程所表现出的四种常见认识误区

1.“阴谋论”。这是培训中学员对《孙子兵法》课程最常见最突出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很多人把《孙子兵法》视为阴谋诡计的代名词,将其中的“诡诈”部分当成全书的主旨;或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厚黑学》相提并论,混为一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李零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有一次,给老板上课(北京大学哲学系安排的),我讲半天,他们坐不住,问我为什么还不进入正题。我说,什么是正题?他们说,《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什么关系。”如此可见一斑。

2.“万能论”。持这种看法的人把《孙子兵法》视为宗教教义般顶礼膜拜,认为其无所不能,不顾其本质属性,任意扩大外延,人为比附、牵强附会、滥贴标签,把所有领域所有成功的人和事都归功于《孙子兵法》。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吕罗拔先生在一次培训中,就曾遇到过年轻人问他“读了《孙子兵法》是不是就可以天下无敌了呢?”。这显然是“万能论”影响所致。

3.“速成论”。学员平时或多或少道听途说过《孙子兵法》是很多企业家发财致富的奥秘,于是乎以一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孙子兵法》课程,追求朝学夕利、立竿见影,以为学《孙子兵法》就像学数理化公式定理一样,学一下就立马可以在商战中稳操胜券所向无敌了。

4.“无用论”。这种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孙子兵法》当成“老古董”, 发“思古之幽情”还可以,认为在当今社会压根没什么用,连用来打仗都过时了,怎么还能指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和管理呢?二是口口声声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一流的军事名著,有限地承认在军事领域的作用,对它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却充满了怀疑和排斥。

二、造成上述认识误区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认识误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下面就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历史原因

1.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巨大破坏,致使人们对国学经典抱有极大的偏见和无知。这是造成上述种种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惜的是,中华民族不幸,上世纪先是被五四反传统思潮破坏了“大传统”,即“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后又被破坏了“小传统”,即“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世代相传”,文化经典教育中断,古圣先贤之学几成绝学,以致于今日之中国,在中国人身上保留的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痕迹越来越少了。《周易》、《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长期被中国人视为封建思想的载体,唯恐避之不及,更别说什么主动学习及应用了。虽说近几年国学呈复兴之势,但长达近一个世纪所形成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和无知,却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消除殆尽的,对《孙子兵法》的偏见和无知只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而已。

2.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独尊儒术”及“崇儒抑兵”。这是造成上述“阴谋论”的主要原因。中国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第一个高峰,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争鸣而无一独占鳌头。然而,自从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及利用,使其成为官方所承认的唯一正统思想,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这种格局下,其他各家的地位均在其下,兵家也不例外。特别是从宋朝开始,在其“崇文抑武”治国方略与“以文制武”的政治体制下,叶适、刘敞等宋儒在学术领域掀起了一股“崇儒抑兵”思潮,在价值观上对兵家予以激烈的批判。不仅如此,这种观点为后世所因袭,致使兵家“舍正务奇、背义任诈”,“兵家者流、以智为先”如此等等,都成为人们的普遍认知,作为中国人潜在的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一保留至今。

(二)现实原因

当今世界,社会风气浮躁,拜金主义横行,人们急功近利。这是造成上述“万能论”、“速成论”的主要原因。在企业培训领域,一是有些培训师和培训机构一味从经济利益出发,推销课程时夸大其词,作很多不实宣传。例如:有家培训机构在一个只有两天的内训课程中,课程收益竟然能够让学员“学会如何运用、学会变通运用《孙子兵法》”,完全不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兵法原理,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二是被培训者急于求成,对培训课程期望值过高,以为参加一两次培训,企业所存在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彻底解决。这一点表现在对《孙子兵法》课程方面就愈发明显。

三、正确认识《孙子兵法》课程

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孙子兵法》课程,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孙子兵法》课程并非无用,也非万能,更非阴谋诡计大全,而是有“大用”之智慧和谋略。因此,学习它并非一朝一夕可得,需长期学习,方有大获。《孙子兵法》有着巨大的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姚振文先生概括得比较全面,分别是“哲学光辉、战略价值、科学理性、竞争之道、统御之道、思维特征、美学价值、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专家洪兵大校则着重从战略层面提出:《孙子兵法》“深刻揭示了竞争规律,是制胜之道,能够帮助笔者们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展示了战略智慧,是统帅之道,能够帮助笔者们提高战略思维水平。”“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项巨大的文化产业,能够帮助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特别强调“《孙子兵法》是大智慧”。

对于《孙子兵法》的作用,想起了中国著名老学专家孙以楷先生的一番话:“我一向认为中国哲学不是工具,不能教给人以谋生的技巧,不能教给人以生化物电知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哲学是无用的。但是中国哲学给人一种关怀、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又是无用之大用。”而《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优秀的兵书,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学著作。”(冯友兰语)这样看来,它就不仅仅是“无用之大用”了,更是出色的“大用”之作了。当然,在肯定《孙子兵法》有用的前提下,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一是它从本质上讲是一本军事著作,作用体现无疑首要在军事领域而不是其它领域;二是它主要指导的是充满活力对抗的竞争领域,而不是非竞争领域;三是它“舍事言理”,长于战略指导且价值永恒,战术部分则有过时的地方。

至于“《孙子兵法》就是阴谋诡计”的结论,只要认真地读一遍《孙子兵法》,就不难发现,它兼具“阳谋”和“阴谋”,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并不是“阴谋”而是“阳谋”。根据著名谋略学家罗志华先生的观点,按是否有欺骗因素为标准将谋略划分为“正道谋略”和“诡道谋略”,《孙子兵法》明显以“正道谋略”为主。何况,谋略本是“双刃剑”,关键看你做什么用,是为善呢还是为恶,以善为目的的“阴谋”又何妨?

参考文献

[1]李零.兵以诈立――我读[J].中华书局.2006

第7篇: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还精通兵法。可谓是世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正是因为有他,蜀国才能在战争中多次获胜。而他的计谋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现代战争中,比如:空城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而且,诸葛亮还十分的忠诚,他的智慧和忠诚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赵云。当时曹操几十万军马突然来袭,他为了就还没来得及逃跑的刘备的两位夫人和儿子,单枪匹马,杀死曹操数十位大将和数千名士兵,冒死救出了刘备的儿子。赵云那样的勇猛,那种可以为主子随时奉献自己的生命的忠诚深刻我心。我想,可能这正是刘备能在战争中获胜的原因,何等贤德的军师,何等勇猛的将士,何尝不能取天下。我认为,如若刘备死的晚一点,刘备的儿子能有志气一点,天下就一定是刘备的了。

然而本书中的关羽张飞二人虽然十分勇猛,但却有勇无谋。以至于关羽张飞二人都死的很惨,关羽是由于在镇守荆州时,孙权来袭,关羽太过轻敌。最后夜走麦城,而麦城中又无粮草,被孙权追上后自杀了。张飞听说自己的哥哥被杀后,太过悲伤,于是命令手下的官兵赶制白衣,属下无法交工,又惧怕受军法,便趁张飞夜晚睡觉时,将其杀死,投降了孙权。由此可以看出,人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悲伤而去做事,因为这时你做出来的事有可能会给你带来杀身之祸。

第8篇: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孙子兵法 高中英语教学 应用效果

一、孙子兵法

1.常规中出奇招

《孙子兵法・势》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凡是善于作战的将帅都要善于掌握常规战略与奇妙招数的相辅相成,善于以正兵正面应敌,以奇兵侧面取胜。在以高考取胜为终极目标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什么是常规战略?什么是奇思妙招?笔者认为,常规就是传统认识中的以教师为主体,直接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又称为“填鸭式”教学;而奇思妙招则指教师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受教水平,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正奇”结合起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效果显著。教师就像一名裁缝,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语言的组合、归纳演绎为主。教学技巧包含破大攻小、提纲挈领、学习交际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或泛读精读复读,协调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尽量多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

2.知己知彼

《孙子兵法・谋攻》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教学过程中,己指教师本身,彼则指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知己知彼指的是在上课之前,在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之前,不仅要熟悉班级中学生各个方面的水平,其中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很明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强项在哪里,谁的听力最好,谁的口语最好,谁最擅长做阅读,谁最擅自写作为,这些强项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被充分地挖掘,落实在每个设计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针对每个学生本身不同的特长,设计活动使他们能充分调动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活”在课堂的每一刻,这样就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避免“冷场”的情况产生,不会使学生害怕英语课堂。

二、英语学习之新五计

英语是许多学生避之不及的科目,其实英语并非真的那么难,只是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与之战斗的勇气。新五计只是就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的一些建议。

(一)扬长避短

如孙子兵法中提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开始学习英语之前,要为自己设定目标。太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等于没有目标;有时也会因为设定的目标太高,而给自己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畏难心理。如果太低,就失去了目标存在的意义。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切合自己的实际,全面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弄清楚自己的实力、基础和目标,力求设定了正确的目标,从而找到正确的措施。

(二)兴趣至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存在兴趣,才会有毅力面对学习过程中的任何困难。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这里的“欲”指的是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会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设定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讲故事、设计角色表演等,迎合学生爱玩爱动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学生自身应该主动积极地培养对英语的兴趣,譬如多听英文歌,多看英文原文,多了解国外的风情文化等。

(三)温故知新

以上三计实为“攻心”,此计开始为“攻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复习不是很重视,而后产生了很多弊端。学会整理每次练习中做错的题目,组成一本错题集,而后抽空反复练习这些错题,保证错过的不再错。但是要注意的是,错题本上单单写下答案是不行的,要把老师讲解的方法记下来,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才可避免。

(四)重视积累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经过日积月累的。从细微处做起,才能提高学习水平。

1.早起多听。听的范围可以从国际新闻到英文歌曲,使自己对英语环境很适应。

2.多看英语原版的书籍,可以是各种体裁的。既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各国的民族风情、文化习惯,又可以培养对英语的兴趣,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地深入了解英语。

3.每天累积英文好句。所谓积少成多,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为自己的作文增色。

(五)机不可失

生活中有很多学习的好机会,错失了这种机会,就可能错失了成功的机会。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譬如练习口语。

1.要敢于张口说,就如李阳的疯狂英语倡导的,要大声地说出来。

2.多唱英文歌曲,在唱的过程中,增加了词汇量,也锻炼了自己的听力,同时还培养了英语的预感。

3.录下自己说的话。可以给自己创造自我纠正发音问题的机会。

水随地势的高低而流动,孙子认识方法也应如水一般,随着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做具体分析,无定向。“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为学生设置个自主思考探索的支点,学生就将看得更远,学得更深。教师抛出的砖头也将引出学生心中孕育出的一块块宝玉,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第9篇: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

我刚到文艺出版社当编辑的时候,就听老同志说,萧克手里有一部长篇小说。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直接找到了萧克家里。得到的回答是:首长现在还很忙,等空下来再和你们联系。过了不久,我就接到萧克秘书的电话,说可以去谈一谈。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我如约来到萧克的家里。老将军和我说起了这部书稿的来历:

长征结束后,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苏区党代会。在会后返回部队的路上,他和战友们策马扬鞭,畅谈革命的前途和对未来的憧憬。路旁的高山,勾起了他对血与火的红军生活的追忆,激起了他的创作冲动,他决定要写一部像苏联《铁流》那样的小说。

他感慨万端地对笔者说:“你不知道哇,我读完《铁流》,心里很不平静。我们经历的战争,远比《铁流》里写的要复杂得多,精彩得多。所以我要写出来。”

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镇原的小城外,萧克开始了《浴血罗霄》的创作。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他身为一二师的副师长,和、关向应一起,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战事繁忙,小说创作自然中断了。

1938年8月,八路军收复晋西北7城之后,部队有段短暂的休整,萧克又重新执笔,利用夜晚的时间写起小说来。每天晚饭后,他在小饭桌上点一支洋蜡,放一摞白纸,一写就到深夜。

《浴血罗霄》完成初稿,是在京西的百花山里。那时,萧克是冀热察挺进军的司令员。每天的工作都是很紧张的,但是他会见缝插针,利用躲敌机的时间,在膝头上奋笔疾书。当时躲敌机没有像样的防空洞,多是在老乡挖煤的洞子里。所以有人说,这是完成于煤洞子里的小说。

《晋察冀日报》的主编邓拓看了初稿,对萧克说,还可以再充实一些,多了可以删。由少变多难,由多变少易。萧克虚心听取了意见。但他得了严重的肺结核,不得不静下心来养病。

他没料到从此再也没有时间动它了。这部用毛边纸、粉连纸等杂七杂八的纸写成的小说交给了他的夫人蹇先佛。此后,行军的路上,转移的途中,蹇先佛除了照顾孩子,还要特别留心这部稿子。这是萧克的心血结晶啊!

新中国成立后,按说这部小说可以送到出版社了。萧克没有送出去,他还想修改一遍,只是苦于没有时间。到了1958年,这部还没有出版的书就开始遭厄运了。有人打电话给萧克,要他把书稿拿出来。他说,拿就拿,我的小说能有什么问题!书稿被打印出来,供批判用。在批判会上,有人居然指着书中士兵的一句口号说:“你居然喊!”这让萧克哭笑不得。翻来覆去的批判气得他吐血。

“”开始后,对这部书稿的批判也逐步升级。“为错误路线歌功颂德”、“利用小说进行活动”……蹇先佛说:“要早知道这样,不如把稿子烧了!”

为了改好这部书,我们随同萧克回到了他当年浴血苦战的罗霄山脉,到当年的战地考察,和老红军、老乡交谈。萧克改稿,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可以接受的,都会接受;他认为不可接受的,也要说出为什么不能那样改动的原因。稿子他先后改了四遍,从近40万字删到25万字,又增加了不少情节、细节。直到二校时,他还逐字逐句推敲了一遍,才在校样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浴血罗霄》出版了,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浴血罗霄》是一部真实再现红军生活的小说,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这种韵味。

1991年春天,《浴血罗霄》荣获“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一次养病的收获――上将萧华和《长征组歌》的渊源

说到红色经典,就不能不提及被称为“不朽的作品”的《长征组歌》。那么,这部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为此,笔者曾经采访过萧华将军的夫人王新兰。

1964年,身为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上将积劳成疾,得了肝炎。他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到杭州去养病。

这一年,是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30周年,不少同志多次约他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他自己也一直想动笔,但由于公务繁忙,一直动不了笔。决定去养病时,他和夫人王新兰商量,利用这次休养的机会写点东西。

萧华和王新兰都亲身经历了伟大的长征。每每回忆起那艰苦卓绝的岁月,他们就激动不已。萧华说:作为幸存者,我有责任把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告慰战友,也教育后来者。

用什么形式来反映长征这一人间壮举?萧华认真征询了许多人的意见,最后确定用诗歌的形式。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采用一种新的诗歌体例,即“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就是每段诗歌用四个三字句,八个七字句共12行68字组成,押一个统一的韵脚。

萧华工作起来是不要命的,创作也是如此。每天除了日常生活起居,不是服药就是看书、写作。桌上的资料照样像工作时一样堆得像小山一样。

长征组诗的构架刚刚搭起来,跟他们一起到杭州的医生来找王新兰了:“新兰同志,情况不好,萧主任的转氨酶升高了。”

他们一起劝说萧华,要求他停止创作。医生说:“萧主任,这可不是开玩笑,您的身体要是不能康复,我们可是没有办法向军委交代。”

经过一番“斗争”,萧华答应注意休息。谁知没过两天,他半夜又起来写东西了。

王新兰生气了,对他说:“这样下去,别说医生,就是我也没法交代。来之前,总理专门对我说,到了杭州就是要你好好休息。你去向总理说。”

萧华见她真生气了,就说:“新兰,你应该能理解我,只要一想起长征时的经历,我的心就放不下呀!我和你说过,我们少共国际师的师长吴高群同志,那天敌人的飞机来轰炸,一颗炸弹下来,大树被炸飞了,我抱起他来,他浑身是血,对我说:‘老弟,我是不行了,你要把咱们的师带好,你可要为我报仇呀……’他就这么死在了我的怀里,多么好的同志啊!”

说着,说着,萧华泪流满面。王新兰也被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就这样,第二天一早,萧华又坐在了桌前。

在创作长征组诗的过程中,萧华的转氨酶升高了4次,王新兰和医生不知和他“吵”了多少次。

1965年7月1日,《报》全文发表了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文艺》7月号同时登载,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舆论一致认为,长征组诗是萧华的一个创造。它以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奇迹,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战友文工团的专业创作人员对这部作品喜爱有加,精心为长征组诗谱了曲,这就成为了我们熟知的《长征组歌》。组歌分别运用了红军传统歌曲和江西采茶、湖南花鼓、苗家山歌、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族民歌的曲调,塑造了鲜明的长征音乐形象。这是对长征组诗的一次再创作。这些曲调,配之以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艺术变化,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在创作排演过程中,多次亲临现场,和主创人员一起修改作品,甚至和大家一起演唱,使萧华非常感动,他对这部作品又进行了精心修改,使之更趋完美。

《长征组歌》完成后,先在天津预演,8月1日建军节在北京正式演出。连续演出30余场,观众反应强烈,一炮打响,成为举国上下传唱的曲目。

这部倾注着萧华和许多人心血的作品,在萧华心中留有什么样的位置呢?有一个生动感人的细节告诉了我们:萧华将军病重和弥留之际,还和夫人、子女一起哼唱《长征组歌》。

没进档案的“自传”――中将丁秋生和《源泉》的故事

1964年金秋,一部名为《源泉》的长篇小说出版了。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小说,写的是解放战争期间一个连队从洛阳战役到开封战役期间的故事。作者通过写活几个“解放战士”的形象,展现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小说一面世,便受到部队官兵的欢迎,也引起各界读者的关注。

军外读者发现这部引起轰动的文学作品的作者叫丁秋生,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部队,特别是在华东部队和海军,他可是大名鼎鼎。当时,他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熟悉丁秋生的人都知道,他在的各级政治工作岗位上工作过,是一台“永远停不下来的工作机器”。无论干什么工作,他都特别投入。

正因为如此,他才病倒在了北海舰队的党委会上。组织上决定让他先离职休息一段时间。

在医院的病房里,丁秋生的脑海里不停地浮现战争年代的情景。他还想起一件事情:20世纪50年代初,组织上要求所有的干部写自传。他也写了一份,对自己从事的政治工作进行了详细生动的回顾。秘书看的时候,竟然放不下了。秘书说,首长,你的这个自传像小说,太好看了。由于这份自传字数太多了,没有能放进档案里,他就留了下来。

他让秘书把这份东西找出来,自己又看了一遍。是不是可以把这些经历写成小说呢?

不少来看望丁秋生的老同志,和他说起解放战争的经历,都鼓励他写出来。丁秋生也说:好多年来,这个事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解放战争开始后,我军与军的作战大都是大兵团、大规模的战役集团作战,从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一直到淮海战役等等,一场战役下来,人员伤亡巨大,兵源是一个大问题。当时被俘兵员是我们补充人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有时是整团、整营、整连的补充俘虏兵,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和强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许多士兵连帽子、服装都来不及换,只是把的帽徽摘下来,掉转枪口就投入了战斗。

丁秋生在和这些战士的接触中了解了他们。这些“解放战士”绝大多数是贫苦出身,只要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使他们知道是在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同时消除他们身上的旧习气,发挥他们的特长,调动他们的作战积极性,他们在战斗中大都非常勇敢,有的还成为了英雄。

丁秋生深切体会到,做好这些官兵的转化工作,一定要以人为本,要让他们感到,我们是把他们当成兄弟,当成患难与共的战友。有了这一条,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巨大威力才能发挥出来。

他说干就干,为了丰富创作素材,他找来了几个已成为我军干部的“解放战士”开座谈会,请他们谈自己成长为一个革命战士的心路历程。就是在和这些同志一起回忆那段烽火连天的日子时,将军的创作冲动不时从心头涌起……

丁秋生开始了紧张的写作,有时一天要写10个小时以上。这对一个全休的人来说,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医生和家人劝阻,他也不听。

初稿完成后,丁秋生找了些老同志来看,请他们提意见。同时,他还找到了老部队的一个作家――当时在文艺出版社当编辑的王愿坚,帮他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源泉》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出版社给了丁秋生1万多元稿费,他却作出了一个决定:除给帮自己写稿的同志每人发一些生活补助外,其余全部交党费。

“”中,《源泉》被当成一株大毒草遭到批判。“”后,文艺出版社将这本书作为向全军推荐的优秀读物修订再版,《源泉》得以再次和读者见面。也正在这时候,丁秋生有了孙子,他特意为孙子起名叫源源。

与军事论著结缘――少将陶汉章的四本书

当年,正当海湾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有人向中国的有关部门传来了一条信息:海湾美军陆战队中正流传着一本有关《孙子兵法》的书。

是谁将这本书推荐给了美国的军事指挥机关?美国人读得懂吗?

经过一番周折,有人找到了在美军中流传的这本书――它不是20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而是后人所写的《孙子兵法概论》,在书的封面上印着中国人民一位将军的名字――陶汉章。

陶汉章是何许人也?笔者在京郊的红山口找到了这位老将军。他是中国人民军事学院的原副院长。那时,他已是80多岁高龄,但仍然神采奕奕。在他那简朴的客厅里,我们的话题就从这本书开始了。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孙子兵法》并写出这本概论的?”

陶汉章指指桌上的的照片,说:“应该说,这本书有他的心血。”陶汉章说:“还是50年代的时候,刘帅在南京军事学院当院长,我在那里搞教学。有一天刘帅对我说,现在讲战役学,都是苏联的东西,学员反映听不懂,你能不能讲一讲《孙子兵法》?”

没过几天,主持召开了研究《孙子兵法》的座谈会。他首先发言:“《孙子兵法》13篇,像是一本散文,其中有不少雷同和重复的地方,我看是否可以分为六个问题来讲。这六个问题是:智谋、兵势、奇兵和正兵、虚和实、用兵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用间。”

一番话,使陶汉章很受启发,也就成了后来他写《孙子兵法概论》的基本框架。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本书终于在1985年出版了,在以后5年的时间里,共印了5次,发行10多万册,在当时的军事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一位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官员把它译成了英文,在美国纽约的史特林公司出版。海湾战争爆发前,有人向美国国防部推荐此书,他们购买了100本,发给参战的高级将领。紧接着,美国军事书籍俱乐部和星条旗出版社又购了一批书,推荐给美国海军陆战队……于是,这本书就在那里流行了起来。

那天我们的话题几乎都和书有关,而将军的另几本书也都很有传奇经历。

参加红军后不久,陶汉章完成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军事问答一百题》,但写好以后却没有纸张印刷。他就和同事们到外面找纸。找回来的纸有红的,有绿的,也有花的,还有一面写了字的。陶汉章就是用这样的纸油印出了他的第一本书。也正是这本花花绿绿的书,使不少红军战士很快地成长起来。

1937年抗战开始后,陶汉章被调到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任学校支队长兼军事课教员。一天,政治部领导邓小平找到当时的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交给他一封信。信是从重庆寄来的,署名是三联书店邹韬奋。信中说,希望能写一本开展敌后游击战的书。韦国清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陶汉章。于是陶汉章在随营学校开始了紧张艰苦的写作。自己打草稿,自己画图表,自己誊写,自己校对,一连干了三个月。从五台写到榆次,再写到交城、文水,最后在古城洪洞完成了这部17万字的学术著作《游击战术纲要》。

1994年,陶汉章在京参加黄埔军校70周年纪念会,见到一位台湾来的老军人,谈起当年国共合作抗战时的情景,老军人说:“1938年,在湖南南岳衡山集中了一批抗日前线各战区的军官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学的就是你们的一本书,叫《游击战术纲要》。”后来,陶汉章托人在重庆的图书馆找到了这本本该在50多年前见到的书。